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网站-四房播播网站

學術刊物 生活雜志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中國禮儀文化論文

中國禮儀文化論文精品(七篇)

時間:2022-12-06 15:51:4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中國禮儀文化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中國禮儀文化論文

篇(1)

商務禮儀論文參考文獻:

[1]周桂鳳.角色扮演法在中職商務禮儀課程中的運用[J].科教導刊(下旬),2015

[2]王冬梅.商務禮儀課程教學方法改革與創新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14

[3]呂亞君.“商務禮儀”課程整體設計探討[J].教育與職業,2010

[4]蔡華妹.商務禮儀教學中情景模擬教學的思考[J].吉林教育,2014

[5]蘇陳艷.淺談商務英語專業學生的商務禮儀素養培養[J].校園英語,2014(21):84.

[6]徐小芳.商務英語專業學生商務禮儀素養探討[J].現代商貿工業,2011,10:188-189.

[7]石慧.商務英語專業課程設置的需求分析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0.

[8]陸娟,楊曉嬙,張嬋依.外語專業商務禮儀教學必要性及教學改革具體操作設想[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1):129-130.

商務禮儀論文參考文獻:

[1]呂冬梅.商務禮儀教學中多媒體輔助教學應用的誤區及對策分析[J].科技資訊,2007(21):136-137.

[2]王冬梅.商務禮儀課程教學方法改革與創新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14(4):146-147.

[3]李湘棱.電子商務實務多媒體課件設計制作與教學應用研究[J].企業科技與發展,2014(7):140-141.

[4]李軍莉.遠程教育中《商務禮儀》課程教學實踐的改革研究——以陜西廣播電視大學《商務禮儀》課程教學為例[J].才智,2014(33):43,45.

[5]寧艷珍.《商務禮儀》精品課程建設的研究與實踐[J].經濟師,2015(7):222-223,226.

[6]顏莉虹.面向高職學生的《商務禮儀》課程教學改革研究[J].漳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4):90-94.

[7]嚴軍.基于就業導向的高職《商務禮儀》課程實踐教學模式初探[J].職業教育研究,2011(S1):93-94.

[8]何劍霞.情景化教學法在商務禮儀課程中的運用[J].南昌高專學報,2011(6):132-133.

商務禮儀論文參考文獻:

[1]宋峻峰從當前社會需求看高職文秘專業人才的培養[J].教育與職業,2013(32):123-124

[2]朱穎高職商務禮儀教學與職業素養教育相融合的思考與實踐[J].教育與職業,2012(17):145-146

[3]莫少紅高職“商務禮儀”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教育與職業,2012(36):148-149

[4]羅金鳳高職商務禮儀課程開放式教學的研究與實踐[J].教育與職業,2014(21):120-121,122

[5]劉秀榮基于行動導向法的商務禮儀課程改革的探索與實踐——以汽車技術服務與營銷專業為例[J].職教論壇,2015(27):72-75

[6]向立志,崔曉莉從企業需求探討高職文秘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2):82-84

[7]蕭琳基于崗位核心能力的高職市場營銷專業“商務禮儀”課程設計[J].教育與職業,2013(36):138-140

[8]張淑英商品經濟市場環境下關于商務禮儀的思考與建議[J].中國商貿,2014(19):214-215

[9]史鋒,張徽商貿類學生商務禮儀素養教育探析[J].巢湖學院學報,2011(2):142-145

[10]鄒亮商務禮儀課程模塊化教學模式探討[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4(5):110-112

篇(2)

摘 要 在現代社會多年來的發展中,高爾夫運動遠遠超越了運動項目的價值,作為一種文化形態受到大家的認同。高爾夫運動對禮儀、誠信及公平等文化的充分體現,其中禮儀文化是一項重要內容。本篇論文論述了高爾夫禮儀文化的由來及表現形式,指出了高爾夫禮儀文化的功能,最終指出了在高爾夫運動中運用禮儀文化建立一個良好的和諧的運動環境的必要性。

關鍵詞 高爾夫 禮儀文化 傳承

一、高爾夫禮儀文化的由來

高爾夫運動作為一項戶外體育活動,最初起源于與蘇格蘭牧羊人自娛自樂的游戲,隨著15世紀歐洲貴族集團的興起,由紳士文化演變發展為一種時尚的社交方式和消遣娛樂游戲。17世紀中期,隨著俱樂部的發展高爾夫運動逐漸發展成熟,其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不僅融合西方傳統文化,而且注入了一些極具現代特色的多元化元素。

高爾夫運動頒布與制定諸多規章制度,活動參與者須遵守,其中禮儀文化為重要組成部分。隨著高爾夫運動的普及,其在中國也得到大力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這項體育活動中,同時,高爾夫禮儀文化研究也相應而出,目的就是為了讓國人了解其所包含的禮儀文化。

二、高爾夫禮儀文化的表現形式

禮儀文化是高爾夫運動中的文化精髓,不僅約束到參與運動的人們,而且其反映出的社會意識形態也影響著人們。這種規則和社會意識久而久之就發展成一種約定俗成的習俗。

高爾夫禮儀文化的表現形式主要包括:首先,球員的身體行為符號,一種球員在運動中通過身體行為語言表現行為結果的禮儀方式;其次,球員個體服飾符號,在運動中,球員個體衣著特點,是對外在形象的一種持續和相對持久穩定的展現,球員的形象很容易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帶來直接的反映與評價。因此球員的衣著特點要符合高爾夫禮儀的文化需求;最后,球員與周邊環境和睦相處的符號,這種指的是球員在運動過程中所表現出的與周邊環境相適應的行為,如遵守紀律,自覺維護運動場地的衛生,舉止行為文明,遵守時間,自覺維護運動場地公共環境,愛護公共設施等。

三、高爾夫禮儀文化的功能

(一)有助于塑造球員個人形象的功能

在高爾夫運動中,禮儀文化的第一功能就是塑造球員個人的形象。在對外交往中,個人的形象就是門面,只有表現得體的行為才能夠贏得他人的尊重,同時也能夠在社會中立足和實現遠大抱負理想。同時,恰當的禮儀行為,不僅幫助球員個人在社交活動中塑造良好的形象,而且還能夠帶來自信保證心情的愉悅。

在高爾夫運動中,紳士文化的應用,人們不但在行為、舉止以及語言上展示了自己的形象,而且也反映出了氣質與品格等內在形象,內外形象的展示給人們留下良好的形象 。

(二)有助于協調人際關系的功能

中國禮儀在傳統文化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禮儀文化不僅僅是一門文化,而且是人們一聲中所必須修習的一門課程。良好的禮儀有助于人們建立和維持良好的人際關系,建立和諧共處的人際氛圍。高爾夫運動體現了“文明”、“高雅”、“健康”等特點,切受到其特殊的禮儀文化表現方式和內涵的影響,高爾夫運動為個體贏得了尊重,實現了自我價值的體現,同時有助于具有不同特征的人交往和生活。

高爾夫運動中,禮儀文化不禁改善了球員之間的關系,促進交流了解,建立協調和諧的人際關系,而且本著尊重、平等思想的運動,在活動中也能贏得別人的尊重與理解。

(三)保證運動比賽的順利進行的功能

在高爾夫運動中,禮儀文化有助于維持比賽的秩序。在每場比賽中,每個環節中,都有固定的文化意識,離不開各種利益。正是禮儀聯系著高爾夫比賽的哥哥環節,維持著比賽的正常進行。如果在運動中沒有響應的禮儀,那么整個比賽運動很難正常進行。

(四)有助于感召教化的功能

在高爾夫文化中,禮儀屬于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其不僅具備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而且事對“貴族精神”、“紳士文化”等文化特質的展示,特別是隨著社會現代化發展進程的賈逵,從事高爾夫運動,作為一種時尚的表現形式,如果不懂禮儀,那么在運動中必然受到歧視與排擠,因此,為了順利的參加高爾夫運動,人們應當爭相模仿和學習高爾夫禮儀文化的內容。

四、結論

在高爾夫運動中,禮儀文化屬于促進活動健康發展的一個重要的內在動力,其在發展過程中不斷推陳出新,并且受到社會發展進程的影響日趨完善。本篇論文主要論述了當前高爾夫禮儀文化的由來以及表現形式,又具體論述了高爾夫禮儀文化有助于塑造個人形象,協調人家關系,以及維持比賽順利進行等四大功能,最終指出了高爾夫運動對為提高國人思想水平,和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起到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 黃武勝,殷鵬.基于高爾夫運動中的禮儀文化研究[J].中國學校體育:高等教育.2014(1).

[2] 于洋,王佳佳.高爾夫―中國禮儀發展的新契機[J].現代交際.2012(3).

[3] 劉曉晨.淺析社會文化禮儀在高爾夫運動中的表現[J].運動精品(學術版).2013年12月6日.

篇(3)

論文摘要:中國傳統的喪葬儀式是中國禮儀文化中最為獨特的一種,因為它既是對死者的羊重與悼念,也是對于生者的一種慰藉.而我們除了要對中國傳統的喪葬儀式了解的背后,還要更為深入地探究其背后的法律文化,因為這種法律文化才是一個民族的根。而這種尋根溯源無論是時歷史還是未來,都是一種應有的交代。立足于中國傳統喪葬儀式的過程和具體的禮儀要求,在回顧古代喪葬儀式的前提下,對于喪葬禮儀背后的法律文化進行剖析。從中得出的法律文化才是我們真正所要探尋的價值目標。

1引言

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有一套自己的生死觀,他們把養生與送死等量齊觀,甚至重視送死的程度超過了養生。因為有時只要是活著就好,無關質量,于是就有了“好死不如賴活著”。相應的人們對于徹底離開這個世界的最后一次儀式—喪葬儀式就有了較為繁瑣的規定。當然,這些喪葬儀式的背后,也深深隱藏著中國傳統的法律文化。

2中國傳統喪葬儀式的主要過程

本人長期生活在北方,所以我對中國傳統的喪葬儀式的了解主要是針對于北方。通過本人親身的經驗以及查閱一些資料,中國傳統喪葬儀式的主要過程有:

小鹼:為尸體凈身整容,穿上壽衣。這個步驟要盡早,甚至有時在斷氣之前就進行。因為過幾個小時,由于肌肉細胞死亡,會出現稱為尸僵的四肢僵硬現象,影響穿壽衣。壽衣不能用皮質,因傳統認為這樣死者會轉世成動物。

報喪:正式通知遠近各處的親友死亡時間、情況和葬禮安排.經常有嚴格的形勢和順序規定.

奔喪:親友攜帶禮品、禮金、挽聯、花圈等從外地來參加葬豐。

停靈:即將尸體在靈堂停放若干天,等待前來奔喪的親友;同時有助于確定死亡而不是昏迷假死。靈堂可為家中房間、臨時搭制的靈棚、或殯儀館的專用房間。靈堂內設悼念條幅、死者遺像、供奉死者的食品(供品)、香、蠟燭、紙錢等。另外,在暫時不能正式安葬死者的情況下,將棺材寄放在寺廟等地,等待未來下葬,也可稱作停靈。

守靈:停靈期間,已在場的親友,特別是死者的晚輩在靈堂輪流守護死者,接受奔喪者的吊唁。在整個葬禮期間,死者親近的晚輩(稱為孝子/孝女)穿不縫邊的白色粗麻布衣服或褂子,腰系草繩或麻繩,腳穿草鞋,稱為孝服。

大鹼:當著家屬的面,將死者移人鋪有褥子的棺材,蓋上被子,釘上釘子封棺.富裕的人家可能用內棺和放置隨葬品的外棺兩層。

出殯和下葬:把棺材送到墓地埋葬。出殯開始的標志是孝子將一個瓦盆摔碎,稱為“摔盆兒”.由孝子執“引魂播”帶隊,有樂隊吹打,沿途散發紙錢到墓地。下葬儀式有風水師協助。

燒七:下葬后,親友每七天去墓地看望并燒紙錢,一共去七次共四十九天。還有類似的叫魂、燒紙錢等活動,稱為“做七”。第四十九天的儀式稱為“斷七”,為正式葬禮部分的結束。

守孝:按儒教的傳統,孝子應該守護在父母墓的周圍三年,期間避免娛樂、飲酒食肉、夫妻同房等.

牌位:家人用香燭祭品供奉寫有死者名字的牌位。

掃墓:親友于清明節期間修理、打掃墓地.

以上這些是具體的程序,但是從這些程序中的一些細節中可以看出一些傳統的法律文化。

3喪葬儀式背后的法律文化

3. 1懊孟追遠的儒家孝道觀

孝道觀念是中國法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千年以來,中國人無論貴賤貧富,都深深地受到這種禮教的熏陶和影響。儒家孝道觀十分重視死,把送死看成是盡孝的主要標志之一。《中庸》說:事死如生、事亡如存,仁智備矣。《孝經》里面說;“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優,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后能事親。《論語》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儒家的孝道觀在宗教觀上表現為尊祖,在倫理觀上表現為孝祖,在喪葬觀上表現為厚葬。孔子在回答弟子樊遲時說:生,事之以札;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倫語為政》)。當弟子宰我認為三年之喪太久時,孔子批評日: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于其父母乎!(《論語陽貿》)。在喪葬上,孔子雖然不主張厚葬,主張崇尚精神性的悼念,但他倡導的孝道觀,客觀上對后世的厚葬之風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故《淮南子祀論訓》曰:厚葬久喪以送死,孔子之立也。死者斷氣之前,要由其近親屬親自為其凈身整容,穿上壽衣;在葬禮上,死者的晚輩要在靈堂輪流守護死者,無論白天或是黑夜,尤其是晚上不能斷了人;下葬后,親友每七天去墓地看望并燒紙錢,一共去七次共四十九天;以及以后的守孝和掃墓等活動。

“孝”是一種血緣倫理觀念。先秦儒家認為,悲哀之情是人的孝梯道德本性在喪禮中的外顯形式,是真情的流露,正如《禮記正義》孔穎達疏說的:“本謂心也……孝子親喪,痛由心發,故啼號哭泣,不待外告而哀自至,是反本還其孝性之本心也。”儒家把孝道從此岸世界運用到了彼岸世界,喪葬儀式作為孝道在彼岸世界運用的載體,維系著以血緣為紐帶的家族關系。

3. 2禮制下的宗法等級觀念

傳統等級觀念脫胎于奴隸社會,完善于封建社會,反映等級制度,并為思想家所論證、為法律所強化,因而成為一種傳統法律文化。中國古代歷來重視以“禮”為基礎的宗法等級觀念。儒家學說不僅強調外在儀禮的種種規則,而且更為重視其表現的思想和觀念,并且把他們上升到了社會秩序的層次,強調等級觀念。這一點也深深地表現在了喪葬儀式中。其中在喪服上就很有講究。按照《儀禮·喪服》的規定,喪服分為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紹麻五種,從表面上看,守喪是一個純血緣親情問題,其實五個不同的等級都表現出君臣、父子、夫婦之間的差異,是等級觀念的體現。比如,喪葬禮儀中反映出男女社會地位的等級差異,據《儀禮·喪服》中記載,兒子給父親服斬衰,為母親只服齊衰,若父親已去世,服齊衰三年,未去世只服一年。妻子為丈夫服斬衰三年,丈夫則只為妻子服齊衰一年。其次,墓葬制度反映出社會等級的差別。陵墓的大小、高低、形制反映出死者生前的地位、權力和財富。比如西漢時代對各種不同身份地位人的墳丘的高低大小有較明確的禮制規定,墳丘禮制趨于完備。

孔子所謂的“禮”的主要作用是為了區分貴賤等級,維護社會秩序,是適應統治者的需要而提出的。由于中國古代的國家是在戰爭中氏族族長權力的不斷擴大而建立起來的,是一只家國一體的國家制度。相應的國家的各個機構和權力分配基本上是由氏族的血緣關系決定的,所以封建統治者正式通過“孝”來維系宗法血緣的紐帶,從而達到“以孝治天下”的政治目的,為鞏固“家天下”的統治而服務。

3. 3以“和”為墓礎的法律文化觀念

《論語》上也說:“禮之用,和為貴”。在喪葬禮儀中也體現出“和”的文化價值觀念主要表現在通過喪葬禮儀活動達到家室和宗族的和諧。喪事的處理在中國傳統社會中不僅僅是一個家庭的行為,它往往是一個家族或宗族的行為。在中國傳統的鄉土社會中,葬禮是一件大事,也是.民間各種儀式中最為隆重,也最為鋪張講究的儀式,喪事不是由幾個人單獨完成了,而是需要家族成員的參與,甚至是旁人的幫忙。葬禮是公開性的活動,也是一次社會聚合的機會,通過葬事的處理達到家庭的和諧,家族內的相互了解和和睦,達到了鄰里之間的互助,尤其重要的是,通過喪葬禮儀活動,達到了對子孫后代的教育。

篇(4)

【關鍵詞】喪祭禮儀 生命 靈魂 中西社會思想

禮儀是人與人關系的規范,喪祭之禮也不例外,它是生者與死者之間“看不見的關系”,這種關系的不可通約性引申出這樣一個問題,喪禮為誰?帶著這個問題,我們還是回過頭來看看中西喪禮的不同表現形態。

中國喪祭禮儀分析

《說文》中對“禮”的解釋是“,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故“禮”的最初意義并非針對人間的社會行為規范而言,而是對神的敬畏,行禮是為了給神獻祭。“絕地天通”之后,神的位置讓位于人,一切“禮”都遵循“尊尊”和“親親”的原則,儒家的喪祭之禮正是在這個基礎上展開的。孔子非常重視喪祭中“哀”的成分,如“子游曰:‘喪致乎哀而止。……曾子曰:‘吾聞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親喪乎!’”① “哀”是為了盡孝道,“對‘死人’的孝,從本質意義上來說,就是重視喪葬和喪葬質量。《論語》說,“‘慎終追遠’,《中庸》則強調‘事死如生,事亡如存’。”“慎終追遠”謂居父母喪要盡禮節。祭祀要盡虔誠。“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②而“孝”是因為存在一個等級關系,正如先生所言,“儒家所注重的‘孝’道,其實是維持社會安定的手段,孝的解釋是‘無違’,那就是承認長老權力。長老代表傳統,遵守傳統也就可以無違于父之教。” ③

正因為長者中心制支配著一切喪葬禮儀,中國人在喪禮上表現出來的繁文縟節才顯得并不偶然,死亡儀式最終要符合的是社會的情理。報喪、哭喪、入葬的方式甚至不同的人死的稱呼都是不同的,死者沒有任何逾越世俗權威的可能,因為喪祭禮儀關系到整個社會倫理規范和政治秩序的穩定。“孝”的本質并不是精神性的,因為這里沒有自由可言。孔子所謂內心的孝道――“仁”缺乏一個基于一般人性的普適性的標準,因為孝道實際上是一種基于血緣和親屬關系的私人德行,這種常被人們稱道的“孝文化”實質并非對“人”的敬重,而是對外在規范的無條件服從。“孝”最終是要不悖于“禮”,“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④如《禮記?曲禮下》對死的稱謂,“天子死曰崩,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只有貧民百姓才是死,王公士大夫之死則要蒙一層塵世的光環,喪祭禮儀表達的是生者的榮耀;哭喪也很有講究,要求“主人嘀,兄弟哭,婦人哭踴”,哭的方式與個人身份是相吻合的,哭不是想哭就能哭的,哭喪是哭給生者看的,哭抹去了生者對死者的一切罪過。傳統儒家的孝道其實主要針對的是有血緣關系的親屬,尤其是長者,但即便是對親屬的孝也是缺乏最起碼的“人道”意義的,喪葬的禮節其實成了生者擺脫自己罪責的方式。魯迅對國民性的體察無疑是深刻的,而五四時期的對中國傳統喪祭禮儀的改革其實只是在儀式上作了減法,卻絲毫也沒有觸動這種禮儀文化的根子。

再看“奠”,這個字很能表達我們的死亡觀念。“奠”是一個象形字,上面是“酋”即“酒”,下面象放東西的基物。本義是設酒食以祭,特指初死時的備供品敬禮。《說文》中解釋為“奠,置祭也。”把死者當生者一樣供奉,我們看重的顯然不是死者的精神生命,而是肉身,我們理解的生活也就像費爾巴哈所說的“吃、穿、住”那樣,喪祭禮儀對應于此的是酒食祭品、壽衣以及棺墓。無限地拉近死者與生者的距離,即“事死如事生”,這的確是中國喪葬文化的獨特性。《荀子?禮論》云:“喪禮者,以生者飾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也”,把死者當生者看待,粗看起來是一種崇高的禮遇,其實不然。中國文化中對生命的理解與西方人相反,我們是盡力把靈魂排除出去,抽象出肉身,許慎在《說文》中對“死”下的定義是“死,澌也,人所離也。從,從人”,指形體與靈魂相分離。李清桓對此作了深入的研究,“人死后有靈魂的存在,死去的親人只是靈魂脫離人身,‘他們’過度到另一世界生活,還會祝福人間。所以人應‘不死其親’,不把死去的親人當作‘亡人’,當‘視死如生’”。⑤在中國的喪葬儀式上只看得到生者對死者的權利,死者沒有尊嚴,因為“人死如燈滅”。中國人雖然相信死后靈魂的存在,可并不認同靈魂的獨特性,西方人說的“靈魂不滅”指的是人精神的永恒,中國人說到的“靈魂”則像是一個實體性的東西,或許人們更愿意稱它為“鬼魂”或“陰魂”,是會對自己的現世的禍福產生影響的。正因此,對死者獻祭就顯得必要。一般來說,除了“三年之祭”外,人們大都是在人間遇事不順時,才想著去拜一拜死者,因為死者與冥間有溝通,希望死者能顯靈,保佑他們在人間生活暢達。中國社會中的喪祭禮儀對于生命的肯定表達實則是人的肉身生活,它完全忽略了人生命的精神特性,它所理解的生命其實是相當抽象的。

西方喪祭禮儀的文化解讀

西方的喪祭禮儀大抵很簡單,其形式基本上屬宗教式的。葬禮與葬禮彌撒一般由神父或死者親屬議定,包括祈禱詞和經文,然后是圣餐,最后為告別儀式。西方喪葬禮俗主要受基督教文化的影響。基督教將每一個人的靈魂直接與上帝發生關系,不允許偶像崇拜,崇尚靈魂升華而輕視肉體,因此西方的喪葬風俗是簡喪薄葬。基督教的喪禮更多的是為死者祈禱,祝其靈魂早日升人天堂,解脫生前痛苦。基督教認為人死后靈魂需要安靜,因此喪禮非常肅穆。在基督教文化影響下,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平民百姓,喪葬基本從簡,即所謂在上帝面前“靈魂平等”的原則。哭喪無論是初終還是在教堂,也無論是在送葬路上或下葬時,親友都不能大聲嚎哭,只能默默流淚或嚶嚶啜泣,意為不要打擾死者靈魂安靜。⑥在西方人眼中,死者和臨終者與一切現成的社會規則脫離了。生者對死者的感情是凌駕于一切社會權威和法則之上的個體生命以及對一個個體的無限珍視。同樣,在西方,死之神圣帶來喪祭之禮的獨特表達,喪禮只有采用宗教性儀式才能真正讓死者的靈魂得到安慰,“宗教的臨終儀式能夠在其信徒心中激起感情,讓人們認識到人們在以人性的方式關心著他們,毫無疑問,這是宗教儀式的真正功能。” ⑦

西方人把對死者的安慰權交給上帝與人間的使者――牧師,他會說:“天父,我的上主,在地上如同在天上,請您饒恕我們,正如我們饒恕得罪我們的人,而榮耀都是歸于您的”。西方人的喪祭儀式本著基督教的原罪和復活的概念展開。西方歷史上最意味深長的死莫過于蘇格拉底和基督之死。蘇格拉底臨死前叮囑家人和朋友不要悲傷哭泣,對他而言,死亡是擺脫肉體的最好方式,肉體死了,精神誕生了,他最后留給世人的話是“我去死,你們去活,誰的路更好,只有神知道”;耶穌基督的十字架受難以及死后復活給人同樣的啟示,生命的真正秘密在于精神從肉身中超。

從中西喪祭禮儀的區別看中西社會文化思想的不同

從中西喪祭禮儀的區別我們可以發現,中國人的喪祭場面往往宏偉而熱鬧,死者親屬的悲痛溢于言表,中國人對死亡真正痛苦的其實是族群生命力的衰弱,而非一個唯一個體的消亡;西方那種靜悄悄的喪祭禮儀其實是一種等待和傾聽,等待著至善天國的來臨,傾聽天堂的回音,在儀式中生者和死者共同領受這不同凡響的一刻,死亡事件啟示了比死亡本身更大的意義。

中國傳統的喪祭禮儀受制于儒家的等級秩序和長者原則,個體生命被抽象地理解為塵世的生物性活動,死后的靈魂則是一個能左右人禍福的實體。正因為如此,喪祭禮儀對中國人來說顯得是一種對死亡的直接感受,在此岸和彼岸之間,人們更著眼于現世和當下,這種根源于儒家傳統的情形正如韋伯所言,“儒教與信徒的關系,不管是巫術性質的,還是祭祀性質的,從其本義上講,都是此岸性的”;⑧西方的基督教喪葬禮儀則把人的死亡與原罪和復活相聯系,個體生命的神圣性和唯一性維系于靈魂不朽的觀念,即精神的永恒性。兩相比較,可以這樣講,西方人的喪祭之禮更多地表現出對個體生命本身的理解和尊重以及死亡之于生存的意義;而中國人的喪祭之禮無論在形式上表現得有多么精致或繁復,其所要表達的意義無非是“慎終追遠”式的無奈和茫然,它除了沉溺于“生命苦短”的悲觀意識之外就再也沒有從死亡中超的勇氣。當然,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化,中國人在喪祭禮儀上也悄悄發生了一些微妙的變化,人們開始接受西方的簡約形式,送花、追悼等,但人們在對死者以及死亡的觀念上究竟有多大本質的改變還是一個問題,但無論如何,這種形式的變化已經是一個開端,它所孕育出來的也許就是對于生命意義的深刻理解和領會。(作者單位:江漢大學政法學院社會學系)

注釋

①②④楊伯峻:《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第202、6、13頁。

③:《鄉土中國》,北京出版社,2004年,第110頁。

⑤李清桓:“《說文解字》與中國古代喪葬文化”,《南京社會科學》,2003年第8期。

⑥省略/xiview.asp?id=1&ssid=1

篇(5)

摘要:體育教育中的體育禮儀具有美化學生形象、增強秩序觀念、塑造性格、樹立世界觀、建立和諧人際關系的作用。體育教學中應注重禮儀教育。

關鍵詞:體育禮儀;禮儀教育;體育教學

體育禮儀由禮儀派生出來,是禮儀在體育活動場合內的行為規范。在體育教學中實施禮儀教育效果更為明顯,是在我國大學體育教學進一步實施體育禮儀教育的基礎。良好的禮儀是需要從小培養養成的,是提升整個民族文化素質和體育素質的重要一環。

一、體育禮儀的界定

體育禮儀是近年提出的新概念,體現了人們對“更快、更高、更強”的渴望,對真、善、美的追求,是體育文明的和人類進步的表現。何謂體育禮儀?黃壽軍認為“體育禮儀主要是指人們在體育活動中所應具備的相互表示敬重、友好、親善的行為規范。”[1]主要是指儀容、儀表、語言、禮貌、禮節等。趙紅紅認為“現代體育禮儀是指人們在體育活動中,以道德為核心,按照以一定的程序和規則來表現公平競爭、律己敬人的行為準則和規范,它是現代體育文明的重要標志。”[2]強調通過體育儀式、體育標識、賽場規范和與運動員的禮貌禮節等形式來表現出來。

綜合兩者觀點,體育禮儀分為兩大塊,一是內在形態的體育禮儀,是各國文化在體育中的延伸。比如我國體育中倡導的“義、理、敬、信”,是文化對體育者的熏陶并從人的內心發出的。二是外在形態的體育禮儀,是各個體育項目的具體禮儀做法,是公認的禮貌禮節的行為準則。因此,筆者認為體育禮儀,是以各國文化為底蘊表現出來的對真、善、美的追求,并遵循公認的禮貌禮節的行為準則和行為規范。因此,體育禮儀并非簡單學些禮貌禮節的手勢、身勢,而是要從民族文化出發的。因而,提高整個民族的體育禮儀就要從小學體育教育開始著手,從小抓起。

二、體育教學中禮儀教育對學生的作用

首先,可美化學生形象,加強學生的秩序觀念。例,提到韓國跆拳道、泰國泰拳、日本劍道,出現在我們腦海中的是他們的的禮貌禮節、挺拔的身姿和對敵手的尊重等。因為,儀表整潔、舉止高雅、言談得體、風度優秀,都反映了人的修養和精神面貌,給對手留下美好印象,能贏得公眾好感。從小學生抓起,在體育教育時使他們明白友好交往是第一位的,比賽是第二位的。

并且,一場比賽能順利的進行下去,是靠一定程序和禮儀來支撐。體育禮儀連接了比賽各環節,維系了整個賽程。試想,在比賽過程中,不尊重對手不講禮儀,出口辱罵或動手攻擊對手,這場比賽留給觀眾的只會是運動員的素質差,即便贏得比賽也會被觀眾所不屑。所以,我們應該在注重成績的同時,要注重體育禮儀的養成。

其次,塑造學生的性格、樹立良好的世界觀。性格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培養的。學生正處于成長高峰期,好奇心強,模仿力強,這時我們若加強體育禮儀教育就能塑造好學生的性格和世界觀。例如,中國武術強調“武德”,就是一種世界觀的教育。通過體育禮儀教育和比賽,培養學生寬容待人、平等心、坦誠面對對手和賽果。“勝不驕、敗不餒”這種氣度不是朝夕間能養成的,是需點滴積累的,是需在成長中參悟的。這種積累和參悟正是民族文化和氣質的再現。

因此,我們要在體育禮儀教育中培養學生尊重他人不傲慢的“尊重心”;嚴以律己寬以待人的“寬容心”;既不盛氣凌人又不卑躬屈膝的“平等心”;誠懇待人,外在行為與內在道德修養相互統一的“真誠心”。

第三,有助于學生建立良好、和諧的人際關系。

體育運動是人與人心靈相通的窗口,是不同信息相互交流的媒介,更是增進友誼的紐帶,它打破了國與國之間的界限,超越了不同民族語言、信仰的障礙。但是,體育運動仍然是對抗激烈的競技,為了獲得勝利,運動員間難免有不符合禮儀的過激舉動。因此,我們在體育教育的理念中必須強調“友誼第一、比賽第二”。糾正學生在體育比賽中的不良行為,使他們體會公平競爭的獲得勝利的真正快樂。因此,在比賽中,要表現出相互尊重和相互平等,只有這樣才會獲得對手的尊重和理解,出現“勝者欽佩敗者、敗者為勝者榮”的和諧的人際關系。另外,體育運動中很多項目,不是孤膽英雄式的一個的作戰,更是和自己的隊員共同協作、密切配合的戰斗。即便是一個人的賽場,他的身后仍然有默默支持的教練團體、隊員團體、家人團體,這些都需要和諧的人際關系來維持。所以,體育禮儀能有助于學生注重和諧人際關系的重要性,理順各種關系,消除人際間障礙和矛盾,利于他們的成長。

最后,可以凈化學生的心靈,陶冶他們的情操。體育禮儀具有教化作用,能夠凈化人的心靈,陶冶人的情操。例如,學生通過參與或觀看一場好的比賽,能夠從裁判員嚴肅的宣誓,獲得“嚴肅、認真、公正、準確”的心靈感悟。又如,裁判員在公正執裁時的不畏強勢,彬彬有禮。這都是極好的、活的示范。每一場公正、嚴明、友好的體育比賽都深刻地影響參與者和觀看者,對學生更具榜樣作用,凈化他們的心靈,在他們心中留下一片圣土。

因此,從在體育教學中進行體育禮儀教育是從外在和內在關注學生的成長。

三、在體育教學中實施禮儀教育的方法

體育禮儀是一個綜合了各種競技項目、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底蘊的較復雜的一門課程。要求人們把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通過各種競技相互表現出來,又要求在各種競技項目中體現出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這絕不是同義反復。體育禮儀是鉸鏈,一頭緊扣著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一頭緊扣著各項體育競技。要通過體育禮儀把本民族的文化、精神、氣質通過各項體育項目表現出來(例如乒乓球),形成自己民族的打發和風格。另一方面,每個民族都有自己擅長的項目,比如,中國的乒乓、南美足球、美國的水上項目,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和精神,如何使本民族的文化和精神通過一個適當的體育項目表現出來?這都需要從學生的體育教育著手、注重體育禮儀,發現本民族在不同時代的民族文化和精神的綻放點。

首先,在體育教學中滲透禮儀教育。一要在體育課前、課中、課后的常規教學中滲透禮儀教育,嚴格教學中的體育禮儀規范。二要在課中注重學生良好的儀態培養,注重學生的形體美、精神美、運動美。站直、坐正、行走輕盈。三要提高體育禮儀的思想性,培養學生誠實守信、勇于拼搏的品德。

其次,開展具體體育項目學習禮儀教育。開設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體育舞蹈、跆拳道等興趣小組,在教授學生各項目的打法和規則的同時注重各個項目的禮儀教育,從而增強學生的體育興趣,提高體育文化素養。

在體育教學中注重禮儀教育是以育人為目標的,在內容上把“禮儀培養”寓于整個體育教學之中。使學生從小掌握符合道德要求的禮儀規范,在人際交往中謙虛禮讓、與人為善、諒解寬容,講禮儀、重形象,做到“誠于中而形于外、慧于心而秀于言”,把外在的禮儀形象同內在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有機統一起來,成為一種自覺的禮儀素養。(作者單位:福建省漳州市漳州農校)

參考文獻:

[1]冉婷.大學體育教學中禮儀教育研究(碩士論文).北京體育大學.2011.3.14

[2]吳發志.農村小學禮儀教育實效性研究(碩士論文).四川師范大學.2011.8.10

注解:

篇(6)

8月7日,75歲的老木匠董恒吉,成了宣武區天橋街道永安路社區“最風光”的人,甚至比他前一天在牛街南口當火炬手“還要風光”。

這天社區為他舉行了“歡迎儀式”——“與火炬手分享激情”的橫幅就掛在居委會院里。

嘩啦嘩啦的掌聲剛停,老董就開始了他的“火炬手匯報”——表示自己能當火炬手“與各級黨委干部的功勞分不開”——隨后便聊起了8月5日他在中國職工之家見過的名人,包括羅京、于丹、宋丹丹、春妮⋯⋯“看到他們和電視里不一樣,春妮電視上看是圓臉,一見到真人,小臉瘦著呢”——也許話說得急了點,老董稍有點喘不過氣。

“匯報”完,社區的大爺大媽、孩子們,還有“文明拉拉隊”隊員擁上來和他一起合影。其間,少不了獻花——那是他去講過“文明禮儀課”的北緯路中學的兩個孩子。

董恒吉能夠當選火炬手,主要是因為他在文明禮儀推廣上的一貫熱心。從2002年當上宣武區文明標兵,到2008年6月北緯路中學校外德育輔導員的聘書,75歲的木匠董恒吉已經拿到大小10個榮譽獎狀。

在宣傳文明禮儀這件事上,老董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他曾經獨立想改變在天橋、前門一帶持續數百年的一個“不文明傳統”——大夏天在街邊上光膀子打牌乘涼——2003年董恒吉買了30個棉布背心,試圖挑戰這一習慣,但是沒有成功。

但就在他“失敗”之后不久,北京市出臺了《首都精神文明建設奧運行動規劃》,使得他這一看似有點“堂吉訶德”式的民間努力,同奧運目標共振了起來。

也正因為這個,2008年3月,他成為宣武區唯一一名來自社區的火炬手候選人。

重構

現代西方禮儀在晚清波及到中國。來自中世紀歐洲武士習俗的握手禮成為當時的時髦。然而,近現代中國對于現代文明禮儀的倡導,已不是純粹效仿西方,而是加入了相當的對傳統文明習俗的標榜。而這一種由政府推動公民道德建設的思維在亞洲并不孤立。對于亞洲大多數有數千年文明史的國家而言,無論印度、中國、日本,都曾不同程度的期望采取重申傳統的方式來構建民族自信與自尊。

“禮儀推廣興起最早在亞運會,接著就是奧運會。”北京市禮儀學校校長李檸介紹。這所學校成立于1988年。 當年6月4日,北京舉行迎亞運青年禮儀大賽。9月國家體委訓練局出版運動員指導手冊。這一消息刊登在9月18日《人民日報》上,同時還配了《禮儀非小事》的評論文章。

但上世紀80年代的禮儀推廣效果并沒有持續深入民間。一個特征是80年代的禮儀類書籍,言必稱外交和外事活動。1986年上海翻譯出版公司出版《現代西方禮儀》一書,集西方禮儀大全。此外的若干本禮儀書中無一例外地提到西餐吃法,在各書的序言中均提到或者會見外國客人的故事。事實上,在1981年上海人民出版社的《青年之友叢書》中專門集合一本文明禮貌常識。其中專門包括了如何與領導交流的禮儀細節。90年代以后這一思路在禮儀書中消失,而單獨發展為機關禮儀。

上世紀90年代,《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都曾開辦關于禮儀的報道或講座。1993年年底,北京市中小學開展禮儀教育。其內容已經與80年代提出的“五講四美三熱愛”有相當的差異。

倒計時

為了充分利用“奧運窗口期”,使之成為中國國民文明整體提升和培養公民意識的一個契機,首都文明辦推出了“五大文明行動”,這“五大行動”涉及北京各行各業、方方面面。光是2005年首都文明辦編纂的《文明禮儀普及讀本》,印數就達到430萬冊,曾組織過6次免費發放。

在這本“初中文化程度皆能看懂的書”中,將現代禮儀歸納為個人和家庭禮儀、社交禮儀、工作禮儀、服務禮儀和涉外禮儀。

據文明辦新聞發言人鄭默杰介紹,“通過普及教育,市民們知道了‘握手應在3秒以內為宜’,了解了‘初次拜訪友人不超過10分鐘’,懂得了與外國朋友交往必須掌握的‘不問收入、年齡、婚姻、信仰’等‘八不問’等等”。

而減少隨地吐痰和倡導排隊,一直是首都文明辦關注的焦點。鄭默杰介紹“隨地吐痰現象已經大幅度降低”。而排隊倡導,則具體體現在上下班高峰,北京差不多每個車站都有三四名疏導員指引大家排隊。

此外,關于觀賽禮儀的培訓也是重點內容之一。此前,北京市各區均成立了文明拉拉隊。據記者了解,早在2007年9月,豐臺區云崗街道就從所屬9個社區組織50人的文明啦啦隊,進行模擬演練。 “文明禮儀是奧運會留下的最大遺產。”北京市首都文明辦新聞發言人鄭默杰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說。據她在大街上觀察,隨地吐痰的人“的確比幾年前少了許多”。

剛剛過去的16天,完美的場館設備、精良的賽會組織、微笑的志愿者,成為了感動世界的一幕又一幕。在這所有的感動中,中國觀眾的文明觀賽也成為另一個被關注的焦點。

美國《華盛頓郵報》11日刊文表示,奧運會開始幾天來,中國觀眾的熱情不僅限于針對中國運動員,即便在一些沒有中國運動員參加的比賽中,中國觀眾也是舉止妥當,很有禮貌地鼓掌。

篇(7)

淺談中日兩國飲食習慣的差異

摘要:中國和日本是“一衣帶水”、“同文同種”的鄰邦,兩國之間有著地緣和文化上割舍不掉、揮之不去的天然聯系。在飲食習慣上,兩國也存在著諸多共同點。但是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中甘兩國民族也有著不同的飲食習慣。因此,本論文以中日兩國飲食習慣的差異作為考察對象。從“中日兩國料理”、“用餐時的問候語”、中日兩國的一日三餐、“被人邀請用餐時的禮儀”這幾個方面對兩國飲食習慣的差異進行對比分析。

關鍵詞:中華料理 日本料理 用餐 差異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免费n鬼沢| 99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色狠狠久久av五月综合| 久久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无播放器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无码av在线播放| 亚洲av成本人无码网站| 丁香花电影高清在线观看| 丰满少妇被粗大猛烈进人高清| 天堂√在线中文官网在线| 亚洲日韩精品无码专区加勒比| 成片免费观看视频在线| 免费久久人人爽人人爽av| 色综合中文综合网| 免费人成激情视频在线观看冫| 天天摸天天做天天爽| 白晶晶果冻传媒国产今日推荐| 亚洲色无码国产精品网站可下载| 亚洲日韩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无码av日韩av网站| 欧美性大战久久久久久久| 蜜桃日本免费观看mv| 亚洲综合欧美色五月俺也去| 高h小月被几个老头调教| 免费va国产高清大片在线|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专区桃色| 毛片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性大毛片视频| 狠狠久久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 亚洲av日韩av女同同性| 激情亚洲一区国产精品| 成人乱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日韩精品专区在线影院重磅| 99久久人妻无码精品系列| 无码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中 | 岛国av无码免费无禁网站| 国产乱xxⅹxx国语对白| 我国产码在线观看av哈哈哈网站| 国产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长腿校花无力呻吟娇喘的视频| 久久精品国产只有精品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