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网站-四房播播网站

學術刊物 生活雜志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中國對外貿易論文

中國對外貿易論文精品(七篇)

時間:2022-12-24 07:37:1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中國對外貿易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中國對外貿易論文

篇(1)

【論文關鍵詞】 對外貿易依存度 依存度 外貿易依存度是指一定時期內進出口貿易值與該國同時期國民經濟生產總值的對比關系,它是衡量一國經濟發展對進出口貿易的依賴程度。近年來,隨著我國對外貿易的加快發展,我國的對外貿易依存度也呈現出不斷上升的勢頭。

自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對外貿易在促進經濟增長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伴隨著我國對外貿易規模的持續擴大,對外貿易依存度也遠遠高于世界外貿依存度的平均水平。與國際相比較,我國的外貿依存度呈現出以下四個自身鮮明的特征:(1)我國外貿依存度的提高與國際發展趨勢基本保持一致。(2)外貿依存度持續增長。(3)我國的出口貿易依存度一直高于進口貿易依存度。(4)我國對外貿易依存度的提高同世界經濟增長是同步的。下面來具體分析。

一、中國外貿依存度過高的原因分析

1.中國對外貿易的增長速度過快,明顯高于GDP的增速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國經濟融入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中國對外貿易發展迅速,從2011年至今對外貿易規模穩居世界第3位。與此同時,國內GDP則維持在一個相對穩定的增速上。所以對外貿易的增長速度越快,外貿依存度則越高,可見,中國對外貿易的快速發展是導致外貿依存度持續走高的直接原因。

2.經濟全球化的加速發展 經濟全球化的日益深化以及國際經濟環境的不斷改善,為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中國外貿依存度的提高與世界經濟貿易的發展趨勢基本吻合。國內外經濟形勢的普遍利好為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內、外部環境,極大地拓展了中國進出口,特別是出口的空間。

3.中國的貿易導向戰略 中國一直利用稅收手段鼓勵資本品進口,如進口設備稅收的可抵扣、“三減兩免”等優惠政策。與此同時,地方政府出臺的出口補貼和貼息等政策鼓勵了企業出口,甚至在有些地區把出口創匯作為考核干部政績的一個主要內容,從而導致各地外貿企業的出口積極性空前提高。在出口和進口的雙向激勵下,中國的進出口總量快速上升,貿易導向戰略推動了外貿依存度的提高。

4.外商直接投資帶動加工貿易的迅速發展 改革開放后,中國成為發展中國家中最大的吸收外商投資國。很多外商看準了中國在廉價勞動力上具有的巨大優勢,把中國作為其加工基地,大量開展加工貿易。加工貿易是“兩頭在外,一頭在內”的一種貿易方式,其外貿傾向性大大高于其他企業。由于加工貿易的自身特點及其在中國對外貿易中占據的較大比重必然導致中國外貿依存度存在高估。

二、政策建議

1.改變對進出口數量持續增長的一味追求 要想推動中國從貿易大國走向貿易強國,應該制定更為合理、符合國情的對外貿易政策,放棄以追求貿易目標增長為對外貿易政策核心的一貫做法,建立科學評判外貿政策和政策實施效果的指標體系,將“以質取勝”確立為整個外貿政策的核心,追求效益的最大化和能源資源使用的最小化,以利于提升中國整體經濟運行質量和外貿核心競爭力。

2.重視國內市場對經濟的拉動效應 世界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速,促使我們必須為經濟持續增長提供動力,而動力應來源于國內和國外兩個市場。過于強調出口導向、忽視國內市場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是片面的。因此,應在鞏固現有外貿市場份額的基礎上,在對外貿易持續健康增長的同時,擴大國內市場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和影響,制定兼顧內外的經濟政策,從而避免任何一個市場出現波動時,對中國經濟運行造成不利影響的可能。為此,要使用法律手段,保證全國工資水平的持續增長,增加國民收入和有效供給,提高內需在拉動經濟增長中的作用和地位。

3.加快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 盡管加工貿易對中國經濟增長功不可沒,但目前的加工貿易仍面臨諸多問題,如企業核心技術自主研發能力不足,產品檔次偏低,缺少高附加值、高新技術、高創匯的產品,資源和能源浪費嚴重;國內加工企業營銷能力弱,對特定市場依存度過高,易受國際經濟波動影響,抗風險能力弱等。為此,應大力推進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促進加工企業增大核心技術與關鍵零部件的進口,提高國際市場經營開拓能力,變中國的加工地位為生產經營地位,以提高加工貿易對國民經濟的貢獻度。

篇(2)

論文關鍵詞:年秋季報告,外貿,繁榮,問題,加工貿易,逆差

11月初,商務部了中國對外貿易形勢報告(2010年秋季)。從前三個季度中國外貿交上的答卷來看,我國已經一掃金融危機帶來的低迷,而“呈現出恢復性較快增長態勢,進出口規模均已超過2008年同期水平”。報告預計,2010年四季度中國外貿將繼續保持增長態勢,但同比增速將繼續回落。全年進出口約為2.8萬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5%左右。

一、2010年中國外貿的繁榮景象

前三季度,我國進出口總額21486.8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長37.9%。其中出口11346.4億美元,增長34.0%;進口10140.4億美元,增長42.4%。與2008年同期相比,出口和進口分別增長5.4%和13.5%。

表12007-2010年1-9月中國進出口總體情況(金額單位:億美元)

年份

進出口

出 口

進 口

總額

增速(%)

總額

增速(%)

總額

增速(%)

差額

2007

21765.72

23.6

12204.56

26.0

9561.16

20.8

2643.40

2008

25632.60

17.8

14306.93

17.3

11325.67

18.5

2981.26

2009

22075.35

-13.9

12016.12

-16.0

10059.23

-11.2

1956.89

2010.1-9

21486.74

37.9

11346.35

34.0

10140.39

篇(3)

關鍵詞:貿易結構;比較優勢;競爭優勢;可持續發展;轉型升級

中圖分類號:F7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31-0252-02

引言

比較優勢理論一直是影響和作用于國際分工和商品交換的基礎和核心理論,世界各國也在很長時期內以比較優勢理論為指導開展對外貿易。隨著知識經濟的興起及經濟全球化的推進,國際貿易發生著顯著變化,比較優勢理論暴露出嚴重缺陷,以比較優勢理論為指導的發展中國家在傳統比較優勢理論的貿易模式中,與發達國家的差距越來越大,有可能陷入“比較優勢陷阱”。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實施的以比較優勢為基礎的對外開放策略,為保持中國經濟高速增長提供了強勁動力,但國內學者經過一系列的研究,認為中國存在貧困化增長的趨勢或已發生“貧困化增長”,因而存在落入“比較優勢陷阱”的風險。相比于傳統的、被動的靜態比較優勢,競爭優勢更能體現一個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比較優勢是形成競爭優勢的基礎,但不能一成不變,豐富內涵的競爭優勢在當今國際貿易中更具有現實指導意義。中國要在比較優勢的基礎上,提升產業的競爭力,積累資金與經驗,實現從傳統比較優勢到獨特競爭優勢的轉變。

一、中國對外貿易結構現狀及其升級的問題

(一)中國對外貿易結構現狀

狹義的對外貿易結構主要指對外貿易商品結構。本文主要分析狹義的對外貿易結構。對外貿易商品結構是一國一定時期內,各種類別的進出口商品占整個進出口貿易額的份額。一個國家對外貿易商品結構主要是由該國的經濟發展水平、產業結構狀況、自然資源狀況和貿易政策決定的。發達國家對外貿易商品結構是以進口初級產品為主,出口工業制成品為主;而發展中國家的對外貿易商品結構的特征則是以出口初級品為主,進口工業成品為主。

近年來,中國的對外貿易得到長足發展,出口商品結構也有了明顯的改善。2008年,中國出口產品中初級產品所占比例為5.4%,而工業制成品為94.6%;2012年,初級產品出口占總出口產品的4.9%,而工業制成品所占比例為96.4%。中國的出口產品以工業制成品為主,初級產品為輔。另外,初級產品占出口總額的比重在逐漸下降,而工業制成品占出口總額的比重在逐漸上升。2013年,中國工業制成品中的機電產品出口1.27萬億美元,同比增長7.3%,占出口總值的比重為57.3%。同期,紡織品、服裝、箱包、鞋類、玩具、家具、塑料制品等七大類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4 618.4億美元,增長10.3%,占出口總值的比重為20.9%。目前,中國的外貿結構正在從比較優勢到競爭優勢過度,其出口商品結構也正快速由勞動密集型商品向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商品過渡,初級產品的比重不斷下降,高新技術產品的比重迅速提高,服務業貿易比重也在逐漸增長。但是要想在國際市場上占有競爭優勢,中國仍然要不斷優化出口商品結構,提高出口商品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實現外貿結構由比較優勢向競爭優勢的轉變。

(二)中國對外貿易結構升級中的問題

1.勞動力成本優勢不斷弱化

改革開放后,中國依托自身的廉價勞動力優勢,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并取得了一定成就。中國制造業發展對勞動力的需求越來越大,特別是經過教育與培訓的熟練勞動力。因此,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

一方面,中國的員工平均工資不斷上漲。以廣東省和北京市為例,據廣東省統計局分析,2013年,廣東省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53 318元,與2012年的50 278元相比,增加了3 040元,同比名義增長6.0%;扣除物價因素后,實際增長3.5%。另一方面,勞動合同法的實施增大了企業用工成本。公司為員工繳納的各項保險費用以及各種崗前培訓的成本使得企業的用工成本增加了17%以上。隨著國際貿易的進展和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國際市場對勞動力的知識文化要求越來越高,勞動者知識與技術培訓也越來越重要,科學技術的進步和高科技設備的研發使得簡單的體力勞動已經不能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要求。

2.資源與環境限制增強

改革開放后,各地區政府為促進本地經濟的發展,以土地優惠為條件,吸引外資在本地投資建廠,中國可利用的土地資源越來越少。近年來,土地資源越發緊張,土地價格急劇上升。

另外,傳統企業的高污染、低收益給中國的環境帶來了很大的影響,環境污染越來越嚴重,環境污染問題成為中國社會21世紀面臨的最嚴重的挑戰之一。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中國倡導低碳經濟,發展環保型和節約型的新型產業。在2014年的中國低碳經濟發展報告中指出,中國要從根本上改變經濟發展優先的觀念,樹立環境保護優先的理念;征收資源稅、環境稅(包括碳稅)、房地產稅等。隨著環境問題越來越受到重視,中國對國內企業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從而企業的生產成本也會越來越高。

3.低價格的勞動密集型出口居多,貿易利益有限

中國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比重仍然較大,這類產品的附加值普遍不高,出口利潤也較低。盡管近幾年高新技術產品的出口比重有所增加,但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差距,這說明中國的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實力不足。雖然中國是一個制造大國,但生產的產品所含技術含量普遍偏低,大部分企業只是把勞動密集型產品中的勞動密集生產環節轉變為資本與技術密集型產品中的勞動密集型生產環節,產品的附加值和利潤率沒有發生根本改變,出口商品仍然處于產業鏈的低端,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較低,能在世界上具有影響力的品牌寥寥無幾。這樣中國的產品就很容易受到國際匯率等成本因素變動的影響,難以應對國際貿易的激烈競爭。

二、對策建議

(一)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對傳統比較優勢產業進行改造

大力發展技術含量高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使勞動密集與先進技術實現有機結合,杜絕低水平重復建設和盲目擴張,生產出在國際市場上既具有技術優勢又具有價格優勢的產品,以達到國際市場上持久的競爭優勢。同時,加大對勞動者知識和技能的培養,綜合提高勞動者技能和素質,補償逐漸消失的勞動力比較優勢,使勞動力重新成為中國的比較優勢,在比較優勢的基礎上,培育出競爭優勢。通過加大技術改革投入,提高科技創新,及時更新設備,大力培養工人的裝配能力、深加工能力,對傳統產業進行改造。引進和研發新的技術和設備,將傳統的高污染、高成本產業優化成低成本、高收益的環保節約型產業,優化資源的使用和配置,在比較優勢的基礎上,開發出產品的新特色,如綠色無污染、可降解等。

(二)加快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培育競爭優勢

優化出口結構,以自主品牌、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營銷為重點,引導企業增強綜合競爭力。支持自主性高技術產品、機電產品和高附加值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吸引外資在高技術、高附加值產品領域投資,不僅要利用優惠政策鼓勵并引導外商多投資于高新技術產品領域,擴大高技術、高附加值產品的生產規模,提高其生產能力,增加這些產品的出口份額,最終達到優化出口結構的目的,而且還要提高原產地標準,使得外商不得不提高在華投資的技術含量,從而贏得本國產業結構及出口結構的長遠發展。

(三)政府發揮“看得見的手”的作用,創造良好的宏觀經濟環境

政府政策也是競爭優勢的因素之一,影響著國際貿易格局。中國要切實加強政府在發展對外經濟貿易中的地位和作用。政府應該擔當起完善市場經濟體制的職責,為企業提供公平的競爭環境,鼓勵企業競爭和創新,建立和完善企業提高產品出口競爭力的政策環境,建立較為完善的政策、法律、知識產權保護、出口促進服務體系。政府要增加科研投入,加強科技推廣,提高勞動力素質,建立信息服務體系,提供市場行情和動態,指導企業生產和出口,作好對外貿易規劃。同時,政府應積極推行自由貿易,把本國企業推向國際市場,強化企業的競爭意識,在風云變幻的國際市場上錘煉企業的競爭力。

國內、國際經濟環境不斷變化,中國對外貿易在規模增長,結構調整的過程中,無論采用比較優勢戰略還是競爭優勢戰略,都應以開放的、發展的眼光來看問題,不斷提升中國出口商品的國際競爭力,最終從貿易大國轉變為貿易強國。

參考文獻:

[1] 王耀中,尹國君.從比較優勢到競爭優勢――中國機電產品出口優勢分析[J].財經理論與實踐,2002,(4):102-104.

[2] 郭少新.西部經濟發展:從比較優勢到競爭優勢[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4):41-46.

[3] 張燕生.全球經濟調整與中國出口結構轉變[J].世界經濟,2002,(3):51-53.

[4] 韓超然.中國出口商品結構優化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博士學士論文,2013.

[5] 鐘子建.從比較優勢到競爭優勢――中國加工貿易發展戰略研究[J].生產力研究,2010,(3):152-154.

篇(4)

2005年,我國對匯率制度進行重大改革,不再單一盯住美元,改為實施一籃子貨幣進行人民幣匯率定價的制度,這是向人民幣匯率市場化方向邁出的關鍵一步。此后人民幣匯率波動明顯加大,并呈現明顯升值趨勢,同時我國對外貿易發展迅速,貿易順差不斷增加。本文從實際有效匯率的角度來分析和研究人民幣匯率變動對我國貿易結構的影響并分析原因,通過實證方法加以驗證,最后給出相關的結論和政策建議。

一、我國貿易結構的變動分析

我們運用貿易特化系數(TSC,Trade Specialization Coefficient)這一指標來衡量和分析中國對外貿易結構的變動趨勢。本文中的對外貿易結構指的是對外貿易的商品結構,即各類進出口商品占全部貿易額的比例。貿易特化系數是一國某種/類貿易產品的凈出口額與其進出口總額之比,其計算公式為:TSC=(XM)/(X+M),-11。

一般說來,當TSC指標值越接近一1時,表明貿易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比較優勢越低,當TSC指標值越接近1時,則表明貿易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比較優勢越高,當TSC指標值接近零時,貿易產品的競爭優勢則比較均衡。如果一個地區的高級貿易部門的貿易特化系數呈上升趨勢,而低級貿易部門的貿易特化系數呈下降趨勢,那么可以認為該地區貿易結構呈優化趨勢。

研究表明,我國貿易結構總體上呈現不斷優化的趨勢,全部進出口商品的TSC從1996年的0.04上升到2008年的0.12,累計增加了0.08,特別是工業制品貿易特化系數大幅上升, TSC從1996年的0.06上升到2008年的0.27,累計增加了0.21,顯示出工業制品競爭優勢出現了較大的改觀,對整體貿易結構貢獻較大。同時,工業品自身的貿易結構也顯著改善,勞動密集型商品的貿易特化系數穩中有升,1996-2008年間TSC累計增加了0.13,保持了較高的競爭力。而隨著我國科學技術水平的顯著上升,資本技術密集型商品競爭力不斷增強,1996-2008年間TSC累計增加了0.4,對我國貿易結構的改善貢獻不斷加大。

二、我國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的變動分析

有效匯率分為名義有效匯率和實際有效匯率,它的變動反映出一國商品在國際市場上價格競爭力的變化。一國的名義有效匯率是指,以一國對外貿易伙伴國與該國的貿易額在該國對外貿易總額中的比重為權數,將各貿易伙伴國的名義匯率進行加權平均而得到的匯率指數;實際有效匯率是指名義有效匯率扣除通貨膨脹的影響后所得的匯率指數。實際有效匯率的上升表明匯率升值,匯率變動對一國產品的對外價格競爭力產生不利影響,反之則表示匯率貶值,匯率變動對一國產品的對外價格競爭力產生有利影響。本文所使用的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數據來自國際清算銀行(BIS)的月度有效匯率指數,并通過幾何平均加權法計算年度指數。研究表明,我國人民幣有效匯率呈上升態勢,而且波動幅度較大,實際有效匯率指數和名義有效匯率指數走勢基本相似,特別是自2005年匯率改革以來,人民幣匯率升值趨勢明顯,升值幅度不斷加大,2008年比2005年升值了22.56%,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民幣匯率市場化傾向日益顯著,匯率波動和走勢更多地體現各種市場因素的綜合作用。

三、匯率變動對我國貿易結構影響的實證分析

本文運用單位根檢驗中的ADF檢驗對1996-2008年間貿易特化系數和人民幣實際匯率之間的平穩性進行檢驗,其中REER代表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數據來源于國際清算銀行并經過計算),TSC1、TSC2和 TSC3分別代表初級產品貿易特化系數、資本技術密集型商品貿易特化系數和勞動密集型產品貿易特化系數。結果表明,REER、TSC1、TSC2和TSC3是二階單整序列,可以進行進一步檢驗。

篇(5)

關鍵詞:商務英語專業;中原經濟區;經濟作用

中圖分類號:F832.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4)08-00-01

從廣義上來說,商務英語(Business English)是指應用到經濟、貿易、營銷、管理、信息、法律、金融、財會等等商務領域中的專業英語。當代商務英語的實是商務背景、專業知識和語言三方的綜合運用。國際經濟的迅速發展使得商務英語的地位越來越高,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隨著我國對外經濟發展的曰益全球化,中原經濟區在更廣闊的領域、更深的層次融入國際經濟生活,經濟、文化、教育等領域的對外交流合作日趨頻繁,商務英語的內涵和外延也隨之有了更深的拓展。商務英語專業有著很強的專業化、口語化、針對性和實用性,而實用性正是商務英語最大的特點,比如說它在技術引進、對內招商、投資海外、對外勞務承包、商務談判、經貿合同、銀行托收、國際支付與結算、涉外保險、海外投資、國際運輸、物流管理的具體運用。中原經濟區建設對外貿易的全球化對商務英語提出了新的要求。鑒于我國對外貿易全球化的發展現狀,商務英語對全球化條件下的中原經濟區的對外貿易有著巨大的作用。具體而言,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商務英語對中原經濟區對外貿易提供了一種語言媒介

語言是溝通的橋梁,經濟全球化使得英語已有越來越成為世界語言的趨勢。在對外經濟交易中,英語已成為主流英語媒介。對涉及商務英語方面的對內招商、投資海外、對外勞務承包、商務談判、經貿合同、銀行托收、海外投資、國際運輸等各個對外貿易領域,商務英語最基本也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提供了英語這一語言媒介,成了交易和管理的通行證。

商務英語在很大程度上推進了中原經濟區對外經濟的發展和完善。目前在中原經濟區對外貿易發展上,商務英語在中原經濟區參與國際經濟事務以及國際貿易交流中發揮了極大的作用。但值得指出的是,目前,在我省對外貿易市場上,商務英語人才的缺口仍然大,高端的商務英語人才所占比重仍然止步不前。因此,政府和各教育機構還要加大對商務英語教學及人才培養的力度,以進一步推動我省中原經濟區建設對外貿易的發展。

二、商務英語推動對外貿易目標的實現

商務英語應用的終極目標是通過完善的管理體系來推動中原經濟區對外貿易的增長以及構建科學合理的的對外貿易發展結構。以經濟一體化趨勢下常見的貿易壁壘問題為例,在國際供應鏈上通過運用商務英語媒介來加強具體國際貿易事務中的溝通,從源頭上來解決問題,減弱國際供應鏈壁壘,從而一步步打破相關貿易壁壘。增強供應鏈正是增強國際供應鏈系統中國對外貿易經濟增長的主要實現形式。近年來,隨著中國在世界上經濟地位的提高和河南總體經濟實力的發展.一些跨國公司紛紛把目光投放到中國市場上,也把目光瞄準了河南和如今的中原經濟區,開始把中國作為主要的原料采購地,加大在華采購力度,同時建立零部件生產與采購網,并且把中國企業納入全球供應鏈體系,打破了傳統世界經濟發展中把中國排除在供應鏈體系的局面。同時,跨國公司也紛紛加大對華投資,把經濟投資與中國的供應鏈體系緊密結合起來。而在全球供應鏈的體系中,生產資料的獲得,產品生產的組織、銷售以及相關信息的獲得都是在全球范圍內實現約:而要想達到并促進這種局面的出現,商務英語就在這種情勢下就必須展露鋒芒。利用商務英語這個媒介來打開全球供應鏈體系的大門,能尋求資源利用率和利潤的最大化,從這個層面上來說,商務英語極大地促進了對外貿易目標的實現。

三、商務英語增強了中原經濟區對外貿易的國際競爭力

隨著中國經濟日益融入國際經濟體系,中原經濟區對外貿易經濟開始在國際貿易中發揮重要作用,而且正開始積極參與國際貿易事務和國際各經濟行業的競爭:而商務英語給中原經濟區對外貿易在國際競爭中增加了有利的砝碼。相對于人英語為母語的國家來說,我國和我省的對外貿易在交流語言上處于相對的弱勢.而要解決和彌補這個問題,商務英語就尤其重要。隨著我國商務英語教育人才培養力度的加大及商務英語在國際事務中的廣泛應用,中原經濟區建設的對外貿易經濟已具備并不斷加強了其在國際競爭的實力條件。

具體表現在,一方面,中原經濟區建設對外貿易經濟已廣泛參與跨國企業在華業務、擴展市場范圍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果。另一方面,中原經濟區對外貿易正在積極主動走出國門,拓展海外市場,增強海外服務能力。

此外,必須指出的是,進取是無止境的,中原經濟區建設的對外貿易經濟要取得更長足的進步,還要不斷地學習和探索。人才是各個行業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資源。目前在中原經濟區對外貿易的建設上,精通商務英語的專業型人才還很缺乏,因而,政府、高校和相關企業仍要積極采取措施,用商務英語來為對外貿易提供工具.同時也要注意在對外貿易的實際活動中來發展和完善商務英語。

參考文獻:

[1]國務院關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指導意見(國發〔2011〕32號).

[2]蔡蕓.培養復合型人才的有效模式一一商務英語專業課程評價[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1(4).

[3]武保良,黃建華.英語口語大全一商務英語[M].西安:西北工業大學出版社,2010.

篇(6)

內容提要隨著中國對外貿易迅速發展,對外貿易中工業產權糾紛越發凸顯。各種侵權案件不斷出現。本文試圖從案例的角度切入,分析我國入世以來特別是近幾年外貿企業在進出口經營中經歷的各種工業產權侵權現象及問題,著重從工業產權的兩大方面——商標與專利分別討論各自存在的侵權問題及相應對策,以期對外貿企業有所借鑒。

關鍵詞外貿企業工業產權專利商標

隨著對外貿易領域近三十年來的不斷改革開放,特別是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近十年來,中國的對外貿易規模不斷擴大,進出口商品結構不斷優化,擁有外貿經營權的企業不斷壯大,外匯儲備不斷擴充。在中國外貿不斷發展的過程中,也伴隨著不和諧之聲;我國與其他國家的貿易摩擦逐漸增多,形式多樣:反傾銷、反補貼、技術性貿易壁壘、特保措施、知識產權、337條款等。特別是近幾年,我國外貿企業面臨的工業產權糾紛案不斷出現,影響了我國外貿企業的進一步發展。本文試從專利與商標兩個方面來論述我國外貿經營中工業產權的現狀及對策。

一、商標

自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中國海關查獲的知識產權侵權案件數量呈逐年上升趨勢。侵權案件以侵犯商標權,尤其是以侵犯國內外著名商標權為主。

(一)對外貿易活動中擅自指定使用商標而發生侵權行為

2006年,在山東某板材公司侵犯熊貓文字圖形商標案中,案件當事人同東南亞某公司進行板材貿易,外商為使貨物到達某國港口時便于識別提貨,指定山東某板材公司在板材上標注熊貓文字圖形商標,并在合同中予以確定。后經查,熊貓文字圖形商標為浙江某公司在板材上的注冊商標,當事人在使用合同指定的商標時忽視了該商標已被國內企業注冊的事實,從而侵犯他人商標專用權。

在進口過程中也存在擅自使用他人商標而構成侵權行為。有這樣一個案例:國內某瀝青進口商進口了一批SK牌瀝青,在國內銷售時被韓國SK公司某商舉報。經調查,該批瀝青為外國一小型企業生產的產品。SK牌瀝青在我國瀝青市場上的市場份額達1/4,產品知名度較高。國內這家瀝青進口商為提高自己進口產品的知名度,擴大銷量和抬高價格,便要求供貨的外國企業在產品上標注SK商標。經查證,SK為韓國SK公司在我國的注冊商標。當事人的偷梁換柱行為構成商標侵權。企業要樹立法律意識,不能在未授權許可的情況下擅自使用他人的注冊商標。

(二)對外貿易活動中因商標使用許可而發生侵權行為

2007年8月,連云港某紫菜公司商標侵權案中,當事人出口的紫菜使用的是外商許可的某商標,并持有使用許可合同及商標注冊證復印件。經查證,該外商使用的商標注冊證并非其所有,而此商標在我國已被他人申請注冊,受到我國法律的保護。根據《合同法》第五十二條的規定,當事人持有的使用許可合同無效。當事人因生產銷售侵權商品而受到行政處罰。鑒此,外貿企業在拿到相關證明文件時,要認真調查、審核這些文件的有效性及真正的商標合法專用權人。

(三)定牌加工引發的商標侵權案

近年來,以定牌加工為主的加工貿易一直占據著中國對外貿易的“半壁江山”,同時,由定牌加工引發的商標侵權案件也在不斷增多,目前定牌加工中的商標侵權主要表現為以下幾種情形:

一種是國內加工企業在定牌加工合同規定的數量范圍之外,自行生產加工帶有國外委托企業注冊商標的商品并進行銷售。如:國內某紫菜加工企業在委托加工過程中,擅自增加產量,除返回委托方訂單產品外,將多生產的產品標注委托方商標在國內市場上銷售。由于委托方的商標已在我國取得專用權,當事人的銷售行為構成商標侵權。有時,國外委托方允許貼牌生產企業生產貼牌產品并自行銷售,那么,雙方應另行簽訂委托銷售合同。在委托方允許貼牌生產企業銷售貼牌產品時,雙方形成了新的生產和銷售的關系,貼牌生產企業應當在許可的范圍和銷售數量內進行,否則不但構成違約,還會構成商標侵權。

再一種是國外企業在沒有取得注冊商標專用權的情況下,委托國內企業定牌生產加工侵權產品,侵犯其他商標注冊人的注冊商標專用權。在這種情況下,貼牌加工的企業如果缺乏自我保護意識,未作到合理審查義務,沒有要求委托方提供商標所有權證書或商標使用權相關證明,勢必存在侵犯商標權的風險,卷入假冒他人商標生產商品的侵權行為中。例如:有一外貿生產企業出口鞋8900多雙,價值4萬余美元。根據顧客要求打上了歐洲著名品牌PU商標。當用集裝箱運到比利時港口后,客戶通知生產商此鞋因侵犯知識產權無法入境。對生產企業來說雪上加霜的是,在海上往來四十多天的鞋被退運到始發港后,還得繳納進口關稅。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關稅條例》第四十三條規定,因品質或規格原因,出口貨物自出口之日起一年內原狀復運進境的,不征收關稅。而此批鞋本身并不存在品質或規格原因,雖屬出口之日起一年內原狀復運進境,卻因商標侵權不能享受國家減免稅待遇。因此,嚴格審查買家是否有資格使用商標是非常必要的,否則就會給出口企業帶來風險及經濟損失。

還有一種情況是國外企業僅在其本國享有注冊商標專用權,并未在中國申請注冊該商標,而國內其他企業或個人在中國已經對該商標進行了注冊。此時國外企業若委托國內企業定牌加工,也會涉及商標侵權問題。2002年“耐克商標侵權案”就是一例。2000年初,某西班牙公司委托浙江省畜產進出口公司和嘉興銀興制衣廠生產NIKE男滑雪衣并出口到西班牙。當浙江進出口公司通過深圳海關報關出境之時,美國耐克公司以該批服裝侵犯了其NIKE商標專用權為由,向海關申請扣留,并提起商標侵權訴訟。深圳中院經過長達兩年時間的審理后做出判決:耐克公司系在中國注冊的NIKE商標的專用權人。雖然該西班牙公司在西班牙擁有NIKE注冊商標權,但是基于商標的地域性,美國耐克公司在中國注冊的NIKE商標受中國法律的保護。因此,判決三被告立即停止侵權并賠償經濟損失。

類似的案情和相同的判決結果應當引起我國外貿企業的高度重視。許多侵權企業并非出于惡意。大多數人認為自己是受委托替他人加工的,加工好的產品也是如數出口,返還委托方,自己沒有銷售,只是賺取一定的加工費,如果發生商標侵權,責任應由委托方負責。這種由于對相關法律知識不了解、不熟悉所產生的錯誤想法必須摒棄。我國外貿生產企業在接受國外企業定牌加工生產時,首先,要弄清楚該商標在我國是否是注冊商標;其次,弄清楚國外委托方是否該商標在我國的專用權人,若是,放心生產;若否,則須明確國外委托方在我國是否獲得了該商標的使用權。企業要建立相應的審查機制。對他人指定或者提供使用的商標,應要求對方出具真實有效的商標專用權證明文件,或者許可使用該商標未超出許可使用范圍的證明文件,并予以檢查。外貿企業只有認真學習有關商標的相關知識和法律常識,才能減少損失。

除上述內容外,我國外貿企業還要關注生產及銷售貼牌產品的授權有效期,若合同授權有效期屆滿,應停止生產銷售或應在商標有效期內續簽合同。否則,出口企業會面臨風險及經濟損失。例如:某海關2007年下半年查扣一批貼牌PHILIPS的攝像包,價值9萬多美元。該海關在檢查時發現,其產品的授權有效期為2006年底,已過期大半年,且出口企業并未與商標權利人續簽授權合同。考慮到涉及知識產權問題,我某海關最終將該批貨退關。

同時,對外貿易經營者在接單時,一定要注意完善合同的訂立,制定保護商標權條款及商標侵權時的責任條款,這樣才能在發生商標侵權糾紛時做到權責清晰。

二、專利

在專利侵權案中,我外貿企業要關注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

(一)企業要警惕“專利陷阱”。

通過下面兩個案例,可以解讀何謂“專利陷阱”。

一是我們較為熟悉的發生在2001年4月份的我國出口DVD事件。以低成本和廉價勞動力打造的因“中國制造”而日漸普及的DVD突然遭到通牒,歐洲專利權商們叫嚷著跟中國廠商要許可費,因為在這個包含2000多項專利的產品中,中國企業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不過20項,這意味著中國制造商需向歐洲交納巨額專利使用費,這將使每件產品平均增加21.3美元的成本,制造成本的激增使“中國制造”的惟一優勢蕩然無存。在“中國制造”的概念被普遍接受的同時,這些“意外”成本使本來順暢的國際銷路被阻滯,所有的DVD專利擁有者都承認,中國是這個市場的締造者和培育者,如果一開始就有專利費的說法,DVD市場早已夭折。

其次,在彩色電視機生產方面,也有過嚴峻的形勢。美國的無線電技術轉讓公司掌握了很多專利,尤以RCA公司和GE公司最具代表性,這兩家的專利加在一起就有兩萬多件。RCA公司曾經向我國有關部門和全國各大電視機生產廠要求支付專利使用費,并提出了按一臺一美元來支付使用費的具體標準,以每年出口100萬臺計,所支付的使用費也是相當可觀的。

這就是所謂“專利陷阱”。當企業在開拓產品市場時,沒有人提出有關專利使用費問題,而當開拓產品市場成功,準備大量收取利潤時,專利權人便會收取專利使用費,動手瓜分市場。無論將之稱為坐收漁翁之利也好,誘敵深入也好,先賠后賺也好,總之,國外專利權人對于專利戰略的運用可謂得心應手,也可看出法律對專利實施保護是不爭的現實,看出實施專利制度的實質:即法律在保障專利權人的獨占利益的同時,使專利技術盡早公開,受益于社會。我們的企業要有專利意識,在計算產品利潤時,要考慮到所有的專利成本代價。

(二)企業要避免進出口經營中專利侵權

在我國為生產電子手表而引進瑞士的生產技術和生產線當中,日本對電子表的關鍵元部件步進電機擁有專利,但瑞士廠商在同我們簽訂合同的時候卻隱瞞了這個情況,合同中也沒有這方面的規定。然而,當我國此類產品大量出口時,以精工集團為代表的諸多日本廠家卻提出這是侵犯了他們有關的專利,要求我們支付專利使用費。

小天鵝全自動洗衣機上市后很受歡迎,銷售量占國內市場的40%以上,小天鵝公司隨即瞄準國際市場。但由于缺乏專利意識,向日本市場出口的小天鵝洗衣機,造成了對日本專利權的侵犯,不得不賠償專利權人的損失。

上述兩例說明我們的企業在從事進出口貿易中,加強專利意識是十分重要的。當產品擬出口到外國或進口到國內時,進出口商應確定這種產品不侵犯他人尚有效力的專利,否則將面臨較大的風險。那如何避免侵權行為的發生呢?對于進出口商來說,必須學會并掌握與進出口產品相關的專利檢索手段,檢索費用并不大。同時,可以委托專利顧問或專利律師等專門從事這方面工作的專業人士,他們不但可以幫助從事檢索等事項,還會提出避免侵權的具體建議,其中包括如何進行技術性的處理或者提起專利無效訴訟來進行辯護,使企業在制造和出口銷售有關產品時避免侵權,做到心里有數,居于主動地位。這是避免侵權最具效率的一種方法。

倘若企業收到侵權訴狀,要積極應訴。我們有的企業在收到侵權訴狀時,采取不理不問的態度。不積極應訴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其中兩個原因值得關注。其一,產品確有侵權之疑;其二,訴訟費較高。無論何種原因,不應訴勢必造成法庭上只有申訴方,對被訴方將十分不利,因為對專利侵權警告信置之不理,一旦侵權成立,就會被對方指控為故意侵權,判罰的賠償額比一般侵權高三倍;侵權產品還將被海關驅除。應訴,有可能爭取庭外和解,交納一筆專利使用費;若能提供非故意侵權的證據,可縮小賠償金額;若能進一步向對方提供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對對方有使用價值的專利技術,則將更有助于妥善解決雙方的專利糾紛。所以,收到專利侵權警告信必須做出恰當的反應。

(三)境外參展中國企業專利侵權

2006年10月初,在法國巴黎舉辦的世界制藥原料展覽會上,我國3家企業被“賽諾菲一安萬特”集團指控專利侵權,隨后法國內政部有關部門對這3家企業的6名參展代表進行了扣押,并展開了司法調查,當天參展的中國醫藥企業全部“棄柜”回國,造成了中國企業都有侵權嫌疑的惡劣影響。2007年3月德國漢諾威電子展上,我國不少于20家MP3生產企業的展品因涉嫌專利侵權被德國海關查扣,原因是這些公司使用的MP3技術在歐洲受專利保護,而這些企業沒有向提出查抄要求的意大利Sisvel公司交納專利費。2008年3月,作為為飛利浦、法國電信進行MP3相關專利管理的公司,意大利Sisvel帶領多名警察、海關人員與檢察官沖進全球三大IT展會之一的CeBIT,針對參展商侵權行為進行“搜索調查”,被查抄的51家參展商中,24家來自中國內地、12家來自臺灣、3家來自香港。2008年8月,德國柏林國際消費電子展如期開幕,數個月前的CeBIT展上的一幕再次上演。德國海關以“可能侵犯專利權”為由,突襲了69家企業展位,并沒收了大量電視機、MP3和手機等亞洲產展品。受到波及的包括中國大陸和臺灣地區的多家知名企業。這種粗暴的行動首先給相關企業造成重大聲譽影響,后來有的發現是一場“誤會”,有的雙方達成專利授權。此類事件的屢次發生清楚地表明,我國企業要想真正“走出去”,必須首先解決好知識產權問題。

參展企業的產品遭到別人投訴或被誣陷侵權時,參展企業應冷靜處理,積極應對。避免在現場發生直接沖突。盡可能提供未侵權相關資料;一旦在辯訴中失敗,企業可通過向專利所有人申請許可使用的方式繼續獲得生產經營資格。

篇(7)

在世界經濟中,國際直接投資是最能體現經濟全球化概念的經濟運作方式之一,且與國際貿易有著密不可分的內在聯系。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加快,從總體上看,國際對外直接投資與國際貿易相互作用、相互促進,都在大幅度增加和日益擴大。但具體而言,在經濟全球化的條件下,一國的對外直接投資與國際貿易究竟存在著何種關系,是具有互補性還是具有替代性?對外直接投資是促進了國際貿易的發展還是相反?在加入WTO之后,我國政府和企業如何充分利用WTO的規則,在對外直接投資中促進貿易出口的增長,本文試圖對這些問題做一分析。

一、國際直接投資與貿易的理論解析

影響國際貿易增長的因素有許多,從理論上講,僅就國際貿易與國際直接投資的關系而言,直接投資究竟是構成對貿易的替代,還是產生了對貿易的創造,這主要取決于國際直接投資的類型。

按照小島清對外直接投資的理論,從一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動機分析,國際直接投資可分為三種類型:(注:[日]小島清:《對外貿易論》第423頁,南開大學出版社1987年版。)(1)自然資源導向型投資。在東道國尋求某種自然資源既是為了滿足母國本國的需要,也可以向其他國家出口。因此,資源導向型的投資不僅擴大了母國自然資源的生產規模,而且也促進了母國與東道國之間的國際貿易發展,甚至還擴大了與其他國家之間的國際貿易發展。(2)市場導向型投資。如細分起來還可以分為突破貿易壁壘型投資和占領市場型投資。因此,在這種類型中,國際直接投資與國際貿易之間的關系比較復雜。如:跨國公司在東道國投資后的初始階段,因各種需求的存在,貿易是創造性的;當投資和生產形成一定規模時,“就地生產,就地銷售”的結果勢必會減少貿易的往來,因而具有貿易替代效應。但如果是突破貿易壁壘型投資,也許這種投資對貿易的間接促進會使貿易的規模進一步擴大。但全面地分析,即使是前面所述的替代貿易時,在東道國進行市場導向型投資也可能會帶來服務貿易方面新的需求。(3)生產要素導向型投資。這主要是指在東道國尋求低成本勞動力的投資。這種類型的投資,因國家之間比較優勢而形成的國際分工,在初始乃至相當長的一個階段中無疑是加大了貿易的發展,如發達國家在發展中國家投資而進行的加工貿易。但因比較優勢是動態而非靜態的,這種投資與貿易的關系也要視具體情況而進行具體分析。

在理論上闡述對外直接投資對母國貿易的替代關系的還有佛農(Vernon.R),他在其著名的產品周期理論中,通過對新產品、新技術的創新、模仿和擴散的動態分析,闡述了母國的出口與對外直接投資的關系。在新產品的第一階段,產品在技術創新國國內的生產、銷售主要以滿足國內需要為主(也存在向收入水平和消費結構比較接近的其他國家出口的可能性);但是,隨著技術的成熟化,同時又面對其他國家企業的競爭,降低產品成本成為技術創新企業維持其海外市場占有率的必然要求,這時便出現了技術創新企業的對外直接投資。佛農認為,一般地這種對外直接投資不會產生對母國出口的替代效應。但是,如果這種投資發生得過早,就有可能替代母國的出口。在技術進步日益加快的情況下,隨著跨國公司國際化程度的提高,新產品的生命周期不斷縮短,對外直接投資對母國出口貿易的替代影響將越來越明顯。

總之,對外直接投資與國際貿易的關系即存在互補性,也具有相互替代性,這要根據母國(或跨國公司)投資的動機、類型和發展階段而定。

二、國際直接投資與貿易的實證檢驗

當我們從實證分析的角度再來看對外直接投資與貿易的關系時,會發現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在這方面存在一些異同。因此,在下面的分析中,我們將對這兩類國家分別進行研究。

(一)發達國家對外直接投資與貿易的關系

國外一些學者將對外直接投資與某些產業的實際出口聯系起來進行了實證研究。如,伯格斯坦(Bergsten.C.F.)認為,在美國不同的對外直接投資產業中,那些對外直接投資程度較低的產業,其出口水平也較低;隨著對外直接投資水平的提高,出口規模也相應上升;但是當對外直接投資超過一定規模后,追加的對外直接投資對出口的促進效應就逐漸消失了。因此,對外直接投資與出口貿易之間既是互補關系也是競爭關系。隨著跨國公司國際化程度的提高,其對外直接投資與出口的競爭(替代)也將不斷加劇,因而海外子公司的生產將逐漸替代美國的出口。同時,學者們也有相反的發現,利普賽(Lipsey.R.E.)和威斯(Weiss.M.Y.)的研究表明:無論在發達國家還是在發展中國家的市場上,美國的出口與美國海外子公司銷售額都是高度正相關的,而且美國海外子公司的生產銷售都部分替代了美國出口競爭伙伴中的發達國家企業的出口

(二)發展中國家對外直接投資與貿易的關系

發展中國家的對外直接投資,除去個別的現象,較大規模的起步應從20世紀60年代算起,拉丁美洲的阿根廷、巴西、墨西哥和委內瑞拉,亞洲的印度、韓國、新加坡、菲律賓和中國臺灣地區都是從那時起陸續向國外或境外進行直接投資的。20世紀70年代后期,中東石油輸出國組織一些成員的投資方式也從貸款轉向間接投資,再由間接投資轉向直接投資。(注:宋亞非:《中國企業跨國直接投資研究》,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發展中國家的對外直接投資雖起步較晚,但發展速度較快,而且由原來主要投資于鄰近的國家和地區,逐步轉向向發達國家進行直接投資。

伴隨著經濟實力的提高,發展中國家企業進入世界級大企業的數量也在逐漸增加。1997年,發展中國家企業進入“全球500強”的僅有22家,平均營業收益率為3.6%;而2000年入圍企業增加到33家,平均營業收益率提高到5.2%,且高于“全球500強”4.7%的平均收益率(注:張金杰:《國際直接投資形勢與跨國公司的戰略調整》,王洛林、余永定主編《2001-2002年:世界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版。)

發展中國家對外直接投資的健康發展對貿易的促進也有其特點。首先,小規模和特殊商品是發展中國家跨國公司的優勢。由于發展中國家跨國公司大多數屬勞動密集型的小規模生產,資本勞動比率比發達國家跨國公司低許多,發展中國家東道國更愿意接受勞動密集型高的項目投資。即使是進行規模較大的生產性投資項目,與發達國家相比,作為母國的發展中國家也占據勞動力成本低的優勢。同時,這種生產性投資也將給母國帶來原料、設備的出口增加,因而具有很強的投資與貿易互補性。其次,發展中國家的對外直接投資一般側重于擴大出口的市場銷售戰略。無論是為保護原有的出口市場,或是開辟新的市場,還是避開貿易壁壘,發展中國家多采取各種方式保障出口,在達到一定實力和經驗積累后,逐步再向全球經營戰略發展。

考察韓國的經濟,其迅速發展得益于通過出口把國內產業與國際市場緊密連接的結果,從而使國際市場容量的不斷增大,并對國內經濟的增長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從1991年韓國全國經濟學家聯合會的一份《韓國制造業的國外投資經營成果調查表》(注:參見杜玲博士論文:《發展中國家/地區對外直接投資:理論、經驗與趨勢》,2002年5月。)中,我們看到韓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動機總的來講與貿易聯系較多,所占比重也較大。如開拓市場與回避進口限制兩項都與貿易緊密相連,其之和所占比重在韓國整個對外直接投資動機中達到35.7%。當然,從表中還可以看出,韓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動機因區域不同而有所差異。在北美洲和歐洲地區,開拓市場的動機比重最高,占到29.3%,比其他動機的比重平均高出10個百分點,這是為適應當地區域化經濟和確保新產品市場的結果;在拉丁美洲、大洋州地區,最高比重的動機為回避進口限制,占27.3%,也比其他動機高出10.4個百分點,這說明韓國對外直接投資在此兩個地區對貿易壁壘的突破動機占據很重要的地位。

但具體到韓國對外直接投資的行業,還有更進一步的動因分析。如李宏格(音譯)(Lee,Honggue)對韓國電器行業的研究。電器是韓國最重要的制造業部門,在20世紀90年代初韓國就已成為世界第五大電器生產國。李宏格指出,韓國電器行業在1989年的對外直接投資額比1979年增長了85%,顯示出韓國在該行業的對外直接投資于20世紀80年代末達到了頂峰——盡管與韓國電器產品的出口相比其投資的規模是非常有限的:1976-1992年間電器行業對外直接投資為5億美元,而1992年電器產品的出口額卻高達161億美元。李宏格分析,韓國電器行業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動因主要表現為維持和擴大出口的需要,即通過對外直接投資提高出口產品的競爭力。那么,這種對外直接投資的壓力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韓國本身國內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所造成的壓力,迫使電器行業利用對外直接投資,在國外尋求廉價勞動力以降低生產成本(主要是在亞洲地區);另一方面,則是來自歐美國家貿易保護主義的壓力,在韓國擴大對歐美出口的同時,其電器產品也已成為反傾銷的對象——這一點對我國在加入WTO之后,重新審視海外投資與貿易的關系時,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綜上所述,盡管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對外直接投資的動因有所不同,但總的趨勢是積極的,對外直接投資有利于一國的對外貿易乃至國際貿易;由于對外直接投資與貿易的互補關系和替代關系在不同的發展階段表現不一,所以對外直接投資對母國出口的影響具有動態效應;在經濟全球化的今日世界,對外直接投資已不僅僅是發達國家的“專利”,它對發展中國家來講同樣是必不可少的經濟運作方式。

三、中國海外投資發展與貿易的關系

為了論述的方便與國土概念上的準確,我們把以下涉及的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稱為“海外投資”。

(一)中國海外投資的發展與現狀

中國海外投資的發展,比較準確的提法應該從1949年算起。但因那個時期的海外分支機構都是一些貿易企業,規模又非常小,一般不在我們的討論之內。從1978年的改革開放至今,中國海外投資的步伐越來越大。截至2001年年底,經外經貿部批準的企業就達6610家,中方海外投資總額已達83.5731億美元,遍布全球153個國家和地區(注:此海外投資的區域數字以《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年鑒》(2001年)為準。)。

1.中國海外投資的區域分布。中國海外投資在全球的區域分布正逐步由集中化向多元化方向發展。但目前從投資的額度來看,集中化的表現還依然存在。截至2001年底,中國海外投資企業數量在全球主要63個國家和地區的分布見表1。從基本格局看,發展中國家和地區(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占28.99%,發達國家(歐洲、大洋州和北美)占27.99%,加上中國港澳地區33.46%的分布,大致呈現出各占1/3的態勢,可以說是一個多元化的分布。具體的投資額度和比重見表1。

表1中國海外投資區域分布表(截至2001年底)

附圖

資料來源:根據外經貿部《對外經濟貿易簡要統計》(2001)整理。

通過以國家和地區分布的形式進一步對投資額排序,我們就可以看到中國海外投資分布的集中化:即地緣優勢和人緣優勢使相鄰國家(地區)和海外華僑聚集的國家(地區)成為中國海外投資的集中區域。至于在拉美地區和非洲投資額分布得較高,一般為投資行業的原因所致,這將在下面進一步闡述。

2.中國海外投資的行業分布。中國海外投資是從貿易型企業起步的。這些貿易型企業開始在海外做的商業性工作是為對外貿易企業提供信息、進行市場調查和客戶聯系服務的。20世紀90年代以后,在中國政府有關政策的引導下,生產加工型企業有所增加。但總的來看,服務貿易型的投資行業特點仍十分突出。根據對外經貿部的統計,截至1999年,中國海外投資中服務貿易型企業,無論從企業數量上還是在投資額度上仍占絕大多數;生產加工型企業雖然在企業數量上增加較快,但在投資額度上還處于較小規模;而資源開發型企業在投資額度上比生產加工型企業還要大些。詳見表2。

表2中國海外投資的行業與投資額分布(截至1999年底)

附圖

資料來源:根據中國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提供的數據整理。參見:外經貿部發展司:《中國的境外投資狀況》,《國際貿易論壇》2000年第5期。

一般地,中國海外投資在發達國家的多為服務貿易型和研究開發型,即非生產性項目。服務貿易型企業的運作主要是為了服務于國內企業的出口,以促進中國產品的出口;在海外投資于研究開發型企業則是為了更有利地接近發達國家或地區的先進技術,以提高我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而中國在發展中國家的投資則大多為資源開發型和生產加工型,即非貿易性項目。資源開發型的投資,主要是為了獲取國外開采條件較好或儲量、品位較高的石油、礦產、林業、漁業等資源,以滿足國內經濟發展的需要;生產加工型投資,主要為轉移國內長線產品的生產能力或發揮中國在技術、管理上的比較優勢以占領當地的市場,同時帶動相關材料、設備、零配件的出口。因此,這也是生產加工型的投資大多集中在亞洲、拉美和東南亞地區的主要原因。

(二)中國海外投資與貿易的互動

1.中國進行海外投資的動因。從外部條件上看,經濟全球化使各國經濟進入生產、銷售、采購的全球體系成為必然。中國既然已經實行了“引進來”的改革開放,也必然要實施“走出去”的對外開放,以充分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和“兩種資源”,實現資本、技術和人力等生產要素的雙向流動,提升國內的產業結構,促進本國經濟的發展。

從中國國內經濟發展的需求上看,“走出去”到海外投資不僅是政府的政策號召,更主要的是國內企業自身發展的利益驅動和內在要求。如前所述,一國的對外直接投資有許多動因,具體而言,中國海外投資的動因主要有如下五點:(1)尋求資源開發。中國雖地大物博,但人均資源占有率很低。在進入21世紀中國現代化的進程中,資源短缺對中國經濟將是一個嚴重的制約。其中,開發的重點放在對我國經濟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對外能源投資,即對石油、天然氣的開采;此外,還有一般性資源(如:黑色和有色金屬礦產資源、樹林資源等)的開發。在海外投資開發資源,主要是為了保障我國資源長期、有效和穩定的供應。(2)擴大出口貿易。無論是從中國政府政策的角度,還是從企業投資的角度,利用對外直接投資帶動材料、機器設備、零部件的出口,甚至帶動服務業的出口,都是目前進行對外投資最多的動機。在政府制定的有關海外投資政策中,著眼點基本上都是擴大出口,是與對外直接投資有關的貿易措施;綜合對中國海外投資企業的動機調查,擴大出口也占了相當大的比重。(注:參見段云程:《中國企業跨國經營與戰略》,中國發展出版社1995年版;謝康:《跨國公司與當代中國》,立信會計出版社1997年版;魯桐:《中國企業海外經營:對英國中資企業的實證研究》,載世界經濟學會編《世界經濟與中國:2000-2001年》,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3)開拓國外市場。在中國國內需求不足以及同類企業競爭激烈的情況下,積極開拓新的國外市場是企業利益驅動的內在動力所致,也是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主要動機之一。這與理論上闡述的發展中國家對外直接投資的動機之一——尋求市場型是相同的。(4)規避貿易壁壘。從對外直接投資的理論上講,規避貿易壁壘或突破貿易壁壘都是尋求市場型的一種動機。由于我國現已加入WTO,關稅逐步下調后,規避各種貿易壁壘已成為擴大出口和占領國外市場的一個重要手段。特別是近年來,出口配額限制、對中國出口產品的反傾銷等情況越來越嚴重,因此利用海外投資建廠生產可謂是突破貿易壁壘的一個有效方式,也是對特殊貿易限制的一個反應。(5)獲取高新技術。在海外投資是中國企業獲取高新技術的一條重要途徑。中國的一些航天、航空、電子、生物化學和機械業的大型企業已經開始通過對外直接投資的渠道學習國外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少數中國企業還在國外投資建立了研究和開發機構,用最近的距離、最快的時間學習、研發最新、最前沿的技術。當然,這種類型的投資需要雄厚的資金支持,但它將是最具潛力的海外投資。

2.中國海外投資對貿易的影響。如前所述,無論是從理論研究還是實證分析上,對外直接投資與貿易即存在互補關系也不乏替代關系,即存在貿易創造效應也有貿易替代效應。具體到中國的實際,由于投資行業的特點和投資區域的不同,海外投資對中國對外貿易的影響要視具體的投資行業和投資區域而定。首先,服務貿易型企業的投資,動機與目標非常明確,肯定是為擴大出口服務的,因此這類企業的海外投資對中國對外貿易的影響無疑是積極的;其次,資源開發型企業的海外投資,進口的資源都是我國相對成本低或戰略的需要,同時還能帶動設備、制成品(如鋼材)、技術和勞務的出口,雖然會帶來一定的進口貿易增長,但從整體上看對我國出口貿易還是起到了促進作用;最后,生產加工型企業的海外投資對我國對外貿易的影響情況較為復雜。我們將對生產加工型企業的海外投資做一個具體分析。(1)機械行業。機械行業中如汽車、摩托車零配件組裝,家用電器中的CKD、SCD(注:CKD:CompleteKnock-Down,即全分解裝配:將產品全部拆散成零件后提供給買方組裝成整機;SKD:SemiKnock-Down,即半分解裝配:將產品拆散成部件或部分部件、部分零件后提供給買方組裝成整機。)等,由于絕大部分甚至全部都要使用國內的零部件,在初期設備投資之后,后續的零部件就成為組裝生產的必備條件。因此,從總體上看,機械行業在海外投資對我國出口的帶動作用是持續且長期的。特別是大型家用電器,這是典型的加工組裝型產品,根據外經貿部的有關統計,家電行業投資帶動出口的系數比其他產品高達20-30倍。金城集團的案例也顯示,摩托車產品在海外投資建廠生產后,大幅度地帶動了該集團的出口:1997年海外銷售收入250萬美元,帶動出口近150萬美元;1998年海外銷售收入近600萬美元,帶動出口達400萬美元(注:李鋼主編:《“走出去”開放戰略與案例研究》,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出版社2000年版。)。實證分析表明,機械行業由于技術與原材料、散件的高度結合,海外投資就可帶來明顯的貿易創造效應。(2)輕工行業。嚴格地講,輕工行業中也有屬于機械行業的產品,區分出來的主要是體積較小的機械產品如自行車以及其他輕工產品。這類產品的特點是,體積較小,出口運費沒有體積較大的機械產品高,與海外加工的生產成本比,在國內的生產成本更低,因此這類產品的海外投資與出口很可能出現替代關系。也就是說,在國內生產此類產品后出口更經濟,就很少會有企業再到海外投資生產;即使在海外投資并形成規模生產,對國家的出口帶動作用也不大。(3)紡織服裝行業。紡織服裝業的投資主要是規避貿易壁壘,由于根據多種纖維協議,在投資國的出口配額已經用盡時,如果東道國尚有未使用的配額,投資國便可以使用。中國在紡織品領域受歐美出口配額的限制非常嚴重,因此不少的紡織服裝企業到海外投資主要動機都是為了突破配額的壁壘,在海外尋求更廣闊的市場。這種類型的企業在海外的投資也要視情況而定:一次性投資建廠可以帶動國內紡織機械的出口,但對出口貿易沒有持續的帶動作用;使用國內材料多的,可以促進國內原材料、面料的出口,但有原產地規定比例的國家對此也有一定的限制;在有的國家(地區)可以享有免配額、免關稅的優惠,則可以大大提高我國產品出口或向第三國出口。因此,紡織服裝行業在海外的投資對我國出口貿易的影響是擴大還是替代,兼而有之,目前尚未找到實證數據。

四、結論

1.綜合國際直接投資與貿易關系的理論,回顧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對外直接投資與貿易關系中的發展,以及中國海外投資與貿易的現狀與特點,論述了中國海外投資對中國對外貿易的影響,我們進一步證實了對外直接投資與對外貿易既存在互補又存在替代關系、中國的海外投資既有貿易創造效應又有貿易替代效應的理論。有意義的是這些互補和替代關系,或稱貿易創造和貿易替代效應,在不同的投資領域、投資行業、不同的投資區域以及不同的發展階段中是有所差異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男同帅gay片在线观看| 亚洲中文字幕乱码电影| 情侣黄网站免费看| 尤物爆乳av导航| 亚洲日韩中文字幕无码一区| 亚洲v欧美v国产v在线观看| 国产在线观看无码免费视频| 免费人成在线观看视频无码| 少妇高潮喷水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 久久黄色网站| 又黄又爽又色又刺激的视频| 久久tv中文字幕首页| 久久777国产线看观看精品| 亚洲精品夜夜夜| 亚洲av日韩av一区谷露| 国产成人精品成人a在线观看|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99| 亚洲国产欧美在线成人| 朝鲜女人大白屁股ass孕交| www国产成人免费观看视频| 欧美成av人一区优播免| 成全电影大全免费观看在线播放视频| 欧美大肥婆大肥bbbbb| 99精品无人区乱码在线观看| 无码人妻丰满熟妇区五十路百度| 亚洲人成电影网站色mp4| 无码不卡av东京热毛片| 丰满人妻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精品国产欧美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五月| 一本精品99久久精品77|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汌a√| 成人aaa片一区国产精品| 国产肉体xxxx裸体137大胆| 麻豆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 欧洲熟妇色xxxx欧美老妇| 永久免费观看国产裸体美女 | 欧洲美熟女乱又伦免费视频| 少妇私密会所按摩到高潮呻吟 | 四虎影院海外永久| 国产免费久久精品99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