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网站-四房播播网站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素質教育觀的內涵

素質教育觀的內涵精品(七篇)

時間:2023-09-20 18:21:5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素質教育觀的內涵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素質教育觀的內涵

篇(1)

在邏輯學看來,概念是理論研究的基本出發點。要準確了解潘懋元先生的素質教育觀及其價值,應當首先了解他對素質教育概念的理解。而要做到這一點,又應當了解他對其中關鍵詞“素質”的認識。素質教育是由中國學者最先提出的一個教育學概念,它的科學性如何最終要看對素質的解釋合理與否。素質原先是一個心理學概念,是指“人的先天的生理解剖特點,主要是感覺器官和神經系統方面的特點。”但在人們的運用中,“素質”概念已經發展成為“先天遺傳的稟賦與后天環境影響、教育作用的結合而形成的相對穩定的基本品質結構”[1],如“干部素質”、“學生素質”等。他認為,這是因為“客觀事物的發展、實踐的需要”[2]賦予了素質概念新的內涵。“我們反對沒有科學依據與實踐經驗去杜撰新聞,但也不拘泥于引經據典而阻礙新認識、新思想的產生。”[3]可見,對于學術研究的重要基點———概念問題,潘懋元先生堅持概念確定性和靈活性相統一的辯證邏輯觀點,既反對“杜撰新聞”、臆造新詞的主觀主義傾向,也力避食古不化的形而上學窠臼,從而在邏輯上給“素質”,進而給“素質教育”以合理的學科定位。這反映了老一輩學者治學上深厚的邏輯修養。什么是素質教育?我們認為,在潘懋元思想體系里它具有密切關聯的兩層含義:第一,“素質教育是以提高人的全面素質為目的的教育”[4]。這是它的最基本含義。這里,他采取了教育理論界一個廣為認同的觀點。那么,“全面素質”包含哪些內容?它有“思想素質、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心理素質、身體素質等等”[5]。在稍后(2001年)研究楊賢江教育思想的文章里,他講得更明確:“素質教育的內涵應包含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科學素質、心理素質、身體素質”[6]。這樣,“全面素質”包含著四項內容。正是在這一意義上,素質教育又稱為“全面素質教育”[7]。這是素質教育的第一層含義。第二,素質教育不僅是各項素質全面發展的教育,還是諸項素質內部各層因素協調發展的教育。這是較難把握,又容易忽視的另一層含義,需要詳加分析。他說:“素質教育所要求的是:第一,不僅要使學生學會教材上現成的基本知識,而且要使學生學會自我增長知識,也就是‘學會學習’。第二,不僅要使學生掌握知識,而且要引導學生發展能力,包括思維能力、書面和口頭表達能力,尤其是將知識應用于實踐的能力和創造能力。第三,不僅要使學生增長知識和發展能力,而且要使學生學會做人。”[8]其中,第一、二點講“增長知識”與掌握學習方法、“發展能力”應當兼顧,是文化科學素質(或思想道德素質等)內部應當注意的問題,實質上不同于第一層含義,是另一層含義。第三點涉及兩層含義。一方面,如若增長的知識、發展的能力不屬于德育范疇,即增長的不是“做人的知識”,發展的不是“做人的能力”,那么,“學會做人”與它們之間的關系就屬于思想道德素質和其他素質(如文化科學素質)之間的外部關系。這時,第三點就是講思想道德素質要與其他素質并重,不可偏廢,屬第一層含義。另一方面,如若增長的知識、發展的能力屬德育范疇,即增長的是“做人的知識”,發展的是“做人的能力”,那么,“學會做人”與它們之間的關系就屬思想道德素質的內部關系。這時,第三點講的就是其內部不同層次各因素之間要保持協調,這顯然涉及素質教育的另一層含義。潘懋元先生說,實施素質教育有待于“轉變觀念”,包括“轉變學生觀”。這就提出了一個重要問題:“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9]是否構成其素質教育概念的確定內涵,從而形成不同于上述兩層含義的第三層含義?對此我們持謹慎態度。所謂“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用楊叔子的話說,教育是“‘育人’非‘制器’”[10]。這是因為,學生是自己思想和行為的主體,其思想和行為具有自主性、自覺性、自律性等,而供人役用的器物無此特點;從教育的內部規律出發,教育理應將原屬于人的主體地位還之與人。當然,這樣做“絕不意味著可以削弱教師的主導作用”[11]。“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之所以不能形成第三層含義,主要是因為,對素質教育已有的兩層含義進行邏輯分析可知,對學生的兩個要求———各項素質全面發展以及諸項素質內部各層因素協調發展,本身已經內在地包含著對學生主體地位的肯定和尊重;單以培養科學文化素質為目標的智育而論,要求知識、能力和智力三層因素協調發展,就是要重視學生的智力、特別是其中的思維力,而思維力正體現了他人無法干預或包辦的鮮明的自主性。培養獨立思考能力,正是潘懋元先生反復強調的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因此,潘懋元先生理解的素質教育沒有這層含義。總之,潘懋元先生的素質教育觀具有兩層含義:它是各項素質全面發展的教育,同時又是諸項素質內部各層因素協調發展的教育。

二、潘懋元素質教育觀兩層含義的成因及相互關系

潘懋元素質教育觀第一層含義的理論基礎是什么?從的觀點看,作為自然存在物和社會存在物,人是多種規定性的有機統一體。社會的發展離不開個人的發展,而個人的發展又有待于內在多種規定性的協調、平衡和充分發展。潘懋元先生說:“素質教育則明確地表達了人的全面發展,就是個人、個性的全面發展,也就是體現恩格斯的從必然王國到自由王國所指的‘自由’發展。”[12]他顯然同意,歷史唯物論關于人和社會關系理論、特別是人的全面發展學說是我國素質教育思想和全面發展教育思想共同的哲學基礎。簡言之,這也是第一層含義之所以成為潘懋元意義素質教育基本含義的原因所在。據我們分析,素質教育的第二層含義涉及潘懋元先生多次論及的知識“內化”這一關鍵問題。和楊叔子教授的思想一致,他認為知識應當通過思考和實踐,“內化為人文精神、文化素質以及其他素質”[13];否則,受教育者可能有知識、缺能力,甚而“言行不一,品質惡劣”[14]。知識不“內化”或少“內化”是我國傳統教育久治未癒的痼疾,自然成為素質教育意欲針砭的對象。實際上,第二層含義還涉及一個比知識“內化”更一般的問題———知識和智能關系問題。潘懋元先生早說過,教學過程有“兩個平行的密切相關的任務”,即“使學生既掌握知識又發展智力能力”[15]。因為“知識和智能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它們是互相依存、互相制約、互相促進、相互轉化的”[16]:知識的學習促進智能的發展,反過來,智能的發展也促進知識的學習……。他持辯證邏輯觀點,反對割裂關系、偏執一端的兩種不良傾向:一種是傳統教育所遺傳的“重知識,輕智能”的原有傾向,一種是受“西風”感染的重智能、輕知識的新興傾向[17]。不難理解,知識消化不良實質上僅屬其中一種傾向,即“重知識,輕智能”傾向導致的惡果。然而,一種素質要成為名符其實的素質,必然要求同時防止兩種傾向,從而在知識與智能之間保持協調和平衡。因此,知識和智能的協調發展思想,可以說是他素質教育觀的心理學基礎。簡言之,這也是第二層含義之所以成為潘懋元素質教育觀不可或缺的內在含義的主要原因。然而,上述成因并不直接導致潘懋元素質教育觀的形成,聯系二者的中介或橋梁是新的教育質量觀,即“素質主導的多元化”[18]教育質量觀。“傳統的教育質量觀是知識質量觀,是以知識的多寡、深淺為主,甚至被看成是唯一的質量標準……”[19]他深刻認識到,它存在著兩個意義的片面性:一是“重知識、忽視能力”[20],一是“忽略大學生非智力因素的思想品德、心理素質、身體素質的成長”[21]。對此,他在論著中多處論及。無疑,新的教育質量觀正是同時在這兩個意義上對傳統教育質量觀加以糾正。[22]顯然,它的產生是潘懋元先生接受上述哲學理論和心理學思想影響的當然結果,而它又是進一步催生其兩層含義的素質教育觀的直接理論依據。在潘懋元思想體系里,素質教育的兩層含義密切結合在一起,共同保證著素質教育成為真正潘懋元意義的素質教育。素質教育的第一層含義是說,各項素質應全面發展,避免重某些素質、輕其他素質的傾向。第二層含義是說,一種素質內部各因素之間應當協調發展,使之成為名符其實的素質,防止在知識和智能之間失去協調和平衡。從兩層含義的相互關系分析,每項素質內部各因素之間的協調發展,構成了各項素質全面發展的前提條件。兩層含義是不可或缺的。因此,要完整地把握潘懋元先生的素質教育觀,就應當清楚認識到其內在的兩層含義,以免掛一漏一,“顧此失彼”。我們將會看到,根據這一素質教育觀,可以分析和思考當前我國素質教育理論研究和實踐活動中遇到的許多重要問題。考察潘懋元先生對素質教育與全面發展教育關系的論述,有助于我們進一步把握其素質教育觀。素質教育和全面發展教育是極易引起混淆的兩個概念。什么是全面發展教育?從潘懋元先生的思想沿革看,它不是一個脫離實踐和認識發展的一成不變的概念。早在上世紀80年代,潘懋元先生即在《高等教育學講座》中闡述了“德、智、體、美全面發展”[23]的教育思想。這反映了當時我國的教育方針,也在不同程度上接受了他所景仰的前輩、陳嘉庚、楊賢江、王亞南等人思想的影響。到90年代末,文章《試論素質教育》詳細了論述二者關系。他認為,一方面,它們“方向一致、目的一致、基本內涵一致”[24];另一方面,“素質教育是全面發展教育方針目的同具體教育實踐的中介”[25],同時其內容“有一些是全面發展教育學說所未提及,或雖包含在全面發展教育之中但不明確的”[26]。2001年,他又進一步認為全面發展教育中美育的地位開始大為升高,不再是單純培養審美素質的狹義美育,而是一個兼顧原先不曾顧及的“情感的素質”和“心理素質”的“廣義的美育的范疇”[27]。至此,除了繼續以“中介”環節彰顯其特殊性外,其第一層含義的素質教育與全面發展教育的基本內涵趨于一致。

三、潘懋元素質教育觀的啟示

(一)理論啟示

在理論上,潘懋元素質教育觀為分析、澄清和評價當今教育界、教育學界關于素質教育的種種思想提供了一個可靠的理論視角。這里,我們據之解讀《教育規劃綱要》有關素質教育的基本思想,也用以分析、評價關于素質教育流傳已久的一些誤解。《綱要》提出,本階段我國教育的戰略目標是“兩基本、一進入”:“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基本形成學習型社會,進入人力資源強國行列。”為了達到戰略目標,要貫徹三大戰略主題:“堅持德育為先”,“堅持能力為重”和“堅持全面發展”。從潘懋元素質教育觀看,可以這樣理解,三大戰略主題的基本內容都屬于素質教育范疇。“堅持德育為先”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使他們“學會做人”,這是潘懋元素質教育觀第一層含義強調的內容。“堅持能力為重”,就是重視培養學生的三項能力———“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從而糾正傳統教育“重知識、輕智能”的不良傾向,這相當于潘懋元素質教育第二層含義所強調的內容。“堅持全面發展”,就是“全面加強和改進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的全面發展教育,實際上相當于第一層含義的潘懋元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科學素質、心理素質、身體素質”。此外,從潘懋元素質教育觀還可看出,道德目標和能力目標盡管為《綱要》所著重強調,但它們終究屬于素質教育的兩個目標而非全部目標,我們不應將素質教育的品德追求和能力追求簡單視為素質教育的全部任務。在此,潘懋元素質教育觀為我們分析、理解《綱要》有關素質教育的基本思想確立了一個良好的解釋視角。潘懋元素質教育觀有助于我們澄清目前學界對于素質教育概念及其他概念的一些誤解。有學者主張:“所謂素質教育,指的是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以面向全體學生,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重點,使學生在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充分、和諧發展的教育。”[28]也有學者聲稱:“從嚴格的定義來講,素質教育是指:以全面傳授更有價值的知識為基礎,以促使知識深刻內化為關鍵,以激活每個受教育者的個性潛能發展為核心,以促進所有學生共有和特有的精神品質和諧形成與不斷提高為目標的整個教育活動。”[29]從潘懋元素質教育觀看:其一,“面向全體學生”或“促進所有學生……”不能成為素質教育概念的固有內涵。不然,素質教育在將全體教育對象、特別是包括校外教育對象完全納入教育過程之前,根據定義不能稱為嚴格意義的素質教育,因為一種教育從部分學生推廣到全體學生畢竟是一個復雜的、長期的過程。那么,這種處于推廣“進行時”中的“教育”的性質如何?它與傳統教育、素質教育分別有何關系?我們應當怎樣界定?這將引起學界思想上的困惑和混亂。其二,不能用全面發展教育概念來界定素質教育。從潘懋元對素質教育的釋義,以及對它和全面發展教育關系的論述看,全面發展教育畢竟還是一個有別于素質教育的概念;并且,從某個方面說它較素質教育更為抽象。因此,將素質教育界定為“……使學生在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充分、和諧發展的教育”,并沒有使有待明確的概念內涵得到明確,不合邏輯定義的基本要求。其三,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不應直接列入素質教育的定義之中。從潘懋元素質教育觀的第二層含義分析可知,知識和智能的協調發展已經包含著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但與此同時,這種協調發展導致的積極結果遠遠不限于此。對素質教育的科學定義理應涉及所有可能的結果。因此,諸如此類流行的說法作為強調的重點是有意義的,作為科學定義有待商榷。此外,上述分析還啟發我們,創新教育并不是一種有充分理由可以獨立于素質教育之外的教育,相反,它隱含在素質教育之中,所以大可不必脫離素質教育的大道,另辟蹊徑,搞一套有別于素質教育的“創新教育”。

(二)實踐啟示

篇(2)

【關鍵詞】 高中地理 素質教育 地理 教學

一、注重理論學習,深刻理解內涵

素質教育是依據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以全面提高全體受教育者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以尊重受教育者主體和主動性精神,注重開發發展潛能,注重形成健全個性為根本特征的教育。

推行素質教育,得到教師們的普遍認同。并在教學中進行有關素質教育的實踐工作,由于教師對現代教育理論學習得不夠,所以對素質教育的內涵認識不深、理解不夠,使得素質教育難以落實。加之某些教師頭腦中固有的地理學科為次要學科的觀念的影響,使素質教育在地理教學的實施過程中往往流于形式。教師應不斷加強理論學習,了解我國的教育方針、政策,了解現代教育理論,了解國際國內最新的教育動向,在豐富的教育理論指導下,盡早適應當代的教育教學工作。

二、提高自身素質應對新的挑戰

素質教育培養的是21世紀發展需要的新人。素質教育主要是通過學校教育完成的,培養高素質的人才又是通過每位教師具體的教學工作來實現的,因此教師素質的提高勢在必行。

1、德育素質的提高。教育過程是教書育人的過程,要達到這一目的,不僅需要教師具有豐富的專業知識和極強的業務能力,還需要教師具有高尚的師德。“學高為師,身正是范”,教師是學生的一面鏡子,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因此教師要嚴格要求自己,要有嚴謹的治學態度,熱愛教育事業,熱愛本職工作,熱愛學生,尊重并關心學生,以其人格魅力從正面為學生樹立榜樣。

2、業務素質的提高。知識的傳授靠教師較強的教學基本功來完成。在教師隊伍中,有一部分教師業務水平較低,課堂教學平淡乏味,使課上得死氣沉沉,影響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更談不上學生素質的提高。因此,地理教師不但要有豐富的專業知識,還要有豐富的語言表達能力、分析綜合能力、板書、板圖能力、創造思維能力、教育科研能力、應變能力口頭表達能力等等。只有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才能勝任現代的教育工作。

3、心理素質的提高。心理素質對于人的一生中的學習、工作、生活都有很重要的影響,教師的心理素質不但影響教學效果,同時也影響學生心理的發展。因此,一名優秀的地理教師要具有輕松愉快的心境、豁達開朗的心胸、振奮昂揚的精神、堅忍不拔的毅力,這些對于學生方面的素質的提高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三、轉變教育觀念實施素質教育

教師的教育觀念是“教師在教育教學中所形成的相關教育現象、對學生主體以及對自己教學能力的信念”。教師的教育觀念要隨時代的發展不斷更新。教師要以人為本,人是各具個性的,正是豐富多彩的人構成了生動活潑的社會,因此只有關注人、信任人,才可以發現和創造出辦法來影響和改變人。教師是整個教學活動過程中的組織者,教學過程的“開放”與“封閉”、“創新”與“保守”,取決于教師的教育思想和教學策略。

地理教師與其它各學科教師一樣,首先應樹立新時期的地理教育觀,教學中要尊重學生的人格,重視學生的興趣、愛好,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課堂上要給學生提供充分的活動和思考的時間。不僅要傳授有關的地理知識,培養學生學習地理興趣和能力,而且要加強對學生的國情教育、愛國主義教育、世界觀、人生觀教育及與當今社會聯系比較密切的環境意識教育和可持續發展戰略思想教育。

四、重新認識教材確定地位作用

地理學是一門不斷發展變化的學科,地理研究的對象是自然界及人類生存的所有環境。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人與環境的相互作用在改變,自然環境、社會環境也在改變,從而決定了教材內容要不斷更新。而目前教材的編寫滯后于教學改革,不能滿足素質教育的要求,這就要求在素質教育的過程中要改變原有的教材觀念,突出以培養能力為主的教學內容,根據能力培養的教學需要可以適當調整教材的知識結構,讓學生改變傳統的以記憶經驗結論為主的學習方法,養成積極探究事物形成過程及成因的習慣。另外我們可以嘗試利用現代信息處理技術編制靈活多樣的電視教材、網絡教材、多媒體教材,作為現行各種教材的補充。因此,教師應重新認識教材在教學過程中的位置和作用。

五、改變教育方式

篇(3)

    論文摘要:構建適應社會發展和市場經濟要求的校園文化,對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培養跨世紀的一代新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此文旨在對校園文化的內涵作進一步的分析,通過實例來說明校園文化建設對提升學校辦學品質、促進學校自主發展的重要性。 

 

校園文化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模式的基調是“人”,內容是“文化”,核心是“素質教育觀”,原則是“靈活、多變的基礎性管理”,目標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對校園文化,有關專家作了合理的分析,認為校園文化包括靜態文化和動態文化兩方面。靜態文化是指校園精神風貌與道德情操、學校的規章制度及學校的教育成果和校園環境;而動態文化是指對師生的思想認識、道德作風、行為習慣起著引導和推動作用的學術、科技、體育、藝術、娛樂等活動項目。 

揚州大學附屬小學(以下簡稱揚大附小)堅決貫徹我國的教育方針,充分發揮校園文化在基礎教育中的育人功能,堅持以素質教育觀為核心,使小學校園文化建設達到形式與內容、目的與手段的完整、統一。 

一、發掘內涵底蘊,提升校園品質 

我們認為學校要發掘學校的內涵底蘊,要提升校園文化的品質,建構校園的靜態文化,形成學校師生共同追求的作風和精神。幾年來,揚大附小堅持以人為本,認真學習全面發展的素質教育觀,形成了“全心全意為師生的終身發展和幸福服務”的辦學理念,確立了“堅持全面發展,品格、知識、能力、和諧統一,以服務社會與生活的能力培養為宗旨” 的辦學目標,追求“學校精神(大公無私的奉獻精神、以人為本的厚生精神、嚴謹樸實的治學精神、團結高效的拼搏精神)”與“辦學靈魂(愛心教育)”。在學校管理和教育教學工作實踐中不斷總結、提升,形成了:①校風:求實、團結、活潑、向上;②教風:虛心、耐心、細心、創新;③學風:好學、深思、多問、勤練;④校訓“實”:“實”字,取“實”作為校訓用,以上面的“宀”象征學校,下面的“貫”象征求學。治學辦校旨在“實”,我們要構建“堅實穩固的教師隊伍;實施踏實細致的常規管理;推進切實高效的教育科研;開展誠實守信的學校交流和安全扎實的后勤服務。 

在揚大附小的校園里,赫然可見學校的“三風”和“校訓”,時刻鞭策和引領全校師生團結友愛、活潑向上,形成良好的校園氛圍,構建學校的精神文明園地。 

二、素質教育領航,精致管理掌舵 

我們不斷探究校園文化的內涵,在全面發展的素質教育觀的引領下,實施了靈活、多變的精致化管理,為學校的建設和發展領航掌舵。學校至上而下地認真貫徹落實《江蘇省中小學管理規范》和揚州市中小學精致管理工作要求,明確了學校精致管理的總體目標:管理目標精致,管理過程精細,管理方法精當,管理成果精美。學校逐步形成了科學嚴謹、高效切實的相關管理制度和方法,構成了學校校園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2008年,學校修編了由五大版塊構成、約36萬字的《揚大附小管理手冊》,學校各項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該手冊的出臺遵循民主討論、修訂、教職工大會通過等程序,實施揚大附小“星級教師”培訓計劃,“加快青年教師培養,促進中年教師發展,助推老教師提升”的教師培訓計劃,加快教師及管理人員的專業化成長步伐,為學校發展提供堅實的人才保障。 

三、開展特色活動,豐富校園文化 

校園文化形成的主體是校園人,尤其是學生。揚大附小改革創新,積極開展特色活動,豐富校園動態文化,推進“陽光體育”工程,啟動“京劇進課堂”,促進公民教育實踐活動常態化,彰顯學校的辦學特色,培養德性篤實、知識富實、身體健實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積極響應國家的教育方針,努力滲透素質教育,最終促進學校特色化、自主化的可持續發展。 

1公民教育開奇葩,德行篤實育靈魂 

近年我們將公民教育實踐活動與相關課程進行整合,積極實施“113”策略管理,即明確一個目標系列,形成一套教育實踐活動管理制度,加強三方(學校、家庭、社區)相互融合的育人氛圍。 

2民族文化進校園,知識富實結碩果 

 素質教育改革以來,“知識”的定義不斷拓寬,不再僅僅局限于書本知識,而是涉及課內、課外,國內、國外,傳統、現代,等等。 京劇藝術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瑰寶,“京劇進課堂”是黨和國家保護民族文化藝術的重要舉措。 2008年3月,學校成為首批“京劇進課堂”試點學校,它的試點實行有著深遠的意義。學校自2008年3月接受教育部“京劇進課堂”試點學校以來,音樂組教師經過兩個月的材料收集,在2008年6月編寫了學校第二本音樂校本教材“銀杏之聲”京劇專輯。(學校曾在2006年編寫第一音樂校本教材“銀杏之聲”地方文化專輯。) 

3陽光體育促和諧,身體健實求發展 

學校堅持以科研促教學、以群體促競技、以普及促提高,堅持以培養德性篤實、知識富實、身體健實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為目標,積極推進校園“陽光體育”活動的實施,扎實抓好學校體育業余訓練,近幾年來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和顯著的成效。學校積極加強“陽光體育”工程建設,制訂“陽光體育”活動計劃,開展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體藝活動,做到時間、地點、內容、人員四落實,確保學校大課間“陽光體育”活動有效開展。 

四、勵精圖治謀發展,繼往開來創名校 

學校的發展只有更好,沒有最好。我們與歲月同步,與自然共進!在素質教育的新時代,揚州大學附屬小學這一百年老校將繼續發掘學校的文化內涵,推進學校文化的建設,促進學校自主可持續發展,為培養千百萬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者和接班人做出新的應有貢獻。 

 

參考文獻: 

[1]鐘添騰.面對課程改革談校園文化的再生[j].基礎教育參考,2004(12). 

篇(4)

關鍵詞:中學英語;素質教育;課堂教學;方法途徑

長期以來,中學英語教學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上陷入被動境地,特別是對知識點的識記,過于注重語法考查,忽視學生英語興趣及運用英語的能力培養。聽不懂、說不好、寫不出已成為制約中學英語教育的主要難題。素質教育觀念的提出,將鞏固和提升廣大學生的基礎知識,著力培養學生在聽、說、讀、寫等方面的應用技能,尤其是在口語交際上為運用英語夯實基礎。

一、素質教育內涵及實施原則

素質教育是基于人的全面發展的綜合性教育,不僅著眼于學生的基礎知識,還要從德智體等方面來全面提升。中學英語在素質教育實踐中,就其學科特點包含兩個層面的內容:一是語言素質,主要是對英語知識,如詞匯、語音、語法、語篇、修辭等內容的理解和掌握;二是綜合素質,主要從英語學科能力層面上,注重對學生的學習力、合作力、交際力、創造力及英語學科文化的運用。教育部提出的“跨世紀素質教育工程”計劃,對于英語課程改革方向進行了明確,尤其是在英語素質教育上,要體現三個方面:一是要明確英語綜合素質教育目標;二是注重以人為本,因材施教,促進學生和諧發展;三是要強化終身學習,培養學生英語應用能力。中學英語素質教育,在實施原則上強調三點。一要全面發展,教師在課堂組織及教學上,要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通過多種教學方式的創新,豐富課堂教學氛圍,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全面成長。二要堅持整體性,英語教學不能局限于知識點的掌握,更要從聽、說、讀、寫等方面進行協同,特別是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從英語語言實踐應用活動中突顯詞匯、語音、語法結構的整體性。三要注重非智力因素的激發,從英語學習動機、學習熱情、學習習慣上,培養學生的英語素養。

二、構建中學英語素質教育的途徑和方法

(1)轉變思想,創新中學英語素質教育觀念。思想指導行為,素質教育在中學英語中的應用,必然需要從思想觀念上認識并理解素質教育的內涵,轉變觀念,適應當前素質教育發展的需要。擺正英語素質教育觀,要從教學實踐中關注學生的發展,注重對英語興趣的激發,特別是在夯實英語基礎中,要著力促進學生養成英語思維、英語表達、英語運用的習慣。同時,校正英語教學質量觀,從關注成績到注重英語人才的培養,不能將英語基礎知識的掌握作為衡量的標準,而是要從聽、說、讀、寫等方面來進行強化訓練,促進不同學生在不同層面上的全面發展。(2)創新課堂教學方法,提升素質教育質量。從中學英語素質教育實踐來看,創新教學方法旨在激發學生對英語的學習興趣。如對于選擇題、改錯題、判斷題、填空題,可以通過小黑板、PPT課件等來進行輔助教學。在問題梳理上,要注重新舊知識的關聯,特別對初中生更要從靈活多變的提問中來激發他們主動思考,獨立思考。在問題回答方面,要關注全體學生的學習態度,如制定學生回答、輪流回答、齊聲回答、小組代表回答、自由搶答等,注重對課堂氛圍的激活,強化學生的注意力。在教法創新上,可以滲透個別輔導法、分組教學法,針對學生層次性差異來因材施教;在情景教學法上,要注重對學生認知的分析,能夠從課堂教學內容的組織上注重難易結合,在情景營造上借助于實物演示、角色扮演、問題探究及聲像多媒體技術來渲染情境。另外,在英語閱讀教學上,要注重英語朗讀、誦讀、精讀、泛讀模式的穿插,滲透循環記憶法,增強學生對英語知識、英語文化的理解。(3)優化課堂教學,構建綜合評價。英語素質教育課堂的實施,先要對教學目標進行優化,根據教材知識結構,從教學內容組織上優化聽、說、讀、寫教學環節,注重問題情境的營造,突顯知識的滲透,鼓勵學生從交際與探究中習得。在教學內容上,要貼近學生的生活,注重日常用語及口語化教學,形成學習英語的氛圍。在教學評價上,要注重評價的綜合性和多樣性。初中階段英語素質教育要關注師生關系的融洽,要強化“感情投資”,要善于運用激勵手段,特別是從學生的表現上,積極、及時的肯定與鼓勵是增強學生學習熱情的有效手段,也是增強學生自信心的重要方法。同時,在階段性評價中,要積極啟發學生的學習思維,強化學生的質疑、提問習慣,喚醒學生的非智力因素,體現教學評價的科學性、合理性。

三、結束語

素質教育在中學英語課堂教學中的實施,關鍵在于對教師課堂教學內容的組織,特別是圍繞素質教育目標,尊重學生,關注學生的全面成長,突出課堂教學中師生關系的互動,激發學生的參與積極性,營造和諧的教學氛圍,鍛煉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提升中學英語教學質量。另外,針對素質教育在英語課堂中的滲透,英語教師要從自身素質和能力上,一方面要加大知識結構的拓寬,增強英語專業素養;另一方面要注重教學經驗交流,破解中學英語素質教育的難題。

參考文獻:

[1]張穎.淺談中學英語教學中的素質教育[J].陜西教育,2007(12).

[2]謝元才.新形勢下英語素質教育探討[J].廣西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3(06).

篇(5)

農村經濟的落后,使得許多農村家長覺得,只有讓孩子好好學習,考入高等院校才能夠真正擺脫貧困。在這種教育觀念的影響下,農村的教育更加應試化,素質教育沒有機會開展,即使進行素質教育也會受到這部分家長的阻礙和影響。所以在一些農村里,應試教育依舊占據統治地位。4.宣傳、投入力度不夠。長期以來,農村素質教育的宣傳力度不夠,大部分農村居民并沒有認識到素質教育的重要性,而且由于農村生活水平和條件比較差,教學基礎設施、資金投入以及辦校質量等更是無法與城里小學相比,很大程度上制約了素質教育的開展。

二、農村小學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意義

當前,農村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對人才數量以及質量方面的需要越來越高,然而由于應試教育的觀念深入人心,教育工作主要關注的是學生的升學、成績等,忽視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導致學生呈現一種高分低能的狀態,無法在農村經濟發展中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小學是學生各方面成長的初級階段,對于學生今后的影響是十分巨大的,因此必須在農村小學實施素質教育,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方法,推進素質教育的開展,更好地適應農村文明建設的發展需要。此外,實施素質教育也是開展義務教育的需要。義務教育是我國法律規定,適齡兒童必須接受的,國家、社會、家庭必須保證的教育,主要是為了更好地促進少年兒童在德智體美等方面實現全面發展,提高國民素質。但是在農村義務教育階段,人們往往忽視教育質量的提高,導致學生的素質存在較大偏差,與義務教育的目的相背離,因此必須加強素質教育的實施。素質教育的民主性和全面性能夠更好地保證農村兒童的學習權利,解決農村小學教育中只重視知識理論傳授的缺陷,促進教育的公平、均衡發展。素質教育的終身性和個性化也有助于農村小學生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和理念,尊重學生的個性和潛能,根據學生的心理以及生理發展特點,采用多元化的方法進行因材施教,促進學生實現個性化發展。

三、農村小學素質教育的實施方法

1.轉變傳統的教育觀念。要想使素質教育在農村小學得到開展與實行,首先要做的就是轉變傳統的教育觀念,使農村家庭以及教育管理者認識到素質教育對于學生今后發展的重要影響。加強對素質教育的宣傳力度,讓他們更好地理解素質教育,改變以考試、學習為中心的應試教育的觀念,強化對農村素質教育的管理和檢查力度,為農村小學推行素質教育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使素質教育的觀念深入人心,真正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2.強化師資隊伍的建設。教師的能力素質對于學生的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因此,要在農村小學開展素質教育,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提高教師的各方面能力素質。首先教師應提高自身的科學研究素質和能力,從以教課為主的教學人員轉變成研究性的專業教師。有關部門應明確農村素質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師專業培訓工作,并與各高校建立合作關系,加強教師能力素質培養。此外,還應定期組織教師到城市小學進行素質教育的觀摩學習,明確素質教育的內涵與方法。強化農村教師的引入,為農村的素質教育注入新鮮的教育力量。在提高教師專業素質能力的基礎上,還應注重教師思想道德素質的提高,發揮教師無私奉獻的精神,為農村孩子的學習與未來貢獻自己的力量。3.推進農村教育教學改革。農村小學在我國的教育發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而必須高度重視農村小學素質教育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推進農村基礎教育改革是實現農村素質教育的重要舉措。新課程改革有助于轉變教師以及學生的教、學方式,滿足學生的不同發展需求,促進學生實現全面的發展。長期以來,農村教學存在著教學方法單一,學生學習興趣不高等問題,為此,因積極推進農村課程和教學改革,實行新課程改革,在課程改革中推進素質教育,轉變教學方法和模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在新課程改革中不斷推進素質教育,使農村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基礎上,更加全面地發展自己。4.加強學校與家庭、社會之間的合作。家庭教育也是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力量,加強學生的家庭教育,能夠更好地為學校教育提供幫助。農村小學可以成立家長委員會,加強與家長之間的溝通和交流,育目標,找到合適的方法開展素質教育。學校教師對家長進行教育,使家長明確素質教育的重要意義,轉變教育觀念,更好地配合學校推進素質教育的開展,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此外,素質教育的開展也需要全社會力量支持和輔助,農村小學實施素質教育,應在學校的統一指導下,家庭、社會通力配合,為素質教學的開展提供保障。5.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縮小城鄉差距。要使農村素質教育落到實處,真正達到教學的效果,要解決的最突出的問題就是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縮小城鄉差距。長期以來,由于受歷史以及地理因素的影響,農村小學的辦學條件比較艱苦,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素質教育的開展。因此,教育部門應給予農村小學一定的政策扶持,吸引優秀教師或大學生到農村支教,多給予農村教師關心,為農村學校提供良好的辦學條件和教學設備,促進素質教育的開展。農村辦學條件、教學設備和設施的改善是以當地的經濟基礎作為先決條件的,因此,要努力發展農村經濟,加快新農村建設的步伐,縮小城鄉差距,促進城鄉協調發展。只有城鄉實現協調發展,差距縮小到一定程度,農村學校才能夠從根本上擺脫應試教育的制約,大力推進素質教育。

四、結語

篇(6)

【關鍵詞】高職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提升途徑

人文素質教育是高等職業教育的重要內容,是一種教學理念,它是讓學生掌握人文知識并形成具有時代性與民族性的人文精神,并內化為人文素質。人文素質本質上就是素質教育的一方面,注重的是人本身的教育,注重人的全面發展,提高學生對真善美的認識,激發他們的創造力與想象力,最終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但在現實高職院校中學校過多的是關注教育的經濟功能而忽視了教育的育人性,學生僅僅是對專業知識的掌握,忽視了對傳統文化、道德、政治經濟、社會生態等問題的關注,這種畸形的教育現狀必須得到改善――將人文素質教育與技能教育放在同等重要問題,只有具備了高素質人文性的高職教育才是真正的高等職業教育。要實現這種真正的高等職業教育就要明確人文素質教育的提升途徑。

一,樹立技能教育與人文素質教育相統一的辦學理念

辦學理念是學校發展的靈魂,高職院校加強人文素質教育,應該由原有的注重實用主義與功利主義的教育觀向技能教育與人文素質教育相統一的辦學理念發展,全面貫徹“人的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意識到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性。

在高職學生教育中樹立“以人為本,全面發展”的教育觀,為學生未來的職業規劃做出指導性。要實現此教育觀需要轉變教育觀念,在更高層面上把握人文素質教育內容,同時教育主管部門要重視人文素質教育工作的開展,制定相應的標準來對高校的人文素質教育工作評價,并聘請專家對學校人文素質教育工作進行指導監督。

增加教師人文素養,轉變教師教育觀念,建立一支優秀的教師隊伍。這是實施人文素質教育的基礎,教師對人文素質教育認識程度與素質水平的高低直接決定著人文素質教育的實施情況。教師的人文素養一方面應該有著豐富的人文知識來感染、熏陶、影響學生,引導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健全的人格,高尚的道德情操等;另一方面教師要樹立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增強人文意識,在教學過程中經常性的加入人文素質教育內容,讓學生掌握知識的同時,也要收獲情感、理念等人文內涵。

針對目前高職院校教師人文素質參差不齊的現狀,可以從以下幾點改進:制定優惠政策,吸引人才,尤其是在人文素質教育學科領域有著重要建樹的人才,推動本學校人文學科的發展;建立本校專業教師的人文學科研究隊伍,形成一支數量充足、結構合理且具有人文精神的教師隊伍;對人文素質課教師進行業務培訓與進修,并將其提升到與專業課教師同等地位,以便促進其業務能力的提高。

二,遵守與專業課并重原則,設置合理的人文素養課程體系

1,進行人文素質課程體系建設,保證足夠的課程設置與課時時間。人文素質教育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在掌握專業技能的同時,具有著積極向上的人生目標、正確的價值取向與完善的人格,高職院校通過人文素質課程的必修課與選修課實施人文素質教育。要實現此目標,首先建立科學合理的人文素質教育課程體系。在人文知識上設立管理學、心理學、公用關系學、社交禮儀等;在人文能力上注重語言表達為主的人際交往能力、信息收集處理能力與公共寫作能力的培養等;在人文精神上具有踏實誠信、自信責任與團隊意識;高職院校在人文課程設置中要按照學校特色與各專業培養目標,有針對性地設置各專業人才所需的人文素養課程,對人文課程整合等。足夠的課時也是提高學生人文修養的重要內容。

2,改革學生人文素養學科的成績考核方法。通過確立新的評價標準來帶動人文素質教育,這個標準與社會相聯系,以能力為中心,注重學生的創新能力與學習能力。新的評價體系的課程考核可采取展現技能、提交成果、完成某個任務等形式進行。最終的成績評定由考勤、作業、成果等多項內容構成。也就是說,高職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的評價應該按照學生的多層次、多元化特征,遵從教育評價全面性準則,正是這種標準的多方面與多維度,才體現出“人文性”。如此多樣化的考核方式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與創造性。

三,通過多種方法,拓寬人文素質教育空間

1,專業課程中滲透人文素質教育。專業課程在整個教學中占據絕對優勢,人文素質教育是一種潛在性的長期教育,就必須與專業課程教學相結合來滲透人文素質內涵。首先,專業課程教師要善于挖掘學科中的文化內涵,讓學生理解課堂中的人文價值,實現情操的陶冶與人格的完善;其次,每個學科都有著自身特點而不被掌握,這就要求教師善于總結學科中所具有的獻身精神、求真精神、創新精神、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等人文內容;最后,在教學過程中涉及到的歷史淵源、技術與自然、技術與社會等內容,要引導學生樹立科技技術的使用要有利于社會的信念。

2,構建和諧的人文校園景觀,形成濃郁的人文育人氛圍。學生個人的形成、價值觀的獲得、思想品德的形成等很大程度取決于校園環境,這種校園環境是潛在影響學生的,因此必須構建和諧的人文校園,一方面,學校建筑使用價值、教育價值與美學價值等一體,形校園景觀;另一方面建設一些必要的活動場所。最終通過和諧校園文化這股強大的力量來“潤物細無聲”的教育并影響學生的心靈。

3,開展豐富具有職業人文精神特點的校園文化活動。通過一些列校園文化活動如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參加社團活動等的開展來提高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與自我感悟能力,提升他們的自信心與責任心,盡快融入社會,向職業人轉變。

結語

人文素質教育對高職學生的培養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它通過對高職學生開展人文素質教育,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塑造他們完整的人格與健康的心理;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他們盡快向職業人的發展,順利實現就業,通過隱性方式來感染學生形情懷,提升人文境界。

參考文獻:

[1]尹國華,高職院校人文教育的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4

[2]楊德廣,人文教育就是做人的教育【J】,江蘇高教,2003,03

篇(7)

從外語教學的角度來看,素質其實就是人們學習和掌握外語知識的潛能。這種潛能一般不會自然流露,只有通過教育活動的發掘才能外化出來。這種外化出來的能力就是我們所說的外語能力,歸納起來不外乎是聽、說、讀、寫、譯的能力。在此,能力并不等于素質,它需要不斷的內化才能轉化成素質。因而,我們可以說外語素質是一種穩定的內在潛能。它是外語能力形成的基礎,是外語能力發揮的前提,它通過外語能力作用于外界,是決定外語能力最重要的因素。

21世紀,外語教學改革的核心是要在課堂教學中實施外語素質教育,重視在外語教學中滲透對學生品格的教育,情感的教育,對學生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合作能力和各種語言學習策略的培養,擴展學生的文化知識,培養對異國文化的正確的態度和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和能力。因此非英語專業大學生的外語素質教育就愈發凸顯了其重要性與時代特征,應該被作為一個重要的課題進行研究。

一、非英語專業大學生外語素質教育的重要性

對于外語教學有兩種根本不同的認識,一種是將外語教學同其他眾多的課程一樣看作是一般的知識與技能的教育,另一種是將外語教學看作是不同于一般知識與技能的素質教育。素質教育具有這樣三大特點:一是從時間上著眼于未來和長遠;二是從性質上側重于打好基礎;三是從目標上培養全面發展的合格人才。

我們之所以說外語教學是素質教育,因為它完全符合素質教育的三大特點。從時間上看,外語教學是一種立足于未來的教育。隨著現代經濟與科技的發展,世界各國的經濟文化的交融將更加緊密,我國要進一步走向世界、走向未來,就應極大地提高國民的文化素質,提高外語素質理應是其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內容。從性質上來看,外語教學不是一般的知識與技能的教育,而是一種基礎教育。它實際上成為學習其他知識的前提與今后更新知識的必要手段。從目標上看,外語教學是培養全面發展的合格人才的重要措施。外語是當代社會對于人,特別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的基本要求。它已成為當代社會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所應具備的基本文化素養之一,并成為衡量各國教育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

二、施實素質教育對教師的要求

1.教師業務素質應該過硬。一名合格的英語教師應具有一定的語言基礎和一定的理論基礎,嫻熟地掌握所教課程的內容,有一定的作品賞析能力,并掌握一定的與英語教學有密切關系的相關學科知識,教師要通過精心安排,有目的地培養學生獲取和運用英語知識的能力。教師要創造性地教學,使課堂教學方法多樣化,不僅教學生扎實地掌握所學知識,而且要善于激發學生的創新興趣。

2.教師應具備良好的品德。在教學過程中,注重言傳身教,熱愛自己的專業,倡導科學、嚴謹的學風。教師充分發揮自己的專長和人格魅力,使學生對教師產生敬佩和愛戴之情,這對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將會產生很大影響,從而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3.教師自身人文素質的提高,是對學生實施素質教育成功的保障。教師是教育的主導,要想對學生進行人文主義素質教育,首先要提高英語教師本人的人文素養。教師要明確認識到把學生當作其傳授知識的工具的單一教學法已不能滿足于當今社會的需要,而是要把人文素質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許多英語教師就語言論語言,就教學法論教學法,有關英語民族的政治、歷史、宗教、習俗等方面的知識相當貧乏。因此提高外語教師的文化素養應為當務之急。只有教師具備了良好的人文素養,在教語言的同時,還應結合文化背景和文化內涵來開展教學活動,使外語教學成為學生了解外國文化傳統,借鑒、吸收外國優秀文化的精華。這樣,將來我們培養出來的學生無論在教育領域,還是在國家其他領域中都能體現其自身良好的形象,來為我國現代化高科技的發展大顯身手。

總之,教師在素質教育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教師的業務素質和人格特點不僅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而且還間接地影響學生的個性和獲取知識能力的發展。因此,教師應加強自身修養,不斷提高業務素質,以更好地完成和推動素質教育的實施。

三、如何轉變教育觀念,在大學英語教學中體現素質教育

語言是人類知識的載體,語言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語言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大學英語教學一定要繼續深化改革,廣大教師應順應時代潮流,及時轉變教育觀念,走出一條切實體現素質教育的新路子。

1.深入挖掘教材,滲透品德教育

人們習慣于認為德育培養應獨立于技能教育之外,故而作為素質教育目標之一的德育,卻常常在大學英語的課堂教學中被忽視。大學英語作為一門技能課程,理應以傳授語言知識與技能為主,于是,外語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只注重語言表面上的形式、結構和規律的講解,而對課文深層次的思想寓意根本不去挖掘,這樣做不僅不能實現課堂教學中所要求的德育目標,而且也有礙于能力目標的實現。學生從教師身上學不到透過表面領略內涵的能力,這無疑是一種雙重的損失。因此,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一定要對教材進行認真研究,充分挖掘其內含的德育因素,寓德育于課堂教學中,使素質教育真正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得以體現。

2.善于多法結合,優化教學效果

實施素質教育的主要渠道是課堂教學。課堂教學方法的優劣,決定著素質教育的成敗。目前,為素質教育所肯定的教學方法很多。諸如“:啟發式教學法”“、愉快教學法”“、成功教學法”、“學生中心型教學法”等等。這些教學法中,每一種都有其特定的適用范圍,并都各具特色,在知識的傳授、人才的培養方面起著不盡相同的作用。我們只有立足于實際,博采眾長,靈活機動地配合使用,根據學習者不同的情況、不同的層次,進行因材施教,才能優化我們的教學效果,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揮出他們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

3.努力豐富課堂活動,激發學生主體意識

大學英語課堂多年來一直缺乏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活動,單調的課堂形式導致了學生過于依賴教師,習慣于被動學習以及不善于獨立思考的后果。注重全面發展的素質教育,不僅是著眼于開發學生潛能、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而且也是尊重學生主動精神、重視個性發展的教育。因此,大學英語教學中要切實體現素質教育,就必須豐富課堂教學形式,不僅要把對話、情景表演、辯論、演講等活動引進大學英語課堂,而且還要盡可能利用多媒體、網絡等現代化教學手段,以此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作為語言教師,必須對課堂活動進行精心設計。設計時,應把學生作為活動的主體,以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為目的,使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克服心理障礙,養成良好的心理素質,進而使其主體作用得以充分發揮。

總之,外語素質教育是一種全新的教育觀,它具有豐富的內涵和廣泛的內容。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是成功地進行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關鍵,是大學英語教學與素質教育結合的目標所在。有許多問題外語界尚未形成定論,具體的還需要我們外語教師從教學實際出發,不斷更新教學觀念,提高對外語素質教育的認識,從而完善外語素質教育的內容,為社會培養出高素質的外語人才。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人妻无码久久精品| 精品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 玩弄chinese丰满人妻videos| 中国女人大白屁股ass| 在线天堂中文在线资源网| 亚洲香蕉免费有线视频|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香蕉|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水蜜桃| 天码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亚洲av日韩aⅴ无码色老头| 国产伦久视频免费观看视频 | 久久综合九色综合欧美就去吻| 人妻aⅴ中文字幕| 女人18片毛片60分钟| 少妇被爽到高潮动态图| 亚洲国产精品尤物yw在线观看 | 男受被做哭激烈娇喘gv视频| 亚洲av无码有乱码在线观看| 特级毛片爽www免费版| 丝袜美腿一区二区三区| 人妻无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精品yw| 免费ā片在线观看| 天天躁人人躁人人躁狂躁 | 嫖妓丰满肥熟妇在线精品| 农民工嫖妓50岁老熟女| 18禁裸男晨勃露j毛免费观看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麻豆| 欧美大黑帍在线播放| 一本大道东京热无码一区| 久久久久久亚洲综合影院| 成熟丰满熟妇高潮xxxxx视频| 日韩av无码免费播放| 人妻少妇一区二区三区| 最近免费中文字幕中文高清| 久久超碰97人人做人人爱|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亚洲av动态图|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成人| 樱花影院电视剧免费| 韩国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视频| 人妻少妇久久中文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