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网站-四房播播网站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文言文古代文化常識

文言文古代文化常識精品(七篇)

時間:2023-09-18 17:04:5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文言文古代文化常識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文言文古代文化常識

篇(1)

其實,只要我們對這道題目的真正含義、命題背景、取材范圍、記憶方法等稍加研究,就能找到科學有效的應對之法,并最終能讓我們掃除困惑、充滿信心、輕取三分。

一、真正含義

關注含義,首先必對這個知識點或考題進行概念界定。這道題稱之為“文化常識”,而非“文學常識”;又因它出現在文言文閱讀題目中,并取材于文言文閱讀文本,故而為求準確,我們當稱之為“古代文化常識”。

什么是古代文化常識?古代文化常識是指中國古代稱謂、習慣、歷法、禮儀、科舉制度等悠久文化的常識性知識。少數同學若誤以為是文化常識、古代文學常識,甚至極少數同學若誤以為是文學常識,那么勢必在無形中擴大了我們的復習范圍,也在較大程度上偏離了對題目內涵及外延的正確理解,也自然會大大增加我們備考復習的任務和難度。

二、命題背景

這道題我們之所以準確地稱之為古代文化常識,正是立足于特殊的命題背景的。籠統地說,此題取材于文言文閱讀,不可能涉及現當代文化常識,也極少涉及文學常識;具體而言,此題所選文言文主要集中在記敘類文言文中,甚至很多年的文言材料都源自于《二十四史》。而正確分析認識歷史類文言文本的寫作對象、特定內容、表達特征等,都有利于我們劃定符合史傳類文言文本所常出現的文化常識知識點。

三、取材范圍

就近幾年的高考文言文閱讀篇目而言,基本上都是文言文史傳類文本,并且更傾向于人物傳記。這些傾向于人物傳記的文言文本,大多遵循了從姓名籍貫到科舉考試,從官職任免到主要政績,從主要精神品質到最終結局的敘述模式。在這種敘述模式中,所選主要人物都有官職在身,他們既有廣泛接觸其它官員甚至是面見皇帝的經歷,更有接觸地方官吏百姓、民情風俗、人文地理等等諸多機會。既如此,該題考查點要出自文本,那么所考文化常識點自然與歷法、官職、朝廷機構、科舉制度、稱謂(含人物、地理、風俗、禮儀等)等密不可分。

以2016年全國高考語文試題I卷、Ⅱ卷、Ⅲ卷為例,我們都能發現此種規律。

例如:2016年全國I卷【答案】A

5. 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 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與當今某些國家內閣或政府首腦的含義并不相同。

B.“建儲”義為確定儲君,也即確定皇位的繼承人,我國古代通常采用嫡長子繼承制。

C. 古代朝廷中分職設官,各有專司,所以可用“有司”來指稱朝廷中的各級官員。

D. 契丹是古國名,后來改國號為遼,先后與五代和北宋并立,與中原常發生爭端。

例如:2016年全國Ⅱ卷【答案】D

5. 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 中宮是皇后所居之宮,后來又可以借指皇后,這與東宮又可以借指太子是同樣道理。

B. 陛下指宮殿中立有護衛的臺階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為對帝王的尊稱。

C. 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調動等,長官為吏部尚書。

D. 移疾指官員上書稱病,實際是官員受到權臣詆毀,不得不請求退職的委婉說法。

例如:2016年全國Ⅲ卷【答案】A

5. 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 禮部為六部之一,掌管禮儀、祭祀、土地、戶擠等職事,部長官稱為禮部尚書。

B. 教坊司是管理宮廷音樂的官署,專管雅樂以外的音樂、歌舞的教習等演出事務。

C. 致仕本義是將享受的祿位交還給君王,表示官員辭去官職或到規定年齡而離職。

D. 歷史上的“兩京”有多種所指,文中則指明代永樂年間遷都以后的南北兩處京城。

綜合三套2016年全國高考語文試卷,不難發現,三道題中的四個選項,實際有三個選項都與官職有關。我們切不可認為這只是一個巧合,或是命題者有意而為。即使是有意,也是有意保持三套試題難度與考查內容的一致性;而不是不約而同地都重點考查到與官職相關的文化常識。理解這一點,還是應該回到這篇文言文文本的取材。《二十四史》是典型的官方歷史,亦謂之正史,所記載人物怎么可能是普通百姓?事實上只要對中國正史稍加瀏覽便知,任何一部正史,無一不是皇族、官吏或反皇權官吏的歷史。那么這類文言文本,可能常常必然出現的就是官職、官僚機構、官員交際等或與此相關的文化常識。

雖然如此,但我們斷不能以2016年高考試題推斷2017年高考也要圍繞官職這個核心命題。也許明年的文化常識還會涉及到科舉制度、天文歷法、風俗習慣、人物稱謂等;但無論如何命題,都是這類文言文本所無法避免的古文化常識。

四、復習方法

古代文化常識,盡管是常識,但畢竟是古代的,有些我們可能接觸較多,有些我們可能仍然生疏或者根本不了解。從復習方法和能力考查層級而言,建議還是以記憶為主。

但記憶并非死記,也不是濫記,更不是沒有系統、沒有章法、沒有條理地記憶。下面,擬結合文化常識本身的內容特點,介紹幾種行之有效的記憶方法。

首先,為保證記憶的有效性、時效性,首先我們務必理解文化常識形成的原因,力求理解性記憶;第二,不是所有的文化常識,都是我們必須掌握的,我們要突出對常見文化知識的記憶;第三,在記憶時,我們還要借助具體的情境或語境,文化常識不是孤立的知識點,它必然滲透于人物及故事的敘述和描寫之中;第四,為保證不經常遺忘,我們還要反復記憶易混淆、易錯誤的文化常識知識點;第五,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我們要分類、要比較、要排序、要聯系地記憶和突破。

(一)分類記憶

整體分類:我們可以將史傳類文本所常有的文化常識進行分類。例如,出現在文言文本中常見的無非就是科舉制度、古代官職、人物稱謂、天文歷法、古代地理、風俗禮儀、飲食器用、音樂文娛等幾個主要文化內容。

除了整體分類,我們還可以進行細致分類。例如,對科舉制度,我們可以按照朝代特點或時間順序分類。

(1)漢代科舉制度文化常識分類。

例如:“察舉”漢代選拔官吏制度的一種形式。察舉有考察、推舉的意思,又叫薦舉。由侯國、州郡的地方長官在轄區內隨時考察、選取人才,推薦給上級或中央,經過試用考核,再任命官職。察舉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賢良文學、茂才等。其它漢代科舉制度文化常識還有“征辟”“孝廉”等。

(2)明清科舉制度文化常識分類。

例如:“童生試”也叫“童試”。明代由提學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學政主持的地方科舉考試,包括縣試、府試和院試三個階段,院試合格后取得生員(秀才)資格,方能進入府、州、縣學學習,所以又叫入學考試。應試者不分年齡大小都稱童生。 除此之外還有“鄉試”“會試”“殿試”等。

(3)明清科舉制度考試結果分類。

例如:“及第”指科舉考試應試中選,應試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宮錦還家。”古時考中進士要披宮袍,這里“披宮錦”即指中進士。《祭妹文》:“大概說長安登科,函使報信遲早云爾。”“登科”是及第的別稱,也就是考中進士。除此之外,還有“進士”“狀元”“會元”“解元”“連中三元”“金榜”“同年”等。

(4)明清科舉制度學校分類。

例如“鄉學”與國學相對而言,泛指地方所設的學校。其它還有“太學”“國子監”“書院”等。

(5)明清科舉制度學官分類。

①學官:古代主管學務的官員和官學教師的統稱。如祭酒、博士、助教、提學、學政、教授和教習、教諭等。

②祭酒:古代主管國子監或太學的教育行政長官。戰國時荀子曾三任稷下學宮的祭酒,相當于現在的大學校長。唐代的韓愈、明代的崔銑(《記王忠肅公翱事》的作者)都曾任過國子監祭酒。

③博士:古為官名,現為學位名稱。秦漢時是掌管書籍文典、通曉史事的官職,后成為學術上專通一經或精通一藝。

④學政:學官名。“提督學政”的簡稱,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試,并督察各地學官的官員。學政一般由翰林院或進士出身的京官擔任。《促織》:“又囑學使俾入邑庠。”學使即學政的別稱。《左忠毅公逸事》:“鄉先輩左忠毅公視學京畿。”指左光斗任京城地區的學政。

⑤教授:原指傳授知識、講課授業,后成為學官名。漢唐以后各級學校均設教授,主管學校課試具體事務。

⑥助教:學官名。是國子監或太學的學官,協助國子監祭酒。

⑦監生:國子監的學生。或由學政考取,或地方保送,或皇帝特許,后來成為虛名,捐錢就能取得監生資格。《祝福》中的“四叔”就是“一個講理學的老監生”,《儒林外史》中的嚴監生則是一個吝嗇鬼的典型。

(二)比較記憶

比較記憶,適用于易混淆、古今差異大、朝代差異大的古文化常識。

(1)同類比較。

①太師:指兩種官職,其一,古代稱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后多為大官加銜,表示恩寵而無實職,如宋代趙普、文彥博等曾被加太師銜。其二,古代又稱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為“東宮三師”,都是太子的老師,太師是太子太師的簡稱,后來也逐漸成為虛銜。

②太傅:參見“太師”條。古代“三公”之一。又指“東宮三師”之一,如賈誼曾先后任皇子長沙王、梁太傅。

③少保:指兩種官職,其一,古代稱少師、少傅、少保為“三孤”,后逐漸成為虛銜,如《梅花嶺記》中“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蟬脫”,文天祥曾任少保官職,故稱。其二,古代稱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為“東宮三少”,后也逐漸成為虛銜。

(2)內部比較。

三省六部:三省為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隋唐時,三省同為最高政務機構,一般中書省管決策,門下省管審議,尚書省管執行,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尚書省下轄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與考核等,相當于現在的組織部)、戶部(管土地戶口、賦稅財政等)、禮部(管典禮、科舉、學校等)、兵部(管軍事,相當于現在的國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獄,相當于現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營造、屯田水利等)。各部長官稱尚書,副職稱侍郎,下有郎中、員外郎、主事等官職。六部制從隋唐開始實行,一直延續到清末。

(3)古今比較。如古今紀時的方法。

①天色紀時法。古人最初是根據天色的變化將一晝夜劃分為十二個時辰,它們的名稱是: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yú)中、日中、日i(die)、晡(bū)時、日入、黃昏、人定。

②地支紀時法。以十二地支來表示一晝夜十二時辰的變化。古天色紀時、地支紀時與今序數紀時對應關系見附表。

③現化紀時法。23-1點 1-3點 3-5點 5-7點 7-9點 9-11點 11-13點 13-15點 15-17點 17-19點 19-21點 21-23點。

④五更:我國古代把夜晚分成五個時段,用鼓打更報時,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稱五夜。

(三)排序記憶

(1)官職的任免升降。根據任命、提升、調動、貶官、辭官的順序來記憶。如:①拜:用一定的禮儀授予某種官職或名位。②除:拜官授職。③擢:提升官職。④遷:調動官職,包括升級、降級、平級轉調三種情況。⑤謫:降職貶官或調往邊遠地區。⑥黜:“黜”與“罷、免、奪”都是免去官職。⑦去:解除職務,其中有辭職、調離和免職三種情況。⑧乞骸骨:年老了請求辭職退休。

(2)二十四節氣。根據節氣及月份的先后順序來記憶。

正月:立春、雨水 二月:驚蟄、春分

三月:清明、谷雨 四月:立夏、小滿

五月:芒種、夏至 六月:小暑、大暑

七月:立秋、處暑 八月:白露、秋分

九月:寒露、霜降 十月:立冬、小雪

十一月:大雪、冬至 十二月:小寒、大寒

為了便于記憶,人們編出了歌謠:“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古詩文中常用二十四節氣來紀日,如《揚州慢》:“淳熙丙申至日,予過維揚。”夏至白天最長,冬至白天最短,因而古人稱夏至、冬至為至日,這里指冬至。

(四)聯系記憶

(1)聯系文句。聯系文言文中所學的句子來記憶。

①王公即位年次紀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數來紀年。如《左傳?骰之戰》:“三十三年春,秦師過周北門。”指魯僖公三十三年。

②年號紀年法。漢武帝起開始有年號。此后每個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號紀年。如《岳陽樓記》的“慶歷四年春”、《琵琶行》的“元和十年”、《游褒禪山記》的“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石鐘山記》的“元豐七年”、《梅花嶺記》的“順治二年”、《后序》的“德v二年”、《雁蕩山》的“祥符中” (“祥符”是“大中祥符”的簡稱,宋真宗年號)等。

③干支紀年法。如《五人墓碑記》:“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丁卯”指公元1627年。《〈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死事之慘,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圍攻兩廣督署之役為最。”“辛亥”指公元1911年。《與妻書》“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辛未”應為辛亥。近世還常用干支紀年來表示重大歷史事件,如“”“”“庚子賠款”“”“”。

④年號干支兼用法。紀年時皇帝年號置前,干支列后。如《揚州慢》的“淳熙丙申”,“淳熙”為南宋孝宗趙Y(shèn)年號,“丙申”是干支紀年。《核舟記》的“天啟壬戌秋日”,“天啟”是明熹宗朱由校年號,“壬戌”是干支紀年。《祭妹文》的“乾隆丁亥冬”,“乾隆”是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歷年號,“丁亥” 是干支紀年。《梅花嶺記》的“順治二年乙酉四月”,“順治”是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年號,“乙酉”是干支紀年。

(2)聯系生活。聯系現代生活來記憶。

篇(2)

【關鍵詞】字詞教學;客家方言;成語;漢語語法

新課程標準已經頒布幾年了,人們已經認識到文言文教學要重視傳統文化的繼承,也認識到了文言文課堂氣氛枯燥、逐字逐句串講方式板滯等弊端。但傳承文化,首先要克服語言上的障礙。抓好字詞句,依然是文言文教學的重要目標。

我們可以把文言文與方言、成語、現代漢語聯系起來講[1],充分運用它們之間的淵源關系,能夠為我們的“言”教增添活力與色彩,實現語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一、利用客家方言

漢語方言都具有存古性質,客家方言延續千年,更是被譽為中國古漢語“活化石”[2]。很多文言詞都能在客家話里找到對應的詞。客家人用“拗”稱“折斷”,用“落”稱“下”,“下雨”叫“落水”,非常形象樸素。用“遮”稱“雨傘”,用“面”稱“臉”;我們學校的學生食堂題名為“膳堂”,文言味很足;用“雞髀”稱“雞腿”,其中的“髀”就保存了古義“大腿”意思,例如:《淮南子?人間訓》中“家富良馬,其子好騎,墮而折其髀。”

另如一些名、動詞的轉換,在現代漢語中往往已經消失的用法,在客家方言里卻仍然完好地保存著。如“吃飯”客家人仍用名詞“食”表示,保留了“食”的動作義;將“早上”稱為“朝”,“白天”稱為“晝”,“吃早飯”就被稱為“食朝”,“吃中飯”稱為“食晝”。 “食”“朝”“晝”都是古漢語詞。

如果能夠將方言資源運用到文言文的教學中去,讓文言文在日常口語中“復活”,會大大拉近文言文與現實生活的距離,獲得一種親近感。

二、聯系漢語語法

現代漢語對古代漢語的繼承性,最為明顯地體現在語法和成語中。王力先生在《漢語史稿》中說:“漢語的詞序的固定是漢語語法穩定性的最突出的一種表現。主語在謂語前面,修飾語在被修飾語前面,數千年如一日。[3]”具備現代漢語詞性、語序等相關語法知識,才能對文言文中的詞類活用、特殊句式形成一個系統、理性的認識,從而能舉一反三,豁然開朗。

如:《荀子?勸學》:“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本是名詞,用在能愿詞后面。按照漢語的一般規則,能愿詞的后面,一般接動詞,所以,“水”要活用為動詞,是“游泳”的意思。

對照現代漢語語法規則,不難對詞類活用進行有效的判斷。但由于初中語文課堂淡化語法教學,高一學生在學習文言文時,往往無法透徹理解主謂倒裝、賓語前置、定語后置、狀語后置等文言特殊句式,有些甚至分不清詞性。筆者認為針對高一學生補充一些現代漢語語法知識是有必要的,可以從以下兩方面入手:(1)補充現代漢語中詞性知識和單句的語法知識,學會劃分句子成分,便于學生理解文言文特殊的語言現象。(2)聯系現代漢語中的倒裝句式,進行能力遷移,加深學生對文言倒裝句式的理解。

三、聯系成語

成語古已有之,千年不變,保留了文言字詞句法等多項知識,是探尋文言文和豐厚文化的一條重要線索。我們可以利用成語說解字詞,還可以從成語中挖掘文化典故,領會古代文化,做到“言”“文”融合[4]。

1、結合成語,學習文言詞語

(1)詞類活用。 例如,“狼吞虎咽”中的“狼”和“虎”,解釋為:“像狼一樣,像虎一樣”,屬于名詞活用為狀語的典型例證;同類的諸如“ 星羅棋布”“車載斗量”“煙消云散”“玉潔冰清”等等。又如:“魚肉百姓”中“魚肉”在成語中理解為“把……當成魚肉”,屬于名詞的意動用法。“不遠千里”中的“遠”,意為“以……為遠”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不恥下問”“厚古薄今”中的“恥”“厚”“薄”也是如此。

(2)虛詞用法。 如“引以為戒”中“以為”是“以(之)為”的省略,“把……當作”。而“以強凌弱”中的“以”字,則表示“憑借”的意思。再如“一蹴而就”中的“而”,作為連詞,表示承接關系;“側目而視”中的“而”則表修飾關系。又如“異乎尋常”中的“乎”,讓我們學到“乎”用于形容詞后,相當于“于”,表示“比”之意的用法。

(3)借成語推斷新語境下的文言詞義。 閱讀文言文時,形成閱讀障礙的常用字往往是由古至今都在使用的詞語,容易讓人望文生義,以今義揣度古義。實際上很多古今異義詞的古義在成語中都能找到印證。

很多成語都具備互文見義的特征,掌握一定的成語,能熟練運用互文見義的原則理解記憶成語,對于積累文言實詞、學習文言文以及做題都有很巧妙的作用。

2、結合成語,學習文言句式

成語也保留了文言句式。例如“草木皆兵”“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就表判斷。“無濟于事”的現代漢語語序為“于事無濟”,是一個介詞結構后置句。“見棄于人”就是一個用“見”表被動的成語,“為我所用”是用典型的“為…所…”結構表被動。“何患無辭”這個成語就照應了“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的文言句式規律。

3、結合成語,學習古代文化常識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成語根植于古代漢語,大量的成語都蘊含了典故,或者直接關聯到古代文化常識[5]。

《鴻門宴》中,司馬遷詳細地記述了宴席上各人的落座方位:“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一一亞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我們可啟發學生思考這其中寫作目的。聯系“追亡逐北”“敗北”,讓學生體會古人以東方、南方為尊,西方、北方為卑的傳統心理,由此感受到宴會上人物之間微妙又緊張的關系。

四、利用文言文知識的生成性特征教學

教學文言字詞,還可以通過追本溯源,尋求本義,挖掘文言文知識的生成性特征,弄清某個詞的演繹過程,來提高教學有效性和趣味性。

例如《師說》中“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中的“不齒”,課本注釋為“不屑一顧,意思是看不起”。但這個意思是怎么來的呢?如果只要學生記住這個意思,估計并不深刻。如果教師加以說明:古人對牙與齒有所區別:牙指兩顆犬齒及排列在它倆之間的“切齒”,犬齒和切齒與人類的語言能力密切相關,如果缺少了其中一顆,說話就會漏風,發音就會不標準。所以,“牙牙學語”不能改說成“齒齒學語”。“齒”本指排列在嘴后部的那些與咀嚼有關的牙齒。因為排列整齊,所以“齒”引申為“同列”“并列”。“不齒”,就是不屑與之同列,表示對其鄙視之意。

五、小結

文言文字詞教學過程中,如果將看似枯燥乏味、零碎的文言字詞放到古代文化的大背景中,借方言、成語拉近與現代生活的距離,化繁為簡,以今知古,破除翻譯、死記硬背的機械模式,會讓字詞變得鮮活起來,激發起學生學習興趣,賦予文言基礎知識教學課堂以巨大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 丁國榮.中學文言文教學應“言”“文”并重[J].2009屆揚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1-25.

[2] 陳仁龍.文言詞語釋義教學的有效性探討[J].語文月刊,2011(11)41.

[3] 王力.漢語史稿[M].中華書局,1980.

篇(3)

關鍵詞:初中生;文言文;學習方法

一、樹立良好的態度

態度決定你的高度,要想有取得好的結果必須樹立正確的態度。對于文言文的學習也是如此。有些 同學抱怨我們今天不用文言文,干嘛去學“之乎者也”?此言差矣:首先文言文是我國古代所有文化的承載形式。無論是醫學、數學、天文、地理都是用文言文寫成,流傳至今。其次,現代漢語中的成語和典故絕大部分來自文言文。例如:緣木求魚(盂子?粱惠王上)、因噎廢食(《呂氏春秋?蕩兵》再次,文言文中蘊含豐富的生活哲理,既能陶冶我們的情操,又能指導我們如何為人處世。“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學習的苦和勤在學習文言文上尤為突出,磊量的文章要全篇背誦,密密麻麻的注釋要一一背會,頻頻出現的語法要條條掌握,沒有“勤”是斷然不行的,學習文言文最大的敵人是懶惰,只有勤背勤記勤寫的同學才能學好它。

二、了解文章的相關背景

我們常說要以知人論世春秋筆法的原則來解讀文章,對于文言文來說要想學好文言文就必須了解相關的知識。第一,要有相關的歷史知識。常言說,文史不分家。每個人都是生活在一個時代里的,這個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必定會對他產生影響。所以,我們只有了解了這個人所處的時代,才能了解他的作品的內涵。比如屈原,他力主改革,希望楚國強大,但楚王“內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先疏遠屈原,后把他流放汨羅江,使其改革之志不能實現,投江而死。了解了這段歷史,我們在理解《離騷》時就容易的多了。第二 具備相關的文化常識。中國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內涵豐富,并且有許多內容隨著歷史的發展不斷地演變。如姓名和稱謂,官職和科舉,地理常識,宗法禮俗,服飾和器物,歷法和刑法,古籍注釋體例等八個方面所涉及的內容,古今有很大的差別。這些內容雖然不需要學生全部掌握,但平時學習中遇到的也應積累下來作為自己的知識儲備,以便在文言文學習和考試中隨時調用。第三,學會以“今人之心,度古人之腹”。我們生活在當今社會,面對災難,會團結一心,眾志成城;面對丑惡,會抨擊、鞭撻;我們會同心抵御外辱。其實這種思想感情是一脈相承的。面對外辱,文天祥寫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面對百姓的困苦,杜甫寫下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所以我們在學習古文時,應善于把古人和今人的情感放在一起對比聯想,從而揣摩古人的思想,準確的理解文言文所反映的實質。

三、文言文解題技巧

文字生疏,無停頓斷句,缺乏語感,不理解文意,無法掌握文言文規律特點。范讀,齊讀,默讀,吟讀,個人讀,小組讀。邊讀邊思考,邊讀邊糾正,邊讀邊體會。a.初讀解決生僻字,停頓,節奏,整體感知文章,便于分析內容。b.在理解字詞句子基礎上再讀課文,體會文意和情感。c.熟練掌握課文內容基礎上,熟讀課文,培養語感,體會文言文遣詞造句的特點。“信”是指譯文的準確無誤。所說的準確無誤,就是要使譯文忠于原文,如實地、恰當地用現代漢語把原文翻譯出來。“達”是指譯文的通順暢達。所說的通順暢達,就是要使譯文符合現代漢語的語法及用語習慣,字通句暢,沒有語病。“雅”是指譯文的優美自然。所說的優美的自然,就是要使譯文生動、形象,完美地表達原文的寫作風格。a、先易后難,先同后異。b、不懂詞靠推,不懂句靠回顧。c、先草稿,煉句字,以圖信達,求高雅。d、讀課文,增語感,融會貫通,巧遷移。文言翻譯重直譯,聯系全文斟詞句。名字稱謂不必譯,單音詞語雙音替。倒裝語句調語序,其他特殊一般譯。碰見虛詞因句譯,能刪能替看語氣。知識以歸納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它是把同類知識聯成知識網絡和體系。歸納、總結所學的文言文,找出文言詞語的語法規律,并在不斷地教學實踐中加以完善補充,在理解的基礎上消化吸收,進而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四、要注意古代漢語中的一詞多義現象

和現代漢語一樣,文言文中也有一詞多義現象。如果我們只懂得一個多義詞的一種或者兩種意義,在閱讀文言文時便輕易拿一種或者兩種意義去文釋,就有可能產生理解上的錯誤。為了避免出現錯誤,我們要有意識地作好知識積累和整理工作。我們的教科書中,每篇文言課文后面都有這方便的練習題,這是幫助我們作積累和整理工作,必須認真完成,千萬不可忽視。詞義積累多了,遇到多義詞就可以比較準確地選擇義項了。另外,我們還需要了解關于詞的本義和引申義方面的知識。每個詞都有它本來的意思,即本義。后來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而新產生的意義就是它的引申意義。如:“妻”,古義就是用手去抓住一個女子,今義則是指男子的配偶。“孫”,古義表示我的兒子的兒子一直排下去,代代相傳,今義則指兒子的兒子。文言虛詞包括副詞、介詞、連詞、助詞、嘆詞和代詞。虛詞的詞匯意義比較抽象,但是,它有表達語氣、組織實詞等多種語法功能。文言虛詞,特別是常用虛詞在文言中出現的頻率比較高,用法比較靈活。閱讀文言文,要善于辨析虛詞的意義和作用,才能完整的理解文章的意思。如果把虛詞理解錯了,就會影響到對整個句子乃至通篇文章的理解。

篇(4)

一、指導學生學會誦讀

學生通過誦讀文言文,能夠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同時在誦讀中能夠更好地理解文章所蘊含的情感,從而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

高中語文教材上所選的文言文都是文質兼美、情感豐富的好文章。教師通過指導學生誦讀,能夠讓學生通過自己朗讀,逐漸品味文中的獨特情味,激發美感從而引發學習的興趣。如在指導誦讀《赤壁賦》這篇文章時,對于不同的段落,通過教師引導學生誦讀,學生自然就能體會到情感的不同,從而采用不同的語氣、語調及語速來讀,更好地體會到蘇軾那種自我調節做到樂觀豁達的能力,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當然,任何一種單一呆板的方法都會造成人們對事情的厭惡乃至產生抵制情緒,收不到預期的效果,指導學生誦讀也是一樣。誦讀時要教給學生運用多種誦讀的方法,有教師的范讀、引讀、導讀,學生的輕讀、默讀、齊讀、分組讀、分角色讀等方式。對每篇文言文的教學,都可以堅持范讀,目的在于引導學生讀準字音、讀準句讀,讀出語氣,讓他們反復朗讀,體會語氣,直到讀得準確、流暢。最后再進行朗讀比賽。長期這樣做,學生既提高了誦讀水平,又提高了獨立學習、提前學習的積極性。

二、點撥學生學會意讀

意讀,顧名思義就是要學生通過翻譯課文,理解課文的內容,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能力。意讀是在誦讀的基礎上,根據書下注解,通過查古漢語詞典等不同的方式對文章的內容進行更詳細的理解。這個過程需要教師進行耐心的指導、點撥。對于剛學翻譯文言文的學生,教師要選一些淺顯的文言文語段,鼓勵學生大膽地翻譯,并要適當地進行表揚,從而調動學生翻譯文言文的熱情。如在學習《勸學》時,通過指導學生對文中第二段幾個類比句的翻譯,從而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熱情,很順利地把全文都翻譯完了。

三、鼓勵學生進行背讀

對于學習經典的文言文來說,背誦是必不可少的。通過背讀,可以增加文言知識積累,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培養文言語感。

背讀不是死記硬背,應教給學生背讀的方法。我的做法是先理解后背誦,也就是建立在學生意讀的基礎上。學生先借助書下注釋,不會的要參考翻譯書翻譯課文,然后再通過自己的理解整理文章的思路,這樣在頭腦中文章的內容就會非常的形象,背誦起來很輕松,同時對文章中出現的重點字詞也能夠記的牢固。如在做課外文言文《清史稿?郭L傳》中有這樣一句話“大學士明珠柄政,與余國柱比,頗營賄賂,權傾一時,久之為上所覺”,其中“比”這個詞,我們如果能夠聯想到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天涯若比鄰”,其中“比”是“近”的意思,就可以推斷出此文中是“親近”的意思。

因此,對教材熟悉就會使我們能夠推測出一些文言詞句的意思。文言文知識比較瑣碎,有重要的文言實詞、虛詞,詞類活用,特殊句式,還有一些文言文化常識。要真正的積累這些文言知識,我們如果孤立地去記,結果很不扎實,效率很低。只有把這些知識點放在背誦文言文的過程中去理解,才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5)

對于文言文的教學,有教師說容易,是因為它課文篇目穩定、知識點固定、語法規律清晰,只要死記硬背就行了;也有教師說很難,那是因為它模式陳舊、教法和學法單一、教學手段落后,老師教得沒有新意,學生學得沒有情趣。由此看來,文言文教學確實存在很多問題,更何況中職生的文言文底子又普遍比較薄弱。難怪中職的語文老師都在疾呼“文言文難教”——簡直就是對牛彈琴;學生也紛紛抱怨“文言文難學”——簡直是如讀天書。

到底該如何來教文言文呢?筆者根據十多年的中職語文教學經歷和經驗,認為一名語文教師只有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才能很好地完成文言文教學任務。

一、定位教學目標,認識文言文教學的意義

文言文,是詩文中的極品,是中華民族文化遺產中的精華,在這些作品中表現出的先哲們的崇高理想、美好情操,是我們民族引以為豪的精神財富;這些作品千錘百煉的語言,斐然可觀的文采,匠心經營的章法,也都足以垂范后世,成為我們取之不盡的寶藏。當代凡卓有成就的作家,尤其是散文家,大多從這個寶藏中汲取過豐富的養料。中職生是正在接受中等職業教育的現代人,適量讀一些古代的詩文佳作,培養一點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對他們提高文化素養、提高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也只有這樣,他們才能成為真正的現代職業技術人才。

《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大綱(試行)》明確規定:“在初中語文的基礎上,培養借助注釋和工具書讀懂淺易文言文的能力。熟練背誦一定數量的名句、名篇,擴大積累,增進學習古代詩文的興趣;了解主要文言句式,初步掌握常用的文言實詞(110個)和文言虛詞(12個)……理解詞句含義和表達的思想內容。”因此,職業高中文言文的教學目的很明確——使學生讀懂一些淺易文言文,記住一些名句名篇,掌握一些文言基礎知識,理解文言文的思想內容,增強文言文學習興趣。職業中學語文課本對文言文的要求是比較低的,這不同于普通高中的要求。

但要求低并不等于說可以放棄文言文的教學,或者輕視文言文教學。相反中職語文教師應該認真研究教學對象和教學內容,調整教學目標,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進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文言教學質量。

中職語文教師應該重新認識文言文教學在職教領域的作用,把文言文教學看作是培養中職生人文素養的一個重要介質,也就是力求讓學生在學習文言文的過程中全面健康地向前發展,力求讓中職生成為有文化有修養的現代文明人,這些也正符合“以人為本”的新教育理念。現行“人教版”中職語文教材(2005年修訂版)在“修訂說明”中說:“要求語文教育應堅持面向全體學生,注重人文素養,打好語文基礎,重視文化傳承,走進社會生活,強化美育功能,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如果真的把文言文教學看作人文教育,讓學生在學習中不局限于瑣碎知識的積累,而更多在于學會知禮、懂道、辨是非、分善惡,學會剛毅、合作、友愛、自尊,學會“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那么無論老師還是學生對文言文的“教”與“學”都會激發出無窮的興趣。

二、整合文言課程,改進文言文教學的方法

現行“人教版”中職語文教材(2005年修訂版)已經在進行課程改革的探索,與原教材相比:一是適當降低了起點和難度要求,與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內容相銜接,為學生進一步學習語文搭建了臺階;二是體現了時代性,體現了課程改革精神,注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領學生主動學習,使教材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的載體;三是增加了教材的彈性和選擇性,以利于分層次教學。因此,中職語文的文言文教學必須在課程重新整合的基礎上實施。為此,筆者認為應該從這樣三個方面來整合文言文課程:

(一)根據專業特點篩選文言文教學內容

目前人教版《語文》課本的文言文數量是四冊書共48篇,其中必學和必選課文共24篇。這樣的閱讀量并不多,但如果在一學年中完成教學任務,那就顯得太多了。因此,必須根據專業特點對內容進行調整。對于必學課文(共16篇)應該保留,其中對于一些比較容易理解的文藝性和趣味性比較強的優秀文言文還要重點講讀,這是中職生學習文言文的基礎內容。對于必選課文教師要有選擇的教學,比如理工科類專業的學生,可以多講講《孫臏減灶》、《石鐘山記》(科學考察類)、《張衡傳》(科學家傳記)等文言文;而文科類的學生,可以多選些《蘭亭集序》(人生感言)、《六國論》(歷史憑吊)、《滕王閣序》(覽物抒情)這類文言文。如果是旅游或文秘專業的,還可以把每個文言文單元后面的古代詩詞作為教學內容,以豐富該專業學生的文學素養。

(二)根據學生基礎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

中職生文言文基礎薄弱,所以對文言文有了厭惡感。針對這種情況,我們不妨多講一些故事性較強的文言文,或繞開課文講講課外文言小故事等等,以增加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如《赤壁之戰》《鴻門宴》《廉頗藺相如列傳》等,由于內容豐富,故事性較強,人物眾多,情節扣人心弦,教師如果采用分角色表演的方法,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讓學生欣賞,學生了解了文章內容,學的時候津津有味,興趣就會油然而生。有條件的甚至可以收集或自編一些淺易文言讀本,或積極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最終讓學生達到克服畏難情緒、提高文言文閱讀素質、培養較為穩固的文言閱讀興趣的目的。

(三)根據教學目標改變教學評價辦法

以往我們對學生學習情況的評價,唯一的辦法就是考試。這種教學評價辦法是從普通教育中沿襲來的。而中職教育主要是就業準備教育,所以,中職語文教學評價也必須相應地確立“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的基本觀念,讓一切評價圍繞“促進學生發展”這一宗旨,以激勵性評價為主,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充分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謀求實實在在的發展。只有改革課堂評價才有利于學生掌握文言文基礎知識,有利于提高學生語文素養,有利于增強學生人文素養。

中職文言文教學評價的內容不僅包括文言基礎知識、閱讀能力,還應包括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文化意識以及潛能等。同時,我們還應在重視終結性評價的同時,更關注對學生的形成性評價。

三、提高自身素質,豐富文言文教學的情感

新課程改革雖然減輕了學生的學習負擔,但并沒有降低對語文教師的素質要求,所以中職語文教師必須具備以下文言文教學能力:

(一)較強的文言文誦讀能力

聲情并茂的誦讀,是一種感染;抑揚頓挫的吟詠,是一種陶醉;字正腔圓的朗讀,是一種示范。誦讀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方法,也是語文教師的基本功。“讀得熟,則不待其說,自曉其義也。故書不厭百讀,熟讀深思子自知。”古人強調誦讀是符合認識規律的,傳統文言文教學的成功經驗之一是教師的誦讀帶動,因為韻味是通過吟誦來體會的,興趣是通過吟誦產生的,語感是通過吟誦積累的,素養是通過吟誦培養的,傾聽教師吟誦,有助于學生情感體驗。

另外,語感是語文素養的核心,語感的培養是語文學科人文性的著眼點和歸宿點。在文言文教學中重要的不是學生是否已經掌握了教師對某篇課文的讀解,而是在教師的示范與指導下,學生在閱讀文言文中自身感受到什么,領悟到什么,有什么進步與提高。比如,教師的誦讀可以帶著學生沉浸在白居易的《琵琶行》“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的美妙意境之中,教師的誦讀可以讓學生準確地理解蘇軾的《赤壁賦》“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的快意和“哀吾生之須臾”的悲苦。由此可見,教師優美的誦讀可以激發學生對文言美的欣賞的興趣。

(二)厚實的古代文化知識素養

要教好文言文,語文教師必須要有扎實而深厚的古代文化知識素養。于漪老師說,現在的語文教學缺少“文”,語文教師也缺少“文”,這個“文”就是文化底蘊。文言文教學不同于現代文的教學,它涉及到古代文學、古代歷史、古代哲學、古代天文地理等方方面面。特別是古代文化知識,不同的歷史背景有不同的豐富的文化內涵。比如,古代文學家的作品集的命名就有相當的學問,有的是以籍貫命名(《臨川先生文集》),有的是以書齋命名(《聊齋志異》),有的是以謚號命名(《歐陽文忠公文集》),有的是以名號命名(《稼軒長短句》),還有的以官職命名(《宋學士文集》)等等。再比如古代紀年紀時的方法與今天不一樣,有干支紀年的(“壬戌之秋”),有年號紀年的(“陽嘉元年”),有特定稱謂紀時的(“七月既望”)等等。因此,如果語文教師不掌握扎實的古代文化常識,就很難正確閱讀和理解文言文,甚至會出現以訛傳訛的現象。

(三)豐富的文言文教學情感

提高語文課堂教學質量的因素很多,而情感教育是推進教學過程優化的最強盛的驅動力。教師的教學情感是形成生動、和諧、協調的教學氛圍的重要方劑。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以自己豐富的情感創設一種愉悅的教學情境,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自己或教材中的情理、情趣、情態激起學生的情思,發揮好語文教學的情感效應,不僅對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發展學生的智力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對于促進素質教育的深入發展,提高教學質量都會產生積極的影響。在中職文言文教學中,如果教師能聲情并茂、揮灑自如地以聲激情,以聲傳情,巧妙地創設一個又一個情境,那肯定會激活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情趣,也必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文言文教學中,只有讀懂字句,才能通之以情;只有通之以情,才能曉之以理;情理相通,才能形成學生知、情、意和諧發展的審美人格。反之,如果在不了解文意的基礎上,就對學生進行所謂的“情感熏陶”,忽視學生個體情感的激發,實行硬性灌輸,就難以使語文教育深入學生的靈魂,語文學科的“語文味”也就無從談起。

篇(6)

關鍵字:文言文教學;興趣;審美情趣

一、提出問題

文言文教學對我國古代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使學生更好地了解古代社會,更好地培養學生對古詩詞的鑒賞能力。但文言文教學現狀并不是很樂觀,從學生方面看,絕大部分學生根本不喜歡閱讀文言文,覺得文言文作品距離他們的生活太遙遠,枯燥無味、艱澀難懂,且無實用價值。從教師方面看,為了迎合應試教育的需要,教師一味地講解字詞意思,翻譯全文,結果令學生更難下咽,厭學情緒十分普遍,教學效果不理想。這就導致教師采用“灌輸式”教學法,學生被動接受,教學質量不高,教學要求和教學現狀存在著極大的矛盾。

這些問題和現象的存在,不利于語文創新的發展,因而要充分挖掘文言文教學的有利因素,扭轉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態度,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愉快的學習文言知識,以真正提高文言文的教學質量,達到教學目的。

二、分析問題

不可否認,多年來,為了提高文言文的教學質量,改進教學方法,我們付出了很多努力。盡管如此,文言文教學依然存在諸多問題,如何改善初中語文文言文教學現狀,調動學習興趣,增強教學效果,成為我們迫在眉睫的研究課題。原因分析:

1.時代的演變成為教學的障礙

因為文言文是與我們實際生活脫離越來越遠的特殊的書面語言,它在語法、讀音、詞匯、修辭、文體等方面都有不少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地方,因而在閱讀上就存在障礙。而且它的詞匯與現代漢語意義相差甚遠,因而現在我們很少用,甚至不用,所以學生就會在疏通文意上產生障礙,而且也會覺得無使用價值,就會產生厭學情緒。

2.為考試而學,強調記憶答案

教師在教學中強調書本才是最正確的答案,要求學生背誦課本中課下注釋,嚴重剝奪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探究更談不上。學生學習古文課變成聽寫課;有的學生干脆搞一本課外文言文翻譯,背背應付考試罷了。這樣的學習態度助長了這種讀書風氣,沒過多久,所學知識即忘得一干二凈。

那么在新課程的大背景下,如何改善我們初中的文言文教學?我認為在文言文教學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嘗試:

1.大膽創新,激發學習興趣

于漪說:“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發起他們思維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可見在文言文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多么重要,這就需要教師開動腦筋,積極思考,大膽創新,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生動形象地吸引學生,充分挖掘學生的興趣。要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教師導入新課的藝術是非常關鍵的。

2.改變傳統模式,發揮學生主體地位

傳統的文言文教學模式存在很大的弊端,教師往往把考試作為教學的唯一目標,對于文言文的教學,側重的是字、詞的解釋,文章的翻譯以及課文的背誦和默寫。字句意思的準確掌握與理解是學習和品味文言文的重要基礎,但并非僅此而已。因此,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建構文言文教學的新方式,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培養能力。教師大膽放手,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理解內容,學生互動的方式完成學習目標。

3.重視誦讀,感受語言魅力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很多學生學習文言文沒有文言語感,文字生疏,且無停頓斷句常識,要學好文言文,應該把“讀”字擺在首位。讀的方式很多,比如范讀、默讀、誦讀、個人讀、集體讀、分角色讀、品讀等。其中最重要的讀莫過于品讀和誦讀,文言文的讀不完全在于朗讀的次數和方法,而在于誦讀的體味和感受。誦讀能朗朗上口,從而提高記憶效率,且誦讀要有語感,不同的語氣表達的語感是不同的,語氣的傳達,就是文章內容情緒的傳達,就更易于抓住作者的行文思路和情感表達重點。實踐證明,誦讀可以讓學生領悟到文言文的豐富的內涵,體味到其物外之趣。

參考文獻:

1.任凱《書聲瑯瑯滿課堂――論誦讀在初中文言文教學中的作用》學周刊;2011年10期

篇(7)

一、文化常識題考查回顧

高考對文化常識題的考查是社會選擇的結果。高考初創與探索時期(1952-1965年)以作家作品常識為主,文體知識(1956年)和表達方式(1957年)各出現一次。恢復高考后,自1981年始,文學常識題再次被納入高考考查內容,1983年改“文學常識”題為“語文常識”題,考查內容愈加豐富,包括默寫、文體常識、作家作品常識、古代文化常識、漢字構字知識和文體知識。

到2001年止,歷年高考都以文學常識的考查為主。其中有幾年涉及古代文化常識,如1992年考查對“太行山、江表、關西和百越”四個地理名詞解釋的正誤辨析,1993年要求考生判斷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這首詩的傳統節令,1994年考的是傳統禮貌稱謂“令和家”的正確使用,1995年又是考古代人物稱謂“名和字”的解說,這四年連續考查某一文化現象,而1998年則同時涉及古代的教育科舉、職官沿革和紀年紀時等文化現象,真題如下:下列有關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九品中正制是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實行的一種官吏選拔制度。

B.國子監的掌管人員為祭酒、司業,進國子監讀書的統稱為監生。

C.“六部”中吏部主管的事有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及科舉取士。

D.天干和地支循環相配得60組,古代既可用來紀年,也可用來紀日。

此題考查的的文化常識較以前有很大變化,因沒有上下文可供參考,難度較大,但不能不說這是對古代文化常識考查的一大亮點。

遺憾的是,1998年后的幾年又只是考查文學常識而不見文化常識題了,而且2002年以后直到2013年全國卷乃至各省市高考試卷基本上都沒有出現對文學文化常識的直接考查。

二、古代文化常識命題特點

為了更好地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014年全國大綱卷終于有了古代文化常識的身影,2015年和2016年的新課標卷繼續出現。較以前不同的是此題放在了文言文中,需要結合具體語境解讀,而非像1998年的單獨命題,這就要求學生既要有相關的文化常識的積淀,又要能結合給定的文言文作出正確的判斷。綜觀這三年的命題,大致呈現以下特點:

1.考查形式固定不變

古代文化常識題都是放在文言文中考查,該文言文都選自《二十四史》,如《新唐書?韋湊傳》(2014全國卷)、《宋史?孫傅傳》(2015課標Ⅰ)、《北史?來護兒傳》(2015課標Ⅱ)、《宋史?曾公亮傳》(2016課標Ⅰ)、《明史?陳登云傳》(2016課標Ⅱ)、《明史?傅傳》(2016課標Ⅲ),所選材料都是正面歷史人物的傳記文章,篇幅在700字以內。四個選項的詞語都出自該文言文,以客觀題的形式出現,位于三道客觀題的第二題,要求判斷錯誤選項,分值三分,題干措辭沒有變化,是“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2.考查內容穩中有變如表

(1)三年的古代文化常識題都考了職官沿革這一內容。(2)對姓氏稱謂的考查頻率較高。

(3)古代典章制度多有涉及。(4)另外還考了文化典籍名詞。

3.考查范圍廣而有據

中國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包括天文地理、歷法樂律、典章制度、職官沿革、文化典籍、行政區劃、教育科舉、宮室建筑、禮儀習俗、姓氏稱謂、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名目繁多,而且由于年代久遠,社會變遷,很多歷史事物已難于理解,這對廣大考生來說的確是一道難于逾越的溝坎。不過高考對古代文化常識的考查雖然很廣,但是還是有據可循的,@連續三年的六套真題的考查點基本上和教材都有直接或間接的聯系。

(1)見于教材課文的

故事(2014年):“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六國論》);

名/字、謚號(2015年):必修五“梳理探究?古代文化常識?姓名字號”;

兩京(2016年):“衡乃擬班固《兩都賦》作《二京賦》”(《張衡傳》);

教坊(2016年):“名屬教坊第一部”(《琵琶行》);

有司(2016年):“召有司案圖”(《廉頗藺相如列傳》),“宜付有司論其刑賞”(《出師表》);

陛下(2016年):“且陛下春秋高,法令無常”(《蘇武傳》)。

(2)見于教材注釋的

春秋(2014年):《燭之武退秦師》注釋①,“《左傳》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史著作,它依孔子修訂的魯史《春秋》的順序”;

嗣位(2015年):《虞美人》注釋①:李煜,字重光,南唐中主李Z之子,公元961年嗣位,史稱南唐后主;

兵部(2015年)/禮部(2016年)/吏部(2016年):《獄中雜記》中有“余在刑部獄”,注釋為:刑部,六部(吏、戶、禮、兵、刑、工)之一,掌管全國刑法、獄訟之事,是清代最高司法機關;

太子(2015年):《陳情表》中有“當侍東宮”,注釋為:東宮,指太子,因太子居東宮。

(3)跟教材內容有聯系的

解褐(2014年):《廉頗藺相如列傳》中有“乃使其從者衣褐”句,注釋為:穿著粗布衣服,意思是化裝成百姓。按:“解褐”指脫去平民穿著的粗布衣服,換上官員服飾,比喻開始進入仕途;

南面(2014年):《鴻門宴》中有“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按:按古代禮儀,賓主之間宴席的四面座位,以東向最尊,次為南向,再次為北向,西向為侍坐,故項王座次最尊,張良座次最卑。又古代以坐北朝南為尊位,故帝王諸侯見群臣,或卿大夫見僚屬,皆面向南而坐,所以“南面”用以指居帝王或諸侯、卿大夫之位;

詣闕(2015年):《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有“城闕輔三秦”,《水調歌頭》中有“不知天上宮闕”,《滿江紅》中有“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按:“闕”是宮門兩側的高臺,又可借指宮廷;“詣闕”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廟號(2015年):《過秦論》中有“一夫作難而七廟隳”,《伶官傳序》中有“入于太廟,還矢先王”。注釋為:七廟,天子的宗廟;太廟,帝王的祖廟。按:“廟號”是皇帝死后,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特起的名號,如高祖,太宗,欽宗,莊宗;

登進士第(2015年):《師說》注釋①言韓愈“25歲中進士”,《書憤》注釋①言陸游在“宋孝宗時賜進士出身”。按:登進士第,又可稱為進士及第,指科舉時代經考試合格后錄取成為進士;

致仕(2016年)/移疾(2016年):《張衡傳》中有“上書乞骸骨”,注釋為:封建社會,大臣年老了請求辭職為“乞骸骨”。按:“致仕”指將享受的祿位交還給君王,表示官員辭去官職或到規定年齡而離職;“移疾”指官員上書稱病,實際是官員受到權臣詆毀,不得不請求退職的委婉說法;

中宮(2016年):《長恨歌》中有“六宮粉黛無顏色”“后宮佳麗三千人”“西宮南苑多秋草”。按:“六宮”指古代皇后的寢宮,正寢一,燕寢五,合為六宮。“后宮”指天子或諸侯的宮室,此處當為“後宮”,指妃嬪所居的宮殿。“西宮”指離宮,別宮。“中宮”指皇后居住之處,因以借指皇后;

契丹(2016年):高適《燕歌行》中有“漢家煙塵在東北”,注釋為:“東北”是指開元十年至天寶初,唐與東北奚、契丹的戰爭持續不斷。按:“契丹”是古國名,后來改國號為遼,先后與五代和北宋并立,與中原常發生爭端;

首相(2106年):《論語?侍坐篇》中有“愿為小相焉”,注釋為:相,諸侯祭祀或會盟、朝見天子時,替國君主持贊禮和司儀的官。相分卿、大夫、士三個等級,小相是最低的士這一級。《張衡傳》中有“出為河間相”,注釋為:相,漢朝王國的相,職權相當于郡的太守。《蜀相》中有“丞相祠堂何處尋”,丞相,古代輔佐君主的最高行政長官。按:首相,謂宰相中居首位者;

建儲(2016年):《陳情表》中有“當侍東宮”,注釋為:東宮,指太子,因太子居東宮。按:太子,指封建時代君主的兒子中被預定繼承君位的人。周時天子及諸侯之嫡長子,或稱太子,或稱世子。秦因之。漢天子號皇帝,故其嫡子稱皇太子。金元時,皇帝之庶子亦稱太子,如金有四太子兀術。明以后皇帝之嫡子稱皇太子,親王之嫡子稱世子。因為太子是被皇帝封為儲君的兒子,所以建儲就是立皇太子。如宋蘇軾《范景仁墓志銘》:“公在仁宗朝,首開建儲之議。”

三、古代文化常識備考策略

由上文分析可知,近三年高考文化常識題的考查點基本來自所學文本,有的來源于課文,如“有司”;有的來源于注釋,如“太子”;有的跟教材某知識點密切相關,如“南面”。考生們若要取得古代文化常識題質的飛躍,則需立足文本,夯實基礎,適當拓展,由點及面,聯系現實,深化認識。

首先,要精益求精,深挖內涵。例如,“陛下”一詞在必修一《荊軻刺秦王》中就已經出現,荊軻攜秦武陽來到秦國,“至陛下,秦武陽色變振恐”,書中注釋為:“陛,殿前臺階。”那么“陛下”則是帝王宮殿的臺階之下。漢蔡邕在《獨斷》中作如下解釋:“漢天子正號曰皇帝,自稱曰朕,臣民稱之曰陛下……陛下者,陛,階也,所由升堂也。天子必有近臣執兵陳于階側,以戒不虞。謂之陛下者,群臣與天子言,不敢指斥天子,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達尊之意也。”可見“陛下”是對帝王的尊稱。此詞又見必修四《蘇武傳》,“且陛下春秋高,法令無常。”此雖為李陵的勸降之詞,對朝廷的不滿之意,但“陛下”的稱呼則流露出自己仍為大漢之臣,且對大漢帝王之忠誠,不言而喻。

其次,要勾連相關,比較歸納。某一文化常識的出現往往不是單一孤立的,我們在學習的時候一定要學會比較歸納,勾連相關知識點,形成一知識網絡。必修五的古代文化常識部分就天文地理、紀年紀時、姓名字號和禮儀制度等方面作了一些探究梳理,給我們提供了一定的借鑒。但是中國古代文化浩如煙海,皓首窮經亦只能見其冰山一角。雖然如此,我們在梳理探究某一文化現象的時候,還是要盡量盡可能多的掌握,知其一一定要知其二。比如教材中拋出這樣的問題,“河內、河外、河東、河西、河南、河北,要分清楚是指黃河流域的那個地區”(見必修五“古代文化常識?天文地理”),我們就一定要明確:“河內”,古代指黃河以北的地區;“河外”,春秋晉人指河西與河南地區;“河東”,黃河流經山西省境,自北而南,故指山西省境內黃河以東的地區;“河西”,春秋、戰國時指今山西、陜西兩省間黃河南段之西;“河南”,指黃河以南地區,具體所指范圍廣狹有異,秦漢時代稱今河套以南地區;“河北”,泛指黃河以北的地區。這樣“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必修一《鴻門宴》),以及“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必修三《寡人之于國也》)中的相關概念就迎刃而解了。

第三,要溫故知新,聯系實際。必修二《游褒禪山記》中,有“所謂華陽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句,此處“華山之陽”是指華山的南面,因為古人以“山南水北為陽,山北水南為陰”,可是如此記憶,有些學生反而容易混淆,這時最好的做法就是喚起學生的回憶,以故記新。學生初中學過范仲淹的《漁家傲?秋思》,中有“衡陽雁去無留意”,此處“衡陽”就是衡山之南。又《愚公移山》中,一開篇就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此處“河陽之北”即黃河北岸的北邊;該文結尾處是“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此處的“漢之陰”,即漢水的南岸。水之陰陽就是水之南北,一目了然。其實今天我國很多地名都與此文化現象有關,如湖南的衡陽市(衡山之南),陜西的華陰市(華山之北),無錫的江陰市(長江之南),武漢的漢陽區(漢水之北)等。如果學生能夠將書本所學和現實生活聯系起來,則難者亦易矣。

參考文獻:

[1]劉漢軍 《高考文學文化常識命題特點及應試對策》 臨沂教育學院學報(綜合版) 1993年第1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无套乱子伦精彩是白视频| 一本到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麻豆放荡av剧情演绎|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婷婷老年 | zzijzzij亚洲日本少妇| 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大地资源网在线观看免费官网| 999国内精品永久免费视频| 公与淑婷厨房猛烈进出视频| 一本加勒比hezyo无码专区| 激情欧美日韩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 久久性色欲av免费精品观看| 欧美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狼友av永久网站免费观看 | 国产男女无遮挡猛进猛出| 中文精品久久久久人妻不卡| 国产美女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涩涩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成年无码久久久久毛片| 性一交一乱一伦一色一情丿按摩| 久久久久久久极品内射| 欧美性猛交xxxx乱大交| 日韩国产成人无码av毛片| 看全色黄大色黄大片 视频| 在线欧美中文字幕农村电影| 国99久9在线 | 免费| 亚洲乱码一二三四区| 亚洲欧美中文字幕5发布| 狠狠躁夜夜躁人人爽天天不卡软件| 另类zozozozozo交| 插鸡网站在线播放免费观看| 日本公与熄乱理在线播放| 久久99久久99精品中文字幕| 性色av一区二区三区夜夜嗨| 欧美大屁股xxxx高跟欧美黑人 | 中文字幕无线码一区二区| 国产日韩欧美| 国产精品久久婷婷六月丁香| 国产放荡对白视频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