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网站-四房播播网站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國際金融市場的特點

國際金融市場的特點精品(七篇)

時間:2023-09-18 17:06:5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國際金融市場的特點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國際金融市場的特點

篇(1)

一、國際金融市場的內涵及作用

國際金融市場是指從事各種國際金融業務往來的場所。它是在國際化生產的條件下建立的,并且隨著國際之間長短期資金借貸和國際貿易逐漸成長起來的,目前,國際金融市場是國際經濟化的重要一部分,對促進國際經濟的良好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

(一)有利于資金的國際化

由于跨國大公司的經營方式是商品銷售隨著企業生產地域的變化而發生轉移,這樣就導致企業需要在世界各國范圍內進行資金調配。國際金融市場可以提供這樣的功能,它能夠有效的提高跨國公司生產、流通中的游離資金的利用程度,為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的良好發展提供先決條件。

(二)促使國際融資的暢通化

由于國際金融市場的獨特優勢,使得其具有國際融資的能力,并且全球各國都可以充分利用和調配這部分閑置的資金,為自己國家的經濟建設所用,久而久之,國際金融市場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一個資金匯集的場所。

二、國際金融市場的類別

(一)按交易種類劃分

根據國際金融市場中交易種類的不同,可以分為期權市場、期貨市場和現貨市場三種。期權市場主要是從事期權的交易;期貨市場的交易類型是股指期貨、利率期貨、貨幣期貨、貴金屬期貨;現貨市場就是做現貨交易的場所。

(二)按借貸期限劃分

通常資金信貸按期限可分為短期資金市場和長期資金市場,其中短期和長期的界限為一年。資金信貸時間在一年以內的交易為短期資金市場;當信貸時間超過一年以上或者證券發行的交易為長期資金市場。

(三)按交易對象劃分

在國際金融市場的交易中,根據交易對象的不同可分為傳統國際金融市場和離岸金融市場。傳統國際金融市場的交易對象是市場所在國的居民與非居民,市場所在國直接對其進行監管;而離岸金融市場的交易對象是市場所在國的非居民之間,任何一個國家的法律制度都不對其金融交易活動進行監管。

三、目前國際金融市場形勢的基本特點

(一)總體形勢相對平穩

近兩年,從歐元區重債國債務問題日趨緩和、以美國為代表的高風險資本價格逐步回調等信號可以看出,目前國際金融市場的整體環境和情緒有一定的改善,處于一個相對穩定的環境中。但是,這些并不能完全證明形勢完好發展,由于世界經濟所處的位置非常復雜并且很多國際政策都存在著多邊形,導致了向好發展的趨勢相對比較薄弱,一個不利的政策信號就有可能引起巨大的波動。

(二)國際資本的流向逆轉

目前,世界經濟增長格局發生了變化,出現了南降北升的局面,主要表現在新興經濟體股市疲軟與發達經濟體,所以國際金融市場也隨之產生變化,其中主要是由于新興經濟體發展放緩和經濟發達國家自主增長力漸強而造成的。因此,隨之而來的就是流通資金將青睞于發達經濟體,從新興經濟體向發達經濟體流動。>

(三)信貸環境結構性分化

由于在世界經濟體資金貨幣政策分化和世界經濟體高速復蘇格局的大形勢驅動下,全世界資金利率發生了嚴重的結構性分化。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新興經濟體和發達經濟體資金結構性分化。一些新興經濟體主要采用資金貨幣量化寬松政策,實施多次降息,其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壓低信貸利率;美聯儲等發達經濟體也表示長期的貨幣量化寬松政策,就算是退出量寬政策,在短時期內的不會提升提高基準利率,以維持國際金融市場中長期利率的穩定。但是,新興經濟體由于受到本幣貶值和通貨膨脹,沒有辦法實現寬松的貨幣政策,只有無奈的被迫加急。第二,發達經濟體長期與短期利率的分化。雖然美聯儲等發達經濟體表示維持長期的貨幣量化寬松政策,就算退出量寬政策,在短時期內的不會提升提高基準利率,但是美聯儲貨幣量化寬松政策退出信號逐步加強,主要表現在中長期信貸利率開始上升回調,法、德等歐元區核心國家國債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美國10年期國債利率已經回調至近幾年的高點。

四、國際金融市場存在的風險分析

國際金融市場風險主要由國際金融投資者主觀預期、投資交易成本、投資者的投機行為和一個國家本身的金融市場狀況等因素引起,這些因素的變化內在地使國際金融市場失去均衡,導致國際金融資本流動變化無常,如果資本流出流入國家沒有防范能力,就極易產生金融風險。國際金融市場的活動一般由外匯交易商和金融投資者充當主體。無論是套利保值還是投機,都是以匯率和利率的預期為基礎。“外匯交易商制訂買賣外匯的決策奠基于他們的匯率預期,而匯率預期又取決于他們對匯率趨勢相關的政治、經濟的掌握。”各交易商和投資者對未來匯率或利率的預期是一個博弈的過程,對匯率和利率預期的差異直接導致國際資本流動的大幅波動。按現代經濟學的觀點,預期均衡是指合理預期和預測。即是對所有現在可得的、與變量的未來發展趨勢有關的信息所做出的預期和預測。只要市場參與者都能根據自己現在所能得到的、與變量的未來發展趨勢有關的信息來進行預測,那么,最終結果必然是與從市場角度得到的信息相一致,達到預期均衡。所以,只要投資者或投機商發現市場的實際情況與他們的合理預期有差異,他們就會改變其定價策略,利用市場差價獲利。各投資者主觀預期的差異可以內生地擴大或縮小資本流動的波動性。

五、國際金融市場發展趨勢的影響因素

世界經濟體的發展不是一成不變的,雖然目前經濟比較平穩,但是它的影響因素頗多,政治、軍事等多方面因素都會嚴重制約世界經濟的增長點,可能會出現不穩定和不平衡的發展趨勢。在這樣世界經濟發展復雜環境的影響下,國際金融市場同樣會隨之調整與波動,因此,國際金融市場的發展主要還是看影響世界經濟的不確定性發展的幾個方面。

(一)美國經濟發展狀況

在全球經濟中,美國經濟占主導地位,美國經濟的發展狀況將極大程度的制約著國際金融發展。目前在整體宏觀經濟環境變化的條件下,美國經濟對國際金融的影響可能有以下幾方面的變化。第一,美元貨幣資金的吸引力正在逐步減弱;第二,美國經濟在世界經濟體系中的主導地位會呈現下降趨勢;第三,國際貨幣資金向美國的流動性會有所削弱。

(二)資金的流動方向

美元雖然處于國際金融貨幣的主導地位,但是隨著美國經濟和美股的變化將影響資金的流動方向,目前已經有國際資金開始從美國流向亞洲和歐洲的種種跡象。但是,由于國際金融經濟受到全球的宏觀經濟調控保障,因此可以有效的控制國際金融風險的發生。

(三)銀行業的發展趨勢

篇(2)

一、國際金融市場的均衡機制

國際金融市場的均衡機制,是在不考慮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等制約因素的情況下,具有相同特征的證券或資產不存在從國際流動中獲利的機會的一種市場穩定性,這時,國際金融市場處于一種靜止平衡的狀態。其形成條件分析如下:

以S表示直接標價法下的即期匯率,F表示遠期匯率,以r、r*分別表示本國貨幣利率與外國貨幣利率(投資收益率)。假設從國內籌措的資金為一單位本國貨幣,從外匯市場上拋出得1/S外國資產,再把1/S外國資產投資于一長期投資項目,一年后可得(1+r*).1/S外幣資產,再到外匯市場上兌換本幣,可得(1+r*).F/S本質幣資產。同樣道理,投資者也可以從國外籌措資金,投資于本國資產,最終可得(1+r).F/S單位外幣,兩種投資操作方式正好相反。資本在國際金融市場中的流動方向取決于兩種投資方式的最后收益率與投資成本的比較。以第一種方式為例說明,

如果(1+r*).F/S>(1+r),即期資本流出,遠期資本流入。

如果(1+r*).F/S<(1+r),即期資本流入,遠期資本流出。

如果(1+r*).F/S>(1+r),投資于本國資產與抵補后的外國資產收益率相等,市場處于均衡狀態。

如果以f表示遠期貼水或升水,即f=(F-S)/S,即F/S=1+f,代入以上三式,經過轉換,得出r+r*f=(F-S)/S。其含義與上三式相同。

從上述分析可知,只要投資的最終收益與資本不一致時,國際金融市場就失去均衡,資本流動就會產生。事實上,在開放經濟條件下,國際資本流動方向和規模是變化莫測的,如果一國的經濟基礎、金融監管手段或金融市場建設等不相適應,就有可能釀成金融風險,并有可能傳染、擴大成國際金融風險。那么,國際金融市場上的均衡是如何被打破并釀成風險的呢?下文將從國際金融市場其本身的內生變量進行分析。

二、國際金融市場的非均衡與金融風險

國際金融市場非均衡主要由國際金融投資者主觀預期、投資交易成本、投資者的投機行為和一個國家本身的金融市場狀況等因素引起,這些因素的變化內在地使國際金融市場失去均衡,導致國際金融資本流動變化無常,如果資本流出流入國家沒有防范能力,就極易產生金融風險。下面是具體分析。

(一)主觀預期機制

國際金融市場的活動一般由外匯交易商和金融投資者充當主體。無論是套利保值還是投機,都是以匯率和利率的預期為基礎。“外匯交易商制訂買賣外匯的決策奠基于他們的匯率預期,而匯率預期又取決于他們對匯率趨勢相關的政治、經濟的掌握。”各交易商和投資者對未來匯率或利率的預期是一個博弈的過程,對匯率和利率預期的差異直接導致國際資本流動的大幅波動。

按現代經濟學的觀點,預期均衡是指合理預期和預測。即是對所有現在可得的、與變量的未來發展趨勢有關的信息所作出的預期和預測。只要市場參與者都能根據自己現在所能得到的、與變量的未來發展趨勢有關的信息來進行預測,那么最終結果必然是與從市場角度得到的信息相一致,達到預期均衡。所以,只要投資者或投機商發現市場的實際情況與他們的合理預期有差異,他們就會改變其定價策略,利用市場差價獲利。各投資者主觀預期的差異可以內生地擴大或縮小資本流動的波動性。

主觀預期對國際金融非均衡性的內生作用可以從兩個角度進行分析。

1.通過對匯率的主觀預期產生預期差異,影響國際金融市場的均衡,是金融風險的一個重要的內生因素

我們知道,“價格大幅度的急劇變化和持續易變性是證券化票據市場的特點,由可以覺察到的有關風險與利潤的變化來驅動投資也是市場的特點。”“當進行匯率是否呈無偏性波動實驗時,有效的匯率預測者能更容易地解釋遠期匯率的情況,同時,也能更容易地判斷呈什么趨勢變動及其左右因素”。在國際貨幣市場中,投資者的未來收益決定于兩國資產之間的有效收益與成本差,而“外國資產的有效收益等于外幣利率加上匯率的預期變化”。如果把遠期匯率F加上預期因素,就是預期未來即期匯率,可以表述為Et+1,那么升水率f=(Et+1-S)/S。對r-r*f=(F-S)/S式兩邊同時減去匯率的預期變化(Et+1-S)/S,得:

r-r*-(Et+1-S)/S[(F-S)/S]-[(Et+1-S)/S]=(F-Et+1)/S……A式

由A式可以看出,投資者必須承擔的風險升水或貼水(F-Et+1)/S,即國內外兩種資產的收益差取決于遠期匯率F與預期未來即期匯率Et+1。遠期匯率成為未來即期匯率的有偏預測指標。假設即期匯率不是按隨機走動方向式運動,那么即期匯率St可以表述為:

St=αSt-1+βSt-2+γZt+δZt-1+U。……B式(Z是某種其他變量,如貨幣存量,α、β、γ、δ是參數,U。是預測隨機誤差)

因為S和Z的過去值在t-1期都是已知的,所以下一個時期的合理預期遠期匯率也根據過去的S和Z值來推測,可以用Et+1St來表示:

Et-1St=αSt-1+βSt-2+γEt-1Zt-1)+δZt-1……C式

現將B式減C式,得到:

St-Et-1St=γ(Zt-Et-1Zt-1)+U。……D式

由此看出,如果風險中立,則D式左邊表示:在t-1期簽訂一個按合理預期遠期匯率(即Et-1St)買進外幣的遠期合同,然后在t期以St交割,并將該外幣即期賣出所得到的收益。這種預期投資收益的大小由預期匯率Et-1St決定。在國際金融市場中也正是這個由預期遠期匯率決定的投資收益決定國際資本的流向和規模,當不同投資者在同一時期的預期大致相同時,這時大量國際資本就將同時流入或流出一國金融市場,增加該國金融市場的動蕩性。

2.對利率的預期影響國際金融市場的均衡

按利率平價理論,利率是國際資本流動的決定因素。“相對的利率在影響金融分配別重要,促使資金從利潤率低的地區或部門流向利潤率高的地區或部門。”按照歐文·費雪提出的費雪方程式r=I+π,名義利率等于實際利率I與預期通貨膨脹率π之和。在國際金融市場中,可以將其分解為本國和外國兩個方程式,分別為r=I+π和r*=I*+π*。

如果國際上的實際利率相同,即r=r*,那么,名義利率r和r*僅因預期的通貨膨脹而有所不同,所以得r-r*=π-π*,與A式合并,得:π-π*-(Et+1-S)/S(F-Et+1)/S……E式

所以,國內外金融資產的收益率差(F-Et+1)/S由預期的通貨膨脹率π-π*、預期未來即期匯率Et+1和即期匯率S共同決定。這種收益率差影響著國際金融市場的有效運行,其波動性成為國際金融風險的一個助長因素。

現實中,當利率和遠期匯率有相同的到期期限時,兩國利率的差距等于遠期升水或貼水。遠期匯率經常被看成是未來即期匯率的市場預測,利率差也大約等于即期匯率的預期變化。因為,一國利率高于他國利率時,預期高利率貨幣會對低利率貨幣貶值。由于各地的有效收益會趨于一致,因此,一國利率高于他國利率的唯一辦法就是預期高利率貨幣貶值,有效收益率r+(F-S)/S要低于觀察到的利率r,因為預期貨幣貶值,即F

另外,主觀預期還有其他方面的表現,但是不是短期、直接的決定因素,而具有長期性。本文不作具體論述。

(二)交易成本機制分析

在國際金融市場中,投資的交易成本是買賣價差。買賣價差由二部分構成:第一是國內借款利率rB,國內投資收益率rL,國外借款利率rB*,國外投資收益率rL*四者之間構成的利率差。第二是外匯買賣價差。投資主體必須考慮利率差和外匯價差,以調整其資金投入方向及投資規模。這種交易成本是國際金融市場非均衡性的一個內生因素。

在rB≠rL≠rB*≠rL*的前提下,國際金融市場的投資有四種方式可供選擇:

1借一單位本幣(美元),投資于外國,再賣出遠期外匯,最終得(1+rL*)。F/S美元,這時報酬率為F/S(1+rL*)-(1+rB),即[(1+rL*)、F-S(1+rB)]/S

2投資者作反向投資,此時報酬率為S(1+rL)-(1+rB*).F/S

3借款于本國而投資于外國,報酬率為rL-rB

4在外國借一定資金,投資于外國,報酬率為rL*-rB*

投資者對四種投資方式進行不同的效益比較,決定資金的投資方向。

以1和2的比較為例進行分析:

第一步,假設銀行外匯買賣價差相同。

有[(1+rL*).F-S(1+rB*)]/SS(1+rL)-(1+RB*).F/S

移項得:[(F-S)/S][(1+rL*)+(1+rB*)][(rL+rB)-(rL*+rB*)]……(1)

第二步,假設投資者同時面臨四種利差和買賣價差構成的交易成本。以Sa、Fa、Sb、Fb分別表示即期外匯和遠期外匯的買價(ask)和賣價(bid)。那么(1)式將轉換為:[Fb-Sa/Sa][(1+rL*)+(1+rB*)/(1+τ)](rL+rB)-(rL*+rB*)/(1+τ),其中τ=(Sa-Sb)/Sb

對其進行變形移項,得:FbSa[(1+rL)+(1+rB)]/[(1+rL*)+(1+rB*)/(1+τ)]……1.a

根據同樣方法對其他五種投資選擇進行比較,得出其余五種結果,分別是:

FbSa[(1+rL)/(1+rL*)]……2.a

FbSa[(1+rL)+(1+rB*)-(1+rL*)]/(1+rB*)……3.a

FbSb[(1+rB)/(1+rB*)]……4.a

FbSa[(1+rB)+(1+rL*)-(1+rB*)]/(1+rL*)……5.a

FbSb[(rL-rB)/(rL*-RB*)]……6.a

投資者可以對上述六種投資結果進行比較,取出最優解,作出投資選擇,從而決定國際金融資金的流向和規模。而且兩種價差引起不同投資方式的效益差別大小直接影響著資金流動的波動及幅度,導致國際金融市場的非均衡。

以S+a,S+b分別表示未來即期市場的外匯買價和賣價,以1.a式作為分析對象,并把它加上預期因素,列括號內容為M。如果S+b>Sa.M,或者S+b>Fa.M,即期資本流出,遠期資本流入。如果S+a>Sb.M或者S+aFb.M,資本流動正好相反。

所以說,不同國家的存貸利率以及外匯的買賣差影響國際資本流動的方向和規模,當兩者產生變動以及投資者對其變動的預期估計產生偏差時,就必然有大規模的不穩定性流動資金,當其波動幅度超過一個國家的經濟承受能力和監管能力時,就有可能醞釀成金融風險。

(三)投機行為分析

國際金融投機主體經常以各種基金的合法身份出現,其資金具體表現為國際游資(HOTMONEY),投機行為的主要目的是利用非正常的投機手段,獲得正常投資收益以外的資本利益。當投機基金非常龐大,達到對特定的匯市形成和匯率趨勢基本控制的程度時,投機行為就會給金融市場產生直接沖擊,導致一國金融市場風險的產生。

投機行為的基本特征是,市場參與者在預測到經濟政策或諸如匯率和利率等經濟變量不能維持時,突然進行大幅度的資產重組,“投機性沖擊是在市場預測經濟政策不一致時所作出的理性反應”,“不一定要將投機性沖擊視為市場的反常行為,相反,它被看作是競爭性市場在預測到經濟政策的不連續性后的典型反應”。投資者的大幅度資產重組還有其他原因,典型的有二種:第一,投資者為避免損失,在即期市場上賣出外匯;第二,投機者為獲取利潤,在遠期市場中賣出外匯的空頭頭寸。

在投機活動的形成過程中,存在下列因果關系:基本經濟因素的錯位程度、收支衡的頻率和嚴重性引起資本流量的增加,資本流量的增中引起投機活動量的增加。伴隨著資本流量的增長,外匯需求規模擴大,不穩定性出現增強,發生動蕩的事件的可能性也會增加。如果外匯具有作為一種理想資產的特征的話,那么,隨著外匯價格越來越大的波動,從中投機的機會也將增加,只要投機主體存在,就會引起投機活動量的增加。

投機活動量對國際金融市場產生三個效應:第一,投機活動量的上升直接導致外匯需求規模和不穩定性的上升,金融動蕩增加;第二,投機活動量的增加造成匯率沒有穩定點或者基本走勢不能獨立于投機影響的狀態;第三,金融機構在外匯交易活動中的投機行為大大增加。與傳統銀行業務獲利性減少相聯系,投機活動量的增加使金融機構的外匯業務重點越來越傾向于貨幣投機,隨此重心的轉移,外匯市場的任何波動更有可能引起投機性的買進和賣出,使金融市場的波動更加復雜化。

(四)市場因素

1.信息傳遞與預期因素

首先,信息制約了市場主體對匯率、利率或其他金融變量的預期。勞倫斯·科普蘭認為,國際金融市場的特殊信息,即是出乎意料之外的“新聞”,市場主體對新聞作出預測性反應。如果市場是有效的,那么,即期匯率St=-ρ(t-1)+ft+1+η(1+ε)-1.Σβk.(EtZt+k-Et-1Zt+k),(0<ρ<1,ε>0)。

由此可以看出,即期匯率由前一時期的遠期匯率ft+1、目前到期的遠期合同在當時簽訂確定的風險報酬-ρ(t-1)和關于對基本因素的所有未來值(即“新聞”因素的影響)三個部分組成。“新聞”作為市場主體預期之外偶然出現的事情而導致的隨機誤差因素,包括內生影響因素,如利率、通貨膨脹等,也包括外生影響因素如政府宣告、地震等偶然因素。科普蘭認為,基本變量中使人吃驚的成分能否解釋匯率波動的百分比,取決于我們觀察到的每周、每月或者季度資料,也取決于我們選擇的貨幣和觀察到的其他因素。“新聞”事件對匯率的影響有一定范圍,“外匯市場對市場的反應不是取決于這些信息是‘好’還是‘壞’,而是取決于這些信息比預期是‘更好’還是‘更壞’,預期到的信息已包括在現在的市場匯率之中,匯率只對未預料的信息作出反應。”比如,當政府公布貨幣供給、貿易差額等統計數字之后,市場匯率的變化并不取決于這些數字本身的大小,而是取決于這些統計數字與人們預期之間的差額,只有這種“新聞”才會影響匯率的變化。

其次,“新聞”信息的滯后是金融風險的一個內生因素。“滯后”是指新聞變量的發生日期和實際公布日期之間缺乏同步性,市場主體不能對其資產進行合理的組合調整,導致滯后摩擦成本。這一點決定于國際金融市場中的投資主體對信息的反應靈敏度。

再次,信息約束還表現在市場的進入障礙。美國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奧德和威斯等認為:由于市場上信息不完全,有一部分投資者有可能被排除在金融市場之外。他們以國內信貸市場為例加以證明。假設有A和B兩組投資者,其投資預期收益為Ra和Rb,由于A組的工作特點或銀行掌握信息不完全,在銀行看來,對A組進行貸款的預期收益Ea相對于Ra來說大打折扣。相反,銀行對B組熟悉,而且B組的工作穩當,風險較小,因而在銀行家眼中,對B組的貸款預期收益Eb有可能高于Rb。相對于B組而言,A組投資者可能被排除在借貸市場之外。國際金融市場,特別是在占重大比例的國際信貸市場中也存在、甚至更為嚴重的信息不充分問題,嚴重影響了國際借貸資本的流向和規模,加強了國際金融市場的不平衡性,容易引起國際金融市場的波動。

2.金融市場的流動性不足和交易約束

首先,金融市場的流動性不足表現為金融投資主體的非完全自由交易。例如,在遠期市場交易中,客戶必須交納一定的保證金,以保證遠期市場交易人履行承諾。這筆保證金將使交易人承擔機會成本,因為它不能被用來投資以取得收益。這種機會成本有礙于國際金融市場的正常運行。正如勞倫斯·科普蘭說:“國際貨幣市場均衡必須有充足的套利資金作為條件,換句話說,某個或更多的套利者可以利用自由資金以驅使相應的比率達到均衡”。版權所有

其次,金融市場的流動性不足表現為金融工具的短缺。金融資產單一化使國際金融投資者無法達到分散風險的目的,一旦遇到風吹草動,加上主觀預期,資產無法在國內金融工具之間進行轉移,這時只有大規模地逃離本國市場,從而誘發金融風險。

金融市場的流動性越不足,金融資產轉換的成本就越高。在國際金融市場中,只有匯率預測貶值的幅度更大才能抵消金融資產的轉換成本,一旦在流動性不足的市場上售出大量金融資產,就會因供求關系導致市場價格下降,從而使國際金融市場嚴重失衡。例如1994年的印度尼西亞,外國投資者大約擁有上市股票的30%,占有交易量的70%以上,在這種情況下,投資者失去信心,就出現了因流動性不足而找不到買主的現象,需要進行金融資產轉換的投資者面臨嚴重的“租金”分割,使其預期變得更壞。

3.金融市場壟斷的存在有害于國際金融市場的運行

金融市場的壟斷者往往擁有更充裕的信息和資金以及高明的投資或投機技術,操縱市場價格,獲取壟斷利潤。在當前的國際外匯市場中,集中與壟斷現象相當明顯。根據英格蘭銀行1995年10月的一份調查,在倫敦外匯交易市場上,銀行間的交易集中在少數大銀行之間,前20家銀行控制了整個倫敦匯市交易量的68%。金融市場主體的集中與壟斷,人為操縱市場的行為,勢必增加匯市的波動,醞釀金融市場的風險。

三、結論

根據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第一,加入WTO,金融國際化是必然的選擇,但是完全開放一國的資本市場要有一個過程,這里是指國際收支的資本項目實行自由化。原因在于我國金融市場在交易制度和監管體制上還不完善,市場信息傳遞不暢、金融工具短缺,投機操縱行為等非法現象還比較嚴重,在此情況下,對幾萬億美元的巨額國際游資“開綠燈”,無異于“引狼入室”。東南亞國家為我們提供了教訓,在準備不充分的情況下,過早地開放了國內資本市場,加上金融市場管理混亂,為投機者提供了大量的條件和機會。世界銀行經濟顧問穆斯地塔法·納布利說得好:“一個國家應該尋求國內金融體系及資本帳戶的自由化,但進行這些改革的時機選擇和次序安排對于最大限度地減少危機和風險是關鍵。”

篇(3)

一、 國際金融市場的均衡機制

國際金融市場的均衡機制,是在不考慮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等制約因素的情況下,具有相同特征的證券或資產不存在從國際流動中獲利的機會的一種市場穩定性,這時,國際金融市場處于一種靜止平衡的狀態。其形成條件分析如下:

以S表示直接標價法下的即期匯率,F表示遠期匯率,以r、r*分別表示本國貨幣利率與外國貨幣利率(投資收益率)。假設從國內籌措的資金為一單位本國貨幣,從外匯市場上拋出得1/S外國資產,再把1/S外國資產投資于一長期投資項目,一年后可得(1+r*).1/S外幣資產,再到外匯市場上兌換本幣,可得(1+r*).F/S本質幣資產。同樣道理,投資者也可以從國外籌措資金,投資于本國資產,最終可得(1+r).F/S單位外幣,兩種投資操作方式正好相反。資本在國際金融市場中的流動方向取決于兩種投資方式的最后收益率與投資成本的比較。以第一種方式為例說明,

如果(1+r*).F/S>(1+r),即期資本流出,遠期資本流入。

如果(1+r*).F/S<(1+r),即期資本流入,遠期資本流出。

如果(1+r*).F/S>(1+r),投資于本國資產與抵補后的外國資產收益率相等,市場處于均衡狀態。

如果以f表示遠期貼水或升水,即f=(F-S)/S,即F/S=1+f,代入以上三式,經過轉換,得出r+r* f=(F-S)/S。其含義與上三式相同。

從上述分析可知,只要投資的最終收益與資本不一致時,國際金融市場就失去均衡,資本流動就會產生。事實上,在開放經濟條件下,國際資本流動方向和規模是變化莫測的,如果一國的經濟基礎、金融監管手段或金融市場建設等不相適應,就有可能釀成金融風險,并有可能傳染、擴大成國際金融風險。那么,國際金融市場上的均衡是如何被打破并釀成風險的呢?下文將從國際金融市場其本身的內生變量進行分析。

二、 國際金融市場的非均衡與金融風險

國際金融市場非均衡主要由國際金融投資者主觀預期、投資交易成本、投資者的投機行為和一個國家本身的金融市場狀況等因素引起,這些因素的變化內在地使國際金融市場失去均衡,導致國際金融資本流動變化無常,如果資本流出流入國家沒有防范能力,就極易產生金融風險。下面是具體分析。

(一) 主觀預期機制

國際金融市場的活動一般由外匯交易商和金融投資者充當主體。無論是套利保值還是投機,都是以匯率和利率的預期為基礎。“外匯交易商制訂買賣外匯的決策奠基于他們的匯率預期,而匯率預期又取決于他們對匯率趨勢相關的政治、經濟的掌握。”各交易商和投資者對未來匯率或利率的預期是一個博弈的過程,對匯率和利率預期的差異直接導致國際資本流動的大幅波動。

按現代經濟學的觀點,預期均衡是指合理預期和預測。即是對所有現在可得的、與變量的未來發展趨勢有關的信息所作出的預期和預測。只要市場參與者都能根據自己現在所能得到的、與變量的未來發展趨勢有關的信息來進行預測,那么最終結果必然是與從市場角度得到的信息相一致,達到預期均衡。所以,只要投資者或投機商發現市場的實際情況與他們的合理預期有差異,他們就會改變其定價策略,利用市場差價獲利。各投資者主觀預期的差異可以內生地擴大或縮小資本流動的波動性。

主觀預期對國際金融非均衡性的內生作用可以從兩個角度進行分析。

1.通過對匯率的主觀預期產生預期差異,影響國際金融市場的均衡,是金融風險的一個重要的內生因素

我們知道,“價格大幅度的急劇變化和持續易變性是證券化票據市場的特點,由可以覺察到的有關風險與利潤的變化來驅動投資也是市場的特點。”“當進行匯率是否呈無偏性波動實驗時,有效的匯率預測者能更容易地解釋遠期匯率的情況,同時,也能更容易地判斷呈什么趨勢變動及其左右因素”。在國際貨幣市場中,投資者的未來收益決定于兩國資產之間的有效收益與成本差,而“外國資產的有效收益等于外幣利率加上匯率的預期變化”。如果把遠期匯率F加上預期因素,就是預期未來即期匯率,可以表述為Et+1,那么升水率f=(Et+1-S)/S。對r-r* f=(F-S)/S式兩邊同時減去匯率的預期變化(Et+1-S)/S,得: r-r*-(Et+1-S)/S [(F-S)/S]-[(Et+1-S)/S]=(F-Et+1)/S…… A式

由A式可以看出,投資者必須承擔的風險升水或貼水(F-Et+1)/S,即國內外兩種資產的收益差取決于遠期匯率F與預期未來即期匯率Et+1。遠期匯率成為未來即期匯率的有偏預測指標。假設即期匯率不是按隨機走動方向式運動,那么即期匯率St可以表述為:

St=αSt-1+βSt-2+γZt+δZt-1+U。…… B式 (Z是某種其他變量,如貨幣存量,α、β、γ、δ是參數,U。是預測隨機誤差)

因為S和Z的過去值在t-1期都是已知的,所以下一個時期的合理預期遠期匯率也根據過去的S和Z值來推測,可以用Et+1St來表示:

Et-1St=αSt-1+βSt-2+γEt-1Zt-1)+δZt-1…… C式

現將B式減C式,得到:

St-Et-1St=γ(Zt-Et-1Zt-1)+U。…… D式

由此看出,如果風險中立,則D式左邊表示:在t-1期簽訂一個按合理預期遠期匯率(即Et-1St)買進外幣的遠期合同,然后在t期以St交割,并將該外幣即期賣出所得到的收益。這種預期投資收益的大小由預期匯率Et-1St決定。在國際金融市場中也正是這個由預期遠期匯率決定的投資收益決定國際資本的流向和規模,當不同投資者在同一時期的預期大致相同時,這時大量國際資本就將同時流入或流出一國金融市場,增加該國金融市場的動蕩性。

2.對利率的預期影響國際金融市場的均衡

按利率平價理論,利率是國際資本流動的決定因素。“相對的利率在影響金融分配別重要,促使資金從利潤率低的地區或部門流向利潤率高的地區或部門。”按照歐文·費雪提出的費雪方程式r=I+π,名義利率等于實際利率I與預期通貨膨脹率π之和。在國際金融市場中,可以將其分解為本國和外國兩個方程式,分別為r=I+π和r*=I*+π*。

如果國際上的實際利率相同,即r=r*,那么,名義利率r和r*僅因預期的通貨膨脹而有所不同,所以得r-r*=π-π*,與A式合并,得: π-π*-(Et+1-S)/S (F-Et+1)/S…… E式

所以,國內外金融資產的收益率差(F-Et+1)/S由預期的通貨膨脹率π-π*、預期未來即期匯率Et+1和即期匯率S共同決定。這種收益率差影響著國際金融市場的有效運行,其波動性成為國際金融風險的一個助長因素。

現實中,當利率和遠期匯率有相同的到期期限時,兩國利率的差距等于遠期升水或貼水。遠期匯率經常被看成是未來即期匯率的市場預測,利率差也大約等于即期匯率的預期變化。因為,一國利率高于他國利率時,預期高利率貨幣會對低利率貨幣貶值。由于各地的有效收益會趨于一致,因此,一國利率高于他國利率的唯一辦法就是預期高利率貨幣貶值,有效收益率r+(F-S)/S要低于觀察到的利率r,因為預期貨幣貶值,即F

另外,主觀預期還有其他方面的表現,但是不是短期、直接的決定因素,而具有長期性。本文不作具體論述。

(二) 交易成本機制分析

在國際金

融市場中,投資的交易成本是買賣價差。買賣價差由二部分構成:第一是國內借款利率rB,國內投資收益率rL,國外借款利率rB*,國外投資收益率rL*四者之間構成的利率差。第二是外匯買賣價差。投資主體必須考慮利率差和外匯價差,以調整其資金投入方向及投資規模。這種交易成本是國際金融市場非均衡性的一個內生因素。 在rB≠rL≠rB*≠rL*的前提下,國際金融市場的投資有四種方式可供選擇:

1借一單位本幣(美元),投資于外國,再賣出遠期外匯,最終得(1+rL*)。F/S美元,這時報酬率為 F/S(1+rL*)-(1+rB), 即[(1+rL*)、F-S(1+rB)]/S

2投資者作反向投資,此時報酬率為 S(1+rL)-(1+rB*).F/S

3借款于本國而投資于外國,報酬率為rL-rB

4在外國借一定資金,投資于外國,報酬率為rL*-rB*

投資者對四種投資方式進行不同的效益比較,決定資金的投資方向。

以1和2的比較為例進行分析:

第一步,假設銀行外匯買賣價差相同。 有[(1+rL*).F-S(1+rB*)]/S S(1+rL)-(1+RB*).F/S

移項得: [(F-S)/S][(1+rL*)+(1+rB*)] [(rL+rB)-(rL*+rB*)]……(1)

第二步,假設投資者同時面臨四種利差和買賣價差構成的交易成本。以Sa、Fa、Sb、Fb分別表示即期外匯和遠期外匯的買價(-ask)和賣價(bid)。那么(1)式將轉換為: [Fb-Sa/Sa][(1+rL*)+(1+rB*)/(1+τ)] (rL+rB)-(rL*+rB*)/(1+τ),其中τ=(Sa-Sb)/Sb

對其進行變形移項,得: Fb Sa[(1+rL)+(1+rB)]/[(1+rL*)+(1+rB*)/(1+τ)]……1.a ?

根據同樣方法對其他五種投資選擇進行比較,得出其余五種結果,分別是:

篇(4)

【關鍵詞】國際金融;非金融專業;教學內容

《國際金融》作為研究貨幣資本在國際間流通與運動規律的一門理論與實務緊密結合的課程,其內容豐富而深刻,既要沿襲傳統的理論,又要根據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不斷地進行調整和充實。然而,目前人們對國際金融課程教學研究的重點仍放在金融專業方面,對非金融專業的探討關注不夠,這不適應當前所倡導的學科交叉和培養復合型人才的需要。本文通過比較我校國際金融課程在兩類專業所處地位的不同,指出非金融專業國際金融課程應講授的教學內容的重點。

一、國際金融課程在金融專業和非金融專業所處地位的比較

金融專業與非金融專業由于在學科體系、課程設置等方面的不同,決定二者在國際金融課程教學內容的選擇上有所不同。為此,通過對我校金融專業和非金融專業的培養方案和實際教學狀況,對國際金融課程在這兩類專業所處地位的現狀進行分析。

(一)課程所處的專業地位不同

在我校,《國際金融》在金融專業中屬于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學時設置54學時。在非金融專業中,《國際金融》一般作為專業必修或選修課,學時多為32學時。顯然,國際金融課程在非金融專業中所處的地位相對靠后,學時設置相對較少,因此教學內容的選擇必然將有所不同。

(二)專業特色和培養目標不同

從本科人才培養方案來看,金融專業的特色相對偏重于理論方面,不僅要求學生掌握本專業的基礎理論,而且要對專業課程內在聯系有較好的把握,專業性較強,就業導向更趨向于金融領域,而非金融專業相對偏重基礎知識和實務應用,就業面較寬,就業導向更趨向于廣大企業。因此,金融專業和非金融專業各自的專業特色和培養目標的不同,決定了國際金融課程的教學內容上必須有所側重,不能照搬照套。

(三)前開課程和后續課程不同

在金融專業中,國際金融的前開課程一般有西方經濟學、貨幣金融學、會計學、統計學、金融學概論、計量經濟學等,后續課程包括公司金融、金融市場學、金融工程學、財務報表分析、商業銀行經營學、證券投資學、保險學等,金融課程體系完整,學時充足。而在非金融專業中,金融相關課程設置較少,主要有貨幣銀行學、證券投資學、保險學等,而且課時有限,不具備金融專業完整的金融課程體系。

通過上述比較來看,非金融專業國際金融課程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都不能簡單照搬金融專業的模式,應能體現非金融專業特點。

二、非金融專業國際金融課程教學內容的安排

從知識結構上看,《國際金融》的研究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有關國際收支方面的問題。例如國民收入賬戶、國際收支平衡表的三大賬戶及其編制;國際收支口徑及探求改善國際收支的各種理論等。二是匯率方面的問題。主要涉及匯率相關概念、理論、管制及我國外匯管理體制的演變及改革、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的方向等內容。三是國際金融市場及國際資本流動問題。四是內外均衡的政策搭配問題。五是國際貨幣體系、國際貨幣危機等方面的問題。從一門課程的研究體系和內容來看,對任何專業來說沒有什么不同,但授課內容應有所側重。對于非金融專業來講,國際金融課程教學內容的安排如下:

(一)國際金融基礎知識

對非金融專業來說,由于開設的金融相關課程較少,對金融知識的學習缺乏系統性和連貫性,在國際金融課程內容的理解往往存在不足,因此,教學課時的1/3多應放在基礎知識的講授中。包括國際收支、外匯儲備、外匯匯率、外匯交易、國際金融市場等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內容。這是整個國際金融課程的基礎,在這部分教學中要注意把握基本概念的內涵。特別是對于國際收支的定義與匯率的基本概念要講解清楚,對于直接標價法、間接標價法下買入與賣出匯率的表示要通過例題來分析,學會正確判斷和運用。

(二)國際金融理論

國際金融理論包括國際收支的調節理論、匯率決定理論、開放經濟的均衡和調控理論、國際儲備理論、國際貨幣合作理論、債務危機和貨幣危機理論。由于課時的有限性,國際金融理論的重點放在國際收支調節理論和傳統的匯率決定理論的學習上,并結合我國國際收支和匯率問題來理解。對于其他國際金融理論學習,通過現實中發生事件如歐盟貨幣領域的合作、英鎊危機、東南亞金融危機、美國次貸危機等,引導學生去了解和把握。

(三)國際金融制度與政策

包括外匯管制和貨幣自由兌換、匯率制度的選擇、外匯市場干預、金融政策的國際協調、國際貨幣體系、區域國際貨幣一體化、國際金融組織等內容。在這部分教學過程中,重點放在國際貨幣體系、國際金融組織等內容的學習,對于其他的內容,一是引導學生關注我國的金融制度和政策,更好地與我國的實際相結合,以利于對中國現實經濟問題的分析和研究。二是為學生提供閱讀資料,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四)國際金融市場

包括外匯市場、國際貨幣市場、國際資本市場和歐洲貨幣市場等。由于本部分中的外匯市場、國際貨幣市場、國際資本市場的基礎知識在貨幣銀行學課程中已經學習,所以重點放在歐洲貨幣市場的學習上。再者如今金融市場的交易量伴隨金融衍生產品的迅猛發展而急劇擴大,同時也加大了交易的風險,從而導致了金融資產的極大損失。因此對國際金融市場的創新金融產品也是學習的重點,讓學生了解金融衍生品的“雙刃”作用。

(五)國際金融實務

包括外匯交易、外匯風險管理等。由于非金融專業與金融專業在專業特色和人才培養目標的不同,非金融專業更偏重于實務應用,因此,國際金融實務是國際金融課程內容的重點。學習內容應突出各種外匯交易方式和各種外匯風險管理手段的應用,有條件的可以帶領學生進行外匯模擬交易,將使學生真正感受外匯市場匯率變化帶來的損失和收益,并形成風險控制理念。

在上述內容的教學過程中,應注意教學內容體系應與時俱進。國際金融課程教師應將國際金融的教學置身于與世界金融體系接軌的國際化教學之中,密切關注國際金融業發展的前沿動態,不斷充實最新資訊,力爭最大限度地使教學內容具有較強的時效性。其次,加強國際金融課程的實用性,這對于非金融專業的學生來說尤其重要。

參考文獻:

[1]沈軍.國際金融教學內容體系研究[J].金融教學與研究,2009(02).

篇(5)

【摘 要】 本文分析解讀了不同類型國際金融中心的特點以及形成原因,借鑒國際經驗,結合西安當地實情,提出西安建設國際金融中心應采用先“分離型”后“一體型”的構想,探索出一條適應西安地方特色的國際金融中心新模式。

【關鍵詞】 國際金融中心;模式;一體型;分離型

國際金融市場是指資金在國際間進行流動或金融產品在國際間進行買賣和交換的場所。

一、國際金融市場的分類

1、根據業務對象、營運特點、境外貨幣的來源和貸放重點的不同,國際金融市場可以分為功能中心、名義中心、基金中心和收放中心四種類型

(1) 功能中心。主要指集中大量外資銀行和金融機構從事存儲、貸放、投資和融資業務的區域或城市。功能中心又可以分為一體型中心和分離型中心兩類。

一體型中心是指內外投融資業務混合在一起,居民和非居民均可以同時參與金融市場。該類中心的主要特點是:①金融中心內的所有居民都可以在金融市場上從事各種貨幣的存款和貸款業務; ②國家取消了外匯管制, 在岸金融業務和離岸金融業務成為一體;③金融中心內同時開展離岸業務和在岸業務的銀行,可以將亮相業務并帳處理。該類離岸金融中心的產生一般伴隨著離岸金融業務的形成而產生,由于對在岸金融業務和離岸金融業務沒有明確的區分,該類金融中心的金融業務自由經營,境內市場對境外完全開放。該類內外一體型中心要求所在地的金融建設基礎較強、金融管理水平比較高,必須具備成熟發達的金融體制,政府具有成熟的調控機制和強大的市場干預能力以便應對外來流動資本對當地市場的沖擊。倫敦和香港是就是該類型國際金融中心的典型代表之一。

分離型中心是指限制外資銀行和金融機構與居民往來,僅允許非居民參與離岸金融業務。該類中心的主要特點是:①只有金融中心的非居民參與離岸金融業務;②管理當局對非居民參與離岸金融中心內的交易給予稅收上的優惠,對境外流入的資金不執行國內的稅制、利率以及存款準備金等制度;③該類中心要求進入離岸金融中心的金融機構須開設專門的離岸業務帳戶,離岸金融業務須在此專門帳戶內交易。該類離岸金融中心采取內外分離的辦法,能起到嚴密防范金融風險的效果。紐約、東京和新加坡是典型的分離型國際金融中心。

(2)名義中心。又稱“避稅港型離岸金融中心”,純粹是記載金融交易的場所,這些中心不從事具體的金融業務,只從事借貸投資業務的注冊或轉賬等事物性手續。為了適應保密性和逃避稅收及金融監管,諸多跨國金融機構,在無監管或免稅的城市設立了“空殼”分支機構或“紙銀行”,這些城市一般都是風景優美的海島或港口、政局穩定、稅收優惠、無金融管制,成本費用較低,可以規避銀行利潤稅和營業稅。開曼、巴哈馬、巴林等一些島國是典型的名義國際金融中心。

(3)基金中心。基金中心是指吸收國際游資,然后貸放給本地區的資金需求者的金融中心。新加坡就是典型的亞洲美元市場。

(4)收放中心。收放中心是指將本地區多余的境外貨幣籌集起來,然后貸放給全球各地的資金需求者的金融中心。巴林就是將中東地區富裕的石油美元集中起來貸給其他地區。

2、按照經濟和金融之間的相對關系來區分為成熟型和趕超型金融中心

(1)成熟型金融中心,又稱“自然模式的國際金融中心”。它是指金融是伴隨著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自發產生的,它是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金融繁榮的產物。一般來說,老牌工業國家的金融中心都是具有相對豐富的經濟、金融經驗以及較強的國際影響力的“成熟型國際金融中心”。比較典型的代表是美國紐約和英國倫敦。自工業革命開始,英國的工業不斷強大,全球貿易日漸繁榮,促使倫敦的金融業日趨完善和發達,英鎊霸權使倫敦成為世界結算和交易重心。

(2)趕超型金融中心,又稱“政策推動型國際金融中心”。是指在經濟尚未發展到一定程度就開始推動金融發展,金融反作用于經濟的國際金融中心。

新加坡和日本就是典型的趕超型金融中心。以新加坡為例,新加坡政府在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后,正式出臺了建設“世界級金融中心”的藍圖。新加坡政府對國際金融中心發展確定的目標帶有強烈的政府色彩。為實現這一偉大藍圖,新加坡政府在金融管理局內部成立了專職促進金融業發展的“金融促進廳”。同時還成立了金融業發展咨詢委員會,該委員會由時任新加坡副總理兼金融管理局局長的李顯龍負責,由銀行家、咨詢顧問以及政府官員組成,該委員會以實現“世界級金融中心”的藍圖作為目標,由政府和市場專業人士合作規劃,首先充分吸收意見,然后由政府成立專門的工作組,針對金融領域提出具體設計,最后由金融管理局與市場專業人士合作的相關部門共同推進執行。

2007年金融危機中,新加坡政府通過干預和指導國際金融中心的成功做法,掀起了全球各國政府仿效新加坡通過國家政策指導和干預提前建設國際金融中心來提高本國經濟實力及金融地位的風潮。新加坡的成功也表明,穩定的市場運行機制以及成功的政府引導兩者之間并不具備絕對的矛盾。

二、西安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的模式選擇

1、西安應選擇先“分離型”后“一體型”的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模式

根據國際金融中心發展的一般規律來看,一體型國際金融中心主要是不同國家投資者之間的資本融通,它要求市場所在國必須具備豐厚的資本儲備以備資本輸出。而分離型離岸金融市場,由于兩頭都在外,對市場所在地的經濟實力和水平要求不高。只要該國具備足夠安全開放的環境、國際化的政府以及健全的法律制度,世界上任一地區,均有可能成為國際金融中心。這就打破了國際金融中心的經典模式,即國際金融中心必須依附于世界商業中心和取資于國內資本供應。

綜上所述,西安地處內陸城市,經濟發展落后,資金缺乏,金融業整體規模較小,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可采取“分離型”模式,吸引跨國銀行來西安設立分支機構經營離岸業務,從而建成內外分離型國際金融中心。分離型國際金融中心可以使一國發展國際金融中心不受本國或地區經濟的約束,并促使當地金融業盡快學習國外金融業成熟的管理理念、加快業務創新,提升當地金融業業務水平的捷徑。

由于分離型國際金融中心交易中使用的是外幣,因此,必須依仗外幣發行國的綜合國力,而本國政府無須考慮穩定幣值乃至于幣種國際化的問題,這大大加快了其建設的速度,降低了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的難度。但分離型國際金融中心的興衰受所依附外幣發行國經濟發展的制約。正如美元的繁榮必然伴隨新加坡的繁榮,美元的衰弱必然伴隨新加坡市場蕭條,除非新加坡選擇了另外一種外幣,依附于另一國家。

因此西安國際金融中心在建設初期選擇分離型國際金融中心的模式,待人民幣實現國際化、西部地區經濟實力足夠強大,“新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構想真正落實并見效之后,可以將西安國際金融中心由“分離型”向“一體型”轉化,交易貨幣以人民幣為主,以歐亞大陸上“新絲綢之路經濟帶”主要國家的貨幣為輔的多幣種交易的區域性國際金融中心。

2、西安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應采取“趕超型”模式

國際經驗表明,國際金融中心的繁榮和發展能夠為一國帶來顯著的經濟效益。、如引進外資、增加就業、促進國際貿易、投資和經濟發展等多方面的貢獻。由政府主導的國際金融中心的建設可以大大縮短金融中心的形成時間。我國的上海、深圳、天津、北京等城市紛紛提出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的設想,各地方政府已經付諸行動。西安作為內陸城市,應該借助國家“新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構想、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西安綜合保稅區等一系列政策優勢和契機,由政府主導,出臺一系列的優惠措施和完善的金融法規,推動西安國際金融中心的發展,借西安國際金融中心的繁榮,助推西安乃至大關中經濟帶的發展。

不同地區的國際金融中心都是在特定的歷史環境和經濟、政治背景下形成的。西安作為一個初步探索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的城市,國際金融中心的建設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應遵循循序漸進的方式,并根據未來國內外經濟環境的變化來不斷修正西安國際金融中心的功能和定位,最終將西安建設成為橫跨歐亞大陸的區域性國際金融中心。

【參考文獻】

[1] 嚴晨.不同類型國際金融中心建設中的國家角色比較[J].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013(7).

[2] 劉遠志.廈門離岸金融市場研究[J].海峽法學.2012(9).

[3] 李蓓.借鑒新加坡經驗創建濱海新區成為北方的離岸金融中心[J].特區經濟.2006(12).

篇(6)

我認為,在國際金融法律領域,有許多方面都要做跟蹤研究,但是目前首要跟蹤研究的問題有兩個:一是跟蹤研究國際金融交易與國家經濟安全的關系;二是國際金融交易高科技化對經濟發展和法律規則的影響。

一、跟蹤研究國際金融交易與國家經濟安全的關系問題

我們要跟蹤研究當今國際金融交易與法律監控的目的,不單是一個“匯率”、“利率”或“市場監控規則”、或“合同法”,或“國際私法”等的金融與法律等技術問題,更重要的是表現為一個國家中央銀行與民間跨國金融機構的關系,還表現為一個國家經濟安全和政治穩定與國際金融交易的關系。因為金融交易的目的雖然是為了盈利,但是,交易的方式上分為“敵意”的交易和“善意”的交易。在交易金額不大的時候,“敵意”性質的交易的破壞性不大,但是,當交易數額大到一定程度時,它對一國的經濟的破壞作用是相當大的,破壞后果不亞于戰爭,可見,金融交易與國家經濟的安全是密切關聯性。

國際金融交易與法律監控的研究,從一個國家的經濟安全的角度來觀察,其必要性可以從最近的亞洲金融危機來得到印證。1997年9月,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迪爾在香港舉行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年會上發表了演說,題為“亞洲的機遇”(注:《金錢與夢想》俞岱曦等著,中國文史出版社。)。他在演說中指出:貨幣買賣是沒有必要的,是不事生產力和不道德的,是應該禁止的,并使之成為非法。我們不需要貨幣交易。他還說,“買賣貨幣用于支付國家貿易是正常的,但將貨幣單純作為商品來買賣則是不可以接受的。國際上貨幣買賣的交易額比商品與服務貿易額多了20倍,但有關交易既沒有創造就業機會也沒有讓一般老百姓享用到什么產品或服務,真正獲利的只是外匯炒家,他們一年的平均回報率高達35%.而且,無論指數升降,這些足以通過巨額買賣影響匯率的炒家都是穩操勝券,而他是通過使窮人變得更窮而獲取盈利的。”馬哈迪爾總理說“最近外匯投機者對馬來西亞貨幣的打擊使我們的經濟倒退了10年,這是對馬來西亞市場的。”最后,馬哈迪爾總理說“民選政府有權控管市場,因為如果做得不好,選民將會讓政府下臺。但是,他們卻沒有辦法趕走外來的金融炒家”。

反對馬哈蒂爾的看法的是國際金融家,美國的喬治?索羅斯,他在同一個會上也發表了演說。他認為最近幾年來,世界上金融全球化的趨勢正在加速,資本流動使各個國家的匯率、利率和各種證券價格密切關聯,國際金融市場的不穩定,有時興盛,有時衰退,使國際資本流動變得聲名狼藉。所以,國際資本市場的特征變得越來越制度化,但是市場本身需要的是更大的彈性。他還說,“我受到馬哈蒂爾的各種偽造的令人討厭的譴責,我成為他掩蓋自己缺點的替罪者,他在給國內聽眾表演。如果他和他的思想容易受到馬來西亞國內獨立傳媒的懲罰,他就不可能逃脫掉。和世界其他地方一樣,信息自由再嚴也是必不可少的。”(注:《金錢與夢想》俞岱曦等著,中國文史出版社。)

一個是國家總理,另一個是國際金融商人,兩人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年會上的公然對立發言,并且互相指責,在國際金融界的會議中還從未出現過。從前國家與個人的經濟實力怎能夠抗衡?但是,從1992年開始,直到前不久,亞洲幾個國家的中央銀行都被一些國際民間金融機構在市場上給擊敗了,致使國際民間金融機構的實力超過了亞洲一些國家的中央銀行。

在國際金融交易中,亞洲的一些國家的中央銀行被民間金融機構擊敗的情況,應該引起亞洲有關國家政府的極大關注,因為,中央銀行如果對本國的貨幣幣值失控,對本國的貨幣與外幣的匯率失控,對金融市場的積極干預不起任何作用的話,這個國家所面臨的就不僅僅是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而且該國中央銀行和政府還面臨著政治危機,該國的安全就遇到了威脅,因為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將下降,對政府抱怨的情緒可能化為不滿的抗議行動。所以,這些國家政府對國際金融市場上的交易與監管,不僅僅是一個金融問題,不僅僅是社會道德的問題,更重要的是關系國際政治和國家安全的大問題。因為,一些國家的若干民間金融機構所聚集的金融資產比一個國家的中央銀行還多,在國際金融市場交易中,國家的中央銀行反倒不是他們的對手,中央銀行與之較量,一旦失守,這個國家的經濟就要倒退,政局也會不穩。

在亞洲,一些國家政府和他們的中央銀行在國際金融市場上對本國的貨幣進行保衛戰的時候,他們的目的是為了維護本國的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至于大幅度下降,是為了維護本國人民的經濟利益。一些國家在這場貨幣幣值保衛戰中雖然失敗了,但是他們進行的仍然是正義之戰,是道德之戰。而對于一些國際民間金融機構在亞洲金融市場上的投機作法,正象馬哈迪爾總理所說,“這些億萬富翁其實并不需要更多的金錢,但他們卻僅僅因為不愿看到發展中國家的繁榮而進行極不道德的破壞。”從受害的亞洲國家人民的角度來看,國際金融投機者所做的投機結果,使亞洲國家的人民受到了失業痛苦,生活水平下降。最近,一些報紙上還刊載了韓國的個別婦女開始出賣自己的腎臟器官來維持家庭生活的消息。這些足以證明,國際金融投機者的作法是不道德的,是帶有敵意的交易。概言之,國際金融交易既關系到國家民族的利益,也關系到國家的經濟安全。我國的金融市場,在這場亞洲金融危機中沒有受到直接的沖擊,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所進行的港幣保衛戰也獲得了成功。從國內的情況來看,國內資本市場由于沒有對外開放,國內外匯的資本賬戶也處于關閉狀態,不允許外資在我國的外匯資本賬戶兌換。我國也不允許外資以外匯形式直接在我國的證券市場中買賣。正是依靠對國內金融市場的法律保護,在這次的亞洲金融危機中,我國才免受襲擊,這是基本層面的原因。當然,我國的經濟狀況也比亞洲發生危機的國家好得多。例如,我國的外債結構比較合理,人民幣幣值比較穩定,外匯儲備數額比較大,經濟過熱情況已經得到控制等,這些屬于技術層面的原因。

我們需要跟蹤研究國際金融交易領域如何集中大規模的資金,如何進行各種復雜的組合交易,如何避免交易風險,如何利用計算機和軟件對交易進行分析,如何組織大規模的交易戰役和幣值保衛戰役等。然而,國內目前沒有這類的試驗場所,缺乏這方面的專門人才,理論研究也不夠,這對將來我國金融市場進一步對外開放是不利的。作為政府主管部門對市場的監控,必須建立在研究市場與精通市場運作基礎之上,我們制定的法律與規則,也應基于這一基礎。我國在這方面的交易市場,目前雖然還沒有開放,但是我們的研究不能沒有,研究的課題主要是跟蹤,要象當年科技上搞“863”計劃那樣,在金融領域的跟蹤研究也要搞“863”計劃,為將來我國金融市場進一步開放做好準備。

在我們搞跟蹤世界金融發展研究的同時,還要研究金融市場將來開放時,我國民族金融市場的特點是什么?我們的優勢、劣勢在哪里?得失是什么?“失去的只是鎖鏈,得到的將是自由”嗎?這不僅僅是一個金融交易技術性的問題,還是一個國家的經濟安全的大問題。在考慮這個問題時,有兩個基本點必須注意:一是,我國是一個大國,有12億多的人口,沒有任何其他國家能夠養活得起我國這么多老百姓,沒有其他任何人能夠解決我國人民吃飯、穿衣、交通與住房等基本問題,只有立足于我們自己,所以,我國的金融交易格局,無論如何發展都必須堅持獨立自主,堅持我們的民族性;二是,我國正因為是一個大國,對世界上的事必須有我們自己的看法,讓世界聽到中國人的聲音。我國對世界貿易與金融規則的制定也應該參與。應該看到,當今世界貿易與金融規則的形成,都是將我國排除在外而制定的。從發達國家的角度來看,我國的經濟還不夠發達,金融市場對外開放的程度還不夠,貿易上還有關稅壁壘等等,從而將我國參與制定規則的機會排除在外。但是,從我國的角度來看,缺少我國參與制定的規則,就不能說得上具有世界性。當今世界貿易與金融市場正在向著多極化方向發展,我國應該向世界表達我們對國際貿易與金融等問題上的看法。隨著我國的經濟發展,我國一定要參與世界貿易與金融規則的制定,沒有代表發展中國家的我國參與制定的規則,很難是合理的,在全世界上決大多數發展中國家也不可能行得通的。為了使我國的經濟與金融進入世界圈,我國不但要有強大的民族工業,要有強大的民族高科技產業,還要有強大的民族金融產業。所以,從現在起我國就要加強國際金融交易與市場監控的跟蹤以及法律上的研究,分析它消化它,將來才能使用它與發展它。

二、要跟蹤研究國際金融交易的高科技化問題

我們要跟蹤研究的另一個問題是,高科技在國際金融交易中的廣泛運用,對國際金融運作產生的巨大影響,以及金融高科技化之后對傳統經濟和法律產生的挑戰。

最近幾年,國際金融領域發生了至少兩項較大的變化:一是高科技在國際金融領域得到了最迅速地運用,即大型國際金融公司在采用高科技方面的投資,幾乎超過國際大型藥品公司在R§D的投資數額。所以,大型金融機構在全球信息的掌握、分析處理的能力上,可以同國家中央銀行與財政部相媲美;二是大型國際金融機構集中化程度越來越高。它們之間不斷合并,從大型變成超大型,從超大型變成巨型,再變成超巨型的國際金融機構。合并后的金融公司可以調動的資本金額也越來越大,已經大到以千億美元為單位來計算資產的程度,這個水平超過普通國家的中央銀行和財政部集資的水平。因此,它們可以稱為“超級巨型國際金融機構”。金融機構不斷集中的原因之一是金融技術革命的推動力,因為金融高技術投資是巨大的,兩家大銀行投資相同的高科技是一種浪費,要想避免重復投資的最簡便方法就是兩家銀行合二為一。

由于高科技在金融領域里的廣泛深入的運用,特別是超高速度電子計算機的信息處理技術、網絡信息交換技術、貨幣電子數據化技術等,使金融市場的格局與交易方式將發生革命性的變化。交易活動將變得更加活躍,規模更大,速度更快、時間更長,高技術運用于衍生金融工具領域,使數以百計的衍生金融產品出現于市場上。金融產品的契約交易表達的金額遠遠超過人類實際物質生產的價值20倍,甚至25倍之多。

早在許多年前,美國紐約的11家大銀行共同承擔了銀行間的支付清算系統,每天用電子轉移的資金超過萬億美元,這個數額超過美國全國所需的貨幣總額,在所有的交易行業中,用電子結算的占85%,用支票結算的占13%,用現金結算的僅占1%多一點(注:《金錢傳》(美)泰德?克羅福德著,段敏等譯,珠海出版社1997年9月,第275頁。)。相比之下,我國的結算系統中支票還占相當大的比重,現金在居民消費中占的比例更大。

在美國有2.6億人口,卻發行了10億張信用卡,75%以上的美國家庭有VISA卡或MASTER卡,或兩張兼有。我國有12億人口,現有信用卡8000多萬張,相當于臺灣地區的信用卡數量。1914年美國的一些商店和加油站開始使用這種小卡片,1947年鐵路和航空公司開始使用信用卡;1950年美國的進餐者俱樂部發行同今天一樣的新式信用卡;1951年美國的富蘭克林國民銀行發行了銀行信用卡。美國今天的信用卡都是銀行發行的,最大的信用卡銀行是花旗銀行。第二大的信用卡銀行是MBNA銀行(注:作者對MBNA銀行總部的考察資料。)。它們兩家銀行的信用卡覆蓋了美國市場的80%,其他數以千計的中小型信用卡銀行分享剩下的20%的市場。美國人使用信用卡所表明的不僅是消費觀念的轉變,更重要的是電子高科技在金融領域運用的廣泛程度與深入程度。相比之下,我國的信用卡發行相當分散,都是小規模的經營,效益不高,在國際上也沒有競爭力。

支票轉帳結算在美國也是采用了高科技手段,美國每天銀行轉賬結算的支票大約有20億張,如果用人工來處理是不可想象的,都是采用機器自動處理的。美國也沒有支票掛失的法律規定了,因為電子印鑒和密碼,使支票丟失也不會損失客戶賬上的金錢。高速度和大規模的電子計算機的使用,就連使用信用卡時要核對簽名也不像以前那樣重視了。時下,美國客戶的信用卡丟失,只要給銀行掛一個電話就行了。

在今天,計算機和網絡通訊在金融領域的運用,使金融業正在變成一個金融數據處理行業。銀行和證券交易公司使用的計算機的數量是最多的,檔次與質量都是最好的,軟件也是最昂貴的軟件之一,而且計算機與軟件更新的速度也是最快的行業之一,金融機構在這方面的投資越來越大。由于競爭的壓力,客戶的成本只能越來越低,所以金融機構只能從擴大市場規模上來降低成本了。

篇(7)

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不斷提升,人民幣國際化問題越來越成為國際金融領域的一個重要議題,這即是我國綜合國力發展進入新階段的體現,也是中國在國際事務中謀求更多發展空間、在國際金融領域獲得更多發言權的重要反映。不可否認,人民幣國際化是對當前國際貨幣體系即“美元體制”的挑戰,也是對國內現有金融體系的巨大考驗,對人民幣國際化問題的深入研究具有極為重要的理論及現實意義。當前,國內學者已經對人民幣國際化的目標、路徑、成本收益、阻力和風險等問題進行了充分探討,成果豐碩。本文試圖換一個角度,從金融霸權和貨幣金融權能的視角來認識人民幣國際化的實質及可能遭遇的風險。

二、貨幣金融權能的涵義及其形成的理論基礎

(一)貨幣金融權能的涵義所謂貨幣金融權能(MoneyandFinancialhe-gemony),是基于貨幣發行、金融市場運行而產生的對貨幣流通、信用釋放及衍生金融系統的控制力。貨幣金融權能一方面是政府職能的體現,是國家金融的重要構成部分,政府通過貨幣政策、宏觀調控政策對貨幣流動和信用釋放進行控制;另一方面表現為以金融機構、金融寡頭為主體的金融市場對貨幣政策、金融政策運行的駕馭力和影響力。貨幣金融權能可分為政府貨幣金融權能與市場貨幣金融權能。在嚴格政府監管的環境中,政府貨幣金融權能對金融市場有著重要的駕馭力和影響力。金融市場往往是政府管理社會的附屬品,社會資源調配始終在政府計劃控制中。然而,隨著金融市場開放及金融監管放松,政府貨幣金融權能和市場貨幣金融權能往往相生相克、對立而存在。在現代金融體系中,一國政府貨幣金融權能會受到來自金融寡頭和他國貨幣金融權能的挑戰,強勢貨幣金融權能能夠超越而發揮作用。在學術研究中,對于這種超越而發揮作用的貨幣金融權能往往被斥為“金融霸權”,即一國貨幣金融權能利用其在經濟、軍事和政治上的優勢,在國際貨幣體系中居于主導地位,并將自己的意志、規則和原則強行在整個系統中推行,獲得霸權利潤的行為。[1]貨幣金融權能是“金融霸權”的基礎,“金融霸權”是貨幣金融權能的終極定義,同時也是國際社會強勢國家的“標簽”。應該看到,貨幣金融權能是任何一個國家金融生態環境中所存在的基本屬性,反映了政府、市場對貨幣政策和金融運行的影響力和控制力。

(二)貨幣金融權能形成的理論基礎1.貨幣非中性理論早期的貨幣金融理論秉承貨幣中性理論,即貨幣是覆蓋在實物經濟上的“面紗”,不會影響產出和就業。基于這一理論,任何積極的貨幣管理都是多余和不必要的。瑞典學派經濟學創始人魏克賽爾首先摒棄了“貨幣中性理論”,他認為應賦予政府一定的貨幣金融權能,采取一定的貨幣政策,消除貨幣對經濟的不利影響。[2]20世紀30年代,凱恩斯的《貨幣論》探討了貨幣管理對失業問題的積極影響,他認為貨幣決定利率,利率決定投資,政府有目的的調節經濟能夠推動就業和國民收入增長。凱恩斯理論成為現代貨幣金融理論的基礎,也為政府發揮其在貨幣金融領域中的主導作用提供了理論依據。20世紀80年代,市場原教旨主義興起,放棄金融監管和金融自由化成為西方經濟社會的主流,在有效市場學說和自由市場效率論的影響下,西方社會金融產業進入了一個高速發展期。由金融產業而催生出的“泡沫”成為數次金融危機的導火索,如1982年的國際銀行危機、1989~1994年的儲蓄和貸款危機、1997~1998年的亞洲經濟危機及2007~2008年來勢更猛的金融“海嘯”。上述金融震蕩驗證了貨幣非中性理論,說明市場貨幣金融權能對實體經濟有著深刻的影響,失控的市場貨幣金融權能是金融海嘯爆發的重要誘因,也是政府貨幣金融權能弱化的重要表征。2.金融市場非均衡及金融監管理論市場原教旨主義者認為金融市場可以自我調節,市場波動終會趨于均衡。然而,現實世界中金融市場發展是非均衡的。在每一次金融危機中,政府會采取一定的貨幣或財政手段對經濟進行保護,這些措施強化了信貸作為融資手段的主導趨勢,形成了金融市場會自動調節的錯誤觀念,進而推動信貸不斷膨脹,直至無法維持而爆裂。防火墻因取消監管而拆除,局部風險如“多米諾骨牌”效應觸發全局系統危機。2007年的金融危機昭示政府貨幣金融權能不僅不能輕言放棄,還需要在特定經濟環境中有所加強。金融監管部門應承擔起防止泡沫變得過大的責任。3.國際金融體系中的多極理論在國際金融體系中,金融霸權的單極理論和國際合作的多級理論始終存在。在國際貨幣關系中,由于缺少一個自上而下的“中央權威”,使得國際貨幣關系具有“無政府”特征,金融霸權可以有效維持國際金融秩序,霸權的存在并不意味著合作不存在,相反,國際間的合作也依賴霸權國家的持續存在。在布雷頓森林體系中,美國作為“全球貨幣供應者”享有金融霸權,但同時也離不開國際合作,歐洲和日本便支持盯住美元制度。“霸權需要其他國家的合作來執行國際規則,霸權和合作是“相互共生的關系”。

三、國際金融體系中貨幣金融權能的確立和影響

(一)貨幣金融權能強勢地位的確立與政治、經濟和軍事實力相關聯在貨幣金融歷史上,政治、經濟和軍事實力對貨幣金融權能的擴張有重要影響。經過兩次世界大戰,美國憑借其中立國及戰略物資重要供給國的地位,伴隨著其國民生產總值的提高,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債權國和經濟實力雄厚的國家,美元地位也隨之上升。二戰后,在美國主導下的布雷頓森林體系首次以國際協議形式建立了美元同黃金實行雙掛鉤的國際貨幣體系,美元成為國際貨幣體系中的基礎貨幣,具有其他貨幣無法比擬的流動性和高度的信用。1973年的美元危機終結了布雷頓森林體系,美元與黃金脫鉤意味著美元真正成為了國際信用貨幣。強勢的貨幣金融權能成為一個國家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的反映。美元作為世界性的信用貨幣,能夠在尋求本國利益的基礎上選擇強勢或弱勢的美元政策。

(二)國際金融體系中“金融霸權”崛起和他國貨幣金融權能“削弱”相伴生經濟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在國際范圍內改變了產業分工和不同國家產業結構的比例關系;發展中國家出口導向型的產業結構與強勢美元形成“錨定”關系,盡管有利于這些國家的出口增長,但同時也削弱了其自身的貨幣金融權能,使其不得不被動地承受美元對本幣的匯率波動帶來的經濟沖擊。這些發展中國家匯率不能及時根據宏觀經濟基本面進行調整,其貨幣往往成為國際游資攻擊的對象,進而威脅一國貨幣政策的穩定性和連續性。國際金融體系中強勢貨幣金融權能表現為“超”特點,深刻影響著“金融霸權”國家的貨幣政策和匯率政策。1985年的“廣場協議”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集團對發展中國家和地區進行“匯率操縱”的識別都顯現出這一影響。在國際貨幣體系中,貨幣金融權能呈現出中心通貨穩定、通貨失控的風險。利用國家的通貨作為國際儲備,構成了世界貨幣體系中“降低內在穩定性的因素”。這種被稱之為“特里芬兩難”的國際貨幣秩序在某種程度上強化了中心國家的貨幣金融權能,使得中心國家的貨幣金融權能具有“超”特征。邊緣國家主動或被動放棄其自身的貨幣金融權能成為強勢貨幣的“附庸”。因此,發展中國家的貨幣金融權能承擔著與強勢貨幣不對稱關系而帶來的金融沖擊。金融危機是對各個國家貨幣金融權能的一次次調整,其調整的形式表現為與強勢貨幣的“脫鉤”。然而,隨著金融“海嘯”的退潮和經濟秩序重回正常軌道,這些國家的貨幣或明或暗的重回盯住美元的匯率制度。

(三)各類金融資本是市場貨幣金融權能擴張的基礎金融自由化后,大量涌入金融領域的金融資本成為市場貨幣金融權能不斷擴張的基礎。其中各種類型機構投資者成為國際金融市場發展的重要推動力。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統計,21世紀初,活躍在全球金融市場上的金融資本已達7.2萬億美元以上,相當于全球國民生產總值的20%。在美國有1萬個投資基金擁有4萬億美元資產,近3000家套利基金擁有4000億美元資產。1973年,國際外匯交易額是物質產品總量的6倍;當前的外匯交易已相當于世界進出口總價值的60倍。在每天約1.5萬億美元的外匯交易中,除了少部分與貿易和投資有關外,大多是與實體經濟生產和交易無關的投機易。[8]通過金融創新,各種衍生金融合約交易快速發展,到2009年底,未到期場內衍生金融合約的余額達到數十萬億美元,金融交易僅僅是“數字游戲”,與實體經濟嚴重脫節。在金融資本及信貸資金的作用下,整個金融市場呈現“倒三角形”,即大量資本向“三角形”的上端聚集,與實體經濟日益擴大的“資本規模差異”為下一次金融危機埋下“伏筆”。

(四)不同國家政府貨幣金融權能之間的合作和博弈貨幣金融權能是一國經濟實體的反映,隨著國家間實力對比的變化,不同國家貨幣金融權能必然存在著一番博弈和斗爭。以金融霸權為核心的國際貨幣體系不可能長久維持不變,隨著不同國家自身經濟實力相對變化必然會帶來國際貨幣體系的變化。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崩潰在某種程度上說明了國際合作是有限度的。[9]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以后,國際貨幣體系向浮動利率轉變,隨之而來的是信用擴張和美元負債泛濫,金融危機的頻率和規模明顯擴大。[10]在此背景下,不同國家貨幣金融權能的合作和博弈就變得尤為重要,通過國家間的協商和合作,推動具有公共產品屬性的“國際貨幣體系”制度的供給是國際金融體系存在的重要基礎。毋庸置疑,在國際間貨幣金融體系合作中,不同國家貨幣金融權能的大小決定了其在國際金融秩序中的“話語權”。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國際分工的展開,在國際金融領域之間的合作和對話日益緊密。在金融資本跨國界流動時,對各個國家來說,最大挑戰是如何發揮其自身貨幣金融權能的作用,并和他國貨幣金融權能相協調。即要顧及“金融霸權”在區域經濟中的影響;也要充分協調其他經濟發展規模、速度不同的國家的利益,在國際金融領域的集權和分權中尋求平衡。基于金融開放條件下的強勢貨幣和相對封閉的實體國家之間的貨幣金融權能存在嚴重的不對等位勢。攜金融話語權的強勢國家對貨幣金融權能處于弱勢國家的沖擊必然會引發強烈的反彈和爭斗。

四、政府貨幣金融權能與市場金融權能的博弈關系

(一)政府的貨幣金融權能決定了金融市場運行的基本面政府的鑄幣權是貨幣經濟和金融市場的基石。通過貨幣政策和金融政策的調整,政府擴張其貨幣金融權能,有效調動和控制資源抵御外部沖擊對金融系統的影響,維護一國金融的安全和穩定。政府貨幣政策和金融政策主要表現為貨幣投放量的控制、信貸政策的調整和外匯市場的控制與調節,其總體目標是維護一國經濟的穩定和增長。保持物價穩定、經濟平穩增長和一定就業率是一國政府制定貨幣政策的重要目的。存款準備金率調節、公開市場操作和利率政策調整是一國政府的主要貨幣政策手段。在現實中,匯率的變化還會受到來自國內財政赤字壓力、國際收支不平衡等因素的影響。此外,政府在國際金融體系中更大的作用是基于經濟和軍事實力同其他國家的斡旋與合作、參與國際金融領域“游戲規則”的制定、成為國際金融組織的發起國和參與國、保護本國國際金融的基本權益及為本國貨幣金融權能在國際金融領域的釋放“保駕護航”。

(二)市場金融權能對政府貨幣金融權能的影響1.金融市場運行的巨大空間弱化了政府貨幣金融權能20世紀80年代,“新自由主義”理念在西方社會興起,解除政府管制、金融自由化風潮和金融資本在西方經濟社會中占據了主導作用。由于巨額利潤的吸引,大量社會資本注入金融業,推動金融市場的蓬勃發展。據統計,1995~2005年,美國金融資產占GDP的比重從303%上升到了405%。在新自由主義理念的引導下,大量金融產品和衍生金融產品被創造出來并推向市場;借助信貸資金進行金融投資成為金融市場的常態,由此而帶來巨大的金融資產“泡沫”及同時膨脹的債務規模。金融市場運行的巨大規模和空間弱化了政府貨幣金融權能,使得政府金融市場調控能力相對弱小;相反,以市場為主導的金融寡頭在某種程度上充當了貨幣金融的調節者,倒逼一國政府貨幣金融政策的調整。1970年的英鎊危機、2007年的泰銖危機無不是對沖基金在高比例信貸資金作用下和英國政府、泰國政府進行的一場“貨幣戰爭”。在某種程度上,這兩次貨幣危機都體現了貨幣金融權能在政府和市場之間的博弈。2.跨國界的資本流動倒逼一國政府貨幣金融權能的釋放在經濟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背景下,世界經濟貿易進入一體化的進程,各國金融管制放松使得金融資本跨國界流動規模和范圍以史無前例的速度增長。籌資者可以在不同金融市場間進行選擇,以較低成本獲得資金來源;而投資者也可以在不同市場間尋求獲得高收益的機會。跨國界的資本流動使得處于封閉狀態下的金融生態環境變得異常復雜;由于封閉狀態而形成的“利潤洼地”驅使金融資本不斷“沖破”金融管制的“藩籬”;發展中國家的貨幣金融權能受到極大挑戰,跨國界的資本流動倒逼發展中國家貨幣金融權能的釋放。當一國貨幣金融權能置于開放條件,就意味著這個國家部分政府貨幣金融權能要讓渡給金融資本和金融寡頭,有關貨幣、匯率和利率的調控權無法完全掌控在政府手中,金融資本的來去自由威脅到一國政府貨幣金融權能的實施。龐大的資金流動可以在短時間內破壞資金平衡,影響發展中國家金融系統及利率、匯率的穩定性。1995年,流向發展中國家和轉型國家的私人資本總額增長20%,達2110億美元,幾乎等于全球資本流動的凈增加額,其中完全由發達國家私人金融機構直接控制的(包括銀行貸款和證券資本流動)占總資本流動的60%。[11]3.金融危機最終表現為貨幣金融權能的失控在傳統經濟社會中,金融市場運行主要依賴于銀行信貸,影響是有限和局部的;而隨著金融創新業務的不斷涌現,衍生金融工具不斷放大市場貨幣金融權能。20世紀80年代以后,金融危機的傳導路徑與由支付危機而引發的金融危機不同,在90年代以后,國際金融結構的變化改變了金融危機傳導路徑[12],投資者心理預期和市場預期成為影響金融危機的重要傳導機制。隨著國際金融市場上金融工具和金融產品日益增多,交易方式日益呈現多樣化和復雜性,加之金融資本的規模和交易金額不斷膨脹,國際資本流量年平均增長率達到30%以上[13],金融活動越來越脫離實體經濟而成為獲取利益、逃避風險的“數字游戲”。過度擴張的貨幣金融權能是一次次金融危機爆發的重要“禍端”。2007年由美國次貸危機而爆發的全球經濟危機顯示,無論是在強勢國家,還是在發展中國家,金融危機最終都表現為貨幣金融權能的失控。在缺乏政府充分管控的環境下,以次級抵押貸款為基礎的金融衍生品市場不斷膨脹;并以結構金融等創新性金融產品形式向全世界行銷;跨國界的金融資本更是在金融市場“縱橫馳騁”,其最后代價卻是以一個個巨型金融“大鱷”破產而結束。可見,在金融自由化背景下,一國貨幣金融權能往往是在政府和市場博弈中體現出來。在龐大的國際金融市場環境中,政府的貨幣金融權能被弱化,直至處于失控態勢,金融危機也由此不期而至。特別是當市場處于恐慌局面時,成千上萬億的資金會在短時間內撤出市場;而央行運用有限的資金規模進行調控往往是杯水車薪。據IMF的估計,在21世紀初,全球資本市場上交易的總資產存量已由1980年的5萬億美元增加到35萬億美元;活躍在全球金融市場上的游資在7.2萬億美元以上,相當于全球GDP的20%,每天有1.2萬億美元的游資在全球外匯市場上尋求獲利機會。而相對于規模如此龐大的國際金融資本和資本流量,各國政府外匯儲備僅為5萬億美元左右。[14]在國際金融資本大規模流動的今天,要想使金融市場免受沖擊,單靠各國政府和中央銀行的干預顯然是杯水車薪。在現代金融體系中,金融市場成為經濟發展的“神經中樞”,在衍生金融工具和失調的實體經濟作用下,以金融危機形式來中斷經濟發展的“節奏”幾乎不可避免;金融市場的資金來自社會的方方面面,震蕩的金融市場無疑會引發市場的過度收縮,進而導致國民經濟整體的通貨緊縮。而每次都依賴于政府貨幣金融權能來挽救金融震蕩而帶來的經濟危機。政府作為最后貸款人不得不扮演“救火隊員”的角色。據統計,次貸危機后各國投入到反危機的資金總額高達17萬億美元;[14]美國政府投入到反危機的資金估計也超過8萬億美元;而對于一些國家,因反危機而實施的“援手”最后都可能轉化為一國債務危機,而直接削弱該國貨幣金融權能的實施基礎。4.后金融危機時代政府貨幣金融權能面臨著債務危機為挽救金融危機而帶來的一國經濟下滑和萎縮,一些國家的政府祭出了新凱恩斯主義大旗,以國家財政為擔保,對那些大而不倒機構實施“挽救之手”。2007年,美聯儲敦促國會通過了8500億美元的救助方案,并推出金融體制改革方案,對金融市場重新實行管制[15],政府強勢介入市場,推出了一系列凱恩斯式的反危機政策。在金融危機席卷全球的背景下,不同國家貨幣金融權能處于不均衡狀態,強勢國家(美國)通過“量化寬松”政策向市場注入了過多流動性,支持其財政擴張,并維持較低的利率以刺激實體經濟復蘇;而發展中國家卻要承擔由于流動性過剩而帶來的輸入性通貨膨脹的影響;一些國家在刺激實體經濟發展過程中的過度財政擴張導致其面臨著較為嚴重的債務危機。

五、人民幣國際化:中國貨幣金融權能跨國界的釋放與管控

(一)中國貨幣金融權能跨國界的釋放人民幣國際化是本國經濟進入中等發達國家、超額的外匯儲備、貿易賬戶和資本賬戶“雙順差”背景下提出的一個重要命題和現實考量。人民幣國際化意味著人民幣作為國際流通媒介、儲備貨幣和計價貨幣職能在國際范圍內的確立。這無疑是對本國政府貨幣金融權能的重要考驗。人民幣國際化一方面表現為政府貨幣金融權能的釋放或削弱、市場金融權能的確立和增長;另一方面也意味著本國貨幣金融權能會受到來自境外貨幣金融權能的挑戰,特別是各路金融資本、金融“寡頭”基于市場規則的沖擊和影響。改革開發30年間,政府在經濟的各個領域實現了市場化,而在金融領域實行的是穩步推進,相對保守的金融改革政策。在宏觀經濟政策層面、中觀金融市場和微觀金融主體層面都實行了強有力的控制政策。穩健的金融政策取向無疑對于保證經濟改革穩定的大好局面發揮了不可低估的作用。然而,當社會財富和資本積累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政府貨幣金融權能如何釋放?適應新形勢下的經濟需要便是人民幣國際化問題的“題中之意”。金融市場決策的分散性、廣泛性和無政府狀態是金融開放背景下的主要表征;在金融開放的條件下,外資金融機構及其業務的市場份額占比上升,政府對金融體系的控制力和金融定價權將會受到一定的影響,特別是隨著利率、匯率的逐步市場化,政府貨幣金融調控的工具和效果受到國際金融秩序的制約,調控效果被弱化。根據“三元悖論”觀點,貨幣政策的有效性、資本自由流動性和匯率穩定性不能同時實現,本幣的國際需求使得貨幣政策調控變動更加復雜,非居民持有的人民幣計價資產范圍上升,一方面使得本國資產呈現泡沫化特征;另一方面在增速下滑、預期轉差的背景下,資本加速外流而使得本幣貶值,不利于經濟的穩定。

(二)中國貨幣金融權能跨國界面臨的挑戰1.在現有貿易結構和資本項目管制條件下人民幣國際化路徑選擇的困境我國現有國際貿易呈現進口和出口不相平衡的結構。出口貿易是以來料加工、進料加工為主的代工模式,產品附加值在整個產業鏈中占比較低,大多以美元或英鎊進行計價結算;在進口貿易結構中,進口產品以美元定價的國際大宗商品為主,占比近40%。[16]在生產全球化背景下,發達國家將低端行業和制造環節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利用發展中國家的勞動力獲得高額的壟斷利潤。而發展中國家憑借其低廉的生產要素,啟動出口導向發展戰略,成為整個資本主義全球生產和經營的有機鏈條,形成新的經濟依附關系。發展中國家集中于勞動密集型產業而成為“世界工廠”,與西方國家大量資本的“證券化”形成了“映射”關系;國家大分工背后是不均衡的貨幣金融權能。貨幣支付、計價和結算中所面臨的不均衡結構關系導致有效的人民幣流通和回流機制無法形成。與龐大的進出口貿易量相比,2009年人民幣在外匯市場上的周轉量占比進出口貿易的份額僅為3%,遠小于美元。2.如何協調政府貨幣權能和國際資本貨幣金融權能之間的關系在人民幣國際化的過程中,面對的最大挑戰是如何協調以政府調控為主的市場管理方式與基于自由市場規則的國際資本貨幣金融權能之間的關系。從美元和歐元國際化歷程來看,自由市場規則發揮了較大的作用,發達金融市場和貨幣國際化具有高度的相關性。我國的金融市場發展相對滯后,遠沒有形成運轉高效的多層級、多方位的直接融資體系。政府在金融市場調節過程中高度依賴以間接融資為主的國有控股商業銀行系統,商業銀行的國際化程度及國際資本運作能力還有待不斷提升。根據蒙代爾—弗萊明模型,在金融市場完全開放的條件下,如果一國采用浮動匯率制度,則貨幣政策有效,而財政政策無效;如果采用固定匯率制度,則貨幣政策無效,而財政政策有效。這就意味著政府在實施其貨幣金融權能時要承受更多的約束條件,國際資本對本國金融系統的沖擊而帶來對物價、投資、匯率的影響勢必會阻礙經濟的平穩發展。3.國內金融市場改革及其與國際金融市場之間的對接風險在本國金融市場的市場化改革沒有充分展開的前提下,貿然與國際金融市場對接勢必會面臨較大的金融風險。利率、匯率管制沒有全部放開,金融市場監管缺乏透明度,國內和國際金融市場由于“分割”而形成的巨大套利空間會沖擊本國貨幣金融權能。我國的貨幣金融管理部門尚不具備在開放條件下的金融政策制定和金融監管的經驗。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免费a级毛片无码久久版| 成熟了的熟妇毛茸茸| 蜜桃成人无码区免费视频网站| 欧美人妻aⅴ中文字幕 | 丰腴饱满的极品熟妇| 日韩精品无码人妻免费视频| 人妻激情另类乱人伦人妻| 无遮挡粉嫩小泬久久久久久久 | av网站免费线看精品| 亚洲日韩欧美内射姐弟| 男女猛烈激情xx00免费视频| 黄a大片av永久免费| 麻豆精品久久久久久久99蜜桃| 欧美激情综合色综合啪啪五月 | 国产乱子伦精品无码码专区| 成人免费视频视频在线观看 免费| 国产高清在线精品一区| 9999国产精品欧美久久久久久| 国产美女被遭强高潮免费网站| 亚洲a∨国产av综合av| 国产亚州精品女人久久久久久| 亚洲国产婷婷香蕉久久久久久| 一二三生产区的精华液有什么功效 | 狠狠色噜噜狠狠亚洲av| 无码少妇一区二区| 久久精品国产99久久无毒不卡| 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在线看| 欧美一极xxxxx| 大地资源高清在线视频播放| 蜜桃网站入口可看18禁| 青青久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欧洲vat一区二区三区| 熟女少妇内射日韩亚洲| 亚洲欧洲精品成人久久曰影片| 亚洲人成无码区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电影网站色mp4| 欧美尺寸又黑又粗又长| 欧美黑人激情性久久|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在线| 国产精品v片在线观看不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