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网站-四房播播网站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心理學對社會的影響

心理學對社會的影響精品(七篇)

時間:2024-02-21 14:46:3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心理學對社會的影響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心理學對社會的影響

篇(1)

(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中國 上海200433)

【摘 要】隨著中國社會的快速發展,我國患有精神及心理疾病的人數急劇增加。臨床心理學人才匱乏成為了亟待研究的重要問題。本文分析了我國臨床心理學人才培養現狀及需求,構建了臨床心理學多元制人才培養模式,并以重要理念構建、教學體系構建以及教學方式構建作為人才培養模式的主要內容,將一個目標、二個主體、四個系統作為模式的運行框架,從而豐富了我國人才培養創新的理論體系,并對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 臨床心理學;多元;人才培養;SWOT分析

The Innovative Model Research of Clinical Psychology Personnel Training

YANG Dong-xin

(School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Public Policy,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3, China)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ociety, China is suffering a sharp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mental illness and the lack of personnel in clinical psychology. Clinical psychology personnel training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urgent research. In this paper, the multivariate personnel training of clinical psychology is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needs. The main content of personnel training model includes the build of important concept, teaching system and teaching method. And the four system frameworks include one target, two principal and four systems, thus enriching the theoretical innovation system of personnel training and promoting the building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Key words】Clinical psychology; Multivariate; Personnel training; SWOT analysis

0 引言

中國不斷快速發展的經濟,加劇了社會競爭,使得中國國民人口結構也發生了改變。社會競爭帶來的巨大壓力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節奏及生活習慣,社會中精神及心理疾病數量日益增多,嚴重影響了人們身心的健康。然而,當今較少有專業人員致力于改善、提高臨床心理學相關的教學與研究等工作,且能夠熟練掌握臨床心理學相關知識、方法與技術的優秀人才也十分匱乏。臨床心理學人才培養的質量與素質關系到社會積極、健康、穩定的發展,培養我國優秀的臨床心理學人才成為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

關于人才培養創新的研究大多都集中于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制造業技能人才與建筑安全管理人才等方面。李海宗等[1]對于參與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的三個主體在各要素中的作用進行研究,并分析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的保障;徐涵等[2]通過在研究有關中國特色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基礎上探索出了新的人才培養模式;王英紅[3]分析了建筑安全管理人才應具有的能力素質和知識結構,提出了我國建筑安全管理人才培養模式。針對臨床心理學人才培養的問題,相關研究還不多,且現有的文獻多集中于在研究國內外培養模式的基礎上,對培養模式進行演進及展望以及對臨床心理學人才發展進行戰略思考等。楊文登等[4]分析了美國臨床心理學在不同時期培養模式的特點及發展規律,對我國臨床心理學人才培養的課程設置、技能方面的關系進行研究;Luciano L’Abate[5]強調臨床心理學對國家精神文明及衛生需求發展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種基于層次結構的臨床心理學人才培養方法。

綜上所述,以上的研究為本文構建人才培養創新模式提供了思路,但鮮有文獻系統性、綜合性的對我國臨床心理學人才培養模式進行創新研究。再加之,社會發展對臨床心理學人才的需要,因此,迫切需要對我國臨床心理學人才培養模式的進行創新,加強臨床心理學人才的培養,從而豐富人才培養創新的理論體系,并對推動社會主義經濟,對構建和諧社會主義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1 我國臨床心理學人才培養現狀分析

社會的現實,中國的國情,使得我國臨床心理學人才培養受到眾多因素的牽絆,本文選用“優略勢分析方法(SWOT)”,分析影響臨床心理學人才發展的相關優勢與劣勢、機會與威脅因素[6]。根據我國臨床心理學人才內部的競爭優勢與威脅、外部的競爭劣勢與機會等各種類型的因素分析而得,我國對于臨床心理學人才培養與發展應采取積極主動推進的態度,提高相關主體部位對臨床心理學人才隊伍建設的重視程度,增加臨床心理學相關資源的投入,進一步完善精神、心理健康教育的法律法規與道德規范,抓住機遇,加大對臨床心理學人才培養的力度等。SWOT分析如表1所示。

2 我國臨床心理學人才培養需求分析

隨著我國現階段經濟和社會的迅速發展,精神、心理問題已經成為嚴重影響廣大人民群眾身心健康的疾病,當前條件下的臨床心理學人才已不能滿足國家的需要,因此,臨床心理學人才培養成為了一種必然。

2.1 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

當今中國的經濟結構正處于由傳統社會急速向現代社會轉型時期,國家明確指出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道路。新型的社會發展觀念與發展模式對相應的科學人才與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目標。其中,人的心理和諧是構建社會主義社會和諧社會的一個重要層次[7]。然而,當今我國大約擁有1億以上人存在各類精神和心理問題,且我國精神及心理疾病患者帶來的各種類型事故的比率大約占了10%,為國家及社會帶來嚴重危害與困擾[8]。高發的精神及心理疾病及其造成的社會危害和經濟負擔已影響到我國構建和諧社會主義社會的進程。

心理和諧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礎。我國社會的現實迫切需要加強臨床心理學人才的培養,從而保證廣大人民群眾身心健康的和諧發展。因此,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對臨床心理學人才培養提出相應的要求。

2.2 臨床心理學人才自身發展需求

臨床心理學人才是我國高等人才教育體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隨著我國高等人才教育的不斷深入與發展,許多有關人才數量、人才質量、人才就業等問題不斷顯露,解決以上問題最直接且最有效的途徑即是對人才培養模式進行創新[9]。另一方面,近年來我國患有精神及心理疾病的相關人群不斷擴大,且其在相關醫院的確診率也一直呈現較高狀態。由于沒有得到及時專業的治療,有10%-15%的患者最終有可能死于自殺,且全國50%-70%的自殺者存在精神問題。現實的實際對臨床心理學人才的發展提出了客觀要求。

3 我國臨床心理學人才培養模式構建

基于對我國臨床心理學人才培養的現狀及需求分析,迫切需要解決當前臨床心理學人才面臨的發展問題。因此,對我國臨床心理學人才培養模式進行創新研究,建立多元制人才培養模式,針對影響心理疾病因素的研究與分析,構建中國臨床心理學多元制人才培養創新模式[10]。

3.1 臨床心理學人才培養模式的內容

構建臨床心理學多元制人才培養的目標是培養順應我國社會主義社會發展、滿足我國社會發展需要,具備扎實的理論與專業基礎知識,且有能力改善、提高人們心理健康疾病的專門人才。整體來看,臨床心理學人才培養的內容包括重要理念構建,教學體系構建以及教學方式構建三個方面。

第一,重要理念構建。在臨床心理學人才培養過程中,要向被培養者構建“以病人為中心”的理念。臨床心理學認為心理疾病患者的相關狀態、性格、興趣與觀念是影響其心理疾病的重要方面。因此,構建心理學人才培養理念應著重強調心理疾病患者相關方面對治療過程造成的影響,包括其具有的不同知識、文化、能力、性別、個性、背景、信仰以及等級等,實現臨床心理學人才培養者與心理疾病患者相互協調與溝通,從而使其共同達成一致的疾病治愈方案[11]。另一方面,秉著使心理疾病患者充分了解與認識心理疾病治療的過程與方法及可能帶來的結果的理念,從而使其積極、主動地配合疾病的治療。

第二,教學體系構建。構建系統且完整的人才培養教學體系,需要打破孤立且割裂的課程狀況。首先,臨床心理學研究需要割離出一般性研究中,著重培養與臨床心理學相關的研究技能,并以此學習為基礎,研究并創新臨床心理學方法,從而為治療者提供更有價值且可直接使用的論斷;其次,針對有關臨床心理學相關課程的多個方面:人格、變態心理學、臨床心理學、心理治療、行為矯正、研究設計以及臨床評估等,建立具有多層次、多模塊的教學體系。其中,多層次、多模塊的教學體系包括基本知識導論課程、專業教育理論課程、相關領域選修課程以及深入拓展研究課程共四個方面構成,且四個方面的課程設置內在與外在相互聯系,橫向與縱向相互互補,形成了以培養人才為目標的系統性且多階段的高質量教學體系。

第三,教學方式構建。創建教學方式要強調我國臨床心理學人才培養教學的實踐與應用價值,要重點研究與解決現實中所涉及的相關心理問題,從而實現臨床心理學人才培養的基本目標,改變當今“只重視知識的灌輸而忽略能力的培養,只強調理論教育而輕視實踐教育”的現狀[12]。從教學內容入手,加大課程內容的實踐價值;從教學過程入手,強調理論與現實的緊密結合;從課程設置方面入手,開設課外實踐環節,并增加實踐活動的課時,將實踐課程與理論課程交替進行,突出課外實踐的操作價值與技術價值。

3.2 臨床心理學人才培養模式運行框架

臨床心理學多元制人才培養創新模式運行的主要框架由一個目標、二個主體、四個系統共同組成。

首先,一個目標。臨床心理學人才培養的目標是指培養在醫療衛生與教育等領域從事心理咨詢與治療心理疾病等工作的專門人才,并利用所學的心理學及醫學知識對社會或組織的行為干預。

其次,二個主體。主體是指實現臨床心理學多元制人才培養模式目標的主要載體,包括學校及私人診所、醫院、企業等兩方面。當前中國臨床心理學技術人才培養模式已無法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其中,一方面是學校沒有順應社會的變化對授課的方式、授課內容、授課模式以及教師結構等做出相應的調整和創新,因此,學校需要加大力度培養出具有雄厚的醫學基礎、心理學基礎知識且思想敏銳、邏輯思維清晰、創新能力強的臨床心理學人才;另一方面,私人診所、醫院、企業等相關單位的參與不足造成信息不對稱,對于臨床心理學人才培養需要從專業知識、觀察能力、操作能力等方面入手,且需要不斷拓寬培養者的臨床醫學視野、豐富其相應的臨床心理學專業素養。因此,為了保障中國臨床心理學多元制人才培養模式的價值實現,必須在充分發揮學校和私人診所、醫院、企業等兩方面主體的基礎之上,從科研創新能力、自主學習能力、人際溝通能力、心理調節能力、心理評估技能及心理干預技能等方面入手,培養臨床心理學人才的綜合素質。

再次,四個系統。臨床心理學人才培養模式的首要系統稱為保護系統,主要是指對人才培養的相關主體組織機構建設并明確其責任分工,并在必要的情況下成立新的主體組織機構,從而實現培養系統更高的價值;其次,是主體系統,稱為操控系統,主要是指相關機構,包括學校、私人診所、醫院以及企業等依據政府政策引導及社會文化導向,為實現培養目標從而展開一系列具體操作的過程;第三個系統指監管系統,主要在人才培養模式運行中適時地對相關主體各方及模式運行過程和結果進行控制,起到預警管理的作用,該系統包括信息反饋和過程評估反饋兩個部分;最后,是支撐系統,該系統是通過分析現實的管理要求及客觀的理論與實踐需要,制定出能實現臨床心理學多元制人才培養模式最大價值的相關政策、制度、規定與要求。

因此,臨床心理學多元制人才培養模式結構如圖1所示。

4 結論

本文結合當今中國國內臨床心理學人才培養的SWOT分析,通過重點分析我國對臨床心理學人才培養的需求,構建了臨床心理學多元制人才培養模式,從理念構建、教學體系構建以及教學方式構建對人才培養的內容進行闡述,并從目標、主體、系統三方面描述臨床心理學人才培養模式運行框架。

然而,在我國臨床心理學人才培養發展的過程中,還需要更多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將學校、醫院、企業等多方機構形成良性的合作共贏關系,才能保證臨床心理學培養事業健康、良性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海宗,陳磊. 高職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的保障機制研究[J]. 教育與職業,2012,03:13-15.

[2]徐涵. 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創新[J].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0,03:8-11+16.

[3]李雁,李寧,殷惠光,姜慧. 基于學科建設的建筑安全專業人才梯隊培育研究——以徐州工程學院為例[J]. 淮海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03:39-42.

[4]楊文登,葉浩生. 美國臨床心理學培養模式的演進及展望[J]. 心理科學進展,2010,05:741-751.

[5]Luciano L’Abate. Epilogue and Conclusions: Toward a Hierarchical Personnel Structure in Clinical Psychology and Psychotherapy[J]. Clinical Psychology and Psychotherapy as a science,2013,10(07):149-163.

[6]熊曉玲.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文化構建的思考[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14,01:102-104.

[7]齊玲,王瑋瑤,趙麗微,趙東海,鄭中華,楊淑艷,曹志友. SWOT分析地方性醫學高校特色專業核心競爭力框架[J]. 中國農村衛生事業管理,2014,04:375-377.

[8]李麗娜,高凌云,李兆文,楊麗陽. 綜合醫院醫護人員對精神疾病認知調查[J].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4,07:1021-1022.

[9]張宗璐,宋秀慧. 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研究——以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為例[J]. 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4,02:274+276.

[10]Brian A. Sharpless, Jacques P. Barber. A 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review of the meaning, measurement, development, and teaching of intervention competence in clinical psychology[J].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2009,02(29): 47-56.

[11]馮紅琴. 淺析高職中外合作辦學對人才培養理念的影響[J].學理論,2014,33:254-255.

篇(2)

摘 要: 積極心理學為高職生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提供了理論支撐。當前一些高職生存在學習動力不足,學習能力偏低;生活目標模糊,職業發展規劃不清;自我控制、自我調節能力弱等不良心理品質。作者從高校教育者的角度提出高職生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路徑:優化校園育人環境,建立有效的社會支持網絡,構建積極認知系統。

關鍵詞: 積極心理品質 高職生 積極心理學

一、積極心理品質的基本概念

積極心理學是20世紀末在美國心理學界興起的一個新的研究領域,2000年Seligman《積極心理學導論》一書的出版標志著“積極心理學時代”的到來。積極心理學認為心理學應關注人的幸福、發展,培養人的積極品質。國內外學者從自己的研究角度對積極品質、積極心理品質進行界定,但沒有形成統一的概念。國內運用較廣的是孟萬金教授課題組提出的概念:積極心理品質是個體在先天的潛能和后天環境教育交互作用的基礎上逐漸形成的相對比較穩定的正向心理特質,這些特質影響和決定了個體在思想認知、情感意志、行為方式上的積極取向,從而為個體擁有幸福有成的人生奠定良好的基礎[1]。

積極心理品質具有以下特征:一是穩定性與可塑性。積極心理品質是個體在先天的潛能和后天環境教育交互作用下逐漸形成的,這種心理品質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對穩定性,短時間內較難更改。同時,積極心理品質可以通過個體積極體驗、學校教育得到改變,具有可塑性。二是獨特性與差異性。個體的積極心理品質因其先天潛能和成長環境的不同而具有獨特性和差異性,但只要得到發展的積極品質對個體的成長均具有積極意義。三是建設性與適應性。積極心理品質能夠挖掘個體的潛能,促進個體成長,更好地解決學習、生活、工作中面臨的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完善自我,獲得積極體驗,形成更多的積極心理品質。四是潛在性與內隱性。積極心理品質是一種內在的、獨立的、穩定的心理特征,受個體智力與非智力因素的影響,只有在一定的條件下加之外界刺激才會顯現出來。積極心理品質的特征決定了教育者需要對其加以培養與挖掘。

二、高職生積極心理品質的發展狀況

高職生正處于青年中期,是個體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時期,同時是生理迅速成熟而心理相對滯后的時期,這一時期容易產生心理困惑、心理沖突。高職生在某種程度上是高考失利的學生,與普通大學生相比,高職生有其特殊的心理特征。結合已有學者的研究[2][3],我們認為一些高職生具有以下不良心理品質:

一是學習動力不足,學習能力偏弱。一些高職生學習成績不理想,進入大學后,一方面中學時代那種外在的學習動機弱化,另一方面沒有真正認識到學習的作用,沒有樹立學習意識,缺乏學習的內部動機。隨著對大學生活的適應,就業所帶來的壓力,進入大學一段時間后,部分高職生希望學有所成,但長期對學習的忽視導致他們缺乏學習策略和學習技巧,對學習自信心不足,學習情緒體驗較差。

二是生活目標模糊,職業發展規劃不清。一些高職生是在父母的壓力下繼續求學的,他們理想信念缺失,生活目標不明確,缺乏奮斗的動力。對自我的認識不完善,對所學專業的了解有限,對自我的發展缺乏清晰的認識,更缺乏對自我職業發展的有效規劃。沒有目標和規劃的生活,沒有方向,沒有動力,容易產生迷茫、空虛等負性情緒。

三是自我控制、自我調節能力較弱。進入大學,空閑時間增多,教育管理方式相對于中學更民主、更自由,要求高職生具備一定的自我控制、自我調節能力,包括制定目標、制訂計劃、調整目標。但大學生活豐富多彩,大學開放式的管理讓高職生過多接觸社會,浮躁的社會帶給高職生更多的誘惑,不具備一定的意志力很難堅持不懈,實現目標。

三、高職生積極心理品質培養的必要性

高職生既有作為普通大學生所面臨的來自學習、家庭和社會的壓力,又有其自身因素帶來的特定壓力,這些壓力的累計影響著高職生的心理健康。加強對學生的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培養學生積極的心理品質,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目標。

1.培養高職生積極心理品質,是實現高校教育目標的內在要求。

積極心理學改變傳統心理學過度關注缺點與問題的觀念,倡導挖掘學生的閃光點,主張關注學生的積極力量,優化學生的心理素質。積極心理品質有助于個體形成正確的自我概念,了解自我、悅納自我,善待他人,同時面對現實、接受現實,具備良好的適應能力,在與社會的良性互動中自我成長、自我完善。高職教育的目標,一方面是教給學生知識、技能,另一方面是教會學生學習,培養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促進學生自我實現。

2.培養高職生積極心理品質,是提升高職生幸福感的主要保障。

著名教育學家烏申斯基認為:“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學生獲得幸福。”[4]一些學者J同“教育應以幸福為目的”[5]-[6]這一觀點。幸福感是一種積極的情緒體驗,它是在個體對自身的生活狀態和周圍環境的認知與評價過程中產生的[7]。具備積極心理品質的個體更容易獲得積極的情緒體驗,保持自信、樂觀、好學的積極情緒,更好地挖掘創造性潛能,獲得幸福感;具備積極心理品質的個體在遇到問題和挫折時積極面對,更好地處理和分析問題,在克服困難的過程中獲得幸福感;具備積極心理品質的個體在社會交往中,更好地融入群體,在幫助他人的過程中獲得社會認同感,增強幸福感。

篇(3)

一、社會心理學發展的整合趨向

從社會心理學誕生之日起,以羅斯為代表的社會學的社會心理學和以麥獨孤為代表的心理學的社會心理學分別代表了兩種不同的研究取向,后來又出現了文化人類學取向的社會心理學等。社會心理學不同研究取向有各自不同的基本特點。心理學取向的社會心理學試圖從個人的人格結構中求得對人類社會行為的解釋,強調個體變量的重要性;社會學取向的社會心理學通過社會地位、社會角色、社會化等“塑造嬉體”的因素來研究人們的社會互動,并進而達到對人類行為本質的解釋,強調社會呀群體變量的重要性;文化人類學取向的社會心理學是從因素入手探索有關人類行為的解釋,強調文化變量的重要性。但是,俱、社會、文化是緊密聯系而不可分割的,彼此之間的互動是持續不斷的。要充分準確地描繪人的社會行為,單一的研究取向是難以實現的,必須建立一種綜合的研究取向才有可能。從本世紀40年代末和50年代初開始,欲圖將社會心理學的不同研究取向加以整合的努力得以具體實施,盡管許多人做了大量工作,但學科間的聯姻卻未能獲得預想的成功。最近20多年,不同研究取向的論爭再度興起,當理智戰勝了感情之后,開始邁上了整合之路。更為重要的是,近幾年學科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為實現不同研究取向的整合奠定了現實的基礎。

從國內外社會心理學多種研究取向的整合發展和現狀啟示中,我們認為,社會行為心理學是關于社會、文化和人格及派生物地位、角色和自我之間的相互影響和相互塑的造的綜合應用社會科學,是從心理層面上對于人類社會行為的流行性反應的總體把握。從學科性質上講,它既不是心理學的分支,也不是社會學的分支,而是在社會學、心理學、文化學、文化人類學、行為科學、政治學、經濟學、管理學等相互作用相互滲透基礎上形成的一門獨立的事合社會心理學。它是在社會學、心理學和文化人類學等母體學科的基礎上形成的一門具有邊緣性質的獨立學科。正如南京大學周曉虹博士所言:“我們只有從社會學、心理學、文化人類學以至生物學的多維視野出發,才能獲得對人類社會行煌完整解釋”。從社會心理學的起源上看,它是在母體學科的基礎上形成的邊緣學科,是母體學科在解釋人類行為及春與社會、文化、人格的關系時彼此接近、相互滲透的結果。從社會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方法和理論體系來看,它雖然是在母體學科的基礎上形成的,但它既不是某一學科的附屬物,又不是多種學科的簡單的拼湊和混合,而是多種學科的整合,具有其他學科所不具備的全新的性質和特點。因此,社會心理學應獨立地著力于社會行為心理的整合研究。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夏學鑾教授第一次提出了整合社會心理學,其研究對象分為三層次或三個單元:第一層次為宏觀層次,又叫社會主體單元,其基本概念是社會、文化和人格,認為社會行為是這三個因素的函數,其公式為B(S)=f(S.C.P);第二層次為中觀層閃,又叫個人主體單元,其核心概念是地位、角色、自我,認為個人行為是這三個因素的函數,其公式為B(I)=f(S.R.S);第三個層次為微觀層次,其操作概念是目的、工具和態度,又叫行為主體單元,認為任何作為社會行動的行為都是這三因素的函數,其公式為B(A)=f(O.M.A)。夏學鑾教授“三層次九因素”存在著一種相互影響、相互塑造的關系,在水平層次上的任何一個主體單元的行為都必須考慮行動的三個參照系數的綜合作用。總之,它們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整合在一起的。

從“三層次九因素整合說”中可以盾出,社會心理的外在行為律與社會行為的內在心理律的整合及個體作用、群體互動、社會影響的整合是社會行為心理整合的關節點。社會心理與社會行為是人類社會性質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社會心理是社會行為的內在過程,而社會行為則是社會心理的外在表現。社會心理整合研究是指社會行為流行性反應的內在心理一般本性和一般規律的研究;社會行為整合研究是指現實生活中人們直接關注的流行性心理反應的外在行為特征研究。社會心理的維度是我們所熟知的,而社會行為的維度則往往有所忽視。目前,社會心理研究所有社會學化和社會行為研究有心理學化的整合趨勢。社會行為心理學既要探計內在的社會心理學過程,又要研究外在的社會行為規律,以避免行為主義忽視行為內在心理過程,而認知論學派忽視心理過程外顯行為的偏向。

二、社會行為心理不足合的切入點

中國社會近10年來,社會心理學進入重建與復興階段,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社會各界對社會心理學知識的迫切需要,另一方面又不知傣何下手方能切合實際研究中國社會的具體問題,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說這是“一個相當混亂的時期”因為社會生活是豐富多彩的,社會行為也是千姿百態的,對社會行的總體把握不僅涉及到對鞭一般存在的把握,而且必然要涉及到對其各種存在樣態及方式的把握,面對五光十色的多種多樣的社會行為,應該從哪里入手呢?最適宜的入手處或生長點哪里?

一些社會科學工作者發現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社會生活中存在大量社會流行的社會行為心理問題,并認為社會學、心理學、文化人類學、行為科學的研究能夠為這些總是提供依據和答案,因而開始了社會行為心理與現實社會問題結合上的研究。一般來說,具體的社會生活實踐和現實生活的信息資源,限定了研究的切入點或理論的生長點。就此而言,當代中國的社會行為心理研究的最適宜的切入點只能是社會心理與社會行為的熱點問題。社會行為心理熱點問題是一種客觀的社會反映,是一種復雜的社會現象。社會行為心理熱點問題也是社會行為的心理的重點問題,這些行為關系到社會主義改革的進程和前途。社會行為心理熱點同時也是社會行為心理的難點和焦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某些尖銳的社會矛盾,是很敏感、很尖銳的社會焦點問題,解決起來也往往難度不小。社會聚群行為是種種社會行為心理的起始點和矛焦點,也是社會心理與社會行為整合研究的著力點。

社會心理學是對社會生活和處于熱烈社會生活聚焦點上的人們所思所慮、所作所為的本質的思考,社會心理學一開始就是為解決與現實生活有關的社會心理問題的迫切需要而產生的,以后的每一步發展都直接從社會生活的急需中獲得了無限的動力。顯然,這門學科具有很強的應用性。例如,20年代“霍桑試驗”中士氣與生產效率的提出,是為了解決當時工業生產之急需;30年代輿論、流言、種族和價值沖突等主題,是為適應世界經濟的蕭條和社會的動蕩不安之需要;40年代信仰、態度、民族性格等主題,是應第二次世界大戰這需要;而五六十年代以后社會相對穩定和平發展,許多具有明顯應用性的分支學科相繼出現,既繁榮了社會心理學本身,又使它在社會生活需要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今天,不僅在歐美國家,而且在日本、俄羅斯的廣大第三世界國家,社會心理學這門應用科學的社會職能在現代社會生活中的作用都越來越大。有人統計,這10多年中《全國新書目》上刊有社會心理學方面的書有數百種,其中90%以上都與應用于社會生活有關。并且社會心理學應用成果相當大的一部分已經或正在轉化為直接的社會生產力。

三、社會行為心理整合的著力點

大量的有關研究表明,社會互動是人的社會行為的主要表現形式。人們在對稱性和非對稱性的社會互動中,形成種種群眾行為、大眾行為、集群行為。也就是不受通常行為規范所指導的、自發的、無組織的、無結構的群體行為方式。也就是我們這里所說的聚群行為。聚群心理的外在行為律與聚群行為的內在心理律對社會發展和人們社會行為的健康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積極的社會聚群與人們積極的社會觀念和社會行為之間正相關,而消極的社會聚群(矛偏行為)與人們社會觀念的偏頗和社會行為的偏離也有正相關。特別是當代中國青年有一種比西方更重視同輩凝聚的矛群意識,在這種社會心理環境下,社會變革過程中的社會熱點問題,往往在聚群面對面的互動中會越聚越熱,熱到一定程度就會將問題自然聚焦,聚焦到一定程度必然會施放出來。由此看來,聚群和赤心理的發展存在著兩種可能性,既可能成為社會變革的推動力,也可能成為社會變昔的掏力。所以,假公濟私在生生的聚群行為心理入手,探尋研究社會行為心理現象和規律,是整合社會心理學具有生命力的著力點。

布魯姆(H. G. Blumer)1946年曾把集合體分為四種:集群、大眾、公眾和社會運動團體。后來,布羅溫(R. W. Rrumer0又把集群分為兩種:暴眾和聽眾。這種分類依照無組織群體的有機程度和無組織群體在社會結構中的地全劃分的,有利于人們對無序群體的理解和把握,對聚群行為的研究有一定參考價值。

大眾與聚群有聯系也有區別。這兩類群體都是一種無組織群體的集合現象。在大眾傳媒日益發達的現代社會生活中,以大眾面貌出現的無組織群體將越來越多,越來越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越來越影響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值得引起重視的群體現象。它們的區別主要表現在人數和接觸方式上。大眾是散布在廣大社會范圍內、接觸大眾傳播媒體為數眾多的一群人,大眾對社會生活的了解接觸是間接的,是通過大眾媒體發生作用的。聚群是以視野所及、耳聞所達的一群人,相互之間的接觸是直接的,通過感官和軀體感知群體中的人與事。大眾和聚群都是無組織群體,具有自發性、散漫性、情緒性、無責任性等。

國外將聚群行為稱為collective benhavior,也就是無組織無紀律的大眾集合現象。原蘇聯社會心理學家安德列耶娃把它稱為“非集體行為”(或譯為“集體外行為”),而我國社會心理學和社會學文獻上,一般譯為“集體行為”。中國人民大學沙蓮香教授稱為在公共場合或社會活動中出現的集群現象。蘭州大學曹孟勤教授等認為,譯為集體行為不妥,稱為“群體行為”失之過寬,沒有限制,稱為“非集體行為”也不妥,因“集體外行為”并非個體行為。因此,人道我這種偶然聚在一起無組織的一群人的行為為集群行為。我們認為“聚群行為”這個概念更能全面地動態地表達無組織的、自發偶然聚集在一起的一群人的激烈行為特征。

社會心理學認為,趨群性是人類的本性之一,人類行為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趨向于合群。社會生產方式越發達,生活方式越先進,各類人員的趨群意識和結群傾向就越強烈。面對社會的巨大變革和發展,社會聚群現象 普遍存在的、經常發生的,發生的原因、情況和結果也是多種多樣的。這種隨意性、自發的、無拘無束的聚群現象無所不在。它的啟動原因之一是出于人們最基本的交換信息需要。這一需要最原始的生物學價值是減少對周圍環境的不確定性,從而及時調整自身的行為以適應變化了的環境。聚群者希冀在集合中尋找到共鳴點,并力圖補充缺陷,達到志趣相投、知能互補。不僅如此,而且聚群行為心理帶有鮮明的時代烙印。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聚群已由過去的單一性發展到多學科廣泛交叉,層次日益增多,品位日益提高,形式日趨復雜。因此,從社會心理學角度優化整合聚群心理與聚群行為發生、發展的過程特征和規律,即聚群心理的外在行為律與聚群行為的內在心理律,探求對積極聚群行為的鼓勵、強化,以及尋求對偏離聚群行為的預測、預防和調控的有效途徑和方法,對于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正如著名科學家錢學森1986年10月3日給沙蓮香教授的信中所強調的:“在現代科學技術九大部門之一的行為科學部門中,社會心理是一門重要學科。而行為乘害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聚群心理是聚群行為的內在條件和依據,聚群行為是聚群心理的外在表現。一般情況下,聚群需要形成聚群動機,聚群動機驅使聚群行為。“因為一切行為的基礎和根據都是心理現象的規律,同樣一切心理的外在表現都構成某種行為”。人的行為無一不是由動機所引導、維持和導向,而動機又是以人的需要為基礎的。一個人的行為是這樣發生的,一個聚群集合行為也是在相互一系列心理活動的支配下發生的。聚群心理是聚群行為的內中動力,聚群行為是聚群心理的外在表現。可見,個人行為與聚群行為都是一種動機性的心理行為。所不同的就是聚群行為中有大部分人只能模糊地意識到這種需要和動機,而簡單的幼稚認同就應聲而起,被動地或奇特地介入進去了。

四、社會行為心理整合的交互點

社會行為心理學主要研究個人心理與社會心理、社會心理與社會行為、社會行為與社會聚群行為活動等三大領域。當代社會行為心理學是研究社會行為的內在體驗和外在表現發展變化過程及其規律的整合科學。整合社會心理學主要研究三大層面的內容,即社會環境、文化心理、人格信仰、角色地位之間相互作用的宏觀社會文化行為心理整翕支;社會認知、社會情感、社會意志、社會態度之間相互作用的中觀社會行為心理整合層;親和行為、互動行為、聚群行為、規范行為之間相互作用的微觀社會聚群行為心理整合層;這三大層面內容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的整合構成了當代社會行為心理研究的有機整體,力圖發揮心理學取向的社會心理學、社會學取向的社會心理學、文化人類學取向的社會心理學三者的“雜交”優勢,克服不足,建立共性與個性、世界化與本土化相統一的社會心理學。

在個人與社會的交互作用點上,社會行為心理整合所關注的社會文化與亞文化因素的影響,文化心理的積淀,對社會成員人格信仰、角色地位等社會行為產生的影響,以及人格與角色待社會和赤又在何種程度上影響社會環境與文化心理的建構。

在個人與個人的交互作用點上,社會行為心理整合所關心的個人之間的相互認知、情感、意志、態度等怎樣在社會認同層面,人際關系層面,人際溝通層面相互作用產生的角色地位與社會行為,以及后者在何種程度上影響前者。

在群體與個人的交互作用點上,社會行為心理整合關注從群體到個體又從個體到群體的影響過程,在群體合作、競爭、沖突、調適等對稱性社會互動和模仿、暗示、感染等非對稱性社會互動中,如何影響人們的親和行為和規范行為,以及人個行為又如何作用于群體行為。

在各體與群體的交互作用點上,社會行為心理整合主要研究社會與社會、群體與群體、文化與文化之間,在聚群行為、群眾行為、大眾行為、偏離行為、規范行為相互作用過程中,如何鼓勵強化規范行為心理和優化整合聚群行為心理,為適應跨世紀社會的現代化而加快人的行為素質的現代化而努力。

篇(4)

關鍵詞:臨床心理學;社會心理問題;預防干預模式

中圖分類號:C912.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14-0084-02

近年來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科技的日趨進步,讓我們的視野不斷開闊,但是在和諧社會的大背景下也出現了不少不和諧的因素。越來越多的社會爭議現象層出不窮,一些嚴重的社會暴力事件也屢禁不止,這些猛烈地沖擊著社會的安定和人民正確價值觀的樹立,這些行為和現象的背后折射出的是社會中已經存在并有可能繼續發展的個人或群體的心理問題。這些問題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為了要減少這一系列問題的產生,本文嘗試運用臨床心理學的視角積極地構建社會心理問題的預防干預模式,希望可以對相關問題和研究予以幫助。

一、社會心理問題

社會心理問題是指個體受社會環境的影響對自身的前途和未來喪失信心或對他人、組織或社會怨恨、不滿的一種心理失衡現象。主要包括以下幾個特征。

1.發展適應性社會心理問題的普遍性

這種心理問題是指個體自身不能樹立正確的自我認知,特別是對自我能力、自我素質方面的認知,其心理素質及心理潛能沒有得到有效、全面的發展,無法與所處的社會環境相適應,主要表現在自負或缺乏自信,志向過高或偏低,責任目標嚴重缺失等。在這一方面上至社會精英,下至平民百姓,很多人都會出現這樣的心理問題,如:“芙蓉姐姐”、“偽娘”、“富二代拼爹”等現象所反映的心理問題。

2.暴力性社會心理問題的極端性

這是一類多以暴力、個體毀滅、惡性等極端的方式為表現形式的社會心理問題。當個體遭遇人際關系的嚴重沖突、重大挫折、重大創傷或面臨重大抉擇時,會表現出情緒焦慮、恐懼或者抑郁,有的則表現為沮喪、退縮、自暴自棄,或者更嚴重的則表現出異常憤怒甚至引發沖動報復的行為。這種心理投射的目標如果明確便會摧毀目標,投射在自身可能會自殺或自虐,投射在他人身上則可能會危及社會群眾的生命健康,從而對自身和社會產生惡劣的影響。如,“富士康跳樓事件”、“福建南平小學傷人案”等背后所隱藏的嚴重社會心理問題。

3.社會心理問題的蔓延傳染性

如同人生理疾病的病毒傳播一樣,不良心理問題也同樣具有傳染性,而且蔓延的速度和程度也更為廣泛,造成的不良社會影響昭然若揭。如各種形式的“炫富”現象以及全國各地出現的多起針對少年兒童的殺戮事件等,都說明了當前的社會心理問題具有很強的傳染性,消極示范作用非常明顯。

二、臨床心理學

臨床心理學(Clinical Psychology)屬于應用心理學的范疇,臨床心理學注重研究人的心理問題、心理障礙、心理疾病的發生原因和性質診斷,挖掘潛在的心理病理現象,并且針對心理問題、障礙等采取綜合有效地預防和矯治措施。它的最終目的是對有不適應問題、有心理苦惱的人進行援助,幫助他們恢復心理或精神的健康狀態,它以被援助者的心理適應和人格發展作為根本目的。

臨床心理學也探討一般性的心理規律和行為問題,但更加關注的是這些一般性的原則如何塑造和影響一個人的生活,試圖尋找個體的生活環境、心理狀態、人格特征、行為活動、社會環境等因素之間的關系,以及如何進行治療和干預,同時注重的是對各種心理信息進行測量評估。因此,要想對社會心理問題進行預防干預,從臨床心理學的角度出發,我們一定能找到一些想要的答案。

三、社會心理問題原因分析

我國當前社會心理問題的產生,與社會的大環境是密切相關的,是諸多社會問題愈演愈烈的結果。所以分析當前社會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對構建其合理健康的預防干預模式有重要作用。

1.社會的不平等和分化現象嚴重

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雖然經濟在快速增長,政治也在不斷地穩固,但是面臨著人口多基數大,地區發展不平衡的國情,有限的資源在分配的過程中越來越多的集中在少數人的手里。在這部分人中,富二代炫富,學術論文造假,官員貪污受賄等負性社會事件充斥于耳,投射出的是拜金主義和急功近利的金錢觀和價值觀,是對自我缺乏認同的心理問題。另一方面,公認的社會不平等現象,如教育、醫療、住房等長期得不到根本性地解決,社會階層的分化越開越嚴重,如農民工、下崗工人、蝸居族、蟻族等社會草根群體不斷出現,廣大社會底層人民無法享受到或很少享受到應有的待遇,與此同時貧富差距還在不斷地拉大,生活在底層的人民難以對社會產生認同感,容易引發心理問題。

2.社會支持缺失,社會信任不足

現代都市生活節奏加快,人們生活壓力大,工作時間長,與親人朋友相互交流的時間減少,而科技的進步給我們帶來方便的同時,也相對削弱了人際間的親密互動,眼神和肢體語言交流能力的下降,使一部分人在真正面對他人的時候無法領會對方的指示,難以融入群體,容易產生人際適應的社會心理問題。另一方面,在當今的市場經濟和多元化社會中,人員流動頻繁,人與人的關系雖然已經打破了血緣和地域關系的界限,但是帶來的卻是人與人之間的不信任。社會上出現的“汽車碰瓷“”、“保險詐騙”、“攙扶老人”等社會現象都是目前社會信任不足所引起的。這種人與人之間的不信任,會導致人情淡漠。如果群體之間不信任,會導致群體敵對心理的產生;人民對政府部門的不信任,會導致政府公信力下降。長此以往,就會引發個體或群體的社會心理問題。

3.社會教育和心理保障體系缺失

目前社會已經開始重視對人的心理輔導和人格健全教育,但是現實情況卻令人擔憂。在重好成績,考好大學,找好工作的社會大背景下使得家長和教師過分重視知識與技能的培養,卻忽視了對一個人來說最重要的心理健康的塑造,因而那些不良心理因素無法得到及時有效的梳理。而且人們對心理咨詢還沒有形成正確的認識,主動尋求幫助的人只占很少的一部分。另一方面,社會目前的相關的心理保障機制還不夠健全,缺少專業的心理咨詢師對出現心理問題的人員進行心理分析和專業幫助。

四、預防干預模式

社會心理問題在我們的身邊發生的越來越復雜化、多樣化,對人們的生活和工作,更甚者對整個社會都產生了不良的影響,而臨床心理學作為一門研究心理問題形成和矯治的應用性學科,在實踐中應該為相關心理問題的防范和干預建立自己獨有的模式。

1.利用臨床心理學的社會服務性,建立全民心理信息檔案

臨床心理學的專業性質是追求正確目標的共同性,建立群體的規范意識與正確行為,從而減少個體行為上的偏差。其關注的不僅是外在的和被意識到的心理問題,更看重的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潛在的心理問題。它所關注的領域是整個社會的心理問題,著重于提高群眾的社會規范意識和心理健康水平,因而具有社會公共服務性。在此基礎上,我們知道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受到宏環境和微環境等多重因素影響的,但是一個人的人格在其一生中是相對穩定的。我們想要預防社會心理問題的發生,就應該全面掌握國民的心理健康動態,積極建立全民心理信息檔案,才能及時地采取措施防止心理問題的出現。這種心理信息檔案的建立,應該是從小到大不斷變化的,就如同我們的人事檔案一樣,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長,需要不斷地更新和變化,如從學校、用人單位、再到社區建立一個跨越時間和地域的心理健康檔案。這樣我們可以掌握個體目前的心理健康狀況,并且如果個體發生社會心理問題并采取極端方式時我們也有確切的檔案資料來分析這些問題產生的原因,進而采取措施。同時有助于相關人員宣傳心理健康知識,介紹心理健康常識,建立全民心理健康的普查和監測機制,從而規范人們的社會意識和行為,減少心理問題的發生。

2.運用臨床心理學的發展教育性,提高自我調節能力

臨床心理學的目的是幫助個體分析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并針對問題采取有效的預防和干預措施,在整個過程中,個體的自我認知和自我的調節適應能力有重要的推進作用。在之前的分析中,人們社會心理問題的出現其本質都是自我需求與社會供給相沖突的結果。但是面對同樣的社會環境,人們的心理健康狀況大不相同,所產生的社會心理問題也特點各異,這些都是受個體自身所受教育以及看待問題角度的不同所影響的。這就要求心理健康工作者們給予心理健康指導、人際關系適應指導、心理咨詢輔導等形式來引導人們樹立積極的自我認知。如:學會正確對待自己、他人和社會以及困難、挫折和榮譽;充分了解自己并肯定自己,能夠掌握自己的思想行動,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有獨立謀生的意愿和能力,追求理想但不脫離實際;愿意與他人建立有質量的親密關系,擁有自己的社會支持系統。這樣就在教育指導和心理問題之間建立起了以提高個體自我調節能力為主要工具的社會心理疏導機制,通過臨床心理學發展教育性的運用,相信可以建立社會心理調適系統,充分提高個體自我調節能力,以適應社會的不斷變化。

3.實施臨床心理學的干預操作性,進行心理問題矯治

臨床心理學在研究心理問題預防的同時也注重對已經發現的心理問題進行矯治和預防。從臨床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對社會心理問題的預防個干預機制主要就是指心理干預,包括情緒認知干預和行為干預及建立社會支持等多重形式。這些都需要通過專業技能考試的,有長期實踐經驗的專業心理咨詢人員進行操作。這樣的心理問題治療有規范的實施流程:要對心理問題嚴重的人員給予快速有效的心理評估并記錄在心理健康檔案;其次根據實際情況制定有效的干預預防方案;再次要分階段采取不同的技術來實施干預;最后要做好相關的回訪工作,以確保心理問題疏導的效果。另一方面,針對某些嚴重心理問題造成社會嚴重后果的案例,社會輿論和公共媒體要給予客觀評論,以防止這種惡性的心理問題蔓延。

參考文獻:

[1]陳青萍.現代臨床心理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2]梁寶勇.精神壓力、應對與健康[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

[3]文榮康.我國突發事件應激心理危機干預的探討[J].現代預防醫學,2008,(23).

[4]彭科蓮.個人極端暴力事件產生的心理原因與預防對策[J].湖南公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0,(5).

篇(5)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文化的多元趨向,大學生的心理問題越來越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作為最富人文關懷的高校教育,更是義不容辭的承擔起塑造學生健康人格,提高學生心理素質,推進學生心理健康的重大責任。而已積極心理學為趨向的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將更加有利于推動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發展。

一、積極心理學的基本概念及主張

20世紀末,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提出“積極心理學”概念。積極心理學將研究焦點聚焦于研究人的發展潛力和美德等積極品質,從過去的關注個體的心理疾病方面,轉向對人性中的積極潛能的深刻挖掘。積極心理學通過激發人類自身的潛能和力量、積極的品質及活力,幫助人們樹立自信心,堅定生活信念,獲得追求最佳心理狀態,從而變得更加幸福的方法。通過這種向上的、陽光的心理反應來詮釋人的心理現象包括心理問題,以此呼喚人類內在的善良品質和正面的態度,并利用這些內在的正面動力來幫助有心理問題的人或普通人,通過自身的主觀能動性來最大程度地開發自身的潛力并獲得幸福。

二、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現狀

大學是莘莘學子們渴望獲得的教育夢的一部分,同時也是他們修正個人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的關鍵時期。而大學時期也正是這些青年學子最富有激情、最充滿理性、最具有創造性同時又不畏懼挑戰的時期。但是面對競爭激烈的社會,以及來自專業學習的壓力、工作就業的難度、人際關系等諸多方面的問題,他們常常彷徨糾結,從而易滋生各種不良的心理疾病。根據相關調研表明,我國高校有相當數量的在校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甚至有的已經非常嚴重了。吉林農業大學學生郭力維在2009年11月14日謀殺室友趙研,經120急救人員診斷確認趙研已死亡,民警遂即展開調查,抓獲郭力維,其對自己持刀殺人的犯罪事實供認不諱。2010年10月20日西安音樂學院學生藥家鑫,駕車撞人后又將傷者刺了八刀致其死亡,在逃逸時被抓獲,并于次年6月7日被執行死刑。2013年4月16日復旦研究生黃洋遭室友投毒,終因中毒過度,不幸身亡。同時有很多的高校學子都因這樣那樣的心理問題而選擇自殺,這些都說明高校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須引起全社會的廣泛關注。這些問題的產生不僅是對我國高等教育的嚴峻考驗,同時也是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道路上產生的不和諧因素。只有將積極心理學價值取向貫穿于于我國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促使大學生追求陽光心理,激發他們積極面對的潛能,才能更加有效地提高他們的心理健康,人際沖突才會減少,師生之間、同學之間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學校和諧氣氛才容易形成。

三、積極心理學與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結合

通過積極心理學的價值取向,挖掘學生的積極潛能,激發他們潛在的動力,幫助他們樹立自信,追求理想、堅定信念,提高執行力,從而獲得讓自己幸福滿意的能力貫穿于整個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通過這樣一種陽光向上的理念幫助高校學生更加清楚地認識自己,了解社會。提高他們適應環境的能力,調節情緒,平衡心理壓力的能力,最大程度地挖掘他們的正能量,提高他們的生命質量,培養他們優秀的品質,構建積極、和諧的校園氛圍。

積極心理學的價值取向發揮著變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內容的作用。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關注對問題學生的個別診治,而積極心理學注重激發每個學生的積極心理潛能,提倡人文關懷,它不僅修正了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更衍生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平臺。這種價值取向旨在增進學生的主觀滿足感和幸福感,開發他們積極的心理潛能,培養他們正向思維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他們調節自我情緒的能力、開發他們的創新能力以及健全和諧人際關系的能力;讓他們學會正面應對所遇的各種問題,自強自愛、自尊自信;改善和培養他們的學習習慣、提高他們的學習有效性等,這些都是高校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內容。這些內容均來源于高校學生的日常生活,即具有鮮明的個體性,同時又帶有普遍的社會性,內容生動,意義鮮明,極易被學生接受,這必然會幫助學生學會用正面的方式去應對潛在的心理問題。

積極心理學的價值取向能夠創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方法。在傳統的消極心理學模式下,很多人會陷入“來訪者就是問題學生”的固有思維,這樣的思維本生會影響整個心理咨詢中對問題的有效修復,打破了咨詢的平等關系。.而認為對心理問題的預防和抵御才是心理健康的關鍵的積極心理學工作模式下,高校教師更應關注與重視的是學生優秀陽光的一面,這也是激發學生積極潛能的核心本質,而且,這樣的工作理念和方法更容易讓學生接受,從而讓整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效率大幅度提高。所以,基于積極心理學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從本質上說,就是一種正向情感的激發過程,要讓學生從自己的日常生活、學習情況、人際交往、情感體驗、就業等實際活動中去體驗、分析和思考,讓他們明白在這些活動中自己所產生的各種反映,提高自我認知,了解自己、了解社會,培養健全彈性的心理素養。因此,積極心理學價值取向的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除了開設必要的心理咨詢等課程以外,更多的是要采用融趣味性與互動性為一體,且參與程度更高的團體輔導、戶外素質拓展、社會教育實踐、心理情景劇表演、心理健康主題班會、心理影視觀賞、心理征文比賽等趣味心理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完善自我,追求幸福。

參考文獻

[1] 孟萬金.積極心理健康教育[M].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2008(7).

[2] 楊曉峰,李瑋.積極心理學: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理念[J].內蒙古大學學報,2008(l0).

篇(6)

積極心理學為現代化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一股新血液,給現代思想政治教育換上煥然一新的面貌。在中國現代化十幾年發展歷程中,各高等院校為與時俱進,不斷專研各種渠道進行思想教育創新。本文搜集國內外積極心理學的發展和歷史資料,對積極心理學做了充分的考察研究,發現目前積極心理學在教學中的運用涉及范圍全面,發展經驗不足。多數高校只是單純地借鑒國外研究成果,并沒有充分結合中國歷史發展實際所產生的不同心理基礎;其次,積極心理學在教學上的運用多數表現為理論的探究學習,尚未形成積極心理學學術型專業人才培養教學基地。

二、綜述積極心理學發展狀態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國人的思想、觀念、信仰對社會的發展具有巨大的影響力,充分發掘國人尤其是在小青年學生的美德思想,倡導用積極向上的、具有贊賞的眼光去看待每一個人,去發現個人特質及積極能量,可為社會發展營造良好的風氣。積極心理學興起于美國,先后被各個國家進行效仿,我國思想政治教育中不斷嘗試融入積極心理學教育體系,有機地結合我國心理學教育歷史特色,豐富積極心理學的內涵,指導學生將積極心理學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教育與實踐有機結合,在不斷總結經驗中向前發展,以此推動青年學生思想教育的創新發展。

三、積極心理學在青年教育研究中的不足之處

新興的積極心理學教育受到根深蒂固的舊青年學生思想教育體制的束縛,加之以現代社會較為復雜思想價值觀念影響,使得積極心理學教育發展困難重重。

(一)積極心理學教學存在弊端教學質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是否能有效地學習積極心理學,并從中有所收益。

1.積極心理學應用于教學中缺乏實踐的嘗試,是青少年成長成才現實問題解答的迫切需要,同時也是提高青少年素質培養的內在要求。多數高校受傳統教育慣性影響,習慣將理論知識灌輸于學生,而未真正關注學生是否是真才實學,是否可將理論知識靈活運用到實際生活和工作中去。積極心理學教學是一個循序漸進的心理調試過程,然而部分教師缺乏職業素養,對學生是否真正學習和收益與積極心理學知識應用倦怠,忽視學生教學主體地位。

2.由于我國高校積極心理學教育發展起步晚,國家發展歷史與西方發達國際有很大差異,積極心理學教學基礎與外國有所不同,學習和借鑒外國積極心理學教育缺乏充分的話語霸權。其次,國內對積極心理學研究力度不足,在教學中缺少說服力,積極心理學與我國早期的心理學教育存在脫節,其研究的不僅是人的個體,還研究人與社會的關系,倡導發掘人的積極能力和品質,構建和諧社會。

(二)教學環境消極影響環境是影響人性格形成的重要因素,良好的教學環境對推進教學的進步具有重大作用。我國積極心理學教育發展起步晚,尚未建成良好的積極心理學教研基地,未能將心理教育的主體與學校、社會貫穿融合,以提高積極心理學的教學質量。其次,我國對積極心理學教研投入力度不足,未能研究出系列較為優質的教學方案,以供教學之用。

四、積極心理學教學特色的完善

積極心理學為現戴心理學教學提供新的理念、視角,彌補傳統的心理思想教育的不足,豐富了青年學生的思想政治教學路徑的選擇,充分發掘個人和塑造個人的優質品行,全面提升心理學教育教學環境。

(一)轉換教學視角,提升教學質量對待傳統的心理學教學我們應去粗取精,并有效地融合積極心理學的教學理念,改革教學方法,教師應盡其責,幫助學生發現自我、完善自我和超越自我。運用情感性、激勵性、鞭策性的教育方法,并獎懲結合的榜樣激勵法,彌補了傳統心理學教育的不足。研究人員對部分貧困大學生進行調研,發現積極心理學理念和方法的運用能改善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內心和情緒,有助于發覺具有自卑心理的貧困大學生的積極品質。教師的美德和善端對學生也有極大的影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學習教師的優質素養。

(二)改善積極心理學的教學環境優質的教學環境能提升教師的職業幸福感,激發教師自覺創新工作,在教學中充分發揮教學才能,提高育才育人質量。營造良好的積極心理學教學環境能促進學生成才成才,如上海同濟中學,正逐步嘗試“溫馨教室”的教學方法,組織成溫馨、民主、和諧的教學環境,不僅是在硬件設施上進行改造,還營造相應的教學氛圍,將師生融為一體,幫助學生健康成長。

五、總結

篇(7)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幸福感;幸福公式

一、積極心理學簡介

積極心理學是心理學史上具有革命意義的學科,其研究對象是普通人的心理活動,針對大部分人的心理狀況來指導人們如何追求幸福生活。它利用目前比較完善和有效的實驗方法和測量手段,研究人類的力量和美德等積極方面。

(一)積極心理學的出現

毫無疑問,積極心理學的源頭起自哲學。因為哲學的終極問題是追問人的意義,而絕大多數哲學家的答案是“美好生活(good life)”。哲學的道路太顯深奧,并不能使人人有“悟”。作為研究人心理問題的心理學義不容辭地承擔了這個重任。許多傳統心理學,對人類積極經驗的理解都有貢獻,特別是人本心理學更是主要研究人類的積極精神。1958年,Jahoda寫了一本在當時頗具爭議的書《積極心理健康的當代概念》,開啟了對心理幸福感的研究。十年后,Carol Ryff和他的同事發展了幸福感的心理成分。他們在方法論上作出了巨大貢獻,他們提出了自我報告法使后來的研究者能科學地探究這個領域。隨后越來越多的心理學研究發現,開發與培養人性的優點,促進人的健康成長等,成為當代心理學知識的新的增長點與興奮點。在這種思想與觀念影響下,積極心理學思潮終于在新世紀伊始爆發出來,在《美國心理學家》雜志發表的《積極心理學導論》,既是對前期積極心理學發展的總結,同時又吹響了向積極心理學進軍的號角。從此,揭開心理學從消極心理學模式向積極心理學模式轉折的歷史序幕,宣告一個新的時代—積極心理學時代的來臨 [1]。

(二)積極心理學的內涵

積極心理學與傳統心理學的研究不同,要求心理學以一種更加開放、欣賞的眼光看待人類的潛能和動機,要更加注重人類的健康、勇氣和愛等方面的研究。縱觀積極心理學的發展,我們認為積極心理學的目的是通過研究與干預,通過開發人的潛力、激發人的活動和創造力來促進個人、社會及人類的進步和發展。在這一程度上有別于以治療為主的消極心理學。從研究目的上開來,消極心理學以治療為主,而積極心理學則注重干預研究,同時兼顧治療;從研究對象來看,積極心理學主要對象是普通大眾,而消極心理學主要面對心理異常者。目前積極心理學的研究相對比較豐富,但主要聚集以下的研究:第一,關于人的主觀幸福感的研究,即試圖理解人們如何評價其生活狀態心理學的研究;第二,關于自我決定理論的研究,它主要從自我實現和自我實現的意義及如何實現等研究入手;第三,關于親社會行為的研究以及關于積極心理學的認知方向(如創造力)的研究。積極心理學家相信,研究和探索人類的積極方面,即勇氣、樂觀、希望、忠誠、堅韌以及良好的行為表現、人際技能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等,不但能幫助人們不斷地發展自己,而且其更具有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2]。

(三)積極心理學研究的意義

積極心理學倡導探討人類的美德、愛、寬恕、感激、智慧等,以及研究人的發展潛能,不斷地發展自己,使普通人生活地更健康、更美好,促進個人,團體和社會的繁榮,這具有極大的理論價值和現實價值。從理論意義上說,積極心理學彌補了心理學知識體系上的空檔。心理學長期注重研究人類的消極的一面,例如病態心理的治療,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心理學的發展。積極心理學的誕生拓寬了心理學研究的領域,打破了固有的思維模式,為心理學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從現實意義上說,積極心理學是一門引導人們實現自我、幸福生活和健康、和諧發展的心理學。它強調人性的優點和價值,探索人類的美德,把研究重點放在普通人如何在良好的條件下更好地生活、發展、發揮潛能和實現價值[3]。積極心理學不僅在人性觀上實現了從消極到積極的飛躍;在研究內容與主題上也實現了從聚焦人的消極面到積極面的跨越;在研究方法上堅持運用客觀實證的研究方法;在心理治療上實現了從事后的治療模式到積極的預防思想的轉變;在研究目的上更是實現了從控制人到追尋幸福人生的提升[4]。

二、積極心理學對幸福的研究

積極心理學認為,幸福感才是人生至高目標,聲望和金錢都只是實現幸福的手段而非目的,幸福的定義應該是“快樂與意義的結合”,幸福是可以通過途徑獲取的。積極心理學讓人們以積極的心態去認識自我、認知社會、追求幸福,在不斷地摸索和探尋中取得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平衡。

(一)揭密幸福感

作為心理學術語,幸福感是人類個體認識到自己需要得到滿足以及理想得以實現時產生的一種情緒狀態,是由需要(包括動機、欲望、興趣)、認知、情感等因素與外部誘因交互作用形成的一種復雜、多層次的心理狀態。它實質上是外在的良性刺激所誘發的一種具有動力性和依賴性的積極情緒體驗。對它的研究始于20世紀60年代,理論界對之表現出極大的興趣,西方倫理學、經濟學、社會學都對幸福感作了大量的探討。但是,隨著積極心理學的發展,對幸福感的研究越來越成為積極心理學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幸福感是人們對客觀現實的主觀反映。它既與人們生活的客觀條件密切相關,又體現了人們的需求和價值取向。一方面,幸福感不能脫離幸福的生活事件而存在,它具有客觀實在性;另一方面,一種幸福的生活事件只有被個體感知時,才有意義,所以,它又是主觀的,具有很強的主觀性[5]。幸福感是衡量個人和社會生活質量的一種重要的綜合性心理指標,也是衡量社會進步的標準,積極的幸福感是美好生活與和諧社會的必要條件。

(二)探求幸福之源

Seligman編制了一個幸福公式:H(幸福)=S(遺傳)+C(景況)+V(個體可控行為),從遺傳因素、生活景況、可控行為三個方面幫助人們更為深入地探求幸福源泉。

一、遺傳因素。積極心理學研究表明,大約50%的幸福感是由遺傳決定的。積極心理學提出了幸福的“基準點”理論,認為每個人都有一個幸福的基準點,人生中的大喜大悲可能短暫地改變人的情感體驗,但人們會很快回到遺傳所決定的幸福基準點[6]。

二、生活景況。積極心理學研究認為大約8%的幸福程度是由環境因素決定的,如收入、婚姻狀況、健康狀況、教育程度、智力、等。研究還發現,財富對人的幸福程度影響較小。就群體而言,富裕程度確實對生活的滿意度呈正相關。但是,當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超過8000美元后,這一相關性就不明顯了。就個體而言,收入的增加所帶來的幸福也是短暫的。研究表明,重大的個人財務狀況變動對幸福程度的影響持續不到三個月。研究者總結,在個人的基本生活需要得到滿足后,金錢并不是人的幸福之源。人們的幸福體驗能隨著他們的成就和財產的增加而增加,但是隨之人們很快就會適應這個新水平,而這個新水平不再給他們帶來幸福。其他因素如婚姻、社會支持等對人的幸福程度也有一定的影響 [6]。

三、可控行為。個體的可控行為包括自我決定、積極防御、解釋風格等。Ryan和Deci從人的本質出發研究了自我決定理論(SDT),他們探討了人類三種相關的需要:能力的需要(competence),歸屬的需要(belongingness)和自主的需要(autonomy)。他們認為,當這些需要得到滿足時,個人的幸福和社會的發展將是樂觀的。這些需要的滿足能帶給人們幸福感和促進社會的發展;而阻礙需要的滿足,則會引起消極的心理結果。在對積極防御的研究方面,心理學家Vailliant總結了利他主義升華、壓抑、幽默、預期等積極的防御機制對成功以及幸福生活的重要作用。Medvedova L研究還發現,積極的人格有助于個體采取更為有效地應對策略,從而更好地面對生活中的各種壓力情景 [6]。

積極心理學家認為,遺傳和景況兩個因素留給人們有所作為的空間很小,因而獲得幸福的研究重點應放在第三個因素—人的可控行為變量上,通過塑造幸福的人格特質,使每個人都可以擁有一個幸福的人生。

(三)尋找幸福之路

積極心理學追求幸福的理念使其研究被賦予了新的使命,即培養與造就幸福的人。Seligman將幸福分為三類:1、美好的生活:有些人不要求有很高的享受,但他們非常專注、投入,能從自己所從事的工作中獲得很大樂趣。2、愉快的生活:這類人愛笑,喜歡享受,如美餐一頓,好像生活在滿足、愉快和希望中。3、有意義的生活:這類人能發揮他們最大力量和品質,如通過慈善活動、志愿活動、宗教或政治活動來達到盡善盡美[7]。Seligman通過大量研究區分出幸福感的三個核心要素:快樂、充實和意義。

獲得幸福的第一個途徑是快樂地生活,增加積極的情感體驗,關注既往、當下和將來的積極情緒。既往的積極情緒包括滿足、滿意和平靜;當下的積極情緒包括肉體的愉悅以及復雜的愉悅;有關未來積極情緒則包括樂觀、希望和信念。積極心理學對積極情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幸福感研究上,認為幸福感是對人類生存狀況的思考,是個體主觀感受顯現、心理機能展現、社會價值實現的統一。它包括三個層面的涵義:第一,主觀幸福感:(1)幸福與快樂;(2)興趣:使人主動探索世界,追求新經驗;(3)滿意感:使人享受過去與現在。第二,心理幸福感:(1)自我接納:對自己擁有積極的態度、承認和接受多樣化的自己、積極面對過去的生活;(2)機能自主:具有自我決定和獨立性、能抵制要求自己以某種方式思考或行動的社會壓力、自我內部調節行為、用個人標準評價自己;(3)生活目標:感覺現在和過去的生活意義、有生活的目標和方向;(4)個人成長:敢于嘗試新鮮經驗、有實現自己潛力的感覺、不斷看到自己和自己行為的進步;(5)積極關系:與他人關系親密、有較強同情心,懂得人際關系的給予和獲得;(6)環境控制:感到自己有能力應付復雜的環境、選擇和創造適合個人的環境。第三,社會幸福感:(1)社會整合:相信自己屬于某一團體并和其他成員一起分享共同利益,將團體看做是幸福的來源;(2)社會貢獻:相信自己是重要的社會成員,能給社會創造價值;(3)社會和諧:對社會充滿興趣并且認為社會是可以理解和預測的;(4)社會認同:積極地看待和接受他人,相信他人是善良的;(5)社會實現:對社會發展和社會潛力具有信心。積極心理學認為,個體的快樂生活就是這種主觀與客觀、享受與發展、個人與社會的統一實現[6]。

獲得幸福的第二個途徑是投入地生活,發揮積極的人格特性。指的是一個人充分發揮自身的積極特性去面對挑戰,這些積極的特性包括力量與才能。積極心理學所指的性格力量是在歷史沿革中始終如一的優秀的道德品德,涉及所有文化都認同的6種美德和24種人類力量,這些性格力量被歸納為:睿智、勇敢、仁慈、公正、自律、卓越。而24種人格力量則是:創造力、好奇心、開明、好學、洞察力、誠實、勇敢、堅持、熱情、善良、愛、善于交際、公平、領導才能、合作、寬恕、謙虛、謹慎、自律、鑒賞、感恩、希望、幽默、篤信。投入的生活,不僅與以上的積極品質有關,而且能因之而奠定幸福人生之基石[8]。力量和才能的正確明智使用會導致更加的投入、專注和沉浸,投入與沉浸是發揮力量與才能通常可以獲得的回報。投入雖然從享樂方面并不直接產生快樂,但投入時一種不同種類的滿足感。沉浸則是一個人在竭盡全力投入自己力量與才能去面對力所能及的挑戰時所伴隨的一種特殊體驗[9]。

獲得幸福第三個途徑需要綜合運用各種人格力量,實現人生的價值和意義。指的是個體需要歸屬和服務比自己更強大的一些東西。個體所選擇的與之發生關聯的這些東西是多種多樣的:一些人在與家人或朋友的關系中尋找到意義,另一些人則在他們的工作中或是在業余愛好中尋找到意義,每個個體總是從多方面重疊交叉的依戀關系中尋找意義的存在。人的生命具有“三重性”,即“生理生命”。“內涵生命”和“超越生命”。生理生命指人作為生物體的存活;內涵生命指人生的幸福程度,亦即單位時間里經歷的事情越多,內涵生命就越豐富,就等于延長了生理生命的存在;超越生命則是人對生理生命的超越,即人尋找永恒與不朽的沖動與努力[6]。特別是隨著現代物質文明的高度發達,世界范圍內的絕望、失落,對精神家園的尋找同物質文明空前高度的發展雙峰對峙,更需要全人類理性地正視幸福與人生的聯系,幸福能為人生抹上一層意義,擁有幸福就擁有了生命的意義。幸福總是在牽引著人去過有意義的生活,只有在合理價值目的的引導下,人對幸福追求才能結出豐碩的果實,才能有一種真實的人生價值及真實的幸福感受。

三、總結

幸福不等同于減輕了痛苦,幸福是超越沒有抑郁、焦慮和憤怒等消極情緒之上的一個過程。21世紀是人類追求幸福的世紀,人們最終追求的是生活的幸福,而不是有更多的金錢和物質。讓人們了解和掌握幸福的方法,提升幸福的感覺,使兒童健康成長,使家庭美滿,使員工心情舒暢,是公眾稱心如意,是積極心理學的任務。積極心理學的目標是建立一個綜合的、均衡的、關于幸福心理學體系。積極心理學的研究正式基于這種理念:人們所追求的不僅是終結痛苦,更期望充實和幸福的生活。積極心理學重新將人的價值與幸福作為心理學研究對象,倡導人文關懷與科學精神的統一,是心理學的價值目標轉入促進人類美好的發展,指導人們轉入幸福的生活軌道。積極心理學的理念、行動正在讓科學閃耀著人性的光芒,催生教育的生命活力,宣告了心理學為人類謀取幸福時刻的來臨。

【參考文獻】

[1]王瑩,熊良斌.關于積極心理學的簡述[J].工會博覽(下旬),2009(5):154-154.

[2]余娟.積極心理學及其人格觀《河西學院學報》,2009(1):76-78.

[3]曾文雄.關注幸福的科學—積極心理學《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09(2):4-6.

[4]辛勇,王艷雅.從情感研究視角看積極心理學思潮[J].西南科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6):28-31.

[5]賀喜秀,馮周卓.價值論視野中的積極心理學[J].湖南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4):40-42.

[6]陳浩彬,苗元江.積極心理學:為幸福人生奠基[J].教育導刊,2008(11):14-16.

[7]苗元江,陳好彬,朱曉紅.探索幸福的科學—積極心理學[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08(10):4-6.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人妖乱国产精品人妖| 无码少妇一区二区| 色妞www精品视频| 第一次挺进莹莹的身体里视频|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av主播| 久久婷婷丁香五月综合五| 免费又黄又爽又猛的毛片| 麻豆专媒体一区二区| 国产三级国产经典国产av| 亚洲av性色精品国产小电影| 一本色道久久综合狠狠躁篇| 日产乱码一区| 日本丰满熟妇hd| 成片免费观看视频大全| 成全动漫视频观看免费动漫| 午夜熟女插插xx免费视频| 欧美xxxx18性欧美| 日本最大色倩网站www| 醉酒后少妇被疯狂内射视频| 欧美大肥婆bbbww| 国产在线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一区二区国产| 国产精品女人呻吟在线观看| 久久国产精品偷| 欧美浓毛大泬视频| 亚洲欧美精品aaaaaa片| 女女互揉吃奶揉到高潮视频 | 好大好硬好深好爽想要寡妇| 色宅男看片午夜大片啪啪 | 强辱丰满的人妻hd高清| 日本亲与子乱人妻hd| 久久久99久久久国产自输拍| 樱花草www日本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无码蜜桃| 国产精品无套内射迪丽热巴| 亚洲熟妇av一区二区三区| 内射极品少妇xxxxxhd| 国产av新搬来的白领女邻居| 久久不见久久见中文字幕免费| 伊人情人色综合网站| 天天夜碰日日摸日日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