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网站-四房播播网站

學術刊物 生活雜志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鄉村文化論文

鄉村文化論文精品(七篇)

時間:2022-05-02 18:02:1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鄉村文化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鄉村文化論文

篇(1)

(一)國內對鄉村旅游產業鏈的研究

目前國內學者針對于鄉村旅游產業鏈進行深入系統研究的較少,且主要集中在鄉村旅游產業鏈整合和產業鏈對鄉村旅游產業轉型升級的價值方面的研究。趙承華(2007)分析了我國鄉村旅游產業鏈存在的問題,并認為延伸和拓展鄉村旅游產業鏈,加強區域產業協同,建立品牌鄉村旅游企業,是實現我國鄉村旅游產業鏈整合的主要路徑。張晶(2012)認為實行產業鏈縱深化發展是實現鄉村旅游轉型升級的重要戰略。周格粉,肖曉(2013)首先認為全產業鏈模式是鄉村旅游產業發展的過渡模式,并提出產業融合是鄉村旅游產業發展的最終模式。

(二)國內對文化創意產業鏈的研究

目前針對文化創意產業鏈的研究較鄉村旅游多出些許,但主要是從產業鏈視角出發針對于文化創意產業的研究。厲無畏,于雪梅(2007)認為培育創意人才,完善創意產業鏈是發展創意產業的重要環節。邢華(2009)認為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有賴于價值鏈的整合,并提出以產業鏈末端—版權貿易為主線整合產業鏈。陳少峰(2010)認為,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核心是產業鏈的經營與運作,產業持續發展的保障是產業鏈的縱向延伸、橫向擴展以及產業要素挖掘與整合??v向產業鏈的延伸,可表現為文化創意產業內、外部資源共享,即產業內、外融合;橫向產業鏈的拓展,可表現為產業功能的多元化發展,即產業規模效應的體現;產業要素的挖掘與整合,可表現為要素的優化配置,實現產業鏈的深度化和專業化經營。金元浦(2010)將文化創意產業的產業鏈概括為三個環節:第一環節,創意環節,秉承“創意為王”的理念;第二環節,生產環節,采取“內容為王”的措施;第三環節,銷售環節,堅持“眼球為王”、“渠道為王”策略。

(三)國內對創意旅游產業鏈的研究

國內針對于文化創意產業與旅游產業融合研究相對較多,且主要集中在融合的機理、路徑、模式及策略方面的研究,專家學者的研究已十分深入且系統,并且具有濃郁的中國特色。但從產業鏈視角出發對二者融合發展的研究相對較少,此外有關于鄉村旅游與文化創意產業融合方面的研究也十分欠缺,且主要集中在觀光農業與文化創意產業的融合方面,研究的不夠全面、系統、深入。柯涌暉,趙明,陳白璧(2011)認為閩臺旅游與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發展提升了創意產業價值鏈,完善了旅游產業鏈條。李洋洋(2011)將文化創意產業與旅游產業融合的模式分為了延伸性型、重組型和滲透型三種,認為延伸型的產業融合模式出現在產業鏈的生產制作和消費環節,延伸了原有產業鏈條;重組型的產業融合模式解散了原有的產業鏈,構建了一種新型的產業鏈條;滲透型產業融合模式擴展了原有產業的價值鏈內涵,提高了產業增值能力。王愛玲(2009)以“紫海香堤藝術莊園”為實證研究對象,認為其成功是現代觀光農業與文化創意產業從產業鏈的設計、經營和營銷各環節充分融合的結果。

二、鄉村旅游產業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鄉村意象不強,農耕文化盡失

“鄉土情結”是眾多鄉村旅游者的重要旅游動機,對鄉村景觀意象和鄉村文化意象的偏好,是實現鄉村旅游消費重要影響因素。但現階段,一方面受城市強勢文化侵入,本土文化弱化影響,另一方面受社區居民文化自覺、文化自豪、文化保護等意識欠缺影響,使得鄉村旅游地的傳統農耕文化流失,鄉村意象弱化。

(二)項目單一雷同,缺乏主題創意

鄉村旅游地的發展對“經濟精英”、“創意人才”有較強的依賴,但根據霍華德的“三磁鐵理論”,農村地區與城市相比在就業機會、人才聚集方面存在顯著劣勢,因此,在旅游開發上欠缺“創意大腦”;其次,由于鄉村旅游地的開發普遍存在融資困難,在鄉村旅游產業的創意環節的資金的投入十分有限,普遍是照搬照抄,且不結合本土地域優勢及特色,使得項目單一雷同,缺乏地域特色。

(三)鄉村環境惡化,生態功能弱化

鄉村旅游地普遍受到不同程度農業化學物質及廢棄物污染、污染企業轉移農村導致的工業污染、農村生活垃圾及污水污染。但受政府對農村污染控制問題還沒有系統的、足夠的重視,且財政渠道的資金來源不夠,扶持措施不力,以及居民的環境保護意識較差等因素影響,鄉村環境持續惡化,自然美、生態好的意象日益弱化。

(四)忽略市場調研,營銷模式固化

鄉村旅游地的營銷首先缺乏與市場的對接,鄉村旅游地自發進行市場調研及市場分析的鳳毛麟角,因此,營銷模式和手段的選擇沒有實際指向性。其次,鄉村旅游地的營銷模式落后,網絡營銷、植入式營銷、創意營銷及聯合營銷所占比重極低,全國范圍內建成“信息化鄉村旅游景區”的數量屈指可數。

三、鄉村旅游產業與文化創意產業融合建議

鄉村旅游產業可以與文化創意產業在產業鏈的各個環節進行互動融合,在第一個創意階段,要將鄉村旅游的發展思維融入到創意鄉村旅游研發、設計和資源規劃中;在第二個生產階段,將文化創意產業的“生產過程”作為“鄉村旅游產品”進行銷售,供旅游者觀摩;在第三個營銷階段,建立起文化產業現代化的營銷網絡,起到足夠吸引消費著注意力的目的,而在第二階段的鄉村旅游經歷則又刺激著文化創意產品的消費,在兩者的互動影響中,創意性文化旅游產業就形成了一定的文化創意旅游者;在第四個消費階段,與第三階段作用類似,在此階段,對創意鄉村旅游產品的消費產生感染效應,促使消費者對該文化創意相關的鄉村旅游感興趣,而反過來,在第二階段的旅游經歷又增加對該文化旅游產品的認同感;第五個后續環節,實質上是創意鄉村旅游產業鏈的延伸和重組,通過建設主題公園,舉辦展覽會、博覽會、展銷會、節慶等方式向旅游市場延伸,從而實現兩大產業的融合發展。

(一)創意環節

從創意鄉村旅游產業鏈的結構來看,創意鄉村旅游產業的形成依賴于鄉村旅游活動能帶來的大量人流、物流和資金流,且有吸引力的創意鄉村旅游產品所形成的核心要素。因此創意鄉村旅游產業鏈的建設要從創意環節入手。針對于鄉村旅游產業與文化創意產業在創意環節的融合階段,兩個產業可以在項目統籌規劃,資源整合利用,創意、創作相互借鑒等方面進行互動。具體說來,首先,應將鄉村旅游的發展思維融入到創意鄉村旅游產業的研發、設計和資源規劃中,立足鄉村旅游產業鄉村性的本質,深入挖掘鄉村旅游產業的特色,將鄉村旅游產業的特色資源作為創意鄉村旅游的創意素材,增強創意鄉村旅游產業的原創力;其次,立足于鄉村旅游產業的現有資源,融合文化創意產業的優勢資源,即: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科技化和數字化的創意理念,實現鄉村旅游產業與文化創意產業在創意環節資源的互補融合。

(二)生產環節

針對于鄉村旅游產業與文化創意產業在生產環節的融合階段,一方面,將文化創意產業的“生產過程”作為“鄉村旅游產品”進行銷售,供鄉村旅游者觀摩,豐富創意鄉村旅游產業的產品素材,如:獨具創意的舞臺演出、創意影視作品、大型歌舞“秀”等等,都可以成為旅游體驗的過程;另一方面,將“鄉村旅游產品”進行創意性、藝術性及科學性的包裝和生產,供鄉村旅游者購買,提升創意鄉村旅游產業產品的綜合功能價值。

(三)營銷環節

針對于鄉村旅游產業與文化創意產業在營銷環節的融合階段,該環節決定了策劃、組織等環節成本的回收和盈利狀況,創意鄉村旅游產業的成功與否的關鍵在某種程度上取決于滿足觀眾的文化體驗質量,創意性鄉村旅游產品通過現代宣傳手段能更好的達到推廣效果,且大大增加對消費者的吸引力;而實際的旅游經歷又能刺激旅游者觀看、欣賞或購買創意鄉村旅游產品。如:影視作品通過現代電影技術能更好的展現實景旅游地,而且劇組拍攝往往能吸引眾多媒體跟蹤報道,對拍攝地會有直接或間接的宣傳作用;而實際的旅游經歷又能刺激消費者觀看相關影視作品。因此,在營銷主題、內容、形式、渠道等設置上,不拘泥于模式化的處理,實施靈活的富有創意的運用。

(四)消費環節

創意鄉村旅游產品的銷售是文化旅游產業鏈實現價值的最終環節。文化旅游消費者完成文化旅游產品的體驗和消費后,一次完整的文化旅游活動才實現。銷售環節是創意鄉村旅游產品與受眾互動體驗的關鍵環節,旅游者的滿足是保證創意鄉村旅游產業持續發展的保證。創意性鄉村旅游產品要具有很強的精神感染效應,成功的創意鄉村旅游產品必定滿足了旅游者的某種文化訴求或創意訴求,能刺激旅游者前往創意鄉村旅游地體驗;且旅游者在消費創意鄉村旅游產品時,其相關的旅游經歷又能增加對創意鄉村旅游產品的親切感和認同感。

(五)后續環節

創意鄉村旅游商品、知識產權的出讓、品牌的擴張、影視動漫等是創意鄉村旅游產業鏈的衍生環節。創意鄉村旅游消費結束后,一部分旅游者還可能購買相關的衍生產品,如《快樂星球》圖書、《印象·劉三姐》旅游演藝的光盤等。另外創意鄉村旅游品牌的擴張,創意鄉村旅游企業知識產權的出讓等。該環節能進一步挖掘和創造價值,對創意鄉村旅游產業鏈的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長期以來,開展有針對性的創意鄉村旅游衍生項目的開發并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四、結論

篇(2)

由于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城鄉文化建設的差距日益拉大,鄉村文化基礎設施和公共文化產品及其文化服務雖然在各級政府和文化部門的艱苦努力下有所改變,但尚未從根本上按照和諧社會的要求,全面協調發展,鄉村文化建設在整體上滯后于農村經濟發展,是不爭的事實。一些地區在推進城鄉一體化或城鄉統籌發展過程中,也因考量指標的影響而忽視鄉村文化的建設,有的地方甚至只字不提鄉村文化與城鄉一體化的內在聯系。我認為,沒有文化全面滲透、全面支撐的城鄉一體化是片面的、蹩腳的一體化。不能從思想文化上關心農民的精神需求,關注農民知識文化素質的提高,關切農民的文化承傳與創造,是難以從農民的心性發展上表達社會的文化關懷和文化責任的。一方面,社會文化成果享有的不平等,必然進一步擴大城鄉差別,造成鄉村新的知識貧困、科技貧困、智力貧困;另一方面,鄉村所蘊含的巨大而豐富的文化傳統和文化資源將會被忽略而失去文化魅力??梢哉f,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不是集中在城市(城市是現代文明的典型代表),而是體現在鄉村。現代城市加速擴張的危機日益明顯,“城市病”日趨嚴重,向自然回歸、遠離都市、重返鄉村,已成為當今世界城市發展的一個趨勢。在這樣的現實背景下,加速發展鄉村文化不僅是解決城鄉矛盾的路徑之一,而且是保證民族文化在全球化浪潮中不致泯滅的戰略舉措。

怎樣發展鄉村文化?完全依靠政府加大投入,像城市文化建設那樣修建圖書館、群藝館、大劇院、電影院等,在現階段是很難做到的。最近,我們在成都一些鄉鎮調查發現,為精簡機構裁員,不少鄉鎮文化站被合并,文化站工作人員也被裁了,公共文化事業設施不夠健全,有的鎮電影院成了危房。我們相信,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綜合國力大幅度提升,在完善城市公共文化設施的同時,國家將會加大農村文化建設的投入,徹底改善和提高農民的文化生活質量。但在目前國家對農村文化建設投入較少的情況下,我認為,絕不能“等靠要”,而應抓住國家加速發展文化產業的戰略機遇,積極推動鄉村文化走上產業化道路,利用鄉村文化資源優勢,改變鄉村經濟社會發展格局,把豐富多彩的鄉村文化資源轉變為文化資本。鄉村文化產業化將會改變傳統第一產業(種植業、畜牧業等)的經營觀念和產業格局,擴展農民職業內涵,農民不僅可以耕田種地,而且可以從事文化旅游、文化服務、民間工藝加工、民俗風情演展等第三產業,使農民的社會身份發生深刻變化。這不僅可以豐富鄉村文化生活,提高農民勞動素質,調整和優化鄉村產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增強鄉村市場競爭力,而且將會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和和諧社會的全面發展。

文化產業在鄉村的發展和壯大,是富有超前戰略意識的舉措。中國鄉村文化資源異常豐富,從總體上審視,是尚未開墾的處女地。承載千百年歷史文化積淀的鄉村文化,顯示出無比誘人的文化韻味。它與現代城市文化形成了強烈反差和對比。這正是鄉村文化吸引城市市民和異地游人的地方。如果我們在地域性、個別性、差別化方面整合鄉村文化資源,予以優化配置,就能形成市場競爭力和文化競爭力,打造出獨特文化品牌。

中國鄉村的歷史變遷、歷史人物、神話傳統、民間故事、民間藝術、民間工藝、能工巧匠、競技游藝、民俗風情、村寨文化、園林藝術、民居藝術、古鎮風貌、祠堂廟宇、鄉村教育、風味餐飲、生活智慧等等,保存著中國農業文明的文化因子,展現出極具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文化價值和文化魅力。我們在發展鄉村文化產業時,首先應對這些資源進行盤點梳理,摸清家底,做到資源清楚,然后按照優先發展原則,對具有濃厚文化特色的資源進行產業轉化;對一般性的具有生長可能性的文化資源維持伏,不宜匆忙開發;而對那些非轉化資源予以有力保護,絕不能破壞性開發,以確保鄉村人文生態的平衡。對這三種資源分門別類和科學開發,有利于鄉村文化事業的建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有利于鄉村文化產業持續健康推進,有利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傳和發揚。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現代傳媒信息、現代生活方式不斷進入鄉村,農村和小城鎮民風的民俗正在逐漸消逝。這一方面,讓農民享受到了現代物質文明成果,是全社會整體進步的必然趨勢;另一方面,鄉村特色文化也會因民俗風情的失落失傳而失去獨有的文化意味。因此,我們在發展鄉村文化產業時,應有意識地對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民俗風情進行現代性改造,吸收傳統民俗文化中科學有益的養料,培育村民們的文承傳意識,開展民俗風情演藝,吸引社會公眾前來參與體驗。在這一過程中,絕不能把農村落后現狀等同于原生態文化,把原汁原味當作文化底蘊而不按照現代人的心性需求和審美觀念來加以改良改革。因此,鄉村文化產業發展不是和盤托出某種文化資源,而是按照現代產業生產要求和規律,根據文化消費市場的變化,精心呵護鄉村文化,精心打造鄉村文化,精心發展和豐富鄉村文化。

鄉村文化產業要立足市場、走進消費,面臨著多樣化的路徑選擇。一是可以通過特色鄉村文化旅游來推出文化產品(這與交通狀況密切相關),吸引城市和外地游客前來感受獨有的淳樸的鄉村生活風味;二是可以通過體驗經濟來多樣化展現鄉村文化的參與互動魅力,將鄉村生產、生活、民俗、農舍、休閑、養生、田野等系統鏈接,打造鄉村文化產業鏈條;三是開發鄉村石器、木器、竹器、藤器、草編、剪紙、泥塑、磚雕等土特名優工藝品,組織農民進行特色文化產品加工生產和經營;四是組織鄉村歌舞、鄉村競技、鄉村風情、鄉村婚俗、鄉村觀光、鄉村耕織、鄉村喂養等表演和競賽活動,提供具有濃郁鄉土氣息的文化服務;五是開展鄉村休閑娛樂、地方風味餐飲、感受鄉村生活等活動,為城市老年人、為國外旅游者提供居家式服務和自助式生活服務;六是開展鄉村文化歷史文化展覽,生動系統地反映農耕文化、游牧文化、漁獵文化的特色和歷史,開辟針對中小學學生的鄉村文化教育基地,等等。這些經營方式,僅是鄉村文化產業的基本模式,在實踐過程中,應鼓勵和支持鄉村文化產業運營創新。因此,我們的創意、策劃、咨詢機構和文化藝術專家應重視鄉村的建設,走進田野,走進村寨,提供智力支持,幫助和扶持鄉村文化產業的項目定位、產業布局、經營管理和復合型創新型人才的培養,站在城鄉統籌發展和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的高度,科學發展鄉村文化產業。

篇(3)

會議由中國自然資源學會土地資源研究專業委員會、中國地理學會農業地理與鄉村發展專業委員會主辦,貴州師范大學中國南方喀斯特研究院和貴州省地理學會承辦。會議在快速工業化、城鎮化發展的背景下,對我國農村土地整治與城鄉協調發展的熱點、焦點和關鍵問題,展開了廣泛的交流和討論。

會議設置了大會主題報告和分會場交流。佘之祥、蔡運龍、劉彥隨、熊康寧等4位知名專家分別作了題為《城市化與農村土地問題》、《農業與農村的多功能性》、《統籌城鄉發展與土地整治方略》、《喀斯特高原石漠化綜合治理模式與技術集成》的大會主題報告。

大會設立了兩個分會場,共有近40位專家、學者作了大會或分會場學術報告。與會專家、學者采用了“報告+提問+辯論+評述”的方式進行學術報告,強化了學術交流的靈活性與互動性。

為了激勵土地資源青年科技人才,本次大會設立了“全國土地資源研究優秀論文獎”。由河南大學喬家君提交的論文《河南省農田利用集約度時空變化及其影響環境》等20篇論文榮獲一等獎,由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李婷婷提交的論文《山東省農民人均純收入時空演變格局研究》等22篇論文榮獲二等獎。

本次研討會論文集《中國農村土地整治與城鄉協調發展研究》將于2012年8月由貴州科技出版社正式出版。論文集收錄了經嚴格篩選的學術論文75篇,計120余萬字,涉及農村土地整治理論與方法、農村土地整治規劃及案例、農村非農化及其土地流轉、統籌城鄉土地利用及政策、新型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高標準農田建設與現代農業、城鄉協調發展與土地資源戰略、喀斯特地區的新農村建設模式、民族地區文化保護與鄉村發展等前沿領域,展示了當前我國土地資源與鄉村發展研究的最新成果和研究新進展。中國自然資源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工程院院士石玉林為論文集出版作序。

篇(4)

1研究方法與數據來源

1.1研究方法

科學研究文獻包含了學科研究的最新熱點與動向,分析科學主題文獻有助于把握學科研究方向,了解最新研究進展。本文主要采用科學知識圖譜(CiteSpaceIII),對休閑農業相關文獻進行全面的統計與分析??茖W知識圖譜能夠針對科學主題的發文作者、發文機構、關鍵詞等方面,進行學科網絡機構的生動可視化展示,其相關參數主要包括:①時間跨度(Timespan)、時間切片(SliceLength)、頻次(Frequence)、中介中心度(Centrality)的設置;②節點(Node)、連接線(Link)、網絡密度(Density)、聚類指標(ModularityQ)的分析,③節點圓環大小、連接線、時間的識別。主要指標說明:①若聚類參數0.4≤ModularityQ≤0.8表明結果聚類程度較為合理,ModularityQ>0.8表明結果聚類程度較高;②生成的可視化圖譜中,節點圓環的大小與分析對象出現頻次成正比關系;③節點圓環外層年輪寬度與中介中心度大小成正比關系。

1.2數據來源

本文數據主要來源于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后稱CNKI),分步對CNKI數據庫中休閑農業相關文獻進行檢索、收集。首先,關鍵詞為“休閑農業”,期刊來源類別為“核心期刊”、“CSSCI”,時間跨度為2000~2014年,對已發表休閑農業相關文獻進行檢索,得到457條記錄。其次,以博、碩士論文為主要來源,時間跨度為2004~2014年,檢索經清洗后得到博、碩論文228篇。再次,增加“鄉村旅游”、“都市農業”、“觀光農業”、“創意農業”、“農家樂”等五個關鍵詞進行補充檢索,共得期刊論文1298條記錄。最終,經過辨別、整理、去重,刪除會議紀錄、報道、無作者等,得休閑農業期刊文獻1062條文獻,以此作為本文研究的數據樣本。

2結果與分析

2.1研究概況

研究成果方面,休閑農業研究在近十年中呈現快速、穩定增長趨勢,從2000年的15條,到最高峰2010年184條;前期主要以休閑農業理論基礎、概念定義等方面探討為主,2008~2013年研究成果出現爆發式發展,其中以2013年為最,博碩論文以70篇占主要地位,單位則以福建農林大學為代表??傊蓍e農業正逐漸成為國內農業與旅游研究的熱門領域。研究內容方面,休閑農業較多與鄉村旅游、都市農業、觀光農業、休閑旅游、農業產業發展等方面進行交叉研究,現有休閑農業研究成果本身則以規劃設計、對策性研究、發展模式等為主。

2.2研究結果

采用CiteSpace軟件,首先,以2000~2014年為時間跨度,以1年為時間切片長度,以“keywords”(關鍵詞)為網絡節點,選擇前50個關鍵詞為每個時間區間被引詞,以詞頻15次進行排序統計,得到174個連接點,288條連接線,網絡密度為0.0191,生成可視化共被引網絡結構圖。其次,進行聚類分析,共得16個聚類,形成清晰的可視化的關鍵詞共被引聚類知識圖譜,關鍵詞出現的頻次反映在節點的大小上,頻次越多,節點越大。從知識圖譜中可知,“鄉村旅游”頻次最高,其次是“都市農業”、“休閑農業”、“觀光農業”、“農家樂”等。取關鍵詞頻次15次以上,得到18個高頻關鍵詞進行排序。結合現有研究與關鍵詞知識圖譜可知,休閑農業的研究領域主要與鄉村旅游、都市農業、觀光農業、創意農業、農家樂、生態農業等領域聯系較為密切、互有交叉;研究方法主要有聚類分析、TCM(旅游成本分析法)、顧客滿意度指數模型、內容分析法、SWOT分析、情景變量分析法、回歸分析法、層次分析法(AHP)、空間計量模型、雙鉆石模型、DEA(數據包絡分析法)、因子分析法、CVM(條件價值評估法)等;研究熱點主要有區域休閑農業、休閑農業資源評價、休閑農業資源開發、利益相關者、游客滿意度、休閑農業規劃與設計、發展模式、休閑農業標準體系、體驗營銷、空間結構與布局、生態保護、農耕文化等方面。

3休閑農業熱點研究進展

休閑農業具有農業基本屬性,是農業經濟的一種,但同時又結合了農業計劃、農業建設、農業生產和農業部門經濟等多方面的內容,系統地繼承與發展了傳統的農業經濟,是農業多功能性最重要的載體。本文重點論述休閑農業5個熱點研究進展。

3.1基礎理論研究

范水生等就休閑農業的概念進行過全面深入的探討,果雅靜等、牛君儀就休閑農業的發展模式較有研究,牛君儀認為有農業展示、農事參與、生態旅游、民俗文化、農家生活體驗、農村度假娛樂等六種模式。王德剛則對世界旅游農業發展歷史進行梳理總結出世界農業旅游大致經歷觀光農業、休閑農業與創意農業三個歷程,高志強等則對休閑農業的產業特征及演化過程進行深入研究,張強等則對我國休閑農業發展所促進的產業、資源、經濟、城鄉之間的融合進行闡述,而在宏觀層面,劉春香對我國觀光休閑農業發展有所研究。總之,休閑農業基礎理論研究已涉及休閑農業概念、定義、類型、模式、政策、行業標準、產業分析等多個方面內容,形成完備體系。

3.2區域性發展問題

唐蘇華等研究提出干旱區新綠洲五種休閑農業開發模式。郭利田、孫兆慧等、胡愛娟等對區域間的休閑農業合作與發展進行探討,齊永華等對我國城郊型農業的農業資源利用問題進行了探索性研究,趙玉榕主要以投資機制為主要切入點研究廈門借對臺優勢發展都市農業的政策建議,王樹進等、王曉峰等、朱華武等則運用空間計量相關方法以省域角度休閑農業的空間布局與發展進行研究。就現存研究而言,區域性的休閑農業發展問題仍是休閑農業宏觀研究的熱點,主要以研究生論文研究為主。

3.3休閑農業旅游研究

游客滿意度方面,陳勝科等、苗紅等、趙仕紅等、田彩云等在旅游者消費需求、游客需求特征、滿意度評價模型、實證研究等方面進行過深入研究。旅游成本方面,邱生榮等采用情景變量法分析休閑農業游客的旅游行為進而指導休閑農場的科學管理與經營。旅游安全方面,陳水雄等對休閑農業的旅游安全進行過分析,提出海南構建休閑農業旅游安全保障體系的的相關措施。旅游開發方面,周麗潔就湖南省休閑農業旅游市場進行過對策研究。鄉村旅游方面,王會娟、郭煥成等、楊載田等、耿品富等、張劍剛等則研究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產品體系、發展創新與路徑、管理經營模式等方面。此外,王穎暉對休閑農業的旅游服務創新進行整合概念模型分析??傊?,主要存在與旅游結合、產業協作、旅游成本、旅游安全、游客滿意度、消費需求等方面的研究。

3.4休閑農業資源評價與開發

資源評價是休閑農業開發與設計的前提條件,阿布都熱合曼•哈力克采用層次分析法對休閑農業資源評價構建了資源條件、開發條件、旅游條件等三方面的定量評價模型并實證分析,黃志紅對休閑農業體驗價值建立指標體系進行綜合評價。肖光明構建了包括7項評價要素、26項評價因子和具體等級的休閑農業質量等級評價體系,并針對休閑農業園區進行實證分析。而在大區域的休閑農業產業方面,孔慶書等對河北2011年12家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點進行全面的DEA效益分析,劉軍等采用層次分析法構建發展基礎、協調能力、可持續能力等三大系統層的43個評價指標針對湖南休閑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進行評價研究。在研究成果方面,以規劃設計類為主的產業實踐應用以碩士論文成果為主,而趙毅、鄒宏霞等就休閑農業的規劃、產品設計等有過研究。

3.5休閑農業與新農村建設

周彬等認為休閑農業的發展與新農村建設具有一致性,羅文斌等主要運用因子分析法研究休閑農業的社會居民經濟社會影響感知度。鐘平等、王圣軍、姬汝茂、張勝利等針對新農村建設與休閑農業發展關系進行過深入研究,較多以新農村建設的角度探討休閑農業的開發與發展對策研究。

4結論與討論

篇(5)

1、選題的理論、實際意義

swot分析是管理學的一個重要理論或者說分析方法,用這個是可以,請介紹一下swot的理論

swot是英文strengths、weaknesses、opportunities和threats的縮寫,即企業本身的競爭優勢,競爭劣勢,機會和威脅。swot分析將公司的內部分析與產業競爭環境的外部分析結合起來,形成了自己結構化的平衡系統分析體系。

(1)本文旨在通過swot分析方法、以貴州黎平縣肇興侗寨為例,對民族村寨旅游發展對策的研究。主要探討民族村寨的旅游如何發展,從而提出相應的對策。這對民族村寨旅游的發展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

(2)民族村寨旅游是一種新興的旅游形式,本文重點研究了民族村寨旅游發展對策以及提出可行性的發展思路,并結合實際提出了肇興侗寨旅游良性發展的對策建議。這對于實現民族村寨旅游發展具有一定的實際指導意義。

2、研究動態、見解

(1)對于民族村寨旅游的研究國外尚少。國外有關民族村寨的旅游學研究主要是基于“鄉村旅游”這一大概念下進行的。有關國外鄉村旅游的研究是從60年代開始,而側重對民族村寨旅游的相關研究始于上世紀70年代,西方學者christian saglio(1979)在塞內加爾下卡薩曼斯地區對當地的村寨發展旅游進行了研究。

(2)隨著中國近30年來旅游業的快速發展。民族村寨旅游帶動了廣大農村發展自身經濟的發展,同時民族村寨旅游對民族文化也產生極大的促進作用。我國的民族村寨大多屬邊遠貧困地區,但有著豐富的自然和人文生態旅游資源。隨著我國的鄉村旅游的迅速發展,尤其是XX年“中國鄉村旅游年”專題的開展,許多邊遠少數民族地區,依托豐富的、原生態的自然而發展起來的民族村寨旅游逐漸成為國內外新興的旅游市場。

自XX年以來,關于民族村寨旅游的論文呈現快速增長的趨勢,已成為我國近年來旅游理論界研究的重要對象之一。徐新建(XX)論述了我國“民族旅游”與”旅游民族”的形成與影響。XX 年鐘潔等在《中國民族村寨旅游效應研究概述》提出引入宏觀經濟評測方法與多學科研究方法相結合深入研究民族村寨旅游效應的觀點。XX年盧宏在《我國民族村寨旅游綜述》一文對我國大陸民族村寨旅游和臺灣原住民部落觀光進行了總結、對比和評述。

然而,民族村寨旅游在越來越火的同時,也出現了許多的現實問題。旅游資源開發性破壞,旅游區域自然生態和文化環境污染趨重以及旅游與社區發展矛盾突出等。這就出現了民族村寨旅游如何發展?民族村寨旅游如何與社會環境相協調?等等。這些問題己經成為當地相關旅游部門廣泛關注的課題。

綜上所述,當前對于民族村寨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針對目前民族村寨旅游開發中存在的問題個案研究尚少。我們需要拓寬個案實證領域研究我國民族村寨旅游發展的社會、經濟、文化、生態等多方面影響,注重我國民族村寨旅游開發理論特別是村寨保護性和傳承性開發理論與實證的研究。為此,本文試圖運用swot的定量分析方法研究我國民族村寨旅游發展領域。就目前民族村寨旅游提出調控策略體系,為實現民族村寨旅游可持續發展尋求良策。

3、研究思路、方法、技術路線

(1)本文通過分析國內民族村寨旅游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利用swot分析方法從個案的研究方式入手對我國民族村寨旅游的發展提出可行性對策。具體研究思路如下:

第一,結合國內外研究現狀,探討民族村寨旅游發展理念。

第二,利用文獻法概述當前我國民族村寨旅游發展現狀。

第三,實地考察肇興侗寨旅游發展情況。

第四,基于swot分析方法對肇興侗寨旅游發展進行分析。

第五,據研究結果,對民族村寨旅游發展提出可行性發展對策。

(2)本文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獻法和實地考察法。

文獻法。即利用圖書館和互聯網收集前人對民族村寨及肇興侗寨的相關研究,吸收有利于本研究的相關成果。但由于各學者或多或少在研究中可能會出現遺漏或錯誤,對于此主要是結合實地考察進一步核準,采取參考與考察相結合的原則。

實地考察法。即考察主要是對肇興侗寨的基本區位概況、旅游發展現狀實地考查,得出第一手資料,從而與文獻法結合對肇興侗寨的旅游發展有進一步的了解。

(3)運用swot分析方法,通過個案實地走訪調查、理論聯系實際、推理比較的方法,就目前民族村寨旅游提出調控策略體系,為實現民族村寨旅游可持續發展尋求良策。

缺少技術路線,請補上。

4、總體安排、進度

本文擬計劃9月16日-10月10日間做好選題規劃和初步擬定題目。確定研究題目后,研究任務主要分三個階段進行,即前期準備階段、實地考察階段和室內整理階段。具體安排如下:

(1) 前期準備階段。主要是查閱大量文獻,了解與研究相關理論知識,對研究課題的題目、目的、與研究背景進行分析與研究,同時做調查階段的調查計劃和問卷設計。本階段的時間在XX年10月10日~XX年10月底。

(2)實地調查階段。此階段主要是進行景區旅游資源游客感知的調查、鎮遠古城基本區位概況的了解、旅游資源的分布現狀調查及分類等。調查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全面調查階段,此階段預計時間在XX年10月底~XX年1月中旬;第二階段為驗證階段,主要是對前一階段調查所統計出的結果進行實地驗證,同時對遺漏的調查指標進行補充調查,預計此階段時間在XX年1月中旬~XX年2月底。

(3) 資料的統計分析與論文撰寫。主要是對實地調查的所有資料進行歸類、統計和分析,然后進行論文撰寫。論文的撰寫分初稿、修改稿和終稿三個環節。此階段預計時間為:XX年2月底~XX年3月底。

5、主要參考文獻

[1]羅永常.民族村寨旅游發展問題與對策研究[j]. 貴州民族研究.XX(2).

[2]羅永常.黔東南民族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j]. 貴州民族研究.XX(3) .

[3]楊昌儒,潘夢瀾.貴州民族文化村寨旅游發展問題與對策研究[j]. 貴州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XX(5).

[4]王雯雯.廣西少數民族村寨旅游可持續發展對策研究[j].科技資訊.XX(18).

[5]黃亮.少數民族村寨的旅游發展模式研究——以西雙版納傣族園為例[d].安徽師范大學.XX.

[6]盧宏.我國民族村寨旅游綜述[j]. 貴州民族研究.XX(28).

[7]許海琴,杜小保,張愛國.基于swot分析的山西古村落旅游開發初探[j].山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XX(23).

篇(6)

[關鍵詞]明清;江南;城鄉關系

江南地區自唐宋時代開始逐漸成為中國的經濟中心,明中葉以后,當地傳統市鎮的軍事及行政機能漸趨退化,商業機能日漸凸現,其規模和數量遠超過宋代。至盛清時代,市鎮經濟呈現出空前繁榮的景象,市鎮和農村之間逐漸形成一種生產與貿易的連鎖體,構成市鎮網絡,“不僅僅只是在廣大的鄉村腹地中存在著的兩個或三個主要城市,而可以認為這一地區已經是一個城市化很廣泛的地區”。[1](P12)這背后有著水陸交通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也同當地經濟結構或經濟水平密切相關。長期以來,對明清江南市鎮的探討是區域社會經濟史研究的一個熱點,其研究成果令人矚目,尤其是自20世紀80年代始,有關江南市鎮的中外學術成果層出不窮,以涉及范圍之廣泛,論題之深入,幾乎可以說已經形成了一個專門的學術分支。不過,總的來說,以往的研究趨向,更關注的是市鎮的“中央性”機能。①或者強調市鎮在經濟、文化、生活等方面無比強大的“向心力”②;或者從特定區域以外尋找研究空間,熱衷跨區域的比較及與國內國際市場的經濟聯系。③較少注意市鎮與農村之間的關系,乃至將農村在城鄉關系中的位置懸置起來。城市與農村的關系問題是一個古老而又常新的問題。學界常以城鄉二分法或者城鄉連續體來概括傳統社會的城鄉關系,前者從人口的規模與密度、居住形態和社會異質性的角度,將城鄉分類進行論述,后者則完全打破二分法的框架,認為城市和農村各有其存在價值和功能,兩者共同構成了一個完整而不可分割的共同體。隨著城市化理論的流行,連續體說逐漸占了上風。在城市化理論的影響下,從農村這一極向城市這一極的連續變化被設想成一個理所應當的過程,各種聚落形態都可以被確認為這一軸線上的某個位置。由于種種原因,過去有關江南市鎮研究,一向把市鎮本身④的討論當作優先任務,對于市鎮周邊的農村或者市鎮與農村關系的關注則嫌不足,即便有,也往往只具有作為市鎮研究附屬品的意味。雖則如此,本文仍擬在市鎮史研究的脈絡下,回顧一下國內外以往有關明清江南市鎮與農村關系史的各類探討⑤。并在此基礎上對未來研究中可能出現的某些趨向作一簡要前

一、國內(含臺灣)學者的相關研究

最早直接涉足江南市鎮研究的國內學者是傅衣凌,他1964年發表《明清時代江南市鎮經濟的分析》一文,在“資本主義萌芽”的框架下,肯定了市鎮的成長,把市鎮經濟視作傳統地主經濟的一個組成部分。⑥他的開創性研究,為以后的明清江南市鎮研究奠定了基礎。1970年代,臺灣學者劉石吉首次對江南市鎮作了系統而全面的研究,他當時在《食貨月刊》和《思與言》上發表的三篇論文,后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在1987年以《明清時代江南市鎮研究》為書名在大陸出版。劉石吉的著作盡管在史料上有所局限,但其分析問題的趨向及提出的一些基本看法,如將江南市鎮劃分為棉織業市鎮、蠶桑絲織業市鎮、米糧業市鎮,以及對運動后的江南市鎮的發展、市鎮數量的分析,迄今仍很少為中外學者所超越。不僅如此,劉石吉的主要貢獻還在于,對大陸1980年代以來的江南市鎮研究具有啟發和推動作用。他的臺灣同行李國祁在1981年發表了《清代杭嘉湖寧紹五府的市鎮結構及其演變初稿》一文,將傳統市場分成省城、府城、縣城、鎮市、定期集市五個等級,強調了交通線路對市鎮分布外在結構的影響,并對施堅雅的六角形模式作了一定的修正。⑦劉錚云則從另

————————

①劉石吉:(明清時代江南市鎮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第71頁。

②吳金成:{明清時期的江南社會一一以城市的發展為中心},(中國江南社會與中韓文化交流),杭州出版社,1997年。

③李伯重:(明清江南與外地經濟聯系的加強及其對江南經濟發展的影響),(中國經濟史研究)1986年第2期;李伯重:<明清江南工農業生產發展的外部市場環境)。張國剛主編:(中國社會歷史評論)第四卷,商務印書館,2002年;范金民:<明清江南商業的發展),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張海英:<明清江南商品流通與市場體系),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

④按:本文中的市鎮指明清時代文獻中被稱作“市”或者“鎮”居民點,原則上不包括府城,但包括那些被稱作“鎮”的縣城,惟不涉及19世紀后半葉逐漸高度城市化而在晚清仍屬縣級的上??h。有關上海城市史的研究動態可參錢曾璦:<上海的歷史與歷史中的上海)(<中國學術)2001年第3輯,商務印書館.2001年)。

⑤按:由于獲取渠道的阻隔,此處對以往研究的介紹肯定還有不少的遺漏。即使對文中提及的成果,由于作者學力有限,評介不當之處,亦在所難免。望方家不吝糾正!

⑥傅衣凌:(明清時代江南市鎮經濟的分析),(歷史教學)1964年第5期。

⑦李國祁:<清代杭嘉湖寧紹五府的市鎮結構及其演變初稿),(中山文化學術論文集刊)第27集,1981年。

一個角度,通過考察清代蘇州地區的義莊分布,揭示出義莊有集中于城市與市鎮的趨勢。①近年來,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范毅軍先后發表數篇長文,綜合利用歷史學和地理學的研究方法,對明中葉以來江南市鎮的成長趨勢與擴張性質以及市鎮發展和地域開發的關系作了專門討論,預示出市鎮史研究中的跨學科趨向。范毅軍重視各種空間訊息,如市鎮所在的地形、地貌、總體分布以及與水路交通路線的位置關系等,對于探討明清市鎮的作用和城鎮化的意義;并且以為明清江南市鎮的廣泛成長,本質上只是在量上做一種擴充而已,并未能在質上有所突破。①

自1980年代初,有關明清江南市鎮研究的論文,開始頻繁出現在國內各類史學刊物上。以樊樹志、陳學文為主要代表人物,他們注重江南市鎮的實態研究,為深入了解明清市鎮的作用與意義奠定了扎實的基礎。③同時期,王家范④平⑤、范金民⑥等學者作的研究亦頗引入注目。盡管樊樹志宣稱:“僅僅從經濟史角度研究江南市鎮顯然是不能令人滿足的,市鎮作為一個地理實體,兼具經濟、文化等多種功能,因而需要多角度、多側面地進行全方位的探討”,L2J(n1,但在整個20世紀80年代,學者們更熱衷的是對江南市鎮的數量、類別、層級和歷史作用等問題的探討,于市鎮和農村的關系方面竟然沒有任何專文。需要指出的是,研究明清江南市鎮史的幾大家其實并沒有忽略市鎮與鄉村之間的連帶關系。例如,陳學文曾經強調市鎮對鄉村的輻射力,認為市鎮的發展逐漸將城市關系滲入鄉村,推進了農業生產力的發展和農業經濟結構的演化,在此基礎上,市鎮對鄉村產生強大的向心力,是技術、文化、生活的中心,是緩解農村過剩人口的消融劑⑦。樊樹志和王家范沒有過份渲染市鎮的“中心地”作用,而將市鎮與農村置于相對平等的位置。前者認為,研究市鎮結構不能僅僅局限在街市以內,更重要的是弄清市鎮與周圍四鄉(或稱鄉腳)的關系;四鄉的范圍大體顯示了市鎮作為一個基層商業中心的延伸面,是市鎮不可或缺的一個組成部分,四鄉向外輸出手工業品或農產品先在市鎮里集中,再經牙行和客商散往各地市場。⑧后者則指出,江南市鎮與農村之間,無論從形成途徑上,還是空間格局上,均存在著縱深聯系;江南許多市鎮之所

———————————

①劉錚云:<義莊與城鎮一一清代蘇州府義莊之設立及分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五十八本第三分冊,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7年.第651頁。

②范毅軍:(市鎮分布與地域的開發一一明中葉以來蘇南地區的一個鳥瞰).<大陸雜志)第100卷第4期.2001年;范毅軍:(明中葉以來江南市鎮的成長趨勢與擴張性質),{中央研究院歷史語盲研究所集刊}第七十三本.第三分冊,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2年;范毅軍:<明中葉太湖以東地區的市鎮發展與地區開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75年第一分冊.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4年。

③樊樹志:(明清江南市鎮探微),復旦大學出版社.1990年;陳學文:<中國封建社會晚期的商品經濟),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陳學文:<明清時期杭嘉湖市鎮史研究),群言出版社,1993年;陳學文:<明清時期太湖流域的商品經濟與市場網絡),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

④王家范:(明清江南市鎮結構及其歷史價值初探),(華東師范大學學報)1984年第1期。⑤、平:(明清時期江南地區市場考察),(中國經濟史研究)1990年第2期;<宋元明清時期江南市鎮社會組織述論),<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3年第1期;<明清江南市鎮人口考查).(南京師范大學學報)19s8年第2期

⑥范金民:(明清時期蘇州市鎮發展特點).(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1990年第4期。

⑦陳學文:<明清時期杭嘉湖市鎮史研究).群言出版社,1993年,第36頁。韓國學者吳金成的看法,與陳學文類似:在市鎮中發生的各種現象滲透到鄉村,使農村生產力得以迅速發展。進而為農業經濟結構和農村經營方式的變化發展起到巨大推動作用;由于市鎮能夠給人們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和謀生途徑,紳士和商賈以及從農村中分化出的游手無賴等過剩人口涌人了新興市鎮內,江南市鎮就是在吸收鄉村勞動力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參吳金成:<明清時期的江南社會一一以城市的發展為中心),{中國江南社會與中韓文化交流},杭州出版社.1997年

⑧樊樹志:(明清江南市鎮探微),復旦大學出版社.1990年,第112頁。

以在明中葉之后呈勃興之勢,完全是由于其四鄉農村經濟結構變革的推動。①惜乎眾多學者或把市鎮視為聯絡縣城和農村的中介②,以及鄉村城市化的重要一環③;或以傳統城鄉界線模糊不清為由,把市鎮與農村實為一體作為“理解策略”,從而回避了市鎮與農村的關系問題,更遑論對此作專門的討論了。

1990年代末以來,相關研究層出不窮,接連有小田、包偉民、范金民、王衛平、單強、陳國燦、吳仁安、張海英、龍登高④等人的專著面世。這些著作對鄉土生活、社會諸相、社會風習、會館公所、商路及其格局等方面的探討頗有新意,并逐漸突破經濟史研究的窠臼,轉從社會史和文化史角度考察明清以來的江南市鎮。惟一遺憾的是這些成果仍然沒有涉及城鄉關系。雖然有學者以為,“市鎮并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存在于農村經濟上面’,是農村專業經濟發展的結果”,但還是有將市鎮作為農村社會變遷和社會諸問題的“指示器”的意味,⑤并進而把農村視作市鎮的附屬品。另有學者用“鄉鎮”一詞替代“市鎮”,除了突顯市鎮社會的鄉土本色以外,沒有給市鎮史的研究增添新鮮的內容,反而有混淆市鎮和農村的模糊界線的嫌疑。⑥從鄉村史或社會經濟史角度研究明清江南區域社會的成果,往往也會涉及到一些市鎮發展方面的內容,可是,大多只將市鎮經濟等同于農業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環節進行考察,同樣沒有把市鎮和鄉村的關系作為研究的對象。⑦就總體而言,在1990年代,除了吳建華曾對明清太湖流域的市鎮密度和城鄉人口結構的變動撰寫過專文外,⑧國內學術界涉足城鄉關系研究的論著可謂屈指可數。進入21世紀以后,就管見所及,王瑞成的《在鄉村和城市之間:人的城市文化史》是惟一的一部著作。該書下篇以徽商為例,討論了近世鄉族觀念下的城鄉關系。從全書的問題意識看,盡管未能給徽商研究帶來重大突破,但專以活動在城鎮里的徽商與鄉土社會之間的聯系作為考察對象本身,已足見其前沿性。⑨另外,余子明立足全國范圍,極其粗略地探討了晚清紳士群體從鄉村流向城市這一現象,多少觸及到知識精英在近代城鄉二元對立格局下,單向涌人城市對鄉村社會產生的不良影響。⑩李伯重從經濟史視角重新定位了江南郊區市鎮工業的性質,他認為在明清當地經濟中不可或缺的郊區市鎮工業盡管與農村工業有密切的聯系,但是仍然應該歸屬于城市工業;他還以市鎮人口數量、居民職業、空間距離等因素作為指標,把市鎮定位為“間接城市化”地區,從而揭

————————

①王家范:(明清江南市鎮結構及其歷史價值初探),(華東師范大學學報)1984年第1期.

②例如范毅軍認為.明清市鎮應介于城市與鄉村之間,自聚落的一個環節,但由于傳統經濟發展程度,城鄉之間非可判然兩別。某些大鎮近于都市。而許多小鎮則與一般鄉村聚落區別不大,只不過幾戶的村店而已。參范毅軍:(明清江南市場聚落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新史學)九卷三期,1998年。

③樊樹志認為,從某種意義上講,傳統農業社會的歷史也就是鄉村不斷城市化的過程。參樊樹志:(市鎮與鄉村的城市化),<學術月刊)1987年第1期。

④小田:(江南鄉鎮社會的近代轉型),中國商業出版社.1997年.包偉民:<江南市鎮及其近代命運,1840—1949),知識出版社,1998年。范金民:<明清江南商業的發展),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王衛平:<明清時期江南城市史研究:以蘇州為中心),人民出版社.1999年。單強:(江南區域市場研究),人民出版社,1999年。陳國燦:(浙江古代城鎮史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年.吳仁安:(明清江南望族與社會經濟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張海英:(明清江南商品流通與市場體系).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龍登高:(江南市場史一一十一至十九世紀的變遷),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年。

⑤包偉民主編:(江南市鎮及其近代命運),知識出版社1998年,第5、6頁。

⑥小田:(江南鄉鎮社會的近代轉型).中國商業出版社.1997年。

⑦洪煥椿、羅侖主編:(長江三角洲地區社會經濟史研究),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羅侖主編,范金民、夏維中著:(蘇州地區社會經濟史(明清卷)),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段本洛、單強:(近代江南農村),江蘇人民出版社.1994年;蔣兆成:(明清杭嘉湖社會經濟研究),浙江大學出版社,2002年。

⑧吳建華:(明清太湖流域的市鎮密度和城鄉人口結構變動).載(城市史研究)(第n。12輯),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6年。

⑨王瑞成:(在鄉村和城市之間:人的城市文化史),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⑩余子明:(從鄉村到都市:晚清紳士群體的城市化).<史學月刊)2002年第8期

示出城鄉之間界線的模糊性盡管自1980年代末以來,已有不少學者把研究的興趣放在市鎮管理相對于鄉村管理的特殊性上,②但這些成果多屬通論性質,沒有把長時段的市鎮管理實態落實到具體市鎮。最近,趙世瑜和孫冰以湖州的雙林鎮為例,回溯了自明以來該鎮各種權力資源的組合和實際運作,并通過發生在晚清的東岳廟風波,揭示出地方宗族、士紳、民間祭祀組織、外來人口和官府在處理矛盾沖突過程中的不同表現,從中透視了雙林鎮權力資源和權力關系的歷時性變化,以及市鎮與鄉村權力運作的差異。

從民間信仰透視城鄉關系,是研究明清以來的江南市鎮與農村關系的另一個主要關注點,相關成果或多或少受到了日本學者濱島敦俊的啟示。早在1990年代末,趙世瑜就注意到“城隍下鄉”和城市廟會的鄉村化現象背后所凸顯的城市對鄉村的支配作用,并揭示出鄉村的主動參與意識及對城市統治關系的挑戰,表現了鄉村對城市生活的參與,從而將城鄉放在平等的地位,沒有過份強調城市的“向心力”。③吳滔最近對清代蘇州地區鎮廟與村廟的關系作了多層次的探討,透過鎮城隍廟和“解錢糧”習俗的出現,審視了民間信仰在農村與市鎮交往中某些圖象。他認為,民間信仰中呈現的上下級關系在一定程度上與城鄉的等級差別基本吻合,但也不是一概而論,很多位于大鎮之間的市集甚至村落有時亦扮演著重要的角色。④近年來,一些學者還對生活在市鎮與農村里的不同人群特別是士紳地主的生活實態產生了濃厚興趣。洪璞在日本學者稻田清一的基礎上,對清末至民國江南地主日常活動的空間范圍作了后續研究,對比了鄉居、鎮居和城居地主在日常生活中截然迥異的社會交往圈和空間活動范圍,從中歸納出地主由鄉居到鎮居再到城居的“單線”離鄉過程。⑤吳滔選取清代吳江震澤二縣作為研究個案,從“發生學”角度,關注了比特定社會集團范圍更廣的空間內的個人活動(如選擇城居還是鄉居)及其主觀動機,通過士紳住所的變動、士紳在耕讀與服賈之間的職業選擇及鄉村公益活動組織者身份的變化等幾方面的論述,揭示出清代江南士紳的生活空間及對鄉村社會的影響力⑥

————————

①李伯重:《工業發展與城市變化:明中葉至清中葉的蘇州(上)、(中)》,《清史研究》2001年第3期,2002年第1期。

②林紹明:(明清年間江南市鎮的行政管理),<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7年第2期;平:《宋元明清江南市鎮社會組織述論》,《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3年第1期;張研:《清代市鎮管理初探》,《清史研究》1999年第1期.

③趙世瑜:《廟會與明清以來的城鄉關系》,《清史研究》1997年第4期。

④吳滔:《清代蘇州地區的村廟和鎮廟:從民間信仰透視城鄉關系》.《中國農史》2004年第2期。

⑤洪璞:《鄉居.鎮居.城居一一清末民國江南地主日?;顒由鐣涂臻g范圍的變遷》.《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2年第4期。

⑥吳滔:《在城與在鄉:清代江南士紳的生活空間及對鄉村的影響》,黃宗智主編:《中國鄉村研究》第二輯,商務印書館.2003年。

二、日本學者的研究趨向

日本學者對明清江南市鎮的研究起步較晚,對江南的關注更多以農村社會為主,晚近才開始注重城市問題。⑦有關明清市鎮的早期研究,除了藤井宏曾在論述徽商活動時偶爾觸及江南市鎮的論題以外,⑧更多關注的是華北、四川等地的定期市。⑨再加上20世紀六七十年代,日本大多數有關江南社會經濟史的研究成果,受“發展階段論”的制約,沒有突出“江南”的獨特性,甚至把“江南”作為討論的附屬品。⑩在這一階段,即使是作為專門性的江南地域史的研究,也主要關注鄉紳地主等支配階層

————————

⑦吳金成:《明清時期的江南社會一一以城市的發展為中心》,《中國江南社會與中韓文化交流》,杭州出版社,1997年。

⑧[日]藤井宏:《新安商人的研究》,載《江淮論壇》編輯部編:《徽商研究論文集》,安徽人民出版社,1985年。

⑨[日]加藤繁:《清代村鎮的定期市》,《中國經濟史考證》第三卷,中譯本,商務印書館,1973年。

⑩巫仁?。骸栋侗久谰w,〈明清交替と江南社會一一十七世紀中國の秩序問題〉》,《新史學》十一卷三期,2000年。

及與這一群體相對密切的制度,譬如村松祐次對租棧的研究和鈴木智夫對《租核》的研究即是代表。①直到1979年,川勝守發表《中國近世都市的社會構造一一明末清初江南都市研究》一文,才標志著日本學界明清江南市鎮研究之發軔。川勝守在該文中指出,市鎮作為縣城與鄉村的中介,在明末清初顯著增加,與此過程呈鮮明對照的是,明初設置的課稅局和巡檢司規模縮小并日漸廢弛。鄉紳階層通過結交官府和利用自己的優免權掠奪土地,致使大量農村人口流人城市,或從事工商業,或充當吏胥衙役和游手無賴,成為城鎮里的寄生階層。②之后幾年,他與林和生分別探討了水路交通和江南市鎮發展的關系。川勝守考察了江南市鎮的發展及其中的交通要素,特別是與水運交通方面的關聯,從而揭示出宋明時代江南市鎮發展的條件,具體地說,就是運河及大小支流沿岸如何形成市鎮;林和生則強調了水上交通對太湖平原市鎮經濟的決定性影響③。在1980年代,日本學者明顯受“施堅雅模式”的影響,例如,斯波義信在探討宋元明清都市與農村史時,力倡以施堅雅的理論方法作為研究導向。④不過,由于日本學者向有研究村落共同體的學術傳統,他們傾向于把江南市鎮的研究具體落實到基層社會中,以市鎮或城鄉間的空間范圍為參照,觀察地方社會的構成及其運作過程。這使他們更注重討論城鎮與農村之間的關系,涌現出許多有份量的研究論文。例如,小島淑男透過城居地主、商人與在鄉農民階層之間的矛盾沖突,闡述了清末江南地區市鎮與周圍農村的關系。他認為,城鎮是農民肥料的供給地、農產品的販賣市場和生活必需品的供應地,反過來,農村為城鎮提供了勞動力。⑤在小島淑男之前,佐伯富也曾有專文論述近世中國的都市與農村,惟主要的著眼點放在有宋一代,鮮少涉足明清的情況。⑥

1990年代以來,日本學者的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森正夫等學者在田野調查的基礎上,利用歷史學和地理學的方法重新檢討江南市鎮史,在他們出版的論文集中,所論詳于當代而略于古代。梅津正倫對江南地形、水文環境與市鎮網絡形成的討論,森正夫對朱家角鎮略史的勾畫,稻田清一對清末鎮董的身份、角色、職責和管轄區域的探討,以及石原潤、林和生、林上等對上海、蘇州周邊集落空間構造的調查研究,均體現了與以往江南市鎮研究不同的旨趣,成為跨學科研究的一個典范。⑦高橋孝助通過研究上海都市化的擴大與周邊農村,弄清了法華鄉通過水路、橋梁、村道將農村與市鎮相接,人、物、錢、情報因此往來不息;⑧稻田清一的《清末江南一鄉居地主的生活空間的范圍與結構》一文則揭示了清末吳江縣的一個鄉居地主柳兆薰在市鎮與鄉村之間頻繁游走的事實。⑨此二文為日本史學界的明清江南城鄉關系史研究傳統增添了新的視角。

————————————————

①[日]村松祐次:《代江南の租棧一一中國地主制度の研究》,東京大學出版會,1970年;[日]鈴木智夫:(近代中國の地主制一租棧研究譯注一)。汲古書院1977年。

②[日]川勝守:《中國近世都市①社會構造一明末清初江南都市こついこ—》,《史潮》新6號.1979年,第65--91頁

③[日]JI[勝守:(長江尹,卜夕c:掃c寸鎮市①發達七水利),中國水利史研究會編:<佐藤博士還歷紀念中國水利史論集],國會刊行會1981年;[日]林和生:《國近世の地方都市の一面一太湖平原の》鎮市と交通路しこつぃて一],京都大學文學部地理學教室:(空間景觀·イメヅ),地人書房1983年;[日]林和生:《中國近世しこわしする地方都市の發展一一太湖平原烏青鎮の場合》;梅原郁編:《中國近世の都市七文化》,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1984年。

④[日]斯波義信:《中國、中近世の都市七農村一都市史研究の新しぃ視角一》.載《近世都市の比較史の研究》,大阪大學文學部《共同研究論集》第1輯。1982年。

⑤[日]小島淑男:《清朝末期の都市七農村一江南地方む中心に一》.《史潮》新8號,1980年。

⑥[日]佐伯富:《近代中國の都市七農村》.《歷史教育》第14卷12號,1966年。

⑦[日]森正夫:《江南ヲルタ市鎮研究一歷史學七地理學かうの接近一》.名古屋大學出版會。1992年。

⑧[日]高橋孝助:《上海都市化的擴大與周邊農村一一1920年前的上??h法華》,《上海研究論叢》第8輯,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3年。

⑨[日]稻田清一:《清末江南一鄉居地主的生活空間的范圍與結構》。《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6年第2期

1999年川勝守將他20年來的論文結集出版了《明清江南市鎮社會史研究》一書。①同時,他用市鎮社會史涵蓋傳統的市鎮經濟史,使研究的領域大大拓寬了。兩年后,由森時彥主編的《中國近代的都市與農村》,是將一些學者有關近代中國的都市、市鎮和農村的研究論文以論文集的形式編輯出版,并非嚴格意義上的城鄉關系史研究著作。②同年出版的夏井春喜的著作,通過研究近代江南的地主制,對村松祐次的某些認識加以深化。③基于多年研究明清江南社會的心得,濱島敦俊從民間信仰的視角給我們講述了一個明清江南社會城鄉關系轉變的故事:明初,江南農村處在承擔漕糧北運的糧長階層和鄉居地主的支配之下,他們為米谷運送役務所困擾。一些巫師為迎合鄉村社會統治層的愿望,制造出適合漕運及商運需要的保護神,庇佑水運平安無事。明后期,由于江南地區商品經濟的發展,農村社會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支配江南的鄉居地主沒落,城居地主的數量越來越多,總管信仰的存在基礎隨之解體,原來支撐這種共同信仰的顯靈傳說失去了意義。在農村社會中小農占壓倒性優勢,饑饉和米谷價格成為農民日常最為切實的問題。鄉居的巫師們不得不創造出適應于小農愿望的“施米”的傳說,“總管神”搖身一變,成為在漕運饑饉之際與民同甘共苦、向貧民周濟食米而迎來悲劇性死亡的神靈。犧牲自我而把米谷發放給農民,成為新的總管信仰的核心內容。濱島敦俊在此基礎上重申了曾經概括的“鄉腳”世界在城鄉結構中的重要性:]6世紀中葉以降,江南三角洲在經濟上所起的變動,小農民的生活空間也隨之變化,即其范圍已不再限于聚落或社,而是擴大到了以市鎮為核心之市場圈。④由此意味著日本學界對明清江南城鄉關系史的研究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

①[日川勝守:《明清江南市鎮社會史研究一空間と社會形成の歷史學》,汲古書院,1999年。

②[日]森時彥:《中國近代の都市と農村》,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報告,2001年。

③[日]夏井春喜:《中國近代江南の地主制研究》.汲古書院.2001年。

④[日]濱島敦?。骸掇r村社會一一覺書》,森正夫等編:《明清時代史の基本問題》,汲古書院,1997年;[日]濱島敦?。骸犊偣苄叛鲆灰唤澜限r村社會七民間信仰》,研文出版,2001年。三、歐美學者城鄉關系研究的學術脈絡

歐美中國城鄉關系史的研究,以馬克斯.韋伯(Maxweber)的理論為起點。韋伯用西方的標準進行衡量,將中國城市與農村截然分開,忽略丁城鄉間的密切聯系,更沒注意到中國城市行政上的等級愈低,鄉土氣息愈濃厚的特點。⑤有鑒于此,牟復禮(F.w.Mote)重新審視了馬克斯.韋伯在西方經驗下作出的城鄉之間存在著鮮明對立的論斷,中世紀的歐洲城市大多是由農村組成的大海中的一座座孤島,將傳統中國的歷史情境運用異域理論資源進行理解需要相當地慎重。在研究明代南京和蘇州的著名論文中,牟復禮得出結論,中國社會不象西方社會那樣城鄉之間存在尖銳的對立而是表現出連續性。⑥

————————

⑤史明正:《西方學者對中國近代城市史的研究》,《近代中國研究通訊》第十三輯.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2年,第85--97頁。

⑥[美]牟復禮:《元末明初時期南京的變遷》,[美]施堅雅主編:《晚期的城市》,中譯本,中華書局,2000年;Mote,Freder.iCkw.Amillenniumofchineseurbanhistory:form,timeandspaceconceptsinsoochow,RiceUniversityStudies.1973.voi.59,No.4pp35—65.

西方學者研究中國城鎮發展史的初期,往往熱衷于建構理論框架,而忽視了區域間的差異性,喜歡把一些解釋力有限的結論強加在全國范圍內。饒濟凡(GilbertRozman)在中日城市化的比較研究中,創立了城市空間網絡學說。他認為,近世中國的城市人口分布呈“上小下大”的金字塔結構,百萬人口以上的城市寥寥無幾,人口絕大多數居住在成千上萬的村鎮里。如果說他所揭示的這一現象尚與中國當時的實情相差不大的話,在探索造成城市化指數偏低的原因時,饒濟凡的解釋就不太能夠站得住腳。他將之歸為城市間的交通不便,由此難以形成信息和商品交流的網絡,中央政府因而不能充分調動和利用人力物力,從而削弱了其征收捐稅和調劑物資的機能。①在中國的大片地區,特別是西南地區和西北地區,這樣的情況的確存在,而在江南地區,水運資源非常豐富,城市化指數較其他地區高,市鎮網絡發達且組織性強,和他的假設完全兩樣。饒濟凡的另一部著作,重點分析了清代直隸、山東的市場聚落和人口結構,同樣沒能在解釋近世中國城鎮的復雜性和多樣性方面有所突破。②

伊懋可(MarkElvin)是較早關注江南市鎮的西方學者,他在1970年寫作了《市鎮與水道:1480--1910年的上海縣》一文,注意到明中葉以后地主從農村遷進城鎮的事實,他還考察了明代晚期至19世紀上海縣的水路管理制度所折射出的城鄉關系的轉變③。居密(MiChuWiens)察覺到16至18世紀城居地主和鄉居佃農之間關系的改變:頻繁的奴變使盛行于晚明的奴仆制度于17世紀末漸趨消亡,18世紀以后,城居地主已不再使用奴仆制,江南的商業化和城鎮化顯著地改變了地主和佃農之間的關系。在“一田兩主”制下,城居地主與佃農的關系日漸疏遠、非個人化;盡管農民在城居地主手下比鄉居地主更缺少同情,但由于不用直接繳納賦稅并有機會拖欠地租,佃農從地主那里獲得了更多的獨立。④蘭金(MaryBackusRankin)通過對清末浙江省青鎮的沈氏和南潯鎮的龐氏、蔣氏、周氏、張氏和劉氏等士紳家族進行個案分析,發覺這些家族的部分成員在遷入上海以后,非但沒有割斷反而加強了與鄉土社會的聯系,由此她反思了城市與鄉村以及傳統與現代兩對在當時流行一時的“二分法”對中國傳統社會研究的有限解釋力。除此而外,她的研究還多少涉及了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江南市鎮如何進行管理的問題。⑤

施堅雅(C.WilliamSkinner)以經濟活動為主要劃分標準,將全中國劃分成九大區域,多少改變了西方人心目中對中國歷史簡單而直觀的理解,令他們不得不對中國城市的地區性多樣化和專業化重新加以認識。盡管施堅雅的學說本身沒有涉及中國社會的城鄉經濟觀和文化觀,但他所提出的融會貫通的市場網絡概念暗示著城鄉關系的緊密性和連續性,使人們注意到每一區域都擁有本身內在的等級空間體系,城鄉之間的交流頻繁,相互調劑和融合,大城市與中小城市乃至農村存在著有機的聯系。施堅雅還仿效德國地理學家克里斯塔勒提的中心地學說,根據市場規模和功能,把傳統中國的市場體系分成八個等級,其中較低的三級基層市場、中間市場、中心市場屬于市鎮的范疇。他認為,農民的實際社會區域的邊界(即關系網)不是由他所住村莊的狹窄的范圍決定,而是由他的基層市場區域的邊界所決定。⑥作

——————————————

①GilbertRozman,UrbanNetworksitch''''ingchinaandtokugawajanpan,Princeton,NewJersey:PrincetonUniversityPress,1973.

②GilbertRozman,PopulationandMarketingsettlementsin,ch''''ingchina,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2.

③〔美〕施堅雅主編:《晚期的國家》,中譯本,中華書局,2000年。

⑥[美]施堅雅:《中國農村的市場和社會結構》,中譯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美]施堅雅主編:《晚期的城市》.中譯本,中華書局.2000年。

為人類學家出身的施堅雅,強調基層市場對于農民實際生活的功用,不過是想糾正人類學家只著眼于村落小團體的傾向,并沒有刻意否認村落共同體的意思。但是,在他以后,過去對于中國城市和農村的較為流行的認識,無論認為二者間是自發的對立,還是相反認為二者彼此間不存在明顯的差異,都逐漸讓位于對城市中心地及其區域腹地發展的相互聯系程度的研究。①羅威廉(WilliamRowe)在其有關漢口的兩本著作中,關注的是以漢口為代表的商業市鎮而非作為治所的府州縣城,突出了縣級以下市場中心的重要性。②他和其他美國史學家一樣,都以為中國的村莊,在經濟上和社會上高度結合于大的貿易體系,越來越忽視村莊這一級單位。③直到20世紀80年代,黃宗智重申了村莊研究的重要性,以他對華北和長江三角洲鄉村社會變遷的研究為標識,④使上述局面得以相當改觀,并引起了美國中國學界對農村社會史和農民學的興趣。黃宗智沒有忘記用他的過密化理論透視中國歷史上的城鄉關系:“過密化下的耕作者所生產的剩余雖然一定遞減,但他們卻能支持龐大而復雜的城市,并供養高度發展的社會上層和城市文化?!蟪鞘械漠a生伴隨著農村的人均低收入,都市的‘發展’伴隨著農村的過密化,正是中國歷史上上層社會文化和農民文化之間顯著差別的導因?!盵4](P331—332)

在黃宗智兩部著作出版之后,有多部有關江南城鎮與鄉村關系研究的英文專著問世。白凱(Bernhardt,Kathryn)從國家、地主士紳和農民三方的關系人手,探討晚清至民國長江三角洲因商業化和城市化所導致的地主和佃農之間關系的改變;⑤石錦()ames,C.Shih)運用計量方法,勾畫了太湖地區明代至清代社會精華分子的逐漸選擇城居的傾向;⑥夏明德(LyndaS.Bell)從晚清到民國無錫小農家庭廣泛從事蠶絲生產這一事實為案例,透視了近代江南城鄉關系的新格局。⑦雖然如此,西方城市史研究的兩種傾向一一第一種傾向是對于大城市的研究遠遠超過對中等城市、小城市甚至更低的市鎮的研究;第二種傾向是過去十年中國城市的研究過多集中在20世紀的工業化時代,至多上溯到19世紀⑧——并未得到根本性改變,研究的旨趣主要集中于城鎮本身,對城鄉關系問題只是附帶地加以討論。張琳德(LindaCokeJohnson)利用地方志作為主要材料,追溯了上海從一個市鎮發展成為貿易港口近800年的歷程;⑨由她主編的論文集《晚期的江南城市》,收錄了邁克爾.馬默(MichaelMarael)、保羅·圣安杰洛(PaoloSantangelo)、夫馬進、安東尼婭·芬安妮(AntoniaFinnane)和張琳德(LindaCookeJohnson)對蘇州、杭州、揚州、上海等城市的研究;⑩許亦農(YinongXu)在蘇州城市建筑史的脈絡下,探討了中國傳統城市的空間與時間變化多顯示出西方學者對城市史的偏愛。趙岡在前人基礎上

————————

③[美]黃宗智:<華北的小農經濟與社會變遷),中華書局.1986年.第23頁。

④[美]黃宗智:<華北的小農經濟與社會變遷),中華書局.1986年;黃宗智:(長江三角洲小農家庭與鄉村發展).中華書局.1993年。

對明清江南的新型市鎮作了重新審視。他有一個與眾不同的見解,認為江南的市鎮是超層級的,從一開始便依賴全國性的市場,沒有明顯的層級關系。層級式的關系只適用于內地的傳統市鎮,每個市鎮都是內向性的以滿足小范圍內的農村消費者為其主要功能,按其商品流通的范圍來看則是逐層擴大。江南所產的絲綢、棉花等紡織品,在本區域的居民間沒有太多的市場與銷路,而必須由各市鎮直接與全國性市場發生運銷關系,并不透過層級來聚散。①袁清則對市鎮類型的劃分進行了反思。他以為,對不同的市鎮,僅依靠其單一特產來分類,雖能提供一個概括性,但未免過于簡單化了。②

2002年,科大衛(DavidFaure)和劉陶陶(taotaoLiu)主編的論文集《中國的城鎮和鄉村:認同與感覺》的問世,標志著西方學者突破了以往研究或過于注意城鎮或只關心農村聚落的“偏科”現象,在城市史和鄉村史研究之間架起了一座理論橋梁。無論從選題還是作者的研究背景上看,整部書都體現出多學科多視角的豐富介入;研究者不再僅僅以城市為中心,已開始注重以鄉村世界為出發點探討城鄉關系。其中,科大衛選取烏青、濮院和南潯三個江南市鎮為案例,將家族在江南市鎮確立支配地位(rise0fthelineage)的時間追溯到元明之際。16世紀,隨著新遷入市鎮人口的增加,土著家族和新興家族之間的矛盾加深,這集中體現在鎮廟控制權的爭奪上。由此多姓共同支配市鎮的格局開始確立,士紳階層逐漸取代家族介入市鎮管理。③科大衛與前人最大的不同在于,他給我們講述了三個江南市鎮幾百年的管理運作過程,而對于具體市鎮權力格局形成的“發生學”探討,在科大衛之前,幾乎沒人關注過。當然,僅僅憑一本論文集,就想涵蓋明清以來城鄉關系的所有問題,顯然是不切實的。全書大多數作者仍沒有擺脫“城市中心觀”的窠臼,以城市特別是上海這樣的“特殊城市”為主要研究內容,來討論近世城鄉的二元格局,多少有隔靴搔癢之嫌。實際上,城鄉一體還是城鄉分割,都是相對而言的。用兩分法來剖析近世的城市與農村是過于簡單的和不適宜的,正如編者在《導言》中所說:“城鄉區分的觀念一直外在于中國傳統思想,即便今日也僅是部分融人中國社會而已”。[5](P14)

——————————————

①趙岡:《中國城市發展史論文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5年,第176,181頁。②[美]袁清:《盛清時期江南地區的城市化和商業化》,明清史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編輯組:《第二屆明清史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

③DavidFaureandTaoTaoLiu,TownandCountrinchina:IdentityandPerception,Houndddmills,Basingstoke,HampshireandnewYork:Palgrave,2002.

四、幾點認識

綜上所述,以往對明清江南市鎮的研究,多數偏重“傳記式”的歷史沿革發展①,以傳統城鄉界限模糊不清,城鄉的延續性遠大于市鎮的獨特性為出發點,把市鎮置于都市的范疇或者廣闊的鄉村社會中進行考察,極少注意城市一市鎮一農村的連續體的意義。從城鄉關系的視角,探討市鎮與周邊農村的互動作用,幾乎可以說剛剛起步。

具體說來,在已有的市鎮與農村關系史研究中,對于市鎮和農村聚落兩者之間是否有“有形的邊界”,往往存在重大的分歧。部分學者把以某一固定市鎮為中心且不具有自上而下指定的行政統屬性質的市場圈,作為四鄉農村的“中心地”來理解,認為市鎮和四鄉之間存在著以水柵、河道、民居和橋梁等為標識的含混邊界。另一些學者則根據所謂“市鎮居民”兼營農、工、商多種職業的實際情況,強調工農之間界線模糊以及農村居民和市鎮居民在職業與居所兩方面的不一致,進而質疑市鎮與農村之間存在有形邊界的可能性。如果我們明白,在市鎮與農村之間即使具有地理意義上的有形邊界,亦不妨礙不同人群之間通過經濟、祭祀、婚姻等層面的交流來打破這個邊界,由此形成一套以人群為標準而不是以地點為標準的關于市鎮和農村區分的“新理念”。舉例來說,如今在市鎮研究中經常被學者們借用的“鄉腳”一詞,已漸成為市鎮商業輻射區的專有名詞,它包括市鎮本身以及市鎮的周邊地區,即包裹市鎮的農村。而據筆者在“鄉腳”一詞來源地的吳江縣的田野經驗,當地人不僅將民間信仰活動的地域廣度稱之為“鄉腳”,甚至把交往或者活動所及的最遠地點和家鄉之間的距離也叫作“鄉腳”。探尋諸如“鄉腳”這樣的鄉土詞語所包含的豐富含義,進而從市鎮與農村的各個角落選擇個別的人群行動作為參照系,通過個體與個體之間的接觸和互動,揭示出明清江南城鄉界線的模糊性和生活在當中人群的多層化關系,無疑有助于我們重新理解傳統社會中的城鄉關系。在傳統時代沒有對人群進行專門的“市鎮籍”和“村籍”劃分的前提下,界定市鎮的空間范圍顯得相當困難,而市鎮的規模、人口又是處在不斷變動中的。從這個意義上說,有關市鎮和農村間是否存有有形邊界的課題,尚有很多扎實的工作要做。

以往學者研究明清江南市鎮與農村的關系,還有把地方秩序成立的框架放到國家或者特定集團中去的傾向,將士紳與平民、地主與佃農之間的關系,僅僅理解為單向的支配與被支配關系。而實際上,城鄉交往中所呈現出的不確定和流動性,比起被我們凝固起來的“社會經濟結構”要生動復雜得多。“結構決定論”的根本弱點就在于給許多本來是“因人異事”的動態依賴現象納入了“虛假必然性”的框框,使其失去了在歷史現實中屢見不鮮的互動性和多樣性的色彩。就明清江南市鎮研究本身而言,正如范毅軍所總結的,相當一部分學者有過份強調市鎮在明清兩代的獨特發展而幾乎忽略了它在唐宋以來歷史序列的延續性的趨向,②較為缺乏像科大衛、趙世瑜所做的對某些江南具體市鎮長時段運行過程的個案分析。如果我們不了解江南基層行政組織的運行模式,只以“舉例子”的方式空談市鎮與農村的關系,或者反過來說,沒有從城鄉關系的角度考察市鎮和農村的運行實態本身,都無法給我們的研究帶來更多的裨益。總之,我們只有將經濟、社會、文化等靜止的要素還原到流動、鮮活的歷史過程中去,通過揭示這種過程中的種種復雜關系,才能超越把研究單位簡單地劃分成二元對立的格局,避免“城鄉一體”或“城鄉二元”的簡單理解模式。

————————

①劉石吉:(小城鎮大問題:江南市鎮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杭州:“中國東南區域史國際研討會”論文,1998年9月.

②范毅軍:《明清江南市場聚落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新史學》1998年第九卷第三期。

[參考文獻]

[1]WilliamT.Rowe.CityandRegionInthelowerYangzi[A].LindaCookeJohnson,ed.CitiesofJiangnaninLateImpetialChi.na[C].StateUniversity0fNewYorkPress,1992.

[2]樊樹志.明清江南市鎮探微[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0

[3]趙世瑜、孫冰.市鎮權力關系與江南社會變遷一一以近世浙江湖州雙林鎮為例[J].近代史研究,2003(2)

篇(7)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11--01

一、引言

簡?奧斯汀的文學作品《傲慢與偏見》講述的是十八世紀末期至十九世紀初期,英國鄉村生活的人情世故。這一文學作品的理論研究很多,主要包括從情感態度,婚姻觀,語言藝術,女性主義,比較研究等方面,其中跨媒介研究成為了近年來《傲慢與偏見》研究的新視角,筆者能搜到的國內此類研究論文有50多篇,這為本研究提供了素材,但這些論文中著眼于英美文化研究的論文數量有限,本文著眼于文化視角,采用對比分析法,集同類研究成果之所長,對英美兩個電影版本進行了多維度比較,目的在于探討此類文學作品改編成電影的文化價值。

二、英、美版《傲慢與偏見》文化差異

小說《傲慢與偏見》說中人物刻畫鮮明,故事情節蕩氣回腸,給予了讀者無限的聯想空間。自問世以來,廣泛受到了國際電影人的青睞,1938年至2005年至今,作品被多個國家翻拍成了不同的電影版本,其中以美國好萊塢和英國廣播公司拍攝的版本最受關注。文學作品改編成電影的過程本身屬于一個再創造的過程,作品被賦予了不同的文化內涵,同時我們看到了英美文化差異。

1.故事場景設置

美國好萊塢于1940年拍攝的《傲慢與偏見》取景于繁華的商業都市,以衣帽店作為開場背景,美國城市繁華的街道、琳瑯滿目的商品,以及在街道上匆匆行走的行人都是美國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和商業文明的標志。英國廣播公司于2005年拍攝的電影取景地多為英國莊園。莊園內部陳設的壁爐、地毯、古老的家具、油畫將英倫風情展現得淋漓盡致。

英國版電影將故事置放于鄉鎮田園景致中。突顯了英式莊園文化,也體現了當代人對古老莊園文明,閑適田園生活的一種懷念和向往。英國環境曾經一度達到了重污染程度,經過多年治理,英國已經成為了當今世界環保成就最高的國家。隨著環境保護意識的提高,英國電影越來越注重利用平淡、恬靜的鄉間景色來體現動人心弦的故事。

美國版電影再現的是經歷30年代經濟蕭條之后美國社會經濟復蘇之初的商業文明。受經濟危機影響,人們渴望回到曾經的繁榮時代,這部電影正體現了當時人的心理訴求。由于美國公民強調個人英雄主義,因而,人物是美國電影拍攝過程中的重點部分,在美國版中,除了幅員遼闊的風景,更多的是充滿人跡的畫面。

2.娛樂活動呈現

舞會既是主要娛樂形式又是一種社交途徑。從對舞會的表現方式來看看,英國版所呈現的是古典宮廷風而美國版則呈現了時尚之都的浪漫氣息。

在英國版電影《傲慢與偏見》中,舞會中人們演繹的是英國古典宮廷風格的鄉村舞蹈,而美國版電影中,舞蹈包含了十九世紀最為流行的華爾茲和波爾卡舞。不同的舞蹈形式傳達著兩個國家不同的文化內涵。英國鄉村舞蹈的形式起源于法國宮廷舞蹈,這種形式的舞蹈主要在向人們展示英國十八世紀的優雅禮儀。這與英國傳統崇尚高雅、推崇貴族的文化思潮不可分割。然而,美國則是一個快節奏生活的國家,又是多元化文化背景,在發展中逐漸形成了適合自身發展的新思潮,比如實用主義思潮,這種思想理念自然而然地體現到了美國電影作品中。美國在不斷吸納多種文化的同時,積極創造著新型文化形態,美國歷史僅有200年左右,屬于由殖民地獨立而成的國家,不存在英國傳統的王室情結,美國更推崇的是時尚和潮流。因此,在美國版電影《傲慢與偏見》中,由新潮的華爾茲和波爾卡舞代替了英國傳統的宮廷舞蹈形式。

3.餐桌文化演繹

在國際飲食文化方面,英國菜式發展有著悠久的歷史,英國菜式講究工藝、注重品位,因此,在英國版電影《傲慢與偏見》中,擺滿了美味佳肴的餐桌出現多次,食物豐富、種類繁多。這與英國餐飲文化密不可分。英國人喜歡清淡口味,但調味品種類卻很多,客人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添加調味品。在美國版電影《傲慢與偏見》中,人物用餐的情節僅出現了一次,食物種類也非常簡單。整部電影中關于飲食菜肴僅有“請給我點餅干和果醬”這一句臺詞,因此,觀眾可以充分感受到美國人的飲食習慣,美國崇尚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壓縮了人們用餐的時間和復雜程度,在美國版電影中,故事情節轉變之快更是壓縮了美國人餐桌的景象。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人与zoxxxx另类| 欧产日产国产精品精品| 少妇张开双腿自慰流白奖| 国产成人av免费网址|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综合| 小sao货水好多真紧| 区二区欧美性插b在线视频网站| 亚洲a∨无码男人的天堂| 长腿校花无力呻吟娇喘| 蜜桃精品成人影片| 国产精品永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视色| 亚洲 日韩 激情 无码 中出| 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丰满人妻熟妇乱又伦精品软件| 久久av无码αv高潮αv喷吹| 国偷自产av一区二区三区| 男女肉粗暴进来120秒动态图| 日本三级香港三级人妇99| 亚洲av无码精品网站| 人人妻人人妻人人片色av| 粉嫩极品国产在线观看|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爆乳av| 日产精品一二三区| 国产精品亚洲lv粉色| 男人把女人桶爽30分钟| 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色哟哟国产精品免费观看| 高清freexxxx性国产| 内地级a艳片高清免费播放| 人妻人人做人做人人爱| 婷婷亚洲五月| 亚洲色成人www永久网站 | 精品久久久久久| www片香蕉内射在线88av8| 免费国精产品—品二品国精| 欧美日韩精品久久久免费观看| 97在线观看视频| 色婷婷综合中文久久一本| 国产亚洲av人片在线观看| 内射人妻视频国内|