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1-06 10:11:0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文學的藝術形式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文學;視覺藝術;相輔相成
一、作為語言藝術的文學
1.文學藝術形式的獨特性
文學是以語言文字和抽象符號進行表達和創作的,是注重思想認識傳達的藝術。文學藝術體裁豐富,包括詩歌、散文、小說、戲劇、寓言、童話等,是社會與時代文化傳達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以自身獨特的媒介形式表現作者的內心情感,具有穿越時空的獨特性。
2.文學的社會價值
文學是表現社會文化的重要形式,文學的根本作用就是“反映客觀現實”。客觀現實中各種各樣的要求、情感,各種社會發展階段的新思潮、新實踐和社會需求,都可以通過文學予以反映。縱觀古今中外,從西方具有宗教色彩的史詩到東方文學的詩經,都有強烈的社會意識形態。中國文學從孔子開始便十分重視文學的社會功能。孔子認為詩有四種基本作用,即“興、觀、群、怨”,此外,還可“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近代,梁啟超認為小說亦有四種功能,即“熏、浸、刺、提”。重視文學的功能與作用是中國文論的一個重要傳統。文學的功能是以三種方式體現出來的,即認識作用、教育作用與美悅作用。
3.文學的情感價值
文學除了擁有外在的、實用的、功利的價值之外,更為重要的是,還具有內在的、看似無用的、超越功利的價值,即精神價值。魯迅說:“倘若用什么記號留存下來,這就是文學。”(《門外文談》)文學是一種釋放、一種調節、一種宣泄,由心理作用于生理,成為人的生命需要。
二、注重視覺表現的視覺藝術
1.視覺藝術形式的獨特性
視覺藝術借助一定的物質材料和符號形象,通過藝術家的創作而表現直觀的藝術形象,具有從內向外的指向性。
2.視覺藝術的基本元素與設計原則
視覺藝術是看得見、摸得到的藝術,它強調真實存在,具有真實性。視覺語言通過視覺基本元素和設計原則構成自身的規范或符號系統。線條、明暗、色彩、質感、形狀、空間等都是基本的視覺元素,布局、對比、節奏、平衡、統一等都是常見的設計原則。
3.視覺藝術在當代的豐富和發展
視覺藝術的形式語言隨著社會的發展不停演化,從最初注重純藝術的雕塑、繪畫、建筑等到工藝美術運動后裝飾藝術和工藝美術的加入,再到裝置、影像、行為、觀念等藝術形式。視覺藝術的造型手法和形式語言日趨豐富。
三、文學與視覺藝術的關系
1.兩者具有同一性
文學創作是文學家獨特精神活動的產物,文學作品的精神價值是自身內在的、基本的價值。藝術不僅僅是工具,也并不總是有形的作品。兩者在本質上都是對精神價值、存在方式、生活態度、生活內涵的追求。文學與視覺藝術的創造者都是人,人是具有意識、單獨思考的個體。每個人所表達出來的情感與語言是不同的,具有獨特性。文學與視覺藝術都是隨社會生活的發展而產生的,記錄那個時代的獨特性,具有鮮明的時代性。文學與視覺藝術具有同一性,它們都具有精神價值、獨特性、時代性。
2.在一定條件下又相互對立
元代統治階級特別愛好歌舞、戲曲,因此,以往地位不高的戲曲在元代得到重視,進而獲得發展,這就造成了戲曲在藝術門類中的地位上移。兩者的變化證明在當時時代背景下的藝術重心的轉移和審美趣味的變遷。3.相互滲透王維的詩與畫都具有意境,兩者相互滲透。蘇軾評價:“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同一時期的殷璠在其著作《河岳英靈集》中評價王維之詩:“在泉成珠,著壁成繪。”書法是文學與視覺藝術相互滲透的典型。縱觀中國藝術史,大畫家往往也是大書法家。遠如宋代的米芾,近如吳昌碩、張大千、齊白石等,都將自己的獨特書法用筆滲透在繪畫創作中。
4.相互借鑒,相輔相成
如今,不同題材的文學作品紛紛被拍成各種各樣的影視作品。文學對視覺藝術的啟發和借鑒作用十分顯著,從文學作品到影視作品的改編與轉化自然也十分順利。在繪畫創作過程中,人們往往先畫圖案,再根據畫面內容書寫題跋,最后對其進行闡述,寫出自己繪畫的心得等。在中國畫作品中,既有畫,又有題跋和印章,構成整體的藝術作品。詩、書、畫、印不同種類藝術的結合,使視覺藝術更加豐富多彩。結語文學與視覺藝術既具有同一性,又在一定條件下相互對立;既相互滲透,又相互啟發,兩者相輔相成,相互借鑒。
參考文獻:
[1]彭吉象.中國藝術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2]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商務印書館,2010.
“多元品文學”的漢語言校園文化活動旨在通過“初荷亭亭立,多元品文學”的校園文化活動,提高開放大學學生對文學作品和事件的鑒賞能力,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和整體素養。其次,“多元品文學”的豐富形式,培養學生的藝術素養,激發學生的創意思維。第三,展示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實踐環節的改革創新實踐。第四,結合國家開放大學西安分部的校園文化建設,寓教于樂,豐富教職工和學生的業余文化生活。漢語言文學校園文化活動的主題為“初荷亭亭立,多元品文學”,意為展示漢語言文學的專業特色,用多元、多彩的藝術形式解讀文學。所有活動作品均應為文學作品、事件、案例的演繹和解讀,活動作品包括西安廣播電視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以情景劇演繹、繪畫、舞蹈、戲曲、文章、茶藝、朗誦等多種藝術形式的作品,鼓勵各種新興演繹和解讀的藝術形式。選題范圍為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和外國文學等具體文學作品、文學現象、事件和案例的解讀和演繹。多元化解讀文學的藝術作品要求探索創新,意蘊深遠,形式多樣,提倡真善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力,表現形式與時俱進,思想內容健康積極,彰顯文學藝術的永恒魅力。
二.活動效果的調查與分析
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校園文化活動在開展過程中,學生們能夠解放思想,大膽創新,結合自身的興趣愛好和特長,以全新的視角和思維解讀和詮釋文學,涌現出了一批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活動作品。在活動過程中,我們以參與活動的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為調查對象,設計了《開放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校園文化活動調查》的問卷,以校園文化的視角,問卷主要涉及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的基本情況、活動作品的內容、活動作品的形式、參與形式以及活動效果等方面的內容。調查問卷在征求業內幾位開放教育和漢語言文學專家意見并做出修改后,發放52份,有效回收問卷50份,回收率為96.1%。用專業統計軟件對調查結果進行了統計分析。
(一)基本情況分析
1、參與對象
筆者對參與此次活動學生的性別、年齡、分校等情況進行了統計分析,根據數據分析,可以基本反映出國家開放大學西安分部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整體的結構與層次分布,參與校園文化活動的分校直屬一分校占比12%,直屬四分校占比12%,長安分校占比8%,高陵分校占比68%。調查數據顯示,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男生占比28%,女生占比72%。主要年齡集中在25歲以下的占比54%,25歲———35歲的占比28%,大多為青年學生。根據調查,西安分部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大部分集中在高陵分校。
2、作品內容
根據調查數據,西安分部的學生參與校園文化活動的作品中,選取中國古代文學為內容的占比72%,中國現當代文學內容的占比28%,外國文學的選題為零。大部分學生喜好中國古代文學題材,對古典文學情有獨鐘,由此可以反映出古代文學和傳統文化的深入人心,中國現當代文學題材也有涉及,對于外國文學題材較為陌生,無人選題。
3、作品形式
根據調查問卷,各分校參與學生采用的作品形式數據統計中,直屬一分校采用的形式主要有情景劇演繹、朗誦和茶藝闡釋等形式;直屬四分校有情景劇演繹、舞蹈詮釋、書法繪畫、攝影詮釋和朗誦作品等形式;長安分校主要以朗誦作品為主;高陵分校主要有書法繪畫、朗誦作品和版畫等形式。統計顯示,漢語言文學校園文化活動的作品形式呈現出多元化、豐富性的特點,學生能夠發揮自身特長和愛好,探索創新,凸顯個性化設計,以豐富多彩的藝術形式彰顯漢語言文學的風采。
4、參與形式
根據活動方案設計,參與活動的形式可以為獨立完成,也可以小組協作,西安分部各分校參與形式的調查數據顯示,參與活動的學生采用了獨立完成和小組協作兩種參與形式。其中直屬一分校獨立完成的學生占比8%,小組協作的學生占比92%;直屬四分校獨立完成的學生占比46%,小組協作的學生占比54%;長安分校和高陵分校的學生均采用了獨立完成的形式。根據整體數據統計,參與活動的學生能夠根據自身的情況和選題內容的需求,不拘泥于形式,能夠靈活選取合適的參與形式。
(二)活動效果的調查分析
1、活動效果調查
在調查問卷中,我們對漢語言文學專業校園文化活動的實施效果,學生在活動中的收獲,以及學生對漢語言文學校園文化活動的態度等方面進行了調查。其中對于活動效果的調查分析結果顯示,認為漢語言文學校園文化活動有助于增進同學之間的交流與溝通的學生為36人,占所選人次的76%,問卷中人數的72%;認為活動能夠發揮個人特長的學生人次為45人,占所選人次的95%,問卷中人數的90%;認為活動有助于豐富個人精神文化生活的學生人次為47人,占所選人次的100%,問卷中人數的94%。該項調查顯示,小組協作的學生普遍認為該活動能夠增進同學之間的交流和溝通,獨立完成作品的部分同學缺乏與同學之間的交流;大部分學生認為活動能夠發揮個人的特長愛好,有助于豐富個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2、學生在活動中的收獲
我們對學生在活動中關于知識直觀化、提升專業素養、增進文化藝術素養和提高專業學習興趣等方面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數據顯示,95%的學生認為漢語言文學校園文化活動有助于專業知識的直觀化、具體化;91%的學生認為該活動有助于提升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專業素養;94%的學生認為有助于增進個體的文化藝術素養;100%的學生認為該活動能夠提高學生對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習興趣。根據數據分析,漢語言文學專業多元品文學的校園文化活動有助于提高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的專業素養,寓學于樂,豐富學生業余文化生活的同時,也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和藝術素養,從而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
3、學生對漢語言文學校園文化活動的態度
在調查問卷中,對于此次活動是否適合開放大學的教育教學特點以及是否希望該活動繼續開展等問題進行了調查,學生對此次活動的態度調查數據顯示,96%的學生認為漢語言文學校園文化活動能夠體現開放、自主、和諧的學習理念,更加適合開放大學教育教學的特點;對于是否希望繼續開展漢語言文學校園文化活動的態度,其中60%的學生希望能夠繼續開展活動,26%的學生希望能夠推廣開去,讓更多專業的學生參與其中,8%的學生希望能夠改進完善。根據分析,學生對漢語言文學校園文化活動給予了充分的認可和肯定,認為該活動更加適合開放大學的教育特色,并且希望繼續開展甚至推廣到其他專業。
三.反思和探索
漢語言文學“初荷亭亭立,多元品文學”的校園文化活動從學生自身的愛好和興趣出發,結合自身的特長,以多元化的藝術形式詮釋文學,能夠激發學生的創意思維,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助于專業知識直觀化,能夠提升學生的專業素養和藝術素養,活動效果顯著,涌現了一批優秀的活動作品,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根據調查分析,此次活動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有待反思和改進。
(一)存在的問題
1、作品內容的選題不均勻
根據調查分析,活動作品的內容選題大多集中在中國古代文學,其中外國文學的選題占比為零。究其原因,學生對中國文學的內容相對熟悉,對于外國文學的內容掌握不夠。此外,從藝術表現來講,中國古代文學的藝術效果更為明顯,也導致了學生選題的側重。
2、作品形式整體多元化、個別分校單一化
活動作品的形式整體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多元化態勢,但是根據調查數據,個別分校的活動作品形式僅限于一種或者兩種藝術形式,仍呈現出單一化的傾向。
3、個別分校學生參與形式簡單化
活動中學生的參與形式整體呈現出自由、多樣化的特點,但是個別分校的學生參與形式均為獨立完成,沒有小組合作的形式。
4、作品質量良莠不齊
雖然活動中呈現出了一批優秀的活動作品,例如《海棠詩社》情景劇演繹,《李清照詩詞解讀》情境演繹,《王維山水詩解讀》攝影作品等質量較高的作品。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作品形式單一,作品設計粗略,內容表達不夠充分,質量欠佳的情況。
(二)改進和探索
針對活動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對此次活動的總結和反思,對于“初荷亭亭立,多元品文學”的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校園文化活動有以下幾個方面的改進和探索。
1、創建作品內容選題參考
對于學生選題不均勻的情況,可以創建校園文化活動作品內容選題參考,選題內容可以涵蓋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和外國文學領域的作家、作品、文學思潮、文學現象等內容,給學生提供詳盡、豐富的選題參考和輔助,提供支持服務,讓學生的校園文化活動的選題視野更加寬闊、廣泛。更大程度地豐富學生的文學視野和藝術視野。
2、加強對基層分校的支持服務
根據統計分析,部分基層分校的學生活動作品存在作品形式單一,參與形式單一化的情況。根據調查反饋,個別分校存在師資力量薄弱,指導教師和責任教師對活動內容領會不清楚,有趨于簡單化管理的思維,導致此次活動學生的參與形式和作品形式單一化。針對以上問題,需加強對基層分校的支持服務,完善培訓機制,讓分校的主管教師和學生能夠充分領會活動的精神,打破束縛和窠臼,以創新的思維、多元的形式解讀文學,豐富個人精神文化生活,構建生動、個性化的開放大學校園文化精神。
3、完善審核、監督機制
針對作品良莠不齊的情況,活動小組需完善審核、監督機制,加強頂層設計,逐級管理、質量把控。加強對活動作品指導教師指導過程的審核和監督,保障學生活動作品的整體水平和質量。
4、轉變觀念、打造個性化校園文化
關鍵詞:開放大學 漢語言文學 校園文化 多元
校園文化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在學校的高度體現,是一所學校體現自身精神風貌的載體。開放大學的校園文化要體現開放和諧、多元豐富的校園文化精神,為了展現國家開放大學西安分部師生風采,弘揚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豐厚底蘊和藝術魅力,提升學生專業知識的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豐富國家開放大學西安分部校園文化建設的形式和內容,結合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畢業實踐改革,漢語言文學專業進行了以多元化解讀文學經典為主題的校園文化建設活動。
一.活動目的和基本思路
“多元品文學”的漢語言校園文化活動旨在通過“初荷亭亭立,多元品文學”的校園文化活動,提高開放大學學生對文學作品和事件的鑒賞能力,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和整體素養。其次,“多元品文學”的豐富形式,培養學生的藝術素養,激發學生的創意思維。第三,展示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實踐環節的改革創新實踐。第四,結合國家開放大學西安分部的校園文化建設,寓教于樂,豐富教職工和學生的業余文化生活。
漢語言文學校園文化活動的主題為“初荷亭亭立,多元品文學”,意為展示漢語言文學的專業特色,用多元、多彩的藝術形式解讀文學。所有活動作品均應為文學作品、事件、案例的演繹和解讀,活動作品包括西安廣播電視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以情景劇演繹、繪畫、舞蹈、戲曲、文章、茶藝、朗誦等多種藝術形式的作品,鼓勵各種新興演繹和解讀的藝術形式。選題范圍為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和外國文學等具體文學作品、文學現象、事件和案例的解讀和演繹。多元化解讀文學的藝術作品要求探索創新,意蘊深遠,形式多樣,提倡真善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力,表現形式與時俱進,思想內容健康積極,彰顯文學藝術的永恒魅力。
二.活動效果的調查與分析
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校園文化活動在開展過程中,學生們能夠解放思想,大膽創新,結合自身的興趣愛好和特長,以全新的視角和思維解讀和詮釋文學,涌現出了一批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活動作品。在活動過程中,我們以參與活動的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為調查對象,設計了《開放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校園文化活動調查》的問卷,以校園文化的視角,問卷主要涉及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的基本情況、活動作品的內容、活動作品的形式、參與形式以及活動效果等方面的內容。調查問卷在征求業內幾位開放教育和漢語言文學專家意見并做出修改后,發放52份,有效回收問卷50份,回收率為96.1%。用專業統計軟件對調查結果進行了統計分析。
(一)基本情況分析
1、參與對象
筆者對參與此次活動學生的性別、年齡、分校等情況進行了統計分析,根據數據分析,可以基本反映出國家開放大學西安分部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整體的結構與層次分布,參與校園文化活動的分校直屬一分校占比12%,直屬四分校占比12%,長安分校占比8%,高陵分校占比68%。調查數據顯示,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男生占比28%,女生占比72%。主要年齡集中在25歲以下的占比54%,25歲――35歲的占比28%,大多為青年學生。根據調查,西安分部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大部分集中在高陵分校。
2、作品內容
根據調查數據,西安分部的學生參與校園文化活動的作品中,選取中國古代文學為內容的占比72%,中國現當代文學內容的占比28%,外國文學的選題為零。大部分學生喜好中國古代文學題材,對古典文學情有獨鐘,由此可以反映出古代文學和傳統文化的深入人心,中國現當代文學題材也有涉及,對于外國文學題材較為陌生,無人選題。
3、作品形式
根據調查問卷,各分校參與學生采用的作品形式數據統計中,直屬一分校采用的形式主要有情景劇演繹、朗誦和茶藝闡釋等形式;直屬四分校有情景劇演繹、舞蹈詮釋、書法繪畫、攝影詮釋和朗誦作品等形式;長安分校主要以朗誦作品為主;高陵分校主要有書法繪畫、朗誦作品和版畫等形式。統計顯示,漢語言文學校園文化活動的作品形式呈現出多元化、豐富性的特點,學生能夠發揮自身特長和愛好,探索創新,凸顯個性化設計,以豐富多彩的藝術形式彰顯漢語言文學的風采。
4、參與形式
根據活動方案設計,參與活動的形式可以為獨立完成,也可以小組協作,西安分部各分校參與形式的調查數據顯示,參與活動的學生采用了獨立完成和小組協作兩種參與形式。其中直屬一分校獨立完成的學生占比8%,小組協作的學生占比92%;直屬四分校獨立完成的學生占比46%,小組協作的學生占比54%;長安分校和高陵分校的學生均采用了獨立完成的形式。根據整體數據統計,參與活動的學生能夠根據自身的情況和選題內容的需求,不拘泥于形式,能夠靈活選取合適的參與形式。
(二)活動效果的調查分析
1、活動效果調查
在調查問卷中,我們對漢語言文學專業校園文化活動的實施效果,學生在活動中的收獲,以及學生對漢語言文學校園文化活動的態度等方面進行了調查。其中對于活動效果的調查分析結果顯示,認為漢語言文學校園文化活動有助于增進同學之間的交流與溝通的學生為36人,占所選人次的76%,問卷中人數的72%;認為活動能夠發揮個人特長的學生人次為45人,占所選人次的95%,問卷中人數的90%;認為活動有助于豐富個人精神文化生活的學生人次為47人,占所選人次的100%,問卷中人數的94%。該項調查顯示,小組協作的學生普遍認為該活動能夠增進同學之間的交流和溝通,獨立完成作品的部分同學缺乏與同學之間的交流;大部分學生認為活動能夠發揮個人的特長愛好,有助于豐富個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2、學生在活動中的收獲
我們對學生在活動中關于知識直觀化、提升專業素養、增進文化藝術素養和提高專業學習興趣等方面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數據顯示,95%的學生認為漢語言文學校園文化活動有助于專業知識的直觀化、具體化;91%的學生認為該活動有助于提升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專業素養;94%的學生認為有助于增進個體的文化藝術素養;100%的學生認為該活動能夠提高學生對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習興趣。根據數據分析,漢語言文學專業多元品文學的校園文化活動有助于提高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的專業素養,寓學于樂,豐富學生業余文化生活的同時,也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和藝術素養,從而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
3、學生對漢語言文學校園文化活動的態度
在調查問卷中,對于此次活動是否適合開放大學的教育教學特點以及是否希望該活動繼續開展等問題進行了調查,學生對此次活動的態度調查數據顯示,96%的學生認為漢語言文學校園文化活動能夠體現開放、自主、和諧的學習理念,更加適合開放大學教育教學的特點;對于是否希望繼續開展漢語言文學校園文化活動的態度,其中60%的學生希望能夠繼續開展活動,26%的學生希望能夠推廣開去,讓更多專業的學生參與其中,8%的學生希望能夠改進完善。根據分析,學生對漢語言文學校園文化活動給予了充分的認可和肯定,認為該活動更加適合開放大學的教育特色,并且希望繼續開展甚至推廣到其他專業。
三.反思和探索
漢語言文學“初荷亭亭立,多元品文學”的校園文化活動從學生自身的愛好和興趣出發,結合自身的特長,以多元化的藝術形式詮釋文學,能夠激發學生的創意思維,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助于專業知識直觀化,能夠提升學生的專業素養和藝術素養,活動效果顯著,涌現了一批優秀的活動作品,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根據調查分析,此次活動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有待反思和改進。
(一)存在的問題
1、作品內容的選題不均勻
根據調查分析,活動作品的內容選題大多集中在中國古代文學,其中外國文學的選題占比為零。究其原因,學生對中國文學的內容相對熟悉,對于外國文學的內容掌握不夠。此外,從藝術表現來講,中國古代文學的藝術效果更為明顯,也導致了學生選題的側重。
2、作品形式整體多元化、個別分校單一化
活動作品的形式整體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多元化態勢,但是根據調查數據,個別分校的活動作品形式僅限于一種或者兩種藝術形式,仍呈現出單一化的傾向。
3、個別分校學生參與形式簡單化
活動中學生的參與形式整體呈現出自由、多樣化的特點,但是個別分校的學生參與形式均為獨立完成,沒有小組合作的形式。
4、作品質量良莠不齊
雖然活動中呈現出了一批優秀的活動作品,例如《海棠詩社》情景劇演繹,《李清照詩詞解讀》情境演繹,《王維山水詩解讀》攝影作品等質量較高的作品。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作品形式單一,作品設計粗略,內容表達不夠充分,質量欠佳的情況。
(二)改進和探索
針對活動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對此次活動的總結和反思,對于“初荷亭亭立,多元品文學”的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校園文化活動有以下幾個方面的改進和探索。
1、創建作品內容選題參考
對于學生選題不均勻的情況,可以創建校園文化活動作品內容選題參考,選題內容可以涵蓋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和外國文學領域的作家、作品、文學思潮、文學現象等內容,給學生提供詳盡、豐富的選題參考和輔助,提供支持服務,讓學生的校園文化活動的選題視野更加寬闊、廣泛。更大程度地豐富學生的文學視野和藝術視野。
2、加強對基層分校的支持服務
根據統計分析,部分基層分校的學生活動作品存在作品形式單一,參與形式單一化的情況。根據調查反饋,個別分校存在師資力量薄弱,指導教師和責任教師對活動內容領會不清楚,有趨于簡單化管理的思維,導致此次活動學生的參與形式和作品形式單一化。針對以上問題,需加強對基層分校的支持服務,完善培訓機制,讓分校的主管教師和學生能夠充分領會活動的精神,打破束縛和窠臼,以創新的思維、多元的形式解讀文學,豐富個人精神文化生活,構建生動、個性化的開放大學校園文化精神。
3、完善審核、監督機制
針對作品良莠不齊的情況,活動小組需完善審核、監督機制,加強頂層設計,逐級管理、質量把控。加強對活動作品指導教師指導過程的審核和監督,保障學生活動作品的整體水平和質量。
4、轉變觀念、打造個性化校園文化
“高校的校園文化建設應突出個性特色。普林斯頓大學第28人校長威爾遜先生曾說:‘普林斯頓不像哈佛,也不希望像哈佛那樣;反之,也不希望哈佛像普林斯頓’。”開放大學的校園文化更應該符合開放大學的教育教學特點,具有開放大學的特色。從開放大學的辦學定位和人才培養模式出發,構建符合開放大學的校園文化,以學科專業為切入點,轉變觀念,推陳出新,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打造個性化的開放大學校園文化精神。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組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理論與實踐[M].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2]謝珂,李鋒亮.國家開放大學構建校園文化的成本與收益[J].現代教育技術,2013(6).
[3]李炳齋,張仲義.國家開放大學地方學院校園文化建設策略構想[J].成人教育,2012(11).
[4]楊叔子.校園文化與時代精神[J].中國高教研究,2007(3).
[5]王德斌.當前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析[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9(5).
[6]吳磊,肖池平.關于和諧校園文化建設的思考[J].江西社會科學,2006(2).
[7]張一軍.遠程開放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探索與實踐[J].遠程教育雜志,2007(4).
一、視覺藝術和文學藝術之間的差異
文學藝術源自創作者的心靈意象,視覺藝術的起點與其是相同的。然而,二者在創作、欣賞以及具體的指向上卻存在著明顯的差異。
(一)藝術指向不同
視覺藝術是藝術家將心中的意象外化為美術作品的藝術形式,其藝術指向是從內向外的;而文學藝術則與其相反,作家將在生活中積累的客觀素材通過有機組合,使其構成一部具有深刻內涵的作品,讀者在閱讀作品時,通過文字和符號來追溯作家的內心情感,在追溯的過程中,讀者可能因自身經驗而產生共鳴,也可能因自身缺少相關的經驗而進行擴展想象,無論是作者還是讀者,其藝術指向都是由外向內的。
(二)所采用的媒介有所不同
對于視覺藝術的創作而言,顏色、形狀等美術因素是必不可少的,藝術家在創造作品的過程中,必須將可用的視覺元素進行組合,創造出與原始自然形態有所不同的造型,給人以不同的視覺傳達。以著名畫家梵高的畫作《星空》為例,畫家運用濃郁的色彩,使用藍色、黃色與黑色三種顏色,通過色塊的組合,展現出一種不同于具象派的畫風,觀看者在欣賞畫作的同時,便能體會到畫家所要表達的感情。
對于文學藝術的創作而言,文字、符號等文學因素也是必不可少的。作家在撰寫文學作品時,需要將這些抽象的文學元素進行組合,創造出可供讀者進行任意想象的文學篇章。可以說,文學藝術的創造,不僅作家需要加入大量的思維要素,讀者在腦海中的想象也需要應用一定的思維能力。因此,文學藝術的創造,更具有思維特性。以魯迅先生在其小說《故鄉》中描寫閏土少年的一段文字為例――“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地刺去”,通過閱讀這段文字,讀者的腦海中大致可以出現這樣一個畫面:金黃色的滿月嵌在夜間深藍的天幕上,一位佩戴著銀色頸圈的少年站在種著西瓜的海邊沙地上,將鋼叉插向一匹猹。因讀者想象能力不同,場景中的具體細節可能有所不同,閏土在讀者心中的形象也會有所不同。
(三)人們感受到的欣賞特性不同
視覺藝術在向觀看者傳達形象時,給人以具象性的欣賞感受,觀看者只需要觀看到視覺形象,就可以直接獲得具體的視覺感受,即在觀看的過程中直接獲得了欣賞結果。以霍去病墓出土的“馬踏匈奴”石雕為例,該石雕在一整塊的花崗巖上雕出了昂揚戰馬將手持弓箭的匈奴士兵踏翻在蹄下的形象,其中,馬的部分以圓雕形式雕出,馬腿下方則直接以浮雕與線刻形式勾勒出匈奴士兵在馬蹄下掙扎的形象。這個石雕在整體上可謂是渾然一體,雖然不如現實中的馬形象,卻以簡練但直接的視覺形象給人以直接的視覺感受,其渾然壯闊的視覺沖擊性是無法用語言來描述的,但人們在欣賞過程中卻能直接感受到其中蘊含的藝術價值。
文學形象在傳達感情時采用了抽象的語言符號,讀者必須在閱讀的同時運用自身的想象力去體會,所獲得的欣賞感受因讀者想象力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即每個讀者心中的“潛象”都是各不相同的。若用一個成語來解釋,便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若用莎士比亞名言來形容,便是“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相較于視覺藝術,文學藝術少了直接觀看的過程,卻多了思考理解的過程,其具有的模糊性與不確定性更加明顯。
二、視覺藝術和文學藝術的互補性
(一)視覺藝術和文學藝術的相互滲透、相互融合
美術所具有的視覺藝術與文學所具有的文學藝術相比,其表現領域要狹窄得多,美術常見的藝術創作題材――繪畫或雕塑,在很大程度上依賴著文學。有關這一論點,最直接的證明方式便是現實中許多美術作品都是根據文學作品的情節來創作的。而文學藝術無法如美術一樣直接將圖像展示出來,只能依靠讀者的聯想,雖然具有不可視性,但是就互相的依賴性而言,文學藝術對視覺藝術的依賴性要弱于視覺藝術對文學藝術的依賴性。事實上,視覺藝術是一種空間性藝術,無法展現時間的變換,缺乏對具體內容的描述;而文學藝術在形象展示上缺少視覺藝術的直觀,所以在兩種藝術的創造過程中,產生了將二者結合的需求,現實中插圖與連環畫的出現,便是對這種需求的滿足。Wolfenbarger在其研究中對插圖與連環畫等兩種藝術形式結合的產物給予了肯定,即圖文并茂的圖畫書是一種視覺藝術與文學藝術結合的獨特藝術形式。可以說,視覺藝術與文學藝術的互相融合、互相滲透,提高了大眾對文學藝術的接受性,也使得視覺藝術更為人所理解與接受。
(二)視覺藝術和文學藝術的契合
文學藝術對視覺藝術能夠產生巨大的影響,究其原因,主要是文學藝術可以破除時間與空間上客觀存在的限制,可以從多個層面自由地展現出社會生活的廣闊性與復雜性。相較于這種表層的影響,文學與美術之間還存在著更為內在性的聯系,這種內在聯系的最直接表現就是詩歌與繪畫之間極高的契合性。
事實上,在世界藝術史上有一種極為特殊藝術形式,這種藝術形式實現了美術與文學的有機結合,這便是源于華夏又發展于華夏的題畫詩――中國畫。這種作品既具有美妙的圖畫形象,又賦有美妙的詩歌,文學與美術兩種元素巧妙地共存于同一幅作品中,二者相互契合,意境渾然于一體。古人所作的中國畫,便是對視覺藝術與文學藝術之間密切聯系的重視,二者的結合可謂是取長補短、相得益彰。而西蒙奈迪斯這位古希臘詩人曾經有言:繪畫是無聲的詩歌,詩歌乃是有聲的繪畫。WuS更是在其研究成果中指出,美術與文學兩種藝術形式之間具有一定的互補性。由此可見視覺藝術與文學藝術是相互契合的。
再以愛爾蘭三位著名的“葉芝”為例,這三位“葉芝”分別是約翰?葉芝(父親)、威廉?葉芝(長子)、杰克?葉芝(幼子),其中約翰與杰克是偉大的畫家,而威廉則是最為著名的文學家之一。可以說,威廉?葉芝的詩作尤其是他前期的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父親與弟弟畫作(拉斐爾前派)的影響;而杰克?葉芝則在其繪畫作品中蘊含了豐富的詩情。威廉在其所作的詩歌《悲哀的牧羊人》中描述出一位孤獨的牧羊人不斷尋求安慰的可悲旅程,在這個旅程中,他不斷向各種事物尋求安慰,這些事物有星星、有海洋、有露珠,然而最終他依然一無所獲,只好回到海邊向貝殼傾訴他的旅途經歷。這一詩作的風格極為鮮明,與拉斐爾前派的畫風有著極高的相似性。杰克則在其畫作中展示出文學藝術所具有的意識流特色,以其典型代表畫作《走向輝煌》為例,畫面中有一名牽著高頭大馬、身著艷色衣物的兒童,兩者一同走向遠方,遠方的天空有亮得炫目的白云,左上角有稍微顯露的太陽,右上角則有一團灰色的云彩。就整體而言,這篇畫作充滿了希望的氣息,兒童象征著朝氣,遠方的太陽與白云象征著光明的未來。然而,畫作中也潛藏著其他元素,即灰色的云彩,從畫家所處時代可知,愛爾蘭在當時處于戰亂之中,灰色云彩則代表著戰爭的陰云。這篇畫作中蘊含著鮮明的視覺藝術特色,其視覺特色可以用其兄威廉的詩作《致未來的愛爾蘭》來描述。弟弟杰克的畫作與兄長威廉的詩作,共同表達出了一種忠于愛爾蘭,期待愛爾蘭可以獲得和平的終極思想。
通過中國畫與三位“葉芝”詩歌畫作的例子,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即視覺藝術與文學藝術這兩種藝術形式之間是相輔相成的。
(三)視覺藝術和文學藝術的殊途同歸
文學是將直觀的形象訴諸于聯想與想象的藝術、美術則是將想象落實到具體的形象的視覺藝術。其根本性區別是創作思維與欣賞特性的不同,除此之外,兩者的本質區別更是與時間、空間有很大的關系。就作品而言,美術作品具有空間靜態性,文學作品則具有時間動態性;就欣賞過程而言,美術作品具有空間直觀性,文學作品則要經過“觀看欣賞思考”多個進程,故在意識的流動上具有時間的前進性,但是就欣賞的終點而言,文學同樣需要在想象的空間中達到一種靜態的觀感,其欣賞的過程便是“局部整體局部”的過程,雖然過程是動態的,但是隨著過程的不斷延長,最終的目標卻是與美術相同的。即是說,文學藝術與視覺藝術二者之間終究是殊途同歸的。
一、利用多媒體,激發學生戲劇學習興趣
學生之所以沒有對戲劇進行深入的研究,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對這種文學形式不夠了解,學生對戲劇作品沒有多大的興趣,所以在學習的過程中積極性不高。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戲劇作品的展示,多媒體能夠展示聲音和圖像,這樣視覺上的刺激能夠讓學生對戲劇作品有全新的認識。另外,教材上的一些戲劇作品大多數是采用文言文的形式,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一些困難,對文章大意的理解可能不是很準確,教師可以選取一些與文章內容相符的影視作品,讓學生觀看,當復雜的故事情節通過這樣的形式呈現出來的時候,學生會感覺到戲劇作品的不同之處。
比如,在學習《雷雨》的時候,雖然教材的內容是可以看懂的,但是整部戲劇中的人物關系是比較復雜的。其中也有許多特點鮮明的人物形象,學生通過觀看電影的形式,可以將其中的人物關系梳理出來。通過觀看演員的演出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對戲劇人物的形象和性格進行總結和分析,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最終幫助學生學好戲劇作品。
二、介紹戲劇藝術,讓學生深入了解戲劇作品
要想對戲劇作品有深入的了解,首先要做的是了解戲劇的形式以及發展歷史,了解各個流派的藝術形式以及中國戲劇的特點。戲劇反映的可能是不同時代、不同民族的歷史故事,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要不斷培養自身的藝術審美。戲劇最大的特點就是人物語言的描寫,戲劇語言能夠充分反映人物的性格,所以說在這一要素的研究上要多下功夫。教師可以讓學生對一些重點的對話或者是語言表達進行反復的誦讀,逐漸體會語言表達的精妙之處,通過不斷的感受來形成一種藝術鑒賞的能力。
三、參加戲劇表演,使學生感受戲劇魅力
在戲劇文本的學習中,學生掌握戲劇的基本特點還不算完成教學任務,最重要的是讓學生充分感受戲劇的藝術魅力。在戲劇課堂上,教師可以開展一些教學活動,讓學生通過這些活動對戲劇有更加深刻的認識。
在學習《杜十娘怒沉百寶箱》這一戲劇作品的時候,學生可能對故事的情節有一定的了解,但是要想讓學生真切地體會戲劇中人物的特點,還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形式。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幾個小組,每個小組自由地進行角色的安排,根據自身對故事情節的理解以及自身性格的特點,討論并選擇適合自身的角色,然后每個小組自由排練,爭取將本組最好的狀態發揮出來。這樣的表演形式其實也是檢驗學生對該戲劇作品理解程度的一種方法,通過表現出來的人物的特點就可以判斷出學生對整個故事情節的把握狀況。登上舞臺表演能夠讓學生大膽地表現自己,同時還可以讓學生通過表演的形式將戲劇故事的情節進行重現,這樣的形式也能夠加深學生的印象。小組之間的互相比較形成一種競爭意識,這又促使學生想要將自身扮演的人物表現得更好。所以說,表演課程是戲劇學習中非常必要的一種形式,讓學生在快樂的表演中體會到戲劇的魅力。
四、發揮想象空間,激發學生戲劇創作熱情
高中生有著豐富的想象力和新奇的想法,對于一些經典的藝術形式雖然也有尊重的態度,對于一些藝術形式也有一些獨特的想法。當學生出現新奇的想法時,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創新思維,在不改動經典的戲劇作品的前提下,學生可以有自己發揮想象的空間,雖然說學生學習文學作品是要對經典的戲劇藝術形式進行繼承和發揚,但是也不能夠過于拘泥傳統的形式。
比如,在學習一些經典的戲劇作品的時候,學生可能會產生續寫或者是撰寫前傳的想法。在學習《雷雨》的時候,可能有的學生的注意力并沒有放在復雜的人物關系和家庭悲劇上,而是對周樸園和侍萍的愛情故事感興趣,想要對具體的愛情過程進行描寫,其實整個家庭的矛盾和最終的悲劇也是由于二人的愛情故事開始的。首先周梅二人的感情故事就是一場悲劇,教師可以讓學生自由發揮,為《雷雨》這篇文章撰寫前傳,通過這樣的形式能夠讓學生對戲劇產生更加濃厚的興趣,按照自己的想法進行編寫,給學生極大的心理滿足感,同時還能夠給戲劇這一藝術形式注入新的形式,得到更加廣泛的傳承。
我贊嘆魯迅的文章,他的“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曾過濾人們陳腐的思想,使人覺悟,發人深思;我傾情于曹雪芹的《石頭記》,那一段紅樓夢的事,演繹了四大家庭的興衰史,寫盡人間的悲歡與離合。我品味于冰心的《繁星·春水》里對母愛、童真和自然的贊美。我沉思于朱自清的《匆匆》,陶醉于陶淵明的《桃花源記》……
在文學世界里,小說情節令人意想不到或者深思,散文詩詞藻華艷麗、意象豐富;話劇結構獨特,場面精彩,議論文語氣鏗鏘,思想突出。
從采風中,我了解到一種特殊的文筆——民歌。民間歌謠比文人詩歌創作歷史要早上八百年,雖然我們看不到古代民間歌謠記錄本,但相信那些優秀民間歌謠通過代代口耳相傳,也會扎根于我們的生活。民歌的好處是天真、率真,讀起來朗朗上口。我喜歡幽默詼諧的,如:“菜頭紗,老鼠拖去當尾巴”“吹燈燒破嘴唇皮”。無論是童謠《火眼天王》、《一個星》,勞動歌謠《耕田耕》、《六月》,還是愛情歌謠《一只麻雀》《哈哈調》,相信民間歌謠帶給人的快樂一定不少。
傳記文學自然不應被冷落,它也是文學花園里一朵奇葩。從羅曼·羅蘭的《貝多芬傳》《托爾斯泰傳》到歐文·斯通的《渴望生活——梵高傳》。它們給我們的思想熏陶是深刻的,它告訴了我們什么是挫折和憂患。它是我們需要的人生課題,只有堅持才有完美。這些無不在讀者的生命中留下印痕。
泉州——文化古城,藝術形式豐富多彩,戲劇有梨園戲、高甲戲,音樂有南音、北管,手工藝有花燈、木偶。南音是泉州最有特色的民間藝術形式,被譽為“中國古典的明珠”,曲調典雅,情韻深沉,雅俗共賞。南音一直是老人們的所好,在當今青少年心中也許不流行,不時尚,但南音的魅力和韻味是不可估量的。
關鍵詞:電影文學;語文教學;故事;欣賞方法
一、電影文學
(一)電影文學的概念
電影文學是區別于詩歌、小說、戲劇文學的新的文學樣式,主要指電影劇本,還包括影片中的解說詞、歌詞等。
(二)電影文學與其他文學的差異
(1)作品容量不同電影文學多數是以劇本的形式存在的,劇本則是為故事而生。可以理解為電影文學的主要任務是講故事,用各種不同的方式講述故事。故事和詩歌散文不同,有其固有的架構,必須包含人物塑造、情節推進、故事、故事結尾。相比普通文學形式,電影文學講求故事性,想要有好故事,就不能用“堆砌”的形式創作,不該有的部分一定要舍去。例如史書作品與改編電影文學作品的區別:前者講求更全更細的記錄,后者講求改編出有藝術價值的故事。突出故事那就必須要突出主要人物,列出一至兩條主線,所以電影文學的容量比其他文學形式小。電影文學的容量精簡使得讀者、觀影者可以在短時間內體驗到到一個故事完整的情節推進、跌宕起伏。由于電影文學的寫作形式,作者可以選擇什么時候讓觀者看到什么,做到烘托中心、突出主題的作用。(2)人物塑造普通文學形式,以抒情、悟感為主,電影文學以突出人物來推動情節。人物塑造是電影文學必不可缺的,不論是交待背景、推動情節、提出主題都能在人物形象中體現,所以人物塑造上十分重要。作為一個好故事它需要豐富的劇情、個性化的人物性格、和曲折的沖突感。只有把人物性格和形象塑造得很復雜很立體,才能對讀者有具有吸引力。
(三)電影文學的特點
電影劇本運用文字來創造藝術形象,以此反映社會生活。作者本身的藝術品味、人生觀念、認知態度就是一種藝術作品,通過劇本的方式創作并記錄下來。和其他文學作品不同的是,電影文學創作完成并不是結束,而是另一個新藝術形式的開端,通過電影文學能創作出影視藝術,用視聽的方式讓閱讀者有更全面更深層次的作品體驗。運用獨特的視野去欣賞文學,當文學閱讀和影視欣賞結合起來,就形成了一種新的教學方式,為語文教學改革的推進提供了一個支撐點。審美是影視藝術和文學作品教學的共通追求,將電影片段巧妙的引入語文教學,可以使兩者很好的融合,在學生的學習興趣、理解深度上都會有很好的提升。
二、語文教學與電影文學
“由于電影畫面含有各種言外之意,又有各種思想延伸,因此我倒是更應該將電影語言同詩的語言相比”①人教版語文必修四的“梳理探究”欄目中設置了“影視文化這一章節”。其中設有對影視藝術的歷史、文學與電影之間的關系進行了介紹。設有寫影評、朗誦對白和分角色表演等實踐要求。依據現有的情況,可以預見在未來的語文教學發展中,影視藝術的學習會越來越重要,而電影文學則是文學藝術與影視藝術的交叉點。通過對兩門藝術的觀析、審美來提高學生的創作能力、分析能力、審美高度。
(一)對故事的背景預習
故事的背景蘊含極大地信息量,讓學生在學習電影文學前進行故事背景的預習,對學生在學習中的分析能力、聯想能力、記憶程度都會有所提高。影視作品既是藝術又是文學,拍一部電影或電視劇,首先要有劇本,而劇本本身就是文學作品。小學語文中好多課文就是根據影視作品節選或改編的,觀看這些電視電影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還能增強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能力。所以對背景有了了解,會對人物塑造、人物關系有更深刻的理解,而人物是故事的靈魂,對人物理解得越深、對故事的藝術性體驗得越強。
(二)電影文學閱讀與排演
閱讀和排演兩者表面上看沒有多大聯系,但實際上他們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兩個教學要求的目標上都是指向———利用影視藝術潛移默化地使學生在觀影中受到教育、教學中需要系統地、有針對性地、有明確目的地對學生進行教育,因此電影文學的閱讀是使學生在文字上對影視藝術的欣賞,而排演是使學生在實踐上對影視藝術進行體驗。兩者看似沒有聯系,但沒有閱讀打基礎,排演無法順利進行,而沒有排演的電影文學閱讀,似乎少了一些趣味與深度。
(三)寫作與創作
電影文學結合觀影可以在學習后布置影評寫作,及時的感悟寫作,有利于加深教學效果。讓學生即欣賞又寫作,將學生和作品之間的聯系拉近一步。“如果學生只停留在視覺階段而不能深入下去,不能讓學生領悟其中的藝術魅力并感受理解最終養成審美判斷的能力,即使把它組合到教學過程中,那也只能算是一種“花邊語文”而己。”②
三、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