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网站-四房播播网站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發展縣域經濟的措施

發展縣域經濟的措施精品(七篇)

時間:2023-10-05 10:38:3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發展縣域經濟的措施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發展縣域經濟的措施

篇(1)

關鍵詞:農村區域經濟;縣域經濟;發展

中圖分類號:F12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0432(2012)-02-0032-1

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的基本單元,加速縣域經濟的發展,是鞏固基礎政權,繁榮地方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的主要途徑。縣一級的農民占大多數,農村占很大比重,所以縣域經濟的發展要更多地解決三農問題。

發展壯大縣域經濟是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新牧區建設、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客觀要求。江蘇、浙江等經濟發達地區的經驗表明,發展壯大縣域經濟是提升地區核心競爭力、實現地區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途徑。從一定意義上講,強市之基在于強縣,縣域興則全市興,縣域強則全市強。

1 加快縣域經濟的發展,開放經濟是出路

縣域經濟不是縣內經濟,也不是封閉經濟,在市場經濟制度、市場經濟體系日益完善的新形勢下,縣域經濟更多地表現為開放型、外向型經濟。開放性是縣域經濟固有的特征。縣域經濟發展所需要的生產要素,僅僅在縣內配置是遠遠不夠的,只有打破行政區域界線,充分利用縣域外部的各種資源、生產要素和市場,才能最大范圍地集聚發展能量。依靠招商引資,擴大開放促進縣域經濟發展這條路子必須堅持走下去。

2 加快縣域經濟的發展,應樹立區域經濟思想

實現區域、城鄉、經濟社會等統籌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要求。縣域經濟是區域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市場化的完善和提高,區域經濟的范圍也在不斷的擴大。

3 加快縣域經濟的發展,應克服原有行政體制上的缺陷

據權威部門調查,在現行行政體制下,阻礙縣域經濟發展的主要問題緣于在處理政府間的關系時,只關注權限大小的區分,而不重視事權范圍的分工。縣級本應突出的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職能往往被其他職能所弱化。而在政府層級設置上,我國現施行的五級政府管理體制,行政環節過多,縣級自過小,財力弱、負擔重,缺乏經濟發展的自和積極性,且地縣爭利嚴重,不利于縣級因地制宜履行職能,導致運行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加大和行政資源流失。在市管縣的體制下,市級機構,實際上更多是起上傳下達的作用,這樣多了一個環節,不利于政令的暢通。另外在某種程度上講,二元經濟結構已成為城鄉差距不斷拉大的重要表現和原因,致使農民很難成為平等的市場競爭主體。所以體制創新是解放農村生產力的重要途徑。

總之,現行的市管縣體制和城鄉二元結構已不適應市場經濟條件下區域經濟的發展需要。新形式、新任務和新的發展也要求行政區劃和行政管理體制要有新的突破。

4 加快縣域經濟的發展,要與社會主義新農村新牧區建設緊密結合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新牧區,重點和難點都在縣域經濟。縣域經濟要積極承接大中城市和發達地區的輻射,特別是產業轉移,不斷增強在縣域經濟發展中的龍頭作用,輻射帶動鄉村經濟加快發展;鄉村經濟要在接受縣域經濟輻射的同時,根據各自的比較優勢參與縣域經濟的產業分工,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和基礎。從實踐看,縣域經濟發展不快,人民群眾生活水平就不會得到迅速提高,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步伐就要放慢。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新牧區的偉大實踐中,我們必須緊緊抓住縣域經濟這個重點,突破縣域經濟這個難點,統籌城鄉發展,用工業的理念謀劃農業、用產業化的辦法提升農業,發展比較優勢,著力改善農村基本生產生活條件,提高農民素質,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以縣域經濟的大發展、快發展,破解“三農”難題,推動農村牧區全面進步。因此,只有從縣域經濟自身的發展上找出路、求突破,才能從根本上縮小城鄉差距,促進和諧社會建設。

5 加快縣域經濟發展,國家要給足政策

結合區域政策,制定發展縣域經濟的專門政策措施,以縣域經濟的發展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我國近年來,對區域經濟發展做了較大的動作,如實施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關于進一步推進長江三角洲地區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意見》、以及最新的《珠三角規劃綱要》等等,這些措施,雖然多多少少提到了縣域經濟,但沒有一些具體的措施,對縣域經濟的指導性不強。為此,國家要進一步重視縣域經濟的發展,制定專門指導縣域經濟發展政策措施。

6 加快縣域經濟發展,要加強資金支持

中央財政設立直接針對縣域經濟發展的專項資金,并整合各項支農資金直接對縣域,并要加大省管縣試點范圍,在適當的時機實行省管縣。建立農村金融體系,積極爭取商業性和政策性金融機構對農村的支持力度,大力發展小額信貸,鼓勵發展適合農村特點和需要的各種微型金融服務、農民信用合作和民間借貸。

7 加快縣域經濟發展,要創造核實條件

縣域經濟以農業和農村經濟為主體,工業化、城鎮化、現代化是縣域經濟的發展主題和方向。工業化是城鎮化的經濟支撐、農業產業化的技術支撐,城鎮化是工業化的必然結果、工業化的空間依托,還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為此,中央要大力實施“三化”戰略、落實全面發展。

篇(2)

關鍵詞:縣域經濟 民營經濟

謀求“十二五”期間的發展大計,激發中國經濟增長的活力,“縣”給中國帶來走向強盛的力量。古語有云:“郡縣治,天下安”,縣乃國之基,縣域是中國大部分人口生活的地方,是國家最基本的行政單元和經濟社會生活單元,縣域是連接城鄉,溝通條塊的紐帶,縣域兼有農業與非農業,是宏觀和微觀,城市和農村的結合部,是統籌城鄉發展的關鍵載體。縣域的發展決定著中國的發展,決定在和中國現代化的未來。因此,我們要重視中國縣域的經濟發展。

同樣,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是城市經濟與農村經濟的結合點,是工業經濟和農業經濟的交匯點,是宏觀經濟和微觀經濟的鏈接處,是統籌城鄉經濟發展的基本單元,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早日實現現代化的基礎工程,只有縣域經濟現代化才會有全國經濟的現代化,只有縣域經濟的穩定發展才會有國民經濟的穩定發展,促進縣域經濟的發展是增強區域經濟綜合競爭力、實現富民強縣的現實需要。一直以來,中央都把縣域經濟作為解決三農問題的切入點,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促進縣域經濟的發展,推動了城鄉一體化的發展,十二五時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不斷深化工業化城鎮化的發展,是十二五時期的重大任務,也是壯大縣域經濟的重要的著力點。

民營經濟是草根經濟,是縣域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民營經濟在縣域經濟中保持了快速發展的良好勢頭,現在已經涵蓋各行各業,成為縣域經濟中最具有競爭力,最積極,最活躍的經濟成分,在縣域經濟的發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成為推動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因此,在促進縣域經濟的發展中必須突出民營經濟的主體地位,通過民營經濟的發展促進縣域經濟的新跨越,把發展民營經濟作為發展縣域經濟的切入點和富民強縣的重要途徑,鼓勵支持引導民營經濟的發展。

篇(3)

關鍵詞:縣域經濟;發展模式;發展方向

中圖分類號:F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3)07-0-01

當前,縣域經濟已經成為了我國國民經濟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現代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地位越發重要。有的縣經過不斷的發展構建了其他區域不具備的獨特發展模式。目前,已有相關學者對各縣域經濟的發展模式進行了研究,但因為研究視角的不一,最后所得出的縣域經濟發展模式在內容上經常有重復情況,認識方面未達到統一。本文以下主要對縣域經濟發展模式的研究成果進行了一番細致的梳理。

一、我國縣域經濟的發展模式

(一)主導產業的發展模式

每一區域中的地理與自然條件都各異,經常會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各區域逐漸形成了自己獨有的特色,因此,各區域的主導產業就會存在著不同的發展模式,比如,有的屬于農業主導型,有的屬于工業主導型,還有的屬于第三產業主導型等。魏秀芬、于戰平在《我國縣域經濟的發展模式》中明確強調了農業產業化帶動模式,他們一致認為若所制定的發展措施是科學合理且可行的,那么,農業就會變為縣域經濟中的核心增長點。趙偉在《縣域經濟發展模式--基于產業驅動的視角》中明確的強調了農業驅動型縣域經濟發展模式;何黎明在《縣域經濟發展模式的理論思考》中明確的強調了在農業產業化基礎上而進行的專業化基地型縣域經濟發展模式等。上述所述均屬于農業主導型范疇。

工業主導型主要指的是部分縣實施了工業強縣戰略,將工業作為了縣域經濟發展中的核心部分。肖軍在《縣域經濟發展的基本模式與途徑》中明確強調縣域經濟應適當的引入外資,大力構建開發區、工業園區,以營造一個氛圍良好的投資環境來達到工業聚集目標,并且,對企業產權制度進行深入調整與改革,從而推動縣域經濟持續穩定發展。姜保雨在《中部縣域經濟發展模式研究》中明確強調應樹立起工業主導觀念,加快工業發展步伐,朝著工業化方向快速邁進,構建現代工業體系,以此改變縣域經濟以往中所處的不利地位。

(二)空間地域的發展模式

在縣域經濟的發展模式中,從空間地域視角的角度上看,具體可分為產業空間布局型、地域文化型等。其中,產業空間布局型中又涵蓋了城鎮化模式、園區化模式以及集群化模式。王一鳴在《對發展縣域經濟的幾點認識》中明確強調城鎮化十分有利于農村工業的產業集聚,城鎮化進程與縣域經濟的發展間息息相關。劉煒在《縣域經濟與城鎮化》中也指出城鎮化建設對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影響。園區化模式認為工業園區現已是縣域經濟發展中的最具代表的成功形式,有部分縣域經濟發展對工業園區的構建十分的重視,積極的引入外資加快園區經濟快速發展。賀耀敏在《集群式經濟:我國縣域經濟發展的新思路》中明確強調了集群經濟是縣域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思路,并且,還指出了江陰市、紹興市、晉江市都是集群化經濟發展取得顯著效果的區域。

當前,以地域文化命名的模式特別多,以下具體講述的是溫州模式、珠江模式、蘇南模式等。趙曉在《蘇州模式與溫州模式的“中國經驗”》中明確指出了蘇州模式主要是依賴于集體力量而形成與發展起來的一種縣域經濟形式,在強勢政府與有效政府的基礎上,通過土地兌換資金,擴大空間促進發展。比如,江蘇省的蘇州、無錫、常州等地區都是以發展鄉鎮企業為基礎來推動縣域經濟發展模式的形成,具體表現在農民靠著自己的不斷努力發展鄉鎮企業,集體經濟是鄉鎮企業中最顯著的一大特色。溫州模式主要是緊跟個體、私營經濟發展步伐而形成的,促進了縣域經濟的全面發展。李曉鐘在《“溫州模式”及其啟示》中明確指出了溫州模式的形成原因:溫州這座城市中有一批優秀的民營企業家;溫州的自然資源緊缺,人員數量多但土地面積少;寬松的制度給溫州人提供了有利的條件等。珠江模式主要是以中外合資、國內集資經營為核心,全面調動海外各類生產要素,通過出口加工,加快區域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二、我國縣域經濟的發展方向

在現代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我國各區域的經濟均應納入到世界經濟體系中。一個省區要想參與到國際國內的競爭中來,就必須對區域內的經濟進行一番整合,不斷增強國民經濟的綜合實力與素質。唯有各省區內的經濟達到了一體化目標,方可從整體上促進區域國內、國際競爭力的提升。所以,各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應實現彼此間經濟上的相互依賴性。如果各區域經濟發展差距無法在短時間里解決,那么,應將區域經濟發展放到鼓勵各區域間強化經濟聯系上,從而為各區域間的經濟依賴性的不斷提升提供有利的軟硬條件。

區域經濟的發展模式是多樣的,各縣域都有著屬于自己特色的地理、歷史、人文環境,所以,各縣域應結合自身的自然歷史地理條件,全面發揮自身優勢,不斷延伸發展渠道,加快本地經濟有效持續發展。

三、結論

綜上所述可知,我國縣域經濟發展模式經常會發生變化,伴隨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之前的具有顯著成效的發展模式會在今后發展中被摒棄,所以,我們應加強探索、改進與完善,以將其的優勢作用在縣域經濟發展中全面發揮。另外,在對縣域經濟發展模式的成敗與否進行評價時,應出于是否有利本地生產力發展為最終目標上考慮,根據縣域經濟發展的實際特征,科學選擇多種模式,綜合運用其優勢,加快縣域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楊建軍.縣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分析[D].東北大學.

[2]楊麗麗.縣域經濟發展中政府職能的定位與轉化研究[A]//陜西省改革發展研究會2009優秀論文集[C].2010.

篇(4)

關鍵詞:生態文明視閾;縣域經濟;競爭力

一、生態文明視閾概述

生態文明視閾致力于構造一個以環境資源承載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準則、以可持續社會經濟文化政策為手段的環境友好型社會。進行生態文明建設,促進循環經濟有效發展是實現經濟活動的生態文明的重要保證,也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選擇。將生態文明理念納入社會建設的全過程之中,降低人類生產活動對環境的破壞力,使資源的消耗利用限制在自然環境可承受的范圍內,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之路。

二、河北省縣域經濟競爭力現狀分析

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區域發展的基石。縣域經濟競爭力是一個縣域通過整合、轉化自身資源,通過優化本地區的資源配置,最后實現該縣域經濟的科學、可持續發展。河北省地處環京津、臨渤海的特殊地理位置。河北省下轄136個縣(22個縣級市,108個縣,6個自治縣,不含市轄區),縣域面積占全省面積的98.72%。河北省縣域經濟發展情況主要有:(1)縣域經濟在全國屬于中等水平;(2)縣域經濟產業布局不合理。從三產業看,農業產業化程度不高,缺乏帶動性強的龍頭企業,效益型農業和都市型農業發展不足。工業內部結構不合理,新興產業起步晚、規模小,現代服務業發展不足;現代農業發展緩慢,(3)縣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受地理位置影響明顯,通過對河北省縣域經濟競爭力的測評,發現河北省的前三十個強縣(市)主要分布在京津周邊和沿海縣市,分布在河北省的7個地級市,保定、唐山、廊坊、石家莊市主要集中地;(4)全國百強縣中所占比例相對較低,如在《2017年中國縣域經濟百強白皮書》中,河北省2市上榜“2017年中國縣域經濟100強”,即遷安市位列第37位,三河市位列第77位。(5)循環經濟與生態環境惡化。河北省是一個資源型經濟大省,產業結構單一,經濟增長方式粗放,經濟發展仍處于資源高消耗和高污染排放的階段,導致河北省環境污染問題日益突出。由此可見,在生態文明視閾下,深入研究河北省縣域經濟競爭力,無疑具有重大的實際應用價值,也更加契合十三五經濟規劃發展時期,尋找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目標。

三、促進河北省縣域經濟與生態文明建設協同發展戰略對策

生態文明建設是我國“五位一體”發展戰略的一個重要部分,河北省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目標就是通過調整生態與經濟的關系,使人與人、人與自然、縣域之間協調發展,提高經濟競爭力。

(一)堅持可持續發展道路,發展循環經濟

循環經濟的本質就是一種符合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的生態經濟,增強河北省縣域經濟競爭力,已經成為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如河北省邯鄲市以雞澤縣辣椒產業、館陶縣蛋雞產業、魏縣鴨梨產業為具體案例,分別構建了立體共生的生態農業發展模式、循環利用的生態農業發展模式、規模多元化復合型生態農業發展模式,這種生態發展模式符合邯鄲市實際情況,既有利于促進當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又有利于推進當地生態環境的保護。

(二)發揮項目帶動作用,推動縣域經濟轉型升級

首先,力推新興產業項目,促進工業結構優化。產業結構、需求結構和城鄉結構等保持不斷升級的動態平衡。在這種形勢下,要求縣域經濟發展:一是注重發展養老產業、物流服務業、電子商務等新興服務業,把握產業轉型新方向。二是要注重發展成長型產業,掌握工業內部政策調整的趨勢,達到工業產品市場的需求。三是注重新興消費,努力生產綠色產品,符合需求結構變化的方向,追上國內外消費潮流。其次,力推綠色項目,提升底層軟實力。在經濟發展領域,主要是開發一批有影響力的綠色項目,提升當地的經濟實力。各區縣要加強對河流的整治、處理生活污水,拉動政府、社會共同去保護環境、文化服務等措施,改善縣城生活條件,提升公共服務供給能力,擴大投資。以合作項目為主體,加大文化對外交流和交易力度,使對外貿易得比重不斷增長。

(三)以生態足跡為依據,建設發展生態敏感地區縣域鄉村

當前,京津冀協同發展被上升為國家戰略的背景下,河北省雄縣宋遼邊關地道、榮成三賢故里、張家口的滑雪、南戴河的娛樂中心、北戴河集發農業觀光園區、涿州高爾夫燈光球場等都是一批新建的特色旅游項目,通過構建出河北省生態旅游產品體系,開發山區的特色森林和高地草原,利用濱海湖泊、濕地和地方歷史文化遺產,規劃城市生態和特色農業生態旅游路線,實施“生態產業興市縣,綠色家園富民眾”的生態旅游產業發展戰略,發展特色產業和創建特色品牌,提高部分特色縣域的經濟競爭力。

(四)激勵企業科技創新,建設環保型和效益型企業

自主創新是企業保持持續競爭力的核心所在,河北省政府和相關部門應該采取政策措施,鼓勵產業集群內的企業進行自主創新,并妥善解決好模仿和保護知識產權的問題。引導企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走內涵式發展道路,逐步增加科技投入比例,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和自主研發能力,形成核心競爭力。鼓勵企業加快技術進步,提升傳統產業,淘汰浪費資源、污染環境的落后工藝、技術,形成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產業結構。

參考文獻:

[1]王倩,高祥曉,楊敏,陳南.新常態下河北省縣域經濟競爭力評價指標研究[J].經濟研究,2017(08):79-80.

篇(5)

[關鍵詞] 縣域經濟;商業金融;縣域業務定位;發展措施

[中圖分類號] F830.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6-5024(2006)11-0166-02

[作者簡介] 陳立平,農行吉安市分行行長、高級經濟師,研究方向為商業銀行經營管理;

蔣衛東,農行吉安市分行高級經濟師,研究方向為縣域經濟與金融。(江西 吉安 343000)

一、農業銀行發揮縣域商業金融主渠道作用的必然性

縣域經濟是一種以縣轄行政區域為單元的區域經濟,一般以縣城為中心,以鄉鎮為紐帶,以農村為基礎,屬于國家最基礎的財政單元。據中郡縣域經濟研究所、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中心資料,截至2003年末,全國縣域人口9.16億,占全國的70.9%;縣域經濟GDP為6.45萬億元,占全國的55.15%。縣域經濟發展呈現三大特點:一是總體規模大。2003年,全國縣域GDP平均32.04億元,縣域財政收入平均1.21億元;二是發展不平衡。人均GDP最高的100個縣域是最低縣域人均GDP的15.1倍;縣域GDP占比最大的貴州省(74.4%),比占比最小的上海市(1.1%)高出73.3個百分點。三是資金需求大。據國家統計局測算,到2020年我國縣域經濟和新農村建設資金需求約5萬億元左右。縣域經濟在蓬勃發展的同時,也凸現了產業結構層次偏低、城鎮化水平嚴重滯后、各產業發展水平偏低、市場體系和市場機制亟待健全等問題。由此可見,縣域經濟發展呼喚金融的有效支持。

縣域經營與農業銀行改革發展息息相關,農業銀行支持縣域經濟發展,發揮縣域商業金融主渠道作用具有客觀必然性。

(一)縣域市場是農業銀行市場布局的基礎。據統計,目前農業銀行有縣城網點8400多個,集鎮網點8600多個,縣域網點占全行網點總數的60%,51%的在崗員工、42%的存款、31%的貸款、29%的經營利潤也分布在縣域。農業銀行是由服務農業的專業銀行轉軌而來,在縣域建立了堅實的客戶基礎,打造了影響力深遠的品牌形象,形成了以縣域為基礎、城鄉聯動、農工商綜合經營、本外幣一體化的市場定位和經營特色。

(二)縣域經濟蘊藏巨大發展潛力和業務經營商機。隨著國家對新農村建設的投入不斷加大,縣域經濟的基礎不斷夯實,縣域經濟全面發展的新格局逐步形成。農業銀行只要抓住機遇,乘勢而上,大力開拓縣域有效市場,就能不斷提高經營效益,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三)具有服務縣域經濟的機構和隊伍優勢。農業銀行是唯一目前仍保持在所有縣域都有縣支行機構的國有商業銀行,也是在縣域點最多、面最廣、網絡最大的國有商業銀行。農業銀行內部一直保持著農業信貸部門,并且隨著近年來縣域經濟的發展,還專門設立了小企業信貸部門。農業銀行隊伍對縣域經濟服務特點、模式較為熟悉,具有服務縣域經濟的優勢、能力及親和力。

(四)具有服務縣域經濟的業務產品基礎。農業銀行在服務縣域經濟中獨立開發形成的農業產業化信貸、農村城鎮化信貸、小企業信貸、“綠色家園”貸款、最高額擔保可循環個人生產經營貸款等業務已成為各縣域經濟實體喜聞樂見的業務品種。據悉,未來5年內,農業銀行將新增貸款4670億元支持“三農”和縣域經濟發展,七成以上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將得到支持,年均投放934億元,達到全行新增貸款的30%以上。

二、農業銀行縣域業務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農業銀行縣域業務發展經歷了一個曲折的過程。在計劃經濟時期,農業銀行在縣域經濟中擔負重要的金融服務職能。當時的農業銀行在保障支農資金需求、促進農村商品流通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同時也因政策性因素形成了大量的歷史包袱。在風險管理的理念、風險補償機制和管理手段不到位的情況下,引發了縣域資產業務的風險,特別是鄉鎮企業貸款、供銷社貸款、國營農業貸款,形成了較大的資產損失。在向商業銀行轉軌過程中,由于四家國有商業銀行打破原有的業務分工,農業銀行重視區域布局調整,重點發展城市業務,不斷上收貸款權限,縣域資產業務有所削弱。經過多年來的改革與發展,我國縣域經濟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隨著更多農村經濟主體的出現和民營經濟規模的擴大,縣域經濟主體的產權格局由原來的公有制主導轉變為多元化產權并存,產業結構也由原來的農業主導轉變為一二三次產業協調發展,縣域經濟對金融服務的有效需求不斷增加,需求層次不斷提升。

在新的形勢下,農業銀行在縣域業務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為:一是部分行對縣域業務發展定位不清晰。一些行沒有看到縣域經濟的深刻變化,沒有認識到縣域業務的發展潛力,權限上收后縣支行被動調整多,主動出擊少,對縣域有效金融需求研究不夠。二是對發展縣域業務的思想觀念還比較陳舊。局限于傳統的存貸匯業務,經營范圍狹窄,產品結構單一。三是產品和服務創新不夠。適合縣域經濟和縣域客戶特點的產品較少,營業網點的功能轉型不到位,難以滿足客戶需求。四是對縣支行分類指導不夠。縣支行的信貸授權和資源配置缺乏針對性,差別化管理程度低,影響了經濟強縣支行的競爭力。這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業銀行在縣域商業金融主渠道作用的發揮。因此,農業銀行應從國家戰略和自身改革發展的高度,進一步認識發展縣域業務的重大意義,著眼于充分發揮縣域固有優勢,著眼于未來潛在市場,著眼于落實中央關于新農村建設的戰略部署,增強拓展縣域市場的緊迫感,將縣域市場作為加快有效發展的市場基礎。

三、農業銀行縣域業務定位模式選擇

(一)經濟較發達的縣支行要以個人業務為基礎,以公司業務為重點,全面拓展資產、負債和中間業務。對優良中小企業客戶和優質個人客戶的資產、負債和中間業務要全方位介入。積極營銷存款資源相對富集的各類機關事業單位以及具有較強還款能力的重點醫院、高級中學和優質房地產項目。對于地方財政收入達到10億元以上,社會信用環境較好的縣,可以適度介入縣城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尤其要做大做強中小企業業務,重點支持處于快速成長期和穩定增長期的配套型、特色型、科技型、出口型和資源型小企業。要逐步把已經成熟的城市金融產品推廣到縣域市場,設立縣域金融超市,引入保險和證券業務,提升縣域市場的金融服務水平。要增加外匯業務、網上銀行、現金管理、貸記卡和理財卡等新業務品種。

(二)經濟基礎一般的縣支行要重點抓好負債業務和中間業務,并圍繞當地經濟特點穩妥發展資產業務。可適度介入優良中小企業客戶和優質個人客戶的資產業務。重點拓展以下縣域業務有效市場:一是輻射面廣、帶動力強、發展前景好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二是縣域勞動密集型企業、特色產品生產企業、高科技企業、為大企業配套的小企業群;三是出口創匯型、高新技術型、旅游觀光型和生態型現代農工商企業。

(三)經濟欠發達縣支行要以開展負債業務和中間業務為重點,同時理性發展資產業務。其資產業務要緊盯國家扶持貧困地區的各種優惠政策措施,繼續發揮農業銀行的優勢,將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省級以上扶貧經濟實體作為資產業務營銷的效益增長點。負債及中間業務要在著力改善網點布局和設施基礎上,瞄準外出務工客戶群體,將務工儲蓄作為工作重點,輔之以借記卡、理財卡的發行。

四、農業銀行拓展縣域業務的配套措施

(一)要堅持因地制宜、因行施策的原則。要根據當地經濟特點,有選擇、有重點地拓展縣域市場,打造差異化經營的特色。要根據各地不同的市場潛力和各行不同的管理能力,實施區別對待策略,重點支持中小企業、龍頭企業、個體經營戶,確保理性發展、穩健經營。

(二)健全制度約束,促進縣域業務發展。要在業務準入、授權管理、風險補償、授信問(免)責等方面建立一整套制度,并利用數據大集中的優勢,探索開發專門的縣域業務信息管理系統,引導縣支行嚴格執行操作風險管理制度,從嚴追究道德風險責任,在提升縣域業務風險管理水平基礎上,引導和發揮好縣支行拓展業務的積極性。

(三)進一步科學配置信貸和財務資源。要區別批發業務和零售業務配置經濟資本和信貸計劃,適當降低零售業務的經濟資本系數,引導縣域農業銀行加快發展零售業務,尤其是零售資產業務。要適當增加縣域農業銀行在電子設備、網點改造等方面的投入,加大零售業務與業務經營考評的掛鉤力度,使零售業務發展較快、貢獻較大的縣域支行獲得更多的財務資源。

(四)加快產品創新和機制改革。要積極開辦適合縣域客戶需求特點的業務產品。如增加個人信貸業務品種,創新抵押擔保方式和銀政、銀企合作方式,改善縣域客戶的融資條件。開展小企業信貸業務,探索小企業定額信貸客戶評級、授信、貸款“三合一”機制。完善縣支行分類授權管理,進一步優化操作流程,提高信貸服務效率。

參考文獻:

篇(6)

記者: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縣域經濟能否快速發展關系到一個省的經濟振興,陜西省近年來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快縣域經濟跨越發展,其縣域經濟發展境況如何?

張曉光:近年來,陜西省各地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認真貫徹落實陜西加快發展壯大縣域經濟的各項舉措,縣域經濟呈現出發展動力增強、總量擴大、速度加快、質量提高、效益增加的良好態勢。

一是縣域經濟發展水平迅速提高,發展速度加快,總量規模擴大。2008年陜西省83個縣(市)總人口2410.86萬人,占全省64.1%,全年完成GDP3506.68億元,縣域GDP總量占全省的比重達到51.2%,縣均實現GDP42.25億元,比2007年增加9.84億元,GDP超過100億元的縣達到5個。

二是經濟運行質量提高,效益顯著提升,收入較快增長。2008年,全省縣域財政總收入達到405.39億元,較上年增長33.4%,縣均財政總收入4.88億元,縣均地方財政收入1.66億元,年均增長25%。2008年,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3136元,36個縣(市)超過全省水平,神木縣和靖邊縣高于全國4761元的平均水平。其中神木縣首次突破6000元,達到6028元,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892元,比全國平均水平高1267元。

三是經濟增長動力增強,需求作用增大,投資增速加快。2008年,全省縣域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06.36億元,比上年增長25.1%,成為改革開放以來零售額增長最快的時期。83個縣(市)城鎮固定資產投資額1643.12億元,比上年增長32.2%,縣均完成城鎮固定資產投資19.8億元,較上年增長48.9%。

四是縣域經濟結構不斷升級,工業拉動作用增強。2008年,陜西縣域全部工業增加值1979.14億元,縣均實現工業增加值23.85億元。隨著經濟結構的調整,縣域經濟明顯表現為第二產業領先增長的特征。

記者:陜西縣域經濟與中東部相比還存在哪些方面的差距和弱勢?

張曉光:陜西縣域經濟從縱向比較取得了較快發展,但從橫向看仍然呈現總體實力不強,發展程度不高,與全國和發達省份及周邊地區比較,發展相對滯后,“瓶頸”制約明顯,存在差距明顯。

一是縣域主要指標明顯低于全國水平。2008年,陜西省生產總值為6851.32億元,城鎮固定資產投資4510.44億元,分別居全國第19位、17位。在全國基本接近中游水平。但人均GDP、農民人均純收入和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僅分別相當于全國平均水平的80.4%、65.9%和81.5%,排名分別為18、27和22位,屬下游水平。雖然2008年縣域經濟總量達到全省GDP的51.2%,但總體來看,縣域發展在全國仍處于較為落后的地位。

二是與全國百強縣相比強縣不強。根據中郡縣域經濟研究所測評,2007年,全國百強縣經濟總量平均314.9億元,地方財政收入平均達到16.7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7590元,分別是陜西“十強縣”平均水平的3.2倍、2.9倍和2倍,其中生產總值平均值就高出2007年陜西縣域最高值(靖邊縣)近111億元。

三是經濟總量規模水平較低。2007年,陜西縣域GDP總量為2689.66億元,占全省的49.2%,比全國57%的比重低7.8個百分點,比東部的浙江、中部的河南和西部的內蒙古分別低3.3個、21.6個和lO.5個百分點;縣域平均GDP為32.41億元,分別低于浙江、河南和內蒙古137.56億元、64.4億元和13.4億元,縣域人均GDP為11200元,分別相當于浙江、河南和內蒙古的36.2%、80.1%和65.3%。如果按浙江省縣域GDP平均169.97億元計算,陜西只有靖邊和神木兩個縣達到。

四是強縣少且實力相差較大。在中郡縣域經濟評價中心連續多年的測評中,2006年以前,陜西縣域均與百強縣無緣,直到2007年,陜西才實現全國百強縣零的突破,2008年神木和靖邊進入全國百強,分別排59位和93位。2007年,生產總值超過百億元的縣,浙江占到其全部縣域數的60.3%,河南33.3%,陜西僅為3.6%,西部的內蒙古也高于陜西省。

五是縣域財政收入水平低。2007年,陜西縣域地方財政收入105.5億元,縣均1.27億元,分別低于浙江、河南和內蒙古9.03億元、1.76億元和3.01億元。在財政總收入超過2億元的縣(市)中,陜西僅有29個。縣域人均地方財政收入449元,僅比河南高10元,相當于浙江的24.9%,內蒙古的20%。

六是農民收入差距進一步拉大。2008年,陜西農民人均純收入3136元,與全國的4761元相比,相差1625元,相當于全國的65.9%,排名第27位,2004年至2008年,陜西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額為1269元,同期全國的增加額為1825元,陜西比全國少增556元,與東部浙江、中部河南、湖北相比,分別由2004年相差4.077元、686元、1023元拉大到2008年的6122元、1318元、1520元,與西部內蒙古相比,差距由1762元縮小到1520元。

記者:陜西地域分為陜南、關中、陜北三大區域,各區域縣域經濟發展特色各異,陜西縣域經濟劃分為哪幾個梯度,各自都有什么特點?

張曉光:梯度分類分析表明,陜西縣域間經濟社會發展差異較大,第一、二梯度縣域是全省經濟最發達地區,尤其是第一類,各項經濟指標遙遙領先;第三梯度屬于中等發達地區,且部分縣(市)社會發展指標處在全省中上水平,經濟活力和發展潛力較強;第四梯度為經濟落后地區,大多數指標與第一、二類差距較大。

第一梯度:即2008年度陜西縣域經濟社會發展十強縣。主要分布在隴海鐵路沿線、關中平原、礦產資源富集區,承接省會城市和工業經濟發達城市的經濟圈輻射,區位優勢明顯,工業經濟基礎較好,特色產業發展迅速,產業聚集效應明顯,有力地帶動了地區經濟的發展。其縣域經濟發展特點是經濟總量較大,活力較強,且發展環境良好,屬于典型的工業主導型經濟。

第二梯度:即2008年度縣域經濟監測結果第11名到第30名,共20個縣。主要分布在關中經濟區、陜北能源富集區和漢中經濟區。地理位置總體上相對較

好,交通較為便利,其中部分縣(市)近年來發展勢頭良好,縣域綜合競爭能力顯著提高,經過努力可望進入陜西“十強”。必須指出的是,這些縣(市)大部分雖屬工業主導型經濟,但產業特色、優勢帶動作用不是很強,產業集聚功能有待進一步強化。

第三梯度:即2008年度縣域經濟監測結果第31名到第65名,共35個縣。涵蓋了關中、陜南和陜北的大部分地區,這些縣絕大部分在地理位置上偏離中心城市,大部分縣工業化程度較低,雖然一些主要經濟指標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多項指標在全省平均水平之下,縣域工業發展水平和效益均有待提高。

第四梯度:即2008年度縣域經濟監測結果第66名到第83名,共18個縣。主要分布在陜南、陜北邊遠地帶和貧困山區,自然條件較差,區位劣勢比較明顯,基礎設施比較落后,交通多有不便,通信相對滯后,資源較為匱乏,缺乏特色產業,粗放型增長特征明顯,縣域經濟發展缺乏項目支撐和新的增長點。

記者:陜西縣域經濟產業結構都有哪些特點?

張曉光:縣域經濟發展是一個由經濟、社會、生態環境等要素構成的復雜系統,而各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約關系反映了縣域經濟發展的整體狀態和變化趨勢。縣域梯度經濟的差異是多種因素綜合影響的結果,但最終體現在產業發展的優勢上。

近年來,陜西各地采取有效措施積極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使縣域經濟結構發生了較大變化。2004年,在全省GDP中,一、二、三產業的結構為11.7:48.9:39.4,到2008年,這一結構變化為11.0:56.1:32.9,一產比重比2004年下降0.7個百分點,二產提高了7.2個百分點,三產比重下降6.5個百分點。縣域經濟的產業結構也發生了較大變化。2008年,83個縣(市)三大產業的比重為16.7:61.0:22.3,雖然與全省有所差異,但整體結構與全省基本相同。從目前情況看,陜西經濟產業結構通過優化升級,已由原始的第一階段“123”推進到第三階段“231”。

記者:陜西縣域經濟實現跨越發展面臨著哪些問題和制約因素?

張曉光:隨著改革的深化和經濟結構調整的推進,陜西縣域經濟發展中的問題也日益顯現。從陜西現實情況看,除“十強縣”和第二梯度部分發展較快的縣域外,絕大多數仍屬于經濟小縣、工業弱縣、財政窮縣,在總體上表現為:縣域經濟素質不高、產業層次較低,工業化程度偏低、需求水平不大、城鄉發展差距仍在繼續擴大。

一是縣域經濟發展差異較大。首先是發展水平差異,其次是非農產業差異,第三是兩極分化差異。二是縣域產業結構不盡合理,大多數縣產業結構升級緩慢,經濟結構仍存在一產過重、二產脆弱、三產滯后的現象。三是建設用地緊缺、發展資金短缺、招商引資困難等縣域經濟發展要素制約嚴重。四是城鎮化水平普遍較低,2008年,全省的城鎮化率為42.1%,在83個縣(市)中,只有11個縣(市)達到這一水平,有38個縣不足20%。與浙江、內蒙古相比,陜西省大部分縣域由于缺乏長期穩定的優勢產業支撐,縣城建設相對滯后,城市功能不完善,帶動經濟的作用十分有限,中小城鎮數量少、層次低,轉移農業人員的作用不明顯。城鎮作為產業發展的重要載體、產品集散和消費重要市場的地位沒有充分體現。

記者:實現陜西縣域經濟跨越發展有哪些對策建議?

張曉光:一是要認真做好擴權縣各項政策措施的落實工作。目前陜西省擴權縣已達30個,但從具體政策措施的落實情況看,工作不到位,對擴權強縣的創新意識和力度不足。應本著“責權統一、重心下移、能放則放”的原則,進一步擴權、放權。從體制機制上解決制約縣域發展的實質問題,在更大范圍、更大程度上擴大縣域發展自,增強縣域經濟發展活力和實力,實現縣域跨越發展。

二是主攻特色、區域推進、重點突破,實施富民工程。在產業布局上要打破行政區劃,按照區域化、專業化要求,著力推進板塊經濟發展戰略,打造規模優勢,促進資源優勢向特色產業集聚,特色產業向特定區域集聚,加快形成特色產業集群。

三是著力推進工業化和城鎮化,帶動縣域經濟發展。從縣域產業基礎、資源稟賦、區位特點等實際出發,堅持科學發展,認真做好縣域城鎮化規劃,以城鎮化促進縣域工業化、以工業化提升城鎮化,努力實現城鎮化、工業化的良性互動,帶動縣域經濟發展。

篇(7)

近年來,我省在投入上加大力度,在體制上充分“松綁”,縣域經濟發展的戰車隆隆前進。自20*年起,縣域發展速度超過全省平均水平,縣域經濟出現“V”型大反轉,步入加速發展新階段。到去年,縣域生產總值4391.1億元,增長14.8%。

但不可否認,與發達省份相比,我省縣域經濟總量不大,發展不平衡,生產要素制約明顯。如何破瓶頸、越藩籬,實現縣域經濟更大發展,已成為安徽奮力崛起的關鍵。

加快工業化進程

縣域經濟,一度是安徽經濟發展的“短腿”。20*年,縣域經濟的主要指標只有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痛定思痛,在當年的全省加快縣域經濟發展座談會上,我省明確提出,走工業強縣之路。

事實證明,工業強,則縣強;縣域強,則省強。

以肥西為例。該縣近年來主動融入江汽、格力等大企業分工協作體系,重點抓好汽車、機械、家電等支柱產業的配套加工業。工業強縣的發展理念,使該縣成為合肥首個規模以上工業產值過百億的縣。在去年中國中部百強縣排行榜上,肥西縣在我省入圍的11個縣(市)中位居第一。

事實上,無論以寧國市為代表的內生工業經濟主導型,以肥西縣為代表的大城市經濟帶動型,以鳳臺縣為代表的資源性經濟加工型,及以蕪湖縣為代表的產業招商帶動型,我省的縣域龍頭,沒有一個不是工業化水平較高、擁有一批優勢企業的工業強縣。

數據顯示,去年全省縣域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331家,占全省的85.6%,工業增加值增長27.8%,比全省高6.1個百分點。隨著工業化的推進,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28.9誜38.6誜32.5,一產比重比上年下降1.3個百分點,二產提高2.7個百分點。有關專家強調:“我省縣域經濟開始步入由農業主導向工業主導的重要轉型期。”

由此可見,在新的形勢下加快縣域經濟發展,必須要以科學發展觀為引領,促進傳統縣域經濟向現代縣域經濟轉變,堅定不移地推進工業強縣,這是縣域突破的關節點之一。

目前全省61個縣中,只有21個是工業主導型縣。加快縣域經濟的工業化,就是要引導一些有條件的縣堅持以工業化為核心,在發展農業產業化、承接城市產業配套、發展產業集群等方面做文章。

無為,就是我省十強縣中發展產業集群的成功探路者。20*年,全縣123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入駐無為經濟開發區、無城、高溝三大工業園區的企業占85%;特種電纜產業成為全省縣域首個產值超百億元的產業集群,已擁有企業180家,其中11家進入“中國電線電纜百強”。

提高市場化水平

“市場化程度已經成為衡量縣域經濟發展水平的主要標志,江浙也好、省內也好,發展水平高的縣,高就高在市場化水平上,市場配置資源能力強,走上了依靠市場和民間力量發展經濟的軌道,實現了政府營造環境、社會發展經濟的良性循環。”省長王三運曾在有關會議上強調。

省長之言喻意明顯:提高市場化程度,通過市場化途徑,破解發展中遇到的難題,是縣域經濟必須突破的又一個關節點。

縣級財政可用財力不足,工業投入資金不夠;金融部門對縣域經濟的支持力度有限,縣域企業融資困難的現象普遍存在……毋庸置疑,許多縣發展過程中都遭遇了資金瓶頸。據了解,去年我省縣域新增貸款187.8億元,僅占全省新增貸款的20.4%,遠低于縣域經濟占全省的比重。

如何突破諸如此類生產要素的制約?省統計局副局長張培勝說:“必須通過市場化途徑,解決發展難題。”

牢居十強縣榜單之首的寧國市,就寫活了“市場”文章,緩解了“融資難”困境,為加快發展提供了強勁動力。寧國中鼎和江南化工通過上市融資,募集資金總額達到7.7億元;飛達集團實施“股權融資”,引進資金2.8億元。去年11月,全省首家民營小額貸款公司——寧國江南匯豐小額信貸有限公司掛牌運營以來,已經為50家中小企業投放貸款3000萬元……

“一定要堅持市場取向,重視利用民間力量發展經濟,推進全民創業,搞活中小企業,擴大對外開放,充分利用兩個市場獲取和配置資源,以增量資源來盤活資源,以內部資源嫁接外部資源,不斷拓展縣域經濟發展空間。”這是我省加快發展縣域經濟的對癥良藥。

營造更寬松環境

4月28日,省政府召開新聞會,宣布20*年我省縣域經濟發展呈現出速度加快、結構優化、動力增強、效益提高的良好局面,成為全省科學發展、加速崛起的重要力量。

“這幾年,我省縣域經濟發展很快,勢頭很好,主要得益于省委、省政府一以貫之地重視縣域經濟、支持縣域經濟,出臺了許多好的政策措施。”省發改委綜合處副處長曹越方說。

20*年7月15日,省委、省政府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的意見》,具體政策有27項,涉及擴大縣級政府管理權限、加大財政支持力度、提高金融服務水平、改進建設用地管理、支持開發區建設、大力推動全民創業、加強組織領導等。

所有的政策,都在為縣域經濟發展營造更加寬松的環境。

以簡化項目審批程序、完善項目前期工作為突破口,省發改委加大了對縣域項目建設的支持;進一步支持縣域開發區建設,實現了縣縣都有開發區的目標。

實行省直管縣財政體制改革,理順了省對縣財政分配關系,簡化了管理層次,提高了財政運行效率。“與全國其他省市相比,我省對縣的財政體制是最清晰、最規范的,也是直接、最有利的。”省財政廳有關人士介紹。

與此同時,我省還實施了系列財政扶持政策。2003年以來,省財政安排縣域工業園區貼息和獎勵資金3.9億元,直接帶動金融和社會資金投入近100億元;籌集安排縣域工業園區發展資金30億元。

為縣域經濟發展擠出空間,省國土資源廳近兩年共上報國務院、省政府批準建設用地56.5萬畝,特別是去年積極爭取國家直管計劃指標11.3萬畝。

在體制上為縣域松綁,是我省營造縣域發展環境的又一重大舉措。去年,我省選擇12個縣開展經濟社會管理擴權試點。改革成效已初步顯現:12個縣生產總值增長15.6%,比全省縣域高0.8個百分點;工業增加值增長28.9%,比全省縣域高1.1個百分點。原先經濟較為落后的碭山縣、岳西縣財政收入分別增長48.4%和42.6%,分別提高23.9和24.5個百分點。

主站蜘蛛池模板: 草草浮力影院| 我国产码在线观看av哈哈哈网站| 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免费播放| 成人特黄a级毛片免费视频| 国内精品伊人久久久久妇| 国产av午夜精品一区二区入口| 18禁男女爽爽爽午夜网站免费| 久久97久久97精品免视看秋霞| 最刺激黄a大片免费观看下载| 亚洲av永久中文无码精品 | 色一情一乱一伦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成a v人片在线观看| 亚洲小说图片| 一边摸一边做爽的视频17国产 | 国产成人a亚洲精v品无码| 精产国品一二三产品区别视频手机| 免费国产a国产片高清| 国产女人乱人伦精品一区二区| 俺也来俺也去俺也射| 四虎国产精品永久在线|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自慰| 狼色精品人妻在线视频| 国产爆乳无码一区二区麻豆| 国产精品原创巨作av女教师| 成熟丰满熟妇av无码区| 亚洲丁香五月激情综合| 巨大巨粗巨长 黑人长吊| 国产a三级久久精品| 精品伊人久久久大香线蕉天堂| 激情内射人妻1区2区3区 | 国产精品久线在线观看| 成人性生交大免费看| 高清无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吞精| 老妇xxxxx性开放| 国产综合无码一区二区色蜜蜜| 欧美精品免费观看二区| 在线欧美中文字幕农村电影 | 两性色午夜免费视频| 特大巨黑吊av在线播放| 国内精品自在自线|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无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