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网站-四房播播网站

學術刊物 生活雜志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文學研究論文

文學研究論文精品(七篇)

時間:2022-07-20 13:52:5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文學研究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文學研究論文

篇(1)

在歷史文學基本規律與規范的探索方面,吳秀明的研究顯示出一種理論體系建構的特色,具體成果主要表現在《文學中的歷史世界》《歷史的詩學》和《真實的構造》三部專著之中。《文學中的歷史世界》屬于文學本位立場的理論體系建構。作者將歷史文學界定為“以一定歷史事實為基礎加工創造的”“與一定史實具有異質同構聯系的文學”,以題材的自然屬性與審美超越這種雙重性為出發點,展開了對歷史文學本體的探索。作者首先以六章的篇幅,從真實性的內外在層次及其結合方式、歷史感與現實感的關系及作家的自主調節功能、作家對歷史題材進行藝術轉化的特征與條件、創作方法的差異性和藝術表現的多元取向必然性等方面,論述了存在于歷史文學創作中的基本理論問題,并對其讀者接受和語言媒介層面的獨特性進行了分析。然后,作者又深入探討了歷史文學當代實踐中所表現出的各種重大理論問題,對于社會主義新型歷史文學的獨特內涵、歷史文學的“翻案”與“影射”問題、歷史文學的“現代化”問題等,都進行了史論結合的理論闡釋與實踐引導。最后,作者扼要地論述了“深入歷史”這一歷史文學作家獨特的創作功力,并從歷史文學產生與發展的高度,揭示了歷史文學作為文學大家族一員的認識論基礎和實踐依據。通觀全書,作者所展示的實際上就是一部邏輯周密、規范初具的“歷史文學原理”或“歷史文學概論”。《歷史的詩學》實為《文學中的歷史世界》的邏輯呼應和內容補充之作。該書分為“理論篇”“發展篇”和“實踐篇”三個部分。其中“理論篇”從哲學的高度,闡述了“歷史”轉化為“歷史文學”的詩學基礎與詩化路徑,“本體論”“創造論”“形式論”則是其中具體展開的三個側面。這一部分實際上是以“歷史”為本位,與《文學中的歷史世界》第一至六章從文學本位角度論述歷史文學的基本理論問題,形成了一種思維邏輯上的映襯與呼應。《歷史的詩學》的“發展篇”與“實踐篇”則分別從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表現出一種將自我理論建構貫徹到闡釋中外歷史文學實踐之中、并從得到驗證與豐富的學術意圖。這些內容又與《文學中的歷史世界》中有關創作現實中的理論問題的探討,形成了一種內容上的相互聯系與補充。這樣縱橫交通的相互呼應,使得吳秀明的歷史文學理論體系顯示出視角多維、層次豐富、邏輯貫通的學術特征。在《文學中的歷史世界》和《歷史的詩學》搭建起歷史文學理論體系基本框架的基礎上,吳秀明又以《真實的構造》一書著力探討了“真實性”這一歷史文學的核心問題與“斯克芬司之謎”。在上編“對歷史文學真實論的系統考察”中,作者運用在1980年代后期處于中國知識界學術前沿的系統論原理,從歷史事實轉化為藝術內容、作家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古為今用的需要和讀者的認同接受這樣四個方面,將“真實性”的系統構成分化為“映象性真實”“主體性真實”“當代性真實”和“認同性真實”四個要素。對每一個真實性要素,則先用一章的篇幅以學術界慣有的理論術語和思維邏輯進行闡述,緊接著再用一章的內容以學界前沿的理論知識和作者本人獨特的思辨邏輯進行論辯。全書共分成八章,交叉運用經典理論思維和前沿知識思維,將歷史文學的“真實性”作為一個立體多維的系統進行了逐層剖析。下編“對歷史文學真實論的專題研究”,則分別探討了藝術類型、虛構手段、審美關系、現代意識和形式規范對歷史真實的藝術轉化所可能起到的影響和制約作用,實際上是以“歷史真實”為意義基點和邏輯樞紐,重構了歷史文學的理論體系。上、下編之間,共同形成一種“整體系統分析和靜態專題分析相結合”的邏輯結構。可以說,《文學中的歷史世界》和《歷史的詩學》是從不同側面建構起了歷史文學理論的基本框架,成功地勾勒出了歷史文學作為一個領域或學科的“學術地圖”;《真實的構造》則是聳立于這塊學術地盤核心位置的“地標性建筑”,屬于對歷史文學最基本、最核心問題的系統化闡述。這三部著作合起來,就以點面結合的研究成果,層次豐富而體系相對完整地體現了吳秀明“將歷史文學當作一種獨特的學科形態”來對待的宏大學術構想。

二、當代歷史文學審美格局的學理化考辨

在當代中國的文化環境中闡釋歷史文學創作,存在兩個基本問題,一是從當代文學的全局出發,應該如何判斷和闡述歷史文學在整個文學格局中的獨特價值,二是在當代歷史文學內部,應該如何理解不同審美和觀念形態的作品。對前一方面的問題,吳秀明的專著《中國當代長篇歷史小說的文化闡釋》建構起了一條有理有據的闡釋思路,對后一方面的問題,吳秀明則在他主編的《當代歷史文學生產體制與歷史觀問題研究》和《中國當代歷史文學的創造與重構》兩部著作中,顯示了一個能形成學術新空間、生發研究新論題的視野與框架。《中國當代長篇歷史小說的文化闡釋》主要以采用傳統現實主義方法創作的、古代歷史題材的長篇小說為研究對象,其學術思路的基本特征,是將歷史文學的意蘊探究與文化溯源融為一體。作者走出純粹的“審美場”,借鑒文化批評的理念,將歷史小說置于一定的“文化場”中來解讀,通過揭示文本的意識形態及其所隱藏的文化權力關系,視點高遠地展現出了當代歷史文學的生態特征與意義格局。作者首先勾勒了歷史文學在文化轉型語境中的演變軌跡與創作群體,并從文化立場、現代意識、題材熱點、主體精神、文體形態和另類寫作現象六個方面,系統地分析了歷史文學的審美生態;然后,作者以姚雪垠、凌力、唐浩明、劉斯奮、二月河、楊書案等歷史文學名家的創作為代表,分別對思想立場層面的歷史主義典型化、女性現實主義、歷史守成主義傾向和審美境界層面的文化意味、大眾化、散文化傾向等方面,探討了歷史文學審美境界建構的文化路徑及其價值底蘊。貫穿于全書的基本線索,則是對當代歷史文學現代性內涵的豐富發掘與充分肯定。這種從思想文化高度、以現代性為線索審視歷史文學創作的邏輯思路,既隱含著對當代歷史文學內涵特征的深刻認知,也是對歷史文學在整個當代文學格局中的意義和分量予以學術強化的具體表現,其中鮮明地體現出一種以當代文學為本位來探討和判斷歷史文學價值的學術邏輯。《當代歷史文學生產體制與歷史觀研究》和《中國當代歷史文學的創造與重構》最為重要的主編思路,則是從當代文化整體格局的高度著眼,來體察各類歷史題材創作的合理性、建構學術考察的視野與框架。“在中國當代文學中,客觀上存在古代歷史題材和現代革命歷史題材兩類社會背景、價值基礎都截然不同的創作。而且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歷史題材,在史實‘演義’的基礎上,都帶有思潮性質地出現了純虛構形態的‘新歷史文學’。而影像和網絡的出現,更給文學創作提供了包含著審美與文化新質的新型內容載體。”于是,這兩部學術著作也就將其全部納入學術考察的范圍,并以“歷史題材創作”名之,以期“在更大的視野范圍內對當代文學尤其是近30年來客觀存在的多元復雜的歷史題材創作作出回應”。在《當代歷史文學生產體制與歷史觀研究》一書中,研究者致力于“對當代歷史文學的生產體制、在該體制下派生的創作實踐及表現形態,存在于創作實踐中的歷史觀問題進行全面考察”。《中國當代歷史文學的創造與重構》一書可分為兩個部分,前半部分首先從文藝論爭中探討當代“歷史題材寫作規范的確立”,然后勾勒了傳統形態歷史小說、新歷史小說和革命歷史小說發展概況,剖析了其中的認知境界特征與世俗化、史詩化等審美文化傾向;后半部分則通過對歷史文學經典作品的文本解讀,具體闡述了當代歷史文學的審美建構與文學成就。相對于僅僅著眼于傳統形態創作的歷史文學研究,這兩部著作的學術視野既有對歷史文學研究框架與學術外延的拓展,又體現出一種排除歷史與文學觀念高下之分、以“歷史”為本位的思想邏輯與文化氣概,對于在相互比較中理解各類歷史題材的復雜情形與審美得失,也具有不可低估的意義。吳秀明對當代歷史文學從兩個基本方面所展開的學術考辨,實際上是從學理化的層面,既為將歷史文學納入當代文學意義格局“開辟了一條道”,又為全方位地審視當代文化格局中歷史文學的復雜情形“打開了一扇門”,其中所體現的,確實是一片“將文化研究和文學研究有機融合起來”的“學術研究的新天地”。

三、學術思維與學理境界的探求

總體看來,吳秀明歷史文學研究的學術思維與學理境界,體現出以下幾個方面的重要特征。首先,在思想視野和學術重心的選擇方面,吳秀明的研究表現出一種全局性視野與問題意識相結合的特征。吳秀明將“歷史文學”界定為與歷史具有“異質同構”關系的一種文學藝術形態,并以此作為全部研究的邏輯起點,這本身就是建立在對歷史世界與文學世界全面而透徹地理解的基礎之上。他建構歷史文學理論體系的基本框架、探討歷史文學理論范疇的核心問題,研究課題的選擇也是基于對歷史文學創作與研究狀況的全局性把握。在選擇和分析各種具體論題的過程中,吳秀明同樣表現出一種以諳熟現實狀況為基礎的問題意識。論述社會主義新型歷史文學時,吳秀明著重分析了人民群眾描寫與歷史記載中民眾生活內容匱乏之間的矛盾;分析歷史文學的語言時,他又對“非常態歷史文學”的語言媒介特征進行了專門考察,這些都是發現和剖析歷史文學“真問題”所獲得的獨特學術內容。吳秀明還特別注意到“找到了‘根據地’之后如何防止它所帶來的負面效應、實現理性的超越”,這實際上也是一個在深入探討具體論題的過程中如何繼續保持全局性視野的問題。正是立足于全局性視野的問題意識,為吳秀明研究的學術分量與學科意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其次,在學術資源和理論依據的尋找方面,吳秀明的研究表現出一種知識體系前沿性與人文意識真切性相結合的特征。吳秀明的歷史文學研究,存在著1980年代后期的理論新思潮與1990年代后的文化多元化兩個重要的時代背景。吳秀明進行歷史文學理論研究正值20世紀1980年代中后期那“觀念論”“方法論”風起云涌的年代,他“在操持傳統的社會學、美學、哲學、史學批評方法的同時,也廣泛地借鑒了心理學、文化學、符號學、結構主義、發生認識論、闡釋學、接受美學、系統論等文藝學方面的研究成果”輯訛輥,來作為論證的邏輯和體系的基礎,從而充分表現出跨學科的知識視野和多角度的思維邏輯。但饒有意味的是,吳秀明也高度重視文學作為人類精神生命形態的人文性、創造性特征。當代歷史文學研究本就以審美創造為研究對象,關注文本的人文內涵和作家的創造性特征自在情理之中。在歷史文學理論研究的過程中,吳秀明也時時表現出對于文學作為人類生命形式的高度敏感。在《歷史的詩學》一書中,吳秀明對歷史文學審美創造的邏輯歸結點,就是“藝術創造與作家的人格理想”;而對歷史文學審美形式的辨析,作者也將“文體形式與生命形式的構造”聯系起來進行思考。真切地揭示出學術問題中所包含的人文意味,并以之為闡釋規律和指導實踐的本源性依據,使得吳秀明的研究增添了哲學層面本體論的思想維度。再次,在學術內涵與意義指向的探求方面,吳秀明的研究表現出規律論與方法論、理論體系建構與實踐指導訴求的統一。建構歷史文學理論體系、探究歷史文學規律與規范的學術意圖,在吳秀明的相關論著中顯而易見。他同時又認為:“學術研究當然不能太功利,對‘有用’作片面狹隘的理解,但它確實也有個價值論和當代性的問題”,因而注重“所提出的問題,來自實踐而又反作用于實踐”“對中國文學文化建設是有現實意義的”輰訛輥。因此,他既堅持用前沿學術理論來推演歷史文學個性、探究歷史文學規律,又注重將研究思路切入歷史文學的內在肌理與操作規程之中,甚至注重為創作與批評提供切實可行的運作套路。《真實的構造》一書的前四章,分別存在以“超歷史性的深層規約”“文藝創作對歷史事實的正確取向”“主體自我顯現的方式與途徑”“前在經驗對創造心理的影響”為標題的小節,實踐指導意義在其中就顯得一目了然。

篇(2)

一、兒童文學是兒童研究的重要切入點

(一)兒童文學形象地詮釋了“兒童本位”的兒童觀兒童觀是人們對兒童的基本觀點。現代“兒童本位”的兒童觀,把兒童看成是具有獨特生理和心理結構的人,是獨立的、需要被尊重的個體,而非成人的附庸。“兒童本位”的兒童觀是現代兒童研究的起點,也是兒童文學的理論基礎。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在17-18世紀的歐洲,正是經由夸美紐斯、盧梭等一大批杰出思想家、教育家、心理學家的奔走呼吁,人們才意識到兒童文學之于兒童的重要性,才出現了自覺意義上的兒童文學。兒童文學不僅以兒童本位的兒童觀為理論起點,還通過豐富多彩的作品對其作出形象的詮釋,這使它具備兒童心理學、生物學無法取代的優勢。“心理學形成模式,找到規律性,最后解釋人類經驗和行為的有序性。相反的,作家探索的是人類經驗的、自由的、不規則的、感性的部分。”[6]透過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教師能從中感悟到作家對兒童觀的精彩論述。

(二)兒童文學生動地呈現出五彩斑斕的童心世界著名批評家勃蘭兌斯曾說:“文學史,就其最深刻的意義來說是一種心理學,研究人的靈魂,是靈魂的歷史。”[7]借用勃蘭兌斯的觀點,兒童文學可看作特殊形態的兒童心理學。因為兒童文學由成人來生產、兒童來閱讀,所以兒童文學接受過程要想達成,成人作家就必須熟稔兒童心理,成為“兒童研究專家”,從最初的構思到創作的完成,始終不斷地與潛在的兒童讀者對話,最終生動地呈現出兒童的生活世界與精神世界。正像著名兒童文學作家安徒生所說:“我在紙上寫的,完全和口里說的一樣,甚至連音容笑貌都寫了進去,仿佛我對面有一個小孩在聽一般。”[8]以實證研究為主要范式的兒童心理學希望通過諸多可以測量的要素揭示兒童心理發展圖示和過程,而兒童文學試圖走進隱秘的童心,通過生動地呈現兒童精神生命,反映兒童心理發展中自我同一性、反抗期等過程,如深受兒童讀者喜愛、兒童文學批評家欣賞的《彼得•潘》《哈利•波特》等。這些優秀作品絕對不是對兒童心理學研究成果被動的圖解,相反,他們所描述的恰恰是心理學解釋得以成立的依據,二者形成重要的互補。

(三)兒童文學審美地勾勒出兒童發展藍圖人類之所以要創造出一個專屬于兒童的文學接受形式,其根本原因是為了表達成人社會對童年的尊重、對下一代的價值期待。日本著名兒童文學理論家上笙一郎這樣描述:“所謂兒童文學,是以通過其作品的文學價值將兒童培育引導成為健全的社會一員為最終目的。”[9]因而將兒童文學放在首要地位的,是在兒童觀念中提高人的地位。兒童文學雖然外表天馬行空,但其主題都自然而然地把兒童引向對“真善美”“假丑惡”“貧與富”“愛與死”等永恒價值的思考,其蘊含著成人希望兒童能在潛意識層面深刻地習得人類智慧、社會習俗和種種美德,成為更好的人,積極建構更美好人生的愿望。兒童文學“以善為美”,其旨在為兒童審美化地勾勒出發展藍圖,構建理想的兒童的可能生活,是一種具有人文關懷意味的兒童研究。

二、兒童文學視角下教師兒童研究的意蘊

我國教師教育標準已明確提出:以兒童為本。當前教師教育尤其是小學教育專業課程的設置中已涉及兒童研究的一些相關理論知識。但現代社會環境日趨復雜和多邊化,兒童生活正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教育現場的很多中小學教師還不具備應對諸多兒童問題的理論修養和實際處理能力,如對兒童興趣、需要、情感、價值觀缺乏足夠的了解。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作為兒童研究一個重要切入點的兒童文學,如能成為教師兒童研究的一個重要視角,將有利于促進“讓每個兒童得到個性的發展”目標的達成。

(一)了解兒童想法或觀念走向合作與探究的課堂教學要求教師與兒童之間進行平等的交往,人對人的理解是交往的基礎,但理解的核心并非是訓練兒童用成人的眼光來看世界,而是成人要嘗試用“童心”看世界。蒙臺梭利(M.Montessor)i說:“教育問題的根本解決,第一步絕不應該針對兒童,而應針對成人教育者。”[10]課堂上之所以會有不少兒童游離在教學之外,其關鍵原因在于教師沒有敏銳地發現或捕捉到兒童的想法,沒有為兒童想法的產生創造適合的機會,或者將自己的想法強加于兒童想法之上。具有破解童心優勢的兒童文學為教師了解兒童想法提供了一個重要切入點。例如,通過了解匹諾曹、小飛人卡爾松、長襪子皮皮等豐富多彩的兒童文學想象,學前階段和小學低年級階段的教師可能會恍然大悟,原來兒童腦海中有這么多異想天開、奇妙荒誕、天馬行空的想法。兒童文學視角下的兒童想法、觀念研究,強調兒童是具有獨特經驗與思想的“社會群體”,對兒童的意見與能動性給予足夠的重視。因此,兒童文學為教師打開了通向兒童審美意識迷宮的大門,使教師更深層地領悟到兒童的奇思妙想是在其心理發展階段上想象力豐富的自然表現。

(二)掌握兒童興趣孔子曾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主導兒童自由選擇和自主學習的是興趣。盡管在學界的倡導下,中小學教師常將兒童興趣掛在嘴邊,但在學校現場,往往以成人的興趣、教師的興趣代替兒童的興趣卻是不爭的事實。教師研究兒童文學與掌握兒童興趣之間關系緊密。兒童文學能展現兒童諸多隱藏在內心深處的興趣。例如,兒童之所以對幻想小說感興趣,是因為幻想小說具備想象與幻想、游戲與娛樂、對英雄人物的向往與崇拜、強烈的參與及好勝心理,全面滿足了少年兒童的閱讀興趣;兒童之所以對探險故事有興趣,是因為故事融入了荒島的地理概貌、動植物等自然地理知識和種植捕魚、烹飪燒烤、搭建木屋、打獵養鳥等謀生知識。對兒童來說,受知識、眼界、經驗所限,對探索外面的世界有著積極的興趣。而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家無不深諳兒童興趣,他們一方面彰顯自己的審美興趣,一方面自覺地吸納兒童的審美興趣,并機智地將之傳達出來,讓兒童讀起來歡欣雀躍、愛不釋手。對教師來說,常苦于無法激發兒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其實問題的關鍵就在于沒有真正讀懂兒童的興趣。兒童文學視角下的兒童研究,能幫助教師熟稔兒童興趣,激發兒童學習興趣。美國名校長梅耶爾(D.Meie)r就曾為使學校課程和教學更好地滿足每個學生的興趣,專門進行過兒童閱讀興趣研究,邀請家長幫助觀察孩子對哪些方面的書籍感興趣。

(三)促進兒童發展教師作為兒童成長環境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推動兒童發展最具動力性的因素,教師兒童研究的出發點和歸宿是兒童發展,而教師對兒童發展的巨大影響必然建立在其自身兒童研究能力不斷提高的基礎上。因此,教師不僅要關注兒童的智力發展,還要把握自然、社會對兒童產生的影響。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兒童文學是教師兒童研究極其有必要去關注的內容,尤其是在21世紀,兒童文學在全球化、信息化的浪潮中承擔著培育人類未來一代的使命,探索兒童在成長期的憧憬、期待、夢想、困惑,其關注焦點涉及生態、可持續發展、種族、現代人生存困境、和平等時代主題。從兒童文學的視角審視兒童發展,對教師來說,是一個極具生長潛質的著眼點,它有助于教師充分認識到多元文化對兒童的多重影響,理解兒童的現實發展和突出的社會問題,學習、研究兒童成長過程中的相關影響因素,學會處理有關兒童成長與教育等相關問題,從而更好地促進兒童的健康成長與協調發展,適應教育教學實際工作。從兒童文學視角關注兒童發展,對教師來說,還具有人文關懷的意味。通過閱讀兒童文學中對兒童“可能生活”的描述,教師關注的目光不僅僅停留在兒童的現時需要,更能遠眺兒童未來更好的生存狀態和生活,幫助兒童建構起現實生活與可能生活之間的橋梁,從而促進兒童幸福地發展。

三、兒童文學視角下教師兒童研究的策略

由于沒有正確認識兒童文學對教師兒童研究的重要作用,大部分師范院校對兒童文學的認知不夠、利用率不高。因此,在兒童文學視角下進行教師兒童研究,從宏觀層面來說,一方面要推進國內師范院校兒童文學學科建設,另一方面要加強職后教師兒童文學素養的培訓。對于教師個體而言,從兒童文學視角展開兒童研究需要教師具備一定的兒童文學素養,而教師的兒童文學素養培養是個長期過程,既需要教師付出時間和精力,也需要教師情感與心靈的投入。具體而言,教師可采取以下策略來利用兒童文學開展兒童研究。

(一)廣泛閱讀兒童文學,發現兒童閱讀兒童文學是教師提高兒童研究能力的重要途徑,閱讀兒童文學不應僅是語文教師的專利。偉大的兒童文學作家往往也是偉大的教育家,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其實也是優秀的教育圖書,有時比教育理論來得更具體、更有沖擊力。因此,筆者建議中小學教師廣泛閱讀國內外經典兒童文學,閑暇時走訪兒童圖書館或書店,留心當下兒童文學熱點圖書的介紹和推薦,關注相關兒童文學批評,盡可能充實個人的兒童文學資料庫,找到打開童心的鑰匙,以更好地為促進每個兒童的發展奠定基礎。近年來,中外兒童文學發展迅速,涌現出很多優秀的作家、作品,教師需要有一個比較開闊的兒童文學視野,通過大量閱讀,增加對兒童的了解,在如何看待兒童、如何建構兒童的可能生活、如何看待教師兒童教育天職方面,增加新的認識。

篇(3)

如此研究思路既帶來了大批研究成果,又暴露出以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當前的研究沒有理論深度。網絡文學出現依托的是數字技術,它伴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而發展,可以說每一次數字技術的發展都會激發網絡文學的新變化。從BBS到文學網站繼而到博客,到微博,到微信,無不彰顯了數字技術對網絡文學的決定性影響,數字技術的發展是一個現代問題。所以對網絡文學的研究應在數字全球化視域下進行,而不能僅僅將網絡文學理解為“網絡中”或“網上”的文學活動。部分學者只是停留在網絡文學本身去談網絡文學,視野狹窄,沒有高屋建瓴地把握網絡文學的核心實質。其論述往往只是蜻蜓點水,泛泛而談,沒有理論深度。因為他們沒有深入到審美現代性這一網絡文學的批評核心去進行思考。第二個問題是理論脫離閱讀實踐。我們發現很多網絡文學研究者(尤其是不熟悉網絡的研究者)從來不曾進行過“網絡閱讀”。他們往往只是閱讀某些已經出版了的、紙質的網絡原創作品,認為這就是網絡文學作品,然后對這些作品進行研究。這里引發了兩個問題:首先,被印刷商看中并且出版的某些作品能代表網絡文學作品嗎?顯而易見,出版商出版是為了有利可圖,他們的選擇是市場化的選擇,而非從網絡創作、傳播和接受等環節進行的選擇。批評者使用與傳統紙質文學一樣的批評標準,這就認為造成了網絡小說的“原罪”。第三個問題是網絡批評活動處于失語狀態。因為批評者脫離了生動的閱讀體驗,所以對網絡文學作品的批評自然就無生氣可言。近年來網絡文學數量在以爆發式的速度增加,也出現了一些較有文學價值的作品,而遺憾的是,批評界對網絡文學作品的批評卻總是遠離創作前沿,無法為網絡文學的健康發展提供資源。最后一個問題是部分研究者將網絡文學與傳統文學截然對立。網絡文學與傳統文學的區別非常明顯,無論是從文本存在方式、創作方式還是傳播模式,我們都能發現它們的差異。但一些研究者只注意到網絡文學的特殊性,卻沒有注意到網絡文學和傳統文學都應該是那個理想的“文學”的表達,都應該具有文學固有的審美性。由于夸大了技術造成的網絡文學的特殊性,他們忽視了網絡文學作品可以達到現實文學作品的審美水平,結果極少注意到網絡文學與現實文學創作具有的相互作用、相互促進這一事實。由于以上原因,網絡文學研究的合法性本身甚至受到了質疑。要使網絡文學研究能夠更好地發展,更好地解釋和指導網絡文學創作,成為貼近網絡作家、貼近網絡讀者的文學理論,我們應該從全球化視野對網絡文學進行研究。

二、全球化時代的網絡文學研究

金惠敏研究員在《媒介的后果———文學終結點上的批判理論》一書中將當代媒介擴張的現實稱為“媒介現實”,認為“新媒介造成的是趨零距離、圖像增值和球域互動的全球化”,然后討論這樣的語境下“文學的當前危機”。這不僅是討論傳統文學問題的極有價值的思路,更是我們考察網絡文學的必由之路。網絡文學是全球化、數字化過程中必然出現的一個現象。說它必然,是因為文學本身對承載媒體的開放性。但是它不僅如我們表面上看到的那樣,文學產品利用網絡手段傳播,作家通過網絡工具寫作,似乎只是寫作和傳播換了一個手段。更重要的是,網絡作為工具具有改變人的精神世界的力量。這種改變,與四百年前印刷術改變中世紀時代人的精神世界一樣巨大。在尼爾•波茲曼的《娛樂至死》中曾這樣評價印刷術:“我們現代人對于智力的理解大多來自印刷文字,我們對于教育、知識、真理和信息的看法也一樣。隨著印刷術退至我們文化的邊緣以及電視占據了文化的中心,公眾話語的嚴肅性、明確性和價值都出現了危險的退步,這就是我希望說明清楚的。”后來的事實確實如他所預見的那樣。所不同的是,今天不是電視占據了文化的中心,而是包含電視的廣義網絡機器。今天確實是一個印刷術退卻的時代,以各種網絡為代表的當代媒介以遠超波茲曼寫作時代的力量在改變著世界及世界中的我們。全球化時代的網絡文學研究還應該具有包容開放的心態。網絡文學出現之初,由于其新穎的形式吸引了大批的讀者,當然也不可避免地引起資本的覬覦。最近幾年,在商業利益的驅動下,網絡作家創作在題材、敘事、風格等方面出現了大量的模仿,使很多文學素養較高的作者和讀者離開了網絡文學。創新性的缺失正在使網絡文學的獨特魅力漸趨淡化,極大地影響了網絡文學的生產和消費。在這種狀況下,我們要有包容的心態。不應一味攻擊網絡文學作品的非審美化、低俗的趣味,而應更多地去關注如何為網絡文學輸入新鮮血液,使其煥發新的活力。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第一,突破技術條件的限制,使傳統作家進入網絡,利用網絡進行創作。不僅是將這些傳統作家的作品放置在網絡,更重要的是讓這些制造傳統文本經驗豐富的作家提高網絡創作的技術水平,進而創造出真正的互動式、多媒體化網絡作品。第二,大力培養具有創新性的網絡作家,讓他們繼承和發展傳統文學創作具有的創新性和審美性,提高現有網絡文學作品的審美趣味。

三、總結

篇(4)

關鍵詞:艾米莉?勃朗特 《呼嘯山莊》 詩歌 研究

艾米莉?勃朗特生于1818年,卒于1848年,在其短暫的一生中創作出193首詩歌作品,她只創作出一部長篇小說《呼嘯山莊》,其成為英國文學史和世界文學史上的佳作。艾米莉被認為是勃朗特三姐妹中最偉大的天才型女作家,曾被贊譽為19世紀英國22位最杰出的詩人之一,代表作有《老禁欲主義》、《囚徒》、《紀念品》等。在西方,艾米莉文學研究已經成為著名顯學,當代文學研究家對艾米莉作品有著不同聲音的探討,多種角度的研究均得到學界的關注,其中包括結構主義、女權主義、新批評主義、新歷史主義、神話原型主義以及后殖民主義等層面。在國內也同樣掀起艾米莉文學研究的熱潮,本文以近三十年國內學者研究艾米莉文學狀況為視角,深入概括和分析國內艾米莉文學研究的內容和特色,找出存在的問題,提出后續研究需要注重的事宜。

一、近三十年艾米莉在中國的研究狀況

上世紀80年代起國內開始系統化研究艾米莉文學,根據本人的資料搜集和統計,在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收錄的論文中,最早出現與艾米莉文學有關的研究是在1980年1月份,截止2008年10月份,一共收錄359篇艾米莉文學研究論文。

在近三十年的時間內,艾米莉文學論文呈現出不均衡的狀態,從總體角度分析,艾米莉文學論文研究的數量表現為上升的趨勢。從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年均艾米莉文學論文研究的數量在兩位數以內,80年代的總研究數量為40篇左右,這表明相關領域的研究處于萌芽狀態。進入上世紀90年代,除了1997年研究數量明顯增多以外,其他年份的平均研究數量仍保持在兩位數以內,90年代的總研究數量為60篇左右,這說明相關領域的研究進入前期發展狀態。進入21世紀,艾米莉文學論文研究的數量出現快速增長的態勢,其中2000年有20篇,并保持穩步增長的狀態,在2007年研究的數量為50篇,創造歷史新高。到2008年10月份時,艾米莉文學研究的總數量為259篇,這意味著相關領域的研究已經進入快速發展狀態。

通過上面的介紹,能得到國內艾米莉文學研究具有逐步增長、總體增加的特點,經過對比統計分析說明艾米莉文學研究有著階段性發展的規律。進入新世紀后西方評論界領域掀起新一輪的艾米莉文學研究熱潮,在客觀層面上也影響著我國相關領域的發展。正是在這樣的時代大背景下,我國文學研究者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上,融合西方多元化的批評理論,在新世紀快速推動著我國艾米莉文學研究的發展進程。

以階段性發展為分析視角探討國內近三十年對艾米莉文學研究的概況。

(一)1980年到1989年:起步階段

在上世紀80年代國內評論界主要研究艾米莉代表作《呼嘯山莊》中的內容理解、創作技法、男主人公藝術形象以及綜合論述等層面。隨著國內出現大量《呼嘯山莊》的譯本,其會更好地推進艾米莉文學在我國的廣泛傳播。最初艾米莉文學研究者還具備翻譯家的身份,也可以將其看做是學術評論家,在譯本作品中著寫的譯序已經成為艾米莉文學的初始研究內容。譬如楊飲借助于社會學階級屬性探討凱瑟琳的婚姻悲劇和希思克利夫的復仇歷程,在某種程度上會引導本譯作讀者的閱讀思路。早期楊靜遠對艾米莉文學進行全面而細致的介紹,方平的研究觀點構成艾米莉文學研究的核心理論,他身兼翻譯家和文學評論家兩種身份,擁有淵博的學識。他在《呼嘯山莊》的譯序用“希望在人間”來闡述自己的觀念,分析和介紹原著的主題思想和藝術架構,涵蓋著小說中的兩種愛情模式。

綜上所述,在上世紀80年代,國內研究艾米莉文學進程中受到時代環境的限制,既表現在論文研究的數量有限,也體現在研究的內容不夠深刻,大多數研究觀念局限在艾米莉作品中藝術特色的介紹。但正是經歷過起步階段,這才會為后續研究提供必要的前提。

(二)1990年到1999年:推進階段

韓敏中于1992年在《無窮盡的符號游戲――20世紀的

(三)2000年到2008年10月:快速發展階段

進入新世紀,《呼嘯山莊》翻譯水平和能力的顯著提升,又促使評論界關注艾米莉文學的熱度上升,相關論文的數量呈現出大幅度上升的趨勢。評論者的研究方法、研究視角和研究思路也在不斷拓展,這也體現出由觀念認同到爭議的發展歷程,充分表明學術界對艾米莉文學研究不斷深化。

這一時期艾米莉研究的特點具體分析如下。

其一,繼續探討作品中的創作主題和創作思想,這也是傳統的研究范疇。譬如有的學者分析愛的主題,有的學者分析故事主人公原型,有的學者將故事中的情節和希臘神話相聯系,展現出神話母題的內涵。很多學者關注小說中的人性主題,并進一步探討小說中的人性關系、人際關系以及雙重人性等,并概括出人性復歸的內涵。

其二,繼續探討艾米莉的創作意圖和創作風格,以作者為視角探討作品的內容。譬如有的學者從作者的生活時代背景角度思考,分析艾米莉的成長經歷和性格,找尋作者和作品之間的共性聯系,探討作者的父母、身世、處境和英國社會的現實狀態,分析作品中的精髓和作者坎坷生活經歷之間的聯系,有的學者以人物形象塑造、創作風格體系以及主題思想發掘等角度探究作品所反映出的作者性格。譬如董春萍借助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論研究自戀心理狀態,發現作者在童年時期遭受的心理創傷造成其具有自戀性格。

其三,以人物形象塑造分析作品,已經成為熱點研究方式。目前主要探討的是男主人公希思克利夫的多重人格、性格突變以及現實的悲劇等。在上世紀90年代,分析希思克利夫的復仇成為研究重點,其中汪嵐通過系統論方式詳細研究了希思克利夫的多重人格;胡鴻在2006年《安徽文學》第9期上發表的《本我?自我?超我――中凱瑟琳悲劇命運的解析》分析凱瑟琳的形象,從弗洛伊德精神理論探討造成凱瑟琳悲劇命運的根源。

其四,更多的學者熱衷于探討《呼嘯山莊》的審美理念和藝術特征,主要集中在作品中哥特式的文藝風格。學者探討文學主題、意境營造、人物塑造以及情節構思等內容。譬如蒲若茜在2002年第2期的《外國文學評論》發表《與哥特傳統》,他認為小說中充滿著哥特式激情風格。鄧穎玲在2005年第4期的《外語教學》中發表《論艾米莉?勃朗特對哥特傳統的發展》,她認為小說中的哥特式風格可以凸顯出小說所具有的時代現實感。

二、研究中的不足及應重視的問題

歸納總結我國近三十年研究艾米莉文學的成果,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層面:其一,三十年的研究取得多種學術成果,也成為世界文學研究的寶貴經驗。研究學者在各類學術期刊中發表大量論文,其中包括碩士論文和博士論文。既能夠幫助讀者更深入了解作品,也為相關研究提出新的觀念。其二,研究學者從更多層面、更多角度探討作者和作品,遵循世界文學批判方法,用開拓的視野和創新的理念分析,其涵蓋著、結構主義、原型批判主義、女性主義以及社會學等理論。其三,在359篇論文中有350篇論文專門研究《呼嘯山莊》,占研究總數的97.5%。這也表明《呼嘯山莊》具有藝術和思想等多重研究價值和欣賞魅力,這也被稱為是英國文學中“斯芬克斯”之謎。在不斷的研究中,也讓《呼嘯山莊》這部小說持續綻放出新的光彩。

但不可否認的是,國內研究艾米莉的文學還存在著很多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層面:其一,國內艾米莉文學研究不夠全面,出現偏離重心的問題。在359篇論文中,針對艾米莉詩歌的研究只有9篇,占論文總數的2.5%,其余的研究內容均是以小說為主,這也體現出艾米莉詩歌研究的盲點。其二,國內研究艾米莉文學時深度還有待發掘,研究的內容也容易出現重復的問題。一些論文還局限于傳統的研究內容和研究思路,在選題和視角上出現趨同的現象,鮮有創新性觀點。其三,國內艾米莉文學研究難以“中國化”,研究方式主要依賴西方現有的模式,尤其是體現在分析中的批判意識,客觀上影響著研究的效果。其四,國內艾米莉文學研究資料有限,也存在著不透明溝通的現象。現在非常缺乏珍貴的第一手材料,包括作者的傳記、書信和其他資料。國內的很多研究成果還沒有得到西方學術界的認可,這使得研究的效果出現邊際效應。其五,目前國內研究艾米莉文學的學者很少,專業化從事研究的學者更少,出現嚴重的人才斷層和人才流失的現象。

針對上述問題,筆者提出如下的解決建議:首先要重視本土化研究艾米莉文學的意識,在批判研究中要凸顯兩個主體存在的思路,有效處理研究的意圖和研究的模式,融入創新性的研究理念。其次,在研究艾米莉文學時要完善作品的編譯力度,拓展學者的研究視野,找尋更加豐富的材料,關注艾米莉詩歌藝術的研究,以此達到多元化促進的研究效果。

三、總結

我國學界研究艾米莉文學已經有三十年的歷程,經歷三個歷史發展時期,進入新世紀,國內艾米莉文學研究達到新的,同時也為現階段的后續研究提供堅實的基礎。在探討的過程中,發現諸多問題值得考量。本文先介紹艾米莉文學研究的三個階段,闡述國內學者研究艾米莉文學的四個內容,在此基礎上分析存在的五個方面的問題,再根據研究的內容提出兩個解決思路。相信在未來的研究中,國內學者能夠以更加開拓的視野、更具創新意識的思路,進行更有針對性的研究。

參考文獻

[1] 何申英.淺析《呼嘯山莊》中的哈里頓?恩蕭[J].玉溪師范學院學報,2004(11).

篇(5)

研討會邀請函模板一

尊敬的 ***:

您好!

***研討會定于20**年*月**日**日在****召開,誠摯邀請您參會。會議的有關事宜如下:

一、會議主題: **

二、主要論題

1.**面臨的形勢與任務

2.**建設與**的完善

3.**的經驗總結

4.**隊伍建設的主要措施與途徑

5.**定位

6.**等**問題

7.當前**的熱點問題

8.***相關**問題

三、投稿要求

本屆**研討會,接收與上述專題相關的、未公開發表的論文與研究報告。

1. 投稿內容與格式

論文格式包括標題、作者基本信息、摘要、關鍵詞、正文、注釋、參考文獻幾個部分。摘要字數在200-300字之間,且關鍵詞最多不能超過4個。論文正文總字數應不少于5000字,中文使用宋體、小四號字、1.5倍行距排版;含頁眉和腳注在內,頁邊距設為2.5厘米。

提交的文章中凡采用他人原文或觀點,務必加注說明。在引文后加括號注明作者、出版年份及頁碼,或者直接將引用以腳注方式標識清楚。詳細文獻出處作為參考文獻列于文后,以作者、出版年份、書(或文章)名、出版單位(或期刊名)、出版地點排序。文獻按作者姓氏的第一個字母依A-Z順序分中、英文兩部分排列,中文文獻在前,英文文獻在后。引文中的英文部分,專著名用斜體,論文題目寫入 號內。作者自己的說明放在當頁腳注。

2. 投稿電子郵箱

Email:***@***(請在郵件主題標明:***研討會)

3. 論文收錄

研討會籌備委員會將會收錄您的投稿,并將制作論文集, 如有PPT文件,請一并發送至投稿電子郵箱并注明:***研討會PPT。

4. 投稿截止日期

本次會議投稿截止日期為20**年*月*日。 四、研討會時間及地點

會議時間:20**年*月**日報到,**月**日會議,**日考察。 住宿地點:**大酒店(**高速公路**出口*行**米路*) 會議地點:***** 五、會議回執

為統計參會人數、預先做出相應安排以保證本屆***研討會順利舉行,如果您確定參會,收到此邀請函后,請務必在20**年**月**日以前填寫好參會回執并以 E-mail發送到會務組投稿郵箱**@**,以便于我們為您提前預定酒店房間,以及其他工作的開展,謝謝合作。

四、聯系我們

地址:**** 郵編:***

電話:***:*********; ***:**********

E-mail:**@**

此致

敬禮!

********研討會

**大學**學院

20**年**月**日

研討會邀請函模板二

尊敬的 先生/女士:

在當今世界文化呈現出多元分化的大趨勢下,研究文學經典是樹立和堅守基本道德倫理和價值規范的途徑。文學經典作為歷史長河中形成的各民族核心文化和情感紐帶的體現,它所承載的鮮明民族個性不會被時間淹沒,起著非常重要的文化傳承作用。外國文學研究者要始終保持選擇、確立和傳播經典作品的自覺意識,積極面對文學經典在跨文化的旅行中發育演變這一現實,著力推進跨文化視界中的文學經典研究。

為了更好地研究經過時間篩選而沉淀下來的文學經典,從構成各民族文化土壤的經典中汲取精神養分,團結學界同仁,加強中外學者在該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做出更大成績,經中國教育部有關部門批準,浙江大學世界文學與比較文學研究所、浙江省比較文學與外國文學學會、浙江省作家協會外國文學委員會擬定于2010年11月5日-7日在杭州召開世界文學經典與跨文化溝通國際學術研討會。

請圍繞以下議題撰寫會議論文和準備會議發言:

l 文學經典與民族文化記憶

l 文學經典的跨文化交流功能

l 文學經典翻譯與跨文化溝通

l 世界文學經典中的他者形象

l 大眾傳媒時代的經典閱讀與傳播

l 文學經典的詮釋與當代意義的生成

l 其他相關議題

久仰您在該領域的研究方面造詣高深,特邀請您撥冗出席會議,并積極撰寫會議論文。大會工作語言為漢語和英語。

時間安排:2010年11月5日下午報到,11月6日上午開幕式、大會主題發言,下午分組研討,7日上午大會主題發言。7日下午市內參觀與自由活動。會議于7日晚上結束。

報到地點:杭州海外海西溪賓館(中國杭州天目山路329號)。可乘502、193、356、49、91、282、213、B支4區間等公交車到紫荊花路南口站下,或乘179、310、89路到府苑新村站下,或乘B支2路到天目山路古墩路口站下。

為做好這次會議的籌備工作,請參會者在2010年10月10日之前通過信件或電子郵件,向大會提交會議回執(將您的工作單位、通訊地址、電話、電子信箱、論文題目、是否住宿等)寄給會議秘書處,提交論文者,請將200-300字/單詞的中文或英文論文提要以電子郵件形式發給會議秘書處。

參會者交納會務費人民幣500元/人,交通費、住宿費自理。

我們真誠地期待您蒞會指導!

聯系地址: 中國杭州浙江大學世界文學與比較文學研究所辦公室

郵 編: 310028 聯 系 人:張逸旻、李馨

聯系電話 13858094162;13675818724; 傳真:0571-88273946;

電子郵件: ;

會議相關網站:

浙江大學世界文學與比較文學研究所

浙江省比較文學與外國文學學會

浙江省作家協會外國文學委員會

2010年9月3日

篇(6)

論文關鍵詞:古代文學研究 研究生人才 培養

論文摘 要:當前古代文學研究的培養重心在于研究生人才的培養,該專業的研究生人才應該具備嶄新的文學觀念,將方法、主體、客體三者加以最佳整合的能力以及大膽可貴的開放式創新意識。與此相適應,古代文學研究生的培養工作也應做出相應調整。

從本質上而言,古代文學是一門特殊的歷史科學。它通過研究具有相對獨立審美價值的各種現象和符號,探索以審美心理為主的古代人類心靈運動軌跡,又通過古人的心靈感悟了解各時代社會的全貌。它與探索古代人類認識發展的哲學史一起,構成了一部有層次的人類精神史,進而與主要研究古代人類物質活動的一般歷史科學一起,構成了整個古代社會的立體透明復原圖象。然而,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中國古代文學作為一門帶有深厚歷史積淀而又與現實保持一定距離的學科,其發展的空間經受了種種極其嚴峻的挑戰和考驗,唯有不斷更新和改進古代文學學科教學和科研的內容和方法,挑戰和考驗才會轉變成進一步發展的機遇和現實。而要實現這一轉變,關鍵在于后備力量的培養,準確而言,在于研究生人才的培養塑造。這里所說的“研究生人才”,具體是指學歷在本科層次以上的碩士、博士乃至于博士后。當前學界對古代文學專業的本科層次教育―通識教育探討甚多,而對該專業研究生層次教育-精英教育甚少涉及。《中國大學教育》2006年第12期刊登了南開大學文學院寧稼雨教授的《古代文學研究生教學要培養精英素質》一文,該文從學習重點的差異、科研能力的培養以及學術研究過程的艱難三方面對怎樣培養古代文學專業研究生的精英素質這一重要議題進行了探討。寧教授所論皆為鑿鑿之見,然筆者讀后頗有意猶未盡之感,故作此文以論述之,聊作寧教授文章的一點補充。

當今學界,新的科研成果不斷涌現,年輕學者已露頭角,學術刊物不斷增多,人文社會科學呈現出一派繁榮的景象。就古典文學研究領域而言,老一輩學者漸次凋零殆盡,而以新時期培養的博士為主體的學者全面占據了學術舞臺。整體而言,學術的傳承完成了順利的交接。然而,正如一些學者所擔心的:“我們對古典文學的命運卻有一絲隱憂,擔心在當今學術體制的制約下古典文學的內在精神逐漸消亡,擔心未來古典文學界的話語霸權被毫無古典情結的學科帶頭人所占據,擔心未來的新進博士最終以現代學科建設的名義‘革’掉古典文學的‘命’”[1],這種憂慮絕非空穴來風,當前學界的古代文學研究確有淪為其他現代學科附庸的傾向。筆者認為:要想在當今多元化的語境下保持古代文學內在精神的純一性,要想讓古代文學不至于消失在其他學科的侵襲之中,根本環節還在于對從事該門學科研究事業的研究生人才培養,這是一個極具現實性和緊迫性的課題,也是古代文學學科能否發揚光大的命門所在。

一、古代文學專業研究生的內在品格

外在行動發生于內在品格,古代文學專業的研究生應該具有區別于其他學科的內在品格。

首先必須具備嶄新的文學觀念,摒棄將古代文學作為歷史附庸、技巧淵擻的狹隘理念,樹立將古代文學視為一部與當代相通、對社會有重大影響的民族心靈史的文學觀,具有宏觀的大文學意識。古代文學學界倡導宏觀研究已有數十年,也取得了可喜成績,但似乎存在一種誤解,以為題目大才是宏觀,于是有了許多大而無當的東西。其實,倡導者的本意并非如此。著名學者陳伯海說:“于是我聯系唐詩的發展,晚唐詩壇的分派,乃至由唐詩向宋詩、宋詞轉變的軌跡,來探討李商隱詩歌的歷史地位,寫出《宏觀世界話玉溪》的文章……此后,由作家研究進入唐詩總體研究,由唐詩進人中國文學史總體研究,甚而涉足于文化史研究。”[2]陳先生闡釋了他本人治學的軌跡,即由宏觀步入微觀,再由微觀回歸宏觀。由此可見,沒有宏觀意識的宏觀研究實為微觀研究的大雜燴,卻失了微觀研究的嚴謹扎實,正是一種空疏無用的學風。形成大文學意識觀的客觀依據是:一切文學作品都是作家以審美心理為主的整個心靈世界感受客觀現實作用而外化形成的特殊物質形態;作家的心靈也就是民族心靈的濃縮和積淀,他寄寓在作品中的心靈也就是民族的心靈,體現了民族心靈發展的歷史。因此,就本質而言,文學是人類心靈的科學,古代文學本質上也就是人類心靈史的科學。此外,不能滿足于從豐富的文學作品中尋繹出古代民族心理的特征及其拓展脈絡,還要探明那些消極民族心理的形成原因,用以指導現實,人為消除某些心理環境,從而避免消極民族心理的不良影響。這里的大文學意識并不意味著取消學科界限和專業分工,而是強調在當前信息爆炸的時代,從事人文科學研究必須具有盡可能寬廣的理論視野和盡可能淵博的知識儲備。就古代文學專業而言具體體現為四方面,一是打通文學史與文學理論;二是打通古代文學與現當代文學;三是打通古代文學內部各分支學科的聯系;四是打通研究與創作的關聯。

其次,應該具備將方法、主體、客體三者加以最佳整合的能力。

方法是從實踐和理論上把握客觀世界,為解決具體課題而采取的途徑和手段的總和,也是聯系主體和客體的中介。古往今來學者的優秀研究成果,總是與其完善的研究方法緊密相關。任何科學的方法都具有實用性,但任何方法都不是萬能的。方法有其適用的對象,但它沒有事先設定用它進行的研究所能達到的層次,出神入化地運用某種方法,自可取得成功。方法、研究主體、研究客體都有自身規定性,要入化境,除首先要把握三者各自的規定性外,還要尋求三者的最佳整合。李澤厚認為:“人們的性格、氣質、背景、基礎、興趣、潛力才能因人而異。。。例如有人適合于搞精確考證;有人更長于提出理論問題;有的長于分析;有的喜歡概括;有的更偏于冷靜的客觀描述;有的則不免主觀情感傾向的注入。”[3]他主張在多樣的方法中,尋求到最適合自己的方法。研究客體的規定性只有靠苦讀積累才能把握,在這一基礎上,我們似可采取“需要解決什么問題就用什么方法”的策略[4],以方法為手段,舍筏登岸,決不可為方法而方法。因此,三者的有機整合是不易的,既有客觀的限制,又需主觀的努力和識力。也許正因如此,當前古代文學學界我們看到的運用“新方法”的典范性成果還不多。

再次,應該具有大膽可貴的開放式創新意識。

中國古代文學學科建設能夠擁有今日之輝煌,靠的就是歷代具有創新精神的有識之士所組成的這支中間力量的開創性探索,假使沒有魏晉以來大膽主張文學脫離史、哲而另立門戶的有識之士,我國漫長封建社會的文學研究或許長期只是游離于文、史、哲研究之間的“四不像”,假使沒有進行縱橫貫穿、探索規律的開放式研究的有識之士,古代文學研究也只會停留在詩話、詞話式的小本經營;假使沒有建國以來大膽主張古代文學研究應不拘于單一社會學模式的有識之士,今日的古代文學研究又豈能呈現出千姿百態、豐富多彩的局面?然而,相當部分學者認為:古代文學并非與現實聯系緊密的前沿學科,在當今市場經濟大發展的新形勢下,已難以像具有實用價值的經濟學、法學、管理學等時髦學科一樣,有著施展創新才能的廣闊天地。這種偏見促使一些古代文學研究者在業務上安于現狀不思進取,更遑論去進行創新和開拓了。殊不知古代文學作為一門科學,其創新與開拓的余地將永遠是難有窮期的,正如人的認識能力不斷前進而難有窮期一樣。從問題的多端性,可以產生大量新的假設;從問題的伸縮性,可以改變思維;從問題的新穎性,可以去探索不同于傳統方式的解決方法。因此,創新意識的培養對古代文學研究生人才而言至關重要。

上述三種品格,即為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研究生必備的人文素養。與該素養相適應,研究生人才還應該具備扎實的美學、心理學、語言文字學的基本理論和學說史知識,對倫理學、民俗學、民族學、社會學的基本理論和學說史知識也應有基本了解。總之,應最大程度地掌握關于人的學說,尤其是有關漢民族學說的知識。

二、古代文學專業研究生的培養措施

中國古典文學研究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歷經的各種轉變,以及這一轉變對于學術的推進,已是人所共知的事實。與學術界其它領域一樣,上世紀80年代初古典文學研究領域的撥亂反正僅僅是一場序幕。本世紀初,古典文學研究領域掀起的“新方法”熱及“宏觀研究”熱,其意并不是某種方法或研究模式的單純倡導,實質上是借助當時思想界和文藝理論界的新的話語方式,旨在清理長期盤踞于古典文學研究中的舊的政治一元論霸權,揚棄非此即彼的思維方式和研究方式,使古典文學研究由單一的政治批評轉變為多元的文化、美學、文學批評,同時又不致于影響古代文學的學科地位.,要想實現這一目的的話,新型研究人才的培養對古代文學研究系統的更新轉變具有戰略性的價值意義。而哪些人更有可能成為新型研究人才呢?我們認為:老年學者和大部分中年學者的知識結構以及研究方法基本已經定型,能夠使文學觀和研究方法發生根本性轉變的只能是青年古代文學研究者,其范圍主要包括在高校從事古代文學教研任務的人員,在社會科學研究部門從事古代文學科研的人員,在校學習深造的研究生,大學生以及部分青年業余文學研究者。他們中的部分人有可能通過廣泛接觸各門人文學科及其前沿動態,并廣泛接觸新科學方法論知識而轉變成新型人才。而在這些人員中,研究生群體是其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如何才能實現研究生向新型研究人才的轉變?首要條件是研究生本人基于當前學術界發展狀況而對古代文學現狀產生的不滿情緒和改革需求,這是轉變的內在動因。此外,必要條件是研究生培養工作中的有關制度和觀念的相應改革,具體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首先是改革傳統的單純傳授知識的教育模式,建構以傳授知識為基礎,以培養創造力為主導的新型教育模式。這種新型模式可以避免將古代文學研究塑造成泥古不化,矜夸多識而盲于現實,無益新知的“掉書袋”,而有利于使其在接受知識的基礎上,充分開動智力去鑒別,評價所學知識,積極運用所學知識,并由此出發去發掘創造新知識。導師可以要求研究生獨立查閱文獻,要求他們針對相關問題寫綜論或述評,并爭取在有關的學術刊物上正式發表。這是一個比較高的要求,是對研究生的閱讀能力、理解能力、歸納與分析能力、漢語的寫作能力的綜合訓練。在指導研究生的過程中,導師還應從多個角度了解研究生的情況,從入學直至論文撰寫階段,要不斷發現學生在科研基本功訓練上、知識面上的薄弱環節,并及時指出,使之加以充實改進。也要了解學生的為人,并與其及時交流。同時,導師也要主動讓學生了解自己。只有這樣才能及時捕捉研究生思維活動的閃光點,才能有利于開發研究生的創新力和創造力,塑造其創新人格。

其次,與教育模式的改革相適應,要調整古代文學研究生的課程設置,并改變教學方式。除了教育部規定的專業課程和基礎課程外,要適當根據學科的相關性以及研究的興趣和要求,廣泛開設人文科學各學科的選修課,對于一些相關性密切且研究生興趣濃厚而本院校卻不能開設的課程,應允許并積極支持研究生跨校選修。所有選修課程都應該采用多提示、低課時的(包括提示學科重點、主要書籍文獻和解疑)的教學方式,而不必進行規定性考試,研究生在學習中確有所得者,可作自選題論文呈教師批閱。只有做到廣泛開設選修課與講授方法的改變相統一,才能使古代文學研究生既不致因課程繁多、考試頻仍而被動聽講、死記硬背,從而泯滅了想象力和創造力,又能夠多、快、好、省地獲得形成創造力所必須的廣厚知識基礎,這一知識基礎也是形成全新文學觀和宏觀研究氣魄所必需的。

再次,要改變古代文學研究生信息相對閉塞的現狀,充分保障其信息來源。不僅保障其一般信息來源,如各類古籍文獻和前人研究著作以及本學科的各種刊物雜志,而且要重點保障那些傳達相關學科前沿動態以及新技術革命和新科學方法論最新成果的信息來源。不僅要保障其靜態信息來源,積極主動地提供各類書刊和網絡資源,而且也不能忽視動態信息來源的攝取,允許、支持并積極組織古代文學研究生參加各種學術交流活動。指導教師不要以自己習慣的傳統治學方法限制研究生的學習和思維,不要將研究生所具有的新文學觀念及其所運用的新方法視為旁門左道,也不要以研究生在科研中的失誤和偏差來否定其研究,而應該在責任中加入對其勇于創新的理解和支持。如果各有關方面都能對古代文學研究生采取寬容諒解乃至支持的態度,那就必然會促使大批研究生迅速轉變為新型研究人才。

注釋:

[1]周裕鍇:《原文閱讀與經典模擬》,中國大學教學,2006年,第12期。

[2]陳伯海:《中途小識—談談我對文學史模式的探求》,文史知識,1993年,第4期。

[3]李澤厚 :《在多樣的方法中找到最適和自己的方法》,《文史專家談治學》,中華書局,1994年版,第422頁。

[4]董乃斌:《古典文學研究的當代性和新方法》,《文史專家談治學》,中華書局,1994年版,第444頁。

參考文獻:

[1]周遠清.深化文科教育改革的幾點思考[J].北京:中國高等教育,1996,(9).

[2]王前新.創新教育全書[M].北京.九州圖書出版社,1997.

[3]王小盾.在文學研究的邊緣[J].文史知識,2003,(5).

[4]寧稼雨. 古代文學研究生教學要培養精英素質[J].中國大學教學,2006,(12).

[5]李素娟.大學文科教學改革之我見[J].江蘇高教,2004,(6).

篇(7)

關鍵詞:全球化 比較文學 第三次創作 文學研究 意義

全球化已經成為當今世界的發展趨勢,各國、各地區的交往日益緊密。這種交流不僅局限于經濟合作,更包括意識形態領域的相互碰撞、相互解讀。全球化背景下人文社科類研究已經呈現出新的趨勢,現如今,種族和國別已經不是劃分研究范圍的唯一標準,跨學科、民族的研究如雨后春筍,紛紛涌現。有些研究不僅不局限于本國、本地區內,還以整個人類社會為研究范圍、以整個人類史上的相關經驗為研究對象,試圖尋求隱藏于個性之中的普遍共性。全球化背景下,這類的人文社科類研究興起,而比較文學就是其中之一。

一、“第三次創作”的內涵

所有學科的產生、興起、發展都是總結基礎上的創新。筆者認為比較文學可以說是“第三次創作”。文學作品的生命是作者賦予的,所以文學作品的產生過程無疑是“第一次創作”;文學作品出現之后,人們通過比較等方式對其進行整理、加工,按照一定標準(包括國別、民族、地區)將成型的文學作品歸類,進行研究,這個過程可被視為 “第二次創作”;當文學研究的成果積累到一定量的時候,比較文學作為一門新興學科,走進了研究者的視野,比較文學是對已有的文學作品、文學比較研究成果的跨國別、跨民族、跨學科整合,是對文獻的進一步加工,所以我們可以把它理解成文學的“第三次創作”。

文學的核心就是創造,這三種不同方式的創作在整個文學史進程中更多時候是重疊交替的,三種創作也在相互影響,共同探索著文學的走向。本文將著重討論“第三次創作”對文學研究的意義。文學研究是一個不斷翻新的歷史過程,如果把文學研究看作大海的話,“第三次創作”旨在其內部掀起了一個漩渦。比較文學的興起和完善打破了文學研究固有的格局,使文學研究的視野更寬闊;它為文學研究提供了新思路,讓研究方式變得更靈活;此外,比較文學的一些理論對文學研究已經產生了重要影響;作為一門新興學科,比較文學的發展前景廣闊,而比較文學的發展必然會帶動文學研究的進一步發展。

二、“第三次創作”的意義

筆者認為,理論大潮對文學研究的影響最主要主要體現在對文學以及文學研究的定義上。什么是文學,什么是文學研究?如果這個問題出現在當今全球任意一所高等院校的文學課堂上,不同老師、不同學生都能給出這兩個概念的不同定義。俗話說得好,“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對于文學以及文學研究的定義亦是如此;然而,這些定義歸根到底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理論大潮的影響。理論大潮對文學和文學研究定義的影響是最根本的,在此基礎上,才影響了它的體系、方法等后續因素。盡管各派學者對比較文學給文學研究帶來的影響褒貶不一,但是毋庸置疑的是,比較文學已經對文學研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東西方比較文學的興起拓寬了文學研究的范圍,為文學研究提供了新思路。無論是針對文學研究方法還是研究對象而言,文學研究都是不斷更新的。全球化背景下,東西方比較文學的興起使文學研究出現了新趨向,文學研究突破了空間的束縛,研究者可以對不同國別的作者、作品、文學理論等做出重疊、交叉比較,這就勢必會涉及各種社會意識形態和政治經濟水平的差異。比較文化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產生并興起的。

比較文學是文學內部的“第三次創作”。這次創作使文學研究產生了新的重要方向。隨著文學研究理論的不斷完善、范圍的不斷拓寬。文學研究將發生新的變化,這種新的變化也會影響作者的創作。這樣一來,比較文學可以說是在文學的內部掀起了不小的波瀾。比較文學對文學研究的意義已經有目共睹;可是,比較文學是一門比較寬泛的學科,如何保持學科的獨立性是比較文學未來發展面臨的問題。至于全球化背景下如何趨利避害,讓比較文學對文學研究發揮最積極的作用,這是比較文學研究者們面臨的最大挑戰。

三、結論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一本色道久久hezyo无码 | 亚洲av无码一区东京热蜜芽| 亚洲av无码有乱码在线观看| 少妇把腿扒开让我添|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尿失禁| 成人免费视频一区二区| 末发育娇小性色xxxx| 欧美牲交a欧美牲交aⅴ免费真| 亚洲综合色婷婷在线观看| 欧美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人伦一区二区三区潘金莲| 免费国产黄网站在线观看可以下载 | 最近免费中文字幕大全免费|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推最新| 日本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免费a级毛片无码无遮挡|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女人久久久| 色婷婷久久综合中文久久一本| 久久精品国产99国产精品亚洲| 亚洲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 无码丰满熟妇| 色久综合网精品一区二区| 精品人妻少妇一区二区| 国产良妇出轨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成人国产精品免费软件| 欧美午夜福利1000集2019年| 精品无码国产自产拍在线观看 | 无码人妻精品中文字幕免费东京热| 久久国产午夜精品理论片| 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天天摸日日添狠狠添婷婷| 日韩欧精品无码视频无删节|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精品| 18禁超污无遮挡无码免费网站国产| 色妺妺在线视频| 亚洲av永久纯肉无码精品动漫| 亚洲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中文无码乱人伦在线r▽ | 色一情一区二| 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美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