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网站-四房播播网站

學術刊物 生活雜志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跨國經營論文

跨國經營論文精品(七篇)

時間:2022-08-07 02:40:2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跨國經營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跨國經營論文

篇(1)

一、大勢所趨

1.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企業的跨國經營成為發展的必然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對外開放的步伐將進一步加快,隨著貿易壁壘的大量減少和國民待遇的實施,一方面,外國商品和服務將更容易擠入國內市場,另一方面,國外大型國際企業將增加對我國的投資,進一步擠占國內市場份額。這將使國內商品和服務市場出現更加激烈的競爭,使國內企業面臨更加困難的經營局面,它將迫使企業積極實施國際化發展戰略,在更廣闊的空間參與國際經濟競爭,獲取稀缺資源和市場份額。

海爾發展跨國經營正是在國內家電行業迅速發展、國內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價格戰在家電領域中頻繁發生的背景下進行的,國內市場生存空間的擠壓是海爾走出去的內在需求。激烈的競爭環境迫使企業去尋求新的生存發展空間。

2.經濟全球化下跨國經營成為企業發展的一般要求

經濟全球化以生產要素的跨國流動為主要表現形式,以世界各國經濟相互依存性增強為特點,反映了世界各國經濟在生產、分配和消費各環節的一體化趨勢,這種趨勢的實質是在全世界范圍內進行資源配置。也就是說經濟全球化使得生產要素跨國界流動的障礙越來越小。

此外,信息技術,尤其是網絡技術的發展,極大地降低了各種經濟活動的交易成本,對跨國活動交易成本的降低最為突出。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以及在全球范圍的優化組合,改變了企業生存與發展的條件。

海爾的實踐表明,經濟全球化下,在全球范圍內調配生產要素的企業會有較低的生產成本和較強的競爭力,同時也說明經濟全球化條件下企業的跨國經營將由企業發展的特殊要求變為企業的一般要求,這也是企業走出去的外在動力。

3.新的貿易壁壘迫使企業進行跨國經營

在世貿組織規則下,國際貿易在走向自由化的同時又出現了一些新的貿易壁壘,這給企業進行國際貿易增加了難度,企業只有通過走出去的辦法,才能繞過這些壁壘。

經濟全球化條件下,世界各國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為吸引外商直接投資競相提供各種優惠條件,如印度貿易保護很厲害,但企業可以通過到印度來料加工、出口零部件或半成品到印度組裝等方式,繞過貿易壁壘,開拓印度市場。

再比如在政府采購問題上,各國政府為了扶植本國企業的發展,解決本國就業,紛紛制訂各種對策,像美國政府每年家電的采購額非常大,但對家電采購規定了一條非常嚴格的標準,就是不管產品是哪個國家哪種品牌,其產品必須在美國生產制造,因此只有到當地投資生產的企業,才有資格進行投標。海爾集團正是憑借其在美國生產制造的條件而在美國的政府采購中一舉中標。

二、可籍之優勢

1.成熟產品與本地生產相結合可以使企業保持低成本的優勢

企業的跨國經營一般是從出口開始的。對于成熟產品來說,當出口發展到一定階段后,為了跟上海外市場發展的需要,就要進行比較,以確定哪種經營方式更符合企業利益。

西爾斯(shirsch)從成本的角度建立了企業對出口貿易和對外投資的決策模型:

以A國企業為例,企業對B國的出口或直接投資取決于以下條件:

若Pa+M若Pb+C在模型中,Pa、Pb分別為A國和B國的生產成本;

K是企業專門知識、無形資產收益;

M是出口銷售成本超過國內銷售成本的差額;

C是管理和協調國外經營活動的額外成本。

其基本含義是:

當企業的國內生產成本與出口銷售成本之和小于國外生產成本與額外協調成本之和或小于國外生產成本與技術喪失成本之和時,企業將選擇出口貿易的方式參與國際經營,反之,企業則應選擇對外直接投資方式參與國際經營。

從海爾的對外直接投資看,一部分投資集中在發展中國家,這時國外生產成本與國內相比不會產生太大差距,那就要進行協調和管理成本的比較;一部分投資在發達國家進行,雖然生產成本與國內相比有一些差距,但由于避開了各種貿易壁壘以及通過實施本土化生產經營,管理和協調生產經營所產生的額外成本大為降低,由于家電屬于成熟技術,其技術喪失成本也比較小,再加上市場容量大,企業可以進行規模生產從而取得規模效益,生產成本大為降低。總之企業在海外生產的總成本比國內低是企業走出去的考慮之首。

2.市場鏈與價值鏈的結合可以帶來經營高效率的優勢

傳統的價值鏈理論認為,企業的每項生產經營活動都是可以創造價值的,這些相互關聯的活動便構成了創造價值的一個動態過程,即價值鏈,它可以形成企業最優化及協調的競爭優勢。

市場鏈同傳統的價值鏈有一定的關聯性,但二者最大的區別之處在于關注對象的不同,價值鏈側重于考慮企業內部的各種生產經營活動,強調內部各項活動之間的優化組合與協調,以此為企業創造更大的價值,而市場鏈則更關注企業外部的市場需求,以需求為導向制約和調整企業內部的各種關系,市場鏈的創新性正在于它適應了當地市場的需求及現代企業管理的新趨勢,即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而非以企業生產為導向。市場鏈與價值鏈的結合就保證了在市場需求為導向的前提條件下,努力使企業價值鏈各鏈節增值強度的最大目標。如海爾對企業組織結構進行的調整,以達到市場鏈與價值鏈的統一。

首先,把原來分屬于每個事業部的財務、采購、銷售業務完全分離出來,整合成獨立經營的商流推進本部、物流推進本部、資金流推進本部,實行全集團范圍內統一營銷、統一采購、統一結算。

其次,把原來的職能管理資源進行整合,如人力資源開發、質量管理、信息管理、

法律保衛等職能管理部門全部從事業部中分離出來,以集團的職能中心為主體,注冊成獨立經營的服務公司。

最后把這些專業化的流程體系通過“市場鏈”連接起來,經過整合,集團形成直接面向市場的完整的物流、商流等核心流程以及技術質量管理、人力資源、管理、設備管理等支持流程體系,這樣,海爾市場鏈流程模式就具有了“三化一中心”特征,即組織結構“扁平化”,流程關系“市場化”,運行傳導“信息化”和“以顧客至上為中心”。

3.售后服務與產品相結合可以創造差異產品的優勢

企業在跨國經營活動中,經營理念要轉變,即從原來的為顧客提供其所需要的更優質的產品延伸到產品的售后服務和技術支持等各種服務活動上。

因為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依靠科技取得競爭優勢并賺取超額利潤已較難維持,許多產品的制造工藝,尤其像海爾這類機電產品已達到相當標準化的程度,可改進余地非常小,即使有廠商生產出高檔次差異產品,也很快會被其他廠商模仿。因此要贏得消費者,必須不斷地為消費者提供更多更好的產品和服務。尤其是服務所創造的競爭優勢是不大容易被競爭對手模仿的。因為服務所帶來的獨特個性源于企業獨特的背景、經營方針和企業文化及日積月累的努力,即使有模仿者,其成本也是很高的。

海爾的跨國經營也體現了這一特點。海爾集團曾提出了“從制造業轉向服務業”的口號,其本質并非是實體性的產業轉移,而是觀念性的產業轉移,實際上是以顧客滿意為目標的經營理念的轉移。這種轉移意味著海爾向所有顧客提供的將不再是單純的產品,而是最大限度使顧客滿意的“海爾服務”。“海爾服務”既不是單純的服務,也不是單純的產品,而是服務與產品的整合。

4.創新技術與市場需要相結合可以帶來市場新需求的優勢

我國跨國經營的企業所擁有的技術大多為成熟、適用型技術。這些技術也存在技術創新問題。而這種創新的“新”主要表現為改進和提高,它必須遵循三個基本原則:

一是,技術創新目標國際化原則,即使每一項技術創新都從高起點出發,從全球范圍考慮,全面動態地了解該技術的現狀和發展趨勢,利用國際科研已有的成果為基礎制定主攻方向,如海爾研制無污染超節能冰箱;

二是,技術創新課題市場化原則,即以市場為導向,科研開發課題與用戶難題相結合,消費者的不滿和建議都是技術難點,企業圍繞難題開展課題研究和公關,使科研成果能“創造市場、創造用戶”,如海爾研制的小小神童洗衣機極大地滿足了夏季市場的潛在需求;

三是,技術創新成果商品化原則,這一原則實質是對上兩個原則的檢驗。與此同時,根據市場潛在需求和細分化原則,對一項產品進行不斷的多樣化的延伸開發,使產品系列化,滿足不同層次消費者需要。如海爾集團在洛杉磯、阿姆斯特丹、東京、里昂、蒙特利爾和美國硅谷建立了海外設計分部,幫助本部專門開發適合當地人消費的家電產品,海爾現已批量生產適合歐、美、亞不同消費者需要的不同功能的家電產品,因而較快的提高了企業的競爭力。

5.企業控股與品牌相結合可以取得規模經濟的優勢

按照經濟學一般原理,在不完全競爭條件下的規模經濟、品牌和產品差異都可以成為廠商競爭的重要優勢。根據海爾的經驗,企業要進行跨國經營,首先要樹立品牌意識,創名牌。沒有品牌的商品很難打開市場,更不要說占領市場。而品牌是與規模經濟相輔相成的,有品牌就有市場,有市場就有規模生產,有規模生產就能帶來規模效益。海爾集團的海外子公司大多采取合資的投資方式,兼并現有的國外企業。這種方式同在東道國建設新廠或采用獨資方式相比,有許多優勢:

首先,可以縮短項目建設周期,減少資本支出,迅速擴大企業生產和經營規模;

其次,可以直接占有被兼并企業原有市場,并利用其銷售系統;

再次,采用合資方式可以獲得企業發展所需技術專利等無形資產。

同時,海爾的海外投資多以控股方式進行,這樣使新成立的合資企業能以海爾品牌進行生產和銷售,以保證海爾產品的質量及其產品信譽。總之,通過兼并和控股方式進行生產銷售既能保證產品的品牌質量,又能產生規模經濟效應,使品牌與規模經濟的互動效應很快的反映出來。

三、發展跨國經營的對策

1.加大政府對企業走出去的支持力度

從企業角度分析,我國許多企業并不具備跨國公司的某些壟斷優勢,重要的是發現和利用國外的區位優勢,特別是利用和轉移這些區位優勢,使企業某些相對優勢與區位優勢的結合充分激發企業的潛在能力。政府應集中部分資源對這些企業的跨國直接投資活動給予支持和幫助,使企業保持持續的競爭能力,最終實現國家經濟的快速增長。

從我國已經走出去的企業看,主要集中于大型工業企業集團和民營企業,如中國石油、中國石化、海爾等一批骨干企業及遠大、萬向等一批優秀民營企業。政府應加大對這兩類企業的重點扶植,努力完善對外投資的法律體系。應抓住當前世界經濟疲軟的有利時機,制訂全面鼓勵的傾斜政策,如經濟扶持政策,提供信息咨詢服務政策和減免稅政策。

2.企業應努力培養自己的競爭優勢

要進行跨國經營首先要找出企業自身競爭優勢所在。由于各國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市場經濟發展程度、科技水平、綜合國力等都因國家而異。因此,各個國家和地區對投資需求的規模和層次有相對差異,企業的優勢也正是相對不同市場、不同競爭者而言的。

其次,從戰略角度考慮,企業應該努力培養自己的競爭優勢。企業具有勝過當地企業的某一特別優勢,才能成功的進行跨國經營活動。具體地說:

一是,核心資產優勢。這一優勢主要體現于企業對無形資產的占有,如專利、商標、牌號、技術、信息等;

二是,規模經濟優勢。這里的規模經濟優勢既強調大規模集中生產,又強調非生產性活動的規模經濟性,它包括集中化的研究與開發,建立大規模銷售網絡,以及進行集中的市場購銷、資金籌措和統一管理等;

三是,內部化優勢。由于市場的不完全性,企業所擁有的各種優勢在外部市場運用會受到削弱甚至喪失,因此對外投資企業具有強烈的內部化傾向,建立內部市場以取代外部市場;

四是,組織管理優勢。包括高效率的組織結構和高水平的管理能力。

總之,跨國經營是企業發展的必然,企業要有意識培養這些優勢,當這些優勢在國內有一定基礎后,通過跨國經營與當地區位優勢結合,企業就會快速積累和發展這些優勢,形成強大的競爭優勢,從而進入良性循環的發展之路。

3.加快企業管理與國際接軌的步伐

成功的企業都對企業的管理水平、經營素質極為看重,因為有良好的企業管理才能夠保證資

金得到最恰當的運用,才能把產品和技術的優勢最大限度的發揮出來。只有建立健全現代企業制度,明晰產權關系,真正建立起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管理機制,企業才會受到硬預算約束,才有生命力和競爭力,企業才能以市場為基礎決定自己的供給方向和價格水平,接受生產要素市場和產品供應市場價格機制的約束,同時也通過以市場的調節來調整自己的生產經營活動。因此企業跨國經營中,在與國際化接軌過程中無論從管理方法或思維方式上必須與國際接軌,最終實現利潤最大化目標。

4.因地制宜地創造新技術

我國從事海外投資活動的企業普遍缺乏技術優勢、創新能力不強,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國際競爭力的提高。但是應該看到從某種程度講我國企業某些成熟技術對發達國家某些行業及某些企業來說,具有相對優勢。

雖然技術創新很大程度上決定于市場的開拓和科技的新突破,但技術變動性使企業又能夠在適當范圍內加以改革,使之適合于當地條件,從而使技術本身得到發展和提高。這種技術的變動過程遵循一定的發展程序并且是不可逆轉的,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帶有創新的性質。

因此企業除了加大科技投入、努力創造高新技術外,在跨國經營中應進行技術知識當地化,把已有的成熟技術與當地的市場需要相結合,研發出新的技術,從而對產品進行一定的改造,特別是當某一國家市場較大,消費者的品位和購買能力有很大差別時,企業的適用技術、成熟技術、改造后的技術及實質意義上的創新技術都有了相應的發展空間,使其生產出來的產品滿足不同消費層次的需要。

5.積極抓好資本運營這張企業的重要王牌

曾有經濟學家預言,將來中國在國際經濟秩序中的地位取決于中國大型企業集團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我國現有企業規模普遍偏小,工業化的規律證明,惟有在足夠的生產規模,足夠飽滿的開工狀況下,企業才能有不斷改善內部管理,采用先進技術裝備,降低消耗的余地,也正因為有了規模生產,品牌競爭才獲得最強有力的物質基礎。

我國企業的海外投資資金短缺,海外企業普遍規模較小,克服這一障礙的思路:

一是,進行海外融資,充分發揮財務杠桿的作用,除了獲得金融機構貸款外,最主要的籌資手段是利用國外資本市場籌資,包括發行股票、債券以及利用融資租賃手段籌集資金。特別是在企業跨國購并中以股票方式支付購并資金日益普遍,這種方式實質上就是利用被購并方企業所在國家的資本市場籌集購并資金。

篇(2)

論文摘要:隨著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國內競爭日益國際化,競爭空前激烈.中小企業的發展空間受到較大的擠壓,從而迫使一部分中小企業將目光投向國外市場,通過開展跨國經營和海外投資在國際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從中國當前宏觀經濟環境來看,中小企業開展跨國經營和海外投資能更好的面向世界,迎接挑戰。通過運用跨國經營理論,結合我國中小企業的實際現狀以及比較優勢,對我國中小企業跨國經營提出建設性的策略建議。



1 中小企業跨國經營的客觀必然性

跨國出門,走向世界,從事跨國經營是中小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客觀需要,是中小企業走向成熟的重要標志,也是中小企業發展的必由之路。通過跨國經營可以為企業尋求經營機會、保護和擴大原有市場、克服貿易壁壘、追求優惠政策、獲取技術,走國際化經營之路成為中小企業的戰略選擇。

1.1 中小企業跨國經營優勢明顯 

首先,有一定的產權優勢。中小企業中的民營企業產權約束非常明確,因此在投資決策時會非常謹慎,成功的可能性也大一些;其次,有一定的技術優勢。雖然中小企業普遍缺乏足夠的財力從事研究與開發工作,但對事關自己生存與發展的技術,其創新熱情高。目前,已有部分中小企業在技術創新領域有所突破。而且,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是在小規模基礎上進行的,個性強,善于在大企業技術壟斷的夾縫中立足,成本低,把科技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所耗費的時間和經費也較少。 再次,有一定的跨國經驗的積累。盡管中小企業多數規模小,管理水平也不高,但其中的一部分在服務國內市場的同時,已開始通過各種方式接觸國際市場,在海外建廠、設立分支機構或從事對外工程承包及勞務合作。

1.2 知識經濟時代為中小企業跨國經營提供了新的動力 

知識經濟時代,經濟的全球化有了新的內涵,主要是知識產業的崛起,計算機技術與通訊技術的結合,使得世界更加開放,全球競爭日益激烈。一國的國際競爭主要表現為效率的競爭、質量的競爭,勝敗關鍵取決于智力資源及國家的創新能力,取決于企業的競爭力,而不在于企業規模的大小。現代社會經濟的發展表明,中小企業由于具有產業規模小、資本和技術構成低,數量眾多、分布面廣、經營靈活、形式多樣等特點,使它在保護充分競爭、活躍市場、進行技術創新和組織創新、以及增加就業機會等方面都發揮著大企業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一國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持力量。因此,一個國家的中小企業能否健康發展,能否跨國經營,能否與國際市場保持密切聯系,能否與國內同行進行積極而卓有成效的合作,決不僅僅是個微觀問題,而是直接關系到宏觀經濟質量及社會穩定的重大問題。

2 中小企業跨國經營面臨困境

kejianda.com/ 課件下載

雖然中小企業跨國經營的在客觀存在必然性,但是,當前這些企業普遍面臨抗風險能力低、國際競爭力較低、跨國經營人才短缺和實力不強等一系列問題。這些困難,不但降低了我國企業的利潤,而且還常常影響企業長遠的發展。

2.1 抗風險能力低

中小企業經營規模小,資本不很充足,在對外投資中抵抗風險、管理風險的能力比較低。特別是對非企業自身因素造成的風險,如政治風險、戰爭風險、國有化風險、社會治安風險等,幾乎沒有任何防范承受的能力。2.2 國際競爭力較低

要進行跨國經營,需要有高競爭力的企業,但事實上,中小企業的國際競爭力水平低下。企業規模普遍偏小,缺乏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核心產品,缺乏名牌產品,缺乏獨特的企業文化,凝聚力不甚強。 

2.3 跨國經營人才短缺

跨國經營是項復雜的工作,需要具備豐富知識、通曉國際慣例的復合型經營管理人才,而我國中小企業缺乏這方面的人才,且企業管理層整體素質不高。中小企業跨國經營要清楚認識到自身的優勢和劣勢,才能有效地規避劣勢,發揮優勢,適應國際市場多元化的消費需求,開拓發達國家跨國公司不屑一顧的市場縫隙,也可與國外跨國公司結成戰略性聯盟,成為跨國公司價值鏈一環,在合作中實現自己的經營目標,從而避免盲目投資造成損失。

2.4 中小企業往往實力薄弱

由于受自身人力、財力、物力條件的約束,對東道國的金融政策、外匯管制、稅法、勞工法律、資金管理等了解不全面,對有關經濟政策的變化反應不敏感,難以制定相應的防范對策,以減少和轉移風險帶來的損失;一旦風險來臨便無法應對,就難以在國際市場站穩腳跟。因此,中小企業在做出跨國經營決策之前要對東道國的政治、社會、經濟、文化、法律等宏觀投資環境進行國別比較,也要對兩國的比較生產成本、企業特有要素收益、出口銷售的額外成本、國外生產的額外管理與協調成本等微觀條件進行比較,按照跨國經營決策模型等科學方法做出決策,力求把安全度高、獲利大的國家和地區的項目確定為直接投資對象。

3 中小企業跨國經營策略分析

現在,越來越多的國內企業以海爾為榜樣,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到海外進行跨國經營。然而,眾多中小企業對此卻顯得不太熱衷,似乎這是大企業的事,自己規模較小,品牌不響,外向經營能力不強,目前還不具備條件。其實大企業有大企業跨國經營的優勢,中小企業也有中小企業跨國經營的有利條件,只要揚長避短,中小企業也一樣可以跨國經營。我國中小企業比較普遍的狀況是缺乏核心競爭能力,資本又比較有限,防御風險的能力較差,體制也不完善;但也有部分中小企業具有核心競爭能力,如擁有在世界范圍內的先進科技知識和技術,有一定的融資能力、體制比較靈活等。針對我國中小企業的狀況,主要有以下一些經營策略以供參考。

3.1網上跨國經營。

網上跨國經營就是網上貿易,即電子商務,是在國際互聯網上采用數字化電子方式進行的國際商務活動。這種經營方式對于中小企業有巨大的適用性:第一,網上貿易可以節省中小企業開展圍際貿易所需經費,從而可以避免中小企業規模小、資金少的致命弱點。第二,減少中間商的盤剝也是利用電子貿易的優勢之一。許多中小企業本小利薄,如果沒有找到合適的買家,就只能依靠中間商。如果中間商不負責,無法搞好售后服務并提供市場信息,中小企業就會無所適從。外貿界人土指出:現在許多從中國進口商品的國外客戶、大型分銷而都在想方設法直接向生產廠家購買產品,因此企業必須自己制造與買家接近的機會。第三,網上貿易可以向中小企業提供比以往更多的出口貿易機會,花較少的錢打進新的國際市場,這對于彌補小小企業國際市場信息解弱這一點有突出的幫助。第四,網上貿易可以減少出口貿易環節,提高效率、節約交易時間。第五,網上貿易無地域、時間限制,受自然條件影響較小,便于把中小企業的產品及時地推向全球,提高其知名度和國際競爭能力。

目前,網上貿易配套措施的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我國中小企業采用網上貿易這一跨國經營方式。但隨著網上貿易的迅速發展,越來越多的小企業意識到通過最新的電子貿易方式在網上尋找更多客戶的優越性,這一先進的科技手段必將為中小企業的跨國經營活動帶來巨大的收益。

3.2 通過海外華人進行跨國經營

海外華人的跨國經營網絡是中國開展跨國經營的獨特資源。中小企業規模小,資金有限,不可能在許多地區都設置駐外機構,即便設有駐外機構,人手不足及人員素質較差都是很突出的問題。海外華人團體不但可以彌補企業駐外機構之不足,而且迎合海外各地的華商團體更可發揮地域性優越、社會關系廣等優點,可以協助我國中小企業掌握商機以

順利進行市場開發。華人對親緣、地緣、業緣所賦予的信用內涵可大大降低中小企業跨國經營的進入壁壘和障礙。他們在國外形成的跨國經營網絡,可為我國中小企業的跨國經營提供重要渠道。充分利用這個渠道既可減少成本費用,又能加快中小企業在海外的發展。3.3 加入國際產業分工和協作網絡的跨國經營

中小企業以其某方面的核心競爭能力可以以最小的代價加入國際產業分工和協作網絡,這是我國中小企業進行跨國經營的捷徑和重要策略。這樣可以利用國際網絡的資源潛能,提高我國中小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利用其機制,獲得和利用更多的資源;利用其接近資源的能力、實現自身的資源;利用學習能力,獲得更多的學習機會;利用技術轉移,獲得更多的先進技術;利用市場反應能力。提高市場意識和市場運作水平;利用本地化經營,培養大量的技術和管理人才;利用組織形式和管理模式,轉換企業經營機制。

中國是國際產業分工和協作網絡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的很多中小企業在技術密集型項目合作上具有很強的實力,有的中小企業還有較高的生產管理水平,具備了與該網絡進行大規模生產合作的基礎,也有的在本行業中有較長的生產歷史,更具備了較強的生產能力和為長期發展提供支持能力的條件。所以,我國中小企業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加入國際產業分工和協作網絡,不僅是自身發展的需要,更是對國家具有戰略意義的策略。不僅可以迅速發展和壯大我國的中小企業,還可以通過利用網絡中的資金、技術和資源,在我國建立起現代化的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使我國的產業經濟結構得到調整、升級和優化,促進配套企業的生產協作,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提高生產技術水平,使中小企業生產的產品迅速達到國際要求,并通過網絡銷往世界各地,逐步參與國際競爭,并積累跨國經營的經驗,培養一大批掌握世界先進科技的人才和熟悉現代企業運作的管理人才等。

4 結語

我國中小企業朝著跨國經營方向發展是完全符合我國中小企業的目前狀況的;在知識經濟時代,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積極參與國際競爭,努力開拓全球市場,制定與自身相適應的跨國經營策略,才能使我國的中小企業在未來的國際經濟舞臺上扮演重要的角色。中小企業的跨國經營,應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和不同的發展階段,將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有機地結合起來,思想解放,經營得當,走出去后肯定會 “海闊天空”。

參考文獻

[1]趙旭.中國企業國際化經營存在的問題與對策分析[J].經濟師,2004,(6).

篇(3)

【論文摘要】在全球金融日趨開放的大背景下,跨國銀行不斷擴張自己的陣地。跨國銀行進入東道國主要是其具有的內部化優勢、區位優勢和所有權優勢三個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此外,外資銀行進入中國的動因,還包括客戶服務的需要、全球布局搶占市場的需要和分散經營風險的需要。

跨國銀行理論中分析了很多跨國銀行進入東道國的動因,但是對于中國的具體情況還需要加以具體分析。本文在對跨國銀行進入東道國動因的一般分析基礎上,將針對性的分析外資銀行進入我國的動因。

一、跨國銀行進入東道國動因的一般分析

對跨國銀行進入一般動因的研究很早就在理論界展開。最主要的成果就是鄧寧的“折衷理論”(ILO理論)。這一理論最早產生并應用于國際直接投資領域,后來有關學者將這一理論延伸到跨國公司領域和跨國銀行領域。根據這種理論可以認為,跨國銀行的進入是內部化優勢、區位優勢和所有權優勢三者共同作用的結果。

內部化優勢(Internalizationadvantages)。在企業利潤最大化和外部市場不完全兩個假設前提下,內部化優勢是指擁有無形資產所有權優勢的企業,通過擴大自己的組織和經營活動,將這些優勢的使用實行內部化的能力。因為內部化使用,可以比非股權式的轉讓帶給無形資產所有者以更多的潛在利益。對于跨國銀行來講,內化優勢可以細分為五個方面:資金在跨國銀行之間轉移的可能性與成本、客戶合同的有效性、轉移定價的控制、信息收集網絡和盈利波動的潛在減少。由于信息不對稱、中間產品難于定價、商業機密難于保護,存在著不完全的外部市場。為了克服外部市場缺陷,跨國銀行必須通過其信息和客戶資源優勢的跨國界延伸,組織內部市場來保存其特有優勢。商業銀行跨國經營與整個國家經濟的對外戰略有著緊密的關系,銀行業作為一種虛擬程度較高的經濟形式,無論如何對實體經濟都存在著依附關系,實體經濟對外投資的增長必然會帶動商業銀行跨國經營的發展。

所有權優勢(Ownershipadvantages)。這主要表現為企業所擁有的某些無形資產,特別是專利、專有技術和其他知識產權,由于國際專利制度或技術本身的復雜性,使得該企業在某個時期在這些資產的擁有上具有排他性的權利。跨國銀行的所有權優勢體現在:熟練員工與管理才能的獲得性、有利的金融資源、廣泛而高效的銀行網絡、跨國經營知識與經驗、服務特殊客戶群的技能、信用狀況、銀行產品的差別化、影響力等等。所有權優勢是跨國銀行海外經營的優勢中最重要的一項,因為擁有這一優勢意味著跨國銀行能夠克服東道國銀行的在位優勢,從而擁有與這些國內銀行進行平等競爭的能力。

區位優勢(Locationadvantages)。這是指特定國家或地區存在的阻礙出口而不得不選擇直接投資,或者使直接投資比出口更有利的各種因素。前者如關稅和非關稅貿易壁壘,后者如勞動成本相對便宜、優惠的吸引外資政策等。區位優勢是造成對外直接投資的充分條件。跨國銀行的區位優勢可以細分為:管制框架、有效的利率差異、不同的經濟狀況、銀行的國別性、社會經濟差異。在銀行的跨國經營中,區位優勢只是作為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發揮作用。其無法單獨解釋跨國銀行為什么能與國內在位銀行展開有效競爭。

在以上這三種優勢的基礎上,學者們又不斷提出了各種理論來解釋跨國銀行海外投資的動力,如“追隨客戶(Clientfollowing)”理論等等。這些理論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跨國銀行進入的基本動因。

二、外資銀行進入我國的動因

用以解釋跨國銀行海外投資動因的理論有很多,但是并不完全適合中國的現實情況。鑒于我國對外經濟開放的國情和現階段經濟發展的狀況,筆者試圖對外資銀行進入中國的驅動力進行簡單的定性分析。客戶服務的需要。中國市場的發展潛力吸引更多的外資進入,外資銀行必然更快地進入中國市場。正如前面的內部化優勢里講到的,銀行業作為一種虛擬程度較高的經濟形式,無論如何對實體經濟都存在著依附關系,實體經濟對外投資的增長必然會帶動商業銀行跨國經營的發展。銀行業是一個信息敏感性行業,在銀行業市場開放初期,外資銀行往往出于為其所在國客戶服務的需要,跟隨客戶進入中國市場,為其客戶提供比中資銀行更加完善的服務,以維護其長期所形成的客戶關系。外資進入中國市場的速度,取決于其在中國潛在市場的大小,潛在的市場份額主要來自于其所在國企業在中國投資的企業數量和規模。中國實體經濟的發展及全球產業經濟的調整,使得中國對外資的吸引力日益增強。我國對外市場開放的步伐逐步加快,對外國資本進入的地域、數量和股權的限制逐步取消,以跨國公司為代表的國際資本大規模進入中國,成為國際銀行搶灘中國最為直接的動因。如美國摩根大通銀行與美國摩托羅拉公司、德國德累斯登銀行與德國西門子公司、日本東京三菱銀行與日本豐田公司等。

全球布局,搶占市場。如果東道國金融市場開放程度較高,而且社會平均資本收益、預期經濟增長率和股票市場資本化程度較高,但銀行業稅率、東道國國內銀行的平均效率較低,跨國銀行就可以充分發揮其自身的比較競爭優勢,利用高效率的經營在東道國取得高額利潤。因此,外資銀行正是在看好中國市場良好的發展潛力和投資環境的情況下,利用發展中國家金融市場發育不完善,銀行業經營效率低且不良資產率高,難以與外資銀行形成有力競爭的機會,搶占發展中國家的金融市場,作為其全球資產配置中具有增長潛力的業務單元,以延續其盈利的增長期。

廣泛的經濟聯系和文化聯系。母國和東道國之間地理位置、人文環境、雙邊貿易量等均對國際銀行決定是否進入存在影響。在中國外資銀行市場上一直非常搶眼的匯豐銀行,與其總行起源自香港不無關系;同樣,作為東亞經濟圈內重要的經濟主體,亞洲的跨國銀行尤其是韓國和日本的跨國銀行構成了我國外資銀行體系中重要的一部分。

分散經營風險。按照馬科維茨的資產組合理論,隨著跨國銀行在全球不同國家和地區投資范圍的擴大,原先在一國經營時的某些系統風險在國際范圍內可以通過國際投資組合變為風險系數有效降低的非系統風險。考慮到銀行本質上經營風險的特征,降低風險水平顯然有利可圖。中國持續了二十余年的穩定發展造就的經濟和政治的穩定態勢,尤其是中國經濟在亞洲的金融風暴中的優異表現,無疑提升了中國在國際投資者心目中的地位,這種信息的提升對于跨國銀行選擇中國作為全球風險戰略的重要環節無疑非常具有影響力。

外資銀行在技術、管理、服務網絡、資產質量、資金能力方面的優勢以及足夠的動力和能力使得其在華市場上的份額必將逐步擴大。外資銀行可能不會耗費最大的成本來建立龐大的機構網點,而是更多的通過外資并購的形式入股中資銀行,這樣一方面可以繞過政府的政策限制,規避對外資銀行網點和業務領域的限制,更快的搶灘中國市場;另一方面可以利用中資銀行積累的客戶資源,通過入股、從地域、業務范圍和客戶群三個方面更廣泛地深入中國市場,既快速擴張自己的網絡,又消滅了競爭對手。

參考文獻

篇(4)

【關鍵詞】跨國公司 本土化 建議

中圖分類號:F421.35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2.166

一、跨國公司本土化經營戰略內涵及意義

(一)跨國公司本土化內涵

本土化,簡而言之就是入鄉隨俗。而跨國公司的本土化就是指在跨國公司進入東道國的本土市場后,為了適應當地發展,成為當地具有特色的經濟實體,進而努力融入東道國經濟體系的一種發展戰略。跨國公司本土化主要是跨國公司將自身的生產、管理、營銷等方面融入當地文化的過程。跨國公司本土化的核心在于跨國公司不以商家的習慣和偏好為標準,而是將消費者的習慣、偏好和需求作為生產、經營和日常管理活動的核心;與此同時,跨國公司的規范也必須隨著顧客需求的變化而相應變化。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世界已經步入經濟全球化時代,越來越多的公司走上了跨國經營之路。

(二)跨國公司本土化戰略的意義

雖然越來越多的公司走上了跨國經營之路,并在世界各國各地區設立子公司,成為頗具實力的跨國公司。但是,在實踐中,所有希望通過海外投資來獲取高額回報的跨國公司都不可忽視的一個問題是:如何在國家、民族、社會、制度和語言差異巨大的經濟社會環境中實現良好的跨國經營。跨國公司可以無視以上差異,在世界各國各地都照搬母公司的全套經營管理模式,實現全球統一的經營模式,但毫無疑問,對于大多數跨國公司而言,這種做法是行不通的、不可取的。因為跨國公司要實現海外成功經營這一目標,就必須在東道國市場經營的過程中熟悉當地的各種社會環境。所以,跨國公司本土化經營的戰略意義在于是否能滿足不同國家或地區消費者消費偏好的差異;是否可以滿足營銷渠道的差異;是否可以獲得替代產品及產品調整的需要;是否可以更好地滿足適應東道國市場結構的需要及東道國政府的政策性規劃。

二、跨國公司本土化經營的原因探析

跨國公司為了更好地實現全球化戰略目標和利益最大化的目標,所以采用了本土化的策略。以下將從跨國公司的外部和內部兩個方面來論述跨國企業本土化的原因。

(一)外部原因

1. 滿足外部文化環境差異的需要

文化差異是構成消費者的需求差異和偏好差異的一個重要原因。跨國公司在實現經營全球化的同時,勢必會面對不同的社會文化、企業文化、價值觀念以及語言等方面的差異,這些差異對跨國公司融入當地社會環境帶來很大的阻礙。在國際經營活動中,企業必須對東道國的文化環境進行了解,分析不同環境因素對消費者購買行為的影響,在此基礎上制定出適合東道國市場的產品生產方案、營銷策略、銷售計劃等,以適應不同的消費需求和偏好,以免造成文化沖突,實現與當地文化的融合,促進管理變革。

2.轉移風險。

在國際化經營業務中,公司往往面臨著如匯率、利率、通貨膨脹、國有化及政治動蕩等經濟風險和政治風險。例如,當跨國公司由于規模經營和市場容量的限制,被封閉在一個小的區域,導致其抗風險能力弱,各種政治和經濟波動可能給公司帶來沉重的打擊。而如果跨國公司對海外子公司的經營管理、人力資源、文化等方面實行本土化,將投資分散于不同國家的企業,那么,跨國公司的經營活動將不受某一國家或地區的經濟蕭條、資源短缺、政治變動的影響,有效的將風險轉移到了不同地區。所以,本土化戰略的實施,將有助于減少在東道國的經濟和政治風險。

3. 資源在全世界優化配置的需要。

本土化戰略是跨國公司全球化的一個階段性的實施工具和手段,實施本土化是為了使跨國公司的海外子公司更好的存活并發展起來,從而形成跨國公司的全球布局。跨國公司在任何一個海外市場的本土化戰略都是其全球化戰略的有機組成部分之一,著眼全球、立足當地是進行全世界資源優化配置的兩個基點。因此,跨國公司只有高度融入當地社會,充分利用東道國的資金、技術和人力等資源,真正植根于當地市場,同時又領先于本土企業,才能更清楚地認識全球市場,對各類資源進行調配,以實現物盡其用、利潤最大化及全球性的資源優化配置的經營目標。

(二)內部原因

1.降低綜合成本的需要。

跨國公司實施本土化經營最根本的原因是要降低成本,而跨國公司的母國大多是發達國家,其勞動力、原材料等成本價格都頗高。因此,跨國公司的海外子公司在當地實行經營本土化,可以幫助跨國公司利用當地有比較優勢的生產要素,實現降低人力成本、生產成本、物流成本以及管理成本等目標,來提高企業的綜合效益,增加企業的綜合競爭力,以便于獲得更大利潤。

2.滿足不同消費群體需求。

各行各業在不同國家和地區都有著不同的特點和性質,同時許多產品和服務也具有很強的國別性或區域性。跨國公司只有滿足多元化的消費需求,才能在東道國市場占有一席之地并發展壯大。因此,跨國公司在東道國實行經營管理、生產、營銷等活動時,先要考慮到東道國消費需求、消費能力、消費偏好等因素,滿足多種消費者的需求,使當地居民從心理上先給予接受,有利于產品更快更好地打入東道國市場。最典型的案例是微軟公司的辦公軟件,內容和功能都是一樣的,但是,在其他東道國均采用本土的語言文字。

3.營銷系統的需要。

沒有自己的營銷渠道是跨國公司進行國際經營活動最大的障礙。在國際市場上,由于資金有限,跨國公司將首先考慮在東道國利用現有中間商渠道,經驗和專業優勢的銷售,消除與當地政府、當地社會、當地消費者的隔膜,從而快速開拓市場,既節省了人力,物力和財力投資,同時也建立了自己的銷售機構,降低了風險,贏得了市場時效。此外,不同國家,不同的分銷渠道,定價、產品定位、廣告等有很大的區別,這也是實施本土化經營的一個重要原因。

三、跨國公司本土化經營現狀

跨國公司之所以積極的加大本土化進程,是基于前文所述跨國公司經營本土化的原因,即以達到其利潤最大化的目的。然而,實施本土化各種手段仍有很多缺陷與不足。下文將從人力資源、文化、營銷等本土化方面論述跨國公司本土化的經營現狀。

(一)文化本土化現狀

自從跨國公司出現以來,便存在著內在文化差異問題和外部文化差異問題。內部文化差異包括價值觀不同、思維方式不同以及對于公司管理的理解不同;外部文化差異就是跨國公司所面臨的東道國市場環境,主要包括東道國的國情、政策以及消費群體。

有學者通過研究證實:導致在東道國子公司出現戰略失誤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是“跨文化管理沖突”。例如中西文化,其差異所帶來的障礙主要表現為跨國公司無法準確把握中國的價值觀、思維方式和消費群體心理, 致使公司外部的市場經營環境更加復雜化,從而增加了市場經營的難度。在公司決策過程中, 跨國公司習慣于依照其母國文化模式下形成的思維角度去分析和解決在東道國市場上面臨的問題, 習慣將在其母國市場上取得成功的經營手段照搬使用, 忽略了外部文化環境的差異可能導致這種管理方式在東道國市場上無效甚至產生負效應。此外,東道國的國情、政府政策以及消費群體也是跨國公司文化本土化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營銷本土化現狀

跨國公司在東道國的本土化營銷過程中往往因為在認識上的誤區, 導致經營效益不良。例如在中國市場上, 本土化程度不夠主要表現在推出的產品不適合中國消費者的現實需求, 中國13 億人口中80%是農民, 真正高收入的消費者并不多, 而現實情況是很多跨國公司對于其商品制訂的價格偏高, 很難得到中國消費者的認同。

在商業行為過程中,有些生產廠商會直接或間接地針對不同的客戶有意無意的采用不同的營銷標準或營銷行為方式, 即營銷歧視。例如化妝品SK -II的質量問題、肯德基的蘇丹紅事件、強生系列嬰兒用品中的有害物質等, 均揭示了這些跨國公司的不良商業行為。因營銷歧視給跨國公司帶來的后果是直接影響了這些品牌產品的銷售、品牌形象和口碑聲譽。而且由于一些跨國企業在解決這些問題上并不注重效率, 同樣會帶來不可避免的麻煩, 同時導致產品的信譽度降低。

四、跨國公司實施本土化經營戰略的建議

(一)人力資源本土化方面

跨國經營企業在推行人力資源本土化戰略時,必須找準跨國經營管理中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并制定相應解決對策,才能贏得跨國經營的可持續發展。

1.母公司價值觀創新繼承化。

創新繼承母公司價值觀(提升子公司與母公司的價值觀匹配水平和提升個人與企業的價值觀匹配水平)是貫徹執行母公司價值觀的有效辦法。

所謂提升子公司與母公司的價值觀匹配水平就是通過搭建制度平臺(母公司外派高層管理者的主導作用以及在東道國當地招聘的高層管理者的輔助作用)來傳承母公司價值觀和文化管理變革(子公司在繼承母公司價值觀的同時也要根據子公司地域文化等具體情況對母公司價值觀與日俱進地、因地制宜地加以創新而形成獨特的子公司價值觀)來實現價值觀從母公司到子公司的自上而下的執行完成;所謂提升個人與企業的價值觀匹配水平就是跨國經營企業在招聘時需適當了解當地員工價值觀情況,在聘用以后加大對員工價值觀培訓力度,使企業擁有并保持高度忠誠的人力資源隊伍。

2.人力資源本土化進程穩步化。

跨國經營企業在落實人力資源本土化行動中,要信任和依賴東道國員工,穩步推進本土化進程。理性把握人力資源本土化的速度和人力資源本土化的層次是處理好穩步推進人力資源本土化進程問題的兩大法寶。

人力資源本土化速度(放權)常規需要三到五年。在海外子公司建立之初,為了轉移技術和管理,塑造特定的經營模式,一般向東道國派遣許多人員。但隨著子公司在當地站穩腳跟,在當地逐漸積累經驗并有能力自主經營時,逐步把一些重要職位讓給當地人,充分發揮當地人的智慧和才能,促進跨國經營的持續發展,但這需要一個過程,不能過慢或過急。

跨國公司最好把重要的地區總部、研發中心、設計中心等也安置在東道國,提高管理人員、研發人員的本土化層次水平。海外子公司的經營領導班子要盡可能地由當地人組成,視公司需要可在高層管理職位保留較小比例的母國人員,中層管理者和一般員工則為當地人。公司經營決策的責任和權力相應合理地轉移到當地人手中,以推進職務當地化和管理當地化,激發當地員工的工作熱情,穩定職工隊伍。跨國公司在東道國人力資源本土化進程中要根據各個時期不同的人力資源需求,安排適當的人選。

(二)文化本土化方面

1.加大企業文化本土化進程, 促進文化融合

在跨國公司內部, 外派員工和本土的員工之間由于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價值觀、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 企業內部容易產生溝通困難和誤解沖突的狀況,所以加強企業文化本土化進程是處理文化沖突, 實現跨文化管理的重要手段。跨國公司應立足于新的環境, 在公司內形成共同的價值觀,創造出新的企業文化, 并使之與中國的社會文化背景和公司的現實環境相適應。

2.加快其他活動本土化速度, 輔助促進文化融合。

除加大文化本土化本身進程之外, 加快跨國公司在東道國的研發、采購、資本運作、人力資源、產品服務等本土化進程也是輔助促進文化融合進度的良方。例如,采購本土化利于迎合中國當地消費者的民族感情和消費習慣;營銷管理本土化通過委托當地中間商銷售商品, 這樣可以迅速消除母國與東道國文化隔閡, 獲得中間商特有的經驗和業務關系;資本運作、人力資源、產品服務等商業活動的本土化, 有助于跨國公司與東道國政府、金融機構、本土企業、消費者等利益相關體之間良好社會關系的構建, 更有助于獲得消費者的信任。此外, 跨國企業在選擇戰略合作伙伴、構建戰略聯盟的過程中亦要格外關注聯盟內企業文化的兼容性, 主要表現在戰略盟友的本土化,兼容當地企業, 從而兼容當地文化。

只有正確認識和了解文化差異,正視它的存在并促進文化融合,在充分適應企業本土競爭環境的基礎上,努力設立共同的價值觀和行為準則,讓企業內部的員工認同和追求超越文化差異為企業發展目標,才是解決文化差異問題的有效途徑。

五、結論及啟示

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日益推進,競爭日益加劇,跨國公司在世界經濟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為了在全球經濟競爭中成為領先者,世界各國的跨國公司在國際化經營過程中,不斷地調整其發展戰略,以更好地適應瞬息萬變的全球經濟。本文從人力資源本土化、文化本土化、營銷本土化等方面進行了深入地探討,并給出解決這些負面影響的幾點建議,以期更好地實現跨國企業發展壯大。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具吸引力的新興市場,中國的高速發展吸引著眾多跨國公司紛紛來中國投資。尤其是中國加入WTO以后,跨國公司對中國市場的投資更是明顯增加。而近10年來,跨國公司本土化,尤其是在中國市場上的本土化將成為跨國公司生存發展的必然趨勢。同時,中國企業面臨跨國經營的良好機遇,經濟全球化的迅速發展和中國加入WTO為中國企業國際化、開展跨國經營創造了有利環境。因此,本文研究跨國公司本土化經營戰略,不僅使我們了解國外跨國公司的發展形勢,而且對我國企業的國際經營具有很大的借鑒作用,以實現我國企業由 “東道國企業”向“跨國公司母國”的轉變。

參考文獻

[1] 高蕾.跨國公司本土化戰略研究與啟示[J].科技風,2010.(8):83-84

[2] 王嘉.淺析跨國公司本土化發展策略[J].中國外資,2012.(15):68-69

[3] 董諦.跨國公司本土化營銷策略及其對中國的借鑒[J].經營管理者,2011.(5):193

[4] 許峰,許敏.跨國公司在華R&D本土化分析[J].黑龍江對外經貿,2010.(12):39-40

[5] 汲靜.跨國公司在華的本土化經營戰略及其實施[J].現代營銷(學苑版),2011.(4):11

[6] 李靜.淺析跨國公司人力資源本土化[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下旬刊),2010.(7):68

[7] 譚博仁,趙洋.關于促進跨國公司的本土化戰略探究[J].中國商貿,2011.(35):218-219

[8] 熊國祥,.跨國公司本土化對中國企業的負面影響及其應對[J].商業時代,2011.(21):81-82

[9] 崔執樹.跨國公司在華投資經營本土化探析[J].理論探討,2011:82-86

[10] 韓雨楠,劉英俠.對本土化營銷的幾點思考[J].企業家天地(下半月刊),2010.(4):212

[11] 汪群,胡江鳳.基于文化視角下的跨國公司本土化在華戰略研究[J].華東經濟管理,2009.(7):113-114

[12] 劉云.簡論跨國公司本土化過程中的文化差異問題[J].科技資訊,2011.(18):229-230

[13] 陳艷紅,姜啟軍.跨國經營企業人力資源本土化的問題[J].上海海洋大學學報,2012.(5):924-927

[14] 陳勝藍,汪彬.跨國公司實施人才本土化戰略面臨的挑戰[J].上海商學院學報,2010.(1):31-34

[15] 申建勤.跨國公司在中國本土化的戰略研究[J].現代商業,2009.(17):111

篇(5)

論文摘要:知識經濟全球化使得跨國公司傳統的知識管理方式向全球知識管理的領域轉向,深入研究該轉向背后的深層要因是實現這種轉向的前提。

一、 引言

在當今知識經濟全球化的時代,跨國公司傳統的知識管理方式正向全球知識管理的領域轉向,深入研究這種轉向背后的深層要因,是順利實現這種轉向的前提。

二、 跨國公司全球知識管理轉向的要因

1. 21世紀是經濟全球化的世紀,也是知識經濟的世紀。經濟全球化使得生產者和投資者的行為日益國際化。公司的生產、貿易、投資、金融等經濟行為逐漸超越一國邊界,從孤立封閉走向國際社會,生產要素進行全球配置與重組,世界各國經濟高度相互依賴和融合,而相互之間的競爭也日趨激烈。經濟全球化的表現之一是使得作為各國之間經濟競爭載體之一的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內生產的一體化。知識經濟的興起表明經濟發展日益建立在知識的生產、分配和使用上。知識經濟的重要標志是經濟從基于物質到基于知識的變革。這里所說的知識,包括人類迄今為止所創造、積累的全部知識,其中重要的部分是科學技術和管理知識。知識經濟與經濟全球化具有內在的統一性。科技革命是推動經濟全球化和經濟知識化的主要動力。隨著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使得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的商品、資本、勞動力和技術流動日益自由化。由于信息高速公路以及全球互聯網的日益普及,世界經濟、貿易、金融也日益網絡化、全球化,全球范圍內的知識傳輸、擴散和分享也更加便利化。

2. 知識經濟的全球化對跨國公司傳統的全球經營管理模式帶來了極大的挑戰。在經濟全球化的知識經濟的時代,公司的價值深嵌入全球性的知識資源之中,傳統的跨國公司全球知識管理模式面臨挑戰。

(1)基于交易成本理論的跨國公司理論中相關知識管理思想的局限性。眾所周知,傳統的主流跨國公司理論主要是從經濟學的交易成本理論的角度,從微觀層面以不完全競爭導致不完全市場,不完全市場導致對外直接投資為基本假設,重點分析了投資動機、投資流向和投資決策三個問題。“動機”是指驅使企業對外進行投資的原因;“流向”是指選擇何地進行投資;“決策”是指在出口、技術轉讓和對外直接投資之間應采取何種方式為好。事實上,這三個問題也是跨國公司參與全球競爭所關心的問題。基于交易成本理論的傳統跨國公司參與對外經營管理理論經歷了一個不斷深化和發展的過程。1960年,被西方學者稱作“跨國公司理論之父”的美國學者海默(S.Hymer)在MIT完成了他的博士學位論文《民族企業的國際經營:關于對外直接投資的研究》(The international operation of National firms:A study of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西方學術界認為這標志著跨國公司經營管理理論從傳統的貿易、金融理論中分離出來,開始真正成為獨立的科學。海默的思想在經過其導師金德爾伯格(C.P.Kindleberger)及相關學者的進一步完善后,成為經典的對外直接投資理論,或稱為壟斷優勢理論,該理論指出了一個企業為什么會冒著經濟、政治、文化的風險進行跨國投資;此后,以巴克尼和卡森(P.Buckely & M.Casson)為代表的學者對內部化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并試圖解決一個關鍵問題:即為什么一個企業會選擇通過對外直接投資將其優勢留在企業內部加以利用,而非通過對國外市場的許可證貿易、、提供特許或簽訂出口協議;在揚棄壟斷優勢理論、內部化理論和區位理論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英國著名跨國公司專家約翰.鄧林(J.Dunning)于20世紀70年代中期提出了“國際生產折中理論”,即著名的OLI模型,從而將跨國公司經營管理理論的研究更加引向全面和深入。

雖然傳統跨國公司的經營管理理論在歷史上曾經對企業首次走出本土、參與海外經營競爭發揮了重要的指導作用,但由于這些理論主要偏重于:從經濟學的成本、價格、投資等市場因素分析和解釋企業的跨國經營行為,公司的競爭優勢依賴于全球生產、分銷和銷售網絡的建立,空間上主要關注的是企業在海外的物理性全球存在而非知識性全球存在;跨國管理經營的中介主要以有形資產為主,而對知識、能力等無形資產的重視不夠,從而導致企業的競爭優勢不能持久和深入。上述不足的主要原因在于這些理論誕生于西方跨國公司從國內競爭開始向海外擴張的時代,是當時歷史時代的產物。以百事可樂公司為例,20世紀90年代初,該公司制定了一個將其全球軟飲料收入增加兩倍多的公司戰略計劃——從1990年的15億美元增加到1995年的50億美元。為了實現該目標,百事可樂公司在全球范圍內開始實施該計劃。到1990年代中期,雖然該公司的經營遍及全球廣大地區,但這種全球擴張并沒有轉變為增長和贏利。事實上,到了1997年,百事可樂公司不得不從諸如南非這樣的一些主要市場上撤出,最終得到的是公司全球飲料經營約10億美元的虧損。當今時代,跨國公司的海外經營管理不僅滿足于企業的全球存在,更多關注的是企業如何將全球存在轉化為全球競爭優勢。20世紀80年代以來,社會信息化、競爭全球化和經濟知識化浪潮一起向我們襲來。信息科技的進步,運輸科技的發展,世界各國開放度的提高使得跨國公司的競爭經營的特點和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革,遍布全球的子公司經營網絡的廣泛建立和發展、以知識為主要經營資產的跨國經營競爭手段,使得企業對機會和威脅的反應上表現出了極大的靈活性和迅速性,這使得跨國公司在關注企業全球存在的同時,更要關注公司在全球化的子公司網絡體系中如何謀求持續性的競爭優勢問題,知識和能力開始走入他們的視野。科格特(Kogut)就曾指出,對外直接投資的研究重心應從企業進入海外的關注轉向如何協調全球化的精英網絡以獲取持續性的競爭優勢。

(2)傳統的基于知識資源觀的跨國公司理論已漸漸走入盡頭。在知識經濟全球化的時代,傳統跨國公司所持的知識資源觀已經不能解釋當今的企業行為了。經典理論認為,由于知識具有公共物品的屬性,擁有某種可以產生壟斷優勢知識的企業很難利用外部市場進行議價交易,并使本企業的收益得到保障。因此,對于企業而言市場是失效的,這使得企業將知識內部化,在企業內部進行知識交易,以節省交易成本,從而導致企業以內部市場機制代替外部市場機制,將知識轉移到自己可以掌控的子系統中,當該過程跨越國界時,企業的跨國經營管理行為就產生了。但是,企業知識基礎理論認為:知識在具有公共物品屬性的同時,也具有私人物品的屬性,隱性知識更是如此。因此,即使知識在企業內部轉移也非易事,也是要付出交易成本的。跨國公司之所以進行跨國管理經營,是因為相對于外部市場機制而言,在企業內部進行知識的創新、轉移和運用更具有效率。

(3)母國知識輸出的單向度模式已經引起理論和實踐者的質疑。值得注意的是,雖然經典跨國公司理論強調在企業將所屬的壟斷性知識等優勢資源向海外轉移的過程中,也強調利用東道國市場的知識和資源,但一般來講,企業總是將生產制造及其它低價值的活動轉移到發展中國家,獲得成本優勢,而將高附加值的活動,如研究與開發、生產設計、營銷、戰略、融資等活動留在國內。從知識管理的角度,這仍然只是一種從國內到國外,從總公司到子公司的單向性資源為主的輸出模式。但是,隨著跨國公司全球競爭的加劇和全球網絡的建立,跨國公司必須不斷改進這種模式。正如多茲等(Doz,etc,2001)指出,跨國公司通過從世界范圍內發現、獲取、移動知識達到以知識為支撐構建企業的競爭優勢。全球競爭意味著在利用母國的優勢去征服世界的同時,不斷地從全球范圍內獲取知識等資源并將其轉化成全球知識能力,以全球知識能力為中介獲取持續性的全球競爭優勢。如果跨國公司不能有效利用其全球知識管理的力量,比競爭對手更好地識別、獲取、移動和應用這些分散化和多元化的市場需求性知識,就可能會在競爭中失利。

(4)全球知識的愈益分散化與多樣化。在知識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之下,跨國公司的經營與管理過程將面臨知識日趨分散化與多樣化的境遇。跨國公司中的知識可以簡單地分為技術知識和市場知識。公司中的技術知識是指其經營管理活動執行過程中對客觀事物的處理方式(即:解決“如何做”的問題),公司中的市場知識是指公司特有的某些區位的語言、文化、政治、社會和經濟等方面的知識。跨國公司經營業務的多元化導致其所經營的業務之間的交叉趨勢。業務之間的交叉導致技術之間的交叉,公司必須掌握不同學科的知識,而這些不同學科、業務和技術分布于世界各地不同區位。因此,公司不得不從更多區位獲得新的知識。當跨國公司將知識通過子公司轉移到新區位后, 子公司的知識存量和相對應的創新能力不斷得到發展,因此子公司成為新的創新技術來源。與技術轉移類似,由于全球外包而帶來的知識的流動也推動了知識的全球分散化,公司的產品設計、研發、制造、營銷、分銷等知識越來越分散,而新的技術突破有很大的隨機性,這種偶然的技術突破并不總發生在鉆石區位和投入最多的地區。

跨國公司在其跨國經營過程中不僅遭遇技術知識的分散化與多元化,而且遭遇市場知識的分散化與多樣化,這是因為:在將產品和服務引入新的市場后,企業也就能夠從該細分市場學習新的產品用途和顧客偏好的知識;隨著客戶、分銷商、零售商自身越來越全球化,它們擁有的知識也隨之越來越分散在全球各個角落;支持負責解決方案的所需要的知識不可能在一個區位獲得。多茲等人(Doz,etc.,2001)對美國和歐洲跨國公司的調查證明了這種趨勢,受訪者預計未來5年有50%的本行業的突破性技術和42%的重大創新產品會出自母國之外的區位。

全球知識分散化和多樣化的必然趨勢必然要求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內對知識進行管理。A.D.Mayer等學者發現,當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和地區能象1950和1960年代的美國那樣,在全球創新方面擁有當仁不讓的壟斷優勢。麻省和加州不再是技術性知識創造的唯一地點。歐洲、日本、韓國等地的大學和公司已經成為技術知識發展的驅動力量,跨國公司必須懂得如何管理全球技術知識。

3. 跨國公司新的全球知識管理的實踐迫切需要得到理論上的指導,又迫切需要從理論上給予闡釋和凝練。面對經濟全球化、知識經濟的雙重背景,一些跨國公司公司已經自發地開始了全球知識管理的探索之旅,并在實踐層面上獲得了成功。以諾基亞公司為例,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公司以全球知識管理為手段,在很短的時間內成為全球著名的移動電話商,一舉超過了美國的摩托羅拉公司。諾基亞的成功得益于其向美國學習先進的技術和全球營銷技巧,向日本學習掌握顧客對電子產品的需求心理(比如小型化和數據應用),向東南亞國家學習低成本制造的管理技巧。正是通過對全球知識的有效管理,諾基亞公司實現了從GSM的發展到最早提出“把互聯網裝進每一個人的口袋里”,再到“移動電子商務”的步步躍升,諾基亞的概念和行為總是領先于競爭對手一步。摩托羅拉公司因為缺乏從全球的層面上籌劃其知識管理活動,喪失了向數字移動電話和GSM標準轉向的先機,從而被諾基亞拋在了后面。敏于全球知識管理的先驅們的自發的實踐探索,即迫切需要得到理論上的指導,又迫切需要從理論上對其探索性實踐活動給予闡釋和凝練。雖然中外理論界對上述理論模式做過零星式的思索和總結,但總體來講這些研究還不全面和深入,傳統的跨國公司知識管理觀還主宰著人們的行為,基于知識經濟的、系統化的全球知識管理模式的理論研究尚未出現。

三、 結語

知識經濟及其全球化使得傳統的跨國公司知識管理所處的環境發生了深刻的變革,這種變革使得跨國公司傳統的知識管理方式開始向全球知識管理的方向前行,深入的跨國公司全球知識管理轉向的要因分析必將有力地促進跨國公司全球知識管理理論研究的深入。

參考文獻:

1. Yves Doz, José Santos & Peter Williamson.From Global to Metanational. Boston: Harvard Bu- siness School Press,2001.

2. Buckley and M. Casson, The Future of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2nd edition. London: Macmillan,1976.

3. Dunning, J. H.. The Eclectic Paradigm of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A Personal Perspective,in C.N.Pitelis and R. Sugden, eds, The Nature of the Transnational Fir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2000:119-156.

4. 王言峰,楊忠,李寶寶.全球知識經濟時代跨國公司競爭優勢的新來源.現代管理科學,2009,(7):28-30.

5. 葛京. 跨國公司演進的知識觀. 南開管理評論,2002,(3).

6. 李雙文.跨國公司內部市場業務知識的轉移.商業研究,2005,(5).

7. 任志安,王立平.企業網絡知識共享機制形成機理研究.合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5).

8. 葛京. 基于知識的企業國際化過程及其特征研究——以海爾為例.研究與發展管理,2006,(5).

篇(6)

論文摘要:金融危機對我國中小企業的發展造成了巨大沖擊,文章分析了目前我國中小企業開拓國際市場的模式以及開拓國際市場遇到的困難,提出了在后金融危機時代全球經濟開始復蘇的背景中,我國中小企業開拓國際市場的對策。

一、引言

截至2009年底,我國的中小企業已逾1億戶,占中國企業總數99%,創造的最終產品和服務產值約占國內生產總值60%,上繳稅收接近國家稅收總額50%,提供了全國80%的城鎮就業崗位,全國出口總額60%來源于中小企業,65%的發明專利、75%以上的企業技術創新、80%以上的新產品開發,都是由中小企業完成的。中小企業在保證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增長,拉動民間投資,帶動地區發展,增加就業崗位,緩解就業壓力,實現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自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之后,世界經濟觸底、回升,直至下一輪增長周期到來前的一段時間區間,進入了后金融危機時代。世界各國正在為后金融危機時代全球經濟的新一輪大發展積極做準備,而我國經濟也步入企穩回升的關鍵階段。在這一背景下,占我國國企業總數99%的中小企業如何走出危機陰影,抓住機遇迎接新一輪發展,對于我國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我國的中小企業發展形勢不容樂觀,尤其是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大量的中小企業處于生死邊緣,金融危機對我國中小企業開拓國際市場造成巨大沖擊。在后金融危機時代我國中小企業選擇恰當的進入方式,制定合理的國際化經營策略,是中小企業能否在國際市場立足的前提條件。

二、目前我國中小企業開拓國際市場的主要模式

在后金融危機時代全球經濟開始復蘇的背景中,面對新的國際營銷環境和發展目標,中小企業必須創造新的國際競爭優勢,對國際市場開拓模式進行大膽創新,選擇正確的進入方式才能達到拓展國際市場的目的。目前,我國中小企業開拓國際市場的主要模式有以下幾種。

(一)貿易式進入方式

國際貿易是目前中小企業開拓國際市場最主要的進入方式,但由于對國際貿易環境的熟悉不夠,外貿信息渠道不暢,企業自身資源有限,缺少專業外貿人才,出口產品結構雷同,缺少和國際大客戶的交往,這些問題如不徹底解決,中小企業將很難走出國門而獲得較多的貿易利益。

(二)契約式進入方式

契約式進入方式主要有許可證貿易、管理合同、特許經營、交鑰匙工程、合同生產等。一般來說,規模較小的且又有獨特經營優勢的企業,比較傾向于契約式進入,因為這些企業由于缺乏國際經營人才和經營渠道,尤其是資金的缺乏,無法進行對外直接投資,轉而采取契約式進入來發揮其技術優勢或適用優勢,進行其跨國經營業務的拓展。契約方式可能是國際擴張的成本最低的方式,但中小企業公司對其產品在其他國家的制造和營銷控制權很小,提供的潛在回報也最少。

(三)投資式進入方式

中小企業海外直接投資設廠,可以繞過各種貿易保護壁壘,將產品和服務成功地輸出到東道國,提高了全球市場占有率。在對外投資的方式上,一般是先合資,后獨資,在對外投資的產業上,先勞動密集型產業,后技術密集型產業。目前我國中小企業海外投資還只處于初級階段,還沒有完成海外直接投資的當地化,大部分直接投資簡單的將國內員工轉移到海外。我國中小企業規模小、分散程度高,對外投資項目較小,投資收益占總收益的比例也比較小。

(四)其他方式

1、貼牌生產

中小企業利用自身絕對低成本優勢與世界知名企業合作,實現優勢互補,通過貼牌生產或技術合作提升產品的技術含量和品牌知名度。企業從事貼牌生產既可以利用現有競爭優勢如成本低、規模大,也可以彌補其產品知名度低的不足,充分利用國際品牌的利潤空間,迅速占有市場份額。而且,貼牌生產不涉及市場開拓,不承擔產品銷售風險。因此,在我國產品在國外頻遭反傾銷的情況下,貼牌生產模式仍是現階段我國中小企業開拓國際市場可選擇的重要方式之一。

2、與其他企業建立戰略聯盟

我國的中小企業數量眾多,各中小企業的優勢也各異,建立戰略聯盟,形成集團優勢,可以增強中小企業在國際化經營中抵御風險的能力。從事同一生產鏈上的不同生產活動的中小企業建立聯盟關系,在不同工序的加工活動中發揮優勢,在生產組織與產品質量方面更有保障,提升了產品的競爭能力,也為中小企業開拓國際市場減少障礙。

3、建立合資企業

我國中小企業,在開拓國際市場的過程中,資金、技術、設備等要素往往成為企業的“瓶頸”,但我國中小企業多是勞動密集型企業,有勞動成本低廉的優勢。中小企業通過與國外跨國公司的合資與合作,不但可以獲得資金、引進技術設備,而且能通過利用當地合作伙伴與當地供貨商、顧客、銀行和政府官員的關系,利用合作伙伴在當地的信譽和經營渠道,在培育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同時,為自己構建起一系列供需網絡,將自己的產品通過跨國公司的國際生產體系網絡打入國際市場,推進了其開拓國際市場的進程。

4、電子商務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特別是國際互聯網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以電子商務的方式實現管理和營銷,形成了一個電子商務的經營和市場環境,這是一個全新的競爭激烈的國際化市場。電子商務是全球商務操作模式發展的長期趨勢,中小企業開拓國際市場,面對大企業的規模成本優勢以及地域通路的局限性,電子商務恰好解決了這個問題。

三、我國中小企業開拓國際市場的困難

我國中小企業進入國際市場雖然具有優勢,但是也有很多劣勢,特別是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中小企業的跨國經營造成沉重打擊,大批中小企業紛紛倒閉,充分暴露出我國中小企業在開拓國際市場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國際競爭力不足,抵御風險能力弱

我國中小企業的發展歷史短,或是由家族式手工作坊演變而來,或是原有國有企業改制分化而來,產品品種往往拘泥于給大型企業加工零部件或加工簡單產品。不少中小企業規模普遍偏小,缺乏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核心產品,缺乏名牌產品,缺乏獨特的企業文化,凝聚力不甚強,產品本身在國際市場沒有競爭的能力,抵御風險的能力比較弱。

(二)缺乏資金,融資困難

融資困難一直是困擾著我國中小企業成長和發展最為突出的問題之一,金融危機的爆發又為這一難題增加了新的影響因素,使融資難問題成為制約中小企業快速發展的瓶頸,多數中小企業由于缺乏資金無法擴展市場,甚至因資金鏈斷裂而倒閉。這既有企業自身素質、資產規模、信用水平等內在原因,也有擔保體系不健全、中小企業融資制度不完善如金融信貸條件高、創新產品少、上市直接融資門檻高等外在因素的影響。

(三)匱乏專業性人才

企業要走向國際市場,就必須擁有一批熟悉國際經貿規則與慣例和國際企業經營管理的外語、外經貿、金融、營銷、企管、財務、技術等方面的專業性人才,而我國中小企業人才缺乏。這主要是由于我國中小企業長期以來,立足于國內市場的開拓和發展,忽略了對專業性人才的儲備和培養,加之多數中小企業用人制度不健全,人才觀念淡薄,缺乏相應的人才管理和激勵機制,致使許多人才流失,這已經成為我國中小企業開拓國際市場所面臨的最大問題之一。

(四)信息資源問題

當前,我國中小企業獲取信息的渠道單一,主動獨立與國外客戶聯系的能力較弱,往往被動地等待外商或商上門聯系。因此,由于企業本身沒有這方面的意識,中小企業對國際市場及本企業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同類產品中的地位,根本不了解者居多,信息的缺失或流通不暢,形成了企業一個自我封閉的狀況。

四、后金融危機時代我國中小企業開拓國際市場的對策

經過金融危機的沖擊,中小企業走過了最困難的時期,現在是恢復發展的最佳時機,本文對后金融危機時代我國中小企業開拓國際市場提出以下對策建議。

(一)中小企業要努力增強自身實力,提高抵御風險能力

中小企業要從技術創新、產品質量、內部管理、人才結構等方面增加自身實力和提高自身抵御風險以及迎接挑戰的能力。要在國際市場中擁有一席之地,中小企業必須改變目前產品結構不合理,檔次低的現狀,以技術創新為動力,加快產業優化提升和提高產品質量檔次。中小企業可采取聯合、參與、合作等手段,改善投資質量,加強技術創新,增強開拓國際市場的能力,回避國際市場的經營風險。

(二)積極為中小企業搭建融資平臺

建立和完善由政府部門或行業協會、銀行和第三方機構共同搭建的中小企業融資平臺,改善中小企業融資環境,提高對中小企業貸款比例的規定和國家關于擴大中小企業融資規模的政策,盡力緩解中小企業的資金困難。加大資金支持和金融產品創新力度,開發適合中小企業的信貸產品,積極挖掘非銀行金融機構的融資功能。密切銀企合作,加快構建和完善銀企對接平臺,健全中小企業與金融機構的信息互通渠道和長效合作機制,不斷擴大銀企合作成果。

(三)健全中小企業國際化經營的配套服務體系

加快制定和完善有關中小企業跨國經營的法律法規,明確中小企業在跨國經營過程中的地位及權利義務,以保護中小企業的利益。動員外經貿部、進出口商會及駐外經商參處等對外工作機構,為中小企業收集國際市場信息,并協助它們開辦一些招商會、展銷會、洽談會等國際交流活動,以使中小企業能夠準確把握國際市場動向,順利開展跨國經營。

(四)加快信息化建設,努力發展電子商務

中小企業必須建立強有力的商業信息系統網絡,把握參與國際競爭的主動權。大力發展電子商務,在互聯網上直接進行貿易,可以大大節省傳統業務中人員的花費,運用電子商務還能夠使企業向用戶提供全天侯的產品信息和服務,大大提高市場競爭力。電子商務是中小企業開拓國際市場最快、最靈活、接觸面最廣而且最節省的辦法。中小企業通過電子商務進行國際商務活動時應注意信息交易安全問題以及法律問題。

參考文獻

1、毛立軍.中小企業國際市場進入策略探討[J].中國鄉鎮企業,2007(5).

2、洪熒.我國中小企業開拓國際市場的主要障礙[J].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5).

3、雷楊.論中小企業國際市場進入策略[J].科技創新與管理,2008(4).

篇(7)

中小企業發展戰略是對中小企業今后一段時期內發展的全局性、長遠性和關鍵性問題的謀劃,它決定著中小企業的興衰。制定科學、合理的中小企業發展戰略,不僅為中小企業的發展提供了行動的綱領,而且有利于中小企業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立于不敗之地。

一、改變子母公司關系戰略

1997年10月歐盟舉行討論會,探討21世紀中小型企業發展的新模式,指出適應競爭力提高和可持續發展要求的新一代中小型企業已在歐洲出現,這是一種以產品總裝廠為中心,由若干規模小、只生產一種專門部件的獨立工廠通過信息網絡和物流系統連接組成的開放式的虛擬工廠,這些獨立專業廠分散在各地,可能與總裝廠在同一個地區,也可能在其它地區甚至國外,它們都擅長某些技術或某種產品,專業水平高超,在產品設計、生產工藝、質量保證、生產效率上均能達到最佳狀態,為同行中之佼佼者,它們與總裝廠的關系,不再是傳統的子母公司的關系,而是以最終產品為聯結的合同和信譽的關系。它們相互之間精心規劃的協調機制和功能齊全的信息網絡,通過快捷的物流系統達到“零庫存”,因而都不需要龐大的廠房,這種模式實際上是知識經濟社會里的專業化協間關系的高級組織形式,它也預示著未來的企業主要不是向規模擴張而是向技術卓越、效率優先的方向發展。

二、市場空白領域進入戰略

中小企業機動靈活、市場適應性較強的特點催生出這種經營戰略。市場空白領域一般是指大企業在追求“規模經濟效益”中所忽略或難于涉足的經營領地。中小企業根據“人無我有、人有我專,人專我轉”的原則,通過尋找市場上的各種空白地帶,憑借自己快速靈活的優勢,避開與大企業競爭的不利環境,填補市場需求的不足,努力取得成功。

三、國際化經營戰略

中小企業國際化經營是企業生產經營要素組合系統的跨國界延伸,面臨的環境十分復雜,競爭對手多且難以預測,加之政治、經濟、文化等因素的影響和制約,風險的存在就難以避免,如何把跨國經營風險減少到最低限度,企業就必須建立多種渠道,及時獲取國內外市場信息,及時把握市場機會的同時也及早采取風險防范措施。中小企業多數受實力限制,難以承擔較大的風險,應有步驟、分階段地實現企業跨國經營的總體策略目標。同時,國際化經營的中小企業必須加強聯合,發揮集群優勢才能有利于實現其全球性戰略目標,增強其適應國際市場營銷環境的能力。

四、新科技戰略

企業規模小型化在一些高科技領域中已成為一種趨勢,由少數掌握了高新技術知識的人才組成中小企業,知識密集、機制靈活,在產品開發、技術訣竅、軟件技術等方面形成獨特優勢,這就是高新科技戰略。采用這種戰略,因技術創新難度大,不確定因素多,風險是較大的,所以創業者必須齊心協力,頑強拼搏,還要信息靈通,不僅要有必要的資金保證,而且要注意充分利用外部的技術力量,充分利用專利等知識產權制度來保護企業的科技成果。

五、特色經營戰略

這是根據中小企業經營范圍狹窄、比較容易接近顧客而制定的一種經營戰略。中小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通過技術開發和工藝創新,可以取得具有新穎性、先進性和實用性的科技成果,或設計出新結構、新規格、新式樣的產品,或具有獨特技藝或配方的老字號大小產品,或由于提供特殊的銷售服務而具有一定的信譽等等。這些都可以使中小企業的產品或服務具有與眾不同的特點,從而以獨特的優勢取得競爭的主動權。采用特色經營戰略對中小企業的好處是:某種經營特色一旦建立起來就具有很強的競爭力,因為它能夠贏得客戶的信任,滿足客戶的需要,所以就能比較長遠地樹立起優勢地位,而不被其它企業所替代。中小企業如果采用特色經營戰略,必須注意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必須處理好經營特色和成本之間的關系,因為強調經營特色一般要以成本提高為代價,如增加設計和研發費用、用高檔的原材料等,企業必須根據企業的經營能力、與其它企業的成本差距、市場的發展狀況來處理經營特色和成本之間的關系。二是應注意產權保護,通過法律手段維護已取得的特色產品或服務的專有權和壟斷權,以免受其它企業,特別是大企業的驅逐和傾軋,贏得相對平穩的發展環境。

六、利基戰略

中小企業要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生存發展,需要不斷地尋找市場中的“盲點”、市場中的縫隙。日本著名經營學家長島總一郎(1997),通過對幾百家企業的企業管理診斷,提出了“利基戰略”(Niche Strategy)理論。他認為,中小企業生產經營活動要圍繞著“尋找市場縫隙”而展開,并以新產品的開發作為實施利基戰略的核心。從本質上講,利基戰略是一種企業開拓市場的個性戰略,是一種能夠充分反映中小企業特性的企業經營與發展戰略。凡是能夠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經濟中生存與發展的中小企業,除了政府的扶持之外,更重要的是每個中小企業都要具有與其它中小企業所不同的地方,才能創造商品的差異性,并帶來市場繁榮。

七、創新戰略

中小企業為創造差異必須不斷創新,創新戰略在中小企業發展中扮演著愈愈重要的角色。從長遠來看,任何一個中小企業的生存與發展都依賴于打破陳規,有所創新。

著名經濟學家熊彼得(Joseph Alois Schumpeter)在《經濟發展理論》中首次提出了“創新理論”,但是,創新問題真正引起世界廣泛關注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的事情。日本在二戰后的幾年中能夠恢復到戰前十年的經濟水平以及用了20年的時間就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這一現實引起了美國學術界的關注,創新是一種全方位的行為,既包括技術創新、產品創新,也包括經營行為和管理制度的不斷創新,可以說所有成功的企業無不是依靠創新來取得成功的。因此,創新是中小企業的必需品,同時也是企業活力的源泉。

沒有創新就沒有經濟發展,就沒有社會的進步,就不可能提高企業的生存與發展能力,創新是決定企業生存與發展的關鍵動力。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最大胆的西西人体44| 亚洲人成电影网站色www|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 久久久久人妻一区精品色欧美| 久久精品国产99久久久| 厨房人妻hd中文字幕|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人妻少妇| 免费中文熟妇在线影片| 美女扒开屁股让男人桶| 久久久久久av无码免费看大片| 被仇人调教成禁脔h虐| 无码a∨高潮抽搐流白浆| 中文字幕日本六区小电影| 成在人线av无码免费高潮水| 性中国熟妇videofreesex| 久久午夜无码鲁丝片| 4399理论片午午伦夜理片|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 欧洲熟妇色 欧美| 最好看的中文在线观看 | 在线观看片免费人成视频播放| 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无码一区东京热蜜芽 | 久久亚洲av午夜福利精品一区| 久久青青草原亚洲av无码| 亚洲av第一网站久章草| 我的丝袜美腿尤物麻麻| 人妻阿敏被老外玩弄系列| 中国女人内谢69xxxx免费视频| 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av| 影视先锋av资源噜噜| 久久亚洲私人国产精品| 亚洲爆乳成av人在线视水卜| 伊在人天堂亚洲香蕉精品区|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性色| 欧美天天综合色影久久精品| 日本免费大黄在线观看| 精品少妇无码一区二区三批 |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v| 另类内射国产在线| 美女裸体无遮挡永久免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