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网站-四房播播网站

學術刊物 生活雜志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社會變遷論文

社會變遷論文精品(七篇)

時間:2022-11-18 14:16:3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社會變遷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社會變遷論文

篇(1)

論文關鍵詞:結構化理論;吉登斯現代社會變遷思想;思維范式

吉登斯在評價他早期最重要著作《資本主義與現代社會理論》時指出:“從早年學術生涯開始,我就把這一著作的寫作看做是一個由眾多部分構成的整體工程的一部分,我想通過對‘古典’的研究為我的另一相關研究提供跳板。”…這里的“另一相關研究”,就是現代社會及其變遷。在評價自己的結構化理論時,他說:“我僅僅把結構化理論作為我完整著作體系的一部分,它只是我提出的一個研究人類社會行動的本體性框架”“結構化理論并非對世界的普遍性概括,它只是一系列可以幫助我們理解社會科學基本邏輯和分析人類行為的基本概念”。也就是說,在吉登斯思想發展的前后兩個階段中,前一階段主要反思經典社會思想和當代主要社會思潮,提出了結構化理論;后一階段主要研究現代社會及其變遷,對當代社會所面臨的各種問題進行深入的分析。前者即結構化理論為后者即現代社會變遷提供理論框架,正如格雷戈里所說的,“結構化理論的發展整體上呈現出某種螺旋式的軌跡:它的一般原理融會貫通地具體體現在一系列有關現代社會的構成的實質命題之中,而這些實質命題又反過來充實、推動了結構化理論更為抽象的主張的發展”。

一、吉登斯的結構化理論

正如他所說的,“對現代性本質的再思考必須與社會學分析的前提之重新建構并行展開方才有效”,我們只有在理解結構化理論基本內涵的基礎上,才能對其現代社會變遷思想有更深入的理解。所謂結構化(structuration),是指社會關系憑借結構二重性,跨越時空不斷形成結構的過程。這是一個動態化的過程,是社會系統再生產的條件。在吉登斯那里,結構化就是在綿延的行動流中,結構(規則和資源)反復不斷地被生產和再生產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結構(規則和資源)就是行動的條件,同時又是行動的后果。正是通過結構化的過程,社會的宏大結構才于人的日常生活中得以建構。

在吉登斯看來,結構二重性是作為行動與結構的二元論的替代物而提出來的。通俗地講,所謂“二元論”,是把行動與結構當作外在的兩種東西;所謂“二重性”,是指二者是同一個物體的兩個不同側面。吉登斯認為,“結構二重性原理是結構化理念的關鍵”。因為結構二重性原理旨在具體詮釋行動與結構的對立如何被消解于實踐之中,而這正是結構化理論的主題。

結構二重性原理的內容是什么?吉登斯提出:“在結構二重性觀點看來,社會系統的結構性特征對于它們反復組織起來的實踐來說,既是后者的中介,又是它的結果。相對個人而言,結構并不是什么‘外來之物’:從某種特定的意義上來說,結構作為記憶痕跡,具體體現在各種社會實踐中,‘內在于’人的活動,而不像涂爾干所說的是‘外在’的。不應將結構等同于制約。相反,結構總是同時具有制約性與使動性?!笨傮w來看,吉登斯的結構二重性原理包含如下要點:

第一,概括起來講,結構二重性是指,社會結構既是社會實踐建構的結果,又是社會實踐得以進行的條件與中介,這要求人們從社會實踐的不斷展開和持續過程中動態地理解結構。吉登斯提出:“人類的社會活動與自然界里某些自我再生的物種一樣,都具有循環往復的特性,也就是說,它們雖然不是由社會行動者一手塑成,但卻持續不斷地由他們一再創造出來。社會行動者正是通過這種反復創造社會實踐的途徑,來表現作為行動者的自身;同時,行動者們還借助這些活動,在活動過程中再生產出使它們得以發生的前提條件。

在吉登斯看來,人的實踐活動不是片斷式的,而是一種持續的流動,社會生活川流不息,循環往復。因此,社會實踐具有循環的特性,而結構二重性鮮明地體現了這種循環特性。

第二,結構與行動是相互聯系、彼此依賴而共存的。結構不能被看做是外在于行動之物,結構只能透過行動在時空里展現出來,它存在于時空之外。結構(規則和資源)被不斷納入行動者的行動過程中,并跨越時空限制,通過循環往復的實踐而不斷再生產出來;考察社會系統的結構化過程,意味著探討規則和資源如何在行動者的行為互動當中實現再生產。另外,從行動的角度來看,行動者在行動過程中,也利用了社會情境中包含的豐富多樣的規則和資源,使他們的行動成為可能。

在《社會學方法的新規則》《社會的構成》等書中,吉登斯還將結構二重性與語言(1anguage)和言語(speech)的關系作了一個類比。他說:“結構可以在實踐中表現出來,但不是具體實踐的外顯模式,而是一些記憶中的原則。結構本身也不是具體的存在,它沒有時空的邊界,它必須以知識的延續或實踐的延續才能存在。結構對于實踐,如同語言規則(語法)對于說話行為的差異。結構,恰似某種抽象的規則,它是能使某種構造性行為成為可能的虛幻的存在。”語言的結構存在于并通過言語行為而存在,并且使言語有了條理,而離開言語的抽象的語言結構是不存在的。與此類似,結構也是在社會互動中得以實現并使互動過程具有秩序。吉登斯的這一論述,明確了行動是如何在日常的環境條件之下被結構化的,同時行動的這種結構化特征又是如何由于行動本身的作用而被再生產出來的,深刻地揭示了結構的特性以及結構與實踐的內在關聯。

第三,結構既具有制約性又具有能動性。吉登斯指出:“我想再次明確地提出這條原理:社會系統的所有結構性特征,都兼具制約性和使動性?!薄н@就是說,結構在構成行動媒介的同時,同時也構成對行動的制約,而且這種媒介和制約關系還通過行動者的實踐反復被再生產出來。具體而言,從結構中的規則來看,它不是冷冰冰的否定性的禁令或限制,而是可資利用的建構性因素。從結構中的資源來看,它也不僅僅是對主體的自由創造產生某種制約,還能為人的行動提供活動的可能空間,充當主體活動的媒介和工具。

二、吉登斯的結構化理論為其現代社會變遷思想提供了思維范式

所謂“思維范式”,主要指思維的方式和方法。按照庫恩的理解,“范式”主要有兩層含義:一方面,范式就是團體承諾的集合,它代表著一個特定共同體的成員所共有的信念、價值等構成的整體;另一方面,范式就是共有的范例,即方法,在整體中,它可以取代明確的規則以作為常規科學中其他謎題解答的基礎。他認為,后一種意義上的范式是更深層次的范式。本文在這里所講的思維范式也是側重于后一意義來使用的。在一定程度上,吉登斯是吸收和繼承了馬克思的思維范式,即實踐的思維范式。這一思維范式也被解讀為生成性思維范式。吉登斯認為,社會與自然不同,人類雖然社會性地改造自然界,但自然界不是人類生產出來,不是人類行動的創造;社會盡管也不是由任何單個個人創造,但是它由每一個社會參與者創造并重新再創造出來,它“并不是一個‘預先給定的’(pre—given)客體世界,而是一個由主體的積極行為所構造或創造的世界”。就是說,人類社會不是預成性的、前定性的存在,而是在歷史的、具體的人類實踐活動中形成的,并且隨著人類實踐活動的變遷而轉變。

實踐的思維范式或生成性思維范式,是對古代實體性思維范式和近代主體性思維范式的揚棄。在古代社會,由于物質生產力極其低下,人們無力掌握自己的命運,不得不依賴自然性的關系靠天去生存。這決定了人們的思維能力也是低下的,人們認為,外在的神秘的客觀力量掌握著自己的命運。這便產生了以追求絕對真理、永恒本質為目標的前定論的思維方式,即實體性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未能正確處理主體(現實的人)與客體(自然環境與社會關系環境)的辯證關系。人們熱衷于探尋事物的先在本質,從先在本質出發去演繹、推論事物的現在和未來。所謂主體性思維范式,是將主體作為其理論的最終的支撐點,人的理性成為支撐全部存在者存在的“阿基米德點”,這一思維范式是與近代以來人類的實踐方式相適應的。近代以來,人們的生存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人的主體力量不斷發展壯大,人的個性得到充分展示,人文精神的興起和自然科學的迅速發展使人類認識到自身的巨大力量,人類不斷擴展認識、改造自然和社會的深度與廣度。在人的主體性不斷得到張揚的同時,人類的思想與行為也走向了極端——人們錯誤地認為,自己是世界上至高無上的征服者、壓迫者,人類可以擺脫自然與社會的任何限制。如培根認為,科學的目的就是“拷打出自然的奧妙”,對待自然必須“在她漫步時緊追不舍”,使她成為“奴隸”,“強制令她提供服務”。實質上,近代哲學所高揚的主體性,只是一種抽象的關于人類存在的觀點,即將人類存在視為一種抽象的主體性存在,一種抽象的自我意識。在這里,理性被視為人的本質,人們將主體作用于客體過程中凸現的主體力量加以抽象化、絕對化,頂禮膜拜,使之成為一種先驗的外在的權威力量,成為另一種“先在的本質”。

在一定程度上,吉登斯的現代社會變遷思想正是以實踐的思維范式或生成性思維范式為指導的。正是基于此,他堅決反對社會進化論忽視人的實踐活動對社會的構成性作用,把人類社會看做是基于先驗的動力、按照既定的方向不斷前進的過程。在他看來,自然的變遷與社會的變遷是有區別的。自然界的發展是盲目的、無意識的、自發的力量在起作用,是完全不自覺的過程,根本無需人的參與,如四季更替、天體運行、地震海嘯、花開花落等等,都沒有預期目的,只表現為有一定規律的客觀過程。社會歷史則離不開人,人類實踐活動構成社會的基礎,而實踐活動具有反思性。因而,社會變遷具有不確定性和偶然性。“從最基本和最一般的意義而言,任何社會變遷都是極其隨機性的?!边M入現代社會之后,反思性由于抽象系統的發展而得以制度化、例行化,“思想和行動總是處在連續不斷地被此相互反映的過程之中”,現代社會變遷更加顯示出不確定性和偶然性。他說:“也許只是到了二十世紀后半期的今天,我們才剛剛開始全面地意識到這種前景是多么地不確定。當理性的欲求替代了傳統的欲求時,它們似乎提供了某種比先前的教條更具有確定性的知識。但是,只有我們無視現代性的反思性實際上破壞著獲取某種確定性知識的理性,上述這種觀點才顯得具有說服力”。所以,吉登斯的現代社會變遷思想與其結構化理論所蘊涵的實踐的思維范式或生成性思維范式,具有本質性的關聯,后者是前者的基礎,前者是后者的體現。

三、吉登斯的結構化理論為其現代社會變遷思想提供了研究方法

吉登斯認為,以往現代社會變遷思想之所以陷入認識誤區,與其研究方法的弊端有直接的關系。客體主義者所使用的是實證主義的方法。這一方法源于培根的經驗哲學和牛頓——伽利略的自然科學方法,由法國社會學家孔德首先提出和使用。孔德認為,社會現象雖然比自然現象復雜,但在本質上二者并沒有什么區別,它們都服從普遍的因果規律,所以,應該用自然科學的實證方法來研究人類社會。吉登斯批評指出,人類社會畢竟不能等同于自然界,實證主義方法所理解的社會規律只是社會現象的外在聯系,而不是社會現象間的內在的、本質的聯系。

與客體主義者不同,主體主義者使用的則是人文主義的研究方法。他們強調的是社會與自然的差異性,認為社會的本質是人的主體精神的外化,是“精神世界”、“文化世界”。他們主張在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之間作如下區分:自然科學是關于“是什么”的事實知識,而人文科學則是關于“應該是什么”的價值知識。價值知識是指導人們行動“應該如此”的普遍性規范原則,它在人們行動中起著導向作用。吉登斯認為,人文主義方法看到了自然與社會的異質性,強調人自身的特點和價值因素,反對把人當做非人格的社會存在物,這是可取的。但它過分夸大了人的主體性、能動性,把結構對行動、客體對主體的制約完全抹殺了。

吉登斯則以實踐的思維范式為指導,揚棄了上述方法,提出了“雙向闡釋”(doublehermennutic)的研究方法?!半p向闡釋”是指,一方面,社會知識的發展有賴于作為大眾的人們的實踐活動;另一方面,那些在社會科學的抽象化語言中被創造出來的概念,又不斷地重新反饋到、嵌入到它們最初由之提取出來的活動范圍即人們的實踐活動中去,社會的知識或明或暗地、或強或弱地作用于社會生活的各個范圍,在這個“反饋”過程中,它既重構著社會知識自身,也重構著人們的實踐活動、社會生活本身。這些知識、概念和理論,對它們力求分析的社會產生了改變的效應。現代社會是知識社會、信息社會,人們根據這些知識對自身行動進行改造和調整(反思)的過程,同時也就是這些知識不斷卷入現代性的生產與再生產之中的過程。但因為人類行動的反思性“實際上破壞著獲取某種確定性知識的理性”,所以,吉登斯指出,我們卻永遠也不敢肯定,在這樣一個世界中,這些知識的任何一種特定要素不會被修正。在現代社會,再沒有什么知識仍是“原來”意義上的知識了,在“原來”的意義上,“知道”就是能確定?!н@些不可靠的知識不斷嵌入到社會中去,不斷地建構和再建構著現代社會,構成現代社會的基礎,從而使現代社會成為始終處于不確定狀態、難以駕馭的風險社會。

四、吉登斯的結構化理論與其現代社會變遷思想的內容與結構具有內在的關聯

篇(2)

摘 要:元代是第一個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國家,具有其鮮明的特色。與宋、明、清等王朝相較,民間信仰研究雖顯薄弱,但仍涉及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對元代江西民間信仰的研究起步較晚,但近來逐年增多,論述也漸深入。本文將對元代江西的民間信仰概況進行綜述。

關鍵詞:民間信仰,元代,江西

何謂民間信仰?關于此概念學界有諸多論述,路遙提到三種最有代表性的觀點:民間信仰就是信仰習俗,從“宗教心態”研究民間信仰和民間信仰乃是傳統之混合性宗教。而趙世瑜認為普通百姓所具有的神靈信仰即是民間信仰,和由這些信仰而形成的各種儀式活動,不僅是一種集體的心理活動和外在的行為表現,也是人們日常生活的一個組成部分。中國民間信仰主要是指俗神信仰,歷史悠久,是中國文化重要組成部分。

一、元代民間信仰的相關研究

1.從整體上研究元代民間信仰的研究:

《中國近世民間信仰——宋元明清》(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12月出版)王見川、皮慶生著,介紹了民間信仰的內涵與土壤,朝廷對其政策與方針,民間信仰主載體祠廟與相關現象,媽祖、張王等跨地域信仰的形成與發展,以及真武神等全國性信仰的形成于發展。使讀者從整體上對宋元明清三代的民間信仰有深層的了解。

2.以個案探討民間信仰與政治、經濟、社會文化關系的研究有:

(1)民間信仰與國家的關系:

目前學術界對元代基層祭祀活動研究主要有日本學者池內功先生的《異民族支配與國家祭祀——談元朝郡縣祭祀》(郝時遠、羅賢佑主編:《蒙元史暨民族史論集——紀念翁獨健先生誕辰一百周年》,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第149~167頁)一文,對元代郡縣祭祀制度、祭祀禮儀以及郡縣祭祀的教化功能進行了探究。在其《關于忽必烈朝祭祀》(平成2年科學研究費補助金綜合研究(A)研究成果報告書《中國史的正統與異端》(2),1991年,第55~70頁)一中,主要探究了元朝忽必烈統治時期的祭祀活動。李逸友先生《黑城出土文書》(漢文文書卷)中的《祭祀文廟》一節中介紹了元代亦集乃路祭祀的對象、時間、禮儀等。

(2)民間信仰與經濟的關系

神祇和農業方面的研究有延保全的《廣禪侯與元代山西之牛王崇拜》(載《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0卷第4期,2003年10月),認為元代統治者對農業的重視刺激了農民務農積極性,需求大量耕牛,借助神靈牛王“廣禪侯”尋求心理上的滿足,促使廣禪侯廟的進一步建立、擴大。

(3)民間信仰與社會的關系

研究神祇傳播的社會因素,有朱天順的《元明時期促進媽祖信仰傳播的主要社會因素》(載《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6年8月29)。郭文宇的《宋元以來社會變遷過程中的神靈塑造》(暨南大學2010年5月)通過概括增城及附近地區宋元以來的社會變遷歷程,來考察何仙姑形象的演變過程。

(4)民間信仰與文化的關系

研究民間信仰的文化、思想,有范立舟著《宋元以民間信仰為中心的文化風尚及其思想史意義》(載《江西社會科學》2003年第5期),認為宋元時期,流行的民間信仰文化所涵攝的思想內涵,與士大夫階層經常用的儒家五經,及其注疏和義理闡釋之間所存在巨大的差異是顯而易見的。

(5)民間信仰與道教的關系

在道教方面,劉永海、郝秋香著《由元代道教史籍看道教諸神信仰——以真武大帝、文昌帝君、純陽帝君為例》(載《中國道教》2010年3期),通過對道教神系的變化發展進行梳理,對于進一步認識古代官方與道教信仰的關系有一定參考價值。另外有曹飛的《萬壽宮歷史淵源考——金元真大道教宮觀在山西的孤例》,(載《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1期)等等。

二、江西地區民間信仰的相關研究

專門論述江西地區民間信仰的研究著作,近年來頗為豐富:

對江西許真君信仰的研究引起很多學者得關注,專著有章文煥先生的《萬壽宮》(華夏出版社,2004年),論文方面有李平亮教授的《明清南昌西山萬壽宮與地方權力體系的演變(1550——1910)》,(廈門大學碩士論文2001年)、《明后期南昌西山萬壽宮的重興與地方權力體系的演變》(載《江西社會科學》,2003年第9期)、《明清以來西山萬壽宮的發展與“朝仙人習俗”》(載《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10月第42卷第5期),張璇的《明清時期江西會館神靈文化研究》(江西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等等。學者通過對萬壽宮以及許真君信仰的史料整理,研究萬壽宮與地方權力的關系,以及其代表的文化創造過程,對社會、經濟的影響諸多方面。

市鎮神靈崇拜與社區人群內部關系、地緣支配關系、社區內部聯系等因素之間的互動,在梁洪生教授的《傳統商鎮主神崇拜的擅變及其意義轉換》(見《民間信仰與社會空間》,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8月出版,222-262頁)一文中,以江西吳城鎮的聶公崇拜為例進行了探討,顯示出了地方商業城鎮的經濟社會變化與全國范圍的社會政治變動之間的密切關系。

譚小軍揭示了民間信仰是鄉紳民眾與國家利益的結合點之一,在《民間信仰與鄉村社會的歷史記憶——新干縣蕭公廟的個案研究》(載《宜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05年2月,第27卷第1期)中研究了新干縣蕭公廟這個案,了解到鄉紳民眾可以利用“神的權力”,而國家在規范信仰也更好地管理了地方。

民間信仰與自然環境變化在扶松華的《環鄱陽湖的民間信仰》(南昌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一文有明顯體現,以環鄱陽湖具有代表性的老爺廟、許遜和康王三個各案,分析了解民間信仰和鄱陽湖演變的關系。

林萍的碩士論文《南宋江西地區民間祠神信仰研究》,(南昌大學,2010年12月),分析概括出了南宋江西民間祠神信仰的特征,深入探析了南宋江西生詞現象,同時從戰亂與交通兩方面分析地方社會與民間祠神信仰。林宏的《明清時期江西地區民間信仰的地域差異》,(復旦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從歷史地理學的角度,通過對明清江西各府縣方志中“祠廟”等目的整理,梳理出22個主要神靈和對其信仰的地域差異,并分析形成原因。

吳小紅的《苛征、祠祀與地方利益:元代金溪二孝女祠祀研究》(載《中國史研究》2012年第1期),金溪的二孝女故事是教化性、政治性的文化資源,也是保護當地利益的經濟資源。二孝女進入祀典失敗,反映民間信仰隨社會情勢而變化,和元朝整合地方社會的某種松懈。

三.結語

元代是第一個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國家,具有其鮮明的特色。對元代江西民間信仰的研究起步較晚,但近來逐年增多,論述也漸深入。未來研究工作中大有裨益的當是對元代江西地方志中祠廟的部分進行資料的收集,了解元代江西民間信仰的基本概況,探究其深層形成過程。(作者單位:江西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1] 趙世瑜,狂歡與日?!髑逡詠淼膹R會與民間社會[M],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年版

[2] 鄭振滿、陳春聲,民間信仰與社會空間[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8月

篇(3)

論文摘要:卡爾·貝克爾,20世紀美國著名歷史學家,美國新史學的代喪人。((啟蒙時期哲學家的天是貝克爾歸納演繹其新史觀的一部巨著,也是研究啟蒙運動思想史的經典之作。對生于1873年的貝克爾而言,啟蒙的光輝已在歷經一個世紀的淘洗后漸次淡去而不至完全磨滅,與啟蒙的這段曖昧的距離決定了貝克爾以一個超然的角度來揣想啟蒙之功過,從而為我們領會啟蒙時期的自然法精神提供一個清晰的認識論基礎。

卡爾·貝克爾是美國新史學派的代表人。新史學派以相對論為其歷史研究和分析史實的基礎,與傳統編年史學派分析歷史的視角和方法上存在極大的分野。這種區別主要表現在他們對歷史科學采取一種懷疑、否定的態度,并把歷史說成是一種可以隨研究者的主觀喜好而任意加以伸張的東西。《啟蒙時期哲學家的天城》是貝克爾的歸納、演繹其新史觀的一部巨著,也是研究啟蒙運動思想史的經典之作。文中,貝克爾I以幽默、嘲刺的筆調指出那些在啟蒙時期唯“理性馬首是瞻的哲學家們往往是最不理性的,而他們以現代語詞和思路建造的理性大廈與奧古斯丁的神學天城實有異曲同工之妙?;蛟S是“只緣生在此山中”的緣故,與啟蒙同呼吸、共命運的人們難免要被啟蒙的榮光所折射,在其澎湃的音浪中消聲。對生于1873年的貝克爾而言,啟蒙的輝光己在歷經一個世紀的淘洗后漸次淡去而不至完全磨滅其時歐美的反啟蒙思潮也在抬頭,以追問人之意義自命的學者們開始把“啟蒙”這一型構歐洲近代歷史的輿論氣候納入解構、批判的對象??梢韵胍姷氖牵c啟蒙的這段曖昧的距離決定了貝克爾可以一個超然的角度來揣想啟蒙之功過,從而為我們領會啟蒙精神提供一個清明的認識論基礎。

一、啟蒙時期“輿論氣候”之內涵闡釋

(一)“輿論氣候”的概念提出

作為西方政治思想發展史上的黃金時代,啟蒙時期向為論者津津樂道。其中,尤以意識形態的研究為濫觴而以意識形態之名發動的法國大革命則將這場爭論擴散至全世界。如何看待意識形態在社會變遷中的角色定位,如何評價社會輿論與社會革命的互動關系,貝克爾揚棄傳統史學按圖索驥的研究方法,獨辟蹊徑地找到了一個以社會輿論為切入,深入觀察啟蒙思想內在性格的視角——輿論氣候。何謂“輿論氣候”,貝克爾沒有從學術上進行界定。相反,他借敘述自己和朋友經常面臨的觀念沖突的例子向我們表明:“輿論氣候”是文思表達的邏輯起點,它表征一個特定歷史階段的學術團體在此一歷史語境和社會人文環境下形成的對周遭人事之共識。在“輿論氣候”的鼓噪之下,人類思想在社會各個階段的發展和變遷不僅為個別歷史事件和杰出人物提供一方言說的舞臺,也為那些在社會背景下所思所想的人們挺立起一片集體智慧的高地。

(二)啟蒙時期‘噢論氣候”的內容分析

既然“輿論氣候”是每一時期主流思想提出和發展的前提,那么搞清楚啟蒙時期的“輿論氣候”究竟為何,對理解啟蒙時期政治思想的變遷而言,無疑是具有決定性的意義的。對啟蒙思想稍作提煉,可以發現,對啟蒙時期的學者們而言,“理性”是一個被無限放大的關鍵詞。而在這個關鍵詞的背后則是啟蒙時期的學者們對研究方法的默契取舍。這份默契,用貝克爾的話說,就是“中世紀的神學、哲學和演繹邏輯已經從它們的高品味之上跌落下來,取而代之的是歷史學、科學和計量的技術。”其中,啟發啟蒙思想最為顯著的又推歷史學和科學。

1.啟蒙時期歷史學的起步

自1949年法國開始入侵意大利,一些法國學者便開始陸陸續續地投身到羅馬史的研究和注疏當中。發端于法國的啟蒙運動就是此次“發現意大利運動的直接結果在對意大利歷史的梳理和對法國本土傳統的回顧中,啟蒙時期的思想家們比任何時期的學者更樂于舉目回望人類有記錄以來的歷史。而伴隨人類日益增長的返古思潮的則是傳統神學苦心建構的信仰大廈的式微。歷史觀念的逐漸形成意味著人們正在嘗試把人類社會看成是某種正在形成中的東西。以古為鏡的人們相信,借助歷史的推演,不僅可以還原出社會傳遞的脈絡,更可以從中摸索出認識世界發展的規律。

2.近代自然科學的發展

另一方面,近代人在逐漸培養起一種歷史觀念的同時也在積極開拓科學的面向?!罢鐨v史學已經逐步取代了神學,同樣地,科學也取代了哲學?!痹凇段拿魇肪V》中,布羅代爾將歐洲思想史簡要劃分為三個時期,亞里士多德體系,牛頓——笛卡爾體系和愛因斯坦體系。其中亞里士多德體系是前啟蒙時代的思想體系,由一個阿拉伯人在十三世紀時引入歐洲,統治了歐洲思想界長達500年之久。隨著亞里士多德體系的重現和注疏的開展,形式邏輯成了歐洲各國大學的主要學科的榜首。以形式邏輯為原點,還發展出了數學邏輯和概率邏輯等等。在亞里士多德的熏陶下,前啟蒙時期的思想領域蔚然一片邏輯的天下。

然而這份古老的遺產卻在啟蒙科學家的驚人發現之下面臨嚴峻的挑戰。在近代科學的討伐之下,人們傾向于將邏輯看成是玩弄一種玄而又玄的游戲,是一種無聊的消遣,邏輯逐漸喪失了自己的領地。近代科學的特征不勝枚舉如果要在其中檢索出一條最為關鍵的特征,莫過于其方法論的簡單明了。以天文學的發展為例,伽利略的觀星學向我們啟示了一個最簡單易行的方法論,即只要緊緊盯住望遠鏡的那頭可觀察到的事物(天體)的自然運行即可。科學家們不無樂觀地相信,在這不涉利害的靜觀中,自然運作的奧秘正在從一片神學的虛象中浮現出來。

二、“輿論氣候”影響下的啟蒙思想

歷史學和科學在啟蒙時期日新月異的發展態勢旋即就在啟蒙時期刮起了一陣輿論颶風。這陣颶風所到之處既有風卷殘云之力也飽含摧枯拉朽之勢阿奎那苦心構建的神學大廈在歷史學和科學的討伐之下越顯衰微,傳統的封建君主制則在人們日益覺醒起來的主體意識前岌岌可危??仗摰恼軐W亟需新的內容填空,漫漶的社會風氣亦求助振作的呼號重整。在此背景之下,科學、歷史學與哲學三者間發生了一場奇妙的化學反應,這場反應的結果直接導致了傳統自然法思想在啟蒙時期的破土重生。如何評價古典自然法學者在啟蒙背景下的心理自覺,如何看待古典自然法學在啟蒙時期的戰略重整,《天城》的弟二章,貝克爾以心理學和社會學為視角,展開他對啟蒙時期自然法思想變遷的原因探索。

(一)啟蒙思想形成的心理基礎

對于研究自然法思想在啟蒙時期的變遷而言,有一點是無法回避的,那就是肩蒙思想家們經由輿論濡染而敘思行文的心理前提盡管主流啟蒙學者的研究領域各不相同,價值立場也不盡然一致,但他們進入自然法淪域的禮會身份卻可以給我們一些或多或少的啟示。對肩蒙時期一些主流學者的身份進行一番統計之后,貝克爾發現:“這些哲學家們并不是哲學家,他們并不是哲學教授……絕大部分的哲學家都足文人,他們寫書意不止供人閱讀,而是設法傳播新觀念,或者是對舊觀念投射出新的視線。”半道出家的身份為啟蒙學者贏得一片叫好,讀者們或將這些學者當成是新觀念的無私傳播者,或贊嘆其無所為而為的高尚情操。然而,在這些看似清明無為的偶發小感的背后,實則隱藏哲學家們那一股“擺正一切事物的人道主義的沖動”。以休謨為例(世人皆知休謨性格冷淡低調),啟蒙學者一方面以冷靜自持、超然物外白詡,另一方面,卻又在為擺正人間萬事萬物而殫精竭慮。

(二)啟蒙思想形成的社會基礎

篇(4)

關鍵詞:農村; 體育; 研究

一、農村體育研究現況

(一)概念界定

相關農村體育的基本概念主要體現于對"農村"、"農村體育"、"農民"、"農民體育"及"村落體育"的認識上。

1.村落及村落體育概念的界定

村落是人類社會生產和生活最主要的自然聚落,具有社區的社會關系、秩序以及一定規模的社會生活群體。村落的邊緣清楚,由固定的農業人群長期聚居和生活所組成的空間和社會單元。

村落體育是指在村落環境中以村民為主體,以健康、娛樂、休閑等為目的而進行的非生產性的身體鍛煉活動,屬于社區活動概念,具有文化層次含義,包括各種現代體育活動和傳統體育活動。

2.農村、農民及農村體育的界定

農村是以從事農業生產活動為基礎的居民聚居地,是農民生產生活的載體和主要場所。

農民,相對于城市居民,是一種身份的表征,是以農業為主要生計,以村莊為長期居住地的人群才能稱為真正的農民。

農村體育是以增強體質,豐富社會文化生活,促進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建設為主要目的的群眾性體育活動。在農村地理范圍內,以農村人口為參與主體所開展的各項體育活動,包括在農村地區的少數民族體育。

(二)農村體育組織研究

當前村落體育組織結構松散,缺乏穩定性。有學者從自組織理論出發,分析農村體育的歷史變革與農村體育組織演繹之間的關系,認為自組織演進是當前農村體育組織發展的必然路徑,在農村體育組織體系中,政府和體育職能部門應明確自身角色并合理定位。

(三)農村體育現狀研究

現狀研究主要涉及體育人口、農民體育意識和態度、體育價值觀念、健身場所、鍛煉時間及地點、活動內容等方面?,F狀反映出農村體育存在的問題主要有:農村體育發展受城鄉二元體制制約,農村體育管理上存在以"城市體育"衡量農村體育的慣性思維,發展理念上與本土體育及鄉土實際的背離;地域范圍內農村體育發展不平衡;農村體育與經濟發展水平存在差異;農村體育組織不健全等。制約因素主要有社會、經濟、理念、文化等方面。

(四)關于農村體育對策的研究

在農村體育發展的對策上,眾多學者從不同角度給予了相應的建議。朱勇從村落體育的善本再造角度強調"原生態"價值取向對村落體育和農村體育的重要性,指出在繼承、發揚傳統體育文化、保護、發掘傳統體育的同時,推動農村體育的多元和文化和諧發展。郭修金從小康社會的建設為視角,認為農村體育的發展戰略應向下進行轉移,縣城是農村體育的龍頭,鄉鎮是農村體育發展的紐帶,村落是農村體育的根基和落腳點,強化政府職能,注重政府的主導作用的合理發揮。

二、研究存在的不足

(一)概念界定不清

由于社會的飛速變遷,對農村、農民、農村體育的界定存在模糊,給相關研究帶來瓶頸。由于關于農村體育理論研究的復雜性以及概念界定的必要性,在進行研究時應根據研究的實際需要對農村體育范圍進行界定。

(二)農村體育研究邊緣化

我國對體育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競技體育,雖然近年來全面健身運動的興起促進了社會體育研究的進展,但從國家社科基金和體育總局軟科學理想資助情況看,農村體育只占3.67%。此外,對農村體育的研究容易站在現代體育的視角來審視,忽略了農村社會變遷發展的現實,與農村體育發展的現實漸行漸遠。

(三)研究對象不清

當前農村體育研究對象中的"農村"范圍過大,對所轄行政村即自然村落社區的體育活動缺乏應有的、足夠的重視,事實上,村落是地緣和血緣關系醇厚農村的主體,較多地存在著依靠農耕的完全意義上農民,傳統的農村體育項目也正是起源于村落以及村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之中,而這些民間傳統體育項目亦可作為文化遺產進行挖掘和保護,并對與現代體育的結合和推廣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討。

(四)研究方法偏失

在研究方法上,多采用共時性問卷調查法,雖然可以經濟、有效地獲得研究者所需的調查資料,但由于農村人口流動頻繁,村民文化程度較低,容易影響到問卷效度和信度,一個時點的共時性問卷調查不能反映出農村體育發展全貌。

三、結語

我國農村體育發展對農村體育研究提出了現實性的要求,但城市體育與農村體育兩者結合脫節。農村體育的研究應把握"農村"的實質,與當地的民俗、地貌特征、經濟發展、文化習慣、傳統體育等結合,不能追求公式化;應將歷時性和共時性的研究相結合;運用其它相關學科的理論,尤其是社會學理論來研究農村體育,站在社會變遷的角度來研究農村體育。

參考文獻:

何肇發.社區概論[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1.

羅湘林.村落體育研究.北京體育大學,2005.2005.羅湘林.對一個村落體育的考察與分析.體育科學,2006(4):86-95.

郭修金,虞重干.村落體育的主要特征與社會功能探析--山東臨沂沈泉莊的實地研究.廣州體育學院學報, .2007,27(3):33-36.

韓明謨.農村社會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吳振華,田雨普.關于中國農村體育若干問題的斷想.體育文化導刊,2005,36(5):5-6.

盧元鎮.社會體育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盧元鎮.社會體育導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43.

陳安槐,陳萌生.體育大詞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

張紅堅,段黔冰.農村體育組織方式選擇與農村體育組織建設--基于自組織理論視角.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9,32(2):20-22.

韓軍,王斌,馬紅宇.我國農村體育發展思考.體育文化導刊, 2009(6): 16-20.

奚鳳蘭.科學發展觀視野中的我國農村體育.體育文化導刊, 2006(9): 8-10

篇(5)

>> 基于語料庫的搭配研究 基于語料庫的詞匯研究 基于英漢平行語料庫的翻譯語言分析 基于語料庫的語言服務平臺建設 基于語料庫語言學的酒店英語語言特征研究 淺談語料庫在語言研究中的作用 基于語料庫的認知功能語言學視角下的詞匯語法研究 基于語料庫方法的鄭淵潔童話“兒化語言”特色研究 基于語料庫的應用語言學方向論文摘要研究 基于類比語料庫的中國新聞英語語言特征研究 基于FAO語料庫的農業英語語言特點研究 基于語料庫語言學的英語課堂話語研究評述 基于語料庫的《典儀》的檢索研究 基于語料庫的唐朝的酒文化研究 基于語料庫的詞語搭配實證研究 基于語料庫的influence搭配行為對比研究 基于語料庫的語篇分析范式研究 基于語料庫的寫作測試效度研究 基于語料庫的醫學英語介詞研究 基于語料庫的公示語“廁所”翻譯研究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的工作指南:

(9)a.Respond as a reader, explaining what and how you were/are thinking as you read her texts so that she can discover where a reader might struggle with her writing.

b.Ask him to outline the draft to reveal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paper.

c.Ask her to describe her purpose and audience and show how she has taken them into account in her writing.

d.Explain a recurring pattern and let him locate repeated instances of it.

譯文:

a.回應讀者,解釋當你讀到她的文本時你在想什么,以便她能夠發現讀者在什么地方和她的論述發生沖突。

b.要求他提出大綱以便顯示論文的結構。

c.要求她描述她的目的和她的聽眾,說明她在她的寫作中是如何把這些因素考慮進去的。

d.解釋重提模式,讓他找到模式中重復的例子。

這個極端的例子中,為了避免片面地使用人稱的陰性或陽性,采取了交替使用“he”和“she”的方法來保持性別的失衡。

2.避免使用人稱代詞回指語

還有一種指稱的語用變異現象,就是為了避免語言歧義而徹底清除人稱代詞。例如:

(10)Allan Johnson is a contemporary feminist theorist.This writer and professor gave a speech at UNC in the fall of 2007.

譯文:艾蘭?約翰遜是當代女性主義理論家。這位作家兼教授在2007年秋季在UNC舉行了一次演講。

這個句子中,Allan Johnson的同指語沒有采用常規的代詞回指形式“he”,而是使用了名詞形式“This writer and professor”作為回指語。究其原因有兩個:一是可以補充新信息,二是避免使用陽性的指稱形式來指稱這位“當代女性主義理論學家”。

3.兩性人稱代詞回指語并用

在新聞英語的語料中,出現了大量使用“he or she”“she or he”“he/she”或“she/he”等兩性并用的代詞形式來表示泛指概念。對BNC語料的統計顯示如下表:

英語人稱代詞詞匯變異頻率對比

例詞 口語 小說 新聞 學術 文娛

數量 頻率 數量 頻率 數量 頻率 數量 頻率 數量 頻率

he or she 57 5.7% 40 2.5% 60 5.7% 555 36.2% 1009 22.6%

she or he 2 0.2% 0 0% 0 0% 18 1.2% 34 0.8%

統計結果顯示,完全形式“he or she”和“she or he”主要用于政府公文、法律文件中;而使用“he/she”“him/her”“him/her”等變體形式只偶見于新聞報道、學術論文中。無論是完全形式還是縮寫形式,都是以陽性先于陰性的形式為主。這體現了語言中的性別歧視。另外,這種現象也可能和語言的韻律形式有關,因為“he”的音節要比“she”短,拼寫形式也更簡單。另一方面,“she or he”的出現也反映出一部分女權主義者意識的覺醒。這種語言變體的使用主要是為了順應社會變化,體現男女平等的社會意識,也有的是出于學術上或者法律上的嚴謹。比如當談論的是和生理或者社會權益等問題有關的話題時,“she/he”或者“she or he”出現的頻率往往比較大。例如:

(11)A student attending a well directed breast clinic may personally see this number of patients in less than a month and be taught to make an accurate clinical assessment.She or he would have to spend a year in general practice to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acquire similar skills.

譯文:學生參加管理出色的乳腺癌臨床學習可以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親自見到這個數的病人,并學習作出準確的臨床評估。她/他通常要花費一年的時間來實習以便有機會學會類似的技術。

就目前所搜集到的語料來看,“he or she”和“he/she”的形式并非偶然的、孤立的、曇花一現的現象,它實際上已經逐漸進入了主流語言之中。目前,語料庫中“she or he”或者“she/he”這類樣本量還很小,還僅僅是初露端倪,但還是可以從中透視出社會變遷的痕跡。

這種語言的變異表明,隨著女權主義運動的發展和影響的擴大,女性主體意識覺醒,語言中體現的性別歧視受到批判,因而采用可以兼指陰性和陽性的復數形式“they”來取代陽性代詞“he”,或者采用“she or he”等形式以抵制男尊女卑的性別歧視。

在當代英語中還出現了語言“跨性別”(trans-gender)現象,即由于變性者的法律地位而引發的指稱語的社會變異現象。例如,在一則關于世界首例變性“爸爸”生育的新聞報道中有這樣一段話:

(12)If he/she wants to be a man, that is fine with me.If he/she wants to be a woman that is fine with me.But this is crazy how much publicity this story is getting.He/she is only doing something that women have been doing for eons, but getting much publicity for it.This individual is either very mixed up emotionally so that he/she can not make a decision on which sex she wants to represent and thus is more to be pitied than made to be a hero.

譯文:如果他/她想當個男人,對我無所謂。如果他/她想當個女人,對我也無所謂。但是荒唐的是這個故得如此興師動眾。他/她不過是做了一件女人們做的異裝癖的事,但是變得如此引人注目。這個家伙在情感上太混亂了以至于他/她無法決定她想當哪個性別。所以與其說是一個英雄不如說是令人可憐。

上面的例句比較典型。在這個語篇單位中,一系列的指稱代詞都使用了“he/she”,只有末句突兀地使用了一個陰性的代詞“she”,用來突顯“她”的真實性別,也表明了作者對“他”的否定態度??梢姡谏鐣Z境中,人稱代詞的指稱功能已經超越了簡單的對名詞的替代作用和語篇的銜接功能,它還具有了社會功能和情感功能。

四、結語

從社會語境來看,人稱代詞作為語篇回指語時,不僅具有替代和銜接功能,可以作為認知狀態的可及性標示語,而且還承載了社會功能。這種社會語言變異現象折射出變遷的社會權利意識,反映了不同社會文化背景下的言語群體的社會意識,浸染了鮮明的時代色彩和社會文化色彩。人稱代詞指稱的社會變異現象從一個微觀的層面驗證了語言的“異質有序”性,也啟示語言研究需要克服傳統研究中機械的、靜態的、局限于形式化的研究路徑,以動態的、全境的視角,以綜觀的方法論,從共時和歷時的緯度來研究社會語境中的語言現象。

(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金項目[09YJC740021]和黑龍江省哲學社會科學項目[10E014]的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受哈爾濱工程大學“中央高?;究蒲袠I務費專項資金”[HEUCF121204]資助。)

注 釋:

①anaphora一詞源于希臘語anaphorá,意為“提起”或“喚回”

(carrying back or referring back)。在漢語中,anaphora除被譯為“回指”之外,還被譯為“上指”“前指”“復指”“指代”“照應”“參照”等。

②BNC語料庫是世界上最大的英語語料庫之一,詞匯量達10億左右,

時間跨度覆蓋了20世紀后半葉至今。語料來源包括新聞、學術期刊、小說、書信、法律文書、政府和學校文件等,其中新聞語料主要源于國家和地方報刊雜志。

③Sinclair抽樣提取索引的做法是該詞語在語料庫的頻數除以要求

的索引行數,獲得索引行抽樣的間隔。如某一詞語的原始頻數為5000,如需要提取25行索引,那么,5000/25=200,即分別抽取第1行,第201行,第401行等。

參考文獻:

[1]Halliday,M.A.K & Hasan,R.Cohesion in English[M].London:

Longman.,1976.

[2]Lyons,John.Semantics.Vol(2)[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7.

[3]楊永林.社會語言學研究: 功能?稱謂?性別篇[M].上海:上海

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篇(6)

【論文摘要】現代性語境下的符號消費已成為現今中國消費文化中的一個突出表現,如今人們已經不再是僅僅消費“物”的實用價值,也在消費附著于這些“物”之上的“符號和意義”。在現代化進程中,我國不可避免的被卷入了國際市場,西方的消費觀念和方式也無不滲透到當今我國消費市場,而同時由于大眾傳媒解構了傳統消費文化和心理,鼓吹和強化新的消費模式等原因,符號消費問題更加凸顯出來。

一、消費的符號化

現代社會將人置身于一個消費世界.社會內在的商品交換法則則是人們生活在這一世界的“黃金法則”。傳統意義上的消費是指我們對物化的商品的消費。如今人們已經不再是僅僅消費“物”的實用價值,也在消費附著于這些“物”之上的“符號和意義”。因此消費不僅是一種經濟活動,更是一種社會活動,消費的發展變遷在某種意義上說是現代社會的文化變遷的表現。

消費的表現性意味著消費不僅是物理或是物質層面上的消費.而且是象征層面上的消費,即“象征消費”。象征消費指的是具有符號象征性的消費。關于符號的象征性的思想可以追溯到凡勃倫在1899年出版的《有閑階級論》中對“炫耀性消費”的論述。他認為,所謂炫耀性消費,指的是富裕的上層階級通過對物品的超出實用和生存所必須的浪費性、奢侈性和鋪張性浪費,向人炫耀和展示自己的金錢實力和社會地位,以及這種地位所帶來的榮耀、聲望和名譽。這種炫耀性消費就是一種典型的“象征消費”。凡勃倫認為,在社會生活中,人們的地位是由經濟資本和文化資本所決定的,消費是一種表現性實踐,通過對物質和文化消費品的選擇所體現出來的品味和生活風格,構成了人們的社會地位得以區分的符號和象征。

齊美爾認為,時尚是階級分野的產物,上層階級出于階級分野意識與標新立異欲望總是企圖擁有一種明顯的風格.如社交形式、衣著服飾、美學判斷的標志與其他群體分開。而中間階級的成員出于拉平化的本能盡可能地去模仿這些風格以提高自己的社會地位口。布迪厄進一步指出,日常生活中的每一次消費行為都涉及一場符號斗爭,都是一場為尋求不同群體之間區隔而進行的斗爭.通過這種符號斗爭。他們確立自己的獨特地位與認同感。

著名消費社會學家布希亞在其著作《消費社會》里提到了在消費社會里商品除了具有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之外,還具有符號價值。他認為,在消費社會中,“物”和“商品”已經成為一種“符號體系”,對“物”和“商品”的消費可以成為社會結構和社會秩序及其內在區分的主要基礎。也就是“通常所說的”高檔””中檔””低檔”似乎是在指物的分類而實際上是指人的關系和人的地位”。以上消費符號論對現代社會變遷中消費的符號化做了深入的闡述和研究,他們的理論研究為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符號消費的研究提供了理論基礎和借鑒,這也是本文的理論基礎。

【論文關鍵詞】現代性;消費;符號化;符號消費

【論文摘要】現代性語境下的符號消費已成為現今中國消費文化中的一個突出表現,如今人們已經不再是僅僅消費“物”的實用價值,也在消費附著于這些“物”之上的“符號和意義”。在現代化進程中,我國不可避免的被卷入了國際市場,西方的消費觀念和方式也無不滲透到當今我國消費市場,而同時由于大眾傳媒解構了傳統消費文化和心理,鼓吹和強化新的消費模式等原因,符號消費問題更加凸顯出來。

一、消費的符號化

現代社會將人置身于一個消費世界.社會內在的商品交換法則則是人們生活在這一世界的“黃金法則”。傳統意義上的消費是指我們對物化的商品的消費。如今人們已經不再是僅僅消費“物”的實用價值,也在消費附著于這些“物”之上的“符號和意義”。因此消費不僅是一種經濟活動,更是一種社會活動,消費的發展變遷在某種意義上說是現代社會的文化變遷的表現。

消費的表現性意味著消費不僅是物理或是物質層面上的消費.而且是象征層面上的消費,即“象征消費”。象征消費指的是具有符號象征性的消費。關于符號的象征性的思想可以追溯到凡勃倫在1899年出版的《有閑階級論》中對“炫耀性消費”的論述。他認為,所謂炫耀性消費,指的是富裕的上層階級通過對物品的超出實用和生存所必須的浪費性、奢侈性和鋪張性浪費,向人炫耀和展示自己的金錢實力和社會地位,以及這種地位所帶來的榮耀、聲望和名譽。這種炫耀性消費就是一種典型的“象征消費”。凡勃倫認為,在社會生活中,人們的地位是由經濟資本和文化資本所決定的,消費是一種表現性實踐,通過對物質和文化消費品的選擇所體現出來的品味和生活風格,構成了人們的社會地位得以區分的符號和象征。

齊美爾認為,時尚是階級分野的產物,上層階級出于階級分野意識與標新立異欲望總是企圖擁有一種明顯的風格.如社交形式、衣著服飾、美學判斷的標志與其他群體分開。而中間階級的成員出于拉平化的本能盡可能地去模仿這些風格以提高自己的社會地位口。布迪厄進一步指出,日常生活中的每一次消費行為都涉及一場符號斗爭,都是一場為尋求不同群體之間區隔而進行的斗爭.通過這種符號斗爭。他們確立自己的獨特地位與認同感。

著名消費社會學家布希亞在其著作《消費社會》里提到了在消費社會里商品除了具有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之外,還具有符號價值。他認為,在消費社會中,“物”和“商品”已經成為一種“符號體系”,對“物”和“商品”的消費可以成為社會結構和社會秩序及其內在區分的主要基礎。也就是“通常所說的”高檔””中檔””低檔”似乎是在指物的分類而實際上是指人的關系和人的地位”。以上消費符號論對現代社會變遷中消費的符號化做了深入的闡述和研究,他們的理論研究為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符號消費的研究提供了理論基礎和借鑒,這也是本文的理論基礎。

:快速、低價、包過!就找論文天下!

雖然符號消費在任何社會都存在,但是從某種程度上說目前中國人對于消費的符號象征意義推崇已經到了較為嚴重的地步。符號消費在我國消費文化中已經成為一個凸顯的問題。以穿名牌、戴名表、開名車、住豪宅為人生目標的人大有人在。并且這些都在成為衡量一個人是否成功的社會標尺。

并且隨著時代的變化,人們不僅追求物質商品的符號意義。而是開始重視生活方式和生活風格等非物質商品,如休閑方式、流行音樂等。正是因為如此循環,進一步使得物品的實用價值和符號意義糾纏在一起而難以區分,使得人們對使用價值和物的符號意義的追求永無止境。

(二)空間的符號意義

近年來,隨著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現代化和全球化的影響,伴隨著人們新的生活和消費方式誕生了一系列新的以前從未有過的消費場所(它們大多是從國外引進的),如KTv、網吧、咖啡廳、KFC、超級市場等等,以及在舊形式下賦予新的消費符號意義的消費場所。如茶館、酒吧、發廊、桑拿洗浴房等。這些新興消費方式和場所的誕生和變化反應了人們生活方式和消費觀念、消費心理的變化。本文將通過幾個典型例子做出分析。

在大中小城市中,各類型的超市見縫插針地深入到街區的每個角落。尤其是在大城市中的大賣場、超級市場到處都是。這些超市有著非封閉的柜臺,不同收入、年齡、職業、學歷的人盡情的表演著自己的角色,隨意的在場內選擇.沒有營業員不耐煩的眼光和別人的眼色。這種新的消費場所和消費環境使得城市人的購物消費形成了定向:買菜不再首選農貿市場而是進社區超市和大賣場;日常購物不再是街角的小賣部.而是商場里的大超市。這個具有“一次購足、就近便利、自主性選擇強”特征的新的消費環境被賦予了“以人為本”、“自由、便利、平等”的符號意義,成為人們所認同的地方。

像網吧、酒吧、迪吧、r、,等新興消費場所,是年輕人和中產階層充分放松自我,展示自我,獲得精神上滿足的“理想地”。這類場所也被賦予著“時尚”“青春”“高品味”“主流”等符號意義。

另外還有像KFC一樣的洋快餐店和咖啡廳,人們已經把它當作是悠閑消遣的好去處,在美國以快捷廉價取勝的快餐店到了中國卻被賦予了不同的符號意義。洋快餐廳成了中國人們就餐的地方.人們很少關注快餐店食品本身,而是其所傳達的文化信息,似乎光顧肯德基、麥當勞可以體驗他們想象中的“美國文化”和“麥當勞”。他們“快捷”的特征也被“慢”所替代,其就餐時間往往長于美國。因為在肯德基店里舒適宜人的環境使得不少中國人將之作為閑聊、會友、新朋團聚、舉行個人或家庭慶典儀式甚至讀書、寫作的好地方。

上述新興消費方式、場所是在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發展起來的,它們更多體現了一種現代化、全球化、西化的趨同,東西方文化的沖突和融合。在現代化進程中,我們不可避免的卷入了國際市場、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我們不光接受了西方全球化模式的話語方式.而且遵循西方的經濟邏輯和技術邏輯。西方的消費觀念、方式也無不滲透到我們的消費市場,消費日益差異化、多元化、西方化。消費所承載的意義也日益豐富.消費的符號化也就日益凸現出來。新興的消費場所所賦予的新的符號意義。使得人們昔日的消費觀正在發生變化。而新興消費場所的出現也使得人們不再是簡單滿足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而是更注重消費的個性化和品質化。

(三)身份的符號意義

身份,是人類社會組織活動形式的反映,是一種典型的社會行為符號。每一個個人都是基于其自身所具有的社會性而存在的。正如我們在尋找自我的時候,必須將自我置于組織當中才能進行自我認識和定位;否則,任何一個以個人而存在的非社會成員,都會失去其存在的意義。人類社會作為一個高度組織化的權力社會系統,從遠古的氏族部落社會到現代具有高度組織性的法制國家。這一系統得到了高度的發展。對于生活在這個組織當中的人,其社會關系的組成體現在不同角色之間的聯系,例如老師與學生、商人與消費者、官員與老百姓的關系,即符號與符號的關系。正如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所提出的一個著名論斷一樣.他認為:“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從這一論斷來看.馬克思否認了以人的肉身來決定個人的身份所屬,而將它歸咎于“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顯然身份符號絕對是人的這“一切社會關系總和”的突出代表。

一般來說,人的身份表現是多維度多形式的.服飾、首飾、語言、交通工具、居住環境等等一系列物品都能表現不同社會階層的人所具有的不同地位和身份。漢唐盛世中,人們推崇的多為一種大氣、粗獷的精神.能夠體現身份的東西也多為此類.如人們多喜胡服、騎射。而其中的典型代表就是“汗血寶馬”。明清時.人們玉器的制作及玩賞達到一個頂峰.優質的玉器也成為了身份的象征。國人把玉看作是天地精氣的結晶。用作人神心靈溝通的中介物,使玉具有了不同尋常的宗教象征意義。中國的古籍中把昆侖山稱為”群玉之山”或”萬山之祖”?!肚ё治摹分幸灿小苯鹕愃?,玉石昆侖”之說。因此,一件好的可隨身而帶的玉器,更是在不經意問凸現出主人的身份地位。

今天,越來越多的人先富起來了。名車,豪宅,甚至是斗十千的金樽清酒讓人眼花繚亂.而這樣的花花世界也的確讓人欲罷不能。就如電視里的廣告:“x x x,是身份的象征?!北闶沁@個時代消費理念的典型代表?,F代化發展過程中,符號消費在我國社會中的形成和發展,可以說,大眾傳媒功不可沒。大眾傳媒解構了傳統消費文化和心理,鼓吹和強化新的消費模式。如今的廣告已經不是簡單的產品介紹、傳遞媒介。而是“通過營造與商品有關無關的生活方式印象來操縱人們的欲望和品味的追求”。盡管人們有著選擇消費的自由.但是往往還是收到大眾傳媒潛移默化的影響。廣告也暗示著人們.傳遞著這樣一種符號意義:不同款式、不同價格的物品應由不同職業、不同人群所使用。富有個性的廣告語,以明星為代言人的廣告等等不僅傳播了特定的消費意識形態和享樂主義.激發人們追求消費品及其背后所隱含的符號意義所象征的生活方式的沖動。大眾傳媒總是無休止的追求商品符號所代表的生活方式,這本身也對符號消費文化起到促進作用。

物品的符號意義和空間的符號意義毫無疑問能夠凸顯出一個人的品味、內涵乃至是決定了一個人的社會地位。有錢了,便應進駐高檔社區,購置豪華座駕,以名牌武裝自己.出人高級娛樂場所。物品的符號意義和空間的符號意義都被我們進行著充分的挖掘。如今,我們采用琳瑯滿目的商品來證明我們自身于他人不同所在。以此來界定自己的身份所屬。

三、小結

在過去幾千年的中國傳統當中.一套完善而嚴密的禮制系統行使著給每個人賦予其應有的角色符號的作用。同時社會活動中如何處理人與人的關系也有一套完整的規范系統。而在我國的現代化進程中。社會關系的劇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發生了~次根本性的變遷。因此符號消費在我國現代化進程中凸現出來并非偶然,這是人們物質生活水平得以發展所必然會面臨的問題。“不是消費物,而是消費符號”這樣的消費文化,日益滲透到社會大眾的日常生活領域。并對人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符號消費.不僅影響了人們在需求內容和滿足需求方式上的變化.而且人們的生活目的、生活愿望、生活態度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梢哉f,這種變化對于當代的中國人來說不僅是消費文化的變化,也是經濟社會結構乃至整體性的文化的變化。

篇(7)

二戰結束后,東亞的日本及新獨立的韓國和新加坡等國家,在較長的時間里保持了經濟的高速增長,成功地由低收入國家擠進高收入國家的行列。這些國家不僅在經濟上成就斐然,在制度建設上亦具有特色。當然,這些國家的發展之路絕非平坦,在發展的進程中充滿了挑戰,有時候甚至是遭遇挫折。從 20 世紀90 年初開始,日本陷入了長期的衰退,失去的二十年彌漫日本社會; 1998 年亞洲金融危機相繼襲擊新加坡、韓國,雖然受打擊的程度各不相同,但迫使兩國進行調整。筆者以為,日本、韓國和新加坡等在發展過程中的成功與挫折,不但為比較研究提供了典型的素材,而且也是檢閱與豐富制度建設理論的機會。

政治學和社會科學的其他學科在研究國家轉型時提出了俘獲型國家、勾結型國家、掠奪型國家、失敗國家、依附型國家、發展型國家、自主型國家和工具型國家等概念。這些概念并不是規范意義上的國家形態,而是從國家治理的角度提出的。具體來說,國家形態是指一個國家在特定時期因國家社會互動所形成的政治形態( 治理結構) ,以及由此政治形態而產生的政治過程和治理績效?!?〕東亞的日本、韓國和新加坡是國際學術界公認的典型的發展型國家?!?〕根據查默斯約翰遜對日本經驗的總結,發展型國家的構成要素有: 第一,存在著一個規模不大、薪金不高,而又具備高級管理才能的精英官僚隊伍,其職責是識別和選擇需要發展的產業( 產業結構政策) 、促使選定產業迅速發展的最佳方案( 產業合理化政策) 、在指定的戰略部門中監督競爭以確保在經濟上的正常運行和效率。第二,具有一種官僚隊伍擁有充足的空間可以實施創新和有效辦事的政治制度,即政府的立法和司法部門不得超越保險閥的功能。第三,完善順應市場經濟規律的國家干預經濟方式,在執行產業政策時,國家必須注意保持競爭,但競爭的程度不超過經濟優先的目標。第四,具備一個像通產省這樣的導航機構。〔3〕阿圖爾科利從三個維度概括了發展型國家: 第一,在國家結構的變遷上,具有清晰變遷議程的中央權威的建立; 權威的非人格化; 經由紀律嚴明的官僚的建立,國家權威自上而下的滲透到社會之中。第二,國家首次建立了許多經濟機構,而且提高了國家指導經濟的能力。第三,國家和社會建立了一種新型關系: 在農村和城市,國家與有產階級建立了聯盟,一方面,國家欲求并成功地保證了生產的持續增長,有產集團得到了足以保證持續盈利的政治支持; 另一方面,采取成功的壓制勞工的策略控制農民和工人。〔4〕

結合約翰遜和科利等人的分析,我們可以確定,發展型國家在東亞一些國家的出現,是這些國家在國家治理上的重大轉型。一是治理權威的確立。對于日本來說,并不存在樹立以發展導向的中央權威問題。因為日本自明治維新以來,一直是國家主導著經濟的發展。日本要解決的是更新權威的合法性基礎。戰后美國占領當局推行的民主改革,完成了這一任務。對韓國和新加坡而言,則是建立有效的中央權威或者最高國家權威,改變過去國家在發展經濟、推動社會變遷等問題上無所作為,或能力低下的狀態,使國家擁有調控社會勢力、將自己的意志滲透進社會之中的能力。二是在治理體制上,限制、弱化立法、司法機關的作用,突出行政機關在發展經濟上的主導地位; 設立新的經濟機構,作為國家落實經濟發展議程的最重要的組織載體; 建立紀律嚴明的、精干的官僚隊伍,保證其不受黨派政治的左右,使其能夠根據國家不同發展階段的要求提出并實施相應的產業政策; 國家與城鄉有產集團結盟,國家支持有產集團發展經濟的活動,有產集團則對國家壓制工人和農民的行為予以支持。三是在治理的內容上,國家將發展經濟視為第一目標、第一任務,其他的一切工作都圍繞發展經濟展開。

主站蜘蛛池模板: 最近2019中文字幕大全第二页| 亚洲色无码国产精品网站可下载 | 大伊香蕉精品一区视频在线| 国产乱xxxxx97国语对白| 久久综合九色欧美综合狠狠| 黄色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狠狠人妻久久久久久综合蜜桃| 精品香蕉久久久午夜福利|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毛片搜| 国产亚洲精品俞拍视频| 国产精品午夜无码体验区| 99久久国语露脸精品国产| 国产在线拍偷自揄拍无码| 无码人妻黑人中文字幕| 人妻va精品va欧美va| 亚洲成在人线在线播放无码| 国产精品香蕉成人网在线观看| 人妻丰满熟妇av无码区hd| 欧美人与动牲交a欧美精品| 天堂中文官网在线| 天堂国产+人+综合+亚洲欧美 | 动漫精品啪啪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成人无码免费| 国产乱码卡一卡2卡三卡四| 美女av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人妻久久久久久888| 色欲国产麻豆一精品一av一免费| 中国猛少妇色xxxxx| 一本精品中文字幕在线| 奶头好大揉着好爽视频| 把极品白丝老师啪到腿软| 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久免费| 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 男女猛烈激情xx00免费视频| 久久婷婷色综合一区二区| 奇米影视888欧美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日韩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亚洲色大成网站www久久九| 粉嫩极品国产在线观看| 国产破外女出血视频| 亚洲av无码国产精品色软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