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网站-四房播播网站

學術刊物 生活雜志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大學心理課結課論文

大學心理課結課論文精品(七篇)

時間:2022-04-08 23:09:3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大學心理課結課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大學心理課結課論文

篇(1)

關鍵詞:應用型人才;改革實踐;成果

Abstract: From reform research contents, goal, problem 3 solved to wait of course describe the achievement that the reform is made.

Key words: applied talents; the reform is practised; achievement

中國高等院校食品類專業與其他傳統專業相比設立較晚,屬于發展中的學科。然而,“國以民為先,民以食為天”。食品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最基本物質條件。飲食水平是衡量一個國家文明程度和人民生活質量的重要標志。食品工業是消費品工業的基本組成部分,是整個工業中為國家提供積累和吸納城鄉就業人數最多,與農業關聯度最強的產業。中國食品工業已經連續10年保持兩位數字增長,成為全國第二大行業。山西是傳統能源重化工基地,正經歷著從“黑色經濟”為主向“綠色經濟”為主轉變的關鍵時期。在“綠色經濟”中,“綠色食品產業”的發展無疑是其中關鍵一項,食品工業作為促進山西經濟發展,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支柱行業。但是由于食品類專業屬于應用性很強的學科,迫切需要大量的專業應用型人才。

山西師范大學于1989年成立農副產品加工與貯藏專業,2000年轉為食品科學專業,屬于學校“十一五”重點扶持學科,這在全省高校辦學歷史上僅次于山西農業大學。而且在學校辦學歷史中,本專業曾多次獲獎。2004年,“高纖維食品的制作技術”、“漢硒營養掛面的制作”分獲發明制作類三等獎、優秀獎;2005年,“高活力阿爾法-淀粉酶菌株的篩選研究”獲山西省首屆“新晉挑戰杯”新東方大學生創業設計競賽銅匠、山西師范大學第三屆“挑戰杯”青年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大賽自然科學類一等獎;2006年,“挑戰杯”作品“糯玉米發酵酸奶的研制”獲校一等獎;“不同方法對苦蕎類黃酮提純得率的影響分析”于《食品科學》發表,并獲校二等獎;“綠色食品增白劑在面制品、中的應用研究”獲校優秀獎。同年,中國蛋品科技大會論文集收錄了“奶酪片的生產研究工藝”、“雞蛋營養苦蕎面條的研制”、“醪糟苦蕎雞蛋糕的研制”、“低脂全蛋使勁沙拉醬的研制”等6篇“挑戰杯”論文。其中,“奶酪片的生產研究工藝”獲優秀論文獎;“低脂全蛋使勁沙拉醬的研制”獲優秀論文獎,并在《中國家禽》發表。17年來,經過專科、本科的多層次辦學,基礎設施、師資力量、實驗條件、生源數量,可以保障培養食品專業應用型人才的需要。自2007年起,根據21世紀高等教育對高素質復合型人才培養的要求,山西師范大學工程學院為培養出具有較強創新能力、創業精神和良好個人魅力的優秀畢業生,在實踐教學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進行了大膽的改革和創新。

1 在現代教育觀念的指導下,構建食品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

為適應新形勢下食品工業對人才的需求,山西師范大學工程學院,構建了一個互相銜接、互為補充、高起點、高要求的實踐教學新體系。在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的領導下,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按不同年級分別進行應用型人才培養,落實基礎準備階段形成的各種計劃、制度及措施。這個體系主要包括以下幾個環節:解決心理健康問題、綜合大實習、第二課堂、畢業實習、畢業論文設計等。

(1)解決心理健康問題的改革與創新。大一年級要重點解決心理健康問題和專業認識問題。山西師范大學工程學院以思想道德修養課程為普及心理知識的主要渠道,以專職教師為專業形象的主要體現者,開設了“心理咨詢熱線”、“專業咨詢熱線”,大一新生還可通過參加各種相關協會來解決自己心理健康問題,提高自己的人格修養。

(2)設立第二課堂設立第二課堂是為了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第二課堂和創新活動是學生根據自己的所學知識結合自己興趣愛好,在教師的指導下利用業余時間進行的有意義的科研和實踐活動。大二年級以“第二課堂”為主要活動平臺,學院組織學生按興趣參加相關專業協會,各開放實驗室按規定向學生開放,重點滿足學生進行全國大學生挑戰杯、創業杯、發明制作等動手能力培養的要求。通過第二課堂和創新活動,學生可多角度多側面的了解中國食品工業的現狀、發展趨勢以及食品工業對人才的需求,對提高學生在就業中的競爭實力和完善個人魅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大三年級以教師科研項目為主線,師生雙向選擇,參加有關的科研活動,開展導師“寄讀”活動,以校園網絡媒體為中介,跨專業選修課程。

(4)綜合大實習的改革與創新。在專業基礎課和專業實驗課的基礎上,由具有豐富實踐教學經驗的人員作為綜合大實習的指導老師,利用食品工藝室先進的成套設備進行典型食品的生產示范。實習項目包括面包、餅干、飲料、果酒等中高檔產品的生產。通過典型食品生產示范,不但解決了專業課實驗中由于設計不合理而出現的問題,而且使學生掌握了相關食品生產的實用技術。

(5)加強畢業實習管理,規范論文設計程序。大四年紀以專業實習、畢業論文設計為重點,自選主題,完成現場實踐性解決生產工藝問題的考核和相關專業選修課的成績考核。通過畢業論文和畢業實習,學生在生產勞動觀念、人文素質、社會適應能力、科學研究的基本素質和創業精神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培養、鍛煉和提高。

2 強化應用能力培養,構建應用型能力考核體系

為了適應實踐教學的改革,山西師范大學工程學院建立了科學合理、操作性強的實踐教學考核制度。具體考核包括對學生的考核、對指導教師的考核和對實驗人員的考核。對學生的考核由指導教師來進行,具體考核內容為學習態度、基本技能、實踐成果等,努力經過4個輪次本科大學生的培養,建立完整食品科學類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

3 提高教師綜合素質,構建應用型師資隊伍建設體系

根據學校已有的教師管理條例,補充完善“雙師型”要求級待遇,完善教師崗位考評、任聘、考核制度,確立以實踐性能力為基礎的競爭體制。對指導教師的考核由學生和院教學督導組來進行,學生對指導教師的學識水平、責任心和改革創新能力等進行評價打分,督導組對指導教師的綜合水平和實踐教學效果進行評價。對實驗人員的考核由指導教師和實驗中心主任來進行,指導教師對實驗人員能否及時、全面的提供易損儀器、消耗材料和對儀器設備的保養好壞等進行評價,實驗中心主任對實驗人員的出勤、工作態度、協作精神等給予綜合評價。對學生的評價結果影響其各個實踐環節的成績,進而影響其學期綜合測評名次和獎學金的等次。對指導教師和實驗人員的考核結果直接與崗位津貼和職稱晉升相掛鉤。實踐證明,完善的考核制度有力的保證了實踐教學改革的順利進行,保障了實驗教學質量。 4 加強教學質量管理,構建應用型教學管理體系

完善教學管理制度,健全教學管理監控與評價體系。

5 加強教學質量管理,構建應用型教學管理體系

在改革實施過程中,學院領導和老師根據具體情況,不斷進行培養總結,修改培養計劃及內容,落實培養方案,撰寫論文、論著,申報成果。

篇(2)

關鍵詞:研究生 閱讀能力 指導性文獻閱讀 課程設置

一、研究生閱讀能力現狀

1.研究生對中、外文文獻的閱讀情況

研究生對中文文獻的閱讀狀況:第一,對中文文獻閱讀數量較少,平均每學期閱讀數量僅僅只有800頁左右,與美國研究生每周500—800頁閱讀量相比相差甚遠。第二,研究生閱讀方式呈網絡化趨勢,其閱讀方式和資料來源都由以往的傳統的書面方式轉向電子化的方式。第三,研究生閱讀具有功利化傾向,閱讀資料內容局限于自身專業的相關文獻。由于學校對碩士研究生學術論文公開發表的過分強調,對學術論文公開發表成文和不成文的規定,以及在其獎學金評定和學科成績等方面的重要影響,都導致研究生在閱讀方面嚴重偏向于閱讀自身專業領域的文獻,而忽略對其它方面的文化知識的攝取。第四,研究生文獻閱讀存在盲目性,缺乏有效的指導和規劃。由于許多跨專業、跨學科的學生,在研究生學習的初級階段對自己專業不夠熟悉,在缺乏有效規范的閱讀指導的情況下,導致其在研究方向和目標的選擇上把握不夠準確,文獻閱讀存在盲目性。第五,研究生在閱讀過程中欠缺思考,對閱讀后的文獻資料不善于總結和歸納。這是閱讀能力和閱讀習慣培養方面的問題,需要經過有目的的閱讀訓練來改善。

研究生對外文文獻的閱讀狀況,除了上述閱讀中文文獻存在的情況外,研究生對外文文獻的閱讀還存在以下幾點問題:第一,許多研究生對于閱讀外文資料存在消極心理,缺乏主動閱讀外文文獻的積極性,大多數只有在導師要求和督促的情況下才去閱讀。第二,外文文獻的檢索能力較低,由于自身英語水平的限制或檢索方式的不正確,研究生往往找不到自己需要的資料。第三,閱讀外文文獻的能力較差,由于自身外語水平的限制或對一些定量定性的方法的掌握不夠,導致很多學生對于資料中所涉及的內容難于把握,無法抓住文章的核心和重點,致使文章看不懂,同時也造成厭學和消極的外文閱讀心理。

2.導師在研究生文獻閱讀方面的指導狀況

第一,導師指導研究生閱讀的頻率較低,時間不足。研究生大約平均每兩到三周與導師交流一次,而每次談話交流的時間平均只在半個小時左右;甚至有的研究生一個學期都見不到自己的導師。第二,導師指導閱讀的內容往往僅局限于與本專業相關的文獻,對于專業外的文獻指導和要求較少。第三,導師指導閱讀的過程缺乏民主,與學生互動的程度不高,指導效果差強人意。

3.研究生的論文撰寫狀況

在課程論文撰寫方面,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由單個學生獨立完成課程論文;另一種是以小組團隊形式,即指由團隊小組成員分工合作共同完成課程論文。在學位論文的撰寫方面,一般研究生學位論文的撰寫過程由以下幾個階段組成:選題、準備資料和構思、開題報告、論文寫作、論文答辯。

二、國內外高校“指導性文獻閱讀研究”課程的具體設置和實施

國外的諸多高校,如哈佛、普林斯頓等,在其研究生培養體制當中,將“Directed Reading and Research(指導性文獻閱讀研討)”作為一門非常重要的課程。這些高校大多將該課程放在研究生二年級下學期,在學生具備一定的基礎知識和理論后開設。該課程一般由多個老師形成的一個“課程組”來講授,每個選修的學生將依據自己的研究興趣選擇一位老師作為自己的“課程導師”,進行充分的溝通交流來完成該門課程。其具體授課程序是:導師講授學術寫作程序、學術規范確定選題-選擇相應的文獻(確定數量、等級)-閱讀并形成筆記-文獻述評-自己的觀點-進一步論證-模型、數據、結論-形成論文-考核評價。

在我國,開設“指導性文獻閱讀研討” 課程的高校較少。最早是由上海大學錢偉長校長提出,并于2002年秋季在上海大學開展試點。為了提高研究生的教育質量,培養研究生的創新能力,上海大學在其研究生培養的改革方案當中提出開設“指導性文獻閱讀研討”課程,該項課程的試點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此,本文對上海大學開設該項課程的設計和實施作一定簡單介紹,以便學習和借鑒。

上海大學“文獻閱讀研討課”的課程內容,要求任課老師選取約40篇在該領域近30年內具有重要影響的中外文獻。課程圍繞“文獻檢索、文獻閱讀、文獻研討”這一路線展開,在課程授課方式方面,以學生講解文獻和學生集體討論為主,老師點評為輔。此外,上海大學文獻研討課要求課堂教學與課外自學相結合,即要求學生除了課堂學習外,還要求課外的提前準備和預習以及課后的復習。同時,該項課程采用了平時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結合的考核方式。

三、“指導性文獻閱讀研究”課程對我國高校研究生培養的借鑒

首先,我國高校領導、教師、學生應該重視對“指導性文獻閱讀研討”課程的開設。一項措施的成功實施離不開領導的重視和支持,同樣,由于與傳統的教學方式的不同,教師和學生在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會遇到一定困難,這時教師的理解和學生的支持對于課程實施是否成功也至關重要。為此,學校應該對學校教師和學生做出預警,加強其思想意識,絕不能因為實施過程中遇到暫時的困難而放棄。教師之間多開展教學交流活動,邀請開課效果較好的老師公開教授“如何教好指導性文獻閱讀課”,加強課程老師和學生的溝通,及時獲取學生學習過程的信息反饋,解決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

其次,做好制度規范。第一,將研究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加入到培養計劃當中,對其專業課開展“指導性文獻閱讀研討”課程。針對不同專業,課程內容做到有的放矢,如對經管法學科的研究生,要注重其全面人文素養的培養。第二,改革不合理的研究生評定制度。改革當前對于公開發表文獻的無形要求,重視課程的學習,提高對課程論文的考核要求;同時,可以將研究生的綜合能力評定作為其導師的教導評定指標之一。

最后,改善圖書館設施建設。第一,豐富圖書館的藏書,成立圖書書目委員會。委員會成員由各學科學術帶頭人組成,并對圖書采購部門提出相關學術書籍的采購目錄,以保證圖書館對學術前沿書籍的收藏。第二,加強電子圖書館的建設。改善高校圖書館電子閱覽室設施設備,擴大數據來源范圍。

四、“指導性文獻閱讀研究”課程的設計實施

“指導性文獻閱讀研討”課程的授課模式包括了課程授課的內容及授課方式,具體包括“文獻檢索”、“文獻閱讀”、“課程教授”、“課程論文撰寫”四個部分。

文獻檢索部分是在課程的前一兩個課時,教師介紹文獻檢索相關知識,包括對“在哪兒檢索”、“如何檢索”、“如何對下載后的文獻進行管理”等內容的講解。關于“在哪檢索”問題,老師提供文獻檢索的相關數據庫,我國高校學生文獻檢索一般是通過本校的電子圖書途徑;針對“如何檢索”問題,教師通過教授學生檢索的關鍵字、重要的期刊文獻等方式進行篩選;對于“如何管理下載的文獻”,要求學生對所下載的文獻進行分類及做好閱讀目錄。閱讀目錄是指針對學生已閱讀好的文獻,把文獻的題目、作者、來源及主要的觀點內容以及對自己有促進作用的部分做好簡單的記錄,形成閱讀目錄。

文獻閱讀部分,在借鑒已有的教授方法的基礎上,本文針對文獻閱讀部分提出以下三項規定:第一,每位同學在上課前必須閱讀下節課要講授的課程內容的相關文獻,文獻資料由授課老師根據課程內容指定;第二,每位同學通過閱讀相關文獻,做好PPT文檔,為課堂講解做好準備;第三,對于閱讀過的文獻做好讀書筆記和閱讀目錄,其中讀書筆記整理成正式發表的論文形式。

此外,為了進一步提高我國高校研究生閱讀能力,應該注重對“如何略讀文獻”、“如何精讀文獻”及“文獻的閱讀總結”三個方面的練習。在“如何略讀文獻”部分,研究生要做到對閱讀文獻基本信息的了解,包括文獻的標題、摘要、背景、結論以及判斷文獻是否與自身研究問題相關聯;在“如何精讀文獻”練習過程中,學生應該掌握文獻研究背景、意義、具體解決的問題、提出的觀點和思想、應用的研究方法、文中還存在的不足之處等等;在“文獻的閱讀總結”部分,學生在對文獻閱讀完之后,做好閱讀目錄和讀書筆記。

文獻講授部分包括“講解環節”、“討論環節”及“點評和總結環節。“講解環節”由學生在上課開始前對閱讀過的文獻進行15—20分鐘的講解,內容包括文獻的主要觀點、所應用的方法、結論、對該領域的貢獻以及文獻當中存在的問題等。“討論環節”是針對上述講解的文獻,同學和老師提出疑問,共同討論解決問題,這個環節時間為15—20分鐘。最后的5—10分鐘是老師講解的過程,做出總結和評定,包括指出文獻講解不足之處,補充涉及到該領域的相關知識及相類似的應用方法等。

課程論文撰寫部分,任課老師以課程論文方式作為該門課程的考核形式。老師可以直接確定課程論文的題目,或者老師確定方向由學生自身選題,再或者由學生以自己的文獻討論內容作為論文寫作方向,結合同學的質疑點和導師的指導意見,提出自己的觀點和可行方案,形成課程論文。通過撰寫課程論文,使得學生可以對所探究的課題進行歸納和總結,反思梳理自己的知識體系并最終形成理論成果。

參考文獻

[1]戴佳筑,雷詠梅.研究生文獻閱讀研討課教學方法探索[J].研究生教育,2008(10):149-150

[2]葉志明.開設文獻閱讀研討課培養研究生的創新能力——上海大學研究生創新教育模式研究[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8(7):33-36

[3]李紅惠.碩士研究生閱讀量減少的原因與對策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5(4):42-44

[4]鄔智,孫俠,施亞玲.國內研究生閱讀研究概況及思考[J].高等教育,2009(4):77-80

[5]張正,謝玲玲,熊學軍.關于開展研究生閱讀情況調查的探討[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9(19):35-36

[6]張玲.從學位論文的引文看研究生的閱讀特點[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1990(2):36-39

[7]桑士川.研究生的讀書技巧[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3(6):41-43

[8]方勝,羅芳芳.理工科大學生閱讀情況調查研究[J].高教發展與評估,2006(3):13-16

篇(3)

論文關鍵詞:高校,第二課堂,創新人才,培養

 

面向21世紀的高等教育應該是素質教育,其目的在于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將突出培養創新型人才作為人才隊伍建設的主要任務。創新人才的培養離不開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的有機結合,作為學生接受知識的主渠道,第一課堂教育歷來備受重視,但隨著社會對人才質量要求的不斷提高,高校第二課堂對培育創造性思維、養成創造性人格、鍛煉創新能力的作用越來越突出,其第一課堂無法替代的價值正日益凸顯。然而,目前我國許多高校的第二課堂的教育、管理和功能發揮的情況不容樂觀,如何有效發揮第二課堂對創新人才培養的作用成為新時期高校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第二課堂教育在創新人才培養中的優勢

第二課堂是在教學計劃規定的必修課程之外,為了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而開展的一系列有益活動的總稱,是建立在有形教育與無形教育之間的、在時間與空間上更加開闊的可以承載更為豐富多彩的教育形式和摘要的作用,是進一步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途徑。

1、第二課堂活動具有良好的開放性和豐富性

教育應該是在學生的互動參與中完成的,而不應是單向的灌輸。在高校第二課堂活動中,學生處于主體地位教育管理論文,學生對于參與過程有充分的選擇權、自主權,因此第二課堂教育內容與形式的豐富性和中和性可以彌補課堂教學內容和形式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2、第二課堂活動具有充分的自主性、互動性和靈活性

在傳統的第一課堂教學中,大都采用的是“一對多”的單向交流模式,師生之間的互動性差,而第二課堂則多以團隊活動形態存在,較好地形成學生與學生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社會之間的多重互動,使不同的角色、不同的個性、不同需求的團隊成員通過知識的互通、情感的交流、心靈的碰撞獲得相互的交融與促進。同時第二課堂活動突出了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作用,學生自主性強,學生既是活動的設計者也是活動的參與者,因此大大地激發了學生的能動性和創造性。

3、第二課堂活動的實踐性、創造性

與第一課堂的理論教學相比,第二課堂的活動更強調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讓學生在身親實踐過程中,鍛煉能力、體驗生活與社會、領悟人生哲理。利用第二課堂這一陣地,學生可以廣泛地參與社會工作,在人際關系、工作環境、社會心理等方面得到訓練。在獲得鍛煉和體驗的同時,學生了解社會對人才素質的要求,不斷更新自身的知識結構,適應當前社會競爭的形式和就業的需求,完成“學校人”到“社會人”的轉變。

4、有利于發揮學生的創造力和潛能,激發創造精神

第一課堂多數是在教師的引導下思考問題,而第二課堂的問題主要是學生自己在實踐中遇到的。通過參加第二課堂活動,學生受到嚴謹的治學態度和科學方法的良好訓練,將第一課堂中學到的理論聯系實際,加深理解、開闊視野,培養自學能力、組織能力和想象能力,發揮創造力和潛能,激發創造精神。

二、現階段第二課堂在培養創新人才方面的不足

現階段,高校第二課堂育人體系尚不成熟,缺乏對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規范運行機制當前教育管理論文,第二課堂教育活動的開展還存在諸多不足。

1、第二課堂活動與教育發展趨勢的不適應性

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改變了人類生活、交往、學習、工作的方式,也正在深刻地改變教育思想與教育觀念。高等教育的辦學理念將更加突出“以人為本”,突出個性化教育,注重人的全面發展。然而,第二課堂活動由于傳統觀念的束縛,不太注重學生的個性特點,許多活動的開展是就活動而搞活動,缺乏系統考慮與設計,沒有將第二課堂與第一課堂作為統一的整體進行統籌規劃與設計,且許多活動的內容呆板、形式單一、層次不高,往往與社會經濟、文化、科技發展的步調不一致。

2、第二課堂活動與學生成長需要的不適應性

教育要注重學生的個性培養與發展,已成為人們的共識。大學生主動參與高等教育,發揮主體作用的意識越來越強。不僅在第一課堂上,學生的參與、師生的互動作用越來越多,而且在第二課堂活動上,大學生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但是,目前許多高校在開展第二課堂活動時,存在著許多與學生成長需要不相適應的弊病,也存在著滿足不了學生發展需要的問題。如,缺乏活動場所、經費短缺、活動內容不豐富、層次不高,活動多而雜、系統性不強等現象。

3、第二課堂活動與第一課堂活動相結合的不適應性

第二課堂活動內容十分豐富,包括學術科技、文化娛樂、體育活動、社會實踐等社會適應性活動,對于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和各方面能力都具有重要作用。第二課堂活動不同于第一課堂教學活動,它存在著盲目性、隨意性、主觀性強與計劃性、穩定性、連續性差等缺點,特別是由于一些高校沒能把第二課堂活動列入教學計劃,與其他教學工作系統考慮,使得第二課堂活動往往與第一課堂教學發生時間上的沖突,導致教學與學生工作的矛盾,學生不能合理安排學習與活動的時間,第二課堂活動受到影響與沖擊。

4、第二課堂活動的評價機制與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不適應性

許多高校的第二課堂活動目前還處于一種松散的運行狀態,對各種學生組織(含社團)的管理也是松散的。第二課堂活動開展的自由度較大,缺乏系統性、規范性的管理手段與管理機制,目的性、科學性不強,對學生參與活動的效果沒有比較與評價,什么樣的活動有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什么樣的學生適合什么樣的活動,這些很少有人去思考,對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沒有跟蹤、調查與反饋,即沒有建立大學生創新能力的評價機制。

三、優化高校第二課堂建設的措施

1、促進學生不同群體之間的互動,進一步提高第二課堂的參與度

有關調查表明,第二課堂主要是部分學生骨干和積極分子組織的,雖然產生了較大的影響,但是仍然有相當部分同學沒有參與第二課堂,參與度有待進一步提高。因此,可以采取如學習互助小組、“一助一”結對幫扶等措施,促進兩個群體之間的互動交流,使更多同學參與第二課堂,切實擴大第二課堂的影響力。

2、滿足學生的多元化思想需求,進一步創新第二課堂活動的內容和形式

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深入和經濟社會不斷發展,大學生的思想需求已呈現出多元化特點。在保證不偏離社會主義大學政治方向的前提下,滿足大學生對第二課堂的不同需求,已成為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因此,第二課堂必須緊密結合學生實際,從組織、宣傳到內容、形式等方面都需要不斷進行創新,更加貼近學生、貼近實際、貼近生活。比如,可以挑選學生感興趣的焦點、熱點問題,緊緊抓住學生心理特點,解決他們思想和精神上的困惑。

3、提供活動開展的資金保障,進一步改善第二課堂的物質條件

資金是第二課堂組織自身建設和活動開展的重要物質保證。第二課堂組織的資金有多種來源渠道,其中主要途徑是學校院系撥款、企業贊助和參與學生自籌。要擺脫單一依賴撥款的被動方式,積極主動地通過外聯、自籌、節儉等方法自主解決問題。同時教育管理論文,設立課外活動創新基金,并科學引導和規范企業贊助,使第二課堂開展逐步走向科學化、規范化、多元化的發展模式。

4、建立和完善評價與激勵機制,進一步加強第二課堂的制度保證

就評價體系而言,建立科學規范的評價體系有助于為學生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的培養構造一個良好的環境。值得注意的是,對創新環節的評價,要有方向性、可行性和先進性,不僅要評學生,更要評教師,不僅要評結果,更要評過程。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做到一視同仁,不能因為某些學生第一課堂成績不好,就剝奪他們在第二課堂展現自己的機會。高校還應更多地注重對過程的評價,如創新態度、表現和各種能力等,而且應該把大學生是否有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放在首位,尤其要注重看學生能否運用所學的書本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對于結果的評價則應該放在其次的位置考慮。

參考文獻:

【1】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2010年7月

【2】魏保立.大學生第二課堂與科技創新能力培養途徑探討[J].科技信息(學術研究),2007,(16).

【3】陶麗.第二課堂對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措施[J].沈陽建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02).

【4】周玉,黃金珠.“第二課堂”活動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實踐探討[J].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8,14(3).

【5】羅偉.探索第二課堂教育模式,推進高校創新人才培養[J].北京教育(德育),2009,(Z1).

篇(4)

關鍵詞:肥胖 體育課 厭學

厭學體育課指的是學生對于體育學習感到厭倦的心理現象,其主要表現為體育興趣不高,行為惰散,不刻苦,體育成績常常不及格。經調查發現,這些學生有很大部分屬于肥胖者。學生厭學體育課已經引起了體育學者和體育教師的重視,因此,筆者對肥胖大學生對體育課厭學的成因進行了分析,為體育工作者提供理論依據。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麗水學院肥胖大學生500名,其中男生250名,女生250名。

1.2 研究方法

1.2.1文獻資料法

查閱了大量有關體育課厭學相關方面的論文和書籍,以及有關肥胖定義的了解,并對其進行整理。

1.2.2問卷調查法

向非體育專業的學生發放問卷350份,回收327份。對體育課厭學者有120人,厭學體育課的肥胖大學生比例占到了34.3%。

2.結果與分析

2.1肥胖大學生厭學體育課情況調查結果

2.1.1肥胖大學生身體素質情況

從表1可以看出,肥胖大學生速度素質差、耐力差所占的比例最大,因為肥胖者體重大,從而影響到了肥胖學生的速度和耐力素質。身體素質是評價人體的生長發育、生理機能、運動能力等方面的重要指標,是反映機體組織器官在日常生活、學習和工作中能否有效地發揮自身能力的重要因素。它表現在速度、耐力、力量、靈敏和柔韌性素質與適應能力等方面。從整體身體素質來看,肥胖者的身體素質都比較低。

2.1.3 肥胖大學生愛好體育項目

從表2可以看出,在調查對象中,肥胖大學生最喜愛的項目并不是籃球,更不是被譽為“世界第一運動”的足球,而是一些沒有身體對抗、技術相對容易的乒乓球、排球等。因為肥胖大學生在肌肉力量、柔韌、速度等方面明顯差于標準體重者,而籃球、足球、田徑項目對力量、柔韌、速度等方面的身體素質要求極高,且籃球和足球的身體對抗性特強,容易受傷。籃球、足球、田徑都是當今大學生體育課的主流課程內容,這也就導致了大學生種種厭學體育課的現象。

2.1.4肥胖大學生厭學體育課的原因調查

從表3中可見,導致肥胖大學生厭學的主要原因是害怕出丑。肥胖大學生由于自身肥胖,行動不便,導致他們在運動時候有一種害怕出丑的心理,這是他們厭學的主要原因。身體素質差的比例也很高,肥胖大學生由于肥胖,導致自身身體素質低下,再加上自身肥胖,身體形態影響和限制,不僅在體育課上常常難以正確地完成技動作,還會伴隨出現一些不協調或笨拙的動作,引起其他學生哄堂大笑,因而心理壓力大,產生自卑心理,懼怕上體育課。

3.結論與建議

3.1結論

3.1.1肥胖大學生中,有34.3%的學生存在厭學體育課的現象。

3.1.2肥胖者大學生自身素質較差,影響到了他們對體育課的興趣。

3.1.3肥胖大學生喜歡的體育項目是沒有身體對抗,運動強度相對較小的項目。

3.1.4影響肥胖大學生厭學的主要原因是活動不便、害怕出丑,身體素質差等原因。

3.2建議

3.2.1體育課做到因人而異,根據肥胖大學生自身的特點安排好體育課。

3.2.2充分調動肥胖大學生對體育課的積極性。

3.2.3根據肥胖大學生的特點,制定考核內容和標準。

參考文獻:

[1]劉春明.體育教學中學生心理障礙的成因及調控[J].科技資訊,2006,(17):1691.

[2]張小華.體育教學中學生心理障礙的排除方法[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2006,26(1):113―114.

[3]劉先敏.教育心理學[M].武漢:武漢體育學院出版社,1985:101―102.

篇(5)

關鍵詞:德國音樂學;博洛尼亞進程;教學路徑;教育模式;人文精神

德國在世界教育史上最先開辟了現代意義上的“研究與教學結合”的大學教育模式,學術自由,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培養學生獨立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德國大學的特色。音樂學這門發源于德國的學科在這樣的一個教育體系中,長期以來處于世界領先地位與它的教育模式與人文背景有著密切的關系。作者結合自己在德國長達17年的音樂學和民族音樂學兩個專業的學習和工作經歷,在介紹歐盟“博洛尼亞教育改革”的基礎上,以筆者學習過的維爾茨堡大學和工作過的埃希施塔特天主教大學為例,就德國音樂學教育模式與理念做一介紹,以此為中國音樂學教育發展提供一些借鑒與反思。

一、“博洛尼亞進程”下的德國音樂學建構制度

1999年歐盟29個國家的教育部長在意大利博洛尼亞聯合推出歐洲高等教育改革一“博洛尼亞宣言”。這一改革的目的是:整合歐盟的高等教育資源,育體制,最大化的推動歐盟各大公立大學的教育合作,提高歐盟與國際的競爭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計劃到2010年實現“歐洲高等教育區”(European Higher Education Area),加速歐洲一體化進程中的整體教育水平和科技發展。由于47個國家的參加,計劃龐大,耗時漫長,因此該計劃被稱為“博洛尼亞進程”(BolognaProcess)。德國作為歐盟的發起國與核心國,深知歐洲一體化的實施為提高歐洲整體與國際抗衡能力的戰略重要性,而教育是提高歐盟實力和推進歐洲一體化的必經之路,對此德國義無反顧地推動“博洛尼亞進程”,并對其教育體制進行改革。這一改革的推出,也是德國自二戰結束后40年里的最大一次教育改革。音樂學這門在德國具有百年歷史的學科隨著改革的推行,無論是學制還是考試制度都做了大幅度的調整。具體的措施是:

(一)學士-碩士-博士三級學位制度

德國的教育猶如它的制造業屬于慢工出細活。在“博洛尼亞進程”之前,德國大學的兩級學制是碩士和博士,沒有學士制,大體分為理科和文科兩種。碩士學位分為初級和高級兩個學習階段,在積攢夠學分后才可進行初級升高級階段的考試,以及最后的畢業考試。通常碩士階段的學習需要4-6年,但一般學生很難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學業,造成延長學習時間的弊端,致使德國勞工市場人才短缺。“博洛尼亞進程”推出的三級學制,既3-4年的本科教育和1-2年的碩士教育,以及之后的博士研究生學習,類似美國的三段式體制。這個改革對于只想掌握專業技能,之后很快進入社會工作的學生提供了快速通道,也有助緩解德國長期以來人才匱乏的市場需要。

(二)歐洲學分互換體系(EUROPEAN CREDIT TRANSFER SYSTEM簡稱ECTS)

為了使歐共體參差不齊的教育水平得到提高。歐盟建立了容易理解的、統一的、可以相互比較、互認學分和學位文憑的體系,其中歐洲學分互換體系就是這一體系的基石。一個ECTS學分需要花費25到30個小時,這其中包括上課時間,課外作業和社會實踐,老師輔導與考試。針對不同的學位對其學分的要求也做出了規定:(1)學士學位三年期180個學分,4年240個學分;(2)碩士學位一年60,兩年120學分;(3)博士學位,沒有具體的學分要求,通常是3-4年的全日制學習。學生在學習期間至少應該在國外學習一學期。

在“博洛尼亞進程”之前,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除了學習一門主專業外,還必須選學與主專業不同的兩門副專業。所選的專業跨度可能很大,即使主專業是音樂學,在一些綜合性的大學里,在沒有特別前提條件約束的專業范圍內,選學理工科作為副修專業的也大有人在,例如筆者的同學主修音樂學,副修數學和哲學專業。通常情況下,以音樂學作為主專業的學生相對選修文科類的專業較多,例如筆者本人主專業音樂學,副專業神學倫理教育和德語作為外語。主副專業只是學習強度和要求上略有不同。這種制度為的是培養復合型人才,通過對不同專業的學習,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培養了學生利用跨學科的研究方法和交叉思維解決問題的能力。由于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決定主副專業,所以每個學生的情況也就不同,開學時學生要自己花一定的時間為其制定本學期的課程安排。完全沒有國內的同班同學和同年級的概念。所有的學習計劃是根據自己的情況量身定做,有很大的自。

由于整個學習以學分制為主,每個學生所學專業又有所不同,所以沒有像國內專門將學士、碩士和博士的課程按部就班的分階段統一安排出來。除了專門給碩士與博士生開設的研討課有要求之外,學士、碩士與博士階段的學生同時一起上課,尤其是同上研討課是非常普遍的現象,只是考試要求不同而已。

“博洛尼亞進程”后,德國各個大學根據自己的情況在以180個學分為標準的制度下,推出了不同的學習方案供學生選擇,例如筆者學習過的維爾茨堡大學就有幾種:(1)將180學分只用于一個主專業的學習,(2)用于兩個主專業,(3)一個主專業和一個副專業的組合。對學士學位需要4年也就是240個學分的學習也做了相應的要求。碩士學位的學習方案也像學士學位一樣,可只修一門120個學分的主專業,也可修兩門主專業或是一門主專業加一門副專業。相對維爾茨堡大學來說埃希施塔特天主教大學的音樂學專業只提供180學分的單專業學習,在這里由于篇幅有限就不在詳細介紹。

通過歐洲學分互換體系可以對不同國家的同一個專業較容易的進行比對,為歐洲高等教育領域引入了競爭機制。學生在這個體系下可以自由的選擇大學,為教師的交流也掃清了障礙。不同國家的高校間也可共同創建一個碩士課程,學生可以同時獲得兩個大學共同頒發的學位證書,為培養跨國型人才開創了一個新的教育模式。

所有必修部分的課程,都可以在選修課部分深入和展開。在1-4學期時建議先選學“音樂史”的基礎課程,以及“體系音樂學導論”和“民族音樂學導論”、“樂器概論”、“文化語境化”、“音樂與媒體”、“音樂與區域”和“音樂社會學”模塊中的課程。對于模塊“歷史句式”課最好在學過調式必修課后再進行學習。

多種多樣的模塊選修課大部分放在3-6學期學習。在對音樂媒體和文化歷史、音樂社會學、音樂心理學、民族音樂學和音樂原理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后,就可以通過應用音樂學提供的實踐課深入到文化實踐和具體的工作中。除此之外還要參加相應的學習小組為畢業論準備。課程中有一半必須有考試分數,剩下的沒有具體分數只是考試通過與否來評定。論文必須是有成績的。在選修課中一共要寫8篇論文,3個有分數的課堂記錄,在那些除了沒有分數要求的討論課上也可以以寫論文的形式代替課堂記錄。如果學生完成了考試要求之外更多的帶有分數的考試,將選取11個最好的考試成績作為總分。至于學士的畢業論文,一般必須在考試中心申請,從申請之后算起8周時間內必須提交論文,畢業論文字數要求在65000到80000字之間。

碩士120學分由必修15學分、選修75學分和最后的畢業論文20學分以及口頭答辯10分組成。前提條件是:(1)大學畢業(通常學士180個學分或者等同的成績)或者即將畢業的學生,在申請時已有120個學分或者最遲在碩士的第三學期入學時出示證明。(2)必須在歷史音樂學,和/或者體系音樂學和/或者民族音樂學領域已有10個學分,在音樂學和/或者音樂教育和/或者在音樂專業(例如,樂器,聲樂和樂理)板塊有20學分。滿足這兩項條件可申請碩士學習,無需入學考試。前3個學期的必修課是研究生專門的研討課。除此之外,在覆蓋24個學科模塊以及一個職業實踐模塊和一個其他專業模塊的總共26個模塊中必須選修15門課程。每個學期要完成30個學分的學習,一般安排是1個模塊的必修課和5個模塊的選修課。第4學期主要是畢業論文的寫作和口頭答辯。24個學科模塊要涉及5個不同的學術視角,既歷史、作曲技術、文化與交叉文化、美學、社會學與心理學,或者也可以按照自己的重點選擇去發展。一個必修模塊。15個選修模塊,一個職業實踐模塊和一個其他專業模塊總共18個模塊都要通過考試完成。其中一個必修模塊,兩個選修模塊的考試必須以有分數的論文形式完成,其余的15個模塊的考試形式多樣,不必有分數。在此也提供機會在必修和選修課部分中可以選擇多個有考分的課,最后的總成績則可選各科最高分來計算。

對于3-4年全日制的博士沒有具體的學分要求,但是在申請論文答辯之前,必須完成6個高級研討課的口頭報告和論文寫作,每篇論文必須在25-30頁之間,口頭報告30分鐘。只有通過后才允許提交博士論文,博士論文被學術委員會認可后可進行論文答辯。當博士論文正式出版后,才可得到博士學位證書。由于很多人博士論文不能及時出版,所以出現即使博士論文和答辯通過也不能馬上得到博士學位證書的現象。由于繁重和嚴格的要求。一般在德國的博士學習3-4年很難完成,通常情況下需要6-8年,這也導致了很多人無法堅持,半途而廢的局面。與國內博士學習不同的是,在德國沒有博士入學考試,學生只需提供碩士學位證書以及提交導師一份非常詳細的課題研究計劃書,如果通過就可入學。

從課程的設置、安排和學分要求上,可以看出選修課在整個學士180學分和碩士120學分的學習中占了主要比重。這充分的說明大學有足夠的實力,提供充足的資源以滿足學生的興趣要求,將培養有個性差異,獨立學術人格的學生放在首要地位。正是由于以科研帶動教學,鼓勵扶持老師以個人興趣為出發點的創新研究,才可以在課程的不斷更新,資源的積累上滿足學生的需求,使得供需環節達到良性循環。

(四)以著作論文為主的學習教材

由于上課的內容以老師的研究為主,所以每門課上很難找到統一的教材,而是做研究必不可少的資料,諸如學術專著和各種論文。通常在課程開始時,老師會發給學生與這門課相關的參考文獻,少則三五十個條目多則百種不等,閱讀書單的范圍并不僅僅局限于課程本身,對這門課有啟發的書籍和論文也會被收集進來,跨學科的特點非常強烈。老師會對參考文獻逐一作出介紹,也會對該領域當前的權威人士,研究水平,關注重點等等進行綜述。

在涉及經典原著的課上都是圍繞問題進行原著選讀,并作課堂討論。一般意義上的材被與之相關的大量針對性強的學術專著和論文替代,一兩本教材的觀點和知識含量被多角度和富于思辨的學術文獻覆蓋。其實這種大量閱讀文獻的要求在中學就以開始,因為德國的中學本身就沒有所謂的全國材,而是各個中學由老師自己從種類繁多的教材中挑選和編寫符合自己學生情況的教材。甚至國內統一的高考在德國也不存在,除了巴伐利亞州統一的高考制度外,其他各州的高考都由中學自己負責出題和考試。

一般來說,如果學生在課下不做大量的閱讀,就無法參與到研討課上的討論中來。所以廣泛大量閱讀是德國大學的特點,課前準備,課后復習是學生必做的功課。由于沒有材,反而擴大了獲取知識面的可能性,調動和鍛煉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學習能力,在每一節課中練習著查找,閱讀和邏輯分析的能力。

(五)從理論到實踐為主的應用轉化

為了教育興國,重整普魯士雄風,洪堡在當年建造柏林大學時。就提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辦學理念。學生不僅要有堅實的理論基礎,學以致用才會為社會做出貢獻,所以提出了“實習”這樣一個由理論向實踐轉化的學習方式。“博洛尼亞進程”更是將培養學生的重心放到應用性人才上來。在筆者工作過的埃希施塔特天主教大學,從2006年起將音樂學專業與音樂教育合并,推出德國唯一一所提供“應用音樂學與音樂教育學”專業的大學。

在這個課程設置中,突出的一點是一方面音樂學與音樂教育專業的結合,另一方面的重點是課程的應用。所謂的應用重點就是學生在學習期間,通過項目實習獲得實際能力的考驗――例如獨立掌握樂譜制版,音樂會的組織策劃,實施介紹音樂的項目活動或者自己創立一個網絡視頻節目等等。除此之外,在第一學年學生就已經與相關的職業實習單位取得聯系,做過一個小實習并且在第5學期的實習學期中完成工作實踐。音樂學和音樂教育的結合不只是為了很多德國音樂廳和歌劇院新近推出的教育計劃或者介紹音樂的節目而顯得重要,學生們在這里一方面從老師那里學習如何將他們的知識有目的的傳授出去,另一方面在掌握了兩個專業研究現狀的基礎上,使之相輔相成的利用起來。

“應用音樂學和音樂教育”這個專業的課程設置中包括:(1)歷史音樂學、體系音樂學、民族音樂學以及音樂理論;(2)音樂教育方法與理論導論;(3)貫穿學習期間的音樂表演;(4)職業實習;(5)交叉學科的補充。課程的設置力求根據學生對音樂相關活動的興趣,結合科學理論,音樂實踐,以及通過對音樂活動的策劃,項目實踐和實踐學期中的職業培訓完成。

除了以上的領域外,學校還為學生配置了自己的電腦音樂實驗室,學習合成器的使用,各種音樂軟件的操作,錄音錄像裝備的使用等等。尤其那些在學校或業余時間一直與音樂表演打交道的學生,可以很好的演奏一種或兩種樂器的學生,讓他們的音樂實踐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為了落實“博洛尼亞進程”中,學生參與教學計劃的制定這一改革措施。老師在學期末時,會對學生發起問卷調查,征詢他們的意見和今后想聽到的課程內容。在整個教學計劃中,還有一項是學生直接參與到科研項目中,例如在筆者2013年開設的民族音樂學課程“傳統音樂與音樂工業”中,就將對巴伐利亞國家廣播電臺傳統音樂頻道的調查項目交給學生負責。學生從資料的收集、整理、到對該欄目的發展歷史和未來走向、收聽率的調查、聽眾的反饋等等做了大量調研工作,并直接參與欄目的播出,整個項目調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學生的積極性極大的調動起來。

同樣維爾茨堡大學在4/5學期也有相關應用音樂學方面的課程,幫助學生參與到與音樂有關的行業領域的實習中。例如廣播電視、網絡媒體、音樂廳/歌劇院、書籍與樂譜出版社、音響工業、文化機構、職業學校和大學。

結語

以上是“博洛尼亞進程”后德國音樂學教育模式的一個簡短梳理。雖然德國作為此項改革的發起國,堅定的推行這項計劃,并對自己的教育制度進行了調整,但之后的反響并不令人滿意。在這項計劃推行后的幾年,歐洲各地大學就紛紛出現了大學生抗議游行的事件。奧地利與德國這兩個原先教育體制基本相同的國家,大學生們對“博洛尼亞進程”的三段式體制提出強烈不滿,認為將原來4-5年的學習內容壓縮到3年,學生疲于應付考試,缺少了自由支配的時間去消化內容。原先一直推行的主副交叉跨學科專業學習越來越被單科學習所取代。同時大部分人質疑這種以市場化為導向,只注重成績和結果的教育是否已經偏離了教育的目的。雖然“博洛尼亞進程”在某種程度上暴露出他的弊端和問題,但就筆者的觀察,這一改革并未動搖承載德國教育體制的核心思想和驅動力――“人文關懷”。

通過對德國音樂學教育模式的分析可以發現,與國內大而全的,單一的通史概論課相比,德國音樂學注重小而精的,靈活多樣的專題選修課;與國內老師講,學生聽的大課相比,德國注重學生參與的研究討論課;與國內教材的統一,全面性相比,德國更注重學習材料的個性化和多元化。與國內注重知識點的學習和掌握相比,德國更重視的是學生綜合研究能力的培養。而這種教育管理制度和學科的建設沒有圍繞個人價值,自我意識,自我超越等等人文思想是很難展開的。正如德國著名音樂學家漢斯?亨利希?埃格布雷特(Hans Hein-rich Eggebrecht)在他的曠世名著《西方音樂》一書的自序中提到的,他書中的音樂史并非是盡最大可能完滿地寫書本里的東西。而是他多年來自己與歷史事件打交道后的體驗音樂史,“最后是體驗音樂史所促發的反思”@。在提到他書中強調主觀介入,也許有人會對此提出異議時,他寫到“科學不允許錯誤,謬誤,出軌,任意和曲解,它們(在科學里)沒有機會,但科學也許容忍有人出來抵制作為最高箴言的所謂客觀”。我想這種尊重研究者特立獨行的人格和思想環境也許是造就德國大學涌現大批影響世界的思想家、哲學家、科學家和藝術家的一個原因。就像中國哲學家鄧曉芒認為的那樣,自由的研究是建立在好奇心上的。當人將自己的好奇心作為探索的目標時。才有自我超越的可能。

除此之外,讓筆者感觸最深的是德國大學老師傳遞給學生的工匠精神,精煉有效的大學行政管理機構,設施一流,服務周到的圖書檔案館,豐富靈活的交叉學科學習,全民讀書,資源共享的社會意識和自我反思的公民責任感等等,這些也都是促成德國教育長盛不衰的條件,也是成功教育不可缺少的環節。

今天,當筆者多次被國內的同道們問及德國的音樂學或民族音樂學的教學模式,課程設置,安排和教材等等問題時,都不能馬上給出一個滿意的回答。因為我的回答是:“沒有統一課程表”,“沒有材”,“沒有學士、碩士和博士統一課程”。這樣的回答都滿足不了同道們的提問,就像沒回答他們的問題一樣。當我多次解釋德國教學管理模式的操作流程之后,不得不開始思考,為什么德國的這種模式很難與中國的對接?問題到底出在哪里?難道只是規章制度及操作環節上的不同嗎?

篇(6)

關鍵詞:管理體制;實踐教學體系;教學質量;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

中圖分類號:G642.41 文獻標志碼:A?搖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04-0071-03

我國高等農業院校食品類專業絕大部分設立于20世紀的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與其他傳統專業相比,屬于發展中的學科。食品類專業包括:食品科學與工程、食品質量與安全、糧食工程、葡萄與葡萄酒工程等。食品類專業學科具有很強的應用性和實際操作性,因此實踐教學環節在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根據21世紀高等教育對高素質復合型人才培養的要求,青島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為培養具有較強創新能力、創業精神和良好個人魅力的優秀畢業生,在實踐教學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進行了改革和創新的嘗試。

一、改革實踐教學管理體制,優化配置各種資源

近年來,隨著高校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學生人均占有實踐教學資源的數量不斷減少,使得實踐教學質量有所降低。面對這一新的問題,青島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一方面通過改革實驗室管理體制,整合各種現有資源,使其發揮最大效益,另一方面通過加大投入,建設了國內一流的食品工藝實驗室,使實踐教學質量不斷提高。

1.實踐教學管理體制的改革與創新。在此前實驗室管理模式是實驗室依附于專業課,由各教研室進行實驗教學管理。這種舊的管理模式存在著儀器設備重復購置,資源不能共享,各實驗室之間相互協調困難,有限的實踐教學經費得不到有效利用、現實效益低等缺陷。不僅如此,原有的實驗室管理模式也不能滿足食品類專業課程體系調整的需要,不能滿足越來越多新開課程實踐教學的需要。為了使實驗室管理體制適應課程體系改革,培養高素質創新、創業人才,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改革過去的實驗室,現為學院統一管理。實驗室所有資產包括儀器、設備、藥品均詳細登記在冊,在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網上公布,以方便師生使用。中心實驗室的人、財、物統一管理,實現了資源的優化配置,使有限的實踐教學資源發揮了最大作用。在課程實踐教學時,每使用一起設備或實驗裝置,均要有實驗實習教師及使用班級和個人詳細記錄,以保障機器的正常運行;這樣運作的結果使我院在實踐教學環節中步步為營,取得了圓滿的結果,使學生掌握了本專業的基本的操作技能,為今后從事生產活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同時我們還組織了部分校外參觀實習,現場教學等,開闊學生的視野。

2.加大資金投入,不斷改善實踐教學條件。近十年來,我國食品工業的發展十分迅速,出現了一些新的領域,推出了許多新產品,造就了一大批現代化食品企業。過去簡陋的作坊式實驗、實習設備已經不能滿足現代食品工業發展對培養優秀食品專業人才的需要,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利用山東省下撥的專項建設經費400萬元,建設了校內實訓基地。基地建筑占地面積廣,有焙烤成套設備、肉制品生產成套設備、果酒釀造成套設備、軟飲料生產線、恒溫庫和氣調庫等中型現代化成套設備,幾年來,完成教學實習及相關的課程實驗的課程有糧油工藝、肉品加工、果蔬貯藏、乳品工藝、機械加工等若干門。實習學生班次有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食品質量與安全、生物工程、部分專科班級;實習生產的產品有各類面包、灌制香腸、酸奶、月餅、啤酒等十多種。學生在其中實驗實習真正體驗到現代食品加工的氣息,為以后進入工作崗位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由此可以看出,性能優良的現代化設備為提高實踐教學質量提供了硬件保障。

3、實習生產基地的建立。為了保證學院的創新教育,在滿足實驗室基礎建設和實驗儀器設備配備的同時,進一步完善校外實習基地建設,先后與中糧集團、萊陽魯花集團、青島東生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六和集團等建立實習生產基地,每年組織學生參觀實習,使同學在實習的過程中開闊了視野,同時可以了解企業的現實生產過程以及切身感受企業文化,提高學生的社會競爭力。

二、構建實踐教學新體系,改革實踐教學模式

為適應新形勢下食品工業對人才的需求,青島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通過整合優化實踐教學內容,構建了一個互相銜接、互為補充,高起點、高要求的實踐教學新體系。

1.專業基礎課與專業課實驗的改革與創新。食品類專業的專業基礎課《食品化學》、《食品微生物學》、《食品營養學》、《食品分析》和《食品機械》等課程原來的實驗方式是實驗指導教師作好充分準備,藥品、儀器一應俱全,有時還提供詳細的操作流程,學生只是按程式操作,很難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對實驗方式進行了改進。對每一個實驗,指導教師只列出實驗的題目,至于實驗原理、實驗方法、所用的儀器藥品的配置則由學生通過查閱資料在教師的指點下確定。這樣使學生克服了依賴心理,更好地鍛煉了學生最基本的動手能力。對于專業課,實驗內容基本上淘汰了驗證性實驗,絕大部分為綜合性、設計性實驗。通過專業課實驗的改革,使有限的實驗設備資源得到最大限度利用。

2.綜合大實習的改革與創新。在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實驗的基礎上,由具有豐富實踐教學經驗的人員作為綜合大實習的指導教師,利用實驗中心先進的成套設備進行典型食品的生產示范。實習項目包括面包、餅干、飲料、果酒、果蔬罐頭、火腿、消毒奶、果蔬恒溫氣調貯藏水果、果蔬脆片、啤酒等中高檔產品的生產。通過典型食品生產示范,解決了專業課實驗中由于設計不合理而出現的問題,使學生掌握了相關食品生產的實用技術。在教學實踐中,選題來自教師的科研題目,教學中未涉及的試驗或是一般試驗的擴大三種類型。例如:休閑花生食品的研制(基金項目:花生高檔休閑食品開發,青島市經貿委課題:20072319)、花生蛋白粉膨化食品的研制(青島農大大學生創新項目)、胡蘿卜果凍的研制(教學中未涉及的試驗)。通過實驗學生已完成了相當于一個小型課題的所有工作,學生在失敗的嘗試中得到了提高。要求學生對每個實驗環節都要以嚴謹的科學態度對待,如實記錄實驗數據和整理實驗結果。實驗結束后,將實驗中所得到的分析數據及時整理歸納,對涉及的實驗數據制成表格或作圖加以分析后撰寫實驗報告。實驗結果的報告以小組為單位,以論文的方式撰寫,得到單因素處理結果,并添加參考文獻。如此反復經過多個重復得到較確定的結果,再經多因素實驗驗證課題研究結果,由此《花生蛋白桃酥的制作及性質分析》(糧油加工2012.4)、《焙烤裹衣花生加工及相關參數的探討》(糧油加工2010.5)、《低糖山藥果脯的加工及相關問題的處理》(食品研究與開發2008.08)等。

3.加強多媒體教學。為了進一步增強學生對食品生產的感性認識,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的專業課教師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將在實驗室無法講清的內容制作成多媒體課件,通過多媒體教學展示給學生,如小麥制粉過程、玉米淀粉的生產、軟飲料的全自動無菌灌裝、豬的全自動宰殺等生產過程及食品的無菌車間生產過程等。實踐教學采用多媒體方式進一步加強了學生對現代食品工業的認識,激發了學生從事食品行業的興趣,取得良好效果。

4.設立第二課堂學分、創新學分和大學生創新科研項目。設立第二課堂學分和創新學分是為了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第二課堂和創新活動是學生根據自己所學的知識結合自己的興趣愛好,在教師的指導下利用業余時間進行的有意義的科研和實踐活動。形式包括組織專題討論會、學術報告會、演講會、社會調查、參與教師的科研課題等幾個方面。通過第二課堂和創新活動,使學生多角度多側面地了解我國食品工業的現狀、發展趨勢以及食品工業對人才的需求,對提高學生在就業中的競爭實力和完善個人素質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大學生創新科研項目的設立使學有余力的學生有機會利用課余時間,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科學研究,能夠激發學生進行創新、創業活動的積極性,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業精神。大學生創新科研項目的申請、評審、考核和鑒定與教師的科研課題的運作模式完全一致,由主持人組織其成員撰寫申請書,并進行答辯,通過答辯的,經學校審批給予一定的經費支持。如農產品加工研究所南沖同學等人研究的“G4酶制取肉制品專用變性淀粉的研究”獲得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舉辦的2012年諾維信杯“酶在食品工業中的應用”創意大賽的三等獎。

5.規范畢業論文答辯程序,加強畢業(生產)實習管理。近年來,高校畢業生數量大幅度增加,學生的就業壓力增大,導致許多學生忙于四處求職,無暇顧及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只是在畢業前的十幾天內突擊撰寫畢業論文,導致畢業論文的質量下降。針對這一現狀,我們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確保人才培養質量不下降。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根據專業特點,制訂了相應的辦法。第一,調整了畢業論文時間,將畢業論文安排在四年級的第一學期進行。到第四學年的第一學期末,論文的研究性工作基本結束,在最后一個學期完成論文的寫作和答辯。第二,對畢業論文及答辯進行規范化管理。根據食品類專業的特點,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論文必須是實驗性論文或設計,課題進行過程中,對學生的研究進展情況進行中期考核,不合格者,對學生和指導教師通報批評,并限期改正。答辯前,學校對畢業班進行抽查檢測,抄襲率達30%以上的不予以答辯資格,同時指導教師和評閱教師對學生的畢業論文分別進行評審,未通過評審的一律不準進行答辯。答辯小組6~7人,答辯委員會主席由學院資深教授擔任,分別對學生的工作量、學習態度、規范要求、實際能力、專業知識、學識水平及答辯情況分別打分,最終成績低于70分者,不能按期取得畢業證書和學位證書。第三,加強對畢業實習的管理。為了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創業精神和適應社會的能力,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利用校外教學基地進行4個月左右的畢業(生產)實習。對學生在校外基地的出勤與紀律狀況、實習日記、實習報告質量以及實習單位對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及綜合素質的評價進行有效的監督和管理。在畢業(生產)實習中,鼓勵學生在熟悉基本生產流程的情況下,應用所學知識解決企業生產中存在的問題或參與新產品開發。畢業實習成績優秀者給予獎勵,并頒發獲獎證書。通過畢業論文和畢業(生產)實習,學生在生產勞動觀念、人文素質、社會適應能力、科學研究的基本素質和創業精神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培養、鍛煉和提高。

三、完善考核制度,確保實踐教學質量

為了適應實踐教學的改革,青島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建立了科學合理、操作性強的實踐教學考核制度。具體考核包括對學生的考核、對指導教師的考核和對實驗人員的考核。對學生的考核由指導教師進行,具體考核內容為學習態度、基本技能、實踐成果等。對指導教師的考核由學生和院教學督導組進行,學生對指導教師的學識水平、責任心和改革創新能力等評價打分,督導組對指導教師的綜合水平和實踐教學效果評價。對實驗人員的考核由指導教師和實驗中心主任進行,指導教師對實驗人員能否及時、全面地提供易損儀器、消耗材料和對儀器設備的保養好壞等評價,實驗中心主任對實驗人員的出勤、工作態度、協作精神等給予綜合評價。對學生的評價結果將影響其各個實踐環節的成績,進而影響其學期綜合測評名次和獎學金的等次。對指導教師和實驗人員的考核結果直接與崗位津貼和職稱晉升掛鉤。實踐證明,完善的考核制度有力地保證了實踐教學改革的順利進行,保障了實驗教學質量。

實踐證明,通過改革實踐教學管理體制、完善實踐教學環節、強化考核制度等一系列配套措施的實施,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學生的動手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創新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等都有很大提高,畢業生的一次性就業率逐年提高,就業率一直保持在我校各專業畢業生就業率的前三名。很多畢業生參加工作后在各自的崗位上表現了較高的綜合素質,并有不少學生取得了驕人的業績。食品類專業這樣實踐性很強的應用性專業,只有通過強化實踐教學,切實提高實踐教學質量,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培養質量,真正實現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從而為社會培養更多更優秀的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張櫻.高水平大學理工科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趨勢和特點[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0,31(3):95-100.

[2]彭秋發,孫占學.一般本科院校人才培養目標與培養模式研究[J].東華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2):159-162.

[3]鄧尚貴,黃晉.面向21世紀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本科課程體系和人才培養模式和研究[J].高等農業教育,1999,(5):17-20.

[4]王奕,沈岳,蔣蘋.農業高校開放式人才培養模式探討[J].高等農業教育,2010,(11):15-17.

[5]鄭春龍.以創新實踐能力培養為目標的高校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與實施[J].中國高教研究,2007,(4):85-88.

篇(7)

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實施素質教育,以育人為宗旨,全面發展為目標,切實貫徹“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把握新課程的理念,根據學校的具體情況,安排教學。致力教改,建設具有新區大港中學特色的教育模式。

二、  工作目標任務:

    1、充分發揮學校體育的本質功能,全面鍛煉學生的身體,增進健康,增強體質,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和諧發展,使學生了解體育與健康的基本常識,掌握簡單的參加體育鍛煉、娛樂的技能和方法,培養體育的興趣和愛好,初步形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增強并提高學生體育與健康的意識和能力,結合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的教育,發展學生的個性,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2、培養終身學習習慣,活到老,學到老,每人每天必須保持2小時學習時間。

3、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計劃、運動隊長年訓練計劃,并積極貫徹落實到位。

4、認真備課,提高課堂45分鐘效率。

5、加強教研活動,青年教師多開實踐課,努力用新課改理論來指導實踐,同組成員互幫互學,共同提高。本學期每人開1-2次校級公開課,市、區級骨干教師每人開2次公開課,新分配五年內的教師本學期開2次校級公開課。

體育組開課表

姓名周次星期節次班級

張體成8三2九(5)

15四3九(6)

邵繼忠11一4八(8)

常玉春15一2八(9)

張征兵17三3七(4)

於海燕16三3七(1)

劉岳松12三2七(12)

翟慶梅12二6八(2)

15三3八(7)

宣揚14三3七(3)

16三3七(3)

朱月芳13二 3九(7)

18二3九(7)

 6、加強聽課評課活動,有教師開課時,其他無課教師都應積極主動地走進課堂,從課堂教學中發現問題,認真總結,從而更好地指導教學實踐,努力提高教研水平。

7、各位教師要認真做好教學總結工作,積極參與各類論文與教學案例的撰寫與評比,每人每學期撰寫1-2篇有質量的教育教學論文,并養成及時寫教后感的習慣。

8、開展以老帶新、傳幫帶活動。使得年輕教師迅速掌握教育教學技能,能夠盡快勝任自己的工作崗位。

三、  本組的基本情況及重點工作:

(一)本組的基本情況

新區大港中學體育組成員名單

姓名畢業院校出生年月文化程度技術職稱訓練主攻方向及擅長項目

宣  揚蘇州大學1966、11本科中學高級總教練,負責運動隊訓練的全面工作。主攻方向:投擲、跳躍及運動后的恢復手段

翟慶梅蘇州大學1968、3本科中學高級大型運動會入場式及群體運動會的方陣訓練。籃球隊技術及裁判規則指導

王桂林江蘇教育學院1954.5大專中學一級群體運動會的方陣訓練,田徑裁判

邵繼忠江蘇教育學院1969.1大專中學一級短跑,田徑裁判

張征兵蘇州大學1973.3本科

 中學一級投擲,中長跑,體育心理及健康。

朱月芳揚州大學1974、3本科

學士學位中學一級教研組組長,長跑及“冬鍛三項”

常玉春揚州大學1973、6本科中學一級短跑及跳躍,籃球隊

於海燕南京體院1974、7大專中學一級教研組副組長,年輕運動員的選拔及長跑

劉岳松江蘇教院1967、1大專中學一級主攻方向:“冬鍛三項”

張體成揚州大學1980.5本科

學士學位中學二級體育保健、籃球裁判及訓練

 

四、  教科研安排

每周舉行一次集體備課,一次科研活動,具體時間為每周一上午第一節和每周四上午第一節課。初一備課組組長:於海燕  初二備課組組長:翟慶梅  初三備課組組長:邵繼忠

鼓勵教師積極進行教學案例的研究,撰寫教學論文。

組織相關人員進行市級課題《多種力量訓練方法對初中學生爆發力提高的實驗研究》的攻關工作。迎接11月份市課題組的檢查。

五、  以老帶新,一幫一活動安排

張體成老師在教學、教科研方面由朱月芳指導,運動訓練方面由宣揚指導。

 

六、  本組具體工作安排:

1、制定教研組計劃及科研計劃,上傳本組公開課計劃表

2、各人上傳教學計劃和教學進度。

3、制定校田徑隊常年訓練計劃。

4、加強運動隊訓練,積極備戰鎮江市區中學生田徑運動會。

5、做好鎮江市區中學生田徑運動會的報名工作。

6、參加鎮江市區中學生田徑運動會。

7、各人按期開課,本組成員做好聽課、評課工作。

8、繼續加強校運動隊的訓練工作,對市運動會所取得的成績和不進行總結。

9、準備參加鎮江市第七屆“冬鍛三項”比賽。

10、全面總結校運動隊工作,寫心得體會。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国产成人综合精品| 色先锋资源久久综合5566| 最近最新中文字幕| 51福利国产在线观看午夜天堂| 亚洲av无码片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三级香港三级人妇三|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成人午夜亚洲精品无码网站| √天堂8资源中文在线| 精品午夜福利在线观看| 久久成人麻豆午夜电影| 国产成人无码a区在线观看导航| 亚洲av无码专区色爱天堂| 亚洲精品无码国模| 国精产品一区一区三区mba下载| 中文字幕色av一区二区三区| 多毛小伙内射老太婆| 7777色鬼xxxx欧美色妇| 波多野结衣av在线无码中文观看| 精品无码国产av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人妻精品中文字幕免费东京热| 亚洲精品沙发午睡系列| 国产精品天天在线午夜更新| 久久婷婷五月国产色综合| 久久亚洲欧美国产精品| 国产精品区av| 精品国产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 日韩不卡手机视频在线观看| 熟妇熟女乱妇乱女网站| 久久久精品人妻久久影视| 国产成人a∨激情视频厨房| 色婷婷五月综合欧美图片 | 亚洲 欧美 另类 在线| 久久久久影院色老大2020| 日本熟妇浓毛| 狠狠躁日日躁夜夜躁2022麻豆| 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99久久国语露脸精品国产| 中国内射xxxx6981少妇| 激情按摩系列片aa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