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网站-四房播播网站

學術刊物 生活雜志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德育理論基礎

德育理論基礎精品(七篇)

時間:2023-09-18 17:09:1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德育理論基礎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德育理論基礎

篇(1)

【關鍵詞】全員德育 高校德育 理論基礎

【中圖分類號】 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7C-0028-03

高校德育肩負著培養社會主義接班人的重任,在新時期面臨著更多的新要求、新挑戰。如何適應新的時代要求,如何構建新時代高校德育管理的科學、合理的模式,是高校德育具有實踐性、緊迫性的課題。基于“全員德育”這一視野,開展構建“高校全員德育模式”的研究,將高校德育理念確定在堅持以人為本、堅持全員參與上,讓高校最廣大的師生員工都積極地投入到這項最有魅力的事業中來,是高校德育緊跟時展的體現,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構建高校全員德育模式的理論基礎

對高校全員德育模式的研究,需要扎實的理論基礎作為支撐。本文從政治學角度出發的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理論,從社會學角度出發的民主、平等和公正的理論以及社會對效率的絕對追求理論,從系統工程理論出發闡述結構決定功能理論,來對高校全員德育模式的理論基礎進行研究。

(一)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

以人為本是一種價值取向,它強調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為了人和塑造人。高校全員德育體制的建立過程中,首先體現了尊重人,尊重學校的每一個個體在德育領域中的價值,并積極地將每一份可發揮的力量都引入到德育系統中來。其次強調了解放人,不把人的能力全部限制在以前的德育評價模式內,不對人的思想進行強硬的灌輸,而是以新的模式來制造有利于每一個個體發展的機會。同時,全員德育也是積極實施塑造人的合理途徑,培養人在其所屬的環境中的主人翁意識,不管是學校領導還是普通員工,不管是老師還是學生,都要讓其知道自己的責任和用具體行動去踐行責任。從模式的提出到構建到具體方案的執行,要求我們在分析、思考、解決一切問題時,都充分關注人的生活世界,對全體師生的生存和發展的命運確立起終極關懷,關注他們的共性和個性,確立其自主意識并承擔相應責任。高校德育的主體和客體都是人,出發點和歸宿也都是人,人是高校德育的核心,堅持“以人為本”是高校德育的內在要求。在以往的德育過程中,我們雖然強調受教育者的主體性,但是并沒有引起所有教育者的高度重視。

構建高校全員德育模式不僅著眼于提高學生個體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而且旨在建設和發展和諧的主體關系,形成個體主體、群體主體和社會主體的相互協調。建設積極健康的校園風氣和教師與學生的關系,使每個個體的精神生活得到充實、德育境界得到升華。我們需要尊重學校各個不同的個體各自的價值立場,尊重他們的看法意見,讓學校的每一個教職員工都充分意識到其在德育過程中的不可或缺性。從學校的每一個人的本身利益出發,并以人的最充分的發展作為全員德育的最終歸屬,最終為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開辟道路。

(二)民主、平等和公正的理論

道德教育究其根底,是為一個民主、平等、公正的社會而教。蘇格拉底和馬丁?路德?金都曾試圖以提問和辯論的方式去促進高水平道德的發展,這被柯爾伯格稱之為道德發展的第六階段和最高階段,即以公正、平等和尊重人格這樣一些普遍原則為標志的階段。我們關于德育的研究,無論是跨文化的研究,還是在學校里所實施的道德討論實驗計劃,都為蘇格拉底的為民主公正而教提供了依據。

我國是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國家,各項事業都是為廣大人民的共同利益而做的。民主作為個體的生活方式,不是一種外在的形式的東西,而是內在的東西。它具有三個基本點:一是相信人性的潛能,人人都有獲得平等的發展機會的權力,都應當得到充分的發展;二是相信人的理智判斷和合理行為的能力;三是堅信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人與人能夠合作。全員德育中的民主,不僅是德育主體間的平等和彼此尊重,而且是指有限資源在師生之間的平等共享。平等是社會生活最基本的價值法則。凡屬機會,每個人無例外地給予;凡屬待遇,均與其所為對等。全員德育過程也就是一個民主平等的德育過程。

堅持民主平等公正的工作作風是構建全員德育模式的一個基本的理論基礎。在德育過程中廣泛聽取大家的意見,重大問題都能擺到桌面上來讓各個不同層次的人員參與商量,充分發揮全體成員的主人翁精神,群策群力。這樣,一方面做到決策科學性、合理性,減少工作失誤;另一方面,充分建立民主平等的關系,把實現共同的目標化為各自的奮斗行動。

(三)社會對效率的絕對追求理論

德育作為培養人的社會實踐活動,是社會分工的產物,承載著社會再生產(文明的傳承、政治社會化和生產力再生產)的重要使命,沒有這一功能德育就失去了自身存在的合法性。作為社會分工的德育,自然要消耗一定的社會資源,德育資源配置本身以“稀缺性”為基礎,也要服從社會資源配置的規律――效率優先。否則,一個缺乏效率的制度安排終究會被淘汰的。同時,由于德育產品是典型的公共物品,又具有顯著的外部經濟效果。為此,必須建立一個體制健全、目標明確、科學規范、能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需要的運行模式。我國的高校德育目前尚處在低效的狀態,解決德育效率低下的基本思路就是通過對德育需求和德育供給的研究,總結出科學有效的德育對策。全員德育模式正是以社會對效率的追求作為其理論基礎,從合理安排高校德育所有可利用資源出發,讓每一種資源都充分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從而形成效率最大化,促成高校德育合力。

(四)結構決定功能理論

系統工程,就是在系統思想指導下用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方法處理大量復雜系統問題的實踐活動。高校德育是一項整體工程,同時也是系統工程。高校德育系統工程是一門研究大學生的道德活動規律和高校德育運行規律并服務于特定目的的科學。系統工程理論告訴我們:系統的結構決定功能,因而高校德育模式的內部結構直接決定著高校德育這一系統能力的發揮。從系統工程視野來思考德育,運用先進的科學方法,進行組織管理,以求最佳效果。德育的合力來源于人才。高校全員德育模式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人的因素。所以如何調整好高校德育系統內可用人力資源的安排結構,這直接影響著德育的最終效果。從宏觀的角度來考察高校全員德育的人力資源,可以按照層次將其分為四大類,即專職德育工作者,非專職德育工作者(包括專業課教師、學校管理人員、后勤服務人員),學生,家庭和社會人士。如何組織這些人員在高校德育范圍內形成良好的總體結構,合理構建高校全員德育模式,以期達成德育功能的最大化,這決定了德育功能的總體發揮,具有深刻的意義。

二、高校全員德育模式的構建

黨的十召開以來,在多個場合作了關于“立德樹人”的重要論述,指出要堅持把促進每個學生健康成長作為教育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指出,廣大青年一定要堅定理想信念、練就過硬本領、勇于創新創造、矢志艱苦奮斗、錘煉高尚品格。要求全國廣大青少年珍惜韶華、奮發有為,勇做走在時代前面的奮進者、開拓者、奉獻者,努力使自己成為祖國建設的有用之才、棟梁之才,為實現中國夢奉獻智慧和力量,讓青春在時代進步中煥發出絢麗的光彩。高校在深入學習領會關于促進青少年學生全面健康成長、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上應該發揮領頭羊的作用。我們明確了育人首位,齊抓共管的學校德育的新模式。這一模式對于高校來說,是一個融合校內校外兩種教育資源,充分地讓學校、家庭、社會各司其責,號召高校的全體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互相配合的德育系統模式。

(一)高校全員德育模式的構成要素

高校全員德育是一項綜合了德育的各方力量,集中了各種優勢的一個效率最大化的教育模式,我們認為高校全員德育模式的構成要素,應該主要抓住“高校全員德育理念、全員德育制度、全員德育方法”這三個要素。

理念是指看法或者是觀念,高校全員德育模式的理念是堅持育人為本、齊抓共管、互為主體等主要觀點,包括在上文中所闡述的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民主、平等和公正的理論,社會對效率的絕對追求理論,以及結構決定功能理論。高校全員德育模式在這些理念的具體支配下,體現一定的德育思想,并以此為理論依據。全員德育制度是指從行政層面出發,為達成高校德育目標,使高校全員德育模式發揮效力的各種引導、激勵、保障等規章制度。包括德育工作責任制,各種激勵考評措施等。全員德育方法是高校全員德育模式構成中的最主要的要素,它是指為達到德育目標,教育者、受教育者參與德育活動所采取的各種手段與行為方式。全員德育理念、全員德育制度、全員德育方法這三個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響,構成一個完整的德育模式。

(二)高校全員德育模式的總體構架

高校全員德育模式的構建是一項系統性的工程。首先,高校全員德育模式的構建應始終遵循一個指導思想:以學生為根本,為學生服務,在以人為本思想的指導下構建;其次,高校全員德育模式應堅持在校內校外兩個平臺上運作;再次,高校全員德育模式應致力于搭建專職與非專職德育工作者相互聯系的育人網絡。最后,高校全員德育模式應追求大學生的全面自由發展、和諧校園的構建等方面的全面育人目標和整體成效。

構建高校全員德育模式需要全校上下、校內校外整體配合、共同推進。需要不斷健全體系,構筑以學生為根本,整體上形成以專職德育工作者為核心,部門、院系積極配合與協作,社會各界廣泛參與和支持的動態高校全員德育網絡。高校全員德育是開放的德育,隨著大學生社會活動時間的增多,空間逐漸增大,需要學校、家庭、社會三者和諧統一,互動合作,連成一個德育環或德育網,發揮合力作用,不斷增強德育實效。

(三)高校全員德育模式的特點

高效全員德育模式最突出的特點是體現全員性,提倡高校全體人員的廣泛參與。高校德育,人人有責,包括所有師生員工甚至家庭、社會人員在內,都具有可供開發的潛在的德育資源,每一支隊伍都可為高校德育獻智獻策,從而使高校德育資源得到較好的整合;其次是凸顯人本性,彌補了傳統德育中忽視學生的主體性的缺憾,把學生作為一支主要的德育力量來看待,體現教師和學生的雙向主體性;同時,德育的針對性更強,內容更為豐富,方法靈活多變,是應對社會多元化格局的及時之策。

【參考文獻】

[1]田建國.以人為本與道德教育[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5

[2]褚洪啟.杜威教育思想引論[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3]楊云善,黃琨.關于德育的經濟學思考[J].教育與職業,2006(9)

【基金項目】廣西教育廳新世紀教學改革項目(2013JGB296)

篇(2)

關鍵詞:孟子德育思想 產生背景 理論內容 歷史影響

一.孟子德育思想產生的背景

1.經濟基礎。孟子所在的春秋戰國時代是劇烈變革、大動蕩的社會時代,此時期因為鐵器與牛耕的使用,帶動了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奴隸制的社會關系已經不適應這一時期的生產力的發展了,土地開始出現私有化,在封建勢力與奴隸主的斗爭中,奴隸制社會關系開始瓦解,封建社會關系逐漸形成。經濟變革必然引起權力的紛爭,處于封建勢力和奴隸主爭權奪利斗爭下的百姓不僅徭役賦稅繁重,而且要服兵役,因此,處于這一時期的人民極其渴望社會穩定。孟子的思想應運而生,孟子在此經濟基礎上,主張建立政治清明、和諧的社會。

2.政治背景。由于春秋戰國時期封建社會生產關系的發展,新興的封建地主階級逐漸掌握了政權,因此,封建政權不斷在各諸侯國內建立。各諸侯國為了鞏固自己的政權,先后實行變法,在經濟和政治方面逐步清除宗法領主的勢力。與此同時不斷增強自己的軍事力量,不斷通過兼并戰爭來擴大自己的勢力范圍,以此結束各諸侯國的割據狀態,實現大統一的局面。但伴隨著諸侯二則提高軍事實力,通過兼并爭來結束割據局面,以達成統一。在各諸侯國攻城略地的過程中大肆燒殺搶掠,政治極其腐敗,因此,社會矛盾不斷激化,社會貧富狀況也隨之加大,人們的倫理和社會道德觀念也十分淡薄,從而當時的社會秩序十分混亂。為了轉變這種動亂不堪的社會狀況,孟子主張推行“仁政”,還提出了規范人們倫理道德的思想。

3.文化背景。為了鞏固自己的政權,新興的封建地主階級紛紛招納賢士,因此士階層逐漸興起。士階層為了使自己的思想得以推廣,便到各諸侯國進行游說,為了得到重用,不同派別的“士”相互進行爭辯,各自維護并堅持自己的思想主張,這也使得學術上出現了百家爭鳴的歷史局面。百家爭鳴也促進了思想文化上的大解放、大繁榮,孟子的政治和教育思想也在這一大的文化背景下逐漸形成了,并且注重借鑒其他學派的思想精華,強調人在修養方面的自覺性和主動性,提倡建立和諧、安定、有序的社會。

二.孟子德育思想的理論內容

1.性善論。孟子在繼承孔子的思想基礎上,詳細的論述了人性問題,并進一步提出了“性善論”,這一理論為孟子整個德育思想體系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支撐,是孟子德育思想的理論基礎。孟子的“性善論”不僅是實施仁政的理論基礎,還對后代統治者教化民眾奠定了基礎。孟子的“性善論”強調人性本善,個人在人性的保持與發展過程中具有主觀能動性,同時,孟子也不否認外在環境對人性發展的影響,注重客觀環境對人的熏陶、同化作用。孟子的這一理論不僅有利于發揮主體在自覺提高道德修養的過程中的能動性,還能鼓舞人們主動尋求良好的社會環境的熏陶。另外,孟子還在“性善論”的基礎上提出了有利于提高個人修養的義利觀與修身方法,因此,“性善論”對人們的社會道德實踐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它引導人們主動把社會道德準則作為自己的行為規范,也為后世創建德育思想體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撐。

2.明人倫。在我國德育的思想教育史上,許多思想家都闡釋過“明人倫”這一道德教育模式。道德教化與個人修養是孟子“明人倫”的基本出發點,道德教育是孟子“名人倫”的根本出發點,可見孟子對道德思想構建的重視。孟子把“明人倫”視為德育觀的核心和德育思想構建的價值目標,強調人與人之間的社會倫理關系,重視社會道德關系。人倫關系體系構建的重要作用體現在當人們遇到眾多人倫關系和倫理道德的抉擇時,能夠幫助人們做出符合社會道德的選擇,并規范人們的道德行為。孟子的“明人倫”不僅是儒家指導社會道德教化的重要思想,還是我國目前建設道德教育體系的重要指導思想。

3.仁義禮智。“仁義禮智”是孟子德育思想的重要內容,孟子把“仁”看作人的本質屬性,強調人的博愛、寬容與無私的胸襟。孟子的“仁”是促進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和諧的道德準則,因此,我國當今的德育體系建設需要借鑒孟子的“仁”;孟子把“義”當作規范個人行為、實現理想的道德人格的內在動力和判斷是、非、善、惡的標準,能夠調節各種社會利益關系,維持人與人之間的良好關系。“禮”是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之道,“智”是建立人際關系和社會關系的必要前提。因此,要發揮“仁義禮智”在我國道德文明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大力挖掘其中蘊涵的德育思想。

三.孟子德育思想的影響

篇(3)

關鍵詞:高中班主任;德育教育;班級管理

一個人的道德是衡量他行為標準的底線,如果一個人沒有良好的德行,那么他的知識水平越高對社會的危害就越大。所以,無論是哪個階段的教學,都應該把德育放在重要位置。高中班主任作為班級管理的主要負責人,應該充分重視對學生的德育,用學生比較容易接受的方式來把德育融入日常管理工作中。

一、高中班主任開展班級德育工作遇到的問題

雖然在近幾年隨著教育改革進程的逐漸加深,高中德育開始受到班主任教師的重視,但是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國高中的德育在開展過程中還是遇到了很多問題。

1.德育沒有明確的目標

高中階段可以說是學生學習任務最重的時期,面臨高考的來臨,很多高中師生都把更多的精力放到學生的學習成績上,班主任教師也不例外。班主任把大部分精力都用來關心班級同學的學習成績,而忽略了對高中生的德育。即使有小部分班主任還在開展德育,但是也多是當學生犯了錯誤以后才會針對學生的錯誤就事論事,而沒有在開展德育工作之前就制定出比較明確的目標,最終導致高中階段的德育工作流于形式。

2.德育內容過于落后

在過去的高中德育工作開展過程中,不僅是老師對德育工作沒有充分重視,就連教育部門和學校都沒有認識到德育對高中生未來發展的重要性。使得我國一直以來的高中德育內容都比較落后,難以適應時展的需求。比如,高中的德育依然在給學生傳授尊老愛幼、尊師重道等道德準則,這些都應該是學生在小學階段就已經接受的德育內容,學生自然沒有學習熱情。

二、高中班主任開展德育工作的措施

班主任作為整個班級的管理者,不僅要對自己班級的班風班紀負責,也要對班級同學的人生觀、價值觀樹立起到正確的引導作用,讓學生可以在高中階段接受良好的德育。下面是對高中班主任如何有效地開展德育進行的分析。

1.樹立正確的德育理念

教育的目的是為國家培養優秀的人才,而具有較高的道德水平是對人才的基本要求。所以高中教學不僅要教給學生豐富的文化知識,也要教給學生做人的道德標準。班主任是開展德育工作的一線人員,讓班主任先轉變傳統德育理念,是開展好德育的第一步。班主任教師在開展德育的過程中,要樹立明確的教育目標,重視對高中生的意志力、心理承受能力、優秀的品行等方面內容的培養。教師的德育理念要與時俱進,及時學習現代教育方法和教育觀念,不斷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和能力。這樣才能為開展德育工作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除了要有開展德育工作的理論基礎之外,班主任教師還要讓這些理論基礎落實到教學實踐中,用自己正確的教育理念幫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

2.創新德育內容

德育的內容能否與現實緊密相連是高中德育質量的關鍵,因為只有德育的內容符合生活實際,學生才能用學到的德育標準來約束自己的行為,把這些知識內容運用到實際生活中。比如,現在的很多學生由于缺乏與外界的溝通,人際交往能力都普遍比較弱,不懂與人交流的語言技巧,但是在學生以后走向工作崗位,步入社會之后,最重要的就是與人交往溝通。所以,老師可以在開展德育的時候把人際交往能力作為一項教學重點。給學生多講一些與人溝通交流需要懂的基本禮儀、溝通技巧、語言環境等,讓高中生可以提高他們以后與人交往的能力。總之,老師開展德育的內容一定是學生需要的,學生能夠一生受用的,這樣學生才會對德育感興趣,認為高中班主任開展的德育對他們確實有所幫助。

3.加強師生之間的溝通交流

現在的高中生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家里的獨生子女,他們基本都有以自我為中心的問題,而且高中生還沒有過多地接觸到社會,他們的很多想法和對事情的判斷能力都不夠成熟。雖然高中生的心智相對于中小學生來講,已經成熟了很多,但是他們依然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一旦接受到社會上的一些不良信息之后,同樣會對他們“三觀”的正確樹立形成很大沖擊。所以高中班主任要對學生德育發展方面給予更多的關心。在高中生的日常學習生活中,高中班主任要加強與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尤其要注意班級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一旦發現有學生遇到的困難,就要及時與其進行溝通交流,盡力幫學生解決學習或生活上遇到的各種困難。這樣班主任教師才能取得學生的充分信任,開展好德育

工作。

綜上所述,德育對高中生來說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所以高中班主任教師要積極開展好自己班級的德育工作。

參考文獻:

篇(4)

關鍵詞: 科學發展觀德育 教育方法創新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作為振興經濟、培養人才的基礎工程,職業教育必須堅持貫徹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和政策,把培育合格人才、提高國民素質作為教育的首要目標,因而必須堅持和加強廣大青少年的科學發展觀教育。在此方面,中學職業學校德育課教學無疑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理應擔當起這一歷史巨任,將科學發展觀作為德育課教學的重要內核和靈魂真諦。

一、充分挖掘教材,加強教學研究,整合教學資源

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教學內容,都植根于中國國情,從的基本原理、觀點和方法入手,重點講述我國的有關制度、政策,以及做人的原則、方法和策略。在這些教學內容上,科學發展觀始終是一個最主要內核和主線,隱含和貫穿于其中。經濟常識立足于的勞動價值理論,重點講述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立、發展的歷史過程,以及相關制度、特征、政策的發展演變,闡明了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三者有機統一、協調發展的全面、綜合的一個體系工程,必須樹立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統籌兼顧,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齊重并舉,經濟、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的科學發展觀。哲學常識以的發展的觀點為主線,在辯證的唯物論基礎上,重點闡明了聯系的觀點、發展的觀點、矛盾的觀點(即全面的觀點),以及事物發展的原因、狀態、途徑,并從個人和社會協調發展的角度,重點闡明了認識的辯證發展過程,人生價值觀的科學構建。政治常識主要針對當今世界有關國家、政黨、民族、宗教、國際組織等最基本、最普遍的政治現象,重點闡述我國的相關制度、政策,在立足于中國國情,堅持辯證發展的理論基礎上,科學論證了我國的這些制度、政策來之不易,以及其重要意義,說明我們必須堅持貫徹,并加以創新發展。如果說,哲學常識的有關原理、觀點奠定了科學發展觀的哲學理論基礎,政治常識的有關制度、政策演繹著科學發展觀的社會學現象,那么,經濟常識的理論、政策則是對科學發展觀的實際論證,為其奠定了實踐基礎。可見,科學發展觀確實是德育課教材(學)的核心和靈魂,是貫穿于整個教材、整個教學過程的一根主線。充分認識并切實把握這個靈魂和主線,使之駕馭課堂,統帥教學,那么,德育課的生機和威力必定無窮,學生的獲益必將遠遠超越學科教學本身,對國家、民族的意義必然深遠。

當然,現實教材思想盡管與科學發展觀脈搏一致,但實際教材內容與科學發展觀還有一定差距。因此,必須立足教材,加強教學研究,對教學內容進行整合、重組,在教學方法上狠下功夫,切實做到源于教材而又不拘于教材并高于教材,根于知識而又不囿于知識,加強學生的反思、探究能力培養,有效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覺悟。通過職高三年的德育課教學,我們要讓科學發展觀深入學生心靈,武裝學生思想,而讓非科學發展觀的現象和后果震撼學生心靈、警示學生、遠離學生。

二、密切聯系社會實際,切實加強時政教育,確保有的放矢

進入新世紀,國際形勢紛繁復雜,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在蜿蜒曲折中發展,科學技術日新月異。我們既面臨著百年難遇的發展機遇,又面臨著必須認真應對的嚴峻挑戰。中國是世界的一員,國際形勢的風云變幻深刻影響著我國,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發展穩定也深刻地影響著世界。中國既是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國際經濟、政治格局中居于舉足輕重的地位,又是世界上最大、最具活力的潛在市場,保持著世界第一的經濟增長速度,中國的發展壯大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穩定和發展。我們既要欣喜地看到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正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又要清醒地認識和把握中國的具體國情,冷靜分析發展中的問題,堅定不移并繼續加大改革開放的力度。所有這些,都要求我們要高度重視和加強對學生的時事政策教育。時政教育作為德育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既是對課堂教學的重要補充,是我們理論聯系實際、科學論證和實際應用書本知識,使理論知識轉化成學生能力、方法的重要途徑,又對于學生拓寬視野、激化思維、豐富生活具有重要意義。在時政教育中,我們必須牢牢把握科學發展觀,使之成為學生認識世界、分析形勢、完善人生、美化心靈的指導思想和得力武器。只有牢固樹立和準確運用科學發展觀,我們才能保持清醒頭腦,才能正確分析形勢,才能切實解決問題。

三、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實行自主、開放教學,樹立生態教育觀

篇(5)

一、創新德育教育的形式

思想政治課的德育教育過程是一個知、情、意、行的有機統一。在新課程下,思想政治課要充分發揮德育功能,關鍵在于創新。一要創新課堂教學形式。應從新課程的德育教育著眼,在教學中注重師生多向互動,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引導學生自主建構,在情境教學、合作教學、體驗教學等方式中實現德育的內化。二要變革課堂教學結構。開展探究活動教學,把學生主體的德育活動納入教學過程中,注重參與性,如沙龍專題討論、時事述評、場景模擬、角色表演,在探究活動中開展教與學,真正把學生當做有生命、有情感、有主見的發展中的人,升華德育效果。三要開展德育研究性學習,讓學生在多種形式的德育活動中增強實踐能力,將思想道德認知內化為思想道德品質,實現學生思想品格的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完善,從而真正成為學生的個人信念與精神財富。

建立完善的德育教育效果測評機制,在教學方法上,要由德育“對抗”轉向“對話”,要堅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充分考慮他們的成長需求、接受基礎認知特點和思想實際,注意貫徹啟發式的教學原則。切實改變以升學為中心的應試教育教學模式,積極探索實施素質教育的教學模式和教育策略。要在課堂教學和社會實踐有機結合的基礎上,緊密聯系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際,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領會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基本觀點的精神實質,努力將學到的基本理論觀點和有關人文及社會科學知識轉化為能力,內化為精神,外化為行為,切實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道德、法紀、心理素質。

教師還要注重言傳身教的作用。教師是學生的榜樣,學生具有模仿性,他們容易受來自學校、家庭、社會各方面人物的思想意識和人格行為的影響,以他人的人格行為作為自己的仿效模式,然后以其特定的方式在自己身上再現出來。有關研究表明,學生模仿最多的是自己的老師和同學。學生在學習中,教師的影響明顯提高,甚至超過父母的影響,許多學生把教師作為自己理想人格的化身。“其身正,不令則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教師的言行對學生性格的影響是通過潛移默化的形式實現的,善于教學的教師要能以自己豐富的知識、堅定的信念、高尚的情操讓學生崇拜,并自覺地仿效,德育效果事半功倍。在教育工作中教師的人格力量是無聲的,也是不可替代的,具有很強的內化力和長效性,一旦形成就不易改變。因此,教師要用自身正面的示范作用,做到以身示教。

二、素質教育是指導教學的理論基礎

素質教育是社會發展對教育改革的要求,只有進行素質教育才能讓我國的教育跟上時代的潮流,不被國際大環境所淘汰,培養出優秀的人才。教師是素質教育的執行者,素質教育落實的情況取決于教師對素質教育理論的把握。要轉變教育觀念,深入領會素質教育的精神,在課堂教學中把素質教育作為教學的核心和目標。思想觀念是行動的先導,沒有理論基礎的教育就沒有正確的教育觀,教學顯得蒼白無力,只是在教知識。教師的教育觀、學生觀直接影響了教師的教學行為,影響著教師對教育的深層次理解。在素質教育的實施中,教師的一切教育改革行動取決于他對教育改革必要性和可能性的認識。教師的每一項改革措施都首先要找到教育理念的支持。在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中,教師要用素質教育來代替傳統的應試教育。不要再以分數來評價學生,拋開功利的升學教育觀,從學生全面素質能力的培養去入手組織教學。

教師要改變灌輸式、一言堂的教學方式,從學生學習的主宰者,變成學生的啟發者、幫助者和指導者。讓學生從被動地聽講、死記硬背變成知識的建構者、學習的主人,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的教要通過學生的學才能發揮作用,教是外因,學生能學進去是內因。通過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會學習,掌握學習的方法,從而掌握知識,提高學習的能力,增強自身的思想覺悟。

素質教育彌補了應試教育的弊端,以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培養為目標,讓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了大的轉變。教師教學更加注重減負增效,不再搞題海戰術,避免了學生機械地學習和壓力的沉重等問題。教學時注重從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讓學生喜歡上學習,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進行生動、活潑的學習,促進了知識的內化,促進了良好的學習環境的創設,使素質教育落實在學生的日常學習過程中。

三、優化課堂教學

加深學生對學習目的、任務的理解。學習前,教師首先要讓學生明確學習目的和要求,加深對學習任務的理解,這對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十分重要。

1.合理組織教學活動。課堂教學要從學生學習的角度去思考,充分考慮學生的知識經驗以及學習興趣。教學活動組織得好,學生就能有學習的興趣,在學習中獲得知識和增長能力。首先教學活動要設計得連貫、有條理。其次,活動過程要引導學生的注意力,如教學內容要在保證科學性和邏輯性的前提下,加強趣味性;善于提出問題,嘗試問題情境,啟發學生的思維。

2.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與教學方法。傳統的教學是單一的講授和板書,會讓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尤其是思想政治課這門理論性強的學科。為了保持學生對教學活動的注意,教師在課上除了采用集體講授的方法外,還應根據教學內容和要求穿插一些其他的教學方法,如小組集體討論學習、課外活動、讓學生提問等,教師還可以結合教學內容,使用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設備輔助課堂教學,讓平面、靜態的書本知識,立體、動態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創設逼真的學習情境。這樣的教學,可以促進學生的感官認知,弱化了理解的難度,突破了知識的重點。

篇(6)

關鍵詞:孟子;性善論;德育思路

中圖分類號:B222.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33-2738(2012)04-0046-01

孟子的德育思想是中國傳統德育思想中的瑰寶,而作為其理論基礎的性善論思想更是提出了很多具有價值的觀點。因此,系統地繼承孟子人性論中的合理內容,并根據現實需要進行創造性轉換,這對于當前加強德育的實效性、針對性,提高德育工作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參考價值和現實借鑒意義。

在我國現實的道德教育中,存在著一些問題:從學校教育看,不少教育者總是以道德的化身出現,相對學生來說,教育者的一切都是正確的、善的。而很少有教育者對自己的教育方法本身進行反思。當前學生心理疾病比較普遍,教育者的教育批評方式不當及教育者自身的素質有待提高也是其中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原因。依筆者拙見,要提高道德教育的實效性,應吸納孟子道之以德教育原則,在道德教育中強調首先要求道德教育者自己而不只是對受教育者的要求和指責,道德教育只有首先要求教育者自己,才會把人當人看,才會尊重他人,從而真正使道德教育得以創新。

然而,有效的實施德育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別是在社會激烈變遷、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德育因為遭受到來自社會、文化等各方面的挑戰,更為困難。目前德育的問題和缺陷不僅表現在教育效果不佳上,而且也表現在因為種種問題和誤區造就出相當多的道德認識和行為脫節甚至相反的“雙重人格”和“雙面人”這一突出問題上。因此有必要借鑒性善論思想轉變道德教育的思路。依筆者看來,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因性育德,注重人本關懷,把人當人看

孟子以人性本善為思想基礎,以實現人性的完滿和完善為道德價值和人生價值的追求目標,體現了他對人的價值的終極關懷。強調人的價值、尊重人、把人當人看是道德教育的前提,而這一點對于中國當代教育亦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長期以來,我國德育否定儒家的“性善論”,例如有些教師談到對問題兒童的認識時就常常會說:“這孩子本質上就壞”、“天生就喜歡調皮搗蛋”。在德育過程中,不尊重學生的事情也并不少見;與人性根本不相容的對學生各種各樣的體罰也屢屢發生。要改變這種狀況,筆者認為可以借鑒孟子性善的人性論思想,強調人的價值、尊重人。堅持性善論,即使再惡的學生,在教師看來也有善的特性,也是可以教育的,而實際上問題兒童的出現,部分原因是因為他們的某些需要沒有得到滿足,其表現的人性也只是他們某種需要沒有滿足的折射,關注他們的需要,并積極加以解決,孩子就會朝著好的方向變化。

因此,我們應根據社會對人的道德要求,尊重并滿足人對包括道德生活在內的精神生活的需要,提升人的道德理想、道德境界和道德品質,善于挖掘和激發人內在的善良愿望,充分發揮良心的道德調節功能,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質。

二、啟發學生的道德動機,使其有志于德

人的道德動機有許多表現形式,從淺層次的做好事的愿望、效法榜樣到深層次的道德理想、道德信念,其實質是社會責任、人生價值和意義在人頭腦中的反映。孟子十分重視道德理想、道德信念和人生價值對人的激勵作用,他對人的道德完善充滿信心。不僅如此,他還區分了“不能”與“不為”,他認為對大多數人而言,不能行于仁,不是道德認識不足,也不是缺乏道德才能,而是沒有道德動機,缺乏道德理想。由此可見,孟子看到了道德動機在認識轉化為行為中的中介作用,這一點十分難能可貴,對于我們今天的德育也有重要的啟發。作為教育者,應讓受教育者明白良好的德行對個人乃至社會的重要性,啟發受教育者的道德需要和道德動機,同時對受教育者還應該滿懷希望,其目的也是為了啟發受教育者的道德動機,這樣方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如果不重視道德動機的啟迪,只重視道德知識的教育,人的道德發展就會失去動力,就會缺乏主動性和自覺精神,道德知識就不能轉化為實際的道德行為。這樣理論學習再多,對學習者而言也只是外在的東西,是空洞的說教,容易流于空談而收不到實際的效果。

三、引發道德思考,增進受教育者的道德智慧

孟子認為要形成良好道德,還要啟發受教育者的道德思考,增進人的道德智慧。他說“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孟子自己也為后世樹立了善于思考的典范。反對死守僵化的道德教條,主張通過思考把握道德的實質。

反觀現實中的德育,強制式灌輸的方式仍然存在,它片面強調采取命令主義態度和強制手段,無視德育對象的主體性、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企圖依靠教育者的權力或權威來迫使德育對象接受德育內容,此方法使一部分德育對象對于德育工作表面上接受而內心卻并不贊同甚至于抵觸,進而導致言行不一。因此,我們應該借鑒孟子的啟發教育思想,加強受教育者的道德思考,使德育工作真正深入到德育對象的深處。

四、加強德育的實踐性環節,培養學生的道德實踐能力

德育從知到信、從信到行的最終落實點在實踐活動,活動是道德行為產生的土壤,只有當學生置身于活動之中,才能真實的暴露其言行,才能真實的體驗道德目標的實現與否,同時也只有在實踐活動中,才能最大可能的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才能增加道德認識、鞏固道德信念。因此,要大力加強學校德育教育的實踐性環節。

我們應該摒棄那種顧慮學生受外在不良影響而采取封閉式的德育方法,要解放思想,放眼于社會,大膽的讓學生實踐社會。通過實踐讓學生在實際參與社會道德改革中適應價值多元、信息變化頻繁、信息傳媒多種多樣的現代鮮活社會,培養學生在實踐中面對新的客體,不斷做新的嘗試,培養學生的判斷和選擇能力;培養學生不僅能在各種不同道德準則發生沖突時能夠做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而且在面對德育困境時具有提出新的行為準則的勇氣和具有道德創新的能力,在實踐中增強主體意識。

參考文獻:

[1]劉鄂培著:《孟子大傳》,清華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

篇(7)

關鍵詞:藝術院校“兩課“教學;欣賞性德育模式

隨著我國的工業化、城鎮化程度的不斷提高,隨著高校擴招規模的逐步擴大,高校藝術專業的教育規模和學生數量也不斷擴大。藝術專業和藝術學生的特殊性決定了藝術院校“兩課”教學面臨著不同于一般專業的特殊情況和問題。教學實踐證明,欣賞性德育模式的學習、建立和應用在藝術院校“兩課”教育教學中具有一定的針對性積極意義和價值。

一、藝術院校學生的特點及“兩課”教學面臨的挑戰與困惑

(一)藝術院校學生的特點

藝術專業的特殊性決定了藝術院校學生不同于一般院校學生的特點,綜合起來大致有以下幾點。

第一,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容易受所學專業和興趣愛好的影響,缺乏深厚的理論和實踐基礎,因而缺乏穩定性、完整性和持久性。所以,對事物的評價、判斷標準比較片面、單一、隨意,缺乏科學的嚴謹性。

第二,學生性格特征整體相對感性有余,理性不足,喜歡自由,厭煩約束。跟著感覺走、憑直覺辦事是藝術生中常見的現象。所以他們的思想和言行具有很強的藝術色彩,缺乏情商的培養和合作意識。

第三,注重個性張揚,組織紀律性比較差。喜歡沒有耐心和興趣了解規章制度和一般性常識,對一般的道德說教采取無所謂的態度,所以更喜歡隨著自己的具有很強感性色彩和藝術色彩的個人喜好行事,自我約束力、自律自控性較差,遇到問題多憑主觀的想當然解決,缺乏常識性認識和規則意識。

第四,政治敏感度不夠,對政治、形勢和政策、思想道德、法律、歷史等“兩課”內容學習不感興趣,反應比較遲緩,對事物的把握缺乏大局意識和整體觀念;思辯能力和意識的深入性有待提高;對娛樂、輕松、嘻哈和時尚敏感度較高,對美感較強的動漫、設計、圖片、音樂、舞蹈等感知力較強,對緊張、枯燥、正式和傳統的事物反應比較遲緩和消極。

第五,消費觀方面受本行業不良風氣的影響,存在比較強的攀比心理,個人生活追求時尚和潮流,缺乏吃苦耐勞和腳踏實地的精神,有貪圖享受思想。

(二)藝術院校“兩課”教學面臨的挑戰與困惑

1.學生普遍缺乏興趣,應付心理嚴重。由于上述原因,藝術類學生對“兩課”學習缺乏興趣的現象較之一般院校更加嚴重和普遍,對“兩課”的印象評價往往是先入為主式的“沒意思”、“走過場”等消極負面詞匯。上課之前,一看課程表,不做任何了解,就憑感覺給課程定了性,做好了應付的準備。一般情況下,不采取嚴格的考勤措施很難保證到課率。即使被動到課,出勤不出心、不出力的現象也比較嚴重,“兩課”大綱要求的正常的教學內容很難入腦、入心。

2.“兩課”教學學習內容與生活實際脫離現象比較嚴重。一方面學生不感興趣,對所學內容不以為然,另一方面因為要拿學分,所以老師提問和考試時都嚴格按課程要求的內容回答,但現實生活中卻將這些完全丟擲,用另一種方式生活和處理各種事情。“兩課”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使學生達到知情意的統一,用實際行動踐行所學內容。

3.“兩課”教學在藝術院校普遍不受重視,虛化、形式化現象比較嚴重。藝術院校比較重視專業教學,忽視“兩課”教學。“兩課”教學各方面的投入不足,導致師資隊伍處于尷尬和不穩定、不專業的境地,教學改革所需的條件很難具備,具有實效性的教學實踐難以實行,“兩課”教學整體處于口頭上很重要,實踐中被擠占、虛化、弱化的現象,象征意義大于實際意義。所以教學改革很難推進,教學效果很難提高。另外還一定程度存在著“政治”難融入“藝術”之中,“兩課”教師與專業教師互相排斥,很難形成教育合力的困惑和尷尬。

所以很有必要根據藝術院校的特點引入欣賞性德育模式。

二、欣賞性德育模式的基本理論

欣賞性德育模式的基本理論假設是:道德教育的內容與形式如果可以經過審美化改造,成為“一幅美麗的畫”、“一曲動聽的歌”,那么與這幅畫、這首歌相遇的人就會在“欣賞”中自由地接納這幅畫、這首歌及其表達的內涵。道德教育的“價值引導”與道德主體的“自主建構”這兩個相互對立的方面就可以在自由的“欣賞”(即教育和接受)過程中得以統一和完成。教師和學生之間的征服和被征服的緊張關系也可能轉變為對同一德育問題的不同視角之間的對話關系、理解關系,兩個靈魂之間關于道德文化的共識、寬容和欣賞關系。這個理論假設很符合藝術院校學生的特點,因此,欣賞型德育模式可能是解決藝術院校“兩課”教學困惑,迎接挑戰的出路之一。

欣賞型德育模式的理論基礎是:審美德育論、立美德育論和至境德育論構成了該模式的三美德育大理論基礎。審美育德論認為,審美活動具有三大特性:儲善性、導善性和立善性,因而具有育德功能;立美德育論要求把美作為一種德育手段,創造德育的作品美、形式美和師表之美;至境德育論致力于激勵人們追求美的道德生活境界。欣賞型德育模式就是要以這三大理論為基礎尋找具有可行性的實踐策略,實現德育生活品質的提高。欣賞型德育模式的追求是實現美育與德育的和諧統一,實現德育過程的審美化。欣賞型德育模式在美的本質觀上主張“美是自由的形式”,而“自由的形式”是合目的性與合規律性的統一。一方面,欣賞型德育模式秉承“人是目的”的理念,認為德育必須致力于消除道德對人而言的“異己性”和“疏離性”,好的東西和善的東西應當體現出它與人的親和性;另一方面,認為合乎一定規律的事物也可能引起人的美感,道德上和諧的人也應該是遵循事物和社會發展規律而行動的人。這些特征和原理無疑非常適合藝術院校學生的特點,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其實施和應用必將改善藝術院校“兩課”教育教學的尷尬現狀,有效提高教育教學效果。

三、欣賞型德育模式在藝術院校“兩課”教學中的有效運用

首先,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使“兩課”教師隊伍具有高尚的師德,堅定深厚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道路自覺和道路自信,還必須建立起德育美學觀,提高美學修養,使德育成為寓美于人心的藝術事業,從而提高大學生的政治審美、思想審美和社會審美能力。

其次,挖掘“兩課”教學內容中的藝術文化元素、美學價值,并與學生的專業和興趣相聯系。德育必須在堅持原則的基礎上,針對藝術院校學生的特點和環境,處理好原則與政策的關系,處理好工作強度與節奏的關系,處理好政治與藝術之間的關系,通過凸現德育的藝術性,營造良好的小環境,提高“兩課”教育效果,營造優良的學風和校風。

再次,藝術化運用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充分利用動畫、美術、音樂、舞蹈、多媒體網絡等藝術院校學生擅長和感興趣的介質展現傳遞教學內容,增強德育教學的藝術感染力,充分展現德育的審美特點和藝術價值,使學生在藝術熏陶中自覺提煉、感悟出“兩課”的教育價值和真諦,從而使教育教學效果在潤物細無聲中得以提高,使學生的實際思想品德修養無形之中得以提升。(作者單位:鄭州輕工業學院易斯頓美術學院)

注:此論文為2012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科(理論學科)研究項目階段性成果,項目號2012-MGH-024

參考文獻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人人澡人人透人人爽| 中文字字幕在线中文无码| 亚洲av日韩综合一区久热| 最新亚洲人成无码网站| 99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最近更新中文字幕| 国产裸体美女永久免费无遮挡| 国产精品无圣光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无码国产亚洲| 最好看的最新高清中文视频| 亚洲日韩国产成网在线观看| 越猛烈欧美xx00动态图| 人妻巨大乳挤奶水hd免费看| 欧美精品videossex少妇| 成人a大片在线观看| 免费看无码特级毛片| 99蜜桃在线观看免费视频网站 | 人妻丝袜av先锋影音先| 内射人妻少妇无码一本一道| 久久影院午夜伦手机不四虎卡| 精品国产一二三产品价格| 亚洲s色大片在线观看| 久别的草原在线影院观看中文| 国产尤物精品视频| 骚小妹影院| 粗大的内捧猛烈进出视频| 欧美性猛交xxxx乱大交3| 人妻无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亚洲精品成人网站在线观看| 狠狠色综合网久久久久久| 国产日韩成人内射视频| 国产日韩精品中文字无码| 久久精品中文无码资源站| 国内精品国产成人国产三级| 西西444www无码大胆| 亚洲av蜜桃永久无码精品| 久久青青草原亚洲av无码app| 色天使久久综合网天天| 国产精品无码午夜福利| 嫩b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18禁黄无遮挡网站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