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网站-四房播播网站

學術刊物 生活雜志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語文教育

語文教育精品(七篇)

時間:2022-11-08 08:37:1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語文教育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語文教育

篇(1)

【關鍵詞】 課外語文教育 原則

語文教育是個復雜而完整的系統工程,這是由語文學科的工具性、思想性、綜合性、社會性等特點所決定的。在語文教育這個復雜而完整的大系統中,課內語文教育和課外語文教育是這個大系統的不可分割的兩個子系統。

但是長期以來,在對待課內與課外的關系上,我們常常重視課內,而忽略了課外語文教育,當今社會進步又帶來了對人才素質的各種新的要求,這就呼吁我們語文老師不能再因循守舊,死守課內教育的那塊狹窄的陣地,必須重視開展課外語文教育,充分利用課外各種渠道和各種有利因素,讓學生多學習,多實踐,多思考,從中鍛煉和培養學習能力,運用能力和組織活動能力,進而發展他們的聰明才智。

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我覺得要使課外語文教育收到全效,必須根據課外語文教育的特點,遵循以下必要的原則。

一、課外與課內相結合

課外語文教育,不能狹隘地理解為只是為鞏固課內所學的各種作業練習,也不能簡單地把它看作只是課內教育的延伸和補充,它必須盡可能與課內語文教育密切配合。我們在確定語文課外教育的內容、分量、難度、形式等問題時,要顧及小學語文新課標中所規定的目的任務和各年段的教學要求,還要考慮課內已進行過的各種教育內容和形式。這樣,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切中要害,不會造成學生的過重負擔,才能使他們學得活潑、主動。如在課內語文教育中通過學習古詩詞掌握學習方法以后,結合新課標要求的必背古詩詞展開古詩詞知識競賽、古詩詞誦讀、繪畫古詩詞等系列活動,這樣,既將課內所學遷移延伸到課外,又以多種形式讓學生完成背誦第二學段必背古詩詞的任務;既實現了知識向技能的遷移,又讓學生在活潑、自主、多樣的氛圍中拓寬知識面,發揮特長。

二、普及與提高相結合

普及,指的是面向全體學生層次較低的課外語文教育活動,例如在一定時間內向全體學生推薦課外閱讀書目,提示閱讀的方法,并規定其中必讀的幾本;每個同學每周一練筆;定期舉辦以全體學生為對象的課外語文知識講座等。如在本學年,我推薦并指導學生閱讀《愛的教育》這本書,讓他們寫好讀書筆記,輪流進行交流,這就是普及。

提高,指的是組織層次較高的各種語文興趣小組,分別吸收有某種語文專長的學生參加,以發展其專長。本學年,在普及閱讀的同時,我讓學生根據自己不同的特長和愛好,圍繞《愛的教育》這本書,成立了攝影小組,用相機拍攝身邊的愛的教育;成立了朗誦組,歌頌愛;成立了小記者團,發現身邊愛的教育并進行報導,這些就是在普及基礎上進行提高。

三、尊重志愿與積極引導相結合

課內語文教育和課外語文教育雖然在教育目標上是一致的,但兩者在施教的方法上卻有著明顯的差異。前者帶有較多的強制性,也更強調集中、統一;而后者則強調尊重學生的自主和志愿。我們在組織學生參加課外語文學習的各種實踐活動時,不宜過多地干預,更不能包辦代替,應尊重學生的興趣專長,鼓勵他們自主地選擇,讓他們心情舒暢地參加自己所喜愛的學習活動,發揮他們的主創精神。但是,鼓勵自主,尊重志愿,不等于放任其自流,要提出必要的要求,并進行積極的引導。比如,在引導他們進行與《愛的教育》相關的一系列課外語文教育活動時,我首先對這本書做了介紹,著重突出書中的主人公是和他們一樣的四年級孩子,從年齡上引發他們的興趣和共鳴,先規定好每個人都必須進行閱讀并寫好讀書筆記進行交流,再鼓勵他們根據自己的愛好和特長選擇參加相關各類課外語文學習活動,進一步提高。此外,對于學生的課外閱讀,我們要毫不含糊地要求他們閱讀那些思想內容健康的、能激勵他們積極向上的書籍,而具體內容和文字風格,則可以讓其自主選擇。如果發現有些學生在課外閱讀中只愛看一些卡通書籍,教師不能置之不理,應積極加以引導。

四、知識傳授與能力訓練相結合

學習理論知識要與實際運用緊密結合,這是人們要牢固掌握知識,獲得能力必須依循的一條原則。課外語文教育更應熟練貫徹這一原則。要注意引導學生在課外多實踐,讓他們在課外語文的實踐中,自覺獲取知識,鞏固知識,提高能力,發展智力。如教學完古詩詞之后,我就古詩詞高度精練的語言結合課外古詩詞給學生開了一個主題為“言——畫——情”的小講座,讓學生從詩歌語言中看到畫面,理解情感,并鼓勵他們誦詩,畫詩,訴情。這樣,就以多種方式將學生課內學到的知識運用到課外,進行能力的訓練,達到能力的提高。“取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這要求我們語文老師要不斷努力,積極探索課外語文教育的規律,重視課外語文教育,把課外語文教育置于語文教育整體中通盤考慮,擴大語文教育陣地,使課內與課外教育相輔相成,和諧發展,這樣才能更加完美地實現語文教育的總任務,使語文學科更充分地發揮教育功能,更好地為造就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所需要的“四有”的新型人才而服務!

參考文獻

[1]語文課程標準.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語文課程標準解讀. 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篇(2)

一、生態式語文教育的背景、意義和基本內容

(一)背景

生態式語文教育是在生態教育學的基礎之上研究語文教育的一種學科,它把教育生態系統中有機的機構和功能應用到語文教育當中,探討生態與語文教育之間的關系,并指導語文教育教學的實踐。而這一概念是美國教育家克雷明在《公共教育》一書中提出來的。語文新課標要求語文教育要強調人的內在性、全面性的發展,要求培養的人是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人。因此,基于這一前提,生態式語文教育適應了這樣的發展要求,更好培養了學生的內在精神,更多的促進學生全方面的發展。一方面在我國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粗放型”經濟發展雖然給我國的經濟社會的提高帶來了巨大的福利,但基本上消耗的是我國的不可再生資源,對生態造成了嚴重地破壞;為此,黨的十提出建設生態文明社會的目標。把語文教育的研究建立在生態學的基礎之上,可以把生態文明的宣傳“帶進”語文教學的課堂上,使語文教育和建設生態文明社會達到共贏。而生態文明的研究可以為語文教育教學提供一種教學方向。這種方向對我們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內在精神、情操方面有很大的作用,學生從生態教育中發現自然,了解自然,保護自然,熱愛自然,使學生在學習保護環境的同時,達到“小手拉大手”的教育意義,更好地促進社會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另一方面,當下的應試教育扭曲了原來語文教育的生態化,出現了很多的不符合生態化的教學現象,不僅學生飽受應試教育之苦,而且老師也遭受升學率的壓力,導致教學嚴重偏離了生態式教學的要求,使語文教學成為了應試教育的一個工具,沒考慮到學生的內心的需求和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當然在新課改和基礎教育改革如火如荼進行中,雖然我們可以“窺見”生態式語文教育是與課改與時俱進的。但語文教育仍存在著閉門造車、墨守成規之嫌,出現了很多的嚴重問題。如只注重工具性,而忽視了人文性的育人培養;語文教育中的教材結構不合理,不能適應學生的發展需要;教師“始終如一”的教學風格、方法很難跟上課改的要求;教師的教學實踐沒有生成的空間,使語文教學容易變成機械的、無對話式的唱獨角戲教學;語文教師“以不變應萬變”教學策略一用就是好多年,不能根據學生的實際經驗很好地組織課堂教學;面對這些問題,我們適時提出適應語文教育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語文教育當中體會生活、體驗生命價值,養成具有人文性、終身化的學習品質。正因如此,生態式語文教育適應現代教育和課程改革的時代呼喚,它不僅可以更好地適應這些價值的追求,也可以更好滿足于自我生命的審美價值。

(二)意義

1.生態教育的意義

生態文明在生態式語文教育當中體現的是生態價值觀的弘揚與倡導,培養的是學生的生態文明的精神。在語文教材當中,添加生態教育的內容,引導學生對生態文明的關注,學習生態文化的知識,讓生態文化根植于學生的思考之中,使語文教育與生態教育達到有機地和諧與統一。生態文明把語文教育中的基本精神從自然生命,人與生活的價值的關系中得以提高,不是老師簡單地以說教的形式對學生進行知識的傳授,而是讓學生在理解審視中去反思生態文明對語文教育所帶來的意義和價值。所以,生態教育的實施讓學生在享受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的同時,告誡他們不要忘了對生態文明價值的關注,“它以善惡為尺度去規定人們在與自然關系中哪些行為是應當做的,哪些行為是不應當做的,引導和約束人們在人與自然關系中的價值選擇,”更進一步激發我們從小事做起,從一點一滴的學習中做起,共同構筑起建設生態文明的偉大意義。

2.生活理想的意義

生態式語文教育可以擴大語文教育的范圍,把語文教育和生活教育結合在一起,體現出人的價值,人的尊嚴,人的人格,使其成為一個獨立的個性個體。生態式的語文教育可以使課堂教學生活化,這種教育方式是理性和感性教育的結合體。在我們的內心中總以為學習語文是為了以后的發展,但我們很少考慮當下的語文教育方式、培養模式是否妥當。而生態式語文教育在關心人的生活狀態和幸福情況的因素下,充分考慮教育為人的發展所提供的的生態方式,使語文教育在生活中反璞歸真,使學生在生活經驗中自然地開拓思維,達到語文高效學習的目的。因此,運用生態式語文教育方式培養成的人才也定會擁有創新的精神和批判性的思維,在教育的歷程中學會選擇適應自己的生活方式,抓住實現自己理想的機會。

3.生命價值的意義

生態式的語文教育是以尊重學生發展規律為本,開展的語文教學活動的教育。這一模式的語文教育體現在生命的體驗中,在體驗中發現自我,形成自我,改善自我,從而使個體在發展的過程當中人格達到熏陶,實現了生命的超越。生態式的語文教育注重人文性和情感性相互統一的過程,因此對語文教師來說,教師要創造讓學生積極體驗的機會,激發學生的情感,升華學生的生命價值,彰顯新的自我。對于學生的個體而言,生態式語文教育更多地體現在個體的生存狀態之中,因為依據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的要求,我們可以分析到生理需要是其他高層次需要的基礎,只有生存狀態得到了滿足,才可談論生命意義和價值的實現問題。為此,語文教育就應該讓個體在滿足自己的需要當中來積極體驗語文知識的樂趣,從而達到讓學生在與自己、他人、社會的交流中,感悟生命的意義,實現人生的新境界。因此,教師在教學當中,對語文教育的解讀就可以把基礎性、終生性的教育理念定位為生態式語文教育的基本目標,用發展的、動態性的教學模式開闊生態式語文教學的教學方法,用豐富、多樣性的教學評價推動生態式語文教育的評價方式。但無論這些對語文教學效果的影響如何,教師都應該銘記語文教育與生命教育的關系,兩者就像地里種的莊家一樣,讓學生多接受大自然芬芳的滋補,這樣長期以來,集日月之精華,天地之靈氣,這種植物最終得以收獲。所以,用生態式的語文教育可以滋補生命價值的空白,用生命的激情綻放擁抱生態式的語文教育,這才是生命教育與語文教育的完美結合。

(三)基本內容

在生態式語文教育的背景之下,我們可以從生態、生活、生命三者中詮釋生態式語文教育,從而為同行研究語文教育提供了新的視角。

1.生態教育

生態是人們賴以生存的環境,生態環境的優與劣對人類的生存產生嚴重的影響。把生態教育納入語文教育的內容里,是對地球上的所有存在的生物的一種敬畏,也是整個自然界所有生物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一種法則。它表現為地球在這個大的生態環境中是具有的調節、更新、凈化的功能,形成的是作為客觀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生存形態。“人被宣稱為應當是不斷探究他自身的存在物—一個在他生存的每時每刻都必須查問和審視他的生存狀況的存在物。”而每一個鮮活的生命要想得到綻放的機會都需要生態的平衡與完善。但當下在我們的賴以生存環境當中,我們審視人類為了發展進步所做的努力,但這樣的發展是以什么為代價?答案是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生態系統的嚴重紊亂,人類永無休止的向大自然索取,而從不思索自己的行為后果,最終導致大自然對人類的傷害。從小的范圍來說,可以把生態環境理解為我們每一個人的身體,生態的各個系統就好比我們身上的一些生理器官,各個系統不能很好地協調和平衡,就會使人病入膏肓,生活和學習就不能正常的運轉。因此生態中的所有植物都是相互依存相互聯系,減少或增加一個鏈條就會對我們的生存和發展造成影響。根據語文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把生態式教育寫進語文教材當中,是語文教育發展的趨勢,它時刻關注著人類的生活環境和生存狀態。在語文教材當中,包括了很多的關于自然景物的描寫、人類生存環境的對白以及作為一個學生如何讓周圍的生態環境更美好的行為。有些教材會讓學生利用小手拉大手的行動帶動周圍的人,不僅讓學生們感受到世界的美妙風采,還可以對學生的行動能力的培養進行熏陶,使語文教學內容更加豐富。因此把生態教育納入語文教育當中是一種潛在的趨勢。

2.生活教育

德國教育家雅斯貝爾斯在《什么是教育》中指出:“語文教育是人與人、人與世界、人與精神靈魂的契合”。要想從傳統的語文教育中解脫出來就應該回歸語文教育的本身,傳統的語文教學很少考慮到學生的情況。從教師方面來說,在課堂上,老師所關注的是自己的教,而不是學生的學,“填鴨式”的教學風格一直隨著老師的教學任務的加重而不斷“深化”,不管“三七二十一”把教學任務完成了再說。這樣做不僅是違背了學生的認知規律,而且也使自己的教學效率低下,完全是“出力不討好”的結果。另一方面,學生完全是單項式的、被動的、壓迫式的接受學習,使學生覺得學習完全沒有任何興趣而言,造成學習無力,不能激發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何以談學生思維的發散。因此,回歸生活教育的語文教育可以起到感化課堂的教學效果,使課堂生活化、生態化,讓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在課堂上領悟生活的意義,人與人之間的真誠和寬容得到理解,使每一個學生主體性得到發揮。對生活語文教育的審視,可以避免傳統教育方式的弊端。新的語文課程標準提倡語文教學要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中心,以民主和諧為緯,以個性解放為經,回歸生活本質,拋棄不合實際的、假大空的語文課堂教學,喚醒真誠、內心、平等、智慧的語文教育,積極地營造一種師生共享的教學氛圍。因此,教育與生活密切相關,休戚與共。人的生命之所以有意義,在很大程度上是來源于生活對于我們的啟迪和期望,而生活離不開教育,生活給予了教育生成的情景,或者說生活的過程也是教育的過程和人生意義的集中體現的過程。但是,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生活教育又超越于“功利性”的教育,生活教育不僅教給人知識和思考問題的方式,而且還教會了人們該怎樣鑒別和創造生活中所必要的價值,讓人們在生活的教育中達到“凈化、超脫”的境界。

3.生命教育

德國教育家雅斯貝爾斯曾經說過,人們為了尋找教育的真諦、尋找教育的答案,可以概括為是對生命意義的尋找。而語文教育的最求就是促進對生命意義的追求,也只有教育才可能把人培養成完整的人,才能使人的生命得以延續和發展,教育是生命存在的基礎,生命是教育的存在的載體。每一種教育形式的發展和提高,都是對生命意義的全新闡釋。所以說,生命與教育是結合在一起的,生命的本質要求我們對待教育就應該像對待生命一樣,關注每一個個體的存在,讓一個個生命之花都得以綻放,讓生命教育成為人成長的助力器。生態式語文教育是站在對人尊重的起點上,關注人的生命價值的語文教育。而這樣的教育最重要一點是要把課堂教學的一切都回歸生命當中,對鮮活的小生命進行重新的塑造。但是,在生態式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我們也有蜻蜓點水、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認識,最容易忽視對生命多樣性的考慮。加德納的多元智力理論正好可以體現出生態語文教育培養的教育智能。雖然學生之間存在個體差異性,但可以相信在教育中只要堅持對生命的尊重,讓每一個學生走進獨特的生命視野當中,讓語文教育隨時隨著學生的認知情況的變化而變化,讓每一個學生在體驗自然、社會、文明中激起珍愛生命價值的火花。

二、生態式語文教育的案例設計

生態式語文教育的提出,在教育中引起了較大反響,這一教學理論不僅適應了現代社會教育的發展要求,在教學實踐中展現了良好的發展趨勢。案例1:大美新疆(片段)老師在課前導入時用ppt展示了課題的圖片。師:你們知道我們生活在什么地方嗎?生(齊):新疆。師:讓我們一起去看看嗎?師:好,學生們你們知道展板上畫的什么嗎?生1:畫的是新疆的景色,人和小動物和睦相處,人類生活的很幸福。生2:畫的是我們新疆的干果、雪蓮、葡萄、美麗的景色。師:新疆有這么多的好地方呀?大自然對人類的饋贈真是太可貴了,你們誰來說一下新疆還有哪些是大自然給我們留下的財富?生3:新疆最美的和田玉,還有火焰山、天山。師:回答的很棒,我們用另外的PPT展示了生態環境被破壞的圖片你們有什么感受呢?(生看PPT,并不斷的討論著,可見惋惜的表情)生4:看了之后很是傷心,原來那么好的自然環境怎么就變成了現在的樣子!人類難道就不知道他們現在的做法在破壞環境嗎?生5:感到很憤怒,尤其是前后對比我們的生存狀態,才知道人類的環境被破壞得那么嚴重。對此,我們必須采取措施來保護我們的新疆的美麗。師:是呀,我們在感受新疆美的同時,也感受大自然把所有最美的景色饋贈給我們的時候,卻不知這種美正在漸漸地離我們而去。現在請同學們分組討論這樣的行為有哪些影響?拿出筆寫一寫自己的感受,小組組長匯報。討論與分析:通過上面一個簡短的教學片斷,我們可以看出這樣的語文教學在設置上考慮到了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目標,在生態價值觀教育上把生態美的塑造、生命價值的彰顯、生活教育的魅力都設置其中引導學生積極地思考當今生態破壞的情形。對人類為了追求短暫的利益,導致情感與道德的喪失的反思。教師積極地啟發學生的生態意識,讓學生在行動中學會了對生態的保護、生命的珍惜、生活的返璞歸真。案例2:斑羚飛渡問題討論(片段)教學設計:課前導入,老師通過讓學生看羚羊的奔跑的短片,并用師生互動的談話方法、小組合作的方法對文章進行感知,共同探究動物身上的品質,感悟生態、生命、生活的可貴。師:通過讀課文你感受到了什么?文章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情感?生1:羚羊死里逃生。生2:羚羊在困難時表現的智慧、勇敢,像人類一樣聰明。師:回答的很好,針對這篇課文,小組里面肯定有問題,把你們的問題寫下來,我們一起來分享一下,當第一組提出問題,第二組回答,其他小組補充,以此類推。問題:1.羚羊在奔跑時悲哀的叫了幾聲,每次叫聲代表了什么?2.領頭羊堅定步伐中的心理特征是什么?3.文章所體現的人與自然是什么關系?(問題提出后,全班同學共同討論,暢所欲言)師:這樣的問題很有價值,推及開來,我們的人類又是怎樣做的?如果是你,你該怎樣做?(師用PPT中的事例展示自然的破壞,人類的無情,社會的冷漠與無情)討論與分析:通過《斑羚飛渡》中的上述問題討論,學生感受羚羊忘我的精神,為了讓下一代生活的更好,犧牲自我的高貴品格。通過比較現實中的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讓學生充分的表達自己的真實生活情感,從小事做起,尊重自然,努力學習,用自己的行動和愛保護我們人與自然的和諧環境。因此從這個教學案例中學會感悟生態、生活、生命價值的意義所在。

三、生態式語文教育的實施策略

(一)把生態式語文教育課程系統化

在對生態式語文教育進行教材組織時,要充分考慮到課程內部的結構,使語文課程的實施盡量系統化,把生態式的教育寫進語文教育的課程當中,于是就構成了語文的“復合生態系統”:自然系統(外生態系統)、社會系統(人類生態系統)、課程系統(內生態系統)。生態式的語文教育把這樣一個大的系統編制到語文教育當中,更好地達到語文教育的三維目標,使語文教育的外部環境與學生的認知水平有機的結合。再讓學生全面了解生態式語文教育的內涵,并積極地參與生態式語文課程的編寫當中,可以讓學生對這樣的教育模式深入了解,讓學生從自身的角度,書寫自己的生活觀、生命觀、價值觀。在營造生態式語文的自然、社會、課程時,要充分審視其外在環境的影響,溝通校內資源和校外資源的統一,建立生態教育與語文教育的積極對話體制,完善語文教育中課程組織對生態教育的不足,切實把生態式教育所要求的“兩生”的系統網絡化,共促生態式語文教育的發展。

(二)注重語文教學的親身體驗

語文教育中離不開學生在校的教育以及校外的教育。但無論哪種形式的教育都離不開生態教育、生活教育、生命教育的影子。生態、生活、生命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載體,呼喚的不僅僅是語文教育的本質,而且是語文教育的靈魂,是語文學習的動力。所以,生態式語文教育的實施最根本的還是要注重學生在語文教育當中的真實體驗,把學生喜聞樂見的、耳濡目染的經驗“帶進”教育當中,可以很好地激起學生的感悟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習潛力,發散他們的思維。讓學生在真、善、美當中感悟生態式語文教育的魅力,在體驗中遠離了假、丑、惡。因此,教師在組織語文教學的課堂當中讓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當中去,通過說一說、練一練、看一看、悟一悟的語文教學活動,讓學生的體驗性更加的具體化、豐富化,提高學生的感悟能力,在感悟中理解世界和生活,升華自身的內在價值。

(三)倡導自由平等的師生觀

生態語文教育要想得以很好的實施,另外一個因素必須考慮進去,那就是教師與學生的關系。師生關系的問題是實施一種新型教育理念必不可少的考慮因素,而在生態式語文教育平等的教育指導下實施的新的征程,對師生關系的民主化的考慮就顯得十分重要。因此自由、平等、對話、和諧的新型師生觀,可以讓老師的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學生也能在輕松和愉快的課堂氛圍當中掌握知識。因此,生態式語文教育可以使教師的教學積極性,學生的潛能和興趣得以發揮,達到教學相長的效果。教師在尊重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的同時,運用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對學生的心靈進行啟迪,使學生在問題的思索中,開拓學生對問題思考的深度和廣度,進而提高生態式語文教育效果,最終達到“雙生“教育的目的。

(四)建立多元的語文評價體系

在對生態語文教育上,學生取得的成績要對其進行評價,評價體系的完善與否對生態式語文教學的進一步實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也對教學效果有著牽一線而動全身的影響。《語文課程標準》(義務教育階段)要求評價的目的不僅是考查學生達到學習目標的程度,還為了檢驗和改進學生的語文學習與教師的教學,改善課程設計,完善教學過程,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后現代主義所要求的評價不僅僅是從教學目標實施的效果來看,而且要求評價體系要多元化。這為我們建立生態式語文教育評價的實施起到了契機的意義。因此在生態式語文教育評價中要達到評價功能、評價主題、評價對象、評價方法的多元,把生態化的教學評價看成是一種生成性的、過程性的評價,讓教師在最近發展區里調動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學生在學習語文中感受到語文學習的興趣。從另一方面來說,通過多元的評價的反思,教師也可促進生態化語文教育評價方法的進步完善。

四、結語

篇(3)

語文教育的理想:高揚塑人的旗幟

語文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語文學科的獨特育人價值是什么?這是中國當代母語教育面臨的世紀命題。多年來,江蘇語文教育人深入思考,不斷探索,對這個命題做出了積極的回應。

早在1978年,洪宗禮老師就從語文工具性的視角,論述了對語文學科育人價值的認識:“語文教育要為培養適應性強、具有創造性能力和開拓精神的人才服務,就必須幫助學生掌握語文工具。”不久,他又明確提出:“現代教育所要培養的,不是死記硬背的‘兩腳書櫥’,而是思維活躍、有發展潛力的聰明人。”這種對語文教育目的和育人價值的再認識,在當時具有代表性。“中學階段的語文教學,應當順應時代的要求,適當聯系實際,引導學生運用已學的語文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去解決一些實際問題,構建良性循環,提高教學質量,增強學生的語文素養,更好地滿足國家培養新型人才的需要。”(朱泳)“想要切切實實地提高千千萬萬現代社會普通勞動群眾的語文能力,想要有成效地培養為現代社會所需要的宣傳家、外交家、社會活動家、經濟學家以及其他戰線上善讀善寫、能說會道的人才,就非要對傳統的語文教育觀重新予以檢討不可。”(顧黃初)上述認識的立足點是,語文教育要與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相適應,為培養更多的適應社會需要的合格人才服務,最終促進有生命的社會人的發展。其共同點是自覺地把語文學科的基本屬性與社會發展要素相聯系,進一步豐富語文學科育人價值的內涵,力求實現由“工具人”到“社會人”的逐步回歸,從而促進了由傳統語文教育到現代語文教育的轉型。這在當時是一個觀念性的進步。

新世紀的前十年,在實施語文新課程的背景下,江蘇的中學語文特級教師潛心研究,積極實踐,對語文教育的目的和語文課程的獨特育人價值予以新的定位。“語文教師所從事的母語教育事業,它的目的只有一個:塑人。語文學科是一門使人終生受益的學科,是發展人的科學文化素養,塑造人的個性、思想和靈魂的綜合性很強的學科,而教師就是天天在塑造人的雕塑家。”(洪宗禮)“今天我們努力去做的一切,必然要在經歷漫長的歲月之后,在那時人們的文明素質上體現出來。在未來社會中,人的良好的文明習慣,人的良好的思維品質,都要靠今天的基礎教育去‘打底子’。”(王棟生)“語文新課程是以人為本的課程。它很好地協調了社會、學科與人之間的關系,堅持以人的發展為本。人不是社會的工具,課程不能只是滿足社會的需要,課程應該滿足人自由而充分發展的需求,社會的需要應該通過人的發展來實現。只有每個人都得到自由而充分的發展,能夠掌握和運用知識去創造,社會才能得以進步。”(陸志平)這些對語文教育的目的和語文課程的獨特育人價值的高度概括,令人振奮的同時也給人耳目一新之感。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紛紛進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希望通過新的課程提高國民素質,以適應和創造新的時代。世界各國的教育改革實踐說明:當教育改變“精英教育”的價值取向,邁向“大眾教育”的時候,學校課程就必須樹立起“育人為本”的指導思想,將培養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人作為出發點,把促進學生全面而有特色的發展作為課程改革的中心。各國的課程改革的共同之處是,把學校課程設置的基礎定位在使學生獲得健康和全面的發展,而學生的發展最終要依靠自我意識的覺醒、發展和成熟。這既是學生個性特征形成的過程,也是學生個體社會化的過程。“于是,立足于全體學生的全人發展,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夠順利地實現社會化,成為獨立適應社會并為社會做出貢獻的‘社會人’,就成為各國21世紀課程改革的根本理念。”(洪宗禮)世界性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構筑了語文教育改革的國際背景,使江蘇的特級教師們更加自覺地踐行“國際視野,本土行動”的準則。洪宗禮老師主持的“九五”“十五”國家級重點課題“母語教材研究”,歷時12年,取得重大成果。這項研究所形成的首要共識是:“要從終身教育、‘全人教育’、持續發展、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等多種角度來思考母語教學的功能,并把母語教學建立在現代學習論的基礎上,通過母語教學的知識(言語信息)、技能(包括動作技能和心智技能)、認知策略(促進學會學習)和情感態度(包括道德、審美等)預期目標的達成,實現培養學生人人具備現代公民生存、發展的全面素養的目的。”

語文教育的追求:筑就堅實的學術高地

回望江蘇中學語文特級教師群體的形成過程,不難發現這個群體所具有的鮮明的共性特征,即教學根基扎實,學科視野開闊,自覺參與現代語文課程建設,不斷筑就堅實的學術高地。這個群體的優秀代表多是于20世紀80年代開始從事語文教學工作的,經過長期一線教學實踐的歷練,夯實了學科教學功底,牢牢站穩了講臺,并不斷獲得專業發展的動力,形成現代語文教育的自覺意識和教學特色,完成了優秀語文教師的“自身認同”和“社會認同”。進入新世紀以來,這個群體的優秀代表不斷與時俱進,積極主動參與語文課程改革和課程建設。他們在堅守教學一線的同時,或直接參加了語文課程標準中學語文教科書(實驗本)的編寫,或直接承擔了語文教育重大課題的研究,在親歷語文課程改革和課程建設的過程中,能夠用課程視野高位審視語文教學,著力構建具有鮮明個性的課程觀、教學觀、教材觀,逐步筑就了自身堅實的學術高地,成為全國知名的語文課程研究和課程建構的專家,完成了優秀語文教師的“自我完善”。

多年來,南京市第十三中學的曹勇軍老師堅持從課程層面探索語文“課堂”的本體概念的內涵。他認為,“課堂”的內涵構成具有綜合性,其主要元素是“全語文”和 “大課堂”。“全語文”,首先是指“全人”,教學要關注學生的知情意行,注重學生的和諧發展。他認為,“我們的教學是‘人學’,認識人,理解人,尊重人,熱愛人,是我們職業的價值所在,也是我們職業的尊嚴所系”;其次是“全體”,面向全體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得到發展,“語文教育是為學生人生的發展打基礎的,它必須為學生精神的成長、素養的提高、人格的發展服務,奠定他們終生的價值需要和追求”;再次是“全面”,教學中要協調、處理好各種矛盾關系,如“教與學”“文與道”“讀與寫”“生存與發展”等等;最后是“全程”,重視高中三年乃至學生一生的課程設計,強化預習、授課、作業、檢測、矯正等教學中的流程回復和環節完整,形成合理的教學回路,構成良性循環。“全語文”追求的是在課程體系之下“全人”“全體”“全面”“全程”的提高。“全語文”的提出,回答了“何為語文”的問題,具有理論創新價值。

在曹勇軍的語文視界中,與“全語文”相對應的是“大課堂”。“大課堂”不同于一般指稱的“第二課堂”,而是更多地關注學生的學習經驗在教師引導、學習實踐的過程中不斷完善與提升。他的可貴之處,在于用自己的課堂教學,驗證了“大課堂”觀念的課程價值。

第一,課堂教學的選擇和組織要把握語文學科“系統的課程元素”。一是“有物”,“要求我們教的是語文知識”;二是“有序”,“要求我們按語文教學規律組織安排教學內容”。這就要求語文教師要確定適宜的教學內容,合理設計課堂教學步驟。

第二,課堂要重視豐富的課程知識和課程資源的整合。他系統梳理了語文教學中的“陳述性知識”“程序性知識”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知識。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涉及文本中的精神價值以及學習者自身的心理品質,“與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組合成一個整體,揭示了知識的豐富形態以及知識學習的復雜過程”,課堂教學作為一種教育平臺,應使學生經歷“由靜態的學科知識到動態的方法、策略等過程性知識,在實踐中最終生成認知、情感、技能、習慣的個體性知識”的過程,從而獲得閱讀寫作的成長、人生的成功。他的課堂教學,自覺地從教學目標及文體教學的基本要求出發,設計相應的教學環節,環環相扣,使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融會貫通,彰顯語文課程的獨特魅力和張力。

第三,課堂要讓學生在師生、生生對話中得到提高。曹勇軍認為,“主動構建、自我生成是當今教育的顯學,也符合我們的課堂觀察和體驗。學生樂學,教師樂教,教學相長。有了這樣師生對話的大關系大結構,就可以不拘泥于課堂中的一招一式,不斤斤計較講多講少等技術末節,從機械教條中解放出來,建立基于學的語文課堂”。語文教學要促使全體學生的共同提高,致力于學生知情意行的和諧發展,“教什么”永遠比“怎么教”重要。在論述“教教材”與“用教材教”時,他認為“用教材教”可以從三個層面來理解:“首先是教,要教好教材,所謂教學就是要把教材教好學好”;“其次是用,要用好教材,教學不是灌輸一堆固定的知識、幾條現成的結論,而是要把教材作為憑借,在聽說讀寫多樣的實踐中去思考、探索,去發展學生讀寫的技能”;“第三,教好教材與用好教材各有側重而又互相統一”。

第四,課堂要從學生學習心理出發,保持教學環節的完整性。他認識到,教學環節的完整性首先體現在模塊學習之前的預習、模塊學習和模塊學習之后的總結提高上。于是,他把一節課分為“規定動作”和“自選動作”,前者強調“實”,是基本要求,是學習內容的底線;后者突出“活”,強調個性自由,注重生成和發展。“從規定到自選,從技術到思想,使工具與人文結合起來,大到一個專題、一節課,小到一個板塊、一個環節,這是教學設計的基本思路”。“大課堂”的提出,回答了“語文何為”的問題,具有實踐創新價值。

江蘇省蘇州中學的黃厚江老師,多年來堅持從本體論和方法論的層面潛心研究,形成了“本色語文”的教學主張。黃厚江提倡“本色語文”,其內涵有三個基點:一是“語文本原”。即立足母語教育的基本任務,明確語文課程的基本定位。母語教育的基本任務是培養孩子熱愛母語的感情,激發孩子學習母語的動力,提高孩子運用母語的能力。實施語文課程的基本定位是:以語言為核心,以語文學習活動為主要形式,以提高學生的語言素養為根本目的。二是“語文本真”。即探尋母語教學的基本規律,實踐體現母語基本特點的語文教育。母語教育有其自身的規律,包括語文課程、語文教學、語文學習的規律等等。三是“語文本位”。即體現語文學科的基本特點,實現語文課程的基本價值。應準確地把握語文學科的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評價的特點,符合語文學習規律、體現語文學科價值的方法,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進而實現語文課程的價值。就“本色語文”而言,本原,是目標和任務;本真,是規律和途徑;本位,是方法和效果。

黃厚江提倡“本色語文”對于語文課程建設和學科發展的主要貢獻在于:第一,提出了本色課程觀。本色課程觀涵蓋了工具觀、人文觀、統一觀、教材觀、知識觀、訓練觀、過程觀諸多元素,“語文就是語文”,只有從語文本身入手,才能回答語文課程觀的本質問題。第二,提出了本色課堂教學觀。用語文的方法教語文。本色課堂的教學基本特征是簡單樸素。所謂簡單,即教學內容明白,教學過程清楚,教學方法簡單,教學效果實在。語文教學應該堅持用語文的方法,以聽說讀寫為活動形式的方法,就是以語言為核心的方法,就是以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為目的的方法;語文教學必須遵循課堂教學、學生認知、語言習得、學習行為、課堂交際的基本規律;等等。第三,提出了本色閱讀教學觀。基本定位是“讓學生在閱讀中學會閱讀,在閱讀中獲得多重積累,通過閱讀提高語文的綜合素養”,“閱讀教學應以文本理解為基礎,以問題探討為引導,以語言活動為主體”;基本策略是:文本理解―問題探討―語言活動。第四,提出了本色寫作教學觀。主張作文教學應重點培養學生日常生活所需要的一般的寫作能力,就是讓學生能寫平常的好文章,“平常”即寫平常事,說平常話,樸素自然;“好”即文從字順,言之有物,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思想,達到寫作的基本要求。同時,他還提出了相應的作文教學的策略和內容。如,作文教學的主要內容構成應該是:讓學生親歷寫作的過程,體驗寫作的過程,積累寫作的感受;讓學生體悟寫作的規律;讓學生在寫作活動中形成自己的經驗;豐富寫作積累(生活積累、情感積累、思想積累)。

黃厚江提倡“本色語文”的主要貢獻還在于創建了“本色語文”的主要教學機制,一是“和諧共生教學法”,二是“樹式共生課堂結構”。和諧共生教學法是指“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教學和教材、過程和內容、閱讀與寫作、內容與形式等多種對立元素之間互相激活、共生共長。樹式共生課堂結構可以概括為:一個點,一條線,多層次,求共生。教學操作要精心選擇一個“點”,即明確具體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指向,采用多層次、多角度、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使教學主線清晰而突出,實現教學過程中的多向共生。

20世紀90年代初期,江蘇省錫山高級中學唐江澎老師的教學實踐日益成熟,他對語文教學有了更自覺、更深入的思考。在他的課程視角中,開始關注學生的“學”,思考真正意義上的教學究竟是什么,怎樣教才是有效的。關注的重心定為“中國的未來一代,在我們的學校教育中到底得到了些什么,又應該實實在在地得到些什么,他們得到的這些,對他們未來的生存與發展又究竟有什么樣的價值”。這一教學觀念的轉變,是從注重“教”到注重“學”的轉變,是從注重“物”(教學內容)到注重“人”(學生)的轉變。在研究教學有效性時特別關注學生學習的“意義”,研究學生能否在學習中真正獲得內部體驗,能否對學習內容產生富有“個人意義”的理解。在此基礎上,唐江澎提出了“體悟教學”的教學觀念。他認為,體悟教學,“體”是體驗、體察、體會,“悟”是領悟、感悟。體驗、感悟等均是學習主體具有創造性的思維活動。“體悟教學”的意旨,就是凸顯學生學習的“個人意義”。

它強調教學過程中的主體是學生而不是教師,促進學生的發展是教學活動的最終目的;強調學生作為一個完整的人,而不單單是大腦的載體,應尋求學生在教學活動中所獲得的“個人意義”;強調體悟是一種經驗,教學的重要價值是整合學生已有的經驗、正在進行的經驗和可能最終成為學生一部分的經驗。

“體悟教學”提倡“運用一定的策略(如調動主動性、鼓勵參與和交流等)和方法(如設問―理答、設境、換位、對比等),使學生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真正有所體驗、有所感受、有所領悟,能夠把自己已有的經驗(直接的生活經驗和間接的學習經驗、知識背景)與當前的學習活動結合起來”,從而使學生產生對教學內容的深入理解、對學習過程的真切感受和對方法技能的深刻領會。因此,“體悟教學”的課堂充滿了生命力,學生大膽質疑、充分表述、熱烈交流,學生思維的廣度和情感的深度伴隨課堂目標的達成度不斷延伸。這種課堂具有顯著特征:一是建構“人―人”模式的師生關系,教師在教學中,應縮短師生的“心距”,營造出真誠交流、平等對話、共同探討的課堂氣氛,用愛心與真誠欣賞、感染、打動學生,喚醒學生的主動性和自信心,從而培育他們的創新意識。在平等和諧的教學氛圍中,學生從“聽課”轉為關注自身的習得,并樂于發表自己的看法,在課堂中的體驗和感悟便由此產生。二是重視學生對語文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的體悟。“體悟教學”強調,學生需有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記筆記、整理筆記的習慣和課堂上思考和發言交流的習慣。學生學習的方法需把握四個原則,即精要性、滲透性、具體性和長期性原則,使學生在具體操作中學會可行的方法。三是教師需要合理分解期望目標,使期望目標的實現體現在具體教學目標的完成之中,通過親自品嘗,讓學生享受實有所悟的樂趣,從而實現最大限度的發展。如,采用分課型教學的方法,即分閱讀能力型、口語表達和寫作能力型、鑒賞能力型三類課型來實施教學。這樣分型,教學目標指向明晰,易于教學,避免了篇目教學多緯度解析目標不準、序列不明的弊端,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以上特征反映了明確的教學定位:豐厚學生文化底蘊,提升學生語文學力(具體指閱讀能力、表達能力及由方法、習慣構成的學習能力),豐富學生情感,塑造學生人格。從中可見“體悟教學”的突出特點:一是重在“發展”,強調“豐富學生情感,塑造學生人格”,這是著眼于學生全面的、可持續發展。二是始終把學生作為一個發展中的生機勃勃的個體看待,關注的是他們的“有意義”學習,注重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唐江澎的語文教育觀和“充滿了生命力”的課堂教學,符合語文課程的時展潮流,體現了當代語文教育的目的論和育人價值觀的先進理念。

在江蘇省中學語文特級教師群體中,曹勇軍、黃厚江、唐江澎三位老師的語文教育的追求和實踐探索,具有鮮明的代表性和典型意義。他們的共同價值取向在于,聚焦語文課程的本體和建構,對語文課程性質、目的、任務等問題進行積極有益的探索,對學科教學的內在規律、教學機制、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進行系統研究和有效實踐。這些成果表達了江蘇教育人對語文教育的深刻理解和崇高追求,將成為江蘇省中學語文特級教師群體的寶貴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

【參考文獻】

[1]洪宗禮.論語文是基礎工具[J].語文函授,1978(12).

[2]洪宗禮.論閱讀教學中的思維訓練[J].江蘇教育,1981(5).

[3]顧黃初.論語文教育的“三個面向”[J].殷都學刊,1986(2).

[4]洪宗禮等主編.《母語教材研究》總論:第1卷[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7.

[5]洪宗禮.我的語文教育觀[J].教育研究與評論,2010(9).

[6]陸志平.母語特點與母語教育[M].南京:譯林出版社,2010.

[7]黃厚江.教育家研究之黃厚江[J].教育研究與評論,2010(11).

[8]曹勇軍.教育家研究之曹勇軍[J].教育研究與評論,2011(3).

[9]唐江澎.教育家研究之唐江澎[J].教育研究與評論,2011(7).

篇(4)

反觀我國古代的語文教育,帶有濃郁的人文主義色彩。它以獨具的交際功用、文化意蘊與審美情趣跨越時空,成為維系華夏各民族的重要交際工具和精神紐帶。它以古文(文言)教育為基本內容,堅持“文以載道”的指導思想,強調語文教育的社會教化功能,重視教學過程的綜合性、整體性和實踐性,重視根據漢語文特點進行語文訓練。其實,我們民族精華的東西正是現代教育所缺乏的、忽視的內容。那么,語文教育應該走什么路才能在今天的教改中有新的突破呢?讓我們回歸傳統教育去看看。

1.道德教育

學會做人是中國古代教育的精髓。中國古代教育家看到了思想道德素質在人才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因此,他們把學會做人放在教育目標的首位,正如宋代教育家陸九淵所說:“學者所以為學,學為人而已。”

由于教育目的是做人,中國古代學校雖然沒有專門設置德育課程,可是品德教育卻無所不在,思想品德教育貫穿于各種教學內容和形式之中。

首先,它貫穿于各種教學內容之中。如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在識字、讀書、作文等常識教學中講授如何立身處世、待人接物方面的知識。它將識字教學、知識傳授和思想品德教育融為一體,在識字教學中傳授知識,在傳授知識中培養品德習慣,教學生如何做人。大學階段則專門讀儒家經典,學習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主要是倫理道德教育。

其次,不僅課堂教學的各個方面均貫穿著道德教育,而且課外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也都受到道德規范的約束。為了了解學生在校外的行為表現,學校每天都要考德,逐一檢查學生在家的情況,以督促他們切實遵守道德準則,使其真正做到理論與實踐一致、學習和運用結合,課內與課外相結合,學習與踐行相統一,這是中國古代道德教育的一大特點。

讀書是為了明理,而明理是為了學會做人;學只是手段,行才是目的。只要真正將課內所學的行為準則切實用于指導自己的一切言行舉止,身體力行,并且經常按道理去做,就會逐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而習慣一旦形成,道德教育也就取得了成功。

2.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教化功能

傳統道德教育的核心內容是以忠孝為本的“三綱五常”。學校里教忠教孝,社會和家庭則要求人們做忠臣、孝子。學校、家庭、社會三者的要求是一致的,于是便形成一種合力,這樣,學校德育便能充分發揮其效能,人們也會真正按照教師的要求去規范自己的行為。在道德品質形成問題上,環境的影響要遠勝過學校教育的作用。古代教育家不僅抓學校教育,而且重視社會教化,他們緊緊扣住環境影響這一環,使其與學校道德教育的內容相吻合,從而產生了強化學校教育的作用。

3.綜合性、整體性與實踐性三位一體

我國古代語文教育,不是分科教學,而是綜合性、整體性與實踐性三位一體的教育。在教育內容上,是融識字教育與文史哲經教育于一體的綜合教育。在我國文化思想藝術史上,幾乎沒有純粹和獨立的哲學、經學、文學與史學著作,它們是充分交融于一體的至大至精的文化綜合體,如史學巨著《史記》,被魯迅先生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語文能力的培養和提高的過程是一個不斷積累、體悟和實踐的過程。語文教學盡管也要進行字、詞、句、篇、語、修、邏、文的分析與講解,但主要是知識傳授部分。要真正使學生的語文能力得到提高,還必須靠學生自身的學習和實踐。強調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正是由于我國古代語文教育歷來堅持實踐性原則,才造就了大量的學富五車、才高八斗、文思泉涌的文學神童和文章奇才。像三國時七步成詩的曹植,南朝時倚馬可待的袁虎,唐朝四杰中的駱賓王、王勃等,均是得益于這一優秀的語文教育傳統。

4.啟蒙教育理念的實施

現代的語文教學是在教語文課本,只注重知識的傳授、技能的訓練,很少站在學生生活的高度來審視教學活動,致使語文教學成了學生生活的一種負擔。中國古代語文教育,除了首先將學生培養成“人”外,還將文明傳承、人生智慧的頓悟、生命的內在和諧與社會和諧等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不僅注重智商的培養,而且注重情商的養成,讓每一個學生帶著生生不息的精神,不斷探索人生,不斷探索人類的未知領域,不斷豐富和發展著文明的精神內涵。文明借助教育給子民以終極關懷,子民又以自己的聰明智慧,以文明賦予的精神動力創造并壯大文明的生命力、能動力。

現代科學研究表明,0到13歲是兒童記憶力的高速發展期,13歲以后記憶力逐漸減退。因此0到13歲是人生儲備智慧的時期,是兒童的最佳啟蒙期,這個時候最佳的啟蒙做法就是以文明經典武裝孩子的頭腦,永久性記憶文明經典,一則傳承文明,二則開發智力,三則頓悟覺解人生,從而沖破生命的極限,重塑輝煌的人生。兒童啟蒙首先是心智的啟蒙,如何做人的啟蒙,其次才是智力的開發,再次才是技能的培養,中國古代教育做到了,做得很成功。而我們今天則剛好相反,本末倒置,許多人正以自己的愛心毀滅著孩子的未來。

古代語文教育的一個重點是讀,不管學生是否理解文章內容,常常是先讓學生把教材讀得滾瓜爛熟,直到流暢背誦。古代教育家懂得利用少年的特點,在學生機械記憶力強、理解力弱的時候,讓他們大量讀背,多記一點“性相近,習相遠,茍不教,性乃遷”之類的精美又富含哲理的美句、美文,或者讀背一些包含自然科學常識、原理的新韻文,以備將來理解力強時享用。讀,是感悟的前提;讀,是理解的過程;讀,是寫作的基礎;讀,是繼承的開端。沒有大量具有豐富思想、情感和藝術的語文讀物的熏陶,沒有生活和社會經驗的積累,沒有對生活、社會和人生的思考,只靠幾篇樣板文章的學習,培養不出語文能力。

中國是世界上唯一傳承文明幾千年而不衰的國家,只是到了近代才落后于其他民族。能夠以禮儀之邦、文明國度領先世界千年,教育的作用功不可沒,傳統文化的價值可見一斑。只有不帶偏見,不受觀念影響,重新認識我們古代教育的博大精深,挖掘其合理的因素,并運用到現代社會,那才是我們教育的幸事,才是我們民族的幸事。

參考文獻:

[1]教書育人.2007.3.

[2]思想、理論、教育.2008.8.

篇(5)

1.改變了教育教學的理念、內容、方法與模式。語文知識的累積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提升的主要途徑就是提升寫作與閱讀的能力,而計算機的應用則可以有效地達到以上目的。它主要是通過將知識存儲,并根據需求檢索并顯示,同時在獲取的信息量上,要遠遠大于語文課本知識,使語文教學實現大容量。同時可以將學生帶入語境中,訓練學生的思維,同時培養學生嚴謹、敏捷的思維習慣,促進分析與解決問題能力的提升。再加上目前知識更新速度的加快,為了使知識結構不斷地創新和完善,使得現代科技成了我們的首選方法。它以運算快、信息量大等優勢來優化教學。同時,現代化教學使學生對現代化信息有一定的了解,使學習思路得到拓寬,眼界得以開闊,人生情趣得以激發,使學生更加生動、活潑、主動的發展。

2.縮短了現實與教學的差距。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借助現代教育手段來為學生創建真實或虛擬的情境,使之具備生動性、形象性與鮮明性,搭建現實與教學的橋梁,縮短兩者之間的差距,促進創新能力與認知能力的發展。在初中階段,學生對新的事物充滿好奇,通過多媒體手段,能夠刺激學生的聽覺和視覺,使他們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得到充分的調動,并引發他們對問題的思考與探究。同時在講授與課堂知識相關知識時候,可以通過網絡為學生提供相關的數據、文字、圖像、聲音以及動畫等,完成呆板文字和抽象圖像到具體的轉化,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3.實現師生的良好互動。為了培養和提升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就必須加強師生之間的溝通,使教育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的展現,但是這是傳統教學模式中很難實現的,但是借助現代教育手段卻能夠很好地實現。在教學過程中,通過人機對話將信息及時的反饋,使學生學習的靈活性與主動性充分的發揮,促進學習效率的提升。同時還可以根據學生個體的實際情況,實現因地、因時和因材施教,對于學生學習質量的提升具有很好的促進作用。并且還有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方法。

4.創造了良好的學習情境,提升課堂教學。情境再現有助于加強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同時還有助于學生思想與課本思想的更加接近,促進學生對課堂內容更深入的學習和領會,進而達到提升課堂教學質量的目的。

5.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現代教育手段,能夠使教學內容不斷地一新的面貌展現在學生面前,這樣恰好滿足學生的好奇心理,同時不斷地以新的內容與形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熱愛語文,并全身心的投入到語文的學習過程中。

6.有助于教學過程的不斷優化。借助現代教育手段進行施教,與傳統的語文教學方法相比,省去了粉筆書寫的環節,這樣就使得課堂時間能夠被充分的利用,進而使得在工作時間內的工作效率得到大大的提升。

二、結語

篇(6)

關鍵詞:語文教育;“形式”探究;科學化

語文科到底教什么?是教“形式”還是“內容”?這也是長期以來語文教育當中模糊而充滿爭議的問題.其實這個問題葉圣陶先生早已經闡釋得很透徹了.“不論國文、英文,凡是學習語言文字如不著眼于形式方面,只在內容上去尋求,結果是勞力多而收獲少.􀆺􀆺因此我們把學習國文的目標側重在形式的探究,􀆺􀆺”“時下頗有好幾種國文課本是以內容分類的.把內容相類似的古今現成文章幾篇合成一組,題材關于家庭的合在一處,題材關于愛國的合在一處.這種辦法,一方面侵犯了公民科的范圍,一方面失卻了國文科的立場,我們未敢贊同.”葉圣陶先生一針見血地指出了語文教學著眼于內容的弊端.反觀當下的中小學教材,仍然流于這樣的弊病.以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八年級全冊為例,大部分以內容為主題的方式構建單元.八年級上冊從第一單元到第六單元,分別以“戰爭”、“愛”、“建筑園林、名勝古跡”、“科學精神”、“文言文”、“自然山水”為主題構建單元;八年級下冊從第一單元到第六單元分別以“人生歷程”、“散文詩”、“關注自然、保護自然”、“民俗”、“古詩文”、“寫景記游的古代散文”為主題構建單元.

我們可以看到八年級上冊中除了第五單元文言文外,其他全部是根據內容組織單元的.八年級下冊有三個單元是根據內容組織的,另三個單元是根據形式組織的.而以形式組織的單元,主要是為了把“文言文”單獨列出來,如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文言文”、八年級下冊第五單元“古詩文”和第六單元“寫景記游的古代散文”.總體而言,以內容組織單元是當下語文教材的主要建構方式.這種方式的弊端葉圣陶先生已經說得很清楚了,“勞力多而收獲少”,“一方面侵犯了公民科的范圍,一方面失卻了國文科的立場”.這樣的結果是語文單元學習的目標不明確,單元與單元之間缺乏聯系,學習的語文知識不系統,隨意而混亂,不利于知識的遷移和運用.這種構建單元的方式嚴重阻礙了語文教育科學化.當下的語文教材不僅在構建單元上以內容分類,在課后問題的設置上亦多囿于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即使是看似拓展性的討論題,也是從“內容”到“內容”的延伸.以«藤野先生»為例,我們仔細研讀«藤野先生»的課后練習:第一題是關于課文,有下面幾種不同的理解,討論一下,究竟應該怎樣理解.1.標題是«藤野先生»,贊揚藤野先生的高貴品格.2.課文大半內容寫作者的經歷和思想,主要表現作者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3.課文寫作者人生道路上的一段往事,因此既寫了藤野先生,又寫了自己的思想歷程.顯而易見,該問題是著眼于課文思想內容的理解.對于課文內容的理解,該題提供了三種理解.但是提供的三種理解的邏輯都是混亂的,仿佛在說“因為‘標題是«藤野先生»’,所以判斷‘課文主要贊揚藤野先生的高貴品格’”毫不顧忌文章結構的內在章法,無視語文的科學性.況且此問題設置的目的也不明朗,不知道希望學生理解什么.第二題是讓學生體味課文中的幾句話,回答問題.其設置的問題有“這表明了作者對‘清國留學生’怎樣的情感與態度?”“為什么說他‘偉大’,請結合具體事例談談你的看法.”還是著眼于課文的思想感情,仍是內容層面的理解.第三題是引導學生了解魯迅棄醫從文的背景.第四題是選作題,其中第一小題是“給藤野先生寫一封信”.可視為是一道小型的寫作題,然而編者也并為此提供任何“形式”上的指導,只是讓學生“把握課文主旨,展開合理想象,模仿作者口吻,􀆺􀆺表露作者當時的心跡”.這題的第二小題出得最好,是讓學生將魯迅寫過的三位老師進行對比,但可惜的是教學目的也只是“看看魯迅筆下的這三位老師各有什么特點”.卻不能從魯迅寫三位老師的筆法不同上去比較以引導學生更深入的思考.«藤野先生»這篇課文課后一共設置四題,卻未有一題引導學生從課文的“形式”角度理解課文.只著眼于課文內容的解讀,其導致的結果將是:學生根本沒有學會讀文章的方法,當讀到其他文章的時候仍然茫然無措.就像這樣,學生學習了第一課魯迅的“藤野先生”,但到了學習第二課先生的“我的母親”時,第一課所學的算是一點用處也沒有了.而學習到的課文的主旨,魯迅先生的思想,了解到的時代背景和魯迅的個人經歷,恐怕更多的是老師講解給學生聽的罷了,而不是學生真正思考的結果.但倘若善從“形式”角度來引導學生理解課文,情況卻會大有不同,會令理解逐層分明,每往前一步都會逼近文章的核心,最終會豁然開朗.從“形式”角度來閱讀文章,我們首先是確認文體,再根據該文體的相關理解去觀注文章的各個方面,就能逐漸了解作者的用意,明白文章的得失.我們仍以閱讀«藤野先生»為例.在此要特別說明一下,以下分析所要使用的“形式”方面的知識系統來源于夏丏尊與葉圣陶先生合編的«國文百八課»中的“文話”,其“文話”講的就是一般的文章理法.先從“文章的分類”上切入,我們可以把«藤野先生»這篇課文定性為記敘文.閱讀記敘文之前我們要考慮的文章理解方法其實很多,如“敘述的順序”、“材料的判別和取舍”、“觀點的一致與移動”、“抒情的方式”、“記敘與描寫”、“人物描寫”等等,這里我們以“材料的判別和取舍”來說明,從這個角度去琢磨這篇課文,必然產生以下的思考:1.藤野先生一生應有很多事跡,而作者選取記敘的是哪些事情,為何在材料上做這樣的取舍?2.文章寫藤野先生,可是課文前五段只字未提藤野先生,只寫了自己從東京到仙臺讀書的經歷,“幻燈片”事件也與藤野先生無關,這樣的材料于文章是累贅還是有深意?􀆺􀆺通過思考,我們就會發現作者記敘藤野先生的事情有“訂正講義”、“糾正解剖圖”、“關心解剖實習”、“了解中國女人裹腳”以及“幫助申訴考試受辱事件”,進一步發現所記敘的這幾件事情都是與“我”發生關聯的事件,材料的選取是從“藤野先生對我的意義”角度來考慮的,是圍繞藤野先生“對于我的熱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誨”這個中心剪裁的.而藤野先生“對于我的熱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誨”并非無端的,進一步思考,就能理解他“小而言之,是為中國,就是希望中國有新的醫學;大而言之,是為學術,就是希望新的醫學傳到中國去”的情懷.那么課文的前五段與幻燈片事件這些材料是否可以刪掉呢?

通過思考,我們知道不可以,因為這些材料是交代當時弱國之下的“我”的生存與精神的處境,藤野先生的“對于我的熱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誨”若在其他學生身上或是平常狀態下,意義恐怕并非那么重大.但對于處于生存與精神困境之下的“我”意義卻非凡.這樣一步步思考,我們就能體悟出藤野先生超越狹隘的民族主義的高貴品質以及對學術的至誠之心;才能深刻理解作者在文中抒發的“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偉大的”感情.這些思考都是從“形式”入手深發開來的.其中的問題是環環相扣的,其間有著有機的聯系.“為何在材料上做這樣的取舍”是以上問題設置的關鍵點,而“作者記敘的是哪些事情”是為這個關鍵點提供思考的材料基礎.但是有些老師往往會這樣設置問題:“課文寫了藤野先生哪幾件事?可以概括出藤野先生怎樣的特征?”這就是從“內容”層面設置問題,其問題是封閉性的,回答了問題之后,思考就終結了.即使再設置其他問題理解課文的其他方面,問題與問題之間也是斷裂的,相互之間不能建立起有機的聯系,思考并不能逐步深入.另外,我們從“形式”切入理解課文,不僅能夠深入把握文章內涵,其系統性、規律性的知識可以讓學生很輕松地遷移到類似課文的理解當中去,比如從“材料的判別和取舍”上來分析理解的«我的母親»也同樣適用,我們可以理解為何作者“除了寫母親怎樣訓導之外,還用更多的筆墨寫她與家人相處的情形”,因為除了“言傳”,“身教”的影響更深遠,我們就能理解作者最后抒發的感情“如果我學得了一絲一毫的好脾氣,如果我學得了一點點待人接物的和氣,如果我能寬恕人,體諒人———我都得感謝我的慈母”.

作者:朱亭曲 單位:安慶師范大學教務處

篇(7)

【關鍵詞】高中語文;德育;教學

高職語文教育擔負著培養出適合社會需要的、德智體等全面發展的高職畢業生的重要責任。高職階段的德育教育對于學生的價值觀、世界觀和人生觀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響,同時,由于高職院校的學生的學習成績普遍不好,學生的自控能力、自主學習的意識也不高,如何做好這些學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就顯得尤為重要。而高職語文教學作為知識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在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一、高職語文教育中德育教育的功能

高職語文是對高職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一門重要課程,其在高職生德育教育中的作用與一般的思想政治課相比具有明顯的優勢,能夠更好地起到育人的作用。

(一)民族精神的育化功能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在幾千年中華民族發展的過程中,中華民族的美德在促進民族精神形成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文學作品通過獨特的藝術形象,蘊含著較強的感召力,影響人們的心智,對人的教化具有綜合性的功能。高職語文教材選取文學作品的精華,包含的作品內容十分的豐富,比如,理想教育、責任教育等方面的內容無不涉及。由此可見,高職語文教育通過作品的育化功能實現對高職學生精神品格的提升。

(二)思想道德底蘊教育的功能

高職院校學生的學習壓力相對比較小,缺少了學習壓力的約束,高職學生“自我放縱”的意識明顯變強。校園內各種文化并存,比如,西方文化、武俠小說、游戲作品等等,這些娛樂性的文化作品擠占了高職學生大量的課余時間,而一些優美的散文、詩詞反而被學生遺忘在角落里。長期以往,一方面學生的人文精神會出現缺失,另一方面也對學生的理想追求、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造成了負面的影響。在高職語文教學中,教師利用文化作品的人文精神,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情操,彌補學生德育教育的不足之處,利用生動感人的藝術人物形象,引導高職學生產生共鳴,促使他們文化品位、道德修養以及審美情趣的持續提高。思想道德教育能增強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激發他們創新意識,實現了高職學生思想道德和綜合能力、技能的共同提高。

事實上,從我國高職院校教育的實踐情況來看,德育教育嚴重缺失,合格人才的培養,不僅僅需要技術合格,更應該道德合格,才能夠培養出適應現代化建設的需要,而高職語文教學在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方面則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二、高職語文教育中滲透德育教育的方法

如上分析,高職語文教育對于學生德育教育具有重要的影響,如何在高職語文教學中滲透更多的德育成為擺在廣大高職語文教師面前的一個重要的開題。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采取針對性的措施,在高職語文教學中滲入德育教育的內容,提高語文教學德育教育的成效。

(一)語文教師自身的高尚品格是滲入德育教育的關鍵所在

教師的言傳身教對于高職學生的知識、技能和思想道德等諸多方面具有重要的影響。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首先需要教師要具有高尚品格,通過自身的言行、自己的愛心和獨有的人格魅力感染每一位高職學生。教師必須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素養,將人文關懷與語文課堂教學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在道德動力,促進學生思想品德的不斷優化。

(二)介紹文學作品的作者要融入更多德育教育的內容

能夠寫出精美絕倫的文學作品的作者,無不具有豐富的人生閱歷,往往通過描述生活中的真實,來抒發自己的情感。特別是一些文學作品塑造的主人翁的崇高人格、美好理想、百折不撓的精神都與作者的生活環境密切相關。因此,教師在對這些作品的作者進行介紹時,應該重點介紹其具有的高尚的思想品質,將學生的語文知識學習與德育教育的相關內容融合在一起,從而使學生產生共鳴,進行道德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

(三)范文導讀滲入德育教育內容

高職學生雖然語文基本功不夠扎實,但是,經過高中、初中階段的學習,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語文基本功,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巧妙地通過范文導讀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教師要首先理解待講課文預示的“道德境界”的精華,通過深刻地分析、領會,理解作品展示的道德情感及藝術表現形象。教師的導入如何,對學生從什么角度來領會課文具有重要的影響。久而久之,通過教師的以情動心、潛移默化,實現對高職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目的。

(四)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達到事半功倍的德育效果

感情是追求真理的關鍵,德育屬于情感教育的范疇,只有高職學生從感情上接受了德育教育,德育教育才能起到預期的效果。語文教師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讓學生德、智協調發展,互相促進,共同提高。在課堂教學實踐過程中,綜合利用多種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引導學生追求價值、實現自我價值等,價值教育的實施可以使學生培養以社會整體利益為主的價值取向,從而可以實現對高職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最終目的。

(五)互動教學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有效“載體”

古往今來,文學典故,具有高尚品德的事跡比比皆是,高職階段的語文教學與中學階段的教學有著本質的區別,已經擺脫了應試教育的束縛,教師應該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實施互動教學,幫助學生自己解除困惑,找尋自我成才的有效途徑。

三、結論

綜上所述,高職語文教育是對學生實施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徑。高職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作業布置、社會實踐等各個環節,應該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選擇最佳的案例,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使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實現知識、素質共進的目標。

參考文獻:

[1] 石愛民,張國基.論“大語文教育”與“大德育”在高職人才培養中的作用[J].教育與職業,2008,(12).

[2] 段慧景.以生為本,潛移默化――談職高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考試周刊,2009,(19).

[3] 胡丹鴦,朱玉清.高職類學生職業道德教育途徑與方式探索,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06,(2).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中文字幕| 成全电影大全在线播放| 人妻丰满熟妇aⅴ无码| 国产一女三男3p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成人va在线观看|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秋霞电影秋| 在线va免费看成| 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专区| 日本熟妇人妻中出|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成人影院| 台湾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19禁啪啪吃奶大尺度| 无码aⅴ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浪潮| 国产女同疯狂作爱系列| 欧美大胆a级视频免费| 男人j放进女人p全黄动态图| 成人精品视频99在线观看免费| 天堂av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 大尺度无遮挡激烈床震网站| 欧美俄罗斯乱妇| 国产精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无码人妻少妇久久中文字幕| 少妇私密会所按摩到高潮呻吟 | 制服丝袜美腿一区二区| 久久久精品中文字幕麻豆发布| 国精产品一品二品国精品69xx|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九九大片| 国产女人乱子对白av片| 午夜福利精品导航凹凸|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婷婷| 亚洲色婷婷六月亚洲婷婷6月| 精品无码国产污污污免费| 国产精品成人免费视频网站京东| 久久精品国产清高在天天线| 人人天天爱天天做天天摸|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厂| 丝袜 中出 制服 人妻 美腿| 边做饭边被躁bd苍井空图片| 国产二级一片内射视频插放| 黑人玩弄人妻中文在线| 精品午夜福利1000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