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縣域經濟和區域經濟的區別
時間:2023-09-25 11:40:2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縣域經濟和區域經濟的區別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本文在扼要介紹了城鎮化和縣域經濟的基礎上,先從理論上闡述了城鎮化與縣域經濟的關系,再從我國的縣域經濟中城鎮化的歷史、現狀中找出問題所在并提出發展策略。
關鍵詞:城鎮化縣域經濟城市規劃
ABSTRACT
Urbanization and the County area economy develoment are the key Path to solve the questions of agriculture,rural area and Peasnat,for in our country,to great extent,the County area economy equals to the rural economy,that is,to develop the county area economy is to develop the rural economy .Only if a great number of peasants have left their homelands and got employed in the cities, we can develop the rural areas and then peasnats can get much richer.It depends on the scale of urbanization.
The present study attempts to state the mutual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the county area economy theoretically and then tries to find the Problems appeared in the past and the present of our national county area economy and urbanization and attempts to suggest som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Keywords: urbanizationthe county area economyUrban planning
中圖分類號:TU98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 縣域經濟的涵義及性質
1.1縣域經濟的涵義
縣域經濟概念的提出應該是在改革開放后,本意是指一個縣(市)地域范圍內的經濟:既有城鎮和鄉村的經濟,.又有農業、工業和服務業經濟;既有公有制經濟,也有非公有制經濟;既有政府的經濟(財稅),也有老百姓的經濟(就業和收入)。可以說,整個國民經濟活動的各項指標,在一個縣(市)的范圍內,基本都可以得到反映。具體地說,縣域經濟是指以行政縣為區域范圍,以縣一級獨立財政為標志,以縣城為中心、集鎮為紐帶、農村為腹地、不同層次經濟元素間的聯系為基本結構,通過雙向反饋的人力流、物資流、資金流和信息流而發揮整體功能的經濟系統。
1.2縣域經濟的性質
縣域經濟與區域經濟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其共同點是都指一定范圍的地表空間中的經濟區域。區域經濟是經濟發展中的空間單元,一國的國民經濟正是由多種類型的區域經濟藕合而成。區域經濟按其形成的直接緣由可粗分為兩類:一類是跨行政區域的經濟區域,如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環渤海地區等等;另一類是“行政區域經濟”,如省域、市域、縣域,省、市、縣既是行政管理層次,而其行政轄區內的經濟活動,即構成省域經濟、市域經濟、縣域經濟。由此,縣域經濟是區域經濟的一個層次,它是處于工農之間、城鄉之間結合部的位置。[8]
縣域經濟通常是指以縣為行政區劃的這樣一個區域內的經濟,它是一個具有區域性、層次性、綜合性、集聚性和擴散性等特征的經濟系統,是一個功能相對完備和健全的經濟系統單元。對于縣域經濟的性質,大體可以做兩方面表述。
其一,是一種行政區域經濟。
從性質上講,縣域經濟首先是中國經濟中一種特殊的區域經濟,是中國經濟中基礎層次的行政區域經濟。一般來說,區域經濟具有層次性。就我國而言,如按行政區分類,包括四個層次:一是跨省、市、區的經濟區域,如東中西三個大地帶;二是省、市、區經濟區域,這是基本層次;三是地、市、州經濟區域,這是以區域性中心城市為核心,聚合縣(市、區)域經濟,在形成特色經濟,縮小地區差距中負有特殊使命的經濟區域;四是縣域,是經濟區域的基礎層次。鄉鎮經濟是縣域經濟的組成部分,但不可能構成一個完整的經濟區域。縣既是行政的基本單位,又是區域經濟的基礎層次,是一個相當穩定的層次。
其二,是中觀經濟。
從性質上講,縣域經濟還是一種中觀經濟。宏觀經濟運行是指國民經濟總體的活動過程。微觀經濟運行指作為國民經濟細胞或基本單位的經濟主體,在市場上進行經濟活動的全過程。中觀經濟運行則是指宏觀和微觀經濟之間那一區間經濟的活動過程,具體地說,也就是某一部門或某一區域的經濟活動。
2我國縣域經濟發展過程中城鎮化存在的問題
2.1我國的農民享受不到基本社會保障
不僅在農村從事農業勞動享受不到,就是進城務工經商也不能享受到城鎮居民同等的社會保障。目前進城務工經商農民的工傷保險和醫療保險納入社會保障的工作剛剛起步,養老保險尚未納入統一的城鎮職工養老保險。所以在這種情況下,農民不能也不愿意失去養命的田地進入城鎮。可以說,是縣域經濟本身的不發達不完善遏制了城鎮化的進程。
2.2把城鎮化與工業化相適應的原則絕對化
一些縣簡單地將城鎮化等同于工業化,片面強調要在本縣或本鎮建多少工廠、建制造業基地。反映在工作上,就是不惜一切代價招商引資,盲目上工業項目,但卻忽視城鎮化與服務業發展相互促進、共同帶動、互為前提的作用。還有一些縣脫離本地實際,貪大求洋,只重視現代服務業,不重視那些雖不起眼,但能增加就業、吸納農民進城的服務行業的發展。
2.3城鎮化的圈地運動
目前我國土地市場混亂和土地管理失范具有范圍大、涉及面廣的特點,已經不是個別地區的個別現象。這是繼20世紀90年代初期的“開發區熱”、“房地產圈地熱”之后出現的又一輪規模大、地域廣、涉及面寬的圈地運動。比如許多城市打著“加快城鎮化進程”、“吸引外來資金發展縣域經濟”等的旗號,借“修改城鎮建設規劃“之機,大面積亂批亂占土地,借縣改市、鄉改鎮之機,把大量農用地、甚至是國家嚴令禁止的耕地轉為城市建設用地。
3 如何協調發展我國的城鎮化與縣域經濟
城鎮化是縣域經濟的一個內容,城鎮是縣域經濟的載體之一;而縣域經濟則是城鎮化的保障、動力。所以只有二者協調發展才能相互促進、相輔相成。問題的關鍵就是解決實際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存在的不協調狀況。
城鎮不是畫出來的,而只能是經濟發展的結果。經濟發展決定城鎮發展。因此,在推動城鎮化的總戰略中,首先要做好經濟發展的規劃,完善推動經濟發展的措施,解決阻礙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而不能就城鎮化論城鎮化。同時,縣域經濟是一種開放的市場經濟,不能一直建立在城鄉二元結構上,以城鄉分離的狀態為基礎的縣域經濟是沒有發展的潛力。所以,城鎮化與縣域經濟發展要相協調,有必要做好以下的工作。
3.1建立合理的縣域城鎮體系。
這里的合理,不是簡單意義上的大、中、小全面發展、面面俱到,不是要刻意追求城鎮的數量,人為地、行政地城鎮化。各地要根據現有的資源、環境、經濟發展水平需要,科學制定城鎮化發展規劃,走可持續發展的城鎮化道路。
推進縣域城鎮化必須統攬全局,因地制宜,優化布局。城鎮規劃要有前瞻性和科學性,要與經濟社會發展、交通、土地、水利、生態環境等規劃相銜接,不斷提高城鎮規劃、建設、管理的水平。要高標準、高質量地制定好縣域城鎮規劃和城鎮體系規劃,加強城鎮規劃對城鎮建設和發展的調控和指導。
縣域經濟是一種開放的系統,我國縣域經濟經濟規模小,發展腹地空間有限,一般沒有完善的經濟體系。因此縣域經濟發展必須走出封閉,經濟參與大區域的聯合與合作,打破計劃經濟時期形成“條塊分割”和垂直分工聯系,加強縣域之間以及縣域與中心城市產業發展協調和經濟橫向聯系,要有整體觀、系統觀,實現縣域內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和重新組合,推動縣域結構調整。
3.2把培養集群式經濟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突破口,促進縣域經濟增長,為縣域城鎮化提供經濟基礎和社會基礎。
我國傳統的加快城市化進程和工業化程度,是通過各種資源的認為的單向度聚集來實現的,這種方法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曾發揮到重要的經濟作用,但也留下了嚴重的后遺癥。現在顯然已經不可以通過那種方式發展縣域經濟和縣域城鎮化。
發展縣域經濟,就必須把培養和扶持縣域集群經濟作為突破口。在傳統的經濟發展理論和區域經濟理論中,集群更多的是指分布在城市中的產業集群,折中產業集群從一定意義上講是支撐和推動城鎮化和工業化的重要因素。那么在縣域經濟中,集群經濟特別是形成多種產業的集群成長和各種經濟主體的集群成長是一種經濟發展新思路。發展縣域經濟的核心就是培養越來越多的經濟主體,特別是小規模經濟和小企業,使它們在一定區域內,例如縣域內形成集群經濟,推動這些經濟主體相互伴生、相互促進、形成產業鏈和集群優勢,從而真正構筑縣域經濟發展的新格局。
3.3以制度創新為動力,消除城鎮化的體制和政策障礙,逐步建立市場經濟體制下的新型城鄉關系。
要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加快城鎮化進程,逐步統一城鄉勞動力市場,形成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的制度,為農民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對此,有學者認為,城鄉分割的戶籍制度應該取消,農民在城里只要不違法,應提供給他們平等的就業機會和勞動權益,而不應該歧視。另外,發揮小城鎮的作用,有利于吸收更多的農民就業,同時減輕大城市的壓力,小城鎮在減少城鄉差別過大的過程中起橋梁作用。參考文獻
[1]王夢奎、馮并、謝伏瞻.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04
[2]申振東、周其華.城鎮化透析[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4
[3]金勇興.聚集與擴散---溫州建制鎮城市化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關鍵詞] 縣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熵權模糊評價
縣域經濟是一種以縣為區劃單位的區域經濟,是國民經濟騰飛的基石。可持續發展是社會、經濟、人口、環境和資源相互協調,兼顧當代人和子孫后代利益的發展道路。可持續發展理論被廣泛的運用于區域經濟發展中,是指導中國縣域經濟發展的又一個重要理論。目前,國內外眾多學者對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評價的研究,主要存在以下不足:一是可持續發展評價指標的選取大而化之,不能因時而異,因地而異,因人而異,不同區域的評價指標應有所區別;二是 一些指標分類標準的界定較為模糊,指標以及它們之間的類別較多,沒有考慮統計實踐的可操作性和現實數據支持的可行性;三是許多評價方法受人的主觀因素影響較多,比如理論分析法、Delphi法、層次分析法等。為了克服在可持續發展評價中出現的上述不足,本文采用較少的指標來反映盡可能全面的內容,并充分挖掘已獲得數據信息,排除人的主觀因素影響,客觀地對蘇北縣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進行評價研究。
一、評價模型的建立
1.可持續發展評價指標的選取及模糊性的界定
中國學者(胡濤 1994)提出辨識區域可持續發展系統的基本準則是遞增性、協調性和穩定性。結合蘇北實際情況,根據各縣可持續發展與否及可持續發展水平的高低,將區域系統分為強持續發展系統、中持續發展系統、弱持續發展系統與不可持續發展系統4種類型。
(1)遞增性指標
用區域發展速度(a)來衡量遞增性,通常用GDP增長率來反映這一指標。據研究,我國GDP年均增長速度以7%~10%為宜(陳錫康 1994),a取值過低固然不行,但過高也不合適,根據蘇北各縣情況,這里取9%,用Γ型隸屬度函數(賀仲雄 1983)來進行模擬,表達式為
可以看出,a=9時,μa=1,強持續發展系統;當a≤0時,μa=0;當a趨于無窮大時,μa趨于0,這都屬于不可持續發展系統。可見a不是越大越好,關鍵是要適度。
(2)協調性指標
協調性是指可持續發展系統各組分(經濟、資源、人口、環境等)是協調發展的。根據蘇北各縣實際情況及數據的可獲得性,我們選用以下4種協調度指標。
①糧食生產與人口增長的協調度(b),b=糧食年增長率b1/人口年增長率b2,b與區域持續發展系統的關系是當b1<b2時,區域系統不能持續發展;只有當b1≥b2時,區域系統才能持續發展;而且b值愈大,愈有利于區域持續發展。據此,b的隸屬度函數可以采用以下線形模式:
②工業與農業的協調度(c),c=工業產值的年增長率(c1)/農業產值的年增長率(c2),據研究(韓湘玲等 1994),人均GDP在300美元~1000美元的發展中國家,工農業發展速度比以不超過3∶1較為協調,據此,可采用對稱梯形模式來構造工農業協調度的隸屬函數
由(3)式可以看出,當c值為200~300時,μc=1,為強持續發展;當c值超出以上范圍,μc與c為線性關系;當c值小于200時,μc隨c值的增大而增大;當c值大于300時,μc隨c值的增大而減小。
③第三產業與第一、二產業的協調度(d),d=第三產業產值的年增長率(d1)/第一、二產業產值之和的年增長率(d2),從蘇北地區目前的發展情況來看,只有當d>1時,才能促進產業結構的升級和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與b指標類似,可以構造d的隸屬函數
④經濟發展與資源利用的協調度(e),e=GDP增長率(e1)/生產過程物質消耗增長率(e2),e與區域持續發展的關系是當e1>e2時,說明經濟發展速度是建立在高消耗、低收益的的基礎上,區域系統將不能持續發展;當e1>e2時,表明物質消耗少,效益高,區域系統持續發展,且e愈大,愈有利于區域持續發展。據此,e的隸屬函數可表示為
(3)穩定性指標
區域經濟發展的穩定度(f),f=GDP增長率與GDP增長率在一定時間內的平均值的年絕對差值(f1)/區域平均值(f2),構造f的隸屬函數(賀仲雄1983)由(6)式可以看出,f值越小,穩定度越大,區域越能持續發展。
2.指標權重的確定
為了使指標權重盡可能地排除主觀因素的干擾,符合客觀實際,我們從數據的本身來挖掘信息,權重的確定采用熵值法,權重確定的具體步驟如下:
(2)對決策矩陣進行標準化,得到標準化矩陣X*,并計算第j項指標下第i個方案指標的比重,得:
(3)計算第j個指標的熵值ej,其中,
3.模糊綜合評價方法
(1)選擇因素集(X)X={x1,x2,…,x6};
(2)設定評價集(Y)Y={y1,y2,y3,y4};
(3)確定各因素的權重(WX),記為WX=(w1,w2,…,w6);
(4)給出單因素評價矩陣(R);
(5)模糊綜合評價(B)B=WoR,采用模糊集的最大最小運算法計算B,取隸屬函數最大的等級作為評判的結果。
二、實證分析
1.這里因素集采用X={x1,x2,…,x6}={a,b,c,d,e,f };評價集采用 ={強持續發展,中持續發展,弱持續發展,不可持續發展};選擇2003年~2004年蘇北地區24個縣(縣級市)的統計數據作為樣本進行計算,根據上述所建模型計算出因素集(X)中各因素的權重WX=(0.1236,0.06,0.0564,0.0776,0.606,0.0764)。
2.求單因素評價矩陣。為了提高辨識效果,用辨識指標a、b、c、d、e、f的頻率(rij)表示,采用1994年~2004年共11年資料計算rij,各辨識指標按隸屬函數分為強持續發展、中持續發展、弱持續發展、不可持續發展4組進行頻率統計。采用河南大學秦耀辰教授對區域可持續發展系統的研究結果作為辨識指標的分級數據,如表1所示:
3.進行模糊綜合評價。如鹽城市響水縣的評價
根據最大隸屬度原則,B中最大元素為0.606,與它對應的是不可持續發展系統。
對結果作如下處理,令B’=(B1’,B2’,B3’,B4’)=(B1×90,B2×80,B3×70,B4×60),則B和B’會有不同甚至相反,采用折中處理。通過計算得出運算結果如表2所示:
三、 結果分析
由表2可知,蘇北地區有10個縣屬于不可持續發展系統,占縣域總數的41.6%,接近一半,有6個縣屬于強持續發展系統,占縣域總數的25%,分別有4個縣屬于中持續發展系統和弱持續發展系統,各占16.7%。這就說明,許多地區的經濟發展沒有實現可持續發展,有一部分地區只是弱持續發展,這與我們貫徹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是不相吻合的。對于不可持續發展的地區,挖掘其深層次的原因,找出主導障礙因素。
所謂障礙因素是指在單因素矩陣第四列(不可持續發展列)頻率在該行為最大的因素。以響水縣為例,根據評價結果,主導障礙因素有糧食生產與人口增長不協調,第三產業與第一、二產業發展不協調,經濟發展與資源利用不協調。說明該縣糧食產量增長太慢或是人口增長太快,產業結構不合理,同時經濟發展過度的依賴資源的消耗和環境的破壞。推進城市化戰略,增強城市集聚效應。為此,當地政府要嚴格控制人口增長,積極發展高效農業,延伸農產品的產業價值鏈,以實現農業產業化,這是實現工業化、城市化的必由之路。同時要矢志不俞地推進城市化進程,城市化是生產要素向城市的集聚過程,生產要素的集聚能形成規模經濟,從而節約大量的土地、水、交通、通信等資源,能極大地推動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優化。最后,當地政府在進行招商引資、項目推進、城市建設和工業突破的同時一定要樹立科學的發展理念,本著資源節約和資金集約的原則,優化各種社會資源的配置,盡可能的以最小的投入獲得最大的產出。
參考文獻:
[1]凌耀初:中國縣域經濟發展戰略[M].學林出版社,2005.1 47-48
[2]李利鋒鄭度:區域可持續發展發展評價進展與展望[J]. 地理科學進展,2002.21(3):237-248
[3]孫瑛劉呈慶:可持續發展管理導論[M].科學出版社,2003:56-58
[4]龍如銀:中國礦業城市可持續發展[M].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005:189-202
[5]馬銳:模糊數學模型在投資決策分析中的研究[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2004(01)
[6]江蘇省統計局:江蘇省統計年鑒[M].中國統計出版社,1994-2005年
[關鍵詞]新型城鎮化;縣域產業聚集;綜合運輸體系
[中圖分類號]F51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36X(2015)06-0152-04
交通運輸是區域經濟增長和產業聚集的重要影響要素,產業聚集是農村城鎮化的依托,產業聚集為中小企業構筑了一種有效的空間集群地域組織模式,為城鎮化要素的空間集聚提供了前提保障和基礎條件,而城鎮化的發展是產業聚集發展的催化劑。產業集聚有效地促進具有特色的專業化產業聚集區的形成,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動力。
交通運輸在促進城鎮要素跨域流動、支撐城鎮經濟協調發展、保障城鎮社會有序運行、引導城鎮產業合理布局、錨固城鎮空間格局形態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相對于中心城市,目前我國縣域綜合運輸體系基礎設施建設任務依然繁重,存在交通運輸網絡布局不合理、資源分布不均衡、結構失調、管理條塊分割、綜合效益不高等問題,這些問題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縣域內部的合理分工和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阻礙了城鎮化進程。因此,縣域綜合運輸體系建設成為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的主動選擇。本文從新型城鎮化與縣域產業聚集關系入手,分析了縣域綜合運輸體系對縣域產業聚集發展的影響,提出了縣域綜合運輸體系規劃中應注意的一些關鍵性問題。
一、新型城鎮化與縣域產業聚集
(一)新型城鎮化的內涵
新型城鎮化是以城鄉統籌、城鄉一體、產城互動、節約集約、生態宜居、和諧發展為基本特征的城鎮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鎮、新型農村社區協調發展、互促共進的城鎮化。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核心是著眼于農民,以實現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和公共服務均等化,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共同富裕。傳統的城鎮化,是從“城里人”的角度看城鎮化,其基本路徑是開發區、房地產,忽略了“鄉下人”、土地要素,也忽略了提高效率和城鄉一體化發展。新型城鎮化不同于過去的城鎮化,它的“新”體現在新型城鎮化是“人的城鎮化”。過去的城鎮化片面地注重追求城市規模擴張和空間擴張,而新型城鎮化突出的是城鄉基礎設施的一體化。新型城鎮化的標志是要在本質上實現農民身份轉變過程中伴隨的文明化和現代化,而不是蓋了多少住宅樓、有多少農業戶口轉變成了城市居民戶口。否則,即使在城里打工一輩子,也達不到“人的城鎮化”的要求。
新型城鎮化最終還是要落實到人的城鎮化上,大量的農村人口進入到城鎮,一個突出問題就是就業,就業就需要產業的支持。城鎮化有自身的邏輯性。無論是以工業化帶動、高科技帶動、服務產業帶動還是以農業現代化帶動,城鎮化都要遵守從產業發展到人口聚集的規律。城鎮化的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配套也都要依托于經濟的發展。因此,無論從城鎮化率的數據提升還是從城鎮化質量升級,再到城鎮化本身,都需要產業發展作為基本的動力。
(二)新型城鎮化與縣域產業聚集的關系
沒有產業支撐的新型城鎮,缺失活力和競爭力。科學合理的城鎮化,產業依托是根基,并且這些產業發展要擁有可持續性。沒有產業支撐的城鎮化,大部分新進城農民則會成為“種田無地、上班無崗”無所事事的閑人。因此創造穩定的就業機會,是留住城鎮新進人口、推動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核心。解決這一難題首先要加快縣域產城融合步伐,建設選育優質產業聚集園區,集聚一批企業。成熟并且有較強帶動作用的產業落戶到縣域產業聚集區,可以為縣域經濟發展帶來新觀念、人才、資金、技術和市場。工業項目落地縣域產業聚集區,相應會帶來就業崗位增多,城鎮新進入人口的就業機會增多,新進入人口和企業各得其所。農民進入城鎮,不僅僅是消費者,更重要的是生產者、創新者。農民接受培訓成為產業工人,參與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不僅素質將會提升,收入也穩定,讓農民及其家庭更好地融入城鎮社會,可以在新城鎮中安居樂業。
新型城鎮化是以產城融合推進縣域產業集聚區建設。縣域產業集聚區的建設是集聚資金、技術、人才等生產要素,與過去倡導的城鎮化、建工業園區有本質的區別,今天的新型城鎮化不是簡單地建城鎮、建工業園區,而是走產城融合模式,推進新型工業化、城鎮化的發展模式。縣域產業集聚區不僅限于工業,也可以是農業、服務業或一、二、三產業相互鏈接、復合發展的特色產業聚集區。因此,縣域產業集聚區的建設,要充分考慮與縣域經濟發展對接,要與中心城市產業發展相互依托、相互促進,以產城融合模式推動新型城鎮化建設,走適合國情的農村新型工業化道路,以產業集聚帶動人口的聚集,以縣域產業集聚區的服務功能為新型城鎮化的人口集中創造條件、提供基礎支持。要完善縣域產業集聚區周邊的學校、醫院、住宅、金融等配套設施建設,增強縣域產業集聚區的服務功能;以產城融合模式推動新型城鎮化建設,逐步把縣域產業集聚區打造成為宜業、宜商、宜居的新型城鎮。
縣域產業集聚的建設,有利于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有利于農業土地集約化,有利于發展循環經濟和建設節約型社會。從某種意義上說,沒有縣域的經濟發展,就沒有國家的經濟發展。要實現縣域經濟發展,必須走適合國情的農村新型工業化道路,必須進行產業集聚,以工業帶動農業,以農業促工業。因此,縣域經濟必須要走農業產業化和農產品深加工的農業產業集聚之路。
二、縣域綜合運輸體系對縣域產業聚集發展的影響
(一)縣域綜合運輸體系促進縣域產業聚集的集約發展
便利的交通運輸是縣域產業聚集產生、發展的重要條件,也是推動新型城鎮化建設的物質要素。綜合運輸體系是通過在空間位移和時間跨度變化上的高效率實現企業經濟成本的節省和經濟總量的提高。在生產要素自由流動條件下,生產要素會根據資源最佳配置原則流向交通基礎設施較好的地方。因此,綜合運輸基礎設施完善的城鎮,可以有效地吸引各個方面的資源形成產業聚集。
縣域綜合運輸體系建設提高了交通運輸服務水平,可以直接降低企業的生產成本,提高企業的生產率,即“成本節約效應”。運輸成本的降低,有利于生產要素的流動,在更大范圍內對生產要素進行調整,從而實現資源的最佳配置,即“生產要素配置效應”,達到促進縣域經濟增長的目的。
縣域綜合運輸為縣域產業聚集提供了經濟活動所需的空間聯系和基礎設施的支撐體系,通過降低成本形成縣域產業聚集的集中優勢。運輸成本的降低有利于實現縣域產業聚集生產要素價格的均衡,使縣域產業聚集園區內不同企業能夠按照比較優勢的原則組織生產,實現專業化生產、降低生產成本的同時產生人力資本、知識溢出效應和規模經濟效應,從而進一步促進縣域產業聚集發展。同時,運輸基礎設施也是吸引投資的一個重要因素,凱恩斯認為,政府投資于運輸基礎設施是拉動經濟發展的一種手段。縣域綜合運輸體系完善和發展,會帶動一批新型相關產業的發展和壯大,實現生產規模經濟,增強專業化分工,推動經濟的發展。
(二)縣域綜合運輸體系為縣域產業聚集和擴散提供路徑
縣域綜合運輸體系的發展進一步降低了運輸成本,使原來很多因為距離成本因素無法合作的企業之間的合作成為可能,使社會分工更加細化,供應鏈中上下游合作伙伴的選擇范圍進一步增加。這樣不但促進了相同和相近產業的聚集,而且促進社會分工和規模經濟的實現。同時,由于相似企業的聚集必然帶來知識和技術的共享和外溢,從而促進了技術進步和創新,帶動向前和向后相關聯產業的發展壯大,推動縣域產業聚集和縣域經濟的發展。當縣域產業空間聚集發展到一定程度,聚集度較高的縣域產業聚集區又會沿著完善的交通運輸通道向周圍區域進行擴散,擴大企業生產和商業貿易活動發展的空間,進一步推動規模化經營,促成縣域內外的廣泛交往,使本來受制于區位條件不能均衡分布的產業,可以借助縣域綜合運輸體系的發展,相對合理地分布,從而促進縣域產業聚集和縣域經濟發展。
縣域綜合運輸體系對縣域空間溢出效應、集聚擴散效應及產業聚集之間的吸引與輻射效應必然影響縣域產業聚集和縣域經濟發展,促使縣域空間產業間結構的演化和重組,從而促進新型城鎮化建設。
(三)縣域綜合運輸體系有助于縣域產業聚集區的協調發展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鎮數量越來越多,大量農村剩余勞動人口逐漸轉移到了城鎮,使我國城鎮化水平不斷提高,也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但在發展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亟待解決的新問題。其中,縣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尤為突出,成為阻礙新型城鎮化發展的主要障礙之一。縣域綜合運輸體系在縮小地區差距,改變區位條件,協調區域經濟發展方面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首先,縣域綜合運輸體系的發展可以提高縣域交通可達性,改善產業聚集區位條件。可達性的提高意味縣域產業聚集經濟主體間聯系的運輸條件轉好,運輸距離縮短,運輸費用降低,產品成本下降,從而使縣域產業聚集的區位條件得到改善,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得到提高。其次,縣域綜合運輸體系的發展可以加強縣域和整個經濟區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隨著合作不斷向縱深推進,各種經濟要素的流動日益加強,不同區域聯系更加密切、迅速,其聯系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結構、速度、規模向前發展。交通運輸是不同區域間人員、物資等要素流動和空間聯系的主要載體。縣域綜合運輸體系服務能力的提高可以加強中心城市與縣域城鎮的聯系,有利于消除區域壁壘,促進中心城市與縣域城鎮間分工與協作,實現優勢互補,資源整合,促進市場一體化建設。
(四)縣域綜合運輸體系有助于提升縣域產業聚集區競爭力.
縣域產業聚集區競爭力是指縣域產業聚集區內各經濟主體在市場競爭的過程中形成并表現出來的爭奪資源和市場的能力。縣域產業聚集區競爭力的特點在于其受多層次、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和制約,競爭力是縣域產業聚集區發展綜合實力和發展潛力的反映。縣域綜合運輸體系的建設和發展將會直接和間接帶動、促進其它相關因素和方面的發展。能夠激活當地勞動力、土地、礦產、資金等各種資源,充分發揮縣域產業聚集的要素稟賦優勢,形成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結構。同時還帶動消費水平的提升,提高縣域產業聚集區與其它區域市場的需求結構的關聯與影響程度,為縣域產業聚集的優化提供市場保證。縣域綜合運輸體系的發展可以促進經濟增長,擴大開放程度,促進政府政策的實施和運行,改善金融環境,推動科學技術的傳播,提高國民素質,因此,最終將會促進縣域競爭力的提升。反之,縣域綜合運輸體系的基礎設施的薄弱,交通運輸服務總量的不足,結構的不合理,也會成為阻礙縣域產業聚集競爭力提升的制約因素。
三、縣域綜合運輸體系規劃的關鍵性問題
(一)完善的綠色縣域綜合運輸體系規劃
作為中心城市綜合運輸體系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縣域綜合運輸體系規劃對縣域產業聚集的建設、縣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縣域人口生活質量的提高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因此需要加強對縣域綜合運輸體系規劃的重視,并以先進的規劃理念作為指導。
在縣域綜合運輸體系規劃中要堅持綠色交通理念,做到以人為本,倡導低污染、多元化,通過運用一定的管理策略和相應的技術措施,對縣域綜合運輸體系進行合理規劃,緩解縣域交通壓力并降低交通對環境的污染。縣域綜合運輸體系規劃堅持綠色交通的理念,結合農村、城鎮的自然景觀和歷史風貌建設相應的交通基礎設施,可實現縣域綜合運輸體系與自然環境的有效結合;同時要以所處中心城市城市規劃標準為指導,真正地發揮中心城市交通規劃對縣域空間拓展的引導作用,打造環保節能高品質的縣域綜合運輸體系。
縣域綜合運輸體系規劃也要堅持一體化的交通運輸理念,實現縣域交通設施、交通運營和交通管理的一體化,同時要實現縣域綜合運輸體系規劃與中心城市綜合運輸體系規劃的一體化,強化綜合運輸規劃的整體性、全局性、長遠性,擺脫單方式、局部發展的傳統方法的束縛,保證縣域城鎮和中心城市之間可以通過換乘樞紐、交通運營組織進行有效銜接和充分整合,充分發揮中心城市和縣域城鎮各自優勢,形成有機整體。
(二)縣域綜合運輸體系下貨物運輸網絡
運輸成本(物流成本)降低是產業集聚的一個重要條件。縣域綜合運輸體系下貨物運輸網絡規劃是縣域產業聚集發展的一個關鍵性問題,也是縣域經濟發展的關鍵。
縣域產業聚集區不同于中心城市的開發區,縣域產業聚集是承接中心城市產業轉移、吸納培育新興產業和壯大本地傳統產業的集聚效應,是以農業產業化及農產品深加工的產業集聚。縣域產業聚集的區域產業特征十分明顯,需要建立支撐產業平臺發展的綜合運輸系統,引導縣域產業聚集空間拓展和縣域經濟發展。因此,縣域綜合運輸體系規劃和縣域產業聚集區選址的協同一致性就成為不容忽視的問題。協同一致性問題主要涉及縣域產業聚集區選址與縣域綜合運輸體系規劃的關系、縣域綜合運輸系統對產業聚集區選址的影響和制約因素、產業聚集區節點與交通網絡銜接的問題,即聚集區出人口的設置、如何通過選址使同類或相關聯企業、項目的集中布局聚集發展,提高縣域產業聚集區整體競爭力等。
物流中心是縣域產業聚集區貨運集散的重要設施,屬于共有資源。如果物流中心選址不合適,不僅會造成縣域交通堵塞,同時會影響縣域城鎮化形象。縣域產業聚集區范圍內的貨運場站和物流中心要進行統籌考慮,建立等級功能清晰、規模布局合理的物流中心體系,物流中心應和中心城市的多種交通樞紐有效銜接,實現多式聯運,這樣可以有效降低產業聚集區內企業的物流成本。物流中心與交通基礎設施的銜接要實現一體化運作,并且要與縣域產業布局相結合,盡可能減少物流成本,提高貨物中轉效率,實現快速運輸。縣域產業聚集區內產業關聯性強,其對外貨運交通流方向多一致,而物流中心作為以運輸為產品的交通樞紐,是內外貨運集散中心,與園區聯系緊密,且要求與集聚區主要對外貨運通道聯系便捷。
(三)縣域綜合運輸體系下客運網絡
縣域產業集聚能更好地發揮規模經濟效益,但縣域產業集聚區的形成需依賴于勞動力資源、有經驗的高級管理人員和高新技術人才。縣域產業集聚區的勞動力資源多來自周邊農村生活的勞動力,而有經驗的高級管理人員和高新技術人才絕大部分可能來自于周邊中心城市。在縣域產業集聚區直接居住的人口一般比較少,因此合理的客運站選址可縮短出行時間,減少不必要的出行就成為縣域綜合運輸體系規劃的一個關鍵性問題。
縣域產業集聚區通勤客流一般方向較明確,為保障客流通達性,可根據周邊農村主要居住生活區區位進行規劃,設置限時客運通道,確保通勤出行時間穩定,保證道路服務水平,保障客流安全便捷,提高公共交通出行比例,減少客貨干擾。
縣域產業集聚區的交通特性與中心城市相比有很大的差異性,其與中心城市連接的交通通道客流出行距離較長,出行次數少,出行目的單一,機動車出行方式高,通勤特征更為明顯。因此縣域綜合運輸體系內部交通設施配置應充分考慮這一交通特性差異性,有區別于中心城市在道路、公交、停車等交通設施規劃,以縣域產業集聚區交通需求與土地利用的相互作用關系為機理,重點突出縣域的鮮明土地利用特征和新型城鎮功能特點,設立到達中心城市的直達公路高速客車,最大限度解決縣域產業集聚區高級管理人員、高新技術人才和客商從中心城市到產業集聚區的交通難題。
(四)縣域綜合運輸體系下運輸服務水平
綜合運輸系統效率和質量體現了綜合運輸體系的“軟實力”,綜合運輸服務水平是刻畫其對社會與經濟發展支撐能力的重要內涵,它包括運輸速度、可達性、運輸價格、安全與舒適性等因素,是衡量綜合運輸體系完善程度的重要標尺。
一、從百強縣的數量看,浙江、山東、江蘇縣域經濟競爭力最強。參加這次評價的縣域經濟單位不包括縣級市轄區,共有2001個,其中縣級市367個、縣1462個、自治縣117個、旗49個、自治旗3個、特區2個、林區1個。根據評價結果,我省和山東各有26個縣(市)入圍百強縣名單,江蘇有25個縣(市)入圍,3省入圍數占了百強縣總數近2/3,說明3省的縣域經濟競爭力最強。在縣域經濟百強縣前10位中,江蘇占了7席,浙江占了4席,山東占1席,這也進一步說明了3省縣域經濟的強大競爭力。縣域經濟百強縣前10位具體是:江蘇省江陰市、昆山市、張家港市和常熟市作為區域經濟強縣組團并列第一;第二至第十依次為江蘇吳江市、浙江慈溪市、浙江紹興縣、江蘇太倉市、福建晉江市、江蘇宜興市、浙江義烏市、浙江余姚市、山東榮成市。
二、從百強縣分布情況看,東部省份縣域經濟強勢格局未變。這次百強縣的具體分布為:浙江省26個,山東省26個,江蘇省25個,福建省8個,河南省7個,河北省6個,遼寧省5個,湖南省3個,廣東省2個,山西省2個,2個,上海市1個,黑龍江省1個,江西省1個,陜西省1個,四川省1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1個。其中,浙江、山東、江蘇、廣東、福建、上海、河北等東部沿海省市占了94個,位次上也整體比較靠前,而其它地區如東北6個,中部13個,西部5個。雖然近年來中西部地區具有資源優勢和區位優勢的強縣迅速崛起,但東部地區百強縣數量多、縣域經濟規模大、綜合發展水平高的格局仍然沒有改變。
三、從居民富裕程度看,我省強縣富民的協調性最好。這次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根據縣域居民收入水平情況,并結合居民消費、儲蓄、公共服務、公共財政等方面,開展了相對富裕程度的測評。根據測評結果,我省26個全國百強縣中富裕程度為A+級有23個,其余3個為A級,而山東省26個百強縣中富裕程度為A+級有13個,江蘇省25個百強縣中富裕程度為A+級只有10個。從居民收入數據看,我省26個百強縣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為2124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平均為9640元,高于江蘇的16170元和8030元、山東的13990元和6870元。這說明,我省不僅強縣數量多,而且居民收入水平高,體現了“強縣”與“富民”相統一。
監管職能分離后,基層人民銀行應加大對執行貨幣政策的關注和。本文通過對貨幣政策在縣域經濟傳導中障礙和原因的分析,提出改進的對策和建議。
一、貨幣政策傳導實施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貨幣政策在縣域經濟的短期效果有時可能非常明顯,但持續性、長期性效果則明顯不高。據對某縣 1996年至2002年的經濟金融發展指標分析,GDP (1990年不變價)年均增長13.47%,GDP當年價年均僅增長3.56%,僅有兩個年份GDP增幅超過貸款增幅,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僅增長1.91%,金融機構各項存款年均增長19.29%,各項貸款年均增長9.9%,貸差逐年減少,從1996年的30673萬元減少到2002年的 9851萬元,七年平均貸差為26977萬元,存貸比例和新增存貸比例均呈波動性下降趨勢(波動主要是由于 1999年至2000年全縣剝離9300多萬元不良資產所致),總體都在下降,七年平均存貸比例為136%,考慮到可比性因素,金融機構近六年的新增存貸比例都在 50%以上,2002年最低,仍為54.58%.可見,信貸的高投入并沒有帶動經濟的高增長,盡管GDP的增幅有時高過貸款的增幅,但金融機構存款的高增長和農民人均收入的低增長又從不同側面弱化了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在縣域經濟的效能。效能不高的主要原因是:
(一)縣級人民銀行在傳導實施貨幣政策過程中有誤區。一是存在畏難情緒。不少人認為,貨幣政策的制定集中在人民銀行總行,重大貨幣政策的實施操作也主要靠總行組織和推動,基層人民銀行對貨幣政策的具體實施和政策效果無能為力。特別是這次監管體制改革,使人民銀行員工對實施貨幣政策專業化感到力不從心,認為監管職能的分離弱化了人民銀行貫徹執行貨幣政策的能力。二是重金融監督管理輕貨幣政策效能。近幾年由于金融風險的日益突出,金融機構“雙降”工作和金融安全區創建工作花費了金融部門的大量精力,而對貨幣政策傳導與金融監管的相輔相成關系不去深究,人民銀行的工作重點隨著金融監管體制的改革而發生偏移。三是僵化。一提到貫徹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就有人認為不過是傳達、轉發文件,只照抄照搬,而不做深入的調查研究,沒有結合本地實際情況進行深入有效的指導。四是意識不強。基層人民銀行,尤其是貨幣信貸部門的人員,一味忙于事務性的工作,而對自己所承擔的貫徹實施貨幣政策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沒有注意到自己所做工作在貨幣政策層面上的效果和作用。五是定位不準。過去人民銀行縣支行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金融監管上,且作為重中之重的工作,成效十分顯著。但是,對貨幣政策的關注卻相對滯后,認為制定貨幣政策是總行的職責,縣支行難以作為。表現在實際工作中,就是對貨幣信貸政策執行情況的調查研究不夠,對縣域經濟發展狀況了解不多,對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底數不清,這將對縣支行管理職能的轉變和履行職責水平的提高帶來不利,貫徹執行貨幣政策也多停留在“務虛”角度。
(二)商業銀行的信貸管理體制和激勵機制不利于貨幣政策的傳導。四家國有商業銀行擔負著貨幣政策傳導的主要任務,但其嚴格的信貸管理體制不利于貨幣政策的傳導;信用社信貸管理比較靈活,但不對貨幣政策的傳導發揮主要作用。商業銀行貸款營銷機制不健全,缺乏激勵機制;而風險防范機制和責任追究制度比較系統、完善,責任和利益明顯不對稱,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信貸人員的工作積極性。中間業務收入占比低,銀行經營收入嚴重依賴信貸利息收入,更增強了銀行對信貸資產風險的防范,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貨幣政策的傳導。以某縣為例,全縣只有工、農、建三家商業銀行,建行也降格為市分行的一個分理處,貸款余額僅為1226萬元,其中還有已經進入破產程序的破產債權1011萬元,工行和農行的信貸業務僅限于消費貸款、個人貸款業務,公司客戶貸款較少,在人民銀行下達的支持“三有”貸款、信用擔保機構貸款、下崗人員再就業小額擔保貸款等政策的承載上心有余而力不足。加之,由于宣傳不到位,中介、金融機構、貸款需求方對貨幣政策知識掌握得不夠,全社會貨幣政策素質偏低。
(三)貨幣政策傳導路徑過于狹窄。近年來,中央銀行實施貨幣政策通過再貸款、公開市場操作、利率、票據市場等途徑進行,但從縣域經濟狀況看,證券市場、票據市場、貨幣市場嚴重缺乏,利率政策對經濟的震蕩作用和彈性,已經遠遠低于政策出臺時的預期,人民銀行下發的窗口指導性意見受時間和層級的阻滯又使其作用效力漸減,再貸款的作用僅限于支農,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中小企業的支持現實操作困難。農業的弱勢地位和高投入、高風險、低產出,又注定其吸納信貸資金的能力十分有限,再貼現不僅在縣級人民銀行,就是在市級中心支行也出現了零余額。因此,過窄的傳導路徑,限制了貨幣政策在縣域經濟的作用。
(四)貨幣政策的傳導環境存在梗阻。主要表現,一是國有企業機制沒有根本轉變,整體資產負債率偏高;二是企業逃、廢銀行債務現象嚴重,社會信用觀念淡薄;三是中小企業貸款擔保難;四是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消費市場主導產品仍未形成,最終消費回升較慢,消費信貸難以達到有效規模,超前消費拉動經濟一時難以實現;五是社會誠信缺失,經濟運行效率和質量與貨幣政策要求的外部環境還存在不小差距。
二、強化貨幣政策傳導效能的幾點建議
(一)把握時機,為改善貨幣政策傳導效能創造條件
隨著經濟和金融改革的深入,人民銀行分支機構貫徹執行貨幣政策面臨很多有利條件:一是貨幣政策委員會的作用日漸顯現,其組成人員逐步化,獨立性將會得到進一步加強。二是人民銀行與銀監會的分離使人民銀行有更多的精力去考慮和判斷貨幣政策。三是即將修改的人民銀行法、商業銀行法和新制定的銀行業管理法,使社會對人民銀行日后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寄予厚望。
(二)深挖內潛,強化職能調整后縣支行的職責履行
人民銀行縣支行要全面理解監管體制改革,正確把握職責調整,集中精力做好調查,要對貨幣政策的執行情況調查研究,履行人民銀行職責。
1.盡快樹立貨幣政策觀念。伴隨著銀監會的成立,加強對貨幣政策執行情況的監督和研究,將成為人民銀行基層行的主要職責之一。信貸政策是貨幣政策的載體,是具體化的貨幣政策,貫徹落實好信貸政策,也即間接地貫徹落實了貨幣政策。具體到縣支行,可以更多地從這個角度來理解貫徹執行貨幣政策,找準自己的位置。要嚴格拋棄那種依靠監管權力保證貨幣政策實施的依賴心理,特別是沒有機會成立監管部門的縣支行,更應該樹立貨幣政策觀念,以更好地履行調整后的職責和任務。
2.進一步關注縣域的和運行情況。要善于從錯綜復雜和不斷變化的縣域經濟發展中捕捉線索,從信貸投向的變化、產業結構的調整、信貸收支的反映、經濟金融的銜接等環節中發現問題。
3.提高基層央行員工把握和運用金融數據信息的能力。當前,縣支行要組織干部職工經濟學、金融學、統計學原理等相關知識,學習調查研究和綜合的技術與,為加強對貨幣政策執行情況的調查、分析和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礎。對某個時段存、貸款情況進行分析時,不能只看余額的增減,還應看增減額的增減變化,同時在分析絕對額變化時,還要注意相對數的分析。對金融形勢的分析,既要看總額的變化,還要看項目或行別在結構、比重、份額方面的變化。另外,對金融數據的分析,也應結合經濟數據去分析。
4.充分認識到各項金融服務工作也是貫徹執行好貨幣政策的有機組成部分。要研究做好金融服務工作對貫徹執行好貨幣政策的作用點。要做好人民銀行與銀監會之間關于對金融機構監管的銜接工作,以便全面地履行好縣支行的職責。
(三)多方聯動,構建貨幣政策良性傳導機制
1.適當制定有利于增強實效性和地區差別性的區域性貨幣政策。為了使貨幣政策更符合區域經濟金融的實際情況,在制定和出臺貨幣政策時,在與國家的貨幣政策協調一致的前提下,授予大區分行根據本地區經濟金融運行整體狀況、特點以及貨幣政策實施情況,制定相應的區域性貨幣政策的權力以及在商業銀行業務創新上適當的審批權限,或在出臺貨幣政策時按照區域經濟的特點實行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的政策,以提高貨幣政策的實效性和針對性,提高貨幣政策的實效。
2.為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渠道創造良好的外部和內部環境。一是進一步明確和加強人民銀行貨幣信貸部門的工作職責,增強傳導手段,更好地發揮人民銀行分支行的作用,為充分發揮基層人民銀行“窗口指導”創造良好的內部環境。二是要積極配合地方政府有關部門,加快信用制度建設,維護金融債權,為金融機構支持中小和個人消費信貸的增長,創建良好的外部環境。進一步規范金融機構和企業及居民個人的行為,為提高貨幣政策傳導效率創造有利條件。三是盡快建立一個政府、企業和銀行之間反應靈敏、有效溝通、協調一致的信息平臺,使中央銀行貨幣政策傳導更及時、權威和有效。
貨幣政策作為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在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人民銀行縣支行是貨幣政策的具體執行者,是貨幣政策體系的“神經末梢”,處在上傳基層經濟金融信息,下達總行貨幣政策意圖的關鍵部位,但由于近年來的一些改革措施不配套,使人民銀行縣支行的貨幣政策傳導效能受到一定制約,給轄區內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和金融穩定帶來了許多不利因素,原因涉及到方方面面,主要反映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傳統定位有偏差,導致實施效果弱化。毋須置疑,近年來,人民銀行縣支行針對轄內部分金融機構信貸資產質量低、不良資產率高,經營效益差,金融風險存在隱患的現實,把加強金融監管、防范化解金融風險,確保金融穩定列為工作的重中之重,且強調其任務就是強監管、防風險、保穩定。這種職責定位,客觀上形成了人民銀行縣支行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履行監管職責上,而未把貨幣政策職能擺上應有位置,抓緊抓實。思想上的偏差,必然導致行動上的無力,本來一些對提高貨幣政策實施效果、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渠道重要的必不可少的,大量具體的工作沒有去做,更沒有集中精力,系統、深刻地研究有效履行貨幣政策職能,支持地方經濟發展的途徑、措施和辦法,最終導致人民銀行縣支行沒有真正發揮履行貨幣政策職能應有的作用,從而弱化了貨幣政策的實施效果。
二是信貸管理欠科學,直接影響傳導效果。目前,人民銀行縣支行貨幣政策的貫徹執行主要依賴于商業銀行的信用傳導渠道,但從實施效果看,這一渠道存在許多障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傳導效果。主要表現在,首先是貸款權限過分集中。1998年1月1日,人民銀行取消商業銀行的貸款限額控制,逐步推行資產負債比例管理和風險管理,由商業銀行自主放貸,各商業銀行均在系統內實行了“限額管理”,過度強調資金管理的統一性,貸款發放權上收現象較為嚴重,國有商業銀行地(市)分行貸款規模受到嚴格限制,縣(市)支行的貸款權幾乎沒有,從而使主要分布在各縣市的中小企業獲得貸款的可能性大大縮小。同時由于貸款在商業銀行上下級之間上報、研究、審批、反饋、發放的過程手續多,時間長,一筆貸款從申請到發放快則十天半月,慢則二三個月,企業普遍感到貸款不方便,貸款到位慢。使一些項目的資金需求不能及時保證,減弱了政策效果。其次是在信貸業務的管理上,商業銀行普遍對企業實行貸款信用評級制度,企業只有達到較高的信用等級才能取得貸款,由于信用評定不盡科學,企業規模、經營實力等評定標準對廣大中小企業資信評估不利,形成脫離現階段企業實際情況的高門檻政策、使獲得貸款支持的企業范圍明顯縮小。如工商銀行將企業信用等級分為AAA、AA、A、A級以下等幾種,只有在A級以上才在可能獲得貸款,據調查,絳縣20__年與工商銀行有貸款關系的26戶企業中,只有10戶有貸款資格,僅占貸款戶數的38,由此可見,基層國有商業銀行的信貸功能呈現日益萎縮的現狀;第三是各銀行在信貸政策的制定上不能突出自身特色。目前各商業銀行在信貸政策的制定和具體執行中,竟相將資金重點投向轄區幾個時下發展勢頭較好的大企業,不去下功夫研究潛在市場,貸款投向嚴重趨同,“壘大戶”行為越演越重。這樣一方面形成資金在企業間的分布不均,不利于開發潛在市場,培育區域新的經濟增長點,另一方面也容易形成潛在的系統性信貸風險。第四是不對稱的信貸激勵約束機制導致信貸人員“不想貸”。在嚴厲追究信貸人員責任的同時,忽視對信貸人員的工作激勵,沒有建立和完善相應的獎勵措施,獎勵工作出色的信貸人員,由于信貸人員的約束與激勵機制不對稱,不僅無法調動信貸人員信貸營銷的積極性,反而挫傷了其積極性,直接影響了貨幣政策的傳導效果。
三是縣域金融機構萎縮,為中小企業服務的金融體系不健全,使信貸政策無法傳導到位,影響貨幣政策傳導效果。當前,國有商業銀行普遍調整經營策略,貸款主要關注大企業大項目,有逐步淡出中小企業的跡象,由于縣域金融機構減少,再加上郵政儲蓄存款分流農村資金,盡管農村信用社加大對“三農”的服務和投入,終因其自身資產質量差,資金實力弱,想放貸愿放貸苦于資金不足,因而出現了對中小企業服務的真空地帶。不僅限制了金融機構對縣域經濟的支持力度,增大了縣域經濟發展中的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解決中小企業和農民貸款等問題的難度,從而使信貸政策無法傳導到位。
四是政策措施不靈活,削弱了信貸政策實施效應。由于國有商業銀行信貸政策的高度統一,缺乏靈活性,人民銀行基層行難以結合實際實施有區別的貨幣政策,進行分層次調控,因而難以發揮對區域信貸結構調整作用。由于商業銀行沒有正確處理信貸政策的統一性與區域經濟發展的差別性之間的關系,從而制約了信貸投入的增長。信貸政策主要作用在于通過引導信貸資金投向,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實現經濟持續增長,其制定的依據是國家的宏觀經濟政策、產業政策、區域發展政策,因此,信貸政策應具有區域性、系統性。但目前各商業銀行在信貸政策的執行中,過分地強調全國范圍內的統一性,缺乏區域實施上的靈活性,不能針對因各地經濟差異所形成的對金融需求的不同而實行靈活的政策措施,使區域發展的不平衡狀況加劇,削弱了信貸政策的實施效果。其原因有二:首先是沒有正確劃分企業大與小、強與弱的關系。目前各銀行為增強贏利能力和競爭能力,在信貸業務策略方面,重點傾向于“大城市、大企業”,紛紛推行“扶優扶強”、“抓大放小”的經營戰略,但是由于在不同地區、企業布局不可能均衡擺布,企業的規模也因產業特點的不同標準各不相同,且處于成長期的企業形成規模還需要一個過程,商業銀行分支機構在求“大”的原則下,機械性地選擇貸款對象,使縣域企業獲得支持的可能性大打折扣;其次是沒有正確處理產業政策限制與區域產業特點的關系。由于信貸政策在具體的產業投向、產品投向等方面的統一要求可能與地方經濟的實際情況不一致,使銀行在地方經濟結構調整中的作用弱化,尤其是一些以資源型傳統產業為主的地區,在產業升級改造時,往往由于信貸政策的限制得不到支持,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這些地區優化經濟結構的進程,使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的基礎得不到加強。
五是信用環境欠佳,制約貨幣政策的傳導時效。貨幣政策傳導渠道是建立在良好的社會經濟信用制度基礎之上的,只有健全完善的社會信用制度才能為貨幣政策的有效暢通傳導提供“優質的土壤”。然而目前的社會信用狀況不容樂觀,企業不講信用,大量拖欠金融機構的貸款本息,加之借改制之際懸空、逃廢金融債務現象普遍存在,造成了金融機構的懼貸心理,使銀行心有余悸,嚴重挫傷了金融機構放貸的積極性。據調查,絳縣縣域經濟發展中企業貸款不能滿足的原因依次為:產品沒有銷路(80)、負債包袱重(67)、信用度低貸款逾期欠息(61)、經營虧損(53)、自有資金不足抵押擔保不落實(42)。由此表明,中小企業自身素質低,是難以引起銀行貸款青睞的首要原因。其具體表現在,一是產業、產品結構不合理。企業規模小,經營風險大,多以農產品粗加工的傳統產業為主,產品結構單一,技術含量低,無市場無銷路,在買方市場條件下缺乏競爭力,
很難引起銀行貸款的關注;二是產權改革不徹底。絳縣中小企業中,國有和集體企業占52,私營企業20,股份制企業13,其他經濟成分企業15,而國有集體企業大都采取租賃、承包經營方式,真正涉及企業最核心的產權改革并不多見。由于產權不明晰,產權主體缺位,企業法定代表人負盈不負虧,銀行只能望而生畏,不敢下注;三是財務狀況差。多數中小企業缺乏自身積累,資產負債率高,歷年虧損、人員、稅費等歷史包袱沉重,欠息欠稅欠費的中小企業十分普遍,生產越多虧損越多,資本金及有效資產嚴重不足,導致貸款抵押擔保難。
六是宏觀調控的負面影響。20__年以來,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的實施取得了明顯成效,保證了國民經濟平穩較快增長。但同時,經濟運行中一些舊有的突出矛盾并沒有根本解決,又出現了一些需要關注的新問題,貨幣信貸收縮中結構性矛盾突出,企業流動資金偏緊。在金融調控取得了明顯成效的同時,行政性信貸控制措施導致信貸投放結構與宏觀調控的意圖存在一定矛盾,貨幣供給量增速下降過猛,用于正常生產的短期流動貸款減少,用于投資的中長期貸款增加,中小企業資金緊張,民間金融又趨活躍,資金體外循環增加。如果貨幣信貸繼續保持目前的增速和結構,將對20__年縣域經濟發展和金融穩定帶來不利影響。
二、有效實施貨幣政策傳導效果的對策
產生于改革進程中的貨幣政策傳導不暢,也唯有改革與發展才能得以較好地解決。其中,著眼于微觀創新是解難的前提,著眼于落實創新是解難的關鍵。這就要求縣級人民銀行要努力當好建言獻策的“參謀員”,疏通梗阻的“服務員”和抓好落實的“督導員”。具體地說,縣級人民銀行要在工作實踐中需要做到“六個創新”。
(一)創新金融環境。地方政府要積極創造經濟發展的環境,營造良好的金融環境。一是要嚴格貫徹執行國家的產業政策,堅持以市場為導向,本著有利于產業升級和結構優化的戰略原則,堅持提升改造傳統產業與發展新興主導產業并重,堅決制止低水平重復建設;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集中力量扶優扶強,積極培育、支持企業做大、做強,實施資產重組聯合,以優勢產業、優勢企業、優勢產品為龍頭,發展一批具有市場競爭力的企業集團,帶動轄區經濟整體上較快發展。二是政府要充分認識到整頓和規范社會信用,創造良好的信用環境,是促進金融業穩健運行和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重要保證,要同銀行、企業一起共同努力,盡快提升區域信用狀況,營造良好的金融外部環境。要在全社會加強信用宣傳教育、倡導誠實信用觀念,營造一種講信用光榮、不講信用可恥的輿論環境,促進全社會信用觀念的提高;要積極支持和配合金融部門堅決制止、制裁各種逃廢金融債務行為,切實維護金融債權,確保金融資產的安全運行;要開展區域內企業信用評價活動,使企業真正認識到只有良好的信用度才能取得銀行的信任和支持,重塑平等互利,恪守信用的銀企關系;健全社會信用體系,建立區域性信用擔保公司,為中小企業融資提供擔保,降低銀行放貸風險,有效解決企業貸款難的問題;人民銀行要繼續加強銀行信貸登記咨詢系統管理,確保信息錄入的及時、準確和完整;整合、挖掘系統數據資源,加強對重點行業、企業貸款情況的分析,進一步提高系統應用水平;積極推進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建設,擴大個人信用信息采集范圍,補充和完善信用中介機構的檔案,探索信用中介機構管理制度,對社會征信體系建設進行研究和規劃,積極推進社會信用環境建設。
(二)創新督促檢查。近年來,為支持擴大內需,人總行制定了《關于金融機構開辦消費貸款的指導意見》、《關于國家助學貸款的管理規定》、《關于農村信用社開辦小額信用貸款的指導意見》、《關于下崗失業人員小額擔保貸款管理辦法》等一系列信貸政策措施,同時為解決金融機構尤其是國有商業銀行信貸管理制度中的一些問題,要求金融機構編制信貸資金營運計劃、建立貸款營銷的激勵約束機制,合理確定貸款審批權限等,這些要求的實現,既離不開基層人行的組織協調和推動,也需要人行進行督促檢查。為此人民銀行要盡快建立金融監督檢查工作協調機制。制定和完善行使金融監督檢查權的管理制度和操作程序,加強組織領導和部門間的協調配合,依法開展對金融機構、其他單位和個人有關行為的監督檢查。依法規范行政審批和行政管理行為,提高依法決策、依法行政的水平。同時,應引導各金融機構徹底摒棄“大就是強”、“大就是好”、“抓大丟小”的信貸觀念,增強經營貨幣的市場營銷理念,樹立“五好五不論”的信貸意識,即只要企業機制好,產品質量好,市場銷路好,經營效益好、還貸付息信用好,不論性質、不論大小、不論歸屬、不論行業、不論城鄉都積極予以信貸支持。通過大力組織協調和加強督促檢查,切實確保政策措施落實到位。
(三)創新管理體制。商業銀行要改進信貸資金管理體制,建立政策統一、區別對待、效益優先、確保安全、責權一致的信貸資金管理方式。商業銀行要根據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同狀況和特點,制定和運用區域性信貸政策,促進信貸結構和經濟結構升級,避免政策上的“一刀切”所形成的區域之間政策效應的不平衡。按照有效性和靈活性相結合的原則,合理調整授權制度,既要強化總行一級法人的經營體制,又要使下屬分支機構根據當地經濟發展狀況和自身的經營管理水平,在授權的前提下作出靈活的應變,增強對地方經濟的支持力度。在強化信貸風險防范和約束機制的同時,更要建立和完善信貸投放的激勵機制,實行貸款責任、權利與利益相一致,調動基層行和信貸人員的放貸積極性。人民銀行
要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工作全局,緊緊圍繞加強和改善金融調控,一是強化窗口指導。根據上級行的貨幣政策要求,結合國家產業政策和轄區經濟發展的地方特色,制定貨幣信貸指導意見,明確貸款的重點支持對象,利用自己在金融體系中的特殊地位和威望,通過對金融機構的勸告、引導,影響其放款的數量和方向;二是用足、用好手中掌握的再貸款、再貼現等貨幣政策工具,支持金融機構特別是要借農村信用社改革的東風,重點支持地方中小金融機構的信貸活動,并以此為杠桿,激發金融機構貸款的積極性;三是搭建平臺,通過舉辦銀企座談會、貸款供需洽談會等多種形式,促進政、銀、企的溝通,促進項目與資金的銜接,實現經濟金融的同發展共繁榮。要改進對中小企業的信用評級方法,突出對企業的信用評價和所處的經濟、信用環境的評價,即充分考慮中小企業的成長性、效益性,又注意評估其資本實力和貸款方式的風險性,使信用等級評定能夠動態客觀地反映中小企業的資信狀況和償債能力。要引導商業銀行適當下放信貸審批權,對A級以上或能夠提供有效擔保的中小企業可根據需要適當增加授信額度。除項目貸款外,對提供低風險擔保的流動資金貸款、銀行承兌匯票、保函等各類信貸業務審批權可一直下放到基層行。要簡化信貸審批環節,提高放貸效率,建立貸款“綠色通道”,大力推行貸款限時服務,對無故延期放貸者實行處罰。要通過合理的資源配置,強化基層行營銷貸款的職能,調動基層行對中小企業營銷服務力度,著力為中小企業客戶提供“一站式”服務,并建立相關組織、制度保證和約束激勵機制。
(四)創新協調機制。縣級人民銀行要進一步提高科學觀察、分析和判斷經濟金融形勢的能力,提高執行貨幣政策有效性的能力,提高維護地方金融穩定的能力,提高中央銀行的金融服務能力,提高內部控制和管理能力,提高區域金融生態環境建設的能力,充分發揮協調作用,確保信貸政策的貫徹落實,要加強與地方政府、綜合經濟部門、銀監部門、各金融機構的溝通聯系,建立由人民銀行、銀行監管部門、各銀行、保險、證券機構及有關部門負責人參加的季度經濟金融運行形勢分析例會制度。分析研究轄區經濟金融運行狀況,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改進改進建議和措施;同時,也應了解當地政府對信貸的需求及建議,根據當地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提出具有較強指導意義的信貸意見,統一政府、企業、銀行的思想,針對重點行業貸款情況和經濟運行中出現的苗頭性、局部性問題,進行跟蹤研究,提出對策和建議,增強執行貨幣政策和實施金融調控的前瞻性、科學性、有效性,提高“窗口指導”的有效性,以引導金融機構進行信貸結構調整為目標,及時向金融機構傳遞宏觀政策意圖,加強信貸政策與產業政策、財政政策的協調配合,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渠道,著力引導金融機構積極支持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市場準入條件的項目建設,加大對重點行業、企業的支持力度,引導和推動房地產金融健康發展。靈活運用貨幣政策工具,管好用活支農再貸款,積極支持農村信用工程建設,支持農業現代化和產業化進程。協調金融機構在堅持信貸原則的基礎上,增加信貸投入,促進經濟和金融業的共同發展。
(五)創新調控手段。縣級人民銀行要根據上級行的貨幣政策要求,指導商業銀行按照擇優扶持、營銷和管理并重的原則,根據中小企業所處地域的地理位置、經濟基礎、經濟結構和投資環境,制定引導性較強的貸幣信貸政策,包括中小企業的行業政策、地區政策、客戶政策、利率政策、分類指導政策和風險控制政策,同時牢固樹立服務意識,當好金融機構的“代言人”,不斷為金融機構排憂解難,為其經營創造良好的環境。人民銀行再貼現與金融機構支持中小企業貸款比例掛鉤,實行多貸多貼,其利率也可適當優惠。要著力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構建信貸集中投放風險預警機制,調控和引導商業銀行對中小企業的信貸投向投量。繼續發揮信貸政策結構調節功能,切實落實有保有壓。在企業經營機制尚不健全、市場機制尚不完善、宏觀調控手段尚不發達的情況下,通過鼓勵和限制性的窗口指導和信貸措施來貫徹落實有保有壓是必要的。
今天,市委、市政府召開擴權強鎮工作部署會,主要目的是為了進一步擴大鎮鄉經濟社會管理權限,加大市里對鎮鄉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充分發揮鎮域經濟在縣域經濟發展中的"動力車組"作用,促進我市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對于該項工作,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專門成立了擴權強鎮工作課題調研組,課題組進行了兩個多月的調查研究,書記辦公會、市委常委會以及市長辦公會分別作了專題研究部署。特別是市委*書記,對擴權強鎮工作親自作部署,多次召集有關人員進行討論研究,等一下還要作重要講話。希望大家高度重視,從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局出發,去思考、去領會該項工作。
下面,我代表市委、市政府講三點意見:
一、充分認識擴權強鎮工作的重要意義
擴權強鎮工作是認真貫徹上級精神,從我市實際出發,從加快發展、實現奮力追趕的高度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意義重大。
1、擴權強鎮符合上級的要求。擴權強鎮,是我省強縣擴權的延伸。在*年,省委、省政府就開始"強縣擴權"的試點,擴大經濟強縣在財政、經濟社會管理方面的權限。20*年,我市被列入了全省首批17個經濟強市之一。強縣擴權推動了我省縣域經濟的快速發展。在縣域經濟做大做強的同時,為了加快鎮域經濟的發展壯大。20*年省政府下發了《關于加快推進中心鎮培育工程的若干意見》(浙政發〔20*〕13號),明確賦予141個省級中心鎮部分財政、規費、資金扶持、土地、社會管理、戶籍等方面權限,擴權強鎮得到了體現。我市*、*、*進入了這次省級中心鎮的行列。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擴權強鎮是強縣擴權的延伸。對于該項工作,省委書記趙洪祝同志在去年省第十二次黨代會報告中明確,要繼續實施和完善強縣強鎮擴權政策,提升縣域經濟發展水平;省長*同志,要積極推廣部分縣市的先進經驗和做法,實施強鎮放權,統一思想,充分調動鎮鄉發展經濟的積極性;金華市委書記徐止平同志在今年五屆八次全會上,要大力實施中心鎮培育工程,積極實施強鎮擴權政策,加快中心鎮基層組織轉換和機構調整,完善分稅制財政體制,擴大中心鎮的經濟社會管理權限,拓展中心鎮搞建設、抓發展的空間,著力培
育一批省、市級重點中心鎮。對于擴權強鎮,可以說是省、市委都有要求。
2、擴權強鎮是先進縣市的成功做法。對于擴權強鎮工作,*、*、*、*等縣市從20*年開始進行了積極探索,將部分縣級經濟社會管理權限賦予擴權鎮。特別是*縣,為全國擴權強鎮試點縣,20*年率先探索實施"擴權強鎮",確定5個鎮、2個街道為新型鎮街,將發改、經貿、建設、外經貿、商貿、環保、安監、勞動和社會保障、林業等9個部門部分權力下放給上述新型鎮街;對新型鎮街實行財政體制傾斜政策,提高擴權鎮財政分成比例,擴大鎮級財政自。去年,又對政策進行了充實、完善。無論是政策措施、還是工作的實施都走在了全省、甚至全國的前列。擴權強鎮效果明顯,去年,*縣七個新型鎮街,工業銷售、財政總收入、固定資產投資增幅分別高出全縣平均水平7.7、6和13個百分點。
3、我市具備擴權強鎮的現實基礎與條件。近年來,我市鎮鄉經濟取得了長足發展。*、*、*被列入了省級中心鎮;*鎮被列入金華市級中心鎮。20*年,*、*、*、*四個鎮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累計達到了118.3億元,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57.5%;實現國地稅收入5.78億元,占全市國地稅收入的30.2%。特別是*,去年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68.5億元,上繳國地稅4.2億元,已經超過了上世紀90年代末我市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但鎮鄉財權、事權、人事管理權的權能不足,制約和阻礙了鎮鄉經濟社會的發展。而且鎮鄉經濟和城鎮人口都有了一定的規模,但相應的社會管理,多數仍停留在一個農村小集鎮的層面上,如何使環境、社會保障、集鎮規劃建設、社會事業等與經濟同步發展,作為一個強鎮都需要統籌考慮。所以說,我市有必要擴權強鎮,也具備了擴權強鎮的現實基礎與條件。
二、擴權強鎮工作的主要內容
這次擴權強鎮,重點是參考了*縣的做法,充分吸收我市經濟開發區職能授權工作的經驗以及省、金華市中心鎮培育有關精神確定。
1、目標原則
這次擴權強鎮的主要目標是:通過擴權,確保幾個強鎮的鎮域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各項主要指標明顯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這次擴權強鎮遵循的原則:一是重點推進。根據縣市經濟社會發展方向以及鎮鄉經濟發展實力,有重點地選擇一批省、金華市級中心鎮進行實施。二是因地制宜。考慮各鎮之間產業特點、發展方向和工作重點等方面的差異,在授權內容、駐鎮機構、干部配備上有所區別和側重,以符合擴權鎮經濟社會發展和有利于推動工作為根本出發點,合理確定駐鎮機構和授權內容。三是權責對等。在下放權力的同時,進一步明確擴權鎮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目標與責任,做到既提高擴權鎮的主動性,又強化擴權鎮的責任感。同時,進一步加強對擴權鎮權力的監督與制約力度,使擴權鎮的權力有效納入到群眾與上級的監控中,確保不越位、不缺位、不濫用。四是有所突破。強鎮擴權的根本目的是為鎮域經濟發展營造更好的發展環境。因此,在充分吸收先進縣市成功做法的基礎上,參照我市開發區職能授權的內容,堅持能放則放原則,把能下放的權力盡量放下去,并力爭在授權內容、形式、運行機制等各方面上有所創新和突破。
2、實施范圍。這次擴權范圍為省級中心鎮*鎮、*鎮、*鎮和金華市級中心鎮*鎮等四個鎮。
3、擴權內容。重點是圍繞財權、事權以及人事權等三個方面,明確賦予擴權鎮部分縣級經濟社會管理權限,在法律許可范圍內,能放則放。
一是推進部門管理權限的下放。將發改、經貿、外經貿、建設、規劃、城市管理行政執法等6個部門涉及經濟、城鎮管理的權限,按照"充分授權、權責統一"的原則,委托鎮政府直接行使。啟用授權部門擴權鎮專用業務章,對部門委托事項屬本市權限范圍的,由擴權鎮行使審批、許可、備案等職能,審批、許可事項報相關部門備案;對需上報上級審批、備案的,相關部門"見章跟章"。同時,規范派駐機構落實授權,在四個擴權鎮增設財政辦,負責擴權鎮范圍內的財政財務管理工作,四個擴權鎮財務不再進入市鎮鄉財政管理中心;增設*鎮鎮區交警中隊,負責*鎮鎮區交通秩序管理工作;加大環保、國土、房管等三個部門對擴權鎮派駐機構的授權力度,相關部門對相關審批手續見章跟章,對需上報上級審批的,仍由相關部門上報審批。
二是提高擴權鎮財政分成比例。根據目前財政管理體制,在體制收入超收分成、增值稅單項分成以及土地出讓金、環保排污費、市政基礎設施配套費收入返還等方面給予傾斜,在現行基礎上提高返還比例。其中:超收分成以上年體制收入為基數,超基數地方留成部分扣除上交部分后,*鎮全額返還,*鎮、*鎮90%返還,*鎮80%返還;增值稅單項分成以比上年實際入庫數每年增長15%為基數,超基數地方留成部分扣除上交后全額返還;土地出讓凈收益(含舊城改造中的盤活存量土地的出讓金凈收益),實行全額返還;環保部門收取的排污費,除上交上級部分外,優先用于擴權鎮環境綜合治理;計劃生育社會扶養費、市政基礎設施配套費、礦產資源有償使用收入及其他預算外收入,除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向擴權鎮傾斜,在現行基礎上返還比例再提高20%(總體不超過市留成部分)。
三是擴大擴權鎮干部管理權限。圍繞提高鎮黨委、政府抓人促事的能力,加大擴權鎮人事方面的建議權以及對機關部門派出單位的管轄權。對部門派駐鎮機構領導干部任免、擬提拔使用干部應書面征求擴權鎮黨委意見,如意見不一致,由市委組織部負責協調;部門派駐機構領導干部的年終考核由主管部門和擴權鎮黨委政府共同負責,其考核等次由擴權鎮書面建議,主管部門予以確認。對擴權鎮內的干部提拔使用,列入組織部干部管理權限的,由擴權鎮黨委書面建議,市委組織部按程序進行考察任免;列入市委干部管理權限的,其任免調動,也應事先征求鎮黨委的意見建議。
四是加快土地、戶籍等制度的改革。保障擴權鎮建設用地,加快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及人口集聚,加快土地使用權流轉,深化農村集體資產管理體制改革,為擴權鎮提供土地、人才等要素保障。
三、確保擴權強鎮工作的順利實施
權力的下放到權力的運行還有許多工作要做,特別是對鎮鄉干部業務素質了更高要求,放權后擴權鎮如何用好權面臨著較大挑戰。為確保擴權強鎮工作的真正到位,市擴權強鎮工作領導小組還將專門制訂《擴權強鎮工作實施辦法》。現在,我就授權部門、擴權鎮、擴權強鎮工作領導小組及辦公室當前需要做好的一些工作提幾點要求:
1、授權部門要做的工作
一是要確保思想認識到位。擴權強鎮是加快發展、提升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現實需要,通過擴權拓展發展空間。各授權部門必須站在東陽發展全局的高度,充分認識擴權強鎮工作的重要意義,立足于全局、服務于大局,嚴格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做好授權,做好人員安排、措施落實等方面工作,確保各項授權措施落到實處。
二是要確保授權到位。各授權部門要抓緊辦理授權授印手續。特別是市發改局、經貿局、外經貿局(商務局)、規劃局、建設局、行政執法局等6個部門,要抓緊啟用"中心鎮管理專用業務章",按照編號,分別授給四個中心鎮保管并使用。市環保、國土等設派駐機構的部門,要堅持"依法下放,能放則放"的原則,以符合擴權鎮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和有利于推動工作為根本出發點,合理確定和落實授權措施,把能下放的權力盡量放下去,并力爭在授權內容、形式、運行機制等各方面上有所創新和突破。對需上報上級審批的事項,市主管部門"見章跟章",并履行上報手續。
三是要確保幫輔到位。各授權部門對擴權鎮授權后,要落實具體工作人員,明確相應的分管領導和業務科室,并將有關名單于6月底前報市擴權強鎮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市發改局)。要加強對四個擴權鎮的業務培訓與指導,對授權后的業務以及近段時期內的工作主動上門幫助指導;要及時將與授權內容相關的法律法規、文件精神、辦理程序、辦理事項等編印成冊,發放給各擴權鎮。擴權鎮因行使委托職能,需要上崗證、資格證、檢查證的,由授權部門做好向上級部門的申報領證工作,做到持證上崗。
四是要確保監管到位。各授權部門在將權力下放的同時,要切實加強跟蹤檢查,加大對授權事項的指導與監管,確保擴權鎮內部運行順暢高效。
2、擴權鎮要做的工作
一是要明確事權的落實。對于市發改局、經貿局、外經貿局(商務局)委托的職能落實到擴權鎮經濟發展辦公室;市建設局、規劃局、行政執法局委托的職能落實到擴權鎮城鎮管理辦公室(*鎮落實到農業和農村工作辦公室)。
二是要做好人員和責任的落實。各擴權鎮接受委托授權后,要抓緊明確分管領導和具體工作人員,并將有關分管領導和工作人員名單于6月底前報市擴權強鎮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同時,要主動邀請相關部門對相關工作人員進行法律和業務知識培訓。
三是要健全有關制度。擴權鎮要加強與授權部門的工作對接,建立下放職權的內部工作流程監管機制和責任考核機制。尤其是對于財務運行,要嚴格執行財經紀律和市委、市政府的有關政策,不得濫發錢物,不得擅自提高獎金福利標準,把增加財力用到發展上,用到建設上。
3、市擴權強鎮工作領導小組及辦公室要做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