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网站-四房播播网站

學術刊物 生活雜志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農業資源的合理利用

農業資源的合理利用精品(七篇)

時間:2023-12-22 10:17:0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農業資源的合理利用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農業資源的合理利用

篇(1)

農業是中國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和關鍵,作為人類生存和農業發展基礎的農業資源應受到更加廣泛的重視。本文從農業資源角度出發,探討了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內涵、特征和農業可持續發展面臨的農業資源問題,提出了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農業是中國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業可持續發展是中國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和領先領域,農業可持續發展就是要使農業具有長期持續發展的能力。而農業資源如土地、水資源、勞動力和資金等作為農業生產的物質基礎和條件,直接影響著農業發展和社會發展,應得到更加廣泛的重視。因此,本文從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探討中國的農業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農業資源危機;可持續發展;資源合理利用

一、農業可持續發展面臨農業資源危機

1、人口增長和農村貧困問題給農業可持續發展帶來了巨大壓力 。

人口過快增長特別是農村人口過快增長與農村教育、醫療衛生等條件發展不相適應,加劇了人口數量與質量的矛盾,造成了農村勞動力素質難以提高和充分就業等問題;現有近5000萬的貧困人口分布農村,貧困造成資源環境惡化,資源環境惡化又加劇貧困,最終對農業發展產生嚴重的制約,造成了人口增多一貧困-資源環境惡化一經濟發展減緩的惡性循環。

2、 農業生產所需的主要農業自然資源面臨短缺危機。主要表現為:一,近30年來中國耕地總體數量不斷減少。據統計資料,1996年,我國30個省、市(區)中,已有14個省、市(區)人均耕地在0.067hm2以下,占總數的47%,其中有7個省、市(區)人均耕地不足0.053hm2,低于聯合國規定的人均耕地0.053hm2的警戒線,盡管如此,占用、毀壞的耕地情況仍未好轉。再加上耕地質量下降和人口增加,造成人均耕地減少、土地負擔指數上升和耕地失衡等耕地資源危機。二,農業用水危機正在加深,農業每年缺水達3.0x1010m3,受旱面積約2.0xl07hm2,全國有8000萬農村人口飲水困難,300個城市缺水;亂開濫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持續下降,漏斗面積不斷擴大。如華北已經形成了1.5―2萬km2的地下水位漏斗區,地下水位每年平均下降1.5m,導致灌溉成本不斷上升。

3、農業資源污染嚴重,生態環境日趨惡化。

工業“三廢”污染急劇向農村蔓延。環境監測表明:在全國7大水系中,近一半的河段污染嚴重,流經城市河段82%受到嚴重污染?;省⑥r藥和農膜等大量使用帶來了嚴重的農業污染,中國農藥施用量每年以10%的速度遞增,農藥超量使用使得農藥殘留超標率和檢出率很高,化肥的使用已使糧食增產出現了邊際負效應。農藥、化肥等的濫用不僅使土壤、水體和大量農產品受到污染,導致不少農作物高產地區的農田生態平衡失調,病蟲害越治越多,耕地污染、水污染及農產品質量下降等問題也日益嚴重起來。

中國農業的未來任重道遠。但是只要我們認真分析面臨的困難,積極采取解決措施,如開展生態農業、集約化農業,建立健全資源產權制度、農業自然資源的評估方法和有關農業資源的法律法規等,節約農業資源,降低資源消耗,減少農業資源的浪費,提高農業資源的利用率,增強農業資源對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保證程度,就可以實現中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二、堅持發展農業生產和農業經濟,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努力改善農業生產基本條件,持續提高農業生產力。其中,一是大力改造中低產田地,努力建設高產穩產農田。改造中低產田地的關鍵是治水改土,要針對中低產田地的成因,采取相應的措施:在25度以下坡耕地上,繼續抓好成效顯著的“五小”水利工程建設,大力推廣節水灌溉技術,提高有效灌溉面積;土壤的改良治理要注意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結合,同時改變不科學的耕作方式和耕作制度。二是要積極發展水利產業的多種經營,搞好水產養殖業,提高水域生產力和水的綜合經濟效益。

1、提高農業生產效益,優化農業投入結構。全面發展農、林、牧、副、漁各業,實現生產經營適度規?;r業生產結構合理化,農產品品種多樣化和品質優良化,實現農業生產的高產、優質、高效和低耗,變原來的粗放經營為集約經營,達到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目的。

農業可持續發展是指農村經濟和社會經濟全方面的持續發展。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不單純地是追求數量上的增加,而是要實現農民日益富裕、農業社會全面進步,使農村的資源環境、人口、經濟和社會相互協調,共同發展。

2、依靠科技和教育,轉變農業增長方式。大力推廣農業綜合開發示范項目,以點帶面。為此,必須穩定農村科技隊伍和加快農村科技體制改革;大力培育、引進、推廣優良品種,繼續建設好縣內育種基地;深入改革農村教育體制,密切“農科教”結合,不斷提高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建立健全農業科技服務體系,積極鼓勵和促進各類農業專業技術協會和科技農戶的發展,以推廣豐產技術為中心,為農業的產前、產中、產后搞好服務。真正把農業的增長轉移到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促進農業從粗放型索取性開發經營向集約型保護性開發經營轉變。

三、以合理利用保護農業自然資源和環境為基礎,加強生態建設和生態管理

加強生態環境的建設和保護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要以合理利用保護農業自然資源和環境為基礎,建立具有保護環境和較高經濟生產功能的農業體系。

合理利用和保護農業自然資源。要堅持農業資源的開發利用與保護節約并舉的方針,把節約放在首位,提高農業資源的利用效率。按照地域農業自然資源的特點進行農業林牧資源的合理配置,發展方向各有側重。要保護好基本農田,培育土壤地力;要通過增加復種、立體種植、帶狀種植等形式,提高光、熱資源利用效率和土地生產力;要建立科學的灌溉制度和推廣節水技術,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以防止和減少水土流失。

總之,中國農業的未來任重道遠。這是時代的要求,更是未來的呼喚。這應引起政府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但是只要我們認真分析面臨的困難,積極采取解決措施,如開展生態農業、集約化農業,建立健全資源產權制度、農業自然資源的評估方法和有關農業資源的法律法規等,節約農業資源,降低資源消耗,減少農業資源的浪費,提高農業資源的利用率,增強農業資源對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保證程度,就可以實現中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篇(2)

我國是農業大國,從事農業生產經營的大都是農民,規模化生產較少,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大都是延續傳統的經營方式??傮w說來,我國的農業生產方式以及生產技術相對比較落后,同時由于農民對環境保護問題的認識比較淡薄,在土地使用過程中,經常會對土地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尤其在生產過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和農藥,使土地的生產能力下降。綜上原因,導致了農業生產率低下,進而阻礙了農業發展步伐。

2農業技術水平不高制約著農業的發展

我國經濟發展水平要落后于其他發達國家,尤其是農業經濟發展水平,整體上比較落后。在農業生產過程中,機械化水平較低,對于先進科技的運用也比較少,致使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都無法得到有效提高,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我國農業的發展。

3如何有效在低碳經濟背景下實現我國農業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

3.1建立循環農業經濟體系

結合我國基本國情以及可持續發展戰略措施,有效轉變我國農業經濟發展方式。我國土地資源人均占有量非常少,要想在有限的土地上創造盡可能多的價值,就應該轉變農業的發展方式,以再生資源的循環利用為基礎,以提高資源利用率為目的,實現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雙贏。同時向環境友好型農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以促進低碳經濟下農業更好更快的發展。

3.2建立生態農業的經濟發展模式

生態農業經濟發展模式是加快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的有效措施,生態農業經濟發展模式,可以提高我國農業資源的利用率,開發潛在農業資源,避免其在發展過程中對環境造成污染及能源浪費。一是提高勞動生產率和農產品質量,有利于提高我國貿易出口,增加農民收入,實現經濟增長;二是生態農業的發展要以合理利用農業資源為前提,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引進先進的科學技術,轉變農業生產方式和改善農業生產環境,提高產品產量和質量,減少對環境的污染,促進可持續發展戰略措施的有效施行;三是要嚴格遵守我國的相關法律法規,結合實際,對農業資源進行合理的評估和利用,選擇合理的生產方式,實現農業發展和環境保護雙贏,實現對農業資源的有效開發,積極促進低碳經濟下的農業發展。決這一問題的靈丹妙藥,糞便在沼氣池中經過發酵,不僅去除了臭味,還更有利于農作物的吸收,發酵產生的沼氣則可以用來做飯、照明。不僅變廢為寶,保護了環境還實現了資源最大化利用。垃圾是放錯地方的資源,只要遵循循環農業的理念,積極去想法處理,就能得到很好地解決。在節約水資源方面:農業是用水大戶,傳統農業都是漫灌,利用率只有13%,大量的淡水資源都被浪費了,借鑒國外的經驗,采用噴灌,滴灌的方法,利用率可以達到90%以上,不僅大大提高淡水利用率,還節約了勞動成本。

4結束語

篇(3)

關鍵詞:農業資源;農業可持續發展;內涵和特征;對策

《中國21世紀議程》中指出,農業是中國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業可持續發展是中國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和領先領域,農業可持續發展就是要使農業具有長期持續發展的能力。而農業資源如土地、水資源、勞動力和資金等做為農業生產的物質基礎和條件,直接影響著農業發展和社會發展,應得到更加廣泛的重視。本文從農業資源角度來探討中國的農業可持續發展。

1 農業資源

農業資源是指人們從事農業生產或農業經濟活動中可以利用的各種資源,包括農業自然資源和農業社會資源。農業自然資源主要指自然界存在的,可為農業生產服務的物質、能量和環境條件的總稱。它包括水資源、土地資源、氣候資源和物種資源等等。農業社會資源指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因素中可以用于農業生產的各種要素,主要有人口、勞動力、科學技術和技術裝備、資金、經濟體制和政策以及法律法規等。

在農業發展過程中,農業資源已成為評價和衡量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指標,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所以,節約和合理開發利用農業資源,解決農業資源日益尖銳的供需矛盾,實現農業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2 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內涵和特征

1991年在荷蘭召開的國際農業與環境會議上,國際糧農組織(FAO)把農業可持續發展確定為“采取某種使用和維護自然資源的方式,實行技術變革和體制改革,以確保當代人類及其后代對農產品的需求得到滿足,這種可持續的農業能永續利用土地、水和動植物的遺傳資源,是一種環境永不退化、技術上應用恰當、經濟上能維持下去、社會能夠接受的農業?!薄吨袊?1世紀議程》對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進一步明確為:保持農業生產率穩定增長,提高食物生產和保障食物安全,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改變農村貧困落后狀況,保護和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合理、永續地利用自然資源,特別是生物資源和可再生資源,以滿足逐年增長的國民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從農業資源角度來理解,農業可持續發展就是充分開發、合理利用一切農業資源(包括農業自然資源和農業社會資源),合理地協調農業資源承載力和經濟發展的關系,提高資源轉化率,使農業資源在時間和空間上優化配置達到農業資源永續利用,使農產品能夠不斷滿足當代人和后代人的需求。

2.1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內涵

2.1.1 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首先就意味著發展。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只有發展才能 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農產品需求;這種需求不僅指數量增加上的滿足,更應指農產品質量提高上的滿足。

2.1.2 農業可持續發展關鍵在于保護農業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農業可持續發展就是要把農業發展、農業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和資源環境保護結合起來,盡可能減少農業發展對農業資源環境的破壞和污染,置農業發展于農業資源的良性循環之中。

2.1.3 有效控制農村人口,提高人口素質。努力控制農村人口過快的增長速度,以便減輕農業人口對資源和環境的壓力。大力發展文化科技教育事業,提高農村人口素質,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保證,是形成自覺保護資源環境的前提。

2.1.4 提高農業生產效益,優化農業投入結構。全面發展農、林、牧、副、漁各業,實現生產經營適度 規?;r業生產結構合理化,農產品品種多樣化和品質優良化,實現農業生產的高產、優質、高效和低耗,變原來的粗放經營為集約經營,達到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目的。

2.1.5 農業可持續發展是指農村經濟和社會經濟全方面的持續發展。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不單純地是追求數量上的增加,而是要實現農民日益富裕、農業社會全面進步,使農村的資源環境、人口、經濟和社會相互協調,共同發展。

2.2 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特征

2.2.1生態可持續性

要保證農業生產的物質基礎――農業資源環境的可持續利用,只有遵循自然生態規律,保持生態平衡,才能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

2.2.2 經濟可持續性

農業可持續發展是指農業產量穩定持續增長,農產品質量不斷改善,農業生產率穩定提高,農民收入和農業經濟效益可持續增長。

2.2.3 人口適度性

人口是重要的經濟資源,但是作為消費者又給農業資源、農業生態環境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因此,必須控制人口數量,努力提高人口素質,增加人力資源的資本存量,才能保證農業可持續發展。

2.2.4 農業增長方式的集約性

科學技術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動力源泉,農業科技特別是農業高新技術的推廣和應用,能使農業增長 從單純依靠資源和環境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提高農業增長的科技含量。

2.2.5 目標的多元性

農業可持續發展不僅要提高農業產品的產出率、產品質量和農業經濟效益,而且要注重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把社會進步和資源環境保護放在首位,追求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三者的統一。

3 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面臨農業資源危機

3.1 人口增長和農村貧困問題給農業可持續發展帶來了巨大壓力

人口過快增長特別是農村人口過快增長與農村教育、醫療衛生等條件發展不相適應,加劇了人口數量與質量的矛盾,造成了農村勞動力素質難以提高和充分就業等問題;現有近5000萬的貧困人口分布農村,貧困造成資源環境惡化,資源環境惡化又加劇貧困,最終對農業發展產生嚴重的制約,造成了人口增多一貧困-資源環境惡化一經濟發展減緩的惡性循環。

3.2 農業生產所需的主要農業自然資源面臨短缺危機

首先,近30年來中國耕地總體數量不斷減少。據統計資料,耕地由1957年的人均0.173hm2下降至1995年的0.08 hm2。到1996年,我國30個省、市(區)中,已有14個省、市(區)人均耕地在0.067 hm2以下,占總數的47%,其中有7個省、市(區)人均耕地不足0.053 hm2,低于聯合國規定的人均耕地0.053 hm2的警戒線,盡管如此,占用、毀壞的耕地情況仍未好轉。再加上耕地質量下降和人口增加,造成人均耕地減少、土地負擔指數上升和耕地失衡等耕地資源危機。

其次,農業用水危機正在加深,主要表現在:(1)農業和城市缺水嚴重。農業每年缺水達3.0x1010m3,受旱面積約2.0xl07 hm2,全國有8000萬農村人口飲水困難,300個城市缺水。(2)水澇災害嚴重。90年代成災面積已經相當于50年代的273%,嚴重影響了中國農業的生產和發展。(3)亂開濫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持續下降,漏斗面積不斷擴大。如華北已經形成了1.5-2萬km2的地下水位漏斗區,地下水位每年平均下降1.5m,導致灌溉成本不斷上升。

3.3 農業資源污染嚴重,生態環境日趨惡化

工業"三廢"污染急劇向農村蔓延。環境監測表明:在全國7大水系中,近一半的河段污染嚴重,流經城市河段82%受到嚴重污染,25000km的河流污染物超標,受污水、工業廢棄物和城市垃圾危害的農田達0.1億hm2;化肥、農藥和農膜等大量使用帶來了嚴重的農業污染,中國農藥施用量每年以10%的速度遞增,1995年為26.8萬t,預計2000年將達30萬t,農藥和化肥的超量使用使得農藥殘留超標率和檢出率很高,化肥的使用已使糧食增產出現了邊際負效應。農藥化肥等的濫用不僅使土壤、水體和大量農產品受到污染,導致不少農作物高產地區的農田生態平衡失調,病蟲害越治越多,耕地污染、水污染及農產品質量下降等問題也日益嚴重起來。

鄉鎮企業的高速發展也對農業資源環境造成了嚴重污染。隨著鄉鎮企業的高速發展,鄉鎮企業占整個工業污染的比重已由80年代中期的11%增加到1997年的45%,"三廢"污染的農田面積已達0.1億hm2,比1983年增加了2.5倍,約有15%的農田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每年因為污染,糧食減產100億kg以上,直接損失達125億元,給土壤和水資源造成嚴重破壞。這樣不僅污染了農業生態環境,造成資源惡化,制約了鄉鎮企業的發展,而且嚴重影響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由于對農業自然資源掠奪式的開發利用,如陡坡毀坡毀草等,形成了"邊治理、邊破壞"和"局部有所改造、整體繼續惡化"的被動局面,使得土壤侵蝕嚴重,水土流失嚴重,森林生態功能降低,土地沙漠化仍在發展。

中國面臨的農業資源問題已經非常嚴重,再加上一些休耕、免耕等保護農業自然資源、恢復生態環境的措施執行不力,嚴重影響到農業可持續發展。在市場經濟下,如果單純地追求經濟效益,忽視農業資源保護,就會使目前已經惡化的局勢進一步加劇,導致農業生產嚴重缺少后勁;制約農業發展進而制約中國整個經濟發展。

4 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對策

4.1加強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法制建設和管理

4.1.1法律法規是資源環境管理的基礎和依據,法律管理應成為強化資源環境管理的主要手段。在可持續發展的今天,隨著對農業資源系統認識的深化和實踐的需要,應全面審理中國現行有關農業資源的法律、法規和管理體系,提出修訂和補充措施,并制定相應的法律實施細則、條例和管理辦法,把法律規定的原則具體化,增強其操作性,要注意有關法規的前后一致性和相互之間的協調性。

4.1.2建立并完善農業資源產權制度。建立并完善資源產權制度,調整并劃分清各類農業資源的產權關系,從法律上支持、監督產權所有者對農業資源保護的穩定性和持久性,并以法律形式強化農業資源管理的協調機制。

4.1.3制定農業資源綜合管理法律。在目前現有農業資源的各種基本法規中,一般都是就某種資源論資源,較少涉及一種資源和其他資源作為農業資源整體的關系和綜合管理的規定,因此,要樹立農業自然資源整體化觀念和農業資源立法的前瞻性,強化綜合管理意識;確立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業資源綜合管理法律的地位;建立農業資源綜合管理法律體系,實現對農業資源的綜合管理。

4.2 控制人口增長,提高人口素質,消除貧困

4.3 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優化資源和生產要素的組合 進一步擴大生態農業和持續農業的試點,及時推廣應用。積極穩妥地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形成結構合理的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的大農業格局,使各業之間相互支持,相互依存,相得益彰。發展農業產前、產后的延伸產業,形成種養加和農工貿相配套的農業產業化體系,使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得以提高,確保中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4.4 合理開發農業資源,加強資源的保護利用政策

4.4.1保護耕地。今后中國各項建設都應力求少占地、占壞地;堅持有償用地,有借有還;盡可能利用各種空閑地,減少占地損失;有計劃地開墾邊遠地區的宜農荒地。

4.4.2 改善農業資源環境。防止工業"三廢"直接排入農業環境而造成危害;嚴格控制鄉鎮企業的污染源;最后要控制農業自身的污染源,即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量,尤其是高殘毒農藥的使用,防止過量使用氮素化肥,避免農用水體富營養化等等。

4.4.3 注意引進、吸收發達國家有關農業資源的節能、資源保護和環境修復的先進技術,重視農業資源的高效利用和資源替代等。

4.5 開展農業自然資源評估和評價工作

長期以來農業資源的無償使用已經造成資源的嚴重浪費,對農業資源保護和開發利用非常不利。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若不能及時扭轉資源無價和價格扭曲現象,就會加重對資源的浪費。因此,必須規范農業資源作為一種特殊資產的評估方法,加強農業自然資源的估價和評價工作,推行有償使用及社會補償制度,資源開發的申報和審批制度,以便加強對農業資源的管理,保護農業資源環境。

5 結束語

由于中國人口多、人均資源貧乏,尤其是近年來農業資源問題日益尖銳化,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受到極大的制約,中國農業的未來任重道遠。但是只要我們認真分析面臨的困難,積極采取解決措施,如開展生態農業、集約化農業,建立健全資源產權制度、農業自然資源的評估方法和有關農業資源的法律法規等,節約農業資源,降低資源消耗,減少農業資源的浪費,提高農業資源的利用率,增強農業資源對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保證程度,就可以實現中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 考 文 獻)

(1)中國21世紀議程一一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M]北京:中國環境出版社,1994:77-86.

(2)·FAO·邁向2010年的世界農[C]·第27屆國際會議(年會)論文集,1993.11

(3)中國農用土地資源十年變化分析評價[M]·全國農業資源區劃辦公室1997:41-46

篇(4)

[關鍵詞]:生態農業;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意義;對策

1、發展生態農業的重要性及意義

1.1是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現代農業的一條根本途徑

生態農業要本著國情為出發點,遵照生態學原理,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與方法實行農業生產,無疑會使農業生產水平及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大幅度地提高,并加速農業發展戰略轉移,使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進程進一步加快。

1.2生態農業的發展關乎人類健康及綠色食品的保障

由于我國農業生產活動中大量使用化肥及農藥,破壞了自然界原有的生態平衡。發展生態農業則可充分發揮動物、植物及微生物與人類的相互作用,采用物種或品種輪換的種植方法,并利用天敵防治害蟲,從而減少化肥與農藥使用量,生產出綠色無污染產品,因此生態農業可以保護自然資源,促進生態良性循環,為農業經濟發展創造較好的生態環境。

1.3生態農業的發展使農業生產的綜合效益得以提升

發展生態農業,可大大提升經濟效益。由于生態農業,不但可對自然資源合理利用與保護及增值作用,還能加速物質循環及能量轉化,有顯著的生態效益,與此同時,還能為社會創造品種多樣化的質優農產品,可以確保人們對農產品日漸增長的擴大需求。因此,生態農業的發展,可促進國民經濟健康發展,應大力提倡。

2、生態農業在促進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

2.1生態農業是遏制生態環境惡化的有效途徑

當前我國農業生態環境惡化與資源短缺問題日趨嚴重,許多地區的環境污染問題日益突出,并成為制約農業和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若不及時進行有效改善,在不久的將來,巨大的生態危機就不可避免。基于此,要從根本上轉變以往的農業生產方式,合理使用生態資源,同時建立起以生態環境保護為基礎的新型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生產體系。在生態農業的發展過程中,要不斷與市場的基本需求相適應,調整農業產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結合本地區的產業特點,對現代的相關經濟和產業進行調整,以突出農業生產的地區優勢。

2.2生態農業建設是未來我國農業生產所追求的目標

在未來的農業生產和發展過程中,要把對農業資源的利用與廣大人民群眾的實際需求相結合,合理發展與運用生態環境。與此同時,還要把傳統與現代農業技術中的優勢相結合,并不斷完善,建立起優勢更加顯著的現代化農業發展新模式,堅持可持續發展觀念,使未來進行農業生產的同時,更加注重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真正實現經濟、生態與社會發展效益的協調統一。

2.3生態農業建設可使環境得到較大改善

生態農業,是通過對自然、社會及經濟復合生態系統結構的改造與調整,并采取有效措施,使自然資源與生產過程中的各種副產品及廢棄物得以多層次與多途徑的合理利用,大大降低化肥和農藥的使用量,減少污染的發生?;诖?,生態農業在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增加經濟效益的同時,使生態環境質量得到了較大改善。

3、促進與發展生態農業的相關措施

3.1加強技術推廣和人才培養

我國的生態農業發展目前仍處在初級階段,要想使人們轉變傳統觀念,進一步了解并接納生態農業,需要通過多種渠道進行宣傳,同時強化對專業技術人才的培養,進行生態農業的推廣,切實使生態農業的理念深入人心,只有這樣,才能促進生態農業的推廣與發展。

3.2建立生態農業保障體系

發展生態農業,需要建立完善的保障體系,如服務、技術及資金保障體系,使生態農業體系具備專業技術人員的智力支撐以及農技服務網絡的信息支撐,更加有利于培訓與引導農民按照農業技術規程,進行生態農業建設。要落實上級的各項惠農政策,并及時制定出臺相應的扶持優惠措施,切實促進農業增效與農民增收。

3.3從嚴把控人口數量,降低帶給土地的沉重壓力

眾所周知,我國人均占有土地非常有限,在當前生產力狀況下,土地的數量很難供養眾多的人口。人口如果增加太多,就會超出土地的實際承載狀況,必然導致土地的掠奪式開墾,這必定會極大地制約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以及土地的持久運用。所以,堅定不移地合理把控人口數量、追求人口質量要堅持下去,這是達到土地持久運用的關鍵舉措。

3.4逐步促進土地整理墾殖,科學開發后續土地資源

具體措施有:抓緊整理農村的居民地區,要遵循農村宅基地的劃分準則,積極進行科學規劃,分步驟地推進監管空心村及合并村莊工作,將多余的宅地還給農田,使耕地面積得以拓展。及時整理農田,比如說整理農田里的多余小路、河溝、防護林,減少墳墓用地等。積極調整地塊,借助于小塊湊成大塊的模式,將某些零散的土地并合為比較大塊的土地,從而方便規模管理。對廢置的土地加以開荒,盡可能讓它得到充分利用。在維持生態平衡的基礎上,加大對土地資源的科學開發力度。

3.5改善土地運用構成,使土地資源達到最優配置

我國出現水土流失的原因主要是土地資源沒有進行理性搭配,農耕地到處開墾。在農、林、牧業中,林牧業非常微弱,比例相當不合理。所以,對產業構成進行調整,助推優質產品的發展,達到產業化運營是目的,是國內延伸產業鏈、保持生態平衡、加大百姓收入的不二之選,也是達到區域生態及經濟效益雙豐收的重要法寶。依照我國的自然社會經濟現狀,在對農業結構進行調整時,整體思路要推動農、林(草)、牧全方位發展;在行業構建方面,要凸顯飼、農、經三元構成;在實質舉措上,要做到草灌優先;在挑選關鍵技術的時候,要特別重視開發利用高新技術。

4、結語

綜上所述,圍繞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可持續發展問題,重生態和經濟為基礎,并深刻發展生態農業經濟的必要性的認識,對解決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問題,減少了污染物的排放和能源結構的優化和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從農業經濟效益發展的角度砜矗在發揮重要作用的生態農業和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篇(5)

一、目的意義

按照國務院和省、市政府的部署,我縣曾于1982年陸續開展了規??涨暗霓r業資源調查工作,并于1983年相繼編制完成了縣級的《綜合農業區劃》和縣直各專業部門區劃。20年來對指導全縣不同區域農業資源合理開發利用,不斷優化農業區域布局,大力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和加快農村經濟的發展等都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隨著農業、農村經濟的發展和開發性生產的不斷深入,農業資源環境和農村社會經濟條件發生了很大變化,經濟體制和市場需求主體的變化更為新時期的農業資源區劃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為適應新形勢下加快推進農村經濟發展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需要,為各級政府制定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規劃提供決策和依據,盡快編制完成縣級農業資源區劃,既是《農業法》賦予我們的神圣職責,也是新形勢對農業資源區劃工作的必然要求。新頒布實施的《農業法》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中長期規劃、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基本目標和農業資源區劃,制定農業發展規劃。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制定農業資源區劃或者農業資源合理利用和保護的區劃,建立農業資源監測制度?!鞭r業是由生態、技術、經濟組成的社會系統,而農業資源區劃正是以地域分異規律為原則,旨在研究自然資源和社會經濟條件間最大差異和區內最大相似性,目的是指導和支撐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持續協調發展。

二、指導思想

*縣農業資源區劃編制工作應堅持的指導思想是:以全面建設農村小康社會、加快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為總目的,全幅員地更新調查和分析評價農業自然資源、農村社會經濟資源的現狀、優勢和潛力;堅持科學發展觀,依據地域分異規律,合理確定不同類型的農業功能區,按照自然規律與經濟規律,合理確定不同區域的優勢產業與優勢產品的布局和規模;以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農業資源為核心內容,因地制宜的確定區域經濟發展的方向和途徑,追求經濟、生態與社會效益的良性循環,實現經濟、人與自然協調可持續發展;農業資源區劃要以監測調查、分析評價資源為手段,以服務農村經濟發展為目的,要高站位、寬視野地評價研究資源開發戰略和資源保護政策,以全面提升我縣農業綜合競爭力和經濟發展的質量水平。

三、農業資源調查和分析評價的主要內容

這次在我縣開展的農業資源區劃編制工作,擬就農業自然資源和農村社會經濟資源中的土地、農業、林業、水資源、氣候、畜牧、農村人口與勞動力、農業技術裝備、農村資金、交通及外部社會經濟環境、農業經濟等15個專業的資源及開發利用狀況展開調查和分析。

1.土地資源調查與評價(由縣國土資源局承擔)

主要是調查土地資源的類型、面積、質量、利用現狀、空間變異、生產潛力等情況。

(1)耕地(水田、水澆地、旱地、菜地);

(2)園地(果園、桑園、其它園地);

(3)林地(有林地、灌木林、疏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跡地、苗圃);

(4)牧草地(天然草地、改良草地、人工草地);

(5)居民點及工礦用地(城鎮、農村居民點、獨立工礦用地、鹽田、特殊用地);

(6)交通用地(鐵路、公路、農村道路、民用機場、港口、碼頭);

(7)水域(河流、水面、湖泊、水庫、坑塘水面、葦地、灘涂、溝渠、水上建筑物);

(8)未利用地(荒草地、鹽堿地、沼澤地、沙地、裸地、裸巖、石礫地、田坎)。

2.農業資源調查和分析評價(由縣農村經濟局承擔)

這次農業資源以土壤、糧食生產、蔬菜生產、農用土地資源流轉狀況的調查和分析評價作為重點內容。

(1)土壤類型(土類、亞類、土屬、土種)、數量、分布、適宜性等。

(2)不同區域的土壤養分狀況(有機質、全氮、全磷、全鉀、堿解氮、速效磷、速效鉀);

(3)各類土壤的微量元素狀況;

(4)糧食生產狀況(品種、規模、區域分布、產值、商品率等);

(5)蔬菜生產狀況(品種、規模、各類保護地的面積、區域分布、品牌注冊、無公害認證、產值、商品率及產業化水平等)。

(6)農用土地流轉狀況(土地流轉形式、規模、效益等);

3.農業氣候資源的調查與評價(由縣氣象局承擔)

(1)熱量資源:主要調查和分析評價氣溫、農業界限溫度及積溫、地溫及初終霜日期、無霜期等;

(2)光能資源:主要調查分析日照、太陽總輻射、光合有效輻射及光熱生產潛力等;

(3)降水資源:主要調查降水量、土壤水分狀況、蒸發及干燥度等;

(4)主要氣候災害調查及評價。

4.水資源調查和分析評價(由縣水務局承擔)

(1)現狀可利用水資源量;

(2)地表徑流與地下水埋深現狀及變化分析;

(3)水質及水污染狀況調查評價;

(4)不同時期國民經濟各部門用水狀況及預測分析;

(5)水資源供需平衡分析;

(6)水資源利用中的主要問題。

5.林業資源調查與評價(由縣林業局承擔)

(1)林業用地中各類土地的數量、質量及分布;

(2)用材林林木蓄積量和生長量;

(3)四旁樹、農田林網的規模及蓄積量;

(4)林業用地的土壤和植被狀況及其它立地條件;

(5)退耕還林規模及分布;

(6)果樹(按品種)面積、產量及分布;

(7)近幾年新引進果樹品種的栽培規模及效益;

(8)果品生產品牌及商標注冊情況;

(9)設施果樹的生產規模及分布;

(10)無公害綠色果品生產狀況;

(11)果品出口、產業化加工狀況及效益;

(12)森林覆蓋率現狀和變化分析;

(13)林業病蟲害及野生動物資源調查。

6.畜牧資源調查和分析評價(由縣畜牧局承擔)

(1)各種作物秸稈、藤蔓、枝葉產量、飼用量及利用率;

(2)人工飼草種植面積及產量;

(3)飼料生產(含青貯飼料、塊根飼料、餅類飼料、糠麩粕渣飼料)規模及產量;

(4)各類畜禽品種、飼養量、出(存)欄量和畜禽產品產量;

(5)畜牧業生產產業化規模及專業化水平;

(6)畜牧業生產效益分析及新技術推廣普及狀況。

7.水產資源調查與評價(由縣水產局承擔)

(1)內陸水域面積、可養殖水域面積、已養殖面積;

(2)0—20米等深線的淺海面積、潮間帶面積、已利用的淺海面積、潮間帶面積;

(3)海、淡水產品總產量、養殖產量及捕撈產量(能分出品種或大類);

(4)海、淡水水質污染狀況及分析;

(5)水生生物的種類、數量現狀及消長變化;

(6)水生植物的種類、數量及分布;

(7)海水工廠化養殖的品種、規模及效益;

(8)漁業生產新技術、新品種的引進及推廣;

(9)水產品出口、產業化規模、水平及效益分析。

8.農村能源調查與評價(由縣農村經濟局承擔)

(1)生物質能的生產規模、數量、折標煤的數量及開發利用狀況;

(2)地方性常規能源蘊藏量及開發利用情況;

(3)太陽能及其利用;

(4)其他形式能源(風能、地熱、沼氣等)的數量、開發利用的形式及規模;

(5)商品能源用量消長分析;

(6)生產、生活用能現狀及問題分析;

(7)農村能源的開發利用潛力。

9.農村人口及農村勞動力調查及評價(由縣統計局承擔)

(1)人口數量(總戶數、總人口、鄉村戶數、鄉村人口、農業人口、非農業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長率);

(2)人口組成:對人口進行性別、年齡、職業和文化程度等方面的數量分析;

(3)人口分布:研究人口的分布規律和地區差異;

(4)勞動力數量:鄉村勞動力資源數、勞動年齡內人口數、鄉村從業人員數、勞動力系數(勞動力占人口數比例)等;

(5)勞動力質量:勞動力的技術熟練程度和科學文化水平,農村各類人才的數量、性別、年齡、文化程度、技術專長及其發揮情況;

(6)勞動力利用結構:勞動力在農村各產業的構成和比例,應特別注意結合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研究農村勞動力轉移和勞動力利用結構問題;

(7)農村勞動力利用率;

(8)勞動力生產率調查分析。

10.農村資金(由縣農村經濟局承擔)

(1)資金來源及數量;

(2)農業投資和效果調查分析;

(3)農村消費能力的調查評價。

11.農業技術裝備的調查和評價(由縣農村經濟局承擔)

(1)農業技術裝備的數量、種類、增長變化、擁有量與需要量;

(2)主要農業裝備的組合分布、利用率、水平、技術與經濟效果(包括實際機耕、機播、機收面積);

(3)農村用電量、化肥、農藥施用量、農用薄膜使用量和以地膜為主的設施農業面積;

(4)農機總動力、實有機電井數量、有效灌溉及旱澇保收面積;

(5)農業機械化的發展現狀及前景分析。

12.農業發展的歷史和現狀調查分析(由縣發展計劃局承擔)

(1)農業生產區域的演變與形成;

(2)區域農業生產的水平與經營規模、方式等特征;

(3)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各業的內部結構變化分析。

13.農業經濟效益調查與評價(由縣農村經濟局承擔)

(1)單位農產品成本、資金利用率、產值利潤率、成本利潤率和勞動利潤率等;

(2)農機作業、水利灌溉、施肥技術措施的經濟效果調查分析。

14.交通運輸條件的調查和分析評價(由縣交通局承擔)

(1)交通運輸的部門結構、運輸方式和特征,對農產品運輸的適宜性;

(2)農產品、生產、生活資料的流向、流量與運輸能力的平衡狀況;

(3)農副產品的運輸費用、損耗、運輸管理等問題。

15.外部社會經濟環境調查和評價(由縣農村經濟局承擔)

主要調查分析市場與農產品加工、儲藏、銷售等基礎設施條件、農產品生產、加工儲運、銷售一體化與農業產業化水平等。

四、農業資源調查及分析評價方法

此次縣級農業資源區劃編制工作,是繼1992年我縣農業資源數據更新調查完成后,又一次大規模的資源更新調查工作,各級領導和從事具體工作的同志都要以嚴謹認真的科學態度和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予以高度重視。本著“嚴肅科學、講求實效、勤儉節約、提高質量、依托資源、服務發展”的原則,確定如下資源調查和評價方法:

1.自然資源類數據更新調查

這次農業資源區劃中的土地、土壤、氣候、水資源、林業、畜牧、水產、農村能源等自然資源類的數據,均須按本專業最新行業標準,制定相應的資源調查實施細則,以調查時或2003年底的數據為基期,再次更新調查自然資源數據,以確保農業區劃的數據新、時效強。

2.社會經濟類資源數據統計調查

農業資源區劃編制中涉及的農村人口、農村勞動力、農村資金、農業技術裝備、農業經濟效益、交通運輸條件、外部社會經濟環境等資源數據,按省要求,均采用2003年年底縣統計部門的數據,統計部門沒有的,引用專業部門掌握的數據,專業部門沒有的,則須制定系統的調查方案,組織開展相關的抽樣調查或典型調查,以確保主要資源數據無遺漏、全幅員。

3.分析評價的原則和重點

在自然資源具有多種適宜性的情況下,社會經濟資源條件起著決定性作用,農業資源調查和分析評價應遵循系統論評價原則;生態、經濟與社會效益相結合原則;長遠與當前相結合原則;比較優勢原則。其評價的主要內容為:資源的結構和分布,資源的數量和質量,資源的適宜性和限制性,資源潛力和優勢度,各種資源空間組合效應與農業利用模式選擇等。各專業資源評價要充分考慮資源利用的可持續性和生態、技術、經濟、社會效果的統一性,明確各專業資源分析評價的重點。

4.專業組的職責和任務

這次縣級農業資源區劃編制工作擬恢復組建土地、氣候、水資源、農業、林業、畜牧、水產、綜合區劃等8個專業組。專業組是在*縣農業資源區劃編制工作領導小組的領導下,組織開展并完成本專業的資源調查和評價工作,其主要職責和任務是:制定本專業資源調查和分析工作實施細則;組織指導各部門完成本專業資源調查和分析評價工作;組織驗收各部門本專業資源調查和分析評價成果;完成縣級資源調查數據匯總;撰寫完成本專業縣級資源調查和分析評價成果報告(含圖表及多媒體形式成果);按要求向綜合區劃專業組提供上報本專業的資源數據。

經研究,各專業組在完成本專業資源調查的基礎上,提交本專業資源調查與分析評價報告,可不進行劃區;綜合區劃專業組須在分析評價資源的基礎上,完成農業資源區劃的編制。

五、步驟及時間安排

按省政府要求,到明年底完成全省市、縣兩級農業資源區劃,時間緊、任務重,各級、各部門均須嚴密組織,精心謀劃,其具體步驟及時間安排是:

1.宣傳發動,任務部署階段(2004年8月中旬前)。按省政府要求完成文件起草、方案制定、召開會議、部署任務、健全組織、明確責任。

2.準備階段(2004年8月底前)??h直各專業組制定并上報本專業資源調查和分析評價實施細則,組織必要的專家論證,完成相關技術培訓。

3.縣級各專業資源外業調查階段(2004年9—12月)。

4.縣級農業資源區劃匯總及補充調查階段(2005年1—5月)??h直各專業組完成外業調查數據并進行匯總,期間須開展必要的補充調查和資源綜合開發利用與保護的典型調查,撰寫成果報告,繪制成果圖表。

5.縣級農業資源區劃成果匯總階段(2005年6—8月)。

完成縣級農業資源區劃匯總及成果報告編撰,圖表繪制,并請專家論證,復制印刷各類資源區劃成果。

六、上報成果要求

1.縣須向市上報下列成果

(1)2005年6月底前向市上報縣級農業資源區劃報告10份;

(2)2005年6月底前向市上報縣級農業資源區劃圖5張;

(3)2005年6月底前向市上報縣級農業分區基本情況統計5套;

(4)2005年6月底前向市上報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專題報告、典型報告(不少于8個)10套;

(5)各專業資源調查和分析評價報告,每專業10份。

2.要求縣直各專業組須向縣農業資源區劃編制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上報下列成果:

(1)8月30日前上報本專業資源及分析評價實施細則5份;

(2)2005年6月15日前上報本專業資源調查及分析報告10份;

其中:農業資源專業組須分別完成土壤、農村能源、糧食生產、蔬菜生產、農用土地資源流轉5個成果報告;林業資源專業組須分別完成林業和果樹生產2個成果報告。

(3)2005年5月15日前上報本專業主要資源現狀圖5套;

篇(6)

 

以下本文通過對現階段的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做進一步探討與分析,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以供參考。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對國民經濟健康發展、社會安定及社會效益的實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由于環境因素、人口因素、資源因素及制度因素的影響,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面臨很多難題,文章分析了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存在的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應對措施。

 

1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問題

 

1.1勞動力素質不高

 

在農業發展的過程中,勞動者的素質對農業經濟的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當前我國大部分農業勞動力的素質普遍不高,加之,高素質的勞動力大多向城鎮轉移,這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礙了現代農業的發展。而要想實現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必須要保證勞動人員有較高的素質,因此提高勞動者的素質這項任務究勢在必行。?

 

1.2農業信息化程度低

 

當代信息化高速發展,信息就是生產力。然而農業經濟信息化的發展仍相對滯后,具體體現在:政府的引導及資金的投入,還有人才的培養、農民自身素質的提高等等方面。

 

1.3農業經濟結構不合理

 

我國的農業結構,從整體來看存在著不合理和趨同的現象,具體表現在經濟作物所占的比重過多,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市場決定農民們種植什么。由于農民對市場經濟需求變化把握不準確,突顯出跟風問題,致使農業產業結構不均衡。農業經濟要因地制宜的發展當地優勢,?生產特色、優質的新產品,從而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2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對策與措施?

 

2.1提高勞動者素質,重視農業人才的儲備

 

人才的培養,是發展特色農業,推進農業產業化的關鍵。要善于發現農村實用人才,并發揮典型引領的作用,積極培育農業技術骨干,引進生產型、經營型人才,解決農業科技人才總量不足、整體素質偏低、年齡結構不合理等問題。

 

2.2提高和完善信息化

 

我國的農業信息化經過十幾年的發展,也只是應用推廣階段。政府要提升統籌規劃意識與執行計劃能力,建立一個跨地域、跨部門的農業信息系統,形成權威的網絡信息平臺;加強信息人才服務隊伍的培養,擁有足夠的專業人才,才能保證農業科技信息得到有效利用;以往我們不僅以“知識就是生產力”,而且我們現在還要以“信息也是生產力”。在傳播農業生產技術、農產品生理需求以及防病治蟲預警服務,信息技術將無疑會在日后發揮出非常重要的作用。

 

2.3 加強農民培訓,推廣生態農業發展的實用技術

 

農民是開展生態農業建設的主體,只有農民的整體素質提高了,生態農業建設這一利國利民的工程才可有效實施起來,才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結合農村、農業生產、農技推廣等工作,依托產業發展,廣泛開展多種形式的農村實用技術培訓和職業培訓,引導農民相信科學,自覺接受新知識、新技術、新方法,倡導科學的生產、生活方式,增強全民可持續發展意識,推進生態農業建設順利進行。

 

2.4 發揮地區特色,依據市場需求指導農民選擇農作物

 

對農民的作物選擇要進行一定的引導,協調人口與資源的關系。政府要從人民的利益出發,對農民的作物選擇可以做出一定的引導,鼓勵人們從市場的需求出發,來選擇農作物。充分發揮各個地區的特色,種植當地的特色產品,銷向其他省份,乃至世界各地,以此方法體現出每個地區的特色。

 

此外,人口與農業資源是影響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隨著科技對農業貢獻量的加大,我國的農業生產活動不再以破壞自然環境為代價,保障了人口與農業資源的協調關系,農業活動是以保護與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的前提下進行的,要有一定的限度,在采取新的措施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市場調查,保證新的措施不會存在太大的風險,小范圍測試后,才可在大范圍進行推廣。

 

2.5實行多種優惠措施,提高農民的積極性

 

對農村要采取更多的優惠措施,并積極采取措施,以縮小城鄉差距,鼓勵農民種地,加快農村經濟的發展速度,形成良性循環,促進農村經濟和農業經濟的和諧發展。充分合理利用農業資源,保護生態環境,減少污染。

 

加大治理水土流失、草原退化的力度。在農業發展的過程中,多借鑒先進國家的治理方法與措施,依靠科技來促進農業經濟的增長,并實現對自然資源的有效開發,加大了土地的生產效率,農業經濟的發展是一個生態、循環的發展過程。組織農民去國外學習,并積極引進可適合在我國開展的農業措施。

 

同時,在農村建設農產品的深加工級副產品回收再加工產業鏈,提高農產品的價值,減少資源浪費,以實現可持續發展,并且可以從本質上提高農民的收入,形成良性循環。?

 

3結語

 

總之,要充分重視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找出更完善的辦法與措施。在發展農業經濟過程中,我們要遵循可持續發展觀念,通過重視農業人才的培養,以及加強農民培訓,不斷提高與完善信息化,并積極倡導發展綠色生態農業,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等措施,切實使農村經濟的綜合生產能力與可持續發展能力得到提高。

篇(7)

[關鍵詞] 農機 土肥 融合 實踐

[中圖分類號] S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2017)02-0234-01

淮北市是個傳統的農業大市,耕地面積227.9萬畝。糧食生產是農業的根本,隨著人們樹立“綠色、增產、效益”理念,土壤肥料是糧食安全生產的前提,關系到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1 土壤肥料在農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土壤肥料科學在農業中的地位和作用,從學科的角度看,保護耕地、合理利用土壤資源,提高土壤以及肥料的利用率,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此,土壤肥料在農業發展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土壤肥料是農業發展的基礎,也是人們賴以生存的物質條件,只有滿足了起碼的溫飽問題,才有能力去談精神建設。其次,大量實驗結果表明,合理施肥能夠增加農作物的產量。因此,在今后很長時間之內,化肥的使用仍然是農業生產中的重要措施。

2 解決土壤肥料問題的對策

2.1 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首先要加強耕地的質量建設利用高新技術對耕地實行動態監測,并且及時將{查結果應用到農作物的科學規劃與合理開發利用中。其次,要注重科學合理施肥,施有機肥,改良土壤,發展綠色農業減少環境污染。

2.2 機械化秸稈還田是培肥土壤的有效途徑之一

農作物機械化秸稈還田技術主要是機械粉碎、破茬、深耕和耙壓等機械化作業為主,將農作物秸稈粉碎后直接還到土壤中去,增加土壤有機質、培肥地力,提高作物產量。還田666.7O鮮玉米秸稈(1250K)相當于施4000K土雜肥的有機質含量、18.75K碳酸氫銨的含量、10K過磷酸鈣的含量、7.65K硫酸鉀的含鉀量,可使下茬作物平均增產10%-20%。

2.3 增施有機肥,改進施肥技術

耕地保育的關鍵環節是提高土壤均衡供應各種養分的能力。建立一個科學有機結合與無機結合的科學施肥體系,因地因土制宜,提高土壤均衡供應養分的能力,加快物質與能量的循環。

2.4 研制新型化肥,增加科學投入力度

要加強科研力度,以科學帶動農業發展,研發出適宜土壤狀況,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新肥料,以此達到減少污染,發揮出肥料的最大作用的目的。

3 農業機械化在農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農機工程是指農業機械化工程,實現農業機械化可以提高農業生產力水平,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將生產的手工化達到最低,節省大量勞動力。并且,將科技運用到農業生產中,既探索了科學技術發展,又增強了低于自然災害的能力。

我市正處于農業轉型的關鍵時期,而這一轉變的關鍵性標志就是農業機械化程度。我市的農業生產規模小,經營分散,因此,農業機械化的提升是農業發展的重要步驟。

首先,要將這一技術進行推廣,要廣泛普及農業機械化技術,就要加強對農機工具的使用。其次,要培養專業性人才,光靠宣傳推廣普及還不能滿足農業農業機械化的要求,因此,要培養專業性人才來進行指導。最后,要因地制宜,實現農業機械化。不同地區發展模式與快慢都不相同,要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制作出合理的方針與措施。

4 農機土肥的融合探索

在認真分析面臨的困境與問題以后,由以上觀點總結出來農機與土肥融合的探索方法,采取積極的措施,如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機械化秸稈還田與化肥配合使用培肥土壤、研制新肥料等,減少農業中資源的浪費,提高資源利用率,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農機土肥深度融合的產物體現在生產工具上,就是耕地施肥播種一體機的出現。這種機器包括機架,機架前部還設有發動機及轉軸,發動機驅動轉軸轉動;在機架的中上部又設有播種機,傳動軸的中間齒輪與播種機的主動齒輪相互嚙合。這種農用機械可一次性的完成耕地,施肥以及播種等一系列工作,操作方便,安全可靠,既省時,又節約了勞動力,是科學融入農業的發展結果。

這種一體機,在所有的車輪上方都設有防滑快,在機架的后部又設置有手柄,油門以及剎車,這樣操作起來既簡單方便又安全。在播種機部分設有料斗,料斗包括種子箱和肥料箱,在種子箱里有播種棍,肥料箱里有施肥棍,而在這兩個棍上又分別設置有播種齒輪和施肥齒輪,兩個齒輪相互嚙合,配合工作。

在我市種肥同播已成為一種趨勢,它省工、省時、節約成本,同時提高化肥利用率,達到增產、增收的目的。

農機與土肥相結合,不僅可以提高勞動力生產的強度和力度,節省大量勞動力,而且將科技運用到農業生產實踐中,既探索了科學技術的發展,又增強了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

農機與土肥相結合,有利于集約化農業生產的形成,這樣就使農業生產的布局逐漸趨向于合理化,減少了因個體分散生產而帶來的盲目性與隨意性,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有利于農業生態化道路的建設。

農機與土肥相結合,使農業資源的開發與保護得到了合理利用。當今社會,農業可持續發展越來越得多人們的認可,對農業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得到了人們的共鳴。農業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是農業穩定發展的前提。

農機與土肥相結合,促進了農業生產的法制化。目前關于農業的法律尚不完善,在農業生產領域科學技術的應用,促進了農業生產中法律法規的日益增加與完善,農業生產將有法可依,這是農業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標志。

5 小結

農業是的第一產業,在以后很長的時間里仍然在國民經濟中占據重要地位,對促進經濟的發展起著不可小覷的作用,只有保證農業的穩步增長,確?;A農產品的產量,滿足人們生活的基本需求,才能促進的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同時,土壤肥料在農業生產中有重要地位,起著關鍵性作用,如何選擇土壤肥料,以及在使用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等,還有待于人們的進一步探究。但不可置疑的是,土壤肥料在農業可持續發展中起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郭姝宇;中國農業機械化制度變遷及政策研究[J];吉林大學;2010年第6期

主站蜘蛛池模板: 最新版天堂中文在线官网| 国产av国片精品一区二区| 人妻体内射精一区二区三四 |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 久久99国产精品久久99果冻传媒| 成人免费区一区二区三区| 色偷偷888欧美精品久久久| 亚洲熟妇无码乱子av电影| 亚洲高清乱码午夜电影网| 又大又长粗又爽又黄少妇毛片| 精品国产av色欲果冻传媒| 国精品人妻无码一区免费视频电影 | 粗长挺进新婚人妻小怡| 99久久精品费精品国产一区二区| 亚洲成av人片无码天堂下载| 久久人人妻人人做人人爽| 成在线人免费视频| av免费网址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伊人成综合网久久久| 久久人妻少妇嫩草av蜜桃| 国产免费久久精品国产传媒|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精品无码区| 久久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av麻烦| 真人高清实拍女处被破的视频| 一本一本久久a久久精品综合麻豆 免费视频爱爱太爽了激情 | 亚洲av网站| 无码丰满熟妇| 日韩精品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伊人色综合网|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av在线| 欧美浓毛大泬视频| 老熟女多次高潮露脸视频| 老熟妇仑乱视频一区二区| 4hu四虎永久免费地址ww416| 伊人久久久大香线蕉综合直播| 国精产品999国精产品官网|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777米奇| 久久久久久av无码免费看大片 | 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电影 | 中国女人大白屁股ass| 日韩精品人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