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网站-四房播播网站

學術刊物 生活雜志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儒家的傳統文化

儒家的傳統文化精品(七篇)

時間:2023-09-28 15:43:5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儒家的傳統文化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儒家的傳統文化

篇(1)

山東曲阜市孔子中學地處儒家文化的發源地―孔子故里曲阜,與著名的“三孔”比鄰而建,且以偉大的“孔子”冠名,擁有得天獨厚的人文教育資源優勢。學校立足于自身實際,充分利用這些優勢資源,提出構建儒家傳統文化教育德育課程化的目標,并通過學校發展規劃和《學校文化建設規劃》進行頂層設計和落實,已取得明顯的教育效果。

儒家傳統文化教育德育課程化,指的是根據當今青少年的道德精神現狀,結合他們的發展需求和社會需求,以儒家文化為核心的傳統文化為教育內容,實現教育從計劃、目標、過程到評價的系列化實施,避免隨意性和碎片化。本文主要從理念課程、環境課程、文化課程和活動課程等方面進行探索。

理念課程

辦學理念是學校辦學的理想、信念和價值觀,是指導學校辦學的教育哲學,是學校一切行為的精神引領。多年來,由于體制變遷、校名變更等歷史原因,孔子中學尚未形成較為明確且具有特色的辦學理念。2014年12月,在面向全體師生征稿和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孔子中學2014年教師大會審議通過了學校的辦學理念。這些理念全部出自儒家經典,內容積極向上,表述通俗易懂,傳統文化特色鮮明,體現出學校的發展追求。

核心理念:仁愛

學校愿景:和雅競進詩意校園

學校精神:貴和尚中 弘毅致遠

辦學宗旨:培德揚善

校訓:敦品勵學 日新又新

校風:和 雅 競 進

教風:進德修業 誨人不倦

學風:博學 審問 慎思 明辨 篤行

同時,受娃哈哈集團企業“家文化”建設的啟發,結合曲阜當地“詩禮傳家”家風建設的傳統,我們提出學校“家文化”的建設構想,并形成方案。從此,“家文化”成為學校這個大家和班級小家建設的文化主題。

通過印發學習材料,召開主題班會,組織學習討論、測試競賽,開展“家味”評比等形式,“家文化”的理念植入全校師生的腦海,化為行動,真正實現了理念認同,并落地生根。

環境課程

校園,不應只是物質的居所,更應成為師生心靈的棲居地。它特有的育人功能和作用是無可替代的,是重要的課程資源。所以,我們始終如一地用心規劃、精細建設能夠凸顯傳統文化教育功能的校園環境。

“戮力弘揚仁愛孝誠傳統美德,同心構建和雅競進詩意校園”,大門立柱上這副醒目的木刻楹聯,不知吸引了多少路人的目光。學校三幢教學樓中,師生自撰自寫的楹聯、字幅,無不彰顯出校園厚重的傳統文化氣息。校園中,高大的漢白玉孔子雕像,面容慈祥溫厚,目光深邃堅定,靜靜地矗立在仰圣廣場的中央。樓宇分別冠以“明德”“篤學”“弘毅”之名,道路則以“大成”“大同”“大學”命名。仰圣廣場雖面積不大,卻有4塊綠地景觀。古拙粗壯的欒樹見證了學校近百年的發展歷程,孔子第79代嫡長孫孔垂長先生手植的楷樹自然也構成一道亮麗的文化景觀。一棵棵綠樹枝干上懸掛的物種介紹和配以詩文的“植物名片”,為校園增添了另一種靈動。樓中墻壁系列孔子圣跡圖文、儒家文化發展歷史、曲阜當地文化風景名勝及師生的一幅幅美術作品,觸目皆見文化。一間間教室內外,同一個“家文化”主題但風格各異的文化環境,更是充滿靈動智慧的生命氣息。

在學校文化環境建設方面,學校著意關注了兩點:一是設計一定要成系列、有特色,二是不管文字還是圖畫,一定要體現更多的師生元素。環境總是在靜靜地、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教育著人。因此,我們會有意地引導師生關注身邊的文化、身邊的美,組織學生參觀了解校園,以“美麗校園我的家”為主題開展作文競賽和演講比賽,以測試競賽的方式加深他們對學校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文化課程

《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提出,在中小學語文課程中適當增加傳統經典范文、詩詞的比重,中小學各學科課程都要結合學科特點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并“鼓勵各地各學校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資源,開設專題的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但這里有一個現實問題:眾多教師多年來已經習慣于單純的學科教學,絕大部分也對傳統文化的學習和了解不夠,有些還對傳統文化教育持懷疑甚至反對的態度。因此,如何有效促進廣大教師增強對傳統文化教育重要性的認識,提高他們將學科課程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合的意識和能力,是一個不容忽視且急需解決的問題。

目前,我們主要通過兩條途徑嘗試解決這個問題。一是培訓學習,聘任著名儒學研究專家、曲阜師范大學教授駱承烈先生為我校首席國學導師,新加坡著名學者、實業家曾繁如博士為我校名譽校長,多次邀請他們來校講課,并指導傳統文化教育工作。而且,我們會選派教師參加校外各類傳統文化培訓,有計劃地安排學校4位對傳統文化有喜好、有研究的教師備課,利用每周五教師例會對全體教師做簡短而有實效的培訓。二是組織賽課,明確賽課的主題是學科課程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合的內容,以便促進各學科加強對此的研究。盡管這項工作做起來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容易,但我們做了,而且在做中慢慢地改變,現在看來,這都是比較有益的嘗試。

孔子中學的師生必須學習儒家經典,慢慢地,這已經成為全體師生的共識。《論語》成為全體師生的必修教材,有明確的學習要求,國學導師王新瑩老師精選的《論語》章句被制作成手掌書,變成學生的必修內容。全校學生列隊集體誦讀,是每天上午大課間活動的一項固定內容。另外,通過寄宿生餐前誦讀,不定期“論語考級”,期中期末考試語文學科加入10分《論語》測試等形式,促進學生對《論語》的學習和理解。目前,學校已經著手開發編寫有關儒家人物故事和曲阜當地民風民俗的通俗校本教材。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我們非常重視學生的反思自悟,統一配發《省身集》,讓他們在每天下午20分鐘的統一閱讀時間進行自我總結和反思。

活動課程

實踐活動是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更是體驗感悟成長、培養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重要途徑。基于這一認識,我們一直重視開展各種活動,實施活動課程教育。

一是校本活動課程和社團活動。和許多學校一樣,每周我們有兩個課時的校本課程活動,開設球類、棋類、書畫、舞蹈、科技等20門校本課程。這主要是根據學生的需求、教師的特長及學校的實際狀況發動和組織的,要求各門課程必須形成課程綱要,明確課程目標、內容、課時、過程、評價等,避免活動的形式主義和隨意性。此外,國學導師王新瑩老師還組織了儒學研究會,帶領一批批“小儒生”開展儒學研究和教育活動,每每都會有新的發現和感悟,其中兩名學生參加濟寧市傳統文化比賽還獲得了“國學小名士”的榮譽稱號。

二是儀式教育。中國自古以來就被稱為“禮儀之邦”。一直以來,禮作為道德規范的載體,功能主要表現在道德感悟、內化、示范和傳承等方面。2015年“百姓儒學節”期間,學校隆重舉行了教師“拜師禮”儀式。在仰圣廣場孔子像前,21位青年教師向導師遞上拜師帖,恭恭敬敬地作揖行禮,鄭重“拜師學藝”。2016年9月28日孔子2567周年誕辰日,全校師生在仰圣廣場成功舉辦禮敬至圣先師暨拜師儀式,全體師生向孔子像行鞠躬揖禮,教師當眾莊嚴宣誓,全體學生向自己的老師行鞠躬揖禮,擊鼓明志,集體宣誓。自此,學校規定,每年9月28日舉行禮敬先師儀式成為定例,每周升旗儀式都要舉行學生代表宣誓和教師集體宣誓活動。對新生的入學儀式、軍訓開閉營儀式,學期開學典禮儀式、畢業班離校儀式、重大紀念日紀念儀式等,學校都非常重視,目的就是要讓廣大師生在特定的時間、場合和氛圍中感受莊嚴,接受教育。

三是游學活動。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學校每年都會組織廣大師生到各地游學,這已成為社會實踐教育的常態。春秋天,組織學生去烈士陵園掃墓祭奠先烈,到孔子誕生地尼山,“李杜聚首”“孔尚任隱居”的石門山,“東方金字塔”少昊陵,著名的孔廟、孔府、孔林、顏廟、周公廟、孟母林,感受家鄉美和對文化的尊崇,產生作為孔子故鄉人的驕傲。夏天,組織師生到北京、上海、杭州等地,感受祖國的山河之美和文化厚重,增強民族文化的自信和自豪。

篇(2)

電影最初是作為一種“舶來品”傳入中國,在其傳入中國之后的迅速發展離不開中國千年的傳統文化給養。1905年,北京“豐泰照相館”的老板任慶泰與照相技師劉仲倫一起拍攝了中國電影史上的第一部電影《定軍山》,這部電影便是取材于中國古典小說《三國演義》。由此可見,電影在中國最初的發展就根植于中國文化的土壤之中,在百年的中國電影發展長河里,傳統文化或顯性或隱性地縈繞在電影的發展當中,并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呈現出獨特的民族風格。隨著華語電影逐漸走向世界電影的舞臺,要真正了解與把握華語電影的文化精神內涵,就一定要認識到傳統文化對中國電影成長的灌溉。

《儒家文化傳統與中國電影的民族品性構成》這本書對于傳統文化與中國電影的影響這一問題作了最全面與深刻的解讀。作者尹曉麗在對以儒家文化為主流的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刻把握的基礎之上,結合中國電影的發展脈絡,對中國文化對電影的影響進行了詳盡剖析,并從全球化語境下儒家文化與中國電影的雙重困境以及跨文化語境里儒家文化與中國電影的變化兩個方面分析了中國電影民族性建構的意義與途徑。

全書一共分為緒論、上中下三編和結語五個部分,從儒家文化的核心內容與電影的密切聯系出發,縱向歷史性地描述了在不同的歷史文化背景下,電影對于儒家觀念的接受情況以及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開拓中國電影民族性的可能途徑。在緒論部分,作者對書中涉及的主要概念、研究對象以及研究方法、論述思路進行了簡要的說明概括,并對此論題的國內外研究狀況進行了簡單說明,闡述了該論題研究的社會文化價值所在。上編側重從儒家傳統的道德教化理念對中國電影文化形態的影響,從道德理想主義、入世批判精神、儒家的文藝觀以及理想人格四個方面闡述了儒家道德教化理念對中國電影主題、風格和人物形象等方面的影響;中編主要從家庭倫理觀的角度分析儒家的倫理道德與鄉土意識的中國電影的影響。具體分為五個章節闡述了以下內容:“孝悌和親”的倫理文化與中國電影家庭的文化形態,電影中的父子關系的儒學意蘊,意識形態話語與倫理法則的沖突與共鳴以及儒家的鄉土觀念與中國電影的民族風格建構。下編針對儒家文化中的糟粕部分對中國電影的負面影響以及對中國電影的文化內涵反思進行論述,針對中國電影的發展現狀提出了重構中國電影中的儒家傳統資源這一關鍵性的問題。全書以浸于儒家文化百年的中國電影的主題思想為主,結合具體的電影作品,詳細討論分析了儒家文化與中國電影的聯系,考察了中國電影發展的不同階段與儒家文化的內在融合與外在表達,探索了電影這樣一個現代藝術形式內在隱藏的傳統文化理念的優點與弊端。

儒家文化對中國電影的影響頗為巨大。儒家所強調的入世、憂患以及教化民眾等思想,也是眾多電影創作者的創作初衷。如20世紀30年代面對外族入侵民族危亡的時刻,中國電影果斷從20年代的靡靡之音當中抽身出來,直面社會現實,積極承擔文藝的宣傳教化功能,肩負起時代所賦予的歷史重任。對于儒家傳統文化來講,一個民族的文化不僅是具有歷史沉淀下來的厚重感,同時也要具備從歷史中走來所帶的開放性與包容性。因此,中國電影在堅持表達獨特的民族性的同時,更要兼顧傳統文化的現代性。中國電影怎么樣能做到即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電影這一問題事實上已經被眾多電影創作者思考與嘗試。陳凱歌的《無極》雖然遭遇了“滑鐵盧”,但是從另一方面可以說是對世界性的民族電影一個失敗的嘗試。企圖兼顧中西方觀眾的文化審美趣味無疑是困難的,與其如此,不如在民族范圍內堅持屬于自己本民族的文化。《十月圍城》將民族大義與人文關懷,倫理道德以及打斗場面很好結合起來,這樣帶著傳統文化氣息的大手筆大投資的華語大片可以說是中國電影逐漸在摸索一條突圍的新的電影策略。

篇(3)

摘 要:在傳統文化失傳嚴重的時代背景下,國家提出繼承傳統文化的精華,緊密聯系當今社會和時代的需要來批判的繼承傳統文化。同時,西方一些陰謀政治家抓住社會主義現代化過程中出現的一些不足點大放厥詞,謬言中華民族歷來就是一個缺乏公平正義的國度,并把一些發展中國家所必須經歷的問題和情況夸大雖然關于儒家的種種思想的論述已經很多,可儒家社會公正思想在和諧社會的發展與建設過程中的作用,并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比如“什么是公平”、“什么是公正"的概念更是十分模糊.筆者在這兒旨在糾誤、創新闡述一家之言,當然也是符合時展的需要和國家政策的號召。

關鍵詞:儒家;社會公正;公平 ;正義

中圖分類號:D6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992(2010)08-0126-01

從讀書的那一天起筆者就偏愛儒家文化,隨著知識的豐富和興趣的加深,筆者也越來越發現自己在儒家文化方面的欠缺與認識的淺顯。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儒家典籍更是浩如煙海,由于發現自己在這方面的文化知識還有待深化,所以筆者選擇了去繼續深造,繼續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經過多年的閱讀與在讀研期間的深化思考,筆者發現的問題也越來越多,也覺得越來越迷惑。關于儒家思想的論述可以說面面俱到,對于各種論說也莫衷一是。使得筆者對一些概念的理解也越來越覺得不太明了。但后來筆者經過大量的查閱和探索慢慢的形成了自己的一種思考,筆者認為關于儒家的思想文化研究并不是每個方面的都研究的徹底正確或者完善,相對于其他儒家思想文化的研究筆者認為在儒家的公平正義思想這方面的論述還是很欠缺的。在閱讀和思考過程中筆者發現雖然一些作者已經做了相關論述但還是遠遠不夠的,比如在論述自己的觀點之前,許多作者并沒有完全弄懂或者定義好在儒家的語言和文化背景下“什么是公平”,“什么是公正?","什么是正義?”如果這樣的話寫出來的文章也是含糊不清的。關于儒家的社會公正思想已經有少數學者做過論述,但筆者經過自己的思考與查閱還是決定提出自己在這方面的思考,雖然是一己之見,還請各位導師與專家啊批評指正。

關于原典的考查和論證歷來很多,尤其是關于思想和文化的研究論述就更多了,可以說是面面俱全,幾乎窮盡了儒家思想的全部范疇。我們耳目能詳的一些儒家話題如:“禮”說,“仁”說,“忠君”說,“三綱”說,“孝”說,“仁孝”說,“忠恕”說,“仁恕”說等,其中以“禮”說和“仁”說的影響較大,并且理論界對此的說法已不下十余種。 相對于這些思想而言儒家的公平正義思想反而受到了漠視。在和諧社會和法治社會的現代化建設過程中總是存在著一些這樣那樣的問題,尤其是在社會主義中國人民大眾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社會財富不斷增加的現實情況下,人民對社會公平公正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并進一步的把他推向了社會問題的核心位置。如果不解決的話這對社會的和諧發展是極為不利的。尤其是在傳統文化失傳嚴重的時代背景下,國家提出繼承傳統文化的精華,緊密聯系當今社會和時代的需要來批判的繼承傳統文化。同時,西方一些陰謀政治家抓住社會主義現代化過程中出現的一些不足點大放厥詞,謬言中華民族歷來就是一個缺乏公平正義的國度,并把一些發展中國家所必須經歷的問題和情況夸大。經過西方的煽動和蠱惑以及建國以來我們自身存在的一些問題,民眾中一大部分人也一直存在著這樣一種思想即中國幾千年的文化是封建專制的文化,在封建社會時期的人們沒有公平,更沒有什么公正可言。這完全是一個誤區。如果仔細閱讀和思考的話,中華民族從來就不缺乏公平正義的思想。我們和西方一樣有著非常豐富和優秀的公平正義思想源泉,甚至在五千年的每個文化符號中都包含有公平正義的元素。所以面對現實社會中的一系列問題和西方某些人的大放厥詞,我們急需要做的工作就是繼承傳統文化的精華,緊密聯系當今社會和時代的需要來批判的繼承傳統文化,并發掘展示我們自己的公平正義思想,這樣不僅有利于我們和諧社會建設過程中的一些現實問題的解決,同時西方某些陰謀家的謬論也會不攻自破。但我們知道儒家思想自從漢代確立它的核心地位以來一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核心,繼承和發掘傳統文化中的公平正義思想也主要是發掘儒家文化中的公平正義符號。筆者認為既然儒家文化為傳統文化的核心那么在歷史文化長河的每個時期都是儒家思想處于主導地位,并且在每個歷史朝代和時期都發揮了相應的歷史作用,筆者在這兒旨在糾誤、創新闡述一家之言,當然也是符合時展的需要和國家政策的號召。從另一方面來說,筆者還認為在時代的大背景下論述“儒家的公平正義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在古代的歷史背景下和儒家的文化語境下“什么是公正?”,“什么是公平?”。公平和公正在當今時代背景下的意義又是如何的?對于儒家文化人們曾一度認為他就是倫理綱常,是專制文化的根。殊不知這樣的以偏蓋全既是不客觀的也是缺乏考證的。自從儒家文化創立以來,他就從未缺乏過公平正義的文化元素,例如孔子的“有教無類”思想,提倡教育面前人人平等。《呂氏春秋.去私》:‘天無私覆也,地無私載也,日月無私燭也,四時無私行也。……堯有子十人,不與其子而授舜;舜有子九人,不與其子而授禹;至公也。晉平公問于祁黃羊曰:‘南陽無令,其誰可而為之?’祁黃羊對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也?’對曰:‘君問可,非問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國人稱善焉。居有間,平公又問祁黃羊曰:‘國無尉,其誰可而為之?’對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對曰:’君問可,非問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國人稱善焉。孔子聞之曰善:‘善哉!’祁黃羊之論也,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子。’祁黃羊可謂公矣。”這是孔夫子在行政用人方面的主張即以公舉人的實例,思想家門記錄并贊揚這樣的范例,這樣的例子說明了只有以公心舉人,所舉之人,才有可能是真正的公正廉明之士,并依靠他們去實現人們所追求的社會公正。亞圣孟子也曾提出“民貴君輕,仁愛的思想”,即號召大家博愛公正。荀子在《荀子.王霸》:“人主不公,人臣不忠也。人主責外賢而偏舉,人臣則爭職而炻賢,是其所以不合之故也。人主胡不廣焉,無恤親疏,無偏貴賤,唯誠能之求。若是,則人臣輕職業讓賢,而隨其后。如是則虞舜還至,王業還起。”引導統治者公平正義的施政用人。以求達到社會的公平合理。再比如董仲舒在這方面的思想論述還有隋唐時期的科舉制等等都是開誠布公的招納賢才的一種方式和途徑。當然歷朝歷代都有,筆者在這兒就不一一列舉了。類此種種,是筆者在以后的研究和思考中所要主攻的方向,即發掘了我們傳統文化中的公平正義思想,又可以起到現實借鑒作用。

篇(4)

摘 要: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要結合時代條件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同時要借鑒各國

>> 整合儒學與西方現代文化優秀因子,弘揚核心價值觀 在弘揚核心價值觀中創新武術文化 弘揚潮商文化優秀價值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弘揚優秀儒家文化 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弘揚優秀傳統家教家風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 文化自信與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核心價值觀(上) 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核心價值觀(下) 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群眾文化機構應走在前列 弘揚紅色文化,推進大學生核心價值觀建設 加強傳統文化教育,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江蘇文化產業:大力探索弘揚核心價值觀新路徑 弘揚傳統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弘揚船政文化精神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清明·弘揚民族優秀文化與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學術交流會綜述 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3] 李翔海.從后現代視野看新儒家對中國哲學的現代重建[J].文史哲,2006(2):67-74頁.

[4] 杜維明.儒家傳統的現代轉化[A]//當代新儒家[J].論著集,211.

[5] 苗潤田.解構與傳承:孔子、儒學及其現代價值研究[M].濟南:齊魯書社,2002.3:261-262.

篇(5)

【關鍵詞】儒家道德思想 思想政治教育 傳統文化

儒家思想中所蘊含的道德內容影響了中國每一個社會歷史發展階段,對不同時代的人都起到了思想引導和行為規范的作用。在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受到經濟觀念的影響,儒家道德思想有所弱化。為了能夠進一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將儒家道德思想作為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不僅可以強化教育的民族性,更可以增強人的主觀思想的向善性,增強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效性。

一、儒家道德思想的內在含義

儒家道德思想講究仁德、中庸、守信。

仁德就是以“仁”作為思想核心,將做人的標準提出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德不孤,必有鄰”,這些都是對于人的道德規范,需要人在家庭和社會中與人交往都要嚴格遵守,否則就違背了社會道德。隨著“仁”的思想由個體上升到社會乃至國家,其精神實質就擴展為博愛。正如孔子所言:“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此謂之三無私。”即要求人不僅要在社會中平等相處,還要提升人與自然的和諧度。儒教道德思想主張不僅要注重道德和諧,還要充滿人文關懷,由此而將儒教道德思想中的人本精神呈現出來。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主要是培養學生的道德思想和行為符合社會要求,不僅要求學生要具有修養,還要引導學生樹立健康的道德風尚。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就是“中庸”,主張通過適度把握而促進社會和諧。但是,中庸所主張的和諧不是沒有原則地避讓,而是按照自然規律和社會發展規律做事,即便存在著分歧,也要做到建立在和諧共處的基礎上的“君子和而不同”。正如《禮記?中庸》中所言:“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中庸者要能夠做到“不偏不倚”,就要在合情合理的范圍內做事。

“守信”是儒家道德規范中的重要內容。儒家思想中,“仁”是基本要素,“信”則確立了道德地位,由個體的立身之本擴展到立國之本,無論是家庭中、社會中,“信”都是必須遵守的道德原則,“守信”是維護社會環境穩定有序的關鍵。

二、以儒家思想為基礎推進當代思想政治教育

中國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繼承和發揚了馬列主義思想政治教育,將與社會實踐相關的法制和道德內容納入其中,以思想傳遞的方式引導學生樹立符合現代社會發展要求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儒家思想是中國的傳統文化,將其融入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更為完善且具有時效性。

(一)將儒家思想充實到當代思想政治教育中

當代學生的各種極端行為在社會上是有存在的,所造成的后果嚴重地污染了社會環境,甚至一些學生的行為已經嚴重損害了學生形象。將儒家中庸思想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導學生少計較、多包容,就會促進社會和諧之美。事實上,在中國傳統的倫理道德思想教育中,就已經將儒家的“仁、義、禮、智、信”納入其中,傳承至今已經形成了優秀的傳統思想。當代的社會背景下,各種新的問題出現, 就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中將儒家思想突出來。

儒家道德思想源于儒家對于社會實踐的理解,并總結出規律。其內容更為生活化,且語言表達生動。學生通過理解儒家道德思想,逐漸延伸到與現代社會實踐密切相關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得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更具有延續性和完整性,更容易使學生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產生認同感。

(二)儒家思想可以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展開塑造良好的人文環境

社會道德以“信”作為衡量標準,特別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環境下,受到經濟利益的誘惑而忽視了誠信。注重誠信教育是健全學生人格的有效途徑,并逐漸擴展到社會,構建穩定的社會秩序。

中國教育改革深入到校園中,誠信、仁德、寬容的人文環境成為打造校園文化的主題。從客觀的角度而言,校園環境如果人文氣息不夠,缺少中國傳統文化積淀,就會對學生的政治教育工作造成影響。要凈化校園風氣,就要以儒家道德思想為基點塑造校園文化,可以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環境保障。校園網絡的普及,為校園知識的傳播提供了便利條件。基于互聯網上的各種信息對學生的道德素質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學校也可以將網絡平臺充分地利用起來,傳播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在網絡平臺上,教師和學生之間可以互動,針對傳統文化進行討論,并將話題逐漸轉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當中,不僅滿足了學生對文化的追求,更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校園文化是社會的縮影,通過傳統文化的傳播,營造出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同時利用網絡實現網絡空間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傳播,將傳播內容與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在傳統道德思想的基礎上更具有時代性,更容易被學生所接受。

三、結論

綜上所述,中國正處于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也是當代思想政治教育適應社會發展而不斷完善、不斷發展的時期。儒家思想源自于德育實踐,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積淀,對現代人的思想道德觀念有重要的引導作用。

【參考文獻】

[1]賈鋼濤.論以傳統文化為載體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體系構建[J].學校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高教版),2011(03):49-50.

篇(6)

論文關鍵詞:傳統文化;生態倫理;儒學

生態倫理又稱環境倫理或環境哲學,其主要內容是肯定自然界和一切生命皆具有內在價值,人應該尊重生命、尊重自然;人不再是自然倫理的中心,應把道德關懷擴展到整個自然界并承擔道德人的責任;人與自然應協同發展。它著眼于人與自然、人與生態環境的關系問題,最終達到人類社會、自然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被稱為“天人關系”,這是一個與中國古代自然環境保護密切相關的哲學命題,各家學說對此均有論述。在“天人合一”的框架中,著力發掘中國傳統文化中所包含的符合現代生態倫理的思想正在成為中國生態倫理研究的一大特色,人們在理論傾向上更多地強調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態倫理的一致性。的確,在以儒家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中,包含著非常豐富的與現代生態倫理思想相一致的思想成分,但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態倫理思想并不是一種完全契合的關系,還存在著相矛盾、相沖突的地方。

一、傳統文化中的生態倫理思想

儒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在對待自然的態度上,從根本上講與道家是一致的。它認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與自然萬物同類,因此對自然應采取順從、友善的態度,以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在肯定人道本于天道,“贊天地之化育”的同時,又肯定人為萬物之靈,可以“制天命而用之”,主張盡人事以與天地參。在此基礎上,儒家提出了豐富的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自然環境的思想,這些思想蘊涵著中國傳統的生態倫理觀念。

(一)兼愛萬物。尊重自然

儒家認為“人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因此尊重自然就是尊重自己,愛惜它物之生命,也就是愛惜人自身的生命。人要博愛生靈,兼利宇宙品物。儒家六經之首的《周易》中,就把“生生”(尊重生命、長養生命)作為人之“大德”,“天地之大德日生”。隨后的儒家哲人也大都從自我生命的體驗,轉而同情他人的生命,并推及對宇宙萬物生命的尊重。以情度情,以類度類,進而效法大自然的厚德載物,博大無私。

茍子認為,萬物各得其和而生,各得其養而成,主張對自然萬物博施以“仁”。漢朝的董仲舒則更明確地主張把儒家的“仁”從“愛人”向愛物擴展:“質于愛民,以下至獸昆蟲莫不愛。不愛,奚足以謂仁?”宋代張載進一步將仁愛原則推廣到包括非生命物質,提出了“民吾同胞,物吾與也”的思想,認為天下所有的人都是我的同胞兄弟,外物都是我的同伴朋友。愛必泛愛,成不獨成。要真正的愛人,就必然要愛物。

儒家的這種“生生”、“利物”、“泛愛萬物”的思想,類似于當代生態倫理觀所主張的把人類的道德關懷從對人擴展到對一切自然生命的思想,但兩者也有著本質區別。現代生態倫理學認為物與人處于平等地位,享有平等的道德權利,應該受到同樣的道德關懷;儒家強調愛有差等,推己及人,由人而及物,以層層向外推擴。這里儒家的人與物雖為一體,但這一體中各部分的重要性是不同的,所以萬物享受的愛的關懷也截然有別,有厚有薄的。對此,明代的王陽明從“大人與物同體”的角度,作出了獨特的論證。他認為,在利益分化發生矛盾時,家庭血親處于中心、優先的地位,先愛至親、家庭,再愛路人,最后是禽獸、草木,層層向外輻射。愛護草木,是為了使禽獸有足夠的飼料,而愛護禽獸則是為了養親祭禮,所以愛護草木禽獸是圍繞自身家庭這個中心運轉的。王陽明還認為,如果接受上述這種觀點,那實際上就是接受了以人為中心,包含義、禮、智、信的整個封建道德準則體系,使五常之德適用于整個自然界。顯然,儒家的愛物是有差異性的,強調的是要人們去愛惜自己周圍的一切事物,而“愛物”的終極原因是使人生活得幸福,愛物就是愛人類自己。

(二)以時禁發,以時養發

中國古代是農耕社會,農業生態環境的好壞與莊稼收成的豐歉關系著歷代王朝的興衰和百姓之生計。因此,保護農業生態環境和生物的再生產能力,不能不成為歷代君王與百姓的大事。儒家正是依據對生物與環境之間關系的認識,從利國富民,保汪人類生產和生活資源的持續性發展出發,要求人們在利用自然資源時,要順應事物的繁育生長規律,“以時禁發”,去開發利用自然資源。

春秋時期,管仲在齊國為相,他從發展經濟、富國強兵的目標出發,十分注意山林澤的管理和生物資源的保護,提出了“以時禁發”的原則。他說:“山林雖近,草木雖美,宮室必有度,禁發必有時。”要求山林與水澤要按時封禁與開放,老百姓在開放時間內去采集捕獵可免征稅賦。

孟子、茍子進一步繼承和發展了管子的“以時禁發”思想。孟子主張對生物資源要取之有時、用之有節:“不違農時,谷不可勝時也。”“故茍得其養,無物不長;茍失其養,無物不消。”茍子則使管仲生態倫理思想進一步系統化、具體化:“早木榮華滋碩之時,則斧斤不入林,不天其生,不絕其長也;春耕、夏耕、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時,故五谷不絕,而百姓有余食也;污池淵沼川澤,謹其食禁,故魚鱉優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斬伐養長不失其時,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茍子的這些保護主張,是作為圣王安國治邦之策提出來的,并建議有德之君將保護生物資源作為一項制度確定下來。

(三)取時有節,物盡其用

儒家注重經世治國,他們所倡導的“禮儀”政治是一種有節制的政治,要求統治者節制自己的行為,克制自己貪得無厭的欲望,把節約人、財、物上升到國策的高度。孔子主張“政在節財”。唐代名相陸贄亦日:“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則長足;取之無度,用之無節,則長不足。生物之豐敗由天,用物之多少由人,是以圣王立程,量人為出。”儒家“政在節財”的主張,主要是從政治和經濟的角度來考慮問題的,但它客觀上具有自然保護的意義,從而避免了對自然的掠奪和資源的浪費。

儒家所提出的節約的主張,一開始就是從生態學的角度出發的,儒家從天地自然萬物所具有的再生性與有限性規律得出了人事行為要有“節”的結論。“天地節而四時成,節以制度,不傷財,不害民。”同時,儒家把節制的要求延伸到自然資源的取用,形成了“取之有時,用之有節”的“愛物”原則。儒家歷代把“釣而不綱,弋不射宿”(不用大網捕魚、不射夜宿之鳥)自覺地體現在行動上。《呂氏春秋》認為破壞大自然是一種不祥的舉動,它必將召來災禍,使那些象征吉祥的動物都銷聲匿跡。“覆巢毀卵,則鳳凰不至;刳獸食胎,則麒麟不來;干澤涸漁,則龜龍不往。”同時只有愛護、珍惜大自然,使各種生物各得其所,生物界才會出現生機勃勃的繁榮景象,“水泉深則魚鱉歸之,樹木盛則飛鳥歸之,庶草茂則禽獸歸之”。這都是要求人類對自然資源在愛護和珍惜的前提下有度地使用,不能使物種滅絕,才能保持其持續存在和永續利用。正如朱熹所說:“物,謂禽獸草木。愛,謂取之有時,用之有節。”

在利用自然資源時,儒家要求人們珍惜自然提供的生活之源。儒家認為,只有統治者謹慎地對待自身的物質利益,注意節約,鼓勵生產,不斷地權衡利弊得失,才能使天下的財富豐裕,國泰民安。“故明主必謹養其和,節其流,開其源,而對斟酌焉,潢然使天下必有余,而上不憂不足。如是,則上下俱富,交天所藏之,是知國之極也。”

在中國古代,社會生產力比較低下,物質財富相對匱乏,人們為了很好地生活下去,就不得不實行節儉,所以也就比較容易做到物盡其用。現代社會雖然擁有很高的資源利用技術,但并非一切資源都已得到再利用,而且再利用的費用也相當高。所以,取用有節,物盡其用,仍然是現代社會解決資源短缺與環境保護的一項合理而有效的對策。

二、傳統文化中的反生態倫理思想

雖然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人與自然的關系并沒有像西方文化那樣被納入到主客二分的框架中加以研究,但是在天、地、人三才構成的系統中,人仍然處于主導地位,這就如同天、地、人雖然可組成一個“家庭”,但人是“主人”,天、地則是吾家之舊物。

它們雖然也時常得到主人的呵護,但那是由于它們是“主人”的所有物,三者之間的親密無間并不意味著自然之天、地的獨立性或內在性已經為人所尊重、認可。因此,中國傳統文化的“天人合一”的命題中仍然彌散著濃厚的反生態倫理的思想要素,二者存在著相沖突的地方。

(一)自然規律倫理化

傳統文化中,天道則常常要服從于人倫之理,即表現出非常明顯的將自然規律倫理化的思想傾向。對自然規律的探究、對自然現象的揭示常常成為推導宗法倫理道德價值的一個邏輯環節,自然的神圣性常常成為論證宗法倫理道德神圣性的鋪墊或襯托。如自然界的災異現象常被用作人事善惡的評價依據,陰陽大化之道、五行生克之序也被作為論證人世倫常的材料。董仲舒就借助了“天人相類”、“天人感應”的邏輯環節,來神化儒家倫理道德。這在表面上看來,似乎“天”的神圣性是至關重要的,好像沒有“天”的神圣性就無法體現出儒家倫理秩序的神圣性,但實際上,“天”的神圣性在這里只是體現人的神圣性工具或手段。正如李澤厚所指出的:“董仲舒搞這一套,主要是為了以宇宙系統確立君主專制權力和社會的統治秩序。”宋明理學的產生,旨在建構儒家道德本體論,即為儒家道德確立終極的價值根據,“心”或“理”的形上意義同樣要借助于天、地、人的統一來確立,但是這樣確立起來的具有至高道德價值的“心”或“理”,反過來又形成了對整個自然界甚至整個宇宙的統攝、包容之勢:“未有天地之先,畢竟也只是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無此理,便亦無天地、無人無物,都該無載了。”對于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這一思想傾向,張岱年先生明確指出:“自然與人的關系是一個復雜的問題。一方面,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必須遵循自然界的普遍規律。另一方面,人類社會有自己的特殊規律,道德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不得將其強加于自然界,漢宋儒家講天人合一,其肯定人類與自然界的統一,有正確的一面;而將道德原則看作自然界的普遍規律,就完全錯誤了。對此問題,應作具體分析。”

(二)重德性,輕技藝

在中國傳統社會中,對宗法倫理道德精神的高揚,在一定程度上妨礙了人們科學地認識和利用自然,也在自然和人文之間形成了較大的矛盾或張力。具體說來,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實踐活動常常受到宗法倫理觀的抨擊或限制。孔子曾將要求“學稼”的樊遲斥為“小人”,將各種生產或手工技藝看成小器、“末業”,將從事宇宙探詢或天文歷算研究的看成只是史官或陰陽家所做的事情,從而開啟了儒家重德性、輕自然、斥技藝、貶功利的思想。這種觀點在中國文化史上不斷得到加固而成了一個龐大的人文價值傳統,在歷史上留下了沉重的一筆。這種鄙薄探詢自然、技藝的傳統使得古代眾多從事自然科學研究的人受到了“于國事無補”或“玩物喪志”等諸般嘲弄,并導致長期以來中國的自然科學總是停留在一種直觀、經驗的水平上。

(三)重主體。輕客體

在中國傳統文化所構架的天、地、人的思維系統中,對人的主體地位的重視和高揚實際上也以獨特的視角表達了中華民族的一種“重生”意識,即重視人的生命,尊重人的生命,而這與宗法社會促進生命生生不息的倫理要求是完全契合的。可以說中國傳統文化的“天人合一”的命題中還包含著這樣一種內涵,天地萬物都統一于人的生命存在中,都可以成為保持生命、延續生命的手段和材料,這實際上就把人的生命的存在看成是最終的目的,而自然的目的性則常被忽視,或所強調的仍然是其工具價值。因此,從這一點上看,盡管中國文化的“天人合一”與西方的“主客二分”在致思路徑上存在著很大的不同,但是在忽視自然必然性這點上,二者完全可以殊途同歸。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把自然物作為體現生命價值的一種手段,這在許多方面都有所體現。如以飲食為例,在西周時就形成了“重食”的氛圍,周朝為此設立了專門的“食醫”,位于各種醫師之首,其主要職責是掌握飲食的搭配。從總體上看,中國的飲食文化非常注意從人與自然相合的基點來決定飲食上的選量與選味,這其中有許多值得肯定的東西,但也有不少糟粕性的東西。在歷史上有不少人把追求奢華的生活作為人生價值實現的一個標志,把占有和消費自然珍稀之物作為個人身份的體現,豪門貴族常以奢侈為榮,竟事侈糜,飲宴常是“食前方丈”,“窮水陸之珍”。他們崇尚口腹之欲,廣市齊珍異好,對難得之物嗜食尤甚。隋唐之際,捕食麇鹿、野象之風尤盛,以鹿、象制作的菜肴很多,有用鹿舌制作的名菜日“生平炙”,也有用象鼻制作的特色食品“象鼻炙”。總之,中國傳統飲食文化中有許多教訓,“濫捕野生動物就是深刻的教訓之一。這一教訓,在當時并看不清楚。因為野麋鹿等生動物還相當多,鹿肉等又為人們所喜愛,只是到了后世,當麋鹿等野生動物瀕臨滅絕成為珍奇稀有動物時,才會感到教訓深刻,這對于今天來說亦應引以為鑒”。

三、評析

傳統文化在不同的時代里呈現出不同的倫理思想,但其本身又存在著積極與消極的兩面作用,既能夠促進生態倫理的發展,又成為人類沉重的枷鎖,阻礙了生態倫理的發展。所以,面對傳統文化我們必須采取謹慎的態度。

篇(7)

關鍵詞:儒家文化;文化建設;綜合國力

中圖分類號:G0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11-0279-02

一、文化建設的重要性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當今時代,文化已經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國與國之間的競爭也越來越表現為文化的競爭。綜合國力的激烈競爭需要大力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中國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當今世界激烈的綜合國力競爭,不僅包括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等方面的競爭,也包括文化方面的競爭。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需要大力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文化建設對經濟、政治、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均有促進作用,文化是軟實力,對社會經濟發展具有不可忽視的巨大作用。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需要大力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應該有繁榮的經濟,也應該有繁榮的文化,文化建設對于促進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的結晶,其歷史悠久、博大精深,而儒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與主體,在長達兩千多年的中國封建社會里,儒家思想一直在官方意識形態領域占據著正統地位,對中國文化產生著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它不僅對中國古代、近代、現代有很深刻的影響,而且在世界范圍內也有廣泛的影響。因此,文化建設既需要吸收西方文化的精華也需要繼承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而儒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所以當代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必須吸收借鑒儒家文化的理論精華。

二、儒家文化的理論精華

1.仁。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春秋時期,人們把仁作為美德,中國儒家創始人孔子對仁的解說是愛人。仁,就是愛人。如何愛人?孔子提出兩條原則:一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二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說:自己想成功首先使別人也能成功,自己想被人理解首先要理解別人;自己不希望的他人對待自己的言行,自己也不要以那種言行對待他人。凡事都要設身處地替別人著想,這是愛別人的重要思路。現在的說法,叫做換位思考,不為別人考慮的人,就不會產生仁的觀念,有了仁才愛之心,才會有社會責任感,才能完成其社會責任和義務,仁的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2.義。義者宜也。宜是適宜的意思,就是合理的意思。儒家在講義利關系時,主張重義輕利。重義輕利,并不是不要利,只是強調要拿合理的利,不合理的不應該拿。儒家主張“見利思義”,“義然后取”。“見利思義”,出自《論語·憲問》,是說見到財利,要以“義”為標準,去衡量取舍:合乎義則取,不合乎義則不取。其宗旨在于,強調“以義制利”,引導人們正確處理道德與金錢的關系。 “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意思是講,在利益面前是否嚴格按義去做,是區分君子與小人的界限。對待義利的態度不同,就表現出了道德的高低。因此,義利之辯,成為后代判別君子和小人的重要標準。

3.禮。禮是五常之一,指禮儀、禮節、禮貌等。實際上,這是人際關系的一個重要方面,是人際交往的形式與規范。我國古代一貫重視“禮儀”教育。孔子說:“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是說,恭敬而無相應的禮節,則會導致徒勞;謹慎而無相應的禮節,則會顯得拘謹;勇敢而無相應的禮貌,則會造成動亂;直言而無相應的禮貌,則會出語傷人。可見,“禮”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孔子的學生子貢說:“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在子貢看來,“禮”是處理好人與人關系的關鍵一環,主體一旦能做到對人“敬而無失,恭而有禮”,那就可讓四海之內的人都成為自己的“兄弟”。孔子將“禮”從宗教范疇推廣到人與人交往之間,成為人行為規范的準則。

4.智。智者,知道日常的東西也。把平時生活中的東西琢磨透了,就叫智。在儒家倫理思想中,智,主要是指道德認識和道德理性,正確的道德認識是正確的道德行為的前提與保證,子曰:“知(同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意思是說,聰明人不會迷惑,有仁德的人不會憂愁,勇敢的人不會畏懼。智是實現仁的重要條件,因此他多次以仁智并舉,并將智、仁、勇三者統一起來,作為志士仁人的基本品德。智者,處事果斷周密,能夠細心觀察,無時無刻不用理智與智慧指引自己的行動。觀一葉而知秋,道不遠即為此。孟子把智看成是判別是非善惡的一種能力和觀念,提出“是非之心,智也”的命題。智在“五常”之中有著非常特別的地位。作為道德認識,智的基本功能就是明辨是非善惡,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

5.信。誠實守信是儒家大力倡導的傳統美德。誠者,真實無欺之謂也;信者,守信而不食其言之謂也。“誠信”合起來,就是要求人們在相互交往中,做到真誠實在,不失信譽。孟子曰:“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荀子曰:“君子養心莫善于誠,致誠則無它事矣,唯仁之為守,唯義之為行。”《中庸》曰:“君子誠之為貴。”《大學》更明確指出“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把“誠”作為修身的起點。“誠信者,天下之結。” 在任何社會、任何國家、任何民族,講信用都是最起碼的道德品質,這是我們為人處事的基本道德準則。

三、儒家文化在當代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的價值

1.有利于繼承中國傳統文化。儒家學說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主干,它源遠流長,內容豐富,對中華民族的文明進步,產生過無比巨大的深遠影響,值得我們大力發掘,好好繼承。隨著經濟全球化和知識經濟大潮的到來,人類文明正向世界范圍推進,儒學正處于復興的黃金時代,我們應當通過繼承與弘揚儒家優秀成果,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其走向世界,為世界文明進步做出貢獻。

2.有利于提升公民道德修養。儒家經典歷來是中國人文教育和素質教育最好的教材。特別是儒家學者所大力倡導的一些優秀道德精神,如“自強不息”的積極進取精神、“厚德載物”的寬厚包容精神、“天下為公”的無私奉獻精神、“仁者愛人”的博愛大眾精神、“以義制利”的取之有道精神等等,都集中表達了中華民族文明進步的精神追求。對于陶冶人們的高尚情操,培育國民的美好品行,具有重要意義。

3.有利于構建和諧社會。在儒家的和諧社會觀念里,人與人、人與社會、民族與民族、國家與國家的關系和諧的資源最為豐富。儒家的社會和諧理念尤其注重人際關系和整個社會的和諧。儒家的社會理想在《禮記·禮運》中作了描繪,那是一個“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儒家認為,每個人都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遵循應該遵循的行為規范,社會便能夠安定和諧。

參考文獻:

[1] 畢京京.十七屆六中全會[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1.

[2] 周貴鈿.中國儒學講稿[M].北京:中華書局,2008.

[3] 釗.儒家德育學說論綱[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3.

[4] 孫欽善.論語注譯[M].成都:巴蜀書社,1991:1.

[5] 邵龍寶,李曉菲.儒家倫理與公民道德教育體系的構建[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5:8.

The value of the Confucian culture essence in the contemporary cultural construction.

DU Juan

(Department of social science of Jiamusi University,Heilongjiang Jiamusi 154007,China)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洲亚洲国产精华液| 国产女人高潮抽搐叫床视频| 中出人妻中文字幕无码| 日本乱偷人妻中文字幕| 国产在线一区二区三区av| 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国产精品青青青高清在线| 国产动作大片中文字幕| 亚洲综合色无码| 中国精学生妹品射精久久| 好深好大好长好爽18禁| 日日av色欲香天天综合网| 天堂网www在线资源| 又色又爽又黄的视频网站 | 午夜伦4480yy私人影院久久| av在线亚洲男人的天堂| 国产情侣真实露脸在线 | 精品多人p群无码| 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精品| 亚洲国产中文在线二区三区免| 久久久久久成人毛片免费看|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播放| 成人精品视频99在线观看免费|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专区电影| 无码a级毛片免费视频内谢5j| 免费看无码自慰一区二区| 欧美性猛交aaaa片黑人| 男插女高潮一区二区| 18禁裸体动漫美女无遮挡网站| 少妇脱了内裤让我添| 柠檬福利精品视频导航| 欧美性猛交xxxx乱大交极品| 亚瑟中文 在线| 国产精品538一区二区在线| 国产高清自产拍av在线| 日本熟妇hdsex视频| 亚洲最大成人网色| 色妞ww精品视频7777| 日韩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毛片|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a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