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网站-四房播播网站

學術刊物 生活雜志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創新教育方法論文

創新教育方法論文精品(七篇)

時間:2023-01-02 13:56:4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創新教育方法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創新教育方法論文

篇(1)

19世紀德國大學引入了一種重視科學研究的研究生培養模式,這是一種全新的教育理念。英國高校的人才培養宗旨是,自主學習和創新能力并重的開放式培養,這種模式培養出了大量適應市場的專業化職業型人才。英國大學研究生培養模式的特點:第一,寬進嚴出,全日的和業余的同一標準。第二,規模培養,淡化導師因素。第三,淡化教材,倡導學生博采眾長,重視能力培養。第四,治學嚴謹,學習效果評價獨特。第五,重視研究方法,強調第一手調查研究。法國大學校的培養目標是,培育“高”“精”“尖”的人才,并且每年他們為此,認真仔細挑選優秀教師,甚至專門引進國外一流名師,無論在課程設置還是課業管理以及就業指導等方面都是嚴格按照培養目標進行管理。美國研究生培養模式可以概括為以下六個特點:培養目標多元化、培養過程專業化、課程設置靈活化、質量管理嚴格化、培養目的社會化、培養趨勢國際化。

二、國外高校工商管理專業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啟示

(一)理論基礎

1、重視基礎理論課程的優化設置。基礎理論課程的優化設置,能為學生提供完整系統的知識結構,學生通過系統學習,可以構建較為完整的知識體系,一方面有助于形成自己的學術感想,另一方面可以提升學術感知能力,為以后的學術研究準備扎實的理論基礎。

2、重視研究方法論的教導。我國研究生在學術研究過程中,存在研究方法過時,研究方法單一等問題。究其原因在于學校課程過于側重于思想方法論的培養,而對具體研究問題中應該采用的具體研究方法的指導不夠,一般是來自于導師的言傳身教,而很多導師的研究方法或者研究方向單一,采用的方法論也比較單一。導致學生接觸面窄,選擇復雜多變的研究方法的機會就少。

3、重視跨學科、跨領域知識的綜合學習。國外高校在碩士研究生的培養方面重視綜合能力的培養,為學生提供跨學科領域的學術交流會,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參與與否。學校提供的更多自主學習空間,能促使學生學術靈感的爆發。當前我國很多高校已經開始建立諸如此類選修課系統,但是對于選修課的管理方面存在比如寬容管理,對學生課業要求低等問題。所以我國在重視跨學科學習的過程中,應該加強管理。而對于像工商管理這樣的綜合性學科,不僅僅要精通本專業領域的重點知識,還必須了解諸如金融、投資、企業運作等方面的知識。

4、靈活設置課程,適應個性化發展的需要。每個人學習同一門課程都會有自己不同的收獲,不同的學生也會有不同的學習興趣。因此我國研究生課程設置應該多元化,能滿足不同個性的研究生的學習需求。

(二)學習能力

1、重視自主創新性學習能力的培養。當前我國研究生教育培養過程中,存在老師要求學生、迫使學生學習的普遍情況,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不高。同時存在學生基礎參差不齊的問題,給老師的授課帶來了一些挑戰。為解決上述問題,授課教師一方面應該根據學生實際情況,調整授課內容,一方面應該變幻教學方式,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

2、重視文獻檢索能力的培養。研究生的學習一定要多閱讀文獻資料,包括外文文獻。而工商管理學科,本身是一個理論性學科,更應該在多閱讀他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之上,發現新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新方法。

(三)優化管理

1、提高培養過程中的淘汰率。我國目前的碩士研究生招生呈現出“嚴進寬出”的局面,許多學生為了能進入大學,發揮了巨大努力。但是進入學校以后卻是忙于各種其他工作,荒廢了學業,畢業論文也是在導師的催促之下敷衍了事。而許多高校為了保護學校名聲以及來年的招生,往往寬松處理。

2、淡化單一導師因素,吸取眾家之長。我國碩士研究生培養一般是采取“一對一”或“多對一”導師制,鮮有導師組負責制的模式。一個或幾個學生均是來自于一位導師的真傳,學生受一位導師的影響較深。這種模式容易讓學生產生固定的思維模式,而失去了變化性。而且可能存在學生和導師的思維有巨大差異的情況。一方面導師的指導學生的工作量大,另一方面學生對于導師的指導容易產生抵觸情緒,不利于學生成長。為拓展思維,擴大知識面,可以采用導師組集體指導方式,便于研究生吸取眾家之長。

3、提倡自主選題,提高論文質量要求。論文代表著研究生完成學業的成果,因此無論是選題還是后續的寫作均十分重要。目前我國許多高校教師喜歡給研究生畢業論文提供選題,而學生沒有通過自己的大量文獻閱讀構建理論基礎,為后續寫作遺留了大量問題。故現今研究生的培養應提倡學生自主選題,同時提高論文的質量要求。

4、提升研究生教學內容的現代化水平。研究生授課教師及時把握學科前沿動態,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及時更新教學內容,為研究生提供接觸最新知識的機會,引導研究生做出最新的、最有價值的學習與探索,將對研究生學術創新能力的培養起到長久深遠的影響。只有在新的理論、新的基礎上進行探索,才能提出更新、更先進、更適合現代化教育的理念。

5、信息化的管理,多元化的評價機制。信息化的發展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同時對人們的學習和生活提出了新的挑戰。教育也應該與時俱進,研究生的創新能力培養也應該結合信息化的發展。具體表現在信息化的硬件和軟件的配備,教育教學資源的信息化變革。為適應創新型管理的需要,研究生的教育教學管理應該大量利用信息化資源。

6、競爭激勵機制與淘汰機制并存。隨著我國本科、研究生的擴招,學生培養質量問題堪憂。為了適應學生畢業以后的工作需要,我們應該逐漸完善競爭激勵機制同時引入淘汰機制。

(四)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1、培養學生面向現實經濟生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學習不應該僅僅停留在書本或者理論上,而應該結合實際。理論在于指導實踐,同時實踐也會促進理論的完善。工商管理類專業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更應該如此,培養模式不僅要有理論性而且還應該有探索性。

2、建立校企合作培養研究生的模式。校企合作培養研究生的模式,一方面可以改善大學的科研條件,另一方面有助于解決企業的實際問題,已經引起了世界各國的廣泛關注。尤其是工商管理類專業,理論性強,比較枯燥,如果輔之以企業實際操作,將更有利于學生發現問題,提升學生的鉆研能力。(作者單位:重慶工商大學管理學院)

篇(2)

何為“TRIZ”

TRIZ是什么?它是俄文縮寫轉換為拉丁文字,其意義為“發明問題解決理論”,也有中國專家給它取了一個中國化的名字叫“萃智”理論。

“舉個例子,要讓干果、種子的外殼和果實分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專家對許多物理現象和發明專利進行研究后發現,通過緩慢加壓(大氣壓)然后瞬間減壓,就可以使緊貼在一起的物理性狀不同的物質分離開。掌握了這個規律,許多問題就觸類旁通了。TRIZ就是這樣一門研究發明創造背后的規律、培養創新思維的理論?!眲撛鞂W專家張武城教授說。

據介紹,TRIZ理論是前蘇聯學者阿奇舒勒歷經50多年,對數以百萬計的專利文獻加以整理、歸納、提煉和重組,建立起的一整套實用的理論方法體系。

在前蘇聯,以TRIZ為核心的創新方法學的教育非常普及,TRIZ是理工科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必修課。

目前美國、韓國、日本和北歐及西歐一些國家,不僅在高校開設TRIZ相關課程,還面向不同年齡青少年開展相關創新教育。

在我國,以TRIZ理論為基礎的創新教育剛剛起步。高校開展的TRIZ理論教育培訓,都選擇了與目前市場上唯一的專業咨詢服務機構---億維訊科技有限公司合作。該公司創新產品業務部總經理林岳,就是中國第一位專門研究TRIZ理論的博士。

創新理論應用成效明顯

“TRIZ是解決發明創新問題最有力的理論工具,而CAI(計算機輔助創新)是解決發明創新問題最有力的信息化工具,二者的結合解決了無數的工程難題,也為高校創新教育提供了現實路徑。”林岳說。

目前國內已經有北京理工大學、北京化工大學、北京工業大學、天津大學、東北林業大學、西南交通大學等30多所高校與安世亞太公司合作,引人TRIZ和CAI開展創新教育。目前,我國高校中開展的TRIZ理論相關教育,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開設選修課或與高校開設的設計類課程相結合,選修課一般32個學時,學生修完可獲得2-3個學分;另一種形式是以TRIZ理論為指導,結合CAI,輔助學生進行畢業設計,或輔助有課題的在校師生進行創新設計。

TRIZ作為一種舶來品,能否與中國教育順利嫁接?林岳介紹說,前蘇聯國家的TRIZ教育重在數理分析,而中國高校在開展TRIZ培訓時,弱化推理而強調興趣引導,注重生活案例和工業案例分析。

在開設TRIZ課程或進行畢業設計時,教師要求學生提交具體問題,在學習期間運用TRIZ理論獲得解決方案。在此過程中,學生的創新思維被激發,一大批成果脫穎而出。2007年4月,北京聯合大學在畢業設計中引入CAI高校解決方案,學生全部順利完成畢業論文撰寫和答辯,其中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專業學生劉峰完成的“手機電池彈片塑料熱熔焊接機設計”目前正在申請專利;天津工業大學2004年下半年開始在創造學課程中開展創新能力拓展培訓,20余名大學生在校期間就申請了專利;東北林業大學31名博士、教授在TRIZ師資培訓的過程中,申請了兩項專利。

與此同時,一大批接受TRIZ培訓的學生在全國創新設計大賽中獲獎。

創新教育需進一步拓展范圍

創新理論教育要想在高校中產生更大影響,尚需進一步拓展范圍。在日前舉辦的一場創新教育論壇上,與會專家認為,TRIZ理論培訓的核心是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它是一種思想武器和“方法論”,不僅僅適合理工科學生,而是具有一定的普適性。據了解,復旦大學正計劃將TRIZ理論引入藝術人才的培養領域。

以培養應用型技能人才為宗旨的高職院校,已經意識到加強創新教育的重要性。在一次高職高專院校的會議上,70多所高職院校的領導表示希望引人TRIZ理論培訓。將創新理論教育與高職的實踐教學緊密結合起來,培養的人才不僅具有較強的動手能力,而且頭腦思維靈活,富有創意。

篇(3)

論文關鍵詞:TRIZ發明原理;高職學生;創新能力;培養

近年來,高職院校在教學方法、教學內容以及教學保障上力求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但總體狀況還是不能盡如人意,畢業生的創新能力與用人單位的要求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對高職院校學生而言,主要存在兩點不足:一是創新意識差。高職學生習慣于在教師指導下按部就班地完成學習任務,缺少獨立思考和自主學習的過程,創新欲望和創新勇氣都很缺乏。二是創新能力弱。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有很多,關鍵有三點:(1)教學模式落后。傳統的教學過程只注重知識傳授,對學生技能的培養和創新思維的訓練遠遠不夠。目前,我院倡導的以工作過程系統化為主的項目化教學法,既強化學生的技能訓練水平,又訓練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及創新能力。但學生的創新思維及創新能力還有很大的提升和發展空間。(2)創新型教學隊伍不成熟。教師大部分是從學科體系下培養出來的,在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方面經驗不足。盡管一些碩士、博士具備創新實踐的經驗,但將創新實踐內化為教學實踐訓練學生的創新思維,還是有一定的難度。具有企業工程背景的教師實踐經驗豐富,教學能力卻不足。(3)對創新教育重視程度不夠。院系各級領導及教師對創新教育還僅停留在理念的理解上,還沒有真正落實到人才培養方案和相關配套政策和制度中。

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

為了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我們可以從許多途徑開展工作。而且,課堂教學創新永遠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主要渠道。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多啟迪學生,引導學生獨立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注重培養創新意識。但是,這種層面上的教育過程,并不能讓學生深層次理解創新的技法及創新的規律。TRIZ理論在科技界盛行,為創新教育領域注入了新鮮的活力,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和系統的方法。

前蘇聯發明家阿奇舒勒創立了“發明問題解決理論”—— TRIZ(Theory of Inventive Problem Solving)理論。此理論是從250萬份專利中仔細研究、尋找規律、總結分析而得出。許多技術問題可以利用其他領域或相似問題的原理和方法得到解決,也就是發明創造是有規律可尋和有法可依的。

TRIZ的經典理論體系主要包括有8個技術系統進化法則、最終理想解、39個通用工程參數與矛盾矩陣、40個發明原理、物理矛盾與分離原理、物場模型分析、發明問題的76個標準解、ARIZ創新問題解決算法、科學與技術效應庫等等。其中,8大技術系統進化法則揭示了一項技術或某一產品如何遵循規律在歷史中發展和演變的,為技術創新指明了努力方向。最終理想解則通過拋棄客觀條件,以理想化定義問題的最終理想解,保證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偏離目標。最終理想解應該是有用功能最大化,有害功能最小化,而不是用傳統的折中法去解決問題。40個發明原理則是阿奇舒勒總結專利的精華部分,也是TRIZ理論應用最普遍的部分。發明創造的過程在某種意義上說就是解決矛盾的過程。物理矛盾是指系統中某一參數既要求向正方向運動,又要向反方向發展。如飛機的體積既要大,保證容納旅客數增加;同時飛機的體積又不希望大,會有成本問題和動力問題等。這就是很簡單的物理矛盾。物理矛盾的解決通常采用四大分離原理,即空間分離、時間分離、條件分離、整體與部分分離。39個通用工程參數一般是物理、幾何和技術性能的參數。技術矛盾就是由系統中兩個因素相互制約和相互促進。阿奇舒勒將工程參數作了橫向—縱向排列,橫向表示惡化參數,縱向表示改善參數,縱橫交錯的方格表示建議使用發明原理的序號。其他的理論,不再作逐一分析和解釋。理論體系之間密切聯系,環環相扣,共同構成了一個完整細致的理論體系,并成為技術人員解決創新問題的重要方法論。

TRIZ理論的核心思想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第一,無論是一個簡單的產品還是復雜的技術系統,其核心技術的發展都是遵循客觀規律發展演變的,即具有客觀的進化規律和模式;第二,各種技術難題和矛盾的不斷解決是推動這種進化過程的動力;第三,技術系統發展的理想狀態是用最少的資源實現最大效益的功能。這樣的思想指導了許多發明創造的誕生,推動了人類社會的飛速發展和社會的不斷進步。

TRIZ理論與高職院校創新型人才培養相結合的實踐

筆者認為,TRIZ理論與高等職業教育的結合點主要在“教”和“學”兩個方面。

“教”具有雙層含義,既是指“教師”,又是指“教學過程”。教師作為施教者,需要培養自身的創新能力,深入學習理解TRIZ理論,掌握創新技法;教學過程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第一陣地,直接決定了學生獨立思考、創新實踐的程度。TRIZ理論在高職院校中怎樣成為一個重要課題。目前,一般以專業課滲透TRIZ理念,選修課和社團課系統學習TRIZ方法論。

“學”同樣也有兩個意思,既指“學生”又指“學習過程”。學生作為受教者,接受各項專業知識、技能的同時,需要發散思維,甚至需要“異想天開”。同時,系統學習TRIZ理論時,更應耐心品味,尋找現實生活中的事例。學習過程不僅僅局限在課堂中,更包括課外學生的“自主學習”及“自主實踐”。唯有如此,學生才能既在創新思維上得到訓練,又在創新方法上得到提高。

下面以我院的高職創新型人才培養工作為例,談談具體的實踐經驗。

作為一個全新的TRIZ理論體系,教師大都還不是很熟悉。于是,我們著重做了如下工作:(1)營造學習氛圍。通過請省內科技創新專家以及校內專家教授做講座,全員普及TRIZ概念,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2)培訓骨干教師。暑假安排各專業的骨干教師參加“TRIZ理論培訓班”和“創新方法培訓班”。最近,又請美國IEG集團的創新顧問對我院TRIZ團隊的所有教師集中培訓。高密度的培訓,使我院的TRIZ授課隊伍的水平和能力有了較大的進步和提高。(3)組織課堂教學。2009年9月,首先在幾個專業試點開設了選修課的小班教學。2010年3月,選修范圍進一步擴大。(4)指導學生實踐。個別教師已經開始用TRIZ理論指導學生的畢業論文工作。TRIZ理論必須與實踐相結合,只有不斷實踐,才能實現理論的真正價值。

篇(4)

【關鍵詞】二階控制論;反身性;理解性學習;傾聽式教學

【中圖分類號】G40-057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009―8097(2010)09―0012―03

一 引言

在與“是什么、為什么和怎樣做”發生聯系時,與教育技術關系最緊密的是“怎樣做”,教育技術主要是解決“怎樣做”的問題。怎樣進行教學是教育技術的本質,研究怎樣進行教與學的活動是教育技術的核心課題。[1]教育技術學發展的原動力是學與教理論的進步和創新。那么,我們如何延伸研究教與學理論的觸角,逐漸實現傳統教與學理念的轉變?在此,筆者將借鑒建構主義的研究方法論之“二階控制論”,深入探討了一種新型的教學理境,呼吁理解性學習與傾聽式教學的開展,以期重建新型課堂教學的可能,逐步在教學實踐中形成新的研究性教學觀。

二 建構主義的研究方法論:二階控制論

二階控制論的認識論是一種建構主義的認識論。其關注的重點是觀察者如何在跟系統的互動中建構有關該系統的模型。研究教育中的控制系統論的代表人物是斯德厄(Steier),他曾十分形象地描述了兩種不同的控制論觀點并對它們進行比較與分析(圖1、2)[2]。

斯德厄(Steier)認為在早期的控制論中,作為研究者的“我”主要研究自然場景或人為引發場景中的他人并試圖建構有關他們真實性的模型。這就是說,他人建構自己的真實,而“我”則查明其意義。而在二階控制論中,作為一個研究者的“我”則是從另一種控制認識論的觀點出發,研究他人建構的理解。根據這種控制論系統觀,“我”不僅研究他人建構的真實并試圖查明其意義,而且指引“我”自己行動的設想、目的和意圖也同樣清晰地呈現在“我”有關另一人的理解的想象中,而且在“我”試圖理解他人真實性的同時我也考慮有關他人體驗的這些方面。顯然,二階控制論強調研究者在研究他人過程中的反身性(Reflexivity)。研究中的這種反身性不僅意味著你清楚自己的進入有助于創設你所希望研究的行為,而且反身性還包含著你對自己研究領域的理解,如何在自己的研究行動中表現出這種理解,你的行動對你所希望研究的他人行為的幫助以及你對他人行為的觀察是如何影響你對該研究領域的理解的。[3]由此,控制論的研究從對被觀察系統的控制導向轉換為關注進行觀察者,也就是說,控制者將控制轉向自身。概言之,在二階控制論中,“我”作為一個研究者是從另一種控制認識論的觀點出發研究他人建構的理解。

三 教與學理念的轉變

建構主義的研究方法論之“二階控制論”強調作為一個研究者的“我”要從另一種控制認識論的觀點出發研究他人建構的理解。此方法論可謂“子非魚,焉知魚之樂?”,亦與德國知名的社會學家盧曼(Luhmann)提出的二階觀察(second-order observation) 概念有異曲同工之妙。筆者認為,基于客觀主義的傳統研究方法觀察自然界的物體時,采用的是一階觀察方法,這在自然科學研究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若走得太遠,如推廣到人就顯得力不從心,即是后現代所批評的可以看到整個實在的絕對神眼觀。此時,考慮到反身性的二階觀察(或“二階控制論”)就具有重大的方法論意義,如教學中教師勢必考慮學生是如何思考的,但也提請注意“子非魚,焉知魚之樂”,畢竟我們都不是“沙陀利” 。這里,筆者試圖借鑒該方法論,針對學生的“學”與教師的“教”,提出新的教育實踐理念。

1 理解性學習:“接受”轉向“反思”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學生的學習幾乎完全屬于“被動接受模式”。該情況下,學生要么被教師牽著走,要么被置于觀眾或聽眾席上,沒有質疑發問的機會,沒有展現自己的條件。久而久之,多數學生對于知識的學習就逐漸養成“接受”的習慣,他們會被迫傳遞式地記憶理論、公式、概念、解題的套路等,而不會主動去“反思”知識的來龍去脈,不去思考那些所謂的已經獲得的知識是如何形成和解釋的。這將導致學生在以后處理更多實際問題時缺乏舉一反三的思維能力,因此也將嚴重導致整個社會創新型人才難以脫穎而出。

我們知道要徹底、明晰地理解知識的意義,不僅需要“知其然”(know what),更需要“知其所以然”(know how),即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僅要明白所學知識的內容,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學會反思知識,深入理解知識的本質和內涵,形成自己對知識的獨特建構,以指導自己進一步習得和運用知識。在達克沃斯看來,“理解”才是教育、教學的根本目的。[5]所以,今天的學生更要增強自主學習能力和學習的主人翁感,在學習中逐漸養成積極思考的習慣,逐步形成批判性的思維能力,而不是簡單的、一味地接受現成的知識,養成盲從的習性。此外,學生不應該僅局限于個體學習,還必需學會和其他同學進行有效的溝通與合作,組成一定的“學習者共同體”。通過這樣的途徑,學生彼此之間得以相互了解和觀察,由此他們會發現對他人行為的觀察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自己對該知識的理解,這樣會在某種程度上促使自己進一步進行反省型和理解性學習。

正如“二階控制論”所描述的,“二階控制論使我們作為觀察者對我們自己的觀察、表述和解釋負責,并從情境脈絡的角度認識我們的認識活動鑲嵌其中的多種限定關系??傊?我們必須關注自己是如何建構我們的認識和行動系統的。”[4]由此,現時代的學生必需在學習過程中要學會多問幾個“為什么”,學會分析、闡釋所學習的內容,徹底清楚自己對知識的建構,并關注自己的思維方法和認知策略,充分調動自身的主體意識和元認知能力,發揮自主性和創造性。要之,學習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學習者要在具體的社會情境中通過與教師和其他學生的互動,建構知識、選擇信息、反思內容,在互動的過程中超越自身知識的局限性,形成更為全面的理解。

2 傾聽式教學:“灌輸”轉向“傾聽”

現行的學校范型是隨著工業化時代的到來而誕生的,它伴隨著工業化時代對人才的需求而逐漸定型。各級各類學校的教師按不同學科的要求,隨著年級的升高,傳遞客觀難度遞增的預定知識,對學生進行加工,即進行人才的培養。某些教師只是簡單地、直接“灌輸”給學生現成的知識,這將導致知識意義的喪失,以及學生內在認知動機的抑制、教學與生活的脫節等問題的產生。此外,教師一直采用將學生掌握的知識量兌換成考核分數的評價機制,即非常關注學生的分數,關心學生顯性的學習結果,從而忽略了學生個體的思維習慣、思維方式、思維過程以及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情況,最終導致教師不能夠在教學中實行因材施教,這將為從根本上促進課堂整體教學效率的提高制造了一個障礙。

在上述“二階控制論”方法論的啟示下,我們要知道,現時代的教師不僅應該關注學生顯性的學習結果(例如學到了多少東西,學生的答題正確率,測評時的分數等),更需要的是要學會“傾聽”學生的解釋,了解學生的學習和思維過程(例如如何學習的策略),意即廣大教師要真正扮演好“二階控制論”中作為研究者的“我”的角色。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從根本上了解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進而適時地反思自己的教學方法、教學模式以及教學進度,以更好地引導學生對知識的建構和掌握。

具體而言,教師的“教”需要體現如下三個方面:

(1)讓學生置身于與所要研究的領域相關的現象中,鼓勵并引導學生通過解決一系列初始問題、類似問題、拓展性問題到獨立提出自己的問題,與環境積極互動,深入領悟所要認知的事物。學生在這里不是去閱讀和聽講座,而必須進行學與教的實踐或觀察別人學與教的活動,而且教師要想辦法使學與教的現象非常有趣,以激起學生的創造性,吸引他們提出一些以前從未想過的問題。

(2)讓學生闡述他們自己建構的意義,然后,教師力圖去理解他們的意義而不是直接向學生闡述事物和灌輸知識。在這個闡釋的過程中,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勢必會得到提高。教師適當的提問既幫助自己理清學生的思維,同時也會促使學生思考得更多。其實,當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傾聽”和“觀察”的過程中,教師也參與了自己要求學生完成任務的過程。因為,此時教師和學生都在“建構”一個事實,不同的是,教師是帶著任務做(發現學生的認知風格及策略),學生則在任務中做(闡述自己的思維過程)。

(3)為了更好地理解和觀察學生的思維過程,教師可以用更多機會觀察自己的思維過程。教師可以單個人或幾個人組成一個工作組,嘗試完成一個布置給學生的學習任務,深刻體會“自我建構”的思維路徑,領悟教與學的真諦。

當然,上述“教”的三個方面是相互依賴的:教師只有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認知工具,并以一定的結構性的知識支撐了學生對知識的建構,溝通理論與實踐的中間環節,學生才會試圖在環境中建構自己的認識和行動系統,然后努力對所學內容進行理解、闡述與反思(既包括對因果的解釋,又包括敘事的詮釋),在闡釋和反思的過程中,學生才會又發現更多能給予自己啟迪的現象,從而啟動一輪又一輪新的學習周期,教師則根據對學生的思維的觀察,有效自我調整教學方法與策略,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

四 結語

綜上所述,建構主義的研究方法論之“二階控制論”強調作為一個研究者的“我”要從另一種控制認識論的觀點出發研究他人建構的理解。該方法論對于指導人們建構自己的認識和行動系統有很大的借鑒意義。如果學生運用該方法論,則能夠不斷實現自我更新和自我超越;教師借鑒該方法論,則可以更好地與學生“對話”,從本質上革新教學方法。如下,筆者總結了 “二階控制論”的方法論核心,以期借此促進傳統教與學理念的轉變(表1)。

教育技術的根本任務應該是關注如何利用現有的人類技術成果(物化技術、操作技術、智能技術等)有效地提高教與學的水平,使學生獲得真正的發展。如上所述, “二階控制論”方法論中體現的反身性的參與表明:我們的學與教過程應該能體現經驗的豐富性與批判性的反思之間的聯姻――人們必須時刻關注自己是如何在豐富的情境脈絡中建構自己的認識和行動系統的。這樣的方法論使得我們的學習與教學有可能在深度與廣度上取得更大的進展,進而極大地拓寬教育技術的研究視角。

參考文獻

[1] 李芒.論教育技術是“主體技術”[J].電化教育研究,2007,(11):5-9.

[2][4] 萊斯利•P•斯特弗,杰里•蓋爾.教育中的建構主義[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97,55.

篇(5)

大學物理創新教學有效模式大學物理是培養理工科各專業自然科學課程模塊的一門必修課。作為一門重要的素質教育課程,它所傳授的科學文化知識,體現的科學思維方式以及認識論和方法論,對現代學員知識構成、文化修養、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及未來的發展發揮著基礎性的長效作用。軍校學員基礎教育的特殊性,決定了其人才培養的特殊要求。教育轉型對大學物理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不是丟掉既有優勢,而是增加新的功能;不是弱化學員的科學素質和發展能力,而是強化基礎素質的全面性和復合性。通過對學員物理教育改革的研究,突出構建具有軍校自身特色的教育教學體系,建立相對獨立的理論教學體系,教學方法體系和與之配套的教材體系,確保人才培養質量。

對于大學物理教學對象:(1)從數學基礎看,經過上一學期高等數學課程的學習,學員學習了極限、導數、微積分、矢量運算等必備的數學知識。多數學員已經具備了較好的數學基礎。(2)從物理基礎看,因為各省高考物理考試標準不同,無法判斷學員中學物理的掌握程度。從課前調查結果看,大多數學員對物理學習很有興趣,但也有個別同學認為學習物理很枯燥,是無奈之舉,在授課過程中還要加強對學學物理課程重要性的認識。根據以往教學經驗,通過中學階段的學習,學員對基本的物理現象、物理概念、物理方法有了初步的掌握,但是中學物理存在概念不系統、不嚴密的缺點,學員容易用中學學習的公式生搬硬套大學物理內容,另外學員容易忽視對物理基本概念、基本定理和基本方法的把握,對本課程的教學目的和所需要達到的目標也有認識不足之處。

基于大學物理課程的性質、特點以及學員的基本情況分析,在基礎教育過程中,要解決軍隊對軍校學員人才素質要求越來越高的要求,本人通過在教學過程中的調研和分析,對革新本科學員物理教學有以下幾個方面的思考。

一、科學構建學員物理課程教學內容體系

客觀分析學員的科學文化基礎,把握好教學內容的寬窄、深淺要求,本著“全面、夠用”及“小范圍,大幅度,點面結合,滾動推進”的原則,在不損害物理理論的系統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重新對教學內容的廣度、深度進行規劃,更新課程內容。

1.把物理教學內容分成核心內容+擴展內容兩部分。適當降低知識的深度,合理擴展知識的廣度;適當降低技能技巧訓練,有效加強思想方法教育;既要注重科學教育功能,又要發揮人文教育功能;既要為后續課程奠定基礎,又要為長遠發展搭建平臺。以物理學的基本概念、基本規律、基本思想、基本方法和基本精神為主線,知識教學與方法教學并重,科學確定課程教學內容體系。教學中,我將教學內容分為A、B兩類,A類是核心內容,構成大學物理課程教學內容的基本框架;B類是擴展內容,它們常常是理解現代科學技術的基礎。同時,將物理學的基本理論與軍事高新技術緊密結合,開設了現代軍事高新技術的物理基礎選修專題內容。通過整合教學內容,努力做到知識聚焦、觀點深化、有輻射性,能縱橫聯系,以點帶面,實現基礎知識的有效遷移。

2.把物理教學中的經典內容與現代內容相融合、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相滲透、關注學科前沿、突出軍事特色。物理知識一直以“顯式”體現在課程內容中,但其思想方法常以“隱式”蘊涵在課程內容中。因此物理學具有科學知識、思想方法和人文精神等多元價值。在物理教學中強調物理文化育人功能的實踐。教學中注意提煉知識本質、揭示思想方法、展現創新過程、弘揚人文精神,給學員提供更深層次的精神文化啟迪。我們本科物理組整編了具有軍事特色的大學物理教材,把大量的軍事相關的事例融入到定理定律的講解,舉例中,這樣,既提高了學員的學習主動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使學員有目的有意識的了解相關設備,為后續專業課程的學習打下堅實基礎。

3.鏈接相關課程,實現融合滲透。充分發揮物理學知識結構的同化、遷移和再生功能,加強大學物理與相關課程(如與數學、計算機、英語、軍事、人文等)的有機銜接、交融滲透。以大學物理教學為出發點,使物理學的基礎知識、基本思想、基本方法有效地遷移到其他學科教學,同時又將其他相關學科的知識、方法合理地移植到物理教學之中,實現物理課程與相關課程的有機滲透,使物理學知識與相關學科的知識、方法在物理教學中得到不斷地強化、深化。

二、加強推進物理課程學法及教學方法改革

開展素質教育有助于改善學員的知識結構、提升綜合素質,有助于革除學員中的“輕理論學習,重體能訓練;輕技能培養,輕素質養成”等不良思想,還可以在為學員滿足任職需要打下持續發展基礎的同時,也為終身事業的發展打下基礎,同時使得學習活動延伸到院校教育體系之外,讓學員享用終身。學法改革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

一是優化學員思維品質,推行自主學習模式;二是探索英語教學新模式,增強英語口語教學效果。目前,這兩種方法還在試行當中。

教學方法也包含了教學方法的現代化。除了教材內容教學內容的現代化,還涉及到教學方法、方式的改革,如引用國內外的好的方法,以及用計算機進行輔助教學,做物理試驗等等。近年來,國內外出現了不少比較好的教學軟件和新的智能教學工具,以及一些數學軟件(如Matlab,Maple等),掌握研究和在教學中運用它們,對于教學和教學改革來講,是一件具有深遠意義的事。在教學和研究的實踐中,我曾經對于有些教學內容,如角動量守恒,我就用動畫的形式給學員演示一下,這樣既比黑板上畫圖省時間,又能更形象的將守恒的思想展現給學員。這種方式把抽象的數學概念具體化,講清教學的基本內容及歷史淵源,調動學員主動學習精神,培養學員的創新意識,提高教學的效率等方面,起了積極的作用。

三、積極改進學員物理課程考核方式

改革考試形式――改變學生考前“習慣”。目前學員物理課程考核形式單一、內容單一,使學員過于關注解題技巧,忽視知識的內化,不利于促進學員科學素質的養成。因此考核不應限于筆試,應采用多種形式加強對學員平時學習成效與科學素質養成的考核力度,充分體現教育目標的全面性和教學內容的豐富性。我們物理組在教學中通過讓學員參與撰寫科技小論文、參加自主科技創新俱樂部,每年參加大學生物理創新競賽等方式,考核學員物理學習掌握情況,取得了明顯的成效。考試方式的改變,考試內容的調整,直接改變了以往一考定音的評價格局,從唯成績論變成了綜合考核。

四、結語

大學物理是對大學生進行創新素質與能力培養的極好課程,大學物理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學法等方面進行的上述改革,對促進學生知識、能力、素質的綜合提高,起到了積極的效果。在新的教學理念中強調對學生開展自創新素質與能力培養的深層次研究與實踐,以此更好地發揮物理課程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的積極作用,為實現知識與能力的雙重培養目標而努力?!洞髮W物理》創新教學改革,任重而道遠,我們一定要沿著不斷創新的道路奮勇前進,努力為提高學員的綜合素質做出新的貢獻。

參考文獻:

篇(6)

當今科學技術發展日新月異,新興學科不斷發展,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更高、更嚴。高等教育是教學和科研、學習和創新的結合,肩負著培養大學生的科技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業精神,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質和科學素質的重任。培養大學生科研素質和創新能力,這既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培養高級科技人才的需要,也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人才強國戰略的需要。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對疾病認識程度的提高,社會對醫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培養醫學生的科研素質和開拓創新能力成為現代醫學教育的重要內容。醫學生積極參加科技活動,通過科學研究不但理解和掌握了所學知識,完善了知識結構,而且還培養了科研意識、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學會在畢業后的臨床工作和醫學研究中實踐運用。這樣醫學院校才能培養出跨世紀的合格醫學人才,同時也體現了高校教育的內在要求和目的。

二、醫學生創新能力的現狀和主要問題

1.醫學生的科研興趣與創新意識。當前我國醫學教育普遍存在教學和科研相脫離的現象,加上醫學教育本身的特殊性,學科門類繁多,學時數多,教師“灌輸式”教授,忽視了學生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學生在就業、考研的壓力下“接受型”學習.,沒有將理論和實踐結合的習慣和創新性意識。除少數真正有興趣想了解科研整個過程的學生外,多數大學生參與課外科技學術活動的意識還比較淡漠,即是有極大的科研興趣也因氛圍不夠濃厚、缺乏正確的引導等原因而放棄。據統計,有近86.2%的學生把業余時問用在復習功課上,只有7.5%的學生閱讀課外書籍、進入實驗室參與科研或者參加學校組織開展的各項課外科技創新活動。而國外對醫學生的培養較重視在本科教育早期就提供融入科研的機會,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培養學生嚴謹踏實的科研作風和開拓創新的科研精神。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率先實行UROP(UndergraduateResearchopportunitiesProgram)計劃,為本科生提供參與科學研究訓練的機會,MIT有70%的本科生在大學四年期間參加過這個活動。

2.醫學生的科研素質和創新能力。由于醫學院本科教育主要以“教”為主,學生沒有從事科研的經歷和規范的科研訓練,絕大多數醫學生科研素質和創新能力較低,文獻檢索和實際操作能力較差,沒有科研課題設計和科研論文撰寫能力。而通過科研訓練,教醫學生學會批判性閱讀文獻、提出問題、設計方案、運用新技術、分析數據、撰寫科研論文等的能力,而且科研經歷給他們提供了進一步進行科研的興趣和動力,在方法論上對以后從事臨床醫療工作也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美國斯坦福大學醫學院把至少3個學期的時間和精力用于學生的科研訓練上,采取多種措施鼓勵學生進行基礎科研活動,造就了該院學生在國際上具有強大的競爭實力。

3.醫學生參加科研活動的機制和保障措施。盡管國內各大高校已經開始重視大學生課外科技創新活動,設立專門的機構負責管理項目的執行,但還受到各方面的限制。時間上,由于教學計劃中的課時數多,學生沒有充足的時間保證;學校的實驗中心、實驗室雖然向參加活動的大學生開放,但實際操作上存在很多困難;創新活動缺乏足夠的經費;指導教師和學生相互脫節,學生找不到合適的指導教師,教師指導的項目學生不愿參加;指導教師和學生花費了時間、精力參與課外學術活動,但缺乏相應的激勵機制,挫傷了教師和學生的積極性。種種因素都限制了醫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的培養和專業的競爭力。

三、培養醫學生科研素質和創新能力的思考

科技創新是民族發展的動力,科技人才是強國的根本。當代大學生是未來中國創造原創性成果的中堅-力量和希望,承擔著民族發展和強盛的歷史重任。醫學生還肩負著解決病人疾患、推動醫學發展的重任。針對醫學生創新能力的現狀,加強對醫學生在校期間創新能力的培養,就是為造就高素質的創新、創業醫學人才夯實基礎,積蓄后備力量。

1.將學生科研能力的培養貫穿于整個醫學生的大學學習過程中。培養醫學生具備科研能力,不是對某些學生的培養,也不是對學生某個方面的培養,而是對全體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綜合科研培養??萍紕撔率且豁椌C合工程,需要眾多各領域和學科知識的支持,因此需在教學中加強領導,提高認識。學校要營造良好的教風、學風及濃厚的學術氛圍和創新教育環境。教師除傳授書本知識外,還要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涉獵其他學科和領域的主動性,及時介紹相關領域的科技發展動態,開拓學生視野,激發學生科研興趣,積極引導學生參與科研活動,如教師課題組科研活動、各級大學生科技創新項目、學生綜合性實驗活動等。同時,開設基礎科研能力培養課程,使學生掌握查閱文獻、收集資料、采集和統計數據、撰寫科研文章等基本科研技能。學生以專業學習為基礎,以良好的學習成績、知識水平為保證,善于學習,積極拓寬自己的知識面,良好的學風給創新的成功帶來機遇。

篇(7)

關鍵詞:創新教育;經濟學;人才培養模式

一、基于創新教育的教育教學理念

一般認為,對于“創新”的研究始于奧地利學派經濟學家熊彼特(1921,1934,1942)。熊彼特認為創新就是將關于生產要素的“新組合”引入生產體系;英國學者弗里曼(1987)將創新概念擴大到包括發明、創新和創新的擴散三重概念,將創新分為漸進式創新、突變式創新、新技術體系和新技術經濟范式。而最新的理論研究認為,創新是新的生產要素的創新,更為重要的是依靠無形要素實現要素的新組合。依據這一理論,知識和人力資本成為創新的基礎,特別強調人力資本對知識積累的重要性。在這一理論背景下,創新教育就應當成為一種必然選擇。培養大批優秀的創新型人才服務于社會,是高校人才培養的核心任務,也是高校生命力和發展力的關鍵所在。

所謂創新教育,是指以培養人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和創新素質為基本價值取向的一種教育理念和教育實踐。創新教育適應知識經濟時代的教育發展趨勢,其核心目標是培養創新型人才。

具體地說,經濟學創新型人才培養必須樹立以下幾方面的教育教學理念:

一是因材施教。堅持以學生為本,充分尊重學生的意愿和要求,分類培養,突出個性,全面發展。強調通識教育,強化學科專業基礎,倡導自主發展,形成學術導向型和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雙軌制”發展目標模式,進行分層分類教學。

二是學思結合。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一味地讀書而不思考,就會為書本所累,被書本牽著鼻子走,從而為書本表象所迷惑而不得其解。知識是靜態的,要提倡學生學會思考、深入思考,在思考中將知識轉化為素質和能力。

三是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是明代大思想家王陽明的教育思想,即不僅要認識(“知”),更應當實踐(“行”),唯有把“知”與“行”統一起來,方能稱其為“善”。在傳統經濟學教育中,存在著嚴重的“知行分離”現象,理論經濟學被譏諷為“黑板上的經濟學”。要對此認真反思,反復探索,努力克服“知行分離”教育觀,按照“理論有用、實踐為重”的指導思想,高度重視和加強實踐教學,幫助學生從書本和課堂中解放出來。

四是開放融合。所謂開放,指經濟學教育要廣泛吸取古今中外一切優秀的教育思想、理論與方法,為我所用。所謂融合,包括知識、素質和能力的融合,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的融合,教學和科研的融合,不同學科和知識體系的融合等。

二、基于創新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

在分層分類的教育體系下,地方院校的經濟學類專業面臨著來自研究型大學和高職院校兩方面的壓力:如何根據自身資源稟賦條件,主動適應社會需求,自覺遵循高等教育規律,確立創新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至關重要。

在分層分類的高等教育體系中,作為以本科教育為主的地方財經類大學,既不能像綜合性重點大學那樣,完全按照精英教育的模式培養學科學術型人才,也不能像職業技術學院那樣,一味突出職業技能,培養實務操作型人才;而應當綜合精英教育和大眾化教育兩方面的特點和優勢,走符合自身實際又具有學科特色的發展道路,即按照“打好寬厚基礎、全面增強素質,通過交叉復合、培養知識遷移與轉換能力,加強實驗實踐教學、提高實際應用能力”的要求,努力培養具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適應能力和競爭能力,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應用型經濟學人才。

具體地說,要貫徹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學理念,在充分尊重學生的意愿和要求的基礎上,實行分類分層次培養。堅持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專業選擇空間,學生入學后前兩年按學科大類完全打通培養,以夯實基礎;兩年后根據學生個人特長、興趣和未來就業取向,結合社會發展需要,分別允許學生在院系專業組內、學科大類內、經濟管理類之間以及在全校范圍內選擇專業,進一步拓展學生的選擇空間。根據經濟學的特點,形成以學術創新為導向的理論經濟學學術人才培養方向和以就業創業為導向的商務應用經濟學人才培養方向。對不同學生開出不同的“菜單”,因勢利導地進行分層分類教學:對渴望繼續深造、準備考研出國的學生,安排的課程側重于理論基礎、方法原理、學科發展的深入研究;對畢業后直接進入就業市場的學生,安排的課程注重于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實用性,在教學中著重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和應用能力的培養與訓練,提高學生對市場需求的適應能力,努力提高就業層次。

三、基于創新教育的人才培養方案

根據創新人才的培養目標,全面優化人才培養方案,改革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夯實科學文化素質和創新知識基礎,是構建科學合理的人才知識和素質結構的內在要求。為此,南京財經大學的具體做法是,推行“2+2”培養模式,建立“平臺+模塊”課程體系,即:前兩年按照學科大類完全打通培養,建立通識教育課程、公共基礎課程、學科基礎課程和實踐教學“四位一體”的經濟學大類基礎教育平臺,夯實學科基礎;后兩年分別建立專業課程模塊,學生根據個人意愿和志趣進入不同專業課程模塊學習,分別由模塊所在的專業組織教育教學活動,完成相關培養過程。

1.按照“通、寬、厚、透”要求搭建通識教育課程平臺

通識教育課程改革的指導思想是:在本科教育階段構建以素質教育為取向的通識教育課程體系,在最基本的知識領域為學生提供多學科交叉綜合的精品課程,推進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與經濟管理等專業知識之間的融合貫通,貫徹“通、寬、厚、透”的基本要求,為學生提供科學方法論、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和綜合素養類基礎知識。

2.按照“分類教學”要求搭建公共基礎課程平臺

大學英語繼續實施“1+1”教學改革,提升平臺,優化模塊,不斷探索與專業教學的有效銜接。第一學年完成四級英語和六級英語的學習與訓練任務,第二學年停開原普通大學英語課程,代之以各種模塊選修課。數學公共基礎課堅持分層分類教學,根據不同要求,制定相應標準,給學有余力的學生提供較高平臺;為數學基礎較差的學生提供符合經濟學類專業數學教學大綱基本要求的平臺,分別編班組織教學。計算機公共課實行統一目標下的多維度考核,適應社會需要,不斷提高學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大學語文著力提高學生的文學藝術鑒賞能力、溝通能力和寫作能力。

3.按照“交叉融合”要求搭建學科基礎課程平臺

專業教育課程體系由學科大類共同的基礎課程即專業基礎課和專業主干課程構成。專業基礎課程由若干門理論經濟學課程、應用經濟學課程和管理學課程組成,由學生在一、二學年中完成學習任務。除了包括教育部第一屆經濟學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1998年確定經濟學

類專業8門核心課程(包括政治經濟學、西方經濟學、國際經濟學、金融學、計量經濟學、財政學、會計學和統計學)外,增加管理學原理、財務管理、市場營銷學等管理學類課程。

4.按照“一體化”要求搭建實驗實踐教學平臺

實驗實踐教學是大學本科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也是貫徹“知行合一”教育理念的必然要求。實驗實踐教學環節包括實驗教學和實踐教學兩部分。實驗教學包括課程型實驗、專業型實驗和綜合型實驗三大類型。課程型實驗是理論課程中的單項實驗,旨在加深學生對理論概念、原理和規律的理解;專業型實驗是針對學生所學專業開設的專業技能綜合性實驗教學課程,強調學生專業技能和應用能力的培養;綜合型實驗旨在訓練學生的專業技能和綜合能力,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實踐教學包括:認知性實踐、文獻綜述、畢業實習、畢業論文(設計)等。在實踐中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和理論提出、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自覺尋求新理論,探索新方法,在實踐活動中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進而使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得到實際培養和全面提升。

5.按照“主、精、特、復”要求建立專業課程模塊

在“平臺+模塊”課程體系中,前兩年搭建基礎教育總平臺,后兩年分別建立經濟理論與方法、經濟應用與實務等專業課程“模塊”,學生可分別選擇進入不同專業課程模塊學習,分別由模塊所在的專業組織教育教學活動,完成相關培養過程。專業課程模塊包括專業主干課、專業選修課。專業主干課是專業所特有的、在自己特定領域和學科向縱深發展的專門化課程,專業選修課則可以使學生根據自己的特點在專業上繼續拓展和延伸。為了加強經濟學專業學生的理論基礎,要強調政治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這兩大理論經濟學課程的重要基礎地位和作用,《資本論》導讀、中級微觀和中級宏觀等提高內容都應是經濟學專業的主干課程。

6.按照文化傳承創新要求推進職業發展教育、創業教育、第二課堂活動的一體化

我校強調“三商”(智商、情商、靈商)并舉、“五能”(外語、計算機、溝通、寫作、專業技能)并重、“四學會”(學會知識技能、學會動手動腦、學會生存生活、學會做事做人)。以“挑戰杯”、全國英語演講大賽、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為重點,以高水平運動隊、高水平藝術團體和高水平社團建設為主體,以學生課外學術科技文化活動為載體,不斷加強學生的創新技能培養。

四、基于創新教育的人才培養過程

貫徹“學思結合、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從過去的“以知識為中心”轉變成“以能力為中心”的人才培養新模式,進一步創新人才培養過程,把傳統固定的教學過程轉變為教學互動的選擇性過程,把傳統的知識傳授過程轉變為以能力培養為中心的教學過程,全面引入現代教學方法和技術,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通過引入自主性學習、研究性學習、合作性學習等現代教學方法,改變過去落后的滿堂灌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引入信息技術和現代教育技術,全面改造傳統經濟學學科專業,改造傳統教學管理模式,改變傳統教學手段,實現經濟學信息資源的互通共享和經濟學教育模式的改革與創新。

引入本科生導師制度和助教制度,使教師更好地對學生因材施教,進一步加強專業指導和學術引導。例如,引入助教之后,師生可以就某一問題以討論、角色扮演、論壇等多種形式進行探討,形成“邊干邊學”的有效學習路徑,讓學生在參與中形成創新思維并提升其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基于創新教育的教育教學評價機制

改變應試教育背景下的僵化教育教學評價體系,鼓勵教師把創新方法、創新精神融于課堂教學過程,鼓勵學生大膽創新、勇于創新。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内揄拍国内精品对白86| 亚洲日韩中文字幕天堂不卡| 强行无套内谢大学生初次| 中国内射xxxx6981少妇| 亚洲 国产 韩国 欧美 在线 | 亚洲av日韩av一区二区三曲| 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一区二区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精品中文久久久久久久| 人妻少妇精品久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人成在线播放新网站| 国产成人av片免费| 精品无码黑人又粗又大又长| 无码成人亚洲av片| 丰满少妇人妻久久久久久|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专区首jn| 亚洲精品成a人在线观看| 国产在线精品国自产拍影院同性| 7777久久亚洲中文字幕蜜桃|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久一区| 屁屁影院ccyy备用地址| 美女大量吞精在线观看456| 亚洲字幕av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男女下面一进一出无遮挡| 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免费在线观看| 无码综合天天久久综合网| 孩交精品乱子片| 国产粗话肉麻对白在线播放| 好紧我太爽了视频免费| 国产精品特级毛片一区二区三区| 欧产日产国产精品| 手机看片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国产免费人成网站| 欧妇女乱妇女乱视频| 亚洲无线看天堂av| 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模式| 亚洲av中文无码字幕色三| 无码无套少妇毛多18p| 日韩av片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亚洲av综合色区无码另类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