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网站-四房播播网站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弘揚傳統文化論文

弘揚傳統文化論文精品(七篇)

時間:2022-02-20 18:42:1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弘揚傳統文化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弘揚傳統文化論文

篇(1)

保護傳統文化的名言【精選篇】

1. 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2. 用東方智慧優化您的生活。

3. 發揚中華文化優良傳統,創造先進燦爛中華文化。

4. 繼承優秀傳統文化,弘揚時代創新精神。

5. 傳古今文化,播東方神韻。

6. 傳播古典文化,成就華夏修養。

7. 弘揚傳統文化,締造華夏智慧。

8. 東方文化之源,當代修身之所。

9. 尊重人才,鼓勵創造;尊重學術,發揚民主。

10. 發揚中華民族優良傳統,創造人類先進精神文明。

11. 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12. 往事越千年,傳承永不變。

13. 培養中國魂,樹立中國心。

14. 文化成就未來,遺產不容忘懷。

15. 弘揚文化遺產,構建文明世界。

16. 保護歷史文化,啟迪現代文明。

17. 手牽手保護文化遺產,心連心共筑精神家園。

18. 保護文化遺產,珍藏歷史精華。

19.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培養青少年健康人格魅力。

20.我 們的古跡,我們的祖國,你不愛護,我不愛護,誰來愛護。

保護傳統文化的名言【熱門篇】

1. 傳古今經典,樹當代風范。

2. 吸千秋文化,立萬代基業。

3. 秉承祖先智慧,傳播華夏文明。

4. 傳承古文化,塑造新人才。

5. 傳華夏文化,通古今未來。

6. 知儒道孝易,看學苑汶林。

7. 傳承弘揚文化,成就美好人生。

8. 傳承國學精華,陶冶精神情操。

9. 傳授東方經典,培訓傳統文化。

10.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營造文明祥和社會氛圍。

11. 學古人的智慧,致今天的財富。

12. 傳播傳統文化,修身美家平天下。

13. 穿越時空的魔法武器——文化遺產。

14. 保護文化遺產,我們仍需努力。

15. 文化遺產不可再生,加強保護刻不容緩。

16. 保護文化遺產,守護精神家園,發展社會主義和諧文化。

17. 有歷史才有現在,唯遺產才知興衰。

18. 縱有金山銀山 , 難買文化遺產。

19. 保護文化遺產,構建和諧社會。

20. 破壞古跡,就是破壞你的未來。

保護傳統文化的名言【經典篇】

1. 傳承文明,弘揚文化,立足本國,面向世界。

2.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中華文化新的輝煌。

3. 溫習東方文化,修身齊家平天下。

4. 復古代文化,展今朝風采。

5. 匯集東方智慧,傳播華夏精神。

6. 繼承優秀文化傳統,豐富群眾文化生活。

7. 根植于中華民族文化的豐富土壤,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

8. 弘揚民族傳統文化,傳承中華傳統美德。

9. 留下歷史, 保護古跡。

10. 千年文化博大精深,后人愛護薪火傳承。

11. 保護文化遺產,就是保護我們的歷史。

12. 感受文化色彩,領悟遺產真諦。

13. 千古文化留遺韻,一代文明展新風。

14. 保護昨天的遺產就是捍衛明天的文化。

15. 先人神力絕技,鬼斧神工天姿。

16. 保護文化遺產,傳承華夏精神。

17. 文化遺產是民族發展的航標。

18. 印證過去,見證未來。

19. 文化遺產是凝聚中華民族的橋梁和紐帶。

20. 愛我中華,保護自己的文化遺產。

猜你喜歡:

1.弘揚傳統文化標語

2.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標語

3.保護傳統文化議論文800字

4.保護傳統文化的倡議書

篇(2)

如何對待民俗文化,不僅是一個文化問題,還是一個關系到民族發展的問題。長期以來,對民俗文化的漠視使我們重新審視民俗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問題,早在1937年,鐘敬文就撰文《民眾生活模式和民眾教育》一文,談民俗文化傳承與教育的問題,點明了教育在改造民眾生活模式,提高民眾素質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1999年鐘敬文在《建立中國民俗學派》一書中,特別強調要“大力推進各種層次的民俗學教育活動”,提出“民俗學不僅是一個科學的對象,它也是一種教育的事業……民俗學教育,不僅僅限于大學、研究院,還應該在更大的范圍內,擴大它的傳播……至少應該從中學起,對學生進行民族民俗文化的教育,讓他們增強愛國情感,自強不息。”同時,還提出了編寫中學民俗文化教材的設想,并以日本、北歐等國家典范做法為例,這些說明了在基礎教育、大眾教育中滲透民俗文化教育的重要意義。2004年在南昌召開了“民俗教育與當代社會”高層論壇會議,與會代表們圍繞中國民俗教育的現狀和未來、民俗教育與學校教育,民俗教育與大眾教育等議題進行了討論,他們一致建議應把民俗文化教育納入中小學教材。華中師范大學的副校長黃永林也提出,對民俗文化忽視悲觀的現象具有普遍性,從中小學到大學這種現象都存在著。如果這樣下去,民俗文化就會在無形中流失,中小學應該把民俗文化納入教材中去。2011年7月在貴州民族學院召開“中國民俗教育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討會”,與會專家學者在會上提出“民俗民間文化進校園、進課堂,編寫雙語教材,編寫民族民間文化普及的讀物”以及“傳統節日為民族教育平臺”等建議。專家學者們呼吁要高度重視對民俗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尤其強調要把民俗文化滲透到學校教育,滲透到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中。

課程改革的重視

2011年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與2003年《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都對教材提出了建議,強調教材的時代特點和現代意識,尊重文化的多樣性,注重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增強學生的民族意識。2011年版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前言中關注到:“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日漸加強,現代科學和信息技術迅猛發展。新的交流媒介不斷出現,給社會語言生活帶來巨大變化,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繼續,對語言文字運用的規范帶來新的挑戰。”強調在多元文化語境下,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熱愛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意識。同時《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編寫建議的第二條也指出:“教科書編寫應以科學的教育理論為指導,充分體現時代特點和現代意識,要重視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要有助于增強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愛國主義情感,有助于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另外課程標準都強調對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語文課程資源不僅包括課堂教學資源,也包括課外學習資源,正所謂“語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所以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到“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國內外的重要事件、學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話題等也都可以成為語文課程的資源。”這里就直接強調對民俗文化資源的開發。不僅如此還強調對地方課程資源的開發,如:2011年版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的“各地都蘊含著多種語文課程資源,學校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認真分析本地和本校資源……積極開發潛在資源……”這其中也包括對地方民俗文化資源的開發。其實早在2005年由等部發出的《關于運用傳統節日弘揚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的意見》中就強調把傳統節日教育納入學校教學活動之中,提出要在課程設計和教材中,進一步充實介紹傳統節日的內容,加強民俗文化知識的普及。新課標頒布后,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材編排都有了很大變化,旨在“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這其中當然也包括民俗文化素養。

語文教材中民俗文化內容比重的增加

伴隨著人們對民俗文化教育的呼吁,以及新課改對民俗文化的重視,滲透民俗文化理念的中學語文教材相應而出。從筆者掌握的資料來看,目前已經有數篇學位論文對了“中學語文教材中的民俗文化”這一課題進行過研究。如西南師范大學覃宗毅的《中學語文的民俗教育探究》、廣西師范大學馮汝林的《中學語文教材中的民俗文化研究》、湖南師范大學李菲的《試論語文教學中的民俗教育》、山東師范大學袁芳的《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民俗教育探究》等。通過對這些論文的研究、對比,發現這些論文幾乎都對中學語文教材中涉及到的民俗文化內容進行了梳理。他們多以鐘敬文《民俗學概論》中對民俗文化的分類為依據,從物質民俗、社會民俗、精神民俗、語言民俗,四個方面對教材中的民俗文化內容進行分類、統計、羅列,有的還對涉及到民俗文化的課文篇目比例進行了分析。

從他們的統計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民俗文化在中學語文教材中的確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非常高的比重。如西南師范大學譚宗毅,他初中教材以“經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于2001年審查通過的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教科書”為藍本,高中教材是以“2000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語文室編著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試驗修訂本•必修)”為藍本進行研究分析。在他的碩士論文《中學語文的民俗教育探究》中指出“初中、高中各個階段的教材中與民俗有關的文章所占比例較大,初中二冊、三冊、六冊,高中一冊、二冊、四冊、六冊中占了一半以上,甚至高中第六冊所占比例高達3/4。由此說明,在中學語文教學中進行民俗教育是可行的,也是有依據的。”

山東師范大學2004級袁芳的《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民俗教育探究》中指出“據粗略估計,在現行的山東版新教材中(包括必修和選修),與民俗有關的文章基本占到各冊的二分之一,有的甚至占到四分之三。其中,有些課文全篇都在講民俗文化,而絕大多數是文中涉及民俗知識。”以上都說明在中學語文教學中進行民俗文化教育是可行的,也是有必要的。

現行初中語文教材中有很多內容涉及到民俗文化。如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下冊有《社戲》(第十六課)、《安塞腰鼓》(第十七課)等這樣一些反映地方民俗風情的選文。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開設了民俗文化專欄,所選課文大多是寫各地節日風俗,也有講述民間藝人軼事,描述街頭商販吆喝的,展現了一幅幅有聲有色的民俗風情畫卷。所選課文有《云南歌會》(第十六課)、《端午的鴨蛋》(第十七課)、《吆喝》(第十八課)、《春酒》(第十九課)、《俗世奇人》(第二十課)。不僅如此,本單元的“綜合性學習•寫作•口語交際”的主題就是“到民間采風去”。

開設有“家鄉素描”“、認識方言”“、鄉土發現”“、節日探源”等五個專題讓學生關注平常習焉不察的民風民情,探尋日常生活背后的“學問”。在新一輪高中語文課程改革中,教材建設可以說是異彩紛呈,尤其是語文選修教材,更是琳瑯滿目,為課程改革的順利推進奠定了基礎。就拿現行人教版教材來說,高中語文選入五本必修教材,十五本選修教材。為了傳承我國的民俗文化,培養學生的民族意識,教材選入了一本專門介紹《中國民俗文化》的選修教材,在介紹這本教材的概況時有這么一句話:《中國民俗文化》是高中語文科目、人教課標版的選修教材,立足于培養中學生中國傳統文化的素養。在這本教材中,編者把民俗文化分為物質民俗和非物質民俗兩個部分。教材從學習語文出發,從浩如煙海的民俗文化現象中選取年節風俗、衣食住行、百工百業、紅白喜事、社交禮儀、信仰禁忌和神話歌謠七個專題來探究民俗文化。這是一本完全意義上的民俗文化教材。同時民俗文化在必修課中也零散的存在著,如魯迅的《祝福》,講的是浙江紹興一帶曾經流行的一種迷信習俗。

沈從文的《邊城》,講的是湘西淳樸的風俗人情。新樂府詩《孔雀東南飛》,涉及到的則是封建社會的婚姻習俗,家族習俗等。其中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梳理與探究”部分第二個專題“古代文化常識”中,專門列有“四、禮儀制度”;第三個專題“姓氏源流與文化尋根”中,專門列有“二、年節風俗”。這些都強調了對民俗文化的學習和傳承,為民俗文化的學習提供了條件。

中、高考的親睞

無論是中學教材,還是高中教材,無論是選修教材,還是必修教材都強調民俗文化的學習與傳承。隨著新課標的出臺,和民俗文化有關的中、高考試題應運而生。例如2010年的陜西中考試卷,試題在設置上凸顯了“弘揚傳統文化”的主題。整套試卷在“綜合性學習”板塊,設計了以“我來說生肖”為主題的綜合性學習活動,課外文學作品閱讀則選取了人文性、文化味較強的兩篇材料《秦嶺》、《秦腔吼起來》,明確表現了對傳統文化精神的歸納、對傳統文化內涵的詮釋,讓學生能感受到陜西地域文化的氛圍,樹立學生熱愛家鄉的意識,這樣一個主題的選取,可以說這是本套試題的一大亮點。2011年許多省市的中考題紛紛“聚焦”傳統文化,引發學生對傳統節日、民族文化作一次深切的關注和理性的思考。(2011•遼寧省沈陽市)綜合探究。是有關“中國月文化”主題探究活動。(2011•福建省泉州市)綜合探究。涉及的是有關民俗節日探究的問題。(2011•福建省漳州市)綜合探究。為弘揚漳州鄉土文化,學校文學社開展“儺文化”民間采風活動。(2011•陜西省)的相關內容是以“走近姓氏文化”為主題的綜合性學習活動。選題的目的是走近姓氏文化,了解姓氏文化,有助于增強炎黃子孫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以及民族的認同感和凝聚力。

篇(3)

關鍵詞: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傳統文化;關系

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從本質上來說就是弘揚與繼承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過程,也就是說必須加強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才能更好的將中國傳統文化發揚光大。如果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對其重視度不夠,那么,中國的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揚將會面臨很嚴峻的考驗。目前,我國對提高語文教學素材中傳統文化素材的比例高度重視,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將是傳統文化弘揚與繼承的主要途徑。中國歷史上下五千年,擁有非常豐厚的文化底蘊,因此,每一個中華兒女都必須肩負起弘揚與繼承傳統文化的責任。

一、傳統文化教育現狀

語文是人類交際的重要工具,是承載文化的主體,更是人類文明不可替代的組成部分。因此,從本質上來說語文閱讀教學就是傳承文化,所以,語文閱讀教學不僅是教會學生運用語文知識的過程,還是傳播文化的主要途徑。然而,目前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傳統文化教育的現狀令人堪憂,學生在古詩文學習時,往往需要借助教學參考資料去理解。可以說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閱讀重點更集中于語文教學參考資料而非語文教材,一旦學生丟掉這些參考資料,就很難獨自去鑒賞、理解以及翻譯古詩文。由此可見,在學習中學生對參考資料的依賴性極強,使之無法真正用心理解古詩文蘊含的主要意義。因此,如何讓學生能夠獨自的品味傳統古詩文的含義將是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重點。

我國在任何學科的教學過程中都存在一個通病,即高度重視積累和傳承知識,但卻忽略創新和理解。而傳統文化的傳承,不僅要重復單純的承接過程,更是要重視傳統文化的弘揚與發展;中華兒女在傳承傳統文化的同時,應積極將新鮮血液注入傳統文化,實現文化的代代傳承和創新。但事實上,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更注重知識的傳授,特別是古詩文教學,多數語文教師都按照固定的套路進行教學,即首先接受生僻成語和字詞,然后分段分層次地講解課文,最后再總結歸納,這種模式既實現不了教學創新,也融入不了傳統文化的元素。因此,在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立足課本,也要設計科學的教學過程,引導學生學習傳統文化。

二、語文閱讀教學承擔著傳承文化的重擔

(一)閱讀能促進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了解

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傳統文化均記載于文字中,中國古代文字是古人思想的記載。教師應積極引導高中生學習古文,使其了解古人的日常生活。只有學生讀懂了古文,才能理解到古人在衣食住行上體現的獨特價值觀,以及獨特的傳統文化神韻。

例如:《春江花月夜》(作者:張若虛)古詩閱讀時,教師首先要讓學生了解詩詞的來源――樂府。而樂府是漢代皇宮的一個音樂掌管機構,樂府詩的詩句完全是依據固定音樂旋律譜寫的,它的要求即韻律和平仄,且樂府詩的表演既有演奏也有專人演唱,這二者間的關系類似于現代歌詞與歌曲的關系。之后,雖然樂府詩、詞被分別流傳,但僅從藝術角度評價樂府詩,其藝術價值可謂巨大,《春江花月夜》在樂府詩內相當出色。學生在學習古詩詞的同時,又能了解古人的日常生活及對藝術的追求。因此,閱讀是了解中國文化的主要途徑。

(二)閱讀能促進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

傳統文化直接影響到中華兒女的價值觀,它是中華民族獨特精神的體現。例如:中華政治文化表現出內法外儒的特征,“儒”主指儒家精神,它的中心為“仁”,秩序為“禮”。“仁”對人們內心提出充滿仁義,對待他人以寬仁之心的要求,即郡王對待臣民要包涵仁心,確保臣民生活安定;民眾必須心含仁義,做到克己恕人。“禮”則對人們提出認定自己在形式上的身份,充分在身份中發揮價值的要求。儒家學說通俗來講就是自我約束;而與之相反的是法家精神,它主要指外在約束。法家對君王提出修訂合理法律的要求,對執行法律提出公正無私的要求,即必須做到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的態度。法家精神通過外在約束,穩定國家和社會。再如:《廉頗藺相如傳》教學時,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理解古人內心重視大局的思想。這種以大局為重的觀點不是懦弱的表現,而是人們內心有著重于個人名利的事情。只有充分了解古人的所思所想,學生才能理解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傳承。

(三)閱讀有利于了解傳統文化的演變過程

傳統文化不是一成不變,而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演變,其實當學生學習到《林黛玉進賈府》一課時,就會發現針對現代人的閱讀水平來說,只要除開其中的專業術語,并非不能讀懂這篇文章。該文不同于唐宋時期的文章,它其中運用的描述手法十分接近現代風格。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就中國各個時代文章演變的過程引導學生進行比較。通過引導比較學生會發現《詩經》比較難讀懂,如果不借助教參基本上讀不準通假字,甚至不能正確理解詩意。還有漢、晉兩代的賦雖然形式優美但難于讀懂,其主要由于漢、晉時期通常以世家貴族作為統治階級,而他們對于風雅生活的表現主要通過詩賦,但普通民眾則不需要和理解這些。唐代推廣九品中正制度讓民眾獲得機會讀書,民眾也逐漸開始了解詩詞文章,所以唐代的詩詞、政論文等基本上未再使用空洞生僻的文字典故。直到明朝和清朝時期,民眾將文字閱讀視為一種休閑的生活,因此為方便當時的人們讀懂文章內容,撰寫者通常會運用與民眾日常生活相接近的白話文進行描述。只有學生理解了傳統文化的演變過程,才能真正實現傳統文化的代代傳承和創新.

三、結束語

高中語文教師在過去僅重視傳授語文知識,而忽略從歷史等各方面引導學生去看待古文。學生不夠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勢必會忽視其魅力,導致傳統文化出現傳承危機。因此,積極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語文閱讀,有利于傳統文化的弘揚與繼承。

參考文獻:

[1]許斌.試論高中語文閱讀教學與傳統文化的關系[J]教育,2015.

篇(4)

論文摘 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旅游開發對弘揚傳統文化、保持民族文化個性具有重要的意義。針對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存與發展現狀,將非物質文化遺產推向市場,進行適度的旅游開發便成為目前公認的一種有效的保護方式。以旅游業的發展帶動保護工作的更好開展保護和傳承本民族的傳統文化,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也成為一種必然的趨勢。

保護和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弘揚傳統文化、保持民族文化個性具有重要的意義,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資源借助旅游加以開發、利用與發展,這將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適應現代社會并得以發展的重要途徑。

一、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現狀及存在問題

(一)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現狀

隨著世界、國家和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相繼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列入名錄的遺產項目給遺產地帶來的知名度的提高和人們對不同文化現象的好奇與探究是必然的,無形中促進了旅游目的地的發展。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基本集中在偏遠地區和較為落后的西部地區,改革開放以來,民族地區充分利用黨和國家的民族政策,加大了對民族文化旅游的開發力度,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以民族成分構成最多、非物質文化遺產最為豐富的云南省為例,云南省率先確立了“文化立省”大戰略,旅游業作為云南省文化產業的主導行業,并成為該省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云南省還設計了多條民族文化旅游線路,如西雙版納的潑水節、“二月街”民族節、苗族“趕花節”等。

(二)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存在問題

1.生存環境惡化,開發工作困難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種類繁多,是中華民族五千年以來創造的極其豐富和寶貴的文化財富。但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的最大威脅就是逐漸失去其賴以產生、發展的社會環境,文化生態環境發生了變化。社會條件的變遷、技術的發展使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再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而逐漸地被人們所忽視。因此在開發的過程中存在諸多困難,第一,是對于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整體狀況、存在種類、數量和消失的狀況等認識不清,調查了解和掌握不夠;第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缺乏法律依據,現有的法律法規,不能適應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需要;第三,缺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教育及人才培養體系。

2.開發模式單一,缺少吸引力

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的興起,在一定程度上刺激遺產地居民大打“旅游牌”的信心和決心。但在旅游規劃過程中,遺產地居民的極大熱情往往會導致對科學規劃工作的干擾。近年來,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依托的民俗村、寨、博物館在一些地區比較時髦,致使有關民族文化旅游的人造景觀越建越多,且形式上大多雷同。長此以往,勢必造成人造景觀泛濫,導致其吸引力大大降低。不僅發揮不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吸引力,反而會使遺產地背上沉重的經濟負擔。

3.資金投入不夠,開發力度不足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存得較好的地方一般都位于西部地區或偏遠的民族地區,而“老、少、邊、窮”一直是用來特指這些地區的同義語。民族文化資源豐富,卻沒有充足的資金投入進行開發,則不可能變成現實的旅游產品。由于缺少資金,導致整體接待水平偏低,配套設施不完善,影響開發力度,大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至今還未開發利用。多數地方沒能把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工作擺上重要的位置,不能正面主導、參與這項工作。

二、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的必要性

旅游開發是傳承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效手段,只有采用開發式的保護措施,文化遺產才會活生生的傳承下去,才不會讓我們的文化遺產消失。于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性旅游開發成為一種必然的發展趨勢。 轉貼于

(一)旅游開發有助于保護和弘揚民族傳統文化

一個地區的旅游業越發達,當地居民以及城鄉居民的收入水平就越是依賴于旅游業,他們對當地的文化和自然環境就越重視,自然也就會自愿和竭力地加以保護。事實上,許多瀕臨滅絕的民間工藝品、傳統食品、戲劇曲藝、民風民俗等就是在這種背景下,才得到重新發掘、整理、更新和提高的。如果這種源于經濟原因的傳統文化保護意識能夠同提高人民的文化教育水平相聯系,則這種保護就將獲得更為有力的保證。

(二)旅游開發可以為保護提供資金支持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發展旅游業的重要資源,發展旅游業,資源是基礎,吸引力是關鍵。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旅游開發有機結合起來,不僅有利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有利于弘揚地方與傳統文化,進一步惠及當地的經濟發展。如過去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都是靠國家或地方政府十分有限的財政撥款,旱澇不保,難以起到有效的保護作用,而通過發展旅游業,可以將參觀游覽的門票等旅游收入,全部或部分地用于對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從而使得保護工作有了更充足的資金。

(三)旅游開發有利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

近年來,隨著旅游業對國家經濟建設的重大貢獻,民族文化因它在旅游市場上占據的優勢而成為重要的旅游資源被開發利用。許多原先幾乎被拋棄的文化遺產不僅隨著民族旅游文化的商品化而獲得了新生,而且成為獨具特色的文化旅游資源。通過這些具有民族歷史價值的人文旅游景觀的再現和重組,一方面展示了少數民族自身文化智慧和創造力,重新喚起了各民族成員的歷史記憶,增強了內聚力、自信心和自豪感,從而塑造出良好的形象;另一方面,也使得主流文化群體的旅游者在民族旅游中獲得對少數民族文化的新的認知和再認識,總之,民族旅游文化的商品化推動了各民族傳統文化的復興,增強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利于民族傳統文化變遷朝著健康的方向進行。

參考文獻:

[1]梁學成.對世界遺產的旅游價值分析與開發模式研究[J].旅游學刊,2006,(6).

[2]楊麗.我國博物館特色旅游開發芻議[J].經濟地理.2003,(1).

[3]李宗輝.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法律保護[J].知識產權,2005,(6).

[4]馬勇,舒伯陽.區域旅游規劃-理論、方法、案例[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9.

篇(5)

[關鍵詞] 產業 民族 價值 市場

“保持和發展本民族文化的優良傳統,大力弘揚民族精神,積極吸取世界其他民族的優秀文化成果,實現文化的與時俱進,是關系廣大發展中國家前途和命運的重大問題。”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需要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維護文化安全。當代文化產業的興起為弘揚培育民族精神提供了新的機遇和新的方式,文化產業的多種產業形態具有弘揚民族文化培育民族精神的價值意義。具體而言,通過文化產業不同形態為弘揚培育民族精神提供了不同進路:

廣播影視。作為現代科技發展的標志和結果,廣播影視是融合了技術、藝術、聲音等多種手段的藝術。在文化傳承和信息傳播方面,根本上突破了傳統媒介的時空限制,具有迅捷、高效、形象生動等特點,顯示極大技術優越性,是當代最為大眾化,最具影響力的媒體形式。在全球化背景下,廣播影視對跨文化交流影響深刻。“國際交流的最重要的形式之一是國際傳播,即通過大眾傳播媒介進行的文化信息的交流和傳遞,其中對傳播者而言,最便利、最有效的工具是通過天空直接傳播的媒介,即廣播和電視。”廣播影視成為全球性文化傳播交流的橋梁,有利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弘揚培育具。事實也證明,這也是成功的影視劇所以成功的重要元素,如韓國電視劇《愛情是什么》這類影視劇表現的韓國傳統家庭倫理,美國好萊塢施瓦辛格電影對崇尚個人英雄主義的美國文化的宣揚。而張藝謀的電影《紅高粱》、李安的《臥虎藏龍》被西方影視圈肯定恰恰和影片中的中國傳統文化元素有關。

正是意識到影視劇對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巨大影響,許多國家都采取措施鼓勵、保護本國影視劇的生產、播映,即使象法國這樣的發達國家也以立法、財政補助等形式對本國影視也進行保護。而美國則把要求開放別國文化市場、推銷美國影視文化產品作為重要的經貿外交內容,其中包含了宣揚美國文化的目的。“事實上,好萊塢的主流電影,全部是美國的主流意識形態電影。”這從反面證明了影視文化產品對弘揚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重要意義。當然,利用廣播影視弘揚培育民族精神并不能單單依靠行政命令或者法律規范,在市場經濟環境下,最主要的還是依靠廣播影視的產業化發展,只有在產業化發展中,廣播影視才能獲得內在發展動力,弘揚培育民族精神才能擁有堅實物質基礎。

文化旅游。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閑暇時間的增多,以豐富人們精神生活的旅游活動蓬勃興起。在此背景下,傳統的歷史文化不再僅是大眾認知的對象,而集認知、娛樂、經濟、文化傳播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文化旅游資源。“旅游是一種文化行為,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民族精神是旅游文化重要表現。”古人云:“行千里路,讀萬卷書。”較之觀光休閑,旅游的文化內涵更容易引起眾多旅游者的關注。通過旅游,感知異國他鄉的文化個性和生活方式,感受旅游地的人文精神,獲得心靈的陶冶,成為當代大眾旅游的重要動機。旅游地的各類人文景觀聯系著旅游地的民族歷史文化,是重要的旅游資源,同時也體現著旅游地人民的創造精神和民族性格,體現著旅游地人民謀生存、求發展的民族精神。通過相對自由的身臨其境的旅游活動,旅游者容易獲得對異域文化的直觀感受,獲得自我精神的滿足。旅游者在旅游中心理上排斥少,精神上較放松,更容易接受異域文化信息、包容異域文化氛圍。這為利用旅游活動弘揚培育民族精神提供了很好的機緣。

出版傳媒。從文化傳播學的角度看,人類的文化傳播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從民間自發的口耳相傳階段到文字印刷出版物的階段,再到利用廣播、電視、網絡等大眾傳媒的傳播階段。不同的文化傳播階段文化的傳播媒介和傳播方式不同,但每一個階段的演進都帶來文化傳承的飛躍,促進了文化的發展。出版和大眾傳媒是當代主流的文化傳播媒介。這種文化傳播方式內容豐富多,產品多樣,形式靈活,信息保留時間長。對受眾而言,較少受到時間、交通和經濟實力的制約,也很少受場所、文化水平、技術的限制。出版傳媒具有文化傳播和文化建設的責任。出版傳媒產業主要通過如下方式弘揚民族文化,培育民族精神:首先是出版傳播傳統文化典籍。其次是通過圖像、文字、色彩、語言等手段再現歷史文化、習俗風情、音樂舞蹈、地方戲曲等。最后是對瀕危文化遺產進行搶救性挖掘保護。由于種種原因,現實中經常有一些具有民族文化內涵體現民族精神的文化遺產缺少保護瀕臨生存危機,如一些文化遺址被侵蝕或毀壞,一些民間藝術面臨失傳,一些文化遺產被忽視……出版傳媒部門可以利用自己信息、技術優勢,對這些瀕危文化進行及時的搶救性出版傳播,為弘揚傳統文化培養民族精神做出貢獻。

節慶。傳統節慶是民族文化的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精神的載體,能表現出民族的文化共同體特點和凝聚力。許多民族節慶都經過了長期歷史的發展,形成了一整套民俗文化和禮儀活動,蘊含著民族的價值觀念、倫理規范和審美情趣,是展現、傳承民族文化的重要窗口,也是表達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

首先,節慶通過展示傳統文化體現民族精神。“民族節慶是文化風俗的傳承,蘊涵著豐富的文化內蘊,既表現出一個民族對于生活的熱情、對于未來的祈望,又展示出一個民族的倫理禮儀、交往方式。”節慶具有地域性、文化性、民族性、群眾性等特點。節慶中多形態的傳統藝術、豐富多彩的民俗禮儀,營造著節慶的文化氛圍,也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體現,因而節慶也成為展示民族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活動。其次,節慶通過發展文化經濟為培育民族精神提供物質支持。通過節慶,可以把文化活動和經濟活動結合起來,匯聚起大量的人流、物流、資本流、信息流,一方面推動地方經濟發展,增強地方經濟實力,另一方面反過來又會為發展民族文化培育民族精神提供物質支持。最后,節慶通過文化創新促進民族精神創新。通過節慶培育民族精神,可以把培育民族精神融入大眾的現實生活中,與大眾生活產生聯動效應,既可以推陳出新,也可以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從而使民族精神始終保持在民族文化發展中的核心作用。

文化創意產業。目前,學界對創意產業這一概念的理解尚無定論。文化創意產業是知識密集的文化現象和產業形態,是當代世界產業升級消費升級的產物,是弘揚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方式。這具體表現為:首先,通過文化創意設計者的產品創意弘揚培育民族精神。文化創意產業是高度依賴設計者知識素養的產業,其產品內容、形態、色彩、功用、線條等無不凝聚著設計者的文化知識、價值標準、審美趣味、心理性情等內容,是設計者文化人格的物化,傳達著設計者背后的民族文化信息,也就必然地體現著這種民族文化中的民族精神。其次,通過文化創意開發挖掘民族文化資源來弘揚培育民族精神。文化創意產業出現在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主要依托當代高科技和傳播媒介而生產出各類富有精神文化意味創意產品,從而推動經濟產業升級和滿足大眾精神文化娛樂需求。作為一種產業實踐方式,文化創意產業離不開文化資源的支撐,這其中,民族文化就為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很好的資源基礎。

參考文獻:

[1]: 《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專題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年版,p391

[2]鐘大年等編《電視跨國傳播與民族文化》,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98年版,第121頁

[3]胡克 張衛 胡智峰: 《當代電影理論文選》.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2000.P71

[4]劉愛萍:《當代旅游業與民族精神的弘揚》,《當代經濟》2008年12期下

篇(6)

關鍵詞:工業設計 傳統文化 措施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17.103

1 引言

設計教育的主要目的不是單純地造就設計人員,而是解放設計師的思想。通過對設計人員的教育、啟發,不斷挖掘設計者內心深入的潛能。大學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為學生提供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空間,幫助設計者們對自身的聰明才智進行探索,拓寬學生在社會及自然科方面的知識面。工業設計是主要的設計課程,因此對工業設計教學中對中國傳統文化概念的培養進行分析和探討是非常重要的。

2 我國工業設計教育的現狀分析

我國在20世紀80年代引進工業設計教育,目前該學科在我國已經有20多年的歷史,但是總體來看仍然是一門新興的、正在發展的學科。盡管我國工業設計教育的規模在世界上比較大,但是工業設計的體系還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我國許多工科院校聘請的設計教授主要來自于藝術類和工程類,在課程設置上往往本著“藝術+技術”的模式,因而設置了若干藝術類和工程類課程。這些課程間存在銜接上的不連貫,并且教師與教師之間也缺乏交流,這就導致了課程之間的機械疊加,雖然開設了許多課程但是課程之間沒有一定的銜接仍然是各自為政。總體來說,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2.1 設計教育趨向功利化

根據最新的統計數字顯示,我國工業設計學校共有400多家。但是事實上這些學校無論在師資還是設備上都比較落后,辦學存在一定的隨意性和跟風性質。甚至有些學校在利益的驅使下,不根據自己的辦學實力而盲目擴招,導致學生在學校無法享受良好的教育和學習環境。

2.2 設計教育忽視了人文關懷

現階段,很多企業的生產目的就是為了獲取利潤。有些院校培養模式主要是為了附和企業的需要來設置課程,在教學中只重視對學生的設計思想培養,所以培養出來的設計人才目光短淺,在工作中只會單純的工作,缺乏一定的人文關懷。

2.3 設計教育缺乏感情內涵

目前,我國設計人員將所設計的產品看成是一個工具或器物,過多關注產品的實用性,缺乏對產品所承載的感情內容進行分析。在設計中不關注通過產品可以獲得的情緒體驗,不重視特定的感情需要。總之,工業設計教學在教育中缺乏德育教育和對學生全面的素質教育,往往只對學生的成品感興趣。

3 國外傳統文化理念教育的模式分析

工業設計在很多發達國家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因而文化積淀已經深深融入到設計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從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產品設計風格。德國一個著名的工業設計師曾經說過:“在我們的設計中不允許出現任何裝飾性的成分,設計中的每個細節都應該有理論基礎。”英國的工業設計中融入了嚴謹、沉穩和多功能的特性,到處充滿了古典和人文關懷。而法國則融入了浪漫風格;美國將國人渴望自由的心情和無比的幽默感融入了工業設計中。

4 工業設計中弘揚傳統文化的重要性

中國傳統文化不僅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中國傳統文化不僅具有傳統性同時也具有現代性。民族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指向,是一個民族得以蔓延和持續的重要支柱。加強對傳統文化的學習,不僅可以積累良好的人文素養,也可以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深厚感情。在工業設計中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培養,可以培養學生熱愛自然、熱愛生命、熱愛藝術的精神,使設計者的藝術學習與民族感情融為一體。

5 在工業設計教學中培養中國傳統文化理念的措施分析

5.1 正確認識中國傳統文化在平面設計中的作用

工業設計要將促進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作為其發展的重要任務,平面設計要重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剖析。我國的工業設計離不開中國傳統文化,也離不開人們對傳統觀念的創造和更新。平面設計教學一定要將傳統的文化設計理念融入其中,從而創造出符合大眾心理需求的設計作品。目前,我國所秉承的設計理念就是在對現代設計理念應用的基礎上對傳統文化內涵進行豐富和培養。因而,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重視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在工業設計中的重要作用,把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髓用現代化的設計理念表現出來,從而讓設計教學更加具有內涵和意義。

5.2 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教學模式和理論體系進行創新

當前我國的平面設計市場需求正在向傳統文化與現代設計理念相結合的方向發展。平面設計教學應該把重點放在完善設計與傳統文化相結合上,改變當前落后的教學模式,鼓勵學生走向市場,善于發現社會對平面設計的真正需求,逐漸減少單純的理論灌輸,使學生能夠在與社會的交流中對傳統文化的培養和傳播作出貢獻。創造產品的主要思路就是使學生在學習的同時培養興趣,開闊視野,鼓勵學生的思維不斷與市場需求相結合,從而使學生具有一定的應用和策劃能力。

5.3 深刻領悟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中國有五千年的歷史文化積淀,至今仍然呈現出旺盛的生命力,深刻地影響著我國的現代化平面設計。進行平面教學設計時不能簡單地對單一的外在形式的進行發揚,而且要重視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刻內涵。所以,教師在課堂上要引導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進行充分理解,使學生從歷史、地理、民族等不同的方面進行獨立思考,而不僅僅局限于圖案設計上,以領悟到設計的藝術精髓。

6 結語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民族精神的重要支撐,工業設計教學中融入中國傳統文化是非常必要的。所以,工業設計在教學中應該正確認識中國傳統文化在平面設計中的作用,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教學模式和理論體系進行創新,深刻領悟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參考文獻:

[1]張寶榮.中國傳統文化對工業設計教學的啟示[J].高教論壇,2013,(6).

[2]陳新生.傳統藝術與現代設計[M].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12.

篇(7)

論文題目:余秋雨散文的“尋根”情結

一、選題目的及意義:

目的:在當代散文作家群體中余秋雨是獨特的,余秋雨的散文被認為是“重拾困擾著若干代人的重大課題,避開庸俗社會學、政治學的羈絆,直指民族心靈的深處”的文化散文。本文主要通過分析余秋雨散文中的處處透露出來的尋根意識,并對其進行詳細解析和深入探究,試圖通過文學尋找的文化根基來體現和折射民族文化的精神。進而重新審視傳統文化對當今社會的影響力和思索尋根意識對當代文明的重要性。

意義:本文通過探索余秋雨散文中體現出來的尋根意識,嘗試性地揭示出尋根意識對當今社會的重要性。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

研究現狀:尋根文學是20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出現的一股文學思潮,主要是作家們對傳統意識、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20世紀90年代的散文把20世紀80年代的“文化之根”弘揚光大并且開拓創新,其中余秋雨散文中表現出來的深厚的尋根意識便是尋根文學的代表之一。但是對于余秋雨散文中體現出來的尋根意識方面的研究也有,卻沒有總結性的研究。

三、本課題的研究內容和方法:

研究內容:

1、余秋雨散文中尋根意識產生的根源

余秋雨的眾多作品中之所以體現出濃厚的尋根意識,這也跟余秋雨本人的成長、思想、經歷等有關。

2、“尋根”中的文化人格及其靈魂

(1)深邃的文化人格

余秋雨散文通過描寫“基于文化良知的健全人格”使得文化人能夠“輕夠輕常人之所重,重常人之所輕”,透露出中國文人堅韌執著的精神世界。

放逐路上顯露出來的強健人格與官格

余秋雨作品解析和探索中國知識分子和文人形象,并進行文化反省,體現出深深的人文精神。

(2)與世俗無關的文學追求和人格修養

作者渴望人格的自由,我們閱讀余秋雨的作品不難發現,實際上他是有意要進入一種現在“中國式文化團體”的自我放逐的狀態。

3、重塑當下文化人格

余秋雨散文在結合歷史的同時,又與現實相聯系,在對文化的探索中體現出一種深深地憂患意識,在觀看歷史的進程中,反省中華民族的現狀和前途。

4、結語

余秋雨正是在文化與文學中努力實現著一位文化學者的職責。正是作者這顆懷古思今,不斷探索民族文化和文化人出路的赤誠之心,使得筆下流瀉出來的文章振聾發聵,引人深思。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獻研究法,根據文學尋根的主要特點,在現有文本、研究資料的基礎上,從余秋雨散文原文、與之相關的研究書籍、評論等出發,整理分析既有的資料,來發掘余秋雨散文中的尋根意識。

四、本課題的實行方案、進度

1、20XX年12月3日前報畢業論文題目和方向。

2、20XX年12月10日學院安排論文指導教師。

3、20XX年12月30前由指導教師指導學生完成論文開題報告。

4、20XX年3月7日前完成論文初稿,按時交指導教師。

5、20XX年4月10日前完成論文定稿并由指導教師完成定稿評語。

6、20XX年5月中旬畢業論文答辯。

五.已查閱的參考文獻

書籍:

[1]余秋雨.《文化苦旅》[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6

[2]余秋雨.《游走廢墟》[M].北京:中國盲文出版社,2007年11月第1版

[3]楊長勛.《余秋雨的背影》[M].廣州:花城出版社,2001

[4]余秋雨.《千年一嘆》[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

[7]周冰心、余杰.《文化口紅——解讀余秋雨文化散文》[M].北京:臺灣出版社,2000年11月第1版

學術論文:

[1]楊亮.《文化尋根的現代性焦慮——再探20世紀80年代“尋根文學”的文化策略》[J].文藝評論,2011(05)

[3]任翔.《尋根文學中的歷史意識》[J].社會科學戰線,2011(03)

[4]小耘,馬成俊.《對尋根文學的文化思考》[J].青海民族學院學報,1993(04)

主站蜘蛛池模板: а天堂中文在线官网在线| 性色a码一区二区三区天美传媒| 色久综合网精品一区二区| 小雪好紧好滑好湿好爽视频| 国产白丝喷水娇喘视频| 粉嫩虎白女毛片人体| 国产免费av片在线观看| 精品人妻久久久久久888| 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无码超碰动画 | 超薄肉色丝袜一区二区| 在线观看国产精品电影| 中文字幕乱码人妻综合二区三区| 短裙公车被强好爽h吃奶视频 |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第二页| 丰满少妇人妻无码专区| 五个黑人玩一女4p| 亚洲精品www久久久久久| 色偷偷偷久久伊人大杳蕉 | 国产女人天天春夜夜春| 中国少妇内射xxxhd免费| 小13箩利洗澡无码视频免费网站 | 搡老熟女国产| 浪货趴办公桌~h揉秘书电影| 四虎国产精品永久在线观看| 日本内射精品一区二区视频| 久久无码高潮喷水| 香蕉尹人综合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成人欧美大片| 精品一区二区久久久久久久网站| 无码专区狠狠躁躁天天躁| 国产乱子轮xxx农村| a级毛片无码免费真人久久| 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男生白内裤自慰gv白袜男同| 97人人添人澡人人爽超碰| 亚洲精品人成无码中文毛片| 欧美丰满少妇xxxxx|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 免费看av在线网站网址| 亚洲av最新在线网址| 日本强好片久久久久久a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