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网站-四房播播网站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生命科學與生物學

生命科學與生物學精品(七篇)

時間:2023-09-28 15:44:2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生命科學與生物學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生命科學與生物學

篇(1)

【關鍵詞】生命科學史 科學素養 人文價值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25-0143-02

生命科學史揭示了科學家們思考和解決生物學問題的思想歷程,其中記載著科學家的生平事跡和探究過程,呈現了科學家們的科學態度、科學精神和科學價值觀。如果能把它們滲透到生物教學中,對于培養學生的生物學素養、科學素養、人文素養都具有積極的教育意義。

近年來,生命科學史的教育價值越來越被肯定,新課標教材的編寫也注重了科學史的運用。人教版高中生物學新教材必修模塊中的科學史素材有20多處,這些材料在教材多處都有出現(如科學家訪談、科學史話、科學家的故事、科學前沿、資料分析或章節的正文等),其數量和詳細程度遠遠超過以往教材。為此,本人就人教版《必修1?分子與細胞》《必修2?遺傳與進化》《必修3?穩態與環境》3個必修模塊為例,對其中體現科學史人文教育的內容進行統計分析,并試圖在生物教學中能有效地將科學史教育融入其中,引導學生培養正確的人文價值取向和良好的科學素養。

一 生命科學史教育的意義

生命科學史是一門反映生物科學進程的人文科學,有助于學生在認識上跨越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鴻溝,是高中生物教學中一項寶貴的教學資源。生命科學史教育對于實現新課標理念具有重要的意義,生命科學史既包括科學家對生命現象的研究過程,也包括科學家研究生命現象時所持有的科學觀點和態度;既包括生物學理論和方法的形成演變,又包括生命科學與各個學科之間的聯系和對社會的影響。

1.生命科學史揭示了自然科學的本質

生命科學史揭示了自然科學的本質,同時闡述了每個觀點產生與發展的科學過程。如20世紀初,薩頓和鮑維里在孟德爾遺傳學及19世紀末在染色體的變化、體細胞與生殖細胞的分裂等方面的成果上,提出了染色體學說,即孟德爾所說的遺傳因子可能就在染色體上。但是當時沒有足夠的證據證明他們的觀點。直到1910年,摩爾根利用果蠅作為實驗材料通過一系列實驗發現,控制果蠅眼色的基因位于性染色體上,才證明了薩頓、鮑維里的假說。從“基因位于染色體上”的形成過程可以看到科學觀點產生的歷程。

2.生命科學史揭示了人們思考和解決生物學問題的思想歷程

生命科學史是一部思想史,它揭示了人們思考和解決生物學問題的思想歷程。但是這些思想受到了當時文化背景和科學技術水平的制約。生物學新知識的產生,首先都需要從思想方法上有所突破。例如,“物種是演變的”這一思想的確立就是對“物種是不變的”思想的一個突破。人類對生命個體發育的探究歷程也體現了思想方法上的創新。這些事實反映了當時的思想氛圍并影響著人們對事物的認識,科學家的思想以及思想轉變與他們從事的科學探究是密切相關的。這對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認識具有積極的教育意義。

3.生命科學史教育能培養學生正確的科學價值觀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的事跡被廣為傳頌,從而使學生感受到堅持不懈的重要性;遺傳學奠基人孟德爾發現了遺傳的基本規律,創立了遺傳學。然而遺憾的是,這一偉大的理論被埋沒了30多年才為世人所知曉。這個例子從反面讓學生深刻體會到科學之路并不是一帆風順的,而是充滿了艱辛與挫折,要想獲得成功,就必須樹立正確的科學價值觀,勇于面對挫折和失敗,培養對科學百折不撓、堅持不懈的意志和品質。

二 對人教版必修模塊科學史人文教育內容的統計

經過深入細致的挖掘,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1?分子與細胞》中,共有5個章節插入了科學史人文教育,篇幅也是3本教材中比例最多的。主要集中在“科學前沿”“科學史話”和“資料分析”等欄目中,涉及科學家們不為人知的科研歷程和一些與教材知識點有關的前沿領域的發展。既有自然科學學說觀點的產生過程,又能體現科學家們堅持創新的人文精神。這不僅使學生對高中生物學產生濃厚的興趣,也為接下來的人文科學學習做了鋪墊。

在《必修2?遺傳與進化》、《必修3?穩態與環境》兩本教材中,涉及的生命科學史人文教育的具體內容主要集中在課本正文以及“科學家訪談”欄目中,因為在學習了第一冊的細胞學知識后,學生們對高中生物學的認識有了一個基本的框架和一定的基礎,因此在必修2和必修3教材的正文中,學生們可以一邊閱讀知識點,一邊滲透科學史人文教育,充分了解遺傳、進化、生態等領域的重要科學觀點的產生過程以及孟德爾、摩爾根、沃森、克里克等生物科學家們的艱辛歷程。更值得一提的是,學生們應當從《必修3?環境與生態》的學習過程中聯想到我們國家一直所倡導的“可持續發展”政策,明白保護生態環境就是造福子孫后代。

三 生命科學史教育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

新一輪的高中生物新課程改革的主要目標是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生命科學史中蘊涵的教育價值對于實現這樣的課程目標具有積極的意義。因此,將科學史教育恰當的應用于生物教學中,對于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1.結合生命科學史,進行科學方法的教育

在必修2中有這樣一個例子: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堪稱現代生物學史上一項劃時代的杰出成就,因為它把人們對生物學的研究視野從細胞水平推向了分子水平,并為分子生物學的創立奠定了重要基礎。在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中做出了重大貢獻的科學家有四位:弗郎西絲?克里克、詹姆斯?沃森、莫里斯?威爾金絲、羅薩琳?富蘭克林。然而在這四位科學家中,只有沃森畢業于生物學專業,克里克和威爾金絲均畢業于物理專業,而富蘭克林所學專業為化學。在此之前,有許多著名的生物學家研究過這一課題,但都沒有取得突破性的進展,而在研究DNA方面知識最欠缺的沃森和克里克為什么最終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呢?學生自然會有疑問。這四位科學家在大學學的是不同的專業,具有不同的知識背景,然而正是這一特點幫助他們走向了成功,沃森和克里克以威爾金斯和富蘭克林提供的DNA X射線衍射圖譜的有關數據為基礎,著手建立DNA分子模型,其間也屢屢失敗,后來在查哥夫實驗的啟發下,解決了“堿基配對”的問題,經過反復討論,終于在1953年初提出了DNA 雙螺旋結構的分子模型,他們把這個用金屬材料制作的模型與拍攝的X射線衍射照片比較發現二者完全相符。這是科學史上由于學科交叉而產生的一次重大的科研成果。這幾位科學家結合了生物學、化學、數學等不同學科進行綜合研究,并創造性地運用了模型構建的方法,把復雜的科學理論轉化為簡單易懂的實物模型。這一巨大的研究成果使學生對科學方法的運用有了深刻的體會:生命科學需要利用其他學科中的思想和研究手段;同樣,其他科學也在吸收生物學的靈感。任何一門學科都不是獨立的,而是相互滲透、相互影響、共同發展的。

2.通過科學史教育培養學生的人文價值

從整個必修模塊來看,在科學史這一方面,該套教材隱含著生命科學史所具有的“追求韌性品質、創新精神、堅持不懈、求實、合作、交流、責任感”等人文素養內容。其中,創新這一思想所占的比例很大,這與中國追求培養創新型人才方針有密切的關系。在學習生物學知識中,應當讓學生有意無意地感受到這些史實人文素材當中的人文思想。具體來說,“探索生物大分子的奧秘――與鄒承魯院士的一席談”這則人文素材中,鄒承魯院士告訴大家,做課題需要很大的勇氣和創新思維,同時,他做學問的基本原則是:努力追求科學真理,跟蹤最新發展前沿。并且材料中也出現了“做研究需要鍥而不舍,永不自滿,為祖國做貢獻,辦老實事,說老實話,做老實人”等體現求實、合作交流、責任等人文思想情感。這些科學史教育素材對于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及人文價值取向都有很大的積極意義。

生物學是一門博大精深、具有豐富歷史的自然科學,與傳統的數理化等課程相比,既包含了復雜深邃的科學知識,同時又具有豐厚的人文底蘊。學習生物科學史能使學生沿著科學家探索生物世界的道路,理解科學的本質和科學研究的方法,學習科學家的精神。這對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和人文價值觀具有重要的意義。教師不僅要注重學生們科學知識的學習,更要注重他們科學素養的提高,以史為鑒,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識別能力、探索精神以及堅韌不拔、鍥而不舍的優秀品質,使學生能成為勇于創新、開拓進取的有用之才。

參考文獻

[1]鄧過房.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科學史人文價值取向[J].基礎教育研究,2010(1):31

[2]楊瑞林、王永勝.生命科學史的教育價值[J].課程?教材?教法,2005(4):22

[3]徐江平.讓生物科學史教育滲透于教學之中[J].生物學通報,2010(11):24

篇(2)

一、通過介紹現代生物科技成果,培養生命科學意識

義務教育階段生物學課程不僅介紹生物學研究的主要內容,還突出生物科學發展過程中取得的豐碩成果。在生物教學中,通過了解這些生物學知識,培養學生熱愛生命科學的意識。如,在“生物與生物學”的開篇之際,了解轉基因遺傳工程、試管嬰兒、人類基因組計劃等生命科學的前沿知識。我國科學家通過將蘇云金芽孢桿菌中的抗蟲基因轉入棉花植株,培育成抗棉鈴蟲的轉基因抗蟲棉。人類基因組計劃完成了全部基因及其在染色體上的位置測定,破解了人類遺傳和生老病死之謎。在教學中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了解這些知識,不僅能激發學生的興趣,開闊學生的視野,還能使學生感悟到生命科學的重要性,幫助他們樹立熱愛生命的科學意識。

二、實施科學探究,培養科學探究素養

科學探究是探索生命王國奧秘的重要途徑。在生物教學中,通過主動參與、積極思考、動手實踐的科學探究活動,可以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技能。

1.引導學生自主探究

課程改革的核心就是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也就是變被動學習為自主探究。在生物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探究,提高學習效率。比如,在調查環境污染對生物影響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己動手嘗試探究“酸雨對種子萌發的影響”,學生通過配置不同濃度的“酸雨”,跟蹤記錄種子萌發的過程,得出不同濃度的酸雨對種子萌發影響的結論。在這個探究過程中,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探究活動,為今后繼續探究學習奠定基礎。

2.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

科學探究的過程包括: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訂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如,在學習環境對生物的影響時,讓學生設計“探究光對鼠婦生活的影響”,通過課前尋找鼠婦,引導學生觀察它的生活環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光會影響鼠婦的生活嗎?作出假設:“光對鼠婦生活是否有影響?”然后設計探究的方案,包括實驗步驟和對照實驗的設計,完成探究實驗并得出結論。通過體驗探究過程,認識實驗中的對照組和實驗組,嘗試設計對照實驗,建立科學的實驗思想,促進探究技能的提高。

3.重視生物學實驗

生物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學科,在動手完成實驗的過程中,不僅能加強學生對生物學概念的理解,還能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數據分析處理能力、實驗設計能力。學生通過設計實驗方案、選配儀器、實施實驗、分析結果、得出結論等探究過程,不僅感受到實驗帶來的快樂,而且科學探究能力得到了培養。

三、利用生物科學發現史,培養科學的思維方式

通過學習科學家的科學研究過程來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從而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例如,在學習巴斯德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時,先讓學生閱讀“探究過程”,然后提出如下問題:(1)為什么要把肉湯煮沸?引導學生思考回答,明白科學家這樣處理的目的,認識到實驗成敗的關鍵因素。(2)巴斯德在設計實驗步驟時,為什么要用兩個燒瓶做實驗?學生分析討論理解設計對照實驗在實驗中的重要性,學會設計對照實驗的方法。(3)為什么巴斯德在四年后打破鵝頸瓶后肉湯很快變質了?明白實驗的嚴謹性。通過學習巴斯德的探究過程,掌握科學的探究方法,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發展終身學習的能力。

四、關注科學、技術、社會,培養科學的態度

當今社會,科學技術發展日新月異,生物科學、技術和社會關系密切。在教學中滲透科學、技術和社會相互關系的教育,及時關注和參與生物科學技術有關的社會問題的討論和決策,培養學生對自然和社會的責任感。了解“科學家的故事”,了解“生命科學的發展歷程”,了解“現代生物學新技術”等等。目的是讓學生學習科學家刻苦鉆研、堅持不懈、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形成良好的科學品質,促進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健康發展。例如,學習孟德爾豌豆雜交試驗得出生物的遺傳規律,感悟到平時只要細心觀察、

認真思索、勇于實驗,就有可能發現自然界的奧秘,使學生心靈產生極大的震撼,使學生受到科學方法和科學精神的熏陶,對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意義重大。

生物科學的不斷發展更新,需要具備生物科學素養的人共同努力和不斷探索。因此,在日常生物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生物課堂教學,促進學生生物科學素養的形成、發展和提高。

參考文獻:

篇(3)

關鍵詞: 化學生物學 新興交叉學科 人才培養

化學生物學(Chemical Biology)是化學與生物學不斷交融,于20世紀90年代中期形成的一門新的前沿交叉學科。最初是由哈佛大學的Schreiber博士和Scripps研究所的Schultz博士分別在美國東、西海岸發起。化學生物學是運用化學的理論、研究方法和手段,從分子水平去探索生物學、醫學問題的一個新興交叉前沿研究領域。化學生物學利用化學特別是有機化學的知識來探索和調控生命及其過程,利用生物學技術促進化學自身發展,衍生新理論、新反應和新技術。它融合了化學、生物學、物理學、信息科學等多個相關學科的理論,以及傳統的天然產物化學、生物有機化學、生物無機化學。化學生物學是繼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之后,20世紀化學與生物兩大學科的又一次新的、更高層次的交叉與融合。化學生物學高科技產業已經顯示出強勁的發展勢頭,并將成為21世紀最主要的產業之一,化學生物學經濟也將成為21世紀的主要增長點之一,將會給生命科學的其他相關學科,如醫藥、農業、環境,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一、化學生物學人才在國內的培養情況

化學與生物學的交融是當今自然科學發展的一大趨勢。中國化學會于2001年召開了首屆全國化學生物學學術會議,作為化學一級學科下的建制設立化學生物學專業委員會,現已召開六屆了,大力促進了化學生物學復合型人才的培養。目前國內已有湖北大學、廈門大學、南京大學、北京大學、華中師范大學、四川農業大學等開設了化學生物學專業,且對本科培養模式和研究生培養作了探討和改革,如探討出復合型人才培養過程中實行導師制的方式、結合國內學科特點構建了新的課程體系,以創新意識、專業實驗技能、科學研究基本能力強的復合型人才為目標,使培養出化學生物學畢業生都有較好的去向。

二、地方本科院校化學生物學人才培養

如何培養出滿足國家科技戰略需求的創新型人才是高等教育面臨的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也是2007年啟動的本科教學“質量工程”中的重要建設內容。這充分體現了我國創新型人才培養的科技戰略背景。從具體的學科專業發展趨勢上看,20世紀后期,以生命科學、信息科學、材料科學為重要標志的科學技術革命飛速發展,學科領域不斷分化,呈現出高度交叉和綜合發展的趨勢,新興、交叉、邊緣學科不斷涌現,特別是化學與生物學的交叉,更具有代表性。

由于宜春學院本科教育的培養目標主要是培養高級應用型人才而非高級研究型人才,這就要求我們必須相應培養出符合時展需要的化學生物學本科類人才來滿足社會需求。化學生物學的發展,對既具有較好的化學基礎又有較好的生物學基礎的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提出了要求。宜春學院現有的化學專業、生物技術和生物工程專業分別按化學、生物學一級學科培養本科人才,學生的知識結構尚難勝任化學生物學交叉領域的工作。湖北大學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經原國家教委批準試辦了理科化學生物學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試點班,取得了成功的經驗。我認為在地方本科院校依托原有的學科力量設立化學生物學本科專業,很有必要。同時目前宜春市正值我省建設鋰電行業、醫藥行業的重要時期,且擁有我國最大的鉭鈮鋰原料生產基地和開采量占全國89.3%的鋰礦,可以預測未來幾年中有關化學生物學類人才的需求必定大大增加,化學生物學的基礎是天然產物化學、生物有機化學和生物無機化學。宜春學院本專業畢業生擬主要面向宜春市及周邊地區化工、無機新材料、輕工、能源等行業,以及廠礦企業、事業、技術和行政部門從事應用研究。這為宜春學院該專業的人才去向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對化學生物學本科人才的培養,不僅要注重化學、生物兩方面知識和技能的復合,而且要注重思維方式的復合,即將傳統的化學工作者“結構”和“反應性”的思維模式與生物工作者“生物化學功能和生物學功能”的思維模式有機地結合起來,建立利用化學小分子等化學物質工具解決生物學領域的一些問題的思維方法。地方本科院校把現有的應用化學與化學生物學重點實驗室及省天然藥物重點實驗室特別是開放實驗室很好地利用起來,培養化學生物學專業人才。在這個過程中,化學生物學等交叉課程和化學生物學綜合實驗課程的設置就顯得尤為重要,結合必要的藥學類課程,可以獲得較為完整的化學生物學的思維訓練。

地方本科院校以培養具有堅實化學與生物學基礎知識和較廣泛的化學生物學交叉領域的知識,具有熟練的化學與相關生物學實驗技能,創新意識強,綜合素質高,能在化學生物學、化學、生命科學、醫藥學、材料科學、環境保護等相關領域從事教學、科研、技術開發及管理工作的綜合性人才。學生畢業后適宜到化學、藥學、醫療、生化制藥、生物工程、無機新材料、輕工、能源等行業,以及廠礦企業、事業、技術和行政部門從事應用研究、科技開發和管理工作;化學生物學專業的畢業生可為化學、生物學和藥學等相關學科博士和碩士研究生的高質量生源;從就業角度看,化學生物學專業畢業生的就業范圍擴大了,加上學校原有的國家品牌專業生物工程、化學(應用化學)專業的特色,無疑競爭力將大大增強。

參考文獻:

[1]王成,譚大治,胡茄等.美國部分著名大學化學生物學課程調研[J].大學化學,2008,23,(5):62-69.

[2]張臣.淺析化學生物學復合型人才培養[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4):52-54.

篇(4)

從高等教育發展的需要,生命科學發展的需要,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需要以及知識經濟時代對大學生綜合素質的要求這四個方面,淺析了在高校非生物專業類學生中開設生命科學選修課的必要性。

關鍵詞:綜合素質;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

21世紀是生命科學(亦稱生物學)的世紀,這已成為人們的共識。據權威機構預測,在新的世紀里,生命科學將成為新一輪自然科學革命的中心。為了普及生命科學教育,適應國家和社會對復合型人才的培養需要,在高校開設生命科學公共選修課,對于優化非生物學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提高非生物學類大學生的科學素質和綜合素質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需要

在現代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也十分迅猛,這必將引起高等教育全方位的深刻變革,尤其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等方面更為突出。我國高等教育部門正在把握時展的機遇,關注世界教育技術的前沿動態,并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改革舊的教育模式、教育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為培養跨世紀的高素質人才作出應有的貢獻。[1]

20世紀末,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都已把生命科學的發展放在首位,在這樣一個科技競爭、人才競爭的大變革時代,我國的高等教育如果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與時俱進,就會與發達國家的差距越來越大。知識經濟時代需要的人才規格較之工業經濟時代有了很大的變化,這就要求教育必須處理好“專才”與“通才”的關系[2],尤其對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跨學科專業的建設勢在必行,要允許學生在系際、校際選修課程,甚至在必要時可以中途轉系、轉校國家教育部頒發了《高等教育面向21世紀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計劃》,在對于“非生物學類專業生物學基礎課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研究”這一項目中,對于在高校非生物學類本科生中開設生命科學公共選修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高等教育專業和課程設置將出現多樣化,從未來社會對社會成員的要求出發,對傳統的學科課程體系進行改革,確立高等教育應為快速發展的未來社會培養綜合型高素質人才。通過課程設置的改革,使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既有約束,又有自由學習的課程。[3]要求通過這樣的學習,使學生具有牢固的、經久發揮作用的核心基礎知識,又具有個性的、寬而廣的知識面。新的教學模式不僅是傳授知識,關鍵是為了培訓大學生的技能,培養大學生以全新的方式,用新的思維模式來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我們知道不同學科有不同的思維方式、方法,生命科學也不例外,為了便于學生今后的學習和工作需要,給非生物學類學生開設生命科學選修課,有利于培養學生生命科學的思維方式、方法。

教育部、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共同研究決定,首批批準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36所高校建立“國家生命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基地”。據介紹,國家生命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基地(下文簡稱“基地”)是生物高新技術產業中人才鏈、技術鏈和產業鏈三者的結合體,通過積極開展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的研發和與管理水平高、綜合實力強、技術手段新、科技含量高的企業合作,促進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及產業化。[4]“基地”在完成國家建設目標,進行高層次生命科學領域專業人才培養工作的基礎上,針對現階段大學非生物學類學生和教師缺乏現代生命科學知識和意識、造成不利于學科間的交叉融合和結構調整的現狀,從今年秋季學期開始,率先為全校非生物學類學生開設生命科學基礎普及課程,加快校內外生命科學課程教師的培養。

高校給非生物學類學生開設生命科學選修課,要延續從選修到必修,從普及型課程到提高型課程,從學分少到學分多的發展過程,在課程設置上要有系列性,延續性。要有一批專門從事公共生命科學選修課教學和研究的教師,并能在教材編寫工作中作一些探討。

二、生命科學發展的需要

在20世紀里,生命科學有了重大的進展,以至在自然科學中越來越居于顯赫的地位。2000年4月6日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在南京的一個題為《中國文化與科學》的演講中指出,“假如說20世紀是物理學世紀的話,那么21世紀將是生物學世紀。生物學對人類的價值觀念的影響恐怕比物理學對世界的影響更深遠……”生命科學一直是農學和醫學的基礎,對農業、醫療、制藥等方面的發展有著深刻的影響,進而擴展到食品、化工、環保、能源、信息等方面。因此,生命科學的發展與人類的未來息息相關。[5]人類社會所面臨的一系列重大問題,如人口、糧食、資源、環境、健康等,都對生命科學給予了重大的希望。如果我們瀏覽一下生命科學的方方面面,就會發現,生命科學的分支已多得難以計數,更有大量的邊緣學科和交叉學科不斷出現。學科間相互交叉,互相滲透,生命科學將會得到更大的發展,對整個科學發展將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它將與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物理學所起的作用一樣,成為科學革命的中心。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融合,以至在人類思維向高級階段發展的歷史使命中,生命科學將起著越來越重大的作用。認識和了解生命科學的基礎知識、基本概念對學習其他科學知識也有幫助。

人類進入21世紀,生物技術已不再是單純的生命科學的研究手段,它已經從生命科學的實驗室里走出來,成為一種獨立的產業力量,近幾十年來,生物公司和相關的機構如雨后春筍般地建立起來。生物技術緊接信息技術而崛起,并對人類社會的發展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它將在生態環境、倫理、道德、法律等方面引發一系列新的變化,也帶來一系列需要解決的問題。[6]例如克隆人類胚胎的研究將給21世紀的醫學發展帶來不可估量的影響,但是克隆人的出現將給未來社會、倫理道德和法律帶來嚴重的后果。轉基因技術可提高農作物產量,節省未開發土地,從而為野生生物提供更大的生存空間。然而,轉基因食品的安全問題是我們不得不擔憂的,轉基因食品究竟會不會對人產生有害的作用,科學界目前對此尚無定論。類似的還有生物多樣性、生態與環境等。這些問題已不僅僅是生命科學領域所能單獨解決的問題,還需要相關學科領域共同解決。

三、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需要

20世紀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發展已充分證明,人類生存方式的技術含金量滲透到了社會關系的方方面面。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航天技術、海洋技術等世界高新技術及高技術產業的發展,對社會經濟和生活產生了日益深刻的影響。生物技術和生命科學的研究更為直接地面對著人的生命,影響人的生命意義和生存方式。在全球經濟一體化、政治多級化、科學多元化的今天,我們培養的大學生要能在參與國際、國內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沒有高素質是不行的。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的迅速發展,必然進入產業化,這僅僅依靠生命科學專業人才是不夠的,還需要其他方面的人才,而這些人必須懂一些生命科學方面的知識,因此,我們的高等教育必須在非生物學類學生中全面開設生命科學選修課。另外,由于學科交叉,知識相互滲透,從事其他行業的人也需要掌握一些有關生命科學方面的知識,如果知識面太窄,那將對個人的發展起到很大的制約作用。教育是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社會要求通才,全才,高校有義務培養社會需要的人才。這就要求今天的學生在校學習期間不斷培養自己適應知識變化,工作變化,環境變化及人類生存的能力。

另外在我國的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現已出現諸如人口、資源、能源、環保等方面的問題,并且已經或將為之付出沉重的代價。國家已經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提出了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要使經濟的發展同人口增長、資源利用與環境保護相適應,實現資源、環境的承載能力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從人口、資源、環境、經濟、社會相互協調中推動經濟建設發展,并在發展中帶動人口、資源、環境問題的解決而所有這些都與生命科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我們的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是未來社會發展與經濟建設的生力軍,他們認識和了解這些問題對他們將來從事經濟建設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作為知識經濟的主體,強調的不僅僅是對勞動的某一方面知識的掌握和應用,而是對各類知識的整合。因此在高校非生物學類學生中開設生命科學選修課,是勢在必行的,但是由于課時的限制,不可能系統地、深層次地傳授給學生許多有關生命科學方面的知識,其目的主要是通過在講授某些生命科學知識的同時,以知識為“載體”,培養學生的現代生命科學意識和思維方式,更好地為經濟社會服務。

四、知識經濟時代對大學生綜合素質的要求

大學生對生命科學的了解僅僅停留在中學的水平上,而那些知識畢竟是最簡單,最基礎的知識,根本不能滿足大學生閱讀比較專業的生物雜志和文章的需要,更不能滿足學生自學生命科學的需要。如果要進一步提高大學生生命科學方面的知識,那么在高校非生物學類學生中開設生命科學選修課就顯得非常必要。[7]

知識經濟要求教育部門培養出具有多種知識及多元文化融合能力的新型人才,這是因為,在知識經濟條件下,知識具有系統性、綜合性和整合性的特征,作為知識經濟的主體,強調的不僅僅是對勞動的某一方面知識的掌握和應用,而是對各類知識的整合。因此在高校非生物學類學生中開設生命科學選修課,是勢在必行的,以知識為“載體”,培養學生的現代生命科學意識和思維方式,更好地為經濟社會服務。

參考文獻

[1]劉久成.知識經濟與大學生素質論綱[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0.

[2]向顯智,陳強.現代科學技術概論[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3]北大生科院編寫組.生命科學導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杜占文.世界不需要轉基因食品[J].科技文萃,2001,(11).

[5]李柯.生物技術挑戰信息技術[J].科技文萃,2001,(9).

[6]高力.制約規范生命技術,符合人類整體利益[N].科技時報,1999.

[7]姜知然.我國三十六所高校獲準建立國家生命科學基地[N].中國新聞社,2002.

篇(5)

關鍵詞:生物信息學 交叉學科 學生培養

一、生物信息學的產生

生物學是一門古老的學科,在人類歷史發展的長河中,人類從未停止過對生命奧秘的探索。人們逐漸認識到,雖然生物種類多種多樣,但是它們的最基本分子卻是相同的。DNA、RNA和蛋白質等分子構成了生命的基本單位,再由細胞到組織、器官,最后器官系統組成完整的生物體。

傳統的生物學研究中,由于受到技術水平的限制,生物學家多采用低通量的生物實驗方法,其研究對象通常是一個基因或者幾個基因組成的通路。在這種情況下,實驗后的簡單觀察就可以滿足研究需要。隨著生物研究的不斷深入,積累了大量實驗數據,人們不禁想到,如何把不同的實驗結果整合起來?另一方面,隨著生物技術的發展,大量新興技術出現,產生了海量的數據。例如90年代興起的基因芯片技術,單張芯片就可以測定成千上萬個基因在某一狀態下的表達情況。1990年啟動的人類基因組計劃更為生命科學的研究提供了海量的序列數據。面對如此多的數據,以前依靠生物實驗研究單個或幾個基因的方法很難再適用,生命科學、統計學、計算機科學和信息科學等若干學科的交叉學科――生物信息學應運而生。生物信息學以計算機、統計、模式識別等方法為手段,以生物數據為研究對象,通過對大量生物數據的儲存、處理和分析,提取其中有意義的生物知識[1],從而最終揭示蘊藏在核酸序列和蛋白質序列中的信息,對了解生命活動的基本規律出貢獻。

二、生物信息學在生命科學研究中的作用

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大家對生物信息的作用并不十分明確。很多人認為生物信息學只是為實驗科學服務。從廣義上講,這種說法也不無道理,但是生物信息學并不是實驗科學的附屬品,與生物實驗一樣,它也是解決生物問題的一種手段。為了解決生物問題,生物學家依靠的是實驗臺,生物信息學家依靠的是計算機。

在生命科學的發展過程中,以分子生物學的產生為界,可以分為傳統生物學和現代生物學。傳統生物學和現代生物學取得的成就為生命科學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人類基因組計劃啟動以來,人們一度認為只要把各種生物基因組的全部堿基排列順序測定清楚,生命的遺傳奧秘就會顯露無余,但是真實的情況遠不像想象的那樣簡單。人類的個體發育開始于一個單細胞受精卵,受精卵經過一系列的細胞分裂和分化,產生具有不同形態和功能的細胞,不同細胞之間相互作用構成各種組織和器官。雖然人類基因組中有兩萬多個基因,但是在單個細胞當中,同時起作用的基因往往是很少的。有些基因只在特定階段起作用,有些基因只在特定組織起作用。只關心某個基因或蛋白的功能是不夠的,因為在不同時空條件下,同一個基因或蛋白的功能可能不同。生物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其表型和功能不僅體現于基因數量和序列的不同,更體現在基因、蛋白以及其他生物分子之間的相互作用之中。因此,把研究對象當成一個整體,系統地分析內部的相互關系尤其重要。但是無論是傳統生物學還是現代生物學,都是一門實驗學科,生物學的發展中缺乏一種系統思想。生物信息學可以從大量生物數據中提取有意義的生物知識,通過對已有數據的總結,進一步推測生物體的某些性質和變化趨勢,生物信息學為大量生物數據的整合提供了可能,與生物實驗一樣,是生物研究中的一種重要途徑。

三、生物信息學學生的培養

生物信息學是一門交叉學科,要求學生具有較好的分子生物學、計算機科學、數學和統計學素養,目前國內只有少數幾個學校設立了生物信息學本科專業,大部分的學生都是進入研究生階段才開始生物信息學的培養。在進入生物信息學專業前,本科階段可能接受過計算機、統計學、信息學、生物學等某一方面的教育,但要進行生物信息學的研究,大多需要補充其他方面的知識。

生物信息學研究可以分為兩類:第一,在深刻理解生物問題的基礎上,利用計算技術解決生物問題,第二,為生物學家提供性能更好的方法(算法)。理工科背景學生的生物知識較少,但是對于各種計算方法的原理和使用非常熟悉,對于這類學生的培養,第二類問題比較適合他們入門。在生物信息領域,有很多經典的分類問題。這些問題已經明確了分類目標,并且大都有通用的數據集。但是這類工作也受到了生物學家的質疑,因為大部分工作都是把已有的經典算法用在生物數據上,由于對生物問題不夠了解,最后成為只有做生物信息的人才看的方法。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部分生物學家對生物信息存在偏見,認為生物信息就是提出新算法,做一些數據庫。要想真正讓生物學家認識到生物信息學的重要性,就要以解決生物問題為根本出發點,即使是做預測方法,也要建立在解決生物問題的基礎上。做出更好預測方法的關鍵是深入理解生物問題并抓住關鍵特征。舉個例子,要把男生和女生分開,我們可以根據很多特征,比如身高、體重、頭發長短,雖然大多數情況下來說,男生比女生高、比女生重、比女生頭發短。但是只基于這些特征還是會造成很多的分類錯誤,因為這些特征不是男生女生差別的最根本因素。如果我們是根據性染色體來分,那正確率的提高就非常顯著了。在預測問題中,利用五花八門的方法并不是關鍵,如何能夠對生物問題深入了解并找到關鍵特征,才是最主要的。

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大家對生物信息的了解還很少,很多人對它的定位也不同。但既然是生物信息,就是先生物后信息,可見生物的重要性。所以,在生物信息的研究過程中,對生物問題只限于表面地理解,勢必不能做出好的工作。只有對生物問題有了深入了解,才能發現其中的問題。能夠找到值得做的問題,可以說工作已經成功了一大半。當然,解決問題過程中也會有很多困難,比如發現了值得研究的課題,但在解決的過程當中發現某些數據無法獲得,或者某些技術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圍。在這種情況下,可以首先想想有沒有其它變通的辦法可以解決問題,如果經過慎重的考慮都無法找到,就要果斷的放棄。這里要強調一定要慎重考慮,不能遇到一點困難就放棄。

相比理工科背景的學生,生物背景的學生有著扎實的生物學知識基礎。但是如果是從本科階段直接進入生物信息學,由于還沒有進行過實驗操作,他們對生物問題的理解也很難非常深入。不管是理工科背景還是生物背景的學生,豐富的生物學知識都是進行好的生物信息學研究的前提。在培養學生時不可忽視對其基礎生物學知識的傳授和教育,并適當引導其對生物學問題的思考。生物學問題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大的生物學問題任何一個懂得基礎生物學知識的人都可以提出,但也是最難解決的,比如到底是什么改變使細胞惡變,自身免疫病是如何形成的,心血管病糖尿病等復雜疾病是如何發生的,為何有人容易生某種病而其他人不易感。小的生物學問題就是各自領域的具體研究課題,比如表觀遺傳學領域的DNA去甲基化酶是否存在,基因表達調控領域的轉錄起始頻率是如何決定的,RNA領域的大量非編碼RNA的作用,蛋白修飾領域新發現的修飾如何調控蛋白的功能等等。在腦中提出并試圖思考一系列大大小小的生物學問題是對學生培養目標的第一步。這些問題的產生的前提是對生物學知識的熟悉掌握。然而在對學生培養的過程中沒必要也不可能告訴他們所有的知識,生物學知識教育的原則是為他們打開門,當他們思考問題的時候知道去哪里找到相關的知識。

另一方面,只有生物學基礎知識和問題是不夠的。很多問題在生物信息學產生之前就存在了,傳統的方法無法帶給人們問題的答案。人們一直期待新的方法去理解和解決這些問題。生物信息學的產生無疑提供給人們另一種思考生物問題的方式,為一些經典問題的解決提供了可能。例如最近的大規模的腫瘤基因組測序和分析使我們發現了很多新的腫瘤相關基因[2]。對于生物背景的學生,在教學中要把這樣的例子介紹給學生,生物背景的學生在理解信息學理論方面會存在困難。最初很難要求他們理解所有具體過程。但是至少要讓他們知道這些方法的基本原理,還有在什么情況下使用。這樣在以后的研究中遇到類似問題才能想到應該選擇什么樣的信息學工具去解決,在具體應用過程中加深對整個過程的理解。生物背景的學生如果想成為生物信息學專家,只會應用是不夠的,補充一些計算機、統計、信息方面的基礎知識是必不可少的。

生物信息學是一門仍處在快速發展之中的學科。還沒有一本教材能夠滿足生物信息學教學的需要,生物信息學立足于分子生物學、模式識別、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數學和統計學等學科,所以學生要先對這些學科的基本概念和系統有一個較為全面和直觀的認識,為日后的科研打下堅實的基礎。另外,培養過程中要包括大量的實例介紹,對一些重要的應用還加以詳細解剖,使得同學們不再僅掌握理論,而是能夠學會如何在實際工作中靈活應用這些理論。在此基礎之上,向同學們推薦一些最新的論文、期刊、參考讀物和相關的學術報告,讓同學們能夠切身感受到學科發展的前沿,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21世紀是生命科學的時代,也是信息科學的時代。生物信息學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產生并壯大,它作為多個領域的交叉新興學科,對生命科學研究有著巨大的推動力。生物信息學是一門應用性非常強的學科,也是一門非常活躍的前沿學科,良好的教學效果必須以先進的內容體系為基礎,我們應時刻注意以科研促進教學,教學科研相長,使教學研究達到更高的水平。

[參考文獻]

[1]蔣彥等.基礎生物信息學及應用[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篇(6)

關鍵詞:生物科學素養;STS教學;創造力

1普通生物教學與STS生物教學的關系

普通生物學的教學方式是STS教育理念產生的基礎,STS運用于傳統的教學方式后,迅速發展,獲得了很好的教學成效。

2普通生物教學與STS生物教學的比較

2.1普通生物教學

2.1.1普通生物教學的解釋。傳統的生物教學方式,更看中學生對知識的掌握量而不是理解和知識創造的程度,并不注重所學知識與現實生活和生產的聯系。2.1.2普通生物教學的特點。教師單純教,學生單純學。在課堂上,教師以講述的方式傳授學生知識,學生單純地接收知識,而不是“接受”知識。學生能夠記住和認識某種知識或概念,但是對其原理和由來,并不清楚也不想去了解,因為他們總認為“老師會教”。不利于學生創造力和樂于探索的品質,這種教學可能會最終導致學生“死讀書”或“學而不思”。很多生物老師在講課時,喜歡只講知識,而這個知識點在生產實踐中是怎樣運用的或者生活中某個現象與生物學某個知識是否相關,并沒有很好地給學生闡述清楚。傳統的生物教學中,教師將自己的想法和課本閑游的知識來直接灌輸給學生,很少建立生活知識與現實生活、科技、社會的聯系,沒有直觀的材料展現給學生,學生只能拼想象力構建一幅圖畫,學習起來非常辛苦。

2.2STS生物教學

2.2.1STS生物教學的解釋。STS是一種教育科學理念,認為科學教育不應只是傳授學生知識,增進科學素養,還應通過理解科學、技術和社會三者之間的關系來培養了解社會,并致力于解決社會問題的科學人才,培養了解科學技術,并能夠參與科學技術決策的公民。2.2.2STS生物教學的特點。第一,教師將生活中常見的與生物學某個知識點相關的常識或者現象聯系起來,在課堂導入階段運用或者在教學過程中采用合作學習的方法,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教師將知識與現象聯系起來以后,學生自己設計方案進行探究和解釋。在她們查閱資料或者實際考察和分析后,小組形成最后統一的觀點,教師再來進行補充和講解;第二,學生自己發現了某個現象,自我感覺與生物學某個知識可能相干,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教師尊重學生的想法并且鼓勵他們自己去探究,在課堂上可以給予學生一些指點,但不全盤幫學生完成,在學生一步步探究的過程中,自己也就清楚了現象與生物學知識的關系。在這些過程中,其實也涉及了探究性學習和合作學習的運用,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充分參與課堂,可以自述己抒,積極的參與合作,在自我探究的過程中,遇到困難先自己想辦法解決,培養學生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團隊中學習的能力、自我發現的優秀品質。理解科學、技術和社會生活的關系。生物學是一門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學科,活在新時代中的青少年更是社會生活創造和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力量和新希望。同時借助于現代科技的發展,生物學的教學不再停留在“說”的層面,而是運用生動形象的實物、標本、幻燈片、影像等直觀材料,使學生清楚地認識到某個生物知識,而不是任由思維胡亂地發散。教師更注重學生實驗技能的培養,學生需要自己動手操作進行實驗,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愉快的課堂氛圍。生物學知識本來應該是有趣的、生動的,但是隨著學生學習壓力的日益增大以及教師教學方法的不當,可能導致教師更傾向于“填鴨式”的教學模式,課堂氛圍沉重,學生學習興趣不濃厚,對生物學知識的探索欲減弱,不利于學生生物科學素養的培養。但是運用STS的教育理念在教學中就可以使課堂氛圍變得很融洽,主要體現在STS教學充分允許學生的想法表達,學生的思維可以積極地活躍在知識與現實的聯系,師生關系融洽,利于知識的積累。

結束語

STS在生物學教學中的運用使傳統的生物學教學變得更加高效,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生物科學素養,并且使生物學知識與生活相聯系,使學生愛上生物、學會學習和解決生活中的相關問題。

參考文獻:

[1]安曉娜.STS教育理念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6,(3):1-3.

篇(7)

關鍵詞 分子影像學 教學體系 復合型人才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On Molecular Imaging Teaching System Construction

CHEN Duofang

(School of Lif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dian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071)

Abstract Molecular imaging is an emerging interdisciplinary,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echniques of modern life sciences, medical imaging represents the direction of future development. In this paper, molecular imaging features, combined with research in Lif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the field of molecular imaging as well as the basis for cooperation with our university hospital, a study in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odels and evaluation methods, the life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clinical cross, build molecular imaging teaching system, laying the foundation for training medical complex polytechnic molecular imaging professionals.

Key words molecular imaging; teaching system; complex talent

0 引言

分子影像學(molecular imaging)是運用影像技術顯示組織、細胞和亞細胞水平的特定分子,反映活體狀態下分子水平變化,對其生物學行為在進行定性和定量研究的科學。①分子影像學是將分子生物學技術和現代醫學影像學相結合的產物,最早由美國哈佛大學Weissleder等學者于1999年提出,經過10余年的飛速發展,取得一系列成就,已經成為現代生命科學研究最重要的技術手段之一,受到世界各國的高度重視。①②隨著分子影像學技術研究工作在我國的迅速開展,具有分子影像技術背景的人才更顯缺乏。醫藥企業、醫療設備企業、生命科學研究機構等單位對分子影像專業人才需求日趨增加,尚沒有專門學科進行分子影像學人才培養。我校生命科學技術學院依托生物醫學工程與生物技術專業,定位為研究型學院,分子影像為主要研究方向之一。經過幾年的發展,學院在分子影像研究領域取得一定進展。學院教工由來自不同專業背景,包括生物、信息、計算機和醫學等學科的人員構成,但由于當前研究成員各自的專業背景單一,成員之間尚未有機融合和深度交叉,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在分子影像領域取得重大突破。而目前國內,分子影像學教材較少,分子影像學課程主要面向研究生開設,極少高校面向本科生開設分子影像學課程。③④⑤本文探討如何借助我校信息學科與計算機學科的優勢,結合我校在分子影像學的研究成果以及與醫院的合作基礎,將生命科學與信息學科和臨床醫學交叉,開展針對本科生的分子影像學教學工作,建立分子影像學教學體系,為培養理工醫復合型分子影像學人才奠定基礎。

1 分子影像學教學體系構建

分子影像學起源于現代醫學影像學,在現代醫學影像學基礎上融入分子生物學,其教學體系不同于傳統的工學學科和生物學學科體系。我們將從分子影像學教學內容,分子影像學教學模式和分子影像學考評方式進行分子影像學教學體系構建,目的在于建立包括基礎理論―驗證實驗―應用實踐三個層次的多學科深度交叉、理工醫有機融合的綜合型分子影像學教學體系,為培養基礎理論扎實、實驗技能過硬、應用實踐廣泛的理工醫復合型分子影像學人才打下堅實基礎。

1.1 分子影像學教學內容

分子影像學屬于前沿科學,知識更新日新月異,相關資料主要來自世界各國研究小組的公開文獻,缺乏全面、系統的參考教材;而且分子影像學屬于典型的多學科交叉,涉及信息、生物、醫學等多個學科,需要掌握各種影像原理與理論,熟悉核酸、蛋白質等大分子的形態、結構與操作,并應用影像技術進行分子生物學相關研究,課程內容繁雜,信息量龐大。分子影像學是分子生物學與先進醫學影像技術結合的產物,屬于典型的多學科交叉,涉及信息、生物、醫學等多個學科。分子影像學內容覆蓋面廣、跨度大,教學內容包括:分子生物學中核酸等大分子的功能、形態結構特征并在分子水平上闡明細胞活動的規律;超聲成像、CT成像、MRI成像、核素成像等臨床中成熟的醫學影像技術,以及光學分子斷層成像、光聲斷層成像等新興的醫學影像技術;分子影像技術在腫瘤、神經系統、心腦血管研究以及新藥研發等領域的應用。學生不僅需要掌握基本理論知識,了解最新研究進展,更要學會利用影像技術進行基礎研究以及臨床應用。考慮到分子影像學信息量大,教學內容以生命學院優勢研究方向即光學分子影像及其在腫瘤細胞學中的應用為主線,其余內容為輔助展開。教學過程中,力爭做到重點突出、內容全面和有的放矢。

1.2 分子影像學教學模式

分子影像學涉及多個學科,涵蓋現代影像成像理論,分子生物學與細胞生物學以及分子影像技術在基礎和臨床實驗研究中的應用。為了系統地學習掌握分子影像學知識,成為合格的分子影像專業人才,學生不僅需要了解分子生物學相關知識,而且需要知道靶向分子在臨床中的應用前景;不僅需要了解分子結構修飾、分子標記等專業知識,而且也需要知道生物信息、醫學影像等相關知識。傳統的單一學科的教學模式難以滿足上述需求,需要探討新的有效的教學模式。對于多學科交叉產生的分子影像學,采用傳統的單一學科教學模式難以滿足要求。我院分子影像學教師來自不同專業背景,采用不同的教學模式進行協同合作教學。借助我校生命科學技術學院在分子影像學領域的研究成果以及與醫院的合作基礎,可以將生命科學與信息學科和臨床醫學進行深度交叉,開展目標明確和特色鮮明的分子影像學教學工作。對于分子生物學部分,由生命學院生物技術專業教師任教,主要采取課堂講授以及實驗演示教學方式,指導學生掌握生物基本操作技能,包括:核酸凝膠電泳、PCR、DNA測序、RNA提取與純化、基因敲除、基因克隆等技術。對于醫學影像部分,由生命學院信息專業教師任教,主要采取課堂講授、理論推導和計算機模擬仿真等教學手段,使學生掌握醫學影像的基本物理原理以及數學理論。對于應用部分,由外聘的第四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教師承擔,引導學生使用分子影像技術進行腫瘤早期診斷、心腦血管疾病診斷以及新藥研發等應用研究。上述教職人員由生命科學技術學院自然基金委重大項目參與人員構成,經過前期合作研究,已進行一定程度的多學科交叉,可進行協同教學工作。

1.3 分子影像學考評方式

傳統教學考評中,多注重考核學生掌握知識的多少,而不是學習知識能力的大小;注重考核學生技能掌握的多少,而不是學習技能能力的高低。這種考核體系只能反映一定時間內的學習結果,不能反映學生學習新知識、新技能的本領,難以適應分子影像快速發展的需要,這不僅使教師的教學方法陷于陳舊古板,而且使一些再學習能力、發展潛力大、動手能力強的學生長期得不到有效鍛煉和培養。因此,如何將傳統的考核知識與技能與考核學生掌握新知識、新技能的本領相結合,是我們需要關注的問題。分子影像學涵蓋學科領域廣,知識更新速度快,學生學習任務重,我們需要站在發展的角度,從學校培養學生的近期和遠期效果建立合理的考評方式。對于學生學習考核,我們采用知識與能力兼顧的評價標準。該評價標準主要包括四大模塊:基本理論知識、實驗操作技能、進展跟蹤和科研創新能力。對于基本理論知識考核,采用試卷筆答形式;對于實驗操作技能,考核學生對刻度吸量管、分光光度計、離心機、電泳儀等常規儀器的操作,此外還考核學生對microCT、光學分子斷層成像等學院研制的醫療影像設備的操作,以實驗報告形式答題;對于進展跟蹤考核,則要求學生根據教師給定的主題詞,進行文獻查閱及總結,以文獻綜述形式答題;對于科研創新,則根據教師課題或學生自主選題進行相關科研活動,以小論文或專利形式答題。總之,將采用形式多樣的考評方式,對學生的綜合能力進行測評。

2 總結

分子影像學是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已經成為現代生命科學研究最重要的技術手段之一,代表了未來醫學影像發展的方向。我校生命科學技術學院為國內最早進行分子影像學研究的單位之一,學院教師來自不同的專業背景,包括信息、生物和數學等專業,在多學科交叉方面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基于學院在分子影像領域的研究基礎,結合我校信息學科優勢,融合生命科學相關專業,本文提出建立包括基礎理論――驗證實驗――應用實踐三個層次的多學科深度交叉、理工醫有機融合的創新型分子影像學教學體系。通過建立該體系,我們將使不同學科背景教師協同工作,講授成熟的基礎成像理論、分子生物學基礎知識;實時跟蹤分子影像學研究動向,向學生傳遞最新進展;指導學生進行驗證實驗,引導學生得出結論,從實驗中引申理論知識;此外,基于理論知識以及實驗操作訓練,鍛煉學生使用分子影像設備進行生命科學領域相關研究的科研能力。通過分子影像學綜合體系的構建與實施,最終培養基礎理論扎實、實驗技能過硬、應用實踐廣泛的理工醫復合型分子影像學人才。

基金項目名稱:1.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新實驗開發項目(項目編號:SY1359)

2.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本科教育質量提升計劃教改項目

注釋

① 申寶忠.分子影像學(第二版)[M].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

② 申寶忠,王維.分子影像學2011年度進展報告[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1(8):132-157.

③ 朱宏,董鵬,李耀武.分子影像學教學中的哲學思考[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0(2):82-84.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亚av手机在线观看| 内射人妻无套中出无码| 国产在线精品二区| 亚洲乱码尤物193yw|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毛网站| 99视频精品全部免费 在线| 久久精品无码精品免费专区 | 成人内射国产免费观看| 最新 国产 精品 精品 视频| 欧美www网站| 久久一本人碰碰人碰| 一本无码人妻在中文字幕免费 | 暖暖视频在线观看日本| 中文字幕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人牲交| 国产精品日本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野外做受又硬又粗又大视幕| 波多野结衣初尝黑人巨大| 999国内精品永久免费视频| 正在播放东北夫妻内射| 中文字幕美人妻亅u乚一596| 久久香蕉超碰97国产精品| 老司机亚洲精品影院| 色窝窝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人网站| 国产综合无码一区二区色蜜蜜|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av交换| 少妇久久久久久被弄高潮| 亚洲av中文无码乱人伦在线咪咕| 中国女人内谢69xxxx| 亚洲国产av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老太脱裤子让老头玩xxxxx| 亚洲人成网站999久久久综合| 18禁止看的免费污网站| 色狠狠久久av五月综合| 久久综合久久综合九色| 狠狠亚洲狠狠欧洲2019| 成年无码av片| 少妇高潮惨叫久久久久电影69| 久久99精品久久水蜜桃| 成人免费无码大片a毛片软件| 精品伊人久久久大香线蕉天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