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网站-四房播播网站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地域建筑論文

地域建筑論文精品(七篇)

時間:2023-02-12 11:38:3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地域建筑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地域建筑論文

篇(1)

1.1自然因素:氣候環境、地形環境、生態環境。地域建筑首先受到自然因素的制約,這種制約作用是由于建筑對當地氣候、地理以及生態因素的回應所造成的。

1.2經濟因素:技術條件、經濟狀況、材料應用。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不同的經濟條件和生產力水平,是制約地域建筑的另一個因素。

1.3文化因素:文化習俗、生活模式、。傳統的地域文化具有內向性和封閉性特征,每個地區都有獨特的文化習俗、生活模式和,會形成不同的建筑文化。

2現代地域建筑的表達方法

現代地域建筑是指能體現當地的地域文化的現代建筑,它既不同于傳統的地域建筑(現代地域建筑在尺度和功能上要符合現代建筑的特點),也不同于現代建筑(現代地域建筑在形象或內涵上要體現地域文化),它是地域建筑與現代建筑的有機結合,是傳統地域建筑的現代表達。在現代地域建筑的設計中運用較多的表達手法有以下幾種:

2.1象征象征是指將當地獨特的地質、地貌、氣候、文化等要素或是經過簡單的提取、直接用于地域建筑的創作,或是經過一系列的提煉,找出最能代表當地特征的地域符號,用于地域建筑的創作。印度中央邦議會大廈(見圖2)位于印度中央邦首府博帕爾,由印度著名建筑設計師西查爾斯•柯里亞所設計。在設計中,查爾斯•柯里亞選用了印度神話中的曼陀羅圖形作為整個建筑的平面設計原型(見圖3),將該圖案象征性地運用于建筑的平面設計:完整的圓形輪廓在內部被分隔成九個單元,貴賓入口和公眾入口的分別設置構成兩個不同方向的軸線,每條軸線都由建筑和庭院構成空間序列,交通流線順著庭院邊緣布置,通過蜿蜒曲折的漫游路徑,由內而外,由外而內,在復雜的建筑空間和使用者之間形成一種共鳴。在古代印度人的文化中,他們將曼陀羅圖形看成是一種宇宙模式圖,圖形暗含著他們對整個世界的最基本、最原初的理解。人們在改造外部自然環境的過程中,會無意識地流露出這些文化意念,例如人們在規劃城市、建設城堡或教堂的過程中就會將這些意念以物質形態的形式表現出來。方形或圓形的曼陀羅圖形特征是將圓形或方形以方格的形式等分,每個小方格都代表一個神。在任何土地上的建造活動,包括城市和建筑,都要由工匠們根據用地大小選擇不同的曼陀羅圖形,并在此基礎上加以建造。柯里亞認為以曼陀羅圖形為基礎進行設計,能夠在現代建筑與傳統建筑之間形成對話,這樣的建筑才是有“根”的。

2.2變異變異是指對地域傳統建筑的結構、空間關系和形態構成所包含的一般原則、原理,通過“變異”的方法應用于新建筑創造。在形象上可通過變形、錯位、逆轉和提煉具有顯性表征性的符號等手法,達到“似是而非”的視覺效果,使我們創造的建筑不僅引發抽象想象,而且能引發出符合民眾審美情趣和情感的形式來。拉薩火車站位于拉薩市西南的堆龍德慶縣柳梧鄉境內,由崔愷設計。設計師對傳統建筑進行了手法上的抽象和提煉,藏族建筑的典型色彩藏紅和白色構成了本案的基本色彩體系。入口正上方的木質鋼芯構架,采用了藏區典型的層疊方式,與層層出挑的入口形成一個門楣,暗合藏區傳統的門楣窗楣形式。木架由獨特的束柱支撐,神圣而莊嚴。墻體的收分,厚重的砌筑,木構架的運用和連續的水平屋面,這些藏區特有的手法既延續了當地的傳統文脈,又實現了地域建筑的現代化演進(見圖4)。

2.3保留保留是指對基地原有的建筑進行完整保存并對其進行再利用的方法,新的建筑要和原有建筑和諧地聯系在一起。河南安陽殷墟博物館位于河南安陽市殷都區小屯村,由我國著名建筑大師崔愷主持設計。該博物館緊鄰洹河,是一個下沉式的博物館,在地面上只能看到有一堵方形的青銅做成的墻,露出地面1m多高。博物館酷似甲骨文的“洹”字,這是取殷墟依附洹河之意,象征洹水在孕育商文明中的重要作用(見圖6)。整個設計力求尊重遺址本體和遺址周圍環境,盡量淡化和隱藏建筑物主體,減少對遺址區的干擾。從平面上看,該方案的策略是將建筑主體沉入地下,屋面覆土,使建筑融于周圍的環境地貌之中。建筑下沉庭院等處和有限的暴露在外的墻面采用了豆石骨料水刷石飾面及局部青銅飾面,質感沉穩,質樸寧靜,與博物館所要表達的歷史主題相吻合。

2.4對地理與自然環境的適應地域建筑的本質是為了適應當地固有的地形地貌條件和自然氣候條件中的不利因素而形成的建筑形式,因此如何通過建筑設計來適應地形和適應氣候也是表達方法之一。重慶天地位于嘉濱路和嘉陵路之間,兩條路之間的高差大約100m,地形起伏較大。整個項目在順應地形起伏的基礎上,形成由7個標高組成的主要建筑群落,包含吊腳樓建筑群、低地村落、高地村莊、商業主樓、精品酒店和文化劇場六大功能分區的現代山地商業街。由于項目高差較大,設計師在相鄰高差交接的平坦地段設置景觀節點和廣場空間,同時使用梯道和坡道連接不同的標高地塊,并充分利用堡坎和平臺下部的空間,形成連通的室內公共空間。其中,位于最低標高的沿街吊腳樓建筑群建于條石基座上以模擬巴渝地區傳統山地吊腳樓的形態。通過兩個空中廊道連接的高地村莊位于第二、三、四級高差地塊,并在交界處由建筑半圍合形成小型廣場節點,位于建筑內部的公共空間與嘉陵路的步行入口相連通。低地村落是一組帶狀分布的小型建筑群,以精品店為主。服務式酒店位于場地最高點,具有開闊的景觀視線并強調私密性,形成變化豐富的山地院落式空間布局。商業主樓具有建筑交通體的功能,連通嘉陵路。整個項目隨山體地形起伏,在總體形態上具有傳統巴渝建筑風貌特色,同時具有強烈的現代感。

3現代地域建筑的設計手法

落實到具體的方法論上,現代地域建筑的設計手法也是有章可循的,以下是幾種比較典型的設計手法。

3.1形式上的模仿與照搬將傳統建筑的顯著特征和重要構件,在現代建筑的設計中“形式化”重現。例如屋頂形式均采用標準的慶殿頂或歇山頂,并鋪設琉璃瓦;斗栱樣式保留古代建筑的曲線和細節;門窗、彩繪等裝飾按照古法還原,并運用在與古建相同的位置上等等。洪崖洞風貌街區(圖8)以最具巴渝特色的“吊腳樓”為主體,還原了老洪崖洞吊腳樓群的建筑景觀,也是對其歷史的延續。在外立面的設計中,設計師模仿巴渝傳統建筑的建筑風格和空間形態,再現了重慶吊腳樓建筑的神韻。

3.2符號化運用將傳統建筑的特征和構件等元素進行抽象化處理,打破其在原有古建上的使用限制,通過對原型的抽取、剝離、解構、拓撲等現代手法進行設計應用,使傳統元素作為一種抽象造型在現代建筑上體現出來。吉隆坡雙子塔(圖9)位于馬來西亞吉隆坡市區內,由美國建筑設計師西薩•佩里(CesarPelli)所設計,整棟大樓的建筑風格極富現代感,表面使用了大量的現代建筑材料,如不銹鋼、玻璃等材質,并輔以伊斯蘭藝術風格的造型,運用了傳統伊斯蘭教建筑常見的幾何圖形,如八角形和圓形,反映出馬來西亞的伊斯蘭文化傳統。在伊斯蘭的傳統圖案藝術中,無論是阿拉伯書法藝術漸變為紋飾還是幾何狀或植物狀圖案,都具有象征意義,這是伊斯蘭美學的極致。阿拉伯裝飾藝術中的幾何紋飾由基本的幾何形狀如三角形、四角形、五角形、六角形、八角形衍生,其中各種八角形造型應用最為廣泛,因為它蘊涵著宇宙觀念,就如同中國的八卦含義。在設計前期,設計師充分研究了馬來西亞當地的傳統文化和傳統伊斯蘭建筑,最終選取了在當地伊斯蘭建筑中出現最多、最具有代表性的八角形圖案和圓形圖案作為建筑平面的設計原型,設計師將這兩種形狀進行融合創作,衍生出了塔樓的平面形狀,并在此基礎上根據實際的功能需求做了一些調整和完善,完成了最終的建筑平面。

3.3再現傳統建筑的意境對傳統建筑進行主動的意象審美,理解并提煉出相應的抽象元素,如空間形態、建筑布局形式等,再應用于現代建筑的設計建造。蘇州博物館新館選址位于歷史保護街區范圍,緊靠世界文化遺產拙政園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忠王府,由著名的建筑設計大師貝聿銘先生主持設計。由于該地所處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該地塊被貝聿銘先生稱為“圣地”,他是這樣闡述自己的設計思想的:“在這一地塊上設計博物館是人生最重要的挑戰,在這里設計博物館很難很難,既要有傳統的東西,但又一定要有創新,傳統的東西就是要運用傳統的元素,讓人感到很協調、很舒服;創新的東西就是要運用新的理念、新的方法,讓人感到很好看,有吸引力,因為時代是在發展的。”在新館的設計中,貝律銘先生將主庭園作為這組建筑群的靈魂,通過簡約、樸素的設計手法還原了江南園林的空間特征。主庭園在東、南、西三個面由新館建筑圍合,處于整組建筑的中心,僅在北面與拙政園一墻之隔。庭院設計采用了極簡的設計手法,僅用少量的元素反映出傳統園林的精神,并巧妙處理了與拙政園的關系。設計以水面為主,水景始于北墻西北角,仿佛由拙政園引水而來,一座折線形石板橋緊貼水面,橫跨東西兩岸。庭院中最重要的景觀是以拙政園的白墻為背景放置的一組片石假山,這種匠心獨運“以壁為紙,以石為繪”的山水景觀,凸顯了清晰的山林輪廓和山水剪影效果,成為博物館中央大廳動態的主景觀(圖11)。從館內各個角度望去可以欣賞到庭園不同的風景。

4結語

篇(2)

本文作者:李岳川工作單位: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

近代廣東僑鄉建筑的審美文化研究以華南理工大學唐孝祥教授及其碩士生發表的一系列著述和學位論文為代表,在研究對象上集中在廣東的三大僑鄉,主要包括唐孝祥《嶺南近代建筑文化與美學》(2003)、賴瑛《興梅僑鄉近代建筑美學研究》(2005)、吳妙嫻《近代潮汕僑鄉建筑美學研究》(2006)、朱岸林《近代廣府僑鄉建筑美學研究》(2006)。下面本文就這幾部著作和論文進行詳細的評析。唐孝祥的《嶺南近代建筑文化與美學》是一部從建筑美學視角對近代嶺南建筑文化進行剖析的理論佳作,作者吸收和借鑒了現代美學和建筑美學的理論成果,在生存價值論的哲學基礎上提出了有關建筑審美文化機制的四層次說和建筑適應性理論,以此為理論工具,作者對近代嶺南僑鄉建筑的審美文化進行了框架式的探討。在論證嶺南三大僑鄉建筑審美文化機制和建筑適應性的基礎上,《嶺南近代建筑文化與美學》進一步提出了“文化地域性格”這一頗有啟發意義的概念,用來概括廣東僑鄉的建筑審美文化精神,作者總結道:“從文化地域性格看,五邑僑鄉建筑具有鮮明的地域性、強烈的時代性和獨特的文化性”①、表現出“鮮明的開放性特征、兼容性特征和創新性特征②”;興梅僑鄉“聚族而居的居住模式反映了對傳統儒家文化的認同和持守……形式多樣的客家僑鄉建筑充分顯示了對自然、社會和人文的高度適應性……建筑選址的風水觀念反映了客家僑鄉對建筑環境的審美選擇”;而潮汕僑鄉建筑則表現出“博采眾長的開放品格”、“經世致用的商業意識”、“精雕細刻的炫富心理”③。可以看出,相較于現有的僑鄉建筑研究文獻,《嶺南近代建筑文化與美學》表現出了相對宏觀和系統的視野,它不局限于對某種單一的僑鄉建筑風格進行描述,而是采用普遍聯系的方法,論述了不同區域、不同建筑現象背后的共同的文化驅動力,以及受不同歷史地理條件與政治經濟文化環境影響,不同地域僑鄉建筑的發展所表現出的不平衡性。總的來說,《嶺南近代建筑文化與美學》對廣東僑鄉建筑審美文化特征的概括是框架和要點式的,它為建筑美學在僑鄉建筑領域的研究確立了方向,并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研究方法。其方向即是堅持主客體相互契合的辯證思路原則,而方法則可以概括為反映建筑審美標準辯證性的審美文化機制四層次說和建筑適應性理論。在唐孝祥教授指導的三篇碩士論文中,這些原則和方法被遵循和應用,使得廣東僑鄉建筑審美文化的研究得到了進一步的深化和拓展。賴瑛的碩士論文《興梅僑鄉近代建筑美學研究》(2005)主要從審美文化背景、審美屬性、建筑美的表現形態、審美文化個性幾個方面來論證興梅僑鄉建筑的審美文化特征。在審美文化背景的相關章節中,作者將興梅僑鄉的文化精神概括為:“耕讀傳家、崇文重教的價值取向,慎終追遠、重本溯源的宗親觀念,自強不息、無私回報的文化心理”④,這是該文對主體審美文化心理的概括,而在客體方面,除了對自然適應性和社會適應性的一般性探討外,該文主要概括了興梅僑鄉建筑人文適應性特征,即“重貴輕富的價值取向,趨吉避兇的藝術追求,進退兩宜的文化心理”⑤,以及建筑美的表現形態,即“千姿百態的建筑樣式,禮樂相濟的文化意境,獨具一格的環境模式”⑥,最后。根據主客體相契合的原則,作者概括了近代興梅僑鄉建筑的文化地域性格,即“嘗試性的文化開放特征,恪守傳統的美學特征,基于堂橫屋的建筑性質特征”⑦。朱岸林的碩士論文《近代廣府僑鄉建筑美學研究》(2006)在論文結構上和賴瑛的論文基本相同。主體方面,該文將近代廣府僑鄉的文化精神概括為“重商崇利、開拓創新的價值取向,開放融通、博采眾長的文化心理,戀祖愛鄉、實業興國的民系觀念”①。客體上,廣府僑鄉建筑的人文適應性特征被概括為“積極主動的開放品格,匯通中西的融合思維,勇于創作的創新精神”②,在建筑美的表現形態上,該文主要從建筑造型、建筑意境、建筑環境三個方面做了一定分析。吳妙嫻的碩士論文《近代潮汕僑鄉建筑美學研究》(2006)比起前面兩篇論文有了一些新的視角,主要體現于該文對僑資與僑鄉建筑發展關系較為系統的探討,該文總結了近代潮汕華僑投資的一些特點,包括投資房地產業比其他行業利潤更有保障;地區城市人口增加,有發展房地產業的需要;以及傳統心理和市政建設對房地產業的推動等。此外,該文也同樣從主客體角度概括了近代潮汕僑鄉建筑的文化地域性格,主體上,潮汕僑鄉的民系精神表現出:“尊儒重商、開拓創新的價值取向,團結自強、博采眾長的民系心理,微觀技巧、經驗直觀的思維方式,精美細致、雅俗共賞的審美理想”③,在客體上,潮汕僑鄉建筑的審美屬性表現為:“因地制宜的地域性,與時俱進的時代性,內涵深厚的人文適應性特征”④。總結來說,近代潮汕僑鄉建筑的審美文化特征表現為:“(城鄉)建筑形制發展的不平衡性,建筑技術的務實性及建筑裝飾的炫耀性”⑤。前者來源于“潮汕民系保守與開放的二重性心態”⑥,而后者則“體現了潮汕民系務實與虛榮的矛盾心理”⑦,“這種矛盾心理深刻地反映了潮汕文化中儒家主體文化與海洋性文化的抗衡,同時體現了經驗性文化及商業文化在潮汕近代建筑上的影響”⑧。以上三篇碩士論文以《嶺南近代建筑文化與美學》所建立的建筑美學理論為指導,深化和拓展了廣東三大僑鄉的建筑審美文化研究。由此我們得以更加全面的認識廣東各地僑鄉建筑的審美文化特征,如廣府僑鄉建筑的崇商重利、積極主動的開拓創新;興梅僑鄉建筑的重貴輕富、恪守傳統與嘗試性的文化開放;潮汕僑鄉建筑的尊儒重商,微觀技巧等。若對三者進行比較,可以發現其各自的審美文化特征正是地方鄉土文化、儒家主體文化、西方外來文化三者博弈之下的不同結果,由于華僑群體的建造行為正是他們在中西文化抉擇中自覺與不自覺的一種心理反映。是拋棄傳統的建筑觀念,對西方建筑文化全盤接收,還是兼容并包,擇善而從,這并不是一個單項選擇,不同地域的華僑群體生存方式不同,價值取向也有所不同,由此產生多樣的僑鄉建筑風貌。

盡管現有廣東僑鄉建筑審美文化研究已取得了顯著的成果,但總體來說該領域的研究還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第一,作為審美文化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主體研究仍較為薄弱。主體審美心理沒有客觀的測量標準,華僑往往也不善著述,因此對其界定只能依靠對主體行為和建筑現象的解釋。但現有研究往往從建筑現象做宏觀的文化精神的概括,而對主體的社會構成,以及主體行為缺乏清晰的分析。第二,對于僑鄉建筑文化地域性格的概括缺乏建筑學的特征。諸如“開拓創新”、“尊儒重商”等形容事實上是建筑反映出來的主體精神,這些精神特征不僅見之于建筑,也反映在服飾、家具等等其他物質資料中,而建筑本身的審美文化特征應當更加類型化。這方面研究的缺失實際上反映了對主客體聯系認識的斷裂。第三,關于近代廣東僑鄉建筑文化地域性格與經濟、政治、思想等社會因素的相互作用關系,現有研究還較為表面化。社會經濟政治對于建筑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但這種影響如何參與到具體建筑形態的塑形過程中去,這是研究的難點之一,也是現有研究往往回避的問題。第四,現有研究較為忽視僑鄉建筑審美文化與僑鄉社會變遷之間的相互影響,也就是說,雖然他們認識到僑鄉建筑文化是文化沖突和融合的結果,但仍然使用相對靜態和孤立的視角來考察建筑現象,而忽視其動態和過渡性的審美文化特征,以及其在整個建筑歷史發展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五,廣東僑鄉建筑審美文化的現實意義還有待深入挖掘。僑鄉建筑是中西建筑文化體系沖突、分化、整合與調適過程在民間演進的生動實例,與當代世界建筑文化多元融合的特征具有相似性,但鮮有研究討論近代廣東僑鄉所發生的建筑文化適應現象對當代建筑創作的借鑒意義。

解決以上學術缺憾的關鍵在于,尋求某種視角,或是某個概念,或是某種方法,來統合主體與客體,以及各種學科視野。正如唐孝祥認為,“美學的學科邊緣性和建筑美學的邊緣交叉性質,決定了嶺南近代建筑文化與美學研究在對象上的復雜性,在目標上的多樣性和在方法上的綜合性”①。這一觀點對于廣東僑鄉建筑的審美文化研究也同樣適用。但是難點也出現在這種綜合性的研究方法上,即如何將傳統的建筑學重客體的研究傾向與主體研究結合起來,以及如何將傳統的建筑學重現象的研究傾向與經濟學、社會學、人類學等學科視角結合起來。從而解決現有研究中各種視野和方法表面化和缺乏聯系的問題,這里,我們試圖引入“空間”概念作為建筑審美文化研究中聯系主體與客體,建筑學與其他學科視角的一條橋梁。這里的“空間”不是單純的建筑學意義上的空間,而是表現為多學科交叉視野的重合點。在社會學中體現為空間社會學,在經濟學中體現為空間經濟學,在心理學中體現為環境心理學等,空間概念的不同層面為各學科視角的研究提供了互通的渠道,近代廣東僑鄉社會處于空間轉型的歷史階段,傳統空間模式被逐漸消解,新的空間模式開始擴張,這是其建筑空間、經濟空間、政治空間、思想空間、藝術空間等各層面空間內涵的共同特征。其中,建筑空間與其它人工環境共同構成抽象空間的物質基礎,通過這種方式,各學科視角的僑鄉建筑研究得以整合并系統化,同時我們也可以初步得出一個結論,即近代廣東僑鄉建筑審美文化體現出過渡性的文化地域性格,它既推動了社會的空間變革,同時也是社會空間變遷的結果。見表1。通過考察近代廣東僑鄉建筑所推動和反映的社會空間變遷特征,可以得出另一個推論,即近代廣東僑鄉建筑審美文化的流行性和大眾性,它表現為一種“建筑風尚”。由于社會空間不會因為孤立的、偶然出現的新空間形式而發生變遷,只有當一種新的空間形式為大眾予以認可時,我們才能說整體的社會空間發生了變化,也就是社會空間變遷,因此這里涉及到空間轉型的動因、發展機制和結果。首先,從動因來看,任何文化模式在生長階段都存在著空間的擴張現象,即通過對空間的占有,來實現文化原型的自我復制和繁衍。然而,客觀空間的有限性則預示著增長的極限,導致了不同空間模式的沖突,近代廣東社會的移民潮和西方文化的侵入正是空間沖突的表現;其次,從發展機制來看,空間文化模式轉型是一種質變過程,與常態下的線性擴張不同,這一過程的空間擴張呈現指數化暴漲的特征,在物質實踐上表現為某類建筑形式的流行熱潮,流行既可以從原有空間模式的母體中產生,也可以通過跨文化方式產生,“當一種習俗經歷了跨文化傳播,就可能演變為另一文化圈內的時尚并被再次流行。當然,此時尚已非彼習俗,它是一種經過了異域文化再加工后的時尚”1,近代廣東僑鄉西式風格建筑的流行即符合這一規律,國人眼中的西洋建筑自然迥異于西方本國人的審美經驗,在模仿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現文化誤讀和自由發揮的情況,因此僑鄉建筑普遍呈現出中西合璧的特點;最后,從結果來看,在流行階段以后,空間的擴張或衰落消失、或衰趨于穩定、前者僅表現為一時的建筑風尚,后者則成為穩定的建筑風格,然而還有第三種結果,即介于二者之間,這也是近代廣東僑鄉建筑文化的演化結果,它們沒有成為主流的空間文化模式表征,而是成為今天多元建筑文化的組成部分。

縱觀近代廣東僑鄉建筑審美文化的相關研究,可以看出,基礎研究已取得了較為堅實的成果,但仍存在廣闊的學術空間有待后繼者深入發掘。筆者認為,主客體研究的聯系性,以及建筑學視角與其他學科的聯系性是深化僑鄉建筑審美文化研究的關鍵所在。而加強聯系性的途徑之一即是在研究中引入廣泛意義上的“空間”概念,從這一概念出發,我們可以發現建筑審美文化與近代僑鄉社會空間變遷之間的互動關系。從審美文化的性質和地位上來說,僑鄉建筑是近代民間建筑本土自主演進的一種途徑,具有大眾性、流行性和開放性的特征,它們參與到對傳統地方建筑體系進行消解,和引入新的空間文化模式的歷史潮流中,在民間建筑從近代到現代的轉型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今天,近代僑鄉建筑審美文化成為廣東兩省僑鄉空間文化模式創新和發展的動力源泉之一,在推動廣東地區的城鄉建筑和社會發展,延續文化傳統,促進僑務工作開展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篇(3)

論文關鍵詞:地域文化精神,建筑性格,歷史

現代建筑中“以人為本”已逝去,過多地去討論功能空間人性化也已成了多余,因為這些東西在浪滔之后已經深深賦予建筑本身。中國加入世貿后,給建筑創作帶來了新的機遇,也帶來了新的挑戰,世界經濟的全球化,使地域化的問題也日益突出。

1地域文化精神

1.1地域文化的內涵

爾今,在當代建筑理論出現頻率最高的字眼莫過于“地域性”和“文化性”,其實簡單地說這兩者本身就是統一的概念,本不需要將它割裂開來分析又分析。一句話,地域差異只談文化差異。在特定的地域氣候和歷史條件下產生的文化是多元化的,是符合當時當地民族特性的,因此,長期以來,必然形成特定地域的特定文化,這樣的結果就會產生不同的地域和民族在生活方式、審美標準和價值取向上是不盡相同的,建筑文化也是普遍遵循這個規律的。

1.2地域文化的外延

既是文化就會屬于精神文明的范疇,地域文化也是如此,看不見摸不著,又實實在在存在于每個人的心里,本身具有抽象性,因此,人們只能去理解它,體會它。

從更深層來談,“文化”是為人們所接受且深深影響著人們行為的,單就廣泛的人群而言,建筑審美也會因地域文化的差異而有所不同。為什么有些建筑是“公認”優秀的,這不僅僅靠建筑界人士就可以評判定位,最主要的還靠群眾,尤其是那些每天抬頭可看見或者與之密切聯系的人們。

有人不禁會問:那他們對其有何標準呢?其實在每個人的心中都會有一種審美觀念,一種不是與生俱來但又需要深厚的地域文化底蘊的精神,會“指引”著他們,“影響”著他們。另一方面,建筑是服務于群眾的,因此,優秀的建筑必然需要與“人群”產生共鳴,能夠在精神上引起他們的感悟,激發他們一tl,靈深處的情感。因此,優秀的建筑同樣應該具備一種地域文化精神。這就是地域文化外延,既存在于人們心底,又表達在建筑中的一種精神。

2建筑性格

通常在談論一個人的時候,常常會說他是否有性格,有怎樣的性格,或靦腆或大方,或開朗或沉悶。建筑也同樣具有人的這些特征,或富有情感,或冷若冰霜。

建筑性格與建筑個性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建筑個性是講求另類,構思新穎大膽,而建筑性格主要是說它內在的本質,有內涵、有品質,能夠給人親切感和深厚韻味的。然而這些正是當代身邊建筑最缺乏的東西。

對于每個建筑作品,當他能夠完整地實現矗立在你眼前的時候,它就可以擁有語言了,與周圍的人群產生交流,是否能為人們所認可接受,那就看它的性格是否與人們的性格一致。

3地域文化精神與建筑性格

3.1感悟

中國的木構架的幾千年的演變發展,在世人堪稱是神化,而延續到今天,它卻成了在眾多建筑師看來是“落后產物”的敷生物種而妄自菲薄起來。更有些建筑師以為拼湊幾個天井蓋幾個大屋頂就使建筑具有了民族性、地域性。這些簡單、庸俗的東西,就這樣充斥著人們的生活。

很熟悉的日本文化,它的發展多是借鑒于中國,作為代表其建筑特點的“神化”建筑,以木構架和兩坡懸山為特征,具有洗練簡約的優雅的灑脫;再看日本的“枯山水坪庭”,也是將中國禪宗和中國造園藝術精神揉合,形成了獨特的風格。上海金茂大廈是美國人設計的,汲取了中國古塔的神韻,不是簡單的模仿,沒有玻璃瓦,沒有風鈴但整個建筑卻十分具有中國文化的神韻。

所有這些例子,都足以使那些標榜“地域性”、“文化性”的仿古或復古建筑相形見拙。

3.2呼喚

經濟全球化帶來巨大經濟財富,同時也失去了許多寶貴的文化財富。西方文化的滲透和wto的加入,外來的建筑文化更是充斥著整個建筑市場,“國家歌劇院”、“國家電視臺”、“鳥巢體育中心”,以北京為首的,本是中國政治文化中心和歷史名城,現在竟成了國外“知名”建筑師們的試驗基地與練兵場。不禁會問,我國的本土建筑師哪去了?

其實就在身邊,在低頭,在沉默,殊不知還是這塊土地,還是這些文化,就是無限智慧與力量的源泉,也正是抵制這些外來不良文化的有力武器,也正是發揚光大中華優秀文化的最佳時機。然而還是沒有人敢站出來,只因為他們身上缺少了一樣東西、一種精神——地域文化精神。

篇(4)

【關鍵詞】旅游酒店;地域;文化;設計

引言

我國現階段旅游酒店呈飛躍式發展,但是基本上所有酒店的外部和內部的環境都大體一致,這樣沒有凸顯出具有特色的旅游酒店,對旅游酒店更沒有加入具有地域性和文化象征。本文主要介紹一下在旅游酒店設計上加入地域及文化象征,希望對旅游酒店的發展能夠起到作用。

一、旅游酒店設計的地域及文化象征所起到的作用

旅游酒店和其它普通酒店的相同就是:都是為消費者提供居住和用餐的場所,同時為消者提供一些娛樂場所。不同之處主要體現在:普通城市酒店基本建在城市之內,而旅游酒店基本建在旅游景區附近,旅游酒店能夠為游者提供旅游的相關知識。對于服務于旅游景區的專業性酒店,應該具備普通城市酒店基本功能之外,還要適應旅游景區發展特點和旅游者的要求進項創新和改革,旅游酒店要根據所在區域文化和經濟的不同,設計出具有地方性和靈活性的旅游酒店。這樣一來很多酒店設計師會在旅游酒店中加入具有本地旅游特色的地域及文化象征,來提高旅游酒店的特色,從而更加吸引游者光顧。加入地域和文化象征元素的酒店,能凸顯旅游酒店的特色,增加旅游酒店的整體審美感,可以說是具有了藝術性和實用性,使游者在酒店之內就可以體驗到當地風俗習慣,這樣一來,越來越多的游者都會前來消費。

二、設計旅游酒店地域及文化象征的主要策略

(一)旅游酒店整體構思設計

現在很多的建筑設計師把地域及文化象征運用到旅游酒店的設計當中之去。當游客在選擇酒店時能夠一眼就能看出區別,這就要求設計師在旅游酒店整體構思設計時,盡可能的選擇具有代表意義的地域及文化象征。在進行設計之前,設計師要對旅游酒店所處的景區進行身臨其境的研究,研究那些真實的自然景點和當地人們的風俗習慣,將這些和酒店設計融為一體,設計出景區自身特色的旅游酒店。比如說,國家5A級旅游景區九寨溝中的九寨國際天堂國際會議度假中心,設計師在旅游酒店整體構思設計上采用了九寨溝景區的地貌特點,度假酒店中心和扇子形狀相同,客房、餐廳和會議中心分別錯落在山林之中,但是利用了回廊又都連接在了一起,這樣一來,整個度假村的美感十足,游者入住后也變得更加方便。九寨國際天堂國際會議度假中心頂部是溫泉中心,設計師將溫泉中心用半橢圓型的玻璃罩住,這樣能夠讓游者一邊泡溫泉一邊看外面的九寨溝美景,感覺確實很愜意。

(二)旅游酒店設計原材料的選取

設計師對旅游酒店設計原材料的選取,盡量選取具有當地地域及文化象征意義的原材料。比如說,位于云南村落的少數民族中,旅游酒店原材料采用的是和當地居民居住房屋基本一致的石料、磚瓦和木料進行建筑,當游客居住進去就能夠親身體驗到當地的文化和風土人情。再比如說,位于廣東省的十字水生態度假村,十字水生態度假村所在的地區,大部分生活的都是客家,同時也是客家比較集中的文化地區,在那里居住的客家基本都是采用比較傳統的建筑方法,用青色的磚瓦、石頭、黃土和竹子來建筑居住的房屋。比較巧的是南昆山上的毛竹產量特別多長得特別茂盛,旅游酒店設計師利用得天獨厚的便利條件,經過設計者和施工者的共同反復研究,將質量好的毛竹進行脫水防腐,將處理好的毛竹加在鋼筋混凝土的外面,當游客去十字水生態度假村旅游時,在遠方看去整個度假酒店就是一棵棵毛竹建造的,并與后面的南昆山森林公園相對應,確實能給游者帶來舒服自在的感覺。十字水生態度假村就是比較成功的案例,旅游酒店設計原材料的選取和當地旅游景區相適應,游者居住的時候能夠親身體驗客家文化,所以來十字水生態度假村的游者非常多。

(三)旅游酒店設計色彩的應用

因為地理位置和環境等各種因素的影響,不同的地區和民族運用的顏色也不盡相同。比如說,在我國西部的地區,的人們主要信仰藏傳佛教,不管是他們居住的房屋還是平時穿的衣服,基本都是紅、白、黑三種主要顏色,而位于我國北部的內蒙古地區,可能跟他們生活在草原有關系,性格相對比較豪爽奔放,在色彩的應用上也是比較開放的。所以說,在旅游酒店設計色彩的應用上要選取和當地地域和文化象征相對應的顏色。我們大多數人都知道具有“東方天堂”美稱的香格里拉,因為香格里拉處于云南,那里環境優美,景色宜人。在香格里拉的仁安悅榕莊,那里主要是藏族居民,旅游酒店設計色彩的應用上與當地藏文化相對應,采用了很多的黑色和紅色,地板上鋪上了編織漂亮的地毯,墻上掛上了唐卡,外墻面主要選擇了墨綠色,展現了大自然和人類的和平共處設計原則。當游者入住仁安悅榕莊,能親身感受到濃郁的藏族文化。

三、結束語

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認知水平的逐漸提高,為了能夠開拓眼界和釋放壓力,更多的人選擇外出旅游,旅游業的飛速發展就帶動了旅游酒店的飛速發展。旅游酒店應該抓住這樣的發展機遇,在旅游酒店設計上加入地域和文化象征的元素,建造出具有自身景區特色的旅游酒店,來吸引更多的游者前來居住,從而創造出更多的經濟利益。以上是我對旅游酒店設計中加入地域及文化象征元素的認識,希望在今后的日子里,大家要對旅游酒店的設計提高認識,更好地促進我國旅游酒店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梁薇.旅游酒店設計的地域及文化象征探討.西南交通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

[2]李蘿茜.藏東昌都地區山地度假酒店地域性設計研究.昆明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

[3]佘俊濤.基于地域文化的山地酒店設計研究及實踐.華南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

[4]徐建博.基于地域特色的云南度假酒店設計研究.昆明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5

[5]王瓊.酒店設計中的地域性和文化性[J].室內設計與裝修,2012(6):38

篇(5)

【關鍵詞】:地域性文化,商業街,景觀設計,重要性

【 abstract 】 : from the cultural features of commercial street landscape design analysis, make the landscape design become the marking of the city and pronou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author's practical experience, the detail in the landscape design of yinchuan commercial street culture labels, landscape design principles and constitute a landscape of several elements, etc,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mportance of regional culture characteristics, and for the future of the commercial street landscape design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 key words 】 : regional cultural, commercial, landscape design, the importance

中圖分類號:S61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引言

商業街的景觀主要包括店鋪、建筑立面、廣告店標、植物配置、噴泉雕塑、街燈小品等各種在街上可以看到的一切物體。商業街的景觀設計就是合理的、巧妙的、和諧的、自然的將各種景觀要素組織起來,并且能夠突顯出它的功能性、文化性、地域性。

商業步行街景觀有其獨特性,它是連續性、動態性的、時空性的四維空間景觀,目的是給人以形式美、時空美、意境美、空間美,并且能滿足人們休閑、社交、購物、聚會、游憩的需求。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城市中那些蘊含傳統文化和地方特色的商業街區日益減少。如何保持地域特色在商業街景觀設計中的運用,是現在專家關注的重點。下文將以銀川商業街的景觀設計來具體進行分析。

一、銀川地域文化特色簡介

銀川主要是回族人口聚居的地方,但依然是“大雜居,小聚居”的居住模式,商業街景觀設計風格具有回族特色,這里的回族特色并不單一的等同于伊斯蘭風格。銀川的回族特色是在特定的歷史文化和自然環境條件下,并且結合中國傳統工藝和景觀設計技術相結合,依據伊斯蘭教義的原則和規定發展出的一種獨特的景觀風貌和特色,即具有中國特色的伊斯蘭景觀的功能與布局。【1】

商業街是一座城市的名片,體現了當地的和人情風俗。作為商業街景觀設計的主體,銀川市的建筑特色為:構架為拱形、圓頂突出并帶有高聳的塔尖、連環的拱廊、莊嚴的裝飾、合理的布局、獨特的造型無不彰顯著回族建筑的魅力以及其文化的內涵。

二、商業街景觀設計應該遵循的原則

(1)人性化原則。商業街越來越多的選擇軟性面材來制作表面構件,例如:懸掛的旗幟、招牌、遮陰布等,銀川市商業街街道這些景觀小品一般選擇白色、綠色為主要色彩,同時展現了回族景觀設計風格,凸顯了莊重肅穆的特色。

(2)生態化原則。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是現代商業街景觀設計的主流,商業街中綠色環境的建造,不僅能夠營造完整的景觀意境,提升自身的文化品位和文化價值,還能調節小范圍的氣候,對一些廢棄污染和噪聲都能有效的改善。

(3)善于將傳統和現代建筑相結合。古色古香、具有歷史意義的傳統建筑,會使商業街顯得古樸、深遠,增加商業街的吸引力。同時應該結合現代的建造工藝、新型材料、設計技術,使傳統建筑更具藝術性、文化性、觀賞性、功能性進一步提升和優化。例如:銀川商業步行街保持了清真寺的拱形、圓頂、拱廊等特色建筑,同時采用新型材料建筑和遮陰棚。【2】

(4)可識別的原則。商業步行街要發揮商業功能,必須營造可識別的環境,增強人們對環境的體驗,給人以安全感和享受,滿足人們來此步行街購物的需求。

(5)景觀視覺延續性的原則。商業步行街作為城市的名片,要為游人提供游覽的景觀路線,因此商業步行街空間設計應該是順序的、連續的、可預知的。

(6)營造怡人、輕松的環境。重視細節的設置,將室外的涼亭、花臺、雕塑、餐飲座位、燈具、廣告牌等各種景觀小品應該設計出城市家居的感覺,增加其美觀性與舒適性。

三、銀川商業街景觀設計理念

銀川商業街景觀設計保持和延續了古式景觀設計的風格,即為豐富飛外部空間與精巧的景觀相匹配,采用自由布局和軸線布局相結合,從而突出景觀的識別性和秩序感。例如:在商業街主入口處,拱橋是標志性建筑,在商業街的末端通常設置規格比較高的單體建筑或者突出的景觀小品作為空間隔離。

銀川素有山水城市,塞上江南的美名,因此在街道景觀設計上,也融入了自由布局的設計理念,并結合了園林和水景的處理手法。例如:自由婉轉的水面中,種植荷花,并放一些觀賞魚類,提升了景觀的活潑性和生機性。同時商業街街道的寬窄也要滿足人們旅游觀光的需求,臨街的店鋪通常是以一層為主、二層為輔、三層作為點綴,更加突出了建筑的地方特色,也避免了直線型景觀的審美疲勞,連接外廊和局部的露臺是銀川商業街的特色,為游人提供了交流、休憩、賞景的空間。【4】

磚雕藝術和屋頂形式多樣是銀川市商業街單體建筑的特色,這是傳統建筑與當地風俗、相融合的表現。銀川地區干旱少雨,風沙頻繁,晝夜溫差大,可以通過平頂上覆土實現保溫隔熱。磚雕技術結合中國山水畫的巧妙、阿拉伯文字圖案,并融入了區域獨特文化,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一般用作門罩、獸頭、基座、嵌墻等建筑構建裝飾。同時拼磚和琉璃的設計手法多用于墻面、臺基和檐口等,石膏花飾也是使用比較廣泛的裝飾材料。

四、銀川商業街景觀地域性設計實例

銀川麗景商業街以一座回族風格形式的清真寺為景觀起點,展現了伊斯蘭獨特的文化風情和地域特色形象。商業街中設有湯瓶雕塑,并結合水池和噴泉景觀小品,營造出潺潺細水從湯瓶中流出的景觀,并且在街道節點處的新月廣場綠地上,矗立了知名的回族歷史人物雕像,增添了街道文化的底蘊。同時街道的長廊是由多個拱形門洞組成的,結合傘形柱式成柱廊。商業街兩旁的清真美食城也是融入了回族特有的阿拉伯建筑風格,裝飾和色彩都是精雕細琢,體現出濃郁的回族特色。【5】

商業街街道兩旁的建筑也是地域特色十足,例如:飯店顏色是白綠間隔,并且大量運用挑檐設計,檐板底邊為尖拱形,并且用黑色凹槽間隔和白色立方體相連,彰顯出了回族鐘愛白綠的提點,又顯的清新典雅,突出了回族景觀設計獨特風格。大型商業廣場也是以拱形為立面基礎,下半部分由壁柱和廊柱支撐,壁柱挑檐成傘狀,同時在主拱中央采用浮雕,設花格。

結語

銀川商業街景觀設計遵照傳承和發揚地區文化特色,凸顯人文情懷和生態共存,出發點毋庸置疑是正確的,但在商業街新的景觀設計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例如:舊商業街更新改造不成系統,改造次序混亂;特色景觀設計表現手法單一,色彩大多采用白、綠、黃典型顏色;空間環境不協調,沒有和周圍的環境良好的融合,沒有形成和諧統一的景觀等。商業街的景觀設計依然還有許多需要改進和優化的地方,但同時堅信商業街的景觀設計其明天是光明的。【6】

寧夏回族商業街景觀設計是經過幾百年和各種文化相融合后的結晶,通過外在的物質形態傳達出歷史積淀的完整信息。商業區景觀設計一定程度代表了一個城市的整體設計水平,組織協調好城市設計理念和商業營銷理念,堅持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實現景觀設計的優化和提升,最終達到一個更加舒適、更加活躍、更有新意的商業街模式,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和諧統一。

【參考文獻】

[1]燕寧娜.寧夏清真寺建筑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學位論文】.陜西: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6.

[2]邱玉蘭,于振生.中國伊斯蘭教建筑【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7:13~720----48.

[3]譚穎.商業步行街外部空間形態及環境塑造—人文精神的復歸與文脈主義建筑觀的應用[湖南大學碩士論文].2007.

[4]宋智.現代商業步行街行為模式與空間形態研究【湖南大學碩士論文】.2002.

[5]李珊.商業步行街之空間界面營造一以上海新天地和寧波天一廣場為例[J].城鄉建設,2004,5.

[6] 北京清華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詩意漫城:景觀規劃設計[MI.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9,1.

備注:基金項目:該論文為2011年度寧夏回族自治區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課題《寧夏銀川市商業街景觀特色研究》

篇(6)

關鍵詞:批判性地域主義、芒福德、中國地域建筑現代化

中圖分類號:TU984 文獻標識碼:A

地域主義的發展經過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并不如其他學派那般,經過某個時期的改革或是基于哲學或語言學的基礎慢慢順利成章的發展而來,地域主義的崛起經過了不斷的探討、被遏制,最后嶄露頭角,被世界所認可。

地域主義的起源

在古代希臘文明中,古希臘在哲學思想、歷史、建筑、文學、戲劇、雕塑等諸多方面有很深的造詣。在建筑方面,希臘建筑包含諸多形象模型,例如經典的多立克、愛奧尼、科林斯柱式,象征著人的本質。希臘城邦的輝煌歷史并沒有隨著其滅亡而消散,光輝燦爛的文化影響著古羅馬人。古羅馬的建筑繼承了希臘文明中的建筑風格,并且包含著地中海地區的建筑特色。馬克·維特魯威(Marcus Vitruvius Pollio)這位公元前1世紀的羅馬工程師所著的《建筑十書》全面而豐富的敘述了羅馬這個時期的建筑學的基本情況內涵和基本原理。他用羅馬文詳盡的描述了各式各樣的“地域”建筑。

地域主義的發展

地域主義之后又經歷了如畫地域主義、浪漫地域主義的發展。

所謂如畫地域主義正如中國的山水畫,展現的是一種哲學思想和心理上映射的對風景的美的審視。在這個發展階段,“英國式”的建筑風格,其忠于那些不被雕飾的自然,他的人民不畏異族勢力左右,不附和專制主義。

這種如畫地域主義運動僅僅是地域主義的開端,此后,德國繼續深化了這個進程并進一步演變成一種運動,一種主義,也就是浪漫主義。也因此地域主義進入了一個新階段。之后一度地域主義作為商業宣傳的手段,運用共同的對待場所的處理方式、共同的空間序列特征、共同的建筑材料以及裝飾細部來描繪那些被包圍的領土。

三、批判性地域主義的提出

地域主義是指在建筑上吸收本地區民族的、民俗的風格,在建筑中體現出一定的地方特色的設計思潮。而芒福德在他的著作《棍與石——美國的建筑文》(1924年)所提出的批判性地域主義所描繪的是基于特定的地域地理環境、人文環境并采用適宜當地的技術經濟法則所設計的能體現地域建筑價值的建筑形式。這種建筑形式更符合全球性的要求。芒福德的這一提法,將地域主義不再受制于商業和沙文主義。

批判地域主義的爭論

關于地域主義的爭論激化始于劉易斯·芒福德1947年11月10日在《紐約客》雜志“天際線”專欄發表的一片文章,芒福德就這篇文章質問建筑師拋棄現代主義建筑的初衷,批判了當時盛行的國際風的代言人亨利—羅素·希區柯里的人格主義以及現代主義的理論家西格弗里德·吉迪恩的新紀念主義。最終導致了建筑理論上的一場新爭論——圓桌會議。這場論戰由阿爾弗雷德·巴爾、MOMA主管和亨利—羅素·希區柯克號召,在短短的三個月中幾乎召集了所有當時知名的美國建筑師,這些建筑師聚集一起來討論這個在芒福德的文章《現代建筑出了什么事?》中提到的問題,并且對地域主義進行了激烈的批評,以此為國際式的現代主義做了辯護。

雖然這場爭論極端的反擊了地域主義,但是地域主義已經在年輕一代的建筑師心中種下了堅實的種子,他們更能了解芒福德的意圖。

此后的五年中,MOMA、CIAM,以及東海岸的建筑師協會仍是建筑界的主干力量,他們對當時的地域主義繼續進行著無情的打擊,甚至刻意忽略地域主義建筑師的貢獻。1951年,希區柯克更是利用紀念他和菲利普·約翰遜的現代建筑國際風格建筑展25周年,舉辦了名為“20年后的國際風格”的建筑展,借此來再一次批判芒福德。1952年,希區柯克和MOMA建筑展覽館的館長舉辦了一次展覽,由約翰遜為其作序并出版了展覽目錄,這次展覽題為“美國建筑”,該題目正是1944年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舉辦的有關地域主義建筑的展覽會的名稱,那次展覽由伊利莎白·莫克協助并取得了巨大成功。而1952年的這次“國際式”展覽簡直就是菲利普·約翰遜在為他自己和希區柯克大唱贊歌,極力的反地域主義。

盡管約翰遜和希區柯克對于自己的國際式的風格進行不停的辯護,但是進展的不盡人意。1952年的那次建筑展的作品目錄出版時,建筑師們對其態度已經有了大幅度轉變,很多建筑師對國際式持失望的態度,指責它是名不副實的,幾乎倒閉的國際式風格。

而芒福德此時正繼續為地域主義進行辯護。值得一提的是1949年芒福德在舊金山市政藝術博物館舉辦“舊金山海灣區的本土建筑”展覽,有力的抨擊了當時的國際式風格,他認為國際式只是限制的、空洞的和所謂公式化的模式,不能稱之為真正意義上的現實主義。

批判性地域主義的發展

芒福德對于批判性地域主義的形成有不可磨滅的作用,他的“批判性”不僅是批判現代主義,也是對原有地域主義的批判。是他第一次發現了地域主義與現代主義的共存關系,而不是對立的關系,地域主義不僅局限在本地區更是全球流的通道。芒福德也是第一個對地域主義進行重新辯證思考的理論家,他采取一種融合的概念,而非隔離。

當今的批判性地域主義的現狀及在中國的發展

在當今世界,全球化進程日益加快,保護本地區和民族文化刻不容緩,從批判理論的角度講,這就需要重視對地域文化培養,不能任其自生自滅,這一艱巨的任務就落在了當代建筑師的肩上。

批判的地域主義反對現代主義的國際式風格,反對僅僅關注經濟利益,單純的被視為以消費為目的。要看重的是地域間的不同文化、氣候、人文、材料在建筑設計中的意義,并時刻持有批判的態度。

自此,世界各地不斷的進行著批判地域主義的實踐和理論并取得不可忽視的成就。

在中國建筑領域,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后就開始有學者注意該理論介紹到國內,他們用自己的實踐詮釋中國批判地域主義。雖然在很多方面與西方還有些差距,但是對于建筑的探索還在不斷進行。

當代中國的建筑實踐諸多,吳良鏞設計的北京的菊兒胡同主要是對類四合院建筑形式進行運用,是延續舊城文脈更新的重要案例,對如何在大城市中體現地域性進行了探索;上海的方塔園中的建筑對江南民居的建筑進行了合理的運用和轉換,并且將地域性融入其中,體現了全新的現代景觀園林概念;北京香山飯店和蘇州新博物館,繼承和借鑒傳統園林和民居建筑中的庭院以及院落和室內空間的融通性,立面處理上則借鑒江南民居的外墻形式;王澍設計的中國美術學院轉塘校區,這組建筑群就像中國的山水畫,有大大的院落,而其中的小塔則保證了山色、天光、人心的和諧等等。這些例子體現了中國建筑師關注建筑同地區自然、文化、社會、技術的關系,努力實現中國地域建筑現代化。

中國的傳統文化正不斷受到西方建筑的影響,我們要重新審視這些新老建筑,通過對建筑傳統文化的繼承,更好的將傳統與現代有機的結合在一起,使傳統文化得以延續。

參考文獻:

1.沈克寧批判的地域主義建筑師,2004(5);45-55

2.陳少武、劉興淺談對批判地域主義的理解華中建筑2011.05;12-13

篇(7)

關鍵詞:城市景觀 地域性 景觀色彩 色彩設計

城市,作為人類文明的載體,其面貌是一個地區的地域特征、民族特征和文化傳統最直觀的反映,而城市景觀色彩無疑是其中最為重要的信息之一,它傳承著城市的歷史、文化和美學信息,并對人文環境的保護和優化,以及建設高品質的人居環境,發揮著獨特的作用。而在快速城市化的今天,城市的特色景觀風貌卻在由經濟發展、現代建筑技術革新帶來的時代考驗中逐步缺失。如何更好地保護和塑造一座城市地域性的景觀色彩,已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青島是一座具有典型地域性色彩特點的城市,在我國東部沿海這樣一個特殊的地理環境下,經過政治、經濟、文化等多重因素在歷史長河中的積淀與融合,逐步形成了紅瓦、綠樹、碧海、藍天的獨特城市風貌特色。然而,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城市的不斷擴大,伴隨而來的雜亂的城市景觀色彩問題同樣也困擾著青島。因此,對其城市色彩進行探討研究,不僅有助于繼承和發揚城市原有的地域性景觀風貌,豐富城市文化內涵,使現代嚴謹的建筑秩序和得天獨厚的山海景觀融為一體,還能為國內其他城市的景觀色彩規劃做出有益的嘗試和積極的探索。

一、城市景觀色彩研究的意義

色彩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載體,城市是色彩的一種表現體,人們生活在城市里,就是生活在某種色彩關系之中。和諧的城市景觀色彩,體現著城市蓬勃的生命力及人居環境的良好文化構成表現,更隱喻著這座城市居住者的價值觀和文化時尚。

1、推動社會經濟發展

和諧的城市景觀色彩可以提升城市的總體形象,從而形成巨大的無形資產價值。合理的城市色彩選擇會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城市的能量和物質消耗,同時,美觀大方的色彩環境會樹立良好的城市形象,間接影響城市旅游業的發展和吸引投資的能力。

2、 改善城市人居景觀環境

隨著城市社會的不斷發展,經濟指標已不再是衡量城市發展的唯一指標,從“烏托邦”到“田園城市”到“設計結合自然”,都表達了人們回歸自然、保護環境的強烈愿望。而與城市自然、經濟、社會文化及歷史發展等多元因素相聯系的城市景觀色彩,則以建設高質量的人文景觀為目標,充分尊重人們對生活質量和精神豐裕的主觀需求,強調經濟發展、社會進步與環境改善的和諧建設。

3、 保護地域文化和歷史傳統

城市色彩與城市歷史一樣,本身便積淀著城市的歷史。色彩作為地域文化表層中可見的現象,實際上是從特定的角度反映該地域特有的文化內涵和歷史傳統。在全球一體化發展的今天,城市的趨同也成了令人無法回避的事實和趨勢。人們對體現地區文化傳統的人文環境的保護觀念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和重視。

4、 塑造城市風貌,提升城市品質

城市景觀色彩處理的好壞直接影響城市的個性塑造,比如海濱城市悉尼的歌劇院,白色的建筑立面與蔚藍色的大海共同構成了具有典型熱帶海濱個性的景觀形象。因此,成功的城市色彩建設能夠給市民帶來高度的認同感與歸屬感,從而增加城市魅力。

二、青島城市景觀色彩的地域性形成分析

青島位于山東半島南端,黃海之濱,地處北溫帶季風區,屬溫帶季風氣候又有明顯的海洋性氣候特點,空氣濕潤,溫度適中,四季分明。自1891年建制以來,它經歷了德國殖民地、日本占領區等若干不同的歷史時期,并形成青島建筑形式多樣化的基本特點。

1、自然地理環境色彩的地域性

青島市氣候、地貌類型復雜,雨熱同季、植被繁茂,自然地理景觀豐富濃郁,人們可以在不同的季節感受不同的色彩。天然的地理特征造就了青島三面環海的海濱丘陵地貌,使得順依地勢而建的建筑“第五立面”――紅色屋頂進入到人們的視野中,形成了獨特的觀景角度。而700公里長的大陸海岸線也使得沙灘、海岸、礁石、白帆、木棧道、建筑等成為青島獨具色彩特點的自然景觀。

青島的地方建筑材料如浮山和嶗山的花崗巖,被廣泛應用于傳統建筑中,為城市色彩景觀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物質基礎。

2、人文歷史環境色彩的地域性

建筑色彩對城市色彩的影響是決定性的,而青島自建制以來多樣的人文歷史環境,特別是西部老城區享有“歐洲建筑博覽會”美譽的歐式建筑群,成為青島最能體現人文歷史環境影響的特色城市景觀。

“紅瓦、黃墻”一直以來都是人們對青島城市色彩意象中最簡潔明了的概括,而近幾十年來,青島的新建筑也普遍強調“紅瓦”蓋頂,但那些蓋有紅瓦頂的新建筑卻都顯得毫無生機。在大規模的現代化公共建筑、工業建筑及新型建材和施工工藝的使用過程中,一直沿用的以“紅瓦、黃墻”來概括青島的城市景觀特色,已不能適應今天城市發展與歷史文化保護的要求。

3、現代城市建筑色彩的地域性

從建國后到1990年代以前,全國都比較流行方方正正的水泥樓房,青島這個時期的建筑也同樣如此。特別是在市南區的團島、市北區的延安路周邊,以及四方區、李滄區等等舊城區域,這種毫無特色的平頂樓房占有很大比重。進入21世紀以來,市政有關部門尊重青島市“紅瓦”的特色,進行了一系列的“平改坡”工程,一定程度上維護了青島的城市特色景觀。

1990年代后期至今,青島市逐漸形成以香港路兩側為代表的現代商務大廈群和以浮山新區為代表的現代住宅群。香港路周邊的大廈體量高大,以灰色調為主,飾以低彩度的藍或綠色玻璃幕墻,透出一種現代金融商務中心的資本威嚴。浮山現代住宅區規劃布局合理,建筑依借山勢錯落有致,建筑立面以米黃色為主色調,屋頂沿襲了傳統的“紅瓦”。

總體來說,近一二十年發展的新城區城市色彩充滿現代氣息,較之以前色彩鮮艷,與周圍環境結合得更協調,當然這其中也存在著很多問題。

三、青島城市景觀色彩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青島關于城市色彩問題的研究起步較晚,基礎條件薄弱,很多方面都還處于探索階段。設計、規劃與管理環節欠缺,在城市色彩景觀的多樣化、個性化以及整體景觀的協調性等方面,還有明顯的問題,主要表現為:

1、城市空間急劇擴張,傳統色彩維護困難

青島有很多超過百年的老建筑,很多建筑的外墻歷經百年風雨洗禮后,原先的色彩早已不見,中間經過多次修繕,雖然整體上繼承了“紅瓦、黃墻”的傳統特色,但在對傳統建筑的維護上還缺乏高質量的色彩規劃,而其中的一些顏色搭配極不合理,甚至與周邊環境格格不入。特別是在關區域,在成片的歐式建筑群中出現了少量現代建筑,造型上與周邊環境格格不入,色彩上尤其令人遺憾,嚴重影響了區內協調的傳統色彩景觀。

2、現代都市色彩缺乏統一性

特別是1990年代開始建設的東部新城區,還沒有超過20年的歷史,城市規劃比較合理,建筑高大俊朗,疏密有致,但是區域內建筑色彩協調較差,建造時間雖然僅相差幾年,但其色彩差異卻非常大,未能形成協調一致的現代都市色彩景觀。

3、舊城區建筑形式單一,色彩黯淡

舊城區的建筑大都有較長的年份,多層建筑為主,建筑色彩以深灰色為主要色調,色彩景觀較為沉悶老氣。綠地面積很低,很難見到高大的喬木,色彩景觀較為單一,與老城區歐式建筑群和東部新城區的色彩對比強烈。

4、城市色彩規劃缺乏整體性

對城市色彩景觀缺乏系統的科學管理,專項規劃建設項目沒有合理的規劃設計和審批管理,亦缺乏相對應的法律法規和規范依據,導致對城市街道尺度的把握,對新建筑的體量、高度、風格、色彩及其環境協調等方面缺少嚴格的整體性控制,給城市風貌造成了致命的、難以彌補的破壞。另外,老城區與現代都市區色彩過渡突然,在人的視覺中顯得極為生硬,影響了城市整體色彩景觀的和諧一致。

四、青島城市景觀色彩問題的解決設想及建議

隨著社會變遷、城市的經濟發展水平、建筑技術發展水平以及全球化發展對城市的影響,要想解決好青島城市色彩景觀中出現的問題,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1、城市地域性色彩定位

青島作為國內外享有盛譽的海濱旅游度假城市,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富有地方特色的建筑色彩景觀,具有豐厚的城市文化底蘊。我們應在現代化經濟建設中借鑒、發揚優秀的傳統文化,延續歷史文化名城的文脈,充分認知和利用山、海、城、村、路、屋等地域景觀要素,提出新概念、新方法,使城市色彩景觀規劃與城市功能規劃相統一,發掘、保護、利用、順應自然環境色彩的特性,形成獨具特色的城市色調。

2、在相關人員的理論和實踐探索中進行有組織的專項色彩規劃

青島市相關部門、機構應相互配合,從城市景觀規劃較為宏觀的角度,結合色彩學的相關理論和技術基礎,為青島城市色彩景觀的協調統一做出理論準備。同時,組織專家從城市經濟、社會發展戰略角度對城市環境色彩和特色風貌進行系統研究和論證,制定出城市色彩景觀的總體發展策略,為城市規劃及其實施管理提供科學依據和切實可行的操作方法,為創造良好的城市景觀色彩提供法規依據。

3、積極鼓勵市民參與城市景觀色彩設計

城市色彩景觀的規劃應該重視傾聽市民的聲音,尊重市民對色彩的理解和建議,政府應該發揮主導作用,搭建市民與政府規劃設計部門、市民與規劃設計專家的溝通平臺,組織有各階層市民代表參加的城市色彩研究聽證會等,讓市民參與共同促進城市色彩設計的進步。

4、切實保證城市色彩規劃設計的實施和有效管理

城市色彩景觀規劃的實施,需要充分的技術與行政協同,也需要強有力的法律保障,任何組織和個人在進行與城市色彩相關的建設活動時,必須遵守既定色彩規劃方案,政府在管理城市色彩的時候也有根據,這樣從根本上杜絕了色彩建設過程中政府、單位、個人等主體各行其是的混亂局面,有利于保護城市色彩景觀的傳統特色和維護城市色彩的協調統一。

五、小結

青島城市色彩景觀,尤其是歐式傳統建筑色彩是有明顯地域特性的,“紅瓦、綠樹、碧海、藍天”的城市色彩景觀意象已經深入人心,傳統的城市色彩某種程度上展示了一座城市的文化,對其傳承和保護就是對城市文化的繼承和發揚。同時,青島市現代新城的規劃應當更為科學合理,使得城市色彩景觀與自然環境協調一致。而舊城區城市色彩問題較多,也應當隨著舊城改造的進行逐漸統籌新與舊、傳統與舊式建筑色彩的協調發展。希望更多研究人員關注城市色彩問題,保護、繼承有著傳統地域特色的青島城市色彩景觀,對整個城市色彩景觀的協調統一做出有益的嘗試和探索。

參考文獻

1、尹思謹.城市色彩景觀規劃設計[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2、凱文?林奇(美).城市意象[M].方益萍,何曉軍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1年版

3、 張為誠,沐小虎.建筑色彩設計[M].同濟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4、宋連威.青島城市的形成[M].青島出版社.1998年版

5、 楊曾憲.試論青島城市風貌的文化與美學價值[J].城市.2000-4.

6、 楊曾憲.城市色彩規劃設計的意義及原則[J].城市.2004-1.

7、 劉善章.青島城市風貌與中西文化的交融[J].德國研究.1998-2.

8、 牟永濤.青島市城市色彩景觀的地域性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8.

9、 李慧宇.淺析城市色彩設計對于城市規劃的意義[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05-9.

10、 萬敏.城市色彩規劃中的若干問題[J].規劃師.2004-7.

11、 吳新華.城市規劃與建設中的色彩標準問題探討[D].華中科技大學碩士論文.2004.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品日韩欧美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 欧美变态口味重另类在线视频|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亚洲av| 久久国产乱子伦免费精品| 欧洲人妻丰满av无码久久不卡| 成人aaa片一区国产精品| 亚洲小说图区综合在线| 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玩弄chinese丰满人妻videos| 2020国产精品久久精品| av片在线观看免费| 好大好硬好爽免费视频| 国产日韩av免费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久久久性潮| 67194成是人免费无码| 擦老太bbb擦bbb擦bbb擦| 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最新69国产成人精品视频免费 | 久久久久人妻一区精品色| 99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亚洲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 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 精品国产免费观看久久久| 亚洲最大成人网色| 乱子伦视频在线看| 综合自拍亚洲综合图区欧美| 少妇的丰满3中文字幕| 好吊妞视频这里有精品| 国产不卡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精品999| 韩国三级中文字幕hd久久精品|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性色| 亚洲av综合色区| 国产怡春院无码一区二区| 麻豆国产97在线 | 欧美| 精品乱人伦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av天堂av在线网爱情|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青草| 成人年无码av片在线观看| 骚小妹影院| 国产精品自在拍在线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