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1-30 11:16:0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財政學與經濟學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引言
近些年來,國內某些學者對財政學和公共經濟學的關系進行了廣泛的討論,而以“財政學”(Public Finance)和“公共經濟學”(Public Economics)“公共部門經濟學”(Public Sectors Economics)等名稱命名的譯著和著作很多。國內的一些學者,如陳共、平新喬、張馨、高培勇、郭慶旺、楊志勇、華民等都對財政學和公共經濟學等學科之間的關系有比較深刻的分析。從國際上看,關于兩者關系及其發展趨勢的論述比較詳細的主要有《公共經濟學手冊》第一卷,由《國際稅收和財政》雜志在 1994年發起的一次關于公共經濟學的未來發展趨勢的特刊及由《公共經濟學雜志》在2002年的一次紀念其創刊而由一些頂尖級的經濟學家關于公共經濟學發展的總結分析。此外,由于引進的西方文獻越來越多,對財政學和公共經濟學之間的關系及其發展前景的認識也逐漸深入。
二、問卷的評介與分析
本人于2005年元旦前后向全球部分大學的從事財政學或公共經濟學研究和教學的經濟學家就“財政學和公共經濟學的關系及其發展趨勢”為主題進行了全球性網絡調查。我的問題是:“您如何看待財政學(Public Finance)和公共經濟學(Public Economics)之間的關系及其發展前景?”。本次調查受到來自這些經濟學家的數十份電子郵件。這些郵件反映了他們對我所做的調查課題的認識。本文就是選取了部分代表性的經濟學家的回信(見附錄①)和一些經濟學家發表的論文對財政學和公共經濟學的關系和發展趨勢進行了簡要的評介。
詹姆斯?波特巴教授認為,財政學主要是與稅收及其相關問題等籌集收入方面的問題,主要是在稅收方面,而公共經濟學則包括了大量的與支出政策相關的問題。他認為,醫療保健和醫療援助以及殘疾人保險和失業保險都是屬于公共經濟學的研究領域,也是他感興趣的問題,但這些問題不屬于財政學的領域。
他附件的文章中研究了公共經濟學30年(20世紀70年代到20世紀末)的發展演變、取得的成就和未來的發展方向。他在這篇文章中提出,公共經濟學是研究政府經濟角色的一門學問。因為這一角色在不斷地變化著,所以公共經濟學也成為一個持續演變的領域。一些核心問題被持續關注,例如對不同商品的稅率結構應該如何設置;而還有一些問題,例如對發達國家老齡人口社會保障體系如何進行改革才是最優等等,最近才成為研究的中心。經濟學其他一些分支領域的理論與實證進展為公共經濟學提供了新的視野,推動了對其中一些長期存在問題的研究。反之,這一領域出現的問題又推動了新的理論與應用研究。
近30年是公共經濟學迅速發展的一個時期。理論和經驗上的重要新成果大大提高了我們對諸如各個稅種的效率和歸宿這樣的核心問題的理解,以及對社會保障項目的經濟效應以及最優的制度安排的認識。在公共經濟學相關經濟理論以及支持復雜政策評價的實證分析等兩個方面也都取得了重大的進展。
在過去的30年間,公共經濟學的各個不同部分的進展有快有慢。在20世紀70年代早期,主要的研究進展是經濟理論在次優稅制設計問題上的應用。在70年代晚期以及80年代,家庭和企業數據庫的出現促成了人們對稅收激勵以及其他因素如何影響經濟人行為問題的探索。繼而公共經濟學的經驗研究進入了一個飛速發展的時期,很多應用計量經濟學家也把他們的研究興趣轉向公共財政問題。90年代,實證政治經濟學和相關領域的迅速擴張尤為顯著。
公共經濟學中的很多應用研究越來越深入,這促使了這一領域里幾個二級專門學科的興起,諸如老年經濟學以及教育經濟學。這些領域中正在進行的研究工作不僅關注那些廣布于公共經濟學范圍內的問題,而且也利用其他分支領域發展起來的真知灼見和方法技巧,例如醫療經濟學、人口學以及勞動經濟學等。
波特巴認為,過去30年發展變化的重大成果有以下幾個方面:所得課稅對家庭行為的影響;社會保險項目的激勵效應;資本所得稅的效率和歸宿;赤字和跨期財政政策;財政支出的實證政治經濟學;最優所得稅和稅種的設計以及轉移支付等。未來有前途的發展領域則包括了:環境經濟學和最適次優政策;老齡經濟學;私有化和政府的范圍;開放經濟中的稅收和支出政策;最適社會保險項目的設計;征稅與家庭和企業的行為;在生命周期視角中的稅收和支出項目以及國防經濟學等。
羅賓?鮑德威認為,“公共經濟學”這個詞語是在20世紀70年代被采納來取代財政學的,這是因為財政學這個詞語似乎是太狹窄了。特別是,許多學者認為財政學太多地集中在籌集收入(稅收),而公共經濟學則是一個范圍更加廣泛的詞語。公共經濟學的研究范圍包括了政府在稅收、支出、社會保險和管制等所有的制定政策問題。人們認為財政學這個詞語太狹窄了而不能代表本領域的更廣范圍的研究對象。然而,這兩個詞語現在都被使用著。他猜測這大概是英語的一般常見問題,有很多詞語都有大致相同的意思。
拉本德拉?扎哈認為,財政學和公共經濟學有相當大的部分是重疊的。但是,財政學的研究范圍是太狹窄了。財政學幾乎是完全研究政府預算的操作(尤其是稅收和支出),而公共經濟學涉及的更多的是公共部門對經濟的干預,它包括了諸如管制和穩定等方面的問題。
財政學權威理查德?馬斯格雷夫的《財政理論與實踐》是全球各個大學本科生普遍使用的教材,是財政學的經典著作。馬斯格雷夫1959年出版的《財政學原理》提出的財政“穩定宏觀經濟、收入分配和資源配置”的三職能說成為后凱恩斯經濟學政府干預經濟的代表觀點,是現代財政學的奠基之作。他在回信中指出,他寫的《財政理論與實踐》是30年前完成的著作,他盡管已經94歲高齡,仍然關注財政學的發展變化。他稱,他非常后悔看到了財政體制所發生的顯著轉變。他那一代人還認為財政的建設性和積極作用是對市場的必要補充,應該盡可能少的干預市場。但是,馬斯格雷夫一直堅持不懈地認為,公共物品、公正和有效的稅制以及財政政策在宏觀經濟穩定和增長中的經濟作用是在財政學中具有特別重要意義的基本觀點。他認為,“財政學”和“公共經濟學”顯然是有著明顯差異的。財政學僅涉及到公共政策的財政工具;而公共經濟學則包括了貿易政策、反托拉斯政策和各種形式的管制等所有的工具。他也注意到,許多問題可能是需要許多工具才能解決的,所以,財政學和公共經濟學可能不存在顯著的差異。同時,還有通過共同的預算政策將一串財政工具合并起來的情況。 馬丁?費爾德斯坦稱公共經濟學的研究出現了轉型。他認為自己當初入門學習的理查德?馬斯格雷夫的《財政學原理》(1959)開啟了財政學的新紀元,但是,計量經濟學研究方面論述的不足反映了當時該領域的研究狀況。同樣,馬斯格雷夫只是討論了政府支出的一般原則,其經典著作沒有論及政府支出的具體方面,而這也就成為以往30年中公共經濟學研究的課題。在論文中,財政學和公共經濟學是交替使用的。
他認為,20世紀60年代和20世紀70年代財政學理論方面的這些發展其重要性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它們在許多重要的財政學問題上,對龐大的專業思想體系進行了分類。盡管它們沒有給出明確的答案,但是表明了一些早期觀點的各種錯誤,提供了基本的分析見解。第二,他們吸引了一代優秀的大學生轉向公共經濟學領域;其中大部分學生并沒有繼續理論研究,而是完善了財政學理論基礎,這種新理論的嚴謹性對他們的實證研究是有益的。
公共經濟學方面實證研究的發展將過去30年的研究與以往所有研究區別開來。20世紀60年.代后期與20世紀70年代早期出現了高速計算機、可以依賴的經濟計量軟件和可讀大量數據的機器。這些發展,復雜的經濟計量技術和標準裝備的大學生對公共經濟學實證研究的革命都是關鍵性的。對稅收的計量分析研究成果等實證研究深化了我們關于稅收對個人風險影響、稅收對公司融資政策的影響以及在經濟增長背景下分析稅收問題的意義的理解。
財政學研究這種演變的第二個主要方面,一直就是擴大研究主題的范圍,它涵蓋了政府支出和稅收。研究焦點的轉移無疑是因為受到政府支出大量增加的刺激。財政學領域因此從研究為基本的政府服務融資的稅收轉變到公共經濟學領域,看到了更寬范圍內政府支出的效果。政府支出增加的大部分是為了社會保險項目,公共經濟學方面的研究正好與之呼應。社會保障養老金、事業保險、工人的補償金、老年保健醫療和窮人醫療補助計劃的增加給理論和實證研究增添了新的內容,成為研究的主要對象。20世紀70年代,對穩定政策的分析已主要轉向宏觀領域,更加強調金融政策,而不僅僅研究通過改變預算赤字和盈余的財政刺激的各種變量。然而,財政學研究如何利用稅收規定(如投資稅收抵免和折舊扣除)以反周期的方式來刺激企業投資。財政聯邦主義也成為了公共經濟學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即分析這些政府如何選擇它們的稅收政策和支出政策,更高一級的政府政策(包括地區財政補貼和匹配財政補貼)如何影響這些選擇,以及稅收和支出方面形成的地區間差異如何影響私人部門的為政府計劃的效果。
關鍵詞:財政學 課程內容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2)02-128-02
財政學作為一門經濟管理類學科的主要課程,在經濟管理類學生的課程體系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屬于經濟管理類專業基礎課的范疇。盡管從我國的學科劃分來看,財政學屬于一級學科應用經濟學下的一個二級學科,但由于財政學研究政府收支管理問題的復雜性,財政學實際上是介于經濟學、社會學、政治學和管理學等多個學科之間的一門學科。隨著經濟理論的發展,財政學的研究內容、方法和工具也在發生變化,特別是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國內的財政學教學也需要作出相應的調整。
一、當前國內財政學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首先,國內財政學教材的內容相對落后。作為經濟學一個分支的財政學,其學科的發展與經濟學基礎理論發展緊密相關。傳統的財政理論是為國家的財政計劃和管理服務,主要是進行國家財政收支管理的研究。隨著經濟學的發展,西方財政學理論融合了福利經濟學、發展經濟學、制度經濟學、公共選擇理論和信息經濟學理論等多種經濟學理論,主要是以社會效用最大化為目的來研究公共經濟與私人經濟或者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問題。特別是近幾十年來公共選擇理論的發展,極大地擴展了財政學的研究范圍和豐富了財政學的研究方法。另外,我國從改革開放至今已有30多年,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過程中,國家的政治體制和各級政府的職能都有不同程度的變化,財政學作為研究政府收支活動的學科,其研究的范圍和方法也應該與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體制相適應。而國內的財政學教材基本上維持了“收、支、平、管”框架{1},沒有反映出現代西方經濟學的發展和國內各級政府職能的變化,不僅與國際上通用的財政學教材的體系相差甚遠,而且也不能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需要。
其次,財政學教學中理論聯系實踐不夠。財政學作為一門多學科交叉的綜合學科,兼有經濟學、政治學和管理學的屬性,不僅具有很強的理論性,而且還有一定的實踐性。但目前國內財政學教學中過于重視書本理論知識的講解,而輕視財政學理論知識的實踐。教師教學上是滿堂講,而學生是滿堂記,使學生在聽課時常常倍感枯燥乏味,對一些財政學的基本理論常常是一知半解,理解得不夠深{2}。不少教師在講課過程中,主要講解財政概念和職能以及財政收支管理,而對于理論與實踐連接點的財政政策講授的比重過小。很少有教師能夠很好地講解財政實際業務處理流程和操作方法,以及利用財政學的相關理論知識去分析社會中的實際問題,因而學生上課學習的積極性不高,使學生難以很好的掌握所學的財政學理論知識。
再次,財政學的教學目標不明確。財政學作為經濟管理類學生的主干課程,不僅是其他專業課程的基礎,而且內容比較龐雜,所以對于不同類型的院校和不同專業的學生應該制定出不同的教學目標。目前我國財政學的教科書有很多版本,但大多數的教材都是追求內容全面而顯得重點不突出。有些教師在實際的教學中往往是照本宣科,不能很好地針對不同專業的學生制定出適合的教學目標和講授不同專業學生所需要的相關財稅知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教學內容上的“缺位”和“越位”。這對于學生隨后專業課程的學習以及以后的社會工作都是不利的。
二、優化當前財政學教學的建議與對策
首先,加強財政學教材的編寫,教材內容既要考慮中國的國情也要與國際接軌。現代財政學理論與現實的社會經濟問題關系密切,其必須回答政府如何通過財政資源的分配促進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就業水平的提高,保持經濟的穩定增長,以及促進社會收入分配的公平和國際收支的平衡等日益復雜的社會問題{3}。因而當前的財政學教材的內容要能夠反映西方財政學理論的最新變化,不僅要借鑒福利經濟學、發展經濟學和制度經濟學的理論,而且還需要利用博弈論和公共選擇理論的相關知識來分析各國面臨的財政問題和充實現代財政學的理論知識。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的推進,政府與市場邊界的進一步明確,確定各級政府的相關職能也應該是我國財政學需要重點探討的內容。而由于我國政治體制的不同,我國的政府活動不僅包括傳統的財政收入和支出兩個環節,而且還應該包括國有財產管理這一重要的環節,因為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管理國有財產是國家財政不可推卸的責任{4}。所以相對于西方財政學教材的內容,我國的財政學教材是應該增加國有資產管理等相關理論內容的。
其次,財政學的教學中要理論聯系實際,重視學生的實踐能力的提高。基于財政學不僅與經濟學基礎理論關系密切,而且分析的諸多問題又同現實社會生活緊密聯系,是一門主要揭示政府的社會經濟行為的學科,具有一定的實踐性。因而財政學的教學應重視理論聯系實際和強化實踐教學,以進一步培養和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社會實際問題的能力。其一,教師上課時可以提出一些現實經濟中的熱點財經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和討論,這不僅僅能提高學生課堂學習的積極性,而且還能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還能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等。其二,要加大課程中案例教學的比例,在講解基本財政理論的過程中要輔以一些典型案例的講解和分析,以加深學生對相關財政學理論的理解和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切身體會,使學生能更好地掌握財政學的基礎理論知識。其三,要增加財政實驗課程和加強實踐模擬教學。有條件的高校要完善財稅實驗室及實驗課程建設,使學生能夠通過簡單的計量統計軟件對課堂上的教學結論進行驗證性實驗,也可以對預算編制和政府會計等具有明確管理流程的業務進行仿真模擬型實驗,以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和鍛煉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5}。
最后,財政學教學需要對不同專業的學生實施“差異化”的教學。教師在選擇財政學教學內容上要充分體現出各專業的特點和差別,針對各專業的特點和實際需要來確定講授的內容。對于高校財稅專業的學生,其要求應該要高些,講解的內容也要更全面些,而且要側重理論分析,重點講解公共產品理論、政府與市場的關系、財政收支理論和政府間的財政分配關系等。考慮到財稅專業的學生還有很多后續專業課程,例如財稅專業的學生一般都需要上國際稅收課程,所以財政學中國際稅收部分可以先進行簡單講解或者不講,待學生上該門課程時再詳細講解。對非財稅專業的學生,需要針對各專業的特點來選擇講解的內容。例如,對于工商管理類的學生而言,為何消費地稅在全球資源配置上要優于產地稅的理論推導可能不需要掌握,只需要掌握結論就足夠了,但對于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學生就需要詳細講解了。另外,對于金融學專業的學生應該側重于公債、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協調配合的相關內容的講解,而對于工商管理學類專業的學生則要求其重點掌握稅收的理論和稅收制度等方面的理論知識。只有根據不同專業的特點和需要,才能讓學生在有限的學習時間內獲得與自身專業相關的財政學知識。
總之,鑒于財政學在高校經濟管理類專業課程中的重要地位,為適應我國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需要,財政學教學需要進一步改善國內財政學教材相對滯后的內容,在教學中加強財政理論知識與實踐的結合,并對不同專業實施差異化教學來提高財政學課程教學的質量,優化經濟管理類學生的知識結構,以培養出社會所需的合格人才。
參考文獻:
1.楊志勇.財政學科建設芻議:結合中國現實的研究.財貿經濟,2007(2):28-33
2.王鵬程,查政.關于“財政學”教學改革的幾點思考.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1(5):152-153
3.郝春虹.“財政學”理論發展及研究性質綜述.蘭州商學院學報,2010(12):40-48
4.苑梅.《公共財政學》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改革,邊疆經濟與文化,2009(2):135-136
5.崔惠玉,孫曉峰.財政學專業實驗教學的設計與要求.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3):22-24
關鍵詞:財政學;學科演進;公共財政
即使在同一學科,不同年代、不同層次的教科書呈現給讀者的內容也會有很大的不同。透過這些差異,我們可以看到一門學科發展演進的軌跡。凱恩斯革命以來,西方財政學的研究方法、研究主題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為了能夠深入了解這些變化,我們將財政學的兩部當代經典教材和20世紀40年代的一部代表性教材進行比較①。我們選取的當代財政學教材是哈維。羅森(harvey s.rosen)的《財政學》(第6版,2002年出版)和拉本德拉。賈(raghben-dra.jha)的《現代公共經濟學》(第1版,2004年出版)。羅森是美國當代著名的財政學家,他的這本教材在西方有很大的影響。賈的這本教材在公共經濟學的基礎上詳盡地介紹了公共經濟學的理論體系和若干前沿問題。我們選取的20世紀40年代的代表性財政學教材是哈利。蘆茨(harley l.lutz)的《財政學》(第4版,1947年出版)。蘆茨是普林斯頓大學的教授,他的這本教材當時被哈佛大學等許多大學選用。為了方便起見,后面將把羅森的教材用pf2002表示,賈的教材用pf2004表示,蘆茨的教材用pf47表示。我們對這三部教科書的比較將集中在兩個方面:研究方法和研究主題的變化。
一、研究方法的變化
從方法論上看,當代財政學家大多采用了演繹方法。即他們以經濟學基礎理論為分析基準,通過改變基礎理論的假設條件,將理論運用于不同的問題以得出結論;而以往的財政學家較多使用的是歸納方法,他們對現實中的現象進行比較研究,從而得出一般性結論。在對具體結論的推導中,當代財政學家大多使用數理模型推導出結論并運用計量模型對結論進行檢驗;而以往的財政學家則主要是通過對現實經驗進行邏輯分析得出結論,并通過列舉歷史經驗和相關數據來論證結論的可信性。這些變化具體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從以歸納法為主到以演繹法為主
將60年前的教材與現代的進行比較,最顯著的一個區別就是前者全是文字,而后者充滿了圖表與數學公式。在60年前,財政學是一門獨立的學科,財政學家們承襲了亞當。斯密的研究傳統,他們喜歡從紛繁的現實中歸納出概念或原理,再對這些概念或原理進行演繹,將其運用于對真實世界的解釋。而在今天,大多數經濟學家將財政學視為經濟學的一個應用領域,對于財政學問題的分析,總是通過改變經濟學經典模型的假設條件而進行的。
(二)數學工具的大量使用
雖然都是同一時代的教材,pf2002主要面向本科生,而pf2004屬于高級讀物。這種定位的不同使得即使對于同一問題,后者的分析也遠比前者復雜。從直觀上看,后者比前者使用了更多數量、更為復雜的數學工具。而隱藏在這種數量化傾向后面的,則是當代經濟學分析主要特點:假設條件的不斷放寬、分析因素的不斷增加。
經典的經濟理論建立在對現實的高度抽象下,它雖然結構嚴謹、邏輯縝密,卻缺乏對現實的解釋力。隨著經濟學的發展,經濟學家們越來越深切地認識到:這種理論不是可以用來直接解釋現實的工具,它只是為人們認識真實世界提供了一個理論基點,要很好的解釋現實,必須在深刻理解經典理論的基礎上,根據現實情況改變模型的假設條件,引入更多的分析變量。而簡單的數學工具無法滿足這種要求,于是經濟學中的數量化傾向便越來越明顯。
(三)計量經濟學的使用
隨著分析因素的增加,計量問題變得越來越重要。這是因為,在一個問題的分析中,需要考慮的因素會有很多,而理論模型不可能包含所有的影響因素,它只能在解釋力與復雜度之間尋找平衡。只有那些通過計量建議的具有顯著影響的因素才具有納入模型的價值。在三本教材的比較中,我們可以看到在現代財政學研究領域,計量方法與研究成果的大量使用。
二、研究主題的變化
60年前,絕大多數財政學家還是古典主義的信徒,他們相信政府的作用只應該是“守夜人”,因此財政學的研究集中在政府收支行為的本身,而沒有考慮政府行為對經濟的影響。凱恩斯革命以后,人們認識到政府干預經濟的必要性,開始研究政府的收支政策對經濟的影響。20世紀70年代的滯漲又使人們看到政府干預的不良后果,使得人們又對政府干預經濟的行為進行反思。到現在,大部分經濟學家對政府干預經濟持一種謹慎樂觀的態度:在肯定政府干預經濟持必要性的同時,又認識到政府也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主體,它的行為必須受到約束。
在三本教材中,人們對政府干預經濟的態度的這種轉變,表現在兩個方面:(1)pf2002和pf2004花了大量的篇幅來說明方法論問題。既然政府的行為會對經濟產生重要影響,那么財政問題的研究就不能像以前一樣只考慮政府的收支行為,而必須采用西方經濟學的分析方法,研究政府行為對社會福利的影響。(2)在pf2002和pf2004中,對支出問題的關注要高于pf47.當代財政學家們已經認識到財政所具有的三大職能在很大程度上是需要支出手段來完成的。
三、對我國財政學研究的啟示
通過這三本教科書的比較,我們可以看到過去幾十年中西方財政學領域所發生的巨大變化。從這種發展演變過程中,我們可以得到有益啟示。
(一)中國財政學研究的方向
從西方財政學的發展變化看,我國財政學研究主要有三個研究方向:(1)使用歸納方法,從現實中尋找我國財政問題的獨特規律,再對其進行演繹。(2)使用計量方法,利用中國數據檢驗西方的模型,看其是否能適用于中國。(3)使用數理和計量方法,根據中國的實際情況修改西方經典理論模型的假設條件,建立新的模型,再利用中國數據進行檢驗,從而確認其是否能夠解釋中國實際。采用哪種思路來研究,對不同的研究者,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過,筆者認為,與后兩者相比,前者要求研究者具有更強的對現實的洞察能力和對問題的邏輯推理能力②。對于大多數研究者來說,使用后兩者思路更容易做出成果。畢竟,凱恩斯那樣的經濟學巨匠只是極少數,大多數人只能在經濟學的大廈上添磚加瓦。
(二)看待政府行為的視角
在西方,對于政府干預經濟行為優劣的討論,至今也沒有定論。人們認識到,一方面政府的干預可以部分解決市場失靈,促進經濟的發展;而另一方面,又存在政府失靈,政府的干預行為可能帶來福利損失。這為我們研究中國問題提供了一種有益的視角:在研究政府行為時,既不要否定政府的積極作用,并根據實際情況的變化改變政府對市場進行干預的范圍和力度,也不要把政府看作“仁慈的家長”,而應認識到它與私人一樣有自利的行為,在制度設計時要考慮對政府加以約束。
(三)值得借鑒的研究成果
一、財政學教學過程中引入案例教學的必要性
財政學,也稱公共部門經濟學或公共經濟學,是研究政府收支活動及其影響的經濟學分支。財政學屬于專業基礎課程,在學科體系中,起著銜接一般經濟理論課程和專業課的作用。財政學具有理論經濟學和應用經濟學、規范經濟學和實證經濟學、一般經濟學和部門經濟學的特征,但在傳統財政學教學偏重于定性和規范分析,容易忽視定量與實證分析,這就使財政學看似是純粹深奧的理論,偏重宏觀,有“大而空”的感覺,缺乏生動形象和可操作性。因此,為達到成功教學的目的,在財政學課程中引入案例教學法是非常必要的。
(一)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目前財政學的教學方式多數仍采用傳統的“滿堂灌”的填鴨式的教學。這種教學方式,往往使學在聽課時感到枯燥乏味,對一些財政理論知識的理解深度不夠,通常是一知半解,到考試時臨陣磨槍、死記硬背,應付完考試就將學過的內容就忘得差不多了,這對培養學生理解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非常不利。案例教學法則可以避免這一缺陷,通過引入帶有普遍性、代表性的典型財政案例,可以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案例教學能激發學生學習財政學的積極性。一方面,通過對這些典型事例的分析,可以把抽象的原理、概念等形象地展示,有助于學生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和思路。另一方面,由于案例取材于實際經濟生活,學生猶如身臨其境,有利于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啟發學生對現實問題進行思考。
(二)有助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
案例教學法以案例為基礎,雖然教師和學生都參與其中,但通常以學生學習為中心,鼓勵積極思考,利用已經掌握的知識,對案例信息進行分析,發現案例中存在的問題并加以解決。同時,學生要積極參與討論,學會與其他人的合作、交流,學會在知識資源上的共享,學會傾聽和包容。所以,案例教學法可以提高學生運用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還可增強學生溝通、交流的能力,口頭表達能力,以及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從而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得以提高。
二、案例教學法在財政學教學的應用中的注意點
案例教學法在財政學教學的應用中應注意以下問題。
(一)案例的設計
設計案例是案例教學的基礎,沒有好的案例,教學就無法開展。選取和設計案例時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選擇具有典型意義而又常見的案例。選出的案例應當是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最能揭示所學的財政理論的案例。同時,案例應當具有真實性,應當是現實生活中是現實生活中常見的,最好是有爭議的事件。富有爭議的案例一般是財政改革的重點和難點,也是學術爭議的熱點,又是學生感興趣的知識點。
2.案例貼近生活,能夠被學生理解。現實生活中存在著大量的財政現象,這些現象都由一定的財政規律所支配。財政學案例應該選擇這些財政現象進行設計,這樣既可以使案例容易為學生所理解,又可以體現相應的財政理論,符合預定的教學目標。而過于理想化的、脫離實際的例子可能會誤導學生,無法達到教學目標。因此,在選擇案例時,既要避免杜撰案例,又要慎選外國案例。
3.案例應具有綜合性,問題要體現多樣性。這樣才能盡可能鍛煉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但同時要注意避免因案例過于豐富而干涉正常教學內容,出現喧賓奪主的狀況。
(二)案例的使用
案例設計好以后,就要考慮在教學過程中何時以何種方式進行使用。使用案例的方式包括課堂講解式、課堂討論式、課堂辯論式、專題講座式等。使用的方式不同,產生的效果也不同。具體應根據教學內容和課時需求等綜合安排,以達到增強教學效果的目的。比如課時安排較少的章節,應以講解式案例教學為主,教師可在講解重點、難點知識時穿插案例,以使深奧知識簡單化,但案例一定要簡單明了、貼近學生生活,使其便于迅速理解;課時安排較充裕的章節則可以采用課堂討論式或辯論式案例教學,這一方式應在某一章節或某一問題系統講授后采用。
(三)處理好案例教學法與理論教學法的關系
案例教學法和理論教學法各有所長,財政學教學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兩者都是不可或缺的。理論教學為案例教學提供必要的理論分析基礎和工具,沒有理論知識,學生就缺乏分析問題的理論工具;案例教學可以強化理論教學的效果,沒有案例教學,學生就只是紙上談兵,缺乏實踐能力。但兩者相比,理論教學仍然是主體。財政學是一門專業基礎課程,是進一步學習其他的專業課程的基礎,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以理論教學法為主來系統傳授基礎理論;案例教學法主要用來解決教學中的難點和疑點,不能盲目擴大適用范圍,更不能完全替論教學法。在教學時間有限的前提下,這兩種方法的時間安排呈現此消彼長的關系,并直接關系到教學的效果。因此,處理好兩者的關系,既可以使學生系統掌握理論基礎,又可以適當引入案例深化知識;既可以避免課堂枯燥,又可以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三、結語
總之,案例教學法是在教學改革不斷深入發展的過程中摸索出的一種新型教學方法,它能化被動動為主動,變填鴨式為啟發式、互動式,有利于理論與實踐的有效結合,也有利于培養學生分析、解決財經問題的能力,提高理論聯系實踐的能力,在財政學教學中有適用的空間。但是,我們不可能在財政學教學的所有環節推廣,更不能以案例教學法替代系統的理論學習和課堂講授,一定要處理好案例教學與系統的理論講授之間的關系,絕不能為了追求一堂課的成功,為了滿足活躍課堂教學氣氛的需要而以案例教學替代系統的理論學習,更不能以視頻教學案例的播放和觀看替代教師的課堂講授。
參考文獻:
[1]張軍紅.案例教學法在《財政學》教學中的運用[J].西安外事學院學報,2011,(1):65-68.
[2]孫阿凡.關于《財政學》案例教學法的幾點思考[J].時代經貿,2011,(7):199.
[3]念富強.論案例教學法與傳統教學法的關系[J].社科縱橫,2011,(6):78-80.
1.1教材同質化,教學內容選擇無統一標準
隨著改革開放與經濟的快速發展,財政學領域也有了較大的發展,各種不同財政學教材也相繼出版。但是這些教材并未有針對性地區分不同層次高校的需求,導致教材同質化。而各高校選擇教材時往往容易忽視應該賦予學生怎樣的知識結構這一問題。任課教師,尤其是沒經驗的年輕教師,在使用涵蓋內容不同的財政學教材時,不注重教學內容的選擇,導致教學內容無統一標準和明確的范圍。
1.2教學內容選擇上不能體現不同專業特點
財政學是一門跨經濟學、政治學、公共管理學等學科領域的綜合性學科。由于財政學教學內容對專業設置的針對性不強,使得教師不能在授課時既體現各專業掌握財政學基本原理上的共性,又突出各專業的特性。例如,金融學專業的學生應該多了解國債、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協調配合,結合現實熱點來分析,但教材內容只限于理論介紹,不能針對專業突出重點,缺乏理論與實踐連接的點。
1.3偏重理論知識講授,忽視實踐教學環節
目前,學生對財政學這門課程積極性并不高,因為他們認為這是既抽象又不太實用的課程。這與任課教師在內容選擇上重視理論知識,忽視了與實踐相結合有關。獨立學院的學生基礎知識相對薄弱,在授課時加強理論知識講授是必要的,但不能忽視學生的理論運用能力的培養。很多教師在授課中的理論與實踐結合點少,加上學生很少會主動用所學知識去分析社會現實問題,這樣的教學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也不能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
1.4教學內容過多與教學時間有限的矛盾
財政學教學內容是非常多的,大致包括以下7個內容:基本理論(公共產品理論與公共選擇理論)、財政收入與財政支出、國債與國債制度、預算管理、財政政策、開放經濟條件下的財政問題。一般財政學課程只安排短短幾十個課時講授,很難完成規定的教學任務。
1.5財政學授課與其他學科融合度不高
大多數教師在財政學授課時,僅單純地從財政學傳統理論來組織教學,不能很好地結合相關學科知識深入講解,也就無法從根本上展示財政學的實踐發展脈絡,也無從提升學生對知識的融會貫通。
2獨立學院財政學教學內容改革的相關建議
作為獨立學院開設財政學課程,在授課時需要結合獨立學院的培養目標及學生特點來進行教學內容改革。
2.1規范和明確教學內容
財政學主要研究政府的經濟行為,首先必須明確政府與市場的關系,界定政府的職能范圍;其次,在此基礎上研究實現政府職能的財政支出內容,進而研究財政收入,最后,通過國家預算展開各項財政活動,以提高國家的宏觀調控能力,發揮財政政策的經濟調節作用。根據這樣的思路,高校財政學教學的基本內容應該包括:①市場與政府的關系,公共產品理論;②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財政概念、財政職能;③財政支出理論及我國的財政支出與政府預算;④財政收入理論及我國的財政收入(稅收、國債及政府投融資制度;⑤國家預算管理體制、多級政府與政府間的財政關系;⑥財政政策與宏觀調控等。獨立學院的學生基礎知識較弱,任課教師應該適當側重一些重要理論的講解并補充相關知識。
2.2教學內容選擇突出專業特色
教師應該有針對性地結合學生的專業及特點,合理安排授課內容,在體現該課程公共性的同時,將專業特性也體現出來。對于財稅專業的學生,學習財政學的要求比較高。在授課中應將重點放在基本理論的講授上,例如公共產品理論、財政收支理論及政府間的財政關系等。為了避免內容重復,可以將一些實務性、制度性的內容留到后續的專業課程講解。對非財稅專業的學生而言,授課時應該以財政政策與制度介紹和業務操作為主。不同專業側重點也應該不一樣。例如,對于經濟學專業的學生,要側重于財政基本理論和運行機制的講解,并適當增加稅收實務方面的內容;而對于工商管理類的學生,可以從管理學的角度考察財政,側重于財政管理機制的構造和操作等知識講授。
2.3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本著獨立學院培養應用型與實踐型人才的目標,財政學授課時應該更加注重理論聯系實踐。這便要求教師在授課時不能只就教材的內容來講理論,應該把實踐有效地融入課堂中。例如對現行的稅收制度、現行的財政體制、財政政策的分析和理解,可以很好地銜接理論和實踐,使學生做到學以致用。同時,獨立學院的學生有著綜合素質較高的特點,對現實中的實踐問題比較感興趣。教師在講解理論的同時,補充相應的實踐內容,既可以提高學生積極性,又可以培養學生的實踐與分析能力。例如,結合當前政府管理面臨的新問題、新挑戰進行專題闡述:人口老齡化問題、資源環境問題、“上學難”反映的教育問題、“看病難”反映的醫療問題等。
2.4根據教學時間合理選擇教學內容
由于時間的剛性很強,處理教學內容與時間矛盾關鍵在于教學內容的選擇。而教學內容選擇的基本標準需要做到“因材施教”。
2.5提高財政學與其他學科知識的融合度
教師在講授財政學的理論內容時,應該不斷融入管理學、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等學科內容,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拓展學生在未來經濟工作和社會工作方面的視野,使其看問題能更全面、更深刻。特別是針對獨立學院的學生更應該加強這方面的知識貫通。教師可以嘗試從以下的角度來融合:①運用微觀經濟學中的價格理論來分析比較公共定價和自然壟斷行業的定價;用消費理論中的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來分析稅收的經濟效應;運用宏觀經濟學中的IS-LM-BP模型來分析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配合問題。②將管理學中的“決策”“、計劃”、“組織”、“創新”等職能應用于財政收支管理、預算管理等方面,思考如何運用管理學原理來理解財政管理的創新。③可以嘗試從社會哲學角度拓展財政本質。從財政的公共性特征,沿著“信仰-權力-表達-幸福”這條哲學線索,去分析個體接受公共生存方式、以稅費形式將收入轉移給政府等問題。④財政的講解不能缺失歷史脈絡,可以說中國歷史是一部財政改革史,教師可以利用財稅改革的歷史經驗與規律來分析改革深化的財政之路。
2.6其他建議
財政學的多元化特點要求財政學教學方法必須更加多樣化,并且不斷革新,與時俱進。目前,關于財政學科屬性的研究較為豐富、成熟(張馨,2001;高培勇,2002),關于財政學的教學方法有一些研究(金雙華,2000;喬麗茹,2009;韓雪,2009;白恩來,2009等)。但是這些教學方法受經濟學研究范式的影響較大,不夠多樣化。除了常用的多媒體教學法、互動式教學法、啟發式教學法、案例教學法等常用教學方法以外,體現財政學多元化特點的研究方法還不成熟,適合公共管理學科的專門的教學方法研究還不多。因此,本項目擬對此開展研究,以豐富現有的財政學教學研究成果,并促進理論分析能力與應用操作能力兼具的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本文研究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如何使公共財政課程既體現財政學科課程作為經濟學、政治學、管理學、社會學交叉學科的特有性質,又反映財政學在公共管理領域中的特有價值。如何既滿足有志于繼續深造的學生的學習需求,又兼顧部分準備就業學生的學習需求。如何找到既體現財政學多元化特點,又具有較強針對性的財政學多樣化教學內容與教學形式。具體而言,本文主要致力于以下教學方法的探索:首先,怎樣利用計量經濟學、博弈論等一些先進的方法把深奧的財政學理論以案例教學的形式深入淺出地呈現在學生面前;其次,怎樣結合不同專業學生的特點,引導學生從公共管理的視角來分析、解決公共財政事務;再次,怎樣彌補現行公共管理類專業純理論、較為空洞的教學特點,采用實驗教學的方式介紹實務性知識,體現財政學應用理論學科的特點,提高學生的應用、操作能力。
二、幾種財政學教學方法
1.計量經濟學分析方法在財政學發展歷程中,計量經濟學分析工具的發展直接推動了財政學實證研究的發展。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計算機硬件技術及計量經濟學軟件的開發及應用、相關數據庫的建立直接推動了財政學實證研究的發展。未來在更加廣泛的范圍運用數理和計量工具是財政學研究的基礎和重點。毫無疑問,把這一重要的方法介紹給學生是培養適應時代需求的高素質人才的必然需求。不過,計量經濟學工具的采用有些必要的前提條件,即模型選擇恰當、相關研究基礎數據充分、樣本的代表性好、結論有意義且可以推廣。否則,就可能出現“偽回歸”等后果,不僅浪費課堂教學時間,甚至會誤導學生。這就要求必須要做好充分的前期教學設計、準備工作。本項目將研究計量分析方法在財政收入規模的影響因素、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稅收的經濟效應等問題上的應用。在財政收入規模分析中,研究目的是運用計量經濟學方法來驗證主要由經濟因素影響財政收入規模的相關理論。課前,先組織學生收集我國相應年份的統計年鑒數據,并輸入SPSS、EVIEWS等統計軟件中。上課時,根據影響財政收入規模的因素,如一國的經濟發展水平、生產技術水平、分配政策與分配制度、價格水平等因素,在老師引導下建立回歸模型。然后,由學生利用事先收集的數據對影響我國財政相對收入規模,即財政收入占GDP比重的因素做回歸分析和假設檢驗。根據回歸分析結果驗證結論,即各項因素對財政收入規模的影響大小,從而為以后我國財政收入規模的調整提供政策建議。這樣既可從經驗分析的視角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類似的分析還可以應用于財政支出規模、稅收的經濟效應等內容上。
2.博弈論分析法博弈論(GameTheory)亦名“對策論”,屬應用數學的一個分支,目前在經濟學、國際關系、政治學、公共管理等很多學科都有廣泛的應用,是體現公共管理特點的教學方法之一。公共財政教學中,在分析政府間財政關系、財政外部性、財政決策程序、財政監督等很多內容時都可以采用博弈論分析方法。以中國政府間財政關系為例。最初,在中國1994年稅制改革后,分權式的財政體制框架導致了地方財力小于事權,中央財力大于事權的縱向不平衡的財政體制。地方為了保證公共服務的順利提供,只好在原有財權劃分框架外尋求額外的資源,基層政府就征收了“三提五統”。“三提五統”加重了農民負擔,中央就尋求改革,廢除農業稅,從而“倒逼”地方政府不能亂收費。可是,地方政府無錢的結果導致地方公共衛生、教育、農田水利設施等公共服務提供不足,從而反向“倒逼”中央財政提供相應的轉移支付。事實上,地方財權嚴重小于事權的狀況還導致了地方負債嚴重和地方形成“土地財政”兩大后果。前者“倒逼”中央政府被迫于2009年允許發行地方債券;后者引發了房價居高不下,住房成為嚴重的民生問題,并導致中央調控過高房價的政策遲遲難以奏效。這又反過來“倒逼”中央采取措施,醞釀征收房產稅等稅種作為地方政府的主體稅種,保證地方的財權。可以說,借助于博弈論分析方法,就可以將我國現存的很多社會問題與我國的財政體制安排聯系起來,使學生能夠深刻地認識到事情的本質。當然,如何針對政府間財政關系、財政外部性等不同的財政知識,選擇合適的博弈論知識,使二者銜接協調是接下來教學研究中必須解決的重要問題。
關鍵詞 公共經濟學 教學內容 教學方法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iscussion on "Public Economics" Course Teaching Reform
SONG Shuguang
(Department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Huaihua University, Huaihua, Hu'nan 418008)
Abstract Public Economics is the main course of Public Management, public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and practical training goal is focus on practical application ability, public economics curriculum theory is stronger, leading to its current basic teaching method is taught method, not conducive to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Public Economics requires the integration of public economics theory system and course content, based on the use of classroom teaching, practice teaching, teaching, teaching methods combining research and teaching, so that students accurate, in-depth grasp of knowledge of Public Economics, at the same time, improve the economy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students' ability to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Key words public economics;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reform
1 公共經濟學課程教學改革的現實基礎
1.1 公共經濟學理論基礎及教學內容的整合
公共經濟學是在財政學基礎之上發展起來的,因此,公共經濟學亦有稱之為公共財政學。但是,公共經濟學的理論基礎和基礎理論是什么,它與財政學又有什么樣的區別。公共經濟學是一門研究政府行為及政府行為對經濟社會產生影響的學問,“基于社會契約視角,政府應該做什么,包括提供什么樣的公共產品和如何提供公共產品,都應由社會公眾的公共選擇來決定。”①因此,公共產品理論和公共選擇理論才是公共經濟學的基礎理論。而“財政學是一門研究政府理財或公共理財的學問”,②盡管隨著政府與市場關系的不斷探索與不斷調整,財政學的研究領域逐步延伸到社會公共部門的方方面面,從而使財政學在理論體系上延展成為公共經濟學或公共部門經濟學,但其理論仍然以財稅理論為基礎。而現編寫的大部分公共經濟學教材仍然沒有注意區分公共經濟學與財政學理論基礎的不同,沒有將公共經濟學的重心放在公共產品理論和公共選擇理論上,而是將其與財政學相同,放在稅收原理和稅收制度上。因此,在公共經濟學的教學中,需要明確并有效整合公共經濟學的理論基礎體系,形成有自身特色和自身教學重點內容的課程內容體系。
1.2 公共經濟學研究方法的引入與借鑒
公共經濟學作為一門學科,已經形成了一套較為成熟的研究方法,如規范分析、實證研究、文獻調查、比較研究和案例研究等。但是,現代社會的日益發展變化,使得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各種研究方法的交互使用成為一種趨勢,公共經濟學的發展也離不開與其它學科的交叉融合,引入與借鑒其它學科的研究方法。因此,公共經濟學的教學也必須順應這一發展變化,將各種新的研究方法應用到公共經濟學的研究和教學中。
1.3 公共經濟學教學體系的改革與完善
公共經濟學是公共管理類專業的必修主干課程,高校管理專業人才的培養重視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而公共經濟學課程又是理論性偏強而實踐性偏弱,使得目前公共經濟學課程的最基本的教學方法主要是講授法,這種課堂講授的教學方法注重了理論的講解而忽略了實際的運用,不利于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2 公共經濟學課程教學改革的基本思路
2.1 重視公共經濟學課程基礎理論體系的整合與完善
理論是教學改革的基礎和指導,目前在公共經濟學的基礎理論中,既要注重其基礎理論體系的整合,又要注重其基礎理論體系的擴展與完善,要突出公共產品理論和公共選擇理論作為公共經濟學課程教學中的基礎理論地位。同時,又可將一些公共管理領域中的新興理論引入到公共經濟學課程的教學中,擴展自身的理論體系。
2.2 注重課程內容的整合與銜接
由于國內公共管理學學科發展的不成熟性,不同的課程在教學內容上存在諸多重疊的情況,這在浪費學生學習時間的同時,也對教師的教學形成了制約性。針對這種情況,根據學生能力培養的實際需要,對各課程的教學內容進行整合。處理好與公共管理概論、公共政策學、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社會保障學等課程內容的整合與銜接。 (下轉第127頁)(上接第79頁)
2.3 教學中突出能力培養
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是公共管理類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教學中要注重理論學習與學生能力培養相結合,針對現有教材理論偏重而能力培養不足的問題,要在教學中注重納入對公共經濟與管理有重大影響的事件作事例,讓學生運用公共經濟與管理的基本理論和知識來分析,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
2.4 構建復合型課程架構
所謂復合型課程架構,就是要打破原來一門課程在課程教學中只有課堂教學的單一性,設計、建立在課程教學中既有課堂教學(教材)、又有應用與拓展訓練(如專題任務調查)、還有課題研究(如申報研究課題、撰寫課程論文),以及實驗與實訓等的復合型課程架構。
3 公共經濟學課程教學改革的具體做法
3.1 整合公共經濟學基礎理論
在現有公共經濟學理論的基礎上,充分認識公共管理領域中一些新興理論對公共經濟學的影響,如新公共管理對公共產品理論、新公共管理對公共選擇理論的發展,吸收新公共管理理論、新制度經濟學、公共部門合約理論等核心與前沿內容,將整合后的理論體系作為本課程新的核心脈絡。
3.2 設計體現“公共管理”特色的教學內容體系
公共經濟學作為公共管理類專業的必修主干課程,課程的內容設置應在保持基本內容體系不變的基礎上,進行必要的增加和刪減處理,從而突出“公共管理”特色。重點突出公共產品理論、公共選擇理論、稅收制度、預算管理、公共管制、財政政策等方面內容,加大對政府出臺的各類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分析,從而闡明政府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機制。
3.3 編寫高質量講義與課件
盡管在教學改革中強調要改變單一的講授式教學模式,但課堂講授仍然是公共經濟學課程教學的主要方式。因此,要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就我們編寫高質量的講義和課件。
3.4 鼓勵學生開展科學研究
在搞好課堂教學的同時,鼓勵學生開展科學研究,培養和鍛煉其研究能力。結合公共經濟學課程內容,開展專題調研、興趣課題調查、撰寫課程論文等,鼓勵學生參與老師的研究課題和參與、申報各種學生自己的研究課題,如挑戰杯、大學生創新型研究項目等。通過開展這種“參與式”的科學研究活動,能激發學生的科研興趣和學習興趣。
3.5 切實發揮實踐教學的功效
缺乏相應的實踐平臺是公共經濟學實踐教學中的普遍難點。但隨著學科建設及實踐實習基地的逐步建立,與各級政府機關和部門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建立了諸如“社會導師制”、頂崗實習、實習基地等安排。因此,在公共經濟學的教學中,注意切實發揮實踐教學的功效,將實踐教學納入本課程建設的核心內容,作為公共經濟學教學中不可缺失的環節。
3.6 大力開展案例教學
公共管理類專業的培養目標決定了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注重理論與實際的相結合以及學生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案例教學可以將理論知識內化為自身的思維,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及獨立思考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于公共經濟學課程的案例教學而言,要注意案例的選擇,案例的選擇應契合學科和專業背景,多采用公共部門的管理事件和場景作案例。
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