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4-06 09:35:0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產業扶貧行業現狀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全縣共有省級貧困村45個,涉及貧困戶4359戶,貧困人口10086人。按照貧困村的基本特性,我們將這45個村分為邊遠偏僻村、旱片死角村、水庫淹沒村“三大類型”貧困村。其中:“邊遠偏僻類”貧困村29個2679戶6410人,“旱片死角類”貧困村9個810戶2158人。“水庫淹沒類”貧困村7個870戶1518人。根據貧困村不同的貧困原因,我們堅持因村制宜,分類施策。針對邊遠偏僻村交通不變,信息閉塞的實際,我們大辦交通,修建村社道路,著力解決群眾“行路難”問題;針對旱片死角村水利設施落后、靠天吃飯的實際,我們興辦“五小水利”,著力解決群眾生產生活“用水難”問題;針對水庫淹沒村人均耕地少、群眾致富無門路的實際,我們通過能力扶貧,采取職業技能培訓和農業適用技術培訓等手段,引進農業龍頭企業,帶動農戶發展現代農業產業,促進貧困戶脫貧致富。在貧困戶的幫扶上,我們堅持部門包村、干部幫戶,每一戶貧困戶落實了一名幫扶責任干部,實施“一戶一策一責任人”的到戶幫扶責任制,幫助貧困戶制定發展規劃、落實脫貧項目,形成了“全覆蓋”幫扶格局。同時堅持先易后難,分步推進,今年,我們將經濟條件相對較好、貧困程度相對較輕的隆盛鎮駝柳村、五龍寨村等5個村優先實施扶貧項目,力爭到2018年,全縣45個貧困村實現脫貧解困。
二、工作亮點
(一)精準識別,扶貧對象明。堅持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摸清全縣貧困底數,嚴把貧困對象識別程序,確保精準扶貧工作不走樣和信息采集的準確性。在貧困戶的識別中,采取量化指標、定性指標與村民代表民主評議相結合等方法,創新推出“三步工作法”和“四因四缺分類法”,用“定位儀”和“瞄準器”對扶貧對象進行準確定位和精確瞄準,確保貧困識別落實到戶頭人頭上,力爭做到“零錯漏”。“三步工作法”就是在貧困對象識別上,采取“一申請、兩比選、三公示”。首先由農戶申請,然后由村民代表和村委會比選,確定符合條件的貧困農戶對象名單,經過三次公示后,最終確定貧困農戶名單。“四因四缺分類法”就是在致貧原因分類上,按照因病、因殘、因學、因災和缺技術、缺資金、缺勞力、缺動力等,進行細化分類,明確每戶貧困戶具體致貧原因,有針對性地予以幫扶。
(二)精準幫扶,扶貧措施實。一是開展精神扶貧。在扶貧村廣泛開展扶貧政策宣傳,樹立創業致富榜樣,擯棄“貧窮光榮”的落后觀念,將“要我扶貧”的思想轉變為“我要扶貧”的行動,徹底改變貧困村群眾的精神面貌,振奮他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二是開展基礎扶貧。整合土地整理、飲水工程、“小農水”和村道路改建等基礎設施項目,加大項目安排向貧困村的傾斜力度,逐步改善貧困村生產生活條件。新建和改造村社道路49.5公里,新建便橋121座;新建和改建提灌站、塘堰、囤水田等基礎設施220處,改造中低產田2.82萬畝,新增蓄水能力564萬立方米。三是加快產業扶貧。在貧困村重點發展優質糧油、道地藥材、優質水果、綠色蔬菜、特色干果和現代畜牧等六大特色產業。四是實施行業扶貧。統籌整合衛生、文教、社保等行業資金,加大對貧困村的公共服務配套建設,新改擴建村級活動場所35處、村級便民服務中心15處,建成村級醫療衛生室90個、農村廣播站33個,將貧困村民全部納入新農保,促進貧困村生活保障水平全面提高。五是開展能力扶貧。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引導性和技能性培訓,動員500名貧困農民參加機電、服裝、汽修等13個專業的職業技能培訓,提高貧困農戶就地就近就業水平。發動匯強油脂公司組織開展油菜新品種、新技術培訓2期,培訓農民實用技術300人次;組織卓筒井鎮5個貧困村油桃基地的80名農民參加了省農科院油桃栽培管理技術培訓。
(三)精準管理,扶貧機制新。堅持幫扶計劃到村到戶、教育培訓到村到戶、產業扶持到村到戶、基礎設施到村到戶、社會保障到村到戶“五個到村到戶”,力求做到“扶貧扶志、幫窮幫心、脫貧脫根”。一是建立黨政領導、部門分工、群眾主體的扶貧工作機制。實行領導干部掛鉤幫扶、單位部門駐村幫扶、黨員干部結對幫扶,由單位選派干部組建成駐村幫扶工作組,每組分別由一名縣級領導、三名以上駐村干部和兩個部門實行對口扶貧,建立了黨員干部、專業技術人員與貧困戶“點對點”、“一對一”、“多對一”等形式的結對幫扶制度。二是建立項目牽引、金融支持、社會參與的多元投入機制。2015年全縣共爭取專項扶貧項目資金640萬元,整合行業扶貧項目資金2000余萬元,用于改善貧困村生活生產條件;在貧困村試點成立扶貧資金互助社,截至3月發展貧困社員2177戶,向貧困戶發放借款1872.78萬元。此外,還積極與農商銀行、財險公司等機構合作,計劃2015年向貧困農戶發放“免擔保、免抵押”的小額貸款2000萬元,向扶貧龍頭企業發放貸款3000萬元;充分利用“愛心扶貧網”等媒體貧困戶幫扶信息,廣泛引導社會參與。2014年共籌集社會扶貧資金4000余萬元投入農村基礎建設,其中投資近2000萬元修建了4.8公里的隆同高等級鄉道瀝青路,輻射隆盛鎮片區10余個村,受益農民1.7萬余人。三是建立創新龍頭帶動、專合引領、農民參與的產業發展機制。針對扶貧村產業落后、基礎薄弱的現狀,難以引進有實力的農業業主,我們將溫氏集團、匯強油脂等農業企業作為全縣產業扶貧的牽引企業,鼓勵溫氏模式的養殖大戶,采取寄養制模式,引導貧困戶一家一戶,小規模發展散養生豬產業,對生豬養殖散戶依然采取“五包一保”(包豬苗、包飼料、包技術、包獸藥、包銷售、保證利潤)的利益連接機制。探索建立部門加支部加協會加貧困戶的方式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的模式,由涉農部門提供項目支持,貧困戶以土地或勞動力入股,村兩委負責具體實施,產業收益實行按股分紅,這樣既增加了貧困戶收入,又壯大了集體經濟,更充分發揮了黨支部戰斗堡壘作用。匯強油脂在象山鎮、玉峰鎮的扶貧村以股份合作的方式成立了“縣玉象扶貧油料專業合作社”,采取村企共建的模式發展雙低油菜,收益分配按合作社成立之日起每個周年按時分配,實行不低于10%的保底分配,其中貧困戶首次獲得分紅16萬元。
三、工作措施
1.領導重視,目標責任明確。為做到扶貧精準滴灌,實現貧困戶脫貧,縣委、縣府多次組織召開干部駐村幫扶工作會,并以縣委辦公室、縣人民政府印發了《干部駐村幫扶工作方案》明確33名縣級領導聯系貧困村,96個縣級部門定點幫扶貧困村,共安排189名干部組建45個駐村工作組,實行駐村幫扶。
2.加強監管,確保資金安全。加大對扶貧移民重點項目的實施過程、資金使用、工程質量、效益情況的稽查力度,強化扶貧移民項目監管。嚴格執行縣級報賬制、項目業主負責制、招投標制、監理制和質量終生負責制,確保項目質量和效益。完善扶貧移民工程建設競爭入圍機制,創新群眾參與項目管理的機制,充分發揮群眾參與項目建設和監管的主體作用。
3.提升理念,創新工作機制。以“6995”平臺為載體,落實好貧困戶聯帶幫扶小組,組織貧困戶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引導發展產業,對有勞動能力又急需脫貧愿望的進行勞動技能培訓,促進貧困人口早日脫貧致富。利用駐村扶貧幫扶工作組,深入貧困村、貧困戶,根據地理位置和實際情況制定幫扶計劃。利用專項扶貧資金啟動貧困村、貧困戶脫貧計劃。爭取實施小額信貸、雨露計劃、扶貧易地搬遷等惠農政策,有效改變貧困村、貧困人口的資金短缺、上學困難、居住環境惡劣的現狀。
4.強化紀律,增強辦事效率
加強機關制度建設,落實上下班簽到責任制。嚴格小車管理,加強“三公”經費公開,杜絕大吃大喝現象,沒有發生違的八項規定事件行為。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堅持把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貫穿于扶貧移民工作全過程,扶貧移民干部更加注重自身修養,增強廉潔從政意識,嚴格遵守政治紀律、組織紀律、財經紀律和廉政紀律,確保扶貧移民資金、項目和干部安全。
四、存在問題
一是農村空心現狀制約產業發展。由于農村大量勞動力外出務工,農村留守群體在農業生產技術掌握上有較大難度,動員一家一戶發展產業相當困難,農村空巢化現狀與農業產業化發展不相適應,帶動貧困農民主動參與農業產業發展還需要作更多探索。二是貧困村民增收渠道不寬。由于當前農民增收主要靠工資性收入,經營性收入由于農業產業鏈較短,農資價格不斷上漲,農產品特別是生豬價格波動幅度較大,種養殖業增收的空間狹窄,財產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不多,貧困村民實現快速脫貧難度較大。
五、下步工作打算
一是加強項目資金管理,推進項目實施速度,加快貧困群眾脫貧致富步伐。根據省市統一部署,及早啟動2015年扶貧項目、移民后扶專項項目。
二是實施雨露計劃、小額信貸、扶貧搬遷等三大扶貧品牌。搞好調查研究,摸清底數,制定實施方案,分步實施。
三是認真開展“10.17”中國扶貧日宣傳,推動全社會參與扶貧開發。利用全國扶貧日宣傳為契機,通過網絡、電視等媒體加大對扶貧工作新方法、新經驗、新成果的宣傳力度,確保我縣扶貧工作取得新成效。
四是按季度及時兌現移民后扶直發直補資金。對全縣移民人口再次進行核準登記,依法依規及時兌現直發直補金,確保庫區移民村社會穩定。
「關鍵詞職業教育;扶貧開發;模式;構建;選擇
職業教育精準扶貧開發模式是指結合區域內脫貧攻堅現狀,針對具體的貧困對象,采取精準的技術培訓、就業幫扶、創業指導等職業技術教育措施,使其不斷增強就業創業能力而脫貧致富的具體方式和具體做法。職業教育扶貧開發模式的針對性和精準性直接關系到職業教育扶貧的成效。因此,認真結合各地扶貧開發工作現狀,創新職業教育精準扶貧開發模式,增強職業教育扶貧的功效,對推動扶貧攻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職業教育扶貧開發模式的現狀分析
(一)獎、補、貨結合的學費獎助模式
獎、補、貸結合的學費獎助模式主要是各地根據國家對職業院校學生資助的相關管理規定,出臺系列配套政策,通過職業院校在校生活費補助、設v.獎學金、學費減免、助學貸款等多種形式對貧困學生進行幫扶,使其順利完成學業、提升就業能力、盡早脫貧的一種職業教育扶貧開發模式。這種模式極大地改善了貴州省貧困地區貧困對象卜學難以及文化素質提升等問題,對吸引貧困區域的貧困學生投身職業教育、盡快就業、實現脫貧致富產生了較大的推動作用。以貴州省為例,2007年以來,貴州省通過大力實施中職教育"9+3”計劃等舉措,加大對中職和高職學生的資助力度,僅2014年用于中等職業教育免學費和助學金的中央、省級專項資金共6.82億元。該項資金惠及中職學生共43.46萬人次,其中免學費4.39億元,受益學生25.05萬人;國家助學金2.43億元,受益學生18.41萬人〔‘〕。但這種模式也存在著一些弊端,主要表現在:一是實行獎、助學金的主要依據是資助對象的家庭貧困條件,但其貧困程度區分以及真實性和精準性有待提高;二是對中職學生的“平均式”發放與減免,表面卜是資助學生接受職業教育,使其掌握脫貧技能的“造血式”智力扶貧,實際卜又相當于“輸血式”的救濟扶貧,造成部分中職學生沒有競爭壓力,不求卜進,扶貧開發資金沒有發揮應有的功能。
(二)長、短結合的技能培訓模式
長、短結合的技能培訓模式主要是為了幫助貧困地區農民脫貧致富,由政府提供培訓資金,各職業院校和其他培訓機構對城鄉貧困對象開展不同時限的各種實用技能培訓,使農民迅速掌握一項或幾項專業技能,從而實現快速就業脫貧的一種職業教育扶貧開發方式。這種模式往往由地方行業主管部門與職業院校、職業技能培訓機構聯合,根據貧困地區和貧困對象以及所在地區的產業優勢等情況開展有針對性的培訓,既充分調動了職業院校的積極性,又吸引了更多貧困對象的積極參與,通過選擇性學習相關技能,盡快實行脫貧致富。以貴州省為例,近年來,貴州省先后出臺《貴州省教育扶貧實施方案》《貴州省創新職教培訓扶貧“1戶1人”三年行動計劃(2015-2017年)》等政策舉措,由扶貧辦、農業廳、人社廳等實施農村貧困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培訓、就業創業培訓等,形成了多渠道、多形式的技能培訓式扶貧,僅2014年,全省共完成職業培訓27.42萬人,其中農村勞動力培訓22.68萬人〔z},轉移就業率在90%以卜,有效地帶動了農民增收致富。但這種模式也存在一些弊端,主要表現在:一是多個部門掌握相關扶貧培訓項目資金,其資金分配在行業和部門垂直下撥,相互之間缺乏平衡。二是多部門開展培訓時,信息共享程度不夠,導致貧困對象接受培訓機會不均等。三是被部分開展培訓的職業院校和培訓機構當成謀取利益的重要手段,嚴重影響了扶貧開發資金的使用效果。
(三)職業院校能力提升模式
職業院校能力提升模式主要是為了提升職業院校培養技能型人才和服務地方產業發展的水平,通過實施項目帶動,著力加強職業院校基礎能力建設,提升人才培養力和服務力,從而培養各級各類技能型人才,帶動貧困對象脫貧致富的一種職業教育扶貧開發方式。這種模式通過加強職業院校的基礎能力建設、體制機制改革,著力提升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社會服務等能力,增強職業教育的吸引力和競爭力,讓更多的勞動者通過職業培訓脫貧致富,應該說是一種見效快且具有可持續發展后勁的扶貧方式,它將成為我國扶貧開發戰場的主力軍。以貴州省為例,2007年以來,貴州省先后開展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和中等職業院校申報評選工作,全省先后建成省級示范性高職院校5所,國家示范(骨干)高職院校2所,省級示范性中職學校20所,省級示范性中職學校19所,職業院校綜合辦學實力大幅提升。目前,這些示范性職業院校的招生規模、人才培養水平、畢業生就業率和就業質量等多項指標都位居同類院校前列,已經成為貴州省職業教育扶貧開發的領頭羊和生力軍。但從目前來看,這種模式也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主要表現在:一是實施職業院校能力提升行動,需要各地加大對職業教育的投人力度,但是部分地區因財力較弱,對職業教育的投人嚴重不足,影響了職業教育的基礎能力提升。二是各職業院校主動對接、服務和引領地方產業的能力有待加強,職業教育的特色和優勢不明顯,職業教育扶貧功能的承載力依然脆弱。三是職業教育體系建設還不完善,中高職銜接機制不順暢,對貧困對象的吸引力不強。
(四)科技扶貧相結合的對口幫扶模式
科技扶貧相結合的對口幫扶模式主要是為了提高貧困地區和貧困對象的脫貧能力,由政府主導,組織相關團體、企業以及行業企業科技專家、技術骨干實施扶貧點聯系幫扶制度,通過深人基層一線,發揮產業引領、項目帶動、科技示范等作用,帶領貧困對象脫貧致富的一種職業教育扶貧開發方式。這種模式把職業教育扶貧開發和科技扶貧開發結合起來,推動人力、項目、資金等資源整合,形成扶貧開發的合力,著力解決農村技術力量薄弱問題,對農村產業發展、農民就業創業有著非常直接的推動作用,也是目前應用較多的的一種扶貧方式。以貴州省為例,據統計,2013年貴州省3萬余名駐村干部、6000個駐村工作組累計組織培訓黨員干部群眾200余萬人次,解決困難和問題17.5萬個,幫助協調項目2.68萬個,協調解決資金27.15億元〔,〕,成為貴州省加快脫貧攻堅步伐的重要手段和經驗。但從目前來看,這種模式也存在不足之處,主要表現在:一是對于貧困面大的西部地區,尤其是武陵山區,實施這種模式需要大量的科技人員深人基層,耗費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較大。二是抽取的部分人員沒有基層工作經驗,指導產業發展的針對性不強,扶貧開發的成效不高。三是這種模式需要一定的產業扶持資金和項目等支撐,在實際操作中難度較大。
二、職業教育精準扶貧開發模式構建的原則
為了切實提高扶貧開發的成效,在實施職業教育扶貧開發的過程中,必須破解當前精準性不強的問題。構建職業教育精準扶貧開發模式就是要運用職業教育和相關的貧困理論,通過實施精準的職業教育,實現差別化貧困對象脫貧能力的整體提升,從而促進區域性整體脫貧致富。在具體構建時應遵循以下原則。
(一)系統性原則
職業教育精準扶貧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把職業教育與扶貧攻堅以及經濟社會發展主戰略有機結合起來,在經費、管理機構、評價考核等方面進行統籌協調,把所有貧困對象集中識別分類,制定統籌性的職業教育精準扶貧開發的規劃和計劃,推進職業教育和產業扶貧開發等融合發展,從而有效推動所有貧困對象整體脫貧。
(二)精準性原則
職業教育精準扶貧是重要的民生工程,承載著每個貧困對象脫貧致富的重任,因此,實施過程中必須根據貧困對象的實際需要,在扶貧對象、培訓方式、培訓內容、資助措施、就業幫扶、跟蹤調整等方面精準施策,提高職業教育扶貧的針對性,確保每個貧困對象提升脫貧能力。(三)實效性原則職業教育精準扶貧是脫貧攻堅的有效途徑,在實施職業教育精準扶貧時,要整合現有各類扶貧資源,在扶貧資金使用分布、效益、效率等方面加強綜合監控,在職業教育手段和內容方面要盡量量身訂制、長短結合,并建v.嚴格的獎懲機制,確保職業教育扶貧的實效性。
三、職業教育精準扶貧開發模式的構建與創新
針對扶貧開發工作的特點,實施職業教育精準扶貧,應圍繞當前貧困對象的具體情況和各地園區、產業等相關實際,探索構建獎補驅動型、園區主導型、院校帶動型、產業拉動型、文化推動型、企業聯動型等模式,并選擇一種或多種適合的模式交叉實施來推動扶貧攻堅。
(一)獎補驅動型扶貧開發模式
獎補驅動型扶貧開發模式就是改變以往傳統的貧困對象補貼模式,在確保貧困對象基本保障的基礎卜,根據參與產業發展、技能提升和就業創收等情況,對貧困對象進行獎勵,并根據脫貧貢獻逐步加大獎勵力度,通過獎勵驅使貧困對象主動脫貧的扶貧開發模式。即:改革現行職業教育貧困對象的資助體系政策,對身體殘疾、不具備勞動能力以及確無經濟來源的孤寡家庭子女,通過建認貧困人口職業教育和實用技術教育專項基金進行補助,且標準可在現行基礎卜適當提高。同時,與金融扶貧結合起來,加大助學貸款力度,學生畢業后,根據學生就業創業情況進行學費代償等。將職業院校現有的資助資金改設為分類獎勵基金,在政府主導下,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注人資助資金,加大獎勵力度。學校通過設認單項能力、綜合能力、就業創業、升學等多項獎勵,激勵更多的學生通過各種途徑獲取獎學金。加大對農村種養大戶、大學生創業典型等的宣傳獎勵力度,引導職業院校開展對口的技術幫扶,促使貧困對象主動謀求發展,帶動貧困對象共同致富,從而探索構建針對不同類型貧困對象的“以獎為主,適當補助”職業教育精準扶貧開發模式,建認“輸血啟動一造血振興一開發發展”的良N}機制,切實增強扶貧的造血功官旨。
(二)園區主導型扶貧開發模式
園區主導型扶貧開發模式就是以園區發展為載體,針對園區各類技能型人才需求,促進職業院校與園區互動,共同為貧困對象提供專項技能提升、就業創收等服務,從而實現貧困對象培訓就業一體化的精準扶貧開發模式。即:搶抓各地工業和城鎮化帶動發展的機遇,推動職業教育進園區,把園區集聚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作為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的重要抓手,以園區為載體,將職業教育、生態移民、園區建設和脫貧致富有機結合起來,由園區提供必要的培訓場地和設施,職業院校組織師資進園區對貧困對象有針對性地開展各類技術技能培訓,既方便企業,又方便培訓對象。同時,將生態移民選址向園區靠近,一方面既方便農民工人就近就業脫貧,又方便企業就近招收工人,緩解當前企業的用工荒問題,逐步構建“園區搭臺、職業院校合作、生態移民工程輔助、農民積極參與”的園區式職業教育扶貧新模式,切實解決企業用工需求和農民技能短板的精準性問題,打造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的升級版、脫貧致富奔小康新的主戰場。
(三)院校帶動型扶貧開發模式
院校帶動型扶貧開發模式就是實施職業院校龍頭帶動的集團化發展,通過提升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和社會服務等能力,積極為貧困對象精準開展技能培訓、技術幫扶、合作研發等服務,提升貧困對象反貧困能力,使其逐步實現脫貧致富的扶貧開發模式。即充分利用各地高職專科院校、中職學校以及部分正在朝著應用型高校轉型發展的地方本科院校在貧困對象脫貧能力提升卜的優勢,進一步優化職業院校和專業布局,由政府結合扶貧開發工作需要與職業院校的專業、人才等優勢結合起來,共同制定專項扶貧開發規劃,按照區域、專業和師資等條件分類明確各職業院校在區域脫貧攻堅中的職責與任務,將扶貧開發工作與職業院校有機結合起來,打造農村貧困人口脫貧能力專項培養基地,構建“職校連結實體,實體連結農戶,農戶連結基地,基地連結課堂”的職業院校帶動型扶貧開發模式,切實提升脫貧能力。
(四)產業拉動型扶貧開發模式
產業拉動型扶貧開發模式就是以當地主導產業、支柱產業和資源優勢為基礎,通過開展產業發展急需的技能型人才培養培訓,在服務地方產業發展過程中帶動貧困對象脫貧致富的扶貧開發模式。即依托各地大力發展能源產業、資源深加工產業、裝備制造業、特色輕工業、戰略性新產業等特色優勢產業的人才需求,促進職業教育與產業集群發展對接,進一步明確人才培養方向,加強緊缺人才重點專業建設,圍繞地方特色優勢產業需求辦好特色專業,積極開展各類職業技術培訓,提高從業人員的技術技能水平和就業質量,帶動貧困對象提高收人水平,最終實現快速脫貧。
(五)文化推動型扶貧開發模式
文化推動型扶貧開發模式就是通過引導和鼓勵貧困對象積極轉變反貧困觀念,并充分利用貧困地區的文化資源優勢,積極開展脫貧致富的扶貧開發模式。即要抓住職業教育就業創業典型,通過多種形式大力宣傳“一次培訓,終身受益,一人就業,全家脫貧”“職教一人,致富一家,帶動一片”等職業教育優勢,讓更多的農民和農村孩子認識到職業教育是脫貧致富最理想、最快捷的方式之一,積極參加職業教育學習或培訓,提高自身的脫貧致富能力。同時,要將貧困地區的傳統民族文化、原生態文化與職業文化有機結合起來,發揮文化的影響力,推動貧困地區利用當地的文化資源優勢,積極脫貧致富。
參考文獻:
[1]申紅珊.2014年中職學費和助學金,我省下達資金6.82億[N}.貴州都市報,2014-02-19.
隨著扶貧開發工作的深化,創新發展成為新階段扶貧開發的必然要求,而鄉村旅游扶貧就是扶貧開發形式和內容上的創新。20xx年x月x日至x日,xxxx縣政協第十三界委員會農經界別組赴興隆考察調研xxxx縣鄉村旅游扶貧。通過對三橋濱州移民新村、興隆玫瑰農莊和卡麂坪傳統古村落民居保護的考察調研,對我縣鄉村旅游扶貧現狀和問題的分析,旨在探討鄉村旅游扶貧可持續發展的有效路徑。目前,扶貧已進入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階段,理清扶貧攻堅思路,增添扶貧攻堅措施,實施新一輪精準扶貧,已成為各級政府使命崇高的艱巨任務。
貧困地區是鄉村旅游資源富集區域,更是扶貧重點投入的地區。鄉村旅游扶貧豐富了扶貧開發的形式內容,提升了農村經濟的“造血功能”。鄉村旅游貼近農村、貼近農民,是調整農村經濟、農業產業、農民收入結構的重要手段,自然成為扶貧開發的重要載體。鄉村旅游與扶貧開發的有機結合是資源優勢的融合,是農村經濟發展方式的創新,其本質都是為了提升貧困地區“造血功能”,是促進貧困地區繁榮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助力。
一、xxxx縣鄉村旅游扶貧發展現狀
“十二五期間”,xxxx縣通過實施特色產業融合,打造鄉村旅游服務平臺,開發鄉村旅游產品,創建鄉村旅游品牌、大力培育鄉村旅游扶貧支柱產業。一是打造鄉村旅游景區景點。目前新建龍橋、長安、太和、云霧民族風情街,板壁房,保存濃郁川東特色民居和人文景觀,提升旅游接待服務基地的形象和檔次。新建三橋、龍橋、蜀鄂、杉木等扶貧移民旅游新村,與綠樹花草相映襯,與景區景觀相輝映。農戶依托景區發展農家樂、提供特色旅游產品商貿和后勤服務,實現安居樂業、經濟增收。二是建設鄉村旅游配套設施。大力培育餐館、賓館、農家樂等鄉村旅游服務業。制定出臺《xxxx縣鄉村旅游農家樂補助標準及驗收辦法》,搭建貧困地區創業協會和小額信貸金融服務平臺,采取政策扶持、信貸、借款貼息等方式,解決資金困難,鼓勵引導發展。已發展鄉村旅游扶貧農家樂1000家,總床位12000個,餐位15680個,接從業人員1萬余人,其中貧困群眾2000余人。致力鄉村旅游扶貧人才培養。開展鄉村旅游景區知識、鄉村旅游扶貧營銷、農家樂服務規范、農家樂基本廚藝等專項培訓30余期,培訓從業人員1.2萬人次,大大提高了鄉村旅游服務能力和服務水平。搭建電子商務平臺。發展電子商務企業,建設電子商務村,增強景區服務功能,提升服務水平,拓展特色農產品銷售渠道,促進產業發展。三是壯大鄉村旅游特色產業。圍繞“示范帶全域、旅游促產業、產業輔旅游”的思路,以鄉村旅游產業為龍頭,發展“養生休閑”農業特色產業、觀光休閑農業園、規模化生態養殖。培育現代農業龍頭企業。通過招商引資、培育本土企業,圍繞鄉村旅游要素,扶持、引導農業產業企業發展。鑫橋特色種植、云龍牧業生態養殖等龍頭企業逐步成長,與之相應的就業群體、服務團體正在形成,走上致富之路。發展特色效益農業。立足資源、市場和鄉村旅游發展,謀劃特色效益農業產業布局,支持、引導實施特色效益農業產業項目。建設紅豆杉生態原料林基地和種苗繁育基地4.1萬畝,繁育紅豆杉種苗7000多萬株。帶動5000余戶農戶種植紅豆杉,近200農戶實現年收入超萬元;發展臍橙30萬畝,油橄欖6萬畝,實現產值15億元;大力發展四季特色小水果15萬畝,滿飽游客眼福和口福,帶動成片農戶致富。建設現代農業觀光園。建成興隆扶貧觀光園、鶴峰油桃基地、江南臍橙觀光園,吸納農村富余勞動力3000余人,新增產值1億元,戶平增收2萬元。四是開發鄉村旅游產品。深度發掘鄉村生活、鄉村文化內涵,開發鄉村旅游產品。凸顯三國文化、詩城文化、移民文化等文化底蘊和地方特色,積極培育壯大鞏義美術產業群,開發名優特產品、綠色食品、傳統工藝品,以及民風民俗手工制品和民族飾品等旅游產品。五是創建鄉村旅游品牌。打造了聚龍觀光園等2個3a景區、銘陽等3個2a景區、回龍和杉木市級鄉村旅游示范村。
二、鄉村旅游扶貧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一)產業發展缺乏共識聯動
鄉村旅游扶貧是旅游產業與扶貧產業相融合形成的新興產業形態,兩種完全不同的產業的結合,有一個探索完善和發展的過程。就目前而言,還沒有完全形成產業發展共識,主要表現為各級黨委、政府對鄉村旅游與農村產業發展的關系、鄉村旅游與扶貧開發的作用、鄉村旅游與鞏固農村經濟地位還沒有形成統一的認識;對鄉村旅游扶貧思路不明確,理念不清楚,引導不給力;鄉村旅游扶貧很大程度處于扶貧部門自說自唱的階段,宣傳推薦力度不夠,社會認知度不高,重要性和緊迫性沒有得到凸顯;公安特種行業管理,文化、工商、稅務、旅游、衛生、防疫等部門管理服務還沒有跟進,產業聯動發展機制還沒形成。
(二)旅游產品缺乏核心競爭力
由于受扶貧項目資金投資周期的約束和績效評估機制不健全,鄉村旅游扶貧形成的多是“幾間房,幾張床,天熱歇個涼”的低端旅游產品。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市場的深沉,已不同程度地暴露出產品缺乏市場分析,同質化現象突出。季節性強、效益不佳;開發方式粗放,急功近利、模式單一,文化內涵單薄,無法形成特色產品和核心競爭力等問題。
(三)發展環境急需改善提升
貧困村多處邊遠高寒地區,基礎設施相對滯后。生態環境最好的地區,往往是對外交通條件是最差的地區。要發展鄉村旅游扶貧,必須改善和提升道路等級、用電保障、飲水安全、環境整治等環境條件。
(四)服務管理缺乏規章規范
一是制度不健全。鄉村旅游扶貧由于跨多種行業,缺乏法律法規支撐,管理服務職責模糊不清,沒有形成系統的管理制度。二是糾紛處理機制不健全。有經營行為,就有糾紛發生的可能性。在經營過程中,主顧摩擦、食物中毒等大小糾紛都有可能發生。由于條件限制,鄉、村、戶處理糾紛的能力已很不適應鄉村旅游扶貧發展的需要。三是人員素質低。在實際的鄉村旅游扶貧操作中,管理人員一般由村干部或當地農民擔任,從業人員基本上都是本土農民,綜合素質相對偏低,缺乏系統有效的培訓。
(五)鄉村旅游扶貧“扶強不扶弱”
由于貧困戶多數是經濟、能力、條件多種致貧原因疊加的結果,住房條件、個人能力、經濟收入大多不符合參與鄉村旅游扶貧所必備的要素,所以鄉村旅游扶貧的扶貧性也在一定程度飽受社會爭議和質疑。由于鄉村旅游投入大,點多面廣,貧困戶大多和旅游扶貧政策沾不上邊。
三、鄉村旅游扶貧的對策建議
(一)深化認識,形成鄉村旅游扶貧共識
各級黨委政府要努力形成鄉村旅游扶貧是國家扶貧戰略的共同意識。深刻認識“實施鄉村旅游扶貧是推進扶貧開發、創新扶貧模式及方式的探索與實踐;是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和鄉村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載體;是推進區域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重要抓手;是推動旅游發展方式轉變、建設旅游品牌的重要途徑”這一重大意義。
(二)科學規劃,強化規劃操作性嚴肅性
一是科學規劃。把鄉村旅游扶貧作為一項區域經濟發展的系統性工程來策劃規劃。要站在統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立足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以縣人大通過的《關于加快xxxx旅游產業發展的決定》為指針,與白帝城—瞿塘峽和天坑地縫等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xxxx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城鎮總體規劃綱要等相銜接,突出扶貧特色和可持續性、可操作性,高起點、高規格制定xxxx縣鄉村旅游扶貧開發總體規劃和實施方案。二是明確主題。xxxx縣鄉村旅游扶貧應該堅持豐富文化內涵、突出區域特色、培育品牌精品的基本方略,全力打造城市人群最關注的以文化、生態和健康為主題的扶貧品牌。三是注重規劃的嚴肅性。鄉村旅游扶貧總體規劃,必須對全縣的鄉村旅游扶貧具有指導性和約束性。在鄉村旅游扶貧項目實施過程中,必須堅持規劃執行的剛性原則,保證規劃的嚴肅性和延續性。
(三)突出主題,打造鄉村旅游扶貧品牌
立足生態涵養發展,重點突出“生態休閑、健康人生”主題,提升鄉村旅游扶貧品牌的市場競爭力。按照不同區位優勢和客源市場,利用水利、農業、林業、交通及新農村建設項目等優勢資源,開發避暑、健身、漂流、農事體驗等旅游產品,形成比較全面的產業布局。要以“保護資源環境、蔭澤子孫后代”主題。加強對鄉村自然生態和人文環境的保護,有選擇地保留、有重點地保護、有計劃地修繕古村寨、古民居和文物古跡。鄉村旅游項目必須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開拓鄉村旅游扶貧市場。充分發揮政府職能部門的主導作用,在重點旅游線路和景區(點),設立鄉村旅游扶貧宣傳推介窗口。利用花卉觀賞、瓜果采摘等節慶媒介,宣傳推介鄉村旅游扶貧目的地。加快鄉村旅游扶貧管理系統建設,積極開展網絡營銷,網絡預定等旅游在線服務,指導鄉村旅游扶貧專業合作社、扶貧示范戶建立網上預訂系統,提高鄉村旅游扶貧發展的信息化水平。
(四)整合資源,夯實鄉村旅游扶貧基礎
一是加大財政扶貧的引導性投入力度。設置鄉村旅游扶貧專項資金,重點向鄉村旅游扶貧示范戶傾斜;按照渠道順暢、方向不變、統籌安排的原則,整合農民新村建設、民族發展、道路通暢、飲水安全、用電保障、環境整治等行業部門資金。二是拓寬鄉村旅游扶貧開發融資渠道。鼓勵縣內外各類企業、社會團體、個體工商戶和民間資本,采取獨資、合資、合作、聯營、購買、承包、租賃、股份合作等多種形式參與鄉村旅游扶貧開發。三是鼓勵和支持項目區農民以房屋、宅基地、土地承包使用權、資金、技術等資源,采取股份制、合作制等形式,培育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富有活力的旅游服務經濟實體,創新“公司+農戶”、“公司+協會”等扶貧開發方式,提高鄉村旅游扶貧的組織化程度,形成規模化、集約化經營。
(五)規范管理,提升鄉村旅游產品質量
一是建立健全鄉村旅游扶貧管理體系。把鄉村旅游扶貧納入農村扶貧開發法律法規管理體系,實現鄉村旅游扶貧“粗放式管理”向“依法扶貧”規范管理轉變升級。二是建立和完善鄉村旅游扶貧項目資金申報審批、管理使用、檢查驗收等制度,明確鄉村旅游扶貧資金支持的對象和范圍,建立扶貧、旅游、工商、衛生等相關部門管理服務聯席制度。三是走專業合作化道路。以村為單位成立鄉村旅游扶貧專業合作社,發揮其在市場開拓、質量管理、教育培訓、價格管理、投訴處理、利益分配等方面的作用。通過“合作社+示范戶”的模式,實行標識標牌、星級評定、收費標準、客源分配等“四統一”規范運行管理。四是強化從業人員培訓。整合旅游、人力資源、教育、文化等培訓資源,開展經營管理、食宿服務、接待禮儀、傳統技藝、導游解說、文藝表演、市場營銷等技能培訓,逐步提高鄉村旅游人才的整體素質。
(六)創新機制,實現扶貧效益最大化
一是創新鄉村旅游扶貧方式。對貧困戶發展農家樂,在享受鄉村旅游普惠政策的同時,可以享受d級危房改造、宅基地復墾、高山生態扶貧搬遷、地災救助、三峽庫區移民等政策的疊加扶持。還可以享受扶貧的信貸貼息、低息和無息借款等特殊政策;由企業開發的旅游景區,政府給予相關扶持政策時,將扶貧責任捆綁給企業。企業必須履行優先吸納貧困戶勞動力就業,收購貧困戶生產的農副產品,門票收入提成用于貧困戶扶危濟困、社保扶貧補助、經濟發展扶持等扶貧義務。建立鄉村旅游扶貧互助組織,探索無償扶貧資金有償使用機制,實現循環使用、滾動發展。二是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堅持鄉村旅游扶貧資源集體所有、村民共享。通過制定村規民約、鄉村旅游扶貧互助組織等方式明確并公示扶貧項目資金使用、利潤分配、項目受益農戶等重大事項,使鄉村旅游扶貧成果真正惠及貧困農戶。三是建立扶貧項目成果鞏固機制。加強扶貧項目后續管護指導工作,建立“誰所有、誰管護、誰受益”的管護機制,發揮扶貧項目效益。
關鍵詞:貴州省;職業教育;扶貧開發;戰略;路徑
作者簡介:王鋒(1972-),男,貴州德江人,銅仁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區域經濟與職業教育;侯長林(1962-),男,貴州銅仁人,銅仁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博士,研究方向為文化哲學和高等教育學。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518(2017)01-0066-04
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提升貧困對象的脫貧能力,是現階段推動精準扶貧工作的有效路徑和現實選擇。如何選擇好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的戰略與路徑是確保職業教育精準扶貧開發工作成效的關鍵。因此,認真探索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的戰略和路徑,發揮職業教育整合人、財、物等扶貧開發資源的功能,促進貧困對象的公平發展,對現階段提高精準脫貧成效,推動全面脫貧攻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職業教育精準扶貧戰略和路徑的內涵
戰略就是作為組織對自身發展中的重大和全局性事項進行的謀劃和方案。具體來說就是組織對如何提升核心競爭力、獲取競爭優勢進行的全局性策劃和指導。職業教育精準扶貧戰略指運用職業教育和相關反貧困理論,通過實施精準的職業教育,實現差別化貧困對象的脫貧能力整體提升,從而促進區域性整w脫貧致富的謀劃和方案。路徑是指通向某個目標的道路。職業教育精準扶貧開發路徑就是指如何實施精準的職業技術教育手段,讓貧困對象接受精準的職業教育形式和內容,實現整體脫貧致富的方法和途徑。
二、職業教育精準扶貧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職業教育貧困對象的識別有待加強
從當前來看,貧困對象接受職業教育的面較大,對貧困對象識別的精準程度還不夠。目前,對職業教育貧困對象的識別主要是依靠基層扶貧開發辦公室統一的家庭貧困情況登記認定,就讀中高職職業院校的學生到校后只要提供學生家庭貧困認定申請表,學生所在基層單位蓋章認定,學校就按照相關補貼標準申報補助。對就讀職業院校的貧困對象則通過各類培訓,讓其接受職業技能提升訓練。實際上,在認定過程中,對于規定貧困區域內外真正貧困對象的數量以及相互之間的貧困類別、貧困原因、脫貧能力、接受培訓教育情況、適合的幫扶措施等信息不準確,使脫貧幫扶措施過于籠統化,缺乏針對性,影響了貧困對象接受職業教育的公平性。
(二)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的舉措有待改進
從當前來看,雖然全國各地探索并構建了“獎、補、貸結合的學費獎助模式”、“長、短結合的技能培訓模式”、“職業院校能力提升模式”等,扶貧開發由“輸血式”逐漸向“造血式”轉變,但是,在實施職業教育扶貧開發過程中,還存在貧困對象的脫貧意識不強,教育扶貧、產業扶貧、文化扶貧等扶貧開發方式未能有機結合,培訓內容、培訓形式、就業幫扶等舉措還缺乏精準性等問題,尤其是新形勢下,如何從系統性、科學性、精準性、公平性、效益性等方面綜合考慮,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的措施還有待細化和完善。
(三)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的成效有待提高
職業教育扶貧的培養目標是提高學生素質,使其順利就業,從而能夠創業致富,擺脫貧困。從某種程度上講,職業教育是直接面對勞動力市場的教育類型,與勞動力市場的連接最為緊密,因此,職業教育培訓理論上應該要把教育培訓的超前性、導向性與實用性結合起來,既要注意結合各地經濟發展水平組織教學內容,又要注意灌輸先進科技知識與勞動技能,增強學生的適應性,但是,不少職業學校或培訓機構開展職業教育培訓時,未深入就業服務機構和就業市場充分調研,只重視職業教育規模而不管市場就業形勢,許多學校也沒有建立相應的畢業生就業信息反饋機制,對學生的二次就業和后續發展情況缺乏深入了解,勢必造成生產和市場兩者之間的相互脫節,人才培養質量不符合崗位需求,將嚴重影響學生的就業,從而最終影響職業教育扶貧開發成效。
三、貴州省職業教育扶貧戰略選擇
構建職業教育精準扶貧開發戰略必須立足自身實際,著眼于凸顯職業教育脫貧功能,通過職業教育的整合功能,實現人、財、物等要素有機集聚,在確保職業教育精準扶貧公平性的基礎上,不斷追求脫貧成效。從貴州省來說,當前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戰略構建與選擇。
(一)非均衡發展脫貧的職業技術教育戰略[1]
非均衡發展脫貧的職業技術教育戰略是指對不同貧困條件和脫貧能力的貧困對象,實施不同的職業技術教育措施和扶貧支持,通過部分貧困地區或部分貧困對象率先脫貧進而帶動整體脫貧的發展戰略。
實施非均衡發展反貧困的職業教育戰略,是推動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的重要舉措,但是,這種戰略必須要高度重視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產業發展優勢,針對不同的貧困對象確定不同的教育培訓目標,選擇不同的職業教育層次和培訓形式、培訓內容進行差異化的職業技術教育,才能確保此項戰略選擇取得實效。
針對貴州省貧困區域大、貧困程度深、貧困對象文化素質差異大等現狀,實施非均衡發展反貧困的職業技術教育戰略,要結合貴州省守底線、走新路、奔小康的總體要求和發展理念,緊緊抓住全省堅持加速發展、加快轉型、推動新跨越主基調,深入推進工業強省和城鎮化帶動主戰略,突出抓好大數據、大扶貧兩大戰略行動的發展機遇,對不同貧困對象開展分類培訓教育。即對農業資源優勢明顯的地區和年齡偏大,不愿意外出就業的貧困對象開展現代農業實用技術培訓和技術幫扶等培養新型農民,促進這部分貧困對象掌握現代農業生產技術后大力發展現代生態農業或者到附近的農業園區就業而迅速脫貧。對旅游資源豐富地區的貧困對象,開展烹調技術、旅游服務以及民族文化挖掘傳承等第三產業的培訓,鼓勵貧困對象提高經營管理水平,依托當地旅游資源優勢脫貧致富。對家庭貧困程度深,文化程度低的青壯年貧困對象可以結合當地工業園區各類企業用工要求,開展各類技能型工人短期培訓,使其迅速走上崗位實現脫貧。對家庭貧困程度深,文化程度低的初中畢業生開展中職職業教育,培養初、中級技術工人,提高職業能力。對家庭貧困程度低一些,文化程度較高一點的中職和高中畢業生,鼓勵進行更高層次的職業技術教育,通過系統性培養學習,使之成為就業創業能力強的高級技能型人才,在自身脫貧致富的同時,帶動更多的人脫貧致富。
(二)城鄉統籌互動式脫貧的職業教育發展戰略
城鄉統籌互動式脫貧的職業教育發展戰略是指打破城鄉分割、分離、分立的狀態,加大向農村尤其是貧困地區政策傾斜力度,通過統籌城鄉職業教育資源,加大城鄉職業教育互動,縮小城鄉職業教育在師資、教學設施等方面的差距,降低農村貧困對象接受職業教育成本,促進城鄉居民接受職業教育機會均等化,縮小城鄉居民脫貧能力差距,從而協調推進城鄉整體脫貧的發展戰略。
實施統籌互動式脫貧的職業教育發展戰略既體現職業教育扶貧的公平性,也有利于提高職業教育扶貧的精準性。但是,這種戰略必須要著力加強城鄉統籌,要把面向城市和農村的職業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綜合農村產業需求、人口密度、文化教育程度等指標科學配置和合理調度職業教育資源,推動職業教育、職業培訓進社區、進鄉村、進企業,促進城鄉職業教育資源和貧困對象接受職業教育成本相對均衡,才能確保城鄉職業教育的協調發展。
貴州省由于城鄉基礎設施、經濟發展水平差異大,導致城鄉職業教育的發展差距十分明顯。當前,一定要根據《貴州省三大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教育扶貧工程實施方案》等文件精神,在抓好地州市職業院校和縣級職業技術學校、職教中心建設的同時,在人口居住較為集中的鄉村依托現有的中小學建設農民夜校,并充分利用高等職業院校在教育扶貧中的人才、知識、技術和信息等優勢,整合相關職業教育資源,通過定點幫扶、就地培訓等形式,促進城鄉職業教育資源互補,提高教育資源共享化的程度,解決目前職業教育投資短缺和教育投資效率普遍偏低的兩大難題。同時,在職業教育資源配置上樹立優化、高效的意識,對新增職業教育建設項目和設施,要全面考慮資源配置后的社共享化程度,盡可能加大共享面,提高職業教育資源的綜合效益,增強其反貧困功能和成效。
(三)效益引導式脫貧的職業技術教育戰略
效益引導式脫貧的職業技術教育戰略,就是通過綜合考慮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將貧困地區和貧困對象的技能素質提升和就業創業、產業布局等有機結合起來,在效益上實現長短結合、遠近結合,使職業技術教育反貧困的功能和效益達到最大化、持續化的發展戰略。
實施效益引導式脫貧的職業技術教育戰略,強調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有機結合,是職業教育精準脫貧追求的目標。但是,這種戰略必須以現有的產業結構、勞動力素質結構和資源優勢為基礎,充分考慮貧困對象的需求現狀,特別是要認真處理好貧因人群與環境雙邊惡性循環的關系,以勞動力資源開發作為切入點,以產業扶貧開發為支撐,促進互動互補,才能確保既調動貧困農民的積極性,又促進產業和生態協調可持續發展。
對于貴州省來說,低于全國貧困線以下人口數量所占比重大,多數貧困對象長期面對貧脊的土地,惡劣的生態環境,封閉的自然條件,造成這部分人貧困程度深,甚至部分貧困對象對戰勝貧困已經喪失斗志,缺乏信心,加之部分貧困對象受傳統多子多福等影響,形成部分地區貧因人群與環境的雙邊惡性循環關系。人口環境承載力相對過剩,生態環境加劇惡化的情況下,勞動力就業更加艱難,導致貧困升級。因此,必須要結合貧困對象的現實需求,圍繞本地現有產業優勢,選擇技術程度低、培訓時間短,就業需求大,效益較好的工種,有針對性地開展相關實用技術培訓,使其盡快上崗就業,盡快提高收入實現脫貧。
四、貴州省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的路徑選擇
(一)建立貧困對象分類識別系統,全面實施精準扶貧
當前,實施職業教育精準扶貧開發,首先要針對貧困對象的貧困類別、貧困原因、脫貧能力、接受培訓教育情況、適合的幫扶措施等信息不準確的問題,按照精準貧困對象標準,由扶貧部門牽頭,建立省、縣、鄉三級貧困對象分類識別系統,對每個貧困村、貧困戶建檔立卡。著力將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農業、民政等部門資助幫扶貧困對象的最低生活保障、貧困補助、培訓就業等有關信息以及教育行政管理部門開展的各類資助、培訓等信息進行并網監控管理,準確掌握每一戶貧困家庭實時貧困和接受職業教育的狀態,確保貧困對象識別不錯位、不遺漏。職業院校要建立貧困學生的識別機制,進一步甄別貧困對象和貧困程度、貧困原因等,配套制定具有針對性資助和培訓措施,防止貧困對象享受扶貧權利和義務的不均等,從而確保各類貧困對象脫貧能力的整體提升。
(二)構建農村職業教育培訓體系,廣泛開展技能培訓
推動職業教育精準扶貧,重點在農村,關鍵在農民,難點在脫貧能力。因此,必須要加強農村職業教育培訓體系建設,構建短期培訓和學歷教育相結合,中職、高職和應用本科相銜接的職業教育體系,大力開展職業培訓和資格認證工作,并進一步規范行業勞動準入制度,鼓勵各用人單位根據各類崗位的準入條件,優先錄用既取得學歷文憑,又獲得各類職業資格(或技術等級)證書的高中職畢業生就業[2],提高貧困對象增收致富能力,帶動部分貧困對象改變過去“等、靠、要”的不良習慣,主動接受各類技能培訓,真正實現職教一人,致富一家,帶動一方的職業教育脫貧成效。從貴州省來看,要在現有高職院校36所,中職學校262所(其中技工學校33所)和相關培訓機構的基礎上,加強中高職示范性職業院校建設,著力推進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快速轉型,構建以應用本科為龍頭、高職專科為核心、中職教育為重點、其他培訓機構為補充的職業教育體系,打通中高職銜接的立交橋,吸引行業企業廣泛參與職業教育合作辦學,實現職業教育和扶貧開發資源的有效整合,推動分類分層的中高職學歷教育和各種職業技能短期培訓有機結合,為各類貧困對象提供針對性的技能培訓,增強其脫貧致富能力。
(三)完善職業教育扶貧聯動機制,形成扶貧工作合力
為保證教育精準扶貧工作的有效推進,必須建立專門的職業教育扶貧管理機構,加強對同行業的指導與統籌,強化同級各行業、各部門職業教育扶貧開發資源的整合,加強對職業教育資源的配置、使用、監督和評價的統籌,進一步優化職業教育資源配置。通過進一步落實《職業教育法》等相關政策和法規,明確各部門的工作職責、內容和要求,細化工作措施,加強對職業教育扶貧工作的落實。加快出臺相關激勵措施,構建行業企業和各種社會資源積極參與職業教育的合作辦學機制,共同擔當脫貧攻堅的社會責任。同時,對按時完成相關工作任務,且完成質量較好的各責任單位和相關責任人給予各種獎勵,尤其是對認識到位,積極參與扶貧工作,走自我積累、自我發展之路,不斷提升自身生存和發展的能力,真正實現脫貧致富的貧困對象要給予重獎,帶動其他貧困對象積極謀求發展,從而充分調動各部門和全員參與扶貧工作的積極性,形成扶貧工作合力,有效推動職業教育精準扶貧工作。
(四)增加職業教育扶貧經費投入,確保扶貧工作成效
針對職業教育生均經費撥款等方面的投入不足等問題,要建立政府為主的職業教育經費投入機制,切實履行各級政府發展職業教育的法定職責,在認真落實《職業院校生均公用經費標準》、《職業院校校舍建設標準》、《職業教育專業設備配備標準》等中央關于職業教育經費投入的相關規定的基礎上,建立金融、企業和其他社會團體通過信貸、資助等多形式參與職業教育辦學,拓寬職業教育融資渠道,提高職業教育整合資源謀求發展能力,破解職業教育經費瓶頸問題。從貴州省來說,要在認真貫徹中央有關政策規定基礎上,加大《貴州省職業教育工作條例》的宣傳和貫徹力度,加快落實職業教育生均經費投入,并逐步提高貴州省貧困線標準,加大扶貧資金向職業院校傾斜和獎勵力度,不斷改善職業院校辦學條件,擴大貧困對象接受職業教育的覆蓋面,不斷提高職業教育扶貧開發的服務能力,助推脫貧攻堅工作。
(五)大力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發展,實施產教聯合扶貧
職業教育是地方產業發展的助推器,地方產業的發展需要大量技術技能型人才,為貧困對象就業脫貧提供了機會,也就是說,實施職業教育精準扶貧實際上離不開地方產業的發展。沒有良好的產業基礎,職業教育將是無水之舟,職業教育培養的人才也將是無水之魚,要實現根本性脫貧也將是一句空話。因此,要推動職業教育精史銎豆ぷ鰨必須大力推動地方產業轉型升級發展,為貧困對象提供就業脫貧機會。同時,要推動職業教育瞄準地方主導產業、優勢產業,對貧困對象針對性地開展市場急需的技術技能培訓,促進產教聯合扶貧。從貴州省來看,職業教育精準扶貧要圍繞全省的大數據、大健康、大旅游、大生態等發展戰略和產業布局,大力發展能源產業、資源深加工產業、裝備制造業、特色輕工業和戰略性新產業等優勢產業,帶動旅游業、服務業等產業發展,為農民提供更多的就業和創業機會,拓寬脫貧渠道。同時,著力引導職業院校圍繞人才需求調整專業設置,確保培養人才的針對性和實用性,提升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的適應力和競爭力。
(六)加強職業院校內部管理改革,提升人才培養水平
實施職業教育精準扶貧,必須要提高職業院校精準扶貧的能力和水平。作為職業院校,在實施職業教育精準扶貧過程中,必須要做到對象識別、培訓內容、培訓形式、資助措施、就業幫扶、跟蹤調整的“六精準”,才能確保職業教育精準扶貧成效。這就要求職業院校必須著力加強內部管理改革,提升人才培養水平。一方面,要構建政校企合作辦學的體制機制,通過組建職業院校理事會,制定職業院校辦學章程,吸引行業企業負責人進入職業院校理事會,形成職業教育辦學合力。另一方面,建立職業院校專業教師分類培養考核機制,完善兼職教師分類管理辦法,建立擇優引進或招考兼職教師的制度,吸引校外優秀兼職教師到職業院校授課。逐步完善青年教師培養制度,加大青年教師下企業(或基地)實踐鍛煉力度,合作培養一批雙師素質能力和實踐教學勝任力強的專任教師團隊。
參考文獻:
為完善精準扶貧開發工作機制,創新財政精準扶貧工作方式,我們帶著是否繼續對貧困對象實行救助式精準扶貧的問題,對國家新階段精準扶貧開發工作重點鄉鎮XX鎮的貧困狀況和精準扶貧方式進行了認真調研,并在新階段精準扶貧開發工作中,選擇精準扶貧方式進行了認真思考,謹借此文談點見解和建議。
一、基本現狀
(一)基本鎮情
XX鎮位于惠陽鎮西北部,地貌屬于中國西部高原山地,總面積X平方公里,總人口X人,下轄X個行政村,X個村民小組。全鎮有X所小學,教師X人,學生X人,鎮衛生院X所,村級衛生室X個,衛生從業人員X人。XX鎮主要產業為傳統種養殖業,主要農產品為稻谷、玉米,規模小,價值低,品種單一。工礦業缺乏,經濟基礎薄弱。20xx年,全鎮國民生產總值X萬元,國民收入X元,農業總產值X多萬元,財政收入X萬元,糧食總產量X噸,人均糧食產量X斤,人均純收入X元。近年,XX鎮以旅游業為龍頭,探索新的經濟發展模式,20xx年,全鎮旅游收入總共X萬元。
(二)貧困現狀
全鎮現有絕對貧困人口X人,低收入貧困人口X人。因全鎮均為典型的高山地貌,XX等村還活在一方水土養不富一方人的地方,主要勞動力大部分都外出務工。為改變這部分人的生存環境,縣委、縣政府組織縣財政局、縣精準扶貧辦等相關部門,竭力配套改善村民生產基礎設施,尤其是在近幾年來,相關部門組織實施的各項精準扶貧項目取得了良好的社會、經濟、生態效益,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三)貧困成因
1、受自然條件的影響。XX鎮大部分村寨位于深山區,海拔高,地理條件差氣候條件不好,道路交通不便,信息傳遞不靈,基礎設施落后,農業生產收效不良,農產品經濟價值不高,農民增收不快,改變自然狀況的能力不強,使得農民生活在一個自然條件差農民收入低改變自然條件難農民收入低的惡性循環中。
2、受勞動力文化素質的影響。由于受經濟、地理、人文、傳統等因素的影響,農民受教育的程度大大低于市民,尤其在偏僻落后得山村,農民的教育狀況更不容樂觀。根據20xx年人口普查,我國農村勞動力受教育年限僅為X年,小學以下文化程度的農村勞動力高達X%。20xx年的調查顯示,在低收入人群中(純收入X元/年人),XX鎮1845周歲勞動力(農村主要勞力)文化層次很低,高中僅占X%,小學及以下占X%,在XX的務農勞動力中,初中以下學歷所占比率高達X%。由于文化層次偏低,小農經濟意識較嚴重,種植養殖的生產經營方式陳舊,接受新的知識文化的能力相對較弱,勞動力轉移輸出困難,這給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了很大的挑戰,并且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這逐漸成為推動社會全面發展過程中的最主要的不利因素之一。
3、受產業結構的影響。受自然資源和地理位置所限,XX鎮長期以來缺乏工礦業及第三產業,尤其在一類、二類村,第三產業幾乎沒有涉足。種養殖業投入大,收益小,且主要目的是自產自消,商品率不高;經濟作物播種面積小,且收效不好,質量不高,農民收入渠道單一。除了傳統農業,唯有收效的是XX上寨旅游業,但由于管理人員的文化素質低下,管理辦法不科學,管理方式不規范,農民市場意識不足,服務質量不高,其發展初步凸顯瓶頸。雖然在旅游興鎮的戰略思想指導下,近年對旅游基礎設施的建設投入比較大,但還處于在對點(上、下XX)的階段,一時難以全面鋪開。
4、受主勞多病的影響。山區的農業,是一種沉重體力勞動的行業,主要勞動力生病得不到有效的防治和治療,造成返貧現象突出。一個家庭祈求的是風調雨順、守望的是五谷豐登、最大的愿望是家庭健康。但受山區自然經濟條件的影響,尤其是高、寒、僻遠地帶衛生防疫工作跟不上,人們缺乏最基本的保健,引起病災,有的甚至一病不起而引起返貧;受經濟條件所限,小病拖,大病挨而失去健康引起返貧。這些主勞大都是家庭的脊梁,主宰幸福安康之神,因病災將會使原本不殷實的家庭沒落為貧困戶人。
由于上述的產業結構單一、缺乏生產資金和農民科技文化素質的低下等因素,農民對自給自足的傳統自然經濟依賴性極強,而且,對病蟲害的防治力度不足、方法不科學,農業收成的好壞基本取決于當年天氣狀況。近年,氣候變暖逐漸明顯,旱災頻繁,嚴重影響了農民的農業收入,造成農村生活根基不穩的現象。同時,在調整產業結構的過程中,部分農戶傾其所有并貸款投入到擴大生產,發展經濟作物種植、養殖等造成暫時返貧。我鎮排夫村部分農戶為調整產業結構,拉錢負債的購置折耳根苗、魔芋種、良種肉牛等,但因缺乏經驗,市場了解不足,加上經營不當,農產品最后不能轉變成商品,目前,這些農戶已是耗盡積蓄,甚至影響往后幾年的農業生產投入。
二、主要難點
(一)山區農民返貧因素控制難
由于自然災害抵御難,一大批農戶因災返貧,需再次納入搬遷精準扶貧范圍;主勞多病致富難。據統計監測,由于經濟條件所限,農村主要勞動力生病得不到有效的治療,造成返貧的有X戶、X人。
(二)高山農業支柱產業形成難
XX鎮海拔高,農田分布在高山上,全鎮群眾沿襲著以種糧為主的傳統生產模式,經濟林園面積狹小。使得一方面支柱產業科學定位難。高山地區受自然條件和市場發展的影響,尚未尋求到穩定增收的支柱產業;二方面支柱產業規模經營難。高山地區糧經兼作,且多經品種繁雜,要形成產業格局,需要大量的資金、物資,僅靠本地農民現有經濟實力難以面對和承受產業結構的重大調整;三方面,高山支柱產業產品銷售難。高山地區基礎設施薄弱,嚴重制約了產業帶的形成,因此,要謀求產業的發展尚需圍繞基地,加速公路、水利、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
(三)農村生產生活環境改善難
由于我鎮自然環境惡劣,居住在高寒、偏遠的農民生產生活異常艱苦。
一是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大效益低。據統計全鎮還有X個自然村不通公路,要修通這X公里 路需投資X萬元以上;解決人畜飲水困難需投資X萬元以上,且投入量大而產出率低。
二是農業實用技術推廣難。由于受到打工經濟的影響,中青年農民大多外出打工,新型農業實用技術推廣難度大,從而阻礙了農業生產水平的提高。
(四)隱蔽性返貧因素難以控制和扶持
一是受人口素質的影響,對農產品銷售市場缺乏科學定位,生產經營適得其反,血本無歸形成的貧困。
二是災害重建、規模發展至收益過渡期間形成的貧困。對于這兩種致貧因素,難以認定扶持范圍和標準,既使配套了相應政策也難以到位。
為認真貫徹落實全省扶貧辦主任座談會暨脫貧人口“回頭看”及建檔立卡數據核準、項目庫系統信息完善培訓會議精神,經縣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同意,我們在這里召開脫貧人口“回頭看”及建檔立卡數據核準、項目庫系統信息完善培訓會,參加今天會議的有:縣委常委、副縣長桂鏡海同志,羅平縣駐村工作隊總隊長李柱同志,縣直有關行業扶貧部門分管領導,各鄉鎮(街道)扶貧辦主任、數據信息業務人員,各村(居)委會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建檔立卡信息員,縣扶貧辦全體干部職工共計370人。今天會議有三項議程,一是縣委常委、副縣長桂鏡海同志對脫貧人口“回頭看”及建檔立卡數據核準、項目庫系統信息完善工作提要求;二是縣扶貧副主任肖云飛同志對脫貧人口“回頭看”及建檔立卡數據核準、項目庫系統信息完善工作做業務培訓,三是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劉文友同志對產業扶貧工作做安排部署。下面逐一進行:
首先,請桂副縣長講話,大家歡迎。
……………………………………………………………
下面由縣扶貧辦副主任肖云飛同志就脫貧人口“回頭看”及建檔立卡數據核準、項目庫系統信息完善工作做業務培訓。
……………………………………………………………
下面請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劉文友就產業扶貧工作做安排部署。
……………………………………………………………
剛才,桂副縣長從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抓好脫貧人口“回頭看”工作,完善脫貧攻堅項目庫建管用機制,從政治和全局的高度,落實好建檔立卡數據信息核準工作等三個方面就脫貧人口“回頭看”及建檔立卡數據核準、項目庫系統信息完善提出了很好的要求:針對“回頭看”工作要聚焦主要任務、明確工作重點、把握工作步驟、壓實工作責任、注重工作結合;針對項目庫完善工作,要嚴格項目庫建設基本程序和涉農財政資金項目源于項目庫審核、持續開展脫貧措施戶戶清的工作、做好項目庫動態管理和系統信息完善工作;就建檔立卡數據信息核準工作,要認清建檔立卡數據信息質量現狀、加強建檔立卡數據信息管理員隊伍建設、持續開展建檔立卡數據質量提升工作。桂副縣長講得很深、很細、也很實,請大家按照桂副縣長的要求,抓好各項工落實。肖云飛同志和劉文友同志分別從業務的角度對數據核準、產業扶貧進行了培訓和安排部署,講的都很好,我同意他們的意見,請大家一并抓好落實。
為落實好今天的會議精神,特別是桂副縣長的講話精神,我結合脫貧攻堅當前工作再提幾點意見:
一、各級各類反饋問題整改工作;
二、項目庫建設。各鄉鎮(街道)根據項目庫建設工作要求,盡快組織修改完善項目庫,并嚴格按照項目庫建設程序,做好村級公示公告,村級請示、鄉鎮批復等環節,根據要求于本月底前將相關材料報送縣扶貧開領導小組辦公室。
三、涉農資金整合涉及項目實施。對還沒有實施的項目盡快按照要求、標準組織實施,對脫貧攻堅以來實施的項目開展全面梳理排查,看項目是否有公示公告、有監督、有驗收、有結算、有審計,是否符合程序。
四、摸清脫貧底數:一是已脫貧的貧困戶是如何脫貧,他們的脫貧路徑是什么;二是今年要脫貧的貧困戶要如何支撐才能夠實現;三是排查已經出列的貧困村,按照“村七條”進行全面排查,主要查能否穩定脫貧;四是針對今年要出列的的10個貧困村,要對標對表,查不足、補短板,確保順利出列。
關鍵詞:企業參與型;扶貧移民;岢嵐縣;
中圖分類號:D63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50932066
1 引言
扶貧移民是在政府和其他機構或個人的組織協調下,使貧困人口擺脫現實的惡劣生存狀態獲得較好的發展條件與發展環境而進行的一種人口遷移活動,是基于扶貧、脫貧的目的而進行的移民[1]。,近年來在幫助貧困地區人們擺脫貧困,改善生活,實現致富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根據移民組織形式可概括為3種類型,即自發性移民、政府組織移民和企業參與移民搬遷3種類型[2]。本文以宋家溝村企業參與型移民模式為案例,從移民過程中遷移地域與空間距離的長短、移民主體在遷移中的地位、移民集散程度、謀生方式和從事行業的產業安置和移民后期開發6個方面對案例進行分析,探討移民后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并分析其中的不足之處,最后提出相應的對策與建議。
2 數據來源和研究方法
2.1 數據來源
本文中用到的數據是基于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貧困地區大規模生態移民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國式自愿性生態扶貧移民模式研究”問卷調查數據匯總得來。對岢嵐縣宋家溝鄉宋家溝村進行了抽樣調查,共做了18份調查問卷,均為有效問卷。
2.2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有問卷調查法、統計法。
3 案例分析
以岢嵐縣宋家溝鄉的宋家溝村為例,從移民過程中遷移地域與空間距離的長短、移民主體在遷移中的地位、移民集散程度、謀生方式和從事行業的產業安置和移民后期開發6個方面對移民現狀展開分析。
3.1 宋家溝村移民概況
宋家溝村為岢嵐縣宋家溝鄉的一個行政村,只包含宋家溝村一個自然村。從2009年開始籌劃移民工作,主要接收本鄉鎮甘溝村(甘溝村處在海拔2000多米的山區,農業生產極為困難,每667m2地1a只能產糧食200kg,農民只能勉強維持溫飽)的移民戶,到目前為止,移民工作告一段落,共接收移民戶25戶,從甘溝移來12戶,其余均為本村村民的村內遷移。移民工作分2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也就是2010年移入8戶,第2階段即2011年遷入17戶。遷入地住宅由政府同意施工建成,只需移民戶出7萬元,每戶移民在遷入地就都擁有4間磚瓦房,附帶1座溫室大棚、1個羊圈、1個庭院。具體移民情況見表1。
3.2 遷移地域與空間距離
從地域上考慮包含以下類型,村內搬遷、鄉鎮內搬遷、縣內搬遷、跨縣搬遷、跨地區搬遷和跨省搬遷;從空間距離上可分為就地遷移和易地遷移,長距離與短距離移民這4種類型。但是在實際過程中還是得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搬遷模式。張小民(2008)在研究陜西省移民時,根據移民距離分出近距離遷移(100km)[3],從遷移地域與空間距離的長短而言,宋家溝村主要是針對本鄉鎮甘溝村的移民,甘溝村距離宋家溝村25~35km,可知宋家溝村的移民為中等距離的遷移。
近些年雖然國家加大了種地補助,但種地的收益依然是各種收入來源渠道中最少的。而對于從25km外的甘溝遷移過來的村民,他們的耕地均在原村,無形之間增加了種地成本,收入來源一定程度上就減少了。除此之外,2010年入住的這批農戶院子中的大棚由于質量不好,冬季溫室內溫度無法保證植物生長,所以并不能真正發揮溫室大棚的效益,不能從實質上增加農民收入。
3.3 移民工作的主導力量
從我國扶貧移民的主導力量來看,我國移民主要有政府主導型、居民自主型和企業參與型[2]。目前,政府操控型移民是占主導地位的模式,居民自主性移民還是并不多見的形式,企業參與型移民也處于探索試驗階段[4]。目前移民的主要推動者和實施者是政府,移民自身尚未成為移民選擇的決定主體,主張變革現行政府操控型移民模式為居民自主性移民模式[5]。
從移民工作的主導力量而言,宋家溝村屬于企業參與型,即扶貧辦、發改委和白曹家溝的私人企業,三方注資修房、擴路、建大棚,為解決搬遷難題,縣里專門出臺了扶貧政策,每戶的搬遷費用政府負擔一半、農戶負擔一半。每戶只需繳納7萬元即可入住。政府為解決農戶資金緊張的問題,出面為農戶在信用社無息貸款3萬元/戶,減免一年利息。這種模式屬于張志遼(2005)論文中提到的目前我國生態移民處于探索試驗階段的企業參與型移民。該模式能從最大程度上整合社會資源,財政投入、部門協同、社會贊助、信貸扶持,各方力量共同幫助貧困群眾走出大山。
3.4 移民集散
學術界根據移民規模把移民分為集中搬遷與分散搬遷模式、集中安置與分散安置等形式。
在移民集散方面,宋家溝村屬于分散搬遷與集中安置的形式。宋家溝村地勢平坦,交通便利,水資源豐富,耕地肥沃,農業生產條件優越,從2009年開始,縣里統一協調周邊的甘溝村、東場溝等遷移至此。搬遷根據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宋家溝村的搬遷自主選擇權為100%,也就是說不存在強制搬遷現象,完全由村民自己的意愿決定。雖然政府提議幫大家無息貸款一部分,但大部分村民還是由于沒有足夠的資金只能放棄搬遷。加入搬遷的均是有一定積蓄的富戶,導致最終搬出來的農戶比較少。
在移民安置方面,縣政府通過擴建中心村鎮建設了宋家溝鄉宋家溝移民新村,移民集中有序的安置在新村內,還配備了小廣場。
總體來說扶貧移民改善了移民戶的生活環境,提高了移民戶的生活水平。
3.5 謀生方式和從事行業的產業安置
對于移民戶來說生態移民之后收入來源與維持生計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一定意義上這一問題的解決關系到移民的成敗。如果移民后居民的收入來源方式增多,勞動力基本都能就業,那么居民的生活水平就會提高,對于移民的滿意度就會提升,如果滿意度提升了,那么這個移民至少在移民安置后期生活方面有了成效,某種程度上也保護了原來居住地的生態環境,達到了生態移民的目的。扶貧移民與生態移民是分不開的,通過移民實現生態改善與扶貧的“一石二鳥”策略,大部分生態移民工程都是與扶貧工程是結合在一起實施的,扶貧的對象也是生態移民的對象[6],而扶貧移民工程中改善遷移戶生活水平的同時,也使得遷出地生態環境得到改善,兩者是相輔相成的。
搬遷前后移民戶的總體收入有了顯著的增加(見表1),但是移民戶的謀生方式和從事行業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見表2),為了使得移民搬遷后能穩得住,考慮到移民戶回遷出地種地太遠,在搬遷之前就為每戶移民都配備了溫室大棚,希望大棚能成為移民戶增收的一種方式,切實站在農民角度想問題。政策雖好,但在實際落實中卻遇到了問題,不能讓遷移戶真正受益。2010年入住的這8戶移民院內的大棚由于質量不過關,無法在冬季保證植物生長需要的溫度,所以無法發揮大棚的真正作用。而2011年的入住的這部分移民大棚質量很實用,能夠達到為人們增收的目的。
結合表2和圖1可以看出,移民前后從甘溝村來的移民戶收入來源構成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搬遷前養殖業為主要的收入來源,占總收入比例的31.68%,遠遠高于其他2個村;移民后甘溝村收入來源中打工占的比例最大,養殖業占的比例最小,打工成了主要的收入來源。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有2點,搬遷前當地有很大的生存空間,能夠自由放牧,以種地為主的土地經營一定意義上為牲畜提供了豐富的食物來源,如秸稈、玉米和草等。而搬遷后這些有利于發展畜牧業的條件都沒有了,養殖業就發展不起來了;搬遷前甘溝離縣城20km路,農閑時間不多,去縣城打工也不方便,而搬遷后到縣城的距離大大縮短,比較方便外出打工,而且農閑時間特別多,也有時間出去打工。
3.6 移民后期開發
移民后期的開發關系著移民區今后的發展方向。在眾多的實踐中經過總結共有下列開發模式,城鎮化開發模式、產業開發模式、產業與城鎮化開發模式相結合、區域特色開發模式等四大類型。宋家溝村考慮到移民區后期的發展,為移民戶修建的一排排蔬菜大棚,這些大棚位于209國道旁,猶如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在大棚中間點綴著整齊劃一的磚瓦房,非常的醒目。蔬菜大棚的修建想給移民戶增收;也可以通過新型農業促進當地農業觀光旅游業的發展,走產業與城鎮化想結合的開發模式。
但在后期開發的蔬菜大棚質量問題上,政府沒有嚴格把關,導致沒有達到預期給移民戶增收的目的,反而造成了資源的浪費。
4 移民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建議
4.1 存在的問題
根據上述分析,宋家溝村的移民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4.1.1 政府的政策非常實在
不僅想改變移民戶的居住環境,也想讓遷移戶能穩得住,修建溫室大棚,讓移民戶無后顧之憂,但在實際落實中卻大打折扣,第一批大溫室大棚的由于質量關沒把好,造成了冬季溫室大棚內的溫度無法保證植物生長需要,最終都成了擺設。
4.1.2 雖然也考慮到移民戶的養殖需求
每個移民戶都配備了一個圈舍,但沒合理地預測到實際運作中的效果,最終大量圈舍空閑,造成了資源的浪費。
4.1.3 當初把甘溝劃入遷移村考慮到2個原因
改善當地的生態環境;改善當地居民的生活水平,但在實踐過程中只是一部分中上等家庭的農戶遷移出來,還有一部分貧困戶依然按固有的生活習慣在原村生活,這并未達到遷移的最初目標。
4.2 對策與建議
針對上述問題提出以下對策:
4.2.1 在以后的實踐中應加強對統一修建工程的質量驗收
建立政府、企業組織者相互監督督促機制,必須保證工程的質量,杜絕這種豆腐渣工程的出現,最大限度的為移民戶的利益著想。
4.2.2 在實際構想中,要立足實際,多觀察,多思考
加強對遷出地村民的調查研究與評估,找出最適合遷出地移民的對策,正確估量移民戶的數量及生產能力,最大限度的使得預測接近事實,減少和避免不必要的浪費。
4.2.3 在移民之初深入調查了解遷出地村民的搬遷意愿與搬遷成本的承受能力
依據調查評價結果制定搬遷計劃,使盡可能多的村民可以搬得起,給遷出地留有足夠的生態恢復空間,在以后的移民實踐中緊緊圍繞移民的目的展開,加強探索,爭取能找到一條“一石二鳥”的路子,既能最大限度地改善當地生態,又能使得遷出地村民搬得起,在遷入地穩得住,提高移民戶生活水平。
5 結論
宋家溝村的移民工程雖存在不少問題,但也有很多值得推廣的地方。該項工程集合了政府和社會企業的力量整合社會資源來推動移民的發展是很好地模式,在以后的實踐中應盡可能推廣,鼓勵社會企業家投入到移民的支撐工作中來,在以后的移民工作中很大程度的整合政府、移民和社會3大資源,發揮政府、移民和社會3大機制作用。
參考文獻
[1]施國慶,鄭瑞強.扶貧移民:一種扶貧工作新思路[J].甘肅行政學院學報,2014,04(8),68-75.
[2]張愛國.黃土高原地區生態移民研究文獻綜述[M],2014.
[3]張小民.西部地區生態移民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8.
[4]張志遼.生態移民的締約分析[J].重慶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28(8):149-153.
[5]方兵.由生存移民到生態移民的思考[N].中國環境報,2003-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