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网站-四房播播网站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海洋文化的魅力

海洋文化的魅力精品(七篇)

時間:2024-01-08 11:28:5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海洋文化的魅力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海洋文化的魅力

篇(1)

關鍵詞:海洋文化 資源 開發 保護

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是“藍色經濟”的時代,是地球村全體村民海洋意識觀念強化和海洋文化知識豐富的世紀。建設海洋經濟強國,繼承和弘揚海洋文化,已成為實現中華民族繁榮復興的偉大戰略任務。海洋文化資源是舟山海洋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蘊涵的經濟價值、社會價值和文化價值是推動舟山群島新區海洋經濟發展和文化建設的重要基礎,因此,厘清舟山海洋文化資源現狀,如何做到既合理開發又有效保護舟山海洋文化資源是值得探討的命題。

1.舟山海洋文化資源區位優勢分析

1.1舟山的區位優勢

舟山地處東海之濱,由1390個島嶼組成,處于我國東部黃金海岸線與長江黃金水道的交匯處,是長三角經濟圈最初的15個城市之一,背靠長三角廣闊經濟腹地,是我國東部沿海和長江流域走向世界的主要海上門戶。東臨太平洋,是遠東國際航線要沖,也是我國大陸地區唯一深入太平洋的海上戰略支撐基地。舟山最大的特點是海洋資源豐富、區位優勢明顯、產業特色鮮明。舟山是浙江省發展海洋經濟的橋頭堡和排頭兵,具有廣闊的海洋經濟發展前景,是全國海洋經濟比重最高的城市之一。

1.2舟山海洋文化區位優勢

海洋文化源于海洋,是人類與海洋互動中對海洋的認識、利用及其結果,是人類在海洋活動的歷史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舟山群島自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活動,定海的先祖們已在此耕海牧漁,繁衍生息,“海上河姆渡”馬岙唐家敦出土的文物是典型的良渚文化,潮漲潮落,漂流不息的東海之水是大陸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先民通向海島的公路。有著悠久的海洋開發歷史,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孕育了舟山獨特、燦爛的海洋文化。其中有積淀深厚的海洋歷史文化,浩氣長存、英雄氣節的海疆文化,源遠流長的海洋宗教文化,獨具魅力的海洋旅游文化,多姿多彩的海洋民俗文化。可以說海洋文化已成為舟山城市發展的重要競爭力。

1.3舟山海洋文化資源區位優勢

海洋文化資源是體現海洋文化特征的資源,有別于其他資源的社會屬性和文化屬性,具有精神和物質的雙重屬性,從內容上具有海洋屬性,從地域上處于沿海地區的適應和滿足人類精神需求的形式、產品或活動。舟山地處東海之濱,海島眾多,海灘優質,海岸線漫長,多深水良港,蘊含豐富的魚鹽之利,又極具戰略價值,這些天然條件具有無可比擬的優越性,加之因海洋生產活動更加頻繁,產生的海洋文化資源數量、種類眾多,代表性的資源,如公園設施有遺址公園、舟山群島文化公園,文化場館有陳列館、中國海洋系列博物館,文物遺存有董浩云故居、三毛故居,歷史文化名地有沈家門漁港、東沙古漁鎮,民間傳統藝術有舟山鑼鼓、漁民號子,現代節慶會展有中國海洋文化節、普陀山南海觀音文化節,舟山海洋文化資源可謂異彩紛呈,又極具區域特色,深深打上了海島的文化印痕,是舟山群島新區對外宣傳的一張不可缺少的亮麗名片。

2.舟山海洋文化資源的特性和開發與保護優勢探析

舟山海洋文化資源得天獨厚的優勢,為新區的建設和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撐,是新區文化發展的不竭源泉。

2.1舟山海洋文化資源的特性

數量的豐富多樣。舟山海洋文化資源在很多方面有自身的優勢,這和舟山的歷史和區位是分不開的,離開歷史和區位坐標,舟山海洋文化資源的特色和代表性就無從談起,如近年來舉辦的特色影響明顯的海洋文化節慶、朱家尖國際沙雕節、普陀山南海觀音文化節、海鮮美食文化節、中國海洋文化論壇等,活動的連續開展和影響力持續升溫印證了舟山海洋文化資源的優勢及豐富多樣、數量眾多、包羅萬象等特性。

內涵的博大精深。舟山海洋文化資源與海結緣,又有別于其他區域的海洋文化資源,舟山居民面朝大海,與海為鄰,以海為伴,每天與大海打交道,云譎波詭的大海,變化莫測的海上風云,光怪陸離的海底世界,造就了舟山居民的不畏艱難、勇于探險的精神,同時,廣闊無垠的海洋,經常往來的交流,不同文化的融合,養育了舟山居民兼收并蓄的思想,寬闊遠瞻的視野,對外開放的心態,這種精神直接體現和流露在海洋文化資源上,如舟山鑼鼓,其宏偉的演奏場面和氣勢,折射出海島人的粗獷豪情性格和敢于進取的向上精神以及海洋文化具有海納百川的包容性。

2.2舟山海洋文化資源開發的潛力和優勢

舟山有著豐富的海洋文化資源,既有保存完好的天然的海島自然景觀,也有豐富多樣特色明顯的人文景觀。近年來,隨著人們對海洋文化的關注度不斷升溫,對海洋權益的日漸重視,與海洋相關的資源和文化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舟山海洋文化資源的豐富多樣性和內涵博大精深正逐步為世人所知曉,一系列富有舟山風情的現代節慶活動的相繼開展,有力提升了舟山海洋文化的知名度,舟山海洋文化資源也在接受更多的人來領略和欣賞。同時,地方黨委政府及相關部門也非常重視并大力支持與海洋文化相關的活動,也極大地推動了海洋文化的開展及海洋文化資源的開發,以上是舟山海洋文化資源開發的潛力所在。

舟山地處長三角,是中國最富有經濟活力的區域之一,得天獨厚的地理區位優勢不論是對于吸引消費還是吸引人才都有無窮的魅力。舟山跨海大橋的開通為舟山的交通打開了通過內地的橋梁,舟山群島新區上升為國家戰略,這些為舟山海洋文化資源開發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條件。

舟山海洋文化資源品類齊全,能夠滿足不同層次人們的需要。無論就物質層面的自然景觀、文化場館、文化遺存等,還是精神意識形態方面的宗教文化、民風民俗、節慶會展等,舟山都具有自身的優勢,且有開發的空間和潛力,藍天、碧海、金沙、白浪,風光旖旎,得天獨厚,這是吸引國內外游客來舟山體驗海島之旅,感受海洋文化,身臨海洋民俗風情,品嘗舟山海鮮的重要籌碼,因此說,這是舟山海洋文化資源開發優勢的重要內在要素和關鍵所在。

舟山濃厚的人文傳統和歷史積淀是海洋文化資源開發的重要標志。舟山歷史悠久,歷代名人輩出,群星閃耀,具有濃厚歷史積淀的舟山海洋文化資源,更加彰顯出無窮的魅力和開發的巨大優勢。

舟山濃厚的佛教文化傳統家喻戶曉。舟山佛教發達,基本上處處建寺,時時聞鐘,這一特色無與倫比,來舟山的一個重要因素或目的是禮佛,舟山普陀山有普濟寺、法雨寺、慧濟寺三大寺,其他大小寺院、庵堂不勝枚舉,是全國四大佛教名山,被譽為“海上佛國”,舟山被譽為“海天佛國”,佛教的文化傳統是海洋文化資源開發的一張名片。

3.舟山海洋文化資源開發與保護的對策建議

縱觀舟山海洋文化資源所具有的優勢,其開發前景是難以估量的,但是,所有文化資源的開發前提必須要做好保護,甚至是搶救性的保護,若開發會造成文化資源的受損或破壞,則不應開發。特別是海洋文化資源中的一些文化遺物、遺存是不可復制的,一旦被破壞將會無法修復,無法留給后人真實的歷史記憶和符號。針對舟山海洋文化資源開發與保護的實際,特提出以下對策建議。

3.1各級領導和部門重視支持是舟山海洋文化資源開發與保護的重要保障。

各級領導要切實重視并大力海洋文化資源開發與保護工作的開展,在政策上做好方向指引和輿論導向,在經費上給予資金配套保證,努力提供物質保障。各相關部門要科學規劃,精心組織、籌辦海洋文化活動,不斷豐富海洋文化內涵,繼續擴大舟山海洋文化及其資源的影響,切實增強人們的海洋意識、海洋保護觀念,為海洋文化資源可持續開發和利用保駕護航。

3.2明確方向,結合實際,因地制宜做好舟山海洋文化資源開發與保護工作。

要及時、準確調查清楚舟山海洋文化資源的存量,做到摸清家底,挖掘資源,為系統科學合理開發與保護海洋文化資源提供支持,更好地服務新區海洋經濟發展。

要認真及時編制舟山海洋文化資源名錄,以便做到心里有數,輕重有序,一目了然,同時也有利于宣傳海洋文化及其資源,也有利于統籌兼顧,找出發展海洋文化的切入點。為此,建議舟山各級文物部門、史志辦、博物館等,加強力量,精心組織,切實做好該項工作。

要結合實際,為避免重復,需整合海洋文化資源,合理布局,既體現各自特色,又發揮整體效益。要做到開發與保護同旅游的互動,在舟山海洋文化資源開發與保護過程中,切實增強海洋文化資源的體驗性活動,建議旅游部門可以考慮讓旅游者進行體驗性的參與活動,可以選擇有代表性有又易于操作的項目進行嘗試,如此可以讓旅游者在參與中真切體驗海洋文化資源的內涵和樂趣。

3.3加強交流和合作,進一步發展繁榮海洋文化產業,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

要加強舟山與省內外其它沿海城市的交流和合作,認真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寶貴經驗,在比較和競爭中發現不足和差距,為厚積薄發做好準備。要加強各部門的互動交流,共同探索舟山海洋文化資源開發與保護工作開展的最佳發展路徑,共同研究海洋文化產業與相關產業如何聯動發展,共同商榷創新的發展思路和辦法,共同商討如何更加有效服務舟山群島新區發展的良謀對策。

參考文獻:

1.楊寧.浙江省沿海地區海洋文化資源調查與研究[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2.

2.曲金良.海洋文化與社會[M].青島: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03.

篇(2)

關鍵詞:海洋文化;海洋文化產業;文化資源

中圖分類號:F59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31(2011)08-0031-03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1.08.08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陸地可供開發資源的減少,世界各國之間在海洋經濟、科技、資源、海權等方面的競爭日益激烈。不同的海洋思維、海洋意識、海洋觀念、海洋理論、海洋戰略等海洋文化因素,決定著競爭的格局和態勢,決定著競爭的成敗。然而,種種激烈競爭的背后,實質上是海洋文化的競爭。對海南而言,建設國際旅游島,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好巨大海洋文化資源,構建現代海洋文化產業體系。但是,與廣東、山東、江浙一帶相比,海南海洋文化的競爭力、影響力還不夠強,缺乏自己的海洋文化品牌,在建設、開發和研究探索上還有很大差距,海洋文化研究總體發展水平不高。

一、海洋文化的定義

作為人類文化的一個重要的構成部分,海洋文化是人類認識、把握、開發、利用海洋,調整人與海洋的關系,在開發利用海洋的社會實踐過程中形成的精神成果和物質成果的總和。具體表現為人類對海洋的認識、觀念、思想、意識、心態,以及由此而生成的生活方式,包括經濟結構、法規制度、衣食住行、民間習俗和語言文學藝術等形態。“海洋文化,就是和海洋有關的文化,就是緣于海洋而生成的文化,也即人類對海洋本身的認識、利用和因有海洋而創造出的精神的、行為的、社會的和物質的文明生活內涵。海洋文化的本質,就是人類與海洋的互動關系及其產物。”[1]海洋文化的內涵可分為四個層面:一是物質層面,一切與海有關的物質存在與物質生產;二是精神層面,一切與海有關的意識形態;三是社會層面,一切因時因地制宜的社會典章制度、組織形式、生產方式與風俗習慣;四是行為層面,一切受海洋大環境制約與影響的生產活動與行為方式。在這個概念中要強調的一點就是海洋文化的劃分并不是以地域作為劃分的標準,并不是所有海濱城市的文化都是海洋文化,只有源于海洋的文化才能歸屬海洋文化的序列。

二、海洋文化產業的概念、分類及其與海洋產業的關系

作為一個海洋大省,豐富的海洋文化資源就是海南的文化優勢和文化特色。海南應大力發展海洋文化產業,制定和實施海洋強省戰略,科學規劃發展海洋文化產業經濟,形成南海藍色經濟區。

1.海洋文化產業的概念。海洋文化產業屬于文化產業中的一個特殊領域。以文化產業的概念為參照,“海洋文化產業是指從事涉海文化產品生產和提供涉海文化服務的行業,”其本質就在于海洋文化的產業化[2]。這個概念具有以下幾層含義:從性質上來說,海洋文化產業是生產和提供海洋文化產品、服務的經營性行業,以取得經濟效益為目的;從產業過程來說,海洋文化產業是按照產業化的方式和手段經營文化,并將海洋文化產品的生產和分配納入到產業運行的軌道中;就其產業功能而言,海洋文化產業以滿足消費者及市場的精神需求為主要的功能。可以說,海洋文化產業是由海洋文化和產業化兩大要素構成,其中海洋文化是基礎性要素,它是海洋文化產業發展的基礎性動力;產業化是結構性要素,它決定了海洋文化產業的經濟構成。

2.海洋文化產業的分類。海洋文化產業所涉及的范圍相當廣泛,根據產業的內容和性質,按照行業分類法,可以將其劃分為以下幾個產業類別:

海洋旅游文化產業:海洋文化旅游產業不僅對其它的海洋文化產業具有明顯的帶動作用,而且還能推動飲食、商業、交通、住宿業等相關配套部門的發展,可以增加就業機會和經濟收入,因此在整個海洋文化產業和整個經濟社會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海洋節慶會展業:海洋節慶會展業包括海洋文化節慶業和海洋文化會展業,是以海洋文化產業為主題,通過舉辦各種形式的展覽和展銷以及會議等,提升海洋文化產業的支持力度,獲得更為優質和廣泛的資源。它具有高收益、無污染以及對相關產業的極強帶動力等特點。在世界上許多發達國家,海洋節慶會展業己經形成了比較完備的體系和運作模式。在我國海洋節慶會展示業雖然起步比較晚,但因其經濟效益高和經濟拉動作用大而備受關注,成為海洋文化產業新的增長點。

海洋休閑體育產業:海洋休閑體育產業是文化產業與海洋休閑活動相結合的產業類型,既可以滿足消費者療養、度假、娛樂的愉悅享受,也可以使消費者感受到體育運動的刺激性和挑戰性。海洋休閑體育產業將人們的活動空間擴展到無限的海面上,帶給消費者以更為豐富多彩的感官體驗,這也是海洋體閑體育產業特有的魅力。在一些經濟發達的沿海國家和地區,海洋休閑體育產業因其自然、健康、時尚的特征成為熱門產業,表現出較大的發展潛力。

海洋文藝產業:海洋文藝是長期與海為伴,從事海洋生產和實踐的人們所創造出來的寶貴的精神財富,是海洋文化的表現形式之一。海洋藝術產業就是將海洋藝術進行產業化的運作,生產出既具有審美價值又具有經濟價值的海洋藝術產品。

也有學者采取集群列舉法,將海洋文化產業細分為以下類別:涉海休閑漁業:觀光漁業、體驗漁業、觀賞性專門養殖;涉海休閑體育業:水上項目、水下項目、沙灘項目;涉海慶典會展業:海洋文化節、珍珠文化節、博覽會、旅游文化節、開漁節等;涉海歷史文化和民俗文化業:飲食起居、服飾、傳統節日、婚俗、信仰的產業化開發;涉海工藝品業:珊瑚、貝類、珍珠工藝品;涉海對策研究與新聞業:廣播電視、書報刊、網絡、咨詢服務;涉海藝術業:文學、藝術、音樂、戲劇曲藝、電影電視劇[3]。

3.海洋文化產業與海洋產業的關系。如前所述,海洋文化產業是指人類在與海洋的互動中創造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的總和,它包括了無形的語言、習俗、信仰、藝術等精神財富,也包括有形的物質文化資源和物質財富。海洋產業是一切與海洋相關的經濟活動,所以單從兩者與海洋的依存關系,就足以說明兩者之間的緊密結合。海洋產業的開發,海洋產業結構的調整都可以對海洋文化產業有巨大的推動作用。海洋文化產業的發展,不僅可以給海洋產業提供豐富的資源,也會提高海洋產業的發展能力。尤其是海洋文化旅游產業,作為海洋產業的支柱產業,它的發展將會帶來海洋產業經濟的增長,推動海洋產業結構升級,也是實現海洋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三、海南發展海洋文化產業的自然資源優勢

海南發展海洋文化產業必須深度挖掘、利用好自然資源,與其他海洋文化產業大省相比,海南有具有巨大的自然資源優勢。海南共有海島(含礁和沙洲)280個。所轄海域面積200萬平方公里,南北縱跨1800多公里,東西橫跨1000公里,占全國海域總面積的2/3。海南島海岸線總長1528公里,沿岸天然港灣68個,海洋漁場面積16434公頃,海洋水產品在800種以上。在海南島長達1528公里的海岸線上,沙岸約占50~60%,沙灘寬數百米至1000多米不等,向海面坡度一般為5°,緩緩延伸;海水溫度一般為18~30℃,陽光充足明媚,一年中多數時候可進行海浴、日光浴、沙浴和風浴。海南的近海和外海漁業資源極其豐富。其中,主要經濟蝦類17種,魚類資源1064種,有經濟價值的約40多種,約占全國150多種的26.7%。品種多、生長快和漁汛期長等特點,是全國發展熱帶海洋漁業的理想之地。海南島東部、南部大陸架80~200米水深的外海漁場以及西、中、南沙漁場漁業資源豐富,資源可捕量約200萬噸,目前尚未充分開發利用,開發潛力巨大。南海諸島島礁氣候適宜、雨量充沛,生長著200多種高等植物,諸島海域的海底資源十分豐富,尤其是海底石油和天然氣儲量巨大。海底資源還包括有各種金屬礦產資源,隨著科技的進步和海洋開發的深入,西南中沙群島海底資源有著非常廣闊的開發前景和巨大的利用價值。另外,南海諸島島礁上美麗的熱帶海島環境和海域中波瀾壯闊的自然景色,更是開發海洋旅游的潛在資源。

四、海南發展海洋文化產業路徑探討

《海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提出海南省“十二五”發展戰略目標之一,就是在經濟結構中加快發展海洋經濟,把海洋文化產業發展成為海南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的重要推動力,成為國際經濟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臺,成為海南新的支柱產業和經濟增長極,爭取到2015年,文化產業增加值占全省GDP的4%。要達到這一目標,就應大力建設本土海洋文化,挖掘和利用好海洋文化資源,構建現代海洋文化產業體系。具體而言,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加快海洋文化產業發展:

1.建立和完善海洋文化產業專項政策體系。政府要加強對海洋文化產業的扶持與引導。首先,要圍繞建設南海資源開發和服務基地,制定和實施海洋強省戰略,科學規劃發展海洋文化經濟,構建現代海洋文化產業體系,推動海南產業結構升級轉型。要以海灣優勢為依托,開發建設一批國際大型旅游區,發展休閑度假業、郵輪游艇產業。以海口、三亞等濱海城市為依托,培育發展海洋旅游、金融服務、信息服務、商貿服務等海洋服務業。其次,在產業政策上加強支持力度,完善財政、稅收、投資、金融、土地、市場準入、工商管理、知識產權等一系列產業政策。還應對海洋文化資源開發、整合與規劃給予科學的指導與監管,加大資金、技術、人才、宣傳方面的投入。

2.推進海洋文化產業融資多元化。要提升對外對內開放水平,充分利用遍及五大洲的友好城市和僑務資源,加強與國內外海洋城市、海港城市的借鑒與合作。積極參與長三角、環渤海地區合作,加強海洋文化產業合作與開發。鼓勵和支持民資、外資的進入,積極吸收社會資本和外資進入政策允許的文化產業領域,解決好海洋文化產業建設的融資問題。可采取國有文化企業股份制改造等形式形成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這樣既可以解決產業建設融資難的瓶頸,又可以降低政府管理成本,激發全社會海洋文化產業發展熱情,提高項目開發建設效率。對于外資的進入,可以同時帶來先進的經營理念、管理經驗、設備設施和知名品牌影響力。政府應主動引導和爭取,通過產業博覽會、網上推廣平臺、成立專項開發小組等形式,積極尋求民資、外資合作者。

3.打造海洋文化龍頭企業,發揮示范帶動效應。目前,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力量,盡快策劃并啟動一批世界級海洋文化產業項目,打造海洋文化龍頭企業,發揮好示范帶動效應。一是將海洋文化融入濱海旅游文化產業,深度研究開發海洋旅游,積極策劃、設計、包裝和推出具有海南特色的海洋旅游新產品,如海洋休閑漁業旅游、海洋文化旅游、熱帶海島生態旅游、海洋體育競技旅游、海洋夜生活旅游、溫泉康樂度假旅游、高爾夫休閑旅游等;發展會展、郵輪游船、水上運動、文化藝術、海洋科普生態、海洋康療保健等專項旅游,帶動旅游業全面發展。二是發展游艇經濟,將海南打造成中國游艇天堂。要“制定科學的發展規劃,加強與國際游艇行業的合作,引進高層次管理人才拓寬融資渠道,加強旅游基礎設施建設,鼓勵開發游艇旅游項目,興建國際一流的游艇俱樂部,打造環海南島的游艇經濟圈。”[4]三是利用濱海城市海洋文化資源豐富而獨特的優勢,策劃并建設世界級熱帶海洋文化主題公園重大項目,不斷提升熱帶海洋旅游文化競爭力。

4.從戰略高度培育和樹立海洋文化意識。應充分認識海洋在國際旅游島建設和海南未來發展中的重大意義,引導公眾樹立符合科學發展觀的海洋價值觀。要重新審視和科學論證海洋文化資源的巨大價值,將海洋文化建設作為海南未來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形成新的城市文化特色和海洋文化新地標,切實增強海洋文化的發展活力。大力宣傳普及海洋基礎知識,提高全體市民的海洋意識,形成全社會關注海洋、保護海洋、開發海洋的良好文化氛圍。依托涉海高等院校和專業研究機構,利用海洋文化座談會、海洋文化論壇、海洋文化節等機會,深入研究、挖掘和宣傳海南海洋文化資源,營造濃厚的海洋文化研究氛圍,將海南打造為全國海洋文化交流的重要舞臺和窗口。

參考文獻:

[1]曲金良.海洋文化概論[M].青島:青島海洋大學出版社,2008.

[2]張開城.廣東海洋文化產業[M].北京:北京海洋出版社,2009.

篇(3)

2013年為海洋旅游年,寧波瀕臨東海,有歷史悠久的海洋文明,引領我們從遠古走向現代。唐宋時期始自寧波的“海上絲綢之路”,明代鄭和下西洋的浩蕩船隊,現今杭州灣跨海大橋“天塹變通途”的偉績,海洋文化貫穿著這個美麗、富饒的濱海之地。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經濟的進步,海洋文化的內涵不斷豐富,寧波海洋文化表現為俊逸秀美的海洋民俗文化、源遠流長的海洋文化、山明水秀的海洋景觀文化、精美獨特的海洋鹽文化、中外交融的海洋商貿文化,還有富含海洋特色的漁業文化、港口文化、科教文化、體育文化、文物古跡、名人文化、文學藝術等(蘇勇軍,2011)。化越窯青瓷,是世界公認的“母親瓷”,是中華民族極為優秀的文化遺產和藝術瑰寶。慈溪是中國瓷器的發源地之一,也是越窯青瓷的中心產地,全市遍布有瓷窯遺址近200處。慈溪人民用他們的智慧和勤勞創造了精彩紛呈的青瓷文化,留下了豐厚的文化遺產。爐火純青的青瓷藝術是慈溪人想像力和創造力爆發的象征,青瓷文化造就了慈溪人民“能商善賈、精工細作”的精神,同時也體現了浙東人民“農商皆本”和“經世致用”的務實精神。如果說燒制青瓷是一種靜止的文化,那么,青瓷甌樂無疑是律動的文化,青瓷甌樂極大地增強了青瓷文化的魅力和傳播力(方麗川,2006)。杭州灣濕地所處的慈溪,此乃一塊神奇的土地,先民來自五湖四海,慈溪人的血液中流淌著移民的基因,沿承千年的大量外來人口遷入,成就了慈溪人民“兼容并蓄、善于開拓”的移民文化。正是這種兼容、包容及不斷開拓的文化,才使慈溪從昔日荒蕪走向今日繁盛。在烏龜山文化遺址,出土的遺物有夾沙陶、原始青瓷豆、石犁等,這是慈溪重新成陸后最早移民的蹤跡,即來自良渚文化發源地浙北、蘇南地區的慈溪首批移民;而翠屏山北丘石室墓葬書寫著紹興越民的遷入歷史。

杭州灣濕地文化與旅游創新融合和互動發展分析

首先開展對杭州灣濕地周邊區域的漁文化生態普查,通過調查、訪問、登記,拍攝一些側重反映漁民生活習俗、生產方式、工具變革的圖片、資料,進行歷史挖掘整理。對重點區域的漁用工具、碼頭、水井、古村落等進行走訪,將那些能夠反映當地漁民生產、生活方式的實物、用具陳列于博物館,讓世代繁衍于此的漁民生產、生活形態得以保存,以一種獨特的方式存續,這同樣也是一種鮮活的文化傳承方式(酈偉山,2006)。養生的好去處慈溪古時以制鹽出名,歷史上是浙江省的重要產鹽區,有“浙江鹽都”之稱。在杭州灣濕地生態保護公園附近可設置鹽業博物館,系統介紹慈溪海鹽制作歷史和工藝流程,以及與鹽業相關的產業、人物和事件。在海邊設置曬鹽場、熬鹽爐、鹽水浴場、鹽泥浴館等,在室內設置鹽浴保健中心,成為度假區休閑養生的好去處。慈溪民間畫是以現代浙東地區的各種民俗事象為題材的一種繪畫形式。其創作主體多為農民,繪畫內容多反映農家生活場景,也稱慈溪農民畫。慈溪民間畫植根于民間藝術的土壤,又吸收了現代繪畫的手法。其豐富的想像力、稚拙的造型、艷麗的色彩,形成了奔放、粗獷、凝煉的藝術風格,同時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體現了當地農民生活富足后的精神需求。近30年,農民藝術家創作了大量的優秀作品,因此無論在國內還是國際文化交流中,都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從而也確立了慈溪現代民間畫的地位,被譽為“中國民間畫之鄉”。濕地美麗的景色,為這些農民藝術家提供了無限的創作靈感,可以在這里打造一個集民間畫創作、展示及保護傳承的重要基地。充分調動當地社區參與旅游開發的積極性,集聚一批民間藝人展示特色手工藝品的制作技藝,如老虎鞋、紅銅爐、風箏、骨木嵌鑲等,對傳統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生產性保護方式,加以合理利用,為旅游業和文化產業發展注入新鮮元素,即可保護傳承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又可讓技藝的傳承人獲取較為豐厚的回報。可以成立諸如老虎鞋、紅銅爐、風箏、骨木嵌鑲工作室,讓傳承人帶領一批學員,既為游客表演相關技藝,又可展示其優秀作品,游客既可欣賞,又可以購買,這無疑是傳承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極好途徑之一。邵琪偉局長在“全國旅游局長研討會”上指出要“充分運用現代科技特別是信息技術提升旅游業,把我國的旅游業培育成現代服務業。”借助于信息技術可以最終實現濕地環境監測、濕地游客服務以及濕地管理的智慧化,真正打造智慧濕地。

杭州灣國家濕地公園文化旅游營銷推廣途徑

篇(4)

當前,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而文化建設是國際旅游島建設的靈魂。但是地處天涯海角的海南島,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建設發展起步晚、基礎薄弱,基層文化設施大多場地狹小、設備陳舊,公共文化產品服務仍顯不足,難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文化發展的滯后成為制約海南發展的“短板”。加快培育魅力獨特的海南文化,是提升海南國際旅游島品質、增強競爭力的必由之路。而研究與挖掘以海南本土歷史、人文為特色的本土文化,是國際旅游島文化建設的核心所在,這其中,以海南省博物館為代表的各類文博單位是這一重大歷史任務的具體承擔者和實施者。

海南省博物館的前身是1984年開始籌建的海南博物館,1990年海南省政府正式批準成立“海南省博物館”,1996年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掛牌成立,兩者合署辦公。2008年11月15日,海南省博物館新館正式開館,是海南省目前唯一的綜合類現代化博物館。2012年12月25日,海南省博物館入選第二批“國家一級博物館”。自成立以來,海南省博物館一直是展示海南歷史文化的重要窗口和平臺,也是研究和傳承海南本土文化的重要機構,為國際旅游島的文化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同時也迎來了嶄新的挑戰與發展機遇。

一、立足黎苗文化

海南本土文化源遠流長,類型眾多,內容豐富,但若論最有獨特性、代表性的,則非以黎族、苗族為主要代表的少數民族文化莫屬。黎苗文化深深扎根于海南島這片沃土,歷史悠久,薪火相傳,意蘊豐富,韻味十足,是海南本土文化中光彩奪目的奇葩。黎族是海南人數最多的少數民族,是海南島最早的開發者和定居者,其先民早在史前時代就聚居于斯。千百年來,黎族人民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民族文化,如黎族傳說、黎族風俗、黎族歌舞、黎族織錦、黎族建筑、黎族采香等等,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極富魅力。苗族是海南第二大少數民族,移居海南島已有400多年的歷史。在歷史發展進程中,苗族人民與漢族、黎族等其他民族一起,勤勞開拓,也創造了頗有特色的海南苗族文化,成為海南本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黎苗文化一直是海南省博物館征集、收藏、陳列、保護、研究的重中之重,有其一系列成熟的重視理念、保護工藝、展示技藝和研究手段。《海南少數民族陳列》是海南省博物館四個常設基本陳列之一,全方位展示了以黎苗文化為代表的海南少數民族文化,其展品涵蓋少數民族歷史、文化、宗教、經濟、生活等方方面面,有真實復原的黎族茅草房屋和船型屋,有整套的黎苗族生活起居器具和漁獵工具,有各類少數民族傳統服裝、首飾和工藝品等等。而其它三個常設基本陳列――《海南館藏文物陳列》、《海南歷史陳列》、《海南非物質文化遺產陳列》,特別是《海南非物質文化遺產陳列》,都包含了相當數量的黎苗少數民族文化元素。

黎錦是黎族文化最重要的標志,歷史悠久,被稱為黎族的"甲骨文"。海南省博物館收藏大量的黎錦文物,并一直在加大黎錦搜集、考古工作力度,專門成立了黎錦文物征集小組,深入海南省黎族山區和國內外遍尋流失的黎錦珍品,希望在不久的將來能讓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黎錦在"自己的家鄉"――海南得到最充分的展示。從2010年起,海南省博物館一直舉辦海南省黎族織錦大賽,并不定期舉辦黎錦技藝保護成果展。著名藝術家韓美林先生也將獲贈的海南黎錦極品――“龍被”,轉贈給海南省博物館,韓先生表示它是無法復制的歷史和文物,必須留在海南,以展示后人。

二、發掘海洋文化

海南雖然是中國陸域面積最小的省份,但同時也是海域面積最大的省份,擁有中沙、西沙、南沙群島及周圍廣闊的海域。在擁有豐富的海域自然資源的同時,海南擁有歷史悠久、影響深遠的海洋文化。作為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中轉站和途經地,海南自古就有繁榮的海上貿易、發達的遠洋航運和頻繁的中外交流,留下了眾多海洋文化遺物和遺跡,如中沙、西沙等海域密集分布的大量古代沉船、南海甘泉島上的唐宋文物、沿海地區大量分布唐宋伊斯蘭珊瑚石墓群等等。

海南省博物館一直堅持發掘海洋文化,展示海南特色海洋文化。近年來,海南省博物館設立專門實驗室,對華光礁I號沉船船體和出水文物進行專業修復、保護和研究。以此為主體,主創了《大海的方向――華光礁I號沉船特展》,并于2011年11月15日開館三周年之際隆重推出。該展覽圍繞華光礁I號沉船,集中展示了南海水下考古的成果和海上絲綢之路(南海段)的繁盛,迄今已接待觀眾達百萬人次,迎合了不同觀眾層次的需求,取得了極大的社會反響,榮獲2011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獎,并赴首都博物館、浙江省博物館、河南博物院、山西博物院等多家博物館進行全國巡展。而正在動工建設的海南省博物館二期工程將設置獨立的展廳,依托“華光礁I號”沉船的保護修復及沉船中出水的近萬件瓷器,重點展示與南海歷史、海上絲綢之路、地緣政治和海洋生物礦產資源等方面有關的文物和標本。

同時,現有館藏與陳列中包含大量的海洋文物,如西沙出水的船體、船構件、各類石雕、石像、陶瓷器、鐵器、漆器等船貨遺物,更路簿、羅盤、海圖等航海導航器具,珊瑚石槨、珊瑚石棺等伊斯蘭葬具等。

海南自古就有下南洋貿易、漁撈、務工的傳統,把海南文化帶到異國他鄉的同時,也把南洋文化帶回海南,并與海南傳統文化雜糅相處,繁衍發展。如海南省博物館展廳內復制并陳列的南洋騎樓,就集中展示了海南島的南洋文化風貌。

三、著眼文化旅游

文化建設是國際旅游島建設的靈魂,要更加緊密地把文化和旅游結合在一起,努力把國際旅游島建設成為既有自然生態之美又獨具人文魅力的文化島,成為中外游客的度假天堂和海南人民的幸福家園。

一直以來,由于擁有的歷史文化遺跡和旅游景點數量少、吸引力不足,海口并不是游客在海南旅游休閑的首要選擇,甚至都不是次要選擇,而僅僅起到交通中轉站或是走親訪友地的作用,因而作為省會城市,在國際旅游島的文化旅游方面,處在一個頗為尷尬的境地。海南省博物館自新館成立以來,一直是海南旅游的重要目的地之一,是海口旅游的必經之處,是展示和推介海南歷史、文化的重要窗口,是海口文化旅游中少數亮點之一。

海南省博物館應當依托“歷史”這一獨特優勢,向中外游客集中展示海南的歷史發展、黎苗文化、海洋文化、南洋文化等等,可以起到三方面的作用:第一,宣傳海南的歷史文化;第二,改變以藍天、大海、白云、綠樹、鮮花等自然景觀為主的海南單一旅游元素格局,充實文化旅游元素;第三,許多游客以海口為海南旅游的首站,航運或船運到此并中轉至海南各地,通過參觀海南省博物館的文化陳列,可以為下一步的參觀、游覽打下文化基礎,明確游覽方向與目的,實現真正的文化旅游。

四、依托考古發掘

海南省是國內碩果僅存的省級博物館與考古所合署辦公的省份之一,海南省博物館擁有其它博物館無可比擬的優勢。至成立起,海南省研究所就為博物館的發展提供了巨大的支持。

通過一系列的考古田野發掘工作,海南省考古所獲得一大批真實反映海南歷史與文化的一手文物,極大的充實了博物館的藏品與陳列。如昌江信沖洞洞穴出土的大量古生物化石、陵水石貢遺址出土的新石器時代陶器和石器、海口金牛嶺公園墓地出土的金器等一批精美明代文物、澄邁福安窯址出土的大量形式各異的清代瓷器等,正是依靠大量的考古發掘成果,建立起了海南歷史文化的發展脈絡,將海南燦爛的古代文化栩栩如生的向人們展示。

篇(5)

大連老虎灘海洋公園坐落在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大連南部海濱的中部,占地面積118萬平方米,有著4000余米的曲折海岸線。藍天碧海、青山奇石,山水融融,構成了綺麗的海濱風光。

這里有亞洲最大的現代化大型以展示珊瑚礁生物群為主的綜合類海洋生物館――珊瑚館;全國最大的半自然狀態的人工鳥籠――鳥語林;全國最大的花崗巖動物石雕――群虎雕塑以及化腐朽為神奇的馬駟驥根雕藝術館等聞名全國的旅游景點;有全國最長的大型跨海空中索道;大連南部海濱最大的旅游觀光船;特種電影播放場所――四維影院以及驚險刺激的侏羅紀激流探險、歡樂劇場、海盜船、蹦極、速降等游樂設施。

大連老虎灘海洋公園是大自然與人工智慧的完美結合,是濱城大連的一道亮麗風景,本著“求精、求異、求變”的經營思路,大連老虎灘海洋公園成功轉型,一個以海洋動物展示、表演和具科普教育功能為一體的海洋主題公園正書寫著新的輝煌。海洋主題公園成為大連市旅游業的標志性旅游景點,每年接待海內外游客200多萬人次。

篇(6)

關鍵詞 文化生態區 舟山海洋文化 海島 原則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文化生態區的概念來源于美國人類學家斯圖爾德(Julian Steward)提出的"文化生態學"理念。它是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傳承、整體性保護、可持續性保護的重要方式,是當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重要內容。

舟山海洋文化的豐富性和完整性,造就了舟山海洋文化在中國海洋文化發展歷史長河中的重要地位和獨特作用。縱觀全市,海島民間風俗大同小異,基本相通,均有一定的古民居遺存在區域內。

一、在打造海島文化生態保護區的具體過程中應注意把握的幾項原則

1、開放性原則。文化生態保護區是一個系統工程,牽涉廣泛,其目的在于創造一個有利于文化健康而又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環境。它的建設將為整體性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創造有利條件.提供最佳保障。

2、發展性原則。作為生活方式的非物質文化,是昨天的實錄,是今天的現實,也是明天的預示。把它固化在昨天,或者鎖定在今天,都是不恰當的,也是辦不到的。應以發展的眼光去看待非物質文化。當然,如何把握其正確的、合乎民眾意愿和事物發展規律的發展方向,是一件并不容易看清和辦到的事情。

3、主體性原則。要以人為本,保障和實現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內民眾的基本文化權利。只有在民眾的現實生活環境中,文化遺產特別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才能得到長期有效的保護。文化生態保護區的核心是生活在保護區內的廣大民眾,動力來自于民眾,目的也是為了民眾,只有一切從民眾長遠和根本的文化利益出發,文化生態保護的目的才能達到,文化生態的保護才能持久。

4、民主性原則。要特別尊重寓于非文化遺產中的廣大民眾的價值觀,這是保護文化生態的核心要務,也是這項事業成功的關鍵,更是真正貫徹民眾主體性原則的前提和基礎。文化部副部長周和平在講話中指出,民眾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持有者,是構建和調適文化生態保護區各種關系的主體。因此,尊重民眾對文化權益的訴求,是開展文化生態保護區工作的基礎。

5、科學性原則。落實科學發展觀、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注重原生態、原真性保護,堅持保護的真實性和完整性。遵循統籌規劃、協調發展。正確處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發展經濟、發展旅游和文化創新的關系,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

二、打造海島文化生態保護區的幾種做法

打造文化生態保護區,就要從各類本土文化中深入發掘和正確認知文化特征,在作出準確可靠解讀基礎上,對文化個性給予明確定位;并注意保持這種原有文化特征,維護好生成它的區域格局、風貌以及空間特征、整體環境、人文精神等,以留住文化個性;努力傳承和弘揚這種文化特色,忠實地維護生態文化,以固化區域特色。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入手:

1、保護并利用好古民居

傳統民居建筑群,是豐富的文化旅游資源,不但要科學地保護,同時要整合和合法合理地利用好,使其得到長期生存與持續發展。

古民居要存活下去,需要政府重視、地方努力、群眾支持,從上到下形成保護氣氛,更需要創新思路。要開發利用好大量“屋大人少”或已成“空巢”的傳統民居。與其棄用閑置,在風吹、雨淋、日曬、腐朽、蟲蛀等侵害中自然損毀,日漸變成殘垣斷壁,最終成為廢墟而興嘆,不如及早規劃、及早行動。根據自身實際和人文特色,作為文化生態示范區“延伸”的景點,既守護又開拓地加以利用。

2、做好生產性方式保護及利用

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內,往往遺留著大量的傳統手工技藝,采取生產性方式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合理利用自身價值,可將其轉化為經濟效益和經濟資源。如定海區白泉鎮金山社區創建的“以文養文”方式為我市“非遺”保護傳承工作提供了新的經驗。

3、合理開發相關旅游資源

文化生態保護區是集自然生態環境、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等于一體的文化形態,是文化遺產的整體性保護、科學性保護和傳承發展的優良土壤,更是反映地域特色的極有吸引力的旅游資源。

在今天這樣一個商品經濟社會,文化生態保護區的名號無疑具有很高的商業價值,旅游業的介入將不可避免。生態保護區建設的結果有可能造就一個個以傳統文化為賣點的新興旅游區,進而加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商品化和現代化。若保護得好、開發利用得當,無疑將會為我市的旅游業增添無盡的魅力和效益。

所以,應最大限度地優化整合和合法合理地科學利用人文歷史資源,有選擇地將典型集中、且具有一定代表性、人文歷史底蘊深厚、突出各個歷史時期文化內涵的文化原生態區域,在保護的前提下,先行建立示范區,取得經驗,以點帶面,即以文化生態區保護區示范點為主,形成各有特色、遙相互應的保護網絡和文化旅游網絡。

4、重視和扶持非遺傳承人

對傳承人的重視和扶持,就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最根本保護。相對于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活態”的文化,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應以傳承人為核心主體。

①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人,他們的地位要得到尊重,政府要給予獎勵和生活津貼為他們排憂解難。發揮他們的積極性,建立相應的平臺,讓他們施展才干。通過傳授、培訓以及宣傳,使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得到更好的傳承。

②充分調動民間文化藝術、民間收藏等協會組織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人的積極性,因為是他們占領和堅守著大片的業余文化陣地。不應漠視這些隊伍中的人才與藏品。

5、全面發動人力保障

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是一項系統的社會工程,涉及領域多,涵蓋面廣,時間跨度長,需要政府相關部門的密切配合,也需要全社會的關注和支持。

設立文化生態保護區,不但需要大量專業的工作人員,要開展保護實驗區范圍的保護工作從業人員的專業培訓工作。所以,各級文化部門要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舉辦各類培訓班,提高保護人員和管理人員的業務素質和工作能力。主動與有關院校合作,在有條件的院校和科研機構設立相關專業,培養專業人才,為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

實際工作中往往還涉及到群眾的切身利益,更需要當地干部群眾的覺悟與配合、理解和支持,以長遠的眼光看護自己的家園。所以,還要充分發揮民間的力量。

結合實際情況,積極探索,大膽實踐,走出適合本地情況的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的路子,使之真正成為“保護生態、延續民俗、傳承文化、體現特色”的示范區,從而使具有獨特價值的舟山海洋文化葆有旺盛的生命力,為建設和諧文化發揮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

[2]《文化生態保護區可行嗎?》作者:吳效群

篇(7)

關鍵詞:布袋和尚 彌勒 化身信仰 農業思想 世俗化 海洋文化

收錄在《古本戲曲叢刊五集》里面的《錫六環》,是一部值得深入探討的戲曲。其作者為孫埏,字上登,號碧溪,浙江奉化人。生卒年不詳,雍正、乾隆年間在世,乾隆元年(1736年)副貢。有傳奇《彌勒記》(又名《錫六環》)、《兩重天》(已佚)兩種。[1]

嚴敦易先生在《元明清戲曲論集》中評價《錫六環》就說道:“孫鏘云‘布袋禪師,顯跡奉化,里俗相傳,其事不一。’于此知劇中諸妖爭戰,龍女奪木等節,或非盡出臆造,自有所流傳而來……”①可以知道,此傳奇據傳說中彌勒故事演變而來。通過劇作分析,可以大致了解明末清初彌勒的化身――布袋和尚,這一文學母題的一些特點。

一、農業思想的藝術化

此劇涉及了中國傳統文學中的農業思想。《錫六環》傳奇多達二十六出,從劇目上幾乎看不出任何與農業有關的思想。但并不是說傳統的農本思想在此劇中淡化或消失了。相反的是,有關農業的傳說和農本的思想已經滲透到劇本中,具有了泛化和典型化意義。

先看農業思想的泛化。在戲劇沖突的處理上,就是因與農業相關的事物而起。從在全劇的部分的第十四回《爭居》到十七回的《化木》,內容為布袋和尚要建佛塔,派徒弟求舍得來求所需土地,引起錦屏山土地公與土地母的不安,然后引來狐精、雉精與其爭斗,后來布袋和尚閩州化木途中與獺精斗法。起因就是方寸土地。這不能不說與農業無關,因為土地是農業的基礎,擁有了土地在古代幾乎可以說就擁有了財富和權利。關于土地的爭奪在封建時代極其明顯。在角色的設計上,也有許多農業身份的角色。第三回中的觀音菩薩下凡為“采桑女”,第四回中眾佛弟下凡化為“漁、樵、耕、讀”,身份幾乎都是與農業有關。

農本思想的典型化其具體的表現就是對傳說的直接借用。在劇本的第二十回《露機》以及第二十一回《驚聾》中,作者就是化用了布袋和尚“分身種田”、“ 傳授鄉人‘摸六株’、“預測風云”這幾則經典傳說,而且作者在劇本創作中添加和創造的內容并不太多,只是作了藝術上的銜接處理。第二十回中,布袋和尚許諾于許多農夫種田,這就是生產力低下的時代,農民需要把田地種好的迫切愿望的體現;在第二十回中,窮農角色的出場,布袋和尚在烈日炎炎、大旱之時戴笠披蓑,預測大雨將至,就是靠天吃飯的農民對自然和神靈幫助的殷切期盼這一問題的反映。通過劇本的全文閱讀,可以發現,雖然此兩回的篇幅在全文中算得上是最少的兩回,但給人留下的印象卻不亞于其他部分。第一說明作者的創造部分很少,第二說明經典傳說的魅力所在。

二、世俗化的價值趨向

民間彌勒的化身信仰,大致是唐末以后的事。化身信仰本身就是代信仰表世俗化的趨勢,而且這種趨勢越往后發展越為明顯。在孫埏的《錫六環》劇作中,具體表現就是眾多世俗化的回目和情節內容的出現。

劇本的第四回、第五回、第六回(案:劇本原作折)就是以“戒色”、“醉鄉”、“財鄉”標目,把人們日常生活中的“美色”、“醉酒”、“錢財”最為回目,并且在這幾回的內容上用觀音化身為“采桑女”引誘布袋和尚而不上當,以佛祖的眾佛弟化身為“漁、樵、耕、讀”四人行為反襯布袋和尚,用菩提化身員外以財試布袋和尚,說明了布袋和尚在民眾心目中崇高形象是一成不變,但同時劇本中的這些日常世俗例子也表明佛教信仰中的彌勒信仰逐漸世俗化,宗教生活與世俗生活緊密聯系。

還有更為明顯的一點就是,布袋和尚不再神圣化,不再是法力無邊,在與妖魔斗法的過程中也有失敗的時候,與凡人一樣也常常需要幫助。此種情況算是作者的一個創新點。在劇本的第十五、十六回中,標目為“斗機”、“鬧戰”,內容就是布袋維衛、舍利等與妖精斗法敗下,然后觀音菩薩派四大金剛助戰才得以取勝。這是被動受救受助的例子。等到第十八回“鬧海”時候,布袋和尚在海中妖精要作怪,恐運送的杉木,就主動向比自己高一級的神仙呼叫求救了,大呼“如來救我,救我”。②這一主動請求幫助的例子,與此前傳說中布袋和尚讓比自己低等的土地神為自己服務,尋求運送杉木的捷徑,性質截然不同,彌勒化身不再無往而不勝了。這同時也就說明,至少在清代初期,彌勒的化身信仰幾乎完全世俗化了。

更有甚者,第二十四回標目為“鬧齋”,內容為布袋和尚歸天后,眾尼僧為其超度,其中和尚與尼姑的“散花”的唱詞尤為經典,不乏打情罵俏的成分,例如“我們散花得口渴了,我和尼師爺親一個嘴兒”的描寫就充滿了諧趣,這樣的例子還很多,不再枚舉。這也表明,在明末清初,民眾對于佛教的態度不再如以往那么嚴肅,連和尚和尼姑都敢公開調情,宗教不再過于神圣。也反襯出彌勒信仰進一步世俗化,十分貼近民間民眾的生活。

三、海洋文化色彩的呈現

《宋高僧傳》中就有“唐明州奉化縣契此傳”,③是目前資料中有關布袋和尚的最早記載,此后《景德傳燈錄》、《五燈會元》、《釋氏稽古略》、《定應大師布袋和尚傳》、《奉化縣志》,以及地方碑銘和方志等資料中也記載,布袋和尚的家鄉就是在明州,也就是今天的寧波。這同時也就引出了一個問題,由于寧波地處沿海地區,就是在布袋和尚的傳說中難免帶有海洋文化的痕跡。就目前資料來看,有關海洋色彩的傳說主要有巧運海杉造殿宇、布袋囊沙筑海堤、海嘯雷鳴迎布袋、井中取木等。

在劇作中,作者孫埏選取了第十八回《鬧海》來呈現海洋文化。海龍王欲造龍宮,恰逢布袋和尚募化杉木而來,龍女見布袋和尚過海,領蝦兵蟹將欲劫杉木,被護送的十八羅漢殺敗。這既是化用傳說的結果,又是布袋和尚所處沿海地理位置的獨特文化的呈現。

古代的溫飽問題長期困擾著農民,特別是沿海地帶長期遭受海浪海潮的襲擾,使得這一問題極其突出。雖然漢民族的文學在整體上一直帶有鮮明的內陸傳統農業母題傾向,但是在不同的地域,傳統的內陸農業母題往往在發展中發生了轉移。海洋文化的呈現未必是傳說內容的要求,卻是普通百姓對有超自然力的神仙熱情的渴望;未必是傳說中對布袋和尚形象的隨意豐富,而是文學母題自身發展的必然結果。

總之,傳奇《錫六環》在繼承傳統布袋和尚傳說母題的基礎上,呈現出劇本自身的特點,通過此劇的布袋和尚母題的分析,對于當下的戲劇母題研究及彌勒研究具有借鑒意義。

注釋

① 嚴敦易.元明清戲曲論集[M].鄭州:中州書畫出版社,1982:321-322.

② (清)孫埏.錫六環[A]//古本戲曲叢刊編輯委員會.古本戲曲叢刊五集?第58分冊[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86:95.

③ (宋)贊寧.宋高僧傳[M].范祥雍,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7:552

主站蜘蛛池模板: 2015av天堂网| 久久精品道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久精品人妻一区亚美研究所| 国产av一区二区三区天堂综合网|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不卡| 色噜噜一区二区三区| 老师穿超短包臀裙办公室爆乳| 欧美mv日韩mv国产网站| 久久99久国产麻精品66| 97久久超碰国产精品2021| 国产无码av| 亚洲爆乳少妇无码激情| 亚洲av日韩av综合在线观看| 国产乱人伦偷精精品视频| 中文字幕无线码一区2020青青| 欧美性猛交内射兽交老熟妇| 夜爽8888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无码| 99久久99久久精品国产片| 日本一二三区视频在线| 98视频精品全部国产| 7777久久亚洲中文字幕| 国产vivodeshd精品| www国产内插视频| 精品一区国产vr|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精品yw| 性色a码一区二区三区天美传媒| 亚洲欧美色中文字幕在线| 欧美xxxx做受欧美88| 亚洲精品成人久久久| 国产视频一区二区| 又粗又大又黄又爽的免费视频 | 国产成人无码一二三区视频| 日韩av片无码一区二区不卡| 亚洲成av人片无码天堂下载| 丰满少妇被猛烈高清播放| 激情综合亚洲色婷婷五月app| 国产小呦泬泬99精品| 天堂中文www官网天堂| 国产一国产二国产三国产四国产五| 人妻少妇无码精品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