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09 11:00:4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黃河非遺文化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阜陽師范學院 信息工程學院,安徽 阜陽 236041)
摘 要:通過近幾年的努力,界首彩陶與壽州窯陶瓷在傳承與保護中都取得了一定成效.在現行措施中有較多相似之處,但由于其主要傳承人的學識、地位等背景的不同,也給非遺的傳承與保護工作帶來較大影響,導致其現狀的差異.如相比于界首彩陶,壽州窯陶瓷的傳承人受教育程度高,社會地位較高,因此在陶瓷的創新設計上有重大突破.不同的思想使他易于接受新的觀念與合理的建議.另因其采用的原料來源地、各地政府職能部門的決策的差異、側重點的不同、創新思路等的不同都會給兩種非遺的保護工作帶來差異.但就其現有的保護措施與實施效果來看,創新思路是傳承創新的首要任務.
關鍵詞 :界首彩陶;壽州窯;生產性保護;對比
中圖分類號:TB484.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260X(2015)02-0080-03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藝術學一般項目(13BG074);阜陽師范學院信息工程學院媒體與設計研究中心課題(2014MTYSJ04);高等學校省級優秀青年人才基金重點項目(2013SQRWO41ZD)
非遺文化的保護和搶救需要合作與交流,各地不可能獨善其身,應打破地域的限制和行政壁壘.通過同行之間的對比,找出問題的癥結所在,從對方的身上發現自身的問題,從而達到相互學習、借鑒的目的.在對界首彩陶和壽州窯陶瓷的對比研究過程中,我們找到了弊端,也得出了差異,取長補短,共同進步是最終目的.
1 界首彩陶與壽州窯陶瓷傳承現狀與藝術特征對比
1.1 相似的地域表征
淮河在我國東南部南北分界的地理區位,大自然賦予了淮河文化鮮明的地域特色.北方的剛烈、雄渾、蒼勁,南方的寧靜、輕柔、婉約.經過融合與兼容,形成了淮河文化獨特的風格特征.界首彩陶與壽州窯陶瓷同屬淮河流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因此具有相同的地域背景和人文環境.長江與黃河的千年融合賦予了淮河文化兼容并包的特性,也賦予了它們古樸大方、渾厚典雅的藝術特色.
1.2 不同的本質屬性
界首彩陶與壽州窯陶瓷在起源初期都屬于陶器的范疇,與瓷器有著顯著的區別,如原料、質地、燒成溫度等.近年來皆采用先進技術使原料配方有所改變,從而達到提高窯爐溫度,使之燒成溫度可以達到中溫瓷甚至高溫瓷的溫度,以提升產品質量.粗獷且不缺乏精細是界首彩陶與壽州窯陶瓷作為北方陶瓷的共同特征,卻與南方陶瓷的細膩有著明顯的不同,如溫潤如玉的景德鎮青瓷、雅致的青花等.原料、制作工藝、地域的區別造就了它們不一樣的審美特性.
1.3 生產現狀對比
1.3.1 界首彩陶
界首彩陶始于隋唐,盛于明清,并流傳至今.以質樸典雅的藝術特色名揚海內外.但隨著城市化的發展,人們生活方式與思維觀念也有了改變.工業產品逐漸取代了各種手工藝品,界首彩陶的生產人員大量減少,主要傳承人為盧山義的子女與老藝人王京勝.界首工藝陶瓷廠因未能及時調整產品結構與市場定位,出現了產品積壓,資金周轉等問題.政府曾提出招商引資,卻被一些業內人士以保護傳統的名義抵制,而未取得預期成效.另外以老藝人王京勝為代表的家族作坊目前已注冊公司但職工仍以家族成員為主.其它家庭式小作坊均未形成規模.隨著科技的發展,各種新型手工藝品出現,界首彩陶面臨巨大的挑戰,在其傳承和發展的過程中也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傳承人方面.彩陶的傳承主要以家庭傳承和師傅帶徒弟的方式,老藝人們有精湛的技術但是缺乏科學的做陶知識,傳授的是老一輩一直流傳的技術和方法,使彩陶難以創新.另外,辛苦的制陶勞動與不成正比的報酬使大多數年輕人選擇放棄老祖宗的手藝,外出另謀生路.隨著老藝人的逐漸老去,體力與精力的不支亟需新的接班人出現時卻出現了青黃不接的局面.這將是傳承面臨的最大的困難.因此傳承人選擇范圍的擴大與學校教育的結合至關重要.從歷時性來看,手工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主要靠世代相傳保留下來,一旦停止了傳承,也就意味著消亡.
受現代工業化的沖擊.陶制品因材質本身的缺陷使用笨重且容易摔碎,有很多的局限性.無法與塑料等其他新材質相比,界首彩陶也是如此.由于生產設備低下,制作周期長,人工耗費高等特點不能進行大規模生產.所以無法在數量上取勝,更不能打價格戰.另外,現階段彩陶表面的釉面因為溫度等原因只能維持四五十年,質量偏低.呆板的產業結構使產業受設備、人力、物力、財力等多方面的限制,無力在市場上占一席之地.
1.3.2 壽州窯陶瓷
壽州窯曾以“壽州瓷黃”聞名于世.它創燒于南朝陳,停燒于唐末,前后歷時350年.在唐代南青北白的影響下,壽州窯由于種種原因突然間銷聲匿跡,燒制手藝也隨之失傳.如今在其傳承人的努力下,終于找回失傳多年的技藝并發揚光大.為壽州窯的恢復燒制做出重大貢獻的傳承人有兩個,一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沈德亮先生.年過六旬的沈師傅沈氏第五代傳人,祖上曾在上窯鎮創辦過“溝東窯”沈氏瓷器作坊.目前沈師傅主要從事壽州窯手工技藝的發掘和傳承;另一位傳承人是壽州窯陶瓷研究所所長崔懷倫先生,他成立了壽州窯陶瓷研究所,主要從事壽州窯制陶技藝的挖掘、研究、傳承.著重對壽州窯的黃釉瓷進行開發利用.研究所多年來碩果累累,產品在國內外重大展會上屢獲大獎.目前,壽州窯研究所有科研人員七名,分工明確細致.所內現有碩士窯兩座,圓形倒煙窯三座,推板窯兩座,可燒制各種類型大小不同的陶藝產品,目前是壽州窯主要的生產基地.
2 界首彩陶與壽州窯陶瓷保護方式的對比
通過近幾年的努力,兩種非遺文化在傳承與保護中都取得了一定成效.在現行措施中有較多相似之處,但由于其主要傳承人的學識、地位等背景的不同,也給非遺的傳承與保護工作帶來較大影響,導致其現狀的差異.如相比于界首彩陶,壽州窯陶瓷的傳承人受教育程度高,社會地位較高,因此在陶瓷的創新設計上有重大突破.不同的思想使他易于接受新的觀念與合理的建議.另因其采用的原料來源地、各地政府職能部門的決策的差異、側重點的不同、創新思路等的不同都會給兩種非遺的保護工作帶來差異.但就其現有的保護措施與實施效果來看,創新思路是傳承創新的首要任務.
2.1 宣傳方式
界首彩陶:博物館一直是向公眾展示的一個良好平臺.界首彩陶的精品展示廳匯集了各個時期的彩陶精品.舉辦展覽并參加皖西北投資貿易洽談會、深圳文博會等各地展覽,展示彩陶精品與彩陶的制作技藝,讓公眾近距離的接觸彩陶、了解彩陶.另外還建立了“界首彩陶網站”,制作專題紀錄片.通過這一網絡信息化平臺,開展圖文展示、對外宣傳及學術信息、產銷信息的交流,為界首彩陶走出國門,與世界接軌,提供更便利、快捷的途徑.
壽州窯陶瓷:博物館雖為傳統的一種展示方式,而淮南市博物館卻在傳統的基礎上有了創新.為還原壽州窯的燒造歷史,系統展示其獨特的工藝成就和研究成果,分中國陶瓷發展簡況、壽州窯燒造歷史和成就、壽州窯生產流程和關注互動四個單元,全面展示了淮南地區隋唐壽州窯的燒造歷史、工藝成就和學術界的研究成果.并在展廳的設計上采用黃色等明快色彩做基調,使觀眾一進展廳就能感受到壽州窯的特色.為烘托氣氛,還采用了豐富多樣的展具輔助.有照片文字展板、陸羽人物蠟像和品茶場景,滾動播出的專題片大型液晶電視,多媒體觸摸屏,幻燈機等.為加深觀眾對壽州窯陶瓷文物形制的了解,提高觀眾的參與熱情和興趣,復原了壽州窯的生產場景,還特設觀眾互動區,復制了多種壽州窯主要器物并把它分成帶磁性的碎塊,讓觀眾在觀看壽州窯生產過程時可動手拼復壽州窯器物.這一環節引起觀眾的極大興趣并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壽州窯陶瓷專題陳列的人性化措施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宣傳力度和公眾的認知度.
2.2 傳承人的保護與選擇
界首彩陶:界首政府對非遺傳承做了很多努力,制定了很多政策,但有些政策卻因種種原因遲遲沒能夠實施.這給老藝人的創作帶來很多困難.也降低了年輕人學習的積極性,如已制定的醫保制度等.傳承人的現狀及素養是順利傳承的基礎.目前界首彩陶在傳承上沒有完全打破老規矩,對于繼承人的選定,應實施打破家族傳承,以“師帶徒”的形式,盡快培養可用之才.
壽州窯陶瓷:壽州窯陶瓷的傳承在民間而并非家族傳承,主要采用師徒學藝的方式傳授.與界首彩陶相比,這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人才,擴大了傳承力度.從崔懷倫先生的創業故事可以得知,傳承人的選擇很關鍵,層次與學識也很關鍵.有人認為年輕人不愿意從事陶瓷的制作是因為不愿意跟泥巴打交道.但對比同行現狀就可得知,關鍵不在于泥巴,而在于這些泥巴所誕生的是什么層次、什么品位的東西,能不能吸引從而留住他們.
2.3 與高校等機構的合作
界首彩陶:目前界首彩陶與各地高校的合作已經開始實施,如各地藝術專業的教師利用假期在界首陶瓷廠進行創作,周邊高校的學生定期參觀彩陶制作基地,并現場觀摩彩陶制作流程.界首彩陶還與高校合作產學研項目,有利于非遺產業化的實施.并請老藝人定期請來校舉辦講座、現場示范拉坯制作等.學生興趣濃厚,可以更加直觀、深入的了解非遺知識,并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宣傳力度.
壽州窯陶瓷:壽州窯陶瓷積極與大中小學聯系,定期組織學生前往博物館參觀,鼓勵他們從小了解家鄉的非遺文化;與地方企業合作,設計生產各種新穎產品,得到市場的認可.如淮南市文景天寶藝術品有限責任公司,也是以生產壽州窯陶瓷為主.企業的參與加快了壽州窯陶瓷的產業化進程,也拓寬了壽州窯陶瓷的銷售渠道.但就目前總的局面來看,在學校教育中,非遺宣傳的力度還不夠,應該在各院校尤其是高等院校設置相關的專業課程,并可設置全校的選修課,以便搜羅更多的對此感興趣的青年人士.相關部門也可考慮把當地的非遺知識列入教科書中,使他們作為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一部分載入史冊.
2.4 銷售模式及渠道
界首彩陶雖也通過展銷、拍賣等形式進行銷售,但更多的還是以公務禮儀性等用品形式走向市場,這種形式的作品銷售受政策影響較大,同時也很難以商品形式走向普通民眾,因此給彩陶制作規模化產業化發展帶來阻礙,也限制了彩陶制作隊伍的擴大;與界首彩陶相比,壽州窯陶瓷的銷售渠道相對比較完善,實施了制作銷售一體化模式.壽州窯陶瓷研究所下設“淮南市壽州窯陶藝廠”,直接進行工藝品的制作,并在國際商貿城、義烏設有壽州窯陶瓷產品對外銷售窗口,很好的解決了產品的銷售問題.另外,壽州窯也通過網絡宣傳、專題報道等方式增加公眾知名度,并參加展銷會及比賽以擴大影響,促進銷售.
2.5 創新方面
界首彩陶:近幾年,界首彩陶在釉色上有了一定創新,也沿襲韓美林先生的作品風格創作出一些新穎的異型作品.但總體來講,思路沒有拓寬,沒有與應用很好的結合,新的作品出現不能以界首彩陶的名義很好的進入市場流通,所以沒有解決根本問題.建議通過舉行彩陶創意比賽等形式匯集學院派的新思路,切實的立足現代生活的需要,進行產品檔次、多元功能、產品衍生等方面進行改革和創新,為彩陶的設計開拓新路徑.
壽州窯陶瓷:壽州窯陶瓷的恢復生產,不僅僅是找回了原有燒制的老技術、老工藝、老方法,而是在原有的基礎上有了一定程度上的創新.如壽州窯陶瓷研究所的部分作品,造型新穎,即保留了壽州窯獨特的風格魅力,又與使用相結合,與現代人的需求與審美相結合,還在功能上有所突破,如獲獎作品《會唱歌的龍鳳壺》等.因此壽州窯的恢復生產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研究打入國內外市場的現代產品是壽州窯生產的宗旨和目標.
2.6 界首彩陶與壽州窯陶瓷在地方產業中的應用
界首彩陶:界首彩陶作為饋贈的佳品,傳統造型的產品更具地方特色,因此可以作為地方各部門的禮品用瓷,但單一的禮品瓷使銷路過于狹窄.實施地方文化與產業相結合的方式,才能拓寬銷售渠道,有效的帶動地區經濟發展,如地方旅游產品的開發.可借助政府部門已經批準的“界首彩陶民間文化生態保護區”和“中國界首彩陶村”等項目的實施推動旅游產品的開發,為彩陶的開辟銷售新路徑.
壽州窯陶瓷:壽州窯陶瓷借助企業,在宣傳和創新上都有較大成效.淮南市文景天寶工藝品有限責任公司就是采用壽州窯傳承人沈德亮的壽州窯制坯技藝,大批帶徒、批量燒制.在“2011年中國國際旅游商品博覽會暨中國旅游商品大賽”上,他們的壽州窯研發產品“仿青銅器文具”、“鳳鳴壺”、“龍尊”等大獲好評,市場前景十分好.該公司藝術總監朱志杭說:傳承手工技藝,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我們正在學習用市場的眼光看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不是死本本,只有激發其活力,才能讓其煥發出青春.如金種子集團的醉三秋,有龍窖和鳳窖系列.龍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因此其包裝選用傳統的陶瓷材質體現.可在此基礎上與地方特色文化相結合,把龍鳳的元素體現在酒瓶的造型設計中,再選用界首彩陶或壽州窯陶瓷的材質與特色來體現.借助產品的銷售傳播非遺文化,以非遺文化提升產品的檔次,實現雙贏.包裝的品位可以增加產品的附加值,如貴州茅臺等知名企業都曾為酒瓶包裝招募過全國的優秀設計.因此可以擴大招商與宣傳,爭取與各地企業實現合作關系,打造文化與生產企業相結合的產業鏈,把淮河流域的非遺文化推向世界.
3 結束語
非遺文化的保護熱潮讓淮河流域的人們對家鄉的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和認識,通過對界首彩陶和壽州窯陶瓷研究的對比,我們發現,差異是存在的,差距也是存在的.找出問題解決問題是共同發展的目的.這種方法不僅僅用于區域內,還可以對南方各大瓷器的保護措施進行學習,提高淮河流域的非遺文化發展,盡快實現全面徹底的產業化道路,為地方經濟服務.非遺的保護與傳承任重道遠,我們正努力讓優秀的傳統藝術走出博物館,走進千家萬戶,走進國人的心里.
參考文獻:
(1)界首縣志[M].安徽:黃山書社,1996.
(2)康保成.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發展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
(3)孫建君.中國民間美術教材[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4)趙冰.四藝紋刻畫彩釉陶盆與界首彩陶燒制技藝的歷史淵源[J].收藏家,2008(01).
(5)高峰.界首戲曲人物紋飾彩陶的成因及其藝術特征[J].裝飾,2012(01).
(6)高峰.界首彩陶藝術及其文化生態情景下的保護[J].民族藝術研究,2010(03).
(7)陳華文.論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的幾個問題[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2010(9).
(8)李榮啟.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的途徑[J].文化學刊,2012(9).
(9)陶治強.簡論隋唐時期壽州窯的發展[J].文物春秋,2011(01).
(10)姚為俊.壽州窯陶瓷工藝的分析與解讀[J].巢湖學院學報,2013(04).
關鍵詞:線性文化遺產;大運河;保護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5)07-0098-02
線性文化遺產是區別于傳統文化遺產的一個概念,這一遺產類型近些年來越來越多的被人們所研究。我國作為擁有文化遺產數目眾多的國家,在線性文化遺產研究、保護方面也逐漸加大力度。所謂線性文化遺產,主要是指擁有特殊文化資源集合的線形或帶狀區域內的物質和非物質的文化遺產族群,因其線狀的分布和遺存的特性而稱之為線性文化遺產[1]。隨著對遺產認識的不斷深入,文化線路、遺產運河、遺產廊道等一系列反映自然與人文景觀的整體性與延續性、體現人類在各個歷史時期的社會、經濟與文化發展動態特征的跨區域的遺產,已成為國內外遺產保護領域探討的熱點[2]。我國的長城、大運河、絲綢之路等作為線性文化遺產的代表,備受國內外矚目[3]。
一、大運河的概況及申遺過程
大運河作為我國重要的線性文化遺產之一,申請世界文化遺產河段包括京杭大運河、浙東運河以及隋唐大運河,是世界上最長的人工開鑿運河。它連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水系,緊密地聯系了國家政治中心與江南經濟中心,是國家的交通、運輸要道、經濟命脈,對于維護經濟發展、社會和諧、政治穩定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4]。運河流淌的文明成為影響兩岸傳統文化的“因子”,岸上呈現的燦爛繁華的歷史文化,構成岸邊凝固的時光,都是千百年來人類生活的真實記載[5]。因此,對大運河這類線性的文化遺產進行整體性地保護,就顯得至關重要。大運河的申遺工作可分為以下幾個時期。第一階段,萌芽期(2005年-2006年)。2005年12月,鄭孝燮、羅哲文和朱炳仁三位專家發表了致運河沿線城市市長的公開信。2006年全國政協會議期間,58名議員提出申請大運河加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同年5月,國務院將大運河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是申遺工作的開端。第二階段,發展期(2007年-2009年)。2007年9月,14個國外城市以及國內中國大運河24個沿線城市的市長齊聚揚州參加“中國揚州世界運河名城博覽會暨運河名城市長論壇”,由此,揚州成為大運河申遺的主要城市。2008年3月,大運河保護規劃編制研討會在江蘇揚州舉行,會議就大運河申遺過程中運河的保護規劃的編制要求及方案進行商討,對運河的保護工作進行了科學探索;同年11月,成立大運河申遺辦公室與申遺工作專家組,對運河沿線的文物、歷史、水利、交通等進行了規劃,集中精力解決申遺過程中的疑難問題。2009年9月,大運河保護和申遺工作會議在揚州召開,對大運河申報工作發揮了奠基性作用。第三階段,期(2010年-2013年)。2010年,大運河保護和申遺小組聯合國土資源部、環境保護部等國家相關部門,開展了中國大運河遺產保護與管理總體規劃工作。2012年,通過完善《大運河遺產保護條例》草案及制定部門規章和地方法律法規,以適應申遺保護和管理工作的實際需要;同年10月,文化部出臺《大運河遺產保護管理辦法》,首次以法規形式明確了大運河遺產的范圍。2013年3月,編制了大運河申遺文本,確定了大運河首批申遺的點段,包括27段河道和58個遺產點,分布于31個遺產區。2014年6月22日,在多哈舉行的第38屆遺產大會上,大運河申請世界文化遺產成功,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46個世界遺產項目。至此,自2004年開始的大運河申遺,落下帷幕。
二、線性文化遺產的特點
作為線性文化遺產的代表,大運河明顯帶有線性文化遺產的特點。
(一)從分布形狀來看,呈線狀或者帶狀分布。線性文化遺產,作為世界遺產的一種形式,其存在形式呈現出線狀或帶狀,與文化線路存在著共通之處。作為中國最大的運河,它貫穿南北,流經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江蘇、浙江等省市,在這些省市中,分布著眾多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等,大運河將這些具有不同經濟文化發展形態的城、鎮、村貫通起來,形成了一條貫通南北的文化帶。大運河始建的目的是為了解決古代漕運問題,而在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的中后期,大運河對政治中心北京和運河沿岸各省市之間的溝通交流起到了一個橋梁作用。
(二)從自然環境來看,呈現錯綜的分布態勢。線性文化遺產覆蓋范圍廣泛,地貌環境各異。大運河所流經的省份,包括政治中心、以工業為主體的城鎮以及以農業為主體的城市等,地貌上包括平原、丘陵等。大運河如同魔法棒一般,將這些不同形態的地域串聯起來。
(三)從經濟角度來看,擁有巨大開發空間。從春秋時期起,初鑿的大運河的一些航段就為我國這樣一個農業大國扮演著運輸者的角色。在元朝,隨著政治中心的轉移,使得統治者亟需大運河作為特殊工具來奠定統治基礎。到了明朝,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大運河都提供了交通方面的保障作用。在2500多年的歷史進程中,大運河為沿線各個城市鄉鎮的經濟發展,為中華民族的農業、工商業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大運河歷史積淀下來的文化,是目前各地政府建設運河文化名城、名鎮、名村的歷史依據。
(四)從文化傳承角度看,古代文化的傳播,與航運事業的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隨著歷史變遷,在經濟全球化高速發展的今天,高鐵連接連接南北各地、航運連接世界各國的今天,大運河在水上運輸中仍發揮著獨特的作用,是沿線地區不可或缺的交通運輸方式。航運歷來為大型貨物之首選,其經濟實惠的特點并沒有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有所削減。
(五)從觀光角度看,觀賞性與實用性兼具。線性文化遺產因其線性分布,串聯式景點自然也不少。大運河沿岸擁有眾多歷史文化遺跡,旅游資源豐富,為大運河又增添了些許魅力。集航運與觀光于一身的大運河,將線性文化遺產的特點展示到了極致。
三、線性文化遺產的保護
大運河作為線性文化遺產的代表,其保護與傳統的文化遺產項目盡管有相同之處,但是也存在其固有的保護模式。
(一)我國線性文化遺產包括長城、京杭大運河、絲綢之路等,隨著我國文化軟實力的提升,對人文價值的重視,線性文化遺產將呈現出更加良好的研究態勢。就大運河而言,需要建立科學合理的管理機制。在對各省市實際線路綜合保護的同時,也需要建立起專門的研究保護機構,專河專制。在借鑒長城以及國外線性文化遺產保護方面的成果的同時,探索出一條適合大運河發展保護的模式。
(二)各省市要通力合作。在線性文化遺產的概念之下,跨區域保護成為常態。線性文化遺產相較傳統的文化遺產,其最顯著的特點即是跨區域性,在線性文化遺產保護方面,跨區域同樣是一個顯著并且亟待解決的問題。如何解決跨區域保護線性文化遺產,是所有遺產保護者必須要面對的問題。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大運河流經的省市建立起專門的保護機構,由國家遺產保護部門直接管轄,統一指揮,降低各省市因保護措施差異所帶來的風險。各部門需要根據其職能制定出相關保護方案,并同其他部門之間密切溝通,堅持從實際出發,通力合作,盡各自的能力來保護大運河。
(三)打造特色旅游景點。在擁有文化遺產這張名片之后,大運河的身價飆漲。體現在旅游業上,大運河作為線性文化遺產,其景點之多堪稱線性文化遺產的代表。在眾多的旅游景點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的同時,大運河本身的承載力也也將受到考驗。因此,需要結合各個省市自身資源優勢,打造特色旅游景點,在為游客提供典型旅游資源的同時,也能緩解旅游業對大運河保護帶來的沖擊。
(四)做好沿途宣傳教育工作。大運河堪稱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典范,如何在新時期延續這種和諧關系,是一個重要的課題。大運河沿線大大小小城鄉眾多,由此帶來的最突出的問題就是沿線居民的保護意識問題。在大運河沿線一些河段曾經一度出現過居民向河里傾倒垃圾、在沿線搭建房屋等問題。自2004年大運河開始踏上文化遺產申請道路之后,相關部門加大了對沿線城市、鄉鎮的整頓力度,沿線居民的保護意識逐漸有了提高。沿線居民在相關部門的引導之下,對于大運河以后的發展態勢有了較為清晰的認識,由此增強了保護意識。相關部門要進一步加強教育引導,以提高人們對大運河文化價值的認識。相關部門要利用公眾傳播平臺,做好宣傳教育工作。比如廣播電視等媒體加大對運河的宣傳力度,博物館可以展示大運河的前沿保護成果。只有民眾的保護意識提高了,大運河才能得到持久的保護。
文化是一個國家的根脈,從世界范圍來看,文化軟實力的提升,有助于增加國家的國際影響力。大運河成功進入世界遺產名錄,躋身世界歷史文化遺產之列,使得大運河的保護與傳承有了持久的動力,也為文化的多樣性、多元化提供了新鮮血液。如何更加合理地保護線性文化遺產,是需要我們長期不斷思考的一個課題。
參考文獻:
〔1〕單霽翔.從“文物保護”走向“文化遺產保護”[M].天津大學出版社,2008.
〔2〕俞孔堅,奚雪松,李迪華,李海龍,劉柯.中國國家線性文化遺產網絡構建[J].人文地理,2009,(3).
〔3〕單霽翔.委員建議加快京杭大運河申遺[J/OL].光明網,200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