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4-17 15:59:0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經濟學第一定律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循環經濟;循環經濟調控;可行性;重要性
二十一世紀以來,我國的社會經濟總體水平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伴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國諸多環境遭受著嚴重的損害,給予我國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帶來了極大的負面影響。為此,我國諸多知名學者立足于實現國家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之上進行研究,實踐證明顯示,走循環經濟之路是確保國家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最佳選擇。
基于循環經濟是社會系統、生態系統以及經濟系統的復合體,因此,循環經濟具有可調控性。研究調查顯示,熱力學第一定律和熱力學第二定律均為循環經濟實行有效的調控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以下將從不同的角度分析循環經濟調控的可行性。
一、基于系統論角度上分析循環經濟調控的可行性
在諸多科學家與經濟學家的共同努力之下,通過研究和分析循環經濟的作用過程得出,循環經濟可以被看作為一個整體系統,而這個系統的正常運作需遵循熱力學第一定律以及熱力學第二定律。
1.熱力學第一定律。熱力學第一定律即物質能量守恒定律,該定律是循環經濟的基礎性條件,它指出物質能量不會憑空消失,它只會由一種形式轉換到另一種形式,無論它轉換多少次,但其總能量是守恒不變的。這一定律驗證了自然界中不存在廢棄物,只是現行社會中缺乏利用的技術和手段。因此,對于循環經濟運行過程而言,物質的能量總是處于守恒的階段,只是在生產過程中,物質能量以一種形式轉換成為另一種形式,所以,應進一步加快循環經濟的合理調控,使其處于循環利用系統中的物質得以充分的利用。
2.熱力學第二定律。熱力學第二定律即熵增定律,該定律為實施循環經濟調控確立了途徑。著名經濟學家杰奧爾杰斯庫-勒根利用沙漏探究出循環經濟調控的原理和途徑,即物質能量是守恒不變的,對于自然界中的廢棄物而言均可以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只是需要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將高熵廢棄物轉換成低熵資源,使其資源化。
二、基于生態學角度上分析循環經濟調控的可行性
生態系統中的調控機制和演化規律為實現循環經濟系統調控的高效性提供了理論依據。以下將做出詳細的闡述與分析。
1.生態系統的協調機制。根據勃拉登?阿倫比的三級進化理論可知,現行環境行為主體可分為:資源開采者、處理者、消費者以及廢料處理者。生命初期,地球上的生物數量很少,其可利用的資源較多,在之后生物進化的過程中,地球有機生物逐漸增多,可利用資源逐漸減少,因此,物質流和能量流總是單向傳遞,資源減少,廢物將不斷增加,之后廢物將再次轉化為有效資源,所以,整個生態系統具有較強的協調作用。
2.生態系統的調控規律。現行生態系統中存在著一定的規律,這些有效的調控規律為循環經濟的調控提供了模板,總結來說可分為三個方面,第一,整體協同,動態平衡,自然環境是人們賴以生存的基本條件,同時,人們的日常活動通常會給環境產生巨大的影響,因此,人們應科學合理的進行實施調控機制,力求最大程度上推進循環經濟系統的動態平衡;第二,共生共存、協調發展,共生是一種普遍的生物學現象,但其在經濟領域也得到了有效的驗證,因此,應造就一個穩定、共生的良好經濟環境,充分發揮循環經濟調控應有的職能。第三,循環再生原理,循環再生是自然界的一大特性,由于生態系統具有自我調控和自我修復能力,因此,能夠在相對穩定的環境之下,實現循環再生,基于循環再生原理的循環經濟是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最根本原因。
三、基于經濟學角度上分析循環經濟調控的可行性
自經濟學產生起,循環經濟便是諸多經濟學家統一追求的目標,現行循環經濟學是建立在傳統經濟學的基礎之上的,并且,經濟學的調控原理為循環經濟實現有效調控提供了可行性實踐證明,經濟學的調控理論和方法同樣適用于循環經濟領域。早期,馬克思曾在《資本論》一文中提出,循環經濟是一種循環形式,物質能量可以循環,經濟資源同樣可以循環,并且,物質流的循環伴隨著資金流的循環而循環,因此,只有在有效的控制資金流的前提之下,物質流循環才能夠得到有效的控制。同時,科斯定理對循環經濟做出了進一步的研究,研究分析顯示,經濟同樣可以通過保持生態系統平衡的方法去實現循環經濟的調控,因此,這就需要我們在進行實施循環經濟調控過程中應對循環經濟調控的主體與客體做出進一步的明確與說明,在傳統循環經濟調控機制的基礎之上,通過對循環經濟調控主體結構和客體結構的進一步分析,切實保障建立新型的循環經濟調控機制,為實現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四、循環經濟調控機制研究
循環經濟的調控過程通過反饋、調節和控制完成。循環經濟系統各組成部分之間都存在著各種反饋,反饋確保了系統的運作和演化。
反饋是生態系統一個重要特性,指系統的輸出端通過一定通道,即反饋環(feedbackloop)反送到輸入端,決定整個系統未來功能的輸入。依據其功能的不同將反饋分為正反饋和負反饋,具有增強系統功能的稱正反饋 (positivefeedback)。這是一個增大與中心(位置)點距離的過程,是指生態系統中某種組成成分的變化引起其它一系列的變化,最終加劇最初 發生變化的成分的變化。因此,正反饋的作用常常是使生態系統遠離穩態。而具有削弱系統功能作用的反饋稱為負反饋(negativefeedback)。這是一種不斷減小與中心點距離的過程,是不斷趨向中心點的行為過程,指的是生態系統中某種成分的變化所帶來了連鎖反應,而其最終結果卻是平抑了最初的擾動。因此,負反饋是保持系統穩定性的重要機制。
循環經濟的反饋機制通過信息流和資金流的控制反饋完成,適用控制論的理論和原理。
控制論是維納創立的理論。40 年代末,維納根據生物學、行為科學等關于生命有機體和社會系統中的控制問題的研究成果,結合機器控制中的伺服系統理論,建立適用于各種系統的一般控制理論——控制論。控制論的中心概念是控制,是施控者選擇適當的手段作用于受控者、以期引起受控者行為發生預期變化的一種策略性的主動行為。控制論既強調系統與環境有明確的界限,又強調系統與環境間的聯系和作用。
系統對環境的作用稱為系統的輸出,反之則成為系統的輸入。控制的意義在于使系統在不確定的條件下達到比較確定的目標。為了達到循環經濟的預期目標,必須根據循環經濟過程的各種反饋,控制循環經濟的輸入端,以期取得預定的輸出目標。
五、結束語
循環經濟系統中,企業之間并不僅僅是單一的線性供求關系,而是通過資金、信息、供求等各種紐帶連接在一起的網絡結構,而且呈現無標度網絡狀態,節點中存在著核心企業,具有穩健和脆弱并存的雙重性。
物質循環、能量循環、信息循環和資金循環同時發生,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形成四位一體。物質循環位于表層,依次是能量循環和信息循環,最底層是資金的循環。物質循環是循環的物質基礎,能量循環是系統運轉的動力源泉,信息傳遞為系統的調控提供反饋,資金循環是系統的控制器。
循環經濟包括從低級到高級的靜態循環、反應循環、催化循環和超循環四種形式,各個自催化的循環單元通過功能耦合而構成組織的超循環模型,產生整體效應和乘數效應。
循環經濟運行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每一種分析方法只是從一個角度來分析某一個側面。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必須不斷地用新的研究成果來認識循環經濟的運行過程,探索有效的調控機制。作為理論的應用,淮南市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的設計方案,還需做連續的跟蹤研究,針對未來經濟、社會的變化做出調整。
參考文獻:
[1]王曉英:循環經濟理論國內外研究綜述[J].合作經濟與科技.2009(16).
一、線性因果決定論與新古典經濟學價值論
新古典經濟學家并不是物理學家,我們不能說新古典經濟學價值理論是牛頓自然哲學觀的翻板,但鑒于牛頓自然哲學觀的巨大影響,而且這種影響幾乎遍及當時所有的學科,因此新古典經濟學價值論深受牛頓自然哲學觀之影響,認為線性因果決定論是經濟學家研究經濟現象、建立價值理論的方法論前提就不足為奇。具體而言,這種影響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新古典經濟學家相信經濟現象服從嚴格的因果決定論
重建經濟學價值理論,沒有方法論的指導是不可想象的。新古典經濟學家所處的時代是牛頓自然哲學觀取得巨大勝利的時代,仿照牛頓力學體系建立一門精確的經濟學基礎理論是當時經濟學家的目標和夢想,而牛頓力學體系中因果決定論的巨大解釋力給予了經濟學家們極大的震撼和深刻的啟示。正因為如此,門格爾在其主要作品中開宗明義地宣稱:“一切事物都受因果規律的支配。這個大道理是沒有例外的;并且,我們若要在經驗的范圍內,去找尋這個原理的相反例子,也將是徒勞無益的。不斷進步著的人類發展,不但沒有動搖這個原理的正確性,而且還使人們對于這個原理的使用范圍的認識,比從前更為擴大。所以,對這個原理不可動搖的和不斷增長的承認,是與人類的進步相結合的。”隨后他又指出:“我們人類從這一狀態到與此相異的另一狀態的過渡,除依從因果規律而外,其他都是不可想象的。”[1]可見,門格爾對于按照因果規律認識經濟現象、揭示經濟規律是深信不疑的,其他的新古典經濟學家也都強調邏輯推理,重視數學在經濟學中的作用,認為經濟現象服從嚴格的因果決定論,否則科學的經濟學價值論是難以建立起來的。
(二)新古典經濟學家把線性因果決定論作為建立理論體系的方法論武器
在定義其價值論的第一個支柱———財貨時,門格爾就直接運用了因果關系。他認為:“與人類欲望有因果關系的物,我們叫作有用物,我們認識了這個因果關系,并在事實上獲得此物以滿足我們欲望的力量時,我們就稱此物為財貨。”[2]從這里可以看出,門格爾把“人類對此物是否具有因果關系的認識”作為“財貨”這一理論范疇建立的前提條件之一。門格爾在定義價值時,也是運用了因果決定論的。雖然他的價值論包含欲望和財貨兩個因素,但是他的價值論的本質是“一種財貨對我們所以有價值,是因為對這種財貨的支配,對于我們欲望的滿足,具有一定意義的原故。”[3]這就是說,門格爾的“價值”定義指的是擁有財貨對于福利的一種判斷和評價,是一種主觀的財貨價值,即財貨的價值就是財貨能滿足人的欲望。在這種關系中,“財貨”能滿足人的欲望是因,“價值”是果,門格爾的“價值”定義就這樣通過運用因果關系決定論在欲望與價值之間建立了一種因果關系。這種因果關系既是建立在牛頓自然哲學觀基礎之上的,讓經濟學家們感到心滿意足;同時,這種價值論又與古典經濟學勞動價值論有著根本區別;此外,這種價值論還可以在經濟學說史上找到其理論淵源。所有這一切使新古典經濟學家們便認為他們站在了時代的前沿,對經濟學價值論作出了開創性的理論貢獻。
(三)新古典經濟學家認為只要給出初始條件就可以推導出主觀效用價值論
牛頓自然哲學觀認為,只要給出運動的初始條件,依據牛頓力學定律就可以得出物體的過去、現在和未來運動狀態。同樣,新古典經濟學家也認為,只要給出經濟活動的初始條件,他們就可以得出財貨在某一時刻所具有的價值。那么,新古典經濟學家所認為的初始條件是什么呢?答案不是財貨。門格爾明確地指出:“凡是能夠完全同樣滿足人類欲望的財貨,哪怕它在外形上是屬于不同的類或不同的種,但從經濟的觀點來看,則是應該將其看成完全同質的財貨的。”[4]所以他又說:“經濟人在評定財貨價值的時候,通常只著眼于支配該財貨所能獲得的欲望滿足的意義;至于使一定欲望得到滿足的該財貨的數量,則不過是次要的因素。”[5]不過,在評定財貨價值的時候,新古典經濟學家并不是指的一般欲望,而是“這種財貨的具體量的價值,將等于由這種財貨的總支配量所預先安排的欲望中的最不重要的欲望滿足所具有的意義。”[6]門格爾認為,欲望以及具體財貨所能滿足的最小欲望,才是具體財貨的價值決定原則;并且“這樣一個價值決定原理,才使用于一切價值現象,并在人類經濟領域內找不著例外。”[7]龐巴維克等其他的新古典經濟學家在論述價值決定原理時也大同小異,容不贅述。
二、絕對時空觀與新古典經濟學價值論中的魯濱遜經濟
(一)牛頓力學中的絕對時空觀
由于個別物體的機械運動具有相對性,物體運動的加速度必須相對于一定參考系才有意義。慣性參考系必須相對運動的物體而言,它本身是不動的。那么,到底有沒有慣性參考系呢?牛頓力學認為有,這就是絕對空間、絕對時間。牛頓說:“絕對的空間,就其本性而言,是與外界任何事物無關而永遠是相同的和不動的。”[8]也就是說,絕對空間是絕對的虛空,而且永遠絕對地靜止著。牛頓又說:“絕對的、真正的和數學的時間自身在流逝著,而且由于其本性而在均勻地,與任何其他外界事物無關地流逝著,它又可以名之為延續性。”[9]這就是牛頓的絕對時空觀。
(二)新古典經濟學價值論中的魯濱遜經濟
在新古典經濟學價值論中,為了論證財貨的用途只能滿足人的欲望、人類對此財貨具有支配能力,就必須對人類所處的經濟社會狀態作出嚴格限定:該社會的財貨用途簡單明了,只是用來消費的;人類的欲望也比較單一,只需要滿足一些生理性的需要;人與財貨之間的關系比較直接,不存在一些另外的財貨不能滿足人的需要,也不存在人對某些財貨的用途不認識;人與人之間沒有交換關系,更沒有復雜的人類社會交往,等等。具備這些特征的社會是什么社會形態呢?除了生產力水平極為低下的原始社會外,就是作家筆下的魯濱遜經濟。事實上,新古典經濟學家們列出的那些例子可以證明這一點:門格爾以從事最單純采集勞動的澳大利亞族人為例,他們使用原始森林的野生果獲得欲望的滿足。有的學者在論及新古典經濟學家所列出的這些例子時,往往認為這是從人與物的關系、從人的心理感覺來說明價值問題的。這種觀點雖有一定道理,但我們認為新古典經濟學家并不是故意采用這些脫離社會的例子,其實這里也與牛頓力學體系一樣,是其理論體系的需要。既然價值是一件財貨或各種財貨對物主福利所具有的重要性(龐巴維克語),那么這個定義只涉及財貨與人的福利,而沒有談到其余的內容,所以與這個定義相適應的經濟現象形態當然就很簡單。相反,假若以較復雜的經濟社會為例,物主福利并不以財貨為滿足,比如還包括人的尊嚴、人的能力的發揮,或者說,大量的財貨并不是用來滿足人的福利,那么新古典經濟學的價值定義就無法說明這些復雜社會的經濟現象。只有假設在魯賓遜社會里,人的經濟行為非常簡單,幾乎就是一些生理需要,財貨數量也非常稀缺,那么人從同量物品取得的滿足程度才可能是逐漸遞減的。這就是新古典經濟學家所謂的“邊際效用遞減規律”。因此,要論證邊際效用遞減規律的存在,就需要以魯賓遜社會為例;魯賓遜經濟并不是一種故意虛構,實在是新古典經濟學價值論體系的需要。
三、無限細分思想與新古典經濟學價值論中的個體經濟分析
(一)牛頓力學中的無限細分思想
牛頓的力學定律是想給天上的行星和地上的物體建立一個統一的力學體系,那么這些不同物體具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呢?牛頓認為:“整個物體的廣延性、堅硬性、不可入性、能動性和慣性來源于其各個部分的廣延性、堅硬性、不可入性、能動性和慣性;因此,我們可以下結論說,一切物體的最小微粒也具有廣延性、堅硬性、不可入性、能動性,并且賦有其固有的慣性。這是整個哲學的基礎。此外,物體中已經分割開而仍連在一起的微粒,可以彼此分離,這是一個可以觀察到的事實,而那些尚未分割開的微粒,我們也能像數學上已證明的那樣,想象它們是可以分割為更小的部分的……那么,我們就可根據這條法則得出結論說,未被分割開的微粒和已經分割開的微粒一樣是可以無限的分割,而且實際上是可以無限地把它們分離開來的。”[10]雖然牛頓也認為物體可分割性要得到實驗的證實,但這種無限細分思想還是給牛頓自然哲學觀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只要我們了解了一個小的物體,那么整個物體的性質就可以從中得出。
(二)新古典經濟學價值論中的個體經濟分析
個體經濟分析方法是后來的經濟學家提出的,但是個體經濟分析方法則是由新古典經濟學家明確使用的,這在經濟分析史上還是第一次。所謂個體經濟分析,是指對單個消費者、單個生產者和單個市場的分析。新古典經濟學價值論就是邊際效用價值論,所謂邊際效用價值論是指一件物品的價值,是由他的邊際效用量來決定的。那么,邊際效用量又是怎么決定的呢?新古典經濟學家認為,首先,每一個進行經濟活動的理性人在滿足需要時,會確定某種先后次序;其次,在財貨數量有限的情況下,他會選擇先滿足最重要的需要,再滿足一些次要的需要;最后,當他不具有某部分財貨時,他的滿足中最不重要的需要就不能得到滿足。新古典經濟學家就把這個最不迫切的那一部分具體需要的重要性定義為該件財貨的價值。不僅如此,新古典經濟學家還認為:“邊際效用學說不僅是價值理論的要旨,而且由于它能對一切經濟交易提供解釋,它是全部經濟理論的要旨”,“我們將利用價值理論作為指導來觀察和解釋在它范圍內的一切現象。”[11]從推導邊際效用價值論的邏輯順序來看,新古典經濟學家是指滿足商品需要或交易的單個的人,需要也指的是單個需要。因此,新古典經濟學價值論是建立在個體經濟分析方法之上的。其實,新古典經濟學家的目的并不滿足于對單個人或財貨的分析,而是以此為基礎,對整個經濟現象作出理論解釋。所以,新古典經濟學家從個體經濟分析中得出了邊際效用規律后,就認為這是經濟現象的普遍規律,認為它適用于解釋所有經濟現象。就像牛頓力學規律只要分析了單個的物體,所有的其他物體的運動規律都可以得到解釋一樣,新古典經濟學也認為分析了單個經濟單位,市場交易中的所有經濟現象都有了一個統一的解釋,“想為經濟行為求得科學的基礎”的目標從而得以實現,經濟學下一步的任務就是運用這個價值決定規律解釋各種不同的經濟現象,“邊際革命”至“凱恩斯革命”這一期間經濟理論的發展歷程就是沿著這一軌跡展開的。
四、牛頓力學微粒(原子)說與新古典經濟學價值論中的經濟人思想
(一)原子(微粒)說
微粒(原子)說是牛頓力學的必要補充。牛頓為了給熱、光、電等自然現象用力學語言描述,就必須揭示他們背后共同作用的力學機制。雖然他早期也曾接受過笛卡爾的“以太”論,而當他進行深入研究后就拋棄了“以太”論,明顯地傾向于原子論的立場了,即試圖用原子論的立場解釋自然現象背后共同作用的機制。牛頓微粒(原子)說含有較多古代原子論的特征:(1)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由原子構成的,原子是萬物的始基,原子不再可分。(2)原子有兩種屬性:大小和形狀,但它們很小,所以看不見。它們在數量上是無限的。(3)原子按一定的形狀、次序和位置結合和分離,形成萬物及其消長。(4)存在著靜止的絕對的虛空,原子在其中運動。(5)由于原子不可破壞,故物質是不滅的,不可能無中生有,也不可能在毀壞中化為烏有。[12]不過,牛頓使這些微粒(原子)具有更多的力學性質,并使它們與力學定律聯系起來,從而使他能夠斷言“整體的廣延性、硬度、不可入性、可動性和慣性,起源于粒子的廣延性、硬度、不可入性、可動性和慣性。”
(二)新古典經濟學價值論中的經濟人思想
經濟人思想是古典經濟學寶貴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古典經濟學的批判者———新古典經濟學家繼承了這份理論遺產并加以改造,使之成為新古典經濟學價值理論中的經濟人思想,它主要包括兩個命題:經濟人是自利的。追求自身利益是驅使人的經濟行為的根本動機。牛頓力學把光、電、磁等現象都簡單地概括為原子的大小和形狀,指出原子是牛頓力學的一種理論抽象;新古典經濟學家也把經濟人視為自由市場經濟條件下為人的經濟行為所作的理論抽象。新古典經濟學家認為,人們從事經濟活動,除自利的財富欲外,還有其他動機。之所以要排除這些其他動機或因素,是因為它們對個人經濟行為的影響是不確定的。在經濟活動中,唯有增加財富這種目的比其他目的更明確,這種動機在大多數人身上體現為一種比較一致的、強大的力量。就追求財富目的來說,經濟人是自利的。經濟人在行為上是理性的。人能夠根據自己的市場處境判斷自身利益,并使自己的謀利行為符合從經驗中學到的東西,從而使所追求的利益最大化。牛頓力學認為原子是物體的最基本單位,原子在虛空中運動。新古典經濟學家也認為,一切經濟現象都可以視為無數經濟主體在市場交換中追求自身利益的結果,市場交換的基礎是經濟人的理。因此,理解市場經濟現象最有效的辦法是分析經濟人的行為。只有通過研究每一個經濟人的理,才能理解由無數經濟人經過自愿交換后出現的市場次序。自利的經濟人是新古典經濟學展開其價值的前提,而理性經濟人參加的市場交易是經濟人的活動軌跡,再加上新古典經濟學家暗含的市場經濟體系,三者共同完成了對經濟人活動的完整說明。如果說微粒(原子)說是理解牛頓力學的必要補充,那么經濟人在市場中的行為卻是解釋整個市場行為的基礎。微粒(原子)、經濟人都被各自學說視為理論分析的基礎。
五、“力”與新古典經濟學價值論中的“財貨”
(一)牛頓力學中“力”的定義
牛頓為了建立其力學體系,給“力”這個概念下了一個嚴格而又科學的定義,該定義與我們通常所理解的“力”有所不同。牛頓指出:“外加力是一種為了改變一個物體的靜止或等速直線運動狀態而加于其上的作用力。”他又指出:“這種力只存在于作用的過程中,當作用過去以后,它就不再留在物體之中。因為物體只需用它的慣性來保持它所得到的每一個新的狀態。而外加力的來源則不同,如它可以來自碰撞,來自壓力,來自向心力等。”[14]牛頓這里指出的“力”與“惰性力”是不同的。“惰性力”是物體所內在的,只與物體自身有關,所以他說:“所謂物體的惰性力,我的意思是指它們的慣性。”而“力”即“外力”,則是一種“作用”,是“外加的”,一旦外加的作用消失,力也就不復存在。如果說“慣性力”是保持自身運動狀態的一種力量,那么“力”或“外力”就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一種力量,該定義中的“力”已經包含了給予物體加速度的含義。
(二)牛頓力學中“力”的分析與新古典經濟學
價值論中“財貨”分析的相似性。與“力”是牛頓力學中的核心范疇一樣,“財貨”也是新古典經濟學價值論中的理論支柱之一。同樣,牛頓總結了前人的研究成果,賦予了“力”以新的定義,新古典經濟學家也從自己的理論體系出發,重新定義了“財貨”。具體而言,“力”與“財貨”之間有以下相似性:兩者都是對具體表象的抽象。牛頓抽象掉了產生這種力的相互作用的物理特性,不管這是電的相互作用、磁的相互作用、引力的相互作用,或是推、拉、壓、碰撞等相互作用,只要這種作用改變物體的機械運動狀態,即它給物體以加速度,他就稱之為“力”。與此相似,新古典經濟學家也抽象掉了不同財貨的經濟特性,不管這些財貨是內在的還是外在的,是物質的還是個人的,是可轉讓的還是不可轉讓的,只要這些財貨是用來滿足人的需要,或者像門格爾所說“與人類欲望滿足有因果關系的物”,就都統稱之為“財貨”。兩者都不研究“力”或“財貨”本身。牛頓指出:“由于古人認為在研究自然事物時力學最為重要,而今人則舍棄其實體形式和隱蔽性質而力圖以數學說明自然現象,因此我在本書中也致力于用數學來探討有關的哲學問題”[15]由于當時其他物理學分支尚不發達,包括牛頓在內的科學家對產生“力”的原因并不完全清楚,但這并不影響牛頓的創造性貢獻,因為牛頓是從力與物體關系的角度出發的,即只要這種力對物體的運動產生了作用,我們就可以認為這是一種力,至于這種力是如何產生的,牛頓認為并不重要。同樣,新古典經濟學家在研究財貨時,其重點并不在財貨本身,不是研究財貨是如何生產出來的,不是研究不同社會財貨生產的特殊性;而是致力于研究財貨與需要之間的因果關系,并且認為這種因果關系規律支配著財貨現象。正如前文所述:從新古典經濟學財貨理論中,我們只知道一些諸如財貨是滿足人的需要等這些法則的簡單說明,卻看不到層次分明、論證有力的財貨概念運動過程。兩者都從可衡量的角度進行了精確研究。牛頓并沒有把物體間的一切相互作用都叫做力,而是把力只看作是改變物體機械運動狀態的一種相互作用。因此,他所定義的力的概念乃是精確的可以度量的一種物理量,即可以通過物體移動的距離與時間計算出“力”是多少,從而克服了以前許多關于力的模糊定義。同樣,新古典經濟學家在研究屬于經濟學范圍以內的財貨,即經濟財貨時,認為“它包括一切客觀存在的東西,這些東西……是直接能用貨幣衡量的東西———這種衡量一方面代表生產這些東西的努力和犧牲,另一方面代表它們所滿足的欲望”[16]經過這番轉換,馬歇爾和所有其他新古典經濟學家共同使貨幣成了衡量財貨價值的統一標準。
六、加速度與新古典經濟學價值論中的邊際效用
(一)牛頓力學中的加速度
任何運動的變化,無論是速度的增減,還是方向的更換,牛頓都稱之為運動的加速度。牛頓第二運動定律是這樣表述的:“運動的改變和所加的動力成正比,并且發生在所加的力的那個直線方向上。”[17]牛頓這里所說的“運動的改變”,用今天較精確的語言來表述就是“動量對時間的變化率”,即加速度。所以,物體的加速度與作用在一物體上的凈力成正比,與凈力的方向相同。根據第二定律,物體加速的原因就是非平衡性作用力。作用在物體上的外力越強,產生的加速作用就越大。用數學語言表示,加速度是速度對時間的一階微商。牛頓根據運動第二定律,還解釋了為什么在地面上一切物體自由下落均有相同的加速度:因為物體下落的加速度與物體的質量無關,僅與地球的質量和它的半徑有關。如果我們把地球看作是一個密度均勻的規則球體,那么在地面上的高度相同的任何地點這一加速度的大小都是一個常數。這表明,一切物體均以相同的加速度作自由落體運動。
(二)加速度與邊際效用之間的相似性
其一,加速度和邊際效用都是各自理論體系中的核心概念。A•P•弗倫奇在《牛頓力學》一書中指出:“我們必須深入一些去討論這樣量,它在聯系運動本身(運動學)和由力控制的運動(動力學)方面,證明是起關鍵性作用的。這就是加速度。”(弗倫奇,1980)在牛頓力學中,“力”是一個關鍵性的概念,力學就是研究力的大小、方向、運動軌跡等。但“力”的大小是怎么衡量的呢?牛頓第二定律給出了答案:作用于一物體上的力的大小與物體的加速度成正比。因此,加速度就成為了衡量力的重要工具:要測定任何力的大小,只要測定該力作用下的加速度即可。所以,加速度成為了牛頓力學中的核心概念。正如加速度是速度對時間的變化率一樣,邊際效用也是效用時間的變化率。根據新古典經濟學價值決定原理,要知道一物品的價值,就必須知道該物品滿足人的最不重要需要時的效用,這種“最不重要需要”或“最小需要”就是邊際效用,因此邊際效用就成為衡量物品價值的尺度。如果說新古典經濟學是建立在其價值論基礎之上的,那么這個基礎的支柱就是邊際效用定律,有些學者把新古典經濟學價值論稱為邊際效用價值論是有其科學根據的。其二,加速度與外力作用成正比,邊際效用與財貨數量成反比。牛頓第二定律揭示力和加速度的數量關系,新古典經濟學價值論中的邊際效用是由什么決定的呢?龐巴維克說:“我們還可以進一步探索決定價值的根源,并尋求這些邊際效用量本身是由什么情況來決定的。答案是:它是由需要及其供應之間的關系決定的。”他又指出:“只要把這條規律簡短地寫出來就夠了。這一規律是:需要越廣泛和越強烈,邊際效用就越高;需要越少越不迫切,邊際效用就越低。這就是說,一方面,要求滿足的需要越多和越強烈,另一方面,能滿足該需要的物品量越少,則得不到滿足的需要階層就越重要,因而邊際效用也越高。反之,需要越少和越不迫切,而能夠用來滿足它們的物品越多,則下層的需要也可得到滿足,因而邊際效用和價值也就越低。也可以用一個近似而不太精確的方式來說:有用性和稀缺性是決定物品價值的最終因素。”這就是說,財貨數量與財貨滿足需要的程度是決定財貨價值的兩大因素。[18]不過需要說明的是,外力作用于加速度是成正比關系,而財貨作用于邊際效用是成反比關系。
(三)加速度和邊際效用在各自的理論體系中都是恒定的
在牛頓力學中,地球上一切物體都以相同的加速度作自由落體運動。而在新古典經濟學價值論中,物品的邊際效用似乎本來是不相等的。例如,完全相同的物品,對不同的人就有完全不同的主觀價值;一堆相同的物品,對同樣的人在不同的時間會有不同的邊際效用;一堆相同的物品,當用作不同的用途時也會出現不同的邊際效用,等等。既然邊際效用是決定價值的根本尺度,而邊際效用本身卻是一個不確定的因素,新古典經濟學家是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的呢?維塞爾對此有明確的論述:“用價值來計算以代替用效用來計算可以使經濟計算簡化,這已隨著經濟狀況的發展而愈明顯。當效用公式日益變得更加令人厭煩而又更不明確的時候,價值公式卻變得更加廣泛和統一化,尤其在加入成本問題之后。這一點我們以后要討論到。在貨幣成為交換媒介的場合,人們為了貿易的目的,對所有東西都同樣按其貨幣價值來計算;所有的效用,盡管變化無窮,都用貨幣價值來計算,每個貨幣的價值彼此完全相等,而出現在計算中的貨幣價值則為同一單位的倍數。”[19]這就是說,當邊際效用本身是不確定或計算太復雜時,新古典經濟學家以貨幣的價值作為計算物品邊際效用的尺度,而假設貨幣的邊際效用在任何地方、任何時候以及對任何人都是不變的。
七、作用、反作用定律與供給、需求決定均衡價格理論
(一)牛頓作用、反作用定律
牛頓作用、反作用定律即牛頓第三定律。該定律從本質上闡明每一個存在的力都有反作用力,從而對力的概念作了完整的概括。牛頓認為:“每一個作用總是有一個相等的反作用和它相對抗;或者說,兩物體彼此之間的相互作用永遠相等,并且各自指向其對方。”[20]牛頓舉例說,任何東西拉引或推壓另一個東西時,同樣也要被那另一個東西所拉引或推壓。如果一個物體撞在另一個物體上,并且由于它的力的作用而改變后者的運動,那么這物體的運動也將發生一個相等而指向相反的變化。牛頓作用、反作用定律看似簡單,實際上卻是被人們稱為最美妙的定律,它深刻地告訴了我們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哲理:一個孤立的點本身完全不能施力也不能受力,力的產生僅僅是兩個實體相互作用的結果,而且一物體對另一物體的推力或拉力正如另一物體對它的推力或拉力。作用和反作用之間是互為前提、互相依托、互相作用、缺一不可的。牛頓的貢獻在于不僅揭示了物體之間相互作用的本質,而且用數學工具將它定量化。
[關鍵詞]網絡經濟、非摩擦經濟、經濟學理論、企業競爭策略
網絡經濟經歷了一段時間的熱潮后似乎歸于平靜,然而網絡經濟卻現實地發展著,關于網絡經濟的爭論也一直沒有停止。網絡經濟與傳統經濟有什么不同?網絡經濟的運行規律如何?網絡經濟下企業的競爭策略是什么等問題值得人們深入思考。我認為,網絡經濟是不同于傳統經濟的一種低成本、無摩擦、高效率的全新的經濟型態。網絡經濟不僅對傳統的經濟學理論提出了嚴峻的挑戰,而且對社會制度、法律、政府和人們的觀念形成巨大的沖擊,尤其是對企業的運作機制和競爭策略提出了迫切的更新要求。
一、網絡經濟對傳統經濟學理論的挑戰
西方交易費用理論認為,任何交易都是有成本的,是要花費費用的,經濟運行是有摩擦、有阻力的,也就是說經濟活動是一種摩擦經濟。只有通過合理的產權界定和有效的制度安排,才能降低交易費用,減少摩擦,提高經濟效率。由此,如果說傳統經濟是一種摩擦經濟的話,那么網絡經濟就是一種非摩擦經濟。
網絡經濟在大部分情況下就是沒有摩擦的經濟,也就是說,生產、銷售和售后服務等費用要比在傳統經濟模式下低得多,幾乎以接近于零的成本獲得無限資源,無限地提品、服務及創意,從而使經濟狀況大為改觀。在某種意義上,這種新型的經濟模式就如同一個虛擬的世界,只要產品低成本制造、廉價銷售,就會贏得用戶。可見,網絡經濟是不同于以往經濟模式的一種低成本、無摩擦、高效率的全新的經濟型態。
網絡經濟向傳統經濟學理論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具體來說,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一)網絡經濟了傳統的供需平衡機制
在傳統經濟學中,生產隨需求而變化,企業根據需求的升降來調整生產。也就是說,傳統經濟是一種“供給支持需求”型經濟,即“看不見的手”努力平衡供給和需求。它的傳導機制是:需求——價格——供給。具體來說,需求下降,引起價格降低,再引起供給減少;需求上升,引起價格升高,再引起供給擴大。而在網絡經濟中,由于沒有什么摩擦,沒有相互抵觸的因素,因而需求毫不費力地隨生產的變化而變化。也就是說,網絡經濟是一種“供給主導需求”型經濟,即“看不見的手”努力“主流化”。它的傳導機制是:供給——價格——需求。具體來說,供給增長,引起價格降低,刺激需求增長;供給增長,又引起價格降低,再刺激需求增長,如此循環往復。可見,網絡經濟中供需平衡的規律顛倒了。
(二)網絡經濟改變了傳統經濟中的“收益遞減規律”
收益遞減規律打個比方說就是,消費者吃得越飽,饑餓感就越小,對食物的需求就越少,因此食品商的收益也就越小。而在網絡經濟中,消費者吃得越多,就越感到饑餓。例如,微軟公司的用戶需要越來越多的該公司生產的產品,因為軟件用戶已被鎖定在某一個文字處理系統或排版系統上,他們不愿學習使用新的系統,于是不斷購買原系統的新版本。不久,一種產品、一項服務或一個創意就取得了偶像地位,隨之在消費者眼中變成了一種時尚,從而取得了主流地位。主流化了的產品、服務或創意能自身獲得動力,從而使收益遞增,而不是遞減。
(三)網絡經濟具有不同于傳統經濟的“反饋機制”
這里首先要明確負反饋和正反饋的概念。所謂負反饋就象是汽車行駛太快時的突然剎車,是阻力、摩擦力。在傳統經濟學中,負反饋既是阻力,表現為需求阻礙供給;又是摩擦力,表現為制造、分配和銷售的正常開支,表現為收益遞減。正反饋則截然相反,它是在加速而不是阻礙市場份額的變化。降低價格,鎖定特定的用戶群,發展長遠客戶,所有這一切都刺激了需求的增長。這種正反饋機制促使需求不斷增長,迫使產量持續增長,直到市場飽和。因此,網絡經濟自身具有正反饋機制,這種正反饋機制與傳統經濟學中的負反饋機制或收益遞減規律的運作方式正好截然相反。
但是,網絡經濟雖然不同于傳統經濟,但它仍要受市場力量的支配。正如詹姆士·阿利指出的,“遞增利潤的存在并不意味著遞減利潤就不存在了,這兩種現象將永遠共存,并且起著互補作用。”實際上,網絡經濟僅僅是延遲了遞減利潤開始產生影響的時間。
(四)網絡經濟具有非線性的“混沌”特征
某些具有內在不穩定的系統時而會出現紊亂的態勢,數學上稱之為“混沌”。而非線性則是指人們難以預料的因果關系。例如股票市場價格的波動就是一種混沌狀態,買賣、搶奪市場份額向來就是按非線性系統規律進行的。一個混沌系統就是一個非線性系統。網絡經濟就是這樣一個非線性的系統,它一旦有變化,就不是從一個值均勻地變化到另一個值,而是跳躍式地變化。網絡經濟內在的非線性特征正是傳統經濟學理論無法解釋的主要原因所在。
這種現象只能用“混沌理論”來解釋。一個非線性系統即使呈不穩定的混沌態勢,它仍會趨于某個均衡點,系統圍繞該點上下波動,達到該點時,便處于穩定狀態。這個點就是混沌系統的均衡點。運用到股市上,它就成了某種股票價格的均衡點;運用到網絡經濟中就是各公司的市場占有率。網絡經濟與傳統經濟體系的本質不同就在于它內在的數學原理是用數理混沌理論描述的。傳統經濟學理論只揭示了有形物品、貨物的供需以及市場總是從一種狀態線性地過渡到另一種狀態的規律,它無法解釋當代網絡經濟所具有的非線性混沌特征。
綜上所述,網絡經濟與傳統經濟有著明顯的不同,傳統的經濟學理論不再完全適用于現代網絡經濟。
二、網絡經濟的特殊定律
網絡經濟與傳統經濟學的定律不同,它有自身的一些特殊定律。
(一)莫爾定律(Moore’Law)
莫爾定律認為,網絡技術改變了傳統經濟的變化速度(rateofchange),網絡經濟是按照“因特網時”(internettime)的速度運轉的,計算機處理能力每18個月就翻一番。由于這個定律首先是由美國因特爾公司的戈登·莫爾提出并應用的,因此被稱為“莫爾定律”。
“因特網時”是網絡經濟的變化速度,它是以小時為計量單位的,這已接近人類能夠吸收信息并做出決策的能力的極限。通常7年相當于因特網時中的1年。在因特網時,每3~5年就是一個網絡經濟時段。一種產品在3~5年里就會達到主流飽和狀態。為了更鮮明地理解因特網時,可以將網絡經濟與農業、工業、后工業等經濟時代列表對比如下:
網絡經濟與傳統經濟時代的對比
時代延續時間(年)交互速度(英里/小時)環球所需時間
農業經濟3~50003~5(人力)3~5(年)
工業經濟3~5003~50(馬車~汽車)0.3~0.5(月)
后工業經濟3~503~500(飛機)0.03~0.05(天)
網絡經濟3~53~5000(網絡)0.003~0.005(小時)
顯然,每個時代的長短取決于交通和通訊的速度,也就是那個時代的技術速度。根據上表,工業時代比農業時代要短10倍,后工業時代要比工業時代短10倍,而網絡經濟中每個時代則只有3~5年,極其短暫。
極端的“因特網時”給網絡經濟的運行強加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力量,那就是學習。莫爾定律是網絡經濟中企業和它的競爭對手必須遵循的一種業績學習曲線(performance-learningcurve)。網絡經濟是給信息增殖的一種經濟模式,增殖能產生更多的信息,而更多的信息又能進一步增殖,這種不斷循環著的特殊的信息收集過程,被稱為學習。學習是運行在網絡經濟中的正反饋機制的核心部分,因為它以技術優勢代替了物質優勢。一般來說,一項新發明、新的電腦程序或新方法問世后,必然會有人對其做出改進,在原來的基礎上巧妙地修改、提高或運用,從而掌握了增殖的奧秘。這促進了更多的革新和改進,于是就有了更多的學習,導致了后代產品的進一步增殖。這個發明、學習和增殖的循環會一直持續到技術枯竭或該技術被其他技術所取代。學習導致了全社會都在追求速度,學習過程和與之相適應的正反饋機制是網絡經濟的推動力,因此,控制學習變化速度是網絡經濟的一個關鍵因素。
(二)達維多定律(Davidow’Law)
達維多定律認為,在網絡經濟中,進入市場的第一代產品能夠自動獲得50%的市場份額,因此,一家企業如果要在市場上占據主導地位,就必須第一個開發出新一代產品。與其作為第二或第三家將新產品打入市場,絕對不如第一家,盡管你的產品那時還并不完美。該定律還認為,任何企業在本產業中必須第一個淘汰自己的產品,即要自己盡快使產品更新換代,而不要讓激烈的競爭把你的產品淘汰掉。這實際上是在“因特網時”中生活的一個必然結果。威廉·達維多在因特爾公司任副總裁時,就注意到了提高產品更新速度的重要性,并提出了這一定律。
(三)新蘭切斯特策略(NewLanchester’Strategy)
對網絡經濟的形成產生重大影響的第三個人是英國的F.M.蘭切斯特(1868~1946),他設計了英國的第一輛汽車,寫了《戰時飛機:第四代武器的開端》一書,并于1916年創立了“數學理論策略”。他的思想影響了運籌學的創始人伯拉德·庫柏曼。W.E.德明在60年代把上述兩人的思想介紹到日本,日本科學院院士申夫田岡博士總結了該理論中的精華部分,并以此為基礎針對日本人的消費狀況制定了一種新的營銷策略,被稱之為“新蘭切斯特策略”。該策略描述的是網絡經濟的競爭規則。新蘭切斯特策略被用于商業時,就成為一整套的指導原則,指點市場部門如何在競爭中取勝。
具體來說,新蘭切斯特策略的運用可以使產品、服務或標準主流化。某個產品一旦主流化,它的地位就不大可能被動搖,鎖定了一大批固定用戶,并給生產該產品的公司帶來巨額利潤。因此,蘭切斯特被許多人視為運籌學之父,在網絡世界里,可以稱為網絡經濟的建筑師,至少也可稱為市場交易策略的設計大師。
三、網絡經濟中的生存原則和競爭策略
商場就是戰場。網絡經濟中的市場營銷就象打仗一樣。根據以上網絡經濟的特征以及運行規律,企業必須采取不同于傳統經濟的生存原則和相應的競爭策略。
(一)產品主流化(mainstreaming):搶奪市場份額
主流化是網絡經濟生存競爭的首要原則。為了贏得最大市場份額而贈送第一代產品的做法就是主流化。主流化所追求的目標就是“鎖定”(lock-in),即通過吸引客戶從而占領主要市場份額的過程。一旦數以百萬計的用戶對該產品有了依賴感,考慮到培訓費用和其他轉換成本,他們就再也逃脫不了;一旦某個產品取得了主流地位,這個地位就不大可能被動搖。顯然,主流化有兩方面的意義:它不僅鎖定了用戶,同時還消除了競爭。
免費贈送是實現主流化的具體方式,它通過把自己產品的價格降到冰點,而使其普及程度一夜之間升到沸點,從而一躍成為市場霸主。許多網絡公司都是這么做的。這也就是著名的“剃須刀和刀片”原理,贈送剃須刀就是為了長期推銷刀片。
主流化的直接目標就是追求市場份額的最大化,而市場份額的多少與企業在競爭中的地位有直接的關系。研究發現,一個企業要想在網絡經濟中白手起家,必須先擁有26.1%的份額,再贏得41.7%的份額,最后達到73.9%的份額。這一過程包括以下幾個階段:(1)當一個企業使用高明的計謀達到26.1%的市場份額這一最低目標時,才能成為“競爭者”,即才可被看作是一個可參與競爭的企業。若低于26.1%,則它的生存能力就很弱,只能算是“不穩定的競爭者”,它的地位可能隨時會被競爭者取代。一旦擁有26.1%以上的份額,就開始與其他公司相脫離,處于領導市場產品的地位。獲利能力一改變,市場份額也隨之改變。(2)彌補缺口來進一步贏得41.7%以上的市場份額,這樣就會成為市場“領導者”。所以市場霸主的目標是獵取超出41.7%的份額,這時,該公司與它的競爭對手之間贏利能力的差距才能擴大。在網絡經濟中取得這一關鍵地位的捷徑常常是兼并和收購(M&A)。(3)通過主流化以賺取73.9%的份額,從而成為“壟斷者”。當然,壟斷是每個雄心勃勃的公司的最終目標。但是,但再往上超過73.9%時就會停滯不前,因為其一,很難刺激出更多的商品需求量;其二,會引來與其他產業集團或專業化產品公司的競爭;其三,市場份額與贏利能力兩者之間就會錯位。因此,雖然擁有90%、95%或100%的市場份額,似乎是最理想的目標,但在網絡經濟中不應該是一個聰明企業的目標。
(二)鑄造價值鏈:“黃金定律”
網絡經濟中,許多高科技產業已構成價值鏈上的分支。價值鏈是由基礎科技公司、中等增殖公司及最終用戶共同聯結成的價值增殖鏈條。網絡經濟通過價值鏈實現價值增殖,企業從價值鏈的一個或多個分支中抽取資金,賺得利潤。網絡經濟決定了任何公司若只是贏利,而不實現價值鏈增殖,將難以幸存。
價值鏈中包含有“黃金”,企業擁有或控制的價值鏈上的分支越多,它所獲取的“黃金”也越多,這就是“黃金定律”。任何企業意欲挖掘網絡經濟的潛力,就必須充分利用由一個甚至多個市場空間構成的價值鏈。
網絡經濟下,價值鏈比各組成部分的總和價值要大。單槍匹馬地干無濟于事,所以各企業要聯合起來,形成“價值鏈群”才能幸存。隨著產品的分解,價值鏈不斷整合。各企業應建立合作關系,發揮聯合的作用,竭力從整個價值鏈上獲取利潤。
(三)PICN原則:產品個性化
網絡經濟中產品和服務必須要有個性,即質量和外觀以及感覺要對人性因素具有吸引力。個性也許很難定義,但是有個性的產品就有市場。一個企業要在網絡經濟競爭中獲勝,必須瞄準個體市場,實現產品、服務和創意的個性化,即遵循PICN原則。
PICN是一個縮略詞,由個人化(personalization)、個體化(individualization)、客戶化(customization)和特定化(narrowcasting)四個詞的英文首字母大寫組成。這里,個人化是指產品恰恰正好符合個人的需要;客戶化是指客戶能根據自己的需要去剪裁某項產品;個體化是指某項產品是專門為某個特定的人的生活方式而設計的;特定化即指客戶是通過單人市場發掘出來的。所有這些,都組成了PICN因素。在網絡經濟中,個人化代替了效率,個體化代替了大規模生產,客戶化代替了客戶支持,特定化代替了大規模銷售。
顯然,PICN原則迫使生產超越了銷售的束縛。網絡經濟中的生產不再是整體地、大批量地生產出普通呆板的產品,或提供僵硬、沒有特色的服務,取而代之的是,它生產的產品或提供的服務事后能夠改進。個人化和個體化使價值乘數達到了最大化。總之,在網絡經濟中,個人化、個體化和個人市場這些新觀念正在深入人心,而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和節約資金這些傳統觀念正在悄然逝去。由于產品和服務越來越個性化了,所以心理學、社會學和人類學在網絡經濟中變得越來越重要。
(四)虛擬社區和部落意識
虛擬社區是由有著相同需要的人組成的群體,隨著科技的發展越來越把世界各地的人們與世界各地的產品和服務聯結起來,虛擬社區這個概念將發揮更大的作用。
在網絡經濟中,企業首先得找出富有代表性的個人習慣、個人喜好和個人品味,并據此生產出符合個人需要的產品。然后企業必須找出大量的這種類型的潛在客戶,把他們當成一個獨特的群體,向他們出售產品。但是要想吸引住這個群體,就得迎合他們共同的人生經歷、價值觀念和興趣愛好,也就是說,要創造出一種社區意識。一個成功的營銷策略必須迎合他們心靈深處的那種農業時代的部落意識。網絡經濟中的產品和服務不僅要適合一個單個的人,同時要能引起整個部落的興趣。事實上,虛擬社區已超越了社團的范疇,隨著網絡經濟趨于成熟,每個人都將成為某個虛擬社區的一員。這一觀念實現主流化以后,很多后工業時代的做法將被過去的農業時代的傳統所代替,人們的觀念必須領先一步得到更新。
(五)企業產業化
在網絡經濟中,當市場份額增加到最大值時,該產品就成了市場的主導產品,制造該產品的企業就能創立完整的產業。企業就要最大限度地把自己的產品轉變為產業的標準,否則該企業就會失去壟斷市場的機會。發展一個產業與壯大一個公司有天壤之別,區別在于發展一個產業得到的回報比發展一件產品的回報更為豐厚;換言之,一家公司若是轉變為一個產業,其價值就轉化為一個“金礦”。例如,微軟公司已發展成為一個產業,而蘋果公司只停留在一家公司。微軟公司的產業包括了本公司,外加成千上萬個第三方開發商、合作伙伴及追隨者,是最成功的例子。
綜上所述,網絡經濟條件下,經濟運行和企業內外環境均發生了奇異的變化。企業只有密切注視并適應這種變化,采取不同于傳統經濟的競爭策略,才能在網絡經濟中生存和發展壯大。
[參考文獻]
1、T.G.勒維斯[美],《非摩擦經濟——網絡時代的經濟模式》,卞正東、王宇等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3;
一、網絡經濟對傳統經濟學理論的挑戰
西方交易費用理論認為,任何交易都是有成本的,是要花費費用的,經濟運行是有摩擦、有阻力的,也就是說經濟活動是一種摩擦經濟。只有通過合理的產權界定和有效的制度安排,才能降低交易費用,減少摩擦,提高經濟效率。由此,如果說傳統經濟是一種摩擦經濟的話,那么網絡經濟就是一種非摩擦經濟。
網絡經濟在大部分情況下就是沒有摩擦的經濟,也就是說,生產、銷售和售后服務等費用要比在傳統經濟模式下低得多,幾乎以接近于零的成本獲得無限資源,無限地提品、服務及創意,從而使經濟狀況大為改觀。在某種意義上,這種新型的經濟模式就如同一個虛擬的世界,只要產品低成本制造、廉價銷售,就會贏得用戶。可見,網絡經濟是不同于以往經濟模式的一種低成本、無摩擦、高效率的全新的經濟型態。
網絡經濟向傳統經濟學理論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具體來說,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一)網絡經濟了傳統的供需平衡機制
在傳統經濟學中,生產隨需求而變化,企業根據需求的升降來調整生產。也就是說,傳統經濟是一種“供給支持需求”型經濟,即“看不見的手”努力平衡供給和需求。它的傳導機制是:需求——價格——供給。具體來說,需求下降,引起價格降低,再引起供給減少;需求上升,引起價格升高,再引起供給擴大。而在網絡經濟中,由于沒有什么摩擦,沒有相互抵觸的因素,因而需求毫不費力地隨生產的變化而變化。也就是說,網絡經濟是一種“供給主導需求”型經濟,即“看不見的手”努力“主流化”。它的傳導機制是:供給——價格——需求。具體來說,供給增長,引起價格降低,刺激需求增長;供給增長,又引起價格降低,再刺激需求增長,如此循環往復。可見,網絡經濟中供需平衡的規律顛倒了。
(二)網絡經濟改變了傳統經濟中的“收益遞減規律”
收益遞減規律打個比方說就是,消費者吃得越飽,饑餓感就越小,對食物的需求就越少,因此食品商的收益也就越小。而在網絡經濟中,消費者吃得越多,就越感到饑餓。例如,微軟公司的用戶需要越來越多的該公司生產的產品,因為軟件用戶已被鎖定在某一個文字處理系統或排版系統上,他們不愿學習使用新的系統,于是不斷購買原系統的新版本。不久,一種產品、一項服務或一個創意就取得了偶像地位,隨之在消費者眼中變成了一種時尚,從而取得了主流地位。主流化了的產品、服務或創意能自身獲得動力,從而使收益遞增,而不是遞減。
(三)網絡經濟具有不同于傳統經濟的“反饋機制”
這里首先要明確負反饋和正反饋的概念。所謂負反饋就象是汽車行駛太快時的突然剎車,是阻力、摩擦力。在傳統經濟學中,負反饋既是阻力,表現為需求阻礙供給;又是摩擦力,表現為制造、分配和銷售的正常開支,表現為收益遞減。正反饋則截然相反,它是在加速而不是阻礙市場份額的變化。降低價格,鎖定特定的用戶群,發展長遠客戶,所有這一切都刺激了需求的增長。這種正反饋機制促使需求不斷增長,迫使產量持續增長,直到市場飽和。因此,網絡經濟自身具有正反饋機制,這種正反饋機制與傳統經濟學中的負反饋機制或收益遞減規律的運作方式正好截然相反。
但是,網絡經濟雖然不同于傳統經濟,但它仍要受市場力量的支配。正如詹姆士·阿利指出的,“遞增利潤的存在并不意味著遞減利潤就不存在了,這兩種現象將永遠共存,并且起著互補作用。”實際上,網絡經濟僅僅是延遲了遞減利潤開始產生影響的時間。
(四)網絡經濟具有非線性的“混沌”特征
某些具有內在不穩定的系統時而會出現紊亂的態勢,數學上稱之為“混沌”。而非線性則是指人們難以預料的因果關系。例如股票市場價格的波動就是一種混沌狀態,買賣、搶奪市場份額向來就是按非線性系統規律進行的。一個混沌系統就是一個非線性系統。網絡經濟就是這樣一個非線性的系統,它一旦有變化,就不是從一個值均勻地變化到另一個值,而是跳躍式地變化。網絡經濟內在的非線性特征正是傳統經濟學理論無法解釋的主要原因所在。
這種現象只能用“混沌理論”來解釋。一個非線性系統即使呈不穩定的混沌態勢,它仍會趨于某個均衡點,系統圍繞該點上下波動,達到該點時,便處于穩定狀態。這個點就是混沌系統的均衡點。運用到股市上,它就成了某種股票價格的均衡點;運用到網絡經濟中就是各公司的市場占有率。網絡經濟與傳統經濟體系的本質不同就在于它內在的數學原理是用數理混沌理論描述的。傳統經濟學理論只揭示了有形物品、貨物的供需以及市場總是從一種狀態線性地過渡到另一種狀態的規律,它無法解釋當代網絡經濟所具有的非線性混沌特征。
綜上所述,網絡經濟與傳統經濟有著明顯的不同,傳統的經濟學理論不再完全適用于現代網絡經濟。
二、網絡經濟的特殊定律
網絡經濟與傳統經濟學的定律不同,它有自身的一些特殊定律。
(一)莫爾定律(Moore’Law)
莫爾定律認為,網絡技術改變了傳統經濟的變化速度(rateofchange),網絡經濟是按照“因特網時”(internettime)的速度運轉的,計算機處理能力每18個月就翻一番。由于這個定律首先是由美國因特爾公司的戈登·莫爾提出并應用的,因此被稱為“莫爾定律”。
“因特網時”是網絡經濟的變化速度,它是以小時為計量單位的,這已接近人類能夠吸收信息并做出決策的能力的極限。通常7年相當于因特網時中的1年。在因特網時,每3~5年就是一個網絡經濟時段。一種產品在3~5年里就會達到主流飽和狀態。為了更鮮明地理解因特網時,可以將網絡經濟與農業、工業、后工業等經濟時代列表對比如下:
網絡經濟與傳統經濟時代的對比
時代延續時間(年)交互速度(英里/小時)環球所需時間
農業經濟3~50003~5(人力)3~5(年)
工業經濟3~5003~50(馬車~汽車)0.3~0.5(月)
后工業經濟3~503~500(飛機)0.03~0.05(天)
網絡經濟3~53~5000(網絡)0.003~0.005(小時)
顯然,每個時代的長短取決于交通和通訊的速度,也就是那個時代的技術速度。根據上表,工業時代比農業時代要短10倍,后工業時代要比工業時代短10倍,而網絡經濟中每個時代則只有3~5年,極其短暫。
極端的“因特網時”給網絡經濟的運行強加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力量,那就是學習。莫爾定律是網絡經濟中企業和它的競爭對手必須遵循的一種業績學習曲線(performance-learningcurve)。網絡經濟是給信息增殖的一種經濟模式,增殖能產生更多的信息,而更多的信息又能進一步增殖,這種不斷循環著的特殊的信息收集過程,被稱為學習。學習是運行在網絡經濟中的正反饋機制的核心部分,因為它以技術優勢代替了物質優勢。一般來說,一項新發明、新的電腦程序或新方法問世后,必然會有人對其做出改進,在原來的基礎上巧妙地修改、提高或運用,從而掌握了增殖的奧秘。這促進了更多的革新和改進,于是就有了更多的學習,導致了后代產品的進一步增殖。這個發明、學習和增殖的循環會一直持續到技術枯竭或該技術被其他技術所取代。學習導致了全社會都在追求速度,學習過程和與之相適應的正反饋機制是網絡經濟的推動力,因此,控制學習變化速度是網絡經濟的一個關鍵因素。
(二)達維多定律(Davidow’Law)
達維多定律認為,在網絡經濟中,進入市場的第一代產品能夠自動獲得50%的市場份額,因此,一家企業如果要在市場上占據主導地位,就必須第一個開發出新一代產品。與其作為第二或第三家將新產品打入市場,絕對不如第一家,盡管你的產品那時還并不完美。該定律還認為,任何企業在本產業中必須第一個淘汰自己的產品,即要自己盡快使產品更新換代,而不要讓激烈的競爭把你的產品淘汰掉。這實際上是在“因特網時”中生活的一個必然結果。威廉·達維多在因特爾公司任副總裁時,就注意到了提高產品更新速度的重要性,并提出了這一定律。
(三)新蘭切斯特策略(NewLanchester’Strategy)
對網絡經濟的形成產生重大影響的第三個人是英國的F.M.蘭切斯特(1868~1946),他設計了英國的第一輛汽車,寫了《戰時飛機:第四代武器的開端》一書,并于1916年創立了“數學理論策略”。他的思想影響了運籌學的創始人伯拉德·庫柏曼。W.E.德明在60年代把上述兩人的思想介紹到日本,日本科學院院士申夫田岡博士總結了該理論中的精華部分,并以此為基礎針對日本人的消費狀況制定了一種新的營銷策略,被稱之為“新蘭切斯特策略”。該策略描述的是網絡經濟的競爭規則。新蘭切斯特策略被用于商業時,就成為一整套的指導原則,指點市場部門如何在競爭中取勝。
具體來說,新蘭切斯特策略的運用可以使產品、服務或標準主流化。某個產品一旦主流化,它的地位就不大可能被動搖,鎖定了一大批固定用戶,并給生產該產品的公司帶來巨額利潤。因此,蘭切斯特被許多人視為運籌學之父,在網絡世界里,可以稱為網絡經濟的建筑師,至少也可稱為市場交易策略的設計大師。
三、網絡經濟中的生存原則和競爭策略
商場就是戰場。網絡經濟中的市場營銷就象打仗一樣。根據以上網絡經濟的特征以及運行規律,企業必須采取不同于傳統經濟的生存原則和相應的競爭策略。
(一)產品主流化(mainstreaming):搶奪市場份額
主流化是網絡經濟生存競爭的首要原則。為了贏得最大市場份額而贈送第一代產品的做法就是主流化。主流化所追求的目標就是“鎖定”(lock-in),即通過吸引客戶從而占領主要市場份額的過程。一旦數以百萬計的用戶對該產品有了依賴感,考慮到培訓費用和其他轉換成本,他們就再也逃脫不了;一旦某個產品取得了主流地位,這個地位就不大可能被動搖。顯然,主流化有兩方面的意義:它不僅鎖定了用戶,同時還消除了競爭。
免費贈送是實現主流化的具體方式,它通過把自己產品的價格降到冰點,而使其普及程度一夜之間升到沸點,從而一躍成為市場霸主。許多網絡公司都是這么做的。這也就是著名的“剃須刀和刀片”原理,贈送剃須刀就是為了長期推銷刀片。
主流化的直接目標就是追求市場份額的最大化,而市場份額的多少與企業在競爭中的地位有直接的關系。研究發現,一個企業要想在網絡經濟中白手起家,必須先擁有26.1%的份額,再贏得41.7%的份額,最后達到73.9%的份額。這一過程包括以下幾個階段:(1)當一個企業使用高明的計謀達到26.1%的市場份額這一最低目標時,才能成為“競爭者”,即才可被看作是一個可參與競爭的企業。若低于26.1%,則它的生存能力就很弱,只能算是“不穩定的競爭者”,它的地位可能隨時會被競爭者取代。一旦擁有26.1%以上的份額,就開始與其他公司相脫離,處于領導市場產品的地位。獲利能力一改變,市場份額也隨之改變。(2)彌補缺口來進一步贏得41.7%以上的市場份額,這樣就會成為市場“領導者”。所以市場霸主的目標是獵取超出41.7%的份額,這時,該公司與它的競爭對手之間贏利能力的差距才能擴大。在網絡經濟中取得這一關鍵地位的捷徑常常是兼并和收購(M&A)。(3)通過主流化以賺取73.9%的份額,從而成為“壟斷者”。當然,壟斷是每個雄心勃勃的公司的最終目標。但是,但再往上超過73.9%時就會停滯不前,因為其一,很難刺激出更多的商品需求量;其二,會引來與其他產業集團或專業化產品公司的競爭;其三,市場份額與贏利能力兩者之間就會錯位。因此,雖然擁有90%、95%或100%的市場份額,似乎是最理想的目標,但在網絡經濟中不應該是一個聰明企業的目標。
(二)鑄造價值鏈:“黃金定律”
網絡經濟中,許多高科技產業已構成價值鏈上的分支。價值鏈是由基礎科技公司、中等增殖公司及最終用戶共同聯結成的價值增殖鏈條。網絡經濟通過價值鏈實現價值增殖,企業從價值鏈的一個或多個分支中抽取資金,賺得利潤。網絡經濟決定了任何公司若只是贏利,而不實現價值鏈增殖,將難以幸存。
價值鏈中包含有“黃金”,企業擁有或控制的價值鏈上的分支越多,它所獲取的“黃金”也越多,這就是“黃金定律”。任何企業意欲挖掘網絡經濟的潛力,就必須充分利用由一個甚至多個市場空間構成的價值鏈。
網絡經濟下,價值鏈比各組成部分的總和價值要大。單槍匹馬地干無濟于事,所以各企業要聯合起來,形成“價值鏈群”才能幸存。隨著產品的分解,價值鏈不斷整合。各企業應建立合作關系,發揮聯合的作用,竭力從整個價值鏈上獲取利潤。
(三)PICN原則:產品個性化
網絡經濟中產品和服務必須要有個性,即質量和外觀以及感覺要對人性因素具有吸引力。個性也許很難定義,但是有個性的產品就有市場。一個企業要在網絡經濟競爭中獲勝,必須瞄準個體市場,實現產品、服務和創意的個性化,即遵循PICN原則。
PICN是一個縮略詞,由個人化(personalization)、個體化(individualization)、客戶化(customization)和特定化(narrowcasting)四個詞的英文首字母大寫組成。這里,個人化是指產品恰恰正好符合個人的需要;客戶化是指客戶能根據自己的需要去剪裁某項產品;個體化是指某項產品是專門為某個特定的人的生活方式而設計的;特定化即指客戶是通過單人市場發掘出來的。所有這些,都組成了PICN因素。在網絡經濟中,個人化代替了效率,個體化代替了大規模生產,客戶化代替了客戶支持,特定化代替了大規模銷售。
顯然,PICN原則迫使生產超越了銷售的束縛。網絡經濟中的生產不再是整體地、大批量地生產出普通呆板的產品,或提供僵硬、沒有特色的服務,取而代之的是,它生產的產品或提供的服務事后能夠改進。個人化和個體化使價值乘數達到了最大化。總之,在網絡經濟中,個人化、個體化和個人市場這些新觀念正在深入人心,而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和節約資金這些傳統觀念正在悄然逝去。由于產品和服務越來越個性化了,所以心理學、社會學和人類學在網絡經濟中變得越來越重要。
(四)虛擬社區和部落意識
虛擬社區是由有著相同需要的人組成的群體,隨著科技的發展越來越把世界各地的人們與世界各地的產品和服務聯結起來,虛擬社區這個概念將發揮更大的作用。
在網絡經濟中,企業首先得找出富有代表性的個人習慣、個人喜好和個人品味,并據此生產出符合個人需要的產品。然后企業必須找出大量的這種類型的潛在客戶,把他們當成一個獨特的群體,向他們出售產品。但是要想吸引住這個群體,就得迎合他們共同的人生經歷、價值觀念和興趣愛好,也就是說,要創造出一種社區意識。一個成功的營銷策略必須迎合他們心靈深處的那種農業時代的部落意識。網絡經濟中的產品和服務不僅要適合一個單個的人,同時要能引起整個部落的興趣。事實上,虛擬社區已超越了社團的范疇,隨著網絡經濟趨于成熟,每個人都將成為某個虛擬社區的一員。這一觀念實現主流化以后,很多后工業時代的做法將被過去的農業時代的傳統所代替,人們的觀念必須領先一步得到更新。
(五)企業產業化
在網絡經濟中,當市場份額增加到最大值時,該產品就成了市場的主導產品,制造該產品的企業就能創立完整的產業。企業就要最大限度地把自己的產品轉變為產業的標準,否則該企業就會失去壟斷市場的機會。發展一個產業與壯大一個公司有天壤之別,區別在于發展一個產業得到的回報比發展一件產品的回報更為豐厚;換言之,一家公司若是轉變為一個產業,其價值就轉化為一個“金礦”。例如,微軟公司已發展成為一個產業,而蘋果公司只停留在一家公司。微軟公司的產業包括了本公司,外加成千上萬個第三方開發商、合作伙伴及追隨者,是最成功的例子。
綜上所述,網絡經濟條件下,經濟運行和企業內外環境均發生了奇異的變化。企業只有密切注視并適應這種變化,采取不同于傳統經濟的競爭策略,才能在網絡經濟中生存和發展壯大。[參考文獻]
1、T.G.勒維斯[美],《非摩擦經濟——網絡時代的經濟模式》,卞正東、王宇等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3;
關鍵詞:城市經濟圈;庫侖引力定律;牛頓第一定律
中圖分類號:F290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08-0056-02
引言
城市經濟圈是現代經濟學中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概念,由法國地理學家戈特曼首創。大多數學者對經濟圈普遍認同的一個概念是:以一個或多個經濟較發達并具有較強城市功能的中心城市為核心,包括與其有經濟內在聯系的若干周邊城鎮,經濟吸引和經濟輻射能力能夠達到并能促進相應地區經濟發展的最大地域范圍。經濟學意義上的“城市經濟圈”可以定義為,由一個具有較高首位度的城市經濟中心,和與中心密切關聯且通過中心輻射帶動的若干腹地城市所構成的環狀經濟區域。用數學公式表示:城市經濟圈=核心城市+邊緣城市。
本文對城市經濟圈一系列問題及現象的解釋,運用了關于物理學的一些關于力的經典公式,如由萬有引力定律演變而來的庫侖引力公式、牛頓的第一定律,故命名為動力場論。
一、不同等級城市經濟圈的形成
(一)城市經濟圈結構的等級性
根據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論,中心地是向周圍地區居民提供各種貨物和服務的地方。而接受中心地所提供各種貨物和服務的地方,就是腹地。其又有兩種,分為高級中心地和低級中心地。高級中心地輻射范圍大,腹地廣;低級中心地輻射范圍小,腹地窄。不同級別的中心地和腹地之間存在的這種聯系,構成了不同級別的中心地等級體系。此可看作是城市經濟圈的原型。
城市經濟圈與中心地等級體系類似,也有高級、次級之分。高一級的城市經濟圈輻射范圍大,低一級的城市經濟圈輻射范圍小。高一級的城市經濟圈多包含低一級的經濟圈,組成嵌套結構。不論何種城市經濟圈,他的核心城市經濟規模大于周圍的邊緣城市;高一級城市經濟圈的核心城市又大于低一級城市經濟圈的核心城市。
城市經濟圈與中心地體系的區別有兩點:(1)組成不同:城市經濟圈的腹地要求更高,除了包括接受輻射的農村外,必須包括級別較高的城市或城鎮。中心地體系可以是城市與單一的農村組合。城市經濟圈的核心城市的首位度較高,多是大城市。而中心地無特殊要求。(2)聯系不同:中心地與腹地的關系多是生活聯系;核心城市與邊緣城市之間的聯系包括生產聯系。
(二)對城市經濟圈結構特點的動力解析
1.宏觀的太陽系結構說
“太陽大,地球小,地球繞著太陽跑;地球大,月亮小,月亮繞著地球跑。”是兒時再熟悉不過的兒歌了,雖簡單但折射出的道理卻耐人尋味。即萬有引力定律的一種經典表現,并可用其來解釋城市經濟圈的核心城市經濟規模,核心城市肯定大于邊緣城市的經濟規模這一現象。可以把高一級的城市經濟圈比做太陽系,太陽就如同高一級的城市經濟圈的首位度高的核心城市,地球如同高一級的城市經濟圈的邊緣城市;可以把地月系比作低一級的城市經濟圈,此時地球又成了此經濟圈的核心城市,月球成了此經濟圈的邊緣城市。太陽系包含了地月系,高一級的城市經濟圈包含了低一級的城市經濟圈,共同組成嵌套結構。當然太陽系除了地月系外還包含了其他的行星系。
2.微觀的公式說
首先引入兩個物理學公式,并說明此處的特殊含義。
公式1:F=ma
(m指一個地方的人口、面積等經濟規模;F指一個地方受外來核心城市的引力或動力;a指一個地方在外來引力或動力作用下,向其施動者靠攏的速度)
F=kq1q2/r2(公式2)
(q1為經濟圈中核心城市的經濟規模,q2為經濟圈中邊緣城市的經濟規模,r為兩者之間的實際距離、時間距離或經濟距離)
根據公式1,當m較小時(如q2一類的城市),即使較小的引力F,也可以對其產生吸引力,產生較大的a,成其為核心經濟城市。根據公式2,因為F小,在不考慮其他要素的情況下,對q1的要求比較低,即使經濟規模一般的城市對他來說,仍然有很大的引力,在這種情況下,就形成了低一級的城市經濟圈。即以q1城市為核心,以q2一類城市為邊緣的較低一級的經濟圈。相反,當m較大時(如q2,一類的城市),因其需要的引力F大,只有q1,一類首位度較高,經濟發展水平較高一類的城市,才能將其吸引。兩者相互作用形成高一級的經濟圈。
二、對城市經濟圈中出現的強強聯合現象的分析與解釋
(一)環渤海經濟圈
我國較典型的經濟圈,主要有環渤海經濟圈、長三角經濟圈、珠三角經濟圈。以環渤海經濟圈為例,環渤海經濟圈指以遼東半島、山東半島、京津冀為主的環渤海濱海經濟帶,同時延伸輻射到山西、遼寧、山東及內蒙古中東部。環渤海地區是我國北方經濟最活躍的地區,屬于東北、華北、華東的接合部,改革開放以來,環渤海已經形成了發達便捷的交通優勢、雄厚的工業基礎和科技教育優勢、豐富的自然資源優勢、密集的骨干城市群等五大優勢。
(二)對城市經濟圈內部的強強聯合的動力學解析
F=kq1q2/r2(公式2)
根據公式2可知,在不考慮其他因素的條件下,q1,q2越大,相乘后的積越大,產生的內在動力F就越大,經濟越有活力。環渤海經濟圈中城市京津遼東半島、山東半島、京津冀為我國經濟基礎相對較好的地區,其組合在一起,便會產生更大的內在F,為其自身帶來更大的活力,同時帶動周圍地區的發展。
如果將其放在更大的空間,就世界國家而言,仍曾現這種強強聯合的趨勢,如歐盟的產生與發展,便是強強聯合的一典型案例。而當其中的q1q2任一者,經濟規模不夠大時,不會產生較大的F,此時便不會給經濟帶來多大的活力。故歐盟的規模雖在擴大,但是并非任一國家都可以加入,對其加入的國家有嚴格的選擇性,只有自身的經濟實力發展達到一定的水平時,才會被歐盟選中,進而才有資格成為歐盟的成員國。因為又根據F=ma(公式1),當其新加入的成員國,經濟實力不強時,F 不會提高多少,反而增加了m, 經濟發展速度a就會受到影響。
歐盟,嚴格地講,不是城市經濟圈,但其形成機制與城市經濟圈趨同,可以認為是城市經濟圈的高級階段,也可叫做國家經濟圈。可以將其作為案例,研究經濟圈內部運行的規律。
三、對縮短城市經濟圈中城市彼此間距離的分析
(一)縮短城市間時間距離現象的分析
最近,從國家到區域,都在試圖縮短地方間的空間距離。例如,動車的投入使用,大大縮短了省城間的時間距離;各省城也都在打造自己的1小時經濟圈。這種現象產生的理論基礎除了從前的經濟活動的距離遞減原理可以對其解釋外,利用庫倫引力公式2,也可以對其分析。
公式2:F=kq1q2/r2
不考慮其他因素的條件下,即q1、q2城市一定,當r減小時,F越大,該經濟圈的內在的動力和引力越大。當時間距離減小時,人流、物流、信息流流動的速度越快,經濟周期縮短,經濟亦增長越快。
(二)縮短城市間經濟距離現象的分析
城市經濟圈的最高境界,在于人為打破行政界限,實現經濟一體化,促進城市經濟圈向更高一級的水平發展。例如,較高一級的經濟圈建設,均打破了行政界限,這也就意味著縮短了城市間的經濟距離。根據公式2,F與 r成反比的道理,r越小,F越大,經濟活力與動力越強。歐盟所實行的商品、勞務、人員、資本自由流通,使歐洲的經濟增長速度快速提高。它的成功之處在于縮短了各要素間的經濟距離。
四、對城市經濟圈內部出現的優勢互補的思考
根據物理學上同性相斥、異性相吸的理論。只有q1、q2之間有差別,它們對彼此才能產生引力與內在聯系,從而形成城市經濟圈內部有機的生產聯系,產生1+1>2的效果,即整體大于部分之和。反之,如果q1、q2經濟功能趨同,就不會形成內在的聯系與對彼此的引力,就勢必會出現貿易保護、各自為政的局面。此時的經濟圈也只能說是形式上的經濟圈,從而削弱經濟圈的競爭力。
五、當F<0時,會怎樣
根據庫倫定律公式F=kq1q2/r2(公式2),當國家q1、q2之間發生矛盾,即引力變為斥力時。由于從前在合作時期,時間距離、經濟距離都在人為的縮短,即r變小,其絕對值F變大,而此時的F<0,過去的引力有多大,現在的斥力就有多大。斥力所表現的矛盾的沖突也就會異常增強,對兩國的傷害也將空前增大。
例如,蘇聯的解體,其中的一個原因就在于受到糖衣炮彈的襲擊,蘇聯為從心理上拉近與美國為首的西方正營的距離r,導致F絕對值的增大,只不過此時為負值,最終導致了蘇聯解體這一悲劇的產生。
六、城市經濟圈的時空演變分析
我們懷揣著各種美好的情誼,轉個彎卻跟金錢不期而遇。我們在各種關系中感受著與朋友、與戀人、與家人、與同事之間的情誼,而這些關系卻都以自己的方式與金錢相互交織。左邊是情,右邊是錢,我們應該怎么辦7“情”和“錢”的結,我們用怎樣的智慧去打開,讓你的人情變得輕松,讓你的錢途變得可觀?
閨密溫情VS借錢買房
Linda最近接到閨密Jessy的電話,Jessy想借2萬元錢來付首付。Linda猶豫不決,這2萬元雖然拿得出來,但是,一來想到自己還沒有買房呢,倒先把錢借給別人了,二來不知道這錢什么時候能還上,畢竟也不是小數目。
“有錢有情”招數:
借錢給朋友,可能導致的最大風險就是失去了金錢也失去了朋友。建議你必須考察對方的誠信和初衷。如果是吃喝玩樂的消費,借錢去投資,或者住著小房子想換大房子等等,你應當堅定立場說“不”,巧妙地婉言拒絕。如果實在要借,則簽訂正式的借款協議,以免日后麻煩。或者你也可以學學錢鐘書先生,借出去就別想著對方什么時候還。如果別人問錢鐘書借1000塊,他會打個折,說:“這樣吧,不要提借,我給你500,不要來還了。”
友情借救參考“四三二一定律”
當親朋好友向你借錢的時候,請參考“四三二一定律”行事,即家庭資產合理配置的比例是家庭收入的40%用于供房及其他方面投資。30%用于家庭生活開支:20%用于銀行存款以備應急之需:10%用于保險。借款算在當月家庭收入20%的應急之需,還得扣除你自己家庭那份,以至多50%的比例出借。這才不會導致你的財務危機。
浪漫愛情VS戀愛經濟
丁丁的工資比她男朋友高。兩人交往一段時間了,感情很好,但是每次約會吃飯,都是丁丁買單。男朋友沒有任何表示。她雖然不介意花錢,卻覺得這段關系有點怪。
“有錢有情”招數:
張愛玲說,能夠愛一個人愛到問他拿零用錢的程度。那是嚴格的試驗。在經營浪漫愛情的過程中,總是會碰到解決面包的問題。職場女性往往有獨立的財務能力,但是,一方面別過于依賴自己財務上的強勢把對方壓死,另一方面也悠著點,別愚蠢到把錢都花在他身上。在戀愛階段,選擇AA制是比較理智的做法,尤其在一段關系的開始階段。如果這次約會是你付錢,下次約會就別急著主動付錢,給他留有空間,這也是很好的考察機會。
“心理賬戶”理性化
芝加哥大學著名心理學家薩勒在1980年提出“心理賬戶”理論。所謂心理賬戶就是人們在心里無意識地把財富劃歸不同的賬戶進行管理,不同的心理賬戶有不同的記賬方式和心理運算規則,它們與經濟學和數學的運算方式都不相同,因此常常會以非預期的方式影響決策,使個人的決策違背最簡單的理性經濟法則。所以別一味跟著感覺走,在人情花銷上要理性。
辦公室情誼VS AA制午餐
Mary跟部門新來的同事李姐一起午餐,這李姐碰巧身上沒帶零錢,Mary很主動地幫她墊付了。幾十元錢,說多不多,但是李姐忘得一干二凈,Mary心里難免憋得慌。
“有錢有情”招數:
午餐已然成為職場OL們一項不大不小的社交活動,一旦墊付了就別指望還錢。如果你始終惦記著,建議你嘗試以下兩種方式。順勢提醒下次午餐的時候,故意不帶錢,順勢提醒那位同事幫你付錢:轉移目標:如果你需要付錢或還錢給另外一位同事,你可以在三人都在場的時候,說:“上次吃飯時我幫XXX墊付的錢,就請她直接給你吧。”
知遇之恩VS薪水獎金
小琳在一家中小型企業工作一年多了,頗得公司老板賞識。然而,工作量日益遞增,老板口頭表揚不斷,小琳卻始終沒有得到過加薪或者獎金。她很矛盾,一方面感激老板的栽培,另一方面卻覺得自己的辛勤付出沒有得到實際的回報。是否應該主動跟老板開口提加薪的事情呢?
“有錢有情”招數:
關于錢,企業與員工之間的關系永遠都存在一種博弈。根據人力資源協會的調查,公司招聘一個新員工的成本通常比保留一個老員工要高出3-4倍。所以,其實老板都會擔心老員工流失,尤其是高績效員工。如何跟老板談加薪?人力資源專家建議,首先你得打探市場行情,確定你所期望的加薪幅度,然后整理你的工作表現作為加薪理由。選擇適當的時機,最好別在老板忙于開會或某個項目的時候。使用開門見山的表達,列舉自己工作表現的事實和數據,態度要專業而有禮貌。如果老板態度模棱兩可,可以暗示你也在考慮外面的機會。但是,“離職”這個殺手锏要慎用,除非你已留有后路。
人際變往中的心理傅弈
價格競爭等經濟現象背后的博弈論也潛藏在各種人際關系中。許多人際交往的事件,就像博弈游戲,由于人心太過于復雜,無論如何選擇,都不會有最優的情況出現。所以,不管是面臨閨密借錢,還是要跟老板談薪,在這些復雜的心理博弈中,我們不應該執著渴求獲得一個最好的結果,只能保證不要太貪婪,不要損人,量力而為就是。
新婚夫妻VS家庭理財
Stella和老公結婚一年了,現在讓她最苦惱的是如何管理家庭的收支。結婚后老公的工資都由Stella來安排支配,家里的支出主要包括房貸、水電物業、生活費等,但是Stella從來不記賬,他們也沒有做任何投資,錢都是放在家里,有時用著用著就發現沒錢了。
“有錢有情”招數:
長久的婚姻不僅需要甜蜜的愛情,也需要生活中的精打細算。白領夫妻多有這種大手大腳、花錢沒有節制的問題,尤其是剛結婚的時候,還延續著結婚前的消費習慣。專家建議,夫妻間首先應該進行充分溝通,建立起一致的家庭理財理念和原則。完成所謂的理財定位和規劃。新婚夫妻,應以節約為主,可更多地選擇穩妥可靠的理財工具,如儲蓄等。如有余錢可進行合理的投資,在“節流”的同時進行“開源”。同時,日常生活中的小開銷也要有所規劃,合理管理。
家庭理財提升幸福指數
從客觀經濟學意義上講,幸福的定義是生活者對生活者剩余所產生的效用的一種反應。生活者對幸福的感受可用幸福值來表示。一般來說,生活者剩余越大,所產生的正效用越大,幸福值就越高。計算公式如下:幸福值(HV)=生活者剩余(SL)×幸福彈性系數(EH)。合理、有效地進行家庭理財能有效提升幸福指數。在《柴米油鹽中的經濟學》一書中,專家指出做好家庭理財的第一步就是要搞好家庭理財規劃:首先是制訂家庭理財目標,其次是掌握現時收支及資產債務狀況,最后是如何利用投資渠道來增加家庭財務。這也是“開源節流”的深意。
品位“保家護錢”4定律
當錢遇到情時,以這四大定律為借口,來守衛你的財富
1 四三二一定律:家庭資產合理配置的比例是。家庭收入的40%用于供房及其他方面投資;30%用于家庭生活開支;20%用于銀行存款以備應急之需;10%用于保險。
2 八零定律,股票占總資產的合理比重等于80減去年齡的得數添上一個百分號。
2、二八定律(巴萊多定律)。19世紀末20世紀初意大利的經濟學家巴萊多認為,在任何一組東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約20%,其余80%盡管是多數,卻是次要的。社會約80%的財富集中在20%的人手里,而80%的人只擁有20%的社會財富。這種統計的不平衡性在社會、經濟及生活中無處不在,這就是二八法則。
3、合作定律。美國人喜歡把簡單的道理總結成定律,所以中國版的"三個和尚″的故事就變成了美國版的"華盛頓合作定律″:一個人敷衍了事,兩個人互相推諉,三個人則永無成事之日。
4、帕金森定律。一個不稱職的官員,可能有三條出路,第一是申請退職,把位子讓給能干的人;第二是讓一位能干的人來協助自己工作;第三是任用兩個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當助人。領導者往往都會選擇第三條路。
5、250定律。美國著名推銷員喬吉拉德在商戰中總結出了250定律。他認為,每一位顧客身后,大約會有250名親朋好友。如果你贏得了一位顧客的好感,就意味著贏得了250個人的好感;反之,如果你得罪了一位顧客,也就可能得罪了250名顧客。
6、墨菲定律。 “墨菲定律”源自于一位叫墨菲的美國上尉。他認為某位同事是個倒霉蛋。便不經意地說了句笑話:如果一件事情有可能被弄糟,讓他去做就一定會弄糟。后來這句話被延伸拓展,出現了一些其它的表達形式,比方說"如果壞事有可能發生,不管這種可能性多么小,它總會發生,并引起最大可能的損失,會出錯的,終將會出錯。
7、蘑菇定律。蘑菇管理是許多組織對待初出茅廬者的一種管理心態,初學者被置于陰暗的角落 (不受重視的部門,或做些打雜跑腿的工作) ,澆上一頭大糞 (無端的批評、指責、代人受過) ,任其自生自滅 (得不到必要的指導和提攜)
8、不值得定律。不值得定律最直觀的表達為: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這個定律反映出人們的一種心理:一個人如果從事的是一份自認為不值得的事情,往往會持冷嘲熱諷、敷衍了事的態度。不僅成功率小。即使成功,也不會覺得有多大的成就感。
9、木桶定律。盛水的木桶是由許多塊木板箍成的,盛水量也是由這些木板共同決定的。若其中一塊木板很短,則此木桶的盛水量就被短板所限制。這塊短板就成了這個木桶盛水量的"限制因素″(或稱"短板效應″) 。若要使此木桶盛水量增加,只有換掉短板或將短板加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