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1-27 16:36:0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鄉村的基本特征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歐美國家鄉村旅游特征
歐美國家鄉村旅游的發展大多數是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的;到80年代,進入快速發展時期。到90年代,進入成熟發展時期。而到20世紀與21世紀之交,其鄉村旅游更呈現出持續發展的強勁勢頭。鄉村旅游已成為當代歐美國家的主要旅游形式之一。如2003年,美國去農場度假的有1800萬人次;法國的鄉村旅游收入達100億法郎,占該國當年旅游總收入的1/4。
歐美國家鄉村旅游從產生到現在已有近50年的發展歷史,經歷了從起步、發展,到相對成熟的一個較為完整的過程。其鄉村旅游的發展,呈現出許多基本特征。其鄉村旅游發展上所呈現出的基本特征,對我國鄉村旅游的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啟示和借鑒意義。
一、旅游景點的經營特征
1、私營化
歐美國家的鄉村旅游大多是在私營農場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隨著鄉村旅游的發展,其農場主同時也是旅游業經營者;其鄉村旅游景點的經營則為家庭私營。在美國這樣的“度假農莊”吸引了大批游客前往度假。他們可以住在農家與農場主人一起生活。游客在觀光度假之余,亦能盡情欣賞田園風光,體驗農家生活,親身參與農場生產活動。度假農莊的民宿房舍大多利用農家空出來的房間或農舍稍加改建整理而開放經營。
2、小型化
歐美國家鄉村旅游的基本經營單位,大多數為一個農場或一個家庭。這種小型化的經營特征,既符合其鄉村旅游是在家庭農場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歷史,同時也恰好迎合了旅游市場的需求。英國開展鄉村旅游的農場就是如此。從旅游開發經營的面積看,雖然各個家庭農場的面積大小各異,但是,旅游者在其中活動的空間卻都不大。政府為了防止農莊走上商業化經營,規定農莊了的民宿床位,一般為2~6個房間,可提供4~15個床位,低于這個限度可以享有免稅優惠。從所雇傭的旅游從業者看,開展鄉村旅游的農場,其農場主平均雇傭全日制的旅游從業者大多數只有10名左右,農場主化在旅游上的投資,大多數平均也只有5萬英鎊左右。由此可見,其旅游經營規模是很有限的。
3、兼營化
歐美國家的農場主,大都是一方面在從事農業生產的同時開展多種經營,另一方面在開展鄉村旅游經營時依托農業生產的支撐。在他們看來,鄉村旅游與農業生產密切結合,不可分離,彼此雙贏,和諧共進;即使是鄉村旅游的收入遠遠大于農業生產的收入,也不可對農業生產輕視、懈怠、甚至放棄,相反,要真真實實進行,一絲不茍經營;否則,如果將農業生產表演化,那就勢必失去鄉村旅游的原汁原味,削弱鄉村旅游對外來游人的應有魅力。
4、分散化
歐美國家龐大的鄉村旅游需求市場與小型化的鄉村旅游經營規模,必然導致鄉村旅游多點式、分散化的發展格局。近年來,歐美國家鄉村旅游分散布局表現十分明顯。到2006年底,法國推出的“農莊旅游”,全國有1.6萬戶農家建設了家庭旅館,開展旅游接待;意大利開展的“綠色鄉村旅游”,其農莊已有6500家;巴西有5000家農場旅館;美國僅紐約就有1500家開展鄉村旅游的農場,而夏威夷州則多達5500個農場。眾多的鄉村旅游景點分散吸引了龐大的鄉村旅游群體,在滿足旅游市場需求的同時,又保證了農場的旅游產品質量不會因游人的過度集中而受損。這種多點分散、小型化的布局是旅游市場需求的必然產物。
二、旅游產品的類型特征
1、觀光參與性產品
鄉村的觀光參與性旅游產品,是近幾年來隨著旅游市場的需求而產生出來的旅游產品。鄉村旅游觀光有兩層含義。其一是觀賞整體農村的自然風光,接觸大自然,欣賞大自然,體驗大自然,回歸大自然;其二是觀賞鄉村的生產方式、生活習俗和田園風光,這種產品是絕大多數鄉村旅游產品經營者都自然或不自然地為外來旅游者提供的產品。為了更好地觀賞鄉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習俗,農場主往往有意將一些生產方式和生活習俗呈現出來,讓旅游者參與進去,借以延長旅游者的滯留時間,增加旅游業的經濟收入。夏威夷的農場主就將自家咖啡加工的全過程有計劃地展示給旅游者,并讓有興趣參與咖啡加工的旅游者當一回咖啡加工工人。一些地方在開展鄉村旅游時十分注重這種參與性旅游活動。在秋收季節,或果實采摘季節,旅行社組織城市居民到鄉村去參加生產勞動。有的城市居民甚至到鄉村租種耕地,全過程地從事農業生產勞動和農業經營活動。而農場主則成了旅游者的田園看護人。針對旅游市場的這種需求變化,許多農場都紛紛推出旅游者可以參與、能夠參與和樂于參與的游覽項目,如家畜家禽飼養、成熟果實采摘、秋季莊稼收割和捕魚生產活動……此舉,既可延長旅游者的滯留時間,又能增加農場主的經濟效益。
2、娛樂休閑型產品
農場為了更好地滿足旅游者追新獵奇、求樂求知、求健求美等需求,往往開展多種形式的娛樂休閑活動。美國許多農場就舉辦西紅柿節、甜洋蔥節、土豆裝袋節等活動。而更多的農場則因地制宜,相繼推出騎馬、乘馬拉車、雪橇、滑翔、登山、漂流、徒步、釣魚等活動。還有的農場請專家將玉米地種植設計成迷宮形式,推出玉米地迷宮游覽活動,給旅游者帶來了極大的樂趣。因場制宜地推出娛樂休閑型旅游產品,雖然有的已超出了鄉村旅游范圍,但是這種擴展對鄉村旅游的發展卻十分有益。這不僅拓展了鄉村旅游的項目產品,而且避免了農場資源的閑置浪費。
3、住宿餐飲服務產品
為旅游者提供住宿和餐飲服務,既是鄉村旅游服務中最基本的服務,也是開展鄉村旅游的最重要服務項目,更是能否接待旅游者和接待多少旅游者的最基本的條件保證。而且,這往往是歐美各國衡量其鄉村旅游發展水平的最重要的標準。目前為旅游者提供住宿和餐飲服務的農場旅館,巴西有5000家,意大利有6500家,法國有16000家。這些農場旅館為旅游者提供的旅館及床位是當地的風格,為旅游者提供的飲食是當地風味,使當地鄉村旅游的特色得到了充分展示。
4、旅游購品
歐美各國各個農場在開發鄉村旅游時往往推出一些旅游購品以滿足旅游者購物需求,并借此推銷農副產品,以從中獲取更多的收益。這些旅游購品,首先是農場出產的農產品和農副產品。如蔬菜、瓜果、糧食、咖啡、干酪、奶油等土特產品。其次是農場推出一些編織等手工藝品和旅游紀念品。這些旅游購品銷售收入往往是全部鄉村旅游收入的重要來源之一。夏威夷來自農副產品的直接銷售收入竟占其鄉村旅游總產值的1/3。在一般情況下,外來旅游者在同類產品中更愿意從農場直接購買。特別愿意購買自己直接從農場親手采摘的蔬菜水果和農場當面加工的奶油、咖啡及從農場酒窖中取出的葡萄酒等。職稱論文
三、旅游市場的取向特征
1、本地化
在歐美鄉村旅游市場中,本地旅游者在旅游者總人次中往往占七成以上。在英國,這些本地旅游者從居住地到旅居地為2~3小時車程之內;在西班牙,這些本地旅游者從居住地到旅居地為100~200公里范圍內。產生這種格局的原因有二:其一是鄉村旅游景點眾多,廣泛分布在各個地區,人們對鄉村旅游景點有較大的選擇余地;其二是鄉村旅游者對鄉村旅游景點的選擇性并不很強,只要有較好的環境、和諧的氛圍、相應情境,就可滿足游客需求,他們不會對具體內容過分苛求,也就無需跨區旅游。
2、城市化
歐美國家的城市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重大都在70%以上。城市人口既是國家人口的主體,又是國家旅游人口的主體,更是鄉村旅游市場的主體。鄉村旅游市場正是立足城市人口的旅游需求而產生的。繁忙的工作生活壓迫著城市居民的神經,他們更加向往重返沒有城市污染和工業污染的大自然,向往能使人耳目一新的異域環境,這就構成了城市居民進行鄉村旅游的主要動機。有的城市居民甚至在鄉村擁有一塊土地,每年用于度假之用。
3、家庭化
據英國一些農場的旅游景點調查分析結果表明,以家庭為組織形式的鄉村旅游客人占景點旅游者總數的40%左右。由此可見家庭游客的比重是比較大的。在歐美國家,近距離經常性地利用雙休日進行以家庭為組織形式的自駕車旅游也是較普遍一種的形式。鄉村旅游也是如此。鄉村旅游中的觀光、休閑和參與性旅游更是如此。
關鍵詞:歐美國家;鄉村旅游;特征
歐美國家鄉村旅游的發展大多數是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的;到80年代,進入快速發展時期。到90年代,進入成熟發展時期。而到20世紀與21世紀之交,其鄉村旅游更呈現出持續發展的強勁勢頭。鄉村旅游已成為當代歐美國家的主要旅游形式之一。如2003年,美國去農場度假的有1800萬人次;法國的鄉村旅游收入達100億法郎,占該國當年旅游總收入的1/4。
歐美國家鄉村旅游從產生到現在已有近50年的發展歷史,經歷了從起步、發展,到相對成熟的一個較為完整的過程。其鄉村旅游的發展,呈現出許多基本特征。其鄉村旅游發展上所呈現出的基本特征,對我國鄉村旅游的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啟示和借鑒意義。
1.旅游景點的經營特征
1.1私營化
歐美國家的鄉村旅游大多是在私營農場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隨著鄉村旅游的發展,其農場主同時也是旅游業經營者;其鄉村旅游景點的經營則為家庭私營。在美國這樣的“度假農莊”吸引了大批游客前往度假。他們可以住在農家與農場主人一起生活。游客在觀光度假之余,亦能盡情欣賞田園風光,體驗農家生活,親身參與農場生產活動。度假農莊的民宿房舍大多利用農家空出來的房間或農舍稍加改建整理而開放經營。
1.2小型化
歐美國家鄉村旅游的基本經營單位,大多數為一個農場或一個家庭。這種小型化的經營特征,既符合其鄉村旅游是在家庭農場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歷史,同時也恰好迎合了旅游市場的需求。英國開展鄉村旅游的農場就是如此。從旅游開發經營的面積看,雖然各個家庭農場的面積大小各異,但是,旅游者在其中活動的空間卻都不大。政府為了防止農莊走上商業化經營,規定農莊了的民宿床位,一般為2~6個房間,可提供4~15個床位,低于這個限度可以享有免稅優惠。從所雇傭的旅游從業者看,開展鄉村旅游的農場,其農場主平均雇傭全日制的旅游從業者大多數只有10名左右,農場主化在旅游上的投資,大多數平均也只有5萬英鎊左右。由此可見,其旅游經營規模是很有限的。
1.3兼營化
歐美國家的農場主,大都是一方面在從事農業生產的同時開展多種經營,另一方面在開展鄉村旅游經營時依托農業生產的支撐。在他們看來,鄉村旅游與農業生產密切結合,不可分離,彼此雙贏,和諧共進;即使是鄉村旅游的收入遠遠大于農業生產的收入,也不可對農業生產輕視、懈怠、甚至放棄,相反,要真真實實進行,一絲不茍經營;否則,如果將農業生產表演化,那就勢必失去鄉村旅游的原汁原味,削弱鄉村旅游對外來游人的應有魅力。
1.4分散化
歐美國家龐大的鄉村旅游需求市場與小型化的鄉村旅游經營規模,必然導致鄉村旅游多點式、分散化的發展格局。近年來,歐美國家鄉村旅游分散布局表現十分明顯。到2006年底,法國推出的“農莊旅游”,全國有1.6萬戶農家建設了家庭旅館,開展旅游接待;意大利開展的“綠色鄉村旅游”,其農莊已有6500家;巴西有5000家農場旅館;美國僅紐約就有1500家開展鄉村旅游的農場,而夏威夷州則多達5500個農場。眾多的鄉村旅游景點分散吸引了龐大的鄉村旅游群體,在滿足旅游市場需求的同時,又保證了農場的旅游產品質量不會因游人的過度集中而受損。這種多點分散、小型化的布局是旅游市場需求的必然產物。
2.旅游產品的類型特征
2.1觀光參與性產品
鄉村的觀光參與性旅游產品,是近幾年來隨著旅游市場的需求而產生出來的旅游產品。鄉村旅游觀光有兩層含義。其一是觀賞整體農村的自然風光,接觸大自然,欣賞大自然,體驗大自然,回歸大自然;其二是觀賞鄉村的生產方式、生活習俗和田園風光,這種產品是絕大多數鄉村旅游產品經營者都自然或不自然地為外來旅游者提供的產品。為了更好地觀賞鄉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習俗,農場主往往有意將一些生產方式和生活習俗呈現出來,讓旅游者參與進去,借以延長旅游者的滯留時間,增加旅游業的經濟收入。夏威夷的農場主就將自家咖啡加工的全過程有計劃地展示給旅游者,并讓有興趣參與咖啡加工的旅游者當一回咖啡加工工人。一些地方在開展鄉村旅游時十分注重這種參與性旅游活動。在秋收季節,或果實采摘季節,旅行社組織城市居民到鄉村去參加生產勞動。有的城市居民甚至到鄉村租種耕地,全過程地從事農業生產勞動和農業經營活動。而農場主則成了旅游者的田園看護人。針對旅游市場的這種需求變化,許多農場都紛紛推出旅游者可以參與、能夠參與和樂于參與的游覽項目,如家畜家禽飼養、成熟果實采摘、秋季莊稼收割和捕魚生產活動……此舉,既可延長旅游者的滯留時間,又能增加農場主的經濟效益。2.2娛樂休閑型產品
農場為了更好地滿足旅游者追新獵奇、求樂求知、求健求美等需求,往往開展多種形式的娛樂休閑活動。美國許多農場就舉辦西紅柿節、甜洋蔥節、土豆裝袋節等活動。而更多的農場則因地制宜,相繼推出騎馬、乘馬拉車、雪橇、滑翔、登山、漂流、徒步、釣魚等活動。還有的農場請專家將玉米地種植設計成迷宮形式,推出玉米地迷宮游覽活動,給旅游者帶來了極大的樂趣。因場制宜地推出娛樂休閑型旅游產品,雖然有的已超出了鄉村旅游范圍,但是這種擴展對鄉村旅游的發展卻十分有益。這不僅拓展了鄉村旅游的項目產品,而且避免了農場資源的閑置浪費。
2.3住宿餐飲服務產品
為旅游者提供住宿和餐飲服務,既是鄉村旅游服務中最基本的服務,也是開展鄉村旅游的最重要服務項目,更是能否接待旅游者和接待多少旅游者的最基本的條件保證。而且,這往往是歐美各國衡量其鄉村旅游發展水平的最重要的標準。目前為旅游者提供住宿和餐飲服務的農場旅館,巴西有5000家,意大利有6500家,法國有16000家。這些農場旅館為旅游者提供的旅館及床位是當地的風格,為旅游者提供的飲食是當地風味,使當地鄉村旅游的特色得到了充分展示。
2.4旅游購品
歐美各國各個農場在開發鄉村旅游時往往推出一些旅游購品以滿足旅游者購物需求,并借此推銷農副產品,以從中獲取更多的收益。這些旅游購品,首先是農場出產的農產品和農副產品。如蔬菜、瓜果、糧食、咖啡、干酪、奶油等土特產品。其次是農場推出一些編織等手工藝品和旅游紀念品。這些旅游購品銷售收入往往是全部鄉村旅游收入的重要來源之一。夏威夷來自農副產品的直接銷售收入竟占其鄉村旅游總產值的1/3。在一般情況下,外來旅游者在同類產品中更愿意從農場直接購買。特別愿意購買自己直接從農場親手采摘的蔬菜水果和農場當面加工的奶油、咖啡及從農場酒窖中取出的葡萄酒等。職稱論文
3.旅游市場的取向特征
3.1本地化
在歐美鄉村旅游市場中,本地旅游者在旅游者總人次中往往占七成以上。在英國,這些本地旅游者從居住地到旅居地為2~3小時車程之內;在西班牙,這些本地旅游者從居住地到旅居地為100~200公里范圍內。產生這種格局的原因有二:其一是鄉村旅游景點眾多,廣泛分布在各個地區,人們對鄉村旅游景點有較大的選擇余地;其二是鄉村旅游者對鄉村旅游景點的選擇性并不很強,只要有較好的環境、和諧的氛圍、相應情境,就可滿足游客需求,他們不會對具體內容過分苛求,也就無需跨區旅游。
3.2城市化
歐美國家的城市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重大都在70%以上。城市人口既是國家人口的主體,又是國家旅游人口的主體,更是鄉村旅游市場的主體。鄉村旅游市場正是立足城市人口的旅游需求而產生的。繁忙的工作生活壓迫著城市居民的神經,他們更加向往重返沒有城市污染和工業污染的大自然,向往能使人耳目一新的異域環境,這就構成了城市居民進行鄉村旅游的主要動機。有的城市居民甚至在鄉村擁有一塊土地,每年用于度假之用。
3.3家庭化
據英國一些農場的旅游景點調查分析結果表明,以家庭為組織形式的鄉村旅游客人占景點旅游者總數的40%左右。由此可見家庭游客的比重是比較大的。在歐美國家,近距離經常性地利用雙休日進行以家庭為組織形式的自駕車旅游也是較普遍一種的形式。鄉村旅游也是如此。鄉村旅游中的觀光、休閑和參與性旅游更是如此。
3.4學生化
學生是鄉村旅游的重要群體。其主要原因是,城市學生需要學習知識,認識自然,了解社會,特別需要了解和認識農村、農業和農民。針對這種情況,學?;蚵眯猩绫阌幸庾R地組織學生開展鄉村旅游。農場也針對學生旅游市場需求,開發鄉村旅游產品。德國、法國等許多開展鄉村旅游的農場都開設農業課堂。生長在城市的學生對農村、農業和農民完全陌生。他們有著追新獵奇、求樂求知的迫切需求和強烈愿望。因此,鄉村旅游的學生市場有著巨大潛力。
關鍵詞:田園城市;規劃設計;城市特色
中圖分類號:TU98 文獻標識碼: A
既擁有現代城市的繁華,又渴望享受自然山水的寧靜,這是全人類共同夢想。“現代田園城市”規劃理念正是契合了人們的這種理想而產生和逐步成熟的。經過多年的努力,衢州已獲得國家園林城市、國家森林城市、最佳宜居城市等美譽,但離更加注重城鄉融合發展和“精神”內涵的田園城市還有差距。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提升新型城市化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衢州市以此契機大力推進“現代田園城市”建設。本文以衢州市的田園城市規劃為例,對田園城市規劃設計特色進行探討。
一、生態城市的概念及基本特征
田園城市的概念
1898年,霍華德在他的著作《明天: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中認為,應該建設一種兼有城市和鄉村優點的理想城市,他稱之為“田園城市”,田園城市實質上就是城市和鄉村的結合體。1919年,英國“田園城市和城市規劃協會”經與霍華德商議,明確了田園城市的概念:田園城市是為健康﹑生活以及產業而設計的城市,它的規模能足以提供豐富的社會生活,但不應超過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農業地帶圍繞,城市的土地歸公眾所有,由一個委員會受托管理。20世紀初以來對世界許多國家的城市規劃有很大影響。
田園城市的基本特征
田園城市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現為:充足的自然空間與合理的城鄉空間分布;城市呈組團式結構,郊野公園楔入城市;聯系緊密,規模適宜,呈多中心、組團式、網絡化的城鎮群;公共交通系統與適宜的通勤距離,以公共交通為主導的出行方式;可持續的運營管理機制,有產業體系支撐??偠灾?,田園城市具有高效性、整體性、和諧性、全球性和可持續發展性。
二、衢州打造現代田園城市的重大意義
浙江省“環杭州灣”、“溫臺沿海”、“浙中”三大城市群,已經奠定了由經濟發達城市組成的省域空間發展主體形態。衢州地區城市要脫穎而出,必須走一條自己的特色發展之路。
衢州市位于浙江省西部,錢塘江上游,是浙江省的西大門,生態資源豐富,區位優勢明顯。有“居浙右之上游,控鄱陽之肘腋,制閩越之喉吭,通宣歙之聲勢”、“四省通衢、五路總頭” 之稱。衢州市是浙江省欠發達地區,經濟不強,城鎮化水平不高,但生態環境優勢凸顯。因此,衢州統籌各縣(市)區資源,共同打造“衢州田園城市群”?,F代田園城市的打造,將充分發揮衢州后發優勢,利用優越的生態環境資源,集聚高新技術產業,通過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推動工業化向中后期發展,從而推進城市化發展,實現工業化和城鎮化雙輪驅動。同時,現代田園城市的打造,將推動美麗鄉村建設,促進農業特色產業的發展,從而加快農業現代化步伐。
三、生態城市特色的內涵
第一,市域范圍生態本底資源豐厚,結構清晰,適合田園城市發展建設。
第二,各縣市城市建設規模不大,城鄉空間接近,契合田園城市發展斱向。
第三,城市組團化發展,符合田園城市發展栺局。
第四,產業集中態勢明顯,集群經濟差異化分布,融合田園城市功能。
第五,交通網絡化發展,切合田園城市骨架。
衢州市現狀城鎮規模等級圖
四、生態城市特色建設目標
(一)指導思想
“生態圈地”優先,建設總量控制的大保護模式。“生態、生活、生產”空間網絡化布局的大融合栺局?!爸毓δ堋⑤p規模”,要素集中緊湊的大集中結構。
基本原則
第一,人與自然生態一體化、區域一體化、城鄉一體化、產城一體化。實現人與自然共生共榮的一種和諧關系,做到合理利用和保護好衢州特有的山、水、田、林自然資源,使城市與綠色生態環境有機融為一體。
第二,區域一體化。以公共交通網絡為基礎,強化中心城市與各縣城以及各鄉鎮的聯系,使整個區域形成功能互補、特色鮮明、各有側重的一體化發展格局。
第三,城鄉一體化。依托中心城市和縣城,形成以市城區為中心、縣城為骨干、鄉鎮和農村新型社區為基礎的各項公共服務設施和市政基礎設施配套完善的開放式的市域城鄉體系。
第四,產城一體化。推進產業區塊建設與城市發展融合聯動,推進產業新區向城市新區轉型,促進產業結構轉型與城市功能提升有機結合,實現產城一體化。
總體目標
規劃市域總體發展目標為兩區一中心(兩區:中國東部生態文明示范區、現代田園城市實踐區;一中心:長三角世界級都市區西部中心城市),將衢州全域全面建成城鎮功能完善配套、現代產業高度發達、城鄉社會服務均衡配臵、人與自然和諧相融的現代田園城市。打造“田園城市”升級版。
現代田園城市的綜合指標評價體系—“秀美”
根據 生態之秀美、生產之富裕、生活之和諧的三生發展要求,結合衢州社會經濟發展現狀及趨勢,按照打造現代田園城市的要求,從生態、生產、生活三個方面、十一個維度明確六十七個指標,作為衢州現代田園城市綜合指標評價體系。
五、衢州現代田園城市設計特色探討
衢州全市轄柯城區、衢江區、江山市、龍游縣、常山縣和開化縣,常住人口為212萬人(2012年5‰人口抽樣調查數據)。衢州境內城鎮建制史已經超過了兩千年,各縣(市)的建制歷史也都在千年以上。境內地質條件復雜,基本地貌格局為南北高中部低,自西向東傾斜。地形多樣而有序。境內有山地、丘陵、平原、盆地等基本形態,由河谷平原—低丘崗地—高丘—低山—中山依次過渡。市域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境內光熱豐富,年平均氣溫較高。3~6月為降水的主要季節,多年年平均降水量1661.4毫米,年平均日照輻射量為4566.2MJ/M2,無霜期為260天。境內基本為錢塘江流域區,水系形態富有特性,地域形態近三角形,常山港與江山港在市域中部匯合為衢江,東流出境。境內河流徑流年內分配不均,集中于4~6月,水位變化大。市域為國內具有國際意義的生物多樣性分布中心之一,全境紅壤分布廣泛,黃壤、水稻土面積也較大,屬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北部,植被和物種資源十分豐富,植被的垂直分布明顯。
衢州現代田園城市發展戰略
區域崛起戰略,針對區域周邊中心城市的激烈競爭態勢,規劃應重點強化衢州優勢,挖掘提升衢州的區域價值,提升衢州在長三角以及四省邊界中的作用,發揮后發優勢,提升在浙贛閩皖四省邊際的服務功能,以更廣闊的區域視野,挖掘自身優勢,提升區域地位。
特色主導戰略。
保護和恢復城市優越的自然生態環境基底,挖掘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依托現有產業基礎,發展綠色產業,營造生態絕佳的宜居城市,打造美麗鄉村;增強中心城市對區域內部乃至區域外部居民的凝聚力借助新的區域交通要素以及新的發展機遇,實施跨越式增長策略,打造地區經濟與產業發展的增長點。
生態優先戰略。
衢州位于錢江源頭,擁有美麗的自然山水,良好的生態環境,生態資源是衢州的優勢和特色所在,因此必須樹立 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把保護生態作為重點,充分發揮生態優勢,發展生態產業,實現綠色崛起。
多元驅動戰略。
田園城市內容廣泛,涉及城市、生態、鄉村、產業等方方面面,因此要圍繞田園城市建設,著力提升中心城市能級,加快縣城、中心鎮、 美麗鄉村 建設發展,建立統籌城鄉的公共服務體系和民生共享機制,大力推進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和現代農業發展,挖掘優勢,整合資源,多元推進衢州發展。
項目引領戰略。
以大項目帶動大投入、以大投入促進大發展。通過大項目帶動配套項目建設以及上下游產業的發展,緊緊圍繞生態保護、文化繁榮、特色挖掘、休閑旅游發展、特色風貌鄉村打造、基礎設施配套、服務設施完善等重點,從而全方位推進衢州田園城市建設。
城市規劃設計特色還包括城市建筑實體、城市夜景規劃和公共藝術等,要能形成具有全方位、全天候的特色生態城市。對于建筑實體,可以通過控制建筑物高度、顏色、形態和空間特色,來塑造建筑空間形態,在設計中除了體現個性外,更要符合城市特點。夜景規劃,是要能創造多樣性的生活空間,能提供愉悅的生活條件。公共藝術要能引導提升人們的人文氛圍,通過對布局的強化,來展現城市獨有的魅力,提高人們的歸屬感、自豪感、認知感。
總而言之,生態城市為現代城市發展的必經之路,生態城市規劃設計特色是要塑造城市的多樣性、功能性,進而實現空間提升、環境優化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國家休閑區、現代田園城——衢州現代田園城市規劃
關鍵詞:布洛陀文化;壯族;鄉村和諧社區
作者:群,南京大學社會學系博士生,百色學院政法系講師。南京。210093
中圖分類號;C9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54X(2009)02-0108-005
近年來,對布洛陀文化的研究取得了豐富的成果。學者們從不同的學科出發,對布洛陀傳統文化的哲學價值、歷史價值、宗教價值、文學價值、藝術、審美價值以及生態價值、旅游價值等進行廣泛而深入的探討。但缺憾的是,很少有從社會學角度進行的研究。實際上,研究文化是社會學的一大傳統。社會學具有兩大傳統范式,一是以迪爾凱姆為代表的實證主義的范式,強調宏觀結構的實證研究;一是以韋伯為代表的理解主義的范式,強調對行為意義的理解?!缎陆虃惱砼c資本主義精神》就是韋伯運用其理解范式所成就的文化社會學的經典之作,在這部杰作中,韋伯論證了新教倫理與現代資本主義精神之間的內在聯系。從目前社會學研究范式的發展趨勢來看,這兩大范式也正在走向綜合。這種綜合的基礎在于社會事實的性質,其實,結構總是有意義的結構,意義總是通過結構發揮作用。因此,對布洛陀文化應該有社會學的思考。概括的說,運用社會學視角思考布洛陀文化,就是在建構壯族社會現代性的視域中,如何提取具有現代價值的布洛陀文化精髓,并使其在建構壯族社會現代性的實踐中發揮作用,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對其價值內涵的抽象闡釋上。如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與和諧社區已成為時代的主題”對壯族而言,如何批判的繼承其傳統文化一布洛陀文化的傳統為社會主義鄉村和諧社區建設服務,則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就將運用社會學視角,試圖在借鑒現有布洛陀文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運用社會學的相關理論,探討布洛陀文化對加強壯族鄉村和諧社區建設的作用,并就發揮這些作用的實踐路徑提出自己初淺的思考。
一、和諧社區概念的解讀
隨著和諧社區研究的深入,和諧社區的內涵也越來越豐富。從既有文獻來看,關于和諧社區主要有如下一些定義。
“和諧社區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的人們通過直接或間接社會互動形成的具有高度價值認同和歸屬感、人際關系友好和睦、社區自治程度高的人類生活共同體?!?/p>
“社會主義和諧社區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這六個方面特征同時具備的社區。”
“和諧社區應當是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務完善、治安良好、環境優美、文明祥和,各個社會群體及其個體各盡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現代化社區?!?/p>
“和諧社區的內涵至少包括四個層次:一是通過人人參與,創造優美、舒適的生活環境,提升人的生活質量,使社區成為一個‘生活共同體’,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二是通過人人參與,頻繁的交往與溝通,形成祥和、團結、合作的社會環境,使社區成為一個‘社會共同體’,促進人與社會的和諧統一。三是通過人人參與,互動共濟,構成一個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理想與道德境界,強化公民道德意識,提倡誠信友愛,提倡奉獻精神,使社區成為一個‘精神共同體’,促進人與人的和諧統一。四是通過人人參與,強化社區團結意識,強化法律意識,構建民主法治、充滿活力的社區文化,構建共同的社會價值觀和共同的精神追求,凝聚社區成員的意志匯成一股和諧的精神合力,推動社區發展……使社區成為一個‘文化共同體’,促進人與發展的和諧統一?!?/p>
歸結起來看,雖然各種定義對和諧社區界說的角度不同,但基本內涵是一致的。概括起來可以理解為:和諧社區就是表現為融生態協調、人際和社會關系融洽,以及人的身心和諧為一體的社會生活實體,和諧社區體現著生態和諧、人際和社會和諧以及人的身心和諧。
從社會學的角度看,和諧社區概念具有明顯的價值色彩,是對社區建設的一種理想建構。傳統社區與現代和諧社區相比還存在很大的距離,正是這種差距的存在說明和諧社區需要建設?!敖ㄔO社會主義和諧社區是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具有明顯的階段性?!彼?,和諧社區建設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需要一系列結構的調整,功能的改變,社區主體素質的提高。陸益龍在論述新農村建設時認為,新的農村建設,是指把新農村建設視為在新時代、新的歷史條件下的農村發展戰略,即促進當今中國農村發展的新戰略。新農村意味著新結構、新功能、新主體,即形成新的生產結構、新的社會管理結構、新的行政管理結構、新的知識和觀念結構;實現農村社會結構的功能轉換或更新;使農村社會主體的結構得以轉型和重新整合,實現農村社會主體的現代化。鄉村和諧社區建設是新農村建設的基礎,也必然要遵循這些規律和要求。本文正是在這種語境條件下來討論布洛陀文化對壯族鄉村和諧社區建設所具有的作用。
二、布洛陀文化對加強壯族鄉村和諧社區建設的作用
布洛陀文化是壯族及其先民崇奉布洛陀為創世神、始祖神、宗教神和道德神,并遵從其旨意以調解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求得自身的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性文化體系,是壯族這一人們共同體在特定的自然環境、生產方式、生活模式和社會活動實踐中所形成的一種幻化形象、價值觀念和理想追求。和諧有序是布洛陀文化體系的主旨和精髓。在新農村建設背景下,布洛陀文化對推進壯族鄉村社區和諧建設,具有重要作用。具體體現在以下三個層面:促進社區生態和諧、加強社區人際和社區社會和諧以及增進社區主體的身心和諧。
(一)促進社區生態和諧
鄉村社區是以一定自然區域為基礎,由特定的生態環境構成。土地、山林、水源直接影響著鄉村社區的生存和發展。生態環境是社區生產和生活的依托,是社區生活質量的重要指標,是社區和諧的基本特征。也是建構鄉村和諧社區的基本要求。生態和諧從根本上取決于人們對生態意義的科學認識和法律的健全。但是愛護自然的文化傳統對建設生態和諧也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人與自然的和諧是布洛陀文化的基本內涵之一?!皦讶擞绕渫ㄟ^自然崇拜、始祖崇拜、禁忌等民間信仰,調適人與自然的關系,形成了尊重自然、熱愛自然、善待自然,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倫理意念”。布洛陀文化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倫理觀是由其文化性質決定的。布洛陀文化作為一個完整的文化體系,具有典型的農業文化特征。布洛陀“是華南珠江流域以稻作農業為代表的農業神”,由于農業生產對自然環境的依賴,加之原始認知水平的低下,壯族先民對自然環境充滿了敬畏、想象和崇拜,不僅產生了對山、水、石、花、蛙、雷、雨等自然事物的信仰和崇拜,試圖通過崇拜,求得風調雨順,以保豐產豐收;甚至已從本體論的意義上,在自然中尋找生命的意義和依據。比如關于布洛陀創世說所表達的天、地、人由同一塊石頭而生的思想,甚至創世母祖姆六
甲由花而生的觀念,實質都可被理解為壯族先民崇拜自然的理由。源于這種自然崇拜,壯族先民在現實生活中形成了諸多禁忌,表現為不濫砍濫殺,保護林木、保護動物等行為特征。對現代人而言,人們對自然的神秘感消失,對自然的敬畏與崇拜消失。人類對自然的肆意掠奪和破壞,已造成嚴重的生態危機。因此,在建設壯族鄉村和諧社區過程中,布洛陀文化的生態倫理,對于保護壯族地區的自然環境,維持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促進壯族鄉村和諧社區生態,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二)促進社區人際和社會和諧
人際和諧和社會和諧是社區和諧的核心要求。就鄉村而言,家庭和鄰里關系是社區人際和社會關系的主要內容。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的和諧是社區社會和諧的基礎。對社區而言,家庭是鄉村社區的基本單位;對個體而言,家庭是社會成員的首屬群體,是社會成員社會化的第一場所和生活的組織形式,是影響家庭成員人格的首要結構因素,也是影響社會關系的基本結構。平等互愛的夫妻關系,尊老愛幼的代際關心,互幫互助的兄弟姐妹關系,是社區和諧人際關系的基本內容。鄰里關系是鄉村社區社會關系的主要方面,和睦的鄰里關系是鄉村社區和諧的重要標志。
在布洛陀文化中“勤勉和睦是其中崇尚的家庭倫理的主題。”在婚姻家庭生活中強調“尊母尚柔”,倡導夫妻和睦相敬,承認女性權利地位,強烈感懷母親養育之恩以及對子女婚姻原則采取相對平和的主張、對男女婚姻自主的肯定和理解。在處理家庭之外的人際關系上,無論是體現在布洛陀人格中的“富于同情心、樂于幫助人”、“正直公道、崇尚誠實勤勞、尊老愛幼、友愛和睦”的仁慈性和道德性內涵,還是對教徒“不能偷盜或貪圖他人錢財,不得調戲奸女;要善待他人,不計較酬勞,有求必應等?!钡囊幷],以及布洛陀的神喻對壯人做到正直剛強、公平合理、與人為善等善行,反對好吃懶做、損人利己、虐待老人、貪圖私利、挑撥是非等惡行等要求,都具有規范社區行為,協調社區人際關系,化解社區人際矛盾,促進社區人際理解和促進社區社會公正的功能。
同時,從屬于布洛陀文化體系的歌圩文化,具有典型的交往特征。對歌不僅是男女之間的個人交往。也是村與村之間的群體交往。不僅交往的人數多,而且由于歌圩與相聯系,人們在交往中還表現出濃重、熱情、友好。哈貝馬斯在論證交往概念時說:“交往行為……是至少兩個以上具有言語和行為能力的主體之間的互動,這些主體使用(口頭的或口頭之外的)手段,建立起一種人際關系。行為者通過行為語境尋求溝通,以便在相互諒解的基礎上把他們的行為計劃和行為協調起來?!彼J為,交往具有主體間性,主體間通過(語言)溝通相互提出有效性要求,使得交往行為與世界之間建立起一種反思關系。通過主體間對有效性的論證,最終形成共識。所以他認為交往具有合理性,并提出了交往理性的概念和交往理論。哈貝馬斯力圖通過交往合理性,來實現“生活世界”的合理化。對歌交往具有明顯的理性特征,通過對歌這種交往,人與人之間不僅傳情達意,啟發智慧,而且相互競爭逗趣、合作共享。因此,歌圩文化不僅對促進社區人際和社會和諧具有重要的意義,而且可以促進社區生活世界的理性化。
(三)增進人的身心和諧
何為身心和諧?靜態地看,身心和諧表現為人的內心世界與外在世界相協調的狀態,它是精神世界與物質世界相適應的結果;動態地看,則是人的內心世界隨外在世界的改變而相應的改變。用社會學的語言說,身心和諧就是個體與社會結構良性互動的一種狀態。人的現代化“是人的思想價值觀念、行為方式、生活方式實現從傳統到現代的轉變”。人的現代化本質是人格的現代化。之所以要實現人的現代化,就是因為社會發生了變遷,人與社會不相適應。在現代社會急劇轉型的背景下,隨著鄉村社會結構的急劇變遷,壯族農民的思想觀念也在隨之發生改變,但是由于變遷中的文化“墮距”,人的文化觀念常常落后于社會結構層面的變化,使轉型期的人成為“過渡人”。金耀基先生說“過度人是站在‘傳統一現代的連續體’上的人。一方面,他既不生活在傳統世界里。也不生活在現代世界里;另一方面,它既生活在傳統的世界里,也生活在現代的世界里。由于轉型期社會的‘新’與‘舊’的混合,在這里,新、舊兩個‘價值系統’中的他一只腳踩在新的價值世界中,另一只腳還踩在舊的價值世界里?!币簿褪钦f,轉型期的人是處于思想與現實的矛盾之中的身心不和諧的人。從這個意義上說,人的現代化就是為了實現人的身心和諧,就是使人具有與現代社會結構相適應的勇于探索、開拓進取、與時俱進的心理狀態和行為方式。無論是社區的生態和諧,還是社區的社會和諧,都是以人的身心和諧為前提。沒有人的身心和諧,就不可能實現社區的和諧。
對布洛陀文化來說,“無論是關于開創天地和人類萬物,還是各種發明與創造都包含著先民們不畏艱難、團結奮進、不斷探索、開拓進取、勇于創造的精神。而不畏艱難、團結奮進、勇于創造是布洛陀神話的核心,”而且,布洛陀文化注重對人們心理的調適,具有說人勸世、交流情感、調節矛盾的豐富內容,這些,無疑有益于人們保持平和的心態,促進人的心理健康,從而維持人與世界的平衡。追求和諧寧靜、向往安定和平是其重要的價值觀之一。
三、利用布洛陀文化加強壯族鄉村和諧社區建設的可能路徑
概括地理解,人類學側重于研究文化對于行為和結構的意義,社會學則側重于尋找文化與行為之間的結構機制。本文將借鑒人類學和社會學的基本假設,思考在壯族鄉村和諧社區建設中發揮布洛陀文化作用的可能途徑。
(一)建設具有布洛陀文化象征的生態空間
社區作為一個社會關系的區域概念,具有鮮明的空間特征。但遺憾的是,在眾多的社區研究中,這一空間的社會意義被忽略,而突出了社會結構的作用??臻g社會學認為,空間在本質上是社會的??臻g體現著社會地位的分布和社會關系狀態。曼紐爾?卡斯特認為“空間不是社會的拷貝。空間就是社會,空間的形式與過程是由整體社會的動態所塑造的,這其中包括了依據社會結構中的位置而享有其利益的社會行動者之間相互沖突的價值與策略所導致的矛盾趨勢?!痹诟?履抢铮臻g實質上是一種權力關系。例如他關于全景敞視監獄的理解。列斐伏爾認為空間具有實踐的性質、表征的潛力和功能。并將空間分別概念化為“空間實踐”,“空間的表征”和“表征的空間”。空間實踐指的是人們對空間的利用、管理和設計,是特定社會關系在空間中的呈現;空間的表征指的是用來理解、表達空間實踐的知識符號;表征性空間則是通過空間符號化,來表達特定的象征意義。在壯族鄉村社區建設的空間布局中,可以利用布洛陀特有的象征物,起到保護環境、強化社區認同的作用。例如可以從布洛陀文化中有價值的傳說故事,提煉出各種象征符號,給社區空間定的環境要素如土地、水源、山林、花木、以及道路或建筑命名,從而增加這些事物的象征意義,以增強生態的神圣性。同時,在完善鄉村社會和文化服務體系過程中,要尊重布洛陀文化傳統,在社區規劃中,保留或增加具有布洛陀文化特色的活動區域和文化設施,為社區的祭拜、娛樂
活動提供方便,以增強社區環境的道德感。
(二)培育具有布洛陀文化基礎的民間組織
民間組織具有為社會成員提供歸屬感,緩解社會沖突、實現社會整合,凝聚社會資本、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等作用。尤其是目前我國農民社會組織化程度低,農村的風險不斷增加的情況下,培育民間組織對鄉村和諧社區建設不僅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也是鄉村社區社會建設的重要任務。在壯族鄉村社區社會建設中,可以利用布洛陀文化的獨特資源,促進社區團體的發展。例如可以圍繞發揚布洛陀文化的優良傳統,組建社區環保協會、社區慈善協會、利用歌圩傳統組建社區歌社,歌手聯誼會等等,并在法治的前提下,規范各團體的行為,發揮其社會紐帶功能,使社區在既富有凝聚力又充滿著活力的同時,提高社區成員的社會參與水平和社區自治能力。
(三)建設具有布洛陀文化特色的和諧文化
和諧社區要求和諧文化?!昂椭C文化是以和諧為思想內涵、以文化為表現形式的一種文化系統。它融思想觀念、理想信仰、社會風尚、行為規范、價值取向為一體,包含著對和諧社會的總體認識和評價?!编l村社區和諧文化建設必須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同時繼承傳統文化中的和諧因素。布洛陀文化的和諧傳統對建設壯族鄉村社區和諧文化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在鄉村社區文化建設中,可以以布洛陀傳統文化形式為載體,通過各種傳統活動,建設具有布洛陀文化特色的社區和諧文化。例如,在鄉村社區建設中,可以通過完善鄉村文化體系,規劃一定區域,建設鄉村社區歌圩,組建鄉村山歌隊,培養鄉村歌手,開展豐富多彩的鄉村山歌表演,山歌競賽等,營造一種既有先進文化內涵,又有民族傳統風情的和諧文化氛圍。
參考文獻:
[1][3][5][6]唐忠新,構建和諧杜區[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6,第17頁;第12頁;第10頁;第15頁
[2]張再云,和諧社區測量指標體系的初步建構――概念界定與基本維度[J],江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2期
[4]劉菊娥,構建和諧社區的基本內涵與路徑選擇[J],湖南行政學院學報,2006年第6期
[7]陸益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背景、模式及誤區――種社會學的理解[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5期
[8]覃乃昌,壯學第四次學術研討會綜述[J],廣西民族研究,2005年第2期
[9]曾杰麗,壯族民間信仰的和諧生態倫理意蘊[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6期
[10]覃乃昌,《磨經布洛陀》與華南珠江流域的稻作農業――《麼經布洛陀》與稻作農業史研究之一[J],百色學院學報,2008年第4期,
[11][13]潘其旭,《麼經布洛陀》與壯族觀念文化體系[J],廣西民族研究,2004年第1期
[12]羅志發,“陰陽合德”:壯族傳統文化的精華――《布洛陀經詩》的性別哲學研究之二[J],廣西民族研究,2007年第3期,
[14][19]王光榮。黃鵬,論布洛陀文化的凝聚力[J],南寧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6年第6期
[15]蔣明智,《布洛陀》與壯民族文化精神[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2期
[16][德]尤爾根?哈貝馬斯,交往行為理論(第一卷)[M],曹衛東譯。上海人民出版杜,2004,第84頁
[17]孫念超,國民性的改造與人的現代化[J],船山學刊。2008年第3期
[18]金耀基,從傳統到現代[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第77頁
[20]熊遠明,追求和諧寧靜向往安定和平――《布洛陀》價值觀之三[J],廣西民族研究,1994年第2期
[21][22]葉涯劍,空間社會學的方法論和基本概念解析[J],貴州社會科學,2006年第1期
[關鍵詞]美麗鄉村 旅游 建設
[中圖分類號]F59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3)06-0138-01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的城市居民已經厭倦了城市的喧囂生活,為了尋求心靈上的慰藉,很多的城市人已經把眼光投向了我們美麗的鄉村,而且國家政府也為了做好三農政策,要改變鄉村的面貌,發展鄉村的經濟。因此,鄉村的建設迎來了一個良好的發展機遇,為我國鄉村朝著多元化發展提供了商機。眾所周知,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所以鄉村的人口占據了我國人口的絕大部分,因此要改善我國的整體生活水平,發展鄉村事業非常重要,在鄉村施行鄉村旅游的發展思路,對農村的資源進行合理的使用,是我們現在的重要目標。吉林是農業大省,由于它擁有非常豐富的農業資源,所以開展鄉村的發展在我國非常重要,對不斷整合農村的資源,調整其產業結構,為增加就業和提高人民收入有著促進作用。
一、鄉村發展具體意義的探究
(一)鄉村旅游的具體含義
鄉村旅游的理念來自于西方國家,它的主要功能是:休閑、觀光、購物、度假等休閑旅游,鄉村旅游的特點不同于其他的旅游,它們的不同之處主要表現在:第一,鄉村旅游是根據鄉村為基本的活動場所,主要是由鄉村的田園風光、獨特的生態環境、生活風情以及自然山水等天然環境組成。第二,鄉村旅游主要是為很多人提供回歸自然的空間,讓旅游者感受自然的魅力,切實享受自然帶來的清新。第三,在鄉村旅游中,主要倡導的是鄉村文化的發展,以及鄉村環境的主要保護,由此可見鄉村旅游主要是依據農村資源的整合發展而來。
(二)鄉村旅游的經濟發展概述
鄉村旅游的發展,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自然的趣味濃厚,其投資少,見效也快,參與性強、旅游的重游率很高,鄉村旅游的消費相比其他的消費低。對于農村來說,開展鄉村旅游對農村經濟的發展很有利,農村旅游可以使農村的文化和農村的景觀相融合,可以提高農業資源的整體利用率,借助農村的旅游和農村的產業結構調整,為農村建設出一條農村發展經濟體系。農村旅游的發展可以解決更多的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帶動鄉村向城鎮化發展,有效促進城鄉經濟建設。
二、吉林鄉村的主要發展旅游類型以及地域資源探析
(一)吉林鄉村的主要發展類型概述
由于吉林鄉村的景觀不一,而且其地域性的基本特征也不同,根據其地域性的不同,我們可以將它分為幾種不一樣的類型。
1.自然風景旅游,主要是根據吉林的自然風景作為基本的旅游點,主要是天然的景觀、自然和人工水面的集合旅游,然后再結合當地的農業特色,將農業項目開設為多種的旅游項目,例如,可以進行長白山旅游,看林海風光,品嘗新鮮的草莓、葡萄以及收獲鮮菇,等等,從農業的基本資源著手進行旅游項目的建設。
2.田園風光旅游,以鄉村的田園作為旅游的景觀,以耕地文化、民族風情作為主要的旅游對象,對田園風光的旅游要結合當代的高科技生產,培育出各種高科技農業產品,將農村發展生產的農作物,介紹給旅游的人,為旅游者提供一個好的旅游環境。
3.農村的鄉俗風情旅游,可以結合當地的民族風俗,根據它作為當地的旅游特色,結合農村、牧勞以及天然的人工景觀。根據當地居住的民族,創造不一樣的民族特色旅游。
(二)吉林的地域資源概述
1.吉林的東部地區,這里氣候濕潤、林業產業非常豐富,這里多是山區,自然類型獨特。例如有長白山瀑布,有溫帶垂直景觀帶,而且有動植物保護資源庫,還有珍貴的藥材資源,當地的民族還擁有朝鮮族的文化。
2.吉林的西部地區,擁有廣闊的草原,水草肥美。吉林的西部屬于歐洲大草原的最東端,這里聚集了大小不一的湖泊,還擁有南來的避暑候鳥,由于氣候的影響在這里形成了典型的農牧交錯地帶。
3.吉林的中部地區,這里地勢起伏跌宕,具有獨特的關東味道,中部地區由臺地、平原以及丘陵地區組成,這里有世界著名的玉米帶、大豆帶,農業資源豐富,在這里住著熱情的滿族和漢族人民,他們和睦相處,塑造了獨特的關東文化。
三、結束語
本文通過對吉林的地理位置分析,從鄉土風情、自然資源的探索,在吉林開展鄉村旅游建設有利于發展吉林的鄉村文化,通過對鄉村建設過程中采取不同措施的介紹,為我國的鄉村建設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王瓊英,唐代劍.基于城鄉統籌的鄉村旅游價值再造[J].農業經濟問題,2012,11:66-71、111.
[2]吳丹.城鄉統籌背景下旅游產業導向型村鎮規劃研究[D].重慶大學,2012.
關鍵詞:全域城鄉規劃;統籌城鄉;比較分析
一全域城鄉規劃的基本特征
(一)規劃范圍拓展到“城鄉全域”
傳統城市規劃是以規劃特定的研究區域――“規劃區”作為規劃研究范圍的?!耙巹潊^”是規劃部門掌握的“一書兩證”所對應的直接空間范疇,規劃管理部門在“規劃區”內擁有完全的控制力與執法力。傳統城市規劃正是以控制管理此類具有法定效力的空間為首要目標的,將“規劃區”自身作為一個完整的系統進行分析討論,但忽視了具有連帶效應的“本底空間”的研究與協調。而全域城鄉規劃則是以政府行政權利直屬空間作為研究范圍的,充分擴大了“規劃區”的研究廣度。在我國較強的政府干預能力前提下,在“全域”城鄉范圍內進行資源、產業、人口、空間的統一安排是完全值得嘗試的,也是補償“全域”層面上規劃疏于管理的有效手段。
(二)規劃方式轉化為城鄉多元互動分析
從規劃方式上看,單純的城市規劃或鄉村規劃都是遵循長期以來形成的諸如“人口預測――用地規模――空間布局――產業格局――配套設置”的邏輯體系,都基于以城市發展為目標或以鄉村發展為目標的單一路徑推演,規劃思路與體系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全域城鄉規劃在分析推導過程中可能會存在城鄉問題相互交叉、相互影響,甚至會出現反復等現象,因此不可能完全遵循單一的路徑。而且城鄉間的聯系不僅表現在城鄉人口、土地、產業、資源、環境等物質方面,更表現在城鄉行政管理差異、財政稅收差異及政策差異等非物質方面,城鄉之間存在多元、多層次的聯系。因此,全域城鄉規劃需要進行多元互動分析。
(三)規劃編制注重多部門合作、多規劃疊合
傳統城市規劃或鄉村規劃多是由城市規劃部門或城市建設部門組織編制、實施并加以管理的,目的是對城市空間資源進行配置。與此同時,城市其他部門由于部門利益不同對城鄉發展或城鄉資源等也進行了相應的部署,典型的有國土部門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環保部門的《環境保護規劃》、發改委的《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規劃》等總體層面的規劃,在城鄉統籌發展的總體要求下,全域城鄉規劃是以跨部門合作為基礎,注重對宏觀、微觀層面規劃進行綜合分析,相互取長補短,以協調不同部門的資源,努力保障規劃的合理性及規劃的管理實施。
二典型全域城鄉規劃實例比較分析
(一)城鄉差距極大地區――重慶市城鄉總體規劃
重慶是我國第一個推行城鄉總體規劃的城市。其基本市情是“大城市帶大農村”――城市快速發展,職能相對較為完善,而鄉村發展嚴重滯后,城鄉二元矛盾尖銳,城鄉差距極大,市域城市化水平低下。重慶市城鄉總體規劃的重點是要進一步發揮各級城市的中心輻射力量,培育各級增長核心,有效帶動鄉村地區的發展,并適時從城鄉規劃體系創新與跨部門合作上尋求突破,借助行政力量的整合逐步緩解城鄉矛盾。
(二)大都市邊緣快速成長地區――天津市武清區城鄉統籌規劃
武清區地處京津兩地中間,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從2006年開始,武清區開始投資打造區內“九橫九縱”路網貫通工程。武清區城鄉統籌規劃的重點是統籌協調區域發展,構筑大都市區發展框架,轉變城市邊緣地區無序、盲目和粗放的發展模式。
(三)城鄉高度交融地區――蘇南、浙江地區的城鄉一體規劃
蘇南、浙江等地的小城鎮經濟發達,鄉鎮城市化迅猛,城市與鄉村高度交融、密集發展。城市與鄉村之間不論是從空間上還是從職能上都具有很高的關聯度。這類地區城鄉統籌的重點是從全市區域的整體角度,綜合考慮各項設施配置的均衡性和集約效益,促進基礎設施共享、生態環境維護、城鎮與村莊居民點重組等問題,實現城鄉一體化。
三結束語
全域城鄉規劃是應對不同城鄉關系的結果。針對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以及不同的城鄉發展階段,全域城鄉規劃的側重點與思路不同,全域城鄉規劃的規劃體系及地位有待明確。一方面全域城鄉規劃究竟是屬于區域規劃、總體規劃還是專項規劃始終沒有定論;另一方面,全域城鄉規劃是否屬于法定規劃也存在較多爭論。未來應更多關注城鄉統籌背景下城鄉規劃體系的構建問題,應進一步明確全域城鄉規劃的體系范疇與法定地位。
參考文獻:
[1]陸梟麟.發展環境變遷背景下的全域城鄉規劃比較研究[J].規劃師論壇,2010,(7),
一、鄉村旅游景區就業的一般性特征說明
鄉村旅游業作為勞動密集型、服務型產業,具有旅游就業的基本特征,但是同時也有自身的個性化特征。結合海陽市鄉村旅游多個景區的數據研究,筆者發現鄉村旅游景區就業特征存在著一般性,主要體現在:
(一)就業種類多樣,吸納性強,但局限于本土吸納
旅游業本身就是一個復雜的綜合性產業,需要提供游客旅行過程中所需的全部服務和產品。由此,鄉村旅游自身的多樣化也就決定了它提供的工作種類繁多:既有基礎服務工作,也有高級服務工作;既有一般性的業務類工作,也有各類管理方面的工作;既有腦力工作,也有體力工作。這些工作能夠吸引不同層次的勞動者,解決大量勞動力的就業問題。鄉村旅游就業吸納的主體是農民,有利于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并增加農民收入。但是鄉村旅游由于其地域性和其發展的不完善性,對于勞動力的吸納存在局限性,很少有外地人能夠參與到鄉村旅游就業中來。例如,海陽市鄉村旅游就業人員除卻最高層管理者,參與調研人員98%來自于本土,本土農民更是占比達到65%。
(二)帶動性強,就業彈性大
鄉村旅游產業帶動性強,能夠直接或間接帶動一大批相關行業的發展,從而創造大量直接或間接的就業機會,最大規模地吸納勞動力。世界旅行與旅游理事會 ( WTTC) 在2005年旅行與旅游委員會發展與優勢的報告中指出: 僅2005 年,旅行與旅游產業就業比2004年新創造210萬個就業崗位, 就業人數達到7420萬人,占世界總就業總數的2.8%;旅行與旅游經濟就業比2004年新創造650萬個就業崗位,達到22160萬, 占世界就業總數的8.3% ,即每12個從業人員中就有一個是由旅游經濟帶來的。這一就業帶動作用在鄉村旅游景區尤其突出。旅游產業的發展能為本土農民提供大量直接和間接的就業機會,為轉移勞動力、增加農民收入的提供良好途徑。
(三)就業方式靈活,季節性強
近年來,隨著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我國的傳統就業崗位不斷減少,而勞動力供給卻不斷增加,農村更是存在很多的剩余勞動力。在這種情況下,靈活就業以其無與倫比的巨大優勢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從企業層面來說,靈活就業具有準進準出方便、管理方式靈活的特點,不僅能夠推進就業人員管理制度的完善和創新,而且能夠節約大量的資金和人力成本,提高整體的組織效率,有效促進優質高效人力資源管理模式的建立。
從個人層面來說,勞動者自身的文化理念和思想意識都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變化,就業需求也日益多樣化,而鄉村旅游就業的靈活性特點恰恰能夠滿足就業者的這種需求。
但是,旅游季節有淡旺季之分,鄉村旅游的季節性更是明顯。因此,鄉村旅游臨時用工多而固定用工少,雇傭用工少而親情用工多,降低了鄉村旅游促進勞動力就地就近就業的優勢。
(四)兼業性突出
通過調查發現,海陽市鄉村旅游就業人群中兼職人員占到70%以上,崗位形式靈活多樣,主要包括旅游特色產品銷售、流動商店、景區建設人員、景區維護人員、景區環衛人員、觀光車駕駛員、民俗節目(海陽大秧歌)演出人員、農家樂廚師、餐飲服務員,還有占比較大的本地農民,主要從事旅游采摘活動和特色鄉村觀賞(采桑、紡織),而占少數的專職人員均為景區管理人員。
鄉村旅游的性質決定其是發生在鄉村的旅游活動,也就決定與其相關和配套的大多數行業選址于鄉村,這也就極大的滿足了農村勞動力的兼業性轉移,同時很好的解決弱勢群體(包括農村婦女以及低學歷人群)進城務工所存在的困難。
(五)就業人員流動性強,組織化程度低
旅游業是人員流動相對頻繁的行業之一,旅游業員工流動率都在25%以上,有些酒店員工的流動率甚至達到了40%(呂倩,2006)。這種高流動性在鄉村旅游就業中表現得更為明顯,尤其是非正規部門就業人員。而農民農忙務農、農閑務工的工作特征導致其在第三產業就業中難以穩定,流動性也就不可避免。鄉村旅游就業人員的高流動性導致整個景區的管理秩序混亂,以及產業發展的不穩定。
農民為主題的就業人群組織化程度低。受文化水平限制,本地就業農民的經濟水平和經營管理水平低下,沒有形成一個固定的組織也就缺乏相應的統一化管理。海陽市紅櫻桃民俗旅游區每年“采摘節”旅游區內雖然進行統一定價,但是缺乏相應的管理組織,景區內直接繳費即可完成交易;同樣的,招虎山景區內的觀光車司機和云頂風景區內的“竹船游湖”區工作人員在旅游淡季較難尋訪,筆者調研時間在3月底,觀光車不能正常運行,而湖區活動也是形同虛設,由于這種低組織化導致的活動項目不能正常運行的還有很多,比如招虎山內的漂流,叢麻禪院的餐廳就餐等等。
(六)低門檻、低收入,就業人員素質低
鄉村旅游就業門檻低,能有效就地促進當地農民進行本土就業轉移,通過直接吸納農村人口就地就業,間接地減少了城市就業壓力并增加了當地農民的收入。但是相較于一般崗位,鄉村旅游對于就業人員素質普遍較低,尤其是餐飲服務業、住宿、流動攤販、旅游產品推銷等崗位,只需要經過短期培訓學習即可上崗,而景區環衛和維護人員甚至不需經過培訓可直接上崗。由于其低門檻的特征,大部分就業崗位為初級技術崗位,就業人員就業層次偏低,收入也偏低。海陽市招虎山森林公園鄉村旅游景區內,管理人員(包括售票人員、檢票人員、辦公室管理人員)的月平均工資為1700元,遠低于全市平均工資3175元(2013年,海陽網上民聲)。
二、就業特征形成的原因
鄉村旅游景區就業特征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市政規劃管理決定就業兼業性強、組織化低、流動性大
鄉村旅游的開發和發展,鄉村旅游勞動力的轉移,政府的作用不可缺少。政府組織對鄉村旅游就業的引導和扶持包括前期的政策法規、規劃管理、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而目前相對于鄉村旅游的發展規模來說,政府促進鄉村旅游景區就業的相關政策和各方面支持相對滯后,為農村居民轉移就業進行引導和扶持的力度不夠。
1、促進旅游就業的配套政策缺乏。勞動力轉移的本地農民缺乏社會保障,農民無法享受與城鎮居民相同的待遇和保障,在轉向鄉村旅游就業時擔心失去對土地的所有權,這就導致了農民難以改變“農忙務農,農閑務工”的就業形式,兼職就業過于突出這一特征難以扭轉。
我國政府對鄉村旅游的立法幾乎空白。除了上海、天津等個別城市對鄉村旅游進行法律管理規范外,其他地區政府相應的法律法規極為匱乏,更不用說具體的企業管理規范和技術管理規范。政府部門管理無章可循導致經營者無法可依,游客的權益也就無法得到充分的保障。這也就進一步導致許多鄉村旅游的發展處于自發的、盲目的、無序的狀態,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鄉村旅游的發展,也導致了鄉村旅游就業中的低組織化。
2、當地政府對鄉村旅游景區缺乏整體規劃和管理。我國的鄉村旅游大都是農戶自行開展的,是在學習、模仿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市場規模較小,且比較零散,農戶自我就業流動性高,穩定性低。比如在海陽市叢麻禪院風俗旅游景區,景區內原先規劃的部門處于空閑狀態(如游客疏散中心和醫務室),農戶自身發展的蠶絲被銷售店面也門庭冷落,缺乏管理。4A級景區招虎山整個爬山過程中沒有休憩石凳也沒有垃圾箱。
另一方面,政府對鄉村旅游的基礎設施建設有待完善。以山東省為例:2010年5月中旬 ,山東省省旅游和相關部門在對鄉村旅游中農家樂的監察結果中顯示,山東省廁所未能配置抽水馬桶的占8% ,廚房不達標的占1% , 食品衛生不達標的占1.5%,客房被褥未實現一人一換的占3%。
(二)鄉村旅游發展模式決定就業靈活、吸納性強、季節性明顯
鄉村旅游產業的發展模式決定了鄉村旅游就業的特征。旅游產業本身就具有就業種類多樣、吸納性強和就業靈活的優勢特征,但是鄉村旅游的發展模式決定了景區就業的季節性和低收入性。海陽市鄉村旅游發展起步并不晚,但是大多鄉村旅游產品單一,停留在自發組織、零散發展的初級發展階段,已經漸漸遠離游客日益增長的休閑旅游需求。主要體現為:
1、旅游項目單一,產品缺乏獨特性。近年來,隨著鄉村旅游的快速發展,游客對鄉村旅游的需求已經由原來比較傳統的“吃農家飯、住農家屋、購農家物”的放松旅游轉變為以參與式、體驗式的休閑度假。但海陽市鄉村旅游的發展模式仍然停留在原有模式上,使得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同質化現象突出,產品缺乏特色和新鮮度。以海陽市紅櫻桃民俗區為例,其發展著重點依然停留在櫻桃采摘上,而其本身民俗特色表演越來越弱化,而且缺乏體驗、休閑項目,對游客吸引力不強。
2、品牌意識低,難以實現可持續發展。目前,海陽市鄉村旅游產業大部分經營者缺乏長遠規劃,只看眼前利益,更不顧環境的承受能力和對文化的保護。并且,經營者缺乏對當地的鄉土民俗文化推廣和發展,打造自身特色和品牌的觀念。海陽市大秧歌被譽為山東三大秧歌之一,極具民俗特色,在初期旅游規劃中受到重視,但是后期發展中除重大節事如春節,其余時間景區內表演活動次數幾乎為零;郭城摔面作為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也發源于海陽市,距今已有300多年歷史,但是在鄉村旅游餐飲中也沒能占據一席之地。像是這種資源是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可以作為鄉村旅游發展的資源基礎。但是事實上,本地農民為了迎合游客的口味,注重“高大上”的普遍性資源的盲目建設,而失去了自身原有的鄉村資源特色。
(三)就業人員準入條件決定就業本土化、門檻低、收入低、素質低
對鄉村旅游就業人員職業能力的培養思路和方法直接決定了就業人員素質。海陽市鄉村旅游景區內的就業人員主體是農民,基礎性的服務工作對人員素質的要求不高,使得就業門檻低,吸納勞動力強,但是由于對就業人員素質重要性認識缺乏以及缺乏適當培訓,使得鄉村旅游就業人員限于本土,且素質低,就業整體質量不高。
1、對就業人員素質重要性認識不夠。從業人員的素質決定所從事行業的素質。調研結果顯示,90%的兼職就業崗位都是農民自我就業提供的,景區對于農民的素質沒有準入性要求,這就使得就業人員在進入崗位之前素質就偏低。海陽市景區就業人員初中以下學歷的占到57%,并且在年齡上,46歲以上就業人員占到近六成。
2、從業人員缺乏培訓,服務水平低。當前,我國大部分農村留守在本土的村民的年齡都偏大、文化水平都較低、服務意識缺乏,大部分農民并沒有經過正規的培訓就直接就業,服務意識缺乏,知識技能和經營管理水平低下,職業素質、職業技能水平和服務理念都有待于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