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网站-四房播播网站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法治理念論文

法治理念論文精品(七篇)

時間:2022-12-31 11:00:4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法治理念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法治理念論文

篇(1)

一是方向性。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社會主義制度下的法治理念,它有別于資本主義國家的“三權分立”體制下的法治理念。現實中,確有人受西方國家價值觀念和政治法律制度的影響,鼓吹“三權分立”,質疑黨對政法工作的領導,否定社會主義司法制度,主張全盤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我們認為,人類法治文明的成果是沒有國界或地域的,有其自身的共性,如民主選舉產生的權力機構;以憲法和其他法律形式加以確認的民主制度;對權力制約和監督的機制;公民的民利制度等等。這些共性是人類法治進步的共同成果,可以借鑒和吸取,不能妄加否認或批判。但同時,我們也應該認識到我國法治理念的樹立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緊密聯系的,堅持社會主義方向是法治理念之樹在中國土地扎根、發育、開花、結果的內在要求,因為在中國這樣一個具有兩千多年封建歷史的東方大國和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社會主義國家,法治建設(包括法治理念建設)是無法照抄照搬西方國家的經驗和模式的,例如“三權分立”、“大陪審團制度”等等,而只能根據本國的國情和經驗,探索有中國特色的建設模式和途徑。當前要注意那些以西方標準來改造我們的審判制度和司法制度的思潮,要注意一些不顧實際的進行一些訴訟制度改革和宣揚西方訴訟觀念的傾向,防止審判工作和司法改革迷失方向。社會主義法治理念這一命題的提出,使我們在司法意識領域有了正確的政治方向,通過它我們能深刻認識、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以及審判制度的合理性和優越性,能統一思想、堅定信心,毫不動搖地堅持黨對審判工作的絕對領導,推動社會主義審判事業不斷向前發展。

二是階段性。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提出來的重要命題,它與這一階段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精神文明、法治的模式、法制觀念、司法改革、農村法治建設等相互聯系,尤其與我黨依法治國方略交相輝映,是在新的歷史階段對司法意識形態的高度概括。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我國建設社會主義不可逾越的階段,我們應該看到,正因為我國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推進法治建設所必需的社會經濟文化發展水平總體上尚比較落后,且發展很不平衡,公民的法律意識還普遍不高,特別是傳統的權力過分集中的政治體制仍具有強大的運行慣性,這一切都決定了法治理念建設必然要經歷一個長期努力、逐步積累的漸進過程,這就決定著我國的法治之路漫長而艱難。此外,對正處在社會轉型時期的我國來說,社會政治的穩定無疑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一個最重要的外部條件,這也要求社會主義法治之路應有領導、有計劃、有步驟地前進,不能超越現實的經濟社會條件,提出不切實際的任務和要求,包括法治文化建設、法律制度建設和法治理念建設都應與我國現階段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建設作為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既要克服現行司法體制中不利因素,又要培育與現行司法體制相適應的法治文化,法治文化的核心就是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從一定意義上講,法律制度和法治文化兩者是互相影響,互為因果的,法律制度的逐步完善和發展有助于法治文化的逐步培養和發育,而法治文化又為法律制度的有效運作提供相應的文化支撐和精神動力。因此,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們在社會主義法治建設進程中,必須妥善處理法律制度建設和法治理念建設的辯證關系。一方面要從法律制度入手,真正建立有利于社會主義事業不斷發展和國家長治久安的法律制度體系。另一方面,我們也要高度重視法治文化尤其是法治理念的建設,有針對性地對人們的法治思想觀念進行一次深刻的革命,大力弘揚法律至上的思想、公平與正義的理念等等,消除各種與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相違背的觀念意識。為此,一要肅清傳統的法律虛無主義思想的消極影響;二要鑄造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相一致的法治文化體系;三要培養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和諧發展相適應的法律信仰、法律情感,建構優化的法治心理。

三是大局性。

服務大局既是社會主義法治的重要使命,又是人民法院的政治責任。法院工作服務和服從于黨和國家大局,保障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是廣大法官必須擔負的神圣職責,也是有效履行職責的必然要求。就當前而言,審判工作服務大局,就是要保障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諧社會建設與新農村建設。基層法院在服務大局中,一要進一步強化大局意識,緊扣中心工作,立足審判實際,找準保障大局的結合點、服務大局的著力點,充分發揮司法保障作用;二要切實提高服務經濟發展的能力。通過依法懲處嚴重破壞市場經濟秩序的犯罪,平等保護市場主體的合法權益,規范市場行為,促進有序競爭和公平交易,依法快審快結快執與經濟發展大局密切相關的案件,積極為經濟發展提供良好服務;三要提高為新農村建設服務的能力。在新農村建設中做到工作前移、深入基層、貼近群眾,強化職能,力保平安,對農村的各類糾紛要及時平息,各種矛盾要有效化解,使人民群眾權利受到尊重、利益有所保障、糾紛可以訴求。四要提高保障構建和諧社會的能力。弘揚和諧本位的法律文化,更新司法理念,提高公正司法能力,促進社會 公平和正義。提高化解社會矛盾和風險的能力,妥善協調各方面利益關系,暢通社會各階層利益訴求的司法渠道,善于運用法律和司法手段,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四是宗旨性。

在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建設中,“一心為民”是根本。“公正司法,一心為民”決不是一句簡單的口號,它揭示了新時期人民法院的工作宗旨,是在全社會實現公平和正義的本質要求,它與“公正與效率”工作主題的基本價值取向是一致的。“一心為民”是檢驗審判工作法律和社會效果的新尺度,是人民法院密切聯系群眾的時代要求,是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焦點、熱點問題具體實踐。因此,在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建設中,我們不應脫離這一宗旨,要始終不渝地把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司法工作永恒的價值追求,把人民滿意不滿意作為檢驗法院工作的根本標準。

篇(2)

【關鍵詞】高校法制教育 研究 進展

資助課題:安徽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項目“當代大學生法治信仰培育問題研究”(項目編號:2011sk726)。

高校法制教育的性質與目標研究

關于高校法制教育的性質。現階段主要觀點認為高校法制教育不是單純的法律知識教育,而是全面的法律意識教育,屬于德育范疇。2005年、教育部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及其實施方案中,明確將“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列為四年制本科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四門必修課之一。但實踐中對這個問題還有不同的看法,主要觀點有:(1)高校法制教育有其獨立性,不應從屬于道德教育。[1] 張曉敏認為素質教育的理念下,應當還高校非法學專業的法制教育之獨立性地位。[2] (2)法制教育是公民教育的主要內容。劉穎認為法制教育確定了公民教育的主要內容,推動了公民教育的發展與實踐,是公民教育行進過程中的重要環節。[3]

關于高校法制教育的目標。主要觀點有:(1)高校法制教育的目標主要是社會主義法制理念教育。[4] (2)高校法制教育的基本目標在于培養知法、守法、護法的大學生,這是我國高校法制教育進行社會主義法制理念培養的前提和關鍵。[5] (3)提升大學生的法律素質。[6] (4)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終極價值目標應當是人的全面發展。[7] (5)高校法制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法制觀念,并幫助其樹立法律信仰。[8] 還有論者認為高校法制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培育大學生的法治信仰。[9]

高校法制教育的體系與內容研究

關于高校法制教育的體系構建研究。代表性觀點有:韓世強認為當代大學生的法制教育應當是兼容“意識”、“知識”和“行為”于一體的法律素質構建,其教育的真正發揮必須依賴一套健全完善的實現結合機制。[10] 黃青燕認為應當建立法制教育的銜接機制,實現法制教育與思想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相結合,課程教育與校園法制文化建設相結合,校園教育、家庭教育與社會教育相結合。[11]

高校法制教育內容,主要集中體現于“基礎”課程之中。主要觀點有:(1)高校法制教育內容要突出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的核心地位。黃文藝認為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在高校法制教育中具有核心地位,應致力于樹立正確的法治觀念,培養法律思維習慣,形成堅定的法律信仰,增強依法辦事能力。[12] (2)應當調整法制教育相關教學內容。沈蓉等認為增加有關經濟法內容的教學應當是高校法制教育的客觀要求,以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新經濟形勢下各種復雜問題的能力。[13] (3)完善“基礎”課教材中的法制教育內容,構建實用型的法制教育內容體系。教材中的法制教育內容應當能幫助大學生增強社會主義法制觀念,提高法律素質和社會主義法制觀念;還要能幫助大學生解決成長成才過程中遇到的實際法律問題。[14]

高校法制教育的現狀和原因研究

在高校法制教育的現狀和原因的探討方面,許多學者都通過相關的問卷調查進行研究。

1.高校法制教育的不足。顏素珍等對南京地區的高校大學生的法律素質進行了問卷調查和個案訪談。[15] 郭先根認為,目前高校法制教育缺乏領導組織機構和合理規劃,法制教育課程尚未作為一門必修課正式列入教學大綱,“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現象仍然持續存在。[16]孫勉認為各高校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重視道德教育,而忽視法制教育,表現為重勸導輕約束、重自律輕他律、重揚善輕抑惡,其直接后果是“站得高、行得低,說得多、做得少,口氣大、效果小”。[17]

2.大學生法治信仰的缺失。一些研究者通過深入實地的調研,結合調研數據深刻剖析了當代大學生法治信仰培育的困境及其根源。如謝山河、黃章華主持的當代大學生法律意識的調查。[18] 張雪芹對轉型期大學生法治信仰的調查。[19] 王美君以武漢市非法律專業大學生作為抽樣調查對象,設計調查問卷,分別從基本情況、法律認知、法律服從及運用、法律權利意識、法律心理以及法治教育對被調查者進行調查。并運用統計分析軟件,對大學生在法律意識上的共性特點進行了總結。[20]王西閣認為受傳統法文化的影響,法律工具主義思想很難內化為主體對法的動力,傳統“無訟”思想也導致了大學生思想意識中對法律的輕視。高校法制教育的不足,法制教育單一的途徑和高校學生管理行政色彩過濃以及社會現實支持的欠缺都有礙大學生法治信仰的形成。[21]

高校法制教育的方法和途徑研究

高校法制教育的方法途徑是學界研究最多的問題。具代表性的觀點有:

1.法制教育與道德教育相結合的觀點在學界已形成共識。陳大文認為,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相結合,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創新理論為大學生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有機結合提供了理論依據。[22] 余國政分析了大學生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融合的客觀基礎,并從教育觀念的變革、課程改革、教師素質結構的改善和思維方式的變革、“先德教”和“后法教”分層的教育等四方面來實現兩者的融合進行了探討。[23]

2.不斷創新高校法制教育的教學方法,深入研究比較教學法、討論教學法和實踐教學法等的開展。黃文藝認為除了法制教育中常用的案例教學法之外,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還可以采用比較教學法、討論教學法和實踐教學法。[24]王康康、徐延平認為,應當利用主流傳媒對大學生進法制教育;充分利用大學課堂,發揮課堂教學在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充分利用大學校園環境,將無聲的熏陶與有聲的教育相結合;走出校園,開辟第二課堂。[25]

3.開展比較研究,借鑒國外法制教育的經驗。李俊杰比較研究了中美兩國法制教育,認為在理論上可以借鑒實用主義教育思想和人本主義教育思想;實踐上值得借鑒的有建立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模式等經驗。[26]車雷研究了英國的學校法制教育,認為其教學內容的選擇側重于與公民身份密切相關的法律,強調公民意識的養成;法制教育能夠有效利用社會法律資源,為學生提供富有意義的實踐教學機會,極富啟示作用。[27]

4.緊跟中國法治進程,及時調整更新教材內容。“05”方案之后,“基礎”課教材經過幾次修訂,對法律基礎部分的內容有所完善,使理論更加聯系實際,貼近學生。陳大文認為,“基礎”課教學應當準確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基本特征和內部關系,正確認識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面臨的新形勢和新任務,不斷增強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使命感和責任感。[28]

5.法制教育的方法途徑應當體現人文精神。林國強認為,法治信仰的培育方式應當注重提升大學生的人文素質。[29]蒲鴻志認為青少年法制教育面臨人文精神缺失的困境,忽視青少年的主體地位,導致法制教育的功利化。法制教育方法的人文向度是一種創新,強調溝通、感悟、互動和體驗。[30]

6.重視法制教育網絡化的研究和實踐,主張利用網絡這個新載體,對大學生進行法制教育,彌補傳統法制教育的缺陷。任莉莎在碩士論文中詳細論述了增強我國高校網絡法制教育實效性的對策,并提出從三個不同的層面著手探索增強實效性的具體途徑。[31]

7.優化校園法制環境,營造校園法治氛圍,突出高校管理中的法治取向。黃蔡芹認為校園環境對大學生的思想言行能產生強烈的致導作用,優化學校法制環境能對大學生法律意識的提高起到潛態的影響作用,提出了校務公開制度、學代會制度等途徑。[32]王西閣認為目前我國高校管理中存在人治色彩濃厚、行政化趨向嚴重的現象,對法制教育產生不良影響。高校管理必須秉承法律至上、權利本位、民主自由等法治精神,依法治校,實現高校管理的法治化。要健全以大學章程為核心的內部管理制度,完善大學生權利救濟制度等。[33]張慶旭則從訴訟法學的角度專門研究了高校學生處分申訴制度的修正與完善,為保障學生權利、實現校園法治提供了有益參考。[34]

高校法制教育的原則和規律研究

高校法制教育原則,是在實施法制教育過程中正確處理各種關系的準則。這方面的觀點主要有:(1)法制教育與文化素質教育相結合;法制教育與紀律教育相結合的原則;法制教育與法制實踐相結合的原則。[35] (2)法制教育與德育教育相結合的原則。應在教學中貫徹三項基本教學原則,即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相融合的原則和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相結合的原則。[36] 應堅持以教材體系為基礎,理論與實際相統一的原則;關聯性與差距性相統一的原則;知識性與思想政治教育性相統一的原則。[37] (3)法制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的原則。[38]

關于高校法制教育規律的研究,許多論者認為,高校法制教育必須遵循德育的基本規律。王國楨探討了大學生法制觀教育機制,包括三個方面,即中小學法制教育與大學法制教育的銜接機制;大學生法制觀教育與社會法制宣傳教育的互動機制;以及高校教育機制。[39]

高校法制教育的功能和實效性研究

關于高校法制教育的功能。很多學者認為高校法制教育具有明顯的德育功能,包括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思想教育等功能。李璐嬌結合教學實踐,認為“基礎課”新課程法制教育功能主要有發揮理論、規范向實踐的轉化功能;擴大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40]

近年來,許多學者對法制教育的實效性問題進行了理論探討。陳大文認為如何提高課程整合背景下大學生法制教育的實效性是目前迫切需要化解的難題,需要教育者們深刻理解大學生法制教育的基本要求,準確把握大學生法制教育的重點內容,正確認識大學生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的關系。[41]

簡要評論

近五年高校法制教育研究成就顯著。高校法制教育理論研究日益為學界所重視,研究的內容更多更廣泛,研究課題更加務實。每年都有一些研究生論文以法制教育為研究方向。研究方法多樣化,突出實證研究。目前高校法制教育理論研究的視角和方法呈多樣化趨勢,尤其重要的是近年來研究者更多地重視使用問卷、數量分析等實證研究方法。很多研究者對高校法制教育現狀、大學生法制觀念和法律素質狀況進行問卷調查或訪談調查,對所獲取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得出了一些有啟發性的結論,提出了一些有針對性的措施。研究內容呈現專門化趨勢,比較研究也得到一定的發展,出現了一些跨學科研究的學者。開展高校法制教育研究工作的主要是從事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和研究的學者,但近年來也有一些其他專業背景的學者開始研究高校法制教育,并取得了一些成果。跨學科的研究對拓展高校法制教育研究的視野和理論深度非常有利。

但理論研究深度和廣度不夠。囿于學科限制,大多數研究法制教育的學者都沒有系統的法學理論的學習研究經驗,導致研究視野狹窄,研究角度片面,跨學科領域的研究不足,理論深度不夠,研究成果的實效性不強。

參考文獻:

[1]張寶成.影響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的因素[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06(2).

[2]張曉敏.高校非法學專業法學教育目標之重塑[J].廊坊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6).

[3]劉穎.公民教育中的法制教育及其價值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0年博士論文.

[4]陳大文.論大學生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的目標定位[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0(4).

[5]門廣.高校法制教育的性質與目標探析[J].遼寧警專學報,2008(7).

[6]陳大文,劉一睿.從普及法律常識到提升法律素質的教育――改革開放30年高校法制教育發展回眸[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9(4).

[7]顧相偉.高校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的發展、關聯與融合[J].思想教育研究,2012(1).

[8]王曉慧.我國高校法制教育的現實困境與理性選擇[J].河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4).

[9]張蓉.論大學生法治信仰培育[J].法制與社會,2012(7).

[10]韓世強.當代大學生法制教育實現機制的體系化構建[J].寧波經濟(三江論壇),2007(3).

[11]黃青燕.論大學生法制教育體系的科學構建[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11(2).

[12][24]黃文藝.論高校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0(5).

[13]沈蓉等.高校法制教育問題及對策研究[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5).

[14] 張小平,曾裕華.淺談“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材中法制教育內容的完善[J].教育與教學研究,2009(6).

[15]顏素珍,劉桂占.大學生法律素質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J].常熟理工學院學報(教育科學版),2007(12).

[16]郭先根.構建大學生法制教育長效機制研究[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0(3).

[17]孫勉.論大學生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的融合[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0(31).

[18]謝山河,黃章華.關于當代大學生法律意識的調查分析[J].教育學術月刊,2008(7).

[19]張雪芹.論大學生法治信仰的培養[D].山東師范大學碩士論文.

[20]王美君.武漢市大學生法律意識調查報告[D].蘭州大學2009年碩士論文.

[21][33]王西閣.大學生法治信仰培育[J].當代青年研究,2011(3).

[22]陳大文.關于大學生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有機結合的探討[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1(3).

[23]余國政.大學生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的融合[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5).

[25]王康康,徐延平.強化大學生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的探討[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9(9).

[26]李俊杰.高等院校大學生法制教育之探討――中美法制教育之比較及啟示[J].周口師范學院學報,2007(11).

[27]車雷.英國的學校法制教育及其啟示[J].教育探索,2011(11).

[28]陳大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教育路徑解析[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2(1).

[29]林國強.大學生法治信仰培育芻議[J].江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3).

[30]蒲鴻志.青少年法制教育方法的人文向度[J].思想理論教育,2010(12).

[31]任莉莎.我國高校網絡法制教育實效性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09年碩士論文.

[32]黃蔡芹.淺議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J].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07(11).

[34]張慶旭.高校學生處分申訴中的證明與證據研究[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9(02).

[35]張國安.同志青少年法制教育思想初探[J].思想研究,2007(7).

[36]雷繼元.“基礎”課教學基本原則探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7(09).

[37]何玉芳,張艷紅.“基礎”課思想道德與法制教育內容的融合探析[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1(3).

[38]李喜等.醫學專業學生法律素質培養研究[J].山西大同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

[39]王國楨.大學生法制觀教育機制探究[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6(2).

[40]李璐嬌.大學生法制教育功能新論――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法制教育內容為例[J].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7).

[41]陳大文.課程整合背景下大學生法制教育實效性問題初探[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7(5).

篇(3)

論文關鍵詞:法治理念 檢察監督 法律監督

一、做好新時期民事行政檢察監督工作在貫徹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中的重要意義

(一)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對民事行政檢察監督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第一,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核心內容。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除了要求進行全面、系統的立法,使國家的各項事務均納入法制軌道,進行合法、合理、高效的運作外,更是對執法機關、司法機關統一、正確地實施法律提出了嚴格的要求。實踐中,民事行政檢察監督部門所審查的案件均已經過法院的裁判,因此,作為專門的法律監督機關,民事行政檢察監督部門應以更為負責的態度,嚴格貫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基本原則,認真、縝密地審查案件,使案件的審查結果符合法律的規定。

第二,執法為民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本質要求。執法為民的司法理念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基本特色之一,也是“立檢為公、執法為民”執法理念在檢察工作中的直接反映和體現。民事行政檢察監督部門所受理案件的當事人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代表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因此,認真審查處理各類民事行政申訴案件,體現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執法為民對民事行政檢察監督提出的基本要求。

第三,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價值追求。公平與正義是人類進入文明社會以來解決糾紛的一種法律理想和信仰,也是法治社會的崇高目標。要實現公平正義,關鍵在于確保司法公正,這就要求民事行政檢察監督部門在辦案過程中堅持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嚴格貫徹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做到嚴格執法,秉公辦案,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反對特權主義,從而真正實現法律的公平和正義。

第四,服務大局是社會主義法治的重要使命。當前,新世紀新階段,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情況新趨勢新特點,使民事行政檢察監督部門在創建良好的法治環境中面臨了新的考驗,因此,只有在民事行政檢察工作中,牢記服務大局宗旨,加強對新類型、敏感性問題的前瞻性思考和研究,才能正確處理好各類矛盾糾紛案件,為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保駕護航。

第五,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法治的重要保證。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核心和精髓,反映了我國社會主義國體和政體的特點和要求。民事行政檢察監督部門在工作中要堅持黨的領導,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堅持貫徹黨的各項路線方針政策。

(二)民事行政檢察監督工作是新時期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重要內容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科學的、先進的理念,其豐富的內涵為指導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建設提供了正確的指南。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多面的、立體的,這其中包括了立法、執法、司法、法律監督等多個環節的環環相扣和緊密聯系,民事行政檢察監督作為專門的法律監督機關,擔負著對法院民事、行政審判工作的監督重任,是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社會經濟發展的逐步加快,公民之間、公民與法人之間、法人之間的經濟聯系日益普遍與密切,而市場經濟制度的不完善,導致經濟糾紛日益增多;隨著政府職能的轉變,行政機關的執法行為的合法性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因此,各類行政糾紛也呈現出不斷上升的態勢,民事、行政案件數量的逐年增加,但是,由于審判力量的不足,法官法律水平的參差不齊以及法律規定的不夠完善,導致有的案件審判質量不高,民事行政檢察監督部門通過正確履行法律監督職能,對法院的民事、行政審判工作進行法律監督,對裁判并無不當的案件認真做好息訴工作,使當事人服判息訴,配合執行工作,維護法律的權威,同時對裁判確有錯誤的案件提出抗訴,使案件得到正確的處理,切實地維護社會公平與正義。

(三)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做好新時期民事行政檢察監督工作的重要保障

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做好新時期民事行政檢察監督工作的重要保障,從內部來說,在民事行政檢察人員中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有利于促進民事行政檢察人員自覺提高業務素質和綜合能力,不斷提升法律監督能力,為民事行政檢察監督工作的深入發展提供內在動力。從外部來說,在全社會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可以改善民事行政檢察監督的執法環境,有利于民事行政檢察監督工作向縱深發展。

二、新時期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做好民事行政檢察工作的基本目標和任務

(一)加強民事行政檢察監督工作確保司法公正,保障法律的正確實施

民事行政檢察監督作為檢察權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擔負著維護憲法和法律的權威、保障國家法律統一正確實施、保障公民和法人合法權益的重任。民事行政檢察監督依據民事訴訟法第14條、第185條及行政訴訟法第10條、第64條的規定,對符合法定條件、確有錯誤的民事、行政生效判決、裁定,依法提出抗訴,對于檢察機關抗訴的案件,人民法院必須進行再審。通過辦理民事、行政抗訴案件,能夠糾正民事、行政審判權的不當行使,有效地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司法途徑解決紛爭是解決矛盾糾紛的重要途徑,司法公正是法律對執法者的要求,憲法賦予檢察機關履行法律監督的職能,其中民事行政檢察監督通過履行法律監督權,有效地維護司法的公正。雖然審判監督的途徑還可以通過法院自身的審判監督程序進行糾錯,但檢察監督作為第三方,能以更為中立的姿態對生效的民事、行政判決、裁定進行監督,同時更能取信于雙方當事人,從而最終實現公平和正義的目標。

(二)民事行政檢察監督的權利制約功能有利于切實地保障審判權與監督權的行使,維護法律權威

任何權力不受監督和制約必然導致濫用和腐敗。實行法治就是要對國家權力進行有效的監督和制約,防止國家權力的異化。因此,人們在制定某項權利的同時,都會為這一權利的行使制定某些規范或制約機制,民事、行政檢察監督亦是如此。首先,民事、行政檢察對法院民事審判、行政訴訟活動實行法律監督,將法院的審判工作置于制約機制中,使法院的審判工作在監督制約機制下依法有序地進行。其次,法院的民事審判、行政訴訟活動如果出現錯誤,民事行政檢察監督能通過監督權的行使進行糾錯,使社會主義法治正確、統一實施。再次,民事行政檢察監督權的行使自身存在制約機制,其行使有著嚴格的法定程序和法定條件,這些嚴格的法定程序和法定條件,積極有效地保障民事行政檢察監督權的正確實施,為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發揮著積極的作用。

(三)民事行政檢察監督方式的多樣化確保檢察職能的充分履行,為構建和諧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根據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的規定,民事行政檢察監督方式主要是依法抗訴,但民事行政檢察監督的方式不僅僅局限于抗訴,最高人民檢察院《人民檢察院民事行政抗訴案件辦案規則》同時規定了檢察建議的監督方式,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息訴工作又是民事行政檢察監督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抗訴和檢察建議方式監督的必要補充。在“強化法律監督,維護公平正義”的檢察工作主題和“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下,我們作為執法者,一方面,要對符合抗訴條件和檢察建議的案件要依法啟動抗訴程序和采用檢察建議的方式進行糾正,以維護社會的公平和正義;另一方面,要正視民行申訴案件的復雜情況,有針對性地開展民行檢察工作,應在確保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不受損害的前提下,尊重當事人自由處分自己的民事權利,并努力使案件真正做到案了事了。針對司法實踐中,除存在著抗訴和檢察建議案件及法院判決并無不當的案件外,還存在著法院判決確有錯誤,但因當事人雙方均感訴累而希望檢察機關主持和解了結案件的情況,還有個別案件屬于法院判決存有瑕疵,或法官自由裁量權的不合理運用等的申訴案件,針對以上案件的情況,為了充分發揮民事行政檢察監督的作用,體現民行檢察監督的社會功能,樹立以人為本的司法理念,除對符合抗訴和檢察建議條件的案件,采用抗訴或檢察建議方式,實行監督外,對法院判決并無不當的申訴案件當事人,進行釋法解疑,使其服判息訴。而對于符合抗訴條件,但當事人雙方希望和解,且和解不損害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的案件,以及法院判決確有瑕疵或不合情理的案件,民事行政檢察監督還可以通過主持和解的方法使案件得以妥善解決,切實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和社會的穩定。

三、民事行政檢察監督要克服自身存在的局限性,更好地適應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要求

篇(4)

[論文關鍵詞]和諧社會 法治社會 健全的法制

一、社會和諧需要法治,更需要法治的和諧

社會和諧離不開法治,和諧社會對法治有一種內在的、本能的、必然的要求,法治是支撐和諧社會大廈的基本支柱,是判斷社會是否公正與和諧的基本標志。如果法治本身不和諧,實體上是惡法而非良法、善法,形式上是自相矛盾、漏洞百出,那就無法實現法治應有的價值與功能。當然,以促進社會的各方面、各領域的關系和諧來達到和諧社會,以逐步完善的法治來推進和諧社會的構建,是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但是,這并不能成為我們減慢法治發展速度與進度,我們盡可能地、及時地矯正法治建設進展中的錯、漏、偏、差,彌補不足,以健全和完善法治的和諧。社會和諧需要法治支撐,以法治為基礎、為前提、為標準、為調諧器。同時,社會和諧也要求法治和諧,即法治各領域內部的自我和諧與各領域之間的相互和諧,以和諧的法治去促進和諧社會的構建,這是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一項重要任務。

二、法治在和諧社會中的作用和意義

法治是社會關系和社會矛盾的調控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離不開依法治國。

(一)依法治國為維護社會的安定有序提供法律保障

一個和諧的社會,必然有穩定安寧的社會政治環境和有條不紊的社會生活秩序。如果社會動蕩不定、秩序混亂、矛盾激化,人們就不可能和睦相處、安居樂業。然而,任何一個社會都不可能沒有矛盾、沖突和分歧、裂痕。法治以法律的規范性、強制性為特點,通過立法和法律實施,調整社會關系、平衡社會利益、整合社會資源、維護社會秩序。只有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活各方面都有章可循,才能以文明、平和的方式消除社會不穩定、不和諧因素,真正做到政治安定、社會安定、人心安定。

(二) 依法治國為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提供制度支持

自然環境是人類生存的前提和物質條件。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獲得空前發展,但面臨著人口膨脹、資源匱乏、環境污染等嚴重問題。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客觀要求。以法律的形成確立人與自然和諧的基本原則,抑制和制裁破壞自然環境的行為,是建成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社會的必由之路。

(三)依法治國為協調各種社會利益關系和矛盾創造有利條件

社會公正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也是和諧社會的核心價值取向。維護和實現社會公正,關鍵在于妥善處理和協調各種利益關系,在全社會形成合理的利益格局。改革開放的深化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帶來了我國利益主體和利益需求的多樣化,使得社會利益關系更加復雜。如果各種利益關系和矛盾不能及時有效地得以調整和解決,就會在各個社會階層和群體之間造成對立,甚至引發社會不穩定。以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通過在民主基礎上制定的法律法規,確定利益主體、界定利益范圍、指導利益分配、協調利益關系,并對生活困難群眾給予救助,就能維護社會公正,避免社會利益之爭的激化,使各個階層實現共贏共榮,共享社會發展進步的成果。

(四)依法治國為人們之間的誠信友愛創造良好環境

沒有人與人之間的誠信,就沒有相互的合作和普遍的社會認同,也就沒有社會和諧。和諧社會要求社會成員之間團結友愛、和睦相處。法治社會可以創造誠信友愛所需的社會環境,有利于培養人們內心的寬容、謙讓和互助友愛地相處。

(五)依法治國為激發社會活力創造寬松氛圍

社會活力不斷增強,是推動社會不斷發展進步的動力源泉,也是現代社會的重要標志。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發揮各方面的創造活力。依法治國通過法律的形式確認和維護勞動者的創業動力、經濟利益和創造成果,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形成鼓勵人們創新的良好氛圍,營造平等競爭和共謀發展的社會環境。

三、加快依法治國進程,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從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需要來看,還有不少問題亟待解決,必須加快依法治國進程,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支持。

(一)強化法律宣傳,營造法律至上、敬畏法律的社會氛圍

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要高揚民主和法治的旗幟,樹立和維護憲法、法律的權威,把依法執政的過程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過程。要堅持人民當家作主,不斷拓寬渠道,積極引導人民群眾合法、負責、理性、有序地參與國家和社會管理。要繼續在全體公民中增強法律意識、普及法律知識,特別是加強對黨員領導干部的教育,牢固樹立法治觀念,樹立黨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的觀念,支持和保證國家機關依法行使職權,為維護法律尊嚴、公民權利和社會公正創造良好的法制環境。

(二)強化立法工作,完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

完備的法律體系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條件。目前,我國以憲法為核心的法律體系初步形成,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的主要方面,基本上實現了有法可依。但立法的領域、數量、質量等與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目標還有差距,必須下大力氣研究解決。應樹立以人為本和尊重人權的立法理念,對立法重點和利益協調方式進行相應的調整,實現立法與社會發展的和諧統一。應高度重視社會管理、公共服務,以及環境保護、資源利用和生態維護方面的立法;高度重視人民群眾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的立法,特別是加強應對各種突發事件、保障農民利益、促進就業和完善社會保障,以及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等社會事業發展方面的立法。加強環境保護立法,以法律制度維護和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三)強化機制創新,推進司法體制改革

深入推進司法體制改革,首先要逐步建立健全“權責明確、相互配合、相互制約、高效運行”的司法體制,按照司法權的權屬性質,合理劃分和科學配置司法權,形成良性的制約監督關系,最大程度地防止司法領域里各種腐敗現象的滋生。其次,應確立司法公正的價值目標,全力構建維護社會公正的司法體制,使司法成為維護社會公正的有效平臺;充分發揮司法機關解決糾紛、化解矛盾、維護社會穩定的司法功能;實行司法公開,特別是審判公開,接受社會監督,確保司法公正的實現;提高司法效率,把效率和公正有機統一起來,及時化解社會沖突。

(四)強化打擊力度,確保社會穩定和政治安定

和諧社會是一個穩定安寧的社會。政法機關要堅持“嚴打”方針,堅決打擊危害國家安全的民族分裂勢力、宗教極端勢力、暴力恐怖勢力等犯罪活動,維護國家的統一和安全;嚴厲打擊殺人、搶劫、綁架、傷害等嚴重影響群眾安全的多發性犯罪,努力創造良好的治安環境;依法懲治各類擾亂和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的犯罪,穩定社會主義市場秩序;積極查辦職務犯罪案件,促進黨風廉政建設與和諧社會建設。

(五)強化綜合治理,發揮社會管理作用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社會管理尤其重要。經濟越是發展,越要重視和加強社會管理。第一是要加強對流動人口的管理,加大對其居住地的安全防范力度,認可他們對于城市建設作出的貢獻,增強他們的“歸屬感”、“安全感”。第二是要加強對各種社會人的管理。研究加強對社會人進行管理的有效措施,嚴格落實屬地責任、行業責任和單位、社區、企業法人責任,確保流動人口、下崗失業人員、民營高校學生等不脫管失控。第三是加強對社會組織的管理,發揮社會組織在社會管理中的作用,推動社會組織發展。

(六)強化執法監督,促進司法公正

第一是加強黨委、人大對司法工作的監督。第二是發揮人民群眾和社會輿論的監督。第三是發揮檢察機關法律監督的作用。檢察機關通過發出檢察建議、出庭支持公訴、抗訴等法定程序,對訴訟活動實行全程監督,還有接受人民群眾的控告申訴。通過這些做法,確保法律的統一正確實施,把立法意義上的公平正義,變成了人民群眾看得見、摸得著的現實,增強人民群眾對法治的信心、對法律的尊崇和守法的自覺性。

篇(5)

我校始建于xxxx年,占地70畝,教學樓兩幢,辦公樓1幢,現有17個教學班,學校西鄰岐山,南臨涑河,依山傍水,環境優美,三區分離,布局合理。學校教學設施齊全,設備先進,擁有兩口多媒體教室、兩口微機教室、遠程教育網、高標準操場、餐廳、理化生實驗室、語音室、舞蹈室,教學手段基本實現現代化,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創造了良好環境和廣闊空間。

根據上級的通知精神,我校對創優爭先情況進行了自查,現將自查情況匯報如下:

1、健全機構,明確職責。

學校領導高度重視文明創建工作,成立了由校長任組長,以校委會成員和班主任為成員的精神文明領導小組和德育領導小組,把精神文明建設和德育納入學校年度工作計劃和支部目標治理的重要內容,組長負責領導學校文明創建的全面工作,定期召開專題會議,討論和研究文明創建工作規劃、計劃,及相關制度,解決有關創建的實際問題,在學校形成全員育人和創建文明單位的良好氛圍。

2、加強民主治理,堅持依法治校。

學校認真宣傳和貫徹執行國家的教育方針和教育法規,保證上級的決定在學校的實施,加強民主治理,促進學校治理的科學化、規范化、法制化、民主化。堅持“以人為本”的思想,建立健全了民主治理制度和校務公開制度,積極推行校務公開,成立了校務公開領導小組和監督小組,確立了校務公開的內容、方式和要求,增強學校治理工作的透明度,鼓勵教職工積極參與學校治理,切實維護師生員工的合法權益,在評優、工作安排、目標制定、經費支出等重大問題上,堅持集體討論研究,充分發揚民主,尊重職工意見,做到公開、公平、公正,充分調動了廣大職工的積極性,增強了教師的民主意識、參與意識。學校對教職工提出的問題和要求,積極地向上級有關部門反映,對上級有關精神、政策也及時地向教職工傳達和宣傳,起到了上傳下達的作用,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狀態。

3、加強支部建設,以人為本和諧發展。

我校切實加強支部建設,認真做好積極分子的考查、培養、教育,堅持“”,充分發揮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以“四好班子”為標準,搞好學校領導班子建設,形成合力,團結協作,始終堅持“集體領導、分工負責、民主決策、公開透明、群眾監督”的原則,不斷提高決策的科學性和透明度。對于需要在班子中討論的問題,堅持個別醞釀,會議集體研究決定的原則;堅持黨務工作、干部選拔任用,努力做到公開、公平、公正;對于關系到教職工切身利益的問題,始終堅持公開透明的原則,及時向教職工公開,廣泛征求意見;努力營造團結和諧,奮發向上的工作氛圍,不斷提高班子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戰斗力,引領我校的教育教學工作健康有序開展。

4、認真做好思想道德建設,努力打造高素質教師隊伍。

我校長期堅持政治學習制度,每周都組織教職工認真學習黨的十六大和十七大精神,深入學習和領會“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當前改革發展形勢,把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作為重要內容,切實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教育職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正確處理個人利益、集體利益、國家利益的關系,增強職業道德和法制觀念,樹立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良好精神狀態,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不斷提高政治思想覺悟,增強責任感、使命感,努力搞好本職工作,為教育的改革和發展作出貢獻。結合學校實際工作,在教職工中又大力開展教師職業道德教育,培養教師愛崗敬業、勇于奉獻的精神,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積極開展普法宣傳教育,組織教師認真學習有關的法律法規,增強教師的民主意識和法制意識,堅持依法治校和依法執教,杜絕違法亂紀行為在學校發生。

5、堅持學習制度,提高教師隊伍素質。

各教研組每學期都要求制定業務學習計劃,每周至少開展一次教研活動,組織學習教育法規、教育基礎理論、現代教育的觀念和方法,把握新課程標準和課堂教學策略,提高教學水平,倡導在工作中學習、在學習中工作,同時大力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全面提高教師的政治素質和學歷、教學、科研水平。建立健全教師隊伍管理體系。做好“內育”文章,支持教師參加各種形式的在職學習,組織教師開展教學研究、教學改革以及教學比賽等活動,聘請專家、教授來校講學,定期對教師的政治表現、業務水平、工作業績進行考核。實施“引智”工程,吸納人才,使學校形成了一支結構合理、師德高尚、業務精良、樂于奉獻的教師隊伍。現有教職工92人,學歷達標率100%,其中本科學歷78人。有省級優秀教師2人,市級優秀教師5人,縣級優秀教師45人;市級教學能手5人,縣級教學能手16人,有32人獲得市級教學成績獎,80多人次獲得縣級教學成績獎;市級講課比賽8人獲獎,縣級講課比賽46人獲獎;發表國家級論文2篇,省級論文4篇,市級論文12篇。

6、加強“兩個文明”建設,培育良好的育人環境。

我校在師生中大力弘揚時代精神,深入貫徹落實《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廣泛開展“八榮八恥”宣傳活動,要求每個學生都會背“八榮八恥”內容,都會說出《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和《中學生守則》,大力宣揚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社會道德規范,倡導愛崗敬業、教書育人、以身作則,努力培育“四有”教師隊伍。加強中學生行為規范的培養,堅持升旗制度,充分發揮黑板報、閱報欄、光榮榜等宣傳主陣地的作用,宣傳德育知識;利用德育室,發揮學習育人的作用,科學設計教育內容,圖文并茂,靈活多樣,既有反面警示,又有正面教育;利用主題班會等方式,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集體主義教育和道德規范教育,培養學生講文明、講禮貌、講衛生、講秩序的良好品質和助人為樂的高尚情操,因地制宜,整體規劃,注重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的一體,“有形文化”和“無形文化”的統一,形成以“名言激勵,才華展示”為主的樓道文化、以“德育滲透,規范警示”為主的長廊文化、以“盡情揮灑個性,打造智慧校園”為主的教室文化、以“師表育人,警師德行”為主的辦公室文化等,讓全體師生的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得到潛移默化的提升和熏陶,使學生前進有目標,學習有榜樣,做人講道德,行為有規范。開展了文明班級、三好學生的評選表彰。組織師生向貧困地區捐款、捐物,大力提倡好人好事、互幫互助。學校加強對師生進行愛護環境、講究清潔衛生的教育,培育學生的環保意識,經常組織教干教師、黨員搞好學校的綠化和清潔衛生,確保校園環境整潔、美麗。

7、加強思想政治工作,營造穩定的工作環境。

一個思想統一、團結穩定、積極向上、拼搏創新的教師隊伍是搞好各項工作的根本保證。我校把教師隊伍的穩定作為重要的工作內容,我校切實加強思想政治工作,認真宣傳黨和國家的改革政策和形勢,教育職工認真學習,積極工作,顧全大局,保持穩定,學校領導班子經常深入教師中,了解職工的思想動態和困難,學校每學期領導和全校教師普遍談心一次,平時又多交流,堅持做到四必訪一關心,即:困難職工必訪、有病職工必訪、離退休職工必訪、有紅白喜事的職工必訪、關心教師的衣食住行。

篇(6)

法律教育部分內容的修訂較此前的版本更為科學合理,而且避免了以往非法學專業的基礎課教師需要學習龐雜的部門法的問題,但同時面臨著新的挑戰。思政課教師要將全體大學生培養成法治國家所需的具備基礎法律知識和素養的大學生,是一個很大的考驗。在實際教學中,學生對于法律部分的關注突出地表現在關注實際的具體的法律問題比較多,部分教師遇到學生的課堂或課后咨詢具體的法律問題,在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過程中,部分老師在法律教育相關專題的教學中講授“法律基礎”部分也更多的是法律知識和概念的講解,很少涉及法治思想和理念方面的知識。法治思想和理念方面對于非專業的教師難度較高,其也不同于以往具體部門法概述的教學,需要教師從更高的層次上去把握和理解,并且能用學生的思維方式和學生的語言闡釋,借助經典案例或現實生活中的事實對法治思想、精神和理念進行深入的理解。對于法學專業的教師,同樣面臨一個重要的問題,在實際的授課中容易陷入法學專業教學的深度。現實教學中出現的是部分法學專業的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不知不覺按著法學專業教育的方向上走,但對于學生學習未能收到預期的效果,并且不符合高職高專的培養目標,學生容易陷入艱澀理論學習的困惑中。

二、法律教育部分對基礎課教師挑戰的對策

探究在思政課教學團隊中,由于年齡、職稱和專業的組成科學、全面和合理的需要,相當部分教師不具備法學專業背景,然而本門課并未要求必須具備法學專業背景,且不影響實際教學,如前文所述,《基礎》課的法律教育部分強調的是思想性的教育,教師只需花功夫研習法律部分的基礎理論和基礎理念即可應對教學需要。研習法律部分的基礎理論和基礎理念須始終圍繞著培養大學生的良好法律意識這一主線開展,更側重于培養大學生遵紀守法的觀念,增強大學生法制觀念和提高大學生的法律素質。研習可分為自主學習和其他系統培訓,這里主要探討系統培訓的路徑。包括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在理論教學中教師在授課時除了要透徹地分析教材中的規定的重點內容,還要基于學生實際以及學生需要和關注的法律問題進行講授。除了教材已規定的選取學生關注度高的法律知識進行講解,如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勞動合同法等相關問題;根據不同專業學生關注不同領域的法律知識進行差別講授,如財經系的大學生更關注經濟領域的法律知識,而食品系學生則更關注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規范。這樣結合大學生實際,結合生活,有所取舍,有所側重,既滿足大學生的實際需求,又能解決法律部分意識和理念方面的教育的需求。在講授相關專業側重的基礎法律知識的同時也可附帶理念和精神的教育。法治理念和法治精神的教育很重要的是通過消極案例中得出積極的引導,從而樹立對法治道路的信心。通過對比事例誘導沖突,然后把兩者進行比較,從而引出正面教育。法律部分教學的基本特點是,教師授課過程中每個法往往只能簡單帶過,蜻蜓點水式的面面俱到反而弱化了法律部分應有的教學效果。教師可從民法、刑法、訴訟法等角度選擇有代表性的案例來幫助學生理解抽象的法治精神和法治理念,同時多運用一些“情法沖突”、“情理沖突”的典型案例如長沙的哥撞死劫匪案、南京彭宇事件等作為切入點,引導學生分別從道德和法律的角度作價值判斷,提高學生的法律素養。同時法學專業的教師要注意把握理論講授的度,并且緊密結合高職高專的培養要求,開辟出特色的教學模式及內容。我院也對此有針對我院情況的思考,以下是我院的情況:

1.教學現狀。我院的法治教育中,《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的法制意識教育,學生對法律的認識僅僅停留在知識的層面上,缺乏法律情感和法律行為習慣的養成,法治教育效果不明顯。教育形式仍局限于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多采用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方式,忽視了實踐教學環節和課后的認知和行為的培養。學生對校園部分法治教育活動了解和參加得較少,活動的組織和開展仍需提高層次和水平。

2.教學優勢。目前,已經有《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的精品課程較為成熟,同時已開設法律相關的網絡公選課,有固定的法治教育實踐基地和實踐教育常規活動,成立法律服務隊并進行規模的校內法律宣傳活動,已有按照院辦宣傳科的文件精神開展活動,已開展校園法制節目的拍攝錄制嘗試,這些活動已經取得初步的成果和成效,同時通過這些嘗試發現了存在的問題和局限,以便后續的提升和改進,尤其是通過活動建立法治教育的系統的構建和運行的研究。

3.教學前景。形成地市級的普法品牌活動,提高學生作為完整職業人所必須具備的綜合職業素養,為法治校園自下而上的建設打下堅實基礎。

三、與上述基本狀況對應的對策思考

1.課程教學改革。根據《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教授內容和方式的改革,確保培養學生基本意識的主渠道。契合法治教育目的的課程設置上,較為適宜的開設法治教育“活動課程”(《高職學生實用法律知識介紹與體驗》)以及其他法律文化和精神類課程,形成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普及模式,即圍繞學生實際參與的社會生活來組織課程內容,同時滲透精神和理念層面的教育。

2.社團服務建設。從內容和形式上設計開展既符合學生需求,又與中央精神和主題契合的活動,深化理論學宣講團(含法律服務隊)的建設,提高社團成員的基本素質和服務水平,開展常規模擬法庭活動和主題宣講活動,錄制校園法制節目“不二法門”視頻和音頻,自行組織(校內和社區)或參與校團委組織的外出法律服務活動,拓展提升學生的理解運用能力和社會服務能力(就近的工業園區以及其他聯系的服務點,根據職業院校的特點和特色,以工業園為重點對象進行量身訂造的宣傳和服務設計)。

3.技術平臺和機制建設。開發移動APP和電腦客戶端的宣教平臺,開發微信課程和小游戲,校內紙媒宣傳,成立校園咨詢團隊,培訓一批班級普法聯絡員,最終成立咨詢工作室,能給同學提供簡便服務,同時收集我院師生的建議,以便于向建立我院特色的法律服務點進行發展,協同院辦宣傳科開展每年的主題普法活動,緊跟普法政策和形勢,從整體上形成法治校園的氛圍。

篇(7)

    【論文摘要在我國進行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大背景下,文章從政務公然制度實施的***法治環境分析了有效實施政務公然的條件,并從思想觀念和法制建設層面提出了完善我國***法治建設的途徑,為我國政務公然的有效施行提供外部環境的保證。

    政務公然作為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獲取政府信息,以及政府體制改革中建立公然、透明政府的具體手段和目的,它的有效施行和其所處的政治環境是分不開的。美國著名的公共行政治理學家里格斯的行政生態理論以為,要了解一個國家的公共行政(公共政策),不應該僅僅局限于行政系統本身,而應該跳出行政系統,從社會這個大系統來考察行政行為,亦即考察一國的行政和該國的社會環境之間的關系。政務公然作為我國政府體制改革中建立公然、透明政府的具體手段和目的,它的有效施行除了完善政務公然制度本身外,還和實施政務公然的政治環境是分不開的。

    一、政務公然和社會主義***法治建設

    政務公然是我國在行政改革過程中,為推進***政治建設,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依法獲取政府信息,進步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促進依法行政而實施的一項制度。其基本內容是摘要:將政府行政治理的重大決策運行情況和取得的效果公諸于眾,并采取一定的方式讓公眾參和。

    (一)政務公然是我國社會主義***政治的具體實現形式

    現代社會是一個***自由的社會,政治***化是現代政治文明最基本的特征和內容。***政治是一種參和政治,公民參和是***政治的核心,公民政治參和的擴大是政治文明發展的重要標志。

    (二)政務公然是推進我國法治建設的必然要求

    政務公然制度是政府推行依法行政的必備條件,也是法治政府的必然要求,黨的十五大將“依法治國”作為基本國策提出并通過九屆人大二次會議寫進《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我國的法律制度建設和法治國家建設都邁出了可喜的步伐。“依法治國”首先就是依法治理國家權力,而法治對國家權力的監視必然要求權力公然、規范、明確的行使。依法行政,從根本上說就是以法控制和約束行政權。沒有對行政權的規范和制約,就不可能實現“依法治國”。

    (三)政務公然和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相互促進,相互制約

    正如前文所述,政務公然制度的實施對于推進我國社會主義***政治建設以及法治建設具有舉足輕重的功能。這種影響功能表現為兩個方面摘要:一是促進功能,二是制約功能。法制的健全可以有效地保證政府依法行政等等,這些無疑會在很大程度上促進政務公然制度的有效施行。

    二、我國政務公然實施的***法治環境

    (一)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成就為政務公然的實施創造了條件

    公民、法人以及其他組織要想獲得和其自身利益相關的信息主要通過兩種途徑來完成摘要:一是政府主動公然,二是公民、法人以及其他組織通過申請獲得。改革開放以來,由于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進步,人民的基本生活新題目已基本解決。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促使我國公民的政治、文化素質不斷進步,他們對我國社會主義***社會的理解進一步深進,也能夠從更高的層次來保障憲法及各項法律賦予自己的各項權利。

    對于政府工作職員來說,我國公務員采用“凡進必考”的方法,工作中通過培訓、實踐,公務員的政治素質和業務能力不斷進步,對政府職能的轉變,政府改革的目標有了深進的了解,服務性意識不斷進步,增強了政府公然其政務信息的主動性。我國***環境的建設還離不開法律制度的完善和保障。

    (二)我國政務公然的***法治環境的不足

    我國在實施政務公然的過程中,固然***法治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受歷史,傳統文化,地理條件的制約,政務公然的***法治環境還存在著一定的不足之處。

    1.政府工作職員“官本位”思想嚴重。政務公然要求政府能主動公然其政務信息,而政府公然其信息的行政行為必然受到一定的社會和政治文化的影響。而在中國,無論是孔子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思想,還是老子的“民之難治也,以其知也”的思想根深蒂固,成為幾千年來社會統治者維護其統治地位的重要工具。現代的政務公然實質上是對政府公共信息這一無形資產進行重新布置,而這種資源的變更必將剝奪一部分官僚特權,失往信息特權的官僚必將失往巨大利益,這種利益的驅動無疑會阻礙我國***法治建設的完善,近而會阻礙政務公然的有效施行。

    2.我國公民參和意識、參和能力不足。公民綜合素質的進步,教育是根本。在國家各項政策的支持下,各地通過自身的努力,我國的教育事業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但仍有很多的地區,由于多民族聚居,語言、文化的多元性導致教育事業發展的不平衡。公民的參和意識,參和能力是衡量一個社會是否實現真正***的重要指標,而我國公民的參和意識、參和能力的不足可以說是培育我國政務公然***法治環境的又一大障礙因素。

    3.有關政務公然制度建設的障礙。改革開放以來,為推進我國社會主義***政治的進程,深進實施政務公然制度,無論是從中心層面還是從地方層面都制定了相關的法律、法規、規章予以保障。但從實際操縱來看,政務公然的法治環境還存在一定的不足,表現在制度執行的表面性。即在執行過程(下轉第10頁)(上接第6頁)中不夠深進,還處于極其表面的層次,不少地方的辦法只不過是簡單的便民辦法,離真正的政務公然的要求還有很大的間隔。

    三、完善我國政務公然***法治環境的策略思考

    (一)從思想觀念層面,努力營造有利于政務公然的***環境

    1.轉變政府工作職員的執政理念,實現由“父母官”向公務員的轉變。隨著全球化時代的來臨,公共理論的演變,整個社會的控制方式正在從“統治”經“治理”走向“治理”。政府改革的需要,要求政府應切實實現從“官本位”向“民本位”理念的轉變,政府官員應切實實現從“父母官”向公務員的轉變,盡快走出治理熟悉的誤區,真正將政務公然看成一種責任和義務,對于法律規定應該公然的內容要主動公然,對于公民、法人及其他組織依法申請公然的內容,根據法定程序予以告知。

    2.進步公民素質,培育公民參和意識。一個具有完全公***識,公民精神的人才能夠更清楚地了解他的權利,并且布滿自信地維護這些權利。為此,要完善***政治,就必須喚醒廣至公民的公***識,讓公民積極參和到政府和社會的各項活動中往。在培育公民參和意識方面,首先,政府應加大教育投資力度,進步我國公民的文化水平和綜合素質。只有公民的文化素質進步了,才會對政治新題目產生一定的理解,才會地政治信息產生一定的需求,政務公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能真正實現***政治。

    (二)健全我國政務公然的法制化建設

    西方國家行政公然的進程中,一條很重要的經驗就是制度化、法制化建設。政務公然在實施過程中在很大程度上和政府部分及其工作職員的利益相沖突,因此除了加強政府工作職員的思想教育,進步其公仆意識外,還要依靠法律來保障。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然條例》,各地根據自身情況,深進落實政務公然的具體制度,包括政府公示機制、政府回應機制,公眾表意機制和公眾監視機制,使制度的執行落到實處。

    四、結論

    一個***法治的大環境是政務公然制度得以順利運行的根基。在我國,政務公然的有效施行,除了完善政務公然制度本身外,還要大力培育我國的***法治環境,完善***法治建設,努力將政務公然制度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丁煌.西方公共行政治理理論精要[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无码无卡无需播放器 | 久久99国产精品成人| 青青青青青手机视频在线观看视频 | 奇米影视色777四色在线首页|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人妻| 亚洲人jizz日本人| 欧洲美熟女乱又伦| 免费人成在线观看视频播放| 亚洲区小说区图片区qvod| 色翁荡熄又大又硬又粗又动态图| 三上悠亚久久精品| 蜜桃麻豆www久久国产精品| 亚洲美国产亚洲av| 国产99久久九九精品无码| 看免费真人直播网站| 日韩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 国产成人无码国产亚洲| 人妻人人澡人人添人人爽| 女人和拘做受全程看视频|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 波多野结衣bt| 亚洲五月天综合| 高潮潮喷奶水飞溅视频无码| 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第一页| 久久精品国内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无套乱子伦精彩是白视频| 天天摸天天做天天爽| 粗大的内捧猛烈进出少妇| 深夜a级毛片免费无码|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无码av| 国产精品欧美久久久久无广告|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这里只有精品 | 国产日韩精品欧美一区喷水| 中文在线中文a|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小说| 国产亚洲成av片在线观看| 日本精品少妇一区二区三区| 欧洲s码亚洲m码精品一区| 国产精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av免费不卡国产观看| 一本久道久久综合狠狠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