亚洲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网站-四房播播网站

學術刊物 生活雜志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新型農民的特征

新型農民的特征精品(七篇)

時間:2023-09-08 16:59:0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新型農民的特征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新型農民的特征

篇(1)

關鍵詞: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成長環境

中圖分類號:F323.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0432122

1 新型職業農民的特征

1.1 從職業意義看

新型職業農民首先是農民,具備傳統農民的基本條件,是在農村長期居住,以農業生產、管理、經營為職業的新一代農業勞動者,要符合占有或者長期使用一定量的生產性耕地,終身以農業為職業,主要以農業生產、經營、服務為收入來源,同時要長期定居在農村,這些基本條件都是符合農民的特征的。

1.2 從社會地位上看

新型職業農民除了具備傳統農民的一些基本特征外,與傳統農民、兼業農民還有些不同,新型職業農民是市場的主體,其生產、經營、服務等行為都與市場緊密相聯,通過滿足市場需求而進行農業行為,盡可能使收入最大化,所以一般收入都較高,擺脫農民是貧窮的代名詞;新型職業農民具有高度穩定性,基本都以農民為終身職業,由于收入高而且相對穩定,所以能促使新生代農民也以職業農民為選擇目標,使農業生產后繼有人;新型職業農民的社會地位不斷上升,是受人尊重的職業,不再代表貧窮和落后。

1.3 從基本素質上看

新型職業農民不同于傳統農民,是一群具有較高文化素質,懂技術、會經營、能管理的具備現代知識的新型農民隊伍。具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現代感,具備現代思維,其所從事的農業生產行為,對生態、環境、社會和后人都有責任擔當。

2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環境

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工程是一項長期的任務,需要社會各方面通力合作才能夠有效完成,必須具備良好的社會環境,要在政策、制度、資金、人力、物力等多方面營造利于新型職業農民成長的環境。

2.1 確立土地流轉和穩定的土地使用權制度

長期以來我國實行的是土地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業生產基本上是以家庭為單位進行的,土地分散經營,這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相對于集體生產無疑是比較先進行生產方式,大大激發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提高了生產效率,也促進了我國農業的進步和發展,但隨著時代的變化,市場經濟的不斷推進,農業生產中大型先進農機具的推廣,這種分散經營的模式越來越不適應未來現代農業的發展需要,成為規模化、集約化生產的制約,一些大型農機具無法普及,在能耗、環保及農業標準化實施等方面都表現了一些弊端。所以國家要在土地承包制度上加以完善,確定土地承包關系,合理流通,實行土地流轉,這樣才能進行適度規模經營。為職業農民提供存在和發展的環境。

2.2 充分的社會尊重

我國是個農業大國,長期以來都是以農業生產為主,但農民的地位卻始終處于低位,特別是近年來我國實行城鄉二元管理體制,更加劇了貧富的差距,農民收入少、文化低,在社會上農民長期是貧窮和落后的代名詞,也常常成為被歧視的對象,盡管近些年國家實行惠民政策,農民的日子比過去大有好轉,但仍然難以徹底改變農民貧窮的形象,雖然人口流動給農民帶來了進城的機會,但多數農民在城市所從事的都是臟累的工作,為城市建設貢獻了青春和汗水,但社會對農民的尊重度并沒有提高。這對于新型農民的成長十分不利。

2.3 系統的學習條件

新型職業農民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形成的,要逐步培育才能完成這項長期的任務,需要政府的扶持和專門的教育培養。國家要通過政策明確、制度設定、方案規劃確定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實施,從青少年抓起,進行全面的農業教育,強化系統的學習,并不是簡單片面的學習農業知識。這需要專門的培訓機構來完成實施,培訓機構要根據職業農民的需求及市場的需要,制定切實可行的方案,為職業農民的素質及技術的提高提供有效的培訓和教育。

2.4 城鄉一體化要素流動的環境

篇(2)

關鍵詞 農民;心理行為特征;新型農民培訓;策略

中圖分類號 G442;G72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1)12-0396-02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要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堅持把發展現代農業、繁榮農村經濟作為首要任務。發展現代農業的主體是農民,全面提高農民素質關乎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現在和未來[1]。勿庸置疑,農民培訓是現階段提高農民素質最為直接和有效的手段。農民作為一類特殊的群體,在學習中體現出其特殊的心理行為特征。因此,農民培訓必須以農民在學習中的心理行為特征為立足點,構建獨立靈活的新型農民培訓,為新農村建設和發展現代農業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

1 農民在學習中的心理行為特征分析

1.1 實用功利性

一般而言,人的學習行為是根據個人的需求、問題、感覺與希望,為實現某個目標所采用的一系列問題解決行為,是一種主動選擇的行為。它帶有一定的目的性,可以是提高修養、掌握技術、拓展世面,也可以是滿足欲望、打發時間等。但是對于農民這樣一類群體,他們的學習行為發生則帶有特別明顯的實用功利性[2]。農民的學習行為通常是迫于一定的生活和社會壓力,其目的不僅是為了獲取知識,提高能力,更重要的是為了增加家庭收入、改善生活條件、處理實際問題、解決政策疑惑等。他們學習就是為了切實帶給他們看得見、用得上的好處,這樣的學習帶有很強的針對性,學習效果通常在生活中可以很快得到驗證。從實際情況來看,農民對于能夠取得技能資格證書的勞動力技能就業培訓的積極性最高,實用技術培訓次之,政策法規培訓較低。同時對于某些新技術的學習,農民通常會考慮成本、勞動力投入、產出、產值等多個環節。增產效果明顯但是成本高的,他們普遍不感興趣;增產效果明顯但是費工費力,他們同樣不會接受。

1.2 經驗指導性

農民所掌握的農業生產和畜牧養殖技術,甚至一些生活技能大多是經過世代積累并流傳完善的經驗積累體。這些技能都是因一定的科學性而存在,但是對于農民而言,他們無法用科學的理論去解釋和理解這些技能,只能作為一種實踐證明的經驗教訓,影響指導著日常的生活和學習。學術界一致認為經驗在學習中的作用具有雙重性。經驗既是學習的助力又是學習的阻力,即它雖然是學習的重要資源,引發學習的興趣,但它也會造成偏見或先入為主的看法,對學習產生負面影響。農民正是這樣一類典型群體,掌握了大量的經驗,指導著日常生活,對以后的學習造成了一定影響。他們喜歡按照常規經驗辦事,經驗中沒有的,沒見過的就不相信,即使聽專家講過、書本上看過也很難下決心。反之,他們看到別人,尤其是自己采用某種技術獲得成功后,他們會堅定的繼續采用這項技術并長期不變。

1.3 效率低下性

目前,我國廣大農村地區仍然落后,農民的基本素質普遍偏低,接受過的教育程度低下,記憶能力、接受能力、自學能力、應用能力等一系列學習能力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日益衰退。每天大量的體力勞動會讓他們產生疲勞感,身心疲憊不僅會有礙學習效率,更會消弱學習的積極性。這些都直接影響著農民學習的效果。同時,農村的學習環境相對于城市來講,具有很大的干擾因素,諸如生計、農活、家務、賭博風氣等,通常在農民生活中很難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學習效果不盡如人意。培訓中很少有農民會認真記錄,對于理論實際、語言通俗的知識點印象深刻,對于充滿學術語言的培訓容易厭倦,甚至會加以抵制。

1.4 保守學習性

盡管近年來因為國家的一些優惠政策,農民收入有了較大提高,但就總體而言,我國大多數農民的收入消費水平還處在較低的層次上。201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5 919元,而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9 109元,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例高達3.23∶1。2010年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水平為13 471元,農村居民為4 382元,城市是農村的3.07倍??梢钥闯?,盡管農民逐年增收,但是城鄉差距依然明顯,農民消費增長乏力仍然難以改變。隨著養老、醫療、教育等方面的開支越來越大,農民除了日常必須開銷外,通常增加預期儲蓄以備不時之需。因此,農民普遍不愿意自己掏錢去學習,特別是當前變相推銷農藥、化肥和飼料的農民培訓比比皆是,導致農民對于許多農民培訓持懷疑態度,不愿意浪費時間和精力,甚至產生抵觸心理。

2 針對農民學習中心理行為特征的新型農民培訓策略

鑒于農民在學習中的上述特征,科學地開展新型農民培訓工作勢在必行??茖W地分析農民在學習中的心理行為特征,可以有的放矢地組織和進行新型農民培訓,培養造就一批有文化、講道德、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更可以為全面提高農民素質,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人才智力支持。筆者認為,在新型農民培訓中應采取以下幾個方面的策略。

2.1 按需而授,注重培訓內容的針對性

農民在學習中的實用功利性的最直接體現就是有明顯目的的去選擇學習。因此,新型農民培訓必須要以農村發展需要和農民需求為前提,科學地分析農業、農村、農民現狀,分類選擇不同具有針對性的培訓內容。如針對農民群眾在農業生產中種養技術、勞務技能普遍低下等實際,應重點貫徹 “農業技術培訓與產業相結合,勞動技能培訓與就業相結合”的方針,開展技能培訓。針對當年流行性病蟲災害、農村普遍性法律案件等密切關系到農民致富和農村發展的問題,進行相關內容的專題培訓,切實保護好農民的切身利益等。

2.2 摸底調研,確保培訓安排的科學性

全面掌握當地農業、農村、農民的具體情況,是開展培訓工作的基礎。主管部門必須掌握當地主導產業主要生產環節、農民外出務工的趨勢和相關訂單、當地培訓師資場地以及培訓資金等詳細情況,綜合制定靈活的農民培訓計劃。在培訓時間安排上,除勞務技能培訓以外的農民培訓,應該選擇在農閑或農忙中適時適地的短期技術培訓與指導,使農民當場就能實際操作和應用,學了就會,會了就用,用了就見效[3]。在培訓地點的選擇上,盡可能讓培訓指導走進現場,使培訓更為形象、生動,貼近生活。在培訓師資的選擇上,勞務技能培訓應該選擇有一定師資力量專業職業技能學校的中長期培訓為主。實用技術培訓的老師可以選擇一些當地或者某個領域范圍內的知名學者以及高級專業技術人員,也可以選擇農村的“土專家”、“田秀才”、“養殖大王”、“種植大戶”、“經紀能人”等鄉土人才。這些人不但具有豐富的理論知識和過硬的實際操作能力,還具備與農民溝通交流能力。這將直接影響農民對知識的接受和學習氛圍。培訓對象的選擇上,則應以鄉、村干部,種養大戶、致富能人為主,他們是農村致富的骨干力量,學習和接受能力較強,思想理念較為先進,首先使他們掌握一些科學技術,提高生產經營能力,發揮他們的示范帶動作用,對于農村全面致富能起到很好的輻射推動作用。

2.3 創新形式,提高培訓效果的高效性

農民培訓是一項務實和創新并舉的工作,培訓內容要務實,形式則需要創新。圍繞農業生產周期和農時季節,多樣化的培訓形式是提高農民培訓效果的一種重要手段。通過講座與交流、觀摩與實踐、培訓與訂單相結合等多種形式開展培訓,總結吸取各地優秀農民培訓經驗,編寫農民易接受的順口溜、技術要點、明白紙等通俗載體,適當引用現代化的多媒體技術,開發網絡、廣播、電視、報紙等媒體作長期定時的科教宣傳板塊[4]。同時,農民培訓在教學上必須注意控制適度的內容量,把握適當的知識深度,篩選實用的內容信息,有效地將教學內容與農民豐富的生活經驗和生產實踐結合起來,以增加培訓效果,從而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2.4 建立基地,增強培訓示范的樣板性

培訓基地的建設能夠直接迎合農民直觀現實的心理,對培訓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當前大多數農民科學文化素質還較低,對一些技術問題的評價和結論往往是急功近利,他們看到技術確實有效時才肯采用,對任何技術都要親自“實踐”檢驗才肯相信。因此,在培訓過程中,要分產業、分行業、分區域建立培訓基地,配套基礎設施,規范培訓流程,完善培訓制度,與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種養小區、產業基地建設緊密結合,充分發揮示范樣板作用,帶動推廣新品種、新技術,使培訓基地成為農民群眾學習技術的陣地、開展培訓的課堂、學用科技的平臺。

2.5 統籌規范,加強培訓管理的統一性

農民作為一群樸實善良的群體,內心也渴望自身知識和技術的提高。但是當前大多數農民培訓涉及部門單位較多,管理較為分散,農民培訓工作效果并不明顯。因此,農民培訓工作必須形成由政府統籌,特定部門牽頭,農業、財政、勞動、教育、科技等相關部門共同合作參與的綜合服務體制,并設立專門辦公室,統一規劃、集中管理、有效整合資金、師資、場地、教材等培訓資源,從而達到優勢互補的培訓資源整合和工作統一,使農民培訓的效益達到最大化[5]。并適時引入市場機制,鼓勵和支持農業龍頭企業、民辦培訓機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參與到農民培訓工作中來,壯大農民培訓隊伍。這樣統一化的培訓管理,明確了培訓任務和計劃,促進了各部門分工協作,保障了農民培訓的經費來源,從而徹底改變現階段各部門各自為政、多頭管理、內容重復、場次頻繁、效果低下的農民培訓現狀,同時也可以杜絕個別單位、企業打著新農村建設和新型農民培訓的幌子變相收費和推銷產品的行為發生,提高農民對培訓的信任度和積極性。

3 參考文獻

[1] 彭玉林.區域新型農民教育培訓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農村教育,2010(8):33-35.

[2] 郭琛,胡勝德.基于農民工消費心理行為特征的消費信貸需求研究[J].經濟技術協作信息,2009(31):33.

[3] 朱建紅,龐海艷,孫艷麗.農民教育培訓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0(24):395-396.

篇(3)

關鍵詞: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治理模式;多中心治理

作者簡介:張勝軍(1965-),男,湖北黃梅人,江蘇理工學院教育學院教授,教育學博士,研究方向為農村教育、職業教育、教育政策;李翠珍(1965-),女,江蘇理工學院教育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教育基本理論。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項目(編號:14YJA880097),主持人:張勝軍;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江西科技師范大學職業教育研究院2014年招標課題“江西農村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問題與對策研究”(編號:JD1492),主持人:肖稱萍。

中圖分類號:G7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518(2016)09-0057-03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是一項系統工程,其中,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是中心環節。自2012年中央1號文《關于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持續增強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見》,首次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以來,我國不少地方開展了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試點工作。目前,我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尚處起步階段,迫切需要構建一種適切的發展模式。對于如何立足國情構建這種適切模式,多中心治理理論為我們提供了有益啟示。

一、多中心治理理論概述

上世紀80年代以來,伴隨著西方國家的政府改革浪潮,出現了眾多的新公共管理理論。其中,以多中心治理理論最具影響力。在新公共管理理論中,“治理”被“作為一種闡釋現代社會政治秩序與結構變化,分析現代政治、行政權力構架,闡述公共政策體系特征的分析框架和思想體系,與傳統的統治和政府控制思想和觀念相區別,甚至對立起來?!盵1]1995年全球治理委員會在其發表的研究報告《我們的全球伙伴關系》中,將“治理”界定為:各種公共的或私人的個人和機構管理其共同事務的諸多方式的總和,它是使相互沖突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調和并且采取聯合行動的持續過程[2]。隨著治理理論的發展,美國學者奧斯特羅姆夫婦又將“多中心”概念引入其中,用來闡述其公共事務的多中心治理思想,并做出了實證貢獻,最終形成了多中心治理理論。

多中心治理理論主張:公共產品或公共服務的生產和提供,并非只有政府一個主體,在一定規則的約束下,企業、社會組織以及遵循市場法則運行的私人機構等,都可以成為公共產品或公共服務的供給主體。而且,相關決策也是在資源交換、信任和協商的基礎上,由各主體共同行使決策權力。多中心治理理論的實質是強調多元主體民主參與公共事務治理,提倡政府的權利下放和權利收縮,通過自主治理和協同治理,克服公共事務政府單中心治理的弊端,減少“搭便車”、規避責任等行為的出現,形成政府、市場和社會共同治理公共事務的機制,以實現公共福祉的最大化。

依據對中心治理理論內涵的解析,本文把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多中心治理模式界定為:政府部門、教育與培訓機構(包括各類學校、培訓機構、成人教育組織等)、社會公益組織、企業、農村社區、農村居民等多元主體,通過民主決策、平等競爭、互動合作,共同實現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有效供給的一種方式。

多中心治理理論的實踐成果即公共事務的多中心治理模式。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對我國現代農業發展、國家糧食安全保障、新農村建設等,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屬于公共事務[3],理應實現多中心治理。

二、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應用多中心治理模式的價值

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應用多中心治理模式,對實現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有效供給,具有多方面價值。

(一)有利于提高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決策的科學性

政府雖然是公共利益的集中代表,但公共經濟學認為,政府的有限理性和“經濟人”特征,決定了政府容易在公共事務決策中獨斷專行,造成諸多的決策失誤和無效決策。掌握大量、全面、真實的信息是科學決策的前提,而政府擁有的決策知識和信息總是有限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多中心治理,強調決策中心下移和多層次展開,要求政府之外的主體,如企業、農村經濟組織、教育與培訓機構、培訓對象等都能參與決策,依靠集體智慧,提高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決策的科學性、合理性。

(二)有利于打破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發展的資源瓶頸

現代政府應是“善治”理念下的“有限政府”。“有限政府”理論告訴我們,盡管政府理應對屬于公共事務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承擔巨大責任,但這種責任必然有其邊界。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需要多種資源,如合格的師資隊伍、充足的經費投入、務實的培訓課程、良好的培訓場所和物質設備等。其中許多資源為企業、農村經濟組織、社會公益組織或私營業主所占有,而政府或不占有或占有不充分。實現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多中心治理,使這些資源得到有效整合和充分利用,無疑可以極大地豐富培訓資源。

目前,我國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高,不少地方財政還比較困難,對農民教育與培訓的公共財政投入嚴重不足,這就更需要通過多中心治理,打破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政府單中心治理必然會遭遇到的資源瓶頸。

(三)有利于實現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多元主體的利益協調

從“利益相關者”的理論視角看,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過程,本質上也是一個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利益博弈過程。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利益相關者包括受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影響或影響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所有主體,如政府、涉農企業、農村經濟組織、教育與培訓機構、社會公益組織、培訓教師和培訓對象,等等。由于這些利益相關者之間存在不同的價值偏好和利益訴求,自然也就不可避免地存在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利益沖突。如果這些利益沖突長期得不到有效解決,就會成為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長遠發展的桎梏。

博弈論也認為,當博弈各方協調一致去尋找有利于共同盈利的戰略時,就會出現協同性均衡狀態。這就意味著各利益主體在不斷的互動中,將會逐步放棄自我“單獨行動”策略,轉而采取互惠的合作策略,以創造“多贏”的博弈機會[4]。因此,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應用多中心治理模式,有助于解決多元培訓主體的利益沖突,強化彼此的合作行為,為培訓發展提供內生動力。

(四)有利于滿足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多樣化、個性化需求

我國新型職業農民大體分為如下幾種類型:1.現代農業生產型人才,如種糧大戶、農場工人、養殖專業戶等;2.現代農業經營型人才,如運用市場法則從事農產品加工、倉貯、運輸、銷售的從業人員;3.現代農業技術服務型人才,如植保員、信息員、防疫員、水利員、農機修理工等;4.現代農業管理型人才,如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農業公司管理人員等;5.現代農業發展帶頭人,如農業科技推廣示范戶、家庭農場主等。不同類型的職業農民之間,還有行業之別和層次高低之分。

作為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訓對象,主要包括:有一定文化和技術基礎的青壯年農民、農村干部、農業技術服務人員、家庭農場主、種糧大戶、農村科技致富帶頭人、返鄉創業農民工、大學生村官、回鄉創業大學生等。這些培訓對象成分復雜、個體差異顯著。

培訓對象的復雜性、差異性,以及新型職業農民類型的多樣性和層次性,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提出了多樣化、個性化要求。在單中心治理模式下,政府提供的農民培訓是唯一的賣方市場,培訓對象只能被動地消費,沒有自由選擇的余地。在多中心治理的制度安排中,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既可以由政府提供,也可以由企業、私人機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公益團體等非政府主體供給。有了豐富的培訓產品供給,培訓對象就可以根據自身情況和偏好,選擇符合自己發展需要的、個性化的培訓產品。

(五)有利于形成市場競爭,提高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訓質量

在單中心治理模式下,政府通常以兩種方式為農民提供教育與培訓產品:一是由政府相關職能部門,如教育行政機構、農業部門、婦聯等,直接開展相關的農民教育和培訓活動;二是政府利用自己的行政權威,通過行政命令直接指派一些學校、企業、社會培訓機構、農業科研院所等,開展農民教育與培訓。無論是這兩種方式中的哪一種,都是由政府單中心決策和分配資源的一種“自上而下”的培訓。由于缺乏合理的競爭機制,其培訓的質量往往難以得到保證。

在社會資源的配置上,市場機制通常比政府控制更具效率。如果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應用多中心治理模式,政府、公共組織和私人機構,就都可以提供培訓產品和服務,培訓資源也將通過市場法則配置,這就勢必導致公共機構之間、公共機構與私人機構之間,以及私人機構之間的競爭行為。為占有培訓市場份額、取得競爭優勢,所有參與競爭的培訓機構和組織,就要通過不斷改善辦學條件、增加培訓投入、改革培訓教學方式等手段,為消費者提供多樣化、個性化、高質量的培訓產品。

當前,我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發展的難點之一,就在于如何引入市場機制,形成有活力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競爭格局。

三、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多中心治理模式的構建

多中心治理模式的關鍵在于形成合理的治理結構和運行機制。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多中心治理模式的構建,也應循此邏輯。

(一)形成多元化的主體結構

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多中心治理的主體,應包括政府部門、學校、社會培訓機構、企業、農村社區、農村經濟組織、社會公益組織等。在多中心治理結構中,不同主體應有不同的角色分工和功能定位。例如,政府應扮演好“掌舵者”角色,在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信息收集與、政策供給、制度建設、經費保障等方面發揮主導作用;教育與培訓機構應扮演好“培訓教學資源提供者”的角色,在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師資供給、課程開發、理論教學等方面,發揮其智力優勢;企業有場地、原料、設備等實訓資源,應扮演好“培訓責任共擔者”的角色,成為新型職業農民實用技能培訓的主力;農村社區則應扮演好“組織者”角色,在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環境建設、組織動員等方面,做出自己的獨特貢獻。只有形成多元化的主體結構,才有可能滿足不同培訓對象的個性化培訓需求。因此,鼓勵多元主體參與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形成一個基于不同角色分工和功能定位的多元化主體結構,是構建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多中心治理模式的必要前提。

(二)構建扁平化的組織結構

在農民教育與培訓的單中心治理模式中,政府是權力中心,是政策決策的最后“拍板人”。政府通過行政權威和行政命令,建立以控制為特征的“金字塔”式的組織管理結構,開展“自上而下”的農民教育與培訓。事實證明,這種“自上而下”的農民教育與培訓,通常存在缺乏針對性、實效性,不但造成了寶貴培訓資源的大量浪費,而且也常常導致了培訓政策目標的實際漂移。

要構建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多中心治理模式,就必須構建一種基于主體地位平等、權力向度多中心的扁平化的組織結構。在這種組織結構中,盡管各主體的角色、職責和權利內容不盡相同,但彼此之間并不存在控制和支配關系。政府和其他主體一樣,都是這個扁平化的互動治理網絡中的一個節點,各主體地位平等。地位平等的各主體,在真誠對話、民主協商的基礎上共同做出的培訓決策,不但具有較強的科學性,也具有較強的合法性,容易得到各主體的心理認同和實際執行。

(三)選擇多樣化的治理工具

不同工具有不同的性質和功能,多中心治理需要選擇多樣化的治理工具。例如,政策工具具有引導、監督、激勵、評價功能;制度工具對主體行為具有規范功能;財政補貼、稅收減免、專項撥款等經濟工具,具有激勵功能;網絡、媒體等信息工具,具有信息、信息傳播功能;社會公益性組織、大學生自愿者等志愿性工具,因其公益性和專業性,具有較強的專業支持功能。因此,構建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多中心治理模式,必須選擇多樣化的治理工具,形成一個合理的治理工具結構。

(四)建立有效的運行機制

要保障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多中心治理模式的實際運用,還應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運行機制。這主要應包括:1.政府要轉變職能,在政府、社會、市場三種關系中找準自己的角色定位,建立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合作機制;2.暢通利益表達渠道,建立完善的利益表達和協調機制,實現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多元主體的利益整合;3.建立民主的決策機制,提高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決策的科學性、合理性、合法性;4.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鼓勵和支持企業、農村社區、社會公益性組織、教育與培訓機構、家庭農場主、城鄉居民等,積極參與新型職業農民培訓;5.建立資源配置的市場機制,提高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資源的使用效益;6.建立多中心的監督機制,強化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過程和質量的全方位督查和評估。

新型職業農民培訓作為新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項重大舉措,受到了黨和政府的高度關注。目前,我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活動正在全國各地逐步展開。我們有理由相信,借政策東風和思維創新,立足國情,構建一個結構合理、運行有效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多中心治理模式,必將有力推動我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深入發展。

參考文獻:

[1]孫柏瑛.當代地方治理――面向21世紀的挑戰[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19.

[2]俞可平.全球化:全球治理[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3.

篇(4)

關鍵詞:城鄉一體化;創業能力;培訓模式

城鄉D體化的概念是新時期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科學發展觀,它把工業與農業、城市與鄉村、市民與農民作為一個整體,統籌謀劃、綜合研究,通過體制改革和政策調整,促進城鄉在規劃建設、產業發展、市場信息、政策措施、生態環境保護、社會事業發展的一體化,實現城鄉在政策上的平等、產業發展上的互補、國民待遇上的一致,使整個城鄉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然而與此同時,傳統農民自給自足的生產方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存方式,養成了中國農民一些顯著的特征,好的方面來說有著勤勞、樸實、善良、吃苦耐勞等標簽。但保守與短視、逆來順受、拒絕冒險、散漫、缺乏組織性等負片評價也一直使他們被現代化社會所低視。顯而易見傳統意義上的農民與市場經濟、與現代化已是格格不入的。新型農民這一概念的提出正是相對于傳統農民而言的,是指那些具有一定層次文化素養、懂得一定應用技術、會經營管理、敢于創新、相對高素質的農村居民。

一、新型農民的特征

1、新型農民是有目標的農民,他們有較高的思想覺悟

在新型農民中,有很大部分比例的人有過外出務工的經歷,有的甚至在外務工多年,從事行業多樣性強。他們會積極參加各種培訓、學習先進農業科技知識的同時,學習相關政策和法律知識,希望能開闊眼界,打開經營思路,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和在農村的社會地位。

2、新型農民是有知識的農民,他們有較高的科學文化素質

我國傳統農民在他們日常工作生活過程中幾乎沒有也不太需要掌握太多的現代化文化知識,他們的生產勞作主要依靠祖輩傳下來的農業經驗。而現代化的新型農民具有一定的科學文化知識,一定的現代農業生產、勞務經濟等方面的一技之長,甚至有一定的經營管理、市場營銷能力,成為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中堅力量和農業現代化、專業化,適應市場經濟的高素質的勞動者和帶頭人。

3、新型農民是有組織的農民,他們有較高的民主法制素質

新型農民不同于中國歷史上傳統意義的農民,他們能夠用自己的眼光來判斷事物,分析問題,懂得嘗試用法律和政策手段來維護自己的應得權益。同時,新農民也不再是一盤散沙,在很多事情的處理和運作上開始富于一定的組織性,也正是由于他們的帶頭模范作用,現代化農村的生產經營及生活方式也越來越趨于法制化、組織化。

二、農民培訓存在的問題

1、政策層面問題

關于農民培訓的政府政策缺乏依據和可操作性。許多的政策和法規都是政府部門的工作人員閉門造車,想當然的認為而出臺的,顯得脫離實際。出現了一邊是對于生產技能的渴求,一邊是并不適用的培訓內容的怪現象。造成了農民的培訓意愿與培訓行為之間的“溝”。其實并不是農民不愿意接受培訓,而是有的培訓不切實際。就農技培訓而言,培訓都是關于農作物施肥啊、除蟲啊這些內容,農民都會,根本不需要培訓。農民最需要的培訓是農業生產技術,最需要的農業技術培訓是優良品種培育技術,最喜歡的培訓方式是參觀學習,最喜歡的培訓長度是一天,最喜歡的培訓安排是根據農時進行。但這恰恰是培訓中都沒有解決的問題。在農民看來,培訓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培訓次數少,參加培訓不方便,培訓內容不合適,缺乏培訓計劃。

2、農民培訓缺少跟蹤調查

農民培訓的目的是推動農業生產、增加農民收入。在培訓過程中,往往只注重培訓環節,而忽視培訓效果。農民反饋的意見和建議不能及時總結并修改培訓內容,只能按照計劃進行多次重復培訓,培訓內容脫離農業生產的實際需求

3、農民自身特點局限性

目前農村勞動力從業人員文化素質偏低,不僅阻礙或影響當地的農業農村經濟發展,也使得在外出就業時勞動技能差、待遇低、工作穩定性差。在家留守的大部分是老人孩子,自主創業能力不強。另外,由于農民文化素質整體偏低,他們對新興的現代化生產經營方式和理念缺乏接納、吸收能力,導致農民教育培訓難度加大。

三、新型農民培訓思路

1、改變培訓主導方向提高農民素質

在培訓方法上,要由枯燥乏味難以操作的純理論和講座式的培訓向農民看得見,摸得著的典型示范轉變;培訓內容上,要由只注重生產培訓向生產和市場營銷培訓并重轉變;培訓對象上,要由只注重村組干部向注重重點戶、大戶、示范戶轉變。

2、加強社會性教育有利于農民現代性的培養

注重培養新型農民的風險防范意識、市場意識,增加他們的自我依賴和自我效能感;進一步提高農民對于社會變遷的適應性和創業、就業能力,降低農民行為的相對保守性;通過多渠道多方式的培訓增加農民對新興事物的接受性,降低農民的自我封閉性;擴大農民的社交半徑,為他們建立起超越地域限制、血緣親情限制的各種新型社會關系。

3、創新農民培訓模式增多創業機會

創新是現在社會各行各業都在提的一個概念。關于農民培訓也應該緊跟時代步伐,創新培訓模式。尤其是在城鄉一體化逐步成為趨勢和現實的當下,對于現代化的新型農民進行培訓,更應該注重方式方法和內容的創新。例如當下在城市和農村討論最火熱的話題之一“電子商務”,就可以作為很好的一個培訓項目來實施。實際上這種農村電商在我國很多地方已經展露頭角,譬如阿里巴巴公司的“村淘”項目、農家樂電子商務O2O、菜鳥物流的鄉鎮快遞驛站等。

參考文獻

[1]農朝幸.農家樂旅游電子商務實施運作探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1,22(10):54-55.

[2]李文忠,焦愛英.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 農村經濟與科技,2013,10:192-194

篇(5)

政府主導 多方聯動 產教融合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模式

二、模式概述

夏邑縣2012年被定為全國首批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試點縣,2014年以來連年被定為全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示范縣。多年來在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中積極探索,形成了縣委政府主導,專門機構主辦,多方聯動,產教融合的培育模式。縣政府成立組織,建立培育機制,出臺相關政策,健全培育制度;專門機構(農民教育中心、農廣校)制定培育方案,統籌協調,組織實施,狠抓落實;有關部門密切配合,鼎力支持;培育過程上聯大專院校、科研院所,下聯產業村、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農業園區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注重教育培訓銜接,實現產教深度融合,各方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形成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合力,確保高質量完成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任務。

三、模式背景

夏邑縣地處豫東平原,夏邑縣位于商丘市東部,轄24個鄉鎮,731個行政村,總面積1481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45萬畝,總人口120萬,其中農業人口108萬人,農村勞動力63.7萬人,在家務農勞動力23.9萬人,農業資源和勞動力資源豐富,是典型的農業大縣和省級重點貧困縣。糧食總產量連年“雙十億斤”,食用菌年產量12萬噸,素有“中原糧倉”和“蘑菇之鄉”美譽。夏邑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農民教育工作,自改革開發以來一直把抓好農民教育培訓作為振興農業農村經濟的突破口和切入點,堅持不懈地開展多層次、多學科、多形式的農民教育培訓工作,形成了“開設一個專業、辦好一個教學班、搞好一個生產示范點、培養一批科技骨干、扶植一項支柱產業、致富一方農民”的農民教育模式。近年來,每年培養農民中職教育300人以上、培育新型職業農民1000人左右,培訓綠色證書學員3000人以上、農民實用技術培訓10萬人次以上,使夏邑縣在連年榮獲“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全國蔬菜生產重點縣”、“全國生豬調出大縣”、“中國食用菌之鄉”、“中國西瓜之鄉”。真正實現了農民通過教育培訓提升素質,發展特色產業,實現增產增收致富。2012年以來積極承擔全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試點和示范任務,已培育新型職業農民4100余人,建立相關培育制度,探索出了有效的培育模式。2014年全國農廣校校長會議、2018年全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管理培訓班暨農民教育培訓工作現場會進行了現場觀摩。農村農業部副部長張桃林在考察夏邑時稱:考察過商丘市夏邑縣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后,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說更有成效、更有特色、更有亮點,看后很受啟發和鼓舞。中央電視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河南電視臺、《人民日報》、《新華每日電訊》、《農民日報》、《中國青年報》、《河南日報》等多家媒體進行了多批次、多角度、多層面地宣傳報道。

四、主要做法

(一)政府主導供保障

夏邑縣把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納入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列入全縣綜合目標管理進行考核,建立了“政府主導、多方參與、各司其責、合力推進”的工作機制。首先做到組織領導保障。實現工作的制度化、規范化。在每年召開的全縣三級干部會議和全縣農村工作會議上都要重點總結和安排部署新型職業農民農民培育工作,主要領導親自部署,分管領導嚴格督辦,承辦部門具體落實,形成了縣委、人大、政府、政協四大班子共同重視、支持、發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事業的良好氛圍。2018年,將農民教育培訓列入縣政府著力辦好的十件大事實事之一,產生了廣泛社會影響,得到了農民群眾的擁護。其次做到政策制度保障。根據工作需要,以縣委或縣政府的名義制定出臺針對性、可行性、操作性、實效性強的政策措施,為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保駕護航。如以縣政府名義先后出臺了《關于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的意見》《夏邑縣新型職業農民認定管理辦法》等10多個文件,從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組織實施、教育培訓、認定管理、政策扶持等方面做出明確規定,開展“十佳新型職業農民”評選表彰活動,讓農民看得見、摸得著、享受得到政策帶來的實惠。三是經費投入保障。夏邑縣是省級貧困縣,在縣財政很困難的情況下,縣財政保持將職業農民中職教育經費和職業農民培訓經費均列入財政預算,并逐年有所增長,保證工作正常開展。

(二)專門機構搭平臺

夏邑縣為確保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質量,依托專門機構農廣校牽頭承辦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夏邑縣歷屆黨委政府都十分重視農廣校建設,將縣農廣校列為縣政府直管部門,加掛農民科技教育培訓中心牌子,機構規格為正科級財政全供事業單位,加掛了夏邑縣農民教育中心的牌子,強化了在農民教育培訓方面的統籌規劃、協調指導、監督考核等職能,讓專門機構、專業人員干農民教育培訓這個專項事業。同時,構建了以縣農民教育中心(農廣校)為主體,24個鄉鎮農廣校為骨干和若干個設在產業村、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等農業產業鏈上的農民田間學校為基點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體系,搭建了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良好平臺。

(三)明確思路定航向

為開創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新局面,夏邑縣創新工作思路。在總體思路上,堅持“把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與農業產業發展結合、與脫貧攻堅結合、與基層組織建設結合、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設結合、與教學生產示范基地建設結合”即“五個結合”,旨在全面服務鄉村振興戰略。在教育培訓上,實行“中專教育、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綠色證書培訓、實用技術培訓”四個層次教育并舉,滿足職業農民的多層次需求;在教育方法上,實行了教學、示范、推廣、服務“四位一體”的辦學方式,確保了辦學成效;在教育內容上,實行“基礎知識、專業知識、經營及拓展知識、技能實踐”四個模塊內容統籌安排,在教學師資選配上,實行本縣專職教師、上級專家教授和鄉土人才“三結合”,確保全面提高農民素質;在辦班形式上,實行了“開設一個專業、辦好一個教學班、搞好一個生產示范點、培養一批科技骨干、扶植一項支柱產業、致富一方農民”的“六個一”產教融合模式,促進了農業主導產業發展和農民增收;在政策激勵上,落實優惠扶持政策,開展十佳新型職業農民評選,實行“把農民培養成新型職業農民,把新型職業農民培養成黨員,把黨員培養成村干部,把優秀黨員干部培養成村支部書記”的“四步培養法”,促進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和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明確的思路確保了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開展得有聲有色。

(四)培育對象求精準

為做到精準培育,夏邑縣分產業、分類型、分區域進行宣傳發動和調查摸底,建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對象庫,把有意愿、有需求、有基礎的農民建檔立卡,統籌農業農村各類人才的需求,分層分類確定培訓專業、區域分布、目標人群,建立培訓需求檔案,做到基本情況清晰、培訓對象明確。有針對性的遴選了一批符合新型職業農民特征要求,有長期從事農業生產意愿、學習積極性高、產業帶動力強的務農青年、返鄉農民工等培育對象,并在年齡、從事產業規模對培育對象提出了基本要求,在開展培育工作之前,按標準遴選培育對象,做到受訓有人,培訓有需,精準培育。

(五)培育過程講規范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是一項多環節的系統工程。夏邑縣注重圍繞教育培訓、認定管理和政策扶持三個關鍵環節,構建相關制度和規范,抓實、抓細、抓好落實。

一是著力開展教育培訓。夏邑縣除按照國家關于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的有關要求,認真搞好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外,還向兩邊延伸對新型職業農民的教育培訓,銜接開展新型職業農民的中職學歷教育和跟蹤實用技術培訓。在各類教育培訓中,注重創新方法。采取“理論+實踐+在線學習+參觀考察”方法,在充分利用本地優質專職師資培訓的同時,以高端需求為導向,強化與大學、科研院所等聯動,聘請中科院鄭州果樹研究所、河南農大、省農職院等教授專家及鄉土人才到教學點授課。組織學員進大學、科研院所開展異地教學。先后組織學員走進中科院鄭州果樹研究所、河南農業大學等接受頂層培訓,滿足了學員高層次需求,激發了學員學習熱情;注重實操能力提升,組織學員到王飛家庭農場、百果園等當地生產實訓基地實習實訓;強化教產銜接,組織學員到中科院新鄉綜合實驗基地、河南省農科院原陽基地、河南農大科教園等教研基地現場觀摩,讓學員直觀感受現代生產技能和經營模式的高效應用,轉觀念、促發展;開拓學員視野,到洛陽、禹州、山東臨沂、安徽亳州等地參觀考察,提高綜合素質和技能水平。

二是規范組織認定管理。每年都認定一批新型職業農民??h政府下發了《關于印發夏邑縣新型職業農民認定管理辦法的通知》,明確了認定原則、申報條件、認定標準、認定程序、認定主體和認定后的動態管理等內容。按照受教育培訓經歷、生產規模、收入和技能四項指標設置了初、中、高三個等級晉級制標準。認定程序由個人申報、村委推薦、鄉鎮審核、縣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領導組辦公室組織審查認定,經公示無異議后由縣政府頒發新型職業農民證書。

三是精心落實政策扶持。縣政府下發了《關于印發夏邑縣新型職業農民扶持獎勵辦法的通知》,對新型職業農民在在參加技術培訓等九個方面給予免費服務、在成為在產業帶頭人等六個方面給予獎勵、在享受國家惠農政策等十個方面給予優先待遇。每年開展“十佳新型職業農民”評選表彰獎勵活動??h委還實施“四步培養法”,使新型職業農民融入農村基層組織,實現了認定管理與政策扶持的有效對接,使新型職業農民真正有聲譽、有地位、得實惠。

四是著力搞好信息化服務。有機融合線上、線下培訓,與聯通公司聯合,推出新型職業農民專屬卡,對“云上智農”等軟件不限速不限量,學員互打和教師互打均免費。組建微信群,實時管理、交流心得技術、信息互通;利用云上智農APP學習、交流、溝通、供求信息、考核評價;利用公眾微信,信息,宣傳典型,收集信息;與夏邑電視臺、廣播電臺開辦“新型職業農民”欄目,利用新媒體、自媒體宣傳典型,技術,強化交流。

五、創新點和有待完善之處

一是強化培育體系的多方聯動。構建由縣農民教育中心牽頭、農廣校為主體,上下延伸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平臺,下延到鄉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一線生產推廣機構,上聯到大學、科研院所等科研教學機構,承上啟下,實現精準遴選學員、優化培訓資源,實現優質科研資源快速落地促產。二是提升教育質量的教產銜接。實行“開設一個專業、辦好一個教學班、搞好一個生產示范點、培養一批科技骨干、扶植一項支柱產業、致富一方農民”的培訓模式,做到教學、示范、推廣、服務一體化和教學、培訓、指導規范化,實現了專業和產業的有效對接、理論和實踐的有效對接、教師和農民的有效對接,確保了培育質量。三是深化人才培養的模式創新。“實用技術培訓、綠色證書培訓、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學歷教育”四個層次漸進式人才培養,拓展了教育層次,延伸了人才培養鏈條。實現了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與專項培訓、與中職學歷教育的有效對接,凸顯了新型職業農民高素質特征。實施基層組織建設“四步培養法”,拓寬新型職業農民的成長渠道,使新型職業農民融入農村基礎組織,更好的服務鄉村振興。四是融合服務資源的手段創新。融合線上、線下培訓資源,創新推出新型職業農民專屬卡,充分利用“云上智農”APP、微信群、微信平臺等新媒體、自媒體,方便新型職業農民交流,確保新型職業農民離校不離訓,實現新型職業農民跟蹤服務和持續教育。

需要改進的地方:一是教育培訓能力急需增強。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需要大量資金支持,夏邑縣是財政窮縣,由于經費有限,致使教育培訓規模較小。同時,還需改善和加強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機構基礎條件,健全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體系,滿足新形勢下的新需求。二是配套扶持政策急需加強。雖然出臺了扶持政策,但因為扶持力度不夠、可操作性不強等原因,對農民參與培育的吸引力不夠。要完善政策扶持機制,形成各項涉農資金優先向職業農民配置的政策導向。

篇(6)

那么,新型農村養老保險的主要特征是什么?首先,擁有個人賬戶養老金和計財處養老姐的相互結合的特點的養老待遇,同時最低標準基礎養老金有國家財政全額支付;其次,個人繳費、集體補助、政府補貼結合的措施,地方財政對農民繳費進行補貼。而想要參保新型農村養老保險的農村老年人群每年有繳納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五個選擇,參保人每年可以選擇資中一中繳費標準進行參保。與原來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相比,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具有許多鮮明的特點,比如:老農保只有集體經濟適當補助卻沒有明確的財政補貼標準,而集體經濟補助也隨著經濟體制的轉換逐漸被取代。而在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規定中明確指出,基礎養老金由國家財政直接支付,而參保人員由省、縣兩級財政給予補貼。商業保險模式是老農保的設計思路,而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是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主要參照模式,讓個人賬戶和基礎養老金相互結合,國家財政出資基礎養老金,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基礎養老金領取標準將也會與日俱增。

國內外對于新型養老保險的研究已經進入更深層次的階段。尤其在國內,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采取方式的研究方面,楊翠迎(2005)認為,我國的農村人口所占基數很大且又有很大比例,在這一前提下,從根本上解決農村人口養老難題不能單靠傳統的,單一的養老方式。所以他提出建議,我們的新的養老保險模式應以社區養老負擔,社會養老和家庭養老保險三個部分互相配合,使農村人口的基本需求得到相應的解決。而盧海元(2003)在我國農村人口龐大這一國情的前提條件下,提出“實物換保障”一種創新的養老保險模式。這種模式將農民劃分為青年農民,老年農民,農民工以及被征收土地上午農民等不同層次,他設計出不同形式的養老保險制度來針對不同基層的農民,根據不同的對象制定不同的方式,將他們可以拿出的農產品,土地和食物等,以物換費,拿這些來充當農民們本應該上繳的費用。農民以及非農勞動者通過這樣的實物換保障的方式都被納入了我國農村社保體系當中。李紅星(2006)提出了黑龍江省農業示范省,是具有積極意義的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建設;通過學習國外發達國家和地區以及我國東部較發達城市的經驗,對構建農村養老保險的環境以及實際條件進行比較,他的意見為黑龍江省為了創立農村養老保險軌制已經具有了相應前提。但依據黑龍江省內各鄉鎮劃分,經濟發展不均衡狀況,完善農村養老保險規則應分別對待,因地制宜地對待。在完善過程中應依照相異地區不同狀況實施區別政策,即“分類實施,滾動執行”的操作方案。

農民參加農村社會保障的研究方面,李慧敏(2010)提出如果農民想要參加養老保險,那么就會產生參加養老保險的行為,這兩者大體上是不沖突的,但在實際情況中,在養老保險的農民的意愿和行動不一致。大多數情況下會受到外力因素,例如自身的經濟狀況,政府的宣傳力度,自身對養老保險制度的理解,其他村民的勸說等都會影響最終農民參加養老保險的行為的產生。姜瑩(2012)就農民個體是否參加養老保險意愿做出了調查,農民本人的主觀因素以及外在的客觀因素都會形象農民的行為。農民的主觀因素包括,農民自身的文化水平,對養老保險的理解程度和認識程度,受其他村民親戚的影響產生傾向參加或不參加養老保險,經濟狀況的約束等。外在的客觀因素包括養老保險制度的設定是否符合當地的人口情況特征,政府對村民的選產力度以及宣傳方式,村鎮政府是否受到村民的信賴等。田北海,丁鎮(2010)共同提出了農民理想的農保模式與大部分農民愿意參與新農保的實施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個體差異和地區差異,農民的參保意愿受到對農業保險制度的認識程度、個人素質、家庭環境、對未來的預測等方面的綜合影響,經濟來源主要來自種養殖業、勞動力較低的村民參保意愿也相對較低,孩子們給予補貼,具有理解能力對未來樂觀的態度這樣的農民參與意愿更強烈,期望更高程度的養老保險。

篇(7)

【關鍵詞】城鎮規劃;統籌兼顧;基本原則;生態旅游

0.引言

統籌城鄉發展,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在政府提出的在新型城鎮化背景下進行小城鎮建設的規劃發展一定要從實際出發,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綜合分析,我國產業的發展要緊緊的圍繞著小城鎮展開,還要做到堅持以人為本,要進行科學性合理性的規劃,建設時要嚴格要求,要堅持特色的城鎮化建設,不要隨波逐流,少走一些不必要的彎路,使小城鎮建設的高級目標的實現越來越近。

1.新型城鎮化的內涵

新型城鎮化其實指的就是一定要堅持以人為本,把新型的工業化作為動力,本著統籌兼顧的基本原則,以此把城市推向集群化、現代化、生態化、農村城鎮化,并且使城鎮化的水平與質量得到有效的提高,堅持走科學發展的道路,并且要做到擁有完善的功能、友好的環境、高效的集約以及和諧的社會,在擁有鮮明的個體的同時,還要做到城鎮一體化,無論是大中小城市還是小城鎮都要走協調發展的路子。

2.新型城鎮化的基本原則和特征

新型城鎮化的基本原則要做到幾點。

(1)以人為本的原則,對城鎮化建設一定要進行明確的就是農民,農民獲得市民的待遇,成為城鎮的居民。農民是新型城鎮化建設的主體,只有把農民的權益維護好,在新型城鎮化建設過程中才能順利進展。在這一過程中,要讓人全面性的發展,對人的能力以及整體素質都能得到全面性的提升,無論對城市和鄉鎮的管理與規劃問題,還是加上你和與發展問題,在各個方面上都要時刻堅持以人文本的原則。如今城市的經濟發揮展迅速,高科技產業日益增多,農民要想真正的融入到城市生活中,就要對農民進行教育培訓,加強基礎知識的普及,大力開展文化活動,培養現代化城市生活方式,還要培養精神文明素質,對文明程度進行高度普及,使得每一個農民都能夠輕松愉快的融入到城市這一大家庭中。社會的發展離不開農民工的貢獻,要想真正使農民融入到城市中,一大部分進城務工人員的就業于居住等生活方面的安頓是一重大的問題,也是急需解決的問題,不僅僅要改善他們的居住與就業問題,他們的醫療保障,以及子女的就學問題都應該得到改善。

(2)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原則,我國的可持續發展觀要落實,實現人與自然能夠和諧的相處,新型城鎮化建設要做到與農業現代化,信息化以及工業化全面協調的發展,建立各個方面的支撐體系,加強城鎮的基礎設施的建設,平衡城鎮醫療,住房,就業等方面的均衡發展,在城鎮化建設過程中要使人口,環境,與資源等等都得到可持續的發展。

(3)堅持集約化發展的原則,資源的配置要不斷的更新升級,不斷的進行優化,并且要做到合理的利用,不斷的提高城鎮化的質量與水平,要堅持集約化的發展原則。以上的三種原則,在新型城鎮建設中要務必體現。

其次,新型城鎮化發展的基本特征,具體表現如下三個方面:第一,城鄉一體化,新型城鎮化就是用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方式代替城市發展。這種轉化是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重要體現,從改革角度來分析,要由原來的重單項突破,改變為大力推進戶籍、保障、就業等綜合配套體制改革。第二,城鎮規模和布局協調發展,城鎮規模主要包括城鎮的人口規模、用地規模、經濟規模等概念。大中小城市與小城鎮協調發展是新型城鎮化的一個重要特征。第三,可持續發展原則,新型城鎮化把可持續發展放在突出的位置,土地市場得到進一步完善,切實保護和合理開發節約各種自然資源,提高資源的使用率,實現人口、資源經濟、環境之間的協調發展。

3.新型城鎮化背景下加強小城鎮規劃建設的重要戰略意義

(1)小城鎮規劃是國家和鄉鎮政府關于小城鎮建設與發展的法律法規及方針政策的具體落實,是一定時期內小城鎮的經濟社會發展,土地利用,空間布局以及各項建設的綜合利用和具體安排,同時也是小城鎮建設與發展的主要依據之一。新型城鎮化背景下加強小城鎮規劃建設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首先對于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有較大的作用。一部分的農民進入小城鎮,堅強了大中城市的壓力,降低了大中城市的社會成本。這樣有利于城鎮化的長遠發展。要使農民富裕起來,就要使農民本身有所作為。小城鎮是最佳的選擇,因為它具有城市和農村的上沖結合點,這也是實施可持續發展的正確選擇。其次,重大戰略意義還體現在民營經濟的發展開拓了空間,可推動各行各業的發展,使民營經濟快速的增長,也增加了農民的經濟收入。

特色的小城鎮規劃模式,具體內容有一,鎮域總體規劃。二,鎮區建設規劃。三,重要的地段的詳細規劃和意義。堅持市場運作進行多元化的投資,完善政府服務職能。結合實際,循序漸進,走精明增長、智慧發展的新型城鎮道路。

4.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的小城鎮規劃有關工作問題的思考

第一,小城鎮建設的規劃。小城鎮的建設要有一個相當準確的定位,根據定位來制定規劃。要想使小城鎮經濟增漲的基本就是大力推動與發展產業。要對小城鎮的整體進行全面性的研究,掌握小城鎮發展的特色,清楚的知道小城鎮經濟的支撐靠的是什么。因此一定要充分的突出特色,通過小城鎮的特色發展經濟,發揮他們的帶動作用。

第二,多元化投資經營小城鎮。在市場經濟化的社會下,小城鎮建設也應該采取市場化的運作,實行多元化的投資來經營城鎮建設。小城鎮的建設應該加強市場今年估計理念,逐步的提高競爭的意識,不斷的對投資體制進行革新,并且建立完善的投資體制。要加大力度吸取社會的投資,用來小城鎮建設的基礎資金,這樣才能解決小城鎮建設的資金緊缺問題。

第三,堅持結合實際。要以實際出發,與實際相結合,緊密相聯,這樣才能制定出可行性的小城鎮發展規劃。規劃一定要站在高點,要以不同的視角進行規劃。它應該具有超前意識,具有高水平高標準的要求,要進行科學性的規劃,科學含金量比較多高。這樣一步一個腳印的開展下去,在建設中,可以采用分期進行,把任務分散式,不僅減輕了工作壓力,也會有效的避免重復性的建設,這樣對工程的進程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一旦對規劃進行了確立,就沒有任何人任何事可以隨意的對規劃進行修改,并按照規劃嚴格的執行。在小城鎮建設規劃中,要注重現代氣息與特色風格聯系起來,要著重突出地方特色,把風格充分的體現出來,把小城鎮建設母豹與可持續發展原則緊密的聯系起來。

5.結束語

通過全文所述,新型城鎮化背景下進行小城鎮建設規劃發展具有戰略性的意義,在規劃發展的同時需要把握好幾項基本的原則,堅持以人為本人原則,堅持可持續發展原則,堅持集約化發展原則。這幾項原則環環相扣,緊密圍繞小城鎮展開,要進行科學性的合理性的以及高水平性的建設,使這一規劃建設真正走上發展的道路。 [科]

【參考文獻】

[1]范恒山,陶良虎.中國城市化進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田光進.中國城鎮化過程時空模式[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

[3]謝文蕙,鄧衛.城市經濟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

[4]楊煥彩.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J].山東經濟改革研究,2010(7):4-9.

[5]彭紅碧,楊峰.新型城鎮化道路的科學內涵[J].經濟研究,2010(4):75-78.

[6]戴均,良燕.中國城鎮化必須走集約型發展之路[J].城市發展研究,2007.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本熟妇美熟bbw| a级国产乱理论片在线观看| 熟妇人妻无码中文字幕| 天天狠天天透天干天天怕∴| 品色堂永远的免费论坛| 亚洲欧洲精品无码av| 丰满少妇被粗大猛烈进人高清| 欧美高清精品一区二区| yw尤物av无码国产在线看| 宅宅少妇无码| 麻豆久久久9性大片| av无码国产在线看免费网站| 成 人 在 线 免费观看| 国产精自产拍久久久久久蜜| 中文字幕一精品亚洲无线一区 | 中文字幕av一区乱码| 色哟哟网站在线观看| 欧美熟妇另类久久久久久多毛| 久久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av高清| 亚洲国产另类久久久精品黑人| 乱子伦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亚洲av| 九九视频免费精品视频| 欧美xxxx黑人又粗又长精品| 久久午夜无码免费| 日韩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午睡沙发系列| 国产内射在线激情一区| 国产 浪潮av性色四虎| 少妇厨房愉情理伦片视频在线观看| 黑人巨大videos极度另类| 欧美丰满少妇xxxxx| 久久国产精品免费一区下载| 欧美同性猛男gay69| 亚洲 欧美 国产 日韩 精品| 成年女人免费v片| a级毛片内射免费视频| 少妇无码吹潮| 无码任你躁久久久久久老妇| 国产精品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麻豆一区二区在我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