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网站-四房播播网站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探究性課題研究

探究性課題研究精品(七篇)

時間:2023-10-17 16:11:4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探究性課題研究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探究性課題研究

篇(1)

[關鍵詞]小課題研究 探究式學習 勞技教學

在勞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讓學生在親身體驗技術性勞動中開發創造力,在探究式學習活動中學會應用科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學會在實踐中創造,從而逐步掌握科學方法與勞動技能,最終把學生培養成具有良好科學素養又有實踐動手能力的創新型勞動者,這是當今勞技教育課程改革的方向。“小課題”研究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從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并確定研究課題,用寓有兒童情趣的科學研究方式去主動研究知識、獲取知識、應用知識和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

一、選擇課題

“小課題研究”主要是圍繞問題的提出和解決來組織學生進行探究活動的。因此課題選擇得恰當與否,直接關系到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課題的研究價值。研究課題從哪里來?主要來自學生的勞動實踐、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中他們感興趣的問題。這些問題可以是學生自己選擇確定,也可以是老師提供的;可以是勞技課堂教學內容的拓展和延伸,也可以是在對課外勞動實踐活動中發現的各種現象的探究;可以是勞技單科性問題,也可以是與勞技學科相關的跨學科問題。在組織學生選題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1)“小課題”原則。這里說的“小課題”,是指不要涉及過多的相關知識,不需要過多的深奧理論,不需要許多復雜的驗證就可以得出結論的課題。(2)創新性原則。通過研究能探明或揭示某一事物的自然現象或客觀規律。(3)實用性原則。研究的結果要能滿足人們生產、生活的某種需要,或者說研究結果應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和推廣價值。如我校在全國創新大賽中的獲獎作品《種薄荷誘滅蒼蠅》這個課題,只要等薄荷花開了,蒼蠅在薄荷花上活動時,就可以進行觀察實驗。這個題目很小,不需要很多的器材設備,也從沒有人研究過,且對人們的生產、生活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二、制訂計劃

為使小課題研究有目的有步驟進行,活動之前必須制訂研究計劃。研究計劃應包括:①研究的目的。目的正確,實踐操作才能正確,取得的結果才能達到研究的本意。②研究時間。預計研究時間多長、何時完成。特別是勞技類研究項目季節性很強,要搞好研究必須準確安排時間。③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研究計劃的核心。它包括:研究前的材料準備、研究在什么環境下進行、研究采取什么技術手段等。我還是以《種薄荷誘滅蒼蠅》這個課題為例。研究的目的,用薄荷的花去誘滅蒼蠅;研究的時間,這個課題時間的選擇很有講究,什么時候種植薄荷要計算好,保證薄荷花開了,蒼蠅成蟲正好開始活動;研究方法,像這類課題要分階段進行效果較好,第一階段,主要進行薄荷花引誘實驗,第二階段,進行薄荷花誘滅蒼蠅實驗。因此,一個完善的研究計劃預示著成功的一半,作為指導老師一定要抓實抓好這一環節。

三、實施步驟

在制訂好選題實施計劃以后,就可以進入實質性的研究步驟中去。首先,要讓課題組的同學明確研究目的,了解研究計劃;其次,要大量查閱有關資料,奠定有關知識基礎;然后,再進行觀察、實驗、訪談、調查;最后,撰寫實驗報告。在這過程中,要引導學生按照研究計劃一步步地深入,做到不遺漏每一個步驟,不忽視每一個細節。實施過程中要隨時與研究目的相比較,哪些達到了要求,哪些還需要補充;哪些方面成功了,哪些方面不完全,采取什么方法補救。既要注意觀察預想之內的情況,又要觀察預想之外的特殊現象。預想之內的情況是滿足預定的目的所必須的;預想之外的特殊現象是意外收獲,是新發現,往往這種收獲具有更大的價值。如《種薄荷誘滅蒼蠅》這個課題,學生發現很多蒼蠅喜歡在薄荷的花蕊上活動,通過查閱資料和咨詢有關昆蟲專家后,推測花粉有引誘蒼蠅作用,因此,在制訂研究計劃時就先預設花粉有引誘蒼蠅的作用。但在實際研究過程中,學生發現把薄荷葉的汁液與花粉混合使用更能引誘蒼蠅,這一有價值的發現讓有些專家都感到意外。

在這個過程中,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不能因為要培養學生的主動探究能力而放任自流,而要與他們一起,進行切實有效的引導和指導;還要告誡他們,所有的工作都要自己做,不依賴老師,不依賴家長,把獲得的信息“內化”為自身的認知系統;重視多種知識與技能的靈活應用、綜合運用;重視學生個體、小組之間的交流、協同學習。

四、成果交流

學生的研究成果出來后,首先要在班級里進行展示與交流,請學生相互評議,在此基礎上教師給予指導修改。研究成果的展示交流,可以使學生之間的成果共享,信息互補。通過相互評議,可以使學生思維碰撞,彼此啟發,取長補短,相互激勵,進一步改進或深化自己的研究成果。

小課題的成果交流還可以利用學校的信息平臺進行網上交流。我校是科技勞技教育特色學校,每年的科技節上,很多有新意的設想都可以在校園網上進行交流,小課題成果也成為學生實踐活動的亮點。

小課題的成果還可以參加各級各類科技實踐活動比賽。通過比賽,使學生有機會和各行業專家學習和交流。如我校學生的《夾竹桃葉提取液殺蟲效果的探究》在參加全國24屆青少年創新大賽中,有機會與植物學專家進行面對面的交流,獲得更多夾竹桃葉子的知識,對自己的研究有了更深入的認識。

五、成果評價

學生研究的成果經過展示交流并經修改完善后,指導教師要組織有關老師對學生的研究成果進行答辯評價。答辯評價時,一要看學生的論文或研究報告,二要看整個研究過程中的第一手資料(觀察記錄、數據統計表、重要環節的照片等)。

評價以開放式、激勵式評價為主,不對研究成果作孰是孰非的簡單結論,徹底打破傳統評價中教師設置好評價標準,把學生學習結果往里套的束縛學生個性與創造性的做法。主要看學生對調查、觀察、實驗、材料檢索與整理以及對現代信息技術等科學研究的方法是否有所掌握,對所學的知識是否有所選擇、判斷、解釋、運用,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否有所提高,是否有所發現與創造等。評價的最終目的不在于分出論文報告或方案設計的水平高下,而在于通過評價,引導學生重視研究性學習的全過程參與和學習目標的達成,重視科學方法的掌握和知識的靈活、綜合運用,重視批判精神、獨立思考、研究探索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提高,養成主動學習的習慣,增強可持續研究與創造的后勁。

總之,小課題研究是實施探究式學習的一種重要方式,它能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有更多的空間“消化”、“吸收”知識,有更多的機會思考和實踐,有更多的時間發展他們的特長和愛好,以更好地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

參考文獻:

篇(2)

【關鍵詞】高中地理;探究性教學;應用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我們面對的問題越來越多、越來越復雜,如人口帶來的“城市病”問題,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等問題,這些問題解決不好將直接影響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從學生學習的角度看,這些問題與高中地理教學有著緊密的聯系,甚至是高中地理教學的重要內容,并且“地理學在現代科學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解決當代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等問題中具有重要作用”。因而,引導學生關注“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的重大地理問題,弘揚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培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增強社會責任感,強化人口、資源、環境、社會相互協調的可持續發展觀念,這是時代賦予高中地理教育的使命”。可見,作為教師肩負著將高中地理課程教好的責任。將高中地理課程教好,使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得到提升,就要探尋好的教學方法,探究性教學便是其中之一。

一、探究性教學的基本含義

(一)探究性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通過以“自主、探究、合作”為特征的學習方式對當前教學內容中的主要知識點進行自主學習、深入探究并進行小組合作交流,從而較好地達到課程標準中關于認知目標與情感目標要求的一種教學模式。

(二)探究性教學的特點。探究教學作為與知識接受教學相對應的一種教學方式,并不是教給學生多少知識,而是教給學生獲取知識的方法,能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認知目標上涉及與學科相關知識、概念、原理與能力的掌握;情感目標上涉及思想感情與道德品質的培養。

二、探究性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的關系

正如教學是指“教”與“學”兩個方面一樣,探究性教學亦是如此,包括探究性的教和探究性學習,教師和學生發揮不同的作用。

(一)教師是探究性教學的促進者。探究教學是學生在教師倡導運用探究的方法進行學習,主動獲取知識,發展能力的實踐活動。學生知識獲取和能力的提升,主要不是依賴教師進行強制灌輸與培養,而是在教師的倡導下,由學生主動探索,主動思考,親自體驗出來的。因此,教師在探究性教學過程中不再是知識的傳援者、管理者,而是探究的合作者和促進者。主要表現在:其一,教師通過多學科的知識整合以及探究活動所涉及廣泛的科學內容和方法的闡述,幫助學生進行探究過程中把握正確的探究方向,引導學生不斷深入。其二,教師根據探究活動的規律來確定自己的工作重點,為學生探究學習提供相應的物質保障,創造良好民主合作的環境和氛圍,以及學生所需信息渠道的暢通。其三,教師要自覺地把自己當作學習團體中平等的一員,和學生一起探索,討論交流,并和學生一起分享探究成果。

(二)學生是探究性學習的主體。學生知識的獲取和能力的提升是學生應用所學的各科知識和對現實生活的實踐,通過提出問題、調查研究、實驗、討論等探究活動,“自主、探究、合作”二獲得的。學生學習是個主動的過程,是學習的主體。其表現在:其一,學生學習過程要與探求過程有機聯系,并在學習與探究過程中獲取科學知識,還包括領悟科學的觀念和態度,學會研究方法,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與使用現代信息手段及觀察、思維、實驗、表達、交流、搜尋資料等能力。其二,學生從學習生活和親身經歷的探究過程中獲得社會實踐、與人合作、對環境的認知、創新等能力。

三、探究性教學的基本模式在地理教學中的應用

探究性教學的模式是把教學過程中以“自主、探究、合作”的方式解決某類問題的方法總結歸納到理論高度的方法論,其特點在于有基本的教學步驟和相應的程序。探究性教學的基本模式:創設探究活動情境引導提出問題并作出假設確定計劃設計驗證多種途徑收集證據交流探究結果得出結論。探究性教學的基本模式在地理教學中的應用的步驟如下:

(一)創設探究活動情境。即教師通過創設地理問題情境,來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從而使學生提出問題。問題可來自學生對教師陳述或演示實驗的觀察等,也可以有教師或某個學生直接提出。問題提出后,教師要想法引導將不能調查研究的問題轉化為可以導致發現科學概念和原理的問題,并讓學生學會分析問題的關鍵之所在。

(二)引導提出問題并作出假設。形成探究問題后,教師應當引導學生通過猜測、預測、推理等內部思維活動形成對問題的假定性答案,亦即教師、學生共同論證課題研究實施的可行性。

(三)確定計劃設計驗證。針對前面的問題和假設,擬定實驗或完成一些活動、或收集信息的計劃,并按照計劃分步實施,來驗證前面的假設。學生成立探究性學習小組,根據自已的喜好、對課題的可能貢獻加入相關的課題小組,小組選出負責人――小組長,負責該課題研究的全過程。學生根據課題研究的需要制定詳細的實施計劃,小組長根據組員的情況進行合理的分工。學生按照實施計劃進行課題研究。

(四)多種途徑收集證據。驗證假設的證據不僅包括所學的不限于地理課程的全部知識,還包括課外知識以及具體實踐過程中采集的具體數據。

(五)交流探究結果得出結論。取得探究結果后,探究教學就進入到取舍、歸納結論進而上升到科學概念階段,這需要學生在相互交流的過程中來完成。主要是培養學生批判性思考能力和客觀的科學態度并能自己建構科學概念。在最后的表達及交流后的評價環節上必須由學生自己來做,原則是重過程而輕結果。

探究性教學的應用,最為關鍵的是探究性學習課題的選定。因為選好了一個課題,學生的探究方向明確,制定的計劃符合學生實際,操作性較強,獲取資料的目的性強并且容易,這樣學生在實施的過程中會輕松自如。如果課題太寬泛、不切合實際,學生收集資料將無從下手,會感到力不從心,如果課題太生澀,學生難以實施,得不到期望的成果,自信心就會受到打擊。需要強調的是,探究性教學的目的是激發學生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重在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鍛煉能力,培養他們的地理審美情趣和品質。

篇(3)

一、改變教師的職業動力,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關于教師的職業動力,申繼亮認為愛心、責任心和進取心構成了教師職業動力的本質內容,是決定教學效果和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基礎。當前,“科研興校”已成為教育者的共識。教育的發展也不斷地向教師提出新的要求,教師僅憑目前的知識和教學中的直接經驗是遠遠不夠的,新的教學要求教師必須在教學中注意研究教學,總結教學經驗。而研究教學過程的主要方式就是用科學的方法對教學進行課題研究。課題研究一開始固然離不開教育行政部門的強勢推行,以前我的動力只停留在學生的考試成績,但在研究過程中我感受著自身的不斷發展和變化,不斷超越實然、追求應然,超越現實、追求理想,不斷達到教育教學的“自為”和“自由”境界。我從中體驗到職業的樂趣、感受到職業的內在尊嚴、價值與自信,從而激發起內心對研究的熱愛,萌發教育研究的幸福感。此時,課題研究便成為一種自主自覺行為,成為教師專業成長有力的內驅機制。

二、改變教師的教育觀念,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在這二年多里,我通過搜集,學習有關文章,廣泛吸收先進教育理念,如通過閱讀于樹陽的《把化學實驗交給學生,讓學生自主探究學習》,我懂得了在化學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大膽地設想,積極進行探究性學習,利用探究性實驗來解決化學問題。如通過閱讀王以權的《重振化學實驗教學》,我領會到借助實驗來減少重復的解題訓練,通過拓展實驗讓學生獲取知識,應用知識。通過閱讀曹彬的《中學化學拓展性實驗的實踐與思考》,我理解了拓展性實驗教學不僅要培養學生的基礎性學力,更應注重學生的發展性學力和創造性學力,使學生能適應社會生活和可持續發展。通過研讀皮亞杰的建構主義理論,我深刻地認識到建構主義所蘊涵的教學思想主要反映在知識觀、學習觀、學生觀、師生角色的定位及其作用、學習環境和教學原則等6個方面。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以及建構主義學習環境相適應的教學模式為:“以學生為中心,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由教師起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協作、會話等學習環境要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首創精神。”在學習的過程中,我都認真做好筆記,認真思考,并與其他課題成員進行討論。不斷改變原有行為方式,我的教科研水平明顯提高了,我聽取了專家講座、名師上課,進一步充實了課題內容。

三、改變教師的教學行為,促進教師的成長

當面對多年的教科書突然之間變得陌生時,當面對新教材中五顏六色精美的圖片時,當看著所謂的“活動與探究”教學單元時,我曾經茫然過:這樣的化學該怎樣上?探究性實驗該怎樣教?在最初的化學探究性實驗教學中,我們發現他們一般依賴于老師向他們提出的問題,而不會主動地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當老師設置了問題情境,讓學生通過探究實驗來解決問題時,學生多半會到教材中找現成的實驗方案,很少有學生能創造性地去設計新的實驗方案。學生在熱熱鬧鬧地完成實驗后,對實驗現象、實驗結果進行分析的意識很薄弱或沒有這種習慣。而這些恰恰是探究性實驗的重要環節,也是促進學生探究能力、提高科學素質的基本途徑。

案例:《硫酸的制備和性質》這一堂研討課我也結合自己正在開展的課題對本節課進行了設計。我的設計理念是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讓老師從課堂中解放出來,真正成為課堂的引導者。從建構主義角度出發,關注學生學習過程,所以我的教學設計思路是學生通過自己查閱資料,交流,分享了解硫酸,再讓學生通過合作實驗探究,合作討論深入理解硫酸,并對教材中的實驗引導學生進行裝置改進比賽。

四、改變教師原有的反思方式,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反思是教師以自己的教學活動為思考對象,對自己所做出的行為、決策以及由此所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的過程,是一種通過提高參與者的自我覺察水平來促進能力發展的途徑。波斯納曾提出過一個教師成長的簡要公式:經驗+反思=成長。教師的反思既包含反思教育理念、教育理論,也包含反思教育實踐、教育結果。課后的小結、補充和完善,找學生談心、與同事討論,認真批改作業、聽課、說課,閱讀教育教學雜志,對反思自我都有促進作用。教師只有由自發走向自覺,善于反思自己,才能突破“高原現象”。教師對教學實踐進行反思,發現自身需要解決的問題,應及時收集有關這些問題的資料,供研究使用。

案例:《實驗方案設計》一章歷來是高三化學復習的難點和重點,采取何種方法和策略復習化學實驗牽動每位高三化學教師的神經。反思以往的復習模式,我們感覺總有不少欠缺,重點不突出,思路不夠清晰,總感覺知識點比較亂。在2005級的化學實驗復習中,經過備課組的認真研討,我們發現:如果把習題中與氣體有關的題目全部刪掉,剩下的題目已經不多了。于是我們提出一種新的復習策略,把實驗分為氣體、液體、固體三個知識版塊,以氣體為核心,液體為重點精心編排,寫了實驗復習校本教材,從全年級使用情況來看,學生反映良好,普遍認為“做題很有感覺”。

五、改變了教師原有知識體系,促進師生共同成長

教師知識系統要具備普通文化知識、學科專業知識、教育教學知識,還要具備個人的實踐知識,這是教師建構和完善知識體系的基本前提,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基礎。“要給學生一碗水,教師先要有一桶水”。在知識經濟的今天,作為課程實施者的教師,一桶水已遠遠不夠,今天的教師需要具備的是源源不斷的自來水。在課題研究過程中師生進行拓展實驗時經常要查閱資料,解釋實驗中遇到的用課本知識未能解決問題,而且有時要超出老師原有的儲備知識,這就需要我們在這一過程中要不段地在學習、研究。

參考文獻

[1]左華榮、徐洪林,在研究中教學

[2]蔡其勇,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與教師專業發展

篇(4)

針對我國基礎教育領域中科學教育的現實狀態和發展需求,“做中學”科學教育實驗項目是在了解國際科學教育的前沿動態和發展趨勢,吸收和借鑒國際科學教育的先進理念和教育方法的基礎上提出來的。由教育部和科學技術協會共同倡導和推動,旨在讓所有學前和小學階段的兒童有機會親歷探究自然奧秘的過程,使他們在觀察、提問、設想、動手實驗、表達、交流的探究活動中,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建構基礎性的科學知識、獲得初步的科學探究能力,培養兒童的科學態度、科學精神和科學思維的方法,使兒童初步形成科學的世界觀,為促進兒童的全面發展,成長為具有良好科學素養的未來公民打下必要的基礎。

此項目首先是在我國北京、上海、南京和汕頭四個地區進行了第一批試點,XX年3月江蘇省在蘇州市、無錫市和常州市擴大試點,我市確定為第二批參與“做中學”科學教育實驗的地區,常州市局前街小學、常州市實驗小學、常州市鐘樓區覓渡橋小學、常州市天寧區博愛小學成為江蘇省“做中學”項目實驗學校。XX年10月,我市擴大項目研究范圍,發展13所小學成為常州市“做中學”市級項目實驗學校。

為了進一步推進常州地區小學的“做中學”項目研究,加強管理與指導,提升科學品位和深化實驗研究,探索本土特色創新之策略,豐富和推廣研究成果,特制訂本實施方案。

二、實施目標

1.變革學習方式

以教育部《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為依據,領會“做中學”科學教育的精髓,聚焦自主型、實驗性的科學探究教學方式,提升廣大科學教師的教育理念,提高教育實踐能力,實現學生科學領域學習方式的變革。

2.培育科學素養

通過有序、系統的專項理論學習、研究以及靈活、有效的創造性教育實踐,提升區域性科學教育的品位,綜合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科學精神和科學的思維方式。

3.構建特色體系

綜合利用國家以及本地區的各種科學教育資源,加強試點學校以及地區之間的合作與交流,創造性地建構充分體現常州地區小學科學教育特色的科學教育體系。

三、現階段推進重點

(一)深入貫徹“做中學”所倡導的基本原則

1.面向每一個兒童,尊重兒童間的差異;2.為兒童終身的學習,更為兒童學會生活奠定基礎;3.教學案例應來源于生活,從周圍取材;4.引導兒童主動探究、親歷發現過程;5.教師是兒童學習科學的支持者和引導者;6.采用激勵性評價;7.科技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共同進行科學教育;8.充分動員社區、家庭和大學生志愿者的力量,支持科學教育;9.通過現代化的互聯網絡增進國內和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

(二)構建案例體系

通過行之有效的系統實施,力求在三年內初步構建“做中學”案例體系。“做中學”案例的來源:模仿法國經典做中學案例;對現有科學教材價值內容進行演繹;基于學生的科學問題進行獨立創生。常州市小學“做中學”實驗項目組將側重前兩種案例來源方式,并鼓勵有能力的學校進行適度的案例創生。

(三)展開專題研究

“做中學”作為明確而又深刻的項目研究主題,需要以專題研究的方式深入領會其精髓。常州市小學“做中學”實驗項目組將以子課題系列的方式,組織實驗教師有序、有效地展開深入研究。

四、現階段推進策略

(一)加強校本研究

著眼于“做中學”項目的有效展開,各實驗學校應加強校本研究,落實常規制度,注重研究內涵,講求實踐效能。注重“做中學”價值案例的有序開發以及各子課題的有效研究。

(二)倡導校際聯動

以校際聯動的方式進行“做中學”系列案例的共同開發,并共同對各子課題展開深入的研究和探討,可以實現學校之間的資源共享以及特色互補。

(三)納入教研體系

各轄市、區小學科學教研員應將“做中學”項目研究活動納入區域性常規教研體系,營造民主性、研究型、開放性的研究氛圍,注重研究過程的系統性、有序性和針對性。

(四)加強網絡資源“做中學”

加強常州教研網“做中學”專題網頁的建設,拓寬信息渠道,匯集價值資源,以學術論壇的方式加強網絡交流

(五)倡導城際交流

增加與蘇州、無錫的兄弟城市的“做中學”項目主題交流,不定期地邀請知名專家來常指導。

附件1:常州地區“做中學”項目研究小學組實驗學校

省級實驗學校:

常州局前街小學;常州實驗小學;鐘樓覓渡橋小學;天寧博愛小學。

市級實驗學校:

鐘樓區懷德苑小學;鐘樓區花園小學;天寧區中山路小學;天寧區北環路小學;新北區羅溪中心小學;新北區百丈中心小學;戚區潞城中心小學;武進區洛陽中心小學;武進區橫林中心小學;金壇市金城鎮中心小學;金壇市華羅庚實驗學校;溧陽市文化小學;溧陽市東升小學。

附件2:常州地區“做中學”項目研究小學組行動路線

(一)學習領會階段 (XX年3月——XX年9月)

1.確定常州市省級“做中學”實驗的試點單位,啟動研究。

2.成立常州市“做中學”項目工作小組和各實驗學校項目研究小組。

3.試點單位到南京、上海等地實地考察“做中學”項目,采取集中培訓、觀摩、案例介紹、研討等形式,了解“做中學”項目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常州市省級開始“做中學”實驗學校模仿案例研究。

(二)嘗試探索階段(XX年9月——XX年3月)

l.召開常州市“做中學”實驗項目研討會和工作會,在全市小學和幼兒園傳播“做中學”理念,在常州教研網開辟“做中學”專欄。

2.擴大小學“做中學”項目實驗,各轄市區培育“做中學”研究基地學校。

3.邊實踐邊培訓,采取校際聯動的形式鼓勵學校嘗試和開發“做中學”案例,組織實驗教師觀摩研討,積累“做中學”研究資料。

(三)推進深化階段(XX年3月——2010年3月)

l.加強實驗教師的培訓,逐步擴大實驗班級,注重兒童在“做中學”活動中的資料記錄、整理工作,積累開展科學教育的實踐經驗。

2.模仿法國經典做中學案例;對現有科學教材價值內容進行演繹;基于學生的科學問題進行獨立創生。及時物化研究成果。常州市教研室每學期末將組織“做中學”案例評比。

3.結合校本實際,各轄區或各學校有側重地進行有關“做中學”項目的系列子課題研究,明確目標,突出重點,集優攻堅,提升教師的科學研究能力。及時物化研究成果。常州市教研室將定期開展“做中學”項目系列子課題研究協進活動。

4.積極發揮實驗學校的輻射作用,倡導校際聯動。各轄區要定期組織區域性“做中學”活動,不斷總結開展科學教育的經驗,反思存在問題,尋找對策,擴大效應。

5.各實驗學校要創造條件,建立“做中學”資源教室,形成“做中學”資料包和工具包。實驗學校要成為常州市科學教育的特色學校。

6.定期召開現場會、研討會、推進會等,以多元的方式展示“做中學”的研究成果。

7.加強城際交流,不定期地邀請知名專家來常指導

(四)總結提煉階段(2010年3月——2010年6月)

梳理典型的、有價值的案例系列,匯編“做中學”案例系列(分中年級段和高年級段);總結“做中學”項目的子課題研究成果。編印成書。

附件3:常州地區“做中學”項目研究小學組案例系列(參考)

觀察生命物體

尋找有生命的物體(觀察與描述)------中年級

植物的不同和相同(觀察與描述)------中年級

動物的不同和相同(觀察與描述)------中年級

研究材料

比較材料的隔音性(控制變量實驗)------中年級

比較材料的保溫性(控制變量實驗)------中年級

研究紙的性質(控制變量實驗)------中年級

自己動手“造紙”(動手制作)------中年級

研究布的性質(控制變量實驗)------中年級

研究水

生命離不開水(動手體驗)------中年級

觀察水(觀察與描述)------中年級

水的毛細現象(探究性實驗)------中年級

水的表面張力(探究性實驗)------中年級

怎樣加快糖在水中的溶解(控制變量實驗)------中年級

水中最多能溶解多少糖(控制變量實驗)------中年級

污水的凈化(探究性實驗)------中年級

研究土壤

土壤里有什么(觀察與描述)------中年級

土壤的構成(觀察與描述)------中年級

怎樣使土壤更肥沃(探究性實驗與長期觀察)------中年級

研究廢電池對土壤的危害(探究性實驗與長期觀察)------中年級

觀察植物

植物的根和莖(觀察與描述)------中年級

植物的葉(觀察與描述)------中年級

植物的花(觀察與描述)------中年級

觀察植物的種子(觀察與描述)------中年級

種子發芽需要什么條件(探究性實驗與長期觀察)------中年級

植物的一生(長期觀察)------中年級

有利于仙人掌生存的本領(探究性實驗與長期觀察)------中年級

研究固體和液體

固體的混合(探究性實驗)------中年級

分離混合的顆粒狀固體(探究性實驗)------中年級

分離混合的沙和鹽(探究性實驗)------中年級

液體混合后體積會怎樣(探究性實驗)------中年級

使沉在水底的物體浮起來(探究性實驗)------中年級

測量天氣

測量氣溫(觀察與測量)------中年級

測量風力與風向(觀察與測量)------中年級

測量雨量(觀察與測量)------中年級

研究空氣

空氣有質量嗎(探究性實驗)------中年級

熱空氣和冷空氣(探究性實驗)------中年級

研究冷和熱

冷熱與溫度(感覺與測量)------中年級

冷水變熱(探究性實驗)------中年級

熱水變涼(探究性實驗)------中年級

冰的熔化(探究性實驗)------中年級

水的凝固(探究性實驗)------中年級

水的蒸發(探究性實驗)------中年級

水蒸氣的凝結(探究性實驗)------中年級

研究熱脹冷縮(探究性實驗)------中年級

自制太陽能熱水器(動手制作)------中年級

研究聲音

聲音的產生(探究性實驗)------中年級

聲音的傳播(探究性實驗)------中年級

研究力

力在哪里(觀察與體驗)------中年級

研究彈力(探究性實驗)------中年級

研究摩擦力(探究性實驗)------中年級

研究擺(探究性實驗)------中年級

研究硬幣下落(探究性實驗)------中年級

高空墜雞蛋(探究性實驗)------中年級

電和磁

導體和絕緣體(探究性實驗)------高年級

解電路暗箱(探究性實驗)------高年級

磁化與去磁(探究性實驗)------高年級

相斥與相吸(探究性實驗)------高年級

磁鐵都有兩極嗎(探究性實驗)------高年級

電磁鐵(探究性實驗)------高年級

關注我們的身體

呼吸和心跳(測量與分析)------高年級

肺和呼吸(探究性實驗)------高年級

大腦(探究性實驗)------高年級

神經(探究性實驗)------高年級

身高與體重(測量與分析)------高年級

研究機械

研究平衡(探究性實驗)------高年級

研究斜面(探究性實驗)------高年級

研究滑輪(探究性實驗)------高年級

研究輪軸(探究性實驗)------高年級

建橋梁(探究性實驗)------高年級

搭支架(探究性實驗)------高年級

生物的繁殖

植物的繁殖(長期觀察與描述)------高年級

動物的繁殖(長期觀察與描述)------高年級

研究微生物

觀察水滴里的生物(觀察與描述)------高年級

做酸奶(過程性體驗)------高年級

研究面包發霉(探究性實驗)------高年級

身邊的化學

變色花(探究性實驗)------高年級

洗衣服的學問(探究性實驗)------高年級

鐵釘生銹(探究性實驗)------高年級

其他

感受茶文化(過程性體驗)

研究螞蟻

附件4:常州地區“做中學”項目研究小學組子課題系列(參考)

如何創設有意義的探究情境

如何產生有價值的科學問題

如何引導學生合理猜想

如何準備有結構的材料

如何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探究意識

如何培養學生的實驗設計能力

教師教學活動與學生學習活動的黃金比例

小組合作的有效性研究

篇(5)

【關鍵詞】探究性學習 評價依據 評價標準

【中圖分類號】G42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9682(2010)06-0039-02

【Abstract】Inquiry-based learning to reflect the evaluation process, application and experience, the participation of the general requirement, also want to refle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valuation form, evaluation and guidance.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evaluation, is a new trend of dynamic evaluation results of static alternative treatment one-time evaluation, evaluation is mostly, concise, visual target, diagnostic, inquiry-based learning evaluation of the ideal mode, the evaluation standards according to the education is the basic goal.

【Key words】Inquiry-based learning Evaluation according to the Evaluation standard

20世紀90年代以來,無論是高等院校還是中小學校的課程改革都把學習方式的轉變作為研究的主要內容,“探究性學習”受到了人們的關注。探究性學習的核心是學生自主獲取知識,這是現代社會的必然要求,同時也是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因此,學會自主探究性學習已成為現代人才必備的素質。相應地,如何對探究性學習進行評價也自然地成為人們所關注的問題。

一、評價標準的價值取向問題

筆者認為,教育目標是教育價值取向的一種表現形式,也是評價標準、評價指標體系編制的基本依據。探究型課題突破了原有的以單科性、學術性為主的課程框架,具有多方面、多層次的教育價值。探究型課程的非國家課程性質以及教學結果的非功利性,即教學及結果不直接不完全與學生的升學、選拔等掛鉤,為探究型課程教育價值取向的選擇提供了方便。

探究性學習評價的取向,在重視“雙基的基礎上”,進一步的選擇是:更重視過程。傳統的單科性、學術性課程對學生學習的評價,也注意學生的學習過程,但是重視的是學習結果,通常的形式表現為考試,尤其是升學考試的分數。探究性學習評價也關心學生學習的結果,即對研究成果的報告、論文、作品、制作等也進行評審。但是,評價學生研究成果價值取向重點是學生參與研究過程。諸如學習方式、思維方式、知識整理與綜合、信息資料的收集、處理和判斷等。因此,注重學生探究性學習的過程,所重視的是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創造性和積極性等。

1.注重在探究性學習中知識和技能的應用

單科性、學術性對學生學習的評價,也注意學生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應用,但是這種應用的范圍更多的是在理解中的應用,探究性學習評價強調的是學生把學到的基礎知識、挖掘的基本技能,應用到實際問題的提出和解決中,關注諸如社會的環境保護問題、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精神文明建設中的問題、科學技術發展問題等等。在問題提出和解決中主動獲取知識、應用知識,既促進學生對知識價值的反思,又加深對知識內涵理解和掌握,形成知識的網絡和結構。因此,注重學生探究性學習中知識和技能的應用,重視的是學生主動探求、創新勇氣和能力綜合等更高層次的發展。

2.強調在探究過程中的體驗

單種性、學術性課程對學生學習的評價,結合社會實踐活動,也注意學生學習中的體驗,但不是評價中價值取向的重點。探究性學習評價非常關注學生在問題解決或跨學科、綜合式學習中,對科學研究一般過程、方法、原理等的體驗。科學研究的過程是一種實踐過程。學生在實踐中既發展了觀察、思維、操作和表達等基本能力,更獲得了大眾感性認識。因此,探究性學習的評價十分強調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的體驗,包括使命感、自信心、進取心、意志、毅力、氣質等精神自我認識和自我教育的發展。

3.關注學生的共同參與

單一性、學術性課程注重對學生學習的評價,也注意全體學生的主動學習。然而,由于學生個別差異的客觀存在,往往力不從心,評價中價值標準比較單一,壓抑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探究性學習的價值取向是強調每個學生都有充分學習的潛能,為他們進行不同層次的探究性學習提供了可能性,也為個別化的評價方式創造了條件。

探究性學習的評價重過程、重應用、重體驗、重全員參與等價值取向的選擇,反映為教育目標在不同的學校可能會各有側重,如開放式主題活動課程,價值取向中可能多關注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或體驗等;跨學科綜合式學習課程的評價,可能側重關注學生對知識體系的橫向綜合性理解、掌握和應用;分科課程中穿插綜合性專題研究,可能比較關注學生對學科知識、技能應用能力、探求能力等進一步拓寬、拓深和拓展等。這些側重一般來說是探究性學習的內容要求上的不同,作為探究性學習價值趨向上的選擇,在總體上還是一致的。由于精神、態度、能力、氣質等比較抽象,對它們價值程度衡量或判斷的準則與尺度,以及質量要求的具體規定,目前還難以制定出令人滿意的評價標準,不同的視角也可以編制出對應的評價標準,還是可以對學生探究性學習進行評價的。

二、關于評價的信息收集問題

1.信息的來源

與原有單種性、學術性課程及學生學習的評價相比,探究型課程及學生探究型學習的信息,主要不是由教師通過作業、測驗、考試以及觀察、提問等收集學生學習的信息,而主要是由學生主動收集和提供。例如開展小課題研究或主題研究活動,課題的報告或方案;評審與立題;課題研究過程及課題研究結題、報告、成果及評審中的答辯等,課題小組及每個成員在研究活動的全過程會產生大量的信息,其中有文字的、有行為的、有靜態的成果,有動態的實踐、有外在的形象、有內在的體驗、有物質形態的、有精神狀態的等等。指導學生系統地收集這些信息,不僅是對學生探究性學習進行價值判斷的需要,更有效地發揮評價的診斷、導向、激勵等功能的需要,也是對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一個重要方面。

探究課程設置的時間不長,學生探究性學習評價信息的收集迫切需要加強工具的設計與開發。現在的中小學教學中除了學生的測試考試分數外,幾乎沒有什么規范化的收集與記錄學生學習表現的方法。如果臨時突擊性地收集信息,難免造成信息流失和失真。在近兩年的實踐探索中,有些學校已注意到對評價工具的設計與開發。已有不少中學在開展“開放性主題研究活動”時,設計制作了“課程實施用表”、“課題活動情況記錄表”、“實驗記錄表”、“指導教師意見表”等十余種信息記錄表,為探究性學習的評價提供了比較充分的信息。

2.信息的處理

探究性學習評價,要跳出片面追求定理分析的走勢。探究性學習的著眼點是激活學生分科學習中的“知識儲存”,激發學生關注社會的意識,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而主要不是嚴格意義上研究成果的科學價值、社會價值、實用價值或經濟價值等。因此,評價大多不是常模參照,而是目標參照,簡明、直觀、具有診斷性,是探究性學習評價的理想模式。如何使評價結果表述得簡明、直觀、具有診斷性,文字、表格、簡圖等都各有所長處,是值得引起重視并應在教育實踐中進行嘗試的。

教育評價中常用直接計數、工具測量與評定等方法。直接計數主要用于可以直接度量的評價標準,如資料收集的數目、時間的運用、調查次數與人數等;工具測量是指有現成工具可以測量的評價指標,如設計的產品、模型等根據測量工具測出的結果可以做出價值判斷。

探究性學習的態度、能力成果等部分中的多數指標無法直接計數或工具測量,大多采用評定的方法。評定是指把評價對象的表現與某種標準之間作比較,然后作出價值判斷,評定更具有綜合性與主觀性,更多的是評價者的感受與反映,與評價者對標準的理解及感受的敏感程度關系較大,評定結果的表述方法主要有語言描述、等級評定、程度定位等。這對指導教師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答辯是評價結果目前被普遍采用的一種方式。評審教師或相關專家不是死扣評價指標與評價標準,逐條對照打分后再作出判斷,而是在查閱了學生的相關信息材料后,先與心目中經驗參照標準之間做比較,作出直接判斷,然后再倒算出各具體指標的得分或等第。同時,在評審的答辯中,教師或相關專家對學生探究性學習中的某一方面價值、意義或某一方面不足,能夠直接與學生進行討論,或肯定,或提出改進意見,評價結果一般能為學生直接接受。這種經驗直覺判斷及師生互動評價,是探究性學習比較適用的評價方式。一般來說,可以適當提高評價指標的綜合程度,不必搞得太細。這樣一方面可以減少評價的工作量,保持評價結果的整體綜合性,另一方面只要有相應的工具輔助,指導教師完全可以勝任做出直覺判斷,進行師生互動評價。

三、關于評價結果的表示問題

探究性學習評價的結果表示應當對學生的可持續性發展有比較實際的指導意義。因此它應該是多種形式的,而不能只是一個等第或分數。等第或分數是評價結果表示常用的一種形式,尤其是學科課程對學生課業評價,目前采用的基本上是這種形式,其特點是簡便易行,并以此區分學生課業學習的水平與層次。實踐表明,學生在探究性學習的過程中,有著極為豐富和精彩的收獲、體驗和經驗。如此豐富的精神收獲,不以等第或分數的形式作結果表示實在可惜。

我們并不否定等第或分數,因為等第或分數畢竟是評價結果處理的一種形式,況且可以簡便易行地對學生課業水平的層次做出區別。我們強調的是,用實質性評述對學生研究性學習作結果處理,可以有針對性地發揮對學生研究性學習的診斷、鑒別、導向、激勵等評價功效,這也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教育評價改革和發展的一個新趨勢,即以動態的評價結果處理替代靜態的一次性評價。

參考文獻

1 朱慕菊主編.走進新課程[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6

2 袁振國主編.當代教育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8

3 黃甫全、王本陸主編.現代教學論學程[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8.12

4 張大均主編.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7

篇(6)

一、網絡環境下主題探究性學習的特點。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強調信息技術是一種工具,學生的學習活動圍繞某一主題來展開,教師的主要任務是為學生的探索和發現提供機會與幫助。教學改革的目的在于,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以真正的確立,學習的自主性、能動性、合作性得到發揮,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人格。

“主題探究性學習”是一種高層次的學習方式。基于網絡環境下學生主題探究性學習具有學習主題的明確性、學習過程的探究性、學習方式的廣泛性等特點。

1、學習主題的明確性。主題是指從學科領域或現實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的研究問題,它應貫穿于探究學習的全過程。學習的主題就是要使學生明確干什么。

2、學習過程的探究性。學生主動地獲取在網絡上與主題相關的資料,在學習過程中,圍繞著相關的問題進行自我探究或小組討論,教師只是以平等的姿態參與和引導學生討論,形成探究性的良好的學習習慣。

3、學習方式的廣泛性。在學習活動中,改變過去學習內容主要來自于教科書的單一狀況,注重學習方式的多樣化,強調培養學生從網絡資源中獲取素材自我學習、處理、創造的能力,培養學生從網絡獲取信息的能力和習慣。

二、網絡環境下主題探究性學習的主題設計。

主題是探究的前題,是探究的靈魂。主題設計是一項具有挑戰性的工作。要使學生和教師感到滿意和成功,教師必須認真做好主題設計工作。

1、主題設計的基本原則。

(1)科學性原則。設計的主題必須符合科學,不能任意杜撰。

(2)生活性原則。設計的主題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3)探究性原則。設計的主題沒有現成的答案,需要通過探究獲得的一定成果。

(4)興趣性原則。“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最大的動力。設計的主題要盡可能激發學生的興趣,使之不斷探索。

2、主題設計的目標定位。

主題探究性學習注重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活動,尤其突出情感素質和能力的培養。如《保護青蛙,電腦畫圖》。

情感目標:體驗用電腦處理信息的快捷;感受大自然的美,陶治情操;滲透“保護青蛙、愛護環境”的生態意識;體驗靈活運用畫圖工具產生奇妙效果的成就感。

素質目標: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及觀察、分析、概括和交流能力;初步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想像力和運用畫圖工具巧妙制造效果的能力;初步培養學生思維的個性化。

技能目標:學會使用選取、取色和噴槍工具;學會圖塊的移動、復制和剪切;學會改變圖塊的大小;學會使用水平翻轉、垂直翻轉或按一定角度旋轉圖塊的方法。

三、網絡環境下主題探究性學習的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方面著重在組織形式、基本步驟、方法策略等三方面進行了初步的探索。

1、教學設計的組織形式

基于網絡環境下學生主題探究性學習的組織形式,通常有個別學習、小組學習、群體學習等幾種。我們發現:小組學習要遠遠優于傳統的個別學習和班級集體學習。采用學生自愿組合,每組3~5人。各合作小組選擇感興趣的主題,互幫互學、資源共享、合理分工、各司其責,在研討交流階段,充分發揮各人特長和意見,通過小組間的相互啟發、交流補充,各抒己見,使每個小組的成果更完善。

2、教學設計的基本步驟。

(1)創設情景,激發興趣,選定主題。

如:環保主題——保護母親河、綠色家園等。

愛國主題——我的中國心、中國制造等。

學生參與后,讓其自行組織成各個活動小組,選定本組的研究主題、研究方向,推選出組長,小組成員確定個人所承擔的主要任務,利用搜索引擎,進行網絡搜索。

(2)收集信息,圍繞主題,研討問題。

學生通過搜索到的信息,要進行檢索與分類,并能收集、摘錄、保存網上的信息資料。使他們感受到網上收集信息的樂趣,主動參與探索問題、研究問題。可以在bbs上留言,自己的觀點等形式。

(3)制定課題方案。

教師指導學生如何撰寫課題方案,提供相關的學習參考。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見解,制作成文字或課件。

(4)課題研究的實施階段。

學生根據自己的課題,可以按照收集到的資料(實地考察訪問、聽取專家意見、進行問卷調查)進行課題研究。如:《母親河——水污染的調查》等課題。讓學生通過更多途徑獲得有關知識。

(5)撰寫課題報告。

確定主題報告的框架和所需資料。撰寫結題報告和活動體會,上傳給老師請求指導。

(6)結題與總結評價。

報告展示,討論評價,小論文答辯,表彰推薦。

3、教師教學中的方法策略。

(1)以“主題”為任務的驅動模式,并對“主題”學習中作適當任務細化,使學生的學習由易到難,由淺入深。

(2)以學習“主題”為中心的教學設計并不排斥教師的指導作用。在學習過程中方法策略的指導尤其顯得重要。

(3)基于網絡環境下由于學習資源的極大豐富,

篩選、處理、傳遞學習資源更需要教師作為網絡知識海洋的“導航者”。(4)加強“異生”指導。“異生”指導是指教師對各個研究小組進行的個別指導。

四、網絡環境下主題探究性學習的評價。

網絡環境下主題探究性學習的評價重過程,輕成果;重發展,輕現狀。評價體現在合作過程中,激勵組內成員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我們的評價著眼于學生的發展,力求凸現每個學生的閃光點主要采用以下幾種評價方式:

1、自我評價:學生自我評價主要是讓學生對自己探究中是一個怎樣的“過程”,體現在方法上,體現在個性中,特別要體現學生的首創精神。讓學生展示給大家,老師和同學可以用多種角度、不同方法來對這些成果給予充分的肯定

2、多元評價:我們采用多元評價,能更好地讓學生體現成功的喜悅。學習過程中給定不同的幾項指標,從內容的價值性、作品的創新性、合作的有效性、科學的應用性等方面來評價。

篇(7)

一、開展高中語文課堂研究性教學方法的方式

探究性教學活動有著極大的靈活性,現階段,一些應用較為成功的地區將其作為一種主要學習方式開展專門的研究型課程,如在活動課程中,結合教學條件和學生特長,設計不同的內容和實施形式,然后對其進行評價,具體而言,主要有以下兩種類型:

1.在語文教學中設置專題研究課程

這種形式是在語文課程的課時之內,采取專題研究的形式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與學習能力。具體而言,有以下幾個步驟:

第一,設定明確的教學目標,確定課題研究范圍。開始教學前,教師要向學生明確本次專題研究課程的目標、內容及要求,并介紹相關知識,然后結合教材內容的特點、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課題研究范圍。如高一語文教材中的議論文不容易吸引學生興趣且教學內容較少,開展議論文專題研究課程,可以設計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很多事例表明人類在不斷的追求真理,這說明真理是極具魅力的,而議論文作為真理的載體,其魅力表現在哪呢?”進而確定研究范圍“議論文的魅力”。通常情況下,專題研究課程屬于基本教材的拓展教學,選題方面可以相對自由一些。

第二,由學生自主選擇研究方向和研究方式,并制定相應的計劃與方案。在研究課題確定之后,由教師提供相關資料,并引導學生興趣,進而確定具體的研究內容和方法,擬定研究計劃與方案。

第三,設立課題研究小組,確定研究方案。將課題分解,將研究方向相同或相似的學生分組,通過選舉產生組長并協調分工進行研究,通過小組討論的基礎之上制定研究進度計劃。

第四,教師對實施方案進行評審。組織由教師組成的評審小組,對各小組的計劃進行評審。評審內容包括課題內容與實施方案的可行性和科學性。然后為每個小組的設計方案進行打分并提出改進建議。

第五,教師指導各小組獨立進行探究性學習。此階段是探究性教學的核心環節,教師應該組織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開展小組活動,在活動前將詳細的計劃及安排明確,活動結束時要組織學生按小組填寫活動報告表并上交,以便教師更好的指導各小組的研究情況。在探究性活動過程中,教師應該注意實時指導學生的研究方法,并引導其靈活選擇運用資料信息,并鼓勵小組之間與同學之間的交流與協作,強化學生的競爭合作意識,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探索和研究習慣,從而保證探究課程的質量。

第六,展示研究成果并交流。當專題研究課程結束之后,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總結,進而通過小組討論形成小組總結并作出報告。然后展開以小組為單位的交流與討論,不斷擴大課題研究的作用,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獲得其他啟示。

第七,對研究結果進行總結和評價。當課題研究結束之后,教師要對各小組的研究成果進行總結與整體評價。首先,要評價研究成果的質量,包括選題的科學性、新穎性,研究成果的水平,并設定選題、方案,報告等不同項目的評分權重,采取打分的形式進行評價。其次,對于學生參與研究的程度和質量進行評價。此外,教師還應該針對研究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和重點講評,對學生進行糾正和改善,幫助學生進步。

二、將探究性學習滲透到日常課堂教學

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個性發展與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的主陣地,其教學質量直接關系著教學目標的實現。因此,在日常課堂教學中引入探究性學習,改革傳統的教學方式對于高中語文教學而言,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1.日常課堂教學滲透探究性學習的思路

要想實現高效的語文課堂教學,教師首先必須充分了解學生,掌握教材,結合學生的學習特點和興趣、能力水平,對教材進行大膽的創新處理,通過教材內容學習培養學生的思考習慣、自學能力和研究意識,確立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筆者結合自身教學經驗,總結思路如下:

第一,設立教材單元學習小組和單元學習目標,由小組之間圍繞學習目標進行預習,并確定每篇課文的問題設計者,并向其他同學講明單元學習的目標、方法和注意問題,引導學生在早讀課或空閑時間進行課文的閱讀思考,將學習中的疑難問題記下,每個學習小組在下一單元開課前將問題設計與相關進度做成報告交與教師。

第二,在課堂教學中,由問題設計者提出問題并由教師組織學生展開討論,然后在教師的幫助下進行討論解答。在此過程中,教師應該注意引導學生討論深度和學生間的相互啟發,并調整討論方向。討論之后,分小組進行問題分析與討論結果,進而由教師對此作出評價,指出其中的不足和改進建議。教師的評價應該以批判性、全面性和鼓勵性為主,鼓勵學生大膽思考、推陳出新。

第三,在全面討論主要問題之后解決遺留問題。特別是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教師應該鼓勵其勇敢的提出自己仍存在的問題,引導學生之間相互幫助、相互學習。

第四,在每單元教學結束之后,教師應該制定與教材內容相關的題目,檢驗學生的學習目標達成效果。并引導學生寫出關于單元學習的筆記或心得,選取較為優秀的進行班級交流,以此來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

2.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加強探究性學習

筆者通過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開展探究性教學方法,發現效果較為明顯,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探究意識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同時也發現對于教學而言,學生的問題意識極其重要,在學生的學習活動中,經常與遇到一些難以解決的問題,并產生一種懷疑、困惑、焦慮、探究的心理狀態,會促使學生不斷進行思維探索。問題意識與學生的學習效果緊密相關。在語文教學中,也經常存在這種情況,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問題較多 ,而學習差的學生則沒有問題。教師應該緊緊抓住課堂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引導學生的探究意識,并營造平等、和諧、民主的課堂教學氛圍,打破傳統的教師灌輸、學生吸收的教學方式,建立以學生自主探究為主的教學方式,以質疑開路,在問題教學中實現教學目標,從而培養學生敢于探索、敢于創新的良好習慣,進而提高其學習能力。

結束語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學生的良好成績并不是全靠教師教出來的,而是學生通過自主思維構建起來的。所以,我們應該堅持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通過生動活潑的教學活動,調動學生積極性,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情境,激勵學生情感,實現學生的個性發展。(作者單位:河曲縣巡鎮中學)

參考文獻

[1]田衛斌.語文教學要讓學生開出智慧的花——淺談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有效引導[J].教育實踐與研究(B).2010(05)

主站蜘蛛池模板: 97日日碰曰曰摸日日澡| 人妻少妇精品久久|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毛片毛多水多的特级毛片| 精品熟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不卡| 国产精品久久毛片| 亚洲av综合av一区| 玩弄秘书的奶又大又软| 男女18禁啪啪无遮挡激烈网站| 成人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影院vr| 乱人伦中文无码视频| 婷婷国产成人精品视频| 欧美精品v国产精品v日韩精品| 亚洲精品无播放器在线播放| 51国产黑色丝袜高跟鞋| 性生大片免费观看高清视频| 欧美成av人一区优播免| 护士奶头又白又大又好摸视频| 西西444www无码大胆| 亚洲大尺度无码专区尤物| 国产成人无码aa精品一区|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夜夜嗨| 美女扒了内裤让男人桶| 九色综合狠狠综合久久| 亚洲女同一区二区| 亚洲va中文字幕| 无限资源在线观看| 人妻av中文系列| av天堂中av世界中文在线播放| 天天躁夜夜躁狠狠综合| 色综合天天视频在线观看| 九九精品国产亚洲av日韩| 荫蒂每天被三个男人添视频 | 无码aⅴ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浪潮 | 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国产国拍亚洲精品mv在线观看| 顶级欧美熟妇高潮xxxxx| 五月综合激情婷婷六月色窝| 亚洲精品无码日韩国产不卡av| 一边摸一边吃奶一边做爽|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