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网站-四房播播网站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常用的經濟學理論

常用的經濟學理論精品(七篇)

時間:2023-09-21 16:38:2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常用的經濟學理論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常用的經濟學理論

篇(1)

一、創新教學內容,強化西方經濟學理論的系統性、層次性和拓展性

創新型應用人才的培養應建立在扎實的理論基礎上。《西方經濟學》主要介紹流行于西方市場經濟國家的現代經濟理論和經濟政策,是對市場經濟運行規律的抽象與概括,具有邏輯嚴密、紛繁復雜以及動態演化的理論體系。為此,首先應該按照一定的邏輯主線建構西方經濟學的基本理論框架,為學生呈現出西方經濟學的全景圖,從而使學生從整體上掌握西方經濟學的基本內容體系,為其他經濟管理類專業課程的學習奠定理論基礎和提供方法指導。從西方經濟學發展演變看,西方經濟學主要包括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兩個部分。它們之間并不是孤立的,我們可以通過“無形之手”和“有形之手”的邏輯關系實現有效銜接,并貫穿于整個西方經濟學的教學過程中。其次,根據授課學生專業層次、培養要求以及個體稟賦特征選擇西方經濟學的教學內容和教學重點,從而構建多元化、多層次的課程教學體系。具體來說,專科層次主要選擇現代主流經濟學的基礎性理論,而本科層次不僅要加深經濟學經典理論的教學難度,還應擴大經濟學理論的教學廣度。對于經濟學專業的學生,側重于經濟學理論的推演和經濟學模型的建構,而對于管理學專業的學生,側重于價格理論、消費者行為理論、生產者行為理論、博弈理論以及國民收入決定理論等學習。最后,秉持“經世濟民、孜孜以求”的理念,引導學生運用西方經濟學理論解釋我國經濟體制改革進程中的重大經濟社會問題,并有效融入西方經濟學的前沿理論,以此拓展學生的理論視野和運用范圍。

二、創新教學方法,提升西方經濟學的教學效率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過程不是學習者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積極地建構知識的過程。在此理念的指導下,《西方經濟學》的教學應打破傳統單一的“注入式”方法,重新構建案例教學法、啟發式教育法等多元化教學方法體系,使教師從傳統的知識傳遞者向教學引導者轉變,而學生則從傳統的知識被動接受者向主動學習者和獨立學者轉變,從而通過建構主義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創新能力與應用能力。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案例教學法是運用經濟事例將學生放置于特定的經濟情景中并加以恰當誘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的教學方法,使抽象復雜的經濟學理論回歸經濟現實。因此,它是經濟學科教學實踐中常用的教學模式。案例教學法的有效實施取決于案例的設計和案例的組織兩個方面。對于案例的選擇,應充分結合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鮮活事件,突出案例的現實性、熱點性、代表性、啟發性和客觀性,體現應用型教學的要求。在此基礎上,可以按照理論知識儲備、案例介紹、案例討論、案例分析與教師點評的步驟組織實施案例教學。需要注意的是,案例教學的整個實施過程都是在教師引導與學生主動參與下完成。另外,卡爾·波普爾構建了一種關于科學發展的邏輯模式,即提出擬研究問題,進而對問題的本質展開猜想,并進一步嘗試驗證假說是否接受,最后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這種認識客觀事物的邏輯模式在西方經濟學教學中的應用便是啟發式教學法。該方法在實施過程中,先由任課教師提出具有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的現實經濟問題或現象,然后由淺入深地引導學生沿著正確的思路分析問題,并選擇恰當的經濟理論對問題進行有效解釋,再對理論解釋或理論假說進行系統的經驗實證,最后提出契合中國經濟社會體制背景的政策路徑。這種教學方法不僅提高了教學效率,確保了在有限的課時內高質量完成教學任務,更為重要的是,激發了學生的自主學習熱情,提高了學生積極發現問題、思考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

篇(2)

關鍵詞:數理分析方法;經濟學教學

0 引言

文字描述、圖表直觀表達和數學模型刻畫是經濟學理論的三種不同表達方式,其各有各的特點,早期經濟學理論基本都以文字描述為主,圖表表達輔,很少涉及到復雜的數學模型。當數學作為一種工具被以馬歇爾為主的經濟學家引入經濟學研究后,對經濟學的研究產生了深遠影響,比如《國富論》的基本思想既包括了資源配置理論也包括了分工理論,但由于分工理論在形式化方面存在的巨大困難而逐漸被淡化,相反,由于馬歇爾將資源配置理論以圖表和數學模型刻畫而幾乎成為了經濟學的全部,比如現行的經濟學教材中對經濟學的定義一般都是“由于人類的欲望是無窮的,而經濟資源是有限的,經濟學是研究如何最有效地利用有限的經濟資源更好地滿足人類無窮的欲望”。在現代主流經濟學家中除了科斯等極少數經濟學家外,數學模型仍然是經濟學家研究經濟學的最重要工具之一。主流經濟學學術期刊中的數學模型早已成為一種主流研究方法。然而,獨立學院的學生有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正因為其數學基礎不好才被錄入到獨立學院的,所以獨立學院學生的數學邏輯思維普遍較差,即使費了極大的力氣學會了一些數學知識,但也不懂得其真正的數學含義,更不會將其做為一種工具而應用于經濟學分析。另外,獨立學院的數學老師在教學中也存在嚴重不足。首先,獨立學院的數學老師一般沒有真正學習過數學史,所以對數學中的基本理論缺乏“原生態”的了解,不了解紛繁復雜的數學理論的來龍去脈,不清楚各個數學公式定理是在何種歷史背景下出現的,更不懂得各個數學理論知識是用來解決什么現實問題的,因此,大多數數學老師只知道純理論的教學,只會教學生解題,根本不引導學生將數學知識回歸現實中,回歸應用。基于上述原因,大多數獨立學院的經濟學教師都略去了經濟學教材中的圖表和數學模型,只講些描述性的文字,這樣的教學學生聽起來當然輕松,但這樣的教學方法注定了學生根本無法接觸到真正的經濟學知識。所以,如何將數學和經濟學結合起來培養學生經濟學分析能力是擺在獨立學院經濟學教學面前的重大課題。

1 對除法的真正理解有助于我們領悟經濟學中的諸多經濟學意義

教學過程中筆者要學生計算如下數學題:4個蘋果平均分給2個小朋友,請問每個小朋友能分到幾個蘋果?此題一出,課堂上哄然大笑,學生都說我低估了他們的智商,他們不屑一顧地說出了答案2(注:學生的答案根本沒有單位,而僅僅是個純數字)。接著,我板書如下:4個蘋果/2個小朋友=2個蘋果/1個小朋友,然后,我解釋分子除以分母的實際意義是計算者想知道一單位分母擁有多少單位分子,本題中即是每個小朋友擁有多少單位蘋果。此時同學們表現出若有所思的樣子,接著我正式進入上課內容。

1.1 價格彈性中的除法

價格彈性用來描述商品需求量對價格變化的敏感程度,即當價格變化1%時,需求量變化百分之幾。公式表示為:需求量變化的百分數/價格變化的百分數,此公式的除法意義也就是想知道當價格變化百分之一時,需求量變化百分之幾。通過這種處理,經濟學的文字描述就完全轉化為數學公式的刻畫了。

實際上在中國的現實經濟中,消費者對商品的價格的敏感性及自身收入的敏感性已遠遠低于商品質量的敏感性,但為什么教材中只有商品需求的價格彈性和收入彈性而沒有質量彈性,原因很簡單,即使現實經濟中消費者對商品的質量敏感性很大,但是要將商品的質量量化至少在目前的條件下還不太可能,所以也就可以理解為什么經濟學教材中不會出現商品質量彈性了。

1.2 消費者均衡方程中的除法

假設消費者只消費兩種商品,則消費者均衡狀態時,消費者在兩種商品中消費中的每一美元的邊際效用相等,即MU1/P1=MU2/P2,這里的除法也是指分母的第個單位擁有分子的多少個單位。只有當消費者在兩種商品消費中最后一美元的邊際效用相等時,其消費水平才能處于均衡狀態。

1.3 收入-支出代數模型中的除法

收入-支出代數模型中的乘數很多,筆者僅以投資乘數為例說明除法的經濟學含義,投資乘數描述當投資量變化一個單位時,總產出會變化多少個單位,代數式表示為Y/I,或者以微商的形式表示,以方便求導數。這里對Y求導數的經濟學含義也就是指當投資I變化一個單位時,總產出Y會變化多少個單位。同理邊際效用、邊際產量、邊際收益、邊際消費傾向、邊際儲蓄傾向等等邊際函數的理解都要用到這類簡單的除法處理技術,即邊際就是求導數,求導數也就是求微商,求微商也就是計算除法,計算除法也就是想知道每個單位的分母量擁有多少個單位的分子量。

2 宏觀經濟學中常用的兩邊取對數再對時間求導

經濟增長是宏觀經濟學學習過程中的重點,其中有個常用的數學處理技巧,即對函數兩邊同時取對數再對時間求導,比如,對C-B生產函數,Y(t)=A(t)Kα(t)Lβ(t),對函數兩邊同時取對數再對時間求導得:總產出增長率=技術進步率+α資本增長率+β勞動力增長率,其中模型理解的關鍵是增長率與導數的關系,所以對導數定義的理解就變得至關重要。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必須懂得導數在幾何上表示為曲線的斜率,但也表示變量的變化率,在經濟增長中則表示為經濟變量的增長率。

對這方面的數學表達式的理解與經濟學含義之間的掌握將不僅有利于學生學習初級課程,而且也對其以后學習高級課程打下良好的基礎。

3 對儲蓄等于投資恒等式的理解

國內外所有經濟學教材都會涉及到儲蓄等于投資的恒等式的講解,但是學生受到數學中恒等式的影響,總認為恒等式是放之四海皆成立的等式,根本沒有搞清楚經濟學中的恒等式都是基于某個假設條件而推算出來的結果,更不懂得經濟均衡類似于刀刃上的均衡,在現實經濟中均衡經濟幾乎不存在。經濟學家總是假設經濟處于均衡狀態,其目的是便于函數的求解,以便于研究的可操作性和教學的方便性,在封閉經濟情況下現實經濟尚且無法滿足儲蓄等于投資,在開放經濟條件下儲蓄等于投資的情況更不太可能。比如中國國內儲蓄遠遠高于國內投資,當時在開放經濟條件下外國直接投資會對儲蓄抽獎恒等式造成更大的沖擊。

4 結論

隨著學術研究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社會科學引入了定量的數量分析方法,而經濟學研究中更是將數理分析方法發揚光大的學科,而獨立學院中絕大多數學生數學基礎不扎實,他們缺乏基本的數理思維訓練,如果經濟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為了遷就學生,采用文字化教學與理解,那么勢必造成學生不可能接觸到真正的經濟學理論,更沒法了解經濟學的真正研究趨勢和研究前沿,這不僅造成獨立學院經濟學教學與重點院校經濟學教學的脫接,更不能與國外的經濟學教學接軌,因此,經濟學教師必須自己認真研究經濟學中的數理模型,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上慢慢地引導學生進入那真正讓他們激動的經濟學殿堂。

參考文獻:

篇(3)

【關鍵詞】中職 教學 課程改革 實踐

伴隨著國家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和新課程改革的春風,中職教育的春天也隨之而至。要切實讓中職教育得到發展,僅僅依靠政策和改革是不行的,這還需要我們廣大的教育工作者在實踐中不斷挖掘。在最近的示范課觀摩中,筆者發現這些課無論是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方式都體現了中職課程改革的精神,這給我很大的觸動也讓我對目前所的教的中職經濟學課程進行了深入的反思和改進,并根據筆者所教的中職經濟學課程做了如下革新。

一、深入為生活而教的教學理念

職業技術教育換言之是就業教育,除了少部分的學生繼續上高校深造外,大多數的中職學生在畢業后都將邁進社會、面臨就業。因此,在中職教育中我們所堅持的教學理念就是“面向社會,面向市場,以服務生活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換言之就是根據社會和市場的需要和要求設置相應的課程,選擇實用的教學內容進行教學。

在這樣的教學理念下,經濟學基礎作為一門經貿、財會、商務專業的基礎課。雖然有著嚴密的理論體系,抽象的理論框架,但在教學中自然不能將其普教化,純理論化。一方面教學中要考慮到要與社會生活緊密聯系,與生產技能相聯系,另一方面,要考慮到中職學生的學習水平,在教學中要讓學生感到有興趣并且能學以致用。讓每一位學生在努力下都學有所得,學有所用,使每一位學生在聆聽過后都得到不同的生活啟發,最終使不同的學生在這門課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便是對中職經濟基礎課程教學的基本理念詮釋。

二、深化教學內容講解的生活化

中職經濟學基礎課不同于普通的基礎課程教學,它是職業技術教育中重要的文化課,而且也是職業技術教育中一門實用的專業課。經濟學基礎作為學習其他專業理論和技術的基礎和入門,為學生今后深入的學習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這一點在教學中早已得到共識。但是我們知道作為一本講述經濟學理論的書其中避免不了許多專業名詞、嚴謹晦澀的書面表達方式、繁瑣的公式、復雜的圖表,而也正是這些使大多數中職學生望而卻步。從過往的實際教學情況來說,經濟學基礎課與專業實用性和學生基礎水平嚴重脫節,導致學生學習目的不明確,甚至對所學知識不知所云,由于這門課一般開設的比較早,等到后面的專業課中用到某一部分知識時,往往已成過眼云煙,消散在九天云外了。總而言之,經濟學基礎課根本沒有發揮出應有的功能。

事實上,經濟學本身就是一門由簡單的常識加上復雜術語包裝起來的學問,經濟學理論的建立都是基于日常生活的各類現象。因此在教學中,我盡量把那些生硬的書面表達方式、復雜繁瑣的計算公式以及抽象陌生的曲線表格轉化成在生活中常用、常見的事物、現象。用購物、吃飯、戀愛、婚姻、法律這些生活要素將經濟學基礎中晦澀難懂的原理解剖分析,用故事的形式將教學內容融入其中,并將故事編織起來讓每一個學生體驗這其中所蘊含的原理。

舉例來說,當學生在學邊際效用價值論時,書上的概念闡述是這樣的“商品的價值取決于效用,并以稀少性為條件;價值尺度是邊際效用;不能直接滿足人的欲望的生產資料的價值,由最終消費品的邊際效用決定;市場價格是買賣雙方物品效用主觀評價彼此均衡的結果。”對于科班出身的學生來說這段話或許不難理解,但是對于中職學生,很有可能一來就被這段話弄蒙,對于接下來的學習其興趣自然是蕩然無存了。因此在課堂中,我先通過記者采訪美國總統羅斯福問他對三次連任有何感想,總統讓記者連吃三塊三明治的故事引入。調動起學生們的興趣。再通過生活中的進餐的例子進行比喻說明,讓學生回想吃自助餐時的場景。當你進入自助餐廳嘗到的第一片烤肉和離開餐廳前,勉強吃下去的最后一片肉的感覺,就會讓學生對的邊際效用有深刻的理解了。在理解了理論原理之后,就可以舉一反三引導學生將生活中得一些現象做出解釋。例如,人們離不開水,水比鉆石有用的多,離開鉆石人們只會覺得可惜,可離開了水人們將很快死去,而為什么鉆石比水賣得貴?還有人們要靠食物來存活,但是事實上食物在發達國家的家庭中,食物所占的開支比例卻不斷地減少,難道食物對他們不重要?等等

在新課改政策和多年教學經驗的啟發下,結合中職教育教學的理念和中職學生的自身水平,將經濟學基礎課大量的經濟學原理、概念與實際生活相聯系,使整個教學內容生動有趣,簡單易懂,在教學中起到了良好的成效。

三、采用多變教學手段開展生活化的實踐活動

在過去的教學中老師通常是以純理論教學為主,缺少教學輔助工具,“滿堂灌”現象十分普遍,再加上中職學生的基礎知識相對薄弱,往往對基礎課程與教學方式產生排斥心理,此外,這種教學方式下傳授給學生的知識往往脫離實際,到實際的工作崗位上根本用不到。為了改變這一現狀在中職教學中采用多變的教學手段,開展豐富的社會實踐活動成了教學改革的當務之急。

中職教學以技能教學為重點,以服務就業為中心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隨著時代和社會的進步變遷老師必須以當前社會、市場、崗位的需要改進方式,創新模式。因此,要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做到學做結合,手腦并用,切實提高實訓、實作、實驗的教學質量是學生就業的重要保障。在教學中學校、老師應在現有的條件下多為學生創造實踐、實習、見習的機會,通過校企結合、工學結合,讓學生半工半讀在學中做,在做中學,從而使學生的技能得到立竿見影的提高,為將來走向社會做好準備、打好基礎。

篇(4)

關鍵詞:住宅投資 經濟增長 因果關系

一、引言

自從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發展迅速,并且發展勢頭良好,在中期內GDP的指標有望保持8%的發展速度。與此相對應,中國的住宅投資的規模迅速擴大,住宅投資對經濟發展的作用和地位日益提高。房地產行業已成為了有關地方的支柱產業,對地方經濟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住宅投資的過快發展也不可避免地給國民經濟帶來了泡沫,如果泡沫破滅將會對中國經濟的發展帶來不可預計的后果。對于中國住宅投資與經濟增長的相互關系,學術界說法不一。本文將在第二部分對已有文獻進行回顧,第三部分結合經濟學理論展開分析和討論,最后一部分得出結論。

二、文獻綜述

對于住宅投資與經濟增長之間領先—滯后關系的爭論早已有之,20世紀80年代已開始出現一些利用數據進行討論的文獻。Boléat &Coles(1987)[ ]列表比較了1960—1983年英國、美國、西德、法國、意大利、加拿大、日本等工業化國家住宅投資占GDP 的百分比與人均GDP 的年增長率,發現二者之間存在著相關關系,認為住宅投資不像是會阻礙經濟的發展,因果關系的方向是經濟的高速增長使得這些國家能夠將更多的資源投到住宅上。Greenwood &Hercowitz(1991)[ ]觀察美國1954—1989年的家庭耐用消費品、住宅投資與商業投資的數據,指出住宅投資引領商業投資和其他宏觀經濟變量。

國內的一些學者也已從實證的角度探討了中國住宅投資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Liu et al.(2002)[ ]應用1981—2000年的全國性年度數據,鄭思齊(2003)[ ]應用1981—2001年的全國性年度數據,探討中國住宅投資與GDP之間的動態聯系,都發現住宅投資的增長和波動對GDP有較大的影響,而GDP主要通過長期均衡關系來調整住宅投資的增長。但這兩項研究使用的時間序列短,使用帶有滯后項的復雜估計模型又使有效樣本進一步縮水,降低了結論的可靠性。沈悅、劉洪玉(2004)[ ]使用中國1986—2002年的年度數據,運用協整分析、脈沖響應函數和預測均方差分解考察了房地產開發投資與GDP互動關系。他們發現,GDP是房地產開發投資的Granger因,但反之不成立;房地產開發投資對GDP的脈沖響應和貢獻均大于后者對前者的影響。

從以上對文獻的梳理可以看出,有關住宅投資與經濟增長互動關系的爭論一直未有定論,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本文試圖運用經濟學理論,借鑒國內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對我國住宅投資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展開分析,并結合實證的檢驗。

三、理論分析

住宅投資作為房地產投資中的一大類,是指在新房和公寓的建造以及現有住宅的改善和維護上的支出,主要包括普通住宅、公寓、排屋、別墅等,區別于房地產投資中的商業營業用房和寫字樓。住房以其使用壽命的長期性而被劃分為資產,是任何財富擁有者都能夠擁有的財富之一,也正因此,每年新增的住房投資僅占既有住房存量的很小比例。住房投資是固定資產投資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最為能動的部分之一。

經濟增長通常是指在一個較長的時間跨度上,一個國家人均產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續增加,常用GDP(國內生產總值)作為通用指標對其進行衡量。目前,我國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遠大于消費,經濟增長仍是投資主導型的。圖1 給出了1981—2010年GDP 的增長率和住宅投資的增長率,從圖中可以看到,在我國經濟的轉軌過程中,住宅投資和經濟增長保持較強的相關性。另一個特點是,住宅投資的波動幅度明顯比經濟周期的波動幅度大,1993年住宅投資額的增長率為58.76%,同年經濟的增速為31.24%,住宅投資增長高于經濟增長27.5個百分點。住宅投資的快速增長是否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熱源”,是判斷我國住宅投資增長合理性的重要依據。

(一)住宅投資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根據凱恩斯的有效需求決定模型,社會投資規模對一個國家的經濟增長有重大影響。

假設一個社會僅由企業和居民兩個部門所組成,總需求Y由消費支出C和投資支出I構成,而住宅投資HI=,則有:

說明住宅投資的變動將以它的倍數來影響產出的變動,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有乘數效應。但是,投資乘數效應是在一系列假定條件下得出的理論值,現實生活中,由于受多種干擾因素的影響,投資乘數的實際作用比其理論值要低得多。

然而,住宅產業的產業關聯度很高,同上下游產業聯系緊密,住宅建設活動本身、對建筑材料和設備產生的需求、入住居民的消費支出都會對國民經濟增長做出貢獻。根據世界銀行對50多個國家住房投資的研究,1美元的住房投資能夠另外帶動其它產業部門中2美元的產出,住房建設所提供的1個就業機會又可以在其它行業中創造2個就業機會,這種乘數效應在其它的投資活動中是較為少見的。由此可見,住房投資和住房建設對各產業部門有較強的帶動作用,能夠高效率地促進國民經濟的增長。

(二)經濟增長對住宅投資的影響

篇(5)

關鍵詞:人性假設;理論框架;發展;中國化

中圖分類號:F0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5656(2009)09―0011―07

多年來,經濟學關于人性假設問題有許多爭論。這些爭論有三種傾向。一是堅持亞當?斯密以來“經濟人”人性假設的基本內涵,并進一步加以發展或豐富,如新古典主義“完全理性”經濟人假設、新制度經濟學的有限理性經濟人假設,以及博弈論的合作理性經濟人假設等。二是堅持“非經濟人”人性假設,這種傾向并不認為人的行為是以其經濟利益最大化為出發點,而是以其他目標作為行為的出發點。如“復雜人”、“學習人”、“知識人”等人性假設。三是試圖將馬克思“社會人”的人性假設與西方“經濟人”的人性假設結合起來,如“理性與非理性并存”的新經濟人假設、“科學經濟人”假設、“相對理性經濟人”假設等等。

一、經濟學關于人性假設爭論的意義

經濟學科的發展過程是人們探求現實經濟現象本質關系,從而形成形形理論的過程。在形成理論的過程中,經濟學家們必然要通過一定的起點,選擇一定的方式和手段來表達自己的看法,從而得出結論以解釋世界,說服他人。這個過程可分解為下列組成要素:假設條件、方法、表述、結論。由于經濟學家處于不同的環境,具有不同的思維,掌握不同的語義等原因,這些要素可以有不同含義。綜合經濟學家們的理論,假設條件往往被理解為約束條件、前提條件、邏輯起點或邏輯條件。甚至有的經濟學家還將其理解為普遍原理或基本原理。而方法往往被理解為途徑和手段。表述則往往被理解為邏輯推理、說理過程、證明過程。而結論則被理解為理論結果、理論目標。就方法這個要素而言,它盡管有許多種,但它僅僅是進行表述的工具而已。工具(方法)運用是否得當,關系著表述是否合理、簡潔和明了。而表述是否清晰,是否具有邏輯力,將關系結論的科學與否。一般而言,方法、表述、結論等要素往往是格式化的,一旦經濟學家采用了特定的方法,則其理論表述、結論也就確定了或格式化了。因而使得人們可以憑借自己具有的知識和理論經驗,對經濟學家的理論體系的正確性給予判定。然而,假設條件這個要素卻有其特殊性,這種特殊性表現為本身難以格式化,這就導致方法、表述及結論等要素的不同表現,從而影響人們對經濟理論的價值判斷。人性假設作為當代經濟學家們常用的理論假設條件,必然會影響到經濟理論的價值判斷。所以假設爭論的意義,在于它究竟對理論價值存在多大的影響。人性假設的爭論應該著重關注下列問題:

第一,經濟學的人性假設有必要嗎?自亞當?斯密將人性假設為“經濟人”之后,以后的現代西方經濟理論已將人性假設作為必要的基礎。人性假設經過發展,形成諸如“理性經濟人”、“科學經濟人”等有別于亞當?斯密經濟的人性假設,但都未能脫離亞當?斯密的人性假設的框架。而“非經濟人”人性假設,盡管是對“經濟人”人性假設的否定,但研究范圍與研究過程同出一轍。之所以如此,完全在于經濟學科本身是探究社會經濟內部聯系或規律的學科,微觀上則是探究個人與其它人群體經濟活動的內在聯系及規律。所以,正因為經濟活動主體是人,而經濟活動行為是人的行為,研究人的經濟活動的原因、動機、行為、過程、結果及影響條件也就成為經濟學科的內容。心理學的成就表明人的行為(特別是經濟行為)是受外界原因刺激,然后形成動機、過程和結果。當然,整個過程會受到影響條件的結束。原因與動機則是人們經濟活動的基點。但是人們經濟活動的原因動機很多,其中之一就是謀求經濟利益。如果以此作為人的特性或本能,則“經濟人假設”必然產生。如以其他動機為人的特性及本能,可能會形成其他人性假設。

第二,經濟學的人性假設是唯一的嗎?既然經濟學人性假設是個基礎,而以此為起點建立的一個經濟理論體系,可將全部人的經濟活動納入經濟研究框架。但人性假設是否只能唯一一種,則需要探討。理論上看,許多學者從不同角度,否定了人性假設的唯一性。除亞當?斯密的“經濟人假設”之外,馬克思的“社會關系人”更為科學。因為馬克思認為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而前述的“復雜人”、“學習人”、“知識人”等假設,實際上已表明了人性假設的多元性或非唯一性。實踐上看,人們在實踐過程中認識或經驗的不同,也會形成不同的人性假設,這是因為實踐既有廣泛性,又有深入性。“經濟人”與“社會關系人”假設是同時代的產物,是實踐的廣泛性反應,而“復雜人”、“學習人”以及“新社會人”假設等,是不同時代的產物,是實踐深入性的反應。人性假設不可能具有唯一性。

第三,人性假設在經濟理論研究中每每必同嗎?經濟學內容是豐富多彩的。但是如果每項經濟研究都要運用人性假設,完全沒有必要。例如,在研究人們的贈送行為時,如不探究其動機,沒必要涉及人性假設。同樣,研究生產產量與質量的關系時,也沒有必要涉及人性假設;……如此等等。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如果研究經濟過程的某一環節,則不用涉及研究的邏輯起點,即人性假設;二是某些經濟行為,是由人的多種動機所推動,不能單純以某一人性假設來解釋;三是同一經濟現象的出現,可從不同角度,用不同理解解構。所以,在這些情況下,如果硬性使用人性假設,可能導致理論邏輯復雜化,不利于經濟理論研究。當然,如果要構建一個完整的現代經濟理論體系,完全可從人性假設開始。

第四,人性假設是任何經濟理論的邏輯起點嗎?一般認為,任何經濟理論都存在假設,而人性假設是其中之一。但是把人性假設作為建立經濟理論體系大廈的邏輯起點,則值得商榷。的確,亞當?斯密以“經濟人”假設為邏輯起點,建立了古典經濟學體系的大廈。現代經濟學體系的邏輯起點也都以“經濟人”人性假設為源頭。但是,馬克思經濟學是另一座宏偉的經濟理論大廈,而其中也不乏包括人性假設在內的許多假設。然而馬克思經濟學體系的邏輯起點是來自現實的商品,通過商品中體現的社會關系,來說明人與人之間的經濟關系,而不是通過人性假設來說明社會經濟關系。

顯然,人性假設爭論的意義,多在說明經濟理論體系建立有無邏輯起點,以及邏輯起點是什么。從而確定某種經濟理論框架及范式。

二、經濟學中“人性假設”爭論的焦點及原因

近年,關于人性假設爭論越演越烈,其爭論的焦點與歷史上爭論焦點相比已大不相同。歷史上人性假設爭論焦點,主要是圍繞人性的內容,從而形成從“經濟人”到“有限理性經濟人”,“知識人”到“復雜人”等多種人性理論。現代人性假設爭論焦點則是人性假設是否是經濟理論的起點。有的學者甚至把它

作為一種經濟理論體系是否科學的依據。還有的學者為了說明馬克思經濟學理論體系是科學的,也強調馬克思經濟學具有“經濟人假設”。另一些學者以此為基礎,希望承認并發展經濟學的經濟人假設理論,并提出了新的現代政治經濟學的一個基本假設:“利己和利他經濟人假設”。甚至有一些學者還對“利己和利他經濟人假設”進行了數學證明。這形成了一種理論傾向,似乎必須從人性假設出發,才能構建科學的經濟學理論體系。這也帶給人們一種理論錯覺:古典及現代西方經濟理論以人性假設為邏輯起點的,其理論體系自然就是科學的。而其他經濟理論體系,特別是馬克思經濟學的理論體系并不以人性假設為邏輯起點,因而是不科學的。這種理論錯覺當然不會被眾多學者所接受,于是一些學者們想通過折衷的辦法,要么說明馬克思經濟理論也有人性假設,要么企圖將現代西方經濟理論與馬克思經濟理論的邏輯起點融合起來,而“利己和利他經濟人假設”即是如此。這種做法的目的除了要說明馬克思經濟理論與現代西方經濟理論同樣具有科學性,而要便于馬克思經濟學與現代經濟學對話和論戰。這樣,近些年經濟學中人性假設的爭論焦點實際在于是否影響到經濟理論的科學性,現代西方經濟理論與馬克思經濟理論,誰具有中國經濟學的主要地位的理論之爭。

如何看待上述爭論的焦點,幾個關鍵問題必須要弄清楚。

第一,什么是科學。對于科學內涵的不同理解,形成學者們在經濟理論中若干范疇的歧義。這種歧義導致不同的經濟結論或結果。對“科學”的內涵,一種是將其理解為人們對包括經濟現象在內的現象存在的正確性的理論體系。另一種則將其理解為通過一定的數理模型,利用邏輯推理得出結論的理論范式。由于不同的理解,不同的理論體系就被區分為科學與非科學。如按第一種理解,哲學、歷史學、中醫學都屬于科學,按第二種理解都不屬于科學。因此在經濟學的發展過程中,一些學者為了使經濟學成為科學,于是在經濟研究中大量使用數理模型,且越演越烈。但一些包括西方經濟學家在內的經濟學家對此卻持反對態度。“這樣,專業經濟學雜志上就連篇累牘地充滿了數學公式,這將讀者從一套似乎有理,而完全是任意的假設引到精確的但卻是無關緊要的理論結論。”

第二,什么是科學的方法。當前,一些人認為一個理論體系是否是科學,其實關鍵在于是否運用了實證研究的方法,這種方法被通常認為是“科學的方法”。按這種方法的邏輯路線,首先在確定研究對象的基礎上,設定假設條件,再利用數理統計工具,形成模型或結論。因為這種方法不涉及價值判斷,因而被認為是客觀的、科學的。現代西方經濟學正是按照這種方法建立某種理論體系的。由于這種方法的“科學”涵義有不同的理解,自然科學的方法也有不同的理解。如把實證研究的方法作為科學的方法,則規范分析研究的方法就不是科學的方法。這當然不符合客觀邏輯。正如一些學者認為的,“從假設出發通過邏輯推理來得出有關結論。這樣的方法一旦出現假設的非現實適應性,邏輯推理即使正確,結論也難以符合客觀實際。”艾克納也對這種方法的科學性提出責難,“經濟學作為一門學科,是由毫無現實基礎的理論構成的……。事實上,除了……一系列演繹推理外,經濟學幾乎一無所有。”由此看來現代西方經濟學體系的研究方法還并不是公認的科學的方法。

第三,什么是科學的結論。經濟研究與其他學科的研究一樣,確定研究對象或范圍,再運用適當方法,并通過分析推理及演繹等過程,最后得出結論。但不同的方法,如果被人們分為“科學的”或“非科學的”,那么得出的結論,也自然會被人們區分為“科學的”結論或“非科學的”結論。一旦如此劃分,一大批人類優秀的理論成果將會被劃分為非科學。值得注意的是無論何種方法得出的結論,最后都有一個被事實印證的過程來檢驗其正確性。偏好運用非科學的規范分析方法得出的經濟學結論,最終要轉化成為決策,而決策的效果又將直接或間接印證其結果或結論正確與否。而運用“科學的”實證分析方法得出的結論,如果被事實證偽或無法得到驗證,此結論也是錯誤或無用的。由此應該認為無論采用何種方法得出的經濟學結論,只要能得到事實的(主要是能增進社會的福利及進步),都應該認為是科學的結論。

據上分析,我們可以認為,人性假設只是得出某種經濟學理論的邏輯起點,它可將理論分析導入一種特定的“科學方法”,從而導出科學的結論。實際上,經濟理論體系的正確及科學與否,不在于其邏輯起點是否有人性假設,不在于采用何種方法。而在于其結論的正確性、可運用性、真理性。顯然,人性假設爭論的焦點,無法判明任何一種經濟理論的科學性。

三、能判明經濟學中人性假設的爭論是非嗎?

自亞當?斯密以來,由于“經濟人”或“理性人”的人性假設,使經濟科學在系統化、理論化方面成為了一個新的里程碑。在以后解釋經濟現象的過程中,新的人性假設在爭論中不斷形成,從而形成在新的人性假設條件下的新的經濟理論。例如,將經濟人的無限理性修正為有限理性,成為新制度經濟學的邏輯起點,“社會人”的人性假設形成行為經濟學的邏輯起點,如此等等。但是,關于“人性假設”爭論的孰是孰非,也應認真考察。

許多經濟學家認為現代西方經濟學的形成以1776年亞當?斯密的《國富論》一書作為起點,“這時政治經濟學已發展為某種整體,它所包括的范圍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形成。”以后經過新古典經濟學、凱恩斯經濟學、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以及經濟學帝國主義的歷程,現代經濟學體系已十分龐大,不同的人性假設及其爭論的成果,構成了其中許多理論的邏輯起點。人性假設林林總總,分辨人性假設爭論的是非曲直也頗難。

現代西方經濟學的分析方法,把人性假設作為一個基本假設。實際上設想了一個凝固不變的經濟世界,將其研究對象即人的經濟活動賦予了自然科學研究對象的性質,使得這些研究對象的性質易于量化,便于運用數理模型來描述及分析各種經濟現象的相互關系。因此,不論現代西方經濟具有何種人性假設,其分析方法都是相同的。

現代西方經濟學人性假設的爭論主要圍繞人性內容展開。人性是什么?人性有哪些內容?實際并無統一說法。從倫理學角度,“善”與“惡”是人性;從生理學角度,“食色性”是人性;從經濟學“利益最大”的經濟或理性選擇是人性;從行為學角度,“趨剩避害”也是人性,如此等等。

紛繁復雜的人性內容,每種內容都將影響包括經濟行為在內的人的行為。我們不能指責哪一種人性內容正確,也不能指責以何種人性為邏輯起點形成的學科體系不正確。所以在現代經濟學理論形成的過程中,以不同人性假設作為邏輯起點都有其合理之處。

人性假設本身也有一個不斷更新及發展的過程。亞當?斯密,西尼爾等人的完全“經濟人”假設,認為人追求自身利益是其經濟活動的動機。人能理性地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在良好的制度保證下,個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行為能增進社會總福利。后來,一些經濟學家發現這種人性假設無法說明人的許多經濟行為,于是對這種人性假設進行了修正,把人性假設涉及的范圍從純經濟活動領域擴展至非經濟活動領域,將人們的經濟利益擴展到精神利益。但即使這樣也難以擺脫許多學者們的批評。休謨認為。“怎

么這個性質被演染得過大了,”“新古典經濟學醉心于下述形而上學觀點,即:每一位個別決策者都是理性的。”而德國歷史學派代表人物李斯特也認為經濟人假設“完全否認了國家和國家利益的存在,贊同經濟人假設的觀點,是一種似乎一切都要聽任個人安排的觀點,這是有失偏頗的”。這種反思,使人們認識到了人性的多樣性,認識到人性不能僅用“經濟人假設”來概括。因此從“完全經濟人”到“不完全經濟人”再到“知識人”、“階級人”等的人性假設,推動了經濟學帝國主義的形成及發展。正如諾思認為的那樣,“人類行為比經濟學家模型中的個人效用函數所包含的內容更為復雜。有許多情況不是一種財富最大化行為,而是利他和自我施加的約束,它們會根本改變人們實際做出選擇的結果。”所以,人性假設的爭論,推動了人性假設的發展。當然,每種人性假設都是人們當時歷史條件下的認識結果,都反映了當時的經濟理論成就,都有其歷史合理性。

人性是可以劃分為層次的。首先是哲學層面的層次。因為任何學科,都自覺或不自覺的建立在一定的哲學基礎之上,哲學是任何學科的世界觀與方法論。馬克思建立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之上的人性或人性的本質即“社會關系的總和”,就是哲學層次的人性。其次,具體學科層面的層次。這種層次體現了人性在各局部世界或局部社會中的本質。例如“善惡”是人在倫理世界或倫理社會中的本質;“經濟人理性”是人在經濟世界或經濟社會里的本質;“征服及反抗欲”是人在政治世界或政治社會中的本質。再次,是特殊層面的層次。這種層次只體現某一學科的不同特殊領域。例如,“完全理性經濟人”體現在經濟學科中人的自然的極端領域;而“不完全理性經濟人”體現在經濟學科中受不完全信息約束下的領域;“相對理性經濟人”則體現于與外部世界廣泛作用,隨時隨地變化其行為的領域。實際上,不同的人性假設,都不過是經濟學家們站在不同層次上的認識前提罷了。

所以,一旦經濟學家們提出經濟人人性假設并以此為邏輯起點,必然有著共同的分析方法。各種人性假設,均可作為包括經濟學在內的各學科的邏輯起點,都有其合理性。人性假設及其爭論的發展,都能反映當時歷史條件下的一定真理性。而人性假設的層次性,能使經濟學家們在不同層面上發展經濟理論。這些特點,表明人性假設爭論的是非曲直的判定是毫無意義的。

四、經濟學中“人性假設”的爭論向何處去

從經濟史的情況來看,人性假設的爭論幾百年來一直沒有停止過。不可否認,每一次的爭論,都使經濟理論向前發展。人的發展問題早已被納入到現代西方經濟學體系之中,宏觀經濟學也充實了更多人性的內容,動態分析方法及理性預期方法的引入,包括博弈論與信息經濟學的引入,使其核心理論亦有了相當大的改觀。而“知識人”等的人性假設,使得西方微觀經濟學出現了知識或信息的內容。可以說,人性假設爭論的發展導致現代經濟理論新論輩出。那么,是否人們通過對人性多方面、各層次的深入了解,形成新的假設,就會對經濟理論形成強大的推動力呢?一些學者并不贊成。“任何人自稱完全理解經濟發展,或者自命發現了揭開‘那個’經濟增長秘密的‘那個’線索,很可能是個傻子或江湖騙子,或二者兼而有之”。如果爭論不能起到積極作用,這種爭論向何處去。

從人性假設的爭論過程分析,我們認為這種爭論仍會持續下去。因為任何人性假設,只是對人性某一內容、某一層面的認識,并將這種假設僅僅作為某一經濟理論的邏輯起點,通過一系列過程構筑某一理論大廈。但是,這樣構筑的某一理論體系,僅是對經濟世界的局部認識。一旦這種理論體系無法全面很好地解釋經濟社會之時,新的人性假設在爭論中又會應運而生,產生新的理論。這也被過去的狀況所證實。

在理論的新進展中,還有一種狀況,就是通過人性假設的爭論,對原有個別基本假設的背離或修改,形成新的理論。但是,在原有人性假設的基礎上,所形成的理論體系原本在邏輯上是完備的,如果改變原有的假設,可以造成新的理論內容與原有理論內容的不甚相容,甚至會造成新的體系的邏輯矛盾。由于理論進步是必然的,這種邏輯矛盾歸納到起點的人性假設爭論也會持續下去。

值得注意的是,現代經濟學理論的體系的建立,無論是何種人性假設,都是來自于經驗或思想實驗,并不一定有充分的理論依據,也不一定具有合理性。如果在爭論之中形成的新的人性假設,也缺乏理論依據的支撐(而事情往往是這樣),那么在龐大的理論體系中,帶來的只能是矛盾的增多,邏輯混亂的增多,加速了人性假設爭論的加劇與持續。

我們說人性假設的爭論將會持續下去,那么爭論的焦點會發生什么變化?因為在此之前,爭論的焦點已從人性內容是什么從而引出不同的人性假設,但這畢竟只是在現代形成或以往形成的西方經濟學理論體系中的爭論內容,并不構成理論體系在邏輯起點、方法、表述及結論等范圍方面的根本對立。近年人性假設的爭論,其焦點在于人性假設而形成的理論的科學與否問題。通過人性假設形成的理論與非人性假設作為邏輯起點的理論已在范圍上形成了嚴重的對立,導致人們對某一經濟理論體系的科學性認識及判斷。這種人性假設爭論焦點的轉移源于社會實踐中非人性假設起點的理論體系與人性假設起點的理論對立。過去計劃經濟國家與市場經濟國家在理論與實踐上的隔閡,使得這兩種理論體系各自獨立,也沒有碰撞的機會。特別令人奇怪的是,這兩類理論體系一方以經濟學為代表,另一方以西方經濟學為代表,被人們公認為是水火不相容,分別屬于計劃經濟國家及非計劃經濟國家的理論。而在一些國家特別是中國轉型時期實踐的探索,必然導致理論的反思、比較及碰撞。因而人性假設這種理論的源頭及邏輯起點的爭論不僅會持續下去,當然也會成為理論科學與否的一種價值判斷。一些學者認為,一種理論的科學與否,不僅在于其主觀邏輯正確與否,更重要的在于客觀邏輯的正確與否。事實上,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理論在主觀邏輯上都是正確的,在客觀邏輯上特別是符合客觀及實際社會發展的趨勢上的正確性、相符性,才是決定一種理論的科學性的重要標準。所以,人性假設爭論的焦點,會以轉型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成果的取得告一段落。

值得注意的是,理論的發展是通過客觀邏輯來驗證和推動的。在人性假設的爭論過程中,實踐的變化會使理論趨于完善,這也可以導致爭論的焦點發生轉移。但焦點將不再以人性的內容和人性假設導致理論內容是否科學作為判斷,因為這已是歷史。爭論的焦點會在人性假設的合理性、導致其理論的方法、表述及結論的合理性方面展開和形成。

參考文獻:

[1]程恩富,新“經濟人”論:海派經濟學的一個基本假設[J],教學研究,2003,(11)。

[2]李炳炎,江皓,“科學經濟人”:現代經濟學的基本假設[J],學術研究,2005,(12)。

[3]馬艷,基于馬克思經濟學邏輯的相對理性經濟人假設[J],當代經濟研究,2007,(10)。

[4]程恩富,現代政治經濟學的四大理論假設[J],中國社會科學,2007,(7)。

[5]蔣南平,怎樣看待約翰-羅默的非勞動價值論的剝削理論[J],當代經濟研究,2007,(10)。

[6]徐貴宏,賈志和,王曉燕,“經濟人”利他行為的經濟分析[J],經濟學家,2008,(1)。

[7]史克納,經濟學為什么還不是科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2。

[8]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Ⅱ[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181。

[9]休謨,人性論(下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527。

篇(6)

【關鍵詞】高考政治;試題錯誤;圖像題;均衡理論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6)01-0064-05

近年來,根據西方經濟學的均衡理論命制的圖像題是我國高考試卷中的一種新題型,盡管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中并沒有介紹均衡理論及其圖像,但大多數獨立命題的省份試卷中都曾出現過此類試題,甚至2013年的兩套全國新課標卷中也都曾設置了這類試題。作為地處長三角、得風氣之先的江蘇省更是走在全國的前列,自2012年以來的歷年高考試卷中每年都均衡理論的圖像題,而且還在2014年開了均衡圖像主觀試題的先河,遺憾的是,近三年來江蘇高考政治試卷中的圖像試題帶給我們的卻是兩大疑惑:命題者的數學基礎是不是太差了?均衡圖像試題究竟該不該進入高考?

一、2013命題者混淆了“關系與現象”

2013年江蘇高考政治試卷第5題是一道用西方經濟學的圖像考查價格與供求關系的是題,該題如下:

一般來說,一國糧食產量大幅度增加,將會導致糧食價格和需求量的變動。在圖1中,可以較為準確反映這種變動的是( )

公布的答案是A

【試題分析】

題干內容很簡單:“糧食產量大量增加,將會導致糧食價格和需求量的變動”,要求在4幅圖中找出“準確反映這種變動”的圖像。命題者的答案是A,A準確反映這種變動嗎?

設問要求的是自變量為“供給量”(產量),而A圖中自變量與因變量都不是供給量。A是負相關函數圖像,只能反映糧食價格影響糧食需求,即糧食的需求量隨著糧食價格反向變動。也就是說,圖像A根本沒有反應“一國糧食產量大量增加導致的糧食價格和需求量的變動。

符合該題設問要求的圖像是什么樣子的呢?在西方經濟學上,供給增加影響價格的圖像如下圖1:

在上圖中,供給增加(S1S2),均衡價格下降(P1P2),這才是符合試題設問要求“糧食產量大增導致糧食價格變動”的圖像。

在西方經濟學中,不存在供給影響需求的圖像,圖中的Q1Q2,西方經濟學稱之為“均衡量”的變化(一般不稱之為需求量增加)。如果命題者的本意是供給影響價格、價格再影響需求,那只能用價格下降對糧食需求量的影響的圖像來顯示,圖像就是大家熟悉的“需求曲線”,如下圖2:

也就是說,經濟學上有供給增加導致價格下降的圖像,也有價格下降導致需求增加的圖像,但是沒有該題設問要求的同時反映供給增加對價格與需求的影響的圖像,即并不是該題中的圖A。

其實,具備初中數學基礎的人都知道,一條函數曲線只能表示一種“關系”,比如,正相關函數圖像用來表示一個量隨另一個量同向變動、負相關函數圖像則表示一個量隨另一個量反向變動。如果圖像中出現了箭頭,則是反映一直“現象”,比如圖2,反映的是價格下降引起需求增加。

在2013年江蘇試卷第5題的四幅圖像中,沒有一幅帶有箭頭,它們所能表示的只是一種“關系”:AB 表示價格與需求量負相關,CD表示價格與需求量正相關。而設問要求的是能反映“現象”的圖像,即表示供給量增加引起的糧食價格與需求量變動的“現象”的圖像,也不會有任何熟悉函數圖像的人能夠從圖A中讀出“價格下降需求增加”這種經濟現象。因此可以說,命題者混淆了“關系”與“現象”兩種圖像,才導致了低級的數學錯誤。

二、2014高考說明江蘇的一線老師不熟悉“西經”

2014年江蘇高考政治試卷出現了一個開先河的題型:根據均衡理論設計的主觀題。從西方經濟學的角度,該題是無懈可擊的,可是,該題卻受到了江蘇一線教師的質疑,兩位江蘇的教師分別撰寫的質疑文章,同時出現在中學思想政治學科的專業刊物上。

我們先熟悉一下2014高考江蘇政治試卷第35題(1)的原題、答案及解析:

高考原題及答案:

材料一 20世紀 90 年代以來,國際環境發生重大變化,糧食生產和糧食價格主要受到以下因素影響:①發達國家因為參加世貿組織談判削減了農業補貼;②日本、巴西、歐洲等國家和地區農業生產率提高;③以生物質能源替代石油、煤炭等傳統能源;④隨著城市化、工業化進程加速,農業勞動力加速流失。在這種情況下,糧食供給將面臨更加復雜的局面。

結合材料,運用經濟生活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1)材料一中,刺激國際糧價上漲且影響機制相同的因素有哪些?(請選出序號)試在圖5中平行移動供給曲線 S或需求曲線 D 以表示這種變化。(作圖時請用 2B 鉛筆,并畫清楚)

答案:①和 ④; 作圖見右圖(見圖3)。

【解析】設問要求找出刺激糧價上漲影響機制相同的因素,減少農業補貼糧食與農業勞動力流失都能使糧食供給減少,進而導致糧食供不應求價格上漲,①④符合題意;農業生產率提高供給增加,不會刺激糧價上漲,排除②;生物能源廣泛采用使糧食需求增加,也能導致價格上漲,但是找不到與該機制相同的選項,排除③。只要能確定①④,作圖就不難了。

(一)《2014年高考政治江蘇卷第35題值得商榷》的作者不熟悉西方經濟學

《2014年高考政治江蘇卷第35題值得商榷》的作者是江蘇省南京市江寧高中的沈從舉老師,該文認為試題圖像錯誤。下面是該文中的主要觀點:

“……在一般情況下,商品的供應量與價格成反比。而該題的S供給曲線顯示出來的是正比關系。另外,這條供給曲線最好不要作成直線,作成弧線更為合理,因為這種反比關系也只是從變化的總趨勢看的。因此,該題所給出的答案也是不合理的。”

“……因此,在一般情況下,人們對商品的需求量與該商品的價格成正比。而該題的D曲線顯示出來的是反比關系。另外,這條供給曲線最好不要作成直線,作成弧線更為合理,因為這種反比關系也只是從變化的總趨勢看的。”

首先,分析該文作者提出的問題:

1. 試題圖像中的S是不是供給曲線

供給曲線指的是價格影響供給的曲線,價格上漲供給增加、價格下跌需求減少。可以用下圖演示一下價格上漲導致的供給增加:

很明顯,價格與供給成正相關關系,價格從P1上漲到P2,糧食供給量從Q1增加到Q2,S是供給曲線是無疑的。

該文作者認為“供給曲線與價格成反比”,認為供給增加價格就會降低,應該是把橫軸的供給當成了自變量,把價格當成了因變量,應該是不熟悉西方經濟學的緣故,在西方經濟學中,供求與價格關系的圖像都是把縱軸的價格當成自變量的,不同于我們的數學習慣(用橫軸表示自變量)。

供求影響價格的圖像屬于西方經濟學理論體系的內容,分析這類圖像中的價格與供求的關系,我們只能按照西方經濟學理論體系的習慣來理解和運用,否則我們就有可能認為全部西方經濟學的相關圖像都是錯誤的。

2. 供給曲線用直線還是用曲線“更合理”

該文認為“供給曲線最好不要用直線,作成弧線更為合理”,這個觀點在西方經濟學中是不存在的,因為在西方經濟學的著述中,直線與曲線(該文所說的“弧線”)的圖像是沒有區別的,無論是薩繆爾森還是昆曼,還是我國出版的西方經濟學教材,都是直線與曲線共用。

下面是昆曼《經濟學原理》的原版插圖:供給曲線移動(78頁),用的是直線。

下面是該書供給彈性的插圖(107頁),用的是曲線。

3. 試題圖像中的D是不是需求曲線

該文作者認為該題圖像中的D不是需求曲線,也是由于把圖像中的橫軸看成自變量,把價格看成因變量而得出的結論,這里就沒有必要重復了。

4. 正相關關系與正比關系是有區別的

日常生活中,“正比(反比)”與“正相關(負相關)”混用是很常見的,但對經濟學上的數學圖像的表述則必須要符合數學的要求。供給與價格是正相關關系而不是正比關系,即供給隨著價格同向變動,但不是同比例(幅度)變動,這屬于正相關關系而不是正比關系。只有成比例變動的數學關系才是正比(同向成比例變動)或者反比(反向成比例變動)關系。該文作者把供給需求與價格的關系說成“正比、反比”,屬于數學錯誤,與西方經濟學無關。

其次,介紹西方經濟學均衡理論圖像的常識

西方經濟學上的“需求曲線”是指價格影響需求的曲線,即需求量隨著價格的變化而反向變動,二者是負相關關系,如該題中的D。

“供給曲線”是指價格影響供給的曲線,即供給隨著價格變化而同向變動,因為二者是正相關關系,如該題中的S。

在均衡理論的圖像中,西方經濟學沒有供給或者需求單獨影響價格的圖像,只有供給關系變化影響價格的圖像,如該題的答案所做的圖就是供給增加導致的均衡價格的上漲。

均衡理論圖像與數學習慣的差異:數學習慣橫軸為自變量,均衡圖像縱軸是自變量。

(二)《設問鮮明 答案遺憾》的觀點與審題失誤有關

《設問鮮明 答案遺憾》一文的作者是江蘇省鹽城市大岡中學的葛中儒老師,該文認為2014年高考江蘇政治試卷第35題(1)的答案不能成立,下面是該文的觀點:

“……答案①可以理解……糧食產量下降,會引發國際糧價上漲。但選擇④讓人費解。事實上,隨著城市化、工業化進程加速,農業勞動力隨加速流失,但農村土地更便于集中,家庭農場等規模化效益凸顯,加上農業科技水平不斷提高,事實是有利于實現農業現代化,這也是當前我國大力推進城鎮化道路的應有之意。而選項③是我們可考慮的,因為以生物能源替代石油等傳統能源,會損耗大量糧食資源,從而加劇糧食供應量減少,糧價上漲。故個人認為,答案應該選擇①和③。”

從上面的內容可以看出,該文的作者審題時出現了偏差,該題設問“材料一中,刺激國際糧價上漲且影響機制相同的因素有哪些?”要求的是“刺激糧價上漲影響機制相同的因素”,①是供給減少引起的價格上漲,該文作者也是認可的(該作者稱之為“糧食產量下降,會引起國際糧價上漲”),只要認可這個題枝,那所選的另一個題枝就必須也是“供給減少引起糧價上漲”。

首先,選①和③不符合設問要求

該文作者認為選③的理由是“生物能源替代石油等傳統能源,會損耗大量糧食,從而加劇糧食供應量減少,糧價上漲”,實際上該文作者這里所說的是需求增而不是“供給減少”,因為生物能源增加的只能是對糧食的需求,而不可能影響糧食供給。用圖像表示如下:

生物能源替代傳統能源帶來的只能是糧食需求增加,與題枝①的“供給減少引起糧價上漲”不屬于設問要求的“影響機制相同”,因此選①③是不符合設問要求的。

其次,該文對題枝④的分析犯了邏輯錯誤

該文認為選④“令人費解”,其理由是農村勞動力流失不但不能帶來糧食供給減少反而有利于“實現農業現代化”,筆者以為這樣的解釋是由于邏輯錯誤引起的。

分析某因素對某一經濟指標的影響,都是在“其他因素不變”的前提下進行的,而該文在分析農村勞動力加速流失的影響時,隨意增加了試題中所沒有的因素,最明顯的是附加“科技進步”這個條件,“科技進步”并不是“勞動力流失”的必然結果,二者不存在因果關系。

試想,如果勞動力不流失,在科技進步的前提下,糧食的產量是不是會更大呢?把科技落后前提下的勞動力不流失的糧食供給量,與科技進步前提下的勞動力流失后的糧食供給量進行對比,任何人也得不出勞動力流失對糧食供給量的影響(增加和減少),因此,該文作者的對比本身就存在邏輯錯誤,是不成立的。下面才是正確的對比方法:

第一種對比:在科技水平不變的情況下,勞動力流失后的糧食供給量與勞動力不流失的糧食供給量哪個大。

第二種對比:在科技進步的情況下,勞動力流失后的糧食供給量與勞動力不流失的糧食供給量哪個大。

結論是相同的,即勞動力流失會是糧食供給量減少。該文把科技水平不變前提下勞動力流失,與科技進步前提下勞動力不流失進行對比,是不可能得出有用的結論的。

總之,該文作者認為選擇題枝③是忽略了設問“影響機制相同”的要求,認為題枝④不當選是給原題增加了“科技進步”等了條件,兩個理由不是不成立的,江蘇高考試卷并不存在該文所質疑的問題。

(三)小結

2014年高考江蘇政治試卷第35題(1)是完全符合西方經濟學理論的正確試題,兩篇質疑該題的文章的觀點分別與不熟悉西方經濟學理論和審題失誤有關。

筆者不支持供求曲線進入高考,曾撰文《關于勞動生產率相沖突的兩種經濟學理論》、《均衡曲線圖像試題進入高考的不可行性分析》,論證2014年高考江蘇試卷第35題的正確性,并不說明筆者改變了態度,一道正確的試題被一線老師理解為錯誤的試題,并撰文發表在專業教學期刊上,應該也能夠說明此類試題不符合我國目前的教學現狀,命題者不了解高中教材的內容、不熟悉高中政治教學的實際。

三、2015江蘇高考――命題者百分比計算出錯

2015年高考江蘇政治試卷第35題是一道根據計算出的商品需求彈性選擇圖像的試題,由于命題者不具備百分比計算的能力,導致該題的答案錯誤。

2015年高考江蘇政治試卷第35題如下:

材料一 假設2013 年、2014年我國商品1和商品2出口價格與國外需求量之間的對應關系如下表:

閱讀材料,運用經濟生活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假設勞動密集型商品國外需求量對出口價格變化的敏感程 度較弱,資本技術密集型商品的敏感程度較強,其他條件不變。 根據材料一,請分別計算從2013年到2014年,當商品1、商品2出口價格變動1% 所引起的各自需求量變化的百分比。

2015年6月10日,江蘇省教育考試院在其官方網站公布的答案及其計算過程如下:

【答案】商品 1、商品 2 需求量變化的百分比分別是40% 、200% 。

【計算過程】

商品 1:[(42-35)÷35]÷[(50-100)÷100] = -40%

商品 2:[(30-20)÷20]÷[(120-160)÷160] = -200%

為什么說考試院的答案是錯誤的?

(一)如何計算當商品價格變動1% 所引起的需求量變化的百分比”?

筆者之所以認為江蘇省考試院公布的答案不成立,是因為筆者自己計算的結果與公布的答案不一致,下面是筆者的計算過程。

1. 計算商品1價格變動1%引起的需求量變動的百分比

商品1的價格從100美元下降至50美元,下降的百分比是:(100-50)÷100×100%=50%。需求從35萬件增加至42萬件,增加的百分比為:(42-35)÷35×100%=20%。

通過上面的計算可知:商品1價格每變動50%則需求量隨之增加20%;50%是1%的50倍,則價格每變動1%需求量增加的百分比為:20%÷50=0.4%,即商品1的價格每下降1%,則需求量增加0.4%。

2. 計算商品2價格變動1%引起的需求量變動的百分比

商品2的價格從160美元下降至120美元,下降的百分比是:(160-120)÷160×100%=25%。需求從20萬件增加至30萬件,增加的百分比為:(30-20)÷20×100%=50%。

上面的計算結果說明:商品2價格每變動25%則需求量隨之增加50%,25%是1%的25倍,則價格每變動1%需求量增加的百分比為:50%÷25=2%,即商品2的價格每變動1%需求量增加2%。

(二)西方經濟學上“需求價格彈性”的表示方法

需求的價格彈性(price elasticity of demand)是源自西方經濟學的一個概念,也稱為需求彈性或價格彈性。需求價格彈性,是衡量一種物品需求量對其價格變動反映程度的指標,用需求量變動的百分比除以價格變動的百分比。

按照上面的公式,可以計算兩種商品的“需求價格彈性”:

1. 商品1的需求價格彈性

[(42-35)÷35×100%]÷[(50-100)÷100×100%]=20%÷50%=0.4

2. 商品2的需求價格彈性

[(30-20)÷20×100%]÷[(120-160)÷160×100%] =50%÷25%=2

西方經濟學上,按照“用需求量變動的百分比除以價格變動的百分比”計算出“需求價格彈性”,也稱之為“商品的價格變化百分之一時所引起的該商品的需求量變化的百分點”,如薩繆爾森在其著作《經濟學》(第18版,蕭琛譯,人民郵電出版社2008年版,第58頁)中的分析:

如果價格變動1個百分點引起需求量的變動超過1個百分點,則該商品就富有價格彈性(Price-elastic demand)。例如,如果價格上升1個百分點,導致需求量下降5個百分點,則該商品就富有需求價格彈性。

很明顯,江蘇試題中的0.4與2分別是商品1與商品2的“需求價格彈性”,也就是商品1與商品2價格變動1%時需求量變動的百分點。

江蘇試題中所要求的“價格變動1% 所引起的各自需求量變化的百分比”不同于薩繆爾森在《經濟學》中使用的“價格變動價格變動1% 所引起的各自需求量變化的百分點”。以商品1為例,“價格變動1% 所引起的需求量變化的百分比”是0.4%,而“價格變動1% 所引起的需求量變化的百分點”則是0.4.

在數學上,0.4%的另一種表述是“0.4個百分點”。

小結:商品的需求價格彈性可以用兩種方式表示,一種是“價格變動1% 所引起的需求量變化的百分點” 數據的形式是小數或者整數;一種是“商品的價格變化百分之一時所引起的該商品的需求量變化的百分比”,數據的形式是百分數。

(三)為什么命題者的答案與我們計算的結果不一致

命題者答案給出的計算過程如下:

商品 1:[(42-35)÷35]÷[(50-100)÷100] = -40%

商品 2:[(30-20)÷20]÷[(120-160)÷160] = -200%

(±只代表需求變動的方向是增加還是減少,不影響計算結果――筆者注)

按照江蘇考試院公布的計算過程,[(42-35)÷35]÷[(50-100)÷100]計算的結果是-0.4而不是-40%;[(30-20)÷20]÷[(120-160)÷160]計算的結果是-2%而不是 -200%。而考試院的計算結果是在正確結果的基礎上又乘以100%。

價格彈性是需求量變動的百分比除以價格變動的百分比得出的商,這個商就是價格每變動1%其需求量變動的百分點,這個商乘以100%得出是個什么數值呢?是價格個每變動100%其需求量變動的百分比。

(價格變動100%,即數學上常用的變動1個單位,因為1=100%)

0.4=40%,0.4%可以表述為0.4個百分點,但是0.4個百分點卻不等于40%,因此, 0.4%是商品1每變動1%時其需求量變動的百分比,0.4就是商品1每變動1%時需求量變動的百分點,而40%則是商品1價格變動100%(1個單位)其需求量變動的百分比。

基于以上分析,筆者認為,江蘇考試院公布的答案的錯誤是把“0.4個百分點”當成了40%、把“2個百分點”當成了200%。

正確的答案應該是:價格每變動1%,商品 1與商品 2 需求量變化的百分比分別是0.4%、2%。

欲使該題的原答案成立,有兩種修改方式:第一,保留原答案修改設問,可以將設問修改為“根據材料一,請分別計算從2013年到2014年,當商品1、商品2出口價格變動1個單位所引起的各自需求量變化的百分比。”第二,保留設問修改答案,可以將答案修改為:“0.4%與2%”。

四、簡單的結論

把用來表示兩個變量“關系”的函數圖像,當成表示一種經濟“現象”函數圖像,顯示出命題者初中函數知識的生疏;把物價變動1%引起的需求量變動的百分比,計算成價格變動1個單位(100%)引起的需求量變動的百分比,顯示出命題者小學數學計算能力的欠缺;而把教材中沒有涉及、一線教師并不熟悉的均衡理論及其圖像引入高考,則顯示了命題者并不熟悉高中教材的內容以及高中教學的實際。有學者提出:分省命題無法確保命題質量 ,“命題質量參差不齊甚至在下降”,“高考命題主要是高校教師,像我省(指湖北――筆者注)這樣的高教大省,命題質量相對較好,但一些高校資源較弱的省市,命題人員選拔困難等。” 命題者的失誤,連續三年出現在江蘇省的高考試卷的同一類試題之中,已經使高考的嚴肅性受到極大的挑戰,是不是到了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的時候。

參考文獻:

[1] 沈從舉.2014年高考政治江蘇卷第35題值得商榷[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4(8).

[2] 葛中儒.設問鮮明 答案遺憾[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4(8).

篇(7)

關鍵詞:古典理論;空間理論;增長模型;比較分析

一、 引言

在經濟增長的理論中,幾個典型的增長模型是我們在理論研究過程中經常用到的;尤其是對于經濟增長問題,這些模型奠定了經濟理論的分析框架,那么這些經濟增長理論和增長模型有何區別呢?對此,本文將逐一進行介紹,并進行簡單的比較分析。

在此,對于古典理論,本文依據模型的使用情況以及模型的代表性,選取了新古典增長模型、AK模型、產品多樣化模型、熊彼特模型為例進行分析。

二、 新古典增長模型

1. 模型數學表達形式。新古典模型是增長經濟學中最基本的分析框架,很多的經濟學理論都是基于此進行推導的,包括獲得201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安格斯?迪頓(Angus Stewart Deaton其理論最初也是基于此進行推導的。

這一模型倍受親睞的主要原因在于它的簡潔性:增長的過程僅僅通過兩個方程來描述。具體函數如下:

可見,新古典增長模型是基于索羅-斯旺基本模型的變形,其中第一個生產函數就是我們常說的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的形式。

2. 模型經濟含義分析。追根索源,新古典經濟學開始于19世紀70年代的“邊際革命”。它在繼承古典經濟學自由主義思想的同時,以新古典的邊際效用價值論代替了古典經濟學的勞動價值論,以新古典需求為核心的分析代替了古典經濟學以供給為核心的分析。新古典經濟學形成之后便替代了古典經濟學的主流地位。新古典學派主要包括奧地利學派、洛桑學派、劍橋學派。新古典經濟學派認為邊際效用遞減規律是理解經濟現象的一個根本理論基礎。

使得這一框架成為增長分析的標志性模型的另一個原因是,這一模型意味著,長期中的經濟增長不依賴于經濟條件。具體來說,經濟政策不能夠影響國家的長期增長率。特別地,人均GDP Y/L在長期中不能增長,除非我們假定生產率A也隨著時間增長。

3. 模型的適用性探討。正如諸多學者所分析的,新古典模型的問題在于,技術進步是無法解釋的,因為它把技術進步看成是外生的,在模型的自變量中并不包含,不是一個解釋變量;盡管穩態增長路徑受到儲蓄、折舊等各種因素的影響,但是唯一能影響增長率的只是外生的技術進步。為了分析增長的政策,需要的理論框架是,生產率的增長是內生的,即依賴于經濟環境的各種特征。這一框架必須能夠解釋在長期中技術進步和生產率的增長,而不會讓資本和勞動的遞減報酬最終影響增長。

特別是各種經濟政策不能影響國家經濟長期增長率,這一分析的結果與現實經濟增長特點是不相符。尤其是新古典增長模型蘊含著條件收斂的特點和趨勢,這一特點與經濟發展的現實差距也是較大的。

三、 AK模型

1. 模型數學表達形式。AK模型是所謂的內生增長理論的第一種形式。在AK模型并沒有明確的區分技術進步與資本積累。事實上,AK模型中將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混在了一起,其資本積累用新古典理論來研究,而知識資本的積累則用技術進步來研究,即知識在發生時才能進行積累。積累與報酬遞減規律是矛盾的,因為,當各種不同種類的資本被積累,沒有理由認為報酬遞減律會使得邊際產品下降到零,因為這種積累中的一部分正是技術進步為了克服報酬遞減所需的。依據AK模型,維持較高增長率的方法就是把GDP中的較大比例用于儲蓄,這一儲蓄當中的某一部分會自動地轉向維持較高的技術進步率,從而引致較快的增長。

總體而言,AK模型就是沒有新古典模型中的報酬遞減。AK模型理論的基礎是下面關于資本存量線性齊次的總量生產函數:

可以看出,這一增長率關于儲蓄率s是遞增的。

2. 模型經濟含義分析。對于增長過程的理解,AK模型提供的是“一刀切”(one-size-fits-all)的模式。這一模型既可以應用于已經積累了大量資本的發達國家,同樣,也可以應用于非常落后的發展中國家。與新古典模型一樣,AK模型也假定某一經濟的增長過程是獨立于世界其他地區發展之外的,除非國際貿易可以改變資本積累的條件,可以改變AK模型所涉及這種獨立性。雖然如此,只要對于創新和積累的區分是次要的,AK模型在許多情況下都是一種有用的經濟學理論分析工具。

通過對AK模型的分析,將看到AK模型如何被用于分析開放經濟中貿易條件的影響。而且利用AK模型可以分析從馬爾薩斯經濟向長期增長的經濟的轉型以及金融約束、財富不平等和增長之間的關系,并用這一模型也可以用來討論波動性、風險和增長之間的關系以及增長和文化之間的關系。

3. 模型的適用性探討。顯然,AK模型直接放棄了資本邊際收益遞減規律,這顯得很突然,在傳統經濟學看來是不符合常理的;而且AK模型不能預測絕對收斂和條件收斂,條件收斂被看作是經濟學中的一條經驗法則,如果把模型中的K視為物質資本,那么AK函數顯然不符合經驗規律。這使得AK模型在實際應用過程中的說服力受到制約;但由于外部性或溢出效應的存在,AK模型有助于理解總體上的收益不變以及收益遞增問題。

四、 產品多樣化模型

1. 模型的數學表達形式。產品多樣化模型在本質上講是內生增長理論,但一般認為它是“基于創新的”(Innovation-based)經濟增長模型,并且這些模型又屬于平行的兩個類別,或者兩種研究思路。第一個類別是以羅默 (Romer,1990)為代表的產品多樣化模型,第二類是以熊彼特為代表的基于創新的理論。

在此首先闡述羅默的產品多樣化模型。羅默認為引起生產率的創新的形式是不斷制造出新的而不一定是改進的產品種類。產品多樣化模型源自新國際貿易理論,強調的是技術外溢效應。

產品多樣化模型的源起基礎是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Dixit & Stiglitz,1977)的生產函數,其基本形式如下:

其中,Nt表示中間產品的不同種類,每一種中間產品的生產需要Kit單位的資本。根據對稱性的特點可以得出,總資本存量將在已經存在的Nt種中間產品中平均地分配,因此可將生產函數重新寫成:

按照這一變形的生產函數,產品種類數Nt就是經濟的總生產率參數,從而它的增長率也就是經濟中人均產出的長期增長率。

2. 模型的經濟含義。依據羅默的產品多樣化模型,更多的產品種類將增加經濟的生產可能性,因為這將允許某個給定的資本存量水平能夠被用于更多的中間產品的生產,而每一中間產品的生產都是經歷報酬遞減的。所以,在產品多樣化模型中,產品種類的增加維持了經濟的增長。新的產品種類,或者說新的創新,是研究人員或企業家這一群體的研發投入的結果,而他們從事研發活動的激勵則在于,如果能夠持續創新,那么就將獲得永久性的壟斷租金。從經濟學的意義上講,這解釋了經濟增長的源泉是創新,或者說是新創造出來的差異化的產品。

在此需要注意的一點是,在產品多樣化模型中,僅有一種創新,那就是在同類中創造出新產品。

此外,這一模型也預言,退出或者更替并不發揮重要的作用。確實,更多的退出除了減少種類Nt(這一變量唯一的決定了總生產率)從而降低經濟的GDP之外,沒有任何其他的意義。因此,“破壞性創新”在這里不發揮任何作用,而這一創新卻是下文將要闡釋的熊彼特模型中的增長驅動力。

3. 模型的適用性探討。羅默認為,拋棄新古典增長理論關于技術外生以及規模收益不變的假定并且以假定技術內生和規模收益遞增來代替之,是解決傳統理論與經濟事實矛盾的最佳途徑。在羅默的模型中認為,生產新知識的私人收益率小于社會收益率。因此,收益可以假定是遞增的,而且知識的溢出效應帶來了外部性。所以,羅默用收益遞增、知識的外部性來解釋經濟增長。顯然這是和傳統的古典假設不相符,在傳統學者看來是異樣的。并且模型中新知識的社會收益率遞增也是和邊際收益率遞減不相符的;而且在現實經濟發展中知識不僅僅向羅默假設的那樣具有正的外部性還具有較強的負外部性;完全競爭的假設和現實的競爭社會也是有差距的。

盡管如此,如果競爭和更替問題不是特別重要的話,產品多樣化模型就有著大量的應用。例如可以使用此類模型來分析持久的跨國生產率差異的原因,也可以使用此模型來分析風險、分散化和增長之間的關系。

五、 熊彼特模型

1. 模型的數學表達形式。熊彼特模型是基于創新的增長理論的第二種研究思路。這一模型源自現代產業組織理論,通常被稱為熊彼特增長理論。這是因為,這一理論關注的是質量改進型創新,這種創新會使得舊的產品過時,從而與被熊彼特稱為“破壞性創新”的力量密切相關。

熊彼特理論的基礎是如下設定在產業水平上的生產函數:

其中Ait表示與產業i在時期t所使用的最新技術相關的生產率參數。在上述方程中,Kit表示此部門所使用的唯一的中間產品的數量,每一單位的這種中間產品由最終產品一比一地生產出來。總產出是各部門產出Yit之和。

每一中間產品由最近的創新者排他地生產和銷售。在部門i中,一個成功地改進了生產率參數的創新者可以替換這一部門中的舊產品,直至他本身被下一個創新者所替代。因此,熊彼特分析框架的第一個含義是,較快的增長通常意味著較高的企業替代比例,因為這種破壞性創新的過程導致了新創新者的進入我舊創新者的退出。

盡管這一理論關注的是單個產業,并且明確分析了產業競爭的微觀經濟學機制,但是,所有產業事前相同之處的假定提供了一種簡單的加總結構。特別地,容易證明,總產出依賴于總資本存量,并有也下人均生產函數的科布-道格拉斯加總的形式:

其中,勞動生產率參數At是部門特定的參數Ait的未加權的和。

2. 模型的經濟含義。與新古典理論一樣,經濟的長期增長率由At的增長率給出。而這一增長速度率現在內生地依賴于經濟范圍內的創新率。

創新的投入主要由兩個部分組成,一是潛在創新者的私人花費,二是過去的創新者已經完成任務的創新的存量。后一項投入由公共知識存量組成,而當前創新者所做的正是希望增加這一存量。這一理論在模型化過去的創新的貢獻方面是靈活的,既可能包括這樣一種情形,即創新的形式是直接越過創新之前的最佳技術水平值,達到創新部門i中的一個新的技術參數值Ait,而這一參數值是之前相應值的?酌倍;也可以包括另一種情形,即創新的形式是趕上全球技術前沿,這里At通常表示所有國家所有部門的創新者可以獲得的全球技術知識的存量。在前一種情形中,國家進行的是最先進的創新,這種創新是在最先進的產業技術的基礎上進行改進;而在后一種情形中,創新只是實施(或者模仿)其他地方已經發展了的技術。

3. 模型的適用性探討。按照熊彼特的創新理論,一方面,只要存在這創新的條件,那么創新就會不斷持續下去,顯然這是和經濟發展的事實不相符的;另一方面,如果按照經濟周期理論,那么就沒有持久存在的行業或者產業,當經濟發展到一定時期,相關的行業或產業就會沒落,就會由朝陽產業變成夕陽產業,但是經濟發展中往往不是這樣的,有些基礎性產業或者行業一直都是存在的。盡管如此,熊彼特的創新理論強調企業家精神,指出了經濟增長的一個源泉,對于經濟持續增長意義重大。

六、 比較的結論

1. 理論的政策實際應用價值有待探討。傳統理論認為,政策力度小,那么績效也小。但經濟事實告訴我們,傳統理論的這種觀點不一定成立,當某種經濟變量的變化已接閥值時,政策的細微變化有時會引起急劇的非線性變化。這表明,在制定經濟政策時,對這種非線性變化應予以充分的重視,那種根據傳統的線性模式預測政策變動的效應,有時導致嚴重的失誤。新古典認為貿易自由化對工業化和經濟增長的影響是線性的,但一些理論認為這種影響是非線性的,并強調政策的經驗分析要充分考慮這種非線性特征。

2. 理論沒有明顯體現路徑依賴問題。政策的增量變動不會影響產業分布格局,產業聚集在一定程度上是穩定均衡的,政策的反向變化不會引起產業分布結構的反向變化,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說經濟受到粘性的約束,或者具有了路徑的依賴;也就是當政策反向變化時,其效應沒有顯現為與政策變動方向一致。那么,對區域經濟政策而言,這種依賴意味著“壞”的政策,盡管實行期間很短,但具有長期的后遺癥,例如工業獲得了迅速發展,但環境遭到嚴重破壞等,這些在古典經濟理論中幾乎沒有提及。

3. 理論中缺乏非連續性的分析。許多地區都利用納稅者的錢來補貼企業,以便吸引更多的企業。這種補貼政策也受到不連續性的約束。這在傳統的新古典理論中體現不明顯,非連續性是包含聚集力的模型之特有性質,可以看出,此時產業布局的變動是非連續或突發性的。在非連續性或非線性情況下,分析政策的難度較大,因為實施相同的政策干預,可能第一次和第二次時的效應是大相徑庭的,這種在古典理論分析中體現并不明顯。

4. 理論中關于經濟環境的政策影響強調不夠充分。 政策效應分析,在傳統的古典經濟學中是注重單個經濟政策本身的分析,如稅收政策、貿易政策對財政收入、國民收入的影響等。而政策之間是互相聯系的,只考慮某一種政策本身的研究是狹隘的,因為經濟開放程度不同,經濟環境不同,相同的經濟政策的效應也是不同的。因此,在不同的經濟環境下,同一種政策的效應是大不相同的,這在傳統的經濟學研究中常常被忽略。

參考文獻:

[1] (美)菲利普.阿吉翁,彼得.霍伊特,著.陶然,等譯.內生經濟增長理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2] 庫茲涅茨.各國經濟的增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

[3] 阿瑟?劉易斯.經濟增長理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

[4] (美)威廉?阿瑟?劉易斯著,二元經濟論[M].北京: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89.

[5] R?索洛.經濟增長論文集[M].北京:北京經濟出版社,1989.

[6] 羅伯特?M?索羅.經濟增長因素分析[M].北京:商務出版社,1991.

主站蜘蛛池模板: 99国产欧美另类久久久精品| 97精品国产手机| 午夜天堂一区人妻| 久久久久久九九99精品| 少妇高潮一区二区三区99| 亚洲精品午睡沙发系列| 和岳每晚弄的高潮嗷嗷叫视频| 蜜臀av无码精品人妻色欲| 亚洲国产婷婷六月丁香| 又爽又黄又无遮挡的美女游戏| 熟妇高潮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99久久国产热无码精品免费| 最近中文字幕高清中文字幕无| 日韩av中文无码影院| 欧美巨大黑人极品精男| 久久人人玩人妻潮喷内射人人| 国产96av在线播放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三区| 人妻中文无码久热丝袜| 日韩一卡2卡3卡4卡新区亚洲| 精品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风韵丰满熟妇啪啪区老熟熟女| 久久精品久久久久观看99水蜜桃 | 亚洲综合另类小说色区| 亚洲a∨无码无在线观看| 精品亚洲成av人在线观看| www国产精品内射熟女|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av| 国产精品视频一区国模私拍| 成在人线无码aⅴ免费视频| 国产v亚洲v天堂a无码99| 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 成人午夜国产内射主播| 同性男男黄gay片| 精品人妻伦九区久久aaa片| 丰满五十路熟女正在播放| 无码人妻熟妇av又粗又大| 国产精品无码av天天爽| 97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香蕉|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网站| 亚洲色大成网站www久久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