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8 17:06:2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中學生教育輔導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課外輔導;一對一;心理輔導
一、引言
如今,我們身邊隨處可見針對學生學業的校外輔導機構,重視教育的家長們紛紛把孩子送進去。從家長的角度來看,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望子成龍,希望子女在學業考試中取得更好的成績,所以會根據子女的學業成績,讓其參加相關科目的輔導。二是因為現在的學生大部分為獨生子女,而家長忙于工作沒有時間關心孩子的學習。在周末和寒暑假時,讓學生去輔導機構,幫助學生完成學習的同時,也可以管住學生。但是,盡管中國校外輔導市場異常火爆,校外輔導卻始終難以擺脫 “影子教育”的名頭,成為一種備受爭議的社會現象。
之所以將校外輔導稱為影子教育,是因為校外輔導是一種發生在正規學校教育之外,旨在提高學生學業成績的教育活動,并且在同學校的關系上存在以下特點:校外輔導只因學校教育的存在而存在,隨學校教育的改變而改變,受關注不如主流教育,特點不如主流教育明顯。目前主要的校外輔導形式包括三類:個人家教型、輔導機構型、在校教師校外辦班型。組織形式的混亂使校外輔導的教學質量難以保證,同時也使校外輔導作為一個行業的發展受到制約,缺乏職業人才,職能定位模糊。
二、一對一輔導的特點與機遇
現代教育的主流是以學校為代表的大眾教育形式,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重要環節,一個教師面對多個學生進行教學,提高了教學的效率;但與此同時,因為學生的眾多,學生無法實現與教師實時的無縫溝通,在課堂上學生所能做出的反饋十分有限。而在一對一輔導中,因為溝通的便捷,教師能夠很詳細地了解到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個性化教學;另外,一對一教學中教師有更多的機會來傾聽學生的想法,并且讓學生表達出學到的知識,從而更主動地學習。對學生的傾聽是一對一教學中最大的亮點,也是學校課堂教育所缺乏的。
根據新課改的要求,對中學生的培養教育不僅是文化知識,心理健康方面也是應有之義。多方面的研究表明,學習壓力、人際關系、青春期心理是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中的突出點,同時,在對中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服務需求的調查研究中發現,中學生最希望得到心理健康服務熱點內容包括人際關系、學習問題、校園生活與適應、青春期心理等;中學生希望提供心理健康服務的人員包括同學朋友、父母家人、學校健康專家、學校老師等,而同學朋友是大多數中學生的首選。
一對一的課外輔導的形式使一對一教師比學校教師有更多的機會傾聽學生的想法,也更易與學生形成“亦師亦友”的良好關系,因此一對一教師在中學生心理輔導方面有其獨特的優勢,是為學生進行心理健康輔導的一個機遇。
三、一對一輔導中的心理輔導
“亦師亦友”的身份使一對一教師更容易讓中學生接受到心理輔導,可以更好地顯現出一對一輔導教師特有的價值,為課外輔導行業的發展帶來新的契機。針對中學生出現的心理問題,一對一輔導教師可以在以下四個方面對中學生進行心理輔導。
1. 學習心理
有研究顯示,學習壓力大是中學生心理壓力中最常見的一種形式,學習壓力的產生常常來源于對學習成績的擔心,而由此產生的焦慮情況又會進一步干擾學生的學習,從而形成惡性循環。因此可以采用心理輔導中的“放松療法” “認知療法”讓學生減輕壓力,緩解焦慮。
2. 人際關系
中學生的人際關系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師生關系、同學關系、父母關系。中學生情緒的不穩定性和敏感性使他們在人際關系的處理上出現危機,因此可以采用“合理情緒療法” “認知療法”的心理輔導手段,讓學生形成正確的認知。
3. 青春期心理
對青春期的心理輔導主要以平等對話、知識教育為主,消除神秘感,讓中學生理解自身的生理變化,形成與異往的正確觀念。
4. 生涯規劃
素質教育需要學生形成生涯規劃的概念,幫助中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幫助學生認識自我,樹立人生理想,建立遠大志向。
參考文獻:
[1]付洪秀.中小學課外輔導市場存在的問題及其反思[D].北京:首都師范大學,2014.
關 鍵 詞:音樂教育 音樂治療 音樂心理輔導 身心健康
進入新世紀,規模空前的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展開了,其中也確立了《音樂教育課程標準》。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了音樂教育在基礎教育中的地位和教育價值,并對音樂教育提出了總體要求。第一,從知識和技能方面看,要求掌握基本的音樂知識和技能。第二,從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看,要求培養中學生對生活的積極樂觀態度;培養音樂興趣,樹立終身學習愿望;提高音樂審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培養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音樂教育的這兩大目標從宏觀上確立了我國基礎教育階段音樂教育和課程建設的方向,從微觀上明確了音樂教育和學校音樂教學的指導思想,這對我國基礎音樂教育來說有著深遠的意義。
然而,學校教育中音樂的作用絕不僅僅局限于上述兩點。我們還可以認真學習和研究心理咨詢技術中的“音樂治療”理論,借助于音樂治療的特殊技巧,以“音樂心理輔導”的方式融入于學校教育當中,進一步結合心理學和音樂的相關知識,針對中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易出現的心理問題,從豐富多彩的音樂世界中選取風格各異、以陶冶人的情感為主要特征的音樂作品,幫助學生緩解他們在學習和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壓力和煩惱。
一
中學階段,是學生成長過程中的一個特殊時期。就學習方面而言,中學生在這一時期所承擔的壓力是比較大的。從初中起始的題海遨游,中考階段的一二三模考,高考前期的練兵備戰,到某一個時間段里有可能出現的摸底考試、快慢分班等諸多容易產生心理壓力的階段和過程。其次,還有每個學期的期中、期末考試和接踵而來的班級、年級排名所帶來的壓力。成績優異的學生總是費盡力氣地使自己的成績保持在班級排名的前列,學習一般或較差一些的學生又會擔心考試后自己的班級排名沒有進步。久而久之,部分學生不同程度地產生了焦慮和憂郁的情緒,少數學生又會對考試產生莫名的恐懼感,而畢業班學生的類似情況則更為突出。一些機構的調查結果顯示,中學生覺得自己身心疲憊的學生人數竟占到被調查人數的一半以上,而每晚能保證充足睡眠的學生少之又少,部分學生會有程度不同的失眠困擾。
綜上所述,中學生容易產生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有焦慮、憂郁、身心疲憊和由于學習壓力過大而產生的失眠。解決這些心理問題的方式,一般是通過與學生聊天談心讓他們放松心情,或讓學生參加必要的體育活動等來緩解學習所帶來的壓力。但是,我們也不妨體驗一下音樂——以音樂心理輔導的方式為學生減壓,幫助他們健康成長。
查閱“音樂治療”資料和相關理療案例可以發現,一些我們熟悉或偶有聆聽的音樂作品正在越來越多地顯現著它的另一個重要功能和價值——音樂治療。
1.焦慮和憂郁的緩解
我國古代名醫朱震亨曾經說過:“樂者,亦為藥也。”焦慮和憂郁常常使學生缺乏自信,對學習和生活都會有悲觀消極的態度。對此,在音樂治療中,可選用歡快活潑、起伏明顯、節奏明快清晰、風格明朗秀麗的樂曲。如貝多芬的《G大調小步舞曲》,莫扎特的《浪漫曲》等。實踐證明,這些樂曲對于緩解焦慮憂郁的情緒有著非常好的音樂療效。
2.身心疲勞的緩解
節奏緩慢而韻律安詳的音樂能夠減低人體內具有刺激和興奮作用的激素,聆聽這樣的音樂,可以使人感到輕松舒暢,從而使精神疲勞得到消除。這樣的音樂可以選擇的很多,如《夏日圣地》《藍色多瑙河》《獻給愛麗斯》等。教師適時做出語言引導,使學生的身體和精神逐步得到放松,閉上雙眼平靜地聆聽音樂,以獲得身心的全然釋放。
3.失眠的緩解
這個問題在畢業班的學生身上表現尤為明顯。畢業班的學生白天學習壓力已經很大,如果晚上因精神緊張不能得到很好的休息,學習質量就會受到嚴重影響。由于失眠發生在晚上,音樂理療無法在課堂上進行,故可改由教師選擇樂曲,指導學生在晚修或自習后聆聽。溫柔、流淌的音樂陪伴自己放松入睡,不失為治療失眠的一項有效方法。可以緩解失眠的樂曲有莫扎特的《催眠曲》,門德爾松的《仲夏夜之夢》,德彪西的鋼琴協奏曲《夢》等。
二
學校開展以音樂理療方式為媒介,以增進心理健康為目的的中學生音樂心理輔導是中學音樂教育的一個新領域。此舉,對于緩解學生壓力,撫慰學生情緒,完善學生性格等方面有著積極的作用。同時,音樂心理輔導又可以使學校音樂教學課堂內容得以豐富、延伸,使音樂教育成果得到進一步擴大。因此,深入學習心理咨詢技術中的“音樂治療”理論,積極探討和開展中學生“音樂心理輔導”有不同尋常的意義。
開展音樂心理輔導,教師必須具備一些基本素質,包括:音樂學科知識,教育學和心理學知識。如果要很好地發揮音樂心理輔導的功能作用,教師還應具備以下方面的知識和技能,并積極和其他學校教學主管部門通過以下途徑共同構建中學生音樂心理輔導教程。
1.教師應首先對中學生的心理特點以及易產生的心理問題進行充分調研和分析,并系統地做出歸納和總結。與此同時,學習有關音樂治療方面的基礎理論、基本方法和掌握一定的案例分析和理療實踐知識;進而結合音樂學科知識、教育學和心理學知識,建立與中學生心理特點和現實狀況緊密關聯而又有實質性意義的音樂心理輔導結構體系。
2.學校教學主管部門針對音樂心理輔導工作需求,可以有計劃、有步驟地聘請有關學者、專家到學校傳授知識、指導實踐;適時組織音樂教師外出參加培訓或進行有關方面的考察學習,以達到音樂教學與音樂心理輔導相結合、互輔佐、融會貫通、教學相長的最優化音樂教育效果,構建學生迫切需要的音樂心理輔導之家,為中學生身心健康護航。
3.另一方面,要廣泛開展以中學生心理健康知識和音樂心理輔導為主題的宣傳、宣講活動,使學生了解中學時期年齡階段的生理特點和心理特征,讓學生了解音樂與心理健康的關系,了解音樂可以給予他們的幫助。學生了解了音樂的積極作用就會主動配合教師在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中的心理輔導,使音樂心理輔導更具有實際意義。
三
在學校音樂心理輔導實踐過程中,教師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首先,教師應遵循理論到實踐,實踐完善理論的原則,積極探索音樂心理輔導知識,著力提升音樂心理輔導技能和輔導實踐水平,完善音樂心理輔導實踐性教學條件的建設,防止將音樂心理輔導流于形式,成為有其名、無其實的口號性的一陣風。
其次,教師應該充分重視并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或周末開展豐富多彩的音樂活動,指導學生創建形式多樣的音樂藝術團隊,定期開展以音樂為主題的班會或交流會等,引導學生就音樂與音樂的心理輔導展開討論,各抒己見、求得認同。以使更多的學生喜歡起音樂來,讓他們真正理解并樂于體驗音樂,體驗音樂心理輔導,逐步形成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師生互動的學校音樂心理輔導的基礎和氛圍。
總之,“音樂治療”這一方法在心理咨詢中已經廣泛運用,但運用于中學生的音樂心理輔導還比較少見。而把它和音樂教育結合起來,與課堂教學結合起來的就更少,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從學生的實際心理需求來講,將這種方法應用于中學音樂教育之中是可行的,作為教育者,我們應該給予足夠的重視。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組織編寫.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4) .
[2]鐘啟泉,崔允漷,張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3]高天.音樂治療導論[M].北京:軍事醫學科學出版社,2003.
【關鍵詞】中學生;課外輔導;調查
一、湖南省長沙市中學生課外輔導現狀
查閱相關權威資料,截止2015年年底,長沙市內合法注冊的開設中學生課外輔導的機構超過200家,由于課外輔導行業具有市場大、門檻低、監管難的特點,因此各類沒有注冊的課外輔導機構不計其實,具體數量很難統計。本文選取了岳麓區和芙蓉區的多家中學生課外教輔機構,既有新東方、學大、馬斯特、京翰等知名教輔機構,又包括筆者和同學參加過的私人輔導機構。
根據走訪調查發現,長沙市的中學生課外輔導機構依據規模可以劃分為以下三類:知名課外輔導機構的長沙分校、本地規模較大的課外輔導機構以及沒有正式注冊,由幾個學校在職教師成立的小型培訓班。從教輔教師構成上來看,在職中學教師(占到約24%)、專職教輔人員(占到約43%)以及長沙市內本科和碩士在讀學生(占到約33%)。學歷結構上看,本科以上學歷的教師占絕大多數,專科及以下學歷占少數。從收費上來看,最貴的是在職教師的1對1輔導,收費在每節300-1200元之間,其次是培訓機構和在校教師組織的培訓班,每節課的費用在100-200元左右。價格最低的是在校大學生的上門輔導,每小時40-120元不等。
二、湖南省長沙市中學課外輔導市場的現狀問題
通過對自己參加教輔的經歷和對同學、家長、教輔機構老師的調查發現,經過整理分析,宏觀層面目前長沙市的課外輔導主要有以下問題:
(一)市場規模發展迅猛,但師資力量參差不齊
由于長沙市近幾年經濟發展迅速,家庭收入也增長較快,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投入逐年增長,特別是中學生家長,導致教輔機構如雨后春筍一般發展。據統計,目前在長沙市大小的課外輔導機構達到數千家,僅在東塘一地就超過百家。例如,創辦12年的三味教育,在2016年輔導人次超過到5000,已經建立了六個校區。
在課外輔導需求井噴式增長的趨勢下,課外輔導機構的師資力量也很難跟上。既有經驗豐富的金牌教師,又有經驗不足的新進教師。同時隨著輔導量的不斷增大,輔導老師也時常精力不足,嚴重影響教學質量。
(二)課外輔導招生混亂
通常情況下,電話營銷、老師推薦、宣傳活動和線上廣告是教輔機構招生的主要來源。其中,電話營銷是重要的招生手段,它是由教輔機構通過得到在校高中生的詳細資料,由專門的外呼人員給家長和學生打電話進行宣傳。然而,根據許多學生和家長反映,信息的泄露造成了有時一天甚至接到十幾個咨詢電話,嚴重影響了家長的工作生活和學生的學習,引起其反感。老師推薦也是學生參加教輔的一個主要渠道,在調查過程中,有的同學反映是受到老師的壓力,并不是自愿的基礎上參加教輔培訓。
(三)在校學習質量下降
課外輔導行業的快速發展也給正常的在校學習帶來了負面影響。原本課外輔導的目的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然而把握不好也會帶來諸多的不利之處。一方面,從學生的角度來看,很多學生過分的寄希望于課外輔導,而忽視了在校學習的效率,對課外輔導的過分依賴也影響到了學生在學校學習的積極性。另一方面,一些在校教師沉迷于課外輔導賺錢,從而對本職的教學投入經力不足,影響課堂質量,甚至個別老師為了誘惑學生參與其課下輔導,在課堂上有意保留教學內容。這些都對學生的在校學習造成了不利的影響。
三、對策建議
在當今我國教育資源分配不公、優勢教育資源稀缺、社會競爭更加激烈的背景下,課外教輔行業快速發展,證明了其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同時,為了進一步的完善課外輔導行業,更加充分的發揮其優勢,針對上述問題,提出如下意見。
(一)深化教育體系改革
當前,基礎教育階段還是以應試教育為目的,以“一考定終身”、“一卷試天下”以及“一分定輸贏”為特征的應試教育,倒逼中學生家長和孩子紛紛找“小灶”,進行課外輔導。因此,要徹底解決當今課外教輔行業的諸多問題,最根本的做法就是深化教育體制改革,推行以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為目標的素質教育。
(二)校外輔導機構要加強自身建設
內因在事物發展的過程中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從根本上還是要靠教育輔導機構自身建設做起,誠信經營,完善對教師的培訓和管理制度,拓寬融資渠道,完善教育的設施設備,建立科學的、有針對性的課程設置,著實提高教學水平,保證輔導質量。
(三)充分發揮各方力量,加強社會監督
課外教輔機構要想實現誠信經營,離不開家長、學生、行業和政府的監督。因此,應該建立起公平、開放的評價體系。充分聽取學生、家長的意見和建議,接受行業主管部門的領導和監督,才能充分認識自身的不足之處,加以改進,贏得市場的認同,充分發揮其作用。
(四)提高學校教學質量
學生教育的主要責任還是在學校,課外輔導只能起到輔助作用。因此,學校必須轉變教學觀念,從“傳統的傳播知識”轉變到“培養學習熱情”教學理念。加強師資力量建設,提高教師的工資待遇,讓教師更加安心和專心的進行日常教學工作。
(五)轉變家長教育觀念
家長的教育觀念即家長的教育思想,決定家長的教育態度和教育方法,直接影響家長的教育行為。家長是決定學生參加課外輔導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文化、社會、經濟等各種因素通過家長影響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家長形成對子女教育的緊迫感、焦慮感,形成一定的教育觀念,從而影響家長對課外輔導的認識。學生參加或不參加課外的輔導,家長的教育觀念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是家長的觀念是科學的是合理的,那他就不會在意周圍的環境,會理智地分析是否要給孩子報課外輔導班。
參考文獻
關鍵詞:中學生;自信心;培養
在心理學領域,有關自信的系統研究并不多見。但是近些年來,有關自信心的相關研究已經受到了許多心理學家的重視。這是因為自信心對于一個人的知覺、情感態度、意志力、行為等方面都有著重要的影響。莎士比亞說過:“自信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缺乏自信是失敗的重要原因。有了自信心才能充滿信心去努力實現自己的目標。”近年來,許多國家都把增強學生自信心作為培養目標。有研究發現,自信的個體差異不同程度地影響著競賽、成就、歸因、就業等多種領域內個體的心理和行為。自信心作為重要的人格特質之一,對一個人的心理健康及健全的人格形成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強烈的自信心能使學生在完成任務的全過程中始終保持較強的興趣。因此,要使學生在學習、生活中能認真做好每一件事情,培養樹立他們相應的自信心是必不可少的。
本研究試圖研究影響中學生自信心發展的因素,通過不同的干預力量和干預手段來進行實驗研究,并為中學生自信心的培養提出有效的培養策略。
一、文獻綜述
1.概念界定
(1)中學生
學生一般是指正在學校或者研究機構學習的人。例如,小學生、中學生、大學生、研究生、博士生等。與學生相類似的還有徒弟、弟子等。本課題中的中學生專指在初中階段學習的中學生。
(2)自信心
自信心,又叫自信感,是指個體對自身行為能力與價值的客觀認識和充分自我接納的一種體驗,是一種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質。英語中“confidence”一詞源于拉丁語“confidential”,是指個體信賴自己或自己處境的一種情緒或自覺,感到有把握的狀態。馬斯洛(Maslow)在需要層次理論中指出了自信是自尊需要獲得滿足時產生的一種情感體驗。Coopersmith認為自信是個體做出的、并經常保持的對自己的評價,說明個體在何種程度上認為自己能干、重要和有價值;表達贊許或不贊許的態度,顯現了對自己能力、身份、成就及價值的信心。自信心是對自己的能力與力量所持的一種肯定態度。人們所從事的各種實踐活動,都需要有相應的自信心,才可能實現目標,取得成功。學生的學習也是如此。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自己的學習能力必會表現出或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傾向。自信心是學生成長過程中的精神力量,是促進學生不斷努力、積極向上的動力。本課題中的自信心是指初中階段的學生對自己學習、生活認識與充分估計,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對自己的信息。因此,本質上是學生對自己所具有的能力的一種正確估計與高度自我接納的態度。
(3)培養
培養是運用一定的方法來達到某一種期望的結果。學生自信心培養的方法研究是在運用美國心理學家羅森伯格的自信心量表進行前測,挑選出自信心不足的學生,并分組,分別進行家長干預、教師干預、團體輔導、講座輔導等,讓學生體驗歸屬感,學會正確的歸因,體驗他人的關注等,增強自信心。
2.理論依據
(1)影響自信心的因素
影響自信心發展的因素有很多。在這里,我們主要看看家庭影響、他人影響、成敗歸因等因素如何影響自信心的發展。來自父母的影響有很多方面,如:家長的文化素養、家庭經濟狀況等,但對孩子自信心產生直接影響的是父母。父母對孩子的態度、評價很快被孩子接受,如:“你這樣做很不錯!”“你這個沒用的廢物!”等,都會使學生內化為對自己的評價。但中學生大部分時間在學校,因此,在中學階段,對中學生的影響也來源于教師和朋輩群體力量。有研究表明,中學生對教師的依賴性比較強,教師在學生自信心培養過程中作用明顯。中學生對自我行為的觀察和評價往往是在與他人的對比中進行的。因此,中學生如果能從朋輩群體中獲得正面、肯定的評價或解讀到對自己積極方面的信息,則有助于中學生自信心的培養。
一個人的自信心形成開始于童年時期,但還沒有定型。隨著年齡增加,閱歷加深,學生成功和失敗的體驗必然隨著增多,如:考試進步、比賽沒有獲獎等,其實事情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學生的觀念及對成敗的歸因。對成功事件進行積極歸因,能給人帶來成就感和滿足感,并增強自己的信心。對失敗的事件進行消極歸因,容易使人產生挫敗感、自責,嚴重打擊自信心。因此,通過講座的方式,對中學生進行歸因方面的訓練,會使學生在成功與失敗事件面前寵辱不驚,有利于中學生自信心的培養。
二、研究意義與研究假設
1.研究意義
從研究對象上看,中學時期正是學生生理和心理發育的關鍵時期,是一個人心理沖突和情緒起伏、行為問題的高發階段,特別是自信心相對不足的學生,他們面臨的壓力和挑戰往往不亞于成人。本文通過實驗,檢測家長、教師、團體輔導(朋輩群體)及講座輔導對中學生自信心的影響,一方面可以提高自信心不足的孩子的自信心水平,給這些孩子歸屬感,明白自己并不是孤立無援的;另一方面可以讓教師在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下,關注到全體學生,同時能通過實驗的方式來提出中學生自信心培養的策略,為學校青少年自信心培養提供理論支持及實踐數據支持。
從干預手段來看,本研究讓家長參與到了課題中來,從側面讓家長多關注了孩子,加強了親子間的溝通;其他干預手段也都能有效地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對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有很大的幫助。
2.研究假設
(1)團體輔導組對中學生自信心培養沒有顯著差異。
(2)講座輔導組對中學生自信心培養有顯著差異。
(3)家長干預組對中學生自信心培養有顯著差異。
(4)教師干預組對中學生自信心培養沒有顯著差異。
三、研究方法
1.被試
在新僑中學發放問卷900份。結果回收問卷860份,剔除10份無效問卷,從中篩選了自信心不足的被試80名。
2.研究工具
(1)氣質量表
采用《自信心量表》(Rosenberg Self-Esteem Scale),由美國心理學家羅森伯格(M. Rosenberg)制訂,它是世界上最常用的測量個人自信心的量表。它共有10個測題,用以測量個人對自我感覺的好壞程度。該量表簡單易懂、操作方便、可信度高,適用于中學生。
3.研究程序
(1)采用團體施測,以班級為單位,利用午休的時間,由班主任作為主試。
(2)采用Excel進行數據的錄入,剔除無效問卷,并篩選出自信心不足的被試,被隨機挑選80名被試,分為4組。
(3)對4組自信心不足的被試分別進行家長干預、教師干預、團體輔導(朋輩群體)干預、講座干預。
(4)對80名自信心不足的被試進行后測。
(5)用SPSS進行統計分析。
四、結果與分析
1.中學學生自信心的培養結果
(1)團體輔導組結果
方差不齊性,看第二個Sig=0.000
(2)講座輔導組結果
方差不齊性,看第二個Sig=0.000
(3)家長干預組結果
方差是齊性,sig=0.003
(4)教師干預組結果
Sig=0.000
2.中學生自信心的培養結果討論與分析
(1)團體輔導對中學生自信心培養的影響。
個體的生存與成長是在與他人的交往和相互作用中完成的,中學生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學校。團體輔導借助朋輩群體的力量,讓中學生有一定的團體歸屬感。朋輩群體作為中學生的重要他人,影響著學生的自我評價、自我接納。因此,通過系統的團體輔導,除了同組的中學生的影響,還有教師及一些相關知識的普及、勵志人物的故事等都對學生自信心的提高有莫大的幫助。
(2)講座輔導對中學生自信心培養的影響。
一個人的自信心不是天然形成的。它來源于個體的成功體驗、良好的外界信息以及個體的成敗歸因模式等。在講座中,通過系統地介紹自信心的定義、結構、影響因素等,有助于學生形成科學的認知,并及時調整自我評價機制,從而重新自我接納。
這次實施講座輔導的教師理論知識、實踐經驗豐富,深受學生喜愛,學生可能因為喜歡教師愛上了他的講座,認真學習,內化成自我的知識儲備,并重新悅納自我,建立更高的自信心。
(3)家長干預對中學生自信心培養的影響。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的自信心發展最先起影響作用的是家長。有研究發現,不同的教養方式會導致自我認識偏差。因此,通過家長干預,對中學生有著重要的作用。但在研究假設中,考慮到家長忙于工作、與孩子溝通時間不長等客觀不可控因素,認為家長干預對中學生自信心培養沒有促進作用。但當代的家長大部分文化程度較高,受到正面管教孩子或陪伴孩子等新理念的熏陶,現在通過數據,可以從側面反映出家長對學校的工作十分配合,從某種程度而言,他們是最關心孩子健康成長的角色。
(4)教師干預對中學生自信心培養的影響。
學生的評價一部分來源于成功的體驗,一部分來源于他人對自己的評價。中學生在初中階段心理波動較大,不安全感較強,處于情緒情感的矛盾期,對教師的依賴性比較強,教師在學生自信心培養過程中作用明顯。因此,教師應該要用新的教育教學觀念來指導教育教學活動,深入地了解學生,實行賞識教育,讓學生學會正確地看待自己、評價自己。
五、.結論
(1)團體輔導組對中學生的自信心培養影響顯著。
(2)講座輔導組對中學生的自信心培養影響顯著。
(3)家長干預組對中學生的自信心培養影響顯著。
(4)教師干預組對中學生的自信心培養影響顯著。
參考文獻:
[1]Wylie R C.The Self-concept:Theory and research on selected
topics.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1979:823-828.
[2]Cooppersmith S. The antecedents of Self-esteem. San Francisco:Freeman,1967.
關鍵詞:初中生 心理輔導 策略與途徑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882(2012)10-044-01
一、開展農村初中生心理輔導的背景和必要性
學生進入初中階段后,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習壓力的增強,周圍環境的變化,逐漸產生了心理上的變化。這種變化有積極的和消極的。積極的心理能促進學生走向成功,而消極的心理則嚴重影響著學生的健康成長。重視青少年的心理素質培養,已越來越成為全社會的共識,中學生心理健康素質在整個實施素質教育中已經成為核心素質,開展中學生心理輔導、找尋解決心理輔導有效策略與途徑,是使中學生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和諧發展以及社會適應能力發展的需要,更是學校教育發展的需要。
二、心理輔導實踐活動的原則、內容和方法
學生的心理活動表現在學生學習和生活的各個層面,應從學生在校學習、生活的多個方面、深入開展溝通實踐活動,形成較為系統的教育疏導網絡,形成合力,共同促進心理健康工作的良性循環。
橫向:按學生學習生活的空間,以學習、生活和活動為主線。從教研組、年級組、學科教學、班級管理、學生團隊活動、后勤管理等相關職能部門工作職責和性質的角度,關注學生心理健康,加強心理輔導工作,調整學生不良心理,促進學生自身道德、文化、心理與健康的同步發展。
縱向:根據具體學生群體或個體的心理問題傾向性,加強矯治與疏通。深化部門心理輔導工作的力度,探尋行之有效的心理輔導方法。
三、學生心理輔導有效策略與途徑
第一、從學校課堂教學工作出發,促進和調節學生心理健康
選修心理輔導課程。通過積極主動開設健康教育課程,系統開展心理健康工作,把心理輔導由面向個體的個別輔導與面向全體的團體教育有機結合。通過心理健康的基礎知識學習,讓學生學會認識自我、悅納自我、調控自我、發展自我心理。
在學科教學活動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輔導。各科課堂教學活動,是學生心理品質形成的基本途徑,也是心理健康教學的基本途徑,各種教學活動中都蘊含著豐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各科教師能動地挖掘教學活動中有利于學生心理發展的因素,則能夠盡可能地消除各種不利因素對心理的負面影響。
第二、充分發揮班主任開展心理輔導工作的主力作用,構建和諧奮進的班集體。班集體是學生為學為人,讀書長智健康成長的前沿環境,是孩子成長成材的最重要的場所。實踐證明:班集體具有一種不可替代的教育作用和教育力量,它是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的基礎,是發展學生個性特長和創造才能、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因素,一個良好的班集體對每個學生的健康發展有著巨大的教育作用。
第三、發揮共青團德育處等組織團結教育青年的職能作用,在豐富多樣的團隊活動中,滲透心理輔導。德育與心理咨詢是即有聯系又有區別,但二者之間并不是相互獨立的而是具有互補功能的。真正有效的德育與心育是在二者間的緊密結合中進行的,二者結合得越融洽,其效果愈佳。利用各種團隊活動舉辦專題心理講座、心理主題班會或相關的競賽活動,對學生進行相應的心理輔導,從而提高德育工作的實效性。
第四、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滲透心理輔導。農村初級中學,尤其是布局調整的定點學校,寄宿生大約占了學生總數的50%,除了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時間外,這些學生學習期間的日常生活都在校園里,加強對學生的心理輔導,住宿生是個不可忽視的群體,學校必須重視并做好心理輔導工作以代償因家庭教育環境的缺失而帶來的不足。
1、班主任將心理輔導從教學及活動延伸到生活,從教室延伸到宿舍,全方位關注學生健康,扮好三重角色:扮演好成長向導、心理醫生、愛心“媽媽”的角色。加強與宿舍輔導員的聯系,共同發現和解決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和行為偏差。
2、宿舍管理員的多重角色。
(1)遵循學生年齡特點,協同班級管理育人——領導角色
宿舍是學生生活的基本單位,必須通過一定的工作,使其成為一個有靈魂、講民主、講友愛、講團結、有溫暖的集體,也像班級一樣有著嚴明的組織紀律性和強有力的凝聚力。以培養學生參加和形成自我教育管理為起訖點,開展宿舍管理工作。
(2)重視情感教育在集體中的作用,情感育人——親友角色
在情感上與其溝通交流,在思想教育上講求方法。力爭扮演不同角色去關心、愛護他們。盡可能保持多的情感聯系。以使其視管理員如父母,有話可說有話敢說,能與管理員做朋友。
3、室友的多種角色。比較起單純的同學關系,同桌之情讓人難以忘懷,而室友則更令人難以忘卻,充分利用室友的同學、朋友、兄弟姐妹般的親近關系在宿舍內部建立談心說事機制,讓有良好心理品質的學生去幫助有心理障礙的同學調整心態,宣泄不良情緒,進行正面或側面的教育影響,促進心理健康。
第五、把健康教育輻射到家長,通過家長開展健康教育輔導工作。
在家長中進行重視孩子心理輔導的學習宣傳工作,以及如何開展健康輔導的培訓工作。
(1)學校利用橫幅標語、各種板報、致學生家長一封信、印發學習材料等,讓家長感受學校的人文氛圍及心理輔導活動,強化意識,進而自覺地關心自己和孩子的心理健康狀況,更好配合學校工作。
(2)通過多種形式對家長進行心理輔導專業培訓。
康工作。工作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 學校要高度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二)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全面開展。(三)全社會
關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四)改革師范教育課程設置。
關鍵詞 中學生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
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的生活節奏加快,家庭結構和人際關系的變化,現代人類的心理問題越來越多。而且這一現象在學生身上亦非常嚴重,尤其是中學生。中學生正處于青春期,其身體形態和機能處于一生發展的又一個高峰時期,同時也是人的心理發展的“黃金期”,其智能、性格等各種心理因素均發生一系列質的飛躍,并對其今后的大半生將產生重大的影響。它更是心理發展的“危險期”,急速的發展往往產生心理不平衡,引發各種矛盾和問題,如果處理不當,會導致各種心理問題。
如何加強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呢?根據我們的研究和國內外同行的經驗,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應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 學校要高度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根據調查研究,當前很多學校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還認識不足,傳統的思維決定了主要還是以學科成績分數論成敗,學習的任務主要還是學生考上大學、重點學校,而唯獨很少去關心一下教育的主體——廣大學生,他們內心的感受如何,很少去關心一下他們身心的健康發展,心理健康狀況也越來越令人擔憂。因此,學校領導只有態度鮮明、大張旗鼓地宣傳和支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能極大地推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全面開展,而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當作花瓶,搞務虛工作。
(二)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全面開展
首先是開設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須面向全體,要對全體學生進行發展性心理輔導,把心理教育納入正式活動課程,每學年安排一定的學時,真正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陣地。通過各種形式的主題教育活動,幫助學生解決在身心發展過程中所遇到的各種困惑,教育內容主要包括認識自我與發展自我、正確開展人際交往和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學習適應性、情緒和行為的發展指導、健全的人格、青春期教育、畢業生就業輔導、預防心理疾病等。其內容要在總體把握學生心理素質培養發展方向的前提下,以學生年齡特點為主線,突出心理知識、心理訓練的系統性,有目的、有步驟、分層次,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地對學生進行自我意識、自尊、自信、自我控制、學習適應、記憶力、思維力、科學應試、人際交往、價值觀念等方面的培養。當然不同年齡段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和內容應當有不同的側重點,解決不同的心理問題;教育方式以誘導為主,貼近社會生活和學生實際,突出以學生為中心、以活動為中心、以情景為中心,通過學生的內心體驗,不斷啟發學生自我感知和領悟,提高學生的自我調節的能力,實現學生自我教育的目的;教育的選材要講究科學性、趣味性和可接受性。
其次是開展心理咨詢和心理輔導活動。首先建立心理輔導室,選擇合適的地點,最好這個地點不能太熱鬧也不宜太偏僻,可以在教學樓或圖書館附近。對心理輔導室進行宣傳,由校領導、班主任、心理輔導老師等對心理輔導室的作用進行介紹,說明其工作的“尊重、理解、同感、保密”的八字原則、以及與“思想教育”、“精神病治療”的區別,盡量消除學生的疑惑和神秘感,激發學生好奇和盼望的心理。在心理輔導室里對個別存在心理問題或出現心理障礙的學生,依據一定的心理學理論和標準,主要是使用心理學的手段和方法,作出正確的診斷,以便于及時進行認真、耐心、科學的心理輔導,幫助學生解除心理障礙;發現有嚴重心理疾病的學生,及時轉介到專門的心理治療機構進行治療。
第三、全方位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維護學生的心理健康不僅是心理輔導老師的責任,也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責任,特別是學生管理者和各科教師與學生密切接觸,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有直接影響。學生管理者在管理學生時要以人為本,尊重學生,主動地維護學生的心理健康。學校應經常開展 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促進中學生心理健康。中學的許多課程都包含著豐富多彩的心理健教育內容,教師應積極深入地挖掘,對中學生實施自覺地、有意地影響,達到潤物細無聲之效。比如,歷史課中英雄人物的堅強意志和英雄事跡、語文課文中人物心理的描寫等都會對學生的心理產生積極的影響。因此在各門學科的教學目的中加入心理教育的分節目標,使教育模式由知識教育向素質教育、心理教育轉化。
第四、建立學生心理檔案。有計劃地推行新生入學基本情況調查和心理測試制度。對新生的家庭情況、學習情況、品德情況進行摸底調查。以學年為周期,對學生進行氣質、性格、意志力、人際關系、學習心理等幾個方面的問卷調查,將調查結果存人電腦并進行分析,同時把對學生的個別輔導、咨詢、訓練進行記錄存檔。
第五、刊印校園心理小報。配合心理課的進行,創辦校園心理健康教育刊物,欄目可以包括“專家文萃”、“知識窗”、“心語贈言”、“心理調試”、“個案分析”、“同學心語”等,定期出刊,發放到學校各處室、各年級、各班,向學生和老師傳授心理知識,從而使大家重視心理健康,追求健康心理。
第六、大力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科研工作。認真做好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測試和診斷工作,掌握第一手的材料,為推進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科學依據。從學科教學、班主任工作、心理輔導、心理活動課等方面探索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徑,并對學生主要存在的軀體化、強迫、敵對性、焦慮等方面的心理問題和人際關系緊張、學習所造成的壓力、自我意識方面出現的問題開展課題研究,此外還可以開展良好個性心理品質培養、擇業指導等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工作。
(三)全社會關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光是學校的事情,而是全社會和所有家庭都應該關心的一件大事。人從出生起就緊密地和社會融合在一起,社會是只大染缸,既可以使人奮發向上,也可以使人產生問題。家庭是青少年人生的第一站,父母是青少年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態度觀念、言行舉止和教養方式直接影響著青少年的發展和心理健康水平。社會的不良影響和父母教育的不良方式,常常導致青少年的心理不適應。所以作為學校要把對家長的教育和對社會的宣傳作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部分,要積極開展家庭教育,對家長進行輔導,不斷提高家長教育子女的水平。
(四)改革師范教育課程設置,使未來的中學教師承擔起維護和提高學生心理健康的任務。現代師范教育應有足夠的關于教師心理素質培養的課程,塑造人格健全的跨世紀新型教師。畢業后承擔維護和提高學生心理健康的任務,使其逐漸成為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專職化的主要力量。
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將會直接影響社會的安全穩定發展。我們一定要重視它,使它步入科學化、個性化、普及化和未來化的發展軌道上來。
參考資料:
【關鍵詞】應對;中學生;心理問題
【Abstract】Students who grow up with joy, life's anguish, the pressure of learning, various emotions intertwined with the young heart has become very sensitive and impulsive, they want friendship, desire to understand, thirst for freedom, sometimes too eager to produce a series of easy psychological problems.
【Key words】Respons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problems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章標識碼】B 【文章編號】1326-3587(2011)09-0035-01
11到18歲的年齡段,是中學生身體和心理發育最快的時期,是最充滿激情、浪漫,最有創造力的時期,是從幼稚走向成熟、從依賴走向獨立的過渡時期,這一階段被人們稱為是“騷動的、矛盾的、動蕩的、暴風雨式的時期”。這個時期的中學生伴隨者成長的欣喜、生活的苦惱、學習的壓力,種種感情交織在一起,年輕的心變得十分敏感和沖動,他們渴望友誼、渴望理解、渴望自由,有時太多的渴望容易產生一系列的心理問題。
一、中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有:
1、自卑心理。部分中學生由于成績不好,屢犯錯誤,所以無論在家庭還是學校,他們受到的批評多于表揚、指責多于鼓勵、懲罰多于引導。于是自認為低人一等,變得心灰意懶、自暴自棄、消極頹廢。形成一種“我不如人”的自卑心理。
2、逆反心理。不少中學生由于辨別是非的能力較差,往往不能正確對待家長的一片苦心、老師的批評教育。他們懷疑一切、目空一切,對正面教育作用反面思考,對思想教育、遵章守紀要求消極抵抗。
3、孤獨心理。許多中學生性格孤僻、害怕與人交往,常常覺得自己是茫茫大海上的一葉孤舟,他們不愿投入火熱的生活,卻又抱怨別人不了解自己,不接納自己,常常一個人背著大家獨自活動、寡言少語,把自己封閉在一個狹小的圈子里,一個勁地抱怨別人不理解、不體貼、不關心,于是變得與世隔絕。
4、嫉妒心理一部分學生因漂亮的容貌、優異的成績、優越的家庭條件,受到老師的寵愛,常常會引發另一部分學生的嫉妒之心,在行為上可能會對對方惡意中傷,在極端情況下,有些學生甚至會發生傷害等攻擊性和破壞。
5、懼怕心理。有些中學生懼怕競爭、懼怕掉隊、懼怕父母期望落空、懼怕記憶力突然衰退等,一旦懼怕慣了,往往就會過于膽怯和羞澀,從而產生心理障礙。
6、厭學心理。據調查, 厭學的學生高達50.1 %,其中初二最高,達66.2%。表現為學習動力不足,喪失上進心,學習欲望低下,把學習視為苦差事,上課懶得打開課本,作業不獨立完成,盼望著早點畢業以求解脫,更嚴重者,終日渾渾噩噩,看到課本就頭痛,坐進教室就犯愁,經常遲到、早退、曠課,對老師缺乏感情,最終輟學。
二、中學生心理問題形成的原因
1、家庭的影響。如今父母望子成龍心切,偏重于智力開發,早在學前階段就教孩子學外語、彈鋼琴、學繪畫、背唐詩。過重的壓力 ,繁多的“學業”將孩子天真爛漫、敞開胸懷接受大自然和社會影響的機會全部擠掉,根本不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
2、社會的影響。面對錯綜復雜的社會現狀,是非分辨能力尚不夠成熟的中學生,追求盲目的自由,好以逆反來標榜自己。
3、學校的影響。由于“應試教育”只關心學生的成績,老師常給學生灌輸“學好功課”、“考試升學”的思想,久而久之,學生就認為:只有考出高分數,達到某重點學校的錄取線才是好學生。考試成績、升學檔次成了衡量有沒有出息的標準。因此,學生在考試升學的挫折面前,想到家長或教師的斥責,學生便感到惶恐,感到前途渺茫,有些人甚至選擇了逃避――離家出走,給家庭、學校、社會,也給自己造成了不應有的缺憾。
4、學生自身的原因。中學生正處于生長發育的高峰期,心理發展錯綜復雜,難以正確地評價自己,過于自信、自負。在強烈的表現欲和虛榮心驅使下,故意表現得橫蠻無理,故意與教育者對抗,與教育者的意愿背道而馳。
三、消除中學生心理問題的對策
1、提高教師的心理健康輔導能力。對中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至關重要的。教師有必要全面深入地學習教育心理學,并逐步自覺地運用教育心理學的理論去指導、解決學生中存在的各種錯綜復雜的心理現象。
2、采取各種形式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開設心理輔導課,進行普及心理學常識的教育。因為同齡人通過互相傾訴、互相溝通、共同分憂,極易達到心理疏通的目的。家校聯手開展心理輔導,家校聯手形成的合力,會使心理健康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