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24 12:58:3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可持續發展管理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調整金融發展結構,穩定金融發展速度根據中美兩國的金融發展數據比較,根據中美兩國的銀行存款/GDP對比,中國的存款貨幣量在GDP中所占比重(約達到181.4%)不斷呈上升趨勢,并持續高于美國,中國的存款貨幣量在國民經濟的發展中占據著重要地位。從比較中得出,美國的銀行存款/GDP比值(約達到83.1%)要相對穩定,并在國民經濟中占據比例較低。從上面的數據分析中可以看出,中國金融機構的中心是商業銀行,商業銀行的金融管理對金融管理的發展產生著重要的影響。強化對銀行等金融機構結構的調整,提高金融管理的水平,能夠更加利于發揮金融對國民經濟的推動作用。金融管理作為金融行業發展的重要環節,其能夠為金融行業的發展提供更加有效、更加規范的秩序,也能夠更加有效的解決金融行業發展所面臨的問題。研究金融管理的可持續發展問題就能夠為金融管理提供更加有效的制衡方式,能夠實現金融機構內部的有效管理,能夠實現金融資金的良性循環,推動金融行業的穩定發展。
2.實現資金失控預警,調整管理模式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各國經濟的開放程度不斷提高。經濟開放雖然帶來了更多的發展機遇,但是也使得經濟危機肆意擴張。在這樣的經濟條件下,各國的企業更加容易進行投機,市場監管的漏洞也更加容易暴露出來,投資者會更加狂熱的追求自身利益。市場的擴張使得金融行業面臨著更多的不穩定因素,金融業更容易受到經濟的沖擊。因此,金融管理的重要性也就更加突出。近年來,各國的金融機構都在采取多種監管措施,以實現對金融行業的控制,提升金融管理的水平。不同的國家和機構采用了不同的措施,美國推出了金融監管方案,歐盟則制定了銀行業的風險管理措施,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也強調要加強金融監管的合作。在當前的經濟發展環境下,很多國家的金融管理并不能很好的緩解經濟危機帶來的沖擊。各國的金融管理也急需要進行改革和控制,傳統的金融管理模式顯現出了諸多漏洞,管理理念的落后和金融管理人才的缺乏使得金融管理很難應對和預防金融危機的沖擊。為了更好的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需求,我們需要從金融管理角度對金融業進行調整,以更加合理的方式進行發展,推動金融業的可持續發展。
二、金融管理可持續發展的策略研究
1.調整金融結構,優化管理系統金融管理的改革和發展需要金融環境的改變。要實現金融管理的可持續發展就需要在在金融結構上做出調整,以創造金融發展環境。首先,要為金融管理提供法制化環境。我國的中國人民銀行和銀監會要合理的制定金融管理規范,使金融管理能夠按照制度化的管理流程進行操作。其次,要為金融管理提供更加穩定的金融市場。要提高金融的開放性,要使金融行業的各種許可性規范更加靈活,為使資金流入金融市場提供更多的機會。最后要建立金融管理體系,要以中國人民銀行為中心,確定以各商業銀行為中心,其他金融機構相互補充的體系,完善管理規章和制度建設,為金融管理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更加安全可靠的環境,促進金融溝通的便捷性。
2.適用公司法人制度,促使金融機構政策有效性在對金融機構的改革中,要適用先進的公司法人制度,要利用法人治理機構的有效性和制衡性對金融機構進行現代化的管理。法人治理機構能夠使企業發揮更強的凝聚力和更大的影響力,能夠實現管理的協調。金融機構建立法人治理機構,就能推動金融管理的該笑醒,能夠確保金融機構利潤目標的實現。我國的金融機構要建立法人治理機構,實行現代化的企業管理制度,推動企業內部的協調運轉,實現企業內部的有效決策,為企業各項政策的落實提供可靠的制度和機構保障,提高企業管理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促進金融管理的可持續發展。
三、總結
1我國北方地區水資源的現狀
眾所周知,我國北方地區水資源短缺,成了制約該地區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影響水資源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因素有幾點:①經濟結構不合理。②水資源短缺,表現在水資源總量偏少、人均占有水量偏低、徑流量年際變化大、降雨量和徑流量年內分配不均等方面。③供水工程建設滯后。④環境惡化趨勢明顯,地下水過量開采、持續干旱少雨、工業和生活污染等造成了水環境的日益惡化。根據1996年水質監測資料對河流枯水期水質進行分類評價結果,北方17個省級行政區總河長51670km,水質良好的Ⅰ類水占總河長的4.0%,水質較好的Ⅱ類水占總河長的18.6%,水質尚可的Ⅲ類水占總河長的21.4%,水質已受污染的Ⅳ類水占總河長的23.7%,水質受嚴重污染的Ⅴ類水占總河長的32.3%,有11個省區(冀、晉、遼、臺、黑、蘇、皖、魯、豫、陜、寧)受污染的河長占評價河長的50%以上。
依據國際通行的水資源緊缺指標(表1)衡量,我國北方大部分城市地區屬于重度缺水地區。水資源現狀評價結果見表2。由表2可知,我國北方除寧夏、新疆為輕度缺水地區外,其他15個省市都為重度、極度缺水地區。
通過上面對我國北方地區水資源現狀的介紹和評價,可知水資源短缺已經成為該地區人口密集和生產發達地區經濟發展的瓶頸。因此對其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程度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及其綜合評價就顯得十分緊迫和重要。
2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程度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
2.1指標選擇的原則
判斷一個區域以水資源為主要控制因素的資源—社會—經濟—環境這一復合系統是否實現了可持續發展,必須建立該區域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評價指標體系和相應的衡量標準與方法,才能給出可持續與否的科學界定。因此,區域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評價,指標體系不僅要體現該區域水資源本身的特征、開發、利用、管理狀況即水資源系統的發展水平,與水相關的社會系統、經濟系統、環境系統的發展水平,還要反映水資源系統與社會系統、經濟系統、環境系統的協調發展狀況和協調程度,以及復合系統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基于這種思想,在選擇指標構建指標體系時,必須遵循如下原則:
2.1.1系統性與層次性相結合區域以水資源為主導因素的資源—社會—經濟—環境這一復合系統的內部非常復雜,各個子系統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因此,要求建立的指標體系層次分明,不僅要反映
各子系統各自的特征,更要體現水資源系統與其他系統之間的相互關系。
2.1.2全面性與概括性相結合所選擇的指標既要盡量全面地反映區域水資源可持續利用這一復合系統的各個方面,又要精煉,避免信息重復,從而影響評價結果的精度。
2.1.3可行性與可操作性相結合建立的指標體系往往在理論上反映較好,但實踐性不強。因此,在選指標時,不能脫離指標相關資料信息條件的實際,盡量選擇那些關鍵性的具有綜合性的指標,使得建立的指標體系簡潔明確,易于計算和分析。
2.1.4動態性與靜態性相結合作為一個系統,水資源系統可持續發展是不斷變化的,是動態與靜態的統一。因此,可持續發展測度指標體系也應該是動態與靜態的統一,既要有靜態指標,也要有動態指標。
2.2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
根據以上原則選取了充分反映我國北方地區的水資源總量I1,(億m3)、年降水量I2,(mm)、大中型水庫蓄水量I3,(億m3)、供水總量I4,(億m3)、耗水總量I5,(億m3)、人均用水總量I6,(m3/人)、單位GDP(國內生產總值)用水量I7,(億m3/萬元)、實際灌溉面積I8,(萬畝)和水質I9,(等級)等9項指標作為評價指標(見表1),對該地區17個省、市、自治區的水資源持續發展狀況進行評價。
2.3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主成分分析評價方法
近年來,隨著多元統計方法的普及與應用,主成分分析法也成為一種較新的評估方法,它有著不同的原理和特性,它的本質目的是對高維變量系統進行最佳綜合與簡化,同時也客觀地確定各個指標的權重,避免主觀隨意性,而綜合評價的焦點正是如何科學、客觀地將一個多目標問題綜合成一個單指標形式,因此主成分分析法不失為一種較好的評價方法。
2.3.1主成分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的工作目標,就是要在力保數據信息丟失最小的原則下,對高維變量空間進行降維處理;即在保證數據信息損失最小的前提下,經線性變換和舍棄一小部分信息,以少數的綜合變量取代原始采用的多維變量。
由圖1及表5,將17個城市地區的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程度劃分為Ⅰ、Ⅱ、Ⅲ、Ⅳ等4個等級。其中I級表示該區域水資源開發尚處于初始階段,該階段水資源開發程度低,利用率低,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潛力巨大,這樣的城市有2個,分別為圖1中寧夏和新疆;Ⅱ級表示該區域水資源開發利用處于起步階段,但該階段的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仍然較低,有較大的發展潛力,這樣的城市有4個,分別為青海、甘肅、黑龍江、內蒙古;Ⅲ級表示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己相當高,可持續發展潛力較低,但還有一定的發展潛力;分別為江蘇、吉林;Ⅳ級表示水資源開發利用已經達到飽和狀態,水資源系統可持續發展潛力極低,應該考慮較小區域調水,并且以節水型為主,這樣的城市為北京、天津、河北、山西、遼寧、安徽、山東、河南、陜西。這一評價結果同水資源緊缺程度的評價結果基本一致。
3.結語
本文在利用國際通行的水資源緊缺指標對我國北方地區水資源現狀進行評價的基礎上,采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對北方17個城市及地區的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程度進行了綜合評價,評價結果與緊缺指標的評價結果基本一致。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可以將9個評價指標綜合成4個主成分,根據評價指標的數據本身的信息得到主成分的權重,進而得到綜合評價值;避免了專家打分的人為任意性,同時該方法具有直觀和可操作性等優點。
參考文獻:
[1]雷剛旭.西部大開發中的四川水資源問題[J].四川水利,2002,3:2—6.
[2]任若恩,王惠文.多元統計數據分析[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1997,92—119。
[3]傅湘,紀昌明.區域水資源承載能力綜臺評價——主成分分析法的應用[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1999,8(2):168—173。
[4]門寶輝,梁川.屬性識別方法在水資源系統可持續發展程度綜臺評價中的應用[J].浙江大學學報(農業與生命科學版),2002,28(6):675—678.
[5]門寶輝,王志良,梁川等.物元模型在區域地下水資源承載力綜合評價中的應用[J].四川大學學報(工程科學版),2003,35(1):34—37。
[6]門寶輝,梁川,劉慶華..基于屬性識別方法的區域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的綜合評價[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30(6):207-210.
[7]門寶輝,梁川.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綜合評價的可拓方法[J].水電能源科學,2002,20(4):66-69.
[8]徐良芳,馮國章,劉俊民.區域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及其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30(2):119-122.
[9]鄒積君,劉志文,張小芬等.區域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指標體系的設計及評價方法研究[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03,17(1):37-40.
[10]董曾南.談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J].水利發展研究,2002,1:15-16.
[11]PlateEJ.Sustainablewaterresourcesdevelopment[A],MemorialSeminarforthesilverjubileeontheoccasionoftheXXVIAHRBiennialCongress[C],Tpkyo,japan,1993.
[12]黃君禮,王麗,楊士林等.我國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探討[J],哈爾濱建筑大學學報,2002,35(5):49-51.
[13]黃嘉佑.氣象統計分析與預報方法[M].北京:氣象出版社,2000.
[14]王錦國,周志芳,金忠青.我國北方水資源持續發展狀況的灰色聚類評價[J].水電能源科學,2000,18(3):10-12.
EvaluationonsustainabledevelopmentofwaterresourcesinnorthChina
MENBao-huiZHAOXie-jingLIANGChuan
(1.AgriculturaldepartmentkeyopenlaboratoryofAgricultureresourceandenvironmentinYangtzeRiverupperreaches,Chengdu610066,China;2.CollegeofHydraulicEng.,SiChuanUniversity,Chengdu610065,China)
Abstract:Accordingtotheinternationalcurrentshortageindex,theamountofthewaterresourceofSichuan,China,arestudied.Theprimarycomponentanalysis(PCA)methodtoevaluatethewaterresourcesustainableutilizationof17citiesinnorthChinacomprehensivelyhasbeenused.Underthesystematical,comprehensiveandmanipulativeprinciples,weintroduce9indexestoconstructtheindexsystemofthecomprehensiveevaluationofthesustainableutilizationofwaterresourceinnorthChina.Theindexesare:grossofwaterresources(I1)、annualrainfall(I2)、reservoirsluiceamountofgreat-typeandmiddle-type(I3)、grassofwatersupply(I4)、consumegrossofwaterresources(I5)、amountofwaterresourcesperperson(I6)、amountofwaterresourcesperGDP(I7)、actualirrigationarea(I8)、waterquality(I9).Aswecansee,itisobviousthattheshortageofwaterhasbeenbecomingthebottleneckof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ofSichuanProvince.ThisresultcouldprovidethescientificevidencetotheeconomicdevelopmentandenvironmentimprovementinnorthChina.
(一)加強綠色財務管理工作能夠增強企業市場競爭能力。2001年12月11日,我國正式加入WTO,標志著我國產業對外開放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特別是環境管理一系列標準公布及實施以來,使得世界上越來越多的企業在其成本效益分析中,把資源耗減成本和環境損失代價考慮進來,越來越重視本企業產品的綠色化和無公害化,注重企業的綠色形象,在競爭中居于有利地位。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之下,市場競爭愈演愈烈,這也給我國的企業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和新的挑戰,因此提升企業的綠色財務管理相關工作,對企業獲得經濟效益增長和增強市場競爭力有著重要的意義,這也是實現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
(二)加強綠色財務管理工作能夠促進企業戰略的有效實施。綠色財務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決定著企業資源管理的有效性和企業戰略發展的正確性。因此,企業的綠色管理要從綠色財務管理工作做起,逐步完善財務管理制度,構建企業財務管理體系,實現企業的經營由資產經營向資本經營轉變,大幅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三)綠色財務管理可以使企業制定出正確的決策。加強綠色財務管理,提高財務人員的專業素質、職業道德、綠色發展理念,給決策層提供真實、可比性強、可持續發展的會計信息,促進決策層做出正確的發展決策,從而促進企業朝著正確的發展方向健康發展。
二、企業財務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許多領導并沒有認識到綠色財務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甚至有的企業的財務管理工作是由其他人員兼任的,財務管理混亂,財務管理效果沒有體現出來。那么,具體來說,企業財務管理工作存在哪些問題呢?
(一)財務管理目標不明確。企業的財務管理目標是企業財務活動所要達到的目的,是企業進行財務活動所期望實現的結果。目前,我國企業在財務管理目標制定中存在著財務管理缺乏科學發展觀、財務管理規劃無序、財務內控混亂等問題。這些因素都會導致企業內控能力不足、資源過度浪費以及戰略規劃偏差,從而影響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二)綠色發展理念薄弱。企業在以往的發展過程中通常只是盲目的追求經濟增長,不顧資源、環境和個人健康代價,一般只考慮短期經濟效益,不考慮生態環境容量和資源承載限制等條件,企業的規劃與發展對于自然環境保護以及資源浪費并無客觀正確認識,只對與自身收益相關的各項因素有所評估和計劃,從而導致了綠色財務管理與可持續發展無從談起。
(三)企業財務管理人員素質良莠不齊。目前,我國企業管理模式是所有權與經營權一致,并占絕對領導地位,企業的投資者就是企業的經營者,這樣的管理模式必然會造成財務管理的混亂無序,擴大了企業財務管理的負面影響,不利于財務管理工作的順利開展。因此,企業缺乏引進高素質的、專業性強、具有可持續發展意識的財務人員,無法形成現代財務管理觀念,財務管理無法真正發揮其在企業管理中的作用與優勢。
三、企業可持續發展的財務管理策略
(一)創新企業財務管理觀念,引入社會責任風險和環境風險的風險價值觀念。樹立現代綠色的財務管理觀念,提高經營管理者的思想認識,創新企業的財務管理模式和方法,才能保證企業自身的可持續發展與社會環境之間相互協調共同發展的正確方向。傳統的風險價值觀念表明:市場經濟是風險經濟,投資者冒風險進行投資,預期的投資收益率應包括無風險投資收益率與風險投資收益率兩部分內容。成功的投資者應該在風險與收益的相互協調中進行權衡,以期獲得滿意的收益。傳統財務管理中的風險包含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兩大類,其中的經營風險是指因生產經營方面的原因給企業盈利帶來的不確定性,如供應商方面的風險、產品銷售方面的風險以及稅率調整、通貨膨脹、宏觀政策變化等方面的風險。財務風險是指由于籌資舉債而給企業財務成果帶來的不確定性。而綠色財務管理要求重視環境,樹立可持續發展理念,因此綠色財務管理的風險價值觀應進一步引入環境風險和社會責任風險。社會責任風險應該是由于企業不履行社會責任而帶來的企業價值或無形資產價值貶值的可能性。企業的發展必須不斷開發新產品、新技術,加強人力資源培訓與開發,增強企業的后勁與再生力。企業生產的產品或提供的勞務必須以環境效益為前提,拒絕損害社會利益的行為,提倡保護自然環境、改善生態環境提升企業品牌形象和社會聲譽。
(二)科學合理利用企業資源及保護自然環境。首先,合理確定企業的現金持有量。強化庫存管理,保障資金結構的合理;建立應收賬體系,規范產品購銷操作流程,能夠有效緩解企業資金緊缺的問題;其次,企業要有投資管理。在面向市場進行投資的時候要對投資項目進行分析,制定正確的投資決策;對內要加強人力資源投資,企業的發展需要一支高素質、綜合技術型的財務管理人才。再次,要規范企業投資程序,實行投資監理。財務管理人員要對投資項目啟動后的各個環節進行監管,降低企業投資的風險。最后,合理地對經濟成本、社會成本、環境成本進行核算與估計,保證企業的經營和投資行為對自然環境的破壞是可控、可恢復的。始終保持綠色理念貫徹到企業財務規劃和實施的過程當中。
(三)完善企業相關政策和法律法規,增強責任意識。鑒于企業發展存在的資金緊缺、抵御市場風險能力差等問題,國家應該加大對企業的資金、技術、政策方面的扶持力度。例如,建立企業信用擔保管理體系,降低企業融資難度,拓寬企業融資渠道。建立社會化服務體系,政府應加強對企業的社會責任、環保意識方面的引導工作,改善企業的投資環境,引導企業財務管理、投資規劃朝著規范化、法律化、科學化、可持續方向發展。同時,提供環境保護意識培訓和技改方面的支持和幫助。
(四)提高財務人員素質,構建綠色企業文化。企業在認識到財務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之后,要努力提高財務人員的素質,培養一支專業的復合型高素質財務骨干隊伍。企業文化是在長久的經營管理活動中所形成的價值理念,綠色企業文化的核心是和諧的生態價值觀,是追求人類的可持續發展、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的價值觀念。全社會應進行廣泛的環保宣傳和風險意識宣傳,尤其應加強對財務和管理人員的宣傳、教育,讓他們充分認識到環境保護及資源可持續利用對企業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充分認識到承擔社會責任對樹立企業社會形象的重要性,培養他們的綠色理念和綠色管理意識,樹立全方位、全過程的綠色管理新思想,在企業產、供、銷過程中,從資源籌措、投放、耗費到資金的收回及分配諸過程都要將資源節約、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社會責任風險、環保風險等理念貫穿始終,最終達到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五)構建完善的信息系統以及環境風險評價體系。隨著科技的發展,財務管理工作要提高其效率及建立風險控制體系,必須學會使用先進的相關管理軟件。構建完善的信息系統與風險評估體系,可以保證企業內信息的順暢流通,內外部環境的綜合評估,促進財務人員及時獲取各方面信息,配合各部門做好相關管理工作。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統和風險評估體系還可以有效減少財務管理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以及可持續性。例如,當出現環境污染風險事件、產品質量下降、存貨積壓或者應收賬款成本上升等現象時,就可根據具體形成原因,采取有效的風險管理措施,以減小危害。
四、總結
論文關鍵詞:新型戰略性城市增長極,難題,發展方式
一、新型戰略性城市增長極的內涵
培育壯大城市增長極,對于區域經濟的振興,經濟與社會的協調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佩魯(1955)從技術創新與示范效應、資本的集中和輸出及聚集經濟三個方面分析了增長極對區域經濟增長產生的重要作用。他認為,如果把發生支配效應的經濟空間看作力場,那么位于這個力場中推進性單元就可以描述為增長極。增長極是圍繞推進性的主導工業部門而組織的有活力的高度聯合的一組產業,它不僅能迅速增長,而且能通過乘數效應推動其他部門的增長。因此,增長并非出現在所有地方,而是以不同強度首先出現在一些增長點或增長極上,這些增長點或增長極通過不同的渠道向外擴散,并對整個經濟產生不同的最終影響
在此基礎上,布代維爾(1955,1972)又從兩個方面豐富了增長極的內涵:一是作為經濟空間上的某種推動型產業;二是作為地理空間上產生集聚的城鎮,即增長中心。并尤其強調推動型產業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因此,他定義:增長極是指在城市配置不斷擴大的工業綜合體,并在影響范圍內引導經濟活動的進一步發展。他認為,經濟空間是經濟變量在地理空間之中或之上的運用,增長極在擁有推進型產業的復合體——城鎮中出現。主張通過“最有效地規劃配置增長極并通過其推進工業的機制”,來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
此外項目管理論文,繆爾達爾(G.Myrdal)、赫爾希曼(A.0.Hirschman)等經濟學家對增長極理論都進行了不斷的補充與完善。在繁榮區域發展理論的同時,也為全球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支持。然而,隨著國際發展格局的演變,現有的相關理論在適應當前日益復雜多變的經濟發展形勢,并對之提供相關的指導與借鑒等方面,出現了欠缺。基于此背景,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本課題提出創新性概念:新型戰略性城市增長極論文格式模板。
當前形勢下,就產業的發展方向而言,世界各國在不同程度遭受全球金融危機的沖擊之后,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已經成為各國走向經濟復興的選擇和重點。對我國而言,在綜合考慮當前世界區域經濟發展格局以及我國當前發展所面臨的國內外形勢的基礎上,加快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既是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需要,更是我國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節能減排、應對氣候變化,實現科學發展的需要。在此背景下,從區域發展的角度出發,實現區域協調共進、可持續發展的方向則是依托新興戰略性產業,培育壯大新型戰略性城市增長極。
作為本課題提出的創新性概念,“新型戰略性城市增長極”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城市增長極,它主要指:城市發展的源動力來自于關鍵核心技術,通過充分利用現有和潛在的優勢,實現產學研的結合,科技與經濟的結合,創新驅動與產業發展的結合,并且能夠有效推動產業結構合理化與高度化進程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能夠統籌規劃產業布局、城鎮發展規模和建設時序的、具有廣闊發展前景的新型城市、城市群或城市帶。它以經濟實力雄厚、產業聚集水平高、城市之間的協作度強、產業結構優化、基礎設施完善、科技實力強、對外開放程度高、經濟與社會和諧共進等為基本特征;它著眼于經濟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矚目于城市內生增長潛力的培育。它是推動重點項目建設的載體、是利用外資的平臺、是對外貿易的窗口、是加大經濟技術合作的橋頭堡。因此,通過新型戰略性城市增長極的培育,以此來成為撬動區域經濟崛起的支點,進而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社會和諧度的提高,具有戰略意義。
綜上分析可以看出,新型戰略性城市增長極在區域經濟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在其培育與發展過程中會遇到諸多難題,對這些難題的認識深度和解決程度在很大意義上決定著這一事項的進程。因此,深入探討這些難題,就具有了尤為突出的現實意義和戰略意義。
二、培育新型戰略性城市增長極需要破解的難題
1,新型戰略性城市增長極不同于一般意義的城市增長極項目管理論文,準確把握其內涵,擺脫過去粗放式的發展模式,是制定科學的城市發展戰略規劃的重要前提
新型戰略性城市增長極不同于一般意義的城市增長極,它的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第一,新型戰略性城市增長極的核心在于創新的發展和關鍵核心技術的掌握。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國很多城市的高速增長是通過對大量的能源和原材料的過度使用與高消耗、對土地和水等稀缺資源的大量占用與開發、對廢水、廢氣、廢渣等污染物的高排放來實現的。粗放式的發展道路已經給城市的后續發展帶來了嚴重的后遺癥。例如,造成了嚴重的產業結構失衡。從2003年以來,針對部分產業的過快擴張,如鋼鐵、水泥、電解鋁等的盲目發展,國務院相關部委進行了嚴厲的調控。事實上,相關產業的結構失衡與城市的粗放發展直接相關。房地產業的過快發展,在拉動鋼鐵、水泥、建材等行業快速發展的同時,既導致了產業結構的畸形發展,也直接導致了由于大量的耕地被占用而使得農業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受到了一定的損害。再如,城市的粗放式發展還導致了投資與消費的嚴重失衡。投資的快速增長與消費,尤其是國內消費的持續低迷形成鮮明對比,既造成了產能的非理性擴展,也為國民經濟可持續化的發展埋下了隱患。此外,粗放式的城市發展,還導致了城鄉差距的日益擴大,以及社會事業的發展嚴重滯后于經濟的發展。總之,日益嚴峻的環境代價、高度失衡的城市發展速度與能源消耗比率、資源的過度開采與利用、土地的大量被占用……無不彰顯著粗放式城市發展模式給經濟與社會發展帶來的日益凸顯的弊端。
與此相對應,培育新型戰略性城市增長極,則是通過充分利用城市現有和潛在的優勢,以產學研的結合、科技與經濟的結合、創新驅動與產業發展的結合,在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產業發展模式集約化的演進路徑中,推動資本與產業的融合、產業與創新的融合、創新與發展的融合,進而實現城市發展由要素驅動向資本驅動、創新驅動的升級。
第二,新型戰略性城市增長極的關鍵在于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培育與發展。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各國都把搶占經濟科技制高點作為戰略重點,把推動科技創新作為重要的戰略投資,把發展高新技術及產業作為帶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突破口。新興戰略性產業,作為各區域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優化產業布局,提高產業競爭力的重要選擇,已經逐步被納入各地的發展戰略規劃之中。事實上,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不僅是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有效舉措,而且對于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培育城市新的經濟增長點、推動節能減排、應對氣候變化項目管理論文,實現科學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其將會成為推動區域經濟發展乃至世界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
鑒于此,新型戰略性城市增長極的培育與發展,亟需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為契機,充分發揮其所特有的:長期穩定并廣闊的市場前景;關鍵核心技術的掌握,良好的經濟技術與社會效益;產業關聯度高,帶動系數大、就業機會多、產業鏈條長;以及能有效兼顧一、二、三產業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等諸多特點,推動傳統的高投入、高排放、高耗能和高污染的粗放型產業發展模式向集約式、低碳型、高附加值和高效率型產業發展模式轉換,實現統籌規劃產業布局、結構調整、發展規模和建設時序,提高發展效率和創新能力,培育區域經濟的新增長點,在全球新一輪的利益分配格局和國際分工中提升區域的主導權與話語權論文格式模板。
第三,新型戰略性城市增長極的重點在于經濟發展與社會事業的協調共進。無論是佩魯,還是布代維爾,亦或其他的經濟學者,在增長極相關理論中,都矚目于主導產業的發展,強調產業的關聯效應,對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社會事業、公共事業,給予的關注度較少。當前我國的區域發展,也在很大程度上側重于經濟的增長,對于社會事業、環保事業等公共事業則重視不足,從而導致我國形成了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尷尬局面。社會事業的發展滯后于經濟的發展,對經濟發展的制約作用正在日益顯現,并在一定程度上成為構建和諧社會的“不和諧”音符。
而新型戰略性城市增長極,它既著眼于經濟的快速發展,也著眼于社會的和諧發展;既著眼于產業競爭力的提升,也著眼于對資源的保護和環境承載力的提升;既著眼于城市實力的提高,也著眼于城鄉之間統籌力的提升;既著眼于區域物質文明的建設,也著眼于精神文明與文化軟實力的提升。總之,新型戰略性城市增長極,是一個融合了城市競爭力、產業支撐力、城鄉統籌力、環境承載力、文化軟實力等多元因素的有機體系。因此,通過新型戰略性城市增長極的培育與發展,一方面,可以有效加快城市周邊的中小城鎮、縣域經濟以及新農村的建設步伐,增強城市對周邊區域的輻射力與帶動力,擴大城市發展的外溢效應,縮小城鄉差距。另一方面項目管理論文,還可以推進城鄉社會公共服務網絡體系的建設,加快形成和諧、平等的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的新格局;同時,還有利于開發、弘揚當地的文化資源,通過相關文化產業的發展彰顯地域民俗風情,突出城市發展的個性化與特色化,增強文化對城市發展的影響力;此外,也有利于生態功能區的建設,完善生態涵養,保障生態安全,通過對重點領域關鍵技術的研發,達到對資源的合理開發、有效治理、科學利用,實現自然生態系統、社會發展系統與經濟運行系統,三大體系的良性循環,進而增強城市發展的生命力和可持續力。
2,新型戰略性城市增長極兼具新型性、戰略性與增長性等多元化特點,在動態中把握均衡,是實現城市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環節
新型戰略性城市增長極的新型性,主要體現在:其區別于過去一般意義上的粗放型城市增長極。它強調科學技術對城市發展的支撐力,矚目于社會事業的協調共進,通過創新的發展與產業的升級演進,有效推動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與經濟社會的和諧發展,從而使城市發展具有旺盛生命力和廣闊發展前景的若干新型城市、城市群或城市帶。
新型戰略性城市增長極的戰略性,主要體現在:新型戰略性城市增長極的培育與發展,無論是從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升級,還是從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等領域,都是對過去長期沿襲的發展路徑的重大變革。這一變革的長期性、歷史性與艱巨性決定了其發展道路不是一帆風順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但作為城市發展的方向,其所有具有的戰略意義與時代價值則是不可忽視的。因此,要將新型戰略性城市增長極的培育與發展,作為一項長期的歷史戰略任務加以統籌規劃,既不能急于求成、急功近利,也不可半途而廢。
新型戰略性城市增長極的增長性,則主要體現在:新型戰略性城市增長極,其出發點和落腳點依然是城市的發展與增長。而城市的發展與增長則主要體現在:經濟的發展度、對外的開放度、人民生活的滿意度、社會的和諧度、發展路徑的可持續度等諸多領域。因此,新型戰略性城市增長極的培育,離不開城市的發展,并且與城市的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和諧發展密切相關。
總之,兼具新型性、戰略性與增長性三者于一體的新型戰略性城市增長極的培育與發展,有利于提升產業的競爭力、提高城市發展的可持續力項目管理論文,增強區域發展的生命力,對于加快建設發達城市、生態城市、和諧城市具有重要意義。
3,新型戰略性城市增長極的培育與發展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改革當前對地方政府官員的政績考核體制,實現考核標準的動態化、科學化,是實現城市和諧發展的重要保障
公共選擇學派將政府看作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理性人。地方政府作為整個政府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也有其自身利益,包括地方公共利益、地方政府內部的部門利益和地方政府官員的個人利益等。
而新型戰略性城市增長極的培育與發展,是一個長期的、系統的歷史過程,不可能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甚至在一定的發展歷史階段,受財政預算、產業成長歷程、治理成本等因素約束,財政收入、稅收等凸顯地方政府政績的一些指標還會出現增長放緩甚至停滯。而地方政府作為中央政府在一定轄區的者,二者之間的委托——關系使得地方政府官員既面臨政績考核壓力又面臨一定的財政壓力;地方政府作為地方利益的代表者和具有自身獨立利益的主體者,還面臨著同層級的地方政府之間激烈的競爭博弈關系。積累足夠政治資本的愿望,競爭的壓力、政治晉升的動力以及實現增長的執行力,這些都強化了任期有限的地方政府在一定時期內實現轄區發展的各種政策與行為的期限性、時效性和功利性。而這些政策和行為與培育戰略性城市增長極的政策和行為并非總是呈一致性,甚至在一定的情況下,還會呈現相逆性,從而不利于城市戰略性增長極的培育與可持續發展。例如:培育新型戰略性城市增長極,需要不斷完善創新體系建設,加快科技與研發進程,推動城市發展向創新驅動型、科技驅動型轉變。而這是件耗時、耗財、耗力、風險大、見效慢的長期工程論文格式模板。一屆政府任期最多只有五年,地方政府官員作為“理性人”,不會去從事“自己耕耘,他人收獲”的行為。這是直接導致目前我國諸多城市創新發展緩慢的重要原因。再如,培育新型戰略性城市增長極,就需要對現有產業結構進行調整與優化,培育一批具有科技含量高、產業關聯度強、高附加值、低污染、低資源消耗等特征的主導產業。這種情形下,一方面,這些產業的發展需要一個長期過程,見效緩慢;另一方面,需要對現有產業發展格局進行有進有退、有保有控的調整。在“退與控”的過程中就會有財政的損失、就業的下降。在“指標決定政績”、“提拔干部看數字”的習慣思維影響下,地方政府缺乏主動“退”、甘心“控”的積極性,也缺乏積極“進”、盡心“保”的主動性。因此,在過多突出城市經濟運行的規模,而忽略城市運行的內涵與質量的地方政府政績評估指標體系和考核制度帶來的弊端日益突出的情況下,構建全面的、科學的、系統的區域發展評價指標系統,迫在眉睫。
鑒于此,就需要改革當前地方政府績效考核過程中對地方年度國內增加值和增長幅度、財政收入和增長幅度、吸引內外資額和增長幅度、外貿出口完成額和增長幅度等一系列剛性指標的過度重視項目管理論文,建立并完善科學、客觀、合理的地方政府績效考核機制。例如,考核地方政府官員,既要看GDP和增速等經濟指標,也要看城鎮失業率、人均收入水平、產業附加值、投入產出回報率、資源利用效率、科技創新成果、品牌數量、集群效益、市場秩序、環境保護力度、企業污染度、社會保障事業的支出等反映國計民生、社會進步、生態建設的指標。并且還要“善于用全面、歷史、客觀的眼光評價政府的工作成果。不僅要肯定政府的“顯績”,也要考察政府的“潛績”。評估政府工作得失,不僅要觀察當前的效益,也要分析長遠的影響……淡化預期性指標,強化約束性指標,為地方政府推進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樹立正確航標。”[2]從而為新型戰略性城市增長極的培育營造寬松、寬容、寬廣的發展環境。
三、結語
總之,新型戰略性城市增長極的“新型性”、“戰略性”和“增長性”,對于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是不言而喻的。充分重視并發揮其所具有的發展模式的新型性、發展期限的戰略性以及發展目標的增長性,以戰略眼光,進行戰略思維,作出戰略規劃,實施戰略舉措,創新工作模式,借助強勢城市(城市群、城市帶)的出現、優勢區域的形成,多措并舉的推動新型戰略性城市增長極的培育與發展,以此來實現區域資源的共享、城市之間優勢的互補,進而實現區域互惠雙贏、協同發展的目標,為城市經濟的發展培植內生驅動力。
參考文獻
[1]趙健仲,震古,改進政府績效考核體系——訪全國政協委員歐成中,中國經濟時報[N],2010,03,05
論文關鍵詞:國有企業,管理,創新
一.國有企業管理創新的必要性
國有經濟在我國國民經濟發展起著重要的主導性作用,作為國有經濟發展的主要載體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主體,國有企業在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隨著國有企業改革的不斷深入推進,我國國有企業的管理理念和水平都有了質的飛躍,充分發揮了國有企業在促進國民經濟發展中的主力軍作用。另一方面來看,我國國有企業整體市場競爭力不足、效益不高,國有企業改革目標的實現還有很大的一段路要走。究其原因,除了歷史因素外,不難看出當前我國很大一部分國有企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管理不適應癥”的問題。具體來講,如國有企業在長期運作中所形成的一整套企業管理方式難以得到轉變,未能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進行生產經營和管理,管理粗放化,管理水平低下,效益流失嚴重,無法適應市場經濟條件下對國有企業管理提出的新要求,也大大阻礙了國有企業改革的進一步深入推進及國有企業可持續發展[1]。因此,通過國有企業管理創新工作的推進及深入改善國有企業管理不佳狀況具有重要意義。
其次,隨著民營企業、三資企業等的迅速發展及壯大,新形勢下的市場經濟格局和環境使得國有企業所面臨的生存和發展環境的巨大變化。從需求方面來看,為實現國有企業的穩定和可持續發展,提高自身的市場核心競爭力就必須加大管理創新力度。本質上來講企業管理創新是指對企業管理的理念、方法、模式等進行根本性的、深層次的改變與改善,是培育和形成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動力之源和有效途徑。同時通過管理的創新活動,自覺除去各種阻礙企業發展的消極因素現代企業管理論文,帶動和實現企業的體制創新、制度創新、技術創新等,以最大化地實現企業資源的優化配置和整合,有助于國有企業管理水平的提高。從供給方面來看,促進國有企業發展相關政策和精神的出臺,加上現代市場經濟的發展及科學信息技術的進步等在為國有企業提高管理水平帶來壓力的同時,也為國有企業管理創新的開展提供了動力支持、物質基礎和管理方法理念上的支持等。
二.推進國有企業管理創新的對策建議
不難看出,當前我國國有企業管理創新中存在著許多問題,制約了國有企業管理創新工作的有序開展。如受傳統計劃經濟的慣性思維和官本位思想的影響,仍有很大一部分國有企業缺乏創新意識,對于創新的認識只簡單地停留在表面,甚至存在著認識誤區,將管理創新工作看作是可有無,忽視管理創新[2];管理技術和方法落后,如決策時主要是依靠個人經驗及主觀判斷,管理機制不健全難以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國有企業管理創新整體不平衡;缺乏鼓勵和支持創新的有效機制;缺乏高素質的國際化經營管理人才等等,都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國有企業創新的不足。在深刻認識當前我國國有企業管理及管理創新中存在不足的基礎上,加大措施全方位、多角度地推進我國國有企業管理創新工作的開展。
(一)管理理念的創新
長期以來,鑒于國有企業在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國家給予國有企業諸多的優惠政策和發展優先權等,這些措施大大促進了國有企業的發展,但另一方面也使得國有企業具有很強的依賴心理和官僚思想,效益觀念差,對于主動進行管理創新以提高企業管理水平和市場競爭力缺乏足夠的認識。觀念是行動的先導,管理創新首先需在理念上進行創新,管理理念的創新是推進國有企業管理創新的前提。具體來講,管理理念的創新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市場經濟條件下,不論是何種類型的企業,只有創造出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國有企業要重塑和增強公平競爭、優勝劣汰的市場法則理念,積極主動提升企業的管理水平,為國有企業的管理創新提供觀念上的支持。通過管理理念的改變和創新,攪動國有企業固步自封、停滯不前的企業氛圍,給國有企業注入新鮮的血液和活力,加速國有企業的新陳代謝,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要時刻把握時展趨勢積極,樹立起參與國際化大市場競爭的理念,同時立足于國際與國內兩個市場,開闊國有企業管理者的視野和思路。
二是,貫徹落實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國有企業的可持續發展需要全體員工的共同努力和支持,人力資源是推進國有企業管理創新和國有企業持續健康發展中最為關鍵的因素。為進一步發揮人力資源在國有企業管理創新中的積極作用,需改革傳統的人事檔案管理制度,重視和加大現代人力資源管理的投入,做好人力資源管理的長遠戰略規劃。尊重員工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利用科學方法深入了解和把握員工的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建立起高效科學的激勵機制,徹底改變平均主義負面思想的影響,調動員工的積極性[3]。另外現代企業管理論文,堅持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相統一的管理理念等核心期刊目錄。
(二)管理創新應立足實際
企業管理創新并沒有統一的模式,但從本質上來講管理有其內存的邏輯和規律,管理自身最本質最基本的因素直接影響到整個管理過程。因此在充分尊重客觀規律的基礎上,要根據不斷變化的形勢進行調整,通過持久、系統的管理創新活動提高國有企業的管理水平。二是,推進國有企業管理創新的過程中要積極融入我國優秀的傳統思想和理念,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企業管理模式。第三,國有企業管理創新要根據企業自身特點發展需求,以及市場要求等,選擇適合企業文化特性的管理方式,以形成個性鮮明的管理模式,堅決杜絕單純模仿某一種管理模式情況的出現。要認真分析企業當前的發展狀況及管理過程中存在的深層次問題,尤其大部分國有企業管理現代化水平都有待提高,管理創新工作的推進要緊密結合企業管理的改革工作,統籌規劃,循序漸進,才能真正以管理的創新帶動企業管理水平提高。另外,要制定和明確切實可行的管理創新整體目標和階段性目標,以有效指導管理創新工作的開展。
(三)多管其下營造有利管理創新的良好氛圍
創新主體創新能力的發揮離不開一個鼓勵和支持創新的企業氛圍的支持。只有在這樣的環境下,創新主體,包括企業家、管理者及企業員工等才可能做到思想活躍,積極主動地將創新的思想和理念貫穿于工作的任何環節中。一是國有企業管理領導層要重視和鼓勵管理的創新工作,以身作則,寓管理創新理念于企業的日常經營管理過程中。二是,加大培訓力度,培育員工追求優秀的價值觀和使其具備良好的心智模式,包括健全的心理、優秀的品質及較高的文化素質及合理的能力結構等,激發創新意識理念和創新能力的發揮。三是,實現管理的民主化,培養和形成企業員工的主人翁意識,自覺將個人的成長發展與企業發展緊密結合,提高責任感及對于企業的忠誠度,認識到管理創新對于實現國有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意義,積極主動配合和推進管理創新工作的開展和參與企業的管理[4]。另外,人與人之間交流溝通時所產生的思想碰撞是產生新思想、新觀念及新方法的重要途徑,因此,要改變森嚴的等級制度以建立起寬松方便的溝通環境最大限度地激發創新意識。總之,在企業的長期生產經營實踐中逐漸形成全體員工所認同和認可的企業創新文化和鼓勵支持創新的良好企業氛圍是國有企業管理創新工作有序開展的根本保障。
(四)夯實國有企業內部基礎管理
國有企業管理創新的開展不是毫無基礎的虛無創新,管理創新工作的有效開展除了理念和企業良好氛圍的支持,往往需要基于基礎管理較好的前提下才有可能產生。換句話來講,如果企業缺乏良好的管理基礎,那么企業管理創新工作也難以有效開展。因此針對國有企業當前管理中存在的一些問題,特別是現代企業制度建設滯后,需進一步強化企業內部基礎管理,為向更高水平的管理層次邁進和為管理技術、方法創新等提供保障。一是根據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建立完善國有企業的現代法人治理結構,落實股東大會制度,理順企業內部管理關系。二是現代企業管理論文,以信息化發展為基礎,通過流程再造工作,優化和完善組織結構,逐步實現企業組織結構的扁平化及網絡化,改變管理機構臃腫、管理人員過多的狀況,提高企業管理效益及對外界的快速反應能力[5]。三是,完善企業各項管理制度,做好關于基本流程、崗位職責、信息收集等的規定,實現企業管理的制度化和規范化,尤其是崗位責任制度,形成權、責、利相結合的管理格局。
(五)積極推進國有企業管理技術的創新
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得國有企業在管理技術方面也有了質的突破。管理創新是一項與時俱進的工作,要充分利用現代管理技術手段,不斷地改進國有企業的管理方式[6]。一是,管理的信息化,加強現代信息技術的運用,將電子計算機廣泛應用于企業管理過程中,通過各種數學模型、計算機程序及數據庫等。二是要不斷地總結現有的經驗和教育,在歸納總結中不斷升化企業的管理水平;對于國內外先進的企業管理經驗,要給予積極借鑒和吸收。三是建立健全企業信息系統,實現信息收集、處理的自動化及高效化,及時全面地為企業的經營決策提供豐富有價值的信息和數據支持。四是,選擇合適的信息化管理軟件,并不斷地優化其管理功能,促進企業管理的集約化精細化及信息的共享。
參考文獻
1.李昶.國有企業管理創新芻議[J].經營管理者,2010,15,12-13.
2.朱新杰.開拓國有企業管理創新新局面[J]. 新疆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1,22-34.
3.孫麗華,張野.談談國有企業管理創新的途徑[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9,4,16-17.
4.趙玉蓮,李立宏.淺談國有企業管理創新途徑[J].商場現代化,2009,4,32.
論文關鍵詞:初等教育系學科專業建設規劃
初等教育系成立于2000年,原名小學教育系。2004年首次招收本科生,分小學教育文科方向和小學教育理科方向。2006年7月從教科系劃入學前教育專業,現共有兩個專業。目前初等教育系有教師18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4人,講師10人,高級實驗師1人,輔導員2人。
作為新建系,做好科學發展規劃,對初等教育系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十一五”規劃執行情況
1.教學建設工作上所做的工作
過去的幾年,我們嚴格按照本科教學計劃開設課程,制定了本科教學大綱,大綱規范、科學合理、實用,指導性強;從06年開始我們全面要求教案都按照教務處規定的格式撰寫,其中還通過開學、期中、期末三次檢查來強調它的規范性和實用性;今年,我們對期末試卷的檢查加強了力度,使得這次試卷的質量大為提高;在課程建設方面,我系4門學院重點建設課程---小學語文教學論、小學數學教學論、兒童文學和學前教育學,建設工作正在進行中;在抓教學質量上教育管理論文,我系按照學院的有關教育教學質量要求的文件進行教育教學管理,注意常規工作的管理環節;學生管理組織機構運轉正常,黨建工作井然有序,學生活動豐富多彩,特別是我系一年一度的“12.9”師生手工作品展已成為遵義師院學生時間活動和課程應用的一個亮點。
整體上看,我系整體水平和實力在學院十八個系部中還處于中等偏下水平;與省內師范類院校中舉辦小教專業系部相比,從招收本科生時間來看,我系在全省招生比本科生較早;從管理模式上看,我們是獨立建系,獨立管理,這在全省市少有的,管理優勢明顯;我系與西南地區師范類院校中舉辦同類專業本科的系部相比,我們升本時間較早,積累了一定的辦學經驗,同時,我們屬于獨立管理的“主流”式的管理模式,管理相對成熟。
2.存在問題
(1)教師隊伍中高職比偏低,僅有25%,高職數缺少2人。同時,還存在理科方向高職教師缺乏的嚴重困難。
(2)教師學緣結構不盡合理。主要表現為:一是到目前為止,全系教師中還沒有一位畢業于全國著名師范類院校(如北京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等)的,僅有一位教師來自重點大學,其余教師均集中在省內高校;二是教師來源低學歷化程度仍然較重—有些教師還只有本科學歷。
(3)教師隊伍中碩士比雖然勉強達到評估要求(包括在職碩士達50%),但是,存在學科專業分布不均、大多集中在教育學方向的不利現實。
(4)專業方向建設仍顯單一,只有小學教育和學前教育兩個專業。還沒有新的專業方向,這與當前小學教育教學和幼教工作發展的需求現狀不相適應論文的格式。
(5)在教育研究和課題申報上,盡管現在2個國家課題,但是在科研論文與著述上,整體水平偏低,整體實力不夠。
(6)理科方向教師隊伍和文科方向教師隊伍比較,職稱、學歷、教學經驗和教學能力等方面的整體實力懸殊大,急需補充有經驗、有能力的高職稱學歷的教師。
(7)教學管理和學生管理方面仍顯得辦法不多,經驗和能力不足。
(8)在部分專業課程上,我們還缺乏專業的師資(如寫字訓練是書法教師、簡筆畫訓練的美術教師、兒童手工訓練的手工教師等)。
(9)小學教育專業和學前教育專業必須的實驗室建設還未進行,這對來年各個專業的發展有一定影響。
二、“十二五”規劃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1.指導思想
(1)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貫徹國家教育方針,堅持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教育管理論文,全面貫徹實施素質教育。
(2)堅持以人為本科學發展觀,根據學院面向基層、服務基礎教育及地方經濟發展的教學型本科院校的定位,揚師范教育之長,構架教學質量的可持續發展提高機制,培養適應現代小學教育和學前教育的合格本科應用型人才。
2.基本原則
(1)立足于社會發展需要。
根據國家“十一五”發展規劃關于大學應注重質量發展的要求,根據貴州省“十一五”規劃關于大力發展高等教育,努力提高教學質量的要求,根據遵義市“十一五”規劃提出的在基本完成“普九”基礎上農村急需大量合格教師的需求,并根據學院“十一五”學科專業發展規劃確立的“以生為本,因材施教”的辦學思路和培養應用性人才的目標要求,確立初等教育系以質量求生存的辦學理念。
(2)立足于學科專業自身條件的發展潛力。
充分考慮初等教育系在遵義師范學院所處的地位,并結合全省、全西南本科專業的發展情況;充分考慮到我們現有的師資力量和教學條件;充分考慮本專業學生的來源情況和思想狀況,以學院定位為基本辦學方針。
(3)突出 “小教性”、“幼教性”,堅守學科專業特點,立足自身,辦出特色。
根據國家教育部“留得住、下得去、用得上”的關于大學生基本素質要求和學院人才培養定位目標,“十一五”期間,我們將立足實際,先“強本”,再“爭碩”。突出“小教本科”和“學前本科”的特點,堅持應用于學術基礎一起抓的辦學思路,突出應用能力,努力培養應用型的本科高質量小學教師和幼兒教師。
論文關鍵詞:企業社會責任,成本,述評
一、企業社會責任的興起與演化
企業社會責任及其成本理論,是伴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產生和發展的。從18世紀60年代起,英國率先開始了工業革命,其主要標志就是在紡織業、動力機械和冶金等領域的一系列重要的發明,工業革命使英國的經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騰飛,也加速了市場的擴大和城市化進程。
當工業革命興起之初,新生的資本家和經營者對尚無經驗的生產經營活動導致潛在的社會危害,并沒有充分認識和相應對策。對在工業生產的成本中,所費于社會的代價,資本家既無意識,也不會承擔任何責任,僅有少數觀察力敏銳,具有遠見卓識的經濟學家開始提出企業活動的外部不經濟性問題。
從工業革命到20世紀末期,尤其是20世紀50年代之后,世界各國經濟普遍發展,現代科學技術推動社會生產發生一系列改天換地的偉大變革,第三次工業革命使人類的生產和消費水平達到空前的高度。與此同時成本管理論文,人類對自然無窮無盡的索取而不考慮對自然的補償,使人類與自然界的關系,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社會關系更為復雜,自然開始向人類實施報復。接連不斷的悲劇的發生涉及企業經營管理,環境保護政策,社會經濟制度,政治體制以及國際關系等一系列問題。人們開始要求企業約束自身行為對社會的不利影響,試圖將其造成的社會損失進行計量并轉化為企業成本的內容,歸由企業承擔使社會成本得到補償。
企業社會責任(CSR,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這個詞組是1924年由美國人謝爾頓提出來的,指企業不能僅僅以獲取利潤為唯一目的,還應照顧到包括雇員、消費者、債權人、社區、環境、社會弱勢群體及整個社會的利益。從20世紀60年代起,許多工業發達國家開始在財務報表中披露企業的社會責任,聯合國跨國公司中心所屬的國際會計報告準則專家小組于1982年在《聯合國跨國公司行為準則草案》中,對社會責任的披露提出了較為全面的建議。
根據社會責任報告在線收錄網站CorporateRegister的數據,截止2008年9月28日,該網站已收錄全球4609家公司18299份社會責任報告。目前,我國了社會責任報告的企業主要是進入500強的大企業,包括國家電網、華能集團、南方電網、南方航空、中石化、中石油、中國銀行、中移動、中遠集團、中鋼集團、中化集團、中國平安等。國有企業、外資企業、民營企業紛紛加入到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的行列中。
二、中西方關于企業社會責任成本理論評述
根據近年來國內一些專家學者所做的實證分析顯示,企業重視社會責任,并把其作為企業財務管理的目標之一有助于提高企業的財務業績,因為企業的利益相關者關注企業在社會責任方面的表現,如果企業不履行社會責任,則利益相關者就會將隱性的要求轉化為顯性的,從而導致企業的成本上升,因此,只有對企業社會責任成本有正確的理解,才能夠健康履行企業社會責任。
企業社會責任成本理論產生和發展的歷史背景,揭示了工業社會發展的規律,即:社會的工業化程度越高,企業社會成本問題也就越突出,因而,在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研究企業社會責任成本理論是歷史的必然。
從人們開始對企業社會責任成本的關注到推動企業社會成本理論的形成和發展,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成本管理論文,許多中外經濟學家、會計學家對社會成本理論作了積極的探索。
在西方經濟學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法國籍瑞士經濟學家西斯蒙弟提出的“社會成本”概念,英國經濟學家約翰?莫里斯?克拉克的“社會成本簿記”和“社會價值”理論,福利經濟學的代表人物A?C?庇古的“外部效應”思想,英國著名經濟學家,劍橋學派創始人,新古典經濟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和現代西方微觀經濟學的奠基者阿弗里德?馬歇爾的“外部經濟性”理論,還有制度經濟學的主要代表W?卡普的“社會損失”理論,199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美國經濟學家羅那德?哈理?科斯的“社會成本問題”,以及美國會計學會關于“社會成本”的一系列研究成果。
我國的許多經濟學家、會計學家對社會成本理論也做了許多探索,主要有我國著名經濟學家于光遠的“社會生產費用”論,以許毅、王振之為代表的“社會平均成本”論,以陳今池、劉鳳歧為代表的“社會代價”論,還有吳水澎教授的“企業對社會的任何成本”論,謝志華教授的“企業非自愿性支出和耗費”論以及有關學者的社會成本是“國民經濟成本”說等等。
在上述的西方“社會成本”理論中,克拉克的“社會成本簿記”和“社會價值”觀念,可以說是早期較為完整地研究社會成本的學術成果;庇古的“外部效應”思想為研究社會成本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馬歇爾首次提出“外部經濟性”的觀念,使經濟學從單純分析單個企業組織經濟行為,擴展到對單個企業組織經濟行為所引發的社會經濟效應影響作用的關注;卡普的“社會損失”思想試圖用實物和價值指標對環境污染作為“社會損失”即社會成本的實例進行了他的計量研究。而科斯所說的社會成本是私人成本與交易成本的總和,他認為在完全競爭情況下,私人成本就會等于社會成本,社會成本的意義在于揭示交易成本的存在,其社會成本的含義一方面包含產品成本,另一方面又包含交易成本。
我國關于“社會成本”的諸多認識中,最有代表性的其實就是“社會平均成本論”和“社會代價論”兩種不同的社會成本觀念,盡管二者差異懸殊但彼此并不矛盾,都是對客觀存在的社會經濟現象的概括和描述,都反映了隨著生產社會化程度的提高,對社會經濟資源耗費管理的社會化程度也應提高的要求。他們涉及不同的研究范疇,從不同的側面揭示了社會經濟資源耗費水平和狀況,從而發揮著不同的作用,因而二者不存在取代和替代的關系,而是要以某種形式把二者的研究成果結合起來,互為補充成本管理論文,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社會資源耗費,提高社會經濟運行效益。
企業社會責任成本從萌芽到發展,無論是西方還是我國,都是從不同的方面和不同角度進行的理解。有些是按照政治經濟學中的再生產理論去理解社會成本的內容;而有些則是按照企業生產經營對社會造成的損失、浪費去理解;還有的則是從企業承擔的社會責任來理解社會成本。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之一在于:一部分人是站在國民經濟的角度看待社會成本,另一些人則是站在企業角度去看待社會成本。由于人們討論問題的出發點不同,所得出的結論必然有較大的差異。
企業社會責任成本理論的發展告訴我們,經濟高速發展的背后往往是以高昂的社會成本為代價的。目前,我國的現狀是:人口基數大,年齡結構正趨于老化,城鄉人口結構不合理;生態資源破壞嚴重;資源利用率低下;環境污染嚴重;經濟政策的失誤以及社會利益集團的內部經濟性和外部不經濟性的矛盾,加劇了社會經濟資源耗費與補償的失衡。同時,特大礦難、黑磚窯、三鹿奶粉等社會責任事件引起了公眾對企業社會責任的廣泛關注。嚴峻的形勢告戒我們,忽視從整個社會去研究資源的耗費與補償,忽視社會成本的存在,最終必將阻礙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企業履行應盡的社會責任,是企業獲得可持續發展的基石,企業付出應盡的社會責任成本是企業對未來發展的一種投資。只有正確理解企業社會責任成本,才能準確評價企業社會責任績效。從而,為企業更加健康地履行社會責任提供有價值的定量信息。
三、企業社會責任成本的實踐意義述評
從近年來的一些調查顯示:①大多數企業提供的責任競爭力實踐表現而言,有相當一部分企業已經將企業社會責任提升到公司發展戰略的高度;②企業提供的責任競爭力所體現出的社會效益非常顯著;③企業能夠結合自身專業優勢來進行企業社會責任實踐;④責任競爭力實踐所體現或帶來的經濟效益排在第五位,比較靠后,還有待提高。同時也發現:①中國企業在履行社會責任的的同時,能較好地考慮利益相關方的關系和利益;②實踐意識比較高,但系統性、戰略性、自覺的實施還顯不足;③有較好的兼顧履行責任和提升競爭力的關系;④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表現較弱,外資及港澳臺投資企業更差;⑤企業在遵紀守法和對股東的基本責任的履行狀況較好,但道德和自愿性責任的履行狀況有待加強。筆者認為,企業社會責任成本的實踐意義在于:
1.有利于企業可持續發展。企業社會責任成本理論研究源于其社會實踐,實踐中,企業社會責任是一個越來越熱門的話題,2004年上半年,我國國內多家媒體報道了企業社會責任標準SA8000。目前,我國企業界對企業社會責任的定義、內容、范圍、作用和如何實施等方面還處在學習、消化、探索的初級階段,相當多的企業甚至認為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會導致企業經營績效的下降,把追求利潤當作企業的惟一目的,根本不愿或者只是被動地去承擔其社會責任。筆者認為成本管理論文,承擔社會責任是企業持續發展的一個長期戰略,從客觀角度看,企業承擔社會責任也是其發展的需要,因為企業的發展不是孤立的,它與社會各界有著錯綜復雜的聯系,它需要有雇員、供應商、銷售商、社區以及政府的支持,也就是說企業發展的資源是社會給予的,企業也有義務回報社會。當然,承擔社會責任,企業會付出一定的短期成本,但從長期看,企業通過向社會證明自身的社會責任感,證明自己能夠在經營活動中把公共利益和社會整體利益放在重要的位置,從而為企業帶來社會公眾的認同,樹立了自己的品牌。好的企業聲譽帶來好的財務績效,從而促進企業走上良性循環的發展道路。
2.可提升企業戰略決策的科學性。按照成本層次理論,企業社會責任成本應該屬于宏觀成本范疇,在分析成本對象的范圍時,涉及到自然環境、社會環境、政治環境、人文環境以及人力資源等諸多方面,比傳統微觀成本層次的摘要求相適應。一般來說,人們把企業社會責任成本分為八類:①保護環境成本。是指企業本著對環境負責的原則,為防止環境污染而發生的各種費用和為了改善環境、恢復環境的數量或質量而發生的各種支出;②自然資源成本。是指對在我國境內的企業,因其對資源的開采和使用而向資源所有者支付的資源使用費。換言之,是企業因開采和使用稀缺的自然資源,應足額支付維持自然資源再生費用的成本;③人力資源成本。是指企業為發展人力資源所發生的耗費與支出。包括對員工的招募錄用費用、勞動報酬、集體福利、教育培訓支出、職工社會統籌保障金等;④消費者責任成本;⑤社區公益和慈善成本。是指企業為社區及公共事務、公益事業和社會福利事業所發生的各項耗費和支出;⑥其他責任成本,如節能產品的研發費用等,也包括企業對政府、股東、供應商、債權人以及顧客等承擔的責任成本;⑦土地使用成本。這是對企業因使用土地而應支付的成本,特別應包括企業因過度使用土地而使土地退化、質量下降計量的成本;⑧外部不經濟成本。是指一個公司或企業從事謀利經營活動而消耗的并未記入自身成本費用中的社會資源或給社會帶來的損失,企業應充分計量這種消極外部效應,并加以內部成本化。
根據現行的成本會計制度,企業作為獨立的法人主體,在計算其產品成本時也是相對獨立的,一般都以生產的產品或提供的服務作為成本核算對象,通過一套相對成熟和完整的成本核算理論,得到比較明確客觀的成本計量結果。但是成本管理論文,我們不難發現,如果僅僅使用傳統的成本會計工具,將很難對以上的一個或多個成本做出系統的分析和計算,這往往源于企業社會責任成本的特殊性。即:社會性、間接性、模糊性和滯后性。
企業社會責任成本的性質決定了其計量形式的多樣性,只能應用一些現代科學的方法對其進行估算,盡量做到相對準確。另外,除了可用貨幣反映企業的各項社會責任成本和效益外,還可用實物指標和指數,甚至用文字來說明。企業社會責任成本的核算可以借鑒國內外會計機構的經驗,采用調查分析法、替代品評價法、支出成本法、設計新型成本信息系統等方法。
3.可加大企業的競爭力。在企業社會責任成本信息與效用關系問題上,美國著名的“競爭戰略之父”邁克爾·波特認為:如果企業能夠用他們選擇核心業務那樣的方法和框架來分析CSR的機會,他們就會發現CSR并不簡單意味著成本、約束或者是慈善活動的需要,而是企業實現創新和提高競爭優勢的潛在機會。當企業在為自己創造價值的同時已經促進了社會的價值,它會因此獲得更好的競爭地位。
提升企業競爭力,有很多途徑。 但重視企業的社會責任,無疑是一條捷徑。因為提倡社會責任不僅僅能提升企業社會形象,更能獲得進入國際市場的通行證,提升企業的長期盈利能力。事實上,越來越多的企業實踐和眾多的研究成果充分說明了,在社會責任和企業績效之間存在著正相關聯度,企業完全可以將社會責任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競爭力。具體可在提升財務業績方面,降低運營成本方面,提高效率方面,提高銷售量和顧客忠誠度方面以及降低監管力度和市場壁壘方面都會給企業尤其的跨國公司產生積極的作用。
四、企業社會責任成本研究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目前,在將企業社會責任成本作為研究課題的專家學者較多,研究內容五花八門,但焦點和難點主要集中在試圖回答:如何從現有的財務報告評價企業的社會責任,企業社會責任的承擔如何影響企業的經營績效,企業的經營績效如何影響企業對社會責任的履行,如何強化企業的社會責任,企業社會責任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應該如何建立,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成本與效益如何量化,等等。
筆者認為,企業社會責任成本研究中亟待解決的問題應該有以下三方面:
1.關于企業多元化成本的準確計量問題。不同的目的就有不同的成本,社會責任成本信息的生產應結合使用各種方法,比如成本管理論文,當社會責任成本無法直接決定時,可以通過估計替代品來確定;對于企業履行社會責任而發生的實際支出,如購買環保設備,可按歷史成本計價;有些社會責任成本可以根據恢復原狀所需要的成本來進行估計,如廢水對河流造成的污染,可通過估算恢復污染之前的狀況至少需要多少治理費用來確定。
2.關于企業外部成本的內部化問題。計算外部不經濟成本并將其內部化是促進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一種較好做法,在計量社會責任成本過程中,要特別關注外部不經濟成本。從經濟學分析可知,企業的經濟行為可產生兩類成本費用:一類是企業自己承擔的成本,表現為企業產品成本、營業成本等;另一類是不由企業而由社會承擔的企業外部成本。一般而言,企業的成本都是在微觀范圍內進行最優化選擇而付出的代價,但它的活動常常超過自己的財產權力界限,從而發生了一些由社會和他人承擔的成本和費用,這就形成了外部性問題。社會責任成本理論的建立就是要求在政府干預等手段下解決外部成本的內部化問題。
3.關于企業社會責任成本信息與效用評估的關聯體系問題。企業社會責任與經營績效的關系,由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成本與收益兩方面決定。若企業為承擔社會責任所付出的成本大于由此所帶來的收益,企業就不會很情愿、很主動地去承擔社會責任;反之,企業就會很樂意、很熱情地去履行社會責任。但是如何科學評估企業在付出履行社會責任成本后所帶來的效益,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所在。因此,針對這一問題,在對企業取證調查的基礎上,將企業社會責任成本與效用評估的關聯體系作進一步的量化考察,將會對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劉紅霞.中國企業社會責任成本支出研究.中央財經大學學報(京).2008(6).
2.池祥麟、林怡君.企業社會績效與企業財務績效關聯性之分析——以道瓊STOXX永續性指數為例.ntpu.edu.tw/coop/teacher/hlchih/data/CSR_CFP_link.pdf.
3.任迎偉、陳煦江.解析企業社會責任成本.光明日報(理論版).2008-06-25.
4.宋獻中、龔明曉.社會責任信息的質量與決策價值評價:上市公司會計年報的內容分析.會計研究,2007(2).
5.李正.企業社會責任與企業價值的相關性研究---來自滬市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中國工業經濟.2006(2).
6.劉俊海.2006.對國家電網公司2005社會責任報告的點評,csrnall.com/.
7.Abbott, W. F.and Monsen, R. J. 1979. on the measurement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self-reported disclosures as a method of measuring corporate socialinvolvement.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Vol. 22 No. 3: 501~515.
8.Benston, G. J.1982, Accounting and corporate accountability, Accounting, Organizations andSociety, Vol. 7 No. 2: 87~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