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网站-四房播播网站

學術刊物 生活雜志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關于金融危機的論文

關于金融危機的論文精品(七篇)

時間:2024-01-19 16:00:0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關于金融危機的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于金融危機的論文

篇(1)

論文關鍵詞:國際化城市,制造業,發展路徑

 

一、問題的提出

源于美國次貸危機而導致的金融危機在全球范圍內對各行業造成巨大的沖擊,對于我國的制造業也不例外。尤其是給以出口為導向的制造業帶來很大壓力,使得其生產經營困難,業務量明顯下滑,產業發展面臨著巨大的挑戰。為了調整和加快產業的發展以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擴大內需保增長,國務院于2009年3月審議通過十大產業振興規劃,其中包括輕工、汽車、紡織、有色金屬、裝備制造和電子信息等制造業的振興規劃。毋容置疑,制造業的調整和發展,對拉動GDP增長,振興中國實體經濟,起著重大的作用。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中國經濟數據表明(如下表1),從2009年下半年開始,中國經濟逐步回升,逐漸走出金融危機的陰影畢業論文開題報告,再次進入高速發展期。

表(1) 2008年以來中國和北京市各季度GDP增長率[3]

 

年份/ 季度

2008/ 1

2008/ 2

2008/ 3

2008/ 4

2009/ 1

2009/ 2

2009/ 3

2009/ 4

2010/ 1

全國GDP增長率

10.6%

10.1%

9.0%

6.8%

6.1%

7.9%

8.9%

10.7%

11.9%

北京GDP增長率

11.3%

10.7%

6.3%

5.8%

6.1%

9.4%

12.5%

篇(2)

論文關鍵詞:金融危機,政府監管,鏡鑒

金融危機席卷全球,全世界每個國家都在遭受著金融危機帶來的損失,但是國家之間蒙受損失的程度也是不同的,危害程度也尚未見底。同時也引發了人們對監管問題的深思及討論,其中關于政府盡管的問題備受關注。在此以美德兩國為例探討政府監管的必要性和緊迫性,進而從中得到啟示幫助我國以最小的損失平穩度過金融危機,并為我國在政府監管這個問題上得到鏡鑒。

一、金融危機背景下對政府監管權的討論

在金融危機引致全球經濟衰退的背景下,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再一次成為討論中的焦點問題,特別是關于政府監管問題的討論,或反對市場化改革的觀點又流行起來。關于此次危機的緣由,海內外不少人認為,危機是由缺乏政府調控、干預的市場造成的,是自由市場失靈的證明,并以此論證在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上須更加強化政府的干預而限制市場的作用。其中200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之一的埃里克馬斯金教授就認為這一危機發生主要應是美國政府的錯誤,是政府監管的失誤。2005年5月,格林斯潘也曾發表著名論斷:金融市場自我監管比政府監管更為有效。美國監管者認為“金融市場的自我監管比政府監管更為有效。因此,要使金融產業在公開競爭中受益,政府對其的干預就應降到最小限度”。格林斯潘在他2007年的新書《動蕩年代》(TheAgeofTurbulence)里所闡述的那樣,“政府干預往往會帶來問題,而不能成為解決問題的手段”,“只有在市場自我糾正機制威脅了太多無辜的旁觀者的那些危機時期里,監管才是必要的”,從以上觀點可看出他們認為監管往往或者總是會妨礙市場的發展和創新。

與此相反的觀點則認為,此次危機在很大程度上恰恰是政府對市場長期實行不當干預的結果,是不恰當的政府調控、政府干預使市場運行被長期扭曲所造成的一切不良后果的總爆發,也是市場規律最終對這些后果所作出的強制平衡。就次貸危機的源頭美國而言,一方面,“宏觀調控”長期、人為地維持低利率政策,另一方面,政府通過“兩房”等機構和多種手段,以某種社會政策目標干預房地產市場。在這一類情況下,市場信號被長期歪曲,以致虛假繁榮的泡沫越吹越大,而信用透支的窟窿也越扯越大,終至不可收拾。因此,要正確地汲取危機的教訓,最重要的應是反思政府調控方面存在的問題。

事實上,現代市場經濟也不可能不要政府調控,適度的宏觀調控可以熨平波動,但如果政府調控不當,干預過度,就會變成對市場系統的有組織的破壞。就此次金融危機及其影響而言,德國所受危機的影響與美國相比則相對較輕。德國的金融體系未受到根本性破壞,金融市場也基本穩定。與此同時,由于德國的社會保障體系比較完善,因此,經濟危機并沒有威脅到人們的基本生活,國內需求也基本穩定。美國的情況就沒這么樂觀了,失業率上升、制造業萎縮、房價大幅下跌、貿易逆差嚴重,極大地考驗著美國經濟。其間影響因素固然很多,但兩國間不同的政府監管經驗則是一個重要因素。

二、美國德國政府監管的比較

(一)監管法律法規方面

美國德國都是高度法治的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但是在監管法律法規這一方面兩個國家存在著差異。德國一直就很重視經濟立法,有一套健全完備的法律體系,以歐盟統一法律為基礎,聯盟法律為核心,并按照聯邦和州之間的“競爭性立法”原則,法律制度條文規定十分具體明確,沒有“靈活”執行余地,嚴格按照法律法規辦事。而美國的金融監管法規是在實體經濟背景中出臺的,存在著法律錯位的現象,嚴重不能適應虛擬經濟形態的需要。隨著金融業的高速發展,出現了大量的金融衍生品交易,迅速增長的虛擬經濟使得原來的法律法規與現實嚴重脫節,最終誘發了道德風險。盡管如此,美國政府為了擴大金融市場的繁榮,逐步放松了對市場的監管,對監管法律法規的放松就是其中一個很有力的體現,這一差異導致了危機爆發后兩國受到危機的影響程度的不同。

美國以及世界各國現行公司治理、金融監管法律法規,大都出臺于以產業資本主體的經濟背景中。然而,近年來金融自由化、融資市場化、利潤最大化,從制度體制、市場環境到內在動力,都為金融衍生產品發展提供了充足條件。于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金融創新幾乎都集中于金融衍生產品的設計與推廣上。各種高杠桿率的金融衍生工具大量交易,形成了一個游離于監管視野之外的巨大的“虛擬金融體系”。虛擬經濟呈幾何倍數的迅速增長,使得原來的法律法規與現實嚴重脫節,極大地誘發了道德風險。不僅如此,美國對監管法規也在一步步放松,使監管失控和金融風險集聚,也是引起危機爆發的一個重要因素。1999年,美國政府正式廢除執行了半個多世紀的金融管制法“格拉斯一斯蒂格爾法”,取而代之的是“Gramm—Leach—Bliley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從而徹底結束了銀行、證券、保險分業經營與分業監管的局面,開辟了世界金融業混業經營的新格局,同時也拆除了防范金融危機的最大的防護屏障。另外,在實行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之前也曾頒布了很多體現對監管放松的法律法規,具體如下表所示:

表1:美國對監管法律法規的放松

時間

法律法規名稱

法律法規內容

1977年

《社會再投資法》

鼓勵貸款者對低收入者的放貸

1980年

《存款機構接觸管制與貨幣控制案》

貸款人可以通過收取更高利息來擴大低信用放貸

1982年

《另類抵押貸款交易平價法案》

允許靈活利率貸款

1986年

《稅收改革法案》

取消消費利息貸款稅前除,抵押貸款利息仍可以稅前扣除

1989年

華盛頓共識

以私有化、市場化和自由化為目標

1999年

篇(3)

Ps:我們的寒假作業有一項是:對金融危機的成因和各國政府對其采取的救助措施,談談自己對這次金融風暴的看法和觀點(論文形式,2000字左右)。以下是我的論文,請各位有經驗的讀者給我提提意見,謝謝合作!

一、我所理解的“金融危機”成因

我認為導致次貸危機的原因是美國政府的目光短淺和過于自信。

1.次貸危機的產生

根據資料,我了解到,所有的一切都起源于“次貸危機”。1999年,互聯網開始流行。在布什時代,互聯網的熱潮逐漸退去了,美國要尋找新的經濟活力。于是,他們將目光集中在了房地產上。政府提供60倍的按揭貸款。所以申請貸款的人越來越多。2007年,美國人的按揭貸款已和國內生產總值一樣大。而且,后來有很多申請貸款的人無法還款,這種無法還款的比率越來越高,引發了次貸危機。

2.全球金融危機的產生

次貸危機,是不足以產生金融危機的。2000年,在美國出現了一種法律監管不是很完善的CDS信用違約互換,CDS成為了最時髦的金融產品。因為沒有很強的法律監管,CDS這個金融產品被越來越廣泛地使用。在發生次貸危機的同時,還發生了一些事情。以前美國證監會規定只有在股票上漲時才可以賣空,現在股票下跌時也可以賣空。這個變化加速了股票的下滑。以上內容加上次貸危機、CDS的膨脹和大企業的降息,引發了金融危機。

3.我的觀點和想法

這次金融危機是政策上失誤所造成的后果。政府在決定按揭貸款這一政策的時候,沒有考慮這一政策的弊端,沒有為自己的決策留后路,而是一味地追求經濟騰飛。政府、組織似乎是照顧了中低收入的人民,卻使企業與公司虧損、破產。經濟是一條環環相扣的鏈子,從小商鋪到企業,從股票到銀行……一環連一環,一個環會影響相鄰的兩個環。如同多米諾骨牌一般,事情發生得太快,連政府都來不及控制,只能花費大把的資金追隨在事態后面,試圖控制大局。

次貸危機的“危”在于貸款款額過大,就算人民把貸款全部還清,國內生產總值就全部賠進去了,美國的經濟將無法自給。何況,人民無法還清貸款。再加上,政府為了刺激經濟,不斷降息,會導致通貨膨脹;錢不值錢,貸款的窟窿不但沒有變化,還有可能會緩慢變大,形成了惡性循環。從上述資料看,政府似乎是非常富裕的,但是那些資金都是從各種稅中來的,且其中企業、公司所交的稅占大多數。很多企業、公司都因為政府的降息,導致收入減少,股票也因為美國證監會的政策改變而一路下跌,越下跌,賣空的人越多,也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把企業、公司的本金全部抵消了。而且美國是一個影響力巨大的發達國家,每個國家幾乎都和美國有各個方面的關聯,美國出了事,世界必定都會受影響;因此美國的金融風暴就刮遍了全球。

二、各國政府如何面對金融危機

“救市”這個詞是在“金融危機”后出現的。“救市”的意思就是對金融危機采取救助措施。

平息金融風暴的方法我并不十分了解,但是我認為現在各國政府使用的方法只能緩解暫時發生的狀況。要真正平息金融風暴,我認為需要長一些的時間。畢竟金融風暴就是慢慢到來的,所以我們要做的是等待以及在最短的時間內醞釀出最好的解決方法。

1.各國采取的措施

金融危機發生以后,各國政府都采取了一定的救市措施。主要采取措施的是美國和歐洲的許多國家,舉幾個例子:

德國政府將拿出最多5000億歐元用于救市,英國政府宣布向皇家蘇格蘭銀行、哈利法克斯銀行和萊斯銀行注資370億英鎊,法國將拿出最多3600億歐元用于金融救助。而美國則已撥出7000億美元救市,還有4500億備用。政府只有撥出大量的資金,才能填補貸款和股票下跌形成的經濟漏洞。

這些出資救市的國家基本上是發達國家,而我們生活的亞洲似乎沒有受到非常嚴重的打擊,這對我們來說算是一件幸運的事情。

2.我的觀點和想法

如上述觀點一樣,我認為金融風暴不是能輕易平息的。其實美國政府撥款救市的原因不僅是因為要維持國家正常運作,還有安定民心,重新給予企業、公司信心的作用。它要告訴人們:“既然這個經濟漏洞已經出現了,就要有耐心,有信心。”

我認為除美國外受金融危機影響較大的國家應該循序漸進,不要浪費太多資金用于環緩解暫時的經濟困難,應該想辦法讓大企業、公司恢復運作能力,因為一個國家的財力大部分是靠這些企業、公司作基礎的。

而關于美國的救市措施80年前,美國也曾經有過一次經濟大蕭條。當時的政府就通過把投資銀行和商業銀行分開營業從而降低了商業銀行的風險,保證了儲蓄用戶的利益。再經過時間的磨合,和財富的積累,使美國的經濟又飛上了世界的頂端。然而現在,我們又面臨了更大的金融危機,所以,我認為美國的企業家、政府應該用長遠的眼光研究出一套完善的救市計劃。我認為美國政府首先應該解決的問題是保證人民的生活質量,第二步才去考慮怎樣填補經濟漏洞,最后再考慮如何使美國經濟再度騰飛。

三、總結和疑問

1.總結

對于這次金融風暴的成因,我的觀點是:這是政策有漏洞導致的全球性災難。而對于各國救助措施我的觀點是:每個國家都應該循序漸進,制定長遠的計劃,保證人民生活質量,并且盡快讓企業恢復生產力,拉動經濟的腳步。

2.疑問

1.起源于美國的金融風暴影響了許多國家,包括中國也受到了一定的影響,但是并不如歐美國家嚴重,為什么我們身邊很多人都開始節儉,營業場所也開始降價呢?

篇(4)

論文提要:人們日益認識到,在一國內部和國與國之間強化風險管理機制,包括信息交換、區域經濟監測和政策對話,對于維護一個國家、一個地區乃至全球經濟金融穩定至關重要。而在眾多倡議之中,一個引起政府、多邊組織、投資機構和學術界關注的倡議是早期預警系統。這個系統能夠對正在逼近的金融危機發出信號。早期預警系統模型為系統研究危機事件和相關因素提供了一個有用框架。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表明,宏觀經濟政策的不一致性會危害金融體系的安全,而脆弱的金融體系反過來又可以很容易地損害宏觀經濟基礎。隨著全球化和國際資本流動的深入發展,一個經濟體的脆弱性能夠很快溢出并影響到另一個經濟體。明智的政策選擇和制度改革不僅會使本國受益,還會使與其有緊密經濟聯系的鄰國受益。因此,自從危機以來,各國家、地區一級全球層面上對加強經濟金融風險管理的興趣不斷提高。

最初銀行危機的第一個信號經常決定是否會產生更加系統性的銀行危機。然而更重要的是,國家要不斷改進其整體激勵框架,以使私人部門的金融機構及企業有意愿也有能力合理地管理其金融風險。這需要良好的宏觀經濟管理水平,包括適度的匯率管理,并確保實現金融部門和公司部門穩健的所有支柱都到位。國家應該預期到未來的金融危機,并為此做好準備。為了限制金融危機的風險和實際危機的沖擊效應,需要對脆弱性和金融風險進行實時監測。這可以通過運用設計良好的分析和預測框架——早期預警系統經常對金融穩定進行評估來實現。一定的危機應急計劃也很有用,特別是如何應對早期銀行危機的第一個信號的計劃。因為

一、貨幣危機和銀行危機理論:文獻回顧

(一)貨幣危機理論。對于過去30年來發生在拉丁美洲、歐洲和亞洲的貨幣危機和銀行危機的起因,目前已經有了大量的文獻。研究貨幣危機的文獻通常在一開始就介紹有關模型用來解釋一些拉丁美洲國家在20世紀七十年代末所經歷的危機。這些模型把貨幣危機看作是脆弱經濟基礎的結果。第一代模型開始于Krugman(1979)、Flood和Garber(1984)的創造性研究,重點關注廣義的宏觀政策的不一致性,這些宏觀不一致性可能包括過度的國內信貸增長、脆弱的財政狀況和疲軟的經濟表現。這些研究的貢獻不在于指出不一致性會導致貨幣調整,因為這一點我們都能很好的理解,而是在于它預言:當有遠見的市場參與者意識到目前的匯率不能再維持下去的時候,外匯儲備可能會急劇突然流失。

Obstfeld開創了第二代貨幣危機模型。Obstfeld強調在一個國家追求的各種政策目標之間可能存在相互抵消的關系。由于銀行體系崩潰預期,財政出于救助而導致的財政赤字也可能觸發貨幣危機——這種政府不得不救助銀行體系的預期可能會導致債權人抽離資金,從而引起貨幣崩潰并產生危機。這意味著一個國家可能會遭受自我實現式的貨幣危機。也就是說,因為一些時間或行動(例如由一個投機者所發起的時間或行動),這種均衡可能會從固定匯率體制轉換到浮動匯率體制,或從一個固定匯率水平轉換到另外一個貶值了的固定匯率水平。

自從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以來,貨幣危機的理論研究已經深入了許多。所謂的第三代模型將貨幣危機看作是一國的資金外逃或者金融恐慌。第三代模型更關注對一國債權的結構,因為它會影響金融危機的風險。債權人,特別是那些短期債權人,能夠突然撤回債權,從而導致該國外匯和流動性的急劇短缺,從而觸發貨幣或金融崩潰。

廣而言之,第三代模型已經注意到資產負債表效應對貨幣目標可持續性的重要影響。這方面的文章認為,資產負債表的不匹配會迫使銀行或公司快速產生外匯需求。當很大一部分金融部門或者公司部門都有外匯需求時,匯率就會面臨壓力。但匯率貶值時,會有更多的金融機構或企業為了應對無止境的頭寸需要而尋找外匯,進一步加劇資本流出,引發貨幣危機。

(二)銀行危機理論。銀行業的困境有兩個:一是單個銀行困境;二是系統性銀行困境。有關第一種類型銀行困境的原因,理論上更多地是從微觀角度展開研究。一些主要發達國家使用的實證模型廣泛運用這一理論來預測金融困境。單個銀行困境可以導致系統性銀行困境。Chari和Jagannathan(1988)的模型假定銀行危機是這樣的誤解造成的:沒有信息來源的存款人錯誤地認為,其他提取存款是因為一些有關銀行資產的不利信息而行動的。

危機的另一個傳播機制是通過銀行間存款進行傳導。單個銀行困境的溢出效應通過同業拆借可以影響整個銀行體系。金融機構的規模、銀行間市場和其他金融市場的功能等因素將決定傳染的可能性。從這個意義上說,新型市場中的銀行風險更大。

決定銀行體系困境的重要微觀因素是一國整體制度框架的質量。由于道德風險、信息披露有限、公司治理框架薄弱、存款保險過度或者監管水平低所導致的市場紀律差,是決定信息不對稱的程度、銀行管理的質量以及脆弱性積累的關鍵因素,這些都會引發系統性銀行危機。在系統層面上,宏觀經濟因素——對利率的沖擊、匯率貶值、商品價格的沖擊、經濟增長減速和資本外流——也是危機的重要決定因素。

二、預測金融危機

(一)開發早期預警模型的原因

第一,發生銀行危機和貨幣危機的國家損失慘重——由危機溢出效應而影響的其他國家受損也特別嚴重。自從20世紀七十年代后期以來,已有93個國家發生了100多次系統性銀行危機事件(Caprio和Honohan,2001)。從公共部門解決危機的成本來看,其中約有18次危機(均發生在發展中國家)的成本達到了危機發生國GDP的10%或更多。根據貨幣基金組織1998年的一項研究報告,一國在銀行業危機爆發后需要約3年時間才能使產出恢復到正常趨勢,平均累積產出達GDP的12%。

危機還有“傳染”的特征。即使是在一個相對較小的經濟體中發生的金融行業嚴重問題也會有廣泛的溢出效應。若世界某地發生了貨幣危機,其他國家(經濟體)遭到投機性沖擊的概率上升7%,即使相關國家對其政治經濟基本因素采取了控制措施。

第二,簡單觀察貨幣風險及違約風險的傳統市場指標往往不能獲得多少關于即將發生危機的預警信號。目前的證據表明,在亞洲金融危機的發展過程中,利差和信用評級等指標的表現令人失望。研究表明,3個月期限的離岸證券利差這一指標沒能對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和菲律賓的困境發出預警。也就是說,這類指標不是平坦就是下降,只是對泰國給出了斷斷續續的信號。

在新興經濟體中,預測單個銀行困境和破產也存在一些問題。最近一項研究分析了一些國家的銀行困境,結果表明,傳統的銀行脆弱性指標,如資本資產比率、凈邊際利潤率、營運成本與資產的比率、流動比率等,在找出有問題銀行方面的作用十分有限。也就是說,傳統的CAMIL類型的比率——資本充足率、資產質量、管理穩健程度、收益、流動性——將不能預測單個銀行是否要陷入困境。總而言之,僅僅集中精力于一個或者兩個“包治百病式”指標的“廉價做法”不太可能得到一個良好的早期預警系統。若投資于一個綜合的早期預警系統,則更可能獲得成功。

(二)早期預警實驗的一般規則。第一,在金融危機起源中尋找系統性模式意味著不能局限于最近的一次危機(或者一系列危機),而是要研究一個更大的樣本。否則,在重要因素與不太重要因素之間進行區分就可能會有太多解釋,或者所得出的最后結果經不起更多實際經驗的檢驗;第二,要像關注貨幣危機一樣關注銀行危機。關于金融危機先行指標的文獻大都涉及貨幣危機。然而,發展中國家銀行危機的成本比貨幣危機成本更大。銀行危機似乎是引致貨幣危機的一個更重要的原因;第三,盡量使用比較廣泛的早期預警指標集合。因為在新興經濟體中,金融危機的根源很多,因此需要大量指標來反映潛在風險源;第四,采用樣本外檢驗來判斷先行指標的有用性。一個模型的樣本內表現會使人們樂觀地誤以為模型在樣本外也能表現良好。

(三)早期預警實驗中有意義的發現。通過實際數據的運用,Goldstein、Kaminsky和Reinhart(2000)從早期預警模型中獲得了一些實證結果。下面介紹一些有代表性的發現:(1)新興市場中,銀行危機和貨幣危機在爆發前都有征兆,有些現象有重復發生的行為特征;(2)對于新興經濟體而言,利用月度數據對銀行危機進行準確預測的難度要大于貨幣危機。在樣本內,銀行危機的平均噪音信號比貨幣危機的要高;同樣,在樣本外,該模型對貨幣危機的預測表現也比對銀行危機的預測表現要好很多;(3)對于貨幣危機來說最好的月度指標是實際匯率(相對于趨勢)的升值,而對于銀行危機來說最好的月度指標是證券價格的下跌、出口的下降、M2與國際儲備比率的偏高以及經濟衰退;(4)銀行危機和貨幣危機的最優先行指標之間既有很多共同之處也存在很大的區別,因此應單獨考慮這兩種危機;(5)在預測新興經濟體的貨幣危機和銀行危機方面,信用評級變化的表現比經濟基本因素中較好的先行指標的表現要差很多;(6)先行指標的樣本外檢驗結果一直是令人鼓舞的——至少在貨幣危機方面是這樣;(7)國家間危機傳染效應表明,在理解新型市場發生貨幣危機的脆弱性時,要更加關注國家特有的經濟基本因素。

主要參考文獻:

篇(5)

【論文摘要】本文介紹了當今金融危機產生的過程及其危害,并運用理論對此次金融危機的產生原因、現象、危害進行了分析,指出其實質就是當代新經濟危機,最后介紹了我國如何應對此次危機。

【論文關鍵詞】理論;金融危機;經濟危機

金融危機又稱金融風暴,是指一個國家或幾個國家與地區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標(如:短期利率、貨幣資產、證券、房地產、土地價格、商業破產數和金融機構倒閉數)的急劇、短暫和超周期的惡化。貨幣幣值出現幅度較大的貶值,經濟總量與經濟規模出現較大的損失,經濟增長受到打擊。往往伴隨著企業大量倒閉,失業率提高,社會普遍的經濟蕭條,甚至有些時候伴隨著社會動蕩或國家政治層面的動蕩。

一、美國次貸金融危機產生的過程

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金融危機頻繁爆發:先是在1992年爆發了英鎊危機,然后是1994年12月爆發的墨西哥金融危機;1997~1998年東亞金融危機。從2007年上半年開始,美國抵押貸款風險開始浮出水面,隨后,次貸危機全面爆發,并迅速席卷整個世界,成為全球性金融危機。

本輪金融風暴是美國房地產次貸危機進一步延伸的結果,而次貸危機則與美國金融機構在金融創新中過度利用金融衍生品有關。什么是次貸危?美國房貸兩大巨頭(房利美和房地美)購買商業銀行和房貸公司流動性差的貸款,通過資產證券化將其轉換成債券在市場上發售,吸引投資銀行等金融機構購買,而投資銀行又利用其“精湛”的金融工程技術,再通過創新將其進行分割、打包、組合并出售。由此,最初一元錢的貸款通過創新可以被放大為幾元,甚至十幾元的金融衍生產品,以至于最后沒有人再去關心這些金融產品的真正基礎價值,從而助長了短期投機行為,最終釀成了嚴重的次貸危機。這個過程發展之快,數量之大,影響之巨,可以說是人們始料不及的。大體上說,可以劃成三個階段:一是債務危機,借了住房貸款的人,不能按時還本付息引起的問題。第二個階段是流動性的危機。這些金融機構由于債務危機導致的一些有關金融機構不能夠及時有一個足夠的流動性對付債權人變現的要求。第三個階段,信用危機。就是說,人們建立在信用基礎上的金融活動產生懷疑,造成這樣的危機。

當前的金融危機是由美國房產市場泡沫促成的。從某些方面來說,這一金融危機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每隔4年至10年爆發的其它金融危機有相似之處。然而,在金融危機之間,存在著本質的不同。當前的危機標志信貸擴張時代的終結,這個時代是建立在作為全球儲備貨幣的美元基礎上的。

這通常是未能認識到貸款意愿和抵押品價值之間存在的關系。如果容易獲得信貸,就帶來了需求,而這種需求推高了房地產價值;反過來,這種情況又增加了可獲得信貸的數量。當人們購買房產,并期待能夠從抵押貸款再融資中獲利,泡沫便由此產生。近年來,美國住宅市場繁榮就是一個佐證。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經濟體,在過去近10年,受益于全球化的大趨勢,經濟不斷繁榮,但這種繁榮的基礎其實比較脆弱。這些經濟體自身的儲蓄相對不足,消費不斷增長,經濟的金融化趨勢不斷加強,其集中的表現就是家庭利用已有的金融資產,尤其是房地產為抵押,向銀行借款來支持其日益高漲的消費。這一格局發展的必然結果就是消費信貸鏈的破裂,集中的表現就是美國的次級房貸危機。每當信貸擴張遇到麻煩時,美國當局都采取了干預措施,向市場注入流動性,并尋找其它途徑,刺激經濟增長。當時金融市場剛開始全球化,美國則開始出現經常賬戶赤字。金融全球化使美國可以吸取全球其它地區的儲蓄,并消費高出自身產出的物品。2006年,美國經常賬戶赤字達到了其國內生產總值(GDP)的6.7%。通過推出越來越復雜的產品和更為慷慨的條件,金融市場鼓勵消費者借貸。每當全球金融系統面臨危險之際,金融當局就出手干預,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1980年以來,監管不斷放寬,甚至到了名存實亡的地步。如果美國政府能夠及早對華爾街進行審查和監管,“兩房”、雷曼兄弟、美林、貝爾斯登和華盛頓互惠銀行等或許就不會像多米諾骨牌一樣倒掉。“次貸危機”這只“美國蝴蝶”扇動翅膀所引發的金融海嘯迅速向全球蔓延,向實體經濟蔓延,并最終造成全球性金融危機。

二、運用理論揭示美國次貸金融危機實質

2008年美國次貸金融危機的實質是新時代的經濟危機。對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分析主要針對十九世紀的實體經濟生產相對過剩危機。馬克思指出,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由資本的貪婪本性所導致,而且經濟危機會在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重復出現,無法避免。經濟危機與資本主義與生俱來,是一種制度病、基因病。經濟危機產生的過程是這樣的:由于資本對利潤永不知足的貪婪,推動著生產規模越來越大;又由于財富中的大部分被資本家所占有,勞動者的購買力相對于不斷擴大的企業產能實際上是趨于下降,于是產品賣不出去,資本周轉中斷,企業只能被迫閑置生產力,于是經濟危機爆發了。但是經濟危機不能消除資本主義社會的一些根本矛盾,于是一次危機過去后,隨著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又一次新的危機開始醞釀,并最終爆發。近一百多年來馬克思關于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理論被資本主義發展歷史反復證明。馬克思關于實體經濟生產相對過剩危機的理論與當下的金融危機又有何聯系呢?隨著經濟的全球化和信息技術的發展,虛擬經濟興起,同時貨幣資金投機不斷出現。世界經濟開始金融化,金融開始世界化,虛擬資本大量出現。資本主義發展至今,已發展為全球性金融壟斷資本主義。二戰后美元在國際貿易、投資和金融領域形成主導地位,這使得美國只要通過發外債、印鈔票,尤其是人為地使美元貶值,就會導致其他國家所持有的美元和美國債券大幅縮水,就可以實現全球財富向美國的轉移。美國人口只占世界人口的4.5%,卻消耗全球30%的資源;而實際上,美國國內債務和國際債務總和早已超過60萬億美元,為美國GDP的4倍。無疑,美國是在利用其美元地位透支全世界。為了攫取更多財富,美國及華爾街“發明”的金融衍生品越來越復雜,使得金融泡沫越吹越大,當世界實體經濟發展無法支撐這么大的泡沫時,金融危機爆發。因此,此次發端于美國并向世界蔓延的金融危機,更加證實了的科學性,金融危機不過是金融資本從產業資本中獨立出來后經濟危機特殊表現,其實質仍然是馬克思理論的生產相對過剩危機。

三、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的影響

金融危機導致發達國家金融機構必須重新估計風險、分配資產。發達國家資金將紛紛逆轉回涌,加強當地金融機構的穩定度。由此將導致新興市場國家的證券市場價格大幅縮水、本幣貶值、投資規模下降、經濟增長速度放緩。對我國經濟產生的影響表現在以下方面:外貿進出口增幅回落較快,投資增長有所放慢;工業生產顯著放緩,原材料價格和運輸市場需求下降;房地產和汽車市場低迷,消費熱點降溫;部分企業經營更加困難,就業形勢嚴峻;財政收入增幅逐步回落,金融市場潛在風險不容忽視。在全球金融風暴中,處于風口浪尖的進出口行業受到的沖擊最直接也最嚴重。首先,危機從金融層面轉向經濟層面,直接影響出口。具體到我國,短期內,中國國內需求的增加無法彌補美國經濟對華進口需求的減少。據測算,美國經濟增長率每降1%,中國對美出口就會降5%~6%。次貸危機進一步強化了美元的弱勢地位,加速了美元的貶值速度,從而降低了出口產品的優勢。美國聯邦儲備局不斷降低利率、為銀行注入流動性資金與我國緊縮性的貨幣政策形成矛盾,導致大量熱錢流人中國,加速了美元貶值和人民幣升值的進程,從而使中國出口產品價格優勢降低,對美出口形成挑戰。在上述因素的作用下,中國出口呈現減速跡象。除了出口數量減少外,受金融危機的影響,海外企業的違約率也開始上升,出口企業的外部信用環境進一步惡化。具體到行業,紡織行業等傳統勞動密集型企業受到的影響比較嚴重。汽車行業受美國金融危機的影響,總體表現低迷。

轉貼于

船舶行業也深受其害。由于金融危機,世界船舶融資的形勢也日益嚴峻,歐洲許多銀行都暫停了船舶融資業務,預訂船舶但未獲融資的比例明顯上升。就地區而言,東部地區由于以外向型經濟為主導,所受損失相對較嚴重。如廣東近期有2萬至3萬家大大小小的工廠倒閉,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合俊集團旗下的兩家玩具加工廠倒閉,6,500名員工面臨失業,這是受金融危機沖擊中國實體企業倒閉規模最大的案例。就出口國家來看,中國對美國出口金額增速下降較為明顯,對歐盟和大洋洲的出口受到影響較小,而對拉美和非洲等發展中地區的出口金額則略有增長。隨著金融危機的進一步發展與擴散,中國對歐洲國家,甚至部分發展中國家的出口也會受到影響,從而對中國整體出口增長構成嚴峻挑戰。

我國出口增長下降,一方面將引起我國經濟增長在一定程度上放緩,同時,由于我國經濟增長放緩,社會對勞動力的需求小于勞動力的供給,將使整個社會的就業壓力增加。我國將面臨經濟增長趨緩和嚴峻就業形勢的雙重壓力。大量的中小型加工企業的倒閉,也加劇了失業的嚴峻形勢,現在我們國家頭等的經濟大事就是保增長,促就業。另外,此次危機將加大我國的匯率風險和資本市場風險。為應對此次危機造成的負面影響,美國采取寬松的貨幣政策和弱勢美元的匯率政策。美元大幅貶值給中國帶來了巨大的匯率風險。在發達國家經濟放緩、我國經濟持續增長、美元持續貶值和人民幣升值預期不變的情況下,國際資本加速流向我國尋找避風港,將加劇我國資本市場的風險。

四、我國如何應對當前金融危機

篇(6)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經濟學家們一直認為資本賬戶自由化——資本在各個國家間自由地無限制的流人與流出確實是有益的,它對債務國有益,同時也有利于世界經濟。然而,過去幾十年中所發生的銀行投機和金融危機——從拉美國家20世紀80年代的金融危機,斯堪的納維亞地區1990年的危機,到后來發生的墨西哥、東南亞、俄羅斯以及最近的阿根廷金融危機徹底打破了這一觀念。在這本文筆簡練、分析透徹的著作中,歐洲經濟學家的杰出代表之一讓?梯若爾分析了上述危機的特征,防范危機的制度改革,以及為此而進行的全球金融體制的重建等重要問題。

?讓?梯若爾首先分析了關于金融危機以及國際金融體制改革的普遍觀點。他認為,大多數的改革建議只注重表象而沒有觸及問題的本質,并且無法協調建立有效的融資限制條件與確保借款國自行改革之間的目標沖突。他強調指出,正確識別市場失靈對于重建IMF的目標責任是十分必要的。然后,他將公司金融、流動性供給以及公司風險管理的基本原理運用于個體國家的借款問題。建立在“雙重”和“共同”的基本分析框架之上,他重新審視了通常建議的政策,并且考慮了多邊組織如何幫助債務國在開放本國資本賬戶的同時獲得更多的收益。

【前言】

經濟學家對于以下觀點已經形成了廣泛的共識,即資本賬戶的自由化——允許資本在各個國家間無限制地自由流人和流出——確實是有益的。它對于債務國是有益的,對于世界經濟也是有益的。資本流動的兩個優點是顯而易見的:第一,資本流動創造了較好的保險機遇,并促進了投資和消費的有效配置。資本流動使得家庭和企業能夠在世界范圍的市場上對本國的(流動性)沖擊進行保險,消費者因而得以平滑他們的消費,而企業則可以更好地管理它們的風險。商業周期受到抑制,完善的流動性管理促進了投資和經濟增長。第二,除保險作用外,資本流動允許儲蓄從低回報國家流向高回報國家,這種資本轉移提高了世界范圍的經濟增長…

【序言】

我非常高興看到《金融危機、流動性與國際貨幣體制》在中國出版。2002年12月,應鄒恒甫教授之邀,我有幸在武漢大學高級研究中心做訪問,期間與EMBA學員和博士研究生討論了本書的基本觀點。對于所面臨的國外借貸及其與世界金融體系的相互關系等問題,中國也許與許多新興市場國家有所不同,因而本書的某些觀點必須加以修正以適合中國的現實。但無論如何,我們仍然可以發現其中的共性,并且我希望中國的讀者會對本書的基本觀點感興趣。

讓?梯若爾1953年出生在法國巴黎附近的一個小鎮,1976年,他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于素有法國的工程師和科學家搖籃之稱的法國理工學院。1978年,在他獲得巴黎第九大學應用數學博士學位后不久來到著名的麻省理工學院繼續深造,并于1981年獲得經濟學博士學位。梯若爾繼承了法國學者重視人文科學的傳統,再加上他深厚的數學功底,很快就顯示出了他在經濟學研究領域卓越的天賦和才華。他當時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宏觀經濟學和金融學,并以1982年和1985年發表在最權威的Econometrica(經濟計量學雜志)上的兩篇經典論文奠定了他在這一領域的學術地位。此后,梯若爾轉向了當時正在興起的產業組織理論,出于研究的需要,他同時師從于著名的博弈論大家馬斯金(EricMaskin)研究博弈論。梯若爾將博弈論和信息經濟學的基本方法和分析框架應用于產業組織理論,開始構建了一個新的框架,并用其分析并解決產業結構調整中出現的許多新問題。1988年,他的代表作之一——《產業組織理論》出版,標志著產業經濟學新的理論框架的完成。在此后的十幾年中,這本書一直作為世界著名大學經濟系研究生的權威教程而廣為流傳,至今無人超越。

1991年,梯若爾和弗登博格(Fudenburg)合著的《博弈論》正式出版。這本著作立即成為博弈論領域最為權威的高級教程,十幾年來一直無人超越。80年代中期,梯若爾和拉豐教授共同開創了激勵理論的一個最新的應用領域——新規制經濟學,并以兩本經典著作《政府采購和規制中的激勵理論》(1993)和《電信競爭》(2000)完成了這一理論大廈的構建,同時確立了他們在這一領域的開創者地位。

梯若爾從當代經濟學三個最前沿的研究領域博弈論、產業組織理論和激勵理論的十幾年融會貫通的研究中獲得了經濟學研究的真諦和“秘笈”,這個真諦就是作為一個經濟學家的直覺——即透過紛繁復雜的經濟學現象把握經濟學本質規律的能力,而這個秘笈則是經濟學研究的方法論。自90年代中期起,梯若爾開始以一個開拓者的姿態征服經濟學的新領域:經濟組織中的串謀問題(1992),不完全契約理論(1999),公司治理結構(2001),公司金融理論(2002),國際金融理論(2002),以及最近完成的經濟心理學(2002)。在上述每一個領域,梯若爾或以綜述性論文的方式,或以專著的形式完成該領域的理論框架的建構,并指出進一步研究的方向,然后悄然轉向另一個領域。梯若爾具有非凡的概括與綜合能力,他總是能夠把經濟學的任何一個領域中最為本質的規律和最為重要的成果以最為簡潔的經濟學模型和語言表達出來,并整理成一個系統的理論框架。而梯若爾對經濟學驚人的直覺,也是一般的經濟學家望塵莫及的。他敏銳的洞察力和極快的反應能力使得一般的學者根本無法跟上他的思維,因而許多人都這樣認為:“在梯若爾面前,我們如同!”

篇(7)

    論文關鍵詞:金融危機;高校;思想教育;大眾化

    一、金融危機的概念

    金融危機又稱金融風暴,是指一個國家或幾個國家與地區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標(如:短期利率、貨幣資產、證券、房地產、土地價格、商業破產數和金融機構倒閉數)的急劇、短暫和超周期的惡化,致使正常的投資活動無法繼續的情況。2008年,全美第四大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宣布尋求破產保護,將美國的次貸危機蔓延成一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作為世界主要經濟體的中國也未能獨善其身,經受著來自各方面的考驗。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中國的高等院校也難逃金融危機潛移默化的影響,尤其是作為高校教育重中之重的思想政治教育更是面臨著新的挑戰,給高校師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與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為在高校推進大眾化提供了新的契機。

    二、金融危機對高校師生思想教育的影響

    1.金融危機下的高校師生思想現狀

    (1)對當前的就業危機產生了恐慌心理。可以說,這一點在應屆大學畢業生這個群體中表現得尤為明顯。金融危機爆發后,許多企業紛紛面臨減產、裁員甚至破產倒閉的困境,致使就業崗位急劇減少,使本來就十分嚴峻的大學生就業形勢更是雪上加霜。在一項針對應屆畢業生的問卷調查中,有超過50%的學生表示,目前面臨的最大壓力就是就業壓力,遠高于學習壓力、經濟壓力和人際交往壓力;而且不斷加大的就業期望值與實際情況的落差也加劇了他們恐懼和逃避就業的心理。在這種負面情緒的影響下,很多在校大學生也對自己上大學的目的、所學專業產生了迷茫和質疑,進而產生了一些過激的行為和有害的思想傾向。這樣一來,不僅不利于高校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就業觀,更不利于高校開展全面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從另一方面說,受危機影響下降的高校就業率,也給高校教師造成了一定的恐慌。例如,就業危機對高校聲譽的不良影響,對專業發展的禁錮,以及對高校收入的沖擊,都會使高校教師群體的情緒及思想產生波動,進而影響高校就業勵志教育的效果。

    (2)對高校當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產生了質疑。大學生是一個具有獨立性、選擇性和多變性的群體,他們對各種教育模式認同與否,將直接影響到教育的質量和效果。當前,高校的思想教育仍以管理學生為主,未能與不斷變化發展的社會現實緊密聯系,教師的知識結構、能力結構與品質結構還有提升與完善的空間,課程設置的時代感、現實感也不強,理論對現實的詮釋能力更有待提高,無法提高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習興趣。尤其是在金融危機負面影響不斷擴大的情況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與現實嚴重脫節,既沒有就大學生關注的熱點問題進行專門講述,又沒有對學生講清國家宏觀形勢、高等教育形勢以及學校改革發展形勢,無法引導他們在面對困難時保持良好的心態,增強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因而也就無法讓他們對當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產生認同感。對高校教師來說,學生對教育模式的否定,也容易讓他們對自己的專業前景、授課方式、學校發展等產生迷茫,進而影響他們對教育工作的熱愛,對開拓專業研究的興趣以及對創新教育模式的熱忱。

    (3)對國家未來的經濟發展產生消極心態。在金融危機不斷蔓延的情況下,高校師生的經濟保障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對部分學生來說,家庭收入的減少,使他們學習和生活的經濟來源不斷縮減,給他們的在校日常學習和生活造成一定的負擔。與此同時,社會助學來源和資金都有所減少,這也將不可避免地影響到高校家庭經濟貧困學生的經濟來源。而對高校教師來說,金融危機對國家經濟的沖擊必將波及高校,進而影響高校的整體收入,導致教師的各種待遇難以調高甚至有所下降。在這種情況下,無論教師還是學生,都會對國家的經濟發展形勢產生一些消極的態度,從而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更大的挑戰。

    2.金融危機給高校師生思想教育工作帶來的挑戰

    (1)金融危機給高校師生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改變提出了挑戰。過去,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多以學校教育為主,社會力量參與得比較少。而實際上,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種社會現象,總是在一定的社會和家庭環境下進行的,具有很大的社會性,根本無法回避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和生活等各種因素的影響,這一點在金融危機爆發后表現得尤為明顯。因此,如果仍然把當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看做一種單一的學校行為,將無法向學生解答當前社會發展中出現的各種新問題。因此,高校應該從思想政治教育的現狀和需求出發,自覺地把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置于社會大環境和家庭環境之下,建立起一整套良性的社會和家庭運行機制,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單一的學校行為變為整體的社會和家庭行為,為當前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造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

    (2)金融危機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綜合素質的提高提出了挑戰。一直以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中都處于主體地位,在思想、學習、就業及發展等諸多方面給予大學生各種有益的指導。因而,他們的個人品質、思維觀念、教育手段都會直接影響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當前,金融危機席卷全球,不僅引起了大學生思想的巨大震動,更動搖了部分大學生長期信守的很多觀念,使他們在就業壓力增大、經濟持續低迷的現實面前充滿了悲觀情緒,對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更加抵觸,這就在無形中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大挑戰,要求他們不但具有較強的政治發展敏銳性,更應具有一定的金融危機意識和知識。因此,當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以金融危機應對教育為契機,通過對培養目標、教育內容、教育方針、教育方法等的全方位改革,建立一整套與金融危機相適應的思想政治教育創新體系,用以推動大學生的全面發展。

    (3)金融危機給高校師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調整提出了挑戰。長期以來,我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為主,很少根據現實形勢的變化作出調整,無法反映時代和社會發展的變化,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金融危機的爆發極大地改變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發展趨勢,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和主題提出了新要求,這就決定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必須跟上時代和社會發展的步伐,具有鮮明的現實性和時代特征。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必須根據金融危機的本質特點和大學生思想變化及時作出調整,通過強化信念教育、責任感教育、挫折教育、危機教育等方式,引導學生以積極的心態去面對可能遭遇的各種嚴峻挑戰,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踐性、預見性、前瞻性,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能夠真正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有益指導。

    三、在金融危機背景下,以師生思想政治教育為載體推進高校大眾化的重要意義及途徑

    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鞏固指導地位,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宣傳普及活動,推動當代中國大眾化的時代命題。大眾化是指基本原理由抽象到具體、由深奧到通俗、由被少數人理解掌握到被廣大人民群眾理解掌握的過程。在金融危機背景下,推動當代大眾化,不僅是高校的首要政治任務,同時也是高校師生成長和全面發展的迫切需要。

    1.高校在金融危機背景下推動大眾化的重要意義

    (1)推進大眾化,增強高校師生應對金融危機的信念。當前,由于金融危機的影響,社會形勢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復雜局面,各種思想觀念交融激蕩,各種社會問題交織纏繞,導致部分高校師生在理想信念、精神需求與認知需求上存在誤區,不但不能正確認識金融危機對高校及整個社會的影響,還對信仰產生了動搖,甚至在對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認識上出現了偏差。這不但不利于我們更好地應對金融危機,而且也不利于更好地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歷來重視時代的變化,并且善于根據時代的變化創新自己的理論和實踐,其早在100多年前就對經濟危機有了全面論述,為我們今天更加理性地認識和應對金融危機指明了方向。因此,只有積極在高校推進大眾化,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教育,才能使高校師生正確認識當前的金融危機,并樹立戰勝金融危機的信念。

    (2)推進大眾化,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不可否認,當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培養教育學生過程中曾發揮過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也存在著一些不足,如理論教育薄弱、教育形式單一、課堂教學多照本宣科等,無法及時準確地詮釋時代和社會發展中出現的新情況和新問題,難以調動學生的內在積極性。因此,當金融危機爆發后,大學生由于存在一些理論和實踐上的困惑和疑慮,無法利用所學的知識和受到的教育來正確認識和處理面臨的各種新問題。為擺脫以上困境,就要對思想政治教育進行必要的改革,使之更加符合時代和社會的需求。而在高校推進大眾化,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一方面,高校應通過教育機制、教育觀念、教育內容、教育形式、教育方法的不斷創新,來豐富最新成果走進校園、走進課堂、走進教材、走進學生頭腦的形式,用以開闊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思路;另一方面,可經常聘請相關領域的知名專家和學者用大學生樂于接受的方式,講授學術界、理論界關于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最新共識,幫助他們厘清一些認識上的困惑和誤區,使之增強理論對現實的理解能力,并掌握認識問題、解決問題的思想武器,從而成為真正的信仰者和社會主義事業的可靠接班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成 人 在 线 免费观看| 丰满女人又爽又紧又丰满| 久久亚洲精品成人无码 | 成熟丰满熟妇av无码区| 人妻内射视频麻豆|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专区影院| 精品人妻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日韩av综合| 日韩人妻无码精品免费shipin| 老色鬼永久精品网站| 国产白浆喷水在线视频| 波多野结衣av无码久久一区|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版综合| 日本xxx在线观看免费播放| 无码国内精品人妻少妇| 51国产黑色丝袜高跟鞋| 又爽又黄无遮拦成人网站| 黄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 夜夜春夜夜爽| 人妻仑乱a级毛片免费看| 97免费人妻无码视频|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av在线| 色吊丝永久性观看网站| 亚洲人成网站999久久久综合| 性xxxxx大片免费视频| 在线观看老湿视频福利| 成av免费大片黄在线观看| 午夜性爽视频男人的天堂| 久久精品中文无码资源站| 中文字幕丰满乱孑伦无码专区| 精品国产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人与zoxxxx乱叫| 成人免费ā片在线观看| 法国白嫩大屁股xxxx| 337p亚洲日本中国大胆69| 99国产欧美精品久久久蜜芽 | 欧美综合自拍亚洲综合图片区|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精品中文 | 成人日韩熟女高清视频一区| 蜜桃日本免费观看m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