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4-04 11:01:1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人口老齡化的危害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少數民族地區;社會經濟發展
一、民族地區人口老齡化的現狀、趨勢
1、我國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人口老齡化現狀、趨勢
我國民族地區老齡化水平并不一致,而且其老齡化過程也不完全同步,就是同一個民族在不同地區其老齡化程度和趨勢表現也不相同,同一地區各個民族老齡化程度和趨勢也不盡相同。所以,我國民族地區老齡化情況十分復雜。
具體來講,我國少數民族地區人口老齡化趨勢大致有以下幾種類型:
第一種類型:人口年齡結構屬年輕型。我國一些民族地區,人口老齡化程度比較低,人口年齡結構還處于年輕型。青海玉樹自治州1982年老年人口比重為6.10%,1990年為5.81%。而根據1990年——2050年青海人口老齡化預測,2000年全省老年人口65歲以上人口比重為4.62%,2005年為5.64%,2010年為6.38%,2050年為14.46%。(1)。從2000年四川民族地區年齡構成看,人口年齡結構大多處于年輕型。例如涼山州、阿壩州、甘孜州65歲及以上占總人口比例分別是5.12%、5.36%、5.48%。(2)有的民族地區鄉村人口老齡化程度高于城市、鎮的水平,這可能與鄉村少數民族年輕人口流動、戶籍制度的改革,以及城市對農村剩余勞動力吸納能力的提高,城市打工和做生意比較收益的刺激,使農村有較高文程度的青年移居到城市等有關。
第二種類型:人口年齡結構年輕型向成年型轉變。我國少部分民族地區由于自然的、歷史的原因、計劃生育政策、人口慣性等影響,還處于年輕型向成年型轉變。四川德格縣更慶鎮城區人口老年人口系數和老少比,屬于年輕型人口,而農村的老年人口系數和老少比則達到了成年型人口,所以,從全鎮總體看,應該屬于年輕型向成年型轉變。(3)
第三種類型,有的民族地區人口年齡結構已經進入老年型。廣西壯族自治區就很早進入了老齡化階段,1995年廣西65歲以上占總人口比例6.61%,1996年為7.06%,1997年為7.62%,1998年為7.52%,1999年為7.95%,2000年為7.12%。由此可見,廣西是在1996年開始進入人口老齡化行列。(4)新疆石河子地區人口年齡結構也基本進入老年型。20世紀80年代至今,石河子地區2000年60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重即達11.70%,2003年已升至15.43%。因此,石河子地區已步入老年人口社會,而且呈現逐年遞進上升的趨勢。(5)
貴州黔東南州人口老齡化問題也具有代表性。第五次人口普查時,貴州黔東南州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總數達23萬人,人口老齡化問題將突出的表現為鄉村人口老齡化問題。而且貴州黔東南州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總數將逐年增加,到2010年將達到53.09萬,其老年人口系數也將達到12.7%。(6)
通過上面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民族地區人口老齡化具有較大差異性。從發展趨勢看,人口年齡結構進入或即將進入老年型的民族地區,其人口老齡化發展速度很快;而人口年齡結構未進入老年型的民族地區,也必然發展到老齡化階段,而且這個過程發展很快。所以,民族地區人口老齡化問題應該引起高度重視。
二、民族地區人口老齡化影響分析
1、民族地區人口老齡化對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消極影響
第一,民族地區人口老齡化對民族地區經濟發展速度以及民族地區國民收入分配及再分配、投資、消費、儲蓄、稅收、財政支出帶來相關影響。
第二,民族地區人口老齡化對民族地區勞動力供給、勞動生產率提高以及贍養功能的發揮等方面產生不利影響。
民族地區人口老齡化的加快,必然使勞動年齡人口的比重下降,從而導致勞動力不足。同時,民族地區老齡化加快,使本來不太富裕的家庭增加更沉重的負擔,也必然對家庭養老功能的發揮產生不利影響。
第三,民族地區人口老齡化對民族地區社會穩定與和諧、消除貧困、實現社會公平產生消極影響。
代際關系和諧是整個社會和諧與穩定的重要組成部分。老年人口比重增大,又必然使民族地區城鎮職工退休人員增加,從而對在職人員收入產生影響,也必然加重以家庭養老為主的民族地區農村老人子女負擔,從而導致兩代人利益分配的矛盾。
此外,人口老齡化的加快,就可能增大民族地區反貧困難度。無論是絕對貧困還是相對貧困,都會對社會公平產生消極影響。
第四,民族地區人口老齡化對民族地區傳統倫理和社會心理產生沖擊。
在中國幾千年的文明史中,逐漸形成了尊老的傳統美德,也就形成了家庭“養兒防老”、“養兒送終”的道德理念,也深深扎根于民族地區各民族人們心里。然而,人口老齡化的加快,使老人和子女心理受到沖擊,也會使傳統倫理道德觀念和整個社會心理受到沖擊。
2、民族地區人口老齡化對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積極影響。
民族地區人口老齡化也會對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帶來某些積極影響,比如它可以促使民族地區增加人力資本投入,提高勞動者素質,促進生產力發展。同時,民族地區人口老齡化加快,對出生率也會產生影響,對可能對推動教育水平提高和計劃生育工作產生積極作用。此外,民族地區人口老齡化可以促使民族地區老年市場形成和老年產業發展。
由上可知,民族地區人口老齡化從多方面會對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影響,但從長期趨勢看,民族地區人口老齡化對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消極影響大于積極影響。
三、解決民族地區人口老齡化問題路徑依賴和對策措施
1、解決民族地區人口老齡化問題路徑依賴: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民族地區突出的“未富先老”問題對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極為不利,成為制約民族地區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解決民族地區人口老齡化問題的路徑只能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才能真正解決民族地區人口老齡化問題。
2、解決民族地區人口老齡化問題的對策措施
第一,轉變觀念,從戰略上高度重視民族地區老齡化問題,制定科學的老齡事業發展規劃,保持民族地區人口穩定適度增長。
民族地區正如前面分析的那樣,人口老齡化發展很不平衡。加之,民族地區人口老齡化發展速度很快,一旦進入老齡化,“未富先老”必然嚴重影響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甚至對民族地區穩定與和諧產生極大危害。因此,必須轉變觀念,未雨綢繆,從戰略上高度重視民族地區老齡化問題。
第二,發展民族地區經濟,增強經濟承載能力,緩解“未富先老”帶來的巨大壓力。
發展才是硬道理,如果民族地區經濟不發展,就無法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發展經濟,增強經濟承載能力,對經濟本來就落后的民族地區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尤其重要和急迫。
第三,確立適合民族地區的養老模式和社會保障體系,在民族地區開展各種形式的針對老年人口的扶貧開發活動。
一方面,要發揮家庭養老為主的功能,貫徹“以家庭養老為主,與社會扶持相結合”的原則。另一方面,在民族地區城鎮,國家和企業要承擔養老責任,積極推進養老保險。在民族地區農村,推動社會保障法制建設,要積極探索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計劃生育保險等,積極開展“關愛女孩行動”、“少生快富”扶貧工程等項目以及在民族地區開展各種形式的針對老年人口的扶貧開發活動。
第四,建立適合民族地區的農村和城市的老年服務體系,加強機構建設,搞好民族地區社區福利和社區服務,大力發展民族地區老年產業,開發利用“銀色人力資源”。
必須加大民族地區城市和老有所養,農村社區環境、醫療衛生、服務的投入和建設,搞好民族地區社區福利和社區服務,加強其硬件、軟件建設,使民族地區真正做到“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為,老有所學,老有所樂?!?/p>
同時應該大力發展民族地區老年產業,開發利用“銀色人力資源”,可以變人口壓力為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動力,也可以帶來經濟社會效益,滿足老年人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
此外,弘揚少數民族傳統的孝文化,構筑符合民族地區老年人生存的社會倫理環境也是民族地區尤其是農村養老的現實選擇。
綜上所述,民族地區人口老齡化有其自身特點,而且發展迅速,已給或將給民族地區社會經濟發展帶來巨大影響,面臨諸多問題,對此我們必須高度重視。同時,把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納入可持續發展戰略,并針對民族地區實際情況采取切實可行的應對措施,從而為民族地區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可持續發展,造福子孫后代,建設和諧社會服務。
[參考文獻]:
[1]、時正中.青海高原的人口老齡化問題[J],西北人口,1994(4);
[2]、四川省人口普查辦公室編《四川省2000年人口普查資料》,中國統計出版社,2002.
[3]、蔣彬.四川藏區城鎮化與文化變遷——以德格縣更慶鎮為個案[M],巴蜀書社,2005;
[4]、陳喜強.人口老齡化如何通過社會保障制度去影響廣西的經濟?[J],百家言,2002(11);
[5]、楊曉熙、劉平等.石河子地區人口老齡化的現狀、問題及其對策[J],石河子大學學報,2004(12)。
[6]、貴州省黔東南州第五次人口普查辦公室《黔東南人口的現狀與未來》第82頁,巴蜀書社2004.
由此,“中國式”的養老辦法也眾多起來——特別是中國的退休養老金制度尤為眾多:中國退休人員眾多,國家怎能養得了,不行,延遲退休!延遲退休不行,延長繳納養老金年限!如此循環,方可養老!真有辦法!
養老乃人之養老,非錢之養老——無錢怎么養老?中國老年人好養!幾十年的中國老年人是怎么過來的?
中國老齡化率高,來得快,是計劃生育的副作用。
計劃生育是基本國策,對中國的發展功不可沒,尤其是中國的經濟發展,一個火燒,給一個孩子和兩個孩子吃是不一樣的,但是,生育是自然規律,違背生育規律,是會給社會帶來麻煩的:過多的老齡化,男女比例可能失調,人的競爭力減弱(富窩里的人競爭力怎樣呢?)等等。
所以養老還需要計劃生育負責!
過早老齡化,是相對青年人來說的,青年人的數量,即可解決老齡化的問題——將計劃生育在三至五年內(有待考察)放開二胎,迅速增加青年人的數量(2014年~2040年26周歲人口生力軍)來中和老齡化,同時中國人口總量也增加,然后再回歸正常的計劃生育——凡是都有一個調節!
其作用:一、增加青年人的數量,中和老年人的數量,有利于養老。二、增加中國人口的有生力量,穩定中國的經濟發展。三、調節人口結構,調節男女失衡。四、適時放開二胎是社會公平的象征,不能有錢人多生,無錢者嘆息,更何況社會撫養費,對社會危害極大!再說普通老百姓也未必愿生——養不起!五、生二胎也是減輕下一代養老的壓力,同時防止出現更多的“孤獨老人”。
……
(一)老齡化程度加重計劃生育以來,雖然人口在一定程度上進行了有效的控制,但是加劇了人口老齡化的現象,在我國逐漸出現了一種“未富先老”的現象。人口老齡化對醫療衛生消費支出帶來了壓力。據不完全統計,在不考慮醫療服務價格變化的影響下,因為人口老齡化加劇而導致醫療費用增長比為百分之一點二二。在以后的十五年內,因為人口老齡化,醫療費用將會比當前醫療費用增加百分之二十七點六。人口老齡化程度加大,出現疾病的人群將會不斷的增加,老年人口比重的不斷加大和老年醫療費用的不斷增加,將會大大增加醫療保險基金的支付壓力,醫療保險基金管理面臨嚴峻的挑戰。
(二)醫療消費水平不斷提高一方面隨著經濟的發展,醫療消費價格呈上升趨勢;另一方面由于受醫療消費剛性及消費信息不對稱性的影響,對定點醫療機構的監管難度日益加大,掛床住院、分解住院、大型檢查、大額處方等行為屢進不止,致使近年來,醫療費用一直持續高速增長,這對醫療保險基金的穩定運行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如何合理控制醫療費用的增長,提高有限的醫療保險基金使用效率,是迫切需要探索和解決的難題。
二、加強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基金管理的措施和方法
(一)優化參保人員結構,加強預警,提高醫療保險基金抗風險能力針對醫保人群老齡化日益嚴重的趨勢,一是應積極有效地擴大醫療保險覆蓋面,尤其是要廣泛吸納就業年齡結構相對較為年輕的個體私營企業、靈活就業人員和外來務工人員參保,逐步優化參保人員結構,平抑參保人員中老年人口的比例,使醫保基金得到合理的配置;二是在基金運行過程中加強預警分析,實時監測醫療保險基金的收入、支出、結余狀況,分析影響收支的關鍵因素,及時發現基金運行風險,采取有效措施,將風險可能造成的危害降到最低。
(二)加強監管,合理控制,提高醫療保險基金使用效率一是改進現有的醫療費用結算方法,醫療服務費用支付方式不僅直接影響醫療機構的服務行為,也對醫療費用的控制產生明顯的作用。在現階段總額付費的基礎上,將按單病種付費、服務項目付費、住院封控付費等多種付費方式綜合使用,通過醫療費用結算方式的多元化,以控制醫療費用的增長。二是以金保工程數據庫傳遞的數據為基礎,適時進行指標的監控與分析,增強稽查力量,針對重點指標、重點人群、重點醫療機構、重點病種開展稽查,變事后監督為事前預警和事中控制,使費用控制關口前移。同時加大對定點醫療機構違規行為的處罰力度,情節嚴重的暫?;蛉∠涠c資格,以規范醫療行為,減少基金流失。三是建立有效的舉報獎勵制度,由于經辦機構人員有限,應充分發揮社會各界的力量,建立制度,對事實清楚、證據確鑿的舉報,可以按違規費用的一定比例進行獎勵。
(三)完善內控,強化監督,保障醫療保險基金安全運行醫療保險經辦機構應加強內部控制建設,從組織機構控制、業務運行控制、基金財務控制、信息系統控制等方面制定內控制度,規范業務經辦,優化操作流程,將內控嵌于業務流程之中,使各崗位之間、各業務環節之間相互監督、相互制衡。不斷強化內部管理,定期對內控制度的完整性、合理性及其實施的有效性進行檢查和評估,及時發現基金運行中的薄弱環節,認真整改,堵塞漏洞,從源頭防范擠占挪用醫療保險基金等不法行為發生。同時強化外部監督機制,完善醫?;鸨O督體系。依據《社會保險法》及《社會保險基金監督條例》等法律法規的規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財政部門、審計部門應各負其責,相互溝通協調,形成合力,將本部門應管的事管好。通過內部監督與外部監督的有機結合,確保醫?;鸬陌踩?、完整。
(四)加強保值增值管理,提高基金運行效益按照財政部《社會保險基金財務制度》的規定,醫療保險基金結余除國家規定預留的支付費用外,全部用于購買國家發行的特種定向債券和其它種類的國家債券。任何地區、部門、單位和個人不得動用基金結余進行其它任何形式的直接或間接投資。針對醫療保險基金結余額逐年遞增的現象,各級財政部門、人社部門應積極探索社會保險基金增值的有效途徑,借鑒國外的成功經驗,積極穩妥地進行投資運營,使醫療保險基金增值。首先,在充分了解醫療保險基金特點的前提下,探索醫療保險基金的投資方向,把握好醫療保險基金的投資原則。同時要時刻關注市場經濟下的資金流動趨勢,充分了解我國投資市場的面臨的機遇和挑戰,保證醫療保險基金在低風險的情況下投入市場,獲得高收益。其次,相關部門要建立健全相關的法律體系和投資部門內部的監督體系,努力改善醫療保險基金投資的外部環境。
三、結束語
【摘要】: 我國已經進入了人口老齡化社會。在“未富”的背景下迎來了人口的老齡化,必將對經濟社會發展帶來深刻的變化。老年人健康狀況不容樂觀。老年人口同非老年人口相比,在生理上會出現一些與年齡相關的特征。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生理機能日趨衰退,抵抗能力不斷降低,健康狀況下降。一些慢性病(骨質疏松癥、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等)是困擾著老年人的主要疾病。這里主要對骨質疏松的防治與治療進行解析。
【關鍵詞】:骨質疏松癥 降鈣素 中醫理論 高頻電療 營養療法
中國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增長最快的國家。1980年以來,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以年均3%的速度持續增長。目前,我國高齡老年人口以每年5.4%的速度增長,據專家估計,到2020年將達到2780萬。“五普”結果表明,65歲及以上人口達到8811萬人,占總人口的6.96%。充分表明我國已經進入了人口老齡化社會。在“未富”的背景下迎來了人口的老齡化,必將對經濟社會發展帶來深刻的變化。另據國家衛生部門1994年統計,“我國城市65歲以上的老年人患病率為60.2%,城市總人口患病率為23.7%,老年人口患病率高出總人口的1.54倍。農村老年人患病率22.6%,農村總人口患病率7.4%,老年人比總人口患病率高出2.1倍。老年人健康狀況不容樂觀。老年人口同非老年人口相比,在生理上會出現一些與年齡相關的特征。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生理機能日趨衰退,抵抗能力不斷降低,健康狀況下降。一些慢性?。ü琴|疏松癥、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等)是困擾著老年人的主要疾病。這里主要對骨質疏松的防治與治療進行解析。
骨質疏松癥是一種以骨量低下,骨微結構破壞,導致骨脆性增加,易發生骨折為特征的全身性骨代謝性疾病。骨骼是活的硬組織,不斷地新陳代謝,舊的骨質被吸收,由新組成的骨質所代替。吸收過多或過快,骨質疏松癥便會出現。也是人體衰老過程的一部分表現形式。
1. 骨質疏松的危害表現在以下幾點
1.1 骨折發生率高是屬于骨質疏松的危害表現之一。骨質疏松癥最常見的并發癥是骨折,輕微外力即可導致骨折,如咳嗽可發生肋骨骨折。60歲以上老年人骨質疏松并發骨折者高達12%。輕者可使活動受限,重者須長期臥床,給社會和家人造成很大負擔。
1.2 老年人骨折可引發或加重心腦血管并發癥,骨質疏松的危害可導致肺感染和褥瘡等多種并發癥的發生,骨質疏松的出現嚴重危害老年人的身體健康,甚至危及生命,死亡率可達10%~20%。因此,這也是屬于骨質疏松的危害表現之一。
1.3 骨質疏松的危害性還在于它常常是默默無聲、悄悄的發生。多數骨質疏松患者沒有明顯癥狀,而隨著年齡增加,骨質疏松患者的骨鈣在不斷流失,一旦出現骨質疏松的癥狀,骨鈣常常丟失達50%以上,短期治療難以奏效。
以上所講述的就是患骨質疏松的危害表現具體的描述,
2. 造成骨質疏松癥的原因有哪些?
2.1 內分泌變化:婦女停經后,雌激素合成量突然減少,休內的破骨細胞活性增加,骨質流失過多,是骨質疏松癥的原因,也叫絕經后骨質疏松癥(又稱原發I型骨質疏松)。
2.2 功能衰退:骨質疏松癥的原因有隨著年齡的增長,造骨功能減退,越是高齡,骨流失得越多,越易引起骨質琉松癥,也稱老年性骨質硫松癥。
2.3 與使用部分藥物有關:內于內分泌疾病、肝臟疾病、腎臟、腫瘤等疾病服用影響骨代謝的藥物,如強的松、抗痔藥、利尿劑、含有鋁制劑的胃藥等是引起骨質疏松癥的原因。
2.4 骨質疏松癥的原因還有長期不合理的缺鈣飲食,再加上老年人食量減少、缺牙掉齒、咀嚼功能差,攝取鈣質和維生素D常常不足。
2.5 老年人戶外活動少.陽光照射少,合成維生素D的能力減退,加上腎功能減退,使維生素D的話化能力也下降。
2.6 缺乏體育鍛煉與運動.有抽煙、酗酒等嗜好等也是骨質疏松癥的原因。
3. 骨質疏松的防治措施具體如下:
3.1 藥物治療
停經型骨質疏松癥,是由于絕經后雌激素減少,使骨吸收亢進引起骨量丟失,因此應選用骨吸收抑制劑如雌激素、降鈣素、鈣制劑。老年型骨質疏松癥,其病因是由于增齡老化所致調節激素失衡使骨形成低下,應用骨形成促進劑,如活性維生素D、蛋白同化激素(苯丙酸諾龍)、鈣制劑、氟化劑和維生素K2等。
3.1.1 雌激素是防治絕經后骨質疏松癥的首選藥物,有人認為單獨使用有增加乳腺癌和子宮內膜癌的危險,建議同時使用一種孕激素如黃體酮可減低癌的發生率。雌激素對骨代謝的作用;降低PTH對骨吸收的作用;促進CT分泌,抑制破骨細胞功能;促進腎1α羥化酶活性,增加1,25(OH)2D3的生成,促進骨形成;直接作用于骨細胞,促進骨膠原和轉化生長因子(TGFB)的生成,增加骨的新生。
3.1.1 ①雌二醇1-2mg/d。②乙烯雌酚0.25mg/每晚。③復方雌激素0.625mg/d。④尼爾雌醇2mg/半月,3個月后加服安宮共體酮10mg/日,共7天。如無出血,可延至6個月加服 黃體酮一個療程。尼爾雌醇對子宮內膜增殖作用不強。⑤利維愛含7-甲異炔諾酮,它具有雌激素活性使骨量增加,又有孕激素活性,防止增加子宮內膜癌的危險;還可使甘油三酯顯著下降,降低心血管病的發病率,每日服0.25mg,連服2年。10%的可有輕度子宮內膜增生。
3.1.2 降鈣素(C T)由甲狀腺濾泡旁細胞分泌,是調節鈣的三種(PTH、活性Vit D)主要激素之一。主要作用是抑制破骨細胞功能,活化1α羥化酶,促進1,25(OH)2D3合成,改善Ca代謝。還有中樞性鎮痛作用。一般在用藥二周腰痛即可改善。一般主張同時補鈣600-1200mg/d。若單獨給CT,使血漿Ca下降,PTH上升,反而增加骨吸收。若與Vit D及Ca合用效果更好。
①降鈣素是天然CT,豬CT,由甲狀腺提取。40U肌注或皮下,2-3次/周。上痛可用200U,1次/隔日,應用前須作過敏試驗,1:1000稀釋液。②益鈣寧(依降鈣素,)為合成鰻色(腮后腺)CT,10U肌注,2次/周或40U,1次/周。最大用量每日100U肌注。對腫瘤、多發性骨髓瘤、乳癌、甲旁亢引起高Ca血癥、骨痛顯著者,可用40U肌注,2次/d,2-3周顯效。③密鈣息(合成鮭魚CT)一般用量為10-20U,2次/周,皮下注射?,F有鼻吸劑,每日200-400U,分多次鼻吸,吸收率20%-30%,使用方便。急性胰腺炎可每次用300U溶于生理鹽水500ml靜滴連續6日,可抑制胰島素的分泌并有消炎作用。以上三種CT制劑比較,以密鈣息(鮭魚CT)作用最強,比豬CT強20-200倍,比人CT強10倍,可能與半衰期長,且不易滅活有關。
3.1.3 Vit D的作用是促進腸道Ca的吸收,調節PTH分泌及骨細胞的分化。Vit D經肝、腎羥化后形成1,25(OH)2D3為最終活性物質,直接參與骨礦代謝。老年人一般Vit D吸收代謝(羥化)功能下降,影響Ca的吸收,必要時應適應補充。老年人每日Vit D攝取量為400-800單位。①羅鈣全(鈣三醇)。本口是活性VD(1,25(OH)2D3),無須經肝、腎羥化,直接參與骨礦代謝。每日口服0.25-0.5μg。②阿法骨化醇(α-D3)是1α(OH)D3,經肝(無須羥化,所以腎功能不全者亦可應用)羥化為1,25(OH)2D3參與骨礦代謝。0.5-1.0μg/d,,長期服用(3-6個月以上)。
[關鍵詞]:中原經濟區人口河南省
一、制約中原經濟區建設的人口問題
1.人口基數大,人口低增長率和高增長量長期并存。1990年末,河南省人口總量達到8649萬人,占全國的7.57%,在全國仍然排在第2位;2000年末,河南省人口總量增加到9488萬,占全國人口的7.49%,人口總數上升為全國第1位。從人口增長的速度與規???,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河南省人口增長速度明顯降低,人口增長率大大低于90年代以前的水平,1992年后開始低于全國的平均水平。但由于人口基數的龐大,加之人口發展自身的慣性作用,河南省人口每年增加的絕對數仍然在70萬以上,1990年到2004年14年間共增加1068萬人,每年平均增長76萬人,年平均增長率為0.84%,低增長率與高增長量并存。2005年底到2008年底共增加150萬,年平均增長50萬人。2008年底人口總數達到9918萬人。2010年7月超過1億人。
據河南省統計局統計資料顯示:1978年末河南總人口7067萬,其中鄉村人口6104萬人,占86.4%;2000年末河南總人口9488萬,其中鄉村人口7287萬人,占76.8%;2005年末,全省總人口9768萬人,其中城鎮人口2994萬人,占30.7%;鄉村人口6774萬人,占69.3%。2008年末河南總人口9918萬,其中鄉村人口6345萬人,占64%。人口過多,特別是鄉村人口過多仍是中原經濟區建設長期面臨的首要問題。盡管河南鄉村人口所占比例不斷減少,但農村每年仍有一定規模的新生人口,人口數量依然龐大。龐大的人口雖是潛在的人力資源,但只有與生產要素有機結合,才能成為現實的生產力。而河南的耕地較少,2007年和2008年耕地面積都是7202千公頃,而人口卻凈增加49萬,人均耕地面積逐年減少,1978年人均耕地面積為1.5畝,2008年人均耕地面積僅為1畝。龐大的人口分母效應將給河南實現崛起帶來沉重的負擔。眾多農村人口擁擠在有限的耕地上,這意味著農業內部就業容量很小,大量的勞動力與較少的土地資源資源難以有效配置,農民在農業上的增收空間有限,只能實行小規模經營和集約經營,土地生產率可能提高,但勞動生產率提高極其困難;土地成為“生存資料”公平原則高于效益原則,“發展資料”的功能弱化。在農業內部資源供給不足的情況下,需要借助農業外部的資源。但由于市場機制作用,資源和要素必然流向高收益、高回報的地區和產業,農業這個弱質產業、農民這個弱勢群體、農村這個薄弱社區很難獲得更多的農業、農村外部的發展資源。盡管近年來不斷加大對農村技術、資金的投入力度,促進第
二、三產業的發展,但生產要素與人口的配置比例依然較低。
2.人口總體素質不高,難以滿足全面建設中原經濟區的要求。河南是人口數量大省,但不是人力資本大省和強省。隨著中原崛起戰略的實施,人口素質較中國整理低的問題將會越來越突出。一是文化素質較低。2000年平均每萬人中普通高校在校生人數為27.9人,比全國少13人;全省15歲以上人口中,文盲率為7.91%。人口文化素質低對全面建設中原經濟區的負面影響將是長期性的。二是健康素質較低。河南殘障人口數量較多,出生人口素質較低?!拔迤铡睌祿@示,河南省現有各類殘疾人數523萬,約占全省總人口的5.5%。在每年出生的110萬人口中,出生缺陷的嬰兒總數高達7.8萬,約占每年出生人口的7%,比全國平均水平高1個百分點。在5歲以下兒童中、高度營養不良患病率為6.08%。我省個別鄉村部分群眾由于采血患上艾滋病,嚴重威脅人口健康。三是部分人道德素質不高,誠信意識差,缺乏社會責任感。此外,人口素質城鄉差異較大。農村人口的身體和文化素質遠低于城市人口。河南農村具有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在25歲及25歲以上人口所占比例為0.4%,文盲和半文盲人口占25歲及25歲以上人口的比例高達14%。盡管河南農村基礎教育、職業教育不斷發展,啟動了大規模的農民培訓工程,但由于人口流動以及勞動力轉移,農村中年輕、有文化、有技能、有特長的人都外出務工經商,而年齡大、低文化、無特長的人,只能留在農村種地或經營林牧副業,農村就業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勞動技能依然較低。一方面低素質的勞動者無法向外輸出,農村勞動力資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另一方面低素質的勞動者也難以滿足中原經濟區建設的需要。
3.河南人口結構性矛盾日益凸現。一是持續升高的出生人口性別比將引起嚴重的社會問題。20世紀90年代以來,河南出生人口性別比持續攀升。1990年為115,2000年為130.30(“五普”長表數據),是全國出生人口性別比較高的五個省份之一。據調查,近年來我省出生人口性別比仍居高不下,并隨著孩子的升高而升高。到2020年,20-45歲男性比女性多250萬人左右。受城鄉婚配梯度模式的影響,部分農村女性嫁到城市,我省農村的男性婚姻擠壓問題更加突出,容易引起社會問題。二是人口老齡化速度加快,發展不平衡。據預測,未來50年河南老年人口比重一直呈上升的態勢,由2003年的7.11%上升到2020年的11.43%,再到2030年的16.23%,2040年的22.30%,2050年的24.40%。由于我省是流出人口大省,勞動年齡人口大量外流,將導致人口老齡化的速度加快。值得注意的是,雖然農村地區平均生育水平高于城市,但由于大量青壯年人口流向城市,農村的人口老齡化比城市地區更快且更為嚴重。老齡化程度快速提高,而老年人口的社會保障水平并沒有相應的提高。發達國家在進入老齡化社會時,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基本上在5000美元至1萬美元,目前平均達到2萬美元左右。河南全省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不到3000美元,農村經濟發展水平更低,人口老齡化是“未富先老”。家庭養老仍然是農村養老保障的主要形式,老年人口的生活來源主要依靠自己勞動和家庭其他成員供給。農村老年人口由于其經濟水平較低,是經濟上的最弱勢群體之一,社會保障的缺乏更具有脆弱性。在人口老齡化和社會轉型的雙重前景下,農村老年人口面臨諸多問題,這些問題不僅會影響大量農民的生活,也會影響整個農村的和諧穩定,影響到中原經濟區建設。
二、中原經濟區建設與人口和諧發展的對策
1.進一步穩定農村低生育水平,減輕人口總量對資源環境造成的壓力。進一步強化人均觀念,繼續把人口總量作為衡量人口發展的首要指標,納入各級政府的責任目標,確保人口增長速度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堅持現行的生育政策不變,進行廣泛地宣傳教育,促進人們切實轉變生育觀念,從注重生育數量轉向注重生育質量。堅決依法治理違法生育行為,杜絕計劃生育工作的漏洞。加強服務,讓執行計劃生育的政策家庭真正獲得實惠,將農村家庭的致富奔小康與計劃生育結合起來,對執行政策的家庭,在生產、生活方面提供更多的優惠政策和致富的途徑,解決農村夫婦執行生育政策的后顧之憂。只有保持農村婦女低生育水平的穩定,有效控制人口增長速度,才能緩解人口增長對資源、環境的壓力。
2.全面提高人口素質,把人口大省變成人力資本強省。要全面發展教育事業,把優先發展教育作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提升人力資源素質的核心途徑,切實解決農村義務教育問題,公共教育要向貧困地區、落后山區和農區適度傾斜。要提高農村人口健康素質,普及健康知識,倡導健康行為,加強婚前醫學檢查和出生缺陷干預,建立以預防為主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努力控制危害嚴重的傳染病、地方病,解決好農村艾滋病患者及其家庭的救治救助問題。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培育和造就新型農民是中原經濟區建設的根本途徑,也是我省人口壓力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的有效途徑。
摘要:針對日益明顯的人口老齡化問題,通過對太極拳對老年人健身機理的研究,提出太極拳對老年人生理、心理等方面良性作用的強身健體的功效,以及合理習練太極拳的要訣,為促進和推廣太極拳運動的發展提出理論依據。
關鍵詞:太極拳;老年人;健身養生;習練要訣
一、人口老齡化問題
21世紀人類面臨的最大挑戰是人口老齡化。據有關報道:60歲以上的老齡人口,1995―2020年全球將由5.4億增至10億,到2050年全球將達到20億。而我國老年人口占人口的比重也將從10%增至20%。人口老齡化給社會增加重大的負擔,這是一個客觀現實問題。心腦血管疾病、癌癥、糖尿病、老年癡呆、骨質疏松癥等,現已成為危害老年人身體健康的最大殺手。老年人自身健康問題如何解決,這已經成為一個當前刻不容緩的社會和個人雙重關注的問題,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大眾體育課題。
二、太極拳對老年人的健身養生功效
1.加強呼吸系統機能
太極拳采用的是腹式呼吸,使呼吸慢、長、深、均。呼吸時,氣沉丹田,吐納平和,深而自然。這種以膈肌運動為主的呼吸方式,在外表現為腹部的起伏,呼吸深度加深和頻率的減緩,在內則通過腹壓的節律性變化增大肺活量和最大通氣量,加速血流,加大肺泡氣體交換量,吸入更多的氧。如此一來,吸入氧的增加可以改善心臟、肺和心血管等機能。徐明等研究表明:長期堅持打太極拳的老年人安靜時肺活量和最大通氣量(MIV)顯著高于對照組(P
2.促進消化系統運行
陳香仙和樓文贊的都曾指出:習練太極拳可以促進全身氣機暢通,加強腸胃消化功能和全身物質代謝[20][21]。因為演練時,對于習練者要求做到“意”、“氣”、“力”三者的自然結合,通過意念引導呼吸和動作,通過對大腦神經產生的良性刺激,使大腦皮層更好的調節消化系統的各項機能與作用。太極拳作為以運氣為主導的運動形式,氣的運行可以推動血液流通,疏通經絡,協調內臟精血生化,加強各器官的生理活動的功能,滋養五臟六腑,加快物質和能量代謝。這些都有助于促進老年人消化系統的運行,使營養物質更好的被機體吸收和消化,促進老年人的健康。
3.保障心理健康發展
現代免疫學研究中已有研究證明:精神焦慮狀況是能夠引發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免疫系統紊亂。人從中年步入老年后,由于生理上的逐漸退化,社會地位和人際關系的改變,以及心理機能的衰退,會令老年人產生不良的消極情緒(如:抑郁感、孤獨感等),這嚴重的影響了他們的生活質量和心理健康。有關專家認為2020年,抑郁癥將成為人類第二大疾病。曹一民等對心理的研究測試揭示:太極拳對年過四十,走向衰老的人,其情緒改變,減少負面情緒的產生有明顯效果。同時在學、練太極拳的過程中,與他人的交流、探討、切磋自然增多,人際交往也得到了改善,對于保持良好的心態都有著積極的效果。太極拳不愧為一種有益身心的健身運動。
三、習練太極拳的基本要訣
上述結論可以顯示太極拳其有效的健身養生的功效,對于習練者的健康有著極顯著的促進作用。但是,有些習練者在習練習時往往不得要領,以至于每天在進行重復錯誤的練習,長此以往不僅看不到效果,反而會適得其反,使得身體產生不適應的變化。只有最合理的方法,才能夠取得最好的效果。對此,本人將對習練太極拳的基本要訣進行簡單的闡述,對廣大太極拳練習者提供一些建議:
1.意運轉
意運轉,是在練習過程中大腦神經對周身運動的意識(意念)上的要求。
意識問題是太極拳的首要問題。人們常說習練太極拳要“用意不用力”,“以意導氣”,“意識引導動作”等等。但是,究竟何為太極拳的意?太極拳的意究竟是如何起作用的呢?太極拳的意識就是在練拳行功時,頭腦中沒有任何思想雜念,未動之前,用感覺思維的心理活動過程,想動作要領、方法及動作的運行軌跡,前一動作開始后隨著運動的而思索下一個動作的開始、發展和結束,這樣周期性的進行下去,直至練拳停止。
2.氣領行
氣領行,是指在行功時要求“行氣”、“運氣”、“練氣”?!妒齽菪泄π慕狻分杏性?“以心行氣,務令沉著,乃能收斂入骨。以氣運身,務令順遂,乃能便利從心?!?/p>
在習練太極拳時要做到用意識引導呼吸,將氣徐徐送到腹部臍下丹田處,而后開始運行臟腑、經絡、形體、官竅等組織器官。氣的吐納總是伴隨于機體的運動,例如身體上起時必吸氣,身體下沉必呼氣,臂上舉時必吸氣,臂下落時必呼氣。行功時總是以內氣來調整內外,感受于外,一呼一吸,通過氣的運行,引導機體的生理活動。拳諺有云:“意到則氣到,氣到則勁到”,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結語
“只有擁有健康的身體,才能更好地享受生活”,這一理念已被大眾群體所認可,并逐漸深入人心。太極拳以其獨特的拳理和運動形式,通過“意運轉”、“氣領行”、“形相隨”三個方面的有機自然界結合,在無形之中作用于人體,達到調養生息,修身養性,延年益壽的功效,不失為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之余進行強身健體的有效手段。太極拳作為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的體育運動,在新時期必將會迎來其發展的又一,讓普天下的老人們能夠在“太極日月走”中,老而不衰,老當益壯,使太極拳更好的向全世界傳播,造福全人類。
參考文獻:
[關鍵詞]人口;增長;可持續發展
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人口眾多、資源相對不足、環境承載能力較弱是中國現階段的基本國情,短時間內難以改變。人口問題是我國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長期面臨的主要問題,也是關系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性因素。
一、我國的人口現狀
據國家統計局抽樣調查,到2005年年末全國總人口為130756萬人,比上年末增加768萬人。全年出生人口1617萬人,出生率為12.40‰;死亡人口849萬人,死亡率為6.51‰;自然增長率為5.89‰。[1]
此外,由于人口增長的慣性作用,當前和今后十幾年,中國人口仍將以年均800-1000萬的速度增長。按照目前總和生育率1.8預測,2010年和2020年,中國人口總量將分別達到13.7億和14.6億;人口總量高峰將出現在2033年前后,達15億左右。
受20世紀80年代-90年代第三次出生人口高峰的影響,在2005年-2020年期間,20歲-29歲生育旺盛期婦女數量將形成一個高峰。同時,由于獨生子女陸續進入生育年齡,按照現行生育政策,政策內生育水平將有所提高。上述兩個因素共同作用,導致中國將迎來第四次出生人口高峰。
除我國人口數量大外,還有一些問題值得關注:
1.人口健康素質仍然不高。每年出生缺陷發生率為4-6%,約100萬例。數以千萬計的地方病患者和殘疾人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防治艾滋病形勢依然十分嚴峻。據估計,截至2003年12月,中國現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約84萬,2004年疫情處于從全國低流行和局部地區及特定人群高流行并存的態勢。
2.科學文化素質水平不高。主要表現在:一是人口粗文盲率大大高于發達國家2%以下的水平;二是大學粗入學率大大低于發達國家;三是平均受教育年限不僅低于發達國家的人均受教育水平,而且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1年)。并且,城鄉人口受教育程度存在明顯差異。2004年,城鎮人均受教育年限為9.43年,鄉村為7年;城鎮文盲率為4.91%,鄉村為10.71%。
3. 男女性別失衡。從人口性別結構看,2004年末男性人口66976萬人,占51.5%,女性人口63012萬人,占48.5%,總人口性別比為106左右。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出生人口性別比持續升高,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時為117,2003年為119,少數省份高達130。
4.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突出。我國人口老齡化將比世界上其他國家來得急速,老齡化的水平將會更高等。1997年,中國60歲以上老人1億多,占總人口的10%,到2040年預計將達.5億以上,占總人口的23.79%,60歲以上的人口是20多歲人口的2~3倍,一對夫婦負擔兩對老人和一個孩子。人口年齡結構的這種嚴重不平衡,會廣泛地改變我們的生活和文化。老年人增加意味著各種形式的社會保障、社會開支、退休金和醫療費用增加,越來越少的就業人口為越來越多的老人提供支出。例如,我國1978年退休金為17.3億元,1987年為238.4億元;1997年用于老齡人口的開支占工資總額的19.6%,到2030年將達工資總額的48%,我國人口老齡化將給社會、經濟、文化發展帶來許多問題,或者是成為重要的發展問題。
二、 人口過度增長所帶來的社會問題
龐大的人口數量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產生多方面影響,在給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勞動力資源的同時,也與社會經濟資源、生態環境之間的矛盾逐漸顯露出來,不斷增加的人口給社會經濟造成了很大的壓力。
1.生態環境的嚴重惡化。由于過度開墾,使土地嚴重退化,人均森林面積逐年下降,土壤蓄水能力減弱,導致風沙加大,水土流失嚴重。過度的開采和不合理的生產、生活方式破壞了生態平衡,致使環境嚴重惡化。另外,由于人口眾多,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消耗大量的能源,因此帶來了嚴重的環境問題。
2.水資源極度缺乏。在可持續發展戰略中,研究稀缺資源的配置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從世界范圍講,我國已被列入淡水資源最稀缺的國家之列。隨著人口的增加,淡水的需求也大幅度增加,人們的生活、農業和工業都需要大量的淡水,但我國的淡水資源已難以滿足人們的需求。據預測,我國目前全年缺水已達350億m3,如不采取強有力的節水措施,到本世紀末將缺水1000億m3,城市缺水量將超過200億m3。
3. 人地矛盾突出。在我國的國土上,適合人類居住的地區不足50%,有94%的人口聚居在東部地區。由于人口的增加,住宅、工業用地增加,耕地不斷減少。雖然我國的糧食產量已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由于人口增長過快,人均產量難有較大的提高。據統計,我國耕地面積仍以每年平均30萬公頃的速度遞減,由此,人均耕地已由1949年的0.18公頃,下降到1990年的0.085公頃,只及世界人均水平的1/4。全國有1/3的耕地受到水土流失的危害,每年流失土壤約50億頓。我國草原面積3.2億公頃,但已有0.87億公頃的草原退化,493萬公頃的草原受到沙漠化的威脅。森林覆蓋率僅僅達到13.4%,人均森林面積0.11公頃,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1%。
4. 社會負擔加重。剩余勞動力的存在給勞動力市場造成巨大的就業壓力,我國現有的經濟狀況和有限的資源,將難以解決過多的剩余勞動力就業,這必然會影響勞動生產率的進一步提高。另一方面,由于人口過多,我國不得不實行嚴格的計劃生育人口政策,又使人口老年化速度加快,加重社會和家庭負擔,影響可持續發展的實現。
三、控制人口增長,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人類自身的生產必須和物質資料的生產相適應,這不僅是生產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面對復雜的人口問題,我們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高度出發,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不斷完善人口政策與方案,用人的全面發展統籌解決人口問題,在穩定低生育水平的同時,提高人口素質、改善人口結構、引導人口合理分布,促進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
1.牢固樹立可持續發展意識,正確處理人口控制與可持續發展關系。加強人口控制,使出生率達到并保持基本平衡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根本要求,是判斷一個地區是否處于可持續發展狀態的第一位準則。我們要從戰略的、全局的高度,充分認識搞好人口控制、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大意義,牢固樹立可持續發展意識。切實把嚴格控制人口、實現可持續發展工作做好。在穩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質的同時,要高度重視勞動人口就業、人口老齡化、人口流動與遷移、出生人口性別比等問題,要始終堅持發展經濟與控制人口兩手抓,兩手硬,增強人均意識,憂患意識,堅持統籌規劃,分類指導,努力實現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
2.嚴格控制人口增長。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必須嚴格控制人口數量。穩定低生育水平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我們必須采取過硬措施,嚴格控制人口增長,要切實加強和改進宣傳教育,創造有利于低生育水平的社會環境。要實施科學管理,開展優質服務,進一步提高低生育水平,把控制人口工作同發展經濟、幫助群眾勤勞致富、建設文明幸福家庭有機結合起來,組織群眾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要加快人口與計劃生育領域的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工作,努力發展生殖健康產業等各種措施,切實穩定低生育水平,促進我國經濟、社會、資源、人口、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3.努力提高人口素質。中國人口素質低下不但影響了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和經濟增長的質量,而且還制約著國民科學素養的改善、科技人才的數量進而科技創新能力的提高:中國公眾具備基本科學素養的比例只有1.4%,與發達國家相比存在巨大鴻溝;中國科技人才奇貨可居,而且像其他發展中國家一樣,就是這有限的人才資源也面臨著向發達國家不斷流失的威脅。為實現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就必須提高人口素質。為此,我們必須采取以下措施:一要大力開展優生優育的宣傳教育和技術咨詢服務,加強對出生缺陷的監測和干預,降低出生缺陷的發生率,切實提高出生人口素質;二要加大資金投入,大力發展基礎教育;其次是要深化高教體制改革,推動高教大眾化進程;第三是要推行素質教育,倡導終身教育,發展職業教育;第四是要通過觀念更新和體制創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在人才流動中化被動為主動;第五是要發展醫療衛生事業,投資營養健康,改善全民的身體素質。
4.完善社會保障制度.中國在20世紀末就進入了老齡化社會,正面臨著一個高收入國家遇到的人口老齡化問題,而其所擁有的資金只及一個中等收入國家,如何配置好資源創造性地建立起適合自身國情的養老保障體系將是一個巨大的難題。目前中國正在建立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養老保障模式,但是新體制的順利推開還有待于政府切實解決轉軌資金缺口問題,從而使個人賬戶名副其實。同時還需要開源節流相結合,真正做到低水平、廣覆蓋、可持續?!伴_源”就是要尋求新的籌資渠道不斷充實社保基金,還需要以企業和私人養老金計劃、家庭養老和老年人自養等多種養老方式作補充;“節流”就是要因應人口預期壽命的不斷延長,適當提高職工退休年齡。
5.高度重視人口與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一是要合理保護、利用和開發資源;二是要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積極倡導生態化生產,以最少的資源消耗,獲取最大的產出和效率;三是倡導并鼓勵節約型消費方式,建立資源優患意識,使節約資源,善待環境成為一種社會時尚;四要加大環保意識的宣傳和措施的落實,使更多的人認識并參與到環境保護中來,同時,要加大對環境保護的投入,制訂并完善有利于環境保護市場取向的政策和法規。
(作者單位:洛陽理工學院)
參考文獻:
[1] 統計局200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主要數據公報.
[2] 冉云霞. 人口控制與可持續發展[J],社會科學研究 , 2002, (04) .
[3] 吳殿廷. 中國人口系統可持續發展面臨的挑戰與對策[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 2001, (04) .
[4] 蔡志明,胡梅. 論人口控制與社會可持續發展戰略[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 2000, (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