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7 14:52:1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音樂教學分析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論文關鍵詞:音樂教育音樂活動幼兒
論文摘要:音樂教育在幼兒教育中發揮著很大的作用。本文作者就自己的教學經驗談了如何運用音樂活動來進行音樂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四點:使幼兒變被動為主動,激發幼兒的探索能力,培養幼兒的創造意識,正確把握“教師主導,幼兒主體”的關系。
隨著幼兒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幼兒園的教育越來越為幼教工作者所關注。作為藝術領域中的音樂教育,在幼兒教育的全過程中更是起著不容忽視的作用。人們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音樂活動使孩子們的身心得到了快樂的發展。音樂教育不僅僅是讓孩子掌握一些音樂技能,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們獲得身體、智力、情感、個性和社會性的全面和諧的發展。依據《綱要》精神,以發揮幼兒的主體作用、促進幼兒全面和諧發展為宗旨。通過音樂教育發掘幼兒的潛能,可以激發幼兒的探索興趣,從而提高幼兒自主學習的能力。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孩子們所有的活動都依賴于興趣,沒有興趣就沒有創造。”諸多幼兒教育實例證明。興趣是幼兒參與活動的原動力。因此,應關注幼兒真正關心的熱點,判斷幼兒感興趣的事物中所蘊含的教育價值,呵護幼兒的探索興趣,使幼兒的學習興趣和探索欲望得到滿足,使他們能夠主動參與并通過自主的活動獲得全面發展。
一、使幼兒學習變被動為主動
以往的音樂教育往往以教師為中心,不尊重幼兒學習的主體性。在設計教育活動、制定教育目標、組織教育過程中,不是以幼兒身心發展需要和學習特點為依據,不考慮幼兒自己的需要、興趣和愿望,而是把他們作為一種接受知識、技能的容器。教師的任務就是往這個容器里注入、灌輸。沒有給孩子思維、想象、理解、創造的時間和空間。久而久之,孩子對音樂活動失去了興趣,學習處于被動狀態。
如何讓孩子被動學變為主動學。現代幼兒教育專家張雪門先生強調音樂教育要給兒童更多自己體驗、自由發表和自由創作的機會,不應追求形式的成績,反對勉強兒童機械模仿。他指出,在教學中應首先引發兒童對音樂作品反應的內部需要,激起兒童學習音樂的主動性。幼兒在音樂活動中的自主學習應是孩子智慧、情感、創造性的體現,但由于以前的教學常常是教師示范在前,幼兒模仿在后,自主性、創造性根本得不到培養和發揮。通過領會《綱要》精神并進行不斷的摸索,在實際教學中,我對以往的教學方法進行了改進和提高,讓孩子在教育活動中,欣賞、感受、體驗在先,創造表現在前。
例如在小班幼兒學習歌表演《小小蛋兒把門開》的活動前,在活動區里我為孩子們準備了許多蛋殼玩具,還在蛋殼上畫上眼睛、嘴巴等活潑可愛的蛋寶寶形象,孩子們馬上就對蛋寶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歌表演活動開始部分,我用多媒體大屏幕為幼兒展現出了小小蛋兒破殼而出的動態畫面,并配上了動聽的歌曲,使孩子能很快地融入氛圍之中,有利于孩子們對歌詞的理解。在欣賞作品的同時,調動孩子們的興趣,讓孩子們運用自己的感知,討論蛋兒打開門后發生了什么事情。整個活動過程氣氛濃烈且生動,孩子們很快學會了歌曲,創編動作時,我沒有刻意地去教授動作,只是適當點撥和提示,音樂響起孩子們就情不自禁地舞蹈起來,一群可愛的小雞形象展現在我的面前。他們的動作雖然不是很完美但卻可愛,幼兒從被動的接納者轉為積極主動的參與者,自信心大增,創造的潛力也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我在中班音樂活動“狼和兔子”中,鼓勵幼兒戴上頭飾扮演角色,為了讓幼兒感知音樂旋律的變化,我找來節奏緩慢、低沉的適合“老狼”的音樂,“小兔子們”一聽到這樣的旋律,馬上做出害怕的表情,蹲下身來,把頭藏起來。而歡快的音樂傳來時,“小兔子們”馬上高興地蹦跳起來、邊唱邊模仿小兔子的動作,隨著音樂唱起:“小小兔子跳呀跳呀來到樹林里,豎起耳朵仔細聽……”孩子們的表演達到了,就連平時不愛活動的孩子也爭著要演大灰狼,而且表演得非常形象。這次活動讓孩子們獲得了充足的快樂體驗,我也被他們參與活動的熱情所感染。這種幼兒參與活動的過程既滿足了孩子們情感的需要、游戲的需要、創造的需要和做小主人的需要,又使孩子在情感、個性、智力等方面獲得了和諧發展。
二、激發幼兒的探索能力
布魯納認為,發現法能激發智慧潛力,培養內在動機,有利于學會發現的技巧以及記憶的保持。由于幼兒年齡小。堅持性與忍耐性較差,不能長時間在看不到進步的情境中探索,因此,我有目的地創設了有利于幼兒探索發現和積極操作的環境,以激發其探究欲望。
在唱歌教學中,我發現當部分孩子在掌握歌曲節奏方面感到困難時,干脆就不張嘴了,這對孩子的興趣養成造成了影響,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我。有一次,在中班的語言節奏學習中,我發現孩子們對語言的節奏掌握較快,配合起來很默契,興趣較高。經過不斷的摸索,我總結出了一套掌握新的節奏的學習方法,即先語言節奏練習法,就是說,在學歌曲前先進行語言節奏的練習,找出歌曲中節奏的難點,如:遇到切分節奏(|×××|×××|)時,我引導幼兒按以下步驟進行探索:組織幼兒做“拉繩”及“劃龍船”游戲,引導幼兒尋找周圍是否有這樣的節奏,尋找(|×××||××|)的感覺,孩子們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了,紛紛說出自己的想法,如:比賽時喊|加油呀|、媽媽牙疼時邊捂著臉邊說|喔唷哇|等,在逐漸感知切分節奏的基礎上。練習把歌詞按節奏說唱出來,最后學習歌曲。另外,還啟發幼兒創造性地用跺腳、轉圈、攤開雙手等動作把切分節奏表現出來。為了強化幼兒對節奏感的掌握,我鼓勵幼兒從生活中找節奏,觀察三種人:爺爺、爸爸和自己走路的速度、姿態;從自然音響中去發現節奏,如雷聲、風聲、下大雨、小雨的聲音等;從日常語言中找出節奏。在教學時,我讓幼兒自由發言,幼兒舉出了許多例子,列出了許多不同的節奏型,如老爺爺慢吞吞地走:|×-|×-|,爸爸穩健的走:|××|××|,自己一蹦一跳,快快樂樂地走:|××××|××××|,鬧鐘聲滴嗒、滴嗒等。這樣的學習方法非常有效,孩子們的節奏感加強了,歌曲學習的積極性也提高
三、培養幼兒的創造意識
在歌曲教學中,我改變了以往老師教一句、孩子唱一句的枯燥而又乏味的教學方式,結合柯達伊教育理論,在邊學習邊摸索中尋找歌曲教學的有效方式。如在歌曲《小雪花》的教學活動中,我是在一個下雪的日子里教授的。我試探性地征求孩子們的意見,問他們想不想去院子里看雪花,他們高興極了,當看到晶瑩的雪花漫天飛舞時,孩子們迫不及待地跑進雪的世界,伸出小手去接小雪花,數小雪花有幾瓣。我引導幼兒觀察雪花從空中輕輕飄落下來的情景,將這美麗的景色變成了一首非常優美的小詩,孩子們陶醉其中,在我的引導下,孩子們在濃厚的興趣中很快學會了歌曲,而且還學小雪花的樣子張開手臂輕輕舞動,可愛極了。在教學中,我還傳遞給孩子一種信息那就是創編,只要是美好的、快樂的我們都可以把它變成詩歌、歌曲或是音樂游戲。在中班仿編歌曲《老母雞》的學習過程中我深深體驗到了孩子們的創造潛能。《老母雞》是一首很簡單的一句話歌曲,簡單得連小班孩子都會覺得乏味。怎樣把乏味變成趣味呢?在組織活動中,我沒有單獨地去教授歌曲而是把學習的重點放在了仿編上,沒有音樂伴奏,也沒有過多的輔助教具,整個活動過程都在圍繞動物與蛋展開探究,母雞會唱歌、生蛋,那什么動物還會唱歌生蛋呢?這也正是孩子們的興趣所在。每一個孩子的結論都可能是極好的創作素材。我利用角色不斷變化的游戲,給幼兒想象的空間,這邊一個小朋友剛說出一個會生蛋的動物,其他幼兒就搶著唱了出來,孩子們的創作熱情空前高漲。一句話歌曲通過孩子的不斷演繹,衍生出了內容豐富的趣味歌曲。并且百唱不厭。
舞蹈課是本專業學生落實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初等音樂教育專業的舞蹈教學遵循師范院校培養目標,突出師范性質,著眼于舞蹈知識技能和師范能力的整合發展,精選教學內容,重視藝術實踐,體現舞蹈課與小學音樂教育的銜接關系,以培養高素質的綜合藝術人才。現今社會需要音樂教育專業的學生從事舞蹈教學工作,為滿足社會需求,在教學中明確教學內容。采取有效措施,解決學生基礎差起點低的問題,培養學生的創作性思維能力,保證舞蹈目的和任務的完成。現今在各院校初等音樂教育專業的舞蹈課,是專業課之一。按照教學內容、教學內容、教學進度、教學方式等幾個方面對舞蹈課進行安排。如:運動會上的舞蹈表演、校組織的文藝晚會以及技能比賽等,從而加強學生的舞蹈表演能力。還加強學生的授課能力。為學生步入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舞蹈課的意義
1、改善身體結構、塑造良好的形體
未來社會是以個人素質全面發展為基礎的社會,個人素質包括思想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身體素質、勞動技能素質及審美素質。良好的身體素質,不僅使各器官、系統良好的生理機能狀態,還包括健美的體形和身體姿態。舞蹈是通過身體語言來表現美、創造美。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使愛美天性從自然狀態向自覺狀態提升,使之能陶冶情操,提高境界,開啟心智,激發創造力和想象力。形體與舞蹈教學中的姿態、禮儀、柔韌、形體操、矯正操等都以增強體質,促進身體全而發展,培養健康的體魄、健美的體型、良好的姿態、高雅的氣質和風度,使她們動作優美、體態矯健,使畸形不良和不正確姿態得以矯正,塑造自己理性的健美形體。
2、對審美能力的培養
審美活動是促進學生各種審美要素發展的根本途徑。它對于個體審美發展的促進作用主要在于審美經驗的積累和提升。要使學生吸引審美文化的營養,從而內化為個體自身的人格素質,必須通過他們身心投入其中的審美經驗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不僅使學生的情感表現成為可能,而且使她們在具體的審美感受中,接受全人類優秀的審美成果。在舞蹈課中,會學習簡單的各民族民間舞。學生可以通過舞蹈動作,音樂來認各民族的風格特點以及任務特征。也有根據主題內容,通過認識、理解選擇適應時代的特征,進行自己組織編排歌舞表演。充分體現了他們智慧、情感和才能,激發學生審美的創造興趣和熱情。舞蹈課中可以欣賞各個作品。在欣賞活動中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精心組織用中外著名的音樂、舞蹈、文化歷史知識進行賞析活動,幫助他們理解作品內涵,滿足學生渴望追求美的欲望,表現內心情感的需要,提高學生審美素質和文化。
3、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學習的積極性,可以直接轉化為動機,成為激發人進行墨中活動的推動力。舞蹈課中會學習集體舞蹈及創編,學生可以通過學習自拍一些舞蹈。可以在自習時間、午休時間和課余時間,根據校園主題節目等進行開展。便于學生工作以后可以適應工作需求,例如:運動會、聯歡會、兒童節等,給學校增添文化氣息,學習了舞蹈可以使學生在編舞的過程中有“新理念”“新思路”。學生編出了舞蹈,在編排過程中找到竅門,找到樂趣,從中找到一些學習的方法,慢慢會對舞蹈及創編有學習興趣,也可以增加自信心,有了學習興趣,找到學習竅門,對于其他學科的學習也會找到一些方法,激發學習的積極性。
4、使學生在日后工作中有舞蹈創
編的能力和教授舞蹈的能力初等音樂教育專業的學生,不只要將舞蹈表現出來,還要具有舞蹈創編和教授舞蹈的能力。小學的音樂課中,多數以學習兒童歌曲為主,所以兒童舞蹈創編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兒童舞蹈創編就是根據少兒的生理心理等特點,創造出適合少兒的舞蹈。小學音樂沒有專門的舞蹈教材,舞蹈內容要靠教師自己去挖掘,在日常教學中,就要注意挖掘教材中舞蹈因素,經常把一些學生感興趣的內容編入舞蹈。比如說你學習歌曲《老動作光榮》,是妙穴學生大掃除的情景,在動作設計上要貼近學生的生活,盡量把學生在大掃除中掃地,擦窗戶,拖地的動作,通過夸張的表現手法來表項。作為初教音樂專業的學生在工作以后,有責任充分利用好本學科的特點,在自己的教育領地內,努力的培養和發展好學生的藝術潛能。
關鍵詞 音樂舞蹈;即興教學;藝術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6)23-0117-02
1 引言
經濟的發展使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教育行業的要求也不斷增加。音樂舞蹈教學在我國藝術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φ個教育行業的發展具有很大影響,下面對其進行詳細分析。
2 音樂舞蹈即興內涵
音樂舞蹈即興不只是音樂和即興相結合的舞蹈即興,而是在音樂和聲、節奏和旋律等感知、啟發刺激下而引起的舞蹈即興,在欣賞音樂的時候用身體的動作對音樂進行感受和體驗,重視從內心深處出發,使用各種肢體語言對音樂進行感受和體驗。即興舞蹈指舞蹈者在完整樂曲內表現出真實感情與才華,但是舞蹈者之前并沒有聽過這段樂曲,是由樂曲和弦的效果、節奏與旋律等刺激而引起的舞蹈表演。即興主要指對眼前情景和事物有一些感觸而進行創作,是在不知道計劃的前提下,對面前情景內的一些刺激進行直接使用,并突然受到激發的創作行為。
舞蹈即興在歐美屬于即興練習,是限定性即興的訓練,也就是舞蹈者按照某一音樂或要素限定,在沒有經過構思的前提下,即時用舞蹈的動作進行反映。總之,音樂舞蹈即興就是和音樂有密切聯系的舞蹈即興,伴隨獨創和發明,具有更加靈活、充滿想象、更加流暢的特點。
3 音樂舞蹈即興教學需要遵守的原則
創新原則 關注教學發展的作用,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這也是現代化教學的重要課題。面對新的挑戰,如何對學生的創新能力、意識與精神進行培養,是促進素質教育全面開展的重點。音樂舞蹈即興教學的方式就為教師和學生提供了創新的良好環境,使身體隨心而舞,自己創造,因此在教學中需要遵守創新原則,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
參與原則 音樂舞蹈即興和音樂有密切的聯系,教師和學生都需要親身參與即興之中,大家并不是單純的聽眾,也是演奏人員參與舞蹈。這里的參與是要利用自身的心靈去感悟、發現和體會。學習藝術不僅是知識的學習,還要關注內心的感受,一種審美的愉悅感,如果沒有親身參與到音樂舞蹈即興之中,很難得到這種感受。而且參與時需要主動參與,全身心地投入,包括言語、直覺和視覺等的全面參與。
真善美的原則 需要追求真實自然的情感體驗,隨心而舞就是順應情感的真實與自然,這也是人們一直所追求的品質。借助音樂舞蹈即興教學,可以對學生展示自己真實的情感進行培養,建立起真誠和關懷的聯系,注重感情的投入,用舞蹈和音樂去感動他人。還要追求外在和內在美之間的統一,堅持本心,堅持對藝術的追求。
4 音樂舞蹈即興教學的實踐
音樂節奏舞蹈即興教學的實踐 節奏在音樂中是最先出現的要素,也是最有活力的要素。對節奏的認識有幾種不同的看法,狹義地說,節奏就是音長,一般來說節奏就是音長加上節拍和速度;廣義地說,節奏就是音長加上節拍和速度以及結構。下面介紹節奏運動練習的項目和實踐。
1)肌肉放松與呼吸的練習。根據學生出現肌肉緊張的狀況,實踐過程中可以使用聯想方法和聽音樂的方式,解決學生肌肉緊張和舞蹈呼吸問題。
2)肢體語言和拍律相配合的練習。練習節拍主要是解決學生節拍的節奏感和基本動作的協調問題,拍律主要在節拍內體現,不同節拍的拍律也會不同。練習的方法是:首先用口念出節拍強弱的規律,然后口念和肢體的動作或者步法相配合,使之一致協調。比如在穩定拍子內行走,踏上每個小節的第一拍重音練習,對強弱拍敏感度進行訓練。
3)肢體的語言和重音相配合。重音主要有三種形式:節奏的重音,主要是弱拍進行準備,然后強拍對能量進行釋放;切分重音,主要是切分音與各種有切分效果的長音
值;裝飾重音,主要是顫音、波音、倚音和其他的裝飾音。練習的方法:首先需要讀出重音節奏,然后借助肢體和口一致協調進行完成,接著要不斷對口念的節奏形式進行淡化,重點從肢體的語言出發對切分節奏練習進行內化。
4)力度、速度相配合的肢體語言練習,力度主要是肌肉的能量與肢體的重量相結合,速度與力度和人情緒的變化聯系緊密。尤其是運動中,不同力度和速度引起情緒的反應也會不同。要與音樂相結合,借助不同力度、速度的變化,在運動時做出不同的反應。比如雙替踏地,代表火車進出站不同的力度和速度變化引動。
音樂旋律舞蹈即興教學的實踐 舞蹈動作一般和音樂旋律和諧統一,舞蹈個性與內涵一般也是通過音樂的旋律來表現。可以使用下面的方法對學生舞蹈的動作進行訓練。
1)可以使用曲調弦法與呈現的情緒和韻味相連接,對學生的動作風格與情感表現進行啟發。比如在對蒙古舞蹈肩與臂動作進行練習時,使學生感受到音樂旋律大多是拋物線形式的特點,借此表現出蒙古人豪邁和爽朗的性格特點。
2)要注意不同音樂內不同樂器演奏時不同音色的處理與對句演奏,比如東北嗩吶和秧歌中的對句,板胡和嗩吶所展示的熱情、高亢、有力的特點等。
3)按照節奏開展自編旋律實踐,由于旋律內含有和節奏對應的音高和音長,可以按照固定節奏型開展自編旋律。
音樂主題舞蹈即興教學實踐
1)從節奏即興內對動作的主題進行提煉,可以在表達音樂節奏形式后,從這些不同的動作內凝練、概括主題的動作,然后從節奏內提煉出主題。
2)可以欣賞優秀音樂作品,對這些音樂的主題發展進行感知,還可以從中外音樂作品內得到啟發。
舞蹈風格音樂即興教學的實踐 對舞蹈的風格進行掌握十分重要,不同國家和民族舞蹈的風格都會有很大不同,音樂中,西方更加關注和聲走向,我國則更加關注旋律發展。以傣族的舞蹈為例,其舞蹈比較平穩,跳躍的動作比較少;其音樂大多含蓄、柔美,節奏大部分是2/4拍,連續不斷,還有一些葫蘆絲和腳鼓等特有樂器。練習時,首先要借助音樂的節奏和主題以及旋律等進行發展、變化和運用肢體,還可以將基本踢步開展前后左右空間探索和變化練習。
5 結語
綜上所述,音樂舞蹈即興教學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需要引起相關人員的重視,不斷對其進行改進和完善,切實發揮出其在藝術教學中的作用。還可以加強和國際的交流與溝通,學習國外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方法,取長補短,結合我國具體實際,進而為我國藝術教學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李倩.即興表演練習對舞蹈教學的重要作用分析[J].科技致富向導,2010(9X):157.
[2]任艷花.即興舞蹈融入舞蹈教學的研究:基于多元智能理論的視角[J].韶關學院學報,2015,36(11):153-155.
(一)音樂審美的思想主張分析
審美的教育是目前我國教育改革的方向和基本的教學理念,審美教育是通過教學內容的情感教育和價值觀念的教育,培養學生基本的審美情感和審美的基本觀念。讓學生能夠在學習中發現美,這種美包含了人性的美好、生活的美好以及奮斗的美好等等,把審美的學習貫穿在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中,成為了審美教育的終身特性。審美情感不僅能豐富學生們的內心情感還能為提高學生的道德和文化素養奠定基礎,培養學生們的品德與品質。
(二)音樂審美的基本認識
我國課程改革的腳步不斷前進,所涉及的教學領域也不斷的加深,很多地區的音樂教師對音樂有了新的教學認識。將音樂提升到了美育的教育中來,這是我國課程改革的成果也是我國未來教育發展的方向所在。音樂是集合了美的教育和藝術教育的雙重理念,通過對學生美的培養去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和鑒賞能力,對學生形成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讓他們在音樂中感受生活的美好和未來世界的美好。音樂教育就是人類美好情感的教育,學生通過對音樂的學習,切身的體驗到音樂給自己帶來的一種美的享受,每一個學生對音樂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方式,作為教育者要尊重學生的理解,不能將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學生,教師在教育中處于一種引導的地位,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為了能夠給學生打下良好的音樂基礎,要鼓勵學生進行創新,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創新性思維。
二、我國小學音樂教育的現狀分析
(一)教學觀念的誤區
很多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對學生的音樂訓練比較重視,這樣就忽視了學生在音樂審美方面和音樂情感方面的培養。由于教師水平的不同,很多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不能夠對學生進行正確的指導,教師本身節奏感不強就會采用比較單一的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教學,很多教師在基本節奏的展示過程中只是使用專業的術語進行教學,并沒有給學生做好示范,這樣學生就不能很好的理解教師所講授的內容。特別是對于剛剛學習音樂的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就更加的困難。
(二)學生學習態度比較被動
在音樂的學習中,很多學生由于對音樂沒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所以缺乏學習興趣、對音樂的學習比較被動。由于學生學習興趣的失去,教師的教學對學生沒有更多的意義可言,所以對于音樂審美的學習也就沒有了體驗和感受。只是被動的為了取得成績而學習音樂。
三、以音樂審美為核心的音樂知識和方法的教學
(一)不同音樂作品的對比和喚起共鳴的引導
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列舉多種不同風格的音樂,形成比較鮮明的反差,這樣讓學生能夠在這種比較中體驗出不同,幫助學生去更好的理解音樂所蘊含的人文感情和生活之美。音樂不管是旋律還是歌詞都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學生情感的共鳴,這就是音樂的一種審美的形式。在我們進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教授中,讓學生進行歌曲的演唱,學生們就會聯想到升國旗奏國歌的場面,引起自己內心對祖國的情感。教師還可以對一些歌曲進行思想感情的表達然后讓學生去了解其中蘊含的情感和音樂的美感,讓學生自己去了解這種美的存在。
(二)激發興趣,產生審美聯想
教師在教學中要能夠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興趣的方法主要有進行歌詠比賽、分小組比賽、組織學生進行自編創作等等。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音樂的學習中來,發揮自己的特長了解自己國家的音樂風格和特點,以此進行審美感受的提升。審美聯想是指教師進行音樂教學的時候,要讓學生對音樂中表達出來的美麗畫面展開想象,并將這幅畫面在自己的頭腦中描繪出來,這樣才能達到對學生審美情感的培養。
(三)音樂審美教育案例分析
很多老師疑問怎樣在音樂作品中進行審美感覺的設計,而在進行湖南湘教版的小學音樂教學中,我們可以通過對新課標的理解,設計出合適的課程,例如對音樂課本中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這一音樂曲目進行分析,包括歌曲的創作時間與創作背景等內容,隨后我們讓學生共同聆聽這首歌,感受祖國山河以及祖國處于水深火熱時祖國人民的反映,聽過以后,讓學生進行回答,這首歌對自己的啟發,還有這首歌的演奏特點是什么?通過對這首歌的學習表達了一種怎樣的思想情懷。學生可以進行小組討論和繼續演唱的方法反復的體會這首歌所蘊含的審美情感,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一直處于教學的引導地位,學生是思考的主體,學生在積極的思考中找出教師問題的答案,從而才會真正的提高他們對音樂的鑒賞和審美能力。
(四)音樂審美的評價方式
【關鍵詞】音樂學;音樂學分析;西方音樂史;音樂鑒賞;課程體系
【中圖分類號】J60【文獻標識碼】A
一、課程開設的目標與意義
西方音樂史是音樂學學科下面的一門分支學科。它本身就是一門系統性很強的音樂理論課。內容涉及西方音樂發展歷史中各個時期的音樂流派、音樂思想、音樂家及其音樂作品等。“音樂欣賞”也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結合的音樂理論課,內容主要是欣賞、分析中外音樂經典作品,重在學生的審美體驗。在教學中,教師常用的傳統教學方法有:講解法、欣賞法、談話法、討論法等。教師還可以充分利用媒體資源與技術,借用現代教學設備,給予學生多種審美感官的刺激,以此來活躍課堂氣氛。在以前的“西方音樂史”教學中,教師著重于講授西方音樂歷史發展中的風格演變規律,從縱、橫兩方面對西方音樂發展進行分析,目的在于引導學生來認知、探索音樂歷史發展規律,并逐步認清音樂的概貌和藝術本質。在課堂上,教師也會在音樂作品的欣賞和分析中,達到西方音樂史課程教學的目的,引領學生從具體作品而不是通過抽象的文本去熟悉西方音樂的發展規律與風格特征。而在“西方音樂史與鑒賞”教學中,教師更是強調了學生對作品的審美體驗。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注重引導學生從每一個音樂作品中掌握欣賞的方法、作品的形態特征及相關的藝術文化知識。并通過對作品生動而深入的鑒賞,使學生從音樂審美的維度進入到西方音樂歷史學習在教學過程中。
二、“音樂學分析”在教學中的定位和分析對象
“音樂學分析”是這個概念最先由音樂美學家、音樂史學家于潤洋先生提出。他認為音樂學分析是“一種更高層次上的、具有綜合性質的專業性分析“,既要考察音樂作品的藝術風格語言,審美特征,又要揭示音樂作品的社會歷史內容,并做出歷史的和現實的價值判斷,而且應該努力使這二者融會在一起,從而對音樂作品的整體形成一種高層次的認識。[1]我們可以這樣理解,這種分析法將音樂本身與音樂之外的人文文化合理的、科學的結合,在對音樂本體做技術研究的基礎上拓展作品蘊含的廣博深遠的人文闡釋。從而體現了“音樂學分析”是跨學科的,是音樂與其它學科的綜合性研究。這種研究方法更關注音樂的外延事物,包括美學探究、創作背景、文化內涵、政治內容等等。
我們知道,當今的社會的發展要求高師教育重全面、厚基礎,重素質、厚創新。高師音樂教育的基本出發點和最終目標更是要滿足社會對音樂教育人才的需求。音樂教育者必須緊隨教育新方向對自身的教學領域有新的展望,探索出新的教學思路。在高師音樂教育培養中將“音樂學分析”作為一門專業理論引入課程改革,并將它滲透到高師“西方音樂史與鑒賞”的教學中,應是教學理念的一種創新和突破。這種新的教育理念體現在教師不僅在教學中傳授相應的專業知識,還要樹立開放的、綜合的教學理念,引導學生用科學的、發展的思維拓寬自身的知識建構,達到對西方音樂史學習研究中進行有效的思維探索。在這個目標下,教師在新的教學理念的思考與實踐中,應結合高師教育特色和學生的學習特點。這樣的課程教學既做到了與時俱進,又對課程建設做了進一步的專業性提升。教師在教學中設計出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做到“師范性”與“專業性”的統一與和諧。
三、高師“西方音樂史與鑒賞”課程體系優化
(一)教師素質的優化
教師要將“音樂學分析”融會貫通到“西方音樂史與鑒賞”的教學中,就必須在知識的積累上努力朝著綜合型方向去建構。這不僅要求教師需要精通本學科,還需在專業上提高自身的音樂技術理論水平及實際操作能力,在人文素養上不斷積累政治、社會、文化、思想、藝術、美學等知識。只有這樣,教師在教學中才能高度發揮西方音樂史專業知識與技能。
(二)教學方法的優化
“西方音樂史與鑒賞”課程是一門史論性的課程,但同時具有綜合性。以往的西方音樂史教學,教師主要是以講授為主。在新理念下,教師的教學過程應立足于具體的音樂作品,將講授、欣賞、分析三者結合,真正做到史論與作品的互為印證。特別是“分析”這一環節將會促使教師在講授基礎上采用更多的教學方法,如演示法、討論式、練習法、互動法。以此來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激發學生的思考,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與研究,并將這些學習模式與教學模式運用到以后的實踐中。
(三)學習能力的優化
在對音樂作品進行“音樂學分析”這一教學過程中,要求教師應注重學生兩個方面知識的培養,一是對音樂本體的分析所要運用的音樂理論專業知識;二是對音樂內涵的綜合分析所要運用其它相關的“多重文化”知識。這種擴展的學習過程會不斷拓展學生自我的知識空間。反過來,學生在這個學習過程中也能得到自我提升。在整個教與學的過程中,學生的學習能力能得到了優化。這種學習能力包括了研究能力、分析能力、思辨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書寫能力等。
(四)教學模式的優化
在當代教育發展中,教學模式呈現出多樣化、現代化、科學化的特點。在與教學目標相契合的基礎上,教師對教學模式的選擇和運用將會是靈活的。“音樂學分析”這種突出專業性、研究性、綜合性的理論將給高師音樂教師帶來全新的視野。在融入“音樂學分析”的“西方音樂史與鑒賞”課堂上,既要重視教師如何去教,又要重視學生如何去學;既要重視引導,又要重視探究。在這種教學模式上,師生構建了一種和諧平等、合作互進的關系。
音樂教育專業培養的學生就是中小學音樂教育的生力軍。音樂教育要以音樂專業培養為紐帶,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為宗旨。在中小學音樂教學中,每一位音樂教師都從教材著手來開展音樂教學,切實貫徹音樂教育的目標。美國的J墨塞爾博士說過:“喜歡音樂是進行音樂鑒賞的動機,通過聆聽、演奏和創作等活動,進一步培養起對音樂的興趣。”他還說:“音樂鑒賞不僅是音樂學習活動的一個領域,而且還要滲透到音樂教育的各個方面和所有環節當中去”。可以說教材中的“欣賞”教學是也十分重要的教學內容,而且欣賞作品比歌曲教唱的作品要“大”而復雜。這就要求教師在進行這部分的教學設計前需對作品有一個“深度認知”,才能準確的結合教學內容及要求展開生動地教學。教師的這種深度認知的建構,我認為應是在他(她)從事音樂教學前的專業學習中所積累的知識與經驗。這種音樂專業學習的建構與音樂理論課程的學習是分不開的。“西方音樂史及鑒賞”是“音樂理論課程體系”構建中一塊重要的基石,它是學生遨游音樂海洋的風帆,也是學生進一步提升自己的音樂階梯,在專業音樂教育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總而言之,我認為“音樂學分析”的理論可促進高師的“西方音樂史與鑒賞”教學;能進一步優化課程體系,從而構建系統性、科學性的知識體系。
參考文獻
【關鍵詞】中學音樂教育音樂鑒賞音樂鑒賞能力音樂審美
1音樂素質教育的內涵
所謂音樂素質教育就是通過教授音樂這門聽覺藝術,來反映人們的思想、情感以及社會生活,使學生對音樂產生濃厚的興趣、愛好,具有對音樂美的感受、表現能力和初步的鑒賞、創造能力,教會學生如何認識生活、感受生活并在一定意義上創造生活,從而促進學生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個性,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長久以來,由于種種原因,我國的音樂“素質教育”功能弱化了。具體表現有三個方面:一是把音樂教育等同于音樂技能教育。其實只能機械地演奏樂器而無法把樂譜化為優美的音樂語言去感染聽眾,沒有深刻的文化背景,再高超的技巧也只能是一門技藝而不是真正的音樂。二是把音樂教育等同于音樂應試教育。音樂考級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但大多數音樂教育有意無意的把應試考試看成了教育的目的。這種重提高,輕普及,重比賽,輕教學的現象使音樂教育失去了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的作用。三是把音樂教育等同于音樂專業教育。長期以來,我們在對學生進行音樂教育時只重視少數“極具音樂天斌”的尖子學生的培養,忽視了對大多數學生的教育。
2音響感知能力
人們常說音樂無國界,實際上是指音樂是人類的共同語言,對音樂中的基本情緒的相似體驗。因為音樂的基本情緒在人類歷史長河中已具有某種約定俗。其實每個人都具備音樂潛能,都是音樂教育的對象。音樂素質教育就是“讓音樂屬于每個人”,所以音樂教育必須具有“全員性”和“普及性”。蘇聯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音樂教育不是培養音樂家,首先應是培養人”。
3音樂的想象和聯想能力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也是時間的藝術。音樂作為一種非語義的語言對于客觀世界的描述,人們只能通過聯想和想象才能將非具象性得以具象的實現。但是聯想和想象不是任由聽眾憑空想象的。在音樂鑒賞教學中,由于音樂本身具有非語義性和非具象性,聽著者更多參與的是想象和聯想,這也是聆聽者感悟領會音樂實質內容的方式之一。就像“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聆聽者的生活環境,生活經歷的不同在鑒賞過程中就有很大差異。例如,筆者曾觀摩過一節公開課,課題是欣賞劉天華的二胡作品《空山鳥語》,教師為體現新課改“以學生為主體”的精神,在沒有給學生任何提示的情況下讓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力,表達個人對這部二胡作品的理解。然而得到的是很多學生認為是小雞在爭食,賽跑一類的想象。誠然,課上不僅體現了學生的主動參與,自主體驗,給予學生充分的想象空間,而且教師也尊重了學生的個人感受。但是這種對音樂作品的意圖盲目的揣測,無疑是背離作者賦予作品的原本意圖。把音樂審美鑒賞看成是與生具有的本能反應,這也是對鑒賞能力培養提高的否定。著名藝術社會學家豪澤爾曾指出:“人可以生來就是藝術家,但要成為鑒賞家卻必須經過教育。”由這段文字可見,對于任何作品的想象和聯想必須以作曲家本人的生活背景和創作經歷這些非音樂因素為依據,這樣才能更好的理解音樂作品,對于鑒賞能力的提高也是有所幫助的。
4音樂藝術實踐
我們在鑒賞音樂時,經常把與音樂作品或作曲者產生的共同情感體驗稱之為“共鳴”。音樂藝術實踐,這是音樂素質教育的主要內容。通過指導學生學習樂器演奏、歌曲演唱、舞臺表演等,使他們鞏固所學的理論知識和技能,加深對音樂藝術的理解和喜愛。特別需要強調的是,在民族樂器演奏方面,各地要加強學生所學樂器或音樂與我國民族音樂的結合。比如學習音樂節奏時,要加強對民樂的學習。人文素質教育,這是音樂素質教育的重要延伸。在課程設置上,鼓勵學生進行跨系、跨學科的選修。并提高選修課程的考試要求、提高選修課的質量。使學生在學習文學、歷史、地理、哲學等人文學科與姊妹藝術的廣泛聯系中拓寬藝術視野,使之融會貫通,提高整體內在素質。同時要增加教育學、心理學課程,不斷吸收音樂學與教育學、心理學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學科交叉研究的最新成果,以拓寬學生音樂的研究領域與發展空間,從而為一些學生走上教學崗位和從事研究做好前期準備。
5音樂學分析
音樂學分析通常采用音樂人類學和文化人類學的新視角,緊密結合音樂技術分析對作品進行社會性、歷史性的探討,突出技術性理論與相關社會學科理論方法的交叉融合,具有廣闊的視野和較高的理論層次。音樂學分析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5.1對音樂作品的分析具有多維性。音樂學分析不僅重視技術分析,而且更關心將這種技術分析深入到其中的音樂思想及創作本質的理解當中,使之提高到哲學的層次。另外,對音樂作品的多維研究還體現在研究方法上的多樣性,諸如申克分析理論、音樂圖像方法、數列結構分析方法、比較學方法、精神分析法、系統分析法、結構分析法、心理學分析法、社會學分析法、信息論方法等等。例如,對貝多芬鋼琴奏鳴曲的研究,就可以將音樂技術分析與社會心理學、藝術心理學等緊密結合,在討論音樂創作手法的同時應用心理學方法研究他的創作。注重考察貝多芬周圍的人群以及他們對貝多芬生活、心理與思想的影響,結合貝多芬的社會行為心理的分析,賦予他音樂風格一種新的解釋。
5.2強調從技術分析到對作品做出歷史和現實的價值判斷的辨證統一過程。音樂學分析強調在探討作品本體的同時,注意把作品放入作曲家的藝術創作、觀眾接受、藝術效應等整個作品存在的總范疇之中進行考察,力求獲得對作品從形式到內容的深刻理解。例如,研究前蘇聯作曲家肖斯塔克維奇的著名作品《第七交響曲》第二樂章時,可通過技術分析微觀到其“入侵”音樂主題來自一首德國民歌的骨干音框架,從而在宏觀上認識到,它是前蘇聯人民反法西斯斗爭的真實歷史寫照,進而揭示出作品中飽含的為爭取人類生存與和平而戰的偉大精神。
5.3提倡用現代釋義學中“視界融合”[3]的視角來解釋音樂史。釋義學在19世紀后逐漸形成,它是對意義進行理解和解釋探究的理論。現代釋義學奠基人伽達默爾提出“視界融合”的方法,認為我們分析作品文本應該用現在的視界與藝術作品中體現的過去的視界相融合,從而達到一種新視界,進入一種新理解。這是因為,歷史認識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這一過程沒有終點,即使前人已經對某一個問題得出了結論,但隨著時間的改變,價值觀念、評判標準的改變,以及研究者的變化,對同一問題又會得出不同的結論。因此,音樂作品應不斷的由后人做出新的釋義。
5.4音樂學分析要求將作品置于廣闊的社會文化大環境中,注重結合音樂自身的縱向發展和社會文化思潮的橫向影響,對作品的音樂技法、風格生成以及精神內涵進行深入剖析。例如,對歌劇《沃采克》的分析,既要強調貝爾格將現代作曲技法巧妙地組織在古典音樂曲式結構之中的獨特手法,也要展示出西方表現主義美術作品對它的影響,更要看到世紀末悲觀主義、輪回宿命論的思想影響。這種結合社會大文化與作品的聯系來對作品進行分析的方法,不僅能清晰地比較出不同時代音樂風格技法的特點,而且能夠對社會文化如何具體體現在音樂作品當中,社會精神又是怎樣融匯于音樂之中進行深入的闡述,進一步提高了作曲技法在音樂文化上的研究層次。
參考文獻
[1]鄭藝、錢今幗.音樂—素質—教育[J].吉林藝術學院學報,2005(1).
[2]趙繼紅.高校音樂教學面臨的問題與對策[J].中國成人教育2007(8).
【關鍵詞】
綜合類;高校;聲樂選修課;可行性
聲樂選修課作為一門技能課,它有別于藝術理論課的教學。聲樂選修課不僅是讓學生學會欣賞、分析聲樂作品,了解歌劇音樂劇等多種綜合舞臺形式的藝術性,同時也要求學生掌握科學的發聲方法和演唱技巧,具備一定的演唱能力。
據筆者問卷調查,有78%的在校大學生希望開設聲樂選修課,以豐富自己的音樂修養。其可行性分析如下:
一、聲樂選修課的開設是推進藝術教育改革的重要舉措
長期以來,藝術教育作為教育體系的重要內容,并沒有受到足夠重視,在整個教育體系改革中始終處于薄弱環節,主要體現在藝術教育改革緩慢、各地發展不平衡等方面,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有:首先,社會對學校藝術教育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傳統的教育模式中,對人才的培養局限于德智體方面,對藝術教育的重視不夠。其次,藝術教育在某些地方院校的實施,往往以順應改革口號為目的,實施應試教育,背離了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新世紀人才,提高全民藝術素養這一初衷。以上兩點對推廣實施藝術教育產生了不小的的負面影響。
為了改變這一現狀,2002年,教育部頒布實施了《學校藝術教育工作規程》,提出“通過藝術教育,使學生了解優秀的民族藝術文化傳統和外國的優秀藝術成果,提高藝術素養,增強愛國精神。”它的頒布實施完善了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十年的發展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和進步,為了進一步貫徹藝術教育這一理念,2012年,教育部再次頒布《教育部2013年工作要點》,在要點中指出:全面推進學校藝術教育,黨的十報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興和社會進步的基石”。日趨激烈的人才競爭,需要我們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人才,開齊開足上好藝術教育課程,加強區域內藝術教育統籌力度,推進高校音樂學、美術學(師范類)本科專業教學改革試點,開展高校公共藝術課程優質課評選活動。正是這種教育改革的步步深入,加上我們整個社會對素質教育的強調和學校對它的重視,給綜合類高校的藝術教育注入了活力,為音樂教育事業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可以說,聲樂選修課在綜合類大學的開設,是推動藝術教育改革的重要舉措,也是與國家所提倡的素質教育接軌的重要手段。
二、學分制的實行給聲樂選修課的開設創造了條件
“積極發展高等教育”是近年來我們國家教育的重要方針之一。在全社會對高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極大關注之下,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成為當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務,學分制作為完成這一任務的重要手段,在全國的高等院校得到普遍推廣。學分制的是以選課制為核心,以學分作為學生學習的計量單位,以獲得必要學分作為學生畢業和取得學位條件的一種教學管理制度。它的實施打破了傳統教育所采用的學年制限制,是教育發展到新時期新階段的重要標志。
學分制的推行,一方面有助于教師拓展教學空間,充分發揮自己的專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發展學術,且有助于充分合理的利用現有教學資源;另一方面,推行學分制也大大擴展了學生的學習空間,從根本上打破原有的專業壁壘,掌握學習的自,根據市場經濟需求并結合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學習課程,這有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揮學習潛能,發展自身個性。可以說,學分制是經過實踐證明的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高素質大學生的有力舉措。
隨著學分制改革的深入,很多大學在原有專業課程的基礎上開設了各種藝術選修課,開闊了學生的視野,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精神大餐。聲樂選修課的開設給愛好音樂的學生深入了解音樂和繼續學習音樂的機會,選修聲樂課的大部分同學,要么把音樂作為自己的一種愛好,要么作為提高自身素質的一種手段,這樣的學生能夠較為簡單的從聲樂選修課上得到他們想要的知識。但是由于聲樂選修課的開設是建立在推行學分制的基礎上,因此仍有一部分學生僅僅將聲樂選修課作為賺取足夠學分的手段,至于到底能在這門課上學到些什么,他們并不在意,這也使得聲樂選修課的開設失去了意義。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們應該注意調整聲樂選修課的內容,盡量尋找學生的興趣所在,使學生能夠通過大量的理論和實踐在獲得實實在在的歌唱方法的同時了解不同的音樂文化,從而提高學生們的音樂修養,培養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我們必須明確,進行藝術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培養適應社會發展的“一專多能型”的人才,而非賺取學分的手段,切勿使聲樂選修課淪為學分制改革的犧牲品。
三、聲樂選修課的開設對于綜合類大學音樂活動的推廣起著積極作用
目前各大綜合類高校陸續開設藝術選修課,大部分以音樂欣賞課、樂理課等理論課程為主,開設聲樂選修課的學校尚數少數。而隨著藝術學習在各高校的興起,各類音樂社團、各種帶有專業性質的音樂團體也普及開來。在注重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今天,不少高校每年都會進行一些 “校園歌手大賽” 、“卡拉OK大賽”之類的聲樂比賽,大學生對聲樂學習有著極大的熱情,歌唱已經成為深受廣大學生喜愛的一種藝術形式,開設聲樂選修課,推廣聲樂藝術已經成為一種趨勢。以合唱團為例,大部分的高校都擁有自己的合唱團,合唱團的成立大都以豐富大學生的課余生活,參與學校大型的演出活動為目的,它的設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但因為聲樂演唱技巧的欠缺,這些團體在音樂藝術性的表現上水平有限。一個優秀的合唱團體需要每位成員掌握基本的演唱技巧,注重演唱時整體的和聲效果,同時講究團員之間的相互協作,每位成員不僅要了解各自所在聲部的演唱要求,也要學會與其他聲部相互融合。只有具備這些基本素養的合唱團,才能夠更好的表現音樂作品,才稱得上是一個真正意義的合唱團。合唱團作為高等院校學生社團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助于提高大學生的音樂修養,繁榮校園音樂文化,體現學校良好的精神面貌。但就目前綜合類大學所設立的合唱團而言,大都專業性較低,成員的音樂素質參差不齊,要想組建真正意義上的合唱團,必然要對成員們進行專業性的訓練,這包括聲樂技巧訓練、音樂基礎知識訓練及視唱練耳等素質訓練,聲樂選修課的開設可以幫助合唱團解決這些問題。聲樂選修課的開設,一方面,有助于教師拓展教學空間,充分發揮自己的專長,在教好專業學生的同時,提高非專業學生的演唱水平,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另一方面,也大大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有助于發揮學習潛能,發展自身個性。不僅對提高演唱技巧有幫助,對拓寬學習者的藝術視野,豐富音樂素養提供了廣闊的空間。聲樂選修課是高校對大學生進行音樂素質訓練的平臺,它的開設有助于提高大學生的音樂修養,繁榮校園音樂文化,體現學校良好的精神面貌,對高校音樂活動的推廣起著積極的作用。
可以設想,聲樂選修課的開設會使高校各類音樂活動趨于專業化,使大學生的音樂素質得到提高。隨著近年來音樂欣賞課、樂理課等藝術類選修課在綜合類大學的普及,相信聲樂選修課這一藝術課程必將受到高校師生的廣泛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