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网站-四房播播网站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民族文化資源

民族文化資源精品(七篇)

時間:2023-09-24 10:58:0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民族文化資源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民族文化資源

篇(1)

關鍵詞:民族旅游開發;民族文化;商品化;傳承方式

中圖分類號:F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0)08-0068-02

1 引言

旅游業是朝陽產業,是我國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是在國結構調整、加快第三產業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的先導產業。旅游業也是西部地區尤其是民族地區(本文主特指少數民族地區)優先發展的重點產業。應該說旅游是民族地區發展的有效途徑。對于民族地區來說,經濟的發展是一種重要的戰略性選擇。選擇資源型產業,往往很難持續發展,而且,資源性產業的發展也會造成環境的破壞;如果發展加工業,基本上無法和東部發達地區競爭;發展高科技產業更是沒有競爭力,所以傳統的經濟方式只能是農工業的方式。現在在農副業的基礎上選擇了旅游業的發展,實際上是對整個民族地區資源的整合。所以,旅游業自然會發展成為民族地區的支柱產業。與此同時,我國民族地區區域遼闊,旅游資源獨特而豐富,而民族文化更是異彩紛呈、各具特色,更是我國旅游業發展的主要后勁所在。發展旅游能夠促進民族地區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有效解決民族地區貧困問題,加快民族地區產業結構調整和擴大就業、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縮小與發達地區的差距等步伐。但是,民族旅游的開發也給當地的民族文化帶來了一系列的負面作用,如民族文化的過度商業化等。本文試圖通過分析民族旅游開發對民族文化的商業化,探討民族旅游開發中民族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問題。

2 民族旅游、民族文化與民族文化旅游資源

民族旅游(ethnic tourism)是一種文化旅游。國際著名的人類學家柯恩將“民族旅游”定義為:“針對在政治上、社會上不完全屬于該國主題民族的人群,由于他們的生態環境或文化特征或獨特性的旅游價值,而進行的一系列觀光旅游”。臺灣學者謝世忠認為,民族旅游就是只到一個與自己文化種族語言或風俗習慣相異的社區或展示點參觀他們,民族旅游除了看物看風景,更把看人當作最重要的目的。

馬曉京認為:民族旅游是把古樸的土著習俗以及土著居民包裝成旅游商品,以滿足消費者的消費需求,是以少數民族文化為特色的觀賞、娛樂、商品及服務。光映炯認為,民族旅游是旅游者通過對某一民族的獨特文化或生活方式的參與、觀察和體驗,來實現其審美需求的過程,而民族旅游的本質也相應體現為一種族際的交流或一種跨文化的觀察與體驗。由此可見,第一,民族旅游所指的民族是一國的非主體民族,即我國除漢族外的55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居民作為被游覽者,是民族旅游產品的組成部分之一,具有主人和被消費商品的雙重身份;第二,民族旅游是一種跨文化旅游;第三,從旅游資源的角度來說,它指的是民族地區獨特的民族文化和自然環境,其中民族文化是民族旅游的核心吸引物。

民族文化是指各民族在發展過程中創造和發展起來的具有本民族特點的文化。包括衣食住行、生產工具等物質文化和語言、宗教、科學藝術等精神文化。標志著民族歷史的發展水平。由此可見,民族文化是一種集體性的文化積淀,是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集合體。民族文化表現為四個層次:一是物質文化層次,包括民族文化遺跡、民居建筑、服飾、飲食、生產生活用具及工藝品等;二是行為形態層,包括民族禮俗、禮儀、民風、民俗、行為舉止及宗教儀式等;三是精神文化層,包括民族精神理念、價值觀念、心理素質和等;四是制度文化層,包括宗教制度、宗族制度、道德及約定俗成的規范等。

民族文化并不等同于民族文化旅游資源。民族文化是民族文化旅游資源的源泉,沒有民族文化就沒有民族文化旅游資源。而旅游業所利用的旅游資源并不是相關民族文化的總體,而僅僅是相關民族文化的一個有限部分。能夠開發成旅游對象的民族文化,主要是所謂的“顯性文化”,即顯露在外、與特定物質關系緊密相連,有明確物質形態與之對應,人們可以直接感知的外層民族文化現象,如實物、住房、服飾、交通設施、生產工具、語言、文字、風俗等;而不表現在外的由知識態度價值觀等構成的“隱性文化”,主要作用于人們的精神生活,并不以特定的物質形態表現出來,不容易被人們感知,如一個民族的倫理觀念、價值取向、向認知模式、審美情趣等,就不適合也難以開發成旅游對象。由于旅游者的觀光、游覽屬于短期行為,重在娛樂中享受,所以求知也僅停留在民族文化的表面現象上,主要是對那些有形、有聲、有色、有動感、有場面、有情趣的民族文化抱有濃厚的興趣。因此,旅游開發中民族文化商品化往往停留在文化“表象價值的商品化”,是民族文化旅游資源商品化。

3 旅游開發中民族文化的原真性

3.1 關于原真性

原真性,Authenticity,國內亦有翻譯成真實性。波斯汀(Boorstin,1961)是將“原真性”概念引入旅游界的第一人。美國人類學家McCannell認為旅游體驗是旅游者用來回應現代生活的方式,一種尋找生活真實性的體驗。原真性可以理解為是旅游者對旅游情境的主觀判斷或者賦予它的一種價值。由此,民族旅游與原真性之間的聯系也逐漸成為討論的焦點,尤其是在民族旅游過程中關于具象、靜態的交流方式(工藝品、建筑等)與動態、抽象的表演交流(舞蹈、戲劇等)方式之間的差異研究。國外的一種觀點認為,民族旅游開發中的商品化將導致民族傳統文化的扭曲、變形,喪失文化的原真性。如美國著名人類學家麥康納認為,對“原真性”的追求是現代旅游業的主要動機,而民族旅游中的商品化進程卻使旅游目的地的傳統文化失去了其原生的含義。如傳統的民間習俗和慶典活動都是在傳統特定的時間、傳統特定的地點,按照傳統規定的內容和方式舉行的。但是隨著旅游業的開展,它們不再按照傳統規定的時間和地點舉行,為了接待旅游者,隨時都會搬上舞臺,為了迎合旅游者的觀看興趣,活動的內容也往往被壓縮。這些活動的形式雖然被保留下來,但很大程度上已經失去了傳統的意義和價值。格林伍德甚至認為“文化商品只需要幾分鐘,而幾百年的歷史卻毀于一旦。”我國也有一些研究人員持這種觀點。

但是也有許多學者對原真性提出了質疑。認為并不是所有的旅游者都重視真實性,非原真性的旅游體驗也能得到很多游客的青睞。

王寧(1999)從主體感知的角度提出“存在的原真性”,認為旅游者不關心旅游客體的原真性,只是借助于旅游活動或旅游客體尋找本真的自我。在這個情境下,對客體的原真性判斷已不再重要。Chris Ryan(2002)也曾指出,許多后現代的旅游者崇尚享樂主義,旅游是為了能從緊張的工作中解脫出來,是否符合原真性并不影響他們對旅游質量的評價。

3.2 原汁原味旅游產品是否受歡迎

現在,許多民族旅游地區都打出“原汁原味”的旅游口號,但“原汁原味”是游客所追求的?“原汁原味是不可能的,真正的原汁原味是沒有人去的。要開發旅游,本身就會受到影響。這里原汁原味只是一個說法,只是一種表現,但不是實際的做法,實際上還要對應市場。研究傳統文化,現代解讀;傳統資源,現代產品;傳統產品,現代市場。”由此可見,原汁原味的民族旅游產品未必會受到游客的青睞,有些風俗習慣是應該保留,但是形式需要更改一下。

如貴州和云南地區苗族的十二道攔門酒,是用來迎接客人的最高禮儀。舉行儀式時,當地人端著牛角,讓客人喝酒。十二道攔門酒,而且是烈白酒,一般客人喝下去都會受不了。如果拒絕,則是不尊重民族風俗。這樣的民族風俗該改就必須得改。現在市場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需求也有了很大的變化。如果這些東西不調整,就無法和市場對應。以民族文化為榮本來是一件好事,但應該把民族文化與現代銜接。因此民族地區旅游的發展,首先要追求民族特色的表現,但是很多東西只是一種表現,既然是一種商業化運營,就不能過于追求原來的形式。

4 旅游開發中民族文化旅游資源的商品化

學術界一種比較普遍的觀點認為,旅游會導致民族文化旅游資源商品化,并對商品化持否定態度。旅游一方面倡導原真性體驗,另一方面需要使文化資源商品化,以消費產品進行營銷。通過服裝禮儀民間藝術表現提供旅游消費,常常被認為改變了本身的意義;而經過修改以滿足旅游者品位,又失去了作為當地文化產品的原真性。把文化遺產和旅游聯系起來,需要經過包裝和營銷等文化形式的標準化,供旅游者消費。但是,民族文化是否能成為旅游資源,取決于旅游市場的需求,其資源價值的大小主要取決于能滿足旅游者需求的程度。因此,開發民族旅游的實質,就是把民族文化旅游資源組合成旅游文化產品向外推銷。民族文化旅游資源的商品化,并不是旅游開發對民族文化產生的消極影響,而是旅游開發的應有之義。

隨著社會的進步,交通方式改變了,生產方式改變了,生活方式也必然改變。按照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這是必然的。但是,如何把民族文化保護起來,傳承下去。旅游就是一種好的方式。比如說內蒙古,現在去已經很難見到現實生活中的蒙古包、馬隊、羊群。原來的蒙古族人民是隨草而居的,過著游牧的生活。但現在國家政策要他們定居,牛羊也都要圈養,傳統的東西不需要了。所以對于大部分游牧民族地區來說,騎馬放牧已經沒有必要了;穿蒙古袍也沒有必要了。到了民族地區,感覺和漢族沒什么區別,因此,只有在旅游景區才能真正感受到內蒙古的民族風情,可以騎馬,有上馬下馬酒,鄂爾多斯婚禮表演,還可以住蒙古包。有些人說它不是原汁原味的,是贗品,但筆者認為這不能叫做贗品,而是一種傳承方式,因為它畢竟是地方土生土長的,可是現在還要蒙古族的人民一天到晚還保留原來傳統的生活方式,這并不可行。民族文化旅游資源的商品化讓旅游者看到了蒙古族人民以前的生活方式,這難道不是對民族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嗎?

5 結語

并不是所有的民族文化都會保留下來,有些會被先進和優勢文化所同化,甚至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旅游開發并不會導致民族文化的毀滅,在旅游出現之前有些民族文化中的技藝就衰退了,反而是旅游的發展帶來了傳統的復興,甚至是創造。民族文化也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會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改變,而旅游開發當然也是民族文化改變的因素之一。但是,旅游和保護是可以攜手共進的,雙方可以通過密切而有效的合作實現共贏。因此,在旅游開發中也不能一味追求原汁原味,我們應該看到民族文化旅游資源的商品化積極的一面,它或許可能成為民族文化的一種重要的傳承方式。

參考文獻

[1]袁世全,馮濤主編.中國百科大辭典編委會編.中國百科大辭典[M].北京:華廈出版社,1990:123.

[2]唐曉云,吳忠軍.論西部民族文化資源的旅游開發――一個文化經濟學的視角[J].廣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6,18(1):56.

[3]肖洪根.對旅游社會學理論體系研究的認識[J].旅游學刊,2002,(1).

[4]魏小安.中國民族地區旅游發展分析[J].2008年中國旅游發展分析與預測.

篇(2)

關鍵詞:藏區民族文化資源;利用;開發;保護

一、前言

民族文化資源的開發與保護有著重要的經濟意義和文化意義。就經濟層面上,保護原則下的民族文化資源開發能夠發揮少數民族文化特色效應,通過文化的獨有性和特色性,形成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動力。并能夠通過民族文化資源開發的帶動作用,促進相關產業的發展。由此可見,搞好民族文化資源的產業化發展能夠帶動地區和國家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經濟意義;就文化層面上,開發視角下的民族文化資源保護相對于單純性質的保護措施更具有活力,通過經濟效益的帶動作用,更有助于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具有重要的文化意義。總體上來說,民族文化資源的合理開發即是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需要,同時也是為了更好地傳承民族文化。

二、藏區民族文化資源利用與保護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表

1為藏區民族文化資源在旅游文化產業方面所顯示的人數狀況以及旅游業收入的一覽表。從中我們能夠看到旅游文化產業的迅猛發展勢頭,的旅游文化產業已經成為自治區重要的支柱產業類型之一。這與令人向往的自然資源以及生態環境是不可分割的,旅游文化基礎設施的逐步完善也帶動了旅游的發展。但是在文化產業等藏區民族文化資源利用與保護的實施上仍然存在著一些急需要解決的問題。歸納起來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一)民族文化資源的利用與保護的系統協調性較差藏區生態資源的特點主要包括生態承載能力較弱,開發難度較大。雖然國家在藏區民族文化資源開發上有很大政策優惠,但是由于市場需求不高,開發成本過高等因素限制了藏區民族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程度。當前對于藏區民族文化資源的利用開發還處于一個探索發展的階段,開發與保護的體系和政策規定還沒有足夠的完善,再加上藏區當地的人口素質以及經濟效益的趨勢所帶來的唯利心理的影響,藏區民族文化資源的利用程度存在著過度開發,沒有遵循應有的可持續發展的保護開發原則。整體上藏區民族文化資源的開發與保護還未形成較為完善的體系,在開發領域缺少相應的保護措施和限制。(二)財政投入和投資環境的不足近些年,自治區在國務院下發的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的政策指導下,在財政投入以及投資環境上都有了很明顯的改觀,文化產業逐漸成為藏區經濟發展的最大的支柱產業形式,投資環境的改善也吸引了不少投資商進行諸如文化傳播,手工藝制作,以及特色農牧業等眾多方面的投資建設。整體狀況發展良好,但是綜合當地地理環境開發惡劣、開發成本過高、本地市場的需求量較小以及當地居民普遍經濟意識不高,再加上整體的營商環境還不足對該地進行大規模的投資建設,綜合投資環境還有待提高。(三)開發與保護的思想理念過于落后,市場動力不足藏區地處我國西南地區,是我國西部開發的重要地區之一,但是由于藏區本身經濟和教育水平的限制,導致了當地的文化程度較低,人們對當地文化資源的開發與保護意識薄弱。來此旅游的多為外來人員,文化、服務、娛樂等產業的輸出主要依靠外來市場,再加上當地經濟水平不高和人們的思想觀念較為保守,市場動力嚴重不足。(四)專業人才不足,社會保障不高藏族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不高不僅制約了當地市場需求的擴大,同時落后的經濟發展狀況也導致了在當地就業人員社會保障的低水平,由此而降低了藏族地區對各行業高質量人才的吸引力。無論是從生活環境、個人發展還是從子女成長的角度考慮,大多數高質量人才更愿意將就業發展目光鎖定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這就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藏區民族文化資源的開發,使得藏區民族文化資源的利用與保護沒有充足的人員支持。(五)開發措施較為單一,保護力度還需要加強文化產業是新興的經濟產業模式,需要在社會、政府等各方的全面保護下,不斷創新產品開發思路。但就目前藏區民族文化資源開況而言,文化產業呈現出較低級的產業發展模式,產業結構單一導致生產出來的產品形式重復化、單一化。在文化資源保護方面,政府為主導通過文化產業帶動社會參與文化資源的保護建設是當前藏區文化資源保護的主要形式,但是僅僅依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夠的,需要從人人做起,集社會各界共同的力量來促進文化資源的保護。而反觀藏區民族文化資源保護情況,受人民文化水平不高,政府立法不嚴、監管不善,宣傳不到位等方面的限制,導致藏區文化資源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受損的情況。

三、藏區民族文化資源利用與保護的相關策略

(一)提升對民族文化資源利用與保護的認識

1、要認識到民族文化資源的經濟性和可再生性首先,民族文化資源的經濟性。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民族文化資源呈現出經濟可開發的特點,民族文化資源的這種特點能夠依托產業的形式把文化的價值具體的體現和展示出來,并且由于民族文化資源的特色性,使得民族文化資源的產業開發和利用具有了很強的市場競爭力,提升了文化產品的價值。而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民族文化資源的經濟性顯示出更強的潛力;其次,民族文化資源的可再生性。民族文化資源不同于礦物開發、有限資源開采等,民族文化資源的產生本身是一定的地理因素以及生產水平因素等方面的共同作用產生的,民族文化資源的生存依賴于文化傳承的人群和相關的環境因素,而對民族文化資源的利用和保護能夠保障民族文化資源的可持續性發展,民族文化資源能夠帶來一定的經濟效應,經濟效應同時為文化傳承帶來持久的動力。2、正確看待民族文化資源保護與開發的關系民族文化資源是對一個民族或者區域文化層面和生活層面的概括,民族文化資源的保護有助于當地生態環境、傳統文化以及其他相關的方面的維持和發展,民族文化資源首先是要保護,而開發民族文化資源是民族文化資源保護的重要途徑,兩者是辯證統一的關系。如藏族婦女特色服飾和首飾的產業開發,既能夠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同時經濟效益的帶動作用能夠把藏族特色服飾和首飾工藝的技藝傳承下去。因此,我們必須正確看待民族文化資源保護與開發的關系,認識到民族資源的開發是可行的,開發與保護統籌進行,有助于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和文化的繁榮發展。藏區民族文化資源開發與保護上存在著自身的特殊性,需要在政策制定和執行以及相關的開發與保護規范上給予特別的重視。確保藏區民族文化資源利用的合理性和可持續發展性,確保藏區民族文化資源保護的科學性,實現藏區民族文化資源的協調發展與統籌發展。

(二)關于藏區民族文化資源利用與保護上的一些策略探究

1、藏區民族文化環境保護的策略——建立健全生態環境保護體系生態環境是藏區民族文化資源賴以生存的土壤,做好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工作是確保藏區民族文化資源開發的基礎工程建設,同時建立良性循環的生態環境保護系統對于藏區民族文化資源的產業發展能夠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為此我們要建立一個完善的生態環境保護體系,首先要做好藏區生態環境保護的規劃工作,通過生態環境的具體狀況形成優先開發、重點開發以及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的區域劃分。并且通過對生態環境承載上限以及相關的開發條件進行強制性的規定;其次,加大在藏區生態環境的人才資源以及財政投入方面的力度,建立多渠道、多層次和多方式的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資金投入機制,同時鼓勵企業和社會參與生態建設以及文化環境保護上來。2、關于藏區民族文化資源開發構想——建立全方位的文化資源開發體系藏區民族文化資源的開發與保護不僅要依靠政府和社會的力量,最根本的要依靠民族文化資源的所有者和繼承者,我們鼓勵藏區民族文化資源的開發,發展具有藏區特色的民族文化產業和特色產業目的是為了實現當地經濟的發展,把民族文化特色做成品牌,實現繼承和發展民族文化。總之歸根到底還是要依靠民族文化存在的基本條件才能夠實現經濟和文化的兩個發展目標。因此,關于藏區民族文化資源開發,我們應建立全方位的文化資源開發體系。不斷喚醒當地人民的文化保護開發意識,指導當地人民進行自己的產業化發展。同時還要在政府、社會各界的共同作用之下,對藏區服飾、歌曲、舞蹈、特色建筑等文化資源以商品形式進行全方位的開發,促進藏區民族文化資源開發與保護工作的順利開展。

四、結語

藏區民族文化資源利用與保護的研究有助于藏區民族文化資源實際開發與保護工作的進行。在當前文化和經濟相互融合發展的時代背景下,搞好藏區民族文化資源的產業開發不僅是整個藏區人們的發展訴求,同樣也是自治區生存和發展的主要出路所在。文化產業的強大驅動力能夠發揮區域經濟的產業聯動效應,帶動區域經濟的發展,同樣能夠縮小東西部發展差距,有利于我國國民經濟的健康持續發展。當然,民族地區經濟文化發展的復雜性很難用一種理論進行全面的指導,需要我們要深入藏區民族文化資源聚集地,通過不斷的實踐和探索,創新文化產業的發展思路,更好地更科學地開發藏區民族文化資源,開拓利用與保護協調發展的新局面。

作者:格茸立青 單位:云南省迪慶州德欽縣升平文化廣電服務中心

參考文獻:

[1]唐劍,李虹.四川藏區民族文化資源保護利用與新型城鎮化建設協調發展研究[J].貴州民族研究,2016(11).

[2]楊振之,李玉琴.西部大開發中藏區旅游城鎮規劃、建設與民族文化保護——以四川、云南藏區為例[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11).

篇(3)

民族文化歷史悠久、豐富多彩,生生不息。研究民族文化是廣西民藝設計應用專業課程資源開發的靈魂,結合現代創造理念和創造方法則是民藝設計創新發展的重要動力。廣西民藝設計應用專業課程資源開發主要強調的是“廣西文脈之傳統”,從中華傳統民族文化中挖掘傳統的民族“美術造物”精神,將造物審美思維貫穿于民藝的實際造型與設計應用中。旨在為國家和社會培養具有傳統文化認識、傳統繪畫基礎的設計藝術能力的“三位一體”的中國民族藝術的理念設計專家。本文以文脈傳承的發展源流為主要之根本,結合時代精神的審美理念,窮源競流,試從民族文化的開發,運用,及其制作實踐和總結歸一幾個方面進行闡釋分析進而論述民族藝術傳承與發展這一歷史所承載的永恒命題。

關鍵詞:

民族文化;民藝設計;傳承發展

此文為2016年度廣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工程項目一般A類項目《廣西民藝設計應用專業課程資源開發與民族文化傳承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16JGA283此文為廣西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5年度自籌重點課題《傳承民族文化視角的廣西民藝設計應用專業課程資源開發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15B088此文為2015年度廣西藝術學院教學研究與教改激勵立項項目《廣西民藝設計應用專業課程資源開發與民族文化傳承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15JGY24

廣西民藝設計應用專業是集民藝文化與設計基礎于一體的融合型、創新型、應用型的藝術設計專業。是以中國傳統節日的保護與發展為引導,對民族、民間、民俗文化藝術進行與時代元素相結合的再設計。該專業設置豐富多彩且較為綜合,使學生得以學習多種繪畫技能以及設計基礎,在課程資源開發上多挖掘民族文化,與民族文化其圖形藝術設計與應用、民族手藝設計與制作中去,為培養成應用型、專業型、研究型復合人才提供了基本的學術技能。

一、民族文化開發與挖掘

“民藝”來自于日本著名專家柳宗悅先生“民藝學”中的“民藝”一詞。我國著名工藝美術理論家潘魯生先生在其專著《民藝學論綱》中對“民藝”的界定指出:“如果從社會學的角度民藝更貼近‘民眾藝術’......從藝術學和工藝科學的角度更體現‘民間美術’、‘民間工藝’、‘民間技藝’的特征。”“民藝設計”不專指“民眾的藝術設計”,而是以中華民族、民間文化藝術和傳統造物文化作為創作源泉,從中汲取中華文化精神和創造理念,打造具有東方文化品質、符合現代審美需求、適應當代科技發展的現代產品。民族文化博大精深,中華五十六民族,其各民族文化各有特色,在漫長的歲月洗禮中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內涵,給民藝設計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提煉。所以廣西民藝設計應用專業課程資源開發需要有關藝術家深入基層采風調查,了解、感受不同民族文化的習俗、生活習慣,及創造其民族藝術品的信念和深刻的寓意。

二、民間圖形藝術設計與應用

廣西民藝設計應用專業課程側重在對傳統的民族、民間、民俗文化進行開發、挖掘、研究的基礎上提取圖形文化元素和符號結合現代產品和設計思維進行設計和轉換應用,突出傳統文化應用時在設計上的傳承與創新,強調設計性。廣西民藝設計應用專業課程資源開發可以從廣西個民族的主要器物、圖案、服飾、建筑物、手工藝品等物品進行收集、整理、歸納,從其材質、工藝、造型、色彩、構圖、紋飾六方面對其圖形、設計元素進行提煉,結合現代設計思維與理論,對這些設計元素應用于民藝設計當中,民族圖形與民藝設計進行有效的結合,汲取廣西民族民間藝術圖形元素之精華,運用到高校藝術教育體系中,豐富現代藝術設計思維的領域與空間,挖掘民族元素文化之廣度與深度,獲取更大的空間展示與視覺效果。在廣西民藝設計應用專業課程資源開發中充分運用少數民族藝術語言進行創新現代設計,貫穿現代的思維、理念與民族元素相結合,創作出有中國民族文化特色之產品。通過本專業的引導開拓,使學生深入挖掘民族文化、民族藝術的創造理念與創作方法,掌握民族傳統設計和現代藝術設計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具有民族藝術設計和現代藝術設計相結合的能力。

三、民族手藝設計與制作

“民藝品中含有自然之美,最能反映民眾的生存活力,所以工藝品之美屬于親切溫潤之美。”——柳宗悅。被譽為“民藝之父”的日本著名民藝理論家、美學家柳宗悅認為在充滿虛偽、流于病態、缺乏情愛的今天,這些撫慰人類心靈的民族藝術最值得感激和彌足珍貴。如今生活節奏加速,各種機械化流水線的高效率高產量的工藝品琳瑯滿目。而民族手藝設計與制作往往是人工或手工制作,其設備單一簡練,需要大量的時間去完成一件藝術品。例如廣西壯族服飾,設計完成后,通過簡單的機器,進行人工加工,一根根線的織布織錦,制作一件衣服需要數月上載。在當今生活當中,車水馬龍,各種高效快速的壓力當中,人們很難有長時間去做一件低效率的最原始、最古拙的工藝品,所以諸多民族手藝的制作頻臨消亡。廣西民藝設計應用專業課程資源開發在思考如何去保護或者挖掘這些來自民間的藝術或者物品的制作工藝,如何去探索設計在民間工藝當中所扮演的角色或者建立起自己行動的方向和模式,側重民族手藝設計與制作,弘揚傳統民俗、民間藝術技藝,是對民族藝術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手藝的繼承與發展,強調手藝性。廣西民藝設計應用專業課程資源開發立足于民族文化和傳統造物技藝的挖掘和再創造,立足于現代產業和現代產品文化品質的建構和提升,立足于民族藝術和傳統造物文化的現代延伸和發展。

四、民藝設計理論梳理與總結

民族民間藝術產品設計理念與方法,缺少理論書籍與相關文字記載,有部分是通過口口相傳進行延續,因而有許多民族藝術相繼失傳。廣西民藝設計應用專業課程資源開發需重視民間設計理論,通過調研采風等形式可將民族設計的有關歷史傳說、民俗風情及有關設計方法、步奏等知識整理成冊,對相關藝術品進行拍照存檔。梳理民藝技術經驗所形成的理論、民間技藝品訣、典籍文獻,總結民藝設計的基本原理規律以及學科研究的基本方法,為民藝設計研究提供最為基礎理論及價值觀念。廣西民藝設計應用專業課程資源開發主要強調的是“立文化之本源”,從中華傳統民族文化中挖掘傳統的民族“美術造物”精神,將造物審美思維貫穿于民藝的實際造型與設計應用中。旨在為國家和社會培養具有傳統文化認識、傳統繪畫基礎的設計藝術能力的三位一體的新時代“中國特色”設計師。不斷的培養突出中國民族傳統思想民族性與國際化、現代設計緊密相關的現代創新思維相結合的,新時代緊缺的創新設計人才,為國家設計注入設計的新生力量。

作者:韋倩 張曉翠 單位:廣西藝術學院中國畫學院

參考文獻:

[1](日)柳宗悅著.徐藝乙主編.民藝論.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2002.

篇(4)

關鍵詞民族類網站;少數民族文化;民族高校校園網;上網行為管理

中國少數民族文化豐富多彩,是中華文化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國家高度重視保護發展少數民族文化,采取了一系列具體措施,號召各行各業重視少數民族文化保護,建設共有的精神家園。在“互聯網+”興起的格局下,網絡和網站已然成為傳播少數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徑之一。根據CNNIC的第3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止2016年12月,中國網站總數482萬個,中國網頁2360億個。根據少數民族文化的形式和特色,探索開發切實適合的傳播渠道和手段,使少數民族文化和新媒體互相融合迫在眉睫。緊跟中國互聯網航母,大力發展民族類網站,對促進少數民族文化的保護、傳承和發展意義重大。

1少數民族文化傳播的形式和特點

1.1少數民族文化在新媒體平臺的傳播

1)以博客、微博、微信為代表的自媒體。這類自媒體具有普泛化、貧民化、自主化、私人化的特點,多以新聞、歷史典故、藝術作品、文化、生活常識轉發為主,轉發和原創混雜在一起雜亂無序,有時會被熱議事件引導。

2)民族類網站。其中民族類新聞版面和論壇是少數民族讀者的關注重點和輿論漩渦的中心。

3)民族文化微電影。微電影或短片介于電影和電視劇之間,具“四微”特點,即“時長微、制作微、投資微、平臺微”等,理所當然成為民族傳統文化傳播炙手可熱的新寵。

4)App應用。以民族通、內蒙古民族APP為代表的民族APP應用已嶄露頭角,成為民族文化傳播和輿論導向的新陣地。內蒙古民族APP于2016年12月正式上線,APP開發了新聞動態、政策法規、圖片資訊3個板塊,面向廣大干部群眾,權威解讀黨的民族宗教蒙古語文政策和民族宗教法律法規,通過APP及時傳遞民族宗教、蒙古語文的新動態新成績。

1.2少數民族文化傳播的特點

1)文化傳播視野由鄉村傳播向國際傳播的轉變。國際傳播,即通過大眾傳播媒介進行的跨越民族國家界限的國際信息傳播及過程,包括由外向內的傳播和由內向外的傳播。國際社會的民族重要事件和變化由外向內進入國內,國內少數民族有關政治、經濟、文化信息也傳播到國際社會。

2)文化傳播模式由單向傳播向雙向傳播的轉變。從廣播式單向聲音正逐步向互動式雙向傳播轉變,在雙向傳播中我們要把握傳播的有利導向,關心傳播者和聽眾的想法和關注點。

3)文化傳播觀念由牧場意識向市場意識的轉變。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播對象逐漸從本民族轉向大眾,受市場驅動正把有利于市場和可能產生經濟效應的民族文化傳遞給大眾,拓展民族文化衍生品的市場。

4)傳播主力由政府轉變為政府、商業、教育機構三方融合。

2民族類網站的現狀和特點

2.1民族類網站的現狀

從第一個少數民族網站一同元藏文網至今民族類網站數量快速增長,根據2009年相關文獻資料民族類網站己達600余,網站種類、主題多樣化。建成的民族類網站有民族綜合性網站、各族別網站、民族地區綜合類網站、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網站、民族事務機構網站、民族文化教育類網站、民族學術性網站、民族研究機構網站、民族社會團體網站、民族類上網報刊、民族新聞出版機構網站、民族民間藝術網站、民族經濟與企業網站、民族旅游網站、民族類論壇等。

2.2民族網站特點

網站內容豐富,民族特色鮮明。各民族在語言、文化、宗教、風俗、歷史、教育等方面存在差異,民族類網站信息資源和內容也具各民族化。但各類網站內容建設不平衡,網站質量參差不齊,網站生命周期不穩定。網站生命周期尤為明顯,一些民族類網站建設快、原創內容少、資源來源不穩定。

3民族高校校園網的民族特色

1)少數民族學生占主導地位。由于招生政策向民族地區傾斜,生源具有典型的民族特色。以大連民族大學為例,每年招生約4700人左右,少數民族學生占60%以上,網絡用戶中少數民族學生占主導,目前在校生覆蓋了全國56個民族和絕大部分民族地區。

2)校園網站有雙語版或多語言版。中央民族大學、大連民族大學、新疆大學為代表的民族綜合性大學的門戶網站為中英雙版,內蒙古大學、新疆師范大學為代表的民族地區大學的門戶網站呈現多語言版,增添了本民族語言的獨立版面,呈現國際化和本民族化的網站特色。

3)圖書館有豐富的少數民族館藏圖書和電子資源。

4)用戶上網行為有顯著的民族特色。由于用戶中少數民族學生比例高,上網行為有顯著的民族特色。用戶覆蓋56個民族,來自全國各地,上網行為中的民族地域、民族語言、民俗等民族特征明顯,新聞輿論關注也多涉及民族這一方面。

少數民族媒體要突出民族特色,由于其服務對象的特殊性(語言、文字、風俗、習慣及居住地域、經濟文化發展水平等),在完成一般媒體作用同時,應起到一些特殊的作用。民族高校校園網在高等教育領地首當其沖,在完成普通高校信息化服務職能同時,肩負著少數民族文化建設、宣傳、傳承和發展的重要使命。

4少數民族文化資源網的建設思路

民族高校的少數民族文化資源網(以下簡稱民族網)建設思路包含網站定位、網站設計、資源特色和技術實現3個方面。本文暫不詳述網站設計部分。

4.1民族網的定位

民族網是面向校內師生的民族類網站,也是具有民族特色的校園文化建設中重要的舉措,是民族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網絡陣地,是師生各民族互相增進了解和交流的平臺。民族網要有別于校園文化類網站,也要避免同互聯網上的民族類網站雷同,既要有少數民族歷史文化和傳統藝術的展示,又要對現代少數民族人物、人文地理、創業、經濟、教育等多方面的追蹤報道,可酌情增加本校或其他民族高校少數民族師生的民族文化有關動態報道。

4.2網站資源特色

網站資源主要來源于3個方面:

1)優秀的民族類網站。一是對現有的600多個民族類網站進行分類后,挑選出資源質量較好的網站資源進行鏈接和資源交換;二是借助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接口實現定期資源搜索和關鍵資源內容的爬蟲,建立本地民族資源庫。

2)少數民族文化傳統媒體。可將傳統少數民族文化內容進行平移,整合少數民族文化資源;購買或租賃非遺等經典提煉的民族文化資源成果。

3)經校園網訪問的民族類信息資源的整理。即對本校少數民族學生通過校園網訪問互聯網資源中的民族類信息資源進行過濾、緩存、轉存、聚合,資源具有大連民族大學少數民族學生的民族特征。

4.3相關技術方案

主要介紹民族網資源獲取的第3個方式,即借助校園網上網行為監控系統過濾用戶訪問的互聯網民族類資源,進行轉存、聚合,主要包括數據采集、URL過濾、網頁自動分類、資源存儲。

1)數據采集。大連民族大學校園網出口帶寬4.3G,理論上每秒有4Gbit的訪問數據。數據采集系統需要配備專業的硬件采集卡、高速協議過濾處理模塊、高速緩存,存儲系統的硬盤要滿足高速的存儲需求。

2)URL過濾。URL統一資源定位符是對可以從互聯網上得到的資源的位置和訪問方法的一種簡潔的表示,是互聯網上標準資源的地址,互聯網上的每個文件都有一個唯一的URL,它包含的信息指出文件的位置以及瀏覽器應該怎么處理它。通過訓練子集建立民族類網站URL庫。將用戶訪問的網頁URL同本地URL庫進行比對,若是本地URL的子集,存儲該URL并對該網頁資源完成抓取和分類;若用戶訪問的網頁非本地URL子集,對網頁進行民族特征抓取,決定是否丟棄。為實現快速比對,可對URL進行MD5處理,產生URL的唯一標識。

3)網頁自動分類。對網頁進行向量特征抓取,進行民族類網頁特征比對,如滿足特征將網頁URL添加到本地URL庫中,如不滿足進行下一輪分析。W頁自動分類的重點是網頁特征的提取和比對,涉及網頁文本分析、文本表示模型、特征提取算法等核心技術。

4)資源存儲。對URL庫內的網頁和滿足特征分析的網頁進行資源緩存、分類存儲,作為少數民族文化資源網的資源庫。

5結論

本文在對少數民族文化傳播的形式和特點分析基礎上,結合民族類網站發展現狀和民族高校校園網的民族特色,提出了“依托民族高校校園網,建設少數民族文化資源網”的建設新思路。

篇(5)

我國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風俗習慣、傳統工藝、飲食文化等多姿多彩的文化傳統,少數民族地區更彰顯其特色。然而,隨著時代的飛速發展,傳統的民族文化受到嚴重的沖擊[1]。為了使優良的民族文化得到傳承,少數民族地區的幼兒就肩負著傳承民族文化的使命。少數民族地區幼兒園應該合理有效地運用少數民族地區文化資源構建幼兒園園本課程,這不僅能體現園本課程生活化并凸顯辦園特色,提高幼兒教師開發課程資源的意識和能力,而且能讓民族文化扎根于幼兒的心中,增強幼兒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1.保障園本課程中開發少數民族文化資源的條件

1.1國家關于幼兒及幼兒課程等方面的政策指引

2001年頒布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明確了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制度。幼兒教育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各地幼兒園在貫徹國家文件的基本精神時應根據地方環境、資源等條件,從本園實際出發,結合幼兒的興趣和需要,開發并實施適合本園的課程。《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幼兒園應“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共同為幼兒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2]。2012年頒布的《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亦提出,要遵循幼兒的成長規律和年齡特點,豐富幼兒園的課程資源,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和諧發展;要讓幼兒“能感受到家鄉的發展變化并為此感到高興”;“知道自己的民族,知道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之間要互相尊重,團結友愛”。這些文件為少數民族族文化融入園本課程提供了政策保障,也指明了二者融合的基本方向。

1.2文化傳承、師資方面的現實需要與基礎

1.2.1文化傳承的現實需要

藏文化是一種在特定社會歷史環境下形成并發展而成的文化,正是由于這些發展變化,才顯示出藏文化的勃勃生機,顯示出它兼收并蓄的文化融合能力,使它走到人類社會發展的今天。藏人民擁有的獨特的歷史和文化,它既是植根于藏族社會的民族文化,又是具有高原特色的地域文化。作為地域文化,它產生于青藏高原,既是這塊土地上藏人民智慧的結晶,又是這塊土地上生活的其他各民族人民精神創造的成果[3]。藏文化既包括文學、藝術、宗教、天文、歷算、藏醫藥等各種具體文化形式,又包括倫理道德、心理、審美等較深層次的文化意識,包括本體論、認識論、實踐論等更深層次的思想內容。這所有的一切,都無時無刻不隨著豐富多彩的藏族社會的發展變化而發展變化。

藏文化亟待傳承發展,這必須由新一揚光大。教育是文化的一種生命機制,指一切有目的地影響人的身心發展的社會實踐活動,教育在各民族文化的傳承中起著巨大的作用。由于幼兒處于對各種知識(包括民族知識)初步學習階段,幼兒園教育就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園本課程中對少數民族文化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能有效傳承和發展民族文化。

1.2.2師資、家長、社區基礎

少數民族地區的幼兒教師作為開發園本課程的主體,是連接少數民族文化與幼兒園課程的重要紐帶,在少數民族文化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方面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對藏族地區幼兒教師的選拔、培訓都經過政府部門的審核,逐步成立雙語幼兒園。藏區的幼兒教師許多都是少數民族,對本民族的文化有較深的了解,在教學活動中能夠自覺地開發和利用本民族的文化資源。這些師資為少數民族文化資源的融入、整合進園本課程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園本課程在強調幼兒教師發揮重要作用的同時,也突出了家長參與園本課程的必要性和重要作用[4]。因此,要充分利用地域特色,調動家長參與的積極性;要打破傳統的家長教育思想,提高家長的參與意識;要及時和家長溝通,獲得有效反饋,等等。幼兒家長及社區為開發利用資源提供了保障。

2.園本課程中少數民族文化資源的開發思路

2.1能夠增強幼兒的民族認同感、獲得民族文化知識

哪些民族文化資源對于少數民族地區的幼兒具有教育價值呢?如何增強幼兒的民族認同感;如何獲得民族文化知識的資源作為園本課程的資源呢?以藏族文化為例,其有流傳至今的民間工藝,如制作藏紙、銀飾加工、唐卡、壇城藝術等;具有富有有民族特色的民族樂器,如六弦琴、牛角胡、貼琴、根卡、胡琴、豎笛、骨笛、大號、號、熱巴鼓、達瑪鼓、巴郎鼓、鑼、镲、串鈴等;特產美食有酥油、糌粑等;有傳統的民間體育游戲,如賽牦牛、騎馬、爬山、射箭等[5]。藏區幼兒園可根據本園家長和社區資源的實際情況,在園本課程建設過程中有序地開發利用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資源,讓幼兒更深地了解自己本民族文化的知識,感受本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激發其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懷;還能讓幼兒通過參觀藏文化博物館、觀察藏區人民生活、欣賞藏族服飾、音樂和舞蹈等,欣賞藏族民間文化藝術,在提高審美能力的同時,增強他們的民族文化認同感。

2.2開發與主題活動相關的資源

園本課程的實施以主題活動為主。幼兒園主題活動的特點是打破學科之間的界限,將各種學習內容圍繞一個中心有機連接起來,讓學習者通過該單元的活動,獲得與“中心”有關的較為完整的經驗[6]。主題教學活動的特征:它是一種以某一主題為核心,師生共同建構、共同完成的活動;強調教師、幼兒、環境、幼兒園、家庭、社區的互動;強調幼兒在主題活動中多種多樣形式對主題認知的表達;是一種既強調過程與結果又強調經驗與分享的活動。幼兒教師(園本課程資源開發的實施主體)應根據幼兒的基本發展水平、實際情況和活動的“民族特色化”的需要來選擇主題活動的資源。比如教師根據自己和幼兒收集到的資源,包括藏族民間故事、民間歌舞、藏族服飾、美食和自然風光等的材料,設計實施多個特色的活動。此外,幼兒園也可以開展相關的節日主題活動,如傳統藏族節日:沐佛節、薩嘎達瓦節、雪頓節、藏歷年這些都能使主題活動體現出獨特的本土的、民族的文化氣息。幼兒在參與這些貼近生活的民族特色活動中,全面地、多維度地認識和了解自己家鄉的民風民俗民情,使他們熱愛自己的民族文化。

3.園本課程中少數民族文化資源的實施路徑

3.1在主題活動中靈活運用

為了增進幼兒對本民族文化的認識和了解,幼兒教師可以將少數民族文化融入各個主題活動中,例如在集中教學活動中,可以將藏族文化融入五大領域的教育內容中:在語言活動中融入藏族童謠、歌謠、民間故事、神話傳說、民間文學、歷史資源,使幼兒在發展漢語表達和閱讀能力的同時,熟練表達書寫本民族的語言;在音樂活動中利用藏族民歌民樂、舞蹈、民族樂器等開展欣賞、表演、打擊樂活動;在美術活動中引導幼兒通過仔細觀察藏族工藝品如唐卡、堆秀、雕刻等并嘗試動手操作,讓他們體驗到參與民間文化活動的樂趣,探索對藏族文化的興趣;在體育活動中將藏族體育游戲摔跤、賽馬等民間活動進行創新運用,增強幼兒的體質,并讓他們感受到民間游戲的趣味性,此外,在區域活動的角色游戲中,教師也可充分利用藏族節日、特色小吃和民風民俗等,增強幼兒的民族認同感;在智力游戲中可以開發利用藏族棋類運動以拓展幼兒的知識面,提高其思維能力。

3.2創設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活動環境

教師可以將少數民族文化資源進行加工和運用,為幼兒創設富有民族特色和民間文化氣息的活動環境。以藏族文化資源為例,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活動室內外門窗、墻面和公共走廊、樓梯的空間環境,提供幼兒容易接受的色彩鮮明的藏族文化圖片、文字和各種各樣的手工制品。比如在活動室內,教師可以用一些精美的藏族工藝品如唐卡、堆繡等裝飾活動室的墻面和窗戶,以及一些自然風光的圖畫等;還可以靈活運用有藏族族藝術特色的懸掛物裝飾活動室上方。在戶外的走廊墻面,教師可以粘貼一些有代表性的藏族文化作品,如師幼共同用紙制作的或幼兒畫的藏族文化圖案;也可以用特制小木板布置墻面,木板上用圖片和文字介紹藏族文化;還可以是寫有藏族文字的藏紙,讓幼兒身臨其境,感受藏族文化的美。另外,也可以在回廊轉角處用畫有56個民族娃娃的圖片進行裝飾,讓幼兒在活動過程中感知我們的祖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大家庭,懂得其他民族的文化知識。

總之,園本課程建設應從幼兒園實際出發,聯合社區、家長各方力量,充分開發與利用本土豐富的民間資源,進一步增強幼兒與現實生活的聯系[7]。少數民族文化可以成為園本課程的重要資源,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幼兒教師應加以充分挖掘、合理利用,讓幼兒在參與活動中潛移默化地感受少數民族的文化特色,提高學習和探索的積極性,逐步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同時,少數民族文化資源融入幼兒園課程中,有助于形成富有特色而不是整齊劃一的園本課程,能更好地支持每個幼兒的發展。在園本課程的實施中,環境是一種潛在的課程資源,對促進幼兒在認知、社會性等多方面的發展,有特殊的教育作用[8]。尤其是幼兒園的墻飾及空間環境對幼兒具有很強的視覺沖擊,也是最能展現幼兒園特點和幼兒表現自我、獲取知識和提高審美能力的地方。將少數民族文化融入活動環境的創設中,不僅可以向幼兒傳遞大量的民族文化信息,而且可以使幼兒在充滿民族特色的氛圍中不知不覺地受到熏陶。

參考文獻:

[1]曲甘?完瑪多杰.藏族十明文化[M].青海:青海人民出版社,2013.

[2]孟瑾.促進幼兒園園本化課程建設的管理策略[J].學前教育研究,2011.

[3]曲甘?完瑪多杰.藏族十明文化[M].青海:青海人民出版社,2013.

[4]高立云.淺談幼兒園園本課程資源開發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析[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3.

[5]曲甘?完瑪多杰.藏族十明文化[M].青海:青海人民出版社,2013.

[6]岳秀珍.淺談對幼兒園園本課程的認識[J].幼教園地,2014.

篇(6)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5B-0167-02

藝術源于現實生活,又高于生活,是以特定的現實生活、地域文化等為素材,經過人為地深入加工、創造與裝飾,最終形成具有藝術魅力、鑒賞價值的一種文化產品。對于藝術的教育教學工作來說,也應該立足于地域性的資源、素材、文化資料等來積極開發與創造。這樣一方面有利于地域性傳統文化的傳承,另一方面也能有效豐富學生的學習資料,開發更多的藝術教育教學資源。廣西那坡縣是典型的壯族文化聚集區,其文化為藝術資源的開發提供了素材,也使得當地的藝術教育教學獨具特色。

一、那坡壯文化簡介

那坡壯族聚居在廣西那坡縣石山地區,他們以“黑色”為美,整個族群內從年長到年少都著黑布衣。那坡壯族有豐富的民族文化與濃厚的藝術底蘊,例如酒文化、舞蹈文化、民歌等,其中以“民族舞蹈”以及“民歌”最具特色,也頗具代表性。然而,由于受到交通條件的影響,這種民族性舞蹈與歌舞藝術一直未得到很好的傳承與開發。因此,壯族的這種文化有待于當地的教育教學系統發揮作用,深入挖掘壯民族獨具特色的藝術資源、文化資源,將其深入加工,納入高中藝術科目教?W課程,讓當地學生能夠了解到地域性的文化藝術資源,并充分吸收這些獨具特色的文化藝術,從而讓地方資源從學生身上傳承下去。這不僅是壯族藝術文化保持生命力所在,也是豐富與充實藝術學科教學的根本途徑。

二、基于壯族文化的高中藝術資源開發策略

當藝術被納入教育教學體系時,藝術就多了一個學科身份,是一門蘊含著文化資源的學科,藝術學科的文化性、藝術性都值得學生學習、吸收與發揚光大。然而,藝術作為一種文化資源需要被挖掘,藝術源于生活,不同的地域環境、不同的風俗習慣中都擁有著屬于自身的文化、文明,這種獨特的文化資源就可以當作一種藝術資源,將其充分挖掘、加工、發展成為一門學科,納入正規的教育教學體系中,讓一個地域內的藝術教育獨具特色,不僅有利于地域文化遺產的傳承,也有利于培養民族藝術人才,讓地方特色藝術不斷發揚光大。因此,地方教育教學系統為了優化藝術學科教育,首先應該充分開發地域性文化資源,挖掘地方藝術資源,為學科藝術教育創造條件。

地方高中學校要將地域性壯族文化資源的開發作為一項專門的任務來抓,科學采擷藝術資源。

首先,應該嘗試著同高中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能力等相融合,讓壯族文化中的藝術氣息、文化氣息融入藝術教學中。一方面讓學生了解和掌握那坡壯族獨有的特色文化,另一方面也要鍛煉和培養學生學會壯族的民族舞蹈與民歌,使學生沉浸在濃厚的地域文化中,汲取那坡壯族藝術文化的營養,這樣才能使得高中藝術教育更有價值和意義。

其次,壯族文化藝術的再加工。民間的文化或藝術為高中藝術教育提供了充足的素材資料,然而,要想讓藝術真正走進教學課堂,就要對藝術進行再加工。例如,那坡壯族舞蹈的理論化詮釋、民族歌曲的譜曲成章等,要將這些形成文本型材料來編寫到藝術教材中,成為一種學生和教師都可觸摸的文化素材,這樣才能使高中藝術教學有所依托。

最后,理論與實踐雙管齊下。以那坡壯族文化為背景的高中藝術教學,既要注重理論的開發,又要強化實踐訓練,要在理論的指導下來不斷地思索先進的教學模式和實訓方法,讓學生能夠掌握雙重本領。

三、基于那坡壯族文化的教育傳承策略

(一)教好那坡壯族舞蹈

1.獲取原生態舞蹈文化。隨著時代的發展與變遷,那坡壯族舞蹈文化在面臨著各種內外的沖擊,這就需要教育科研人員深入挖掘那坡壯族的舞蹈原生態文化,通過實地考察、史料記載查詢與記錄等方式來獲取那坡壯族原汁原味的舞蹈文化,保護其完整性、民族性、原生態性,這樣才能為那坡壯族舞蹈教學創造條件。

2.藝術文化教育與那坡壯族舞蹈教學的互動。民族舞蹈藝術要想融入藝術教育教學系統,少不了文化教育,也就是說藝術文化教育和那坡壯族舞蹈教學之間是相輔相成的關系。這就要求高中藝術教育課堂一方面要組織學生學習那坡壯族的舞蹈文化,如那坡壯族舞蹈的歷史、發展過程、演變過程以及風格特征、民族特色等;另一方面也要加強對學生的舞蹈訓練,使他們學習并掌握那坡壯族的舞蹈動作、技能等。

3.理論與實踐相互滲透。舞蹈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將其應用于高中藝術學科教育教學中,必然需要理論教學與實踐訓練的相互融合滲透。這就要求高中藝術教研團隊既要深入研究那坡壯族舞蹈文化的深刻內涵,又要注重技能、技藝性的鍛煉與實踐。應該嘗試著將那坡壯族舞蹈中的多種舞蹈形式有取有舍、有主有次地融入藝術科學教學中,例如黑槍舞、團結舞等都比較符合中學生年齡段的學習要求,能夠帶動學生努力學習,這些都可以作為學生實踐訓練的教學內容。

在舞蹈技能培訓的基礎上也要不斷地鞏固并充實文化理論,例如開設那坡壯族音樂課程、民俗課程、歷史文化課程等,利用這些理論來輔助學生去深入了解并掌握那坡壯族文化的發展歷程,從而使他們能夠在理論、實踐雙向結合的基礎上來掌握那坡壯族文化。

4.“引進來”“走出去”雙向互動。那坡壯族舞蹈屬于一種民族性、民間的舞蹈藝術,舞蹈源自民間,有其生根、成長的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要想將那坡壯族民間舞蹈真正地引入高中藝術教育課堂,教師就要嘗試著在課堂與民間環境之間架設橋梁,也就是要建立藝術教育課堂與民間舞蹈環境之間互動溝通機制,通過“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的方式和方法來讓課堂中的學生充分感受、體會那坡壯族舞蹈的特色、內涵,又能讓那坡壯族民族的舞蹈文化真正帶入藝術教育教學的課堂。

首先,引進舞蹈學者。高中藝術科目教育科研部門應該面向那坡壯族文化群體引進民間舞蹈藝術人才,讓他們從事藝術教學、教育,為整個高中藝術教育教學課堂帶來純正的那坡壯族舞蹈藝術,同時,也提倡招收民族學生,使他們參與輔助那坡壯族舞蹈教學。這樣就有利于實現民族間的融合,達到多民族間的互動交流。

其次,走出校園,走進那坡壯族文化群落。高中學校應該積極組織廣大學生走進那坡壯族的生活圈,身臨其境地感受和體味那坡壯族的風俗習慣、文化氛圍,走進那坡壯族族群體真正的舞蹈氛圍,跟隨他們學習舞蹈,這樣就能將那坡壯族的民族文化與舞蹈實踐教學有機結合,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

(二)練好那坡壯族民歌

民歌是那坡壯族最為普遍、最為常見的一種藝術形式,那坡壯族有著屬于本民族的民歌特色,甚至已經將民歌融入平常的現實生活中,部分民歌甚至被收錄到民歌集中,成為民族藝術的瑰寶。這些珍貴的收藏和記錄為高中藝術資源的開發與教學創造了有利的資源條件,教育教學系統可以將這些寶貴的收藏、民歌納入高中音樂教學課堂,讓那坡壯族民歌成為學生音樂課程學習的一部分,使學生參與到那坡壯族民歌的吟唱與表演中,通過理論性的教育、實踐性的引導等讓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與感受那坡壯族民歌的特色與特征,體會其中的旋律和韻味。

學校也應該嘗試開展豐富多彩的民歌教育教學形式,例如校內組織合唱團,專門負責那坡壯族民歌的合唱表演;借助特殊的時期或節日來舉辦那坡壯族民歌文化節,通過文化節來組織本校與外校之間進行那坡壯族民歌比賽,對于比賽喜得成績的選手給予獎勵,通過多種形式來豐富那坡壯族民歌的傳唱與傳承,讓更多的人參與到那坡壯族民歌文化學習中。同時,也能為一個地區、一個民族培養出優秀的民歌人才。

篇(7)

>> 紅色資源開發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實效性研究 開發本土教學資源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性研究 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研究 中學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研究 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實效性研究 獨立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多媒體教學實效性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實效性實證研究 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評價模型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研究 民辦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研究 加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實效性研究 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實效性研究 民辦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研究 獨立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實效性研究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研究 職業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研究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評價研究 文化多元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研究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2]魏曉文,金彥超.民族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少數民族文化資源的開發和利用[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5(6).

作者簡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 乱公和我做爽死我视频| 99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牛牛| 欧美最猛性xxxxx免费|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人人爱| 亚洲成在人线aⅴ免费毛片| 中国老太婆xxxx| 国模大胆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爽a毛片免费视频| 久久精品国产69国产精品亚洲| 国产精品自在线拍国产| 亚洲精品无码不卡av| 最爽无遮挡行房视频| 免费看国产精品3a黄的视频| 久久精品国产久精国产思思| 国产又色又爽又黄刺激视频| 亚洲熟女综合色一区二区三区| 少妇人妻综合久久中文字幕| 久久无码高潮喷水抽搐| 豆国产97在线 | 亚洲| 爱情岛论坛亚洲永久入口口| 国产成人精品999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久亚洲| 久久久久女人精品毛片| 久久精品青青大伊人av| 青青草原亚洲| 18禁裸乳无遮挡自慰免费动漫| 日本道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人人色在线视频播放|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久av爽| 久久国产欧美日韩精品图片| 日韩av片无码一区二区不卡| 妺妺窝人体色www看人体| 精品少妇无码一区二区三批| 亚洲av色福利天堂|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天然素人在线| 狼色精品人妻在线视频| 欧美日韩亚洲中文字幕二区 | 丰满人妻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 玩弄白嫩少妇xxxxx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